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费支出

经费支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经费支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费支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研经费; 支出规范性; 科研预算

一、科研经费开支不规范的主要表现

(一)个别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存在违规现象

近些年虽然科研立项机构不断完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开支标准并加强了财务审核监督力度,各高校财务部门也不断完善科研经费支出的财务核算要求,但是科研经费开支的违规现象还是难以根除。科研人员以不真实的“研究生助学金”和“专家咨询费”的形式套取科研经费;以虚假的外出调研票据大笔开支差旅费和出差补贴;用购买的票据以合理的支出业务套取科研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普遍与科研预算存在较大偏差

科研项目经费开支与科研预算不符是目前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科研项目的中期财务审核和结题财务审核时财务审计组重点关注的问题。科研预算中不存在的支出业务发生了开支或某些业务的开支明显超出了科研预算的额度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与科研预算不符的最典型形式,也是科研项目财务审核时明令禁止的。特别是容易为私利驱动的劳务费、接待费和差旅费的开支,在这一方面更为明显。科研项目经费开支与科研预算不符的另一种主要表现是某些业务的开支明显低于科研预算的额度,甚至没有发生开支。

(三)科研经费中支出与科研活动无关的开支

部分科研人员把个人日常生活中宾客宴请的餐饮发票、探亲旅游的车票、购置办公用品的票据作为相关凭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接待费、差旅费和办公费。这些现象严重违反了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严重影响了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科研经费开支不规范的原因

(一)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的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尚有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项目是他本人或他的团队依靠能力或声誉取得的,科研经费理应属于其私人所有,想怎么开支就怎么开支。另外部分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不理解,没有一定的财务知识,认为财务工作很简单。在科研项目的中期财务审核和结题财务审核时,审计组往往需要项目负责人提供由学校盖章的科研项目财务支出汇总表,个别科研人员将自己填报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汇总表报财务人员审核并加盖财务部门公章时,认为财务人员没有必要审核,直接盖财务部门的公章就可以了;有些科研人员因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汇总表与实际开支不符而被拒绝盖章时,认为财务部门不给予盖章完全是财务部门的事,与自己的科研经费开支不规范无关,是财务人员有意为难他,潜意识中将责任推给财务人员,将自己置身事外。科研人员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的不规范。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够完善

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往往是根据过去科研经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相应的财经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等制定的。因此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很难涵盖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的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也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例如,当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比较少时,项目本身可以开支的差旅费有限,根据会议通知和往返车票来核定差旅费与出差补贴,能有效地实现对差旅费的核算。然而当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比较多时,个别科研人员就可能利用会议通知和通过别的渠道弄到的往返车票以多人出差的名义大量套取科研经费。

(三)科研预算不够科学合理

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规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请科研项目时编写的科研预算不够科学合理。首先,科研活动本身是一项探索创新性的活动,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难在开始的时候就将科研活动中的各种开支情况预算得十分准确。其次,很多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或其课题组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但是不了解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又缺乏必要的财务常识,编写科研财务预算时只是简单地借鉴别人的科研预算或是在粗略估计的基础上编制科研预算。这些因素导致科研预算不够科学合理。

(四)对科研经费的开支缺乏有效的管理

高等学校一般由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科研项目负责人共同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的申请和结题,虽掌握着科研项目的科研预算但基本不涉及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科研项目财务收入与支出的会计核算,主要审核科研项目支出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科研人员负责科研项目的具体经费支出,但是科研人员由于利益驱使或由于缺乏财务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往往使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背离科研预算,个别还会出现违规开支的情况。

(五)主管领导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不够重视

一方面,由于缺乏领导的支持和推动,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性管理的政策和方法很难实施;另一方面,由于主管领导对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性及相关的财务政策认识不足,在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产生分歧时,有时会帮助科研人员而向财务部门施加压力,为科研经费支出规范性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六)部分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各科研项目的立项单位也不断完善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含财务会计核算人员和其他科研经费支出管理人员)由于缺乏学习,不能及时识别科研经费开支中的不合理现象,导致不合理的开支顺利通过了会计核算和内部财务审核。

三、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的策略

(一)加强科研经费使用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增强科研人员的财务意识

为了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情况,首先应该让各位科研人员明白,无论是国家投入的纵向课题经费还是社会资助的横向课题经费,均是学校的收入,不是科研人员的私有财产(卞继红、张思强,2011),科研经费的支出必须符合国家的会计法规和学校的财务制度。其次,组织相关的科研人员学习各种科研项目的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了解特定科研项目经费的支持方向与开支范围,了解特定科研项目经费关于各种业务开支及所占比例的特殊规定等。最后,在一定的程度内,以近期典型的由于经费开支不合理导致科研项目不能顺利结题的实际情况为例,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开支规范性的重视力度,避免犯同类错误。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

针对科研经费支出中出现的违规现象,制定更加严谨合理的科研管理办法,制定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及支出标准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支出的会计审核力度,从制度上和实际业务中杜绝科研经费违规开支的现象,保证各位科研人员不触犯国家的会计法规和学校的财务制度,为学校的科研活动保驾护航。

(三)实施科研预算编制指导

科研人员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书时,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预期目标和预计可能发生的相关科研业务编制科研预算,科研申请书报送前,高校应组织相关的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预算给以相应的指导。科研管理人员既要熟悉国家的会计法规和学校的财务制度,又要熟悉相应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这样管理人员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预算相关业务所需要的预算金额。同时根据国家的财政法规和相关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管理办法,判断科研人员预计将要发生的科研业务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会得到科研立项单位的认可等。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合作,保证科研预算的科学合理,为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的规范性奠定基础。

