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贷资本

借贷资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借贷资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借贷资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企业;融资困境;信用链;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0)02-0027--05

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出台了不少破解措施,理论界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建议,但实践效果都不理想。本文试图通过引入信用链的概念并对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探究这一难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办法。

一、信用链概念的提出及其运行规律分析

(一)信用链概念的提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概括为“二重支付和二重回流”,第一重支付是银行将货币借给企业使用,第二重支付是企业将借来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商品,第一重回流是企业将商品售出收回已增值的货币,第二重回流是企业采用还本付息的方式将货币连同已增值的货币的一部分支付给银行。这一运动过程表示为:

借贷资本运动是以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为条件的一种信用行为。为研究方便,我们把借贷资本运动过程简化为:G―G―P―G'―G'。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借贷,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信用活动来保障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再生产。因此,借贷资本运动不是一次而止,而是多个连续的或间断性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个借贷资本连续运动的信用活动链。在此,把这个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连续的或间断性的借贷资本运动定义为“信用链”。其运动过程可表示为:G―G―P―G'―G'……G―G―P―G'―G'……

(二)信用链运行规律分析

1.一重支付过程

(1)一重支付对象的选择

由借贷资本的性质所决定,借贷资本在一重支付对象的选择上,重点考虑的是投入的资金必须到期能够连本带息安全收回。所以,借贷资本在选择支付对象时受两个因素制约:风险和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同向变化的,即高风险带来的是高收益,低收益往往伴随着较低的风险。图1是借贷资本对不同企业的选择倾向矩阵图。

在图1中,矩阵的横轴表示借贷资本投资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纵轴表示借贷资本投资于企业可获得的预期收益。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在A区域借贷资本面临的风险较低而收益较高,作为以偿还本金与支付利息为条件的借贷资本来说,按“安全性第一、效益最大化”的原则,A区域是所有借贷资本的首选。

――在D区域借贷资本投入后所面临的风险高,而收益低,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则,D区域是借贷资本远离的区域或尽力退出的区域,在这一区域一重支付实现受阻,信用链运行不畅,信用梗阻现象发生。

――B区域和C区域会使借贷资本的所有者处于选择的两难境地,喜欢冒险的决策者会选择处于B区域的企业投资,而厌恶风险、保守的决策者往往会选择处于C区域的企业投资,但是不管如何选择都会给二重回流留下隐患,都有可能导致二重回流受阻。

在借贷资本一重支付过程中,受信者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被选择的地位,它们也要主动选择对自已有利的融资渠道。受信者选择某种融资渠道的倾向力取决于它对选择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实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选择某种融资渠道的倾向力取决于效率与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述为:倾向力=效率×期望值,利率。从此式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融资的效率越高,受信者选择这一融资渠道的倾向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得到所需融资的可能性越大,受信者选择这一融资渠道的倾向力越大;反之则相反。

――在效率与期望值两者之间,一方的提高可降低受信者对另一方的敏感性。

――利率越高,受信者选择这一融资渠道的倾向力越小,反之则相反。

――如果效率、期望值和利率均处于对受信者不利的状态,即效率低、期望值小而利率水平又高的情况下,受信者就会选择新的融资途径。如果没有新的融资途径可供选择,那么受信者的融资困境问题就会出现。

(2)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转化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处于不同区域的信用链在不同条件下会在优化和梗阻两种状态下相互转化,这就为借贷资本投资对象的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信用链的优化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A区域这种投资的存量非常少,而且由于其对借贷资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会使大量借贷资本迅速聚集在A区域,致使A区域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竞争者之间就会相互压价、提供更多额外的服务等,这样会使A区域成本提高、收益率下降,向C区域转化。如果为了争取客户,竞争者降低控制风险的条件,风险也随之增加,就会向D区域转化。信用链的状态由优化向梗阻方向转化。

――在B区域如果做好风险识别、风险测量、风险控制和风险补偿等工作,风险会大大降低,B区域也会向A区域转化。信用链的状态由梗阻向优化方向转化。

――在C区域对风险重视不够或控制不力的情况下,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C区域会向D区域转化,信用链的状态由优化向梗阻方向转化。

――在D区域如果采取提高收益率的措施,就会向B区域转化,如果同时采取控制风险措施,D区域就会向A区域转化,使信用链的状态由梗阻向优化方向转化。

一重支付对象的选择是否正确,需要经过事前的评价、事中的控制,最终由二重回流的结果来衡量。

2.二重回流过程

借贷资本能否正常回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企业的信用能力,即借贷资本进入企业资金循环,转换为现实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后生产出的商品在数量、质量、价格上能够被市场接受,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从而能够达到预期的收益目标,就会有能力履行一重支付时的约定条件。反之,则会出现信用能力不足问题。二是信用意识,即主观上履行一重支付时约定的意愿。

(1)信用能力分析

信用能力的强弱与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高度正相关。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越能够及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因此,要提高企业的信用能力,就要提高企业的净现金流量。企业每年的净现金流量公式为:

每年净现金流量(NCF)=每年的营业收入一营业现金支出一所得税=净利润+折旧

因此可以得出,提高企业的净现金流量的途径包括:一是提高固定资产的折旧率,从而提高折旧水平。二是增加净利润,方法是:在营业现金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营业收入;在财务费用(本金、利息)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其他现金支出;降低所得税率。

(2)信用意识分析

借贷资本是否能实现二重回流(银行收回贷款本息),不仅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能力(还款能力),还取决于借款人的信用意识(还款意愿)。根据信用能力和信用意识,我们可以把借款人在二重回流时的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类型Ⅰ: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足,但还款意识强,积极配合,加之一重支付时所采取的风险控制保障措施,债权人可通过第二还款来源,即处理抵押物(质押物)或担保人等措施来完成二重回流,信用链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类型Ⅱ:是借贷资本运动最理想的结果,是信用链二重回流环节的最优化状态,会激发借贷资本产生下一个借贷资本运动的冲动。

类型Ⅲ:这是一重支付时最不希望看到的情况,借贷资本运动不能正常进行,这一结果也会反馈到一重支付,校正下一轮借贷资本运动,回避对此类企业的投资,从而出现信用链梗阻现象。

类型Ⅳ:借款人有还款能力,但不履行还款义务,这一类型也不能正常完成二重回流,信用链运动出现梗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Ⅰ、Ⅱ都能够实现借贷资本的正常运动,原因是借款人还款意识强所致,Ⅲ、Ⅳ两种类型均不能实现二重回流,要正常完成借款资本的运动,就要采取措施,提高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只有这样整个信用链才能正常进行。

3.信用结点分析

信用结点是两个信用链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发挥着信用链条运动效果信息向下传导的作用。上一个信用活动运行正常,信用结点会将信息反馈给授信者产生下一个信用活动,反之,将会阻止下一个信用活动的产生。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链的运动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运动形式,一重支付对二重回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重回流对一重支付具有校正和反馈作用。通过信用结点,上一个信用链条运动效果信息会传导到授信者,从而对下一个信用链运动产生影响,每一个信用链在实施不同影响力情况下,会在梗阻与优化两种状态间发生转化。

