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权益资本成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权益资本成本; Basu模型; CAPM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30.9;F27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47-05
一、会计稳健性及权益资本成本
(一)会计稳健性及其计量
会计稳健性,又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基本原则之一。Stickney and Weil[1]等认为,会计稳健性越高意味着更慢的收入确认和更快的费用确认,以及更低的资产估计和更高的负债估计,这个标准会导致更小的累计报告盈余;Basu(1997)则从损益表视角将稳健性定义为:会计核算时,会计盈余对当期可能引起股票收益率增加的事项(好消息)的确认比当期可能引起股票收益率降低的事项(好消息)的确认要慢。正是由于Basu(1997)将会计稳健性的定义从损益计量的数量大小转向损益计量的时间快慢,从而将会计稳健性的实证研究推向一个新的;与此同时,虽然Basu模型可以用来测量所有企业总体上是否存在稳健性,但更多用来做定性判断,存在着同质性假设,而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在会计政策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中存在很大的异质性,为了反映不同公司之间稳健性程度的差异,本文在Basu模型基础上进一步采用Khan & Watts[2]提出的模型计算公司的稳健性,它在Basu(1997)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用C-Score值来表示公司稳健性的高低。
(二)权益资本成本及其度量模型
权益资本成本,也称为股权资本成本,主流学界对其往往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企业为取得和使用这部分资金所花费的代价,包括筹资成本和使用该资金的成本。二是投资于某一项目或企业的机会成本。正是由于对股权资本成本的理解不同,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计量方法:前者按实际支付的本利和现值作为计量依据;后者按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来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常用度量模型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因素模型以及非正常盈余增长率模型等,其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基于投资者是价格接受者、投资者进行的决策是基于短期的考量、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是公开交易的证券资产、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而被提出,CAPM模型一经产生,就被广泛采纳和使用,原因主要在于其理论基础完善,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同时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也比较精准。由此,本文选择CAPM模型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研究。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Watts[3]认为,会计稳健性的作用机制包括四个方面:债务合约、权益合约、法律风险以及税收成本。当企业会计稳健性程度较高时,投资者通常认为企业管理层对未来经营前景自信和对未来收益成长性有较高的预期,证券市场往往对稳健性较高的会计盈余以更高的价格益酬(Premium),即更低的权益资本成本。在资本市场中,会计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基本要求之一,通常要求在财务报告中及时确认不利的信息,因此好公司通常通过高会计稳健性水平向信息劣势方的投资者传递这一信号,从而提高投资者对该公司的认可程度。如果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是股东,就可能降低该公司的股权成本。如果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是债权人,则会带来债务成本的降低。从信号理论的角度来理解会计稳健性就是,会计稳健性的产生源于信息不对称,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信号传递的扭曲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会计稳健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可能作用机制是缓解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成本,即会计稳健性高,其成本将得到一定的缓和,其经营效率可能超过一定的预期水平,从而产生一定的股票价值溢价,即权益资本成本得以降低。如果会计稳健性存在该作用机制,则可以进一步推论:问题越严重的企业,投资者对稳健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越高,即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效用越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存在着大量国有性质的上市公司。众所周知,国有上市公司虽然存在名义上的所有者,但并不是最终的剩余权益要求者,即存在严重的所有者缺位现象[4-5],本文进一步认为,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问题更严重。据此提出假设2。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用更明显。
会计稳健性作为企业对外发出的信号,表明企业的发展前景良好,经营风险较低,从而使得外部投资者给予更高的估值,即企业权益资本成本得以降低。据此本文推测: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大,则意味着本身向资本市场传递着经营前景良好、违约风险较低等信号,同时也意味着会计稳健性向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含量明显降低[6-8]。对此,亦可以从收益数量和收益质量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当某企业收益数量增加时,本身向外部投资者传递着经营前景良好、违约风险较低等信号,此时对反映收益质量的会计稳健性这一信号的需求相对来说要小于收益数量小的企业。总之,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资本市场传递的信息含量越高。据此提出假设3。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高盈利能力企业而言,盈利能力较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的降低效用更大。
三、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2―2014年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主板A股上市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的最新数据进行研究,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经以上步骤,共获得样本498家,其中2012年123家,2013年175家,2014年200家。样本均来自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库,本文采用Excel和STATA软件进行处理。
(二)会计稳健性及权益资本成本的测量
1.会计稳健性的测量
稳健性水平的测量,一般都采用Basu(1997)模型,Basu认为,会计稳健性指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确认上的非对称性,也就是说会计盈余对“坏消息”即损失的反映要比对“好消息”即收益的反映更加及时。因此,Basu以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是否大于零作为消息好坏的替代变量,研究会计盈余对坏消息反映更加及时,从而证实了会计稳健性的存在。建立模型如下:
EPSi,t /Pi,t-1=a0+a1DRi,t+a2Ri,t+a3DRi,t×Ri,t+δ (1)
其中,EPSi,t /Pi,t-1表示会计盈余,公司i披露的第t年每股收益除以第t年期初每股股价;R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的年度股票收益率,计算公式为Ri,t=∏(1+rij)-1,其中rij为个股月回报率,j表示月份,取1至12;DRi,t表示虚拟变量,若Ri,t小于零,取1,否则取0;δ表示随机误差项。该模型中Ri,t的系数a2表示盈余对好消息的反映程度,DRi,t×Ri,t的系数a3表示盈余对坏消息增量的反映程度,a2+a3表示盈余对坏消息的反映程度。a3度量了会计盈余反映坏消息的程度比反映好消息的程度高出的部分,若a3显著大于零,说明企业更快地反映未实现的损失,即存在稳健性。
由表1可以看出,2012年的会计稳健性均值要比2011年高。这说明样本上市公司的会计稳健性程度总体趋势是上升的。C_Score最小值为-0.0047981,最大值为0.038062,据详细统计,总样本中C_Score>0的有337家,约占总样本的68%,具有稳健性的上市公司已经在个数上占绝对优势。C_Score均值为0.000399,2010―2012年的各期均值均为正;标准差为0.0020541,就整体水平来看,我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市场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偏稳健。
2.权益资本成本的度量
风险定价就是只对投资组合中的系统风险进行定价。因此,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可以用如下公式计算:
RCAPM=Rf+βi(Rm-Rf) (5)
本文运用CAPM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其中无风险报酬Rf数据根据央行当年一年期的再贴现利率,分别为3.33%(2010)、3.85%(2011)、3.85%(2012)。市场平均报酬率Rm根据证据市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制造业的平均市场报酬率计算,三年的Rm分别是-14.46%、-21.64%和3.12%。βi表示公司的系统风险系数,反映了资产的风险大小,用于衡量企业风险相对于整个市场风险的程度。其数据直接来源于Choice金融终端数据库。然而由于2010、2011、2012三年的股市震荡厉害,严重扭曲了股市,从而导致RCAPM的计算值为负值,直接影响着数据的运用。考虑到以上因素,因此本文进一步采用一年期的银行平均贷款利率作为股票市场平均报酬率的变量。
3.控制变量的选择
本文控制了一些与权益资本成本相关的变量:ROE,EG,LIQ,ITR,TAR。变量定义如表2。
(三)模型设计
为了验证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即假设1的验证,本文采用模型6进行假设检验。模型6中Contrvariable1为表2所列示的控制变量,C_Score是各公司年的稳健性指数,该数据来源于模型3的计算结果,η1表示各公司年的随机干扰。对模型6进行OLS回归检验,主要关注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系数β1,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会计稳健性程度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反之,会计稳健性程度越低,权益资本成本越高。
模型7中,解释变量State是企业股权性质哑变量,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该变量取值为1,反之为0。β3是会计稳健性与股权性质交互项的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其他变量与假设2一致。该模型中β3如果显著大于零,则说明假设2成立。
