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治理

河道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河道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河道治理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Japanese rivers, from rivers governance development stage of summarizes Japanese river ecological treatment and related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iver Japan learning method, and concludes that th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namely the river harnessing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plan ahead, keep space, increasing investment,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management, etc.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日本地处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河流众多,河道治理的时间比较早,在很多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日本河川历史和现状

很久以前,日本人民就沿河而居,现今流传下来的许多的古老文化的活动场所就在河边。沿河流域很早就是日本民众进行文化交流、休闲、学习和聚集的场所。

河边景观给日本人民带来很多生活的乐趣,日本人民已习惯于在河边进行休闲娱乐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河道的治理逐步向前推进,包括治理模式、河岸类型等都有了变化,但都尽量维持传统的水边文化和民众对河流的生活需求。

二、日本河川治理的发展阶段

日本政府通过法规手段来规范河川治理,并保证治理的顺利实施。早在1896年就建立了《河川法》。随着法规的不断修正,体现了日本河川治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896年的《河川法》标志着日本近代河川制度的诞生,在该法中,规定河川治理的基本理念是“治水”,即防洪为主。这是在当时河流经常发生洪水灾害,人们生命财产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制定的,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第二阶段:1964年,日本政府对《河川法》进行了修正,规定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即防洪与兴利并重,在防治洪水的同时,要考虑对河流的兴利要求。

第三阶段:1997年,《河川法》修正河川治理的理念为“治水+利水+环境”,建立了治水、利水、环境相综合的一体化的河川治理制度。之前,日本从1990年提出建设“多自然型河川”的方针,为现代河川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日本河道的生态建设和研究

日本河川治理保证河床、河岸尽量采用生态材料,在满足泄洪安全要求的条件下,允许河川有一定变化,但必须确保河床的连续性,流速不能超过现状,同时重视维护和管理。尽量采用适合植物、鱼类和微生物生存和栖息的护岸和河床,对河道的生态系统进行观测、统计,及时发现物种的变化情况。通过建立水环境馆,对市民进行科普教育,馆内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手段,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人们深入了解水环境的各种知识,以增强人民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岐阜县河川环境研究所在现有河道旁,另外修筑了三条不同条件的人工河道,通过改变原始河道状态,对河道弯道处、水流速不同河段及采用不同形式的堤防护岸营造不同的水流态,进而对河流特性及水生态环境进行观测、统计、对比,以掌握建立适宜生态环境的数据资料。

四、日本河道的管理

河道治理不只是治理,更在管理。日本河道管理体系完善,根据流域大小和规模,分政府直辖、县级、市级等分级分层管理。

在日本,河道维护和管理不只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政府部门让普通民众形成一种思维,即维护良好的河道环境人人有责,他们鼓励学生、志愿者利用休息天、节假日,参加河道维护工作。通过直接参与,大大增强了人们保护河道保护环境的意识,更有利于河道环境的维持。

五、对我国生态河道建设的启示

纵观日本的河道治理,得到如下启示:

1、河道治理要因地制宜

河流是属于自然形成的,不同地区、地形,形成的河川特性是不同的,河流有急、有缓,河床土质有岩石、也有土质的,有常年流水,也有季节性的,流域的植物和生物种群不同,因此,我们在对河道规划、设计、治理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建立适宜生态发展的环境,而不是一刀切。前期要对河道情况做好了解、分析研究,做出适宜的方案进行评估、研究,再决策,这样才能更好治理河道。

2、河道治理要提前做好规划,为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日本河道治理经历的过程与我国现在的情况大体一致,也是在发现问题之后再想办法一步一步进行解决。由于我们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相对不够,出现诸如乱采滥挖砂石、侵占河道土地、向河道中排放污水等现象。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政府和大众已普遍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过程。

3、河道治理以生态措施、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

日本河道治理已弃除了硬铺盖、拆弯取直等加大河道流速的治理方式,回归到创造自然的生态环境,在满足泄洪安全条件下,达到了水清、岸绿、蛙鸣。

我们现在的河道治理方式还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大部分河道堤防都是硬质护岸,没有考虑河道改造后水流流速变化对河道中鱼类、植物等的影响。因此,以后在治理过程中,应注意对现有河岸线不做刻意的调整,对河床流速不刻意调大,保护河床现有的水生动物和湿地植物的生态环境。

4、河道治理需要加大投入

从日本的生态河道治理过程可以看出,生态河道治理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其收益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来说,一条好的生态河道其社会效益要更显著,而且可以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河道建设资金必须加大,并要积极寻求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同时,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要加强管理,对资金使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金的使用合理、规范。

5、河道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

生态河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治理后的管理更重要。如果不注重维护和管理,不能长期保持治理的效果,治理就是失败的。

在日本,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河道,其水质清澈,鱼虾漫游,植被水土保持完好,全域污水收集达到100%。河道治理的成果得益于建设资金投入,更依赖于全社会各部门的参与和维护。

河道治理范文第2篇

(安吉县雨乔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安吉 313300)

【摘要】本文中作者就当前城市河道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即防洪标准低,水体污染,河道淤积,河床形态,面减少,护岸结构不稳定等方面展开叙述。通过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规划的发展,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对生态的理念,研究河流生态环境的修复城等方式来治理河道是可行的。