二、小企业融资困境原因剖析

(一)小企业信用链运动一重支付环节梗阻

1.大多数小企业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第一还款来源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是多数小企业尚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行为不规范,市场有效竞争力不足,潜在风险较大。二是小企业产品单一,业绩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三是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相对于大中型企业的资产规模及生产设备而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使小企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倒闭率或歇业率。调查显示,我国有近30%的小企业2年内消失,有近60%的小企业在4~5年内消失,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概在2.9~3.7年之间。小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和较高的倒闭率,使银行面临较大的风险。

2.大多数小企业融资成本高、收益低,对银行缺乏吸引力。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具有批量小、频率高的特点。但对银行来说,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企业,办理一笔贷款所耗费的精力和成本几乎是一样的,但小企业的平均贷款量只相当于大型企业的5%,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小企业少量的资金需求将使融资成本比大规模的资金融资成本平均高出2%~4%。此外,小企业融资市场是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其信息基本上是内部化的、不透明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银行要对其贷款,只有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以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质量,这必然会增加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再有,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不是很快,国家只给金融机构有限的利率浮动权,面对高风险、高成本的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空间相对狭小。

3.大多数小企业抵押担保难落实,第二还款来源保证不足。由于小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价值少,能够提供抵押物的价值有限,同时又很难找到符合银行要求的担保企业,第二还款来源保证明显不足。据有关部门调查,有37%的企业认为担保抵押无法落实和企业自有资金不足是影响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15%的企业反映现有的资产大部分已作为流动资金贷款办理了抵押,而要扩大生产规模所需新增贷款没有资产可供抵押。

4.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与金融企业严格规范的融资操作程序相矛盾。目前,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评定和信贷流程多是针对大型企业、管理完善的中型企业而设计,对于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并不适用,特别是相对于小企业融资量少、频率高和简单快捷的要求来说极不匹配。一笔贷款下来少则半个月,多则三四个月甚至半年。有的小企业因为信用评级制度过于严格而导致失败;有的因为等待时间过长,企业主动放弃。

5.政绩冲动逆向激励的短期行为使金融机构排斥小企业。按照银监局的规定,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3~4年必须轮换岗位。由于任职的不确定性,这些高管人员必然要通过选择一些期限短、时效快、成绩卓著的大事,如发放单笔数额较大、风险相对较低的规模贷款等来迅速扩大资产规模和降低不良资产比率,从而尽快引起上级行的关注和重用。而那些需求量小、规模分散的小企业贷款,却很难吸引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眼球。同样,在利润指标的驱使下,金融机构常常青睐于信誉好、融资量大、成本低的大企业。相反,小企业贷款因数额小、成本高,无法产生最大的利润效应,融资额度必然受限。

6.面对高风险的小企业融资,金融业缺乏健全的风险、利益补偿和正向激励机制,从而影响了投资积极性。(1)目前银监局规定的风险拨备并没有区分大中小企业,对于具有较高风险的小企业贷款,金融业常常面临风险拨备覆盖率不足问题。(2)对小企业贷款的利率虽有所上浮,但相对于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及风险损失来说并不匹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3)对小企业贷款缺乏正向激励机制。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片面追求信贷经营零风险,在信贷经营过程中不愿承担任何风险,不允许任何风险损失行为的发生。二是责任追究制度过于严格,信贷人员发放的贷款如出现问题,将终身追究其责任,不能做到分清主客观原因、理性对待,导致了信贷人员畏首畏尾,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银行在面对风险点较多的小企业和个人融资需求时,往往采取回避和拒之门外的态度。

(二)小企业信用链运动二重回流受阻

1.小企业信用能力低,履约能力差。(1)小企业受到的扶持少。企业发展主要靠自身积累和内源融资,国家没有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快速发展、扩大规模、增加收入受到限制。(2)小企业缺乏科学全面的管理。其重大决策基本上是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企业主一人说了算,受企业主的个人水平、能力等因素限制,决策失之偏颇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低下,财务管理混乱,多套报表、虚假报账等行为导致财务信息失真。(3)税收负担较重。很多民营小企业是独资或合伙企业,既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又要缴纳20%的个人调节税和资产投资方面的调节税,税负压力相对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了其信用能力的提高。

2.小企业信用意识相对较差,二重回流难。大部分小企业信用观念相对较差,法制观念淡薄,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现象比较严重。在目前市场经济法规制度尚不健全、企业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约束以及金融系统征信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失信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即使通过法律裁定,金融机构胜诉,也很难执行。

3.征信体系不健全,缺乏对小企业逃废债行为的刚性约束。一方面金融业对小企业的失信信息无法掌握;另一方面小企业失信不能得到应有的、全社会的惩罚,从而助长了小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投机行为。这一现象既严重损害了小企业形象,也挫伤了金融业对其融资的积极性。

三、解决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建议’

(一)优化小企业信用链的一重支付环节

1.增强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收益水平。一是小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走正规化发展的道路。二是小企业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向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出口创汇型、社会服务型和信息服务型方向发展,努力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建立良好的人才正向激励机制,以良好的机制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改善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增强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2.适应小企业的特点,改革金融业的经营管理。(1)加快小企业信贷管理体制的创新。一是制定完善的、切合实际的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二是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制度。实行贷款办理时限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三是修改现有授权授信管理制度,加大基层行和信贷员的贷款权限,允许基层行在核定的额度内自主审批发放贷款。(2)加大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贷款方式、利率定价、担保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采取自主灵活措施,最大程度地满足小企业贷款需求。如:根据小企业贷款风险大的实际,可通过掌握法定代表人个人财产明细,绑定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无限责任,加大其违约成本。针对小企业融资产品偏少、适用性不强、抵押担保难落实的情况,可推出整贷零还贷款、循环贷款、应收账款融资等新产品。根据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积极推广房产和商铺抵押贷款、商标权和专利权质押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存货质押贷款等产品套餐。针对不同小企业与同一大客户有业务关系可考虑推出票价集合和拆分业务、法人账户透支业务、买方付息票据贴现等新业务品种。(3)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的各种机制。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进行科学测量,合理计算并适当提高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拨备率,增强银行承担风险的能力。二是建立收益补偿机制。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应使银行能够根据自身所承担的风险进行利率定价,从而使银行小企业贷款收益与风险相匹配。三是国家可对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息收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地方政府可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给予一定的奖励。(4)建立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小企业信贷文化。金融机构要改变对贷款“零风险”的不合理要求,科学设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线。制定独立的小企业考核办法,依据业务量、工作量、收益水平确定奖励标准,提高客户经理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的积极性。

3.加快小企业融资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推进和加快地方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健全为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二是推行新的融资方式。鼓励小企业大胆尝试多种新的融资方式,比如租赁、典当融资、同业拆借等,解决融资问题。三是鼓励和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为小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补充。

(二)优化小企业信用链运动的二重回流环节

借贷资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克思;高利贷;民间金融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间金融的出现和活跃,民间金融的高利息率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马克思的高利贷理论重新得到关注和争论。马克思对高利贷做出了明确的界定,而且高利贷资本有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在运用马克思高利贷理论解释当代经济生活中的信用借贷关系时,应当注意这些前提条件。否则,要么得出“马克思理论已过时”的错误结论,要么危言耸听,认为高利贷已经相当严重。

