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税收收入

税收收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税收收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税收收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收;过快增长;正常回归

    税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是税收收入也不是越多越好,税收的规模应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个国家正常的税收增长应该在什么水平上才是正常健康的,或者说是与经济水平相适应,做到经济、财政、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点,是一个国家制定科学的税收政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1997年起,我国税收收入出现了超常增长。基于这个现状,如何让税收增长回到正常的水平上来,对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基于此,本文对税收收入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对税收增长的超常情况一一说明,以期求得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税收收入增长因素分析

    (一)税收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是税收的基础,只有经济增长了,税收收入才可能增长。经济增长促进税收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随着一国GDP的总量不断提高,可供分配的“蛋糕”越来越大,即扩大了税源,从而在源头上促进了税收增长。

    第二,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对税收增长的影响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导致税源结构和税收收入产生了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税收负担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会越来越小,而税收负担较重的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会越来越大。因此,经济结构的优化能够促进税收增长。

    二、我国税收收入的过度增长

    (一)我国税收收入的过度增长的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财税体制、制度政策的多次调整,我国税收收入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趋势。目前的情况是税收增长远快于经济增长,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税收的这种超常增长会不会对经济产生损害也成为经济各界普遍讨论的热点。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第37、262页相关数据计算。

    根据上表二1997-2010年的GDP增速与税收收入在增速的对比看出,税收增长的速率远大于GDP的增速,税收弹性系数远大于1,这说明我国的税收收入过度增长。

    (二)我国税收收入过度增长的原因分析

    如果把中国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的时间进行追溯,最早应该是从1994年开始的。

    1993年的时候,全国税收收入不过4118 亿元,而1994—1997年,年均增长1000亿元上下。1998年情况特殊,在严峻通货紧缩形势的挤压中,很不容易勉强实现了1000亿元的增长任务。但是,在1999年之后,税收收入便进入了快车道,当年跨越10000亿元大关。接下来,几乎是每隔两年便跃上一个高台。2001 年突破15000 亿元,2003 年突破20000 亿元,2005 年突破30000 亿元。此后的税收收入增长一直没有止步,2008年实现收入54220亿元,同比增长18.8%\+①。2009年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了较大回落,但是到了2010年又迅速回升。

    对于税收收入的持续高速增长解释,在理论上分别有从“影响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价格变动”、“现行税制设计与税收征管水平”、“税收计划、财政政策因素”、“国内生产总值与税收的统计差异因素”、“投资过热因素的影响”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综和目前此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到税收的高速增长不是由某个单独的因素决定的,应该从各个因素来分析。目前我国税收的高增长是由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引导的,由税收制度、税收征管、价格体系等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这是一个系统的运作,要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过快增长的问题,必须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各个构成要素的调整来进行正常化的回归。

    三、我国税收收入适应经济正常增长的回归

    对我国税收收入的高增长,很多学者都表示了担忧,那么,一国的最佳税负水平是多少,或者说,税收增长到什么程度就应当适可而止,有所收敛呢?我们不妨在此把处于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与经济形式相辅相成的税收收入增长成为税收的正常增长。目前的形势是税收的过度增长,如何回到正常增长的水平正是对于现在财税问题的一个解决,对此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引导税收收入的正常增长。

    (一)适当降低总体税负

    减轻宏观税负的一个直接方法就是减税。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税率偏高,税基偏窄。我国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偏高。目前我国增值税的法定税率为17%,这高于西方国家的水平。另外,我国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高。在目前的形势下减税对经济发展能起促进作用,不论对流转税、所得税和其他各税来说,都会对生产和消费有明显的刺激作用。

    (二)税收制度改革——各个税种的改革

    1、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转为彻底的消费型增值税。目前我国实行的消费型增值税,仅仅是允许抵扣购进设备中所含的进项税额,而不动产所含进项税额却不允许抵扣,因此,仍存在重复课税,会提高税收负担。今后应结合增值税、营业税课税范围的调整,努力将不动产中所含进项税额纳入抵扣范围,以使我国的增值税变为完全的消费型增值税。