关键词 城市水利;河道治理;生态景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流空间减小,水面窄小,水灾问题日益严重。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大量污水入河的问题产生,河流水质普遍恶化。城市化也增加了地表径流,洪水频繁,对市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人们不得不去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建造混凝土河床来改善水质。这些硬质铺装也起到了隔离污水的作用,还有采取"整顿"的做法疏浚,以增加河流的防洪能力。然而种种办法之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河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活条件,地下水和地表水交换受阻,大大削弱了河流生态自然修复功能。

1.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势利导,重点整治"。具体说,规划中对河道上下游及左右岸应兼顾,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要求,根据河道变化趋势,因势利导,掌握时机及时整治,重点河道先整治,整治一段,巩固一段。整治时应尽量利用河道上合理开发的已有整治工程,保护沿河城镇、农村、农田,使河槽远离洪水威胁的居民点。河道治理必须符合城市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其它专业规划相协调;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其他需求;扩展河道功能,在扩展人防、景观、休闲健身娱乐等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其供水、排污、通航等多种功能;河道综合整治与岸线走向和周边地貌、环境相协调。

2.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1)城市河道综合治理要改变过去工程水利的传统观念,建立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的设计理念。营造一个方便舒适、整洁优美、生态健康的生活环境。"河道联网"理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水贵在灵气。现在通常是单独一条河道或者一条河道分段治理,分段治之,相互孤立,活水往往被治理成"死水",虽不泛滥,也无水趣可言。而将一个流域内的河道或一条河道的上下游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互为补给,则必将使整个水系活跃起来,"水网"通畅,如龙其中。"人水和谐"理念。城市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河道景观与人类、生物及周围环境的和谐,维护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相处的共同利益,达到了人水和谐、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代表了河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蓄洪涵水理念。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利于减小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两岸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丰俭,缓解旱涝灾害。?

(2)然而,水利部门往往出于安全角度考虑,采用百年一遇甚至千年一遇的标准,建筑高坝雄堤,裁弯取直,结果却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顺其自然。生态美学理念。自然河道和滨水带由凸岸、凹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组成。是各种生物适宜生存的境地,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动、植物互相依偎,动、静互相映衬,自然且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审美统计实验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3.城市河道治理模式的取向?

(1)滨水是城市最为宝贵甚至稀缺的空间。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已经成为国内外河道治理的发展方向,紧紧把握住它的中心理念"师从自然,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实现河流的自我修复"。?

(2)河流平面流畅化、舒展化。自然河道整治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疏堵合理。河道断面多样化、自然化。合理利用河流空间,在设计中可采用复式断面或不规则断面等多种形式,满足人们休闲、亲水、亲近自然的需求。?

(3)护岸生态化、景观化。避免使用单纯硬质护岸,选择生态型护岸材料与结构型式。?

(4)建设河流各河段特色性的水岸。河流各河段要根据自然风貌、经济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各异的特点,创造出有特色的秀美宜人的河流环境。?

(5)治理中,应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河道治理,逐步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本色面貌,还原水面、绿化河道,形成具有现代气息又有自然风貌的河道。?

(6)护岸形式的设计和选择,要充分考虑特定河流、特定河段的自然生态状况,精心构思,力求细致全面。为了保护一定河流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治理采用材料源于自然,使得整治后的河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4.工程实例?

通过比较水系治理实例,充分反映出传统水利建设和生态水利建设两种不同理念下的建设成果。?

(1)案例1综合治理理念是注重河道行洪、排涝等本身的功能,主要考虑的是河道的行洪速度、河道冲刷、水土保持等。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因此河道断面形式单一,护岸多采用直立式设计,走向笔直,护坡结构坚硬,材料为浆砌块石,没有亲水互动的连接段、平台和栈道,层次不清,没有注重生态合理性。?

(2)案例2水系综合治理树立融入自然、充分利用河流自我修复功能的工程设计理念,创新设计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使水利工程既体现水工建筑物的特点和功能,又与周边植被、地貌等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河道治理方面,充分重视生态的原生性,避免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实现了"宜弯则弯,宜宽则宽,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先进理念。景区水系生态建设呈现出生态层次清晰,分区明显,景观植物栽种因地制宜,设置亲水景观,拉近人水之间的距离。

5.结束语?

通过对河道水系治理的对比,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结果的迥异,充分暴露出传统水利的不足和缺陷,即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改变河道原有形态,无法满足人水和谐相处的要求。而生态水利的优势就日趋明显,既实现工程安全,又紧随自然和谐的景象,顺应自然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国舫.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J].2005.

[2]浦德明,何刚强.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J].江苏水利,2003(5).

[3]李益健,任南.简述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M].环境科学与技术,1993(2).

[4]周厚贵,曹生荣.水电工程土石方施工的生态与环境保护[A].土石坝技术-2008年论文集[C].2008.