一、高利贷产生的前提条件

在中世纪经院经济思想中,任何放贷取息的行为都被视为高利贷(Usury)并被禁止。虽然马克思没有对高利贷资本做出量上的规定,而且提出高利贷利率相差很悬殊,但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相对于资本主义借贷资本低微的利息率,洪水期前的古老的生息资本即高利贷资本(德文版Wucherk-apital或英文版的Usury)是高利、暴利的。马克思指出:“除了归国家所有的部分外,高利贷者的利息会占有全部剩余价值,而现代的利息,至少是正常的利息,只是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资本主义阶段的借贷资本利率要低得多,“在发展过程中,生息资本已从属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一点已经表现在利息率的低微上。”[2]马克思把高利贷资本称作古老的生息资本即洪水期前的资本形式,并不是对高利贷资本做出的定义,而是从高利贷资本所产生的社会形态来看,它很早就产生了,甚至在古罗马,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以及货币经营资本已经发展到最高点。[3]并且,高利贷资本出现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形态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高利贷资本是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也存在高利贷资本,但已经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从属于产业资本的借贷资本。马克思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高利贷量以及所处社会形态等外延的界定,也没有象纽曼那样只从借款人的贫富来区别银行家和高利贷者,而是从高利贷产生的前提条件———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来分析的。

前提条件之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不发达。把马克思关于高利贷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仅仅理解为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出现以及货币职能特别是支付职能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多次提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越不发达,高利贷越是发展和兴盛,“生产要素越是不作为商品进入生产过程和不作为商品离开生产过程,由货币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行为就越是表现为个别的行为。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所起的作用越是不重要,高利贷就越是兴盛。”[4]“一个国家生产的大部分越是限于实物等等,也就是,越是限于使用价值,该国的高利贷资本就越是发展。”[5]所以,高利贷产生于商品的产生和货币职能尤其是支付职能的出现,但高利贷更是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没有充分发展天然地联系起来。因为,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依赖于货币转化为生产要素的行为不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行为,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劳动者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成为丧失生产资料和商品的自由人,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些前提条件都不具备,劳动者不是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和农奴,就是拥有少量生产资料的小生产者,货币转化为资本还没有成为普遍现象,谋取利润渠道还很少,高利贷者只有以“货币索取权”的形式占有生产者全部剩余劳动甚至必要劳动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谋取高利,正如吉尔巴特在《银行业的历史和原理》中描述的“在中世纪,纯粹是农业人口。在这种人口中和在封建统治下,交易是很少的,利润也是很小的。……贷款人虽不是合法的垄断者,却是事实上的垄断者。”[6]中国解放以前的高利息率也印证了这点,“中国农村(指解放前———引者加注)的地租率和利率,高得使自己经营收益率低于收租和高利贷,高得让地主不愿意进化为资本家;产业利润也低于收租和高利贷。”[7]同时,商品交换是商品具有价值的前提,商品交换只有在产品有剩余时才得以进行,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大部分越是限于使用价值,说明该国商品交换越不发达,可用于交换的产品也就越少,劳动者所拥有的仅仅是必要的生活资料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或生产的选择范围很小,一旦劳动者缺乏必要的生活资料以及简单再生产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只能借高利贷来维持。仅有的剩余没有被用于生产,反而被奴隶主和地主用于挥霍性消费,为了维持寄生性的生活消费的巨额开支,奴隶主和封建主也向高利贷者借贷,无论是小生产者必要的生活消费或生产支出,还是地主的挥霍消费,他们都是把借来的货币作为单纯的货币来使用,即当作单纯的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来使用而不是作为资本来投资。所以,商品经济越不发达,高利贷越盛行。这在现代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验证。如陈志武(2005年)根据1934年民国政府中央对当时全国22个省所作调查显示,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如中西部,借贷利率越高,人均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说明农业占主要地位,商业不发达,高利贷现象越严重。另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对现阶段新疆农村高利贷现象所作的调查(2004年)显示,偏远农村和贫困农村高利贷较多,城乡结合部和经济较发达的农村高利贷较少。

至于商人向高利贷者借入货币进行商业经营,或者用货币购买奴隶、土地等进行生产,这里的货币是作为资本来使用的,但这不是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高利贷具有特征的形式,是属于从属地位的,马克思引用达德利。诺思的《贸易论》,以英国为例说明了这点,“我国为生息而放的债款,其中甚至不到十分之一是借给商人营业用的。”[8]在资本主义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是对地主和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的消费性借贷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借贷,这种借贷必然是高利贷。

借贷资本范文第3篇

一、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背景为利率扭曲与利率管制。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主要的目标是将利率作为自发调节工具,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利率市场化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古典利率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在对利率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指出资本供求是其决定因素,投资决定了资本需求,储蓄决定了资本供给,投资与储蓄之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对资金使用权进行让渡,在让渡过程中产生的补偿就是所谓的利息。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节欲论”、“时差论”等观点虽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依旧存在严重的缺陷,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对资本不用于借贷且利息不存在时的利率决定问题无法进行合理的解释。新古典学派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均衡利率论”、“自然利率”、“人性不耐论”等观点。

2.马克思利率理论

在对古典利率理论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利率理论,该理论的研究起点为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共同瓜分。马克思利率理论中的观点包括:第一,利息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实现了资本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借贷资本家将资本使用权让渡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为使用权的获得而支付利息。第二,利息实际上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从利润中产生的。借贷资本家将资金出让给职能资本家,职能资本家利用资金进行获利,因此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三,利率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利率只有高于零,借贷资本家才会实现资本借出;利率只有低于平均利润率,职能资本家才会进行资本借入。

3.现代利率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的研究对象为实物市场,强调影响利率水平的实物因素;马克思理论理论从剩余价值角度对利率进行了分析。这两种利率理论中都没有注意到影响利率的货币因素。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货币因素在利率变动中的作用更加突出,需要新的理论对利率问题进行分析。现代利率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新剑桥学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新古典综合派――IS-LM理论。

二、利率市场化的金融风险问题

利率是非常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与金融价格指标,利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当前,利率已经成为了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宏观经济与微观主体之间的联系纽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

1.流动性风险

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规模都比较庞大,在进行资金借贷服务的过程中实现了货币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成为了流动性风险的潜在主体,一旦金融资产转化为金融负债,就出现了流动性危机。首先,以存贷款利差视角为基础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存贷款利率决定权,导致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出现了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债务成本会不断上升,而资产收益会出现下降,进一步强化了流动性风险。其次,以资金收益率视角为基础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经济杠杆的作用之下,资金流转速度会有所加快,导致货币资金更快地转化为生产资金。商业银行通过各种不同的资产业务,使可用资金转化为了不同收益率的资产,资产的流动性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为变化,最终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2.信用风险

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利率市场化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之一,会对所有的经济主体产生影响。利率波动会对企业、银行与个人的交易策略产生影响,最终形成市场信用风险。首先,企业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企业由于融资成本增加而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无法彻底解决债务规模,将可能会出现违约现象,造成信用风险。其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变动会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组合、信用风险定价、贷款策略等。最后,个人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个对个人也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利率波动会增加金融市场上个体资金借贷者的信用风险。如果利率上升,债务人需要更多的资金对债务进行清偿,如果债务人的现金流收入比较稳定,将会与不断增加的债务之间形成矛盾,一旦入不敷出,将会使潜在信用违约行为转变为实际行动。

