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服务三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回顾过去5年,可以肯定地说,“十一五”时期是农行“三农”金融发展的“黄金期”。
2007年以来,农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明确服务“三农”发展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增加信贷投放,努力为“三农”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金融支持。
“十一五”期间,农行按照中央面向“三农”的基本要求,确立了“县域蓝海”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新时期农行服务“三农”的总体思路,明确了未来三年、五年、十年要达到的目标,到2011年“三农”贷款比2008年翻一番,到2013年“三农”和县域信贷投放超过两万亿元。
围绕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中心任务,农行不断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的信贷投放。截至2010年11月末,农户贷款余额达到2905亿元,是2008年的2.9倍。农行全面落实与产粮大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核心区建设,为458个产粮大县提供贷款,贷款余额达到5500多亿元。在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面,农行为全国89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中的592家提供金融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737亿元。支持县域中小企业近3.3万家,贷款余额7338多亿元;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近3000亿元。2008年以来,农行县域新增存贷比一直保持在65%以上,基本实现县域组织的资金用于县域。
过去5年,农行不断拓宽“三农”服务渠道。通过改扩建和迁建现有网点优化网点布局,扩大辐射范围。目前农行县域网点总数达1.27万个,相当于工、中、建、交四行县域网点的总和。还积极与农信社、邮储银行、供销社、“万村千乡”农家店等合作,提供更便捷、更全面、更有效的金融服务。在流动渠道建设上,创新流动客户经理组、流动服务车、马背银行等方便快捷的服务模式。在电子渠道建设上,加大“离行式”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渠道的建设力度,累计向农村和县域投放24小时自助设备17529台,自助服务终端4971台,POS机11万部,转账电话81万多台。
针对普通农户、种养大户、多种经营户和广大个体工商户,农行分别开发了农户小额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惠农信用卡和个人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产品。研发了具有支付结算、补贴等多种功能的惠农卡,截至2010年11月底,农行惠农卡发放已达5739万张,授信总额1583亿元,通过惠农卡为560多万农户发放小额贷款,贷款余额超过980亿元,惠及2亿多农民。目前,汇集在农行“三农”金融产品统一品牌“金益农”下的通用和特色产品达223种。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紧贴新时期“三农”金融需求,支持农民生产经营和消费升级,落实中央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是有志于面向“三农”的金融机构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农行董事长项俊波表示,农行将跳出传统服务“三农”模式,进入服务“三农”转型新时代,以转型带动创新,努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项俊波提出,农行不能停留在网点众多的优势上,而应利用科技创新,尝试以电子服务渠道逐步替代传统的人工服务模式。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农行在重庆、贵州、湖北、陕西等10多个省份已开办转账电话、POS机小额取款等业务。
提供小额信贷是银行支持农户发展生产的传统业务,但随着城乡金融壁垒的打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刷卡消费、小额取现、理财等日常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在继续加强“三农”信贷服务的同时,农行将适时推进服务转型,为农民提供更实惠便捷的服务。
1.1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
就目前而言,三农气象宣传教育缺位,气象主管单位因管理、人力、财力关系没有将气象科学知识及时添加到农民培训内容中,也缺乏相关深入农村的气象宣传教育工作,导致农民欠缺气象科学知识,懂得气象科学知识的人严重欠缺。此外,农村中文化素质较高的人通常会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人也选择迁居到大城市中,因此,无法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严重降低了气象信息在农村中发挥的作用。
1.2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
农业气象服务针对性弱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绝大部分气象单位只单纯提供粮食生产服务,但没更深入地提供经济作物、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林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行业等项目的服务;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不了解,导致在为地方政府和农民提供气象服务时,未能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农民关注的焦点是天气预报,尤其是农业年景预报、农事关键期,以及各种气象灾害事件的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未能提供一个能够推广良好技术及某一地区的农业种植布局的专业指导。
1.3气象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不通畅
