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家资本主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清末湖南实业资本主义经济

湖南资本主义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已经萌芽。 到了清末,随着湖南近代交通、工矿企业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在湘省实业中不断显现。

一、从产业资本的资本原始积累上看,湘省实业中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或公司大都采用了股份制形式

股份制公司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一种主要的公司形式。资本家采取这种股份制企业、公司形式的目的是为了筹措更多的资金。他们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把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这种通过发行股票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而经营的企业就是股份制公司企业。在当时的湖南,因政局动乱,政权更替频繁,湖南财政收入十分有限,并且还要用这有限的资金去填补浩繁的军费开支。如果单靠政府去投资本省的工矿、交通企业,显然是力不从心,资本的原始积累奇缺;如果再要求那些有钱的官绅、地主、商人去投资,他们对当时湖南的政局不稳有所顾忌,不敢将其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能否获得收益的近代企业,因此为了创办资本需求量大的近代企业或公司(如工矿企业、铁路公司、船运公司等),就必须动员社会上所有具有投资能力的人一起投资。于是,股份制的公司、企业形式就在湖南应运而生。关于这一点,在公司筹办的章程中就可得到证实。A.《陈宝箴奏办湖南矿务简明章程》之“官商合办章程十四条”中对“股分、股票、股息”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如“股分:由矿师查勘矿之大小,须集股本若干,以定股分多少。每股定收省平足纹银五拾两,每人自一股起至百股止。其官商分派入股成数,官则少不过三成,多不过五成;商则不少过五成,多不过七成,约为限制,临时再行酌以一百元为整股、十元为零股,合共两千整股”;“股银分优先、普通两种,优先办。……”B.《湖南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章程》规定“共集资本二十万元,……一千股限四月(指宣统元年四月)截至,普通一千股限七月截至”;“所获红利,分作十五成,以一成存为公积,……以一成半归创办人均分,以一成半为办事人酬劳,以九成作为股东红利,按股派分,以两成为优先股报酬”。C.《湖南粤汉铁路公司招股简明章程》之第一条“本总公司定为招股三千万元,不计润、周年六厘行息,红利均分,以五元为一零股,百元为一整股。合二十零股仍为一整股。……” D.《鄂湘官轮局合办章程》之第三条“暂招股银十万两,鄂湘各五万两,南局每股收长平足银一百两余,由北局招足,先行试办,以后扩充,再行公议添招。” E.《两湖官轮局集股章程》之第三条“暂招股银十万两,鄂湘各五万两,每股收估平宝银五百两,鄂湘各招一百股,先行试办,以后扩充再行公议添招” 。

二、从产业资本的来源构成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资本主义一般是指“资本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资本主义企业的一种资本主义”。 这种资本主义通过利用国家机器全面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以巩固自己的国际垄断地位,从而保证最大限度的榨取垄断利润。湖南近代工矿、交通企业是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兴起的,并且政府又成为主要投资者,官款在产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中占的比重较大。从这层意义上说,湖南产业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只不过它的目的并不是获取垄断利润,而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保护本民族利益,被迫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因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的魔爪由沿海向内地深入,湖南即将受到来自帝国主义更为直接的掠夺和控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湖南近代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业等不断创办起来。

由于产业资本需要的资金巨大,且见效慢,不易收回成本,加之,当时湘省政局不安。这使得相当一部分有钱的官绅、地主、商人也不敢将其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到能否获得利润的近代工矿、交通企业中去,反而更多地去买田置地或追求商业利润。譬如,当年的湘军攻城掠地,攫取过大量财富回湘,但他们没有在家乡投资设厂而成为资本家,只是诞生了一批土财主;曾老九(的九弟)每次打了胜仗,便要请假回湘乡老家休养几个月,其实就是运回财宝,买田起屋。又如大官僚袁树勋,他由商而仕,官至巡抚、总督,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然而,其家族在湖南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开设钱庄、当铺和粮食牙行,着意追求商业利润和高利贷利润。他对矿业虽投有“巨金”,但那是投入江西萍乡煤矿,而不是桑梓之地的矿山。

既然如此,肩负原始资本积累的重担主要落在政府的头上。陈宝箴所创办的湖南矿务总局中“官矿资本,开办之始,并无固定之款,于厘金、善后、屯垦三局,当时开办十九局,动用公款五十余万两”。 后来,由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的“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公司初集商股三百万两,并由官厅另拨官本十五万两,“以资补助”。 仍然离不开政府的资助。

和丰火柴公司成立“一年后,仅得散股8000两,张祖同等又以立本堂名义,出资1.2万两,陈宝箴又将全省旱灾赈款1万两移作创办资金,合成股本3万两”。 官股也占了三分之一。

就连当时湖南最大的商办企业――华昌炼锑公司,初集股银共三十万两,其中包括湘、鄂、直、苏、鲁五省官厅补足官股十六万两。 占当时全部资本的53.3%。尤其是该官款在购买华昌赖以发家的赫氏炼锑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样,醴陵瓷业公司作为一家商办企业,“该公司创办时商股仅3万两,以后每年由官方协济1.9万两。1910年又由度支部每年补助1万两”。