借贷资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用经济 房地产市场 银行危机 金融稳定

很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多数金融周期和房地产市场都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房地产的资产属性,其价格受投机因素影响严重,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特点,使房地产价格成为导致银行危机的隐含风险。

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信用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含义。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即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贷款,并支付利息。

商业信用是信用发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们通过所谓“赊账”,即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和消除实现商品的交换,商业信用在生产和流通的连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随后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过程,产生了以货币为借贷对象的信用活动,资本借贷市场即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产物。

货币不仅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种准确的衡量手段,同时也使借贷活动得以简化,并通过借贷活动将货币资本化。货币借贷在社会发展的多数时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它才成为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成为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服务的关键力量。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创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别是经历了经济大萧条之后,需求增长对整个社会产出的增长和经济发展更加关键,生产投资越来越取决于人们对未来需求条件的预期,基于人们对经济生活的预期性,产生了投资的意愿。

资本借贷市场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为物质资本及相应的技术开发和研究的投资提供了资本来源,将投资意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生产和进步,从而突出了信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随着资本借贷在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为连接生产、交易、分配和消费诸环节的纽带,市场与以货币为核心的信用关系更为密切。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推动着经济的扩张与收缩。

“信用经济”一词由德国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布鲁诺•喜尔布兰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为标准,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即物物交换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货币媒介交换的货币经济时期和信用为媒介的信用经济时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信用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高级形式。马克思不以交换方式为标准,而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发,以资本主义信用为研究对象,将信用经济看作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其信用的含义即为资本借贷。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以信用为基础,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因此信用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

银行危机:银行信用与产业扩张的互动

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主要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体现为银行资本的运动。银行资本从来源上看,主要包含两部分: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即存款。银行资本的循环和积累取决于资本的回流,一旦资本回流受阻,则会造成债权债务关系链条的断裂,从而引起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

银行的债权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借贷资本,银行信用的扩张可伸缩到企业生产过程扩大强化的极限,银行信用的收缩使企业生产的收缩强化到极限,与此同时生产扩张的市场风险也就转化成了银行资本回流的风险。因此,信用的无限制扩张隐含了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银行系统加大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银行系统在经济周期过程中的强化作用就已经得到一定的承认。例如,穆里纽克斯在其《银行论文集》中写道:“银行对于商业和金融危机的形成具有推进和扩大作用,因为,银行不是设法抑制过度交易量的状态,而是通过对需求的自由贴现,使经济和金融危机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于是,经济危机刚一出现,银行就会突然地改变它们的作法,并突然采取一个截然相反的态度,大规模地、迅速地减少贷款”。

亚瑟•波恩也观察到:“如果经济减缩一开始就伴随着金融危机,或者如果金融危机在稍晚的时候出现,那么几乎可以断言,总量经济活动规模将呈现剧烈下降,而且持续时间可能也会超乎寻常地长”。这些观察结论均指出,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相互影响。

银行借贷资本的运动主要是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中介,因此银行借贷资本的支出与回流与相关产业的发展存在紧密的关系,银行信用于相关产业的扩张与收缩相互推动。受利润的驱使,银行总是将贷款流向经营状况良好且高额利润的产业,因此这些产业就有了互动性。瑞威尔认为,有竞争性的银行业周期与经济周期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通过贷款给那些经济中最有利可图的商业冒险业务活动,使得银行与这些当前经营状况良好的经济部门联系得过为紧密,银行系统的坏账会与日俱增。

穆里纽克斯列举了1987一1988年间德克萨斯州房地产市场崩溃的例子,说明了当时银行业同能源工业部门联系过密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的日本银行中存在。当时,在日本的银行业中也出现了取消管制的情况,他们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联系过于紧密。麦持加尔夫和金德勃格也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危机往往产生于对经济中某一部门利润的过高期望,从而更激发了对资金的过高的需求……于是银行信贷的扩张增加了资金供给和自我兴奋的程度……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趋向于投机性的筹资,而与理性的行为越离越远,最后只能导致狂热和冲动”。

从以上研究中不难看出,在信用经济中,银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与产业资本的扩张与收缩是相互推动的,在众多的产业中,与银行危机紧密相连的往往是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是金融周期作用于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危机:房地产资产属性的作用

房地产价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房地产是特殊的商品,具有双重属性,一是生产和生活资料属性,二是资产属性。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房地产生产以及消费和其他商品生产没有其他区别,受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房地产需求状况及技术条件等制约,其价格的高低也是由成本及供求双方力量相互作用来决定。然而,从存量市场看,房地产资产本身可以成为资产选择和组合的对象,从而表现出类似于金融资产的投机资产性质,并具有类似于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特征。即使对于房地产增量市场,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又往往存在较长的建筑供给时滞,新增资本也往往具有投资和投机的两重性。

根据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资产价格的决定与一般商品价格决定有所不同,诸如黄金、土地、股票甚至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等形式的资产具有长期的寿命,可以在某一日期被买入,而在另一时期被卖出。这样,人们愿意在当前为这些产品支付的价格,就不仅仅取决于这些产品目前所具有的市场条件,而且还和人们对未来条件的预期直接相关。因此,与那些一般的商品相比,资产的价格决定就有所不同;而且预期在资产价格的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房地产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受到供求力量相互作用的正常波动,也会受到投资者投机因素的作用而出现异常波动。

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不稳定性,不仅会影响到房地产业本身的投资,还会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为银行系统的稳定造成隐患。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当房地产的价格有投机心理主导时,就会产生价格超出经济基本面的情况,从而产生价格泡沫。价格泡沫越大,银行风险就越大,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泡沫的形成与破裂对经济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经济扩张往往是累积性的,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却是瞬间的。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破裂通过各种渠道作用到银行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了银行危机和经济危机。

房地产价格的财富效应

房地产价格主要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根据生命周期模型,家庭根据其净财富和持久收入,在各个时期最优分配其消费支出。

房地产价格上升增加了家庭财富,会刺激家庭的当期消费,但房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收入增加是虚拟的,家庭消费水平的提高要通过消费信贷来实现,因此部分房地产便可被用作抵押,已获得收入进行消费。同时,房地产价格上升,使消费者对未来的房价预期会更加乐观,房地产消费的高收益预期会导致家庭房地产需求过度膨胀。

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各消费需求的高涨,使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看好。于是,更多的消费者通过银行信贷对房地产进行提前消费,房地产价格因此又有了上升的动力,是消费者的收益预期通过房地产的价值提高得以实现,导致房地产需求进一步提高。如此房地产价格,消费者需求和银行信贷相互推动,滋生出了房地产泡沫。一旦泡沫破裂,消费者预期收入无法实现,引起收入缩水,出现还贷困难,银行资金被大量套牢。

房地产价格的资产负债表效应

鉴于银行广泛采用房地产抵押的贷款形式,房地产主要是通过外部筹资成本的变化影响投资。

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经济主体的担保价值、净资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外部资产筹措成本上升。一方面,债务人还贷困难;另一方面,债权人担心债务人风险增加,两者的行为均趋于谨慎,投资需求因而收缩。因为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房地产价格的下降和投资需求下降之间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即所谓“金融加速器”。

在经济增长迅速,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人们普遍对未来持乐观的预期,资金的借方与贷方均乐观的预期未来收益,容易低估风险。进行房地产投资的经济主体,由于抵押品的价值上升而降低了筹资成本,在良好预期的基础上增加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银行也会在低估贷款者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贷款的供给,扩大了房地产投资规模。