    2、改革消费税。目前消费税中的一些税目已经不再适合征税,需要对原来的税目做出调整。比如酒精、汽车轮胎等基本生产生活资料,应当将他们从消费税的应税消费品中剔除出去,以适当降低消费税税负。

    3、改革企业所得税。加大对创新活动和小企业的税式支出力度。如加大对企业开发费的税收优惠,放松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的限制等,尤其是对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更应当给予力度更大的优惠。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国家税务局网站。

    参考文献:

    [1]樊丽明、张斌,《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的关联分析》,税务研究,2000年2期。

    [2]岳树民,《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龚辉文,《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年版。

    [4] 高培勇,《中国税收持续高增长之谜》,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5] Harvey S·Rosen,《Public Finance》,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金人庆,《中国当代税收要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税收收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收入;模型;GDP;增长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权益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调控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税收反作用于经济,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效益、收入提高,导致税收的增加;另一方面税收政策不仅能够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并且可以对经济进行有效引导,优化资源配置。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化、财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税收作为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最主要的形式,其绝对量的增减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的大小。近几年,我国税收的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现象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这一经济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政策体系、政府机制等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税收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能够为决策者解决上述问题、完善经济体制等提供很好的参考。

二、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建立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选用数据为1978-2011年我国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值的数值。

1.为降低数据的波动范围,分别对税收TAX与GDP取自然对数,发现税收总额对数(LNTAX)与GDP对数(LNGDP)基本呈线性正相关关系。

2.进行单位根检验:(1)对序列L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并确定其是否为单整序列,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序列LNGDP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序列平稳。(2)对序列LNTAX进行单位根检验,并确定其是否为单整序列,结果显示:一阶差分序列LNTAX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序列平稳。

3.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用最小二乘估计拟合方程:

LNTAX=-2.058274623+1.009403193*LNGDP+εt (1)

R2 =0.982367 DW=0.0335035 F=1727.098

DW值较小,说明模型存在自相关,添加AR(1),调整后得到:

LNTAX=-2.51603414+1.052435709*LNGDP+ μt (2)

(0.0314) (0.0000)

μt =0.8457836627*μt-1 +εt

R2 =0.994087 DW=1.673144

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处理后的方程不存在自相关。

4.残差检验:定义残差,进行残差检验,经检验ADF检测值小于5%显著水平的ADF临界值,D-W=2.001484.残差原序列平稳。

5.Granger因果检验的前提条件要求变量必须是平稳的,由于上文单位根检验的结果都是二阶平稳序列。所以可以进行检验。经格兰杰检验:阶数3时,结果显示在2%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LNTAX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

三、模型解释

(一)税收增长与GDP增长

由(2)得到:TAX=e-2.51603414*GDP1.052435709 (3)

经实际验证,各项数据的拟合程度、精度良好,说明模型的稳定性与强健性良好。从模型(3)得知,税收幂函数回归模型是齐次函数,当即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倍时,税收收入增加(21.052435709 -1)倍,即1.0740285倍。模型证明:促进GDP增长是促进税收增长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呈加速度地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

(二)1994年后税收和GDP的增长趋势

1994年,我国进行了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分税制改革。分税制实行后,使国家财政重获活力。现着重从税收和GDP的绝对数量基础上分析: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持续高速增长,1994年的全国税收总额5126.9亿元,2011年税收总额89720.31亿元,为1994年的17.5倍,年均增长4005.5亿元;另一方面,GDP总量也持续增长,从1994年的48197.9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471564亿元,为1994年GDP总额的9.78倍。虽然我国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在国际水平上看来,仍在较低的水平。但是,自1997年以来,税收增长率一直高于GDP增长率却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独特现象,最高的2001年,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11.10%,最低的2008年也有0.70%的差距。

四、税收高于GDP 增长可能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一)税收高于GDP增长可能的不利影响

