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农新闻

三农新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三农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农新闻范文第1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三农”宣传工作座谈会,主要任务是总结年全市“三农”宣传工作,研究分析当前形势,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安排部署年三农宣传工作。刚才表彰奖励了年度“南大食品杯”“三农好新闻”获得者,并就进一步做好“三农”宣传工作进行了交流发言。市广电局、报业集团负责人代表主流媒体对年的“三农”宣传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我完全赞同。请大家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创新机制,开拓奋进,年全市“三农”宣传工作成绩喜人

过去的一年,我市各级新闻单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农村八项工作”、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等重大主题,创新宣传报道机制,全方位展开了“三农”宣传报道,及时有效地总结推广了全市推进现代农业进程中的先进典型,为全市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和所有从事“三农”工作的同仁们,对新闻媒体给予“三农”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你们的努力,勤奋的工作,翔实的报道,使的“三农”工作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支持,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扬,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谢谢所有的新闻工作者!回顾年的“三农”宣传工作,成绩喜人,可圈可点。

一是广播电视“三农”宣传有声有色。年,市广播电视台高度重视“三农”宣传工作,专门新开设了农村广播频率,开办了《87.8新农村》、《87.8新资讯》等服务“三农”的专栏节目。在《新闻联播》、《新闻晚报》两档广播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关注农村、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题版块,及时报道了我市“三农”工作的动态。电视互动频道专门开设了《红土地》专栏,每周自办五期15分钟的《红土地》专题节目,设置了《农业信息》、《科技兴农》、《致富前沿》、《魅力乡村》等版块,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报道我市的“三农”工作。外购和空录央视农业频道的部分节目,每周编辑制播了五期《农村瞭望》节目,每期30分钟。近三年来,市广播电视台采编播出了《红土地》专题节目644期、《农村瞭望》449期。这些专题性栏目节目,坚持“沟通城乡,服务三农”的宗旨,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大局,充分展示了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农业发展的新动态、农民奔小康的新举措,调动了广大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化解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出现的部分矛盾,促进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

二是平面媒体“三农”宣传精彩纷呈。作为我市最大平面媒体的报业集团十分重视“三农”宣传工作,将“三农”宣传列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在《日报》及区县周刊等主流报刊上开辟了系列“三农”宣传专栏,开通了民情直通车,日报、新闻网、三农网和区县周刊全年发表宣传“三农”的新闻报道1.6万余篇,通过消息、专题、评论、专访、政策解读等丰富多样的报道形式,图文并茂地宣传了全市农业“五大攻坚行动”、项目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农技推广、农村改革、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三农”中心工作和重大民生工程。为我市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粮食增产、现代畜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日报、新闻网、三农网还与市农办一起开展了首次“三农好新闻”评选活动,在历时两个月的网络投票中,共有12万多人次参与了评选投票。通过遴选出的好新闻的展播宣传,再次向市民、读者、网民宣传了“三农”工作精彩亮点和改革创新成果。

三是网络媒体“三农”宣传浓墨重彩。《新闻网》、《三农网》、《新华网分频道》、《手机报》等主流网络媒体整合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优势,充分运用图文、视频、访谈、解读、论坛、博客等媒体报道手段,深度跟进“三农”宣传报道。紧紧围绕“宣传三农、服务三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主题,在网页上开设了“三农”要闻、三农网评、三农人物、高端访谈、名企展播、乡镇风采、视频新闻、农业科技、农村改革、政策法规、特色经济、品牌农品、乡村旅游、农业趣闻、专家指导、产业化、新农民等二十多个特色专栏,通过大量的宣传报道,声像俱全地为农民传播最新三农新闻、农业政策、科普知识、致富信息、娱乐服务等信息资讯,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三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年,我市各级各类媒体播发刊出“三农”新闻稿件3万余篇,内容涉及“三农”工作的各个领域。“三农”宣传工作呈现出了报道篇幅数量大、涵盖面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重大专题宣传浓墨重彩,推广技术宣传亮点纷呈,典型宣传感人至深,宣传手段不断创新等特点。广播电视台、日报、新闻网、三农网、手机报等主流媒体根据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策划推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分量、有特色的新闻报道,全方位报道了我市的“三农”工作,全面、客观、真实地展示了我市“三农”工作的新经验、新成就、新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各类新闻媒体的精心策划,得益于全体新闻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得益于全市农口部门的的紧密配合、得益于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认识到推进现代农业,还需要进一步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涌现出的鲜活的典型和好做法、好经验,为“三农”工作营造更好的舆论环境。因此,必须在更大的范围、更深的力度加大对“三农”的宣传。

二、认清形势,把握正确导向,奋力实现年“三农”宣传新突破

年是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的关键年,也是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启动年。当前,我市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已有较好基础,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重要关口,既面临难得的新机遇,又面临许多新挑战。“三农”工作已进入到农业生产能力建设的机遇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提升期,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加快期,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化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攻坚期,为此,市委、市政府对“三农”工作提出了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个加快”的总体部署和“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把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核心目标,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重大任务,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着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创新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步伐。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农业总产值和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粮食总产超过160万吨,生猪出栏增长5%,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100户以上,农村投资力争突破40亿元。