随着房地产投资规模扩大,企业资产值进一步增加,于是有了更高的担保值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进一步的扩大投资规模。在这一时期,房地产价格上涨―借款人的银行债务增加―房地产投资增加―房地产价格飞涨―借款人资产增加等环节循环运动。

但是一旦某些因素使经济主体对经济的预期发生变化,自有资本不足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因为房地产价下跌,使抵押品的价值下降,自有资本大幅减少,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加谨慎,同时对交易对方的态度也趋于谨慎。此时银行借贷,可能会造成企业生产的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和个人的破产风险增加。正是这一点使得泡沫形成与崩溃时期的影响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点。

房地产价格的其他效应

房地产价格泡沫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房地产价格市场泡沫使虚假的价格信号导致实际资源的不当配置。在政府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会使大量的货币流入该产业,从而减少对其他实体经济的投资。使得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被扭曲,致使虚拟资本价格升高,造成银行风险并使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与资源的浪费。另外房地产价格下跌,使人们对整个实体经济的信心降低,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导致投资者高估风险,使投资减少,造成整个经济的萎缩。

根据以上分析,信用经济中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是相互影响的,而房地产价格又是金融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渠道。大多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和日本)及东南亚金融危机,都已证实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危机有着紧密的联系。房地产的资产属性使其价格受到投机的严重影响,容易产生价格泡沫,导致房地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房地产价格泡沫的膨胀与破裂会造成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发生,降低银行风险,尽量避免银行资本在某一特定产业的过度支出。应鼓励各种产业采取多种融资方式,减轻银行风险。

1998年,我国逐步取消实物和福利分房制度,实行货币化住房分配制度和市场化供应制度,同时建立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制度,扩展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源泉。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以住房为主体的房地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数年较快增长的局面,以每年20%的增长速率而增加投资力度。

由于近几年我国股票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将房地产投资作为新的最佳投资选择,每年以3%-5%的增长速度涌入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的资产属性越来越突出。鉴于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周期的密切联系,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对金融稳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M•P•尼米诺(Niemira,M•P), P•A•克莱因(Klein,P•A)著.邱东等译.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借贷资本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盛魁 呼和浩特 经济建设启示

大盛魁曾被称为第一旅蒙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设有分庄和票号,“集廿二省之奇货裕国通商,步千万里之云程赴蒙易货”,建立起了集商贸业、金融业为一体的商业集团,在当时有“南有胡雪岩,北有大盛魁”之称。

一 大盛魁的发展概况及特色

1.大盛魁的始创

清康熙帝御驾西征噶尔丹时期,鼓励物资供给。山西人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人结为兄弟,从事贩运军需货物的生意。开始时生意并不好做,康熙帝征讨葛尔丹胜利后,把部队驻扎在了杀虎口,杀虎口就成了军队粮草供应的重地,他们的生意也渐渐好起来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后改为“大盛魁”。

2.大盛魁的股份经营

大盛魁按照商号内人员的资历和对商号的贡献,给予不同的身股,按照身股给予分红。大盛魁的顶身股除了未出师的学徒外,下至伙计上至掌柜均有资格。由于大盛魁资金雄厚,利润很高,一个股份就可分红多达一万两银子。大盛魁三年为一个账期,它分红不是按照盈余多少,而是长期固定的,分红外的盈余作为“公积金”存入“万金账”,为大盛魁的发展积累资金。

3.注重诚信

大盛魁非常重视学徒的选拔,而且只在商号财东或经理的同乡中选拔,任人唯贤,不讲私情。在挑选新学徒时,要考察他的家庭出身、祖辈人的信誉等,还要有且有实力和信誉的人的推荐,从而形成了严格的个人诚信约束机制。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制订了具体的规则制度。在职业道德上要求“重信义、除虚伪、节、敦品行、贵忠诚、鄙利己、奉博爱、薄嫉恨、喜辛苦、戒奢华”十个方面。大盛魁诚信经营,以优质的产品质量赢得蒙古地区游牧民的信赖。大盛魁采用专门订货,选择技术精湛的工匠特别订制,以及与“相与”商号合作的方式,保证品种齐全、质量可靠。一旦发现“相与”商号信誉不好,就会断绝业务往来。一旦被大盛魁宣布“永不相与”,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由此可见,大盛魁的信誉之高。

4.资本管理

为了促进贸易,扩展经营,大盛魁利用雄厚的公积资本兴办了金融业。大盛魁在归化城开设三家金融票号。裕盛厚钱庄,白银两万两,主要经营放贷、计息、收贷业务;通盛远票号,白银四万两,从事发行纸币、钱贴、存兑银票,吸收现金存款业务;大盛种票号,白银二十余万两,从事商号之间金融汇兑、存款、异地汇款和放高利贷等业务。

二 大盛魁的成功经验

1.崛起之路、

大盛魁的崛起之路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大盛魁抓住了康熙帝征讨准格尔这一战略机遇,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贩运物资,可谓是天时之利;康熙帝征战胜利后把部队驻扎在杀虎口,大盛魁就选择了在杀虎口开设商号,可谓是地利之利;三人结为兄弟,忠义相待,可谓是人和之利。所以说,大盛魁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统一。

2.股份制经营

股份制作为一种资产组织形式,是现代企业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建立股份公司进行生产经营的制度,也是一种激励约束机制。尽管西方的股份制产生较早且比较完善,但是我国的大盛魁实行的股份制远远早于西方。这同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明中叶后期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与市场的开拓密切相关。股份制度刺激了大盛魁的发展,使其在明清五百余年的商界中独占鳌头,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旅蒙商和国际性商号。

3.注重诚信

马克斯·韦伯认为,“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 大盛魁的成功就是依靠这种诚信的精神力量,而诚信的形成源于山西人重商的思想和商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山西人非常重视经商,因此也非常重视诚信建设。明清时期的山西文化中,有一种“学而优则商”、“秀才学生意——改邪归正”的社会氛围,从而把儒家文化的诚信、仁义带到商界中。另外,蒙古游牧民都愿意选择诚信的商号来买卖货物。长期的经商经验也使得旅蒙商懂得了诚信经商的重要意义,于是他们更加注重自己的信誉。例如,蒙古游牧民一看到是大盛魁的商品就争相购买,不问价格,这无疑节约了交易成本,降低了风险,增加了经济效率,大盛魁由此走向了不断自我强化,更加注重信誉的路径。

4.资本经营

大盛魁二百多年来贸易经营的积累形成了金融资本,这种金融资本是一种借贷资本。这种借贷资本将暂时的使用权让渡给了职能资本家,从而使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收入,职能资本家获得使用权,但所有权依然归借贷资本家所有,所以借贷资本实现了资本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它的主要来源是借贷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和社会的大量闲散资金。大盛魁金融票号的经营,有效的配置了资源,在当时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票号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实现资本需求者和资本供给者的调节,起到了信用中介的作用;通过支票、转账等业务来进行资金的支付,起到了中介支付的作用;由于有支票和转账业务,贷款又成为了存款,增加了金融票号的资金来源,无形中创造了货币,使得货币具有了乘数创造功能,从而起到了信用创造的功能;通过调节各个职能资本家的资金需求和供给,起到了调节经济的功能。