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就税负水平和经济增长关系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线”,认为当税率增加超过一定水平后,会显著降低对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激励,对经济起到阻碍作用,税收总额不但不增加,反而还会下降。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税收收入,才能对经济起到促进作用。如果税负担过重,必然使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加重,降低人们从事生产的积极性,阻碍经济增长,制约税收收入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如果税收收入一直维持较低水平,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会制约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国税收收入超GDP 增长, 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终将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第一,税收的增长为政府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为现实其职能提供更多保障。国家支出要兼顾效率和公平,逐步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犯规,加大司法监督的力度。我国目前的税收法律体系仍然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完善税收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税收的公平性、公正性。第三,税收总额的快速增长,使社会财富向政府机关聚拢,不免会增加社会腐败现象。因此,完善行政法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监督体制是我国政府在当前亟待解决的紧要问题;同时,以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体系的繁荣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促使税收增长速度的增加,如何控制虚假繁荣、防止泡沫经济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第四,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科学的税收征管方式,不仅是法律实施的唯一载体,又是调控企业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加强税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依法行政,杜绝“人情税”、“关系税”。二是要依法治税,将税务机关的行为纳入法制化,坚决打击和防范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三是要根据国家文件精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费,适度减轻企业负担,推动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婉陵.我国税收与GDP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税纵横.2011(5)

[2]卢曼,潘艳军.我国税收的增长变化与GDP 的相关关系分析[J].衡水学院学报.2011(8)

[3]陈桂生,梅云.中国税收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的公共支出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7)

税收收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注税行业收入;税收收入;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A

注册税务师行业在最近10来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它是广大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第三方机构,为其提供智力支持与监督支持,在保障国家税款及时、准确征收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注税行业存在着发展模式、内部管理体制、外界认可度低等一系列的发展难题,为进一步探讨注税行业发展,研究注税行业与国家税收的关系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以1999~2008年的有关时间序列数据为基础,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注税行业与国家税收的关系,考察两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

一、变量数据收集及样本说明

选取全国税收收入、注册税务师行业收入两个指标。收集到这些相关变量数据后,为了得到更为实际的数据,用零售商品价格指数(1978=100)进行调整,剔除物价因素,调整后的数据记为TAX、TS。考虑到对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变换,不会改变时序数据的性质和关系,且变换后的数据容易得到平稳序列,因此对TAX、TS取自然对数,得到LTAX、LTS的序列。

二、单位根检验

在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当两个变量是同阶单整时才能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对单位根检验常用的方法是扩展的迪基-富勒检验(ADF)和PHILIP-PERRON(PP)检验,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在滞后期的选择上主要遵从AIC和SC法则,选出最优滞后期。DLTAX和DLTS分别表示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各个变量的ADF检验结果见表1。(表1)可以看出,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LTAX和LTS都是不平稳序列,而两者的一阶差分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故LTAX和LTS为一阶单整的,即都可以用I(1)表示,所以两者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性检验

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对LTAX和LTS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首先用OLS法对LTAX和LTS进行回归,得到方程为:

LTAX=6.998906+0.971537×LTS+ξ

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回归残差序列估计值为:

ξ=LTAX-6.998906-0.971537×LTS

因为残差是估计出来的,所以对残差的检验不包括常数项。如果各个分量间是协整的,那么残差应该是I(0)的,否则是I(1)的。残差的临界值不同于单位根检验的临界值,它与样本容量和解释变量个数有关,解释变量的个数不包括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2。(表2)检验结果表明: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的ADF检验统计量小于各自的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过程,即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所以,可以认为LTAX和LT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进行协整检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验证Granger因果关系。1987年Engle和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及其方法,解决了非平稳性序列建模引起的虚假回归,并把由非平稳经济变量的线性组合组成的平稳性序列称作协整方程,来反映经济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四、Granger因果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注税行业和国家税收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