现代农民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短信、网络等方式获得气象服务信息,但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水平还较低,无法完全普及网络、有线电视,造成农民获取气象服务信息的渠道不通畅,且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也无法保障。这样导致了农民未能获取及时性的气象信息,一旦遇到突发性、危害性大的气象灾害,气象信息不能及时传输到每个农户,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三农气象服务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强化气象工作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由于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联系紧密,虽无法为三农直接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但气象在生产中却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提高三农气象服务工作质量,就要强化气象工作者“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意识,开发适用于农村使用的气象产品。因此,气象部门要观测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情况,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此外,还要积极更多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
2.2拓宽气象信息渠道
气象信息传输不顺畅,会对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为拓宽气象信息渠道,当地广播电视部门应积极建立重要灾害天气信息绿色通道,保证气象信息可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农村,及时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同时,强化各种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方式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简报、电话和手机短信等让农民快速获取气象信息,且让农民可以清楚掌握最基本的气象信息传输技能,更好地利用气象服务,帮助其在遇到气象灾害事件时可立即做出相关应急措施。
2.3强化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
由于气象服务工作质量会对现代农业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预测性和警示性功效,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相关气象单位部门要积极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确保在小范围内为农业经济提供准确性高的气象预警和监测服务,利用天气雷达、自动气象雨量站、闪电定位仪等多样化的现代气象探测方法对灾害性天气进行准确的预报,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发展,有效规避灾害性天气带来的风险,保障农户经济效益。
2.4加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
相关气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关气象服务,与农户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了解农民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细心、耐心解答农民对气象服务的不解和疑惑。通过气象资料收集和普及,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地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的气象服务。对于某些让农民因气象情况造成的经济损失担心与焦虑,气象部门应当指导农民获得灾害天气的预警和预防技巧,及时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避免经济损失。
3结束语
一、服务地方有实力。该县农信社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坚持"面向县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社区"的市场定位,立足县域,支持"三农",巩固普通农户,做大产业经营户,做实优质大客户。重点支持工商信用户、产业经营户、农业产业化笼统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既做大做强了信贷规模,又调整优化了信贷结构。支农贷款和个体工商户、农村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占比90.42%,既支持了县域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经营效益的提高,信贷业务开展在全市位居前列。
二、支持产业集聚区。在保证"三农"资金供应的基础上,该县农信社集中资金帮扶了一大批县域龙头企业的发展,并开发了企业法人联保体、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等新的信贷产品以服务县产业集聚区经济。重点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各种新型贷款模式。截至目前支持太康企业131家,发放企业贷款余额26.3亿元,其中重点支持的项目有锅炉产业4.8亿元、农业合作社4.7亿元、纺织行业5.9亿元、其他企业10.9亿元。
三、城乡结算主渠道。该社的银行卡--金燕卡,全国通存通兑,ATM等自助设备达到52台,平均每个乡镇近2台,与近300台的助农取款、移动POS机相辅相成,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让广大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现代金融服务,奠定了信用社服务农村金融的坚实基础。
四、改制商行见成效。目前全县农信社股权改造工作全面完成,溢价发行股金,与省内优质企业达成股金购买意向并获得上级部门批准,各项监管指标已达标,并将申报改制工作,实现农信社发展历史性跨越。
五、重点扶贫显担当。太康县农信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在稳健经营科学发展的同时,坚持扶贫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先后投放980万元信贷资金和90万元扶持款项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环境建设和教育条件,提升村民知识水平和脱贫内动力,带动了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村貌发生巨大变化,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明显转变,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得到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肯定。