模型8中,解释变量Bad是公司盈利能力哑变量,本文中将498个公司年样本数据按照净资产报酬(ROE)从大到小排列分成高盈利能力组和低盈利能力组,如果样本属于低盈利能力组,则Bad取值为1;如果样本属于高盈利能力组则Bad取值为0。β3是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盈利能力交互项的系数,如果该系数显著为负,则说明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因为收益越低的上市公司对收益质量的需求也越高。其他变量与假设3一致。该模型中β3如果显著小于零,则说明假设3成立。
(四)研究结果分析
表3反映了股权资本成本(COC)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回归情况。本文主要关注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回归系数是否显著为负值。从表3来看,会计稳健性(C_Score)的回归系数全部为负,这说明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也为假设1提供了部分证据。表3还反映,ROE和EG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盈利能力(ROE)和成长性(EG)对于权益资本成本存在着积极的效应。说明我国资本市场估价体系对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特征的重视,这与国际发达资本市场基本一致。另外,LIQ、ITR和TAR的回归系数没有显著性,说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效率等会计信息对权益资本成本没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原因可能是资本市场对偿债能力、资产管理水平等财务指标不够关注。
表4反映模型7的回归结果,其主要目的是验证假设2,即会计稳健性是否存在通过缓解成本进而降低股权资本成本这一作用机制。解释变量State是企业股权性质哑变量,当上市公司为国有企业时,该变量取值为1,其余为0。本文关注的是会计稳健性与股权性质交互项的系数β3是否显著为负。从表4的数据来看,交互项(C_Score×State)的系数β3并不存在明显的效用,说明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并没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同时该结论还可以进一步推测,会计稳健性并不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进而缓解上市公司的成本。
表5反映模型8的回归结果,其主要目的是验证会计稳健性是否具有向资本市场传递良好前景和低风险等信息进而降低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这一作用机制。解释变量Bad是公司盈利能力哑变量,如果Bad取值为1,则样本属于低盈利能力;如果Bad取值为0,则样本属于高盈利能力。如果会计稳健性与公司盈利能力交互项(C_Score×Bad)的系数β3显著为负,则说明盈利能力越弱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股权资本成本具有更显著的降低效果,进而说明会计稳健性具有较强的信息含量。
从表5反映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全样本还是分样本,C_Score×Bad的回归系数全部为负,说明盈利能力低的企业其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降低的效果更明显。进而说明,会计稳健性存在如下作用机制:稳健性越高,向包括潜在股东在内的外部投资者传递的经营前景越好和经营风险越低等信息,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这也为假设3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撑。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选取2012―2014年数据,采用Khan & Watts 模型度量会计稳健性,研究结果显示,会计稳健性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真实存在着,并且呈现越来越稳健的趋势;其次,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情况及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挑选应用相对广泛的CAPM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及检验,对会计稳健性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若控制变量不变,会计稳健性能够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且显著负相关。进一步检验发现,会计稳健性对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作用机制不是缓解成本,而是信号传递机制。
上述结论带给我们如下启示:首先,上市公司采用的财务报告会计原则越稳健,其在筹资方面所要花费的权益资本成本就越少,支付给投资者的股利相对较少,节省下的资金与获得的筹资额能够为公司的经营状况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对公司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9];其次,股东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强烈要求,可以监督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问题,发现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投融资项目,尽早放弃净现值为负的项目,维护投资者权益,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此外,稳健的财务报告也能降低外部投资者与公司内部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保护外部投资者。因此,上市公司应该继续遵循并发展会计稳健性原则[10-11]。
【参考文献】
[1] STICKNEY C P,WEIL R L. Financial Accounting[M]. 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House,2002.
[2] LAFOND R,WATTS R L.The information role of conservatism [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2):447-478.
[3] WATTS R L.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J]. Accounting Horizons,2003,17(3):207-221.
[4] 郭洪,何丹.基于剩余收益价值模型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及其运用[J].管理世界,2010(1):183-185.
[5] 饶品贵,姜国华.货币政策波动、银行信贷与会计稳健性[J].金融研究,2011(3):51-71.
[6] 李骁寅.会计稳健性对权益资本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 [D].云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7(1):82-88.
[8] 邓永勤,张水娟.信息披露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实证研究[J].财政研究,2010(3):60-63.
[9] 张圣利.机构持股、会计稳健性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J].经济经纬,2012(5):117-121.
关键词:权益资本成本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财务绩效
一 、引言
我国深沪证券交易所自建立起来,在优化资源配置,筹集社会资金,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增长和制度的完善,权益融资将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传统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假设条件多、原理复杂,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筹资者,在确定资本成本是时都要搜集大量的信息。财务报表是联系投资者与投资者的桥梁,而且是目前上市公司信息中最容易获得的信息。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可以给投资者提供建议,也为其进行选股决策提供了一个便捷、可靠的方法。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投入。“十二五规划” 又把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城乡差距放到了突出的位置,进一步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为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发展拓宽了空间。相对于其它行业,农业类上市公司在规模、数量、风险、收益等许多方面有很大区别。分析影响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的特殊财务因素,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投资及融资提供决策依据。
二、 文献综述
(一)权益资本成本估计模型的研究 完美资本市场中,权益资本成本等于股东的期望报酬率,它是指一个持有一种股票的投资者期望在下一个时期所能获得的收益。理论上从两个方面对权益资本成本进行估计:一是基于历史数据的分析估计权益资本成本;另一方面是通过预测未来的数据估计权益资本成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权益资本成本E(ri)=rf +βim *(E(rm)- rf),在无风险利率和风险溢价确定的情况下,权益资本成的大小取决于贝塔系数的大小。然而实践中,该模型严格、过多的假设影响了它的适用性。罗斯在1976年提出了套利定价模型(APT),其理论基础是一项资产的价格是由不同因素驱动,将这些因素乘上该因素对资产价格影响的贝塔系数并加总后,再加上无风险收益率,就可以得出该项资产的价格。APT理论上很完美,但是由于它没有给出都是哪些因素驱动资产价格,这些因素可能数量众多,只能凭投资者经验自行判断选择。另外,根据投资“风险越大,要求的报酬率越高”的原理,普通股股东对企业的投资风险大于债券投资者,在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上在要求一定的风险溢价。依照这一理论,权益的成本公式为:Ks=Kdt+RPc。但是,风险溢价的确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在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中,没有关于股权风险溢价的经验数据,也没有权威机构的计算统计,运用该方法只能粗略估计权益资本成本,而且估计结果因估计者不同会有较大差别。Williams于1938最先提出股利贴现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估值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任何资产的内在的价值是指拥有这种资产的投资者在未来时期中接受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和。股利贴现模型为定量分析虚拟资本、资产和公司价值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根据。由该模型扩展出Gordon增长模型 和 两阶段股利贴现模型。EdwardsandBel于1961年提出EBO模型(剩余收益估价模型),并由Ohlson、ohlson和Feltham对EBO模型进行重新阐述和完善发展。Bernard运用美国VatueLine中的预测数据对EBO模型,结果表明,EBO模型对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远大于股利贴现模型和自由现金流贴现模型。在EBO模型的基础上,Gebhardt,Lee和swaminathan加以一定的假设并通过一些数学公式推导出剩余收益折现模型。剩余收益折现模型最主要的贡献是运用三阶段求解方法解决了EBO模型中无穷数列的计算。为了纠正EBO模型在估值计算中产生的一些问题,Ohison和Juettner-Nauroth对EBO模型进行了修正,发展出Ohlson-Juettner模型。