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去解决这个问题。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前提条件就是被检验的变量是平稳的,或者被检验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上文的协整检验已经证明了LTAX和LTS之间是存在协整关系的,所以可以对LTAX和LTS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过程中,滞后阶数对检验的结果影响很大。所以,多选择几期进行观察,在此选择了两期来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表3)检验结果表明:滞后期分别取1、2的检验结果具有同一性。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原假设“LTS不是LNTAX的Granger原因”被接受,而原假设“LTAX不是LTS的Granger原因”被拒绝。

五、结论

(一)从协整关系看,注税收入和税收收入存在很强的协整关系。从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到,对注税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相应的税收收入会增加0.971537个单位,注税发展对税收收入贡献是显著的。

(二)从因果关系看,税收收入是注税收入增加的原因,反之则不是。说明注税行业的大力发展与国家税收的增加有关系。实践证明,在最近十几年,我国税收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注税行业,以至于有财力雇佣第三方机构――注税行业进行相关的涉税事务的处理。此外,从因果关系中看,注税收入不是税收收入增加的原因,说明注税行业主要起到监督作用,其收入相当于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税收遵从的成本;另外,其缴纳税收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作者单位: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税收收入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收入 影响因素 逐步回归法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80-02

一、引言

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经济,又作用于经济,不仅能为政府筹集必要的资金,还可以改变和调整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已然成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越来越显著,且税收分配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发展也使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税收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增长,尤其近几年的超速增长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多对其增长原因进行实证分析,但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哪些因素动态地与税收增长保持长期均衡,亦没有大量研究文献。因此,中国税收超速增长的问题,须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都作出回答。

影响税收收入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展水平、税收制度的设计、政府职能范围等。我国专家学者对此有广泛的分析研究,但大多集中于研究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并且着眼于GDP对税收增长的影响强度。当然也有学者考虑了多种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提出了许多相关的政策建议,为我们建立模型开拓了思路。

李卫刚(2007)在税收增长影响因素的可持续性分析中提出,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是多元的,主要有经济增长、税制结构、税收征管水平和价格因素。孙玉栋(2008)在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及其数量分析一文中也认为,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物价、税收政策调整和税收征管等多个方面。安体富(2009)在思考对税收的重要问题时亦认为税收收入主要受价格、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效应的变动、税收政策、财税制度、税收征管和税款虚收的影响。

与上述几位学者从多方因素入手进行全面分析不同,郝春虹(2006)引入时间趋势因素,以物价水平和GDP作为解释变量,对1953-2003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税收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GDP的变动对税收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税收与经济税源之间保持着合理的关系。

在模型建立方面,西南财经大学杨洁茹(2010)建立了税收收入关于GDP,财政支出和物价的回归模型,运用广义差分法、怀特检验进行模型优化。中南财政法大学徐芳(2010)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税收收入关于GDP、消费及财政支出等经济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税收预测。

本文将从实证的角度,选取7个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采用计量分析工具对各经济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来优化税收结构。

二、计量分析

(一)指标的选择

税收源于经济,因此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会对税收产生基础性影响。本文中, 我们选择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对税收的影响。此外,可能影响税收收入(亿元)的主要因素还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城乡居民存款年末余额(元)、人均收入(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等。各指标及其在文中对应的符号列示于下表:

(二)模型的建立

下面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选择样本期为1990-2008并设税收收入影响因素的模型为:LOG(TAX)=β0+β1LOG(GDP)+β2LOG(TIAE)+β3LOG(SAVE)+β4LOG(AVINCOME)+β5LOG(INVEST)+ε,

其中β1,β0,β2,β3,β4,β5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

运用Eviews4软件,我们得出回归模型:

T=(-2.957124) (1.108078) (1.044061)(-0.457578)

(-3.501995) (-0.727488)

R2=0.985618 Adjusted R2=0.980086 DW=1.352673 F=178.1782

1.相关系数检验。运行Eviews4的命令COR LOG(TAX) LOG(GDP) LOG(TIAE) LOG(SAVE) LOG(AVINCOME) LOG(INVEST),输出相关系数矩阵为(见下页表3)。