苏州市南环桥市场于2000年底改制以来,建立南环桥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南环桥市场为有效推进服务“三农”,以建成苏州食用农产品现代物流园为企业愿景,标准化规范构筑农产品产销平台建设,丰富了市场管理内涵,改善了购销交易环境,调动了客商经营热情,扩大了市场经营辐射。
南环桥市场强化“菜摊子”建设,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同时,有效推进了农民“菜园子”的发展,市场目前通过多种形式保持密切联系的蔬菜副食品无公害基地。市场还专门为基地辟出了无公害蔬菜批发专营区,无公害基地提供上市的蔬菜副食品占全场交易总量的80%左右。坚持服务 “三农”的正确方向,南环桥市场辐射带动作用日趋显现。
通过联结,推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位于江苏苏北盐城地区的大丰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蔬菜生产基地,当地农民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习惯。90年代后期,农村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蔬菜种植成了大丰的主要产业,种菜成了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但大面积的蔬菜种植,致使上市过剩,寻求市场销售渠道成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大丰当地政府了解情况后,主动与苏州南环桥市场沟通,南环桥市场也多次赴苏北大丰产地进行联系,并与大丰蔬菜产业协会签定了无公害基地蔬菜产销协议书,还在市场内设立了大丰无公害蔬菜批发专营区。目前来自大丰平均每天在南环桥市场上市的无公害蔬菜,占南环桥市场蔬菜总上市量的20%以上。市场与基地的有效联结,促进了大丰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通过联结,扩大了大丰蔬菜的播种面积,从5年前不足10万亩,现已增加至95万亩;通过联结,调整了大丰的蔬菜种植品种,基地种植圆椒等改良品种替代原地产尖椒,以适合苏州消费口味;通过联结,提高了菜农积极性,菜农户数已增至现在5万户以上,常年从事蔬菜种植有近10万人,是5年前的一倍还多;通过联结,富裕了一方农民,大丰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值近6个亿,菜农仅蔬菜收入一项,每户均超万元以上。
大丰新丰镇鼎丰村有位蔬菜种植户龚惠民,家有承包土地3.5亩,以前主要种植粮棉油,年收入不足4000元。后全部改种西红柿、芹菜、莴苣等蔬菜,亩产量5000-6000斤左右,最高的亩产近8000斤,加上当地政府、蔬菜协会种植指导和苏州南环桥市场信息的及时反馈,现龚惠民一家全年蔬菜种植收入达4万元,是原来的10倍多。
苏州娄葑镇群力村历史上是水生植物种植知名产地,特别是被叫作“鸡头米”的“南荡芡实”,闻名遐迩。当地村民有种植“鸡头米”的习俗和经验,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南荡芡实”虽然名气在外,但销路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好货卖不出好价钱。群力村依托南环桥市场这一平台,主动与市场联系,共同商议采用合作经营形式,通过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设点收购,成品直销,市场为群力村1300户农户的6000亩芡实,开辟了一条配送和销售渠道,好产品卖出了好价钱,实现年产值近2000万元,比过去增加三成以上,大大提高了农户生产种植积极性。
通过流通,促成了农业产业新链
南环桥市场所属同发水产经营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销窗口呈网络化发展。现有经营门面338间,比老市场240间增加了近百间;经营户250个,比老市场最多150个增加100个;日批发交易五大类水产品平均400吨左右,比原来增加三成还多,高峰时可达到700吨左右。
南环桥畜禽经营公司现有家禽经营客商60多户,经营门店66家,经营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日批发经营家禽2万羽以上,由于经销网络化窗口的形成,改变了原先简单的进销形态,为经纪人建立渠道提供了保证。安徽广德一家养殖经营公司看中南环桥市场的可销量,联络南环桥家禽市场13户经销商,定点预约送货,专营三黄鸡,以安徽20家、苏北10家、太仓1家养殖基地为依托保证,每天在南环桥市场销售近5000只左右,规模经营促进了规模养殖。带动养殖农户600户,让他们不愁销路地致心养殖。
江苏苏北阜宁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生猪养殖是当地农民主要家庭副业的收入来源,但由于产销渠道不通畅,长期以来徘徊不前,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年出栏率最多的农户也只有10来头。90年代末,阜宁当地有一批能人跳出猪圈走向市场,成为生猪养殖产销的经纪人,阜宁益林镇目前总农户数1.6万户,其中从事生猪养殖的有9000多户,占总农户60%以上,年出栏上百头甚至千头、万头生猪养殖大户也不在少数,从事生猪养殖有2、7万人(近7000户,占农户数的43%);益林镇生猪日均出栏上市由5年前不足百头,只能满足当地消费,近几年迅猛增加至现在的日出栏1600头以上,除了销往苏州南环桥市场,还销往无锡、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益林人在外从事生猪收购、屠宰和运销的人员,有6000人之多,常年在苏州南环桥市场从事猪肉销售拥有门店的经营户就有87家。由于南环桥市场的辐射推动,加上经纪人队伍的活跃,形成了阜宁地区生猪养殖产业,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市场,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一)、帮助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结构进一步优化
按照“粮油是基础、番茄要抓住、套田是抓手”的原则,XX年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00万亩。小麦47.65万亩,玉米面积21.64万亩,花葵83.11万亩,油葵2.4万亩,番茄13.5万亩,甜菜5.19万亩,西甜瓜6.5万亩,籽瓜、葫芦3.56万亩,其它15.74万亩,各种套田面积达到98.53万亩。从以上农情数据分析表明,XX年我县的种植业结构呈现“小麦、玉米、油葵、籽瓜、葫芦面积减少,杂交花葵、番茄、甜菜、西甜瓜面积增加”的特点。
(二)、引导农民“三为而种”扎实推进
不断深化“种植创新”战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重点加快番茄、葵花、小麦、玉米、蜜瓜产业向规模化、基地化方向发展。“为工而种”基地面积达68.74万亩,“为市而种” 基地面积达93.17万亩,“为养而种”基地面积达31.64万亩。
(三)、不断完善农业“五化组装配套”手段