(二)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的研究 由于各种估计模型都是近似的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且计算原理和方法复杂,不能被多数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理解和应用。近几年来,在运用各种估计模型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从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各种因素角度考虑,找出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因素并对其近似的估计。Bostosan(1997)研究了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与股权成本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Richardson 和welker(2001) 将公司信息披露分为财务信息披露与社会信息披露两类, 分别考察其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结果发现财务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融资成本, 但社会信息披露反而导致融资成本上升。Sudarsanam(1992)考察了行业特征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 其研究结论表明一些行业特征?如资本密集程度、资本劳动比率和进入壁垒如广告宣传等对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及资本成本有着显著影响。Gebhard,Lee和Swaminatham(2001)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股票市场波动性、财务杠杆、信息环境、流动性、收益波动性、市场异常性和行业等因素与企业权益资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行业特性、账面市值比、长期增长率预测和分析师盈余预测差异能够较好地解释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分析了市场波动性、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破产成本、信息不对称、流动性、市场异常性和问题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表明股票贝塔系数仍是决定股权融资成本高低的最重要变量, 其他变量, 如换手率、负债率、B/M、企业规模、担保价值和资产周转率等因素也对股权融资成本有显著影响。除此之外,我国学者还分别从会计信息的披露及其质量、内部信息控制、会计盈余质量、信息不对称、股权结构等角度研究了其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研究对象,选取了深沪两市上市的所有农业类公司为研究样本。(1)剔除受到证监会特别处理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2)考虑到需要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在选取样本时,排除2005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共选取农业类上市公司25家,搜集了2005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并对2010年和2011年的财务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 (1)因变量选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方法计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由于各种模型都有着各自的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没有哪一种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也没有哪一种模型的到学术界的绝对认可。本文选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理由如下:虽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有非常严格的假设条件,但该模型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模型。相对于其它模型,资本资产定模型简单,易于被筹资者和投资者理解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学者用深沪上市公司的最新数据检验该模型,表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具有适用性,且相对于其它模型有较高有效性。本文选用2005年至2020年间10-15年期的14种政府债券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作为无风险利率,计算得出无风险利率为3.43%。运用几何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深沪两市近10年、15年、20年的权益市场平均收益率,并分别求出两市3阶段平均权益市场收益率为11.38%和9.07%。本文采用五年的农业类上市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的月收益率计算上市公司贝塔值表(1)。(2)自变量选取。本文依据《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初步选取了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28个变量作为考量因素。考虑到数据获得、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等,本文对指标的筛选共分为三步:剔除缺失值比较多的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法选取指标。最后保留了11个影响变量,结果如表(2)所示。
(三)研究假设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本文选取的影响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自变量,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市盈率、营业收入、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比率、股东权益比率和权益资本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2:资产总额、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和权益资本成本呈正相关关系
同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检验第三部分的假设以及哪些变量对于权益资本成本的解释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多因子模型。
四 、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度之间的股权益资本成本也存在差异。2010年权益资本成本平均为9.27% , 而2011 年平均为8. 51% ,下降了8.2 个百分点,总样本权益资本成本为8.88%。另外,本文采用同样方法计算了2010年和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金融类上市公司除外),得出其平均值分别为为8.93%、8.42%。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明显于股票市场平均权益资本成本。
(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对变量及参数的控制作逐步回归,SPSS软件自动剔除与因变量关系较弱的变量,建立一个最优的回归模型,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 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在所选的11个变量当中,与因变量具有显性关系的有8个变量,保留的变量回归结果符合上文对其基本假设。其中总资产增长率(X7)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最强,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解释能力在-0.287至0.357之间,影响程度比较稳定。净资产收益率(X5)和市盈率(X1)对权益资本成本有负的影响,在逐步回归的过程中解释能力逐渐加强。其它变量每股净资产(X4)、流动资产周转率(X9)、净利润增长率(X6)在回归过程中,回归系数有较小波动,解释能力比较稳定。存货周转率(X8)和股东权益比率(X11)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权益资本成本有显著解释能力的有6个变量。
同时,为了考察本文分析结果的稳健性,对上述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了分年度再检验,得到2010年和2011年截面权益资本成本多因子模型。回归结果表(5)表明股东权益比率(X11)的显著性下降,没有进入到最后的回归模型,存货周转率(X8)的显著性有较大的提高。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净资产、流动资产周转率、净利润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六个变量在各种回归中都就入了模型,且回归系数符号保持一致。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的解释能力有所增强,这表明本文分析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是解释农业类上市公权益资本成本的重要考量因素。
五 、结论
本文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影响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财务因素。分析表明, 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净资产、净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是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主要决定因素, 但其他因素如市盈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虽然最终都进入了回归模型,但其回归系数有波动,影响不是特别显著。根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较市场平均数高,说明农业类上市公司具有较高的期望收益率,这与普通投资者认为农业类上市公司收益率较低,不看好农业类股的常识相悖。(2)传统的估计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大多比较复杂、不易理解,且采用的数据忽略了最容易被公司和投资者财务报表。本文通过研究影响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的财务因素,为投资者和筹资者合理的估计收益率和成本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明隆:《中国资本市场有效性实证研究——以上证A股为例》,《统计科学与实践》2011年9期.
[2]李金垒、靳军会、张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沪市拟合程度检验》,《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6 期.