围绕这个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新闻媒体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三农”宣传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努力实现年“三农”宣传工作的新突破。

一是围绕抓好“五项重点工程”,全力做实重点报道。新闻媒体要以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为主线,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全力抓好高效农业大基地建设工程、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农产品市场营销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项重点工程”的宣传。采访报道要深入基层、要敢于下深水,要把镜头和话筒多对准老百姓,让重点报道鲜活起来,生动充实起来。

二是围绕“两项主要工作”,广泛抓好常规报道。围绕粮油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项主要工作的推进进度,新闻媒体要通力协作、及时跟进,广泛做好春耕备耕、小春田管、大春育苗、晚秋生产、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的动态报道。及时宣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新经验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迈向规范化、实体化、市场化取得的新成效。要不断创新宣传内容,创新表现手段和形式,让常规报道鲜活起来。

三是围绕“四大服务体系”,倾力做亮专题报道。年,我市将重点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疫、农产品质量监管和农村保障“四大服务体系”。围绕这些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媒体要倾力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食品放心工程,新农村、产业和劳务扶贫工程等服务体系的专题报道。要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生动活泼,农民喜闻乐见,让专题报道生动起来。

三、提高认识,紧密配合,努力开创“三农”宣传工作新局面

当前“三农”工作正处在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上,进一步做好“三农”宣传工作意义重大。

首先,各级农口部门、新闻单位和涉农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三农”宣传工作的新期待。要立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树立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把握好新时期“三农”宣传工作的内涵和实质,找准宣传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新闻宣传的广度、深度和热度上下功夫,在强化精品意识、改进表现手法和提高宣传效果上做文章,使“三农”新闻宣传工作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和新要求,努力为全市“三农”宣传工作大推进、上水平、攀台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其次,各级农口部门、各涉农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宣传工作的支持配合。市、区(县)农口部门,涉农企业要积极搞好新闻联络,主动配合新闻媒体的宣传,及时、准确地提供新闻线索、新闻稿件及工作动态。广播电台、日报、网络媒体等新闻媒体,要积极策划,做好沟通和对接,多方面获取信息,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确保涉农的重要信息不遗漏、重大宣传不延误,确保最早、最快、最方便地传播给农民群众,达到最好的宣传效果。

第三,各新闻宣传单位要认真研究把握“三农”新闻宣传工作规律,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认真做好新闻宣传策划,挖掘宣传亮点,制定宣传计划,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突出宣传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战略部署。二是要突出宣传我市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成效。三是要突出宣传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四是要突出宣传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坚定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创业致富的决心和信心。要突出宣传我市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新举措。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精力和智慧都引导和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形成竞相创业、和谐创业,全神贯注抓发展、一心一意促崛起的生动局面。

第四,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同志,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孺子牛精神。“三农”宣传面广线长,难度较大。搞“三农”报道,要比从事其它方面的报道复杂得多、费心费力得多,没有点吃苦的准备,没有点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不行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所以,我希望:从事“三农”宣传的新闻工作者,要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提高农民科技知识为着眼点,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进一步转换思路,大胆创新方式,大力改进文风,围绕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热情讴歌广阔农村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创造出的成功经验,从而增强“三农”新闻宣传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三农”新闻宣传事业的竞争力。

三农新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区级电视台;对农节目;三农;地方经济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计民生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占有重要地位,“三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基问题。当代社会,农民在传统的电台广播中获取的信息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很大;要解决这种问题,就必须贴近“三农”、关注“三农”、服务“三农”,把农民切身需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文化精品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切实做好“三农”宣传,这是广播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国对“三农”工作日益重视,全国省市区级电视台的对农节目也逐渐增多,特别是地方区级电视台,由于更接近农业、农村、农民,是宣传“三农”工作的基层媒体。因此,必须以“三农”为服务对象,全面提供政策和信息,引导农民树立政策意识、市场意识、增收意识、法律意识,让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提高认识,做好对农节目定位

宁河电视台于2014年至今相继开办了《乡里乡村》《农博士在线》《直通镇街》等贴近“三农”、关注“三农”、服务“三农”的自办栏目。根据农民反映的问题和需求,邀请农业专家为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宣讲惠农政策,并针对农村现状,宣传展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变化,以乡村致富牛人等内容为题材,展现农民风采,从多角度深入报道农村人、农村事,贴近民生、贴近“三农”。各档自办栏目开播以来,由于极具乡土气息,在农村拥有很高的收视率。此外,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我们还在地方新闻中开办了“强基固本砥砺前行——基层支部书记访谈”专题新闻节目,充分发挥地方媒体舆论引导作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践,通过对全区基层党支部书记逐一采访报道,展示成绩、剖析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方法,在全区形成“比、学、赶、超”基层党建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宣传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地展现和记录农村的发展变化,推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2不断创新,增强对农节目的可看性