河道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道污染;生物治理;河岸治理;河道修复;水质

1 河道污染治理的现状

据2015年统计,我国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较重,全国十大水系水质一半被污染,31个大型淡水湖泊17个污染,9个重要海湾水质均差,黄淮海流域70%以上河段受到污染。因此,河道治理乃至水环境治理在当今的环保产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道污染的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及生物方法等,而生物方法相对具备投资较低、环境影响小、二次污染威胁小、长期效果质量高等特点,是一种未来应用更为广泛的健康治理方法,本文主要针对河道污染的生物治理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2 河岸治理

2.1 生态护坡

平原河道护坡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用量,优先采取自然的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等各种浅护坦为水生植物生长、繁育及两栖动物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土堤可采用植洹⒅植莺蜕物袋等工程措施,以利于保护河道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可设置防护带,以确保堤防安全。

2.2 建设下凹绿地

发挥绿地截留降雨径流污染物的能力,将传统的绿地改造成下凹式绿地,内部采用人工土构建快速渗滤系统,充分发挥植被和土壤对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的截留作用。

2.3 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措施,一般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等共同作用下,径流中的污染物被去除,达到雨水径流的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

3 河道修复技术

3.1 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利用活性污泥在废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作用,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它本质上与自然界水体自净过程相似,只是经过人工强化,污水净化的效果更好。故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溶性易降解有机物;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3.2 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与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以附着在载体(俗称填料)上的生物膜为主,净化有机废水的一种高效水处理工艺。具有活性污泥法特点的生物膜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优点。在可生化条件下,不论应用于工业废水还是养殖污水、生活污水的处理,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工艺因具有高效节能、占地面积小、耐冲击负荷、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污水处理系统。

生物处理是经过物化处理后的环节,也是整个循环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里将去除氨氮、亚硝酸、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对以后流程中水质的进一步处理将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能配合JBM新型组合式生物填料使用,可加速生物分解过程,具有运行管理简便、投资省、处理效果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地等优点。

3.3 膜生物反应器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为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之新型态废水处理系统。以膜组件取代传统生物处理技术末端二沉池,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提高生物处理有机负荷,从而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面积,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剩余污泥量。主要利用膜分离设备截留水中的活性污泥与大分子有机物。膜生物反应器因其有效的截留作用,可保留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可深度净化污水,同时硝化菌在系统内能充分繁殖,其硝化效果明显,对深度除磷脱氮提供可能。

河道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生态修复;治理原则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244

1 河道治理存在的困难

我国非常注重对水资源的利用,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了河道整治,让河道为城市化进程发展发挥作用。但随着人为且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干涉整治,河流生态系统遭受到乐氐钠苹担即河流出现污染、干涸等问题。因此为了使河道以正常的生态特征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类需要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河道属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备自我生态修复的能力,然而人们常常采用人为治理的方式,对河道自我生态修复造成影响,致使河流生物逐渐迁徙,甚至死亡。人们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会使河流、水质、植被等都产生影响,这些都是保障河流生态环境的因素,如果其受到影响,则河流生态环境则会受到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针对河道治理的措施越来越多,如采用各种技术和设施,使河流转向、断开、加深、拉直等,导致河道的形态被强行改变。河道形态的改变,会影响城市地下水的生态性,使城市供水出现问题。河道本身蜿蜒曲折,符合自然规律,但采用人为整治的方式,导致河道储蓄洪水能力遭受到破坏。人们采用混凝土进行改造,致使自然水体之间不能完成互动,增加洪水发生期间洪水的破坏力,同时也会增加泄洪难度。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和改造时,要考虑河道原本的形态,满足自然规律下河流本身的形态。

人为进行河道治理,势必会对自然生长的植物产生影响,很多植物会因为河道改造而逐渐死亡,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城市主张发展旅游经济,被破坏后植物会影响城市的美感,导致其旅游经济受到影响。而且如果不针对河流和植物进行修复,则会导致城市自然环境越来越差。

2 河道治理的原则

如今人类的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且人类为了加大水资源的利用率,而采用人为整治的方式,强行对河道进行改造,致使河道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不能够强行采用人为方式进行生态修复,而是需要满足自然规律和河流原本生态系统的情况下,适当地采用人为方式进行生态修复。如通过植物改造河岸的方式,进行河道的治理。河道治理工程比较复杂,且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和较长的时间。我国应当注重对各个国家先进治理经验的学习,根据河道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理规划。除了考虑河道的特征外,还需要结合城市特征和发展规划,进行河道治理规划。在进行河道治理时,不能单单只考虑河道生态系统或城市经济发展,应当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保障各个因素的协调发展。人们之所以进行河道治理,是希望河道能够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进行河流生态修复时,要考虑人类的需求。如果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出现矛盾,则需要着重考虑生态环境,避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城市的发展。但仍然需要注意,河道治理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3.1 河道形态的修复

人为进行河道修复主要是进行缓坡或低坡的改造,将已经难以发挥作用的拦河坝拆除。同时为了保障河流水体的流动性,需要建设通道,促使河流恢复生态流动的连续性。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和埋设沟壑的方式,确保水体流动性更加符合自然规律。为了使河道的泄洪能力得到提升,应当进行堤线和滩地高度的改造,使河流具有增多的流动空间。

3.2 河床断面的修复

人们在进行河床断面的修复时,主要是针对护岸和护坡进行改造。人们之前在进行河道改造时,会在河床上铺设硬质材料,不利于河流生态修复,因此需要将硬质材料拆除,并结合河道实际情况采用石头或鱼巢的方式,进行河床生态修复。另外,还可以根据河道的径流进行河道的拓宽,可以根据相应的分级方式,将河道径流分为多个不同的等级,随后径流级别进行改造。针对已经暴露时间较长的河床,可以通过种植植物的方式,保障河床的生态型建设。通过种植植物进行河床的改造,还可以增加河道的美观性,并对河流水质净化起到作用,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的要求。