[3]许涤龙、张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上海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4]方成:《金融危机后上海证券市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实证研究》,《金融经济》2011年第6期。
[5]单娟:《我国股票预期β系数与会计变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6]任珍珍、王金桃:《农业类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李乐乐:《上市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影响因素研究》,《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8]叶康涛、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关键词:信息披露透明度 权益资本成本 信息披露总体质量 盈余信息披露质量
信息披露是资本市场的永恒课题。信息披露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机制,长期受到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以及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这一研究,属于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范畴,其顺利完成及创新无疑能丰富信息披露经济后果的研究文献。因此,本文拟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信息披露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从而为证券监管机构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参考依据,并引导上市公司自愿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一、信息披露透明度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
基于股票流动性角度,学者大多从买卖价差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信息的投资者不愿与拥有信息的投资者交易,这是因为拥有信息的投资者会根据自身的优势信息,只在股票价格过低(或过高)的时点才进行股票的买卖,这使得信息劣势者会给出更低(或更高)的价格对股票进行购买(出售),以此来弥补与信息优势者进行交易带来的损失。因此,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减少了信息劣势者的股票交易量,从而导致流动性的降低。
基于市场风险角度的分析主要是考虑到,较高的信息披露水平能够降低投资者对投资组合收益的预测风险,信息披露水平低时收益的不确定较大,投资者的预测风险较大,如果风险是不可分散的,那么投资者就需要额外补偿,资本成本就会提高。因此,信息披露越充分,投资者的风险越低,从而要求的报酬率降低,即企业的资本成本降低。
二、信息披露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本文拟用信息披露质量作为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替代变量,分别从总体信息质量和盈余信息质量两个方面分析其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1.信息披露总体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数量较多质量较高,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投资者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将会降低,从而有利于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增加股票的市场需求、降低投资者的预测风险,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总体质量的提高会无形中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特别是潜在的成本,并最终导致权益资本成本的升高。表现在:当信息披露总体质量较低时,投资者对公司知之甚少,投资意愿低下,此时提高总体披露水平,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等问题,能刺激股票的需求,较大幅度地提高股票的流动性,披露总体质量的提高带来的利得将超过披露成本的上升;但当披露总体质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过多的信息披露将会带来一系列潜在成本和风险,如,公司公布内部信息时,收益的不仅是企业的投资者,还包括企业的竞争对手,过多的披露无疑会暴露出自己的经营策略,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此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由此带来的成本的上升和风险的增加将超过带来的利得。因此,本文预测信息披露总体质量提高将使得权益成本先降后升,呈U型关系。
2.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关系
盈余是一种最重要、最综合、投资最关心的信息,同时盈余质量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典型代表。盈余质量是指公司披露的盈余对其盈余水平的入市反映程度,或者说,盈余确认的同时是否伴随者相应的现金流入,及收益的透明度水平。投资者在评估一支股票的价值时,该股票能够带来的未来收入的结构将是最为核心的评估标准,而投资者在预测未来收入的结构时,主要是参考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各项指标,此时,盈余信息质量的高低就显得尤为重要。盈余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关于未来股利和资本利得的不确定性就越小,投资意愿就更强,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也就越低,从而使得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越低。因此,我们预测盈余信息披露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
三、政策和建议
1.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并且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但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衡量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指标体系非常重要。
其次,应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近些年我国证券市场发生的多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严重造假的案例,可以看出监管机构本身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利用现有的监管资料完善监管体系,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透明度。
再次,应健全上市公司虚报披露的民事责任。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各方利益分配问题,对公司能否高效运转、是否具有竞争力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都与其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关,如股权高度集中,一股独大现象,这些将导致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剥削,从而缺乏信息披露的动机。因此,为了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就必须遏制大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主要方法有:保持董事会的独立性;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以及对独立董事进行适当的激励,提高其信息披露的自觉性。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主权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 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确认成本是,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在会计所处环境、核算对象等方面无很大区别,因此,财务会计上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
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假设的延伸,以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又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只是在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争议: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资本成本”账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在收益实现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原则。但若从资本成本会计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如此,①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夏,企业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若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实际上是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如果按照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应该说,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流动的不断创新,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稳健性原则及其相依存的实现原则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如会计的确认基础、会计的计量属性等将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稳健性原则仍应作为资本成本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5.关于安东尼教授的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的简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主要涉及两个问题:①资本城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②资本成本会计本身的问题,即如何将权益资本成本计列于产品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安东尼教授分别提出了设想,首先,第一个问题,他建议可以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其次,第二个问题,它在题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论文中对资本成本的核算程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这一部分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重点论述。
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是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块的桥梁在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内”,资本成本会计则起到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它“对内”可提供决策信息,以有效控制企业所有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对外”可提供真实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可让投资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为国家、主管部门和银行等提供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二、资本成本会计协调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对于费用或成本的解释从来就有其高度的理论概括,而“会计学则会因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各项要素以不同的构成内容”。另外,经济学认为,企业所有资本的来源都是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应该是有偿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应该是成本的一部分。资本成本会计是两权分离的产物,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收益计算中,它是被扣除的部分。然而在会计学中,权益资本成本却与债务资本成本一样,都是能较为直接的取得的社会资本形式,对资本所有者与使用这而言,其经济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在会计上,在我国的现行的现金流量表里,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同化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同化分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更加表明,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成本项目,在收益中减除,是与经济学一致的。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确认成本是,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在会计所处环境、核算对象等方面无很大区别,因此,财务会计上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