三 大盛魁对呼和浩特市经济建设的启示

1.对呼和浩特市发展规划的启示

呼和浩特市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布局中,是率先发展的重点经济城市;在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中,是重点开发区城市;在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的经济带和城镇群战略格局中,是优先发展城市。呼和浩特市是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这一切都为该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和宝贵的现实机遇。呼和浩特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交汇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优势。同时,呼和浩特市是离首都北京最近的西部地区城市,也是北方区域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打造“京津夏都”这一旅游品牌,对提升呼和浩特市“草原都市”、“草原天堂”“魅力青城”的旅游形象,加大服务业投资建设,转变呼和浩特市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天时与地利具备的前提下,是人和发挥作用的关键时期。为此,呼和浩特要加强现代金融产业建设、商贸商务服务建设、创新城市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政策机制等建设。

2.对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启示

大盛魁的股份制经营远远早于西方国家的股份制,是经营管理上的创新,是先进的企业制度,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它的无限责任制是导致其最后走向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总结经验、防微杜渐,同时要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经验来构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实现产权明晰,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在经营过程中,企业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要实现权责明确,企业就要明确所拥有的权利和所要承担的责任。企业要依法经营、自负盈亏,以所拥有的全部法人财产对投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投资者以投入资本金的份额享有所应当取得的权益。当企业无法正常经营,宣布破产时,投资者只以其投资额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要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依法进行生产活动,政府不得干预企业经营。要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机制和组织管理制度,形成激励和约束相互作用的管理机制,保障企业有效率地经营。

3.对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的启示

诚信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信号。这种信号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就会增加交易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交易风险,降低经济效率。相反,如果在一种诚信的经营环境下,这种不确定性就会降低,交易风险也会降低,尽管仍然存在不对称信息,但会使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例如,蒙古游牧民只认“大盛魁”商标,对产品质量非常信任,这无疑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率。

企业诚信文化建设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树立诚信精神、以诚信为准则要求管理层和员工,同时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和提供优质服务,才能建立好企业诚信文化,才能树立良好的信誉,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企业在加强自身诚信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与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发展联系起来,树立服务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崇高理想,为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长远利益做出贡献。

4.对政府诚信市场经济建设的启示

注重商业伦理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是建立诚信市场经济的宝贵资源和必然选择。政府应充分发挥维护市场信用职能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重视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健全信用立法等方面措施,来建设诚信市场经济,营造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经济发展。

建设诚信市场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重任,不仅需要企业加强自身诚信文化建设,当然这是时展的趋势,也是企业本身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且需要国家从“德治”和“法治”两方面来保障诚信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实现,同时更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

5.对企业资本积累的启示

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方式来实现资本积累。资本集聚是单个资本家或企业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资本总额的方式。资本集中就是若小的资本合并成较大的资本。 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集聚为集中创造条件,集中也必然加速集聚。一方面,资本集聚受社会财富增长和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使个别资本增大速度缓慢,但能增加社会资本总量,从而增加资本竞争的实力,因此,资本集聚水平决定着资本集中能力。另一方面,资本集中尽管不可以增加社会资本数量,但它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速度较快,因此,资本集中可以使个别资本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从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改进新技术,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利润的增加又可以资本积累,使得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竞争。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企业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得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实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此外,企业还要加速资本周转,创造更多利润。资本周转是产业资本家为了生产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不断增值,而使资本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资本只有在不断的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使价值增值。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的次数越多,周转一次的时间就越短,周转速度也就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企业一定数量的资本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企业要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使其能创造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马涛.儒家传统与现代市场经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孔祥毅.山西票号的利润导向[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3]宋涛、顾学荣、杨干忠、张宇.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刑野、王新民.旅蒙商通史(上、下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借贷资本范文第6篇

    一、风险投资担保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风险投资担保的内涵。

    风险投资担保是指投资担保人将风险资本投资于初始成立、极具前景或科技前瞻性的新兴企业或项目;在承担很大风险的基础上,为融资人提供股权投资或间接债权式投资的增值服务;培育企业快速成长,数年后再通过上市、兼并或其他股权转让方式退出投资,取得高额投资担保回报的一种融资服务方式。其中,风险资本是一种过渡式权益资本,其含义是: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再获得资本增值收益。风险投资担保是由资本、技术、管理、专业人才、反担保措施和市场机会等要素组成的系统活动综合;一般要对应结合项目的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四个过程来设计或考量。

    (二)风险投资担保的构成要素。

    一般而言,风险投资担保主要由风险资本、风险投资担保人、投资对象、投资期限、投资目的和投资方式等六要素构成。风险资本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给快速成长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企业或项目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投资拥有股权、提供借贷资本(以股权质押)、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以股权质押作为反担保措施)或既投资拥有股权又提供借贷资本(或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等方式投入风险企业或项目对象。风险投资担保人一般由风险投资公司(或风险资本家及个人、产业附属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和担保公司等机构组成。风险投资对象主要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文化等领域。就投资期限而言,风险资本从投入企业起到撤出投资为止,所间隔的时间长短被称为风险投资期限。投资期限依据投资规模、产品科技含量、社会化认同程度、产品替代度等多重因素决定,它是投资项目的管理、技术与运作合成。投资目的是通过投资担保使其达到规模经济,并适时提供其增信和增值服务,进而把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股权转让等方式退出,获得超额投资回报。从投资的性质来判断,风险投资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投资即股权式风险投资;二是提供借贷资本或者予以贷款授信担保,这就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一个契机或平台;三是提供一部分借贷资本或者贷款授信担保,同时又投入一部分风险资本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股权。不不论采取哪种投资方式,风险投资人一般都附带提供增信和增值服务。

    二、风险资本的形成以及风险投资运作的过程与退出

    (一)风险资本的形成。

    我国的风险资本一般是由境外风险投资者、国内各类企业或担保机构投资者以及内陆个人投资者三种类别组成。境外风险投资者是目前我国主要的风险资本来源。风险资本进入企业后,通过其投资使之达到规模经济,并适时提供各项增值服务;然后通过境内外公开上市或其他方式退出,获得超额投资回报。国内各类企业或担保机构投资者是风险投资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介入风险投资主要是出于发展战略目标的考虑,并为企业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是二次创业机遇;而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投资者主要基于先投资、后退出的高额股权资本或增信禀赋回报的动机。内陆个人投资者主要是具有风险投资经验的投资人、创业企业家,或曾得到过风险投资支持进而回馈经济社会的投资者,他们以私募基金、先期股权投资或优先股等形式,参与到风险投资的具体业务中。

    (二)风险投资担保的运作过程。

    风险投资担保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寻求投资项目、项目的筛选、项目评价、投资谈判、投资生效后的监管五个阶段。首先,寻找投资项目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企业可以主动向风险投资机构或个人风险投资机构提交项目投资申请,再由风险投资机构进行评审遴选。其次,受资金运用与风险约束的多重因素的制约,风险投资公司或个人风险投资机构需要对申请的投资项目进行最初的甄别和筛选。第三,对通过筛选的项目进行更详细的评估与论证。第四,当项目经过评价论证后且判断结果可行时,风险资本家或潜在的风险投资企业就会在投资数量、投资形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商议;确定投资项目的一些具体条款或约束性条件。这一过程在国外被称之为“协议创建”,内容包括协约的数量、保护性契约和投资失利等具体约定。最后,达成各种协议后,风险资本投资担保人作为“股东”、保证人或合作方需要对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进行监管。