3.3 河流水质的修复

生态浮床技术、河道曝气技术、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及底泥疏浚等都是目前水质修复的常用方法,生态浮床技术主要是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河水水质的修复,即通过水生植物及其他物种的关系,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作用,以达到降低河流污染的目的。河道曝气的主要作用是河流水质实现自我净化的能力,即通过加速复氧过程,提高河流生物的活性。外流引水稀释冲刷技术,主要是通过引入外流,降低河流的污染负荷,但通过外流引水的方式,会导致河流本身水质受到影响。底泥疏浚的主要作用是清除河流底部的毒害物质。在城市的发展中,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对水资源污染效果比较严重,因此在进行河流水质的修复时,还要进行各类废水的控制,避免因为废水过多,污染过于严重,而导致河流水质修复无法产生作用。

3.4 河流生态修复材料的应用

植物是最常用的河流生态修复材料,如芦苇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且其对生长条件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通过大范围种植,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另外生物相容型材料具有透气透水等优势,满足多类植物的生长需求,同时其还具备吸附微生物的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因此可以使用发材料进行河流生态修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为了使水资源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而对河道进行整治,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出现水资源污染、干涸等情况,因此需要进行河流生态修复。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河流生态修复属于复杂且耗费时间较长的工程,需要进行完善的规划,确保河道具有生态性,并满足人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世辉.基于河道治理的河流生态修复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288.

河道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河道;生态理念;生态治理;护坡;实施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对于城市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建立一个生态型城市也成为了人们的共识。河道作为城市河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防洪、抗旱、灌溉和运航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许多河道的功能局限在防汛上,忽略了河道的美观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生态统一性。若城市规划人员没有做好河道生态治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河道内外生物的多样性和河道系统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如何实现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的河道生态工程,就成为了城市规划人员面临的难题。

1 河道治理的传统模式

传统和道德治理,往往基于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如抗旱、排涝、防洪等,进行裁弯取直,清淤挖泥,河岸加高,采用硬性材料护坡等,而对于生态功能则考虑较少,其很大程度上以牺牲周边环境为代价,这就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而影响了河道内部以及周边动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同时,在河道建筑中,往往运用硬性材料,而材料中的有害物质进入河流,必然对河水质量产生影响,引发生活用水质量下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再者,河道的传统功能性,以实现实用性为主,在实际治理中往往以人为性变化为基本,而忽视了流势的自然性,出现一些河道被迫改道,浅滩深潭缺失,水流快慢得不到控制等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基本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有失自然美观性。

2 河道治理生态理念

秉持着生态理念来进行河道治理,会减轻河道治理工程对该地区各个方面的破坏和影响。坚持怎样的生态理念,把河道治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呢?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地做好河道整治的具体统筹。尊重自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1 重视水污染的治理

河道施工用水产生的废水要经过有效的处理。可以将废水先排入专门的废水收集池,然后经过污水处理和水质检测再考虑是否回放。严禁工作人员随地丢弃废弃物,机械的清洗可以在施工区以外进行,经常清理施工区周围的卫生以避免影响周边卫生环境。并告知周围地区的人们慎用治理中的水资源。

2.2 有效防止和处理水土流失

严禁在河道两旁大量堆积施工所用石料、土料堆放的施工材料上要用塑料膜等物体进行覆盖,并在材料底部用编织袋等东西压盖,以免降雨时造成大量冲刷。

在废弃土区,要建有专门的防护基础设施,合理挑选弃土场,应该表面平整,周围要设有防护不易冲刷的防护植被。水土保持是河道治理工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保障河道治理工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每一次的河道整治工作中都要把水土保持的问题首先考虑在内,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和影响,河道治理工作的进程也会受到阻碍。

2.3 有效处理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在施工时可以给机械作业人员配备防噪用具,尽量选用低能耗、低污染、排放少的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柴油等燃料方面也要慎重选择,避免因机械状况不佳而造成一定的噪声污染。在日常作业中要做好机械的维修和保养。在通过施工道路的时候,车辆应该减速行驶,不用喇叭以降低噪声,并尽量在晚上10 点以后作业。同时做好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在居民生活区周围尤其是晚上尽量不要大声喧哗人为地制造噪音。

2.4 有效处理所在河流生物的生存问题

先了解所在河流的生物种类及其生活习性,做好水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工作,专门设置活动区域范围,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避免水生动物因水域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大量迁徙。对于水生植物,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对它们所造成的影响应该尽量进行补救,并合理配置植被。

2.5 对于河道周围居民的健康做好全面的保护措施

搞好施工区的卫生,在施工区经常进行现场消毒,妥善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障现场工作人员良好的生活条件,严格按照安全规定搭建施工人员暂住房屋,制定相关制度,安排专门的卫生工作人员,做好施工区的卫生防疫工作;时常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关心他们的健康和安全,并监督他们严格执行操作章程,做好全面的应急措施;在工地食堂和操作区域配设专门的消毒器具,保证施工人员的清洁用水,饮用水具定期清洗。