可见每个因素都与税收收入高度相关,而且解释变量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此外,我们还做了LOG(TAX)关于每个自变量的回归,发现LOG(TAX)关于LOG(GDP)的拟合优度R2最大,其他的依次顺序为LOG(TIAE)、LOG(SAVE)、LOG(AVINCOME)、LOG(INVEST),所以我们可以按照逐步回归原理建立模型。

2.建立一元回归模型。相关系数检验表明,GDP指数与税收收入相关性最强,所以把LOG(TAX)=β0+β1LOG(GDP)+ε作为最基本的模型。

3.将其余变量逐个引入模型,估计结果列入表内:

从表中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基本模型中引入LOG(TIAE) 之后,β1,β2的T检验不显著,同时拟合优度R2提高不多,同理,再分别引入其他三个解释变量:引入LOG(SAVE)和LOG(INVEST) 时T检验不合格,引入LOG(AVINCOME)时,T检验合格,且R2提高了。所以对所有的二元模型来说,LOG(TAX)=f(LOG(GDP),LOG(AVINCOME))为最优。再将该模型作为基本模型,逐步引入其他变量。引入LOG(INVEST)后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的T检验也都是显著的,并且拟合优度R2和调整的R2都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再引入其他变量,其T检验不显著,为多余变量。经过以上的逐步引入――检验过程, 最终确定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模型为:

T=(-4.886949)(4.877854)(-3.475268)(-2.021830)

R2=0.983853 Adjusted R2=0.980642 DW=0.857283

4.模型的检验。为了进一步检验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对税收收入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根据之前的分析,得D-W检验,durbin-watson stat=0.857283,查表的样本为19,解释变量为3的dL=0.967,dU=1.685,而DW值小于dL,存在正序列相关。

利用迭代法对序列相关进行处理。我们发现DW为1.077969,小于dU所以仍不能确定是否提出了序列相关性,故继续进行二次迭代,经过二次迭代后DW=2.515303,n=17,k=3,查DW统计分布表可知5%的显著水平下的DW统计量的上下界分别为dL=0.897,dU=1.710, 则du

T=(-4.117553)(3.768918)(-0.027084)(-0.243582)

(5.108362) (-2.702663)

R2=0.983853 Adjusted R2=0.980642 DW=0.857283

三、模型的经济分析

1.国内生产总值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与税收收入表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就相应增加约1.32个百分点。通过研究发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高于税收收入的增长。GDP是影响税收收入的最基本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税收收入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就相应减少约0.0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而为税收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3.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税收收入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即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就相应减少约0.0078个百分点。

四、政策建议

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机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众所周知,政府要实现其职能,必须依赖于财政收入。合理的税制结构应该是以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为指导原则的一套宏观税负水平适中、满足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与国际规范相适应的新型税收制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措施出发:

1.在刺激投资需求方面, 要把着眼点放在如何启动民间投资上。如考虑对鼓励发展的行业实现“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减少企业所得税对生产征税的因素,提高计税工资标准或者有选择地实现工资据实列支,提高企业获利水平。

2.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与经济形势更加相符的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适当调整税率。在加强监管,发挥税收的社会公平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从而加速经济的发展。

3.我国国家税收增长高于GDP增长,针对这一事实,国家还应对税种进行调整,通过宏观政策和税制调整的手段,使国民收入和税收保持同比例增长,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栋.影响我国税收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及其数量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6)

2.安体富.对税收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9(1)

3.郝春虹.中国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

4.徐芳.经济因素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及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5)

5.李卫刚.税收增长影响因素的可持续性分析――基于江苏、安徽、四川情况的比较[J].税务天地,2007(3)

6.唐雁.诠析中国税收收入影响因素.企业导报,2010.11.15

7.周建华.基于逐步回归法的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9)

税收收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单位根检验; 协整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 VAR预测模型

一、引言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国家掌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与计划调节并存的混合经济中,税收在政府实施的财政政策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经济总量决定税收总量,选择合理的经济总量指标来分析其对税收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结合国际惯例和我国现行的统计核算体系,本文选用GDP作为衡量经济总量的指标。