    (三)风险投资担保的退出。

    风险投资或担保人对企业或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的目的并不是对接受风险投资企业的占有或控制,而是为了获取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风险投资或担保人会在适当的时机变现退出,其退出时机一般可以等到企业上市发行股票或经营运作成功后。但为了分散风险或快速回笼资金,可以分阶段、分部分退出;即按风险投资的不同实施阶段或时期,将股票(或股权)分部分转出。何时退出取决于投资回报的适时收益率指标因素和未来增值放大预期,也是风险投资或担保人的择时判断极值域点。

    三、风险投资中担保公司的介入与运行方式

    担保公司如何在风险投资业务中有所作为,这是担保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经监管部门批准,可以兼营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的业务;该办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上述规定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法规依据。由上可见,风险资本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提供信用担保贷款授信和混合投资等方式,介入并间接控制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或项目。这样,就为担保公司介入风险投资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可操作性规范。

    (一)直接风险投资方式。

    对一些有实力的担保机构而言,他们一方面可以承担扶持中小、微型创新型企业成长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该类公司自身风险控制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明显,对新兴产业或项目的判断、评价、管理和控制完全有能力驾驭。同时,担保机构的业务品种具有不断创新和谋求超额收益的外在迫切要求,担保公司也必须在一定范围内置身于风险投资业务之中。一般而言,直接风险投资应选择在项目或产品处于种子期、成长期时介入为宜。

    (二)通过提供担保授信而间接控制介入方式。

    风险资本的介入可以通过提供担保授信方式间接形成,并以股权质押作为提供保证后的反担保措施,有条件地使担保机构间接控制其股权。一般而言,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抵、质押物均不充分或完全无抵、质押物,此时提供担保授信行为比较符合风险投资的特征,即担保授信只能以该企业的股权作为质押标的物,并补充企业其他仅有的抵、质物或第三人保证之复合担保措施;这体现了债务融资和权益融资的双重属性。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四项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恰当选择担保授信方式的介入期。一般而言,种子期要绝对控制,创业期可以谨慎介入,成长期进入比较有利,最佳时机是成熟期。第二个原则是设计最佳的授信品种、期限、额度和费率。授信品种包括银行贷款担保授信、融资租赁担保授信、风险投资基本收益担保、股权转让价值担保等。就授信期限而言,银行贷款担保授信一般为两年或两年以上,最多不得超过五年;融资租赁、基本收益担保和股权转让价值担保等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设定。授信额度以企业或项目的自有资金和授信期内预期权益性融资增加的1:1设计并滚动相匹配,即实行以企业净资产为基数而设定担保授信额度的原则。就费率而言,保费按年度收取,年费率3-5%为优化区间值。第三个原则是股权质押的额度控制:原则上应设定在绝对控股范围内,按拟贷款企业的净资产额乘以60%左右的数值,作为股权总净额与质押率的设计基础。第四个原则是控制信贷资金与代偿股权处置:提供担保授信后,企业的信贷资金支付或回笼,必须立书约定由担保公司和银行双重控制;原则上实施额度审批、阶段性控制划款,并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到期偿还后担保责任正常解除。如果逾期代偿,担保公司应当行使追偿权利,并从法理上剔除“流质条款”之潜在瑕疵;通过债权重组并控股持续经营、变现转让股权或部分转让股份。或者步入风险投资的具体操作框架内继续运作,并适时提供其增值服务,把该企业做大做强;然后通过公开上市、兼并收购或股权转让等其他方式退出,实现其超额投资回报。

借贷资本范文第7篇

关于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理论界曾出现过许多的观点,尤其以安东尼教授提出的理论构想最具代表性,因此,我在此就在安东尼教授的观点引导下做一下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框架分析:

1.关于会计要素问题。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它把会计对象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加以表述。另外,它还是财务报表的组成项目,会计恒等是描述了各个要素的数量关系,按照安东米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恒等式应修改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主体权益”。与此变化相适应,安东尼教授对会计要素及其相关问题也进行了讨论。①单独设置“业益”要素。会计要素及其设置数量的多少,主要应该取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虽然会计要素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但是它毕竟是一个综合信息,根据安东你教授所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构想应该单独设置“业益”要素取代原来的“净收益”或“全面收益”要素。它在数量等与资产总额与负债和股东权益之和之间的差额。其主要来源是主体的经营活动。②对资产、负债和股东权益要素的重新定义。安东你教授认为现行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无法提供解释会计主体实际发生情况的信息,同时,它对“资产“要素的定义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安东尼教授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的概念作了重新定义,具体表述如下:①资产是主体的资本存在形态。资产包括货币性项目、未耗用成本和各项投资。其数额未凝固在各种资本存在形态上的数额。②股东权益反映由股东提供的资本数额。它包括股东直接投入的资产以及这些资本的应计利息。

2.关于会计目标问题。会计目标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必然趋势,是会计系统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表现位于其应达到的目的。它的基本目标时提供有助于人们进行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计其他有关信息,这是一切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所共有的,并不以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化,资本成本会计业不例外。但是,现行的财务会计实务中,仅仅确认显现成本,即债务资本成本,而没有确认隐含成本,即权益资本成本。安东尼教授认为资本成本中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控制和决策的财务信息中应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成本,既包括显现成本,又包括隐含成本。

3.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问题。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西方财务会计文献中早已存在。例如:美国会计学会认为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必须符合相关性、可验证性、公正不偏性和可定量性四项准则。资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质量特征方面也符合这四项准则。①就相关性而言,确认和计量资本成本中的隐含成本,对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游泳性,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的回答是肯定的。②就可验证性而言,对于资本成本会计的权益资本成本计量来说,它是指根据相同的数据和方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专业人员进行权益资本成本的结算,应该得到基本相同的结果。对于这一点,利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计算权益资本成本得到相同的数据并不难以实现,因为在高度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条件下,模型中所取得有关变量树脂相同,计算结果也会基本相同。③就公正不偏性而言,它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和传递过程中不渗入个人偏见,以免损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既然权益资本成本计量具有可验证性,那么,不同经济利益关系的集团,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就可以通过权益资本成本计量结果来进行验证,从而敦促会计信息系统遵循公正不偏性准则。④就可定量性而言,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证。

4.关于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原则问题。会计假设侍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最基础的一个层次,使整个财务会计结构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具有普遍有用性。资本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的分支,它只是强调在确认成本是,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还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在会计所处环境、核算对象等方面无很大区别,因此,财务会计上的四个基本假设: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仍然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

会计原则既是会计假设的延伸,以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又是对会计实务中存在的某些共性的高度抽象。它的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资本成本会计,只是在稳健性原则的问题上,有些争议:按照资本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在确认权益资本成本时,借记“资本成本”账户,贷记“留存收益”账户。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在计量权益资本成本的同时,也就确认了权益资本收益,在收益实现前便确认的做法,违背了财务会计的稳健原则。但若从资本成本会计的角度看,事实却不尽如此,①在现行财务会计程序和方法夏,企业当期的净收益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和真实利润两部分。若把本应属于成本的部分作为净收益,实际上是高估了当期的净收益。如果按照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应该说,违背稳健性原则的不是资本成本会计而是现行财务会计。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革,经济流动的不断创新,旨在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稳健性原则及其相依存的实现原则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行财务会计的理论如会计的确认基础、会计的计量属性等将受到冲击与挑战,因此,稳健性原则仍应作为资本成本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