镜头从芦台镇桥北新区农民喜迁新居切入,主持人出镜介绍了桥北新区农民还迁项目的基本情况,并询问还迁农户迁入新居的感受。还迁农户告诉主持人他们原来居住在农村,居住环境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尤其是冬天还要生炉子,既不安全,也不卫生;迁入还迁房后,三口之家住上了一百多平方米的楼房,既宽敞干净,小区环境又好。同时,政府还为农民入了养老保险,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到附近的企业上班当蓝领工人。

3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点

三农新闻范文第3篇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调查研究、确定选题时要做到“心中有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固定模式,农村生活呈多元化发展,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挖掘不尽的素材。结构调整、订单农业、高科技知识在农村的使用、加入世贸组织后农村的新变化、农民“洗脚上田”办企业、老板弃商务农、劳务输出等都是在改革大潮中农村涌现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的主角都是农民,只在数字、会议、总结等一般性工作情况里打圈子,心中没有农民,不把镜头对准农民是写不出好新闻的。例如记者到农村采访禁烧秸秆的宣传落实情况时,没有急于拍摄村级干部是如何做工作的,而是走入农民中间,仔细询问他们的想法、看法,经过采访发现有一个村不但没有焚烧现象,还有部分农民在收购麦秸,原来他们引入了秸秆青贮技术,用秸秆发展养殖业,更有心灵手巧者利用麦秸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卖给城里人,记者敏锐地觉察到这是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提高经济效益的创举,便从这个角度采写了《秸秆成为香饽饽》的报道并配以编前话,新闻播发后收到大量群众来信来电咨询相关事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所以说记者在采访时心怀农民就能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瓜棚猪舍,以平民的价值观平视生活的观察视角,与农民进行平等的交流,发现他们的新思想、新意见、新问题、新需求,这样发掘出的新闻就会获得农民的信任和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宣传教育、引导舆论、指导生产的作用。又如在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扶沟县,引导广大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表面上看大棚搭起来了、蔬菜长出来了,但“谷多粮贱”,由于缺少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出现了蔬菜价格下滑、积压难销的局面,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了解这一情况后,从菜农的困惑、苦恼、希望等方面做了一组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分析讨论。过了一段时间,记者再去采访,发现该县蔬菜市场又火了起来,原来一些有头脑的农民看到新闻报道后受启发当起了“蔬菜经纪人”,为菜农和商家牵线搭桥,当地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疏通渠道、解决问题、维护菜农的利益,种种措施有效解决了蔬菜不好卖的难题。

第二,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农民,换句话说就是在报道中要注入平民化意识。平民泛指作为非领导干部、特殊人物的大多数群众,电视是让大多数人看的,所以就要以平民的视点、视角分析问题,为平民服务,农民是平民的一部分,电视新闻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就要力求平民化,这也是“三贴近”的一种体现和反映。一般情况下,记者在写领导时政活动时,会写成某领导到某地调研指出什么,最后强调什么,形成了一个模式,通篇是八股文式的空话、套话,而且很难听到农民的声音,受众也不喜欢。比如省委书记视察花木基地生产情况时,记者注入平民化意识,选择省委书记和花农们热烈交谈的一个场景,记录现场家常的语言、爽朗的笑声,把省委书记希望花农做大做强玫瑰深加工、早日奔小康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新闻用实实在在的声音和画面,既反映了领导体察民情的实事求是作风,又反映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使农民如沐春风。

由此不难看出,新闻报道平民化在叙事上更注重新闻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用老百姓的语言讲老百姓的理、动老百姓的情,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事实证明,当记者在采访时做到心中有农民,时刻想着怎样做出农民喜欢看的节目,树立平民化意识,运用百姓视点关注国事家事,就能零距离贴近农民,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第三,编辑记者在确定表现形式时也要做到心中有农民。坚持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打破僵硬教条的表达,充分调动画面、解说、同期声、音响、字幕等电视元素,使新闻以最恰当的方式、最吸引人的形式把信息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获取信息。同时,“三农”电视新闻的解说和播音者也要心怀农民,多一些平民意识。说教式的灌输必将被农民所抛弃,他们听惯了自己的语言,喜欢平等的交流。解说词要力求简短朴实、节奏明快,设问、反问等句式的交替使用,民谚、俗语的灵活穿插,这样会使语言跌宕活泼,富有民间韵味和生活气息。同时在采访中注意提炼农民的语言,真正出彩的语言都出自老百姓之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也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将播新闻变为通俗、流畅的“说新闻”,这样不仅拉近了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平等的交流也更易被观众接受。

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多一些平民意识。少用或不用乡村干部的官腔、官话,多把镜头对准老百姓。比如在采访农民对农业税下降后的感受时,一个农民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农业税下调加上粮食直补,我一二十亩地少交700多元,喂几头猪一年才有这个收入,现在党的政策真不赖。”麦农那黝黑的面孔、朴实的语言,比记者挖空心思用尽笔墨罗列数字,极尽赞美形容歌颂要生动、真实、可信得多,一个精彩的同期声胜过大段的解说,也让新闻增色不少。