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假设的延伸,以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又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只是在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争议: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资本成本”账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在收益实现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原则。但若从资本成本会计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如此,①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夏,企业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若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实际上是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如果按照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应该说,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流动的不断创新,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稳健性原则及其相依存的实现原则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如会计的确认基础、会计的计量属性等将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稳健性原则仍应作为资本成本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5.关于安东尼教授的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的简略
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主要涉及两个问题:①资本城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②资本成本会计本身的问题,即如何将权益资本成本计列于产品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安东尼教授分别提出了设想,首先,第一个问题,他建议可以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其次,第二个问题,它在题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论文中对资本成本的核算程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这一部分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重点论述。
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是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块的桥梁
在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内”,资本成本会计则起到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它“对内”可提供决策信息,以有效控制企业所有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对外”可提供真实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可让投资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为国家、主管部门和银行等提供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二、资本成本会计协调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对于费用或成本的解释从来就有其高度的理论概括,而“会计学则会因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各项要素以不同的构成内容”。另外,经济学认为,企业所有资本的来源都是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应该是有偿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应该是成本的一部分。资本成本会计是两权分离的产物,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收益计算中,它是被扣除的部分。然而在会计学中,权益资本成本却与债务资本成本一样,都是能较为直接的取得的社会资本形式,对资本所有者与使用这而言,其经济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在会计上,在我国的现行的现金流量表里,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同化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同化分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更加表明,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成本项目,在收益中减除,是与经济学一致的。
企业的资本成本通常可分为权益资本成本、债务资本成本和混合型资本成本(主要包括优先股、可转换证券、认股权证等)。现行的资本成本理论中,无论是债务资本成本还是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都存在很多不严谨之处,这必然会导致在应用资本成本指标进行决策时产生严重的问题,甚至误导投资者。1.债务资本成本计量中存在的问题。(1)应将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纳入债务资本成本的计量范畴。现行《财务管理》教材在介绍资本成本的计算时几乎都会有这样的特别说明:由于资本成本是为企业长期投资和筹资所用,因此在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时只考虑长期资本成本,不计算流动负债的成本。这样的描述存在很大的缺陷:①资本成本理论的服务范围被人为地缩小了。众所周知,资本成本理论在企业的长期投资和长期筹资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比如是否向银行借款及借款期限的问题上,则需要将投资的期望收益率与流动负债的税前资本成本进行对比,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可以借款,反之则不能借款。即该理论也应当为短期投资和融资服务。②在企业营运资本筹集政策中,营运资本等于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由此可以看出,有部分营运资金来自所有者权益,而股权资本的成本很高,流动负债的成本相对较低,那么二者保持多大的筹资比例比较合适,这就需要比较二者资本成本的大小,所以,也必须研究流动负债的资本成本。③不利于确定最佳资本结构。通用的《财务管理》教材在讨论最佳资本结构的确定时,都仅仅考虑长期资本,没有考虑流动负债,这势必会导致重大的决策失误。(2)是否负债经营的决策标准应是税前资本成本。在现行《财务管理》教材中,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为:P0(1-f)=Pt+It(1-T)(1+Kb)t,即在计算债务资本成本时都扣除了所得税,是税后债务资本成本,这是为了与权益资本成本相比较,并用于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但在实际中应用税前债务资本成本作为是否进行负债投资的“取舍率”,即当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税前债务资本成本时,该投资项目可行;反之,则不可行。这就形成了二者分析上的不一致。比如:某项四年期借款的年利率是8%,借款手续费率为1%,所得税税率为25%,则此笔借款的资本成本率经计算为6.06%。显然,并不是当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6.06%就可行了,因为借款的年利率为8%,而6.06%的收益率连利息也不能完全支付,必定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是否利用借款进行投资的判断上应采用税前资本成本。本例中的税前资本成本是8.08%,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只有当项目的投资报酬率大于8.08%时,该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更进一步分析,用于负债投资决策的报酬率只能是息税前报酬率。因为只要息税前利润大于利息,企业就有利可图。息税前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负债形成的资产,将息税前利润率与债务的税前资本成本进行比较,就可以计算出财务杠杆收益率,即:财务杠杆收益率=息税前报酬率-债务税前资本成本。这比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意义要更广泛。2.权益资本成本应采用资本利润率。在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中,只考虑现金股利是不合理的。我国现行的股利分配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等形式,许多高成长的上市公司为了捕捉更好的投资机会,可能连续多年只送红股而不派发现金股利,但不能说这部分股权资本没有成本。还有的公司既送红股又派息,那么在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时只计算派息而不计算红股也是不合适的。所以,企业的税后利润不管是以什么形式发放出去或留在企业,都是股东权益,在计算权益资本时,应当把全部税后利润计算进来,即采用资本利润率作为权益资本的成本。另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在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公式“K=D1P0(1-f)+g中”,g的取值不具备可操作性。相对来讲,将资本利润率作为权益资本的成本,在实践中更易操作。将投资的资本利润率与预期报酬率进行对比,前者大于后者时,该投资项目可行;反之,则不可行。从中也可以看出权益资本成本为投资决策服务的目的。3.直接将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或本金化率不符合实际。现行《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教材中,许多地方直接将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或本金化率,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欠妥。正如上文所述,债务资本成本采用税前资本成本、权益资本成本采用资本利润率更合适,这样计算出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也就与原来不同。况且将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只考虑了筹资成本的回收与补偿,没有考虑投资的风险报酬和通货膨胀因素,所以,折现率或本金化率采取“无风险利率+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来计算更贴近实际。4.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模型在应用上存在难度。(1)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该模型是建立在完美资本市场、投资者理性、厌恶风险和投资组合足够分散等假设基础上的。其数学形式简明,易于理解,应用最为广泛,但事实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一个公司的股东投资分散化不够,则其面临的不仅仅是系统风险,而是“独立风险”,此时企业的真正风险就不能通过β系数来衡量,运用CAPM模型会低估权益资本成本的数值。另外,在我国,无风险收益率Rf、β值和证券市场收益率Rm数值的不唯一性,也会导致计量上得出不同的结果。(2)贴现现金流量模型。该模型也有多种表达形式,在财务管理实务中,由于企业的经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每年股利的变化不可能保持不变,也不可能恒增,有的企业甚至不发放股利,或在一定时期内不发放股利,每年发放的股利数额及发放的时间都需要预测,这就给计算带来了很大的主观性。对于有固定股利增长率的企业,股利增长率g的估计又很关键和敏感。而多阶段贴现现金流量模型的计算更复杂,选取的阶段、每阶段的时间长度都依赖于专业分析员的经验。(3)风险溢价法。该方法是根据“风险和收益相配比”的原理,在债券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即:KS=Kd+RP。该方法理解上简单,但其中的风险溢价RP是凭借经验、股票市场的历史表现以及无风险利率的变动估计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专业分析者的经验判断,其确定没有统一客观的尺度。(4)套利定价模型(APT)。该模型是由罗斯在1976年提出的,是CAPM模型的变形,模型认为资本资产的收益率受宏观经济、产业、通货膨胀等多项因素的驱动。但具体考虑哪些风险因素,哪些指标能够进入模型都没有具体一致的标准,只能凭投资者经验自行判断和选择,且每项因素都要计算相应的β值。与CAPM模型相比,APT实际应用难度更大,应用范围更有限。