5.关于安东尼教授的资本成本会计的理论构想的简略

安东尼教授提出的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构想主要涉及两个问题:①资本城本,尤其是权益资本成本的计量问题;②资本成本会计本身的问题,即如何将权益资本成本计列于产品成本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安东尼教授分别提出了设想,首先,第一个问题,他建议可以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确定权益资本成本率;其次,第二个问题,它在题为“权益资本成本”的论文中对资本成本的核算程度提出了具体的设想,这一部分将在后面的章节中重点论述。

二、资本成本会计理论框架的影响

第一、资本成本会计是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块的桥梁

在现行会计理论体系中,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外”,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对内”,资本成本会计则起到了两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它“对内”可提供决策信息,以有效控制企业所有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益,“对外”可提供真实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可让投资者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还可为国家、主管部门和银行等提供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二、资本成本会计协调了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对于费用或成本的解释从来就有其高度的理论概括,而“会计学则会因客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其各项要素以不同的构成内容”。另外,经济学认为,企业所有资本的来源都是对一定资源的占用,应该是有偿的。资源的机会成本也应该是成本的一部分。资本成本会计是两权分离的产物,权益资本成本实质上代表着一种机会成本,在经济学的收益计算中,它是被扣除的部分。然而在会计学中,权益资本成本却与债务资本成本一样,都是能较为直接的取得的社会资本形式,对资本所有者与使用这而言,其经济意义是相同的。而且,在会计上,在我国的现行的现金流量表里,把利息收入和股利收入同化分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把利息支出和股利支出同化分为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这更加表明,权益资本成本与债务资本成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因此,在资本成本会计中,将权益资本成本作为成本项目,在收益中减除,是与经济学一致的。

借贷资本范文第8篇

有关调查,我国民营企业近80%的资金来自于自我积累和民间融资。有人将民间金融比喻为一个正在迅速长大的孩子,而正是资金的供需两旺为它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企业民间融资

实属被逼无奈

对于民企而言,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经营资金匮乏,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企业数不胜数:太阳神落山、巨人倒下、爱多速死,等等,成为民营企业成长发展史上的悲剧。

民企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扩张规模,进行研发投入,若无足够的现金流作后盾,企业将陷入危机,难以自拔。此时,资金周转势必变得非常重要。那么,民企资金究竟从何而来?

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银行贷款。但民营企业往往存在诸如财务制度不完善、自身资质差、倒闭歇业率高、企业经营风险大等问题,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而“拒绝贷款”。无奈之下,绝大多数民企只能依靠外源性融资。

“中小企业上市,我们想都不敢想,贷款也入不了银行的‘法眼’,如果没钱,再好的项目也白搭。只要能借来钱,私人钱庄、向别的企业拆借,甚至‘不正当’手法我都会去试。”采访中,一广东贸易公司的老板坦言自己面临的融资窘境。

赵龙是福建人,半年前开了一家公司,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研发资金投入较大,在扩大生产经营方面受到较大阻碍,公司面临资金瓶颈。赵龙多次去银行贷款,因无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贷款搁浅。最后,赵龙只得通过民间融资解燃眉之急,从而保证了公司的正常运转。

随着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逐步提高,这些找米下锅的企业,纷纷将求助的目光投向民间金融。民间金融在一些地区更加活跃,大有从“犹抱琵琶半遮面”走向公开之势。

8月19日,一场民间组织的投融资大会在南京举行,据主办方江苏投融资俱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本次参会企业项目总融资需求超过5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32.4亿元。在浙中一带,带有融资性质的广告不仅直接传递到手机用户,而且公开刊发于当地媒体。

民间融资形态翻新

民间融资是产生并生存于民间的资金融通行为,因此被称为“草根金融”。有统计显示,我国民间资本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这些资本进入任何领域都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据了解,浙江民间融资已形成金字塔结构:塔尖是地下钱庄或高级掮客,逐层下去,是大小中介,而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才是小额资金的散户。民间借贷的利率也是越垒越高。

民间融资的活跃,使一些地区出现了“调剂商行”这种类似地下钱庄的机构。该机构利用存款、流通物资、二手房、二手车的抵押进行资金调剂。在一些行业内,还出现了“商业信用交易体系”这样的新兴机构,以会员制、封闭管理的方式打造资金供给链。

民间融资的形式在不断翻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宋泓均博士认为,调剂商行由于以物资作为抵押担保,大多属于正常民间融资。而“商业信用交易体系”类型的机构,是自发形成的诚信体系,申请加入体系者要通过资质考察,或找当地有名望的人作担保。该体系里的会员之间可以根据每人的需求进行交易或达成合作。这从根本上为民间融资设置了一道保护网,降低了风险。

民间融资大多数是基于某种较亲密的社会关系,债权人常常碍于情面,在对方不履行基本保障手续的情况下,草草借贷。当情况发生恶化,也未能及时追索,使自己处于不利状况。由于缺少起码的法律知识,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结果导致利益受损,甚至“鸡飞蛋打”。于是,一些正常的民间融资在产生纠纷后,被打上非法的烙印,成为非法集资。

民间融资阳光化

需要政府以身作则

在有“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之称的温州地区,民间借贷资本十分庞大而活跃。在流向上,民间借贷资本与银行信贷资本之间存在“你退我进”的现象。在利率上,两者也存在很大关联。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常务副院长戴海东教授说,温州大大小小的老板,起步阶段都离不开民间融资,没有民间金融就没有“温州模式”的诞生。例如温州德力西集团老总胡成中,在企业发展初期,需要30万元建一个产品检测中心,由于无法从银行贷到款,他就从民间借了30万元,建成了企业的关键部门生产检测中心。

福建省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研究员表示,“民间金融的活跃说明,对于地下金融,光靠堵是堵不住的。缺乏监管反而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变堵为疏,让其阳光化,政府需要以身作则。”

有专家认为,政府为民间资本“开渠”,首先要想到给民间资本怎样的渠道,要舍得让利于民。把桥梁、高速公路等一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拿出来招商引资,并破除民间资本禁入的壁垒,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对民间资本的一种真正让利。近来,上海、武汉、张家港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采取了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吸收私人投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周景彤认为,除了加大查处违法地下金融力度外,政府要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表示,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一直是难以突破的瓶颈。除了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有关政策滞后也限制了境外创业资本来中国投资的欲望。发改委已重点组织实施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担保和培训三大工程。

地下金融是一个复杂问题。它在推动沿海部分地区经济超高速发展的同时,又对传统的国家金融体系和金融管理体系构成挑战。我们期盼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摆脱“灰姑娘”的身份,掀起遮掩的“盖头”,含笑走来。

丽水市规范民间融资的经验

丽水市人民政府为规范民间融资的运作下发了文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依法合规进行企业融资活动;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中介的职能作用,规范引导民间融资的市场行为;并进一步明确职责,切实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用钱,谁还债;责任自负,风险自担”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责任,依法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民间融资的几种常见形式

非法集资。由于中国处在转轨时期,市场机制不健全,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从事的非法集资活动十分活跃,如吴英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