一是加强了农业标准化工作。结合我县实际,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农业局制定了农业标准化实施方案,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40万亩,占到总播面积的70%。二是积极推进新高化工作。大力推广间、混、套、复种且适合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模式,引进新作物、新品种185个,推广新技术15项,特别是番茄各项新技术得到快速推广应用,引进的芦苇、棉花、蓖麻获得成功。三是加快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是五原经济发展的基础。为此,我们以打造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大县为目标,建成了13.5万亩番茄生产基地、95万亩葵花生产基地、50万亩小麦生产基地、21万亩玉米生产基地、6万亩甜瓜生产基地、5万亩甜菜生产基地、10万亩小菜籽生产基地。四是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按照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大力推广机收带型和适合机收的作物品种,全县机播面积达90万亩,机收面积预计达55万亩。五是积极搞好系列化服务。依托葵花、番茄、甜瓜等协会,农业局派出50名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产前信息、产中技术指导、产后流通的服务工作。
(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标准高、力度大:
XX年,为加快我县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全面提升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我们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加强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分别在推广中心、各镇建设了四种类型、九个园区,在园区内共安排新品种试验、示范185个,安排新技术试验、示范50项,特别是在每个园区重点安排了番茄的品比试验、起垄栽培、育苗移栽、坑种、小拱棚、小畦栽培的试验示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对我县大力发展番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依法治理农资市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一是在加强农药市场管理。上半年共出动150人次对全县的农药市场进行15次的巡回检查,共查处各类农药违法案件12起,涉及违法金额5600余元。同时为提高农药经营户的经营水平,我们对今年申请进行农药经营的36名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是加强种子市场检查工作。为严厉打击种子经营中制售假劣种子、无证经营等违法行为,我们派出种子执法人员200人次,对全县城乡种子经营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上半年共审核核发种子经营许可证140多家;共抽检种子650批次,抽检合格率95%。共查处各类种子案件45起,吊销一家种子经营户的经营许可证,累计处罚罚金18000元。
针对XX年制种玉米在我县大量扩繁,为保证其制种纯度,提高种子质量水平,整顿全县种子生产秩序,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我县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种子管理站制定了制种玉米种子生产管理的具体办法,在制种企业资格审查、生产合同等方面加强了生产管理,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私繁乱制、少报多种等行为。
三是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为深入宣传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县委十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范整顿农村财务,完成撤乡并镇后镇与村、社财务管理的有机衔接,经管局及时与各镇进行了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全面配合各镇搞好村、社财务清理整顿工作,目前清理整顿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
为加快推进我县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我们完善了产业化项目库的储备,完成了双福面业的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认定和城南金鹿油脂,蒙源粮油,富源番茄,天义番茄,塞鑫面业,宏珠饲料、鸿鼎农贸市场等7家巴彦淖尔市级龙头企业的认定工作。并加强了同各协会各合作经济组织的沟通与配合. 加大了对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扶持。
(七)、努力争取支农、惠农投资项目
我县继续加大对农业项目的申报力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改善我县的农业生产环境。正在实施的项目有5个,其中:
1、病虫害区域测报站建设项目
国家投资270万元,地方配套2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土建工程112万元,仪器购置145.3万元,田间12.7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项目土建工程的基础已完工,框架结构已经开始浇筑,预计9月底完工,仪器购置按照招标的有关规定正在进行招标中。共2页,当前第1页1
2、农村能源项目
XX年,我县实施的农村能源项目总户数为1260户,其中国家投资151.2万元,农民自筹374.52万元,地方配套16.08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目前已开工建设。
3、良种补贴项目
XX年我县共争取到油葵和玉米两个作物的良种补贴,其中油葵项目总投资20万元,建设面积2万亩;玉米补贴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建设面积10万亩。目前,玉米、油葵良种已全部发放到农民手中,正在进行农户档案的整理工作。
4、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25万元,在全县确定1000户小麦科技示范户,为每户免费提供50斤小麦原种,共确定50名技术指导员,每人指导20户示范户。目前,50名技术指导员已全部下到农户对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5、测土配方施肥项目
项目总投资100万元。按照项目建设要求,一是要全县七个镇完成400
0个土样的取样任务,并完成4000个土样的化验的工作,为今后配方施肥提供依据。二是要按照“3414”试验方案的要求,重点围绕玉米、葵花进行肥料试验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
目前,4000个土样取样工作已全部完成,化验室已装修完毕,化验仪器正在进行采购中。