恰当运用记者出镜现场播报这一形式,让受众跟随记者的视线来了解新闻事件,主动参与思考,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另外,还可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形象的东西使用到新闻中,这些都是增强新闻生动、形象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有关“三农”电视新闻的采访报道中,只要自始至终坚持“心中有农民”、坚持“三贴近”,就一定能制作出令农民观众喜欢看、愿意看的电视新闻,因为只有他们喜爱,人民新闻才真正是人民的新闻。

三农新闻范文第4篇

8年来,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以对“三农”问题的极大热情与执著先后完成了4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了获取“三农”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她们走村串户、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江苏、湖北、四川等数省乡村,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三农”研究专著2本,在国内外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成果数十篇,其中《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方晓红老师执著投入与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农村传播研究从无到有,并一跃成为代表国内该领域顶尖水平的学术重镇。如今,继《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出版并获得广泛好评之后,方晓红老师又一本被业内权威学者孙旭培先生称为代表当前我国传媒与“三农”发展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对我国农村传播学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意义”的农村传播研究专著――《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又摆在我们面前。由于“地缘”与“学缘”关系,我有幸成为方老师新著的第一批忠实读者。

仔细研读这本在国内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领域带有开创意义的专著,感到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是关爱的情怀。研究农村传播如果没有对农民、农村与农业的深切情感是不可能投入、深入,更不可能持久的。仅仅从学术研究能否出成果的角度出发,农村研究是个“冷门”,又有政策鼓励,偶尔为之或者找到一个可以“合为时而著”的选题的确可以出“成果”。但是,一个人能够在一个被别人“不愿为”的领域里“冷板凳”一坐就是八年,其中经历的辛苦用方晓红老师书中的话来说是“茶饭无味,脑汁几无”、“很难言传”。没有对“三农”问题的大爱挚情,是绝不可能有这种“八年抗战”精神的。

其次是本土的路径。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被认为是传播学引入中国的而立之年。30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从理论到方法走的都是“西天取经”模式。相当数量的传播学研究一直在做重复引进、消化与模仿之类的工作,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用来解决中国发展现实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不久前在谈到当前这种“理论贩卖”模式存在的弊端时认为,“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可以指导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和转型,使得国家又好又快地实现现代化的成熟理论”,因此,当前国内学术研究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研究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百多年来现代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构建一套能够揭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面临的限制和机遇的新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方晓红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认为“中国传播学理论的创立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最终离不开对本国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提升”。8年来,方老师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走一条乡村实证调查研究这种基础性的工作,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三是创新的手法。方晓红老师不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研究学者,甚至在做农村传播研究之前,她还是一个“经验主义”、“思辨”及“感性”倾向比较严重又带有“艺术”想象与气质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不仅因为她出身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经一度将特别拗口的《离骚》整篇地给背了下来”,以及“自幼喜欢跳舞唱歌也喜欢乐器”的“文艺特长”①,还写作过一些不错的散文篇章等经历,而且,她后来转入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是靠新闻史这些非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的声望。但是,她在后来的农村传播研究中更多地有了“实证研究”的倾向,开始了从人文方法到社会学方法的转向。正是在这种转向过程中,方老师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她不纯粹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而是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兼容了一些人文与经验的研究方式,创造了一种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宜定性则定性,宜定量则定量的相对灵活的“柔性”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因此,她在“传播媒介对‘三农’的作用及指标体系研究”中,在“坚持数理思考”的基础上,针对新闻信息作为精神产品“有时很难用实物给予度量”“测不准”的特点,吸收了一些主观判断的“软指标”,从而使这套带有开创意义的指标体系有了更大的有效性与普适性。

除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外,《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在广泛吸收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评价“三农”传播效果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拟合指数模型”、“悖指数模型”与“受众阈值模型”,并利用这些理论对《人民日报》等媒体“三农”传播研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文本分析工作,既用实践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也获得了大量研究数据与成果。

最后是批判的眼光。这对实证研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证研究向来被认为是与批判对立的研究。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就认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阿多诺等批判学派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与实证研究“格格不入”的,认为“实证研究由于‘崇拜事实’而不能识别本质的领域”,而且“经验科学对事实的描绘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也是对总体“无能为力”的②。而对于一些涉及权威与级别都很高的党报研究,能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的眼光就更难得了。在对《人民日报》“三农”问题传播效果研究中,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采取科学的抽样与文本分析方式,“不隐恶”,“不虚美”,既客观肯定了《人民日报》在宣传“三农”政策,报道农村“新人新事、移风易俗”,塑造新时期农民形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尖锐指出了其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议题还存在与“三农”总体报道重要性“不拟合”的问题。特别是根据充分的调查数据,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一些媒介存在着“过多的农民‘增收’报道遮蔽了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现实状况,从而不利于引发舆论探究这一差距背后的体制因素,不利于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③

“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总理在谈到“三农”问题时曾经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话来说明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的基本国情是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农业能否发展,农民能否富裕,需要有更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的领域给予充分的关注,农村传播研究就是其中事关农村、农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农民观念更新、素质技能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早日解决,也为了传播学本土研究能够实现更大跨越,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不羡慕别人的“阳春白雪”,而宁做自己的“下里巴人”。她们无暇羡慕别人能够“仰望星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热情去“低头看地”,心甘情愿地做学术殿堂里的“乡下人”,做田野里的“守望者”,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我们期待方晓红教授今后在“三农”研究、在农村传播研究领域里谱写出更加美好的“田园牧歌”,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注释