(四)加强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

一方面财务部门要在日常的会计核算业务中审查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应加强沟通与协作,采取一定的策略和办法监督科研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是否符合科研预算的要求,保证科研项目的实际开支不超出科研预算允许的范围和额度。对于科研规模较小的单位,可以采用手工的管理方式,由管理人员在笔记本或在电脑中登记每个科研项目的科研预算,并建立基于科研预算的科研经费开支情况表。科研项目每次发生开支前,科研人员都需要到管理人员处进行登记并进行初始审批,只有开支业务在科研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并在科研预算允许的额度范围内时,科研经费的支出业务才允许发生,同时管理人员在相应的科研经费开支情况表中记录下发生的各项业务的费用,并计算出相应科研预算的余额。对于科研规模比较大且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单位,可以采用专用的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软件实现科研支出的规范化控制。科研项目建立后,将科研预算输入到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软件,每次科研项目的经费支出在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核算时,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软件会自动判断支出业务是否在科研预算允许的开支范围,支出金额是否在科研预算的额度范围内,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科研经费支出才可以通过审核,会计核算业务才能正常进行。同时,科研经费支出管理软件可以根据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随时结出科研项目的实际使用情况与科研预算的差异情况,为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指导。

(五)争取主管领导的支持,推动相关政策与管理措施的落实

公办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任何重大政策与管理措施的推行都离不开主管领导的支持与推动。要规范科研经费的支出情况,首先需要让主管领导了解目前学校科研项目经费支出不规范的现状,认识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的重要性、必要性,了解科研管理部门将要采取的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争取主管领导对将要采取的管理策略和方法的支持。任何缺乏领导支持的规范科研经费支出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都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六)加强管理人员业务学习,不断提高管理能力

随着高校科研经费规模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工作。这就要求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相应的业务知识,提升科研经费的管理能力。同时,高校应该为科研经费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机会与其他单位的同事进行交流学习,一方面共同探讨科研经费管理中遇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其他单位先进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系统,提高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卞继红,张思强.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J].财务与金融,2011(2):50.

[2] 李红宇.提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因素探析[J].财会通讯(理财),2008(7):52.

[3] 孙彩英,孟鸣刚.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0(4):45.

[4] 马晓霞,龚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2011(11):63.

[5] 张美兰.高校科研经费设计之思考[J].财会月刊,2011(3):76.

[6] 童小玲,江俐.浅谈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J].经济师,2009(8):149.

[7] 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125.

经费支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教育经费 西部地区

一、文献回顾

有关基础教育经费研究,主要有杨智军、易连云(2012年)[1] 以西南地区为分析对象,考察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林挺进等(2009年)[2] 以发达的上海为分析对象,探讨基础教育经费问题;雷水凤(2008年)[3] 探讨了基础教育资源与教育公平的关系问题。罗良清(2004年)[4] 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测算了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缺口问题。以上学者对我国基础教育经费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有几点不足:首先,以西部地区为分析对象的基础教育经费研究非常少;其次,缺乏对基础教育经费的全面考察分析;再次,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本研究从基础教育经费的总量、来源、生均经费、基础教育经费比例(地位)和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五个方面,对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2001~2010年10年间的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的对策。

二、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分析

1.总量分析

对教育经费的研究,必须考虑到教育经费的充分性,因为“仅仅强调公平而忽略对供给的充分性的关注,这是对所寻求公正的一种嘲弄。”[5]

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2011年)

从表1可以看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总量由2001年的31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53.61亿元,10年增长了3.65倍,年均增长率为16.6%,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率(18.85%),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未能得到财力的有效保障。从增长倍数看,西部12个省、区、市全部超过国家增长倍数(3.65倍)。

2.经费来源分析

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来源于税收,而私人投资主要来源于学杂费,除此之外,捐赠、借贷、经营收入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也作为教育经费的补充来源。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包括预算内教育拨款、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预算内教育拨款属于政府的公共投入,其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反映出教育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

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来源见表2。

说明:2010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包含在“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中,因此2010年四项数据之和低于100%。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如表2所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最大来源为预算内教育拨款,其次为事业收入,社会捐赠和其他收入各地比例均较低。因此,预算内教育拨款和事业收入构成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源,政府责任和居民缴费共同承担了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费。而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据了主导,说明政府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在增强。

3.生均经费分析

考虑到学生数量,西部生均基础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大。2001年全国平均值为645.2元,西部地区超过国家平均值的有内蒙古、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其他6个省、区、市没有达到平均值,最大值的是最低值贵州的3.40倍,变异系数达到0.41;2010年全国平均值为4012.5元,超过平均值的只有5个,比2001年减少了1个,包括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但是变异系数下降到0.36,均等化程度有一定提高,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4.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分析

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在我国主要指在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分配状况,“一般来说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程度最低,所以初等教育是否得到充足经费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一个经济体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6] 此外,从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也能够反映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与政府的教育投资偏好。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 比2001年都有所下降,反映出基础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受到了削弱。

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见表4。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分地区来看,2001年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排前三位的分别为(55.79%)、广西(50.45%)、贵州(47.94%),比例均高于西部平均值;比例排后三位的分别为陕西(33.25%)、新疆(36.34%)、内蒙古(39.34%),比例均低于西部平均值。而到了2010年,排名前三位的均高于西部平均值,分别为(43.12%)、云南(41.88%)、贵州(41.79%);比例排后三位的均低于西部平均值,分别为新疆(30.5%)、陕西(31.54%)、宁夏(34.22%)。从变化率来看,下降幅度较大的为(-12.67%)、四川(-9.06%)、广西(-8.9%),降幅较小的为陕西(-1.71%)、内蒙古(-3.41%)、云南(-3.9%)。变化率快的基本上属于2001年比例较高的地区,而变化率较小的地区10年来比例变化非常稳定。总体来看,10年来西部基础教育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差距比较大。

5.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分析

教育经费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是指那些为了维持教育服务而需要的,经常花费在那些当年消耗掉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资本性支出指花费在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资产的支出,包括基建、建筑物大修、购置或更新大型设备等。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即指在教育支出中,经常性经费与资本性支出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经常性经费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所占比例。在我国,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为个人和公用两部分,其中个人部分包括学校教职员工的各类劳动报酬,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工资福利支出”,以及反映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的“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部分包括学校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以及其他资本性支出。

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见表5。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年、2011年)