三、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基础条件差。近年来,国家对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但仍然有80万亩的中低产田没有进行渠、路、林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形成了我县耕地面积大、农业产出低的现状。
2、农业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生产竞争能力不强。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各类主要农作物标准化栽培应用范围小,早用种量、施肥、用药等环节存在不合理现象,产品达不到应有标准,不足以应对今后的市场竞争。
3、由于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体制,导致农民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大型农机具少,导致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人工成本大,经济效益不高。
4、XX年春播季节化肥、农药、种子价格有所降低,但降幅不大,农业生产成本仍然较高。
5、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合同意识不强,导致土地纠纷较多。同时在水费的收缴过程中,也存在多收水费等不合理的现象。
6、今年上半年气候反常,导致各类作物生长缓慢,特别是持续低温,使得育苗番茄根系生长受到抑制,产生立枯病等病害。
7、小麦播种面积少,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我县共播种小麦47.65万亩,离计划面积55万亩还存在很大缺口,按亩产720斤计算,总产约为17.2万吨,而我县共有大中型30多个面粉加工厂,年生产能力可达20万吨,除去农民口粮和留种,不能满足加工企业需求。
8、品种过多、过乱,影响了农民的种植效益
主要表现在葵花上,由于杂交种的大面积使用,导致价格暴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未经审认定的品种投放市场。在蜜瓜上虽然主导品种以甘蜜宝为主,但仍有许多成熟度不好、抗病性差、明显不适应在本地栽培的品种充斥市场。
9、番茄原料落实形式欠妥
目前我县番茄企业的原料大部分是由企业自己委托的村内原料员进行原料面积的落实,企业与协会不能紧密联系,存在脱节现象。
10、市场建设还需进一步整合
各镇都在加强各类市场的建设,有的建设距离太近,易造成重复建设,对于此类建设,建议进行合理整合,集中资金建设功能齐全、容量大的市场。
11、龙头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不够大,经济实力比较弱,科技含量比较低,生产能力不够强,导致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与基地的实际产出不配套,大量的剩余农副产品和半成品进入流通市场,形成了初级产品过剩,失去了部分特色资源应有的再次收益,使得生产,加工,转化,增值等环节得不到有效连接。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1、完善各镇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实施方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建设。
2、抓好各类农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指导农民按标准化操作规程种好各类作物,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3、加强制种玉米田的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4、加强园区的管理,做好各类试验的观察记录、总结工作,为明年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依据。
商业化经营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这是困扰“三农”金融服务的根本问题。总结分析几十年来的“三农”金融服务情况,笔者认为,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应该坚守两个底线:一个是党和国家要求的社会责任底线。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开展“三农”金融服务,既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履行国有资本意志的必然要求,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最大化这个标准来衡量。比如,对于农业银行这样面向“三农”的大银行,必须把风险偏好建立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另一个是商业化经营要求的保本底线。实践证明,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要始终把商业可持续作为首要前提,在服务到位的同时做到风险和成本可控。不计成本、不讲风险地服务“三农”,会挫伤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金融机构的长期服务能力。
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既不能因为坚守商业保本底线不去服务“三农”,也不能因为坚守社会责任底线放弃商业经营原则,必须深入研究思考如何将这两个底线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持以发展带动服务“三农”能力提升。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商业化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在发展中做好“三农”金融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如农业银行2014年6月末的县域贷款余额达到2.54万亿,比2008年增长206%,年均复合增长率22.55%,比同期全行贷款年均增速高出4.17个百分点。
努力寻求商业化经营和践行社会责任的结合点与平衡点。在对外服务上,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商业金融的理念、产品、模式和工具支持政策性、公益性的“三农”发展事业。比如,农行向首都平原造林工程提供21.3亿元贷款,促进首都生态环境保护。在考评机制设计上,金融机构在考核基层机构点均、人均业务量和效益时,可探索加入对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相关指标的考量,引导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服务“三农”。
树立和增强“雪中送炭”的责任感。金融机构不能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更要勇于和善于“雪中送炭”。像在、新疆等老少边穷地区,虽然业务量小、经营成本较高,但当地群众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愿望仍然较强,金融机构应坚持在这些地区设立多种服务网点,以发扬和体现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