①赵静、陆高峰:《1977年冬,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青年记者》,2007年第9期

②李彬著:《传播学引论》,2版,第313-31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三农新闻范文第5篇

适应形势,为“三农”发展鼓与呼。《新农村》周刊的创办,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和需要。从全国大形势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描绘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的宏伟蓝图。从安阳市市情看,安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农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安阳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可见,加大“三农”宣传力度,是党的宣传工作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

创办《新农村》周刊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作为党报,《安阳日报》长期以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发行,文化体制改革后,探索一条不依附行政手段发行、进行企业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办报路子,已经是迫在眉睫。《新农村》周刊,可以说是安阳日报社文化体制改革的“特区”和“试金石”。

准确定位,让党报与都市报对接。一张报纸要想抓住目标受众的眼球,准确的市场定位是关键。市场定位无外乎受众定位和风格定位两个方面。《新农村》周刊自创办之初,就树立了“办一张农民有用的报纸、办一张农民自己的报纸”的理念,确立了“农民朋友、干部参谋”的办报宗旨,将农业企业主、农村个体户、农村基层干部、种养大户定为目标受众。

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新农村》周刊采编工作以“四头”(田间地头、农家炕头、农事由头、农民心头)为主要内容,以“三新”(农村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农民新的精神面貌)为报道重点,初步确定了周刊的具体报道内容:一是宣传基本农田保护、畜牧、植保检疫等有关法律法规,消费警示,推出维权典型;二是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培养高素质农民;三是介绍经营知识,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四是推广实用技术,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传播劳务技术和信息,促进农民就业;六是解读政策措施,传递上层声音,促进农村和谐;七是推介先进典型,带动农村富裕;八是介绍乡土人情、民间故事和推介文化遗产,挽救农村文化记忆。

报刊独特的风格有助于加深读者对报刊的感知和认可度,可以使报刊由一般形象向品牌形象转化。《新农村》周刊在版式设计上,摒弃党报长期以来严肃、庄重的面孔,注重用大幅照片、线条色块等编辑手段,突出报纸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力图将《新农村》周刊办成一张“乡村都市报”。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新农村》周刊要求稿件要贴近基层乡村、普通百姓,用农民话说农民事,写活报道主体,增加新闻现场,增加新鲜故事,同时,加大科技信息、市场信息、服务信息提供的力度,为农民提供有用信息。

内容为王,打造知名品牌栏目。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大格局下,内容为王是报纸的制胜法宝。《新农村》周刊根据受众需求开设了8个版面,并先后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栏目。例如我们专门在8版开设了《乡音》专版,主要刊登和“三农”有关的小小说、散文、诗歌、农谚、摄影图片等,同时重点打造了《说唱千村》这个专栏。《说唱千村》专栏以“厚重安阳、文化古都”为依托,立足唤醒和抢救乡村文化记忆,将本土性、趣味性、可读性及读者广泛参与性融为一体,传颂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探寻安阳逝去的文化之根,专栏以亲切的面孔面向读者。目前已刊发近100期,深受读者喜爱。

为了突出对“三农”的服务性和指导性,《新农村》周刊专门在7版开设了《信息》版面,并重点打造了《庄稼医院》、《养殖宝典》、《新品登台》、《赶集》、《招工》等几个栏目。《庄稼医院》主要针对农民在种植中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邀请农业局有关专家进行解答;《养殖宝典》主要介绍养殖过程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品登台》是对一些新品种的推广和介绍,《赶集》和《招工》是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和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的两个栏目。由于涉及内容广、针对性强,《信息》版已经成为周刊的名牌栏目。

为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变化,《新农村》周刊不断推陈出新,力求满足受众的需求。比如,针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头版开设了《民情大喇叭》专栏,为农民排忧解难;为了增强新闻宣传的贴近性,在一些反映“三农”问题的热点和深度报道中,开设了《三农直通车》栏目,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宣传报道,让读者读起来如临其境,增强宣传效果。

强化互动,增加周刊市场份额。单项的新闻传播是缺乏生命力的,只有增强媒体和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新闻才具有生命力、凝聚力。增加读者和报纸的互动,是《新农村》周刊开门办报的一项重要举措。

2011年,《新农村》周刊在与读者互动上做了以下一些探索。一是《新农村》周刊与安阳市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作,开设了“入选封面照奖100”元的活动,入选周刊每期头版的封面照都可以获得100元的奖励,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基层通讯员的积极性,丰富了报道内容,活跃了报纸版面。二是与安阳县善应镇人民政府联办《美在善应》摄影大赛,在《新农村》周刊《乡音》版上刊发有关善应秀美风光和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设立一、二、三等奖。此大赛得到读者的广泛响应,增强了周刊的影响力。三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安阳日报・新农村》周刊和河南中州旅行社安阳分社联合推出的“农民阅读《新农村》,新春回馈游宝岛”活动,提升了周刊的知名度。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截至目前,《新农村》周刊在原有的随《安阳日报》发行4.5万份的基础上,又扩大了1万份的发行量,极大地增加了周刊的市场份额。