湘路公司所收各项股款共计银445万两,合银550万两,其中优先股(商股)29.53%,租股8.76%,公股53.84%。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湘路新志》第一年11期《公司报告》相关数据制作。转引自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陈曦《近代湖南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第116页。

三、从产业资本运行的过程来看,它带来了利润,创造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经过原始积累,达到一定数额后,开始运行。首先,必须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如机器、原料等)和劳动力,然后将这两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通过雇佣工人的劳动,生产出新商品,再通过流通流域实现商品的新价值。这种产业资本的运行过程,按照马克思的价值增值理论,就是价值增值过程,即“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也就是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榨取剩余价值。尽管湖南产业资本的形成及运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危机下,出于保护民族利益的目的情形下而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正如湖南巡抚陈宝箴上奏清廷曰“抵借各国洋款,造路开矿”。但从客观上说,产业资本一旦产生,只要投入生产,就不可避免地为投资者带来利润,其实这也是投资者的主要目的,否则投资就没有意义。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在运行过程中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工人实行雇佣制剥削。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

四、从产业资本运行的最终结果来看,某些行业生产出的产品尤为矿产品,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生产

由于湖南近代产业的兴起不是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国际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殖民主义政策影响下产生的。它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供应本地、以至本国的消费;而是作为原料和初级产品销售给帝国主义。那么,产品的价格无疑受到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以锑产品为例,“欧战前后,锑价极低,每担纯锑不过数元。欧战期中,列强竞买军事物资,锑价得以上涨,最高时每担4000余元”。 同时,资本家或资本集团从市场上购买到这些原料后,必然进行资本主义生产。这表明湖南近代矿业生产不是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而是一种原料的采集阶段,其产品不是最终产品,只是作为工业原料而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起点。按照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即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那就是剩余价值。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也是资本家追逐的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湖南近代工矿、交通等实业的出现不自觉地为帝国主义国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综上所述,清末湖南实业已经从传统型向近代化方向转变,资本主义色彩在这些行业中都以显现,并得到了初步发展,这为本省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2]《湖南历史资料》[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期,第133页

[3]《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页

[4]《路事纪要》《湘路新志》[J].第四期,宣统二年二月初十日发行

[5]《湘报》[N].第81号,第322页

[6]《湘学报大全集》[Z].光绪二十三年初一报,第二十

[7]《列宁选集》(第4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7页

[8]转引自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陈曦《近代湖南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第117页

[9]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 [Z].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41页

[10]《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9页

[11]李会刚:《湖南工业经济发展历史及展望》[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12]《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订本)[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页

[13]刘泱泱编:《湖南通史》(近代卷)[z].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页

[14]李允俊编:《晚清经济史编年》[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734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页

[16]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M].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84页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2篇

1 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扩张奠定了物质及技术基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经过西欧诸国新航路的探索,一条条从西到东的新航路被开辟出来。这其间,还发现了新大陆――美洲。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特别是西欧)人从美洲、非洲和亚洲汲取了很大一部分养料和力量。这些补充使“欧洲在前进的道路上能够胜任超过自己能力的各项任务”。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萌芽发展起来后,新航路的开辟无疑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新鲜的活力。西欧各国为了加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竞争的激烈程度日益明显,相互间角逐不断加剧。同时又极力想从海外获取积累原始资本的财富,这就导致了西欧国家必然要对外侵略扩张,进行殖民掠夺。“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求”。

2 西方殖民国家地域狭小,资源相对有限

从欧洲历史版图来看,葡、西、英等为半岛或岛国,荷兰也不过是近代刚兴起的领土有限的小国,各殖民国中,只有法国领土较为广阔。从总体上看,各国地域较窄,国内市场较小。另一方面,虽然在有限的版图内也蕴藏有不少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西欧各国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需求大增,特别是工业革命开始较早的英国,其对自然资源的渴求更为强烈,然而整个殖民国家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所必须的矿产品,却并不能满足其日益对资源扩大的需求。因此受资源限制的资本主义经济要获得后劲,长足发展,也使得西欧各国必然为掠夺资源而对外扩张。

3 谋求抢占、扩大海外市场,倾销工业品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3篇

Abstract:After the Opium War, China entered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stag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Late Qing Dynasty ,especially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as Late Qing Dynasty is a passiv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is carried out in the cultural conflict, the process is slow .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these problems in a correct way enables us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better, and ther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urtherly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urb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关键词:城市化 文化冲突

Key words:urbanization and cultural conflict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历的时期。中国的早期城市化始于晚清,1840年后,中国社会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原有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被瓦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建立在小农经济上的社会结构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了如同西方工业化一样的进程。在晚清中国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批新兴的城市也随之产生,整个城市化的进程也就这样应运而生。纵观当时整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其主要特征有:

一、晚清的城市化进程是被动的

晚清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是由国家资本力量推动的。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力量是清王朝的洋务派,它们通过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建立近代企业,进而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化的进程。清王朝在西方两次的洋枪洋炮轰鸣下,露出了其不堪一击虚弱的真实面目。面对巨创痛深的历史变局,以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的洋务派就开始了一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即。