2.6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度

积极宣传生态理念,让人们都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实现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们积极配合整治河道工作,减少河道治理所带来的破坏。

2.7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以保证生态治理工作带来的持续性效果

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协调统一各个方面,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有机融合与统一,将生态理念用于治理河道的工程建设中,这不仅可有效恢复河道本身的防洪排涝功能,同时对于改善河流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文生活环境也有较大的帮助。

3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措施

河道生态治理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走向,其不仅面向河道基本功能的实现,而且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水与动植物、人与水之间的和谐关系营造,以求实现河道回归自然,河道文化以及生态河道的目标。

3.1 河道形态尊自然

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采用裁弯取直的方式,这不仅改变了河道的天然走向,而且严重破坏了动植物生存的空间,在现代河道治理中,要进行河道形态恢复,采取工程措施把曾经裁弯取直的河道进行适度修复,保留一定自然弯曲河道,恢复河流低水槽,以不同的弯曲度、滩岸深度以及流沙控制度,来实现对河水的速度控制,以更好地实现河道的流速自我调节功能,实现河水自我净化,进而实现河流生物多样性发展。

3.2 河道护坡生态化

河岸生态是河流生态的关键,传统的硬性材料建设虽然起到了加固堤坝的作用,但是影响了生物的生存,所以,在河道护坡建设中,要注重选材、护坡以及自然可用资源的合理化使用。

首先,在河道治理中,尽量减少混凝土、浆砌石块等硬质材料的使用,而采用一些新素材,如采用河底淤泥,在现场脱水、固化后将淤泥整袋用于填土或是护岸,同时,将袋口用植物封扎,这不仅减少了硬性物质对水源的污染,而且很大程度上促使植物再生。以卵石填充,充分利用现场产出的混凝土弃渣,这不仅有利于鱼类生存空间,而且变废为宝,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统一。

其次,天然石铺坡,通过天然石砌垒,让石块达到口口吻合状态,这在急流处较为常见,在洪水时间较长的缓流处也可使用,其石块与石块之间讲究天然造成,即为通过水草、水中或是土地泥沙等物质自然填充,不必利用水泥等,这不仅减少了原材料的投入,而且很大程度上为水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天然抛石是最简单的一种河道生态治理方式,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止洪水,而且抛石之间存在缝隙,可以为鱼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嬉戏场所,利于生物多样性繁殖。

最后,采用植被护坡。植被不仅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生态性过渡。在坡面分层处种植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如柳树、槐树等,以其根系的含水与护土功能来保持河道岸坡的水土。在缓坡或是普通河段多用草坪和低矮植物进行护坡,尤其是对野生草种的使用,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植被的成活率,而且能够很快实现生物环境的适应,这就起到了生物生存环境的保持与优化作用。

3.3 河道断面重实际

河道的断面设计,依据河道实际功能的实现,往往采用复式、矩形、双层以及梯形等形式,其选择必须根据河道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河道功能的适应性。

首先,复式断面的选择。复式断面的主要性能在于行洪、排涝,在一些山溪河流中,枯水期流量少,水流主要在主河道,而洪水期流量大,允许出现洪水漫滩,洪水位低,一般不用建设高达防洪堤,而在枯水期时,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进行河道功能开发,如在地势低而且地面宽阔的滩地,可以开发大型运动场,如足球场,而在相对较窄处,则可以修建一些辅道路,小型休憩场所等,这就使得河道空间利用率提升,不仅满足了河道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道经济功能实现。

其次,矩形断面的选择,一般用于人口较为密集地区,其占地面积小,通常在原河道的基础上进行挖深,在城市河道中被广泛采用,这不仅有效的实现了其基本功能,而且起到了点缀城市环境的作用。

再者,双层河道的选择,一般来说,双层河道上层是明河,下层是暗河,这较长运用于城镇区域内河治理,这就使得河流呈现出暗河排涝、泄洪,明河休闲、娱乐的双层特征,有效实现了河道的实用性与经济型的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水、人与自然的距离。

3.4 河道景观天然化

景观河道是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在于在河道形态、护坡实现上关注河道的景观与自然相统一,而且在河道治理的周边环境景观以及人文景观的设计上也遵循人造天然的规律,这就要求在因地制宜,在城市河道条件具备处,设置景观水面,在河道内部进行水草种植,在河岸边缘,在不影响正常生态环境的情况下,适当采用灌乔木以及设置相应的人文性休闲娱乐场所等,以实现河道景观天然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治理是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在河道生态治理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据各地河道的地理要素以及河道实际功能的发挥进行适量选择河道治理方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治理过程中的首要位置,并注重河道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的发挥,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范文第6篇

河道平面布置

在进行平面布置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综合岸上、岸边不同的情况,把握“因地制宜、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总体方针分别进行考虑,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设计的切入点,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广阔的视野范围来综合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因势利导:基本保持现有河道平面形态。在具体方案选择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岸线不同区域的环境、风格,以充分体现多样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实现河道平面布局自然流畅并富于动感变化,营造出一个极具亲水性的城市滨河景观带和沿河生态绿色走廊。对在河道漫滩及迂回较多的地方将弯段水道保留,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景观,起到自净并提高区域景观品味的功能。