三农新闻范文第6篇

关键词:对农电视节目;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一、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

对农电视节目,顾名思义是姓“农”,就应该是办给与“农”字有关的人看的,尤其是地处广大农村的农民朋友,应该是这类节目中最大的收视群体和主角。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对于那些喜欢收看电视节目的农村受众而言,他们总感觉现在的对农电视节目和他们的生活比较疏远,对他们的关心度不够,满意度普遍较低。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媒体资源的缺失。在我国国家登记注册的各类电视台的频道总数已经超过了3000多个,但是专门针对农业的电视频道却不足10家,各省级电视台开办的对农电视节目虽然也有20余个,但是开办对农(农村、农业、农民、农民工)栏目的却只有1%左右,而且与都市类的节目相比,节目播出的时间、时长、分布时段、内容质量方面,都是微乎其微的。

(二)传播内容的缺失。农村受众普遍觉得现在的对农电视节目,缺少一些“农味”。

(三)传播方式的缺失。总观国内目前农业电视节目的形式,大多数还是以主持人在演播室进行说教的形式为主,很容易使农村受众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另外,大多数的农业节目样式都比较陈旧,拍摄制作单一,制作方法因循守旧,缺少多样性,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二、制约对农电视节目发展的症结

对农节目,顾名思义是姓“农”,就应该是办给与“农”字有关的人看的,但事实上农业电视节目却在栏目的设置、播出时间的安排以及节目内容的选择等方面,甚至包括在节目的制作和包装上,还难以完全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来考虑,这就是目前我国电视农业节目的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电视对农报道的缺失?制约农村电视节目发展的症结所在何处,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媒体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对媒体实行了“断奶”政策,对媒体进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整个媒介的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媒体没有了经济来源,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自己谋出路,而且当时中国的大众传媒又处在并不十分成熟的市场机制中,在受到市场经济的挤压下,媒体把追逐经济利益放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忽略了其应有的社会责任,把目标着眼于公众的物质和精神消费需求上。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制约。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选择的一直都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体制,导致了农村与城市之间政治身份与经济地位的双重落差。强势群体“城里人”和弱势群体“农村人”的形成就是这些落差的长期累积和沉淀的结果。而强势群体总是会对各种文化机制,包括(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进行控制,通过对某些话语的开放、对某些话语的限制和禁闭获得领导权,确立自己在思想意识方面的垄断地位,同时将弱势群体的话语排挤出社会主流话语的领域。农民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是等着被“同情”,被“关注”,被“关心”,他们完全不可能成为媒体话语体系的中心。

(三)媒体从业人员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媒体从业人员在大众传播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扮演“把关人”的角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要经过媒体从业人员层层“把关”并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新闻报道是一个夹杂着媒体从业人员意志和价值判断在内的信息报道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信息经过他们的层层“取舍”和“过滤”,最后才会传达给受众。

(四)农村受众较低的文化素质。农村受众在接受媒体和选择媒体的过程中,文化程度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我国媒体的发展水平来看,媒体面对的是至少应该是已经接受了初中教育的受众。因此,农村受众普遍对娱乐信息等比较关注,而对文化新闻、经济新闻以及国际新闻关注度不够,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文化教育程度尚未达到。

三、对农电视节目的发展策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积极寻求破解对农节目传播障碍的对策,最终实现对农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准确定位,确立农民是节目的收视主体。不论是专业对农频道还是对农电视栏目,都要注意受众定位的问题。要把受众应定位于“三农”,应具有强烈的“农味”。栏目内容必须随着季节农时的变化而变化。

(二)转变观念,加大对农节目的投入。现在做农业电视节目,最大的一个制约就是经济上的压力。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村的购买力也变得越来越强,而且随着广告主对城市消费者的竞争达到一定的程度,有眼光的商家肯定会把腰包日益鼓起来的农民锁定为目标消费者,对农节目一样可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应该加大对农节目在经济上的投入力度,在这个方面,政府应该适度的引导和支持。

(三)丰富传播内容,加强节目的实用性。一是关注农业的动态,传播农业科技,交流农业信息,成为打造“三农”信息服务的平台;二是反映乡村的新人新事新风貌,展示新农村的建设成就;三是开启创业投资的窗口,传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效果显著、可操作性强的投资项目、致富门路;四是架设政策信息传递的通道,为农民观众提供相关策咨询,如转产转业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措施等等。

(四)科学合理地编排节目时间。节目应该根据当地农民的农事耕作和生活习惯而定,根据观众的收听收视习惯来编排。地域的不同、作息方式的差别,不同受众生活习惯的差异,都是构成节目编排的依据。

四、结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媒体不仅要转换视角报道“三农”问题,充实报道的内容,创新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落到实处,忠实履行职责,做好角色扮演,成为连接广大农村和整个社会的桥梁和纽带,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三农新闻范文第7篇