从表5可以看出,2001~2010年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中,事业性经费支出占据主体部分,基建支出比例比较低。到了2010年,事业性经费支出仍然占据主体,与2001年显著不同的是,2010年事业性经费支出中公用部分西部地区都大幅度增加。一般来说,教育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事业性经费支出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应当维持在某种范围内。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支出比例太低,导致校舍等基础设施紧张老旧,不利于教育的正常运行和质量的提高,而事业经费中公用经费比例过高,说明西部地区在教师的数量或质量的投入方面不足,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1)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总量增长乏力,财力无法得到保证;人口大的地区教育支出较多,等人口稀少且经济落后的地区经费支出较少。

(2)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由预算内教育拨款和事业收入转向预算内教育拨款占主导地位,政府教育支出责任进一步增强。

(3)生均经费不断提高,变异系数有一定下降,基础教育经费均等化程度增强,但是差距非常大。

(4)基础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下降,说明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5)从经费支出结构看,基建支出比例太小,不利于校舍提高升级;公用经费过多,不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2.对策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的对策有以下几点。

(1)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不断提高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经费总量。“基础教育财政的焦点明显地从‘公平’转向‘充足’,即政府的主要责任由向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儿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均等的’教育资源,转为向所有在校儿童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和‘充足的’教育资源”。[7] 中央必须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倾斜,加大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不断促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2)政府必须创造良好的法律软环境,促进西部地区民营教育机构与非政府教育组织的发展,促进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3)加强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加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比例。

(4)加大基本建设支出力度,以改善教学环境;不断提高事业性支出中用于个人部分的比例,提高教师待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注意力转移主要由扶助项目走向项目、财政与师资的合力上,目标走向‘协调发展、均衡发展’”。[8]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参考文献:

[1]杨智军,易连云.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经济,2012(1).

[2]林挺进,张树剑,时帅.上海市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均衡性问题研究(2000-2006)[J].复旦教育论坛,2009(6).

[3]雷水凤.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保障[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4]罗良清.我国基础教育经费的系统诊断——结构分析及缺口预测[J].统计研究,2004(12).

[5][美]理查德·A·金,奥斯汀·D·斯旺森,斯科特·R·斯威特兰.教育财政——效率、公平与绩效[M].曹淑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陈晓宇.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2012(1).

经费支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经济增长 ADF检验 协整 格兰杰原因

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指国家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费用开支,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按照来源和负担的情况,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支出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用于教育的支出:按照教育支出的层次,可以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财政性支出,按照使用结构主要包括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日益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财政支出得到稳步增长,从教育投资的实践来看,国家教育财政支出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势头。据统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从1992年728.75亿元增长到2011年16976.3亿元绝对数增长了22.29倍之多。

经济增长是各种经济参数在有限个时间点或无限个时间点之间的变化情况,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长期处在复杂的国际战略环境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正确评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实现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关系国家教育事业的战略性课题。本文以1992~2011年为研究的基本样本空间,对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与因果关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实证性研究。

1. 理论、变量和数据

本文仅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长期关系两方面进行研究,当然要用到这两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在经济学中对于时间序列的处理,传统的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ARMA),所用数据位平稳数据,而现实中的经济数据通常是非平稳的。按照Granger-Engle方法,对非平稳时间序列通常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处理:①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检验其平稳性;②当检验的数据非平稳(即存在单位根)且各个序列同阶单整时,可采用协整检验来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③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存在,可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用Granger-Engle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

1.1ADF检验

假定某一时间序列 服从AR过程yt =c+■φi yt-i +εt 其中εt ~i.i.dN(0,δ2)若对应的特征方程λp-φ1λp-1φ2λp-2-…-φp-1λ-φp=0的根全部落在单位圆内,则该序列是平稳的,否则该序列是爆炸性的,没有实际意义。所以需要检验特征根的模是否严格小于1.为了方便,在实际检验时,将方程写成

yt=γyt-1+ξ1 yt-1+ ξ2 yt-2+

…+ξp-1 yt-p+1+εt

作零假设H0 :α2=0和备择假设H1 :α2≠0若α2 的ADF值大于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H0,而接受H1,这说明{xt}是I(0)(平稳序列),否则存在单位根,即非平稳序列,这时需要进一步检验,直到确认它是d阶单整为止,即为I(d)序列,加入p个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εt为白噪声。

1.2协整检验

若时间序列x1t,x2t,…,xmt都是d阶单整,且存在一个向量α=(α1,α2,…,αn)使得αxtτ~I(d-b)这里xt=(x1t,x2t,…xmt),d>b>0,则称序列x1t,x2t,…,xmt是(d,b)阶协整。

1.3因果关系检验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在y对其他变量(包括自身的过去值)作回归时,如将x的滞后值也考虑进去,y的预测改进显著,这时就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类似地,定义y是x的格兰杰原因。为此,构造出无条件限制模型

Yt=α+■αiYt-i+■βjXt-j+μt(1)

有条件限制模型

Yt=α+■αiYt-i +μt (2)

式中μt 为白噪声,α,β为系数,n为样本容量,m,k分别为xt,yt变量的滞后阶数,令式(1)的残差平方和为ESS1,式(2)的残差平方和为ESS0。

零假设H0:βj=0,备择假设H1:βj≠0(j=1,2, …,k),若零假设成立,则

F=■ ~F(m,n-k-m-1)

即F的统计量服从第一自由度为m,第二自由度为n-(k+m+1)的F分布。若F检验值大于标准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这说明x是y的格兰杰原因.