在中,洋务派先建立军事工业,随着这些军事企业的竣工和投产,交通运输逐步发展,人口进一步流动,渐渐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些新兴工业城市也得以诞生,如河北的唐山、江西的萍乡、河南的焦作,这些城市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随着的深入开展,洋务派由单一的举办军事工业转向了其他,诸如像煤矿等一些民用工业,这种变革从而让一些原来不起眼地方也慢慢跟着发展为近代城市。在晚清的时候,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另一方面是清政府与外国不平等条约带来的。毋庸讳言,外国在中国沿海口岸的势力侵略,也带动了晚清城市的商业化的发展,正是由于有了许多新条约海关制度的建立,才使得一系列沿海的口岸城市出现了。如第二次后,中国对外通商口岸先前的五个增加到十六个。之后增辟通商口岸变为列强签条约的例行习惯,几乎每一个重要、不平等的条约,清政府都要被迫开放若干口岸以供通商。

二、晚清的城市化进程是在文化冲突中进行的

中国传统的农业立国的文明与建立在商业文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造成晚清的城市化进程是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进行的一种尴尬的局面。晚清城市在城市化上是被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动带来的,所以无论是在在城市建设方面,比如说街道、自来水、马路,或者从生活方式来说,其价值取向都从西方引进并且按照他们的办法去实施进行。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它无疑会受到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如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居住在上海的乡民因为认为电线有碍于风水,就把英国商人所架设的电报线偷偷销毁;一些守旧的地方官员也把外国人架的电线、铁路认为是变乱风俗,公开抵制;甚至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不少中国官员乡绅认为在城市修铁路是破坏了龙脉,为此百般进行阻扰,加以干涉。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白: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抵触,两种截然不的思潮的交锋,阻碍了当时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三、晚清城市化的进程是缓慢的

如上文前面中我们所论述的,晚清的城市化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和文化冲的大环境下进行的,这些无疑使得晚清城市化进程步伐不能加快。除此以外,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士农工商”,人们对商人的偏见与成见,使得他们对城市化中商业的发展进行了许多抵制和阻挠的做法。这就让城市处于一种缓慢的发展状态,而且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文化难以形成。于此可见,就当时的中国而言,城市文化难以在晚清的中国社会形成潮流。毕竟由于当时人们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观念和认识的愕限性,所以根本无法实现新兴的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彻底转型。

参考文献: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4篇

创新,已经成为近几年中学历史教学领域谈论最多的话题。不少历史教师及时实现了观念更新,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思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有些历史教师在创新教学实践中,脱离了教材、学生和社会实际,违背了创新的真谛,造成了历史教学的某些无序状况,不仅使学生收获甚微,而且还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历史课堂上违背创新教学本质的现象大致有:一是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在上课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却不加引导和指点,结果学生争来争去热热闹闹一节课,既未争出是非,也未辩出结果,从而留下认知上的缺憾。二是滥加评论。有的教师对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个人好恶任意评说。甚至在课堂上引用一些道听途说的材料,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乱。三是随意“翻案”。有的教师对史学界还没有定论的研究成果不加辨析地介绍给学生,甚至大谈所谓的新观点,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如此等等,都背离了历史教育的严谨性、科学性,误导了学生。

笔者并不否认历史教学需要创新,相反,笔者正是历史刨新教学的积极实践者。但笔者认为,历史学科是~门具有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历史教学的灵魂,历史教学必须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为此,历史课堂教学创新就不应该是形式主义的、牵强附会的,而应该坚持以为指导,以充分的历史事实作为立论的基础,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来体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创新教育必须讲究科学,引用新观点必须慎重,因为新观点与科学的观点是两码事。比如,对近代殖民主义的评价,按照的观点,近代殖民主义表现为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破坏性表现在给被压迫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建设性表现在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起到了客观上的促进作用,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发展的工具。殖民主义的双重性并不是同步进行的,而是首先表现为破坏性,建设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显现出来。但是。时下的一些所谓“新观点”却夸大殖民主义的客观作用,认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如果把这种“侵略有功论”引入历史课堂,以此来“标新立异”,无疑是相当危。险的。

鉴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不宜夸大创新能力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以免学生走入创新的误区;也希望历史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坚持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正确引导学生,务必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5篇

一、“浇铸成功的基石”――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考点

学生在复习历史时总有千头万绪、无处着手之感。例如,掌握一个历史事件,不仅要记忆该事件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本质内涵,还要把握其时代背景,这就对学生有了很高的要求。尤其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广泛普及,高考文综的综合性能力要求更是日益凸现。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考点,除了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政治措施的沿革及其影响,还会触及美苏加强中央权力的措施等内容。面对如此繁杂的知识点和知识线索,学生大都存在记忆不全、不能由历史现象归纳出本质规律、未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等问题,答题过程中也总会出现漏写知识点、答案组织不完整、语言归纳不恰当和概念运用不熟等错误。面对这一问题,关键重在夯基础、抓落实。在复习之始就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详细计划,让学生自己总结、自查自纠,教师一定要紧扣落实,日查月总,使学生一开始就从源头上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对于阶段特征和基本概念要反复检查,务求记忆准确、表述规范。

二、“把握成功的命脉”――深入解读历史史料,准确审清题目要义

在解题训练中,经常会出现有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可答案却总是答非所问、得分偏低的现象。高考历史中的考点统统出自课本,可不会有一道题是原原本本选自课本。这就对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试卷上的陌生考题转化为熟悉的知识点,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解题思维和解题能力的训练。最好让学生从自己的答题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适时巩固。试举下例: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开始变化的标志性措施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给美国带来了20年代的经济繁荣,但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简述这种危机的表现。

(3)材料三中“大胆、持久”的“实验”是指什么历史事件?它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有什么重大意义?