2)体现自然:河道应缓变、弯曲,靠近河岸有较多渐变空间;河底起伏且水深富有变化,形成跌水、堆石坝群,保留浅滩、深滩等;护坡及护岸多利用天然材料,树木、草皮多采用本地适生品种;河岸尽量形成缓坡,形成平缓而稳定的空间,种植乔木、草地,形成疏密合理的自然林及观赏林绿荫。

3)预留湿地、体现亲水:河道两侧大部分有绿线,在断面选择上尽量采用自然缓坡,并设置临水步道和亲水设施供游人漫步。按20年一遇洪水标准的洪峰流量作为造床流量,选择主河槽断面和走向。将100年一遇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河滩涂面积作为生态湿地范围。该湿地对改善河流水质、化解防洪风险和创造沿河自然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河岸采用高低起伏、宽窄不一的不规则自然堤岸,断面以不对称渐变断面为主。

中心线定线

河道平面布置按照堤线“因势利导、力求自然”的布置原则,基本沿着老河道现有平面布置,紧密结合河道规划蓝线、绿线的走向,合理确定河道平面。设计时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为保证河道的天然河道特色,河道基本沿现状河道走向,对弯曲较大的部分亦保留原河道,不裁弯取直,仅将微小弯段进行顺直处理。如果弯曲严重的河段,满足不了防洪要求,拟保留原现状弯曲河道的同时,按照二十年一遇洪水流量开挖分洪道,分洪道比老河道高程略高。平时河水主要从老河道通过,使其不丧失栖息地的功能。分洪道只在发生设计洪水的条件下才运用,其余时间则保持干涸或少量水流通过的状态。

2)河道主槽中心线尽量顺直,如现状河道有局部小弯段,则考虑将取直后的中心线与现状河道一并纳入设计河道底宽的范围,挖去该范围的土体,形成小湖泊湿地的景观效果。据此原则,对弯曲较小的原河道主槽,设计河道中心线尽量与之一致,尽管平面稍有弯转曲折,但却保留了天然河道的自然特色,同时减少了开挖土方量,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城市中、小河道综合治理设计心得

1)关于河道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对于汇水面积小(小于10km2)、汇流时间短(小于2h)、水文资料缺乏的城市中、小河道,可以采用当地城市排水标准计算河道洪峰流量,河道设计标准应不低于城市排水管涵设计标准。在采用实测流量资料直接推求、暴雨资料间接推求、小流域经验公式等水利计算方法推求河道洪峰流量时,建议根据城市建设区占河道总汇水面积的比例,适当修正流域坡度、下垫面等地形参数。随着城市的发展,硬化面积将逐渐增大,导致降雨下渗量减少、汇流时间变短,地表径流增加、洪峰流量随之变大。

2)土地性质及总体规划对河道方案的影响。城市河道在总体设计时,需要调阅并仔细研究河道周边总规、详规、路网规划、绿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出让现状等资料。设计方案在满足防洪排涝和截污的基础上,兼顾周边用地开发、近期农田灌溉、土地征用等因素。在城市土地属于稀缺资源,每年城市建设用地的指标也是有限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应配合建设单位提前开展河道用地的报批工作,避免后期因为土地指标不够、部分用地为基本农田很难征用等问题调整设计方案。在老城区段,河道方案应与城市旧城改造相结合;在新建城区段,河道方案应结合周边用地性质合理确定;在城市绿地段,河道断面和景观绿化应以自然为主,避免出现断面单一化、绿化园林化的现象;对在河道改造过程中破坏的农田排灌设施、现状人行小桥应予以恢复。

3)河道线型应满足市政桥梁建设的要求。城区内的河道一般会穿越多条城市道路,有些道路尚未修建属于规划道路;在河道中心线定线时,应结合主要道路的轴线做适当调整,保证与道路轴线相交垂线的夹角不大于30°,避免在桥梁设计时因为夹角角度偏大无法实施,造成重新调整该处河道轴线的现象;在没有景观要求的情况下,应控制规划道路下的河道断面尺寸,不要在该处设置漫滩或大水面,以减小规划桥梁跨度、降低桥梁工程造价。

4)改善河道水质,截污是关键。截污工程完成的好坏是河道未来水质能否改善的关键。城市河道岸边一般会有很多排水口,在设计前需先对河边排水口做拉网式测量及调查,了解排水口的性质(雨水、污水、灌溉)、管径、高程等基础数据;在设计时通过设置污水截流井,将岸边排污口(合流口)的污水就近接入周边市政道路下的污水管道内。

5)关于河底淤泥处置方案。由于污水的排入,城市河道河底淤泥中氮、磷及有机物含量较高,清淤可以大量减少河水中的N,P贡献值。河道整治中清理出的淤泥能否得到合理的处置对周边环境和生态影响很大。首先需测定淤泥的毒性指标,根据淤泥中各项重金属污染物含量是否高于GB4284-8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规范的控制要求,确定淤泥最终的处置方式。由于城市周边用地较紧张,设置传统的淤泥堆场常因没有土地造成无法实施。我们近期采用淤泥快速脱水干化法处理淤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河道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字: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设计理念存在问题相关措施发展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appeared to reduce space area is reduced, the water narrows and discharge capacity of river city,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stewater discharge, so that the river water quality in the worse, the people have to take concrete measures to build river flow, but this is not a long wa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governance mode of ecological river, it must tak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 This paper started from the design concept, the river current model of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mode of city river harnessing and development trend.