新闻创新是新闻工作践行“三贴近”要求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闻媒体的属性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坚持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真正需求,以更加灵活和生动的形式来实现新闻的宣教功能。近年来,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各类资讯充斥,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与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这种背景下,肩负着我们党和群众喉舌作用的新闻媒体,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板起面孔一味说教了,而需要在新闻传播的手段、形式与内容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新闻媒体自觉或者被动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例如央视对其“王牌”栏目“新闻联播”所做的几次改版凸显“亲民”的风格,就是新闻创新的一种表现。

新闻创新,说到底就是要在新闻采写、编排和报道(播出)的过程中贯彻“三贴近”原则。新闻工作要做到“三贴近”,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沉”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线去发掘新闻素材,采写新闻报道,真正了解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鲜活生动、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来。同时,在编排栏目时要注意观照受众的阅读习惯,少上会议报道,多关注民生议题,让版面于群众,将镜头对准人民,将党的宏观政策与老百姓的民生细节紧密相连,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群众的阅读兴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也才能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坚持新闻创新是信息时展对新闻工作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步入数字时代,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各类新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不断出现,特别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日千里发展迅猛。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时调整、改变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资讯需求。

河南科技报社积极应对信息时代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在办报思路上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尝试并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为办报工作服务,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绩。2006年,报社以自己发展起来的“科技110”为基础,建设、开通了“中国科技110网”、“中国农技110网”,特别加强了“科技110在线”栏目建设,邀请专家在线回答读者有关科技知识的问题,深受网民的喜欢。后来报社又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短信平台”,与报纸的每一个版结合,回答读者关于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的咨询;建了种植、养殖、市场信息、求医问药等多个QQ群,由编辑在线解答、解决读者的难题;2008年报社与中国移动农信通合作,建设了“河南农业手机报”,以彩信形式向农村读者宣传党的科技和“三农”政策,普及科技知识,现已拥有用户数万人,在我省农村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报社还与北京的XPULS公司合作,开通了《河南科技报》电子版,实现了纸质报纸网络化。《河南科技报》在发展数字报纸上的尝试与探索,一方面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拓宽了发展渠道;另一方面也使报社编采人员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创新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新闻创新是进一步做好党的新闻工作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国内新闻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大环境下,一个新闻单位要想实现更好地为党的宣传工作服务的目的,就必须坚持不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发展增强实力,增加影响力。

河南科技报社近些年来在工作中大力倡导创新,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带动报社走出低谷,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在新闻工作中,报社倡导“替政府解忧,为农民说话,帮农民办事”的思路,用以指导新闻采编工作,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策划实施了多项具有良好效果的宣传活动,受到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报社这些年来策划开展的“‘关注县域经济发展,推动中原崛起’全国科技记者河南行”、“河南地方畜禽品种保护现状调查”、“科技列车大别山行”、“河南地方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大学生村官系列报道”、“河南粮食足天下”等一大批新闻宣传活动,均以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创新手法组织和开展,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与此同时,河南科技报社还积极探索、创新事业发展之路,提出了“立足报纸、壮大实力、扩大服务”的发展思路。报社成立了“心连心艺术团”,以“专家白天送科技,演员晚上唱大戏”的形式,平均每年组织送科技、文艺下乡活动30多场(次);开通了“科技110”服务热线,建立了快速反应队伍和机制,随时随地为农民提供科技咨询和技术应急服务,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科技服务“三农”平台;开办了“河南省科协科技进修学校”,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数百起,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万人,为提高我省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社以“科技110”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在全省建设了一个融技(术服务)、信(息流通)、物(资配送)为一体的“中国农技110协作网”,现已在全省发展县级服务中心80多个、乡级服务站1000多个,发展农村科技协作员近万人。

报社这些在事业发展与新闻工作中的创新做法,一方面有效扩大了报社的影响力,提高了服务党和政府新闻工作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报社事业的发展,增强了报社的实力。2005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河南科技报社“全国报社管理先进单位”荣誉,2006年再度授予报社“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邮政总局联合编发工作快报,在全国推广介绍河南邮政与河南科技报联手服务“三农”的成果和经验。

总之,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新闻媒体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强化创新意识,跟上时展的步伐。李长春同志在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手段的深刻变化,使得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兴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兴起,既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也对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冲击,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占领新阵地,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是当前新闻工作必须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农新闻范文第8篇

一、积极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

2009年3月15日,转发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新闻战线继续深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后,根据的部署和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省记协继续承担起对新闻单位的学习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的职责,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关于在全省新闻战线继续深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要求我省各新闻单位要充分熟悉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办事机构;同时,建议要注重发挥市级记协的作用,有条件的市要把“三教办”设在市记协,尚不具备条件的市要关心市记协的建设,使之尽快担当起办公室的职能,力求做到工作机构不散、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标准不降,确保各项教育学习任务落到实处。