学生答题实录:

(1) ①直接的办法进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②新经济政策。(2)模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表现:①工人失业 ②生产停滞③市场萎缩 ④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3)事件:国家干预经济。本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意义:缓解了经济危机,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从该生答题内容来看,失误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 因此得分偏低。如第一问未紧扣“经济政策”和“标志性措施”;第二问未抓住“20年代潜伏的危机”,没有突出时代背景;第三问则混淆了事件和本质的区别。由此可见,学生能否准确审题是提升得分的关键。

审题的过程就是分析题目的过程,如何分析得到位、准确,关键在于掌握方法与步骤。审题要先从分析问题入手,分析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答题范围(如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题要求(如概括、分析、归纳、比较等),答题角度(如原因、背景、评价、影响等),以及反映时代背景的限定词语(如时间、人物、地点等),针对这些关键词都要明确标注,细化到每一个字,同时要联系到所考察的时代背景、专题考点,务求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分析材料时一定要带着问题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出相应史实,并做好标记。而材料如何读全,就要做到分层、分句概括,关键词以抽象性或概念性强的词语为主,表现时间、背景的词语也不可忽视。当然,审题时还要注意分值要求,如果分值较低,答题时就无需长篇大论,以免浪费时间。

三、“架起理想的桥梁”――规范答题格式,内容紧扣考点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球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双重性质

《资本论》是学说特别是经济学说的宏篇巨著。《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即《帝国主义论》是列宁对经济学说继承丰富和发展的集中体现。经典经济学家在全球化的历史嬗变中构筑的伟大学说,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论启迪,而且为后来的全球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了丰富的思想财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加速推进,全球化内涵的不断丰富,当代资本主义产生许多重大的不同于马克思时代、也不同于列宁时代的新变化。在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也将产生多种极不相同的与全球化的关系。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对理论的严重挑战,并非仅仅来自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骤然剧变,还来自全球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因此,以的全球化思想和方法论原则为理论工具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进行深入思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研究的核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变动规律的研究,即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是有顺序的:“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按照这一方法论及逻辑的要求,马克思对全球化的研究与他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研究是一致的,体现出的基本思路是:资本的扩张性是全球化的根源,对外贸易是全球化的起点,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全球化提供了载体。

马克思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垄断资本的进一步发展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必然性,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性质,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响了。实际上私人垄断资本在19世纪下半叶又得到较大较新发展。恩格斯于1880年进而讲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出现这样的新形式,即“国内同一工业部门的大生产者联合为一个‘托拉斯’,即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产量,在彼此之间分配产量,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1]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为垄断。”[2]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等垄断资本新形式的新发展,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战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不断加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经济全球化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经济全球化是依靠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等。具体表现为贸易全球化、产品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联盟或协调组织的发展等。

按照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化运动作为“结果”一旦形成,就反转过来而成为“原因”,对世界各国的发展普遍地起着作用。伴随着这一进程,当代资本主义在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不仅在二战中发了横财的美国经济发展迅速,就是战败国日本、前联邦德国也都出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概括地说主要是:从社会生产力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不仅没有停滞,反而有很大发展。从生产关系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了重大调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以缓解。从阶级状况层面看,产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劳资关系都出现了新变化,劳资矛盾在继续深化中趋向总体缓和,社会在多重危机的挑战中呈现出全局性相对稳定。从上层建筑层面看,当达资本主义已是趋向成熟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多党议会民主制相当稳定,一般能按法律规定遵守“游戏规则”,定期通过选举平稳地轮流执政。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当代资产阶级提出了较完整的“社会安全”,“社会机制”理论,普遍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资产阶级理论家提出的“社会机制”理论,认为一个社会要平衡地发展,既需要“动力机制”,也需要“平衡机制”,二者的有机统一有效地维系了资本主义地稳定运作。从国际层面看,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创造了大量新产品、新技术和劳动服务,拓展了贸易空间,导致了生产经营和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如果说马克思列宁经历了早期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中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那么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即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进入一个以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各种联系合作普遍发展为标志的“相对稳定发展状态”,已经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现代资本主义形态。正如德里克所指出的:“随着东欧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和中国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的开放,除了几个微不足道的例外,今天的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资本活动不曾渗透到。”[3]