Key words: city ecological river; governance model; design concept; problems; measures;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河道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部分,在空间上可以作为区分城区与自然区的过渡地带,在形态上可以为城市的布局增添生动性,由此可见,城市河道的治理与维护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防洪标准较低、河道淤积、水面减少等,这些都会制约城市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城市河道的维护。下面本文就从四个方面论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情况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一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理念及治理现状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建立起生态河道治理新模式,并以此为理念进行河道治理。首先需要强调“人水和谐”的理念。城市生态河道的治理体现了人类在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动性去改造自然界,并力求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坚持“人水和谐”的理念,达到维护生态环境长期平衡的状态,实现人水相亲的河道治理目标,这也代表了今后治理模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其次要以“蓄洪涵水“理念为核心,这就要抓住一个要点即顺其自然。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河道的形态,周围的环境以及起伏多变的河床,充分利用其自然形态的优势进行治理,能够有效的抵御洪水的破坏力。

再次需要把握联网治理的理念。河道的治理工作不能分段进行,单独治理,而是要将整条河道实施综合治理,这样能够综合的考虑上下游的情况,做好规划,使整个水系像一个网状一样相互连接,保持河道通畅。

最后生态河道的治理模式还需要讲究美感。河道是动植物气息的场所,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保证其周边动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展现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观念。

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的过程中遵循了人水和谐、蓄洪涵水以及讲究美感的治理模式,在保证河道畅通以及增强抵御洪水破坏能力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部分治理者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河道的自然形态进行治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这毕竟是少数,很多情况下河道的治理出现了人为化的现象。以上本文简单的论述了城市生态河道在治理过程中的现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下面本文就着重从问题出发进行论述。

二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强调河道的行洪排涝能力,忽视了生态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减少,河道中的许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间,这样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态破坏。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人为化色彩严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质护坡,这样一来就不利于周围生态环境的发展,造成两岸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也丧失了周边本应有的原貌;同时由于河流的滨水区是一个边缘地带,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河岸带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破坏,呈现出人为化的现象,单调且丧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来,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通过改变河道系统实现自身利益需求,这样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态的变化,加之在治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态问题成为现在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三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相关措施

上文中简单的论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治理工作的关键,加强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至关重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确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蚀的基础上,以重建河道周边生态系统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创造出“人水和谐”的生态河道环境。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态的前提下,确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弯取直的方式进行治理。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整体与局部、近期与远期以及上下游的情况。要拆除混凝土浇筑的河床,允许自然侵蚀现象的发生,然后运用透水性能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进行保护性的修护,从而形成河床。对于洪水冲顶的部位需要加强防护措施,稳定提防,而非冲顶的部位则进行清淤工程。

其次需要下大力度进行生态措施的建设,使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为此,可以建设绿色生态护岸,改善传统混凝土护岸的封闭环境,在充分考虑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态治理的因素。而在护岸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为主的护坡,采用复式断面的生态护岸。在岸坡砌护的过程中要使用透气和透水性能较好的材料,保证其渗透性,实现河水与河岸之间的调节。

最后河道治理中的景观建设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关键环节。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景观建设,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将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过程中。最终形成一个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发展。

四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滨水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宝贵的空间,而城市生态河道建设已经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要紧紧把握生态这一核心进行河道的治理,以恢复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河水的自我修复。

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其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治理要朝着保持河道舒展化和流畅化的方向发展,使河道的整治顺其自然,疏堵合理;其次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要朝着维护河道断面的自然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河流的空间资源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和人们的生活需要;最后要实现河道治理中护岸的景观化和生态化,为维护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在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把握住生态治理的方向,对于河流各个河段的水岸建设既要体现特色,又要结合各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创造出具有人文特色的河道治理环境,但不能够忽视的是,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借鉴历史或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教训,融合当地的河道特色进行治理,逐步恢复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功能和其本来的面貌,使整治后的河道能够充分体现生态的特色,能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发展,这是今后城市生态河道治理模式的发展大趋势。

结束语:城市河道的治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河道治理的良性发展。在实际的河道治理过程中依然存在这一定的问题,本文也简单的论述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生态河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本文也指出了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城市生态河道管理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费成效 黄百顺 顾娜 城市河道治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探讨 江淮水利科技,2011年第02期

[2] 王振 张玉兰 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河道整治措施探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17期

[3] 韩黎 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河道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河道治理;生态景观;设计

前言

长时间来,传统河道将工作重心放在航运、泄洪等方面,使用河道渠道化、局限化的模式治理,却忽略了生态功能。这类做法的缺点是隔断了生物活动,很容易影响河道生态环境。刚性护岸限制了河水流向,如果河水流量较大,势必会破坏周边环境。因此,在河道景观设计与规划中,不能只是停留在美学层次,而是设计出集交通、文化、排水、防洪、生态、绿化综合一体的河道景观环境,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一、城市河道治理必须遵循的设计原则