2. 实证分析与估计结果

2.1平稳性检验

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取自然对数,令gt,ct 分别表示经济增长与财政性教育支出的自然对数,令gt,ct分别表示其差分变量。应用ADF检验对我国1992~201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①t1、t2分别表示包含常数项、包含常数项和线性时间趋势项的情况。②*、**、***分别表示在90%、95%、99%的置性水平上的显著性。③[]内的数字表示滞后阶数,它是根据AIC准则并考虑整体检验情况确定的。

从检测结果来看,1992~2010年区间内的gt 为I(0),说明经济增长数据是平稳性的时间序列数据:ct为I(1),说明财政教育支出数据是非平稳的,两者的整阶不同,协整检验失败,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为1阶单整,可对其进行协整检验。

2.2协整检验

采用Johansen 协整法,对1992~2011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进行协整分析。H0:r=0为无协整关系,H1:r=1存在协整关系。滞后阶数的选择同上,协整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在零假设H0:r=0下,显著性水平大于5%的临界值,接受备择假设H1:r=1.同时,在H0: r≤1 下,统计量值小于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接受零假设H0:r≤1,说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1995年以来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

2.3因果关系检验

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再对1992~201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其结果如表3所示。(注:统计量p值为检验的概率值,若p

从检验结果看,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但经济增长对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显著。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只有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分析方法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对1992~2010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1992~2010中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这主要与我国的教育政策有关。然而,从因果关系方面发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与经济增长只有单方向的因果关系,并不是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即经济增长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并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参考文献:

[1] 曲振涛,周旭亮.地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J].财政研究,2007(1).

[2] 席晓涛.我国教育支出规模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5).

[3]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经费支出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1、我国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失控

行政单位是指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政府机关。去年两会期间,部分政协委员指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不仅加大了财政负担,而且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国行政经费浪费严重的问题仍然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近来,关于政府公务人员一天耗电量是普通百姓的19倍,每年一辆公务车的运行成本至少在6万元,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等,这些反映行政管理费用浪费的消息不断的见诸于报端。此外,近几年国家各级审计机关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行政单位(政府机关)财务管理很乱,会计违规现象十分普遍。像挥霍公款,贪污挪用公款,截留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款,行政管理费超预算支出,私设小金库等,使国家财政资金大量流失。行政单位出现的经济腐败等问题,其严重程度是前所未有的。今年6月3日,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好,尤其是对经费支出的监控不力,行政单位内部缺乏有效的会计监控机制。也说明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很不完善。在传统的经费领报核算方式下,财政拨款一旦进入行政单位就会有去无回,财政部门便失去管理与控制权。更何况,行政单位还存在着大量预算外资金和其他收入资金,财政部门更是无法实施监控。因此,一旦行政单位内部缺乏严密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监督制度,财务管理肯定出现混乱,支出会难以控制,国家财政资金会大量转移为公务人员的个人消费,形成公职人员的经济腐败。

2、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历史较长。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问题没有引起理论界和各级管理机构的关注。行政单位会计信息不全面,不能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仅设有十七个总账会计科目,在我国各行业中绝无仅有。无论是资产、负债,还是收入、支出,其核算内容很不完整。账户体系的不完备,会计核算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因此,行政单位会计不可能提供很全面的、价值很高的会计信息。一些科目涵盖内容过于宽泛,核算内容很不具体,反映问题不深入,造成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的针对性不强。尤其是支出类科目更为单一,一个经费支出科目成了包罗万象的反映资金耗费的科目。根据经费支出的核算资料,难以完成对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实施有效的会计监控。另外,行政单位会计报表与报表分析也很薄弱,报表资料不详尽,尤其缺乏经费支出方面的详细的报表信息,况且寥寥数个财务分析指标,基本上反映不了资金管理上的优劣,也无法评价政府管理的绩效水平。

近年来,我国预算会计领域推出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在控制公共支出上收到了效果,但总体上讲仍然没有改变我国行政单位会计不力的局面。两种措施,前者仅处于局部单位的试点阶段,绝大部分行政单位还是经费领报的核算形式;后者在操作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且政府采购仅占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一部分。

3、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缺乏成本效益意识

在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属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部分。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会计,所以行政单位会计目标要服从于预算会计的总体目标,行政单位会计服务的主体主要是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在这种核算理念的主导下,我国行政单位会计目标、会计原则及会计任务等过于强调为国家预算服务,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重宏观,轻微观,只强调社会效益,忽视了行政单位作为独立经济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财政资金支配和消耗的主要承担者的特点,这是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存在的主要弊端。我国行政单位的账户设置要求与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相一致。因此,作为会计主体的行政单位,其内部会计核算不完备,对内资金管理水平不高。笔者感到,行政单位不讲求经济效益,也没有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一些人片面的认为,只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存在追求经济效益的目标,殊不知,降低经费支出,提高服务质量,减少决策失误,同样是讲求经济效益,而且是影响层面更大的经济效益。国家政府机关中公款消费无所不及,经济腐败愈演愈烈,这与我国轻视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与方法建设,轻视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等息息相关。

二、关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的成本效益意识

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它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是国家财政拨款。由于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不生产产品、不产生利润,因此行政单位不存在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的考核。长期以来,在我国行政单位业务活动中没有成本效益观念,节约资金的意识很差。笔者认为,行政单位资金管理水平与企业相比差之千里。众所周知,经济效益是投入与产出之比,在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如何也体现着经济效益。不讲求经济效益、不考核经济效益,是我国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值得说明的是,强化行政单位的成本效益意识,不是要政府机关去经商办企业,搞创收、乱收费等等。行政单位的成本效益意识,是降低经费支出的意识、是节约财政资金的意识、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识、是增强政府机关服务职能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

当前,对我国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行政单位会计改革要吸收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行政单位会计模式和运行机制,以利于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规范行政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促进其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我国行政单位会计能够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需改革与完善的东西很多,当前最突出的是经费支出方面的管理与核算问题。本文对如何控制经费支出,如何增强成本效益核算观念,提出改革建议。