试想当年列宁如果固守着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去分析资本主义的新特征,就无法发展理论,今天的资本主义和列宁时代相比更是发生了诸多重大变化,甚至“某种质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已经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态,突出表现就是,当代资本主义不仅从垄断资本主义那里继承了垄断性、垂死性和腐朽性,而且还具有相当强的修复力、生命力、竞争力和调节力。因此从时展的高度分析,我们认为,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思想,特别是从《资本论》到《帝国主义论》贯穿着的关于全球化的起源、本质、过程、特征以及发展前景的思想,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与全球化的一致性即全球化历史进程与资本主义阶段同步发展等思想仍然具有深刻的历史穿透力;另一方面,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要求当代的者不能囿于旧说,而要解放思想,在回应时代的挑战中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不能以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为限,而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经历的各个阶段,尤其是马克思、列宁逝世以后的那些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不断扩张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并科学地把经济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与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对于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和最复杂的组织”这一提法,也应当根据新的情况加以研究。

列宁关于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界说在理论界是很有权威的。列宁根据20世纪初垄断资本全球扩张的新特点指出:金融资本的形成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最后阶段,还是最新阶段?即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也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理论家都在探寻答案的问题。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列宁把帝国主义定义为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并对此作详细的论证。他认为帝国主义是过度成熟的资本主义,在此之后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因此,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这种乐观主义的估计可以说是许多革命家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就曾宣告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列宁的著作是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的。

研究中有的学者考证,[4]在列宁生前1917年出版的此书书名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新阶段》,这个版本有列宁写于1917年4月26日的序言。直到列宁逝世10年以后,本书才以《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为书名出版。不知道1917年的版本出于何种考虑不用“最高阶段”而用“最新阶段”的提法。在俄文第1、2、3版的《列宁全集》中书名用的也是“最新阶段”。从提法本身看,“最高阶段”是到了顶的阶段,在帝国主义阶段之后资本主义不可能再有新的阶段出现,而“最新阶段”则意味上不封顶,此后还可能有更新的阶段出现。1935年的版本大概是根据1916年的手稿标题改回去的,但是这种改动是否注意到列宁1917年改书名的考虑?这是列宁思想史研究中有待查明的问题,同时也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

不言而喻,作为当今学术研究的对象,人们最为关注的依然是同世人关系最为密切和直接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资本主义的这个新的历史阶段以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动为世人所瞩目。与此相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出现了某些不可否认的新现象和新变革。早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际学术界就以“资本主义改变了吗?”为题展开了一场热烈的大讨论。就目前看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和界说,尽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概括起来大体上可有如下观点:一是“发达资本主义论”,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视角的;二是“成熟的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产阶级的管理经验、能力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考察的角度;三是“国家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的角度作出的概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大变化在于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四是晚期资本主义论,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某些质的变化的角度;五是“社会资本主义论”,它着重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种种迹象加以分析;六是“人民资本主义论”、“福利国家论”、“可调节的资本主义论”、“法人资本主义论”等。还有“经济成长阶段论”、“后工业社会论”、“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知识社会”或“第三次浪潮”、“科学社会”、“后资本主义论”、“没有劳动的资本主义论”等,以纯技术的观点看待当代资本主义。[5]上述观点的划分是十分粗略的,每一种观点中又由于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多差别。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承认现代资本主义在战后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但以什么样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这样的变化,是否存在从量到质的飞跃,则由于立场、方法、视角,以及政治、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分歧和差异。

这些观点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具有各自不同的重要参考价值,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运行规律。如果从本质上、从全球化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且动态变化中,来进一步考察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的话。我们认为,从发展趋势上看,当代资本主义正逐渐向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演进。那么,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能否回答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的问题呢?对此,有人认为:“金融资本”这个概念在列宁那个时代就已使用,现在仍然使用原概念,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来表述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不足以表达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变化。

西方左翼学者对这个问题也高度关注,他们在分析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资本主义的种种新变化,如信息革命条件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体系的变化、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等等。最近,他们强调全球化的核心是资本在当代的新变化。在2001年巴黎国际大会上,法国学者让·克罗特·德罗奈认为,“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就是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首先是作为当代资本主义最深刻的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我们认为,如果进一步从政治和国际综合治理的角度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意义在于把金融运行机制融入国际机构、国家调控之中。毫无疑问,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总体利益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的政治生活也资本化了,更何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国际金融机构的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不能离开上层建筑,同时也应该看到,划分不同性质生产方式的基本依据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一定生产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时,也应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引起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为依据。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提法,正是首先从全球资本生产关系重大变化的经济学分析出发,即以经济为基础,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元视角集中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变化的综合性范畴,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不同于列宁时代的重大特征,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明显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的质的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将会使我们在比较中更深刻地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

全球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丰富。经济全球化是全球化的核心内容,其特征是,商品、服务、技术及资金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加强。正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一样,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作为经济全球化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一旦形成,必然有其自身运动规律和丰富的内容。当代经济全球化正是以金融为主要手段,而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推动力正是金融资本,它决定资本的流向、流动量及企业的利润率,甚至也是整个经济和政治的决定力量。它不受任何权力控制,也没有边界。从金融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推动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动因是西方国家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信息技术、融资证券化和金融创新等的发展。即20世纪70年代,国家资本主义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这场危机的结果没有导致革命,而是伴随着集中表现为金融全球化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使垄断资本主义进入了金融资本急剧膨胀的新阶段,也就是说真正打破国家垄断时代的是1978年以来美英两国率先实施了金融自由化和放宽了金融市场管制政策,各国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从此建立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从而出现了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新阶段。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说,国家垄断正是通过金融垄断实现的。