与城市客户相比,“三农”客户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从地域来看,分布散,区域差异大;从资金需求来看,规模小,周期短,季节性要求高,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从客户资质来看,财务报表等“硬信息”往往不足,主要依靠人品等“软信息”识别风险状况。“三农”客户这些特征往往难以与一些金融机构过于集约化的经营体制相适应,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妥善处理好统筹管理和放权搞活的关系,切实解决管理链条过长、业务流程繁琐的问题,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三农”,提高“三农”金融服务的效率。
厘清各级机构的职能分工。对金融机构而言,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哪些需要总部统筹管理,哪些需要放权到分支机构?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切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员工、深入到客户,充分了解“三农”金融业务的实际情况,找准影响服务效率的关键和症结,在此基础上厘清各级机构的管理和经营权限。特别是对于应该由总部统筹管理的事项,要通过优化完善制度、厘清部门职责边界和加强督导落实等方式,分门别类地解决好政策制度不适用、流程不合理、执行力不强等突出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动适度简政放权。除必须由总部统筹管理的制度和流程外,应该充分相信基层,放权给基层,下沉经营重心,缩短决策链条,充分调动各级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在具体方法上,可以采取“试点-评估-优化-推广”的方式,做到“放而不乱”。
要做好管控引导。金融机构总部在适度放权的同时,也不能一放了之、放任自流,而是要发挥整体的资金、网络、专业和管理优势,确保“三农”金融服务稳健发展。为此,在“三农”金融业务具体经营交由分支机构负责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总部的管理、督导,形成服务“三农”的整体合力。
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
能不能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是决定“三农”金融服务成败的关键。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要坚决避免两种倾向,既不能因噎废食,片面强调“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致使“三农”业务裹足不前,服务不到位;也不能盲目追求“三农”业务发展规模,对其中的风险隐患视而不见,最终背上沉重的包袱。为此,笔者认为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要坚守“三农”业务发展的风险底线。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绷紧风险控制这根弦,坚持底线思维,任何时候都要将不良贷款控制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适度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在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阶段,“三农”金融服务风险较大的状况仍然客观存在。如果在风险管理上,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三农”和城市业务,就会压缩“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的空间。因此,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都需要适当提高对“三农”业务的风险容忍度。金融机构应通过优化调整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占用系数、内部转移定价等内部管理考核指标等方式,打消基层机构服务“三农”的顾虑。监管部门也应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进行差别监管,适当放宽“三农”业务不良贷款等考核指标的监管标准。
切实加强“三农”业务专业化风险管控能力。“三农”业务的风险特征有其独特性,这就要求金融机构探索一套适应“三农”业务特点的风险控制体系。从农业银行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建立了专门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制定了“三农”业务风险管理政策纲要,出台了客户评级、贷款分类、风险定价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三农”业务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风险总体可控。
资源投入和效益产出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三农”和县域经济日益繁荣,为“三农”金融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资源投入大、经营成本高、效益产出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三农”和县域市场增加资源投入的积极性。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努力。
一方面,金融机构要以战略眼光来审视和衡量“三农”金融业务。必须跳出一时一地得失的小圈子,充分认识我国“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做好资源投入的总体规划。要从近景、中景、远景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发掘“三农”业务的战略价值和长期效益,始终不渝地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要加强业务条线和资源配置部门的协调配合,努力增强“三农”业务资源投入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在这方面,农业银行进行了大量探索,从2010年以来持续按照“涉农贷款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安排“三农”信贷计划,按照高于全行平均水平安排县域费用计划和固定资产配置计划,对农户贷款、小微企业等给予优惠的经济资本风险权重,并足额匹配经济资本计划,有力地保障了“三农”金融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增加农村金融资源投入的外部环境。各级政府应当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各类资源投入,提升农业农村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回报,这是吸引金融资源投入的治本之策。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对农村金融服务的各类财税、保险、货币和监管政策支持,强化正向激励,帮助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实现财务可持续。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对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过程中获取的公平合理的利润水平,社会各界也要给予理解和支持,以调动更多的机构、更多的人力、更多的资本服务“三农”。