三、行政单位经费支出账户体系的构建

从我国行政单位特点看,经费支出是其最核心经济的业务,也是影响多方利益的要害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我国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反映行政单位为完成公务活动所耗费资金的账户只有经费支出一个账户。已如前述,经费支出成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账户,尽管按内容分,经费支出下设了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其他费用10个明细科目,但明细科目的划分不够科学,没有突出反映各项支出的性质特点,许多需重点管理的支出项目被“公务费”“业务费”所掩盖。像会议费、招待费、考察费、差旅费、公车费等容易形成消费黑洞的支出项目并没有设单独的账户核算,使经费支出的核算信息缺乏实用价值,不便于财务管理与会计控制。此外,来源于预算内资金与来源于预算外资金形成的支出混杂在一起,一些违规支出的资金来源不清。支出膨胀的源泉在哪里,现行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核算资料不能一目了然地作出反映。在预算外资金收入呈逐渐扩大趋势的情况下,对预算外资金收入形成的支出没有完备的核算资料,因此预算外资金支出的管理存在明显的漏洞。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建议增加反映经费支出的一级账户,将需要重点管理的一些支出项目单独设置总账科目,并且按预算内资金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分设二级账户。完善行政单位经费支出的账户核算体系,使反映支出的会计信息清晰、全面,便于控制行政成本(或公务成本),便于提高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水平。笔者提出的经费支出的账户体系见下表(表1):

表1 经费支出账户体系一览表

一级账户 二级账户 明细账户或核算的具体内容

一、人员经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基本工资(2)补助工资(3)奖金(4)其他工资(5)职工福利费(6)社会保障费

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离休费、退休费、退职费(2)抚恤和生活补助费(3)医疗费(4)住房补贴

三、会议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会议室及场地租用费(2)参会人员住宿费和伙食补助费(3)会议用汽车租赁费(4)会议材料印刷费(5)工作人员误工补助和伙食费

四、差旅费与考察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单位工作人员出差、出国的住宿费、交通费、伙食补助费等

五、招待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单位开支的各类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

六、通讯与邮寄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单位开支的电话费(含工作人员配备手机等通讯设备的购置费和公款支出的话费与住宅电话的补贴费)、电报费、传真费、网络通讯费(2)信函、包裹、货物等的邮寄费信

七、公车支出(公车成本) 1、 预算资金支出

2、预算外资金支出 (1)购置费与附加费(或折旧费)(2)燃料费(3)维修费、(4)养路费、保险费及过路过桥费等(5)司机待遇(6)向公务人员支付的公车补贴

八、其他公务费支出 1、预算资金支出

经费支出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共财政; 高等教育经费; 准公共产品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

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或运行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共财政有其特定的基本内涵,即“公共财政一般”,这主要体现在:(1)预算的公共性。公共财政从出发点和归宿点来看,是应市场主体的公共需要而产生的,为满足公共需要而存在。因而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必然也必须是由公众的偏好和意愿决定的,要受公众的制约和监督,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人不能侵犯公众的利益。(2)收入的公共性。指的是课征税收依据的是公共权力,税收普遍课及每个社会成员,“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符合受益原则。(3)支出的公共性。财政的供给范围限制在公共性领域,如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经济稳定、环境保护等方面。市场有效竞争领域的资源配置,是经济主体的事,财政一般不插手。

二、我国公共财政的特殊性

我国和西方的公共财政都是建立或基本建立在现代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财政行为。

尽管我国的公共财政在弥补市场失灵、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运行法治化等方面与西方公共财政有着基本相同或相似的特征,但是,由于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不同的“市场——政府观”下的公共财政,又有特殊性的一面,即“公共财政特殊”。就中西比较而言,姑且不论财税制度和政府收支结构上的细微差异,就公共财政模式本身看,我国公共财政至少有这么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1.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的财政运行模式将是双元财政,即公共财政和国有资产(本)财政的结合,而西方的财政运行模式只是较单一的公共财政模式。因此,我国的公共财政并不是单纯的公共财政,它还要处理公共财政与国有资产(本)财政之间的关系,远非西方的那么简单。

2.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决定了我国将要建立起来的公共财政有着诸多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特点和内容,形成了我国发展型公共财政与西方发达型公共财政的差异。在税收收入结构上,我国将长期以流转税为主,西方大体上以所得税为主。根据理查。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发展型”公共支出增长模型分析,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共投资在整个国家经济总投资中占较高比重,为社会提供通讯、交通、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使经济起飞。而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多进入成熟期,公共支出主要目标由提供社会基础设施转向提供教育、卫生、福利等服务,此时,用于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

3.由于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因此,我国公共财政的职责不单是要弥补市场不足和保护市场,同时还要影响市场和培育市场。不仅“市场不能千的,政府要干”,这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供应范围,就是“市场能干,但现在干不好或干得很慢的”,政府还要介入,产业结构调整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可见,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内涵和外延除了其一般性,还保留自身的特殊性。在公共产品供应范围上,不仅要加强物质性的公共产品供应,如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还要加强政策、制度、法令性的公共产品供应,以健全、完善、稳定市场经济。

三、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下的高教事业经费支出状况

尽管从公共财政的原则出发,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范围是行政管理开支和国防开支、科教文卫支出的一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其他经济主体不愿或无能力支出而社会又需要的建设项目开支等几个方面,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出至今尚未走出传统的“大而宽”的支出格局,“越位”与“缺位”并存,直接影响公共财政职能的实现。目前,突出的问题有:(1)巨额的国有企业亏损补贴。除政策性亏损补贴外,国家财政实际上承担了大量的经营性亏损补贴,成为国家财政沉重的负担。(2)过长的事业单位供给线。一些不属于公共物品范围,可以由企业及个人举办,完全能够商业化经营的事业单位,仍然由国家掌握,财政供给经费。(3)行政经费膨胀。这与政府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及效率低下相一致。(4)科技、教育投入不足。从绝对数量看,改革开放后,科教投入确有较大增加,但从占财政支出的相对比例分析,近两年还出现下降的趋势,而且财政科教支出占GDP的比重在世界上也是居于后列。就高等教育事业而言,财政性教育经费更是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的经费需求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在校生规模,二是生均教育经费。按照国际通行标准,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约为11600万人①,按国家《面向21世纪的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规定的15%的入学率测算,在校生规模要达到1740万人。

我国高等教育生均全口径教育经费支出,1993年为6442元,1997年上升到10666元,年增长率为13.4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增长为2.6%②。由于高等教育成本具有不断递增趋势,所以,生均教育经费还会以不低于2.6%的速度递增。假定实际增长率为3%,则到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为15663元,所需高等教育经费总额为2725亿元。