战后金融资本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形成金融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金融资本的活动提供了舞台。其次是金融自由化促使金融资本发生新的国际化变化。再次是各发达国家的政府除推行放松金融管制、有利于金融资本发展的政策外,还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国际金融组织机构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当代资本主义进入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以一系列客观经济社会条件为依据的,反映了全球化进程的深刻变化和本质内容,揭示了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演进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运行轨迹。当然,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目前还仅仅是一个发展趋势,其实现尚须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价值、规范和利益趋向统一的过程,在全球化中,各个利益不同、法律不同、关税不同的地区,逐渐形成共同的利益,统一的法律和统一的关税。这种统一,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马克思认为,这种统一在全球化的条件下,通过世界市场会转化为一种与个人、国家相对的异己力量,意即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全球的经济融为一体,每个个人乃至每个国家的活动都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和世界金融的控制,这种控制力量凌驾于个人和国家之上,通过经济关系来统治全世界,它有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给一些地区乃至全球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那么,如何认识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历史地位和发展呢?或者说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态怎样呢?

当代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已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寄生的”、“腐朽的”资本主义。像经济全球化一样,全球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也具有双重性质定位,产生双重效应。让·克洛特·德罗奈认为,当代全球金融垄断资本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食利资本”。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的二元结构。由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直接金融取代了中介金融而成为资本价值的最主要形式。由于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当代金融资本并非置身于生产变革过程之外,它是发展信息和服务业的载体,甚至金融产品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扩大国内国际剥削的工具。今天,金融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使剥削过程趋向世界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发展又具有破坏作用。

尽管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全球金融垄断的跨国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更先进、更高效的生产力,给资本主义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延长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周期,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说使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进程。但由于现实的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因此全球化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将以复杂且多变的形式表现出来。列宁当年提出的帝国主义阶段的三大矛盾,在当代以“核心国家之间、核心国家与边缘国家之间、核心国家内部的矛盾”三重关系重新展现出来,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

世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全球化进程把一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扩展到世界范围,即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使一些国家和一部分人走向贫穷化。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由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安排生产和分工,实行最低成本战略,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纷纷流向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失业成为这些国家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缺乏资金和技术使其面临着越来越严酷的剥削和掠夺。

实物经济与虚拟经济相脱节,金融投机抑制经济正常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对金融管制的解除,股票、债券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也得到很大发展。以美国为例,1994—1999年全部公司平均利润年增长率约为8.9%,而股市的价格却以23.6%的速度增长。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也成为了现金流动器,随着市场的波动而波动,因而不时受到难以预测的股市投机风暴的威胁。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的金融交易量大约是商品(服务)交易量的25倍;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中,只有10%与实质经济的运动(实质交易和投资)有关(费尔南德斯·德科西奥:《经济全球化——进步的因素》,载〔墨西哥〕《至上报》,1998-5-31)。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动属于没有实物经济基础的投机行为。它们不仅无助于反而有悖于实质交易和投资的运动,并往往成为实质经济的不稳定和破坏性因素。

生产无政府状态扩展到全球市场,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日趋临近。全球化在把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带来较高效益的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的同时,也把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消极功能扩展到世界范围,造成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周期波动和经济危机爆发的世界性。巴西著名的经济学家多斯桑托斯在他的名著《帝国主义与依附》一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形成一种国际经济体系,但这种体系所依靠的私人企业和各民族国家基地同生产力发展的世界性趋势是矛盾的,这必将导致产生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新无政府状态。”[6]正如费利克斯·罗哈汀所认为的:“目前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正在引起人们对系统性崩溃的关注。即一家公司的倒闭可能会引发全球其他公司的倒闭。许多金融市场可能不是全球性的,但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联通的关系。1984年,伊利诺斯州大陆银行(TheContinentalBankofIllinois)的倒闭是因为日本的基金管理人员在处理一份日本新闻报告时错误地翻译了美国一份有关大陆银行遭遇困境的新闻报告(“rumor"一词被翻译为“disclosure")从而让人们错误地理解为这家银行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并已抽调出这家银行在欧洲的储备。这位日本基金管理人员一个错误的翻译就可以导致美国第十七大银行的倒闭,看来,有些小事确实可以改变世界。而美国政府公开批评德国保持过高的利率导致了1987年10月美国股价的崩溃。”[7]因为当资本主义进入金融跨国垄断阶段以后,随着国家管制的解除将产生双重效应,它既为资本的全球逐利活动铺平了道路,也为更大的全球性生产过剩的危机埋下了种子。特别是随着跨国兼并与收购事件的增多、跨国公司规模的扩大,越来越现实的问题提上了日程,即哪个政府来管理、规范和协调其全球商业运作?谁来调控全球市场上生产和需求的平衡?跨国公司内部生产的高度组织性和整个全球市场上的生产无政府状态日益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必然要求一个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的生产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否则,全球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及各种结构性危机将不可避免。