巩固传统业务和创新拓展客户的关系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呈现明显的多层次特征,有的大型产业化龙头企业需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信托租赁等一揽子现代金融服务,而普通农户的需求仍主要集中在存贷汇等传统金融服务上。因此,金融机构在服务“三农”时要抓住客户、产品、渠道等核心要素,厘清和理顺三者之间的适配关系。既要巩固传统业务,满足基本需求;更要注重通过创新拓展客户,依托现代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渠道,夯实客户基础,推动业务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农;中专院校;学生;能力培养
十报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强农惠农富农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早在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解决“三农”问题服务是职业教育工作的量大主要任务之一。《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这是我国建立第一个关于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中长期规划。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专院校要在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着力培养学生立足“三农”、服务“三农”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理所当然地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要责任。
1培养服务“三农”意识
1.1构建服务“三农”社会环境。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国家、社会以及学生家庭的重视和支持,因此,构建良好的服务“三农”社会环境,在社会上营造出服务“三农”的良好社会风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中专生诸多投入到服务“三农”工作中去。国家应给予中专院校服务“三农”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多的政策支持,从顶层设计吸引学生到新农村建设中去的各项配套优惠政策,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持续性。社会各界应认可并支持“三农”工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破除对“三农”的偏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1.2抓好服务“三农”课堂教育。掌握扎实的服务“三农”知识是服务“三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要紧紧抓住课堂教育这个传授“三农”专业知识的主阵地。首先中专院校要把科教兴农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结合中专院校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调整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课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把“爱农”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政策,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走进农村、关心农业,增强服务“三农”的使命感和荣誉感。1.3营造服务“三农”校园氛围。积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育服务“三农”校园文化范围。中专院校通过以“三农”为主题举办各种科研、学术交流、文化艺术活动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陶冶学术情操,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服务“三农”的重大意义,加强对服务“三农”的心理认同感,把服务“三农”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
2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2.1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学生服务“三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利用假期走进农业、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认真做好社会实践和调研,提升服务“三农”能力。2.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将服务“三农”知识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阶段,学校要高度重视涉农专业实习,把教学内容与服务“三农”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继续指导实践。一方面,通过组织参观实习,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涉农专业设置及素能要求,反思自身职业素能的不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实习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服务“三农”的知识应用能力。2.3就业指导。作为培养服务“三农”专业人才的中专院校,学校开设的课程应结合自身办学宗旨,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注重对学生就业做好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农业现状、面临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在“三农”平台上施展自己的学识才华。