资本成本在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1.资本成本在企业筹资决策中的应用。在筹资决策中运用资本成本是资本成本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在筹资决策中,应计算各单项资本成本的大小并对不同的债务和权益筹资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取舍,尽量采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小的筹资方式,以使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企业运用资本成本进行筹资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企业可对不同的股权及债务筹资方式进行组合,但必须保证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小于资本的收益率,否则公司现有股东的利益就会受损。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纯地追求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而增大企业负债,因为这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②资本成本的估算应采用市场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并且由于资本成本的估算方法和数值具有较大的弹性和主观性,在估算时不必过分看中资本成本的精确数值,只需把握资本成本的区间范围即可。特别是针对技术创新类的成长型公司,其预期收益率往往大大超过资本成本,所以,资本成本并不是其主要考虑因素。③本着建立最佳资本结构的目的,在对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的成本进行比较时,注意债务及权益所占的比重,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并逐步提高股东的市场价值。2.资本成本在项目投资决策评价中的应用。(1)项目投资决策中资本成本指标的应用。在投资决策分析中,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比较投资方案的优劣和进行投资决策的标准。投资项目的评价指标有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和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两种,其中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包括净现值、现值指数、获利指数和内含报酬率等;非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包括投资回收期、平均报酬率。实务中,常采用贴现现金流量指标。在净现值指标和获利指数指标中,资本成本被用作计算项目净现值的贴现率:当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或获利指数大于零时,该项目可行;反之,该项目不可行。在应用内含报酬率作为决策的指标时,资本成本是进行比较取舍的标准。只有当投资项目的内含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时,该投资项目才是可行的。(2)项目投资决策中资本成本与企业筹资政策的关系。在企业发展实践中,企业的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只有当企业有了项目投资的需求后,才会根据投资方案做筹资的安排;另一方面,从企业实际运作过程来看,企业筹资的目的是投资,二者之间存在的纽带关系就是投资项目的资本成本。因此,投资决策中选择的预期报酬率必须和筹资决策中的资本成本联系起来。在投资决策中选择预期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的项目,在筹资决策中选择资本成本小于预期报酬率的项目。3.资本成本在股利分配决策中的应用。股利分配政策包括股利支付率、股票股利、股票的分割与回购和股利分配趋势的稳定性等内容。之所以在股利分配决策中引入资本成本的概念,是因为留存收益也是有成本的。与发行新股相比,保留盈余不需要花费筹资费用,所以留存收益的成本要比股票的成本低一些。所以,在股利分配决策中,企业应将股利分配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率与留存收益的成本进行对比,进而决定股利支付率的大小。从资本成本的角度看,若企业有新的投资需要,则应当考虑采取较低的股利支付率政策;若企业将留存收益用于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率小于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或权益资本成本,则企业应采用较高的股利支付率。4.资本成本在经济增加值(EVA)计算中的应用。EVA绩效考核指标弥补了原来会计报表中没有股权资本信息的缺陷,因此,比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更受欢迎。EVA的计算公式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若EVA>0,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增加了财富;若EVA<0,则表示企业发生了价值损失,减少了财富;若EVA=0,则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所要求得到的报酬。EVA公式还可进一步分解为: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由于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还处于弱有效市场状态,股票的价格还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业绩,因此,利用CAPM模型计算出的股权资本成本可能会不准确。另外,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在EVA的计算过程中也很难实现对会计利润的准确调整,所以,在企业中全面推广EVA绩效考核还存在很多困难。5.资本成本是计算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指数的核心指标。股东对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大于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因此资本成本就成了判断股东利益保护程度的核心因素。基于此目的,将投资者报酬率与权益资本成本相除,便可得到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指数(RI),以此作为股东利益保护程度的衡量指标。从公司理财角度看,当RI=1时,表示投资者的实际报酬率等于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实现了企业的理财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此时的财务状况、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等都达到了最佳状态,股票市场实现了均衡;当RI>1时,意味着企业向投资者转移了超过他们期望的财富,是高成长公司常见的情形。基于以上分析可得,科学地估算资本成本是保护股东利益并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根本,关键在于实际的股东报酬率一定要高于资本成本。通过对我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进行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大部分样本企业的RI<1,一方面说明企业没有很好地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目标,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对资本成本及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容易使投资者以投机的目的进行投资,进而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
资本成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关键词]智力资本;全面资本成本;主体权益
一、引言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构成了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两大资本来源,而现行财务会计仅仅计量债务资本成本并予以税前扣除,将权益资本成本视同利润的分配而排除在资本成本的计量视野之外。20世纪70年代罗伯特·n·安东尼(robert n.anthony)提出了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旨在矫正这些偏颇之处。他指出,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作为企业融资代价均应视为一项费用予以确认,同时将股东权益划分为“股东权益”和“主体权益”两大部分,前者为股东实际投入的资本及按持股比例所享有的已宣告发放的股利,后者为企业法人通过自身努力所赚取的收益。诚然,共同确认两种资本成本并确认“主体权益”,修正了传统会计模式的局限性,是符合工业经济时财取向的一项创新。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优于实物资本、财务资本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也是一种历史逻辑的回归。
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于1991年在《财富》中首先系统地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即公司中所有成员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其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斯维比(k e.sveiby)进一步拓展了对智力资本的认识,认为智力资本是企业中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包括雇员能力、为雇员知识技能在组织内部传递提供支持的内部结构和保证企业实现其价值的外部结构。埃德文森和沙利文(left edvinsson&sullivan)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提出,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此外,部分学者如lev(2001)和n-n(2001)从权益的角度定义智力资本为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求索权。我国不少学者在引入西方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智力资本管理问题,即智力资本生成、积累、扩张、投资等问题,但均未将其系统地引入财务会计领域,尤其是极少涉及智力资本成本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如何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资本成本会计领域,以反映企业完整的资本成本及其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二、资本成本会计在知识经济下的局限性
(一)未能全面揭示资本成本中的“智能元素”:重“物质资本”、轻“智力资本”
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及制度的变迁,资源的稀缺性发生了变化,即由工业经济时代物质资本(在财务会计表现为财务资本)的绝对稀缺逐步转化为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的相对稀缺。现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产生于20世纪年代70年代,而当时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尚不明显或较为隐蔽。因此,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仍为物质资本。诚然,将权益资本成本纳入企业资本成本的核算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是,在知识经济中,价值创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知识及其对知识的配置与运用,即创造性的新知识及拥有这些知识与创新能力的人。不论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还是客户资本,均为投资行为所产生的能带来超额价值的价值。既然这些资本与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一样都是由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所形成,那么,对企业法人而言都是一种融资,理应向投资主体支付资本成本。只不过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智力资本成本表现为一种更为隐性的经济代价,从而难以进入现行财务报告体系。