那么,财政能否满足如此庞大的经费需求?这取决于我国财政收入增长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经费分担结构。

财政收入增长状况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前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方面的测算,我国未来10年间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在7%-7.9%之间③。以我国1999年的GDP82054亿元为基数④,按7%或7.9%的年增长率分别测算,至2010年我国的GDP将达172712亿元或189381亿元。

财政收入增长状况其次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1980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1980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达25.7%,1990年为15.8%,1995年下降至最低点10.7%,从1996年起止跌回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开始高于GDP的增长速度,1999年上升到13.87%。从1990年至199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为12.28%⑤。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日渐完善、税收征管的加强,堵漏、清欠工作的深入,以及“费改税”的推进、部分预算外收入向预算内的转化,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可望上升到14%左右,我们权且假设为14%。按此比例,到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可达到24180亿元或26513亿元(前者按GDP增长7%测算,后者按7.9%测算,下同)。

那么,在这样的财政收入规模条件下,财政又能维持多大的高等教育规模呢?这一方面取决于财政分配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额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中的财政分担比例。

财政分配于高等教育的经费额度,关键在于预算内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预算内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比重一直较低,1990年为3.23%,1997年下降到3.19%,较高的1994年也才3.50%,平均比重为3.29%⑥。考虑到财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可能,高等教育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可望提高到4%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预算内经费可达967亿元或1061亿元,仅能提供所需高等教育经费总额2725亿元的35%或39%。

自从1994年招生“并轨”改革以来,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了收费制度,学生个人需要分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但是,预算内经费仍占高等教育经费的大部分。1994年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6302元,占生均全口径教育经费的84%,1997年为8365元,占78%,1999年约为8400元,约占60%⑦。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分担结构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1999年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个人分担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如果保持1999年的这种办学模式和经费分担结构,按2010年生均教育经费15663元(已扣除物价上涨因素)计算,财政需要分担9398元,预算内教育经费能够维持1029万或1129万的在校生规模,仅完成了目标1740万的59%或65%。

因此,为了缓解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实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15%的目标,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选择似乎就是进一步降低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占生均教育费用的比重。

四、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及其初、中、高等教育的性质。一般来说,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兼有公共性和私人性,而且不同等级的教育其公共性和私人性强度是不同的。初、中等教育传授的是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较弱的私人性,是一种“纯度”较高的准公共产品。而高等教育传授的是专业知识,训练的是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私人性和较弱的公共性,是一种“纯度”较低的准公共产品。

其次,应当合理调整预算内初、中、高等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从理论上讲,依据投入与收益相对称的公平原则,不同“纯度”的教育,应由财政和个人分担的教育经费比例是不同的,对初等教育财政应分担更多的份额,对高等教育则个人应多分担一些份额。所以,就公平而言,财政的扶持重点首先应该是初等教育。同时,不同等级的教育其收益率不仅不同,而且还随着教育等级的提高而依次降低,即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最高,其次是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的相对成本较大,而相对收益则较小。所以,就效率而言,将教育投资的重点放在初、中等教育上也是十分有道理的。从比较的角度讲,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人均GNP处于600—2000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为40.5:29:17.9,生均经费比应在1:2.5:9.2的水平⑧。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1999年人均GNP还不足800美元。但是,1997年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比例为32.41:37.15:20.32⑨,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初等教育经费比例仍朋显偏低,高等教育的经费比例仍明显偏高,与我国初等教育的绝对大规模和高等教育的绝对小规模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造成了我国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的严重失调。1993年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比为1:2.29:23.40,1997年为1:2.16:18.03,高等教育生均经费比虽有较大幅度下降,但与国际通行标准相比仍然偏高。特别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比,1993年为1:2.82:31.88;1997年为1:2.11:24.49⑩,高等教育经费比仍高于国际标准数倍。所以,为了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必须对我国财政性三级教育经费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经费结构进行调整,适当降低高等教育经费占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提高初等教育经费占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

再次,适当调整高等教育经费的分担结构。一方面,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逐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也即提高受教育者个人的分担比重,相应降低生均教育经费中由财政分担的比例,从而在等量财政投入下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入学率。但是,受教育者个人分担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的提高必须与个人及其家庭实际分担能力的提高相适应,并且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特殊性质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积极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这不仅有助于缓解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而且能够有效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注释]

[1]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出版社)有关数据整理。

[2]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教育发展研究,1999,(5)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有关数据整理。

[3]参见上海证券报(网络版),2000-03—28;中国经济时报,2000-01-17.

[4]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2000-02-28.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

[6]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教育发展研究,1999,(5),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整理。

[7]中国教育经费统计摘要[J]教育发展研究,1999,(5),1999年为估计数。

[8]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1999中国财政发展报告[R].沪: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

经费支出范文第6篇

20*年,全国教育经费为8418.84亿元,比上年的7242.60亿元增长16.2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教育费附加、企业办中小学支出以及校办产业减免税等项)为5161.08亿元,比上年的4465.86亿元增长15.57%。

二、落实《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情况

1.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为4665.69亿元,比上年的4027.82亿元增长15.84%。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349.85亿元,比上年的299.45亿元增长16.83%,高于中央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15.42%的增长幅度。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

2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27.24元,比上年的1129.11元增长17.55%。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204.88元,比上年的1013.80元增长18.85%。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33.41%)。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498.25元,比上年的1246.07元增长20.24%。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314.64元,比上年的1073.68元增长22.44%。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湖南省(33.99%)。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59.24元,比上年的1758.63元增长11.41%。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34.12%)。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1980.54元,比上年的1842.58元增长7.49%。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5.27%)。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5375.94元,比上年的5552.50元下降3.18%。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51.70%)。

3.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情况

20*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情况是:

(1)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66.52元,比上年的116.51元增长42.92%。其中,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42.25元,比上年的95.13元增长49.53%。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448.10%)。