国内外学者对税收和经济增长的研究由来已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Arthur Laffer提出了“拉弗曲线”,他认为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当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Feldstein认为税收会造成效率的损失,因此主张降低税率;而King和Rebelo的观点是税率的提高在短期内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就长期而言对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凯恩斯主义认为,税收受到国民收入的影响,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大,国家的税收额也会随之增大,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TAX=f(GDP)的函数形式表示。上述文献的研究主要关注点是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研究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关注于税收和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的实证检验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非常有益的成果,但结论却各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观点论证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张芮认为我国经济和税收的关系符合经济增长决定税收的原则,反过来我国税收收入也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刘建民和宋建军、卜强和倪兴东、杨得前、郑雅卓等也持相同观点。第二类观点论证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郭庆旺认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各地区的税收收入连年高速增长,导致全国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这种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给经济增长带来严重不利,它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和税后单位资本的产出水平。郭健的观点是税收收入TAX与GDP是负相关的,适当降低税负,有利于GDP的提高。第三类是王家新和曾康华等学者论证的税收和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的观点。

上述观点虽互有差异,但它们均证实一点,即税收与GDP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或非线性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实际中也是存在的,实践也证明税收收入与国民收入之间相关关系的存在性。本文在上述文献所得结论基础上,利用我国1978—2011年税收收入与GDP的历史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据此建立税收收入的VAR预测模型,以期丰富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

二、基础理论

(一)VAR模型

(二)协整检验

所谓协整,是指多个非平稳经济变量的某种组合是平稳的。更直观来说,在一个经济系统中,尽管各个经济变量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他们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从而表现出这些非平稳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经济变量的长期稳定关系便构成了协整。

(三)Granger因果检验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用来确定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影响的方向,其检验思想为:如果X的变化引起了Y的变化,则X的变化应当发生在Y的变化之前。假设要检验变量X与Y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方向,需要构建如下检验回归方程: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整理

(二)建立平稳的VAR模型

(三)协整检验

第一,在经济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税收收入的规模和结构。从改革开放至今,在GDP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如第一、二、三产业在1978年的比重为28.2%、47.9%和23.9%,在2010年的比重为10.1%、46.8%和43.1%,同比提高了-18.1%、-1.1%和19.2%。另外,我国近年来为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出台了各种税收政策,导致产业之间的税负差异不断扩大,税负较轻的产业或行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导致税收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

第二,在税收制度方面,首先,GDP核算的是外贸进出口净额,外贸进口额是作为统计宏观经济增长的减项,但外贸进口也会产生税收收入,如增值税、消费税和关税;其次,有些税种的收入与GDP没有直接关系,如房产税、印花税和车船税等;最后,有些税收收入虽然计入了税收统计中,但由于先征后返或即征即返、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这部分税收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税收,于是造成了税收的虚增。

第三,在税收征管方面,一方面是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如丰富征管手段、人员素质和纳税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税务部门依法治税,加大税务稽查力度,大量清缴税收欠款,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

(四)Granger因果检验

由于滞后期长度会影响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所以本文仍根据上文确定的最优滞后期的VAR(7)模型作为Granger因果检验的基础,其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假设1,拒绝假设2。即引入TAX序列的滞后值可以显著提高GDP的解释程度,税收收入能显著稳定地拉动我国GDP增长。此实证结果的解释如下:

第一,GDP变化不是税收收入变化的Granger原因。可能的原因是:首先,如前文所述在税收制度方面,GDP核算与税收统计对外贸进口额的不同处理、某些税种与GDP无直接关系以及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其次,我国1993年前实行“减税让利”的财政体制,税收收入水平较低。最后,一方面偷税、漏税造成税收收入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政府收入格局中,规范性的政府收入和非规范性的政府收入同时并存,前者指的是列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后者指的是游离于预算之外的收入,基本来源于各种各样、形形的政府收费。同时,在数额上,费又大于税。于是,我国政府收入形成了所谓“费大于税”这种特殊的矛盾现象。上述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税收收入的增减,而GDP的影响作用反而不明显。