全球化使人类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带来生态灾难。随着跨国公司实力的急剧膨胀,在涉及到环保、税收、医疗保健等公共利益的问题上,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追逐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竭尽全力左右各国政府的政策。政府若屈从于垄断资本的势力,丧失维护公共利益的能力,人类的未来则不容乐观。目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危机已经充分暴露了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已不再仅仅是学者在书斋里作出的推论,而是在日益广泛、深刻的层面上成为广大民众能够切身感受到的客观现实,这既是全球化发展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当代表现,也是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对全球资本垄断的程度将会越来越高,其基本矛盾将日趋尖锐化,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在昭示着一个新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1、572

[3][美]阿里夫·德里克世界体系分析和全球资本主义:对现代化理论的一种检讨[J]战略与管理,1993,(1)

[4]郑异凡世界历史[J]1995,(6):34-41

[5]李琮,季正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1997,(2):14-20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7篇

2013年中国发展报告

如果说从19世纪跨向20世纪时,民族复兴的先驱者们对面临的世界性大转折还迷惑朦胧的话,那么已经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尤其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经过几代人艰苦努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航向更加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清晰。

朝鲜来客

多年来,朝鲜媳妇郑金素代表了一个隐秘的群体――非法越境并滞留于中国的朝鲜人生存状态的缩影。他们在中国拥有的一切,都建立在自我封闭的脆弱基础上。从1990 年代中期开始,他们陆续从流经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图们江一侧越境而来,冒着被遣返、苦役、入狱甚至被枪毙的危险,进入中国。韩国统一部2006 年的统计称,当时有10―15 万朝鲜籍非法越境者滞留在中国。

面对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应合并

美国应考虑强化与加拿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两国“早该取消边界”,形成一个更加完美的北美联盟,或者“直接合并成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奉行“国家资本主义”的中国,正以国有企业和财富基金夺取市场和资源。美国或加拿大若僵化不动,可能会成为“明天的葡萄牙或希腊”。而如果美国和加拿大联合,将成为一个“经济规模超过欧洲,国土面积超过南美”的超级大国,新联盟将“称霸世界”。

作为齐鲁周刊的老读者,不久前读了周刊的封面专题《咱的爹娘们》,触动特别深刻。想想,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人?仅仅是给老人们好的吃,好的穿吗?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老人们最缺乏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他们越老越孤独,如何让老人在有生之年过得充实,过得随意,这是做儿女的应该认真考虑的事情。我有一个年迈的母亲,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孤独地生活着。读了这期周刊,就想到了要给老人一个宽松的居住环境和方便的生活环境,便选择了一个好地方给母亲新买了一套楼房。应该说,这是今年读周刊的最大收获。

――德州银行方方

记得两年前齐鲁周刊的封面专题有过一个“商场上演驴皮记”,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阿胶。最近,齐鲁周刊又推出了一期封面专题“阿胶的江湖神话”,再一次让读者感受到了阿胶这个品牌所形成的文化价值以及对一方地域的影响。在我们山东,能像阿胶一样影响广泛的品牌少之又少。比如当年济南商业的五朵金花,比如宏济堂,比如济宁的玉堂酱菜,比如即墨老酒,期盼着齐鲁周刊继续挖掘山东本土的商业文化,对一些老品牌的消亡重新解读,给读者以新视角的启发。

――齐鲁国际大厦李仿玉

国家资本主义范文第8篇

1.预算赤字仍然很高 2013年不受欢迎的削减赤字占上风,美国预估缩减预算约GDP的5.4%,欧元区缩减2.8%。

2. 经济不同步 全球经济的增长步调不一。希腊、葡萄牙持续与大萧条奋战,中国则持续壮大,日本、瑞士面临通货紧缩。

3.庞大的失业问题 OECD国家中有2500万人失去工作,青年失业率达到历史新高。

4. 低利率持续 央行持续提供市场廉价的资金,股市投资报酬率高,变得更有吸引力。

5. 通胀又来了 但不是世界各地,经济复苏预计将推升大宗物资的价格和需求。

6.汇率波动大 美元长期走弱,欧元对美元维持在稳定区间,人民币则逐步走升。

7.全球债务爆炸 G20的债务比从GDP的78%升到100%或更高,美国国债超过21万亿美元。

8. 经济民族主义崛起 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与国家刺激经济计划做连结,例如美国的“买美国货”条款。

9.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新管制 新的监管法规出现,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和流动资金风险强制规范。