(2)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32.88元,比上年的164.55元增长41.53%。其中,农村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192.75元,比上年的125.52元增长53.56%。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261.10%)。

(3)全国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63.54元,比上年的290.31元增长25.22%。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海南省(127.64%)。

(4)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336.66元,比上年的267.70元增长25.76%。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438.06%)。

(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为2237.57元,比上年的2298.41元下降2.65%。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73.83%)。

三、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情况

按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33930.28亿元(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58%,比上年14.90%下降了0.3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四、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情况

经费支出范文第7篇

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

2006年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升。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仍有不足。(一)经费投入总量相对不足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从2158.77亿元增长为2009年的4326.22亿元,增长速度达100%,其占全国教育总经费比重从24.85%增长到29.32%,这说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的。但纵观我国三级教育体系,教育经费的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比例失衡,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教育经费相对偏低。根据统计数据,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9035.33元,而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424.65元,初中为4538.39元。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情况:2009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3236.27元,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4267.70元[2],明显低于我国义务教育投入的平均水平。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农村小学生的2.79倍,是农村初中生的2.11倍。可见,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仍相对不足。(二)区域差异明显由于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也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010年数据显示,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5874.05元,其中北京地区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35135.38元,天津、上海、浙江、内蒙古地区则超过1万元,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安徽、江西、广西、河南、贵州地区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不足5000元。经统计,农村初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北京地区是最低的贵州地区的10.45倍。2010年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4560.31元,北京、天津、上海、内蒙古地区均超过1万元,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地区均不足4000元,其中农村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北京地区22781.02元是最低的河南地区的9.24倍[3]。综上,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明显,发达地区明显高于落后地区。(三)经费分配不合理教育经费按用途主要包括教育事业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方面。基本建设支出是指学校建筑房屋、校舍等,每年变化幅度较大。教育事业费是教育支出的最主要部分,包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支付教师的工资、福利、补助和学生的助学金;公用经费主要是商品和服务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专项公用支出、专项项目支出和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虽然在教育事业费各项开支的适宜比例上还没有统一的理论规定,但国际上目前较相近的结论是:公共经费因为其弹性较大往往容易被人员经费所挤占,因此公用经费的多少及其在教育事业费中的比例高低可以反映教育经费的分配是否合理。对于小学阶段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国际上认可的一般标准是70:30[4]。笔者通过有关数据得知,我国农村小学2009年这一比例为76:24,2010年也约76:24,公用经费的比例明显偏低。对于中学阶段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国际上认可的一般标准是60:40。我国农村初中2009年这一比例约为72:28,2010年与2009年几乎相同也约为72:28。显然,我国农村初中公用经费比例也较低。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仍偏重于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比例失衡,公用经费不足会导致教育乱收费现象,同时将会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对于偏远山区农村学校来说,公用经费不足可能无法维持正常的教学。

二、对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虽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增长,但相对于实际需求和其他教育层次的投入则明显不足。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作为经费投入主体,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首次达到占GDP4%这一目标,实现了一次新的突破,但相对于世界平均4.7%-4.9%的比例,仍需继续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此外,应充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体的规定,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重心过低的现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经费投入的力度。同时要合理调整不同教育层次的投入结构,政府应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倾斜于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二)缩小区域差异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地区差异明显的问题,要通过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县级财政收入水平、调动地区社会资源投入教育等方式解决。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教育经费水平不同,而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每个公民有权接受相同的义务教育,同时政府作为经费投入的主体,应该保障教育经费水平差异尽量缩小。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各级财政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更大的责任,以弥补县级财政的不足。中央和省级政府应统一按照预算标准,对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进行财政拨付,对于经济落后地区中央财政应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努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其财政水平,增加当地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省级、县级政府鼓励当地社会资源和资金投入农村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出资捐资办学。(三)合理分配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对教育经费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例失衡,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的现象,不能通过盲目牺牲人员经费来提高公用经费比例,因为在教育经费既定的前提下,公用经费冲击了人员经费,可能会影响教师工资发放,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改善我国教育事业费的分配结构,提高公用经费比例,首先是要增加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实际出发,制定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公用经费和人员经费的适宜比例,建立专款专用制度,按照比例下拨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公用经费的增长和充足,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设施和条件。

作者:晏云婷 单位:郑州大学教育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经费支出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64-06

大中型工业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企业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而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提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关系到全局的战略性课题。然而,提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关注影响自主创新的主要因素,还需关注各影响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在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时,遵循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动态与静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逆向推理的思维,从非线性复杂创新系统的角度找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理。

一、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研究与分析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复杂非线性动态创新系统,不仅要研究其系统构成,而且要深入分析其内部要素之间结构的、内生的、动态的流动。系统动力学(简称SD)作为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反馈控制理论的基础之上利用动态仿真技术,可以实现对企业客观存在的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并通过建立动态仿真模型和模拟仿真实现定量研究。

(一)文献综述

国外对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有:伯格曼(Burgelman)、曼迪奇(M.A.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能够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分配、对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理解能力、结构和文化条件、战略管理能力;艾尔森(Elson)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来满足市场需要而引起的创新的总体能力;范(Fan)强调为了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除了需要依赖外部联盟外,还应当集中于内部研发。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研究主要有:王一鸣和王君认为,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更主要的是受到企业盈利水平和投入能力、创新收益、创新人才、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制度等内部条件的制约;沈太基、华斌指出,影响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以及产品销售能力、企业创新文化、组织运营能力六大内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和组织创新外部环境;张春明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因素从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组织管理能力、创新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六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杜鹏程、高先锋认为,组织、技术、科研经费投入力度、薪酬、知识、信息、外部环境、人才培养因素等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刘春朝、潘桂香认为,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与市场竞争、企业创新意识、企业研究开发、企业技术能力、市场风险、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市场政策法规、市场需求相关。大多数现有文献都是停留在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方面,因此,对非线性复杂动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实现定量化的动态仿真模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

第一,假定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对系统行为产生本质的影响,以纳入系统的因素为重点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