第二,税收收入变化是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税收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了相对充裕的财力,这样,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产品,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坚实基础。除此之外,财政税收在进行资源配置和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中,通过弥补市场失灵,把社会资源配置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环节中而促进经济增长。

四、税收收入的VAR预测模型

(一)预测模型

(二)预测效果

五、总结

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2011年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研究指标,构建了Unrestricted VAR(非限制性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滞后长度选择标准和AR特征多项式根等滞后结构分析验证了模型的结构稳定性;对税收收入和GDP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表明原序列在10%显著水平上都不平稳,其一阶差分在5%显著水平上都是平稳变量,即所有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然后,选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发现税收收入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由协整方程得知税收收入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对这一结论本文从经济、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三个方面给出了合理的解释;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税收收入和GDP之间只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GDP不是税收收入的Granger原因,税收收入是GDP的Granger原因,对此本文也进行了分析。

最后,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对所建立的税收收入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评价,发现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仿真效果较好,可以作为考虑GDP因素的我国税收收入预测研究。

【参考文献】

[1] Feldstein,Martins.Incidence of a Capital Income Tax ina Growing Economy with Variable Savings Rates[J].Review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10):505-513.

[2] King,Robert G. and Rebelo,Sergio. Public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Developing Neoclassical Implic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26-150.

[3] 张芮.关于如何保持我国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再思考——基于实证分析视角[J].经济视角,2012 (2):22-24.

[4] 刘建民,宋建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6):74-78.

[5] 卜强,倪兴东.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税收收入的关系——以嘉峪关市为例[J].财会研究,2009(19):26-29.

[6] 杨得前.基于VEC模型的我国税收收入与GDP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1990~2007[J].税务与经济,2009(4):68-72.

[7] 郑雅卓.关于中国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J].生产力研究,2012(1):62-64.

[8] 郭庆旺,吕冰洋.税收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18-23.

[9] 郭健.税收、政府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82.

[10] 曾康华.1978~2005年税收变动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06(4):11-13.

税收收入范文第6篇

一、劳动与资本之间分配不合理导致税收高增长

根据收入法GDP核算,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四个部分: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和折旧。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指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不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营业盈余为资本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得,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生产税净额、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其中个人所得税来自于劳动者报酬,企业所得税来自于营业盈余。从近几年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甚至略微降低,如表1所示,而近几年的税收收入却超GDP增长,那么这种高增长的深层次原因是,劳动力与资本要素之间的初次分配格局不合理,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由于对营业盈余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于对劳动者报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这就造成我国税收超GDP增长。

(一)劳动者报酬占GDP的份额不断下降

可以通过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的高低及其变动情况来考察初次分配情况。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越高,相对来说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公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很高。以美国为例,劳动者报酬占GDP的70%,其他国家也普遍都在54%-65%之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廉价劳动力吸引外资。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国情,使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强势,使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处于劣势。在我国的初次分配中,资本所得偏高,劳动者报酬偏低。根据计算,近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从2002年的50.81%下降为2006年的40.61%;而营业盈余(资本回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从企业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工资看,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下降,1991年为15.3%,1996年为13%,2000年下降到12%,2005年下降到11%。1998年,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资总额是企业利润的2.4倍,到2005年降到了0.43倍。这说明了近几年我国的初次分配不断向资本要素倾斜。

(二)资本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于劳动所得税

用个人所得税收入除以劳动者报酬,计算出我国劳动所得税的平均税率,2002-2006年劳动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为2.06%-2.62%。用企业所得税除以营业盈余,计算出我国资本所得税的平均税率,2002-2006年资本所得税的平均税率为9.42%-11.78%,结果见表2。