河流环境一直活跃在历史传说与人类历史中,截至当下河流与河流所在的区域都成了河道治理的重点。同时,人类也将大量政治、经济、生态、科学投入河流管理与利用中。但是我们发现:过量的创新与投入是一种错误表现,甚至属于功利主义,为稳定水源、控制洪水、方便航行,人类将管理集中在河漫滩与河流改造中。因为河流都是相连的,所以在治理河流时,必须弄清管辖责权与责任关系,同时遵循治理原则,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一)自然安全

城市河道的首要职能是防洪,所以在治理城市河道时,必须考虑防洪能力,从根本上确保河道安全。然后是规划好河道附近的景观,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改造,这样才能保障城市河道环境、经济效益的改善。河道作为典型的自然景观,有很多深浅不一、曲折的姿态,这些都是自然的杰作。因此,在治理河道时,必须尊重河道的自然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保障河道形态,最终设计出和谐、自然的河岸景观。

(二)生态观赏

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必须注重美感,同时为其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景观,尽最大努力为现代市民提供宜居、优美、生态的生活空间。除此之外,在河道设计中,还必须保障生存空间,这样才能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繁衍环境,确保生态平衡,促进现代化持续发展。

(三)亲水性与文化性

城市文化应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思想与内涵,同时这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在治理城市时,必须渗透城市文化,让河道拥有良好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性。而一个良好的城市河道必须是自然与人文的整合。亲水性则是人类发展的天性,所以必须在河道两边修筑亲水设备,这样才能为市民提高观赏、亲近水源的平台,为其构造出优美、舒适的空间。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

(一)河道工程的整体布局

在河道治理中,应该将防洪工作放在第一位,结合河道主槽状况,借助中间墙将河道划分成两个领域,然后再把其中一侧堤防与中间墙设置成洪水槽,专门用来行洪;另一侧堤防与中隔墙作为景观规划地带,而景观专门用来蓄水。滨河生态景观区设置在河堤角偏高的滩地,在修建护滩工程的同时,更好的发挥固堤防洪价值。这种方案不仅化解了蓄水、洪水与泥沙间的问题,同时还设置了蓄水景观与滨河生态园区,既有城市河道防洪的作用,又能用作泥沙型河流治理。

(二)城市河道平面设计

河道的首要功能是防洪,所以河道平面设计必须迎合河流走势,适量后退河道暗线,这样才能为岛屿、河滩、湿地留有足够的中间地带,水生、陆生生物才有足够的空间生存。城市河道与人工开挖都属于景观内容,水流较缓,所以在河道平面设计中必须避开笔直与较宽敞的河道,或者结合河道自然趋势,为其设置蜿蜒的水路、水塘,同时设计出多种河岸线,打造多变、灵活的河道模式。通过研究发现:一条曲折蜿蜒、宽窄不一致的河道具备更多的自然气息,它更加活泼、灵活,同时也更适合生物生长。

(三)河道断面设计

在城市河道断面设计中,应避免河道中的浅滩与深潭形态,不能让河床固定,结合多样的水面,让河流拥有良好的摆幅。对于河道纵断面,应形成交错的浅滩与深潭,这样才能避免直线横断面。在河道断面设计中,必须整合园林设计理念,为其建成景观式河道,这样才能着重突出河道的亲水性与绿化功能。传统驳岸属于一墙到底的结构,它隔离了水与人,既不经济也很生硬。现代复式断面和传统驳岸相比,它更注重人性化与经济。在一般水位上面种植低矮灌木、杨柳或者草皮植物;在常规水位搭建水平台,不仅经济而且美观;在常规水位之下使用挡墙与护坡。这种复式断面,不仅能节省投资,还很好的展现了自然、生态与绿色的理念,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四)选择材料和生态护岸

传统的河岸更多的是刚性护面,地面、河岸、护岸会形成三面光与两面光的形式。而现代城市河道在迎合水流冲刷的过程中,结合了河道水生物繁殖与生长状态,它是符合环保生态要求与自然规律的设计。最近几年,在科研力度加大的同时,工作人员也开发了很多新型护砌材料。具体如:江苏南京已经开始应用的随机多空绿化混凝土,它属于生态环保材料,不仅能改变河岸周边植物生长环境,还具有很好的防洪功能,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很好的成果。

在生态护岸中,它使用的是卵石笼、山石与干砌石等通透的材质,既能在材料中覆盖土壤植物,还能避免流水冲刷影响。先在水位较低的区域铺设土工布,然后在上面放块石,需要注意的是块石堆放周边应自然弯曲,将种植土铺设在块石上,填满块石间隙。这样过水后,块石缝隙就会长出水生植物。使用木桩、植物梢、棍相整合的河道护岸属于自然、生态的模式,可以在坡面分层进行杨柳、灌木、草皮种植,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护坡形式。

另外,在植物造景中,还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运用空间、时间得到富有个性与艺术魅力的河道景观,着重景观层次、质感与季节变化,这样才能满足城市气候特性。

三、结束语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多、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它不仅能满足人类对自然生态的渴望,还能回归自然。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做好防洪处理,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欣赏自然给予的美感,这样才能实现人文、水清、景美、岸绿的城市河道规划要求。

参考文献:

[1]汤玉芩.议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3,33(8):43-45.

[2]尚俊伟.城市河道治理的生态景观设计[C].//2013第五届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3:19-22.

[3]吴秋华.城市河道治理中生态景观设计初探[C].//华东七省(市)水利学会第二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