6月22日,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巡回报告团《倡议书》和中国记协《意见》的发表,标志着“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进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新闻价值为重点的新阶段。省记协立即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关于响应报告团《倡议》和中国记协《意见》的工作方案,并于7月7日,在杭州召开了全省新闻界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座谈会。会上,对开展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为重点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省记协发出了《关于*新闻界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建议》;省市主要新闻单位汇报交流了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新闻界先进人物代表发了言,并举行了省市新闻单位响应省记协“建议”的签字仪式。全省11个市市记协组织当地新闻工作者代表通过*在线新闻网站的视频直播收看了实况。由此,我省新闻界迅速掀起了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

由于跟进及时、措施到位、成效明显。我省新闻界开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得到、全国“三教办”和中国记协的关注和肯定。副部长*在我省上报的信息简报上批示,请中心新闻单位进行报道。7月24日至26日,*等中心媒体相继来*进行采访,报道了我省新闻界深进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二、抓好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建设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由省记协组织聘请社会监视员队伍对新闻行业开展社会监视是我省新闻界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首创的做法,得到了和全国“三教办”的肯定。20*年,省记协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程和实施意见,与11个市记协合作,聘任了1700余名社会监视员,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省的社会监视网。截止今年11月底,全省共收到社会监视员来稿来电4000多条,全省共编发“社会监视简报”200多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以来,省记协又进一步加强了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及时为监视员提供了学习资料,专门编印了《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员手册》。省记协领导还到杭州、宁波、温州、船山等市给监视员进行业务辅导。7月4日,在杭州召开了全省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经验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的社会监视员代表交流经验,研讨工作,气氛热烈,省记协也对下一段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作了部署。新闻局副局长黄传芳、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魏铭祥等领导专程到会高度评价和肯定了我省开展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取得的成效。会后,《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连续两期刊登了我省的经验做法和优秀监视员李志成的事迹,向全国进行了先容推广。在8月25日召开的全国新闻战线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们以“扎实推进新闻行业社会监视工作”为题作了发言。

今年下半年,我们又开展了两项工作:一是对全省的社会监视员队伍,按照“精干、管用”原则,吐故纳新,精简缩编,着力进步监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在坚持全面监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组织专项活动。从10月中旬开始,省记协与*卫视联合组织了为期两个月的“把社会监视员请进门”活动。这次活动由省记协从全省各地的社会监视员中挑选了13名比较优秀的骨干,对*卫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重点监视,每位监视员都写出了监视文章,帮助*卫视找题目,出点子,实现新闻媒体与社会监视的双向良性互动。12月20日,在杭州召开了“把社会监视员请进门”活动的评点、表彰会议。会上,社会监视员们积极发言,在对*卫视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对某些题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卫视对这次活动非常满足,还为10名监视员的监视文章颁了奖。

三、加强新闻品牌建设,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正面宣传

年初,为贯彻落实中心和省委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三农”宣传,为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氛围,我们组织全省新闻界开展了“百个专栏服务‘三农’,千名记者深进农村”活动。同时,为确保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正面宣传,进步*引导能力,大力创建一批新闻宣传品牌栏目(节目),培养一批优秀采编播职员,在全省新闻战线组织开展了新闻宣传“品牌年”建设活动。3月10日组织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各级新闻单位迅速开展新闻宣传“品牌年”建设活动,进行全面部署和广泛动员,明确了工作目标和要求。

今年全省各新闻单位共申报省级名专栏(节目)培育对象160个,开设服务“三农”的专业频道、专版、专栏共302个。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至少有3000多人次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深进农村第一线。6月28日,*省首届名专栏评选揭晓。在评出的十大名专栏中,既有《本日关注》、《*第一线》、《浙广早新闻》、《*新闻联播》等原来已经产生较好社会影响的老牌栏目,也产生了像《倾听·人生》、《阿秀嫂的家常话》、《关注》等新兴优秀栏目,对全省品牌栏目(节目)的培育创建工作作出了示范。12月19日,省委宣传部、省三教活动领导小组和省记协又评出“三农”报道优秀栏目22个,每个奖励壹万元,提名奖10个,每个奖励二千元。

为了充分展示新闻宣传品牌年建设成果,扩大新闻品牌栏目在老百姓中的影响,省记协于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在杭州武林广场举办了新闻品牌栏目与广大受众面对面活动,这项活动创意新奇、形式活泼,既贴近新闻单位工作实际,又让广大群众充分了解新闻品牌的良好效应,受到了新闻界和老百姓的欢迎,也得到了省委领导同道的肯定。

四、强化、完善培训、调研机制,推动新闻队伍建设

举办了20*年全省新闻单位总编、台长学习研讨会和全省首届“总编辑论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单位在加强宣传品牌建设、进步*引导能力、营造*环境的新经验和新作法。

为了进一步进步新闻队伍的素质,我们进一步加强新闻干部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全省报业系统采编骨干培训班和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邀请省内着名律师为省、市新闻工作者作了“媒体新闻侵权

的风险防范与对策”的讲座,并与*传媒学院合作,组织专升本函授教育进修班等,形成了以围绕紧迫任务和中心工作的专题培训,以培养新闻单位中坚气力的骨干培训和以完成再教育的学历培训等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的培训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