此外,根据“收入费用相配比”的原则,知识型企业的收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源自于新知识在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整合中的运用、新客户的获取和参与企业创新的渗透性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因素均与智力资本的融资、营运等活动紧密相关。换言之,是智力资本及其与物质资本的整合而非单纯的物质资本为企业带来了超额收益。既然在收益的计量中默认了智力资本的贡献,那么在成本、费用的计量中理应反映使用智力资本的代价。否则,既违背了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难以反映该类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二)未能完整地反映多元化的“主体权益”并清晰地界定其索取权
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思路,主体权益是除负债、股东权益之外的、由企业主体自身努力所形成的资本来源。企业将支付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之后的净收益部分纳入主体权益,并完全由企业法人所拥有。但是,企业法人毕竟是一个虚拟的概念,“其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指向相对模糊的表述。智力资本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价值增值的核心驱动力,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与客户资本发挥作用的载体与平台,客户资本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创造环境,三者在相互支撑的机理下带来价值的增值。由此看来,企业超额回报可能是经营者卓越的经营能力所致,也可能是组织学习、组织创新与代际传承的结果,亦可能是品牌再造、客户消费价值的转变、消费者参与企业互动式创新等因素的结果。这一现实反映出“主体权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更进一步而言,制度变迁的原动力为要素的创新,对权益主体的界定构成其索取权安排的逻辑起点。在未能明确界定多元主体权益的情况下来确定剩余索取权以及实质控制权,将必然出现制度安排的混乱与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由大股东或企业高管一人独断来安排剩余索取权而全然漠视市场的调节作用的案例。实际上,知识密集型产品价值的度量与实现必须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那么,由此倒推,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对其超额收益进而剩余权益的分配理应由市场来调节。这里的“市场”体现了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会贯通。只有引入市场机制才能真正实现债务资本所有者、权益资本所有者、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法人、客户在剩余索取领域充分、公平的博弈。
(三)未能充分体现资本成本与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永远领先”将成为持续经营假设的核心要义。加里·哈梅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新企业是属于竞争未来的,而竞争未来发生于“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在无特定结构的产业中,有待争夺该产业未来的结构。很显然,“持续经营”假设在此受到了挑战。竞争未来的能力包括三个层次:(1)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即对发展趋势及突变获得比竞争对手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利用这些趋势和突变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2)竞争缩短发展路径,即抢先将新的产业概念
转变为市场竞争;(3)竞争市场地位,即在特定结构的产业竞争中拓展市场份额。智力资本成本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投资者对其所投资本的心理预期回报。若投资者预期企业在未来的产业结构竞争中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在当前就会必然要求提高该项投资的风险补偿率,那么将导致企业智力资本融资成本的相对提高,甚至陷入融资困境。现行资本成本会计关注的焦点是过去时态的竞争,不论是债券利息还是股票股息,其风险补偿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债务契约或股权契约签订之前的产业竞争的局面下。尽管不同于固定契约中的利息、股利随企业预期收益及其管理当局股利政策的变化而波动,但终究是发生在“特定产业结构”的框架之中,无法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资本成本与竞争未来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智力资本成本的构成与表现形式
(一)人力资本成本
人力资本成本包括筹资代价与用资代价两部分。其中,筹资代价是指在人力资源招聘、录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其价值量在整体资本成本中的比重较小且基本不存在时间价值的折现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的用资成本——由固定性契约产生的工资、“三险一金”等部分,以及非固定契约部分即人力资本作为要素参与企业剩余分配的部分,例如股票期权收益等。前者类似于债务资本成本,具有固定的信用期、回报率。后者则类似于权益资本成本,其支付额度与支付规模受当期业绩与股利政策的影响。正是由于这种双重的资本属性,导致其计量模式呈现复合性的特征:对于固定契约部分的工资与“三险一金”,可直接使用投入视角,即“成本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并在税前作为费用列支。而对于非固定契约部分,宜使用产出视角,即“价值观”下的计量属性诸如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等。
(二)结构资本成本
企业结构资本包括有形的信息化平台及无形的知识产权、公司文化、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等因素,其形成具有较为突出的代际传承性与历史积淀色彩,并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高管心智模式的影响。由于结构资本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其投资主体可能是“企业主体”自身,也可能是“企业主体”与人力资本尤其是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群体,亦可能是代际传承的结果,从而出现所有者“缺位”的表象。这种投资主体多元化且相互交织的特点,将引起结构资本成本确认与计量的困境。首先,若其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自身,那么其资本成本类似于“留存收益”进行追加投资所应付出的投资回报,并且该项支出应全部予以资本化。其次,若结构资本单纯地源自于代际传承,那么其资本成本应视同为内源融资的代价,可忽略对外筹资费用,而仅计量类似于普通股股息的用资费用。再次,若投资主体为企业主体与企业家人力资本这一特定群体,那么,结构资本所积累与扩张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应该在二者之间进行分割。
(三)客户资本成本
客户资本是企业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之间的有益关系,主要包括品牌、顾客与关系网络。对于品牌而言,其形成、传播与维持主要源自于两个方面因素:一个是企业主体自身努力的结果,另一个是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及其自觉的维护与广泛的主动性传播。因此,品牌作为一项有价值的资本,其资本成本既包括归属于企业主体自身的部分,又包括应该支付给消费者的“消费资本”投资收益部分。对于顾客而言,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对企业价值实现的驱动作用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更为突出地体现为消费者参与企业创新与组织学习等领域。消费者参与式创新也正是企业预见未来产业结构的一个有效的外部驱动力。因此,其资本成本应体现为企业由于拥有高忠诚度、高创新参与意愿以较强创新能力的客户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可借鉴“消费资本化”的思路,向消费者支付消费资本投资收益。对于关系网络而言,它体现了企业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与利益相关者,包括供应商、投资机构、政府管理当局、银行等金融机构、科研部门等主体之间的有益关系。由于该项资本的获取与积累是企业主体与外部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对于其资本成本的计量同样应在企业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分割。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资本成本会计模式的改进:涵盖“智力资本”的资本成本会计模式
(一)拓展资本成本外延,全面计量“智力资本”成本
企业资本成本的边界实际上反映了不同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度。在工业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源泉是物质资本,因而在会计体系中主要计量物质资本的货币表现,所反映的资本成本也仅仅局限于债务资本成本即利息及后来安东尼所倡导的权益资本成本即股利。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智力资本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度明显优于物质资本,因而,有必要根据要素的创新进行制度安排的调整,将智力资本成本纳入现行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即企业全面资本成本=物质资本成本+智力资本成本。安东尼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体系将全部物质资本成本划分为债务资本成本与权益资本成本,但由于智力资本中的某些因素(如人力资本)本身具有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双重资本属性,所以,为了避免上述归类上的模糊性,笔者所提出的“全面资本成本”打破了原有的划分标准,而分为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两大部分,在各个部分内部再根据资本属性,划分为固定性融资代价和非固定性融资代价(见下图)。
(二)重新界定“主体权益”的所有者,倡导“主体权益”多元共享
若将智力资本所有者引入公司财务治理的范畴,那么,主体权益索取者身份的界定则存在多元主体错综复杂的局面:主体权益可能是代际传承结果,可能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卓越管理才能的结果,也可能是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对企业研发提供积极、及时的财务支撑的结果。因而,在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资本在主体权益中的贡献度。例如:某会计期间净收益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增长,且可较为明确地归因于知识型员工自主创新或企业家战略方向调整所带来的正面效应,那么,在支付普通股利之后,“主体权益”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若当前净收益及净现金流量的大幅增长,可明确归因于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或“消费资本”的沉淀效应,则消费者应享有一定比例的“主体权益”;若当期股票市价大幅上涨,但无法寻找到一个较为明确的归因,则“主体权益”可视同为“组织租金”而归属于企业法人所有。总之,多元“主体权益”共存既反映了物质资本与智力资本及其内部各因素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不同类型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在会计计量与剩余分配方面的一个客观反映。
(三)以培养企业竞争未来的能力为理财导向,调整融资结构
在知识经济下,资本结构的调整不单纯体现为长期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比重的改变,也包含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传统的资本结构决策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在免税利益与破产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但是,这两个因素主要是针对债务资本成本,以及智力资本中 具有债务资本成本属性的如人力资本中固定性支付、“消费资本”中年返利额等。由于其比重较小,“税盾效应”也相当有限。所以在知识经济下,企业应侧重于从持续竞争的视角来调整融资结构。“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或控制了一些奇异资源。毋庸置疑,智力资本正是“奇异资源”的具体体现。因此,可根据未来竞争不同阶段之需调整融资结构。例如:在竞争产业远见和概念领先阶段,可增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比重,而适当降低物质资本尤其是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毕竟在新的产业结构尚未完全建立之时,债务资本的“税盾效应”表现得较为有限。在竞争缩短发展路径与方向的阶段,企业应进行充分的客户沟通,尤其需要在更广范围内引导消费者参与式互动创新。在这一阶段,积极实施“消费资本化”并适当提高资本转化率,从而进行客户资本的扩张将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在竞争市场地位与份额阶段,由于旧的产业结构日渐式微,企业间竞争的重点由概念、技术取向转向产品功能、成本、价格等因素。因此,有必要适当加大债务资本如公司债券融资的比重,以赢得更为客观的财务杠杆利益。