3拓展服务“三农”方式
3.1定向培养。“三农”问题的解决虽然离不开农村乡土人才,但也需要培养一批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目前,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农村基层人才匮乏,解决该状况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农村高中生开展定向招生,签订就业合同,毕业后回原籍农村服务一定年限。3.2产学结合。目前,乡镇企业和农村合作社普遍存在缺乏既懂种植、养殖等专业技术人才,又掌握一定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普遍存在专业素能地、科技含量不高以及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较差等现实问题,粗放型管理依然存在。为此,应积极试行产学结合培养模式,为农村合作社和乡镇企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3.3短期培训。“三农”工作面临农事多、时间有限,投入知识学习的费用较少的现状,而中专院校在师资力量方面较为充裕,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等特殊时期,有计划的组织学校教师到农村基层一线举办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举办短期的特色专业知识培训班,帮助那些已投身到“三农”服务事业中往届毕业生掌握最新知识,提升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的能力。
4结语
服务“三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中专院校要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培养学生服务“三农”意识,提升学生服务“三农”能力,拓展服务“三农”方式,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效果。
参考文献
[1] 程斌,蔡为青.试论职技高师院校如何有效服务“三农”[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3,17(1):80-8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保财险支公司(以下简称财险公司)为主体,以“三农”保险“五公开、三到户”(即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为重点,在市、乡、村三级建立“三农”保险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保障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二、基本原则
㈠政府引导。通过制定农业保险政策,运用财政保费补贴等调控手段,积极宣传、引导、鼓励广大农户自愿投保,保险机构承保。
㈡自主自愿。农民和种植、养殖企业是农业保险的投保主体,享有自主投保的决定权。
㈢市场运作。按照市场化保险的规则投保、承保。
㈣协同推进。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配合,协同有序推进农业保险工作。
三、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实现“市有领导小组,乡镇有办公室,村有服务站点”和“‘三农’保险覆盖率比上年增长10%”的目标。
㈠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附后,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办、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㈡乡镇“三农”保险工作办公室。由各地依托乡(镇、办)经济发展办公室、财经所及涉农部门组建。乡(镇、办)分管农业的领导任办公室主任、财经所及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财险公司选聘一名专干,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㈢村“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由开展“三农”保险业务的村建立。财险公司从村干部中选聘一名“三农”保险协保员,负责日常工作。乡镇保险工作专干、村协保员在各乡(镇、办)和财险公司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职责、选聘标准和程序由乡(镇、办)和财险公司共同确定。
四、实施步骤
㈠启动阶段(10月20日以前)。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地各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宣传保险知识和“三农”保险政策,营造深厚氛围。
㈡实施阶段(10月21日至11月30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本《方案》要求,完成乡(镇、办)“三农”保险工作办公室、村“三农”保险服务站点的机构建设、人员选聘、制度建设等工作。
㈢验收阶段(12月1日至15日)。各地各有关部门总结“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书面材料,于12月5日前报送至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各地“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
五、工作措施
㈠明确职责。财险公司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指导各地开展“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宣传推广相关险种,做好承保工作;与相关部门协同做好具体险种防灾防损和灾后赔偿工作;迅速开展农业保险灾害损失的查勘、定损,做到应赔尽赔,足额到户。
农业、畜牧、民政部门负责指导农民做好灾情疫情预防;向财险公司提供辖区内灾情疫情信息,协助做好承保前的风险评估、承保后的防灾防损以及灾后查勘定损工作;对种植业、养殖业保险数据进行监督、确认,协助确定损失程度及损失原因;积极引导、鼓励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者参加“三农”保险。财政部门负责做好“三农”保险的财政政策统筹指导工作,落实“三农”保险财政支持政策,安排保费补贴资金预算,并根据承保进度及签单情况,及时拨付保费补贴资金。
气象部门负责加强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对气象原因造成的风险做出评估;配合财险公司建立“农保气象灾害预警平台”和“农保灾前预警用户群组”,及时气象信息。宣传部门负责农业保险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业保险的目的、意义、保险方式和政策措施,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