第二,系统模型重点考虑企业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不考虑具体操作流程。

第三,为简化系统的复杂性,将不考虑延迟对系统的影响。

第四,假设自主创新能力产出以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这两个变量来反映。

(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和资金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因素,科技人员结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软实力。经费筹集、自主创新经费支出和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反映了企业科技投人情况,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力度可以说明企业自筹资金机制的完善情况、企业自主创新意愿和对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自主创新经费支出的投入与分配(劳务费支出、固定资产如仪器设备的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等的分配比例)是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环境的硬实力,也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水平。申请专利和发明专利数量的增加反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增加,可以说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在自主创新系统中,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各因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且存在着因果循环反馈关系。

二、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系统SD动态模拟仿真分析

本文基于SD流图,在分析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区分变量性质并刻画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定量关系,明确系统的反馈形式和控制规律,模拟分析并研究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系统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特性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机理。

(一)流图分析

参考流图的符号,采用系统动力学VENSIM_PLE软件进行建模和分析,如图1所示。其中,SD流图中变量间的逻辑定量关系的确定是依据1998~2009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相关原始数据经整理计算得出,部分计算公式由数据统计处理软件SPSS18.0线性回归确定。

(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建立SD仿真模型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仿真系统分析问题,然而,无效的仿真系统分析会得出错误结论,因此,仿真系统的有效性与否决定了系统是否可用。我们在对系统行为进行了仿真和政策分析前,进行相应的目的性、实用性和有效应性检验,以确保仿真和分析结果正确可靠。以下主要通过直观检验、运行检验和历史性检验来验证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1 直观检验。在建立模型过程时,参考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力求使模型方程表达式表述合理、量纲一致。

2 运行检验。为了检验仿真模型的运行是否产生病态结果,即检验仿真模型的稳定性,令仿真步长DT取不同的值进行仿真。取DT值分别为0.25、0.5和1进行仿真,比较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的仿真结果,验证系统是比较稳定的。

3 历史性检验,即系统行为与历史数据的拟合度检验。本文仍然以前提假设中反映自主创新能力产出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这两个变量的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比较情况,对系统进行拟合度检验。选取1999~2008年10年的历史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比较(模拟情况如图2、图3所示,数据值的比较如表1所示),其中,误差率的绝对值=1(模拟值-实际值)/实际值l,发现它们的相对误差均比较小,误差率的绝对值基本都小于0.05,由此可以说明本文构建的系统模型所描述的系统行为与实际系统行为是基本相符的,是有效的。

三、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系统仿真实证研究

一个复杂创新系统的持续、健康运行离不开创新资源的供应与合理分配利用。本文在系统建模时采取逆向推理思维,同时,在进行创新系统仿真与实证研究时也采取逆向推理思维,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自主创新的投入与合理分配利用。以下主要是从经费筹集及自主创新科技活动的运行来进行实证仿真研究。

(一)自主创新经费筹集

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筹集主要包括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和政府资金及其他经费筹集渠道如风险投资等。其中,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主要由政府的扶持政策等外界因素决定;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的额度由企业信用等级、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因素决定,不难得出,企业金融机构贷款额度也是由企业利润水平等内在因素决定;企业自主创新内部资金投入是企业利润分配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下面的仿真过程中,主要是把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占企业利润的比重增加1%与减少1%,对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两个变量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如图4、图5所示。

由图4和图5中SD动态模拟变化曲线看出,当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占企业利润比例增加1%时,即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比例,自主创新能力产出即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数较实际值都呈上升趋势,当自主创新资金投入较实际值减少1%时,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模拟值都低于实际值。由模拟分析得出,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投入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产出的灵敏性较高,理应完善自主创新自筹经费机制,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视度,在资源的合理支配范围内增加企业对自主创新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

(二)自主创新科技活动

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经费支出方向主要包括自主创新活动劳务费支出、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支出、自主创新科技机构经费支出和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四大方面,这同时也反映了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产出水平的自主创新运行机制。以下将对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因素实现SD模拟仿真比较。

调整劳务费支出与固定资产支出的比例,其他不变,即劳务费支出比例增加1%,固定资产仪器设备支出比例减少1%,或劳务费支出比例减少1%,固定资产支出增加1%,来观察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的SD模拟变化趋势,结果如图6、图7所示。

由图6、图7可知,在自主创新经费一定的前提下,大中型工业企业不论是通过增加先进仪器设备、改善创新基础条件,还是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研发人员工作积极性,都可以促使发明专利数增加,进一步增加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提升企业利润空间。同理,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自主创新劳务费支出与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的比例,进行模拟仿真,得出结果是,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的变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较大,即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数对企业自主创新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的变化较为灵敏。因此,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应适当加大对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的比例,提高科技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调整固定资产支出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仿真结果显示,不论减少固定资产支出占企业自主创新经费的比重还是减少新产品开发经费所占的比重,都会使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发明专利数低于实际水平,而且仪器设备费所占比重的调整对自主创新产出的贡献较大。因此,企业在增加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比例时,不应缩减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而应适当加大对其投入的力度,以保障自主创新产出的增加。调整劳务费支出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但方向相反时,自主创新产出都会低于实际产出值,尤其是减少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所占比重时,新产品销售收入与发明专利数减少的幅度更为显著。因此,要增加自主创新产出,必须要加大在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经费的投入,但是也不能以减少劳务费支出为代价,而是同时增加劳务费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调整固定资产支出与科技机构经费支出的比例,得到结果是,同时调整这两方面的比重,对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当固定资产支出的增加是以减少科技机构经费为代价的情况下,自主创新产出较实际产出值来说,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因此,保障科技机构提供的强有力技术支持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调整科技机构经费支出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得到的结果是,增加科技机构经费所占的比重较新产品开发经费给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显著。

综上所述,在自主创新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SD动态仿真分析中,四方面支出中每方面支出的单方增加都会对自主创新产出产生正方向的促进作用,显著程度由大到小为:自主创新科技机构经费支出、固定资产支出、自主创新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劳务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