参考文献:
[1]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karl erik sveiby,the new organizational wealth[m].berrett—koehler publisher inc,2005
[3]芮明杰,21世界的选择:新企业、新经济、新管理[j].学术月刊,2004,(2)
[4]孙利琼,黄毅,“主体权益”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9)
[5][瑞典]斯威比·康莱得小组,著,王锦,刘华江,译,知识型企业的分析与评价——用于知识型企业财务分析、控制和评价的重要指标[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6]芮明杰,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资源:智力资本[eb/ol].http://blong.sina.com.cn/mjnli,2007-05-24
关键词 资本结构 企业财务 优化决策
一、企业资本结构分析
一般而言,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其一,有利于增加企业价值,顺利实现最大限度的增加投资者的财富;其二,资本成本,风险水平相对于收益应当最低;其三,保持合理的资产流动性和资本结构弹性。企业价值是企业收益和风险的综合体现。下面着重从后两个方面分析:
(一)资本成本、风险水平与收益
企业筹资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使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即各种筹资方式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以最小的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即以一定的风险实现最大的收益或在收益一定时有最小的风险。
(二)资产流动性和资本结构弹性
企业在选择资本结构时必然要考虑到资产的流动性即长期资产和短期资产的比例。短期资产的变现能力强,能够及时变现以应对企业的资金需求,企业资金短缺风险相对较小,但是短期资产的收益性较弱,较多的短期资产使企业的收益率降低;反之,长期资产变现能力差而具有较高的收益性,长期资产比例过高会使企业的风险增加。
二、衡量企业最优资本结构的标准
各种资金来源的比例关系构成了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所占的比例增加,资金成本会降低,但同时财务风险会加大。因此,如何确定负债的比例关系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资金成本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资决策确定最优资本结构时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必须通过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的分析以寻求最优资本结构,从而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
(一)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化
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综合资金成本最低。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可以通过行业综合资金成本来进行比较。
(二)在收益状况上表现为投资收益稳定且最大化
“投资收益”是企业投入全部资金所获得的收益。一般可用总资产净利率或净资产收益率来表示。总资产净利率能综合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益程度,也能反映经济资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和恰当。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反映企业对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益,也能反映运用财务杠杆取得的收益。
(三)在总量规模上及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企业再生产过程的实现是以资金的正常周转为前提的。如果资金不足,将会影响到生产经营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将会使预期的息税前利润(EBIT)难以得到保证,更不用说股东财富最大化了。反之,如果资金过剩,将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果,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最优的资金结构必须保证企业正常周转的资金需要。
(四)在财务结构上安排合理
企业要从资金市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时间和额度上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科学预测和合理安排长短期资金比例。一般而言,资金流动慢、现金流量小的行业与企业,流动负债的比例就应低一些。资金流动快、现金流量大的行业与企业,流动负债的比例可以高一些,如商业、电信业、电力等行业,短期资金的比例就会大大高于长期资金。确保企业可以按期偿还债务,资金能够顺畅周转,保证企业的持m发展。
(五)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最大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扩大所有者权益。企业在确定资本结构时,力求使负债经营所获收益尽可能多地超过负债经营成本,进而提高所有者的资本收益率。
三、最优资本结构决策的选择
(一)企业最优资本结构决策的常用方法
第一,无差异点分析法。无差异点分析法(EPS),也称每股利润分析法,它是利用税后每股利润无差异点分析来选择和确定负债与权益间的比例或数量关系的方法。所谓税后资本利润率无差异点,是指两种方式(即负债与权益)下税后资本利润率相等时的息税前利润点,也称息税前利润平衡点或无差异点。当息税前利润等于EBIT的值时,选择权益资本与选择负债资本筹资都是一样的;当息税前利润预计大于EBIT的值时,则追加负债筹资更为有利;当税息前利润预计小于EBIT的值时,则增加权益资本筹资更为有利。第二,比较资本成本法。比较资本成本法(WACC)。即通过比较不同的资本结构的加权平均成本,选择其中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资本结构的方法。其程序包括:首先拟定几个筹资方案;其次确定各方案的资本结构;然后计算各方案的加权平均成本;最后通过比较,选择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结构为最优资本结构。第三,投资收益和综合资金成本。在不考虑所得税的情况下,综合资金成本就是以债务和股权分别在全部资金中的比重与各自的必要收益率计算的加权平均值。用公式表示为:K=Kd×D/(D+E)+Ke×E/(D+E)
公式中,K代表综合资金成本;Kd和Ke分别代表负债利率和股票收益;D和E 分别代表企业中负债资金数额和股权资金额;D/(D+E)为资产负债比率,E/(D+E)为权益资金比率。
在企业投资风险既定的条件下,企业提高负债比例,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股东的预期收益率不受负债比例变动的影响。只要企业按确定的利息率负债,这时负债的比例D/(D+E)上升,而权益比例E/(D+E)会相应下降,综合资金成本K也将随之下降。随着企业的负债率进一步的提高,股东因为投资项目的风险增大,而要求较高的收益率时,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会停止下降,而转向上升;如果债权人这时所要求的投资收益率也因此而增加,综合资金成本K上升的速度会更快。
(二)企业案例分析
A公司自建立以来一直无长期债务,其资金全部由普通股资本组成,股票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2010年企业息税前盈余为300万元,所得税率为25%,无风险报酬率为8%,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为15%,股票β系数为1。其权益资本成本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来确定。即:
ks=rf+β(rm+rf)
所以企业当前的Ks=8%+1×(15%-8%)=15%
其中Ks为权益资本成本,rf为无风险报酬率,rm为平均风险股票必要报酬率。
由于企业无长期负债,所以根据公式kw=kb()(1-T)+KS()计算得出:Kw=Ks=15%
其中Kw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Kb为债务资本成本,S为股票价值,B为债券价值,V为企业价值,T为企业所得税率。
所以企业的股票价值S=(EBIT-I)(1-T)/Ks=(300-0)(1-25%)/15%=1500(万元)
其中EBIT为息税前盈余,I为利息额。
所以根据V=S+B,企业当前的总价值V=S=1500(万元)
以上便是该企业目前在权益资本占长期资金来源100%资本结构下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与企业价值。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财务总监和经理认为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于是向总经理提出改善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的建议。但总经理不同意。他认为目前企业的资本结构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他信奉的是营业收益理论。即认为不论企业有无负债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都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时,即使债务资本成本不变,但由于负债的增加会加大权益的风险,使权益资本成本上升,这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会因为负债比率的提高而降低,而是维持不变。所以,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无关,决定企业价值的应是企业收益。(如图1)
所以依据此理论,总经理认为无须改变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
但财务经理认为营业收益理论中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不变是不正确的。其认为净收益理论才是合理的。因为负债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无论负债程度多高,企业的债务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都不会变化,因此,负债程度越高,企业价值越大。所以,只要债务资本成本低于权益资本成本,那么负债越多,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就越低,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当负债比率为100%时,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如D2)
因此A企业的财务经理认为当前企业应发行债券换回股票,负债比率越高越好,其认为负债比率最好能达到100%。
但财务总监认为营业收益理论和净收益理论都有一定的极端性,他认为企业利用财务杠杆可以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总市场价值。但并不是负债程度越高企业价值越大。因为随着债务比率的不断提高,权益资本成本也会上升。当负债比率达到一定程度时,权益资本成本的上升不再能为债务的低成本所抵消,这样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便会上升。因此企业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时存在最佳资本结构,企业价值最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理论。(如图3)
因此,财务总监认为企业应改善目前的资本结构,可通过发行债券购回部分股票,寻找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的最佳资本结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债务和权益资本之间的合理安排和转换。针对A企业的问题除了考虑定性分析法,分析影响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和衡量资本结构的标准外,还可以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如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法比较资金成本法等,A企业可以做出最后适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最佳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