10.美国能源复兴 新的探勘技术,使美国能源复兴。美国的天然气,预计将在2015年超越俄罗斯,2020年,石油产量超越沙特。

11.新兴国家累积外汇存底 新兴大国累积大量外汇存底,预估第一名是中国3.3万亿美元,其次是沙特6260亿、俄罗斯5260亿。

12.基金增强 阿布扎比的基金拥有资产6270亿美元,是新兴经济体中最大的。这些资金将用于当地基础建设的直接投资,购买海外资产。

13. 南方经济圈 “南方”(指南半球及北半球南部的新兴国家)可依赖的筹码包括,原物料、资金、技术、成长的中产阶级,以及快速全球化的本土企业。

14.新的全球品牌无处不在 发迹于新兴市场无名的小公司,快速成长为全球玩家。

15. 消费者需求不同 工业国家是喜新厌旧的“替换经济”,而新兴国家还在“首次购买”阶段。

16. 粮食价格高涨 经济衰退结束后,粮食类产品价格上涨超过40%。新兴中产阶级正在改变饮食习惯,更大的需求将推升价格。

17. 国家资本主义正时尚 政府从庄家变玩家,国家干预增加。发达国家中,政府支出平均占GDP 一半。

18. 税制改革 政府需要税收来平衡预算,美国有望推动企业税改革,欧洲等地也在研拟金融交易税,企图减少投机易。

19. 美元失去主导地位 超过六成的全球外汇存底是以美元计价,而新兴国家愈来愈担心对美元的依赖。有些政府准备将外汇转换成多种货币。

20. 新兴国家讲话变大声 透过强调本身的经济分量,以及对国际的财政支援,新兴国家在国际组织的决策势力明显增加。

21. 新中产阶级崛起 中产阶级人数从1990年的14.28亿,预计在2030年达到36亿人。

22. 中东与非洲的新吸引力 海湾地区和非洲的基础建设,吸引了8000亿美元的投资。目前非洲有1400家上市公司,预计2050年非洲人口达21亿。

23. 俄罗斯重回世界舞台 靠着石油、天然气和原物料,俄罗斯重新回到世界舞台。

24. 需要更多的经理人 特别是新兴市场,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视,超越科技人才。

25.企业的新环境策略 气候变迁与能源安全是当务之急,企业将加强环境议题与公司策略的整合。

26.生命科学与环保吸引投资 2030年英国将有4万人面临老龄问题,未来二十年内地球温度将再升高0.6摄氏度的暖化问题,都将吸引大笔投资。

27. 智慧财产权与开放系统 商业世界在两大原则间左右为难:一是尊重创新发明,一是更开放且合作的社会。社交网络蓬勃发展,也挑战政府对讯息的监控。

28.制造业回流 过去20年,美国与欧洲的制造业流失20%,再度工业化将成为经济和政治的优先选项。

29. 劳动力成本差距缩小 全球劳动力成本的差距,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大幅缩小。

30.生产力全球统一 企业的国籍愈来愈不重要,“世界制造”的产品诞生了。

31.企业降税收敛 各国猛降企业税率的国际竞争出现节制,发展出追税、严格防堵企业逃税漏洞的共同协议。

32. 从廉价人力到廉价脑力 印度、中国和俄罗斯拥有1400万名大学生,跟美国一样多。他们的薪资相对低廉,又有高企图心,这些人才将为世界所用。

33. 城市化代表拥塞 2030年,全球将有六成人口居住在城市,贡献全球2/3的GDP与85%的技术。缺点就是,拥挤将无处不在。

34. 价值体系的激烈竞争 亚洲、中欧信仰“努力工作致富”,发达国家追求“工作生活平衡”,价值观的矛盾加剧。

35. 从集体到个人 亚洲社会逐渐从重视群体的价值观转变为贴近欧美的个人主义。

36. 贫穷产生新的商业模式 在非洲、印度贫穷的次大陆出现新商业模式,如十美元手机、一百美元电脑。

37. 金砖四国的技术力 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夺回历史上的技术地位,吸引外商研发。

38. 延后退休 欧洲与日本,将有1/3的人口超过60岁,其退休年龄愈来愈接近70岁。财政危机迫使退休金缩水,老年人延后退休。

39. 社会资本主义 新的“社会资本主义”,重新定义企业家的角色,承担环保、贫穷等社会议题的责任。

40. 新能源 风能、太阳能等永续能源持续增加,但是价格昂贵,发达国家的废核速度比新兴国家快。其他像液态天然气或页岩气等替代能源出现,有利于美国这样的新玩家。

41. 拒绝移动的人们 虽然通讯和旅行愈来愈普及,但部分人拒绝过度移动,重新发现所在地的吸引力。

42. 偏远不是问题 贸易和投资的壁垒消失、国际物流的效率,再加上通讯普及,使得大家都能即时进入全球市场,机会无限。

43.技术鸿沟消失 穷人买得起的便宜科技产品将急速扩散。

44.绝对贫穷减少 每日所得低于1.25美元的绝对贫穷人口,正大幅减少。从1981年的19.4亿人,下降到2008年的12.9亿人。

45.亚洲的社福支出 OECD国家平均社福支出占GDP的20.5%,随着社会发展,社福支出将扩大,亚洲国家需要未雨绸缪。

46. 人口减少冲击欧、日、俄 人口减少,冲击经济活力并牵动庞大社福支出。弥补人力缺口,是不是能有更宽松的移民政策?

47. 预期寿命增加开销也增加 在许多先进国家,人类寿命大幅提高到85岁以上,健康医疗体系的负担变得更大。

48. 分裂的西方价值体系 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不再由单一共识主宰,而由多元价值社会取代,社交网络超越国家价值。

49. 气候变迁左右经济资源 气候变迁迫使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环境成本”被列入GDP的计算当中,成为经济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