(三)从资本中取得的税收远高于劳动

由于初次分配中资本回报多、劳动报酬少,加之对资本所得课税的平均税率高于劳动报酬,造成从资本所得中取得的税收收入远高于从劳动报酬中取得的税收,导致税收超经济增长。近几年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收入是个人所得税收入的2-3倍,详细数据见表3,而且个人所得税中只有一半左右来自工薪所得,其余来自股息红利等。相比之下,美国近五年的个人所得税在联邦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45%左右,在全国税收收入中占35%左右;企业所得税在联邦中所占的比重为10%左右,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为8%左右。

(四)资本和劳动的初次分配不合理引起的税收收入增长

2002-2006年5年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0.81%下降到40.61%,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从18.94%上升到30.67%,生产税净额占GDP的比重基本不变。如果2006年资本和劳动的初次分配格局与2002年-致,企业所得税将减少GDP2006×(30.67%-18.94%)×9.99%=2708.38亿元,个人所得税将增加GDP2006×(50.81%-40.61%)×2.62%=617.44亿元,总税收收入将减少2090.94亿元。2006年由于我国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以2002年初次分配结构为基础),使我国税收收入增加2090.94亿元。如果2006年资本和劳动的初次分配格局与2005年一致,企业所得税将减少GDP2006×(30.67%-29.56%)×9.99%=256.78亿元,个人所得税将增加GDP2006×(41.4%-40.61%)×2.62%=48.13亿元,总税收收入将减少208.65亿元。2006年由于我国初次分配结构不合理(以2005年初次分配结构为基础),使我国税收收入增加208.65亿元。

二、来源于城市的二、三产业税收高增长

(一)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配不合理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分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第一,工农业产品之间价格的“剪刀差”,农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为工业发展提供积累,使城乡发展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第二,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科研等投入严重不足,使农业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短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业劳动力普遍素质低下;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三,长期以来实行的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及城乡分割的就业体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顺利流入城市,剥夺了农村劳动力提高收入的机会。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到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其比率为3.22:1。城乡之间的巨大收入差距,已严重影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社会的稳定。

(二)城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税收超经济增长

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分配不合理,税收主要来源于位于城市的二、三产业,促使税收收入增速高于总的GDP增长。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国第一产业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1994年我国三个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9.8:46.6:33.6,到2007年这一比例变为11.7:49.2:39.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8.1个百分点,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幅度较大。“十五”期间,我国税收收入年均增长19.5%,其中来自农业的税收年均下降16.4%,2005年占全部税收比重为0.02%,较“十五”初年的0.09%下降了0.07个百分点,随着农业税的全部取消,农业税收只有剩下烟叶税,税收收入就更少了。城市二、三产业增加值以及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超GDP增长。

(三)城乡分配不合理引起的税收收入增收

税收收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税收收入风险;基层税务机关

一、税收收入风险的主要内容

一是各类政策的漏洞形成收入风险。各类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法规、政策的规范性和普遍性之间的矛盾,造成税收法规和政策存在一些缺陷、漏洞或含糊不清,不能对每种情况进行明确,形成法规层面的风险。

二是执法能力的欠缺引发收入风险。由于税务人员执法能力不强、政策理解偏差、信息不对称,甚至执法人员不作为等违法情况造成执法层面的风险。这是主观方面的风险源,而客观方面的风险源如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过重,常常陷入日常事务不能自拔,税收法规政策的系统培训不到位,税源管理模式仍待优化,执法监管缺位等原因,都会加剧执法难度,从而带来收入风险。

三是纳税遵从度低带来收入风险。因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无意不遵从,或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恶意不遵从带来的收入风险。现行计税方法过于复杂,加上税制设计漏洞带来的避税空间,混淆了纳税人对合理避税与偷漏税的界限认识,造成了纳税的无意不遵从;由于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而且目前我国的纳税文化氛围不强,部分纳税人对税款征收仍有敌对情绪。

二、目前组织税收收入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收入主导型税收反作用于税收管理原则

财政体制扭曲了应收尽收的原则。税收计划工作已由原来的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但在区局层面,由于经费受制于地方政府,完成地方税收收入的目标压力很大,对正常的税收管理和依法治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风险不言而喻。目前,各地普遍实行的“计划税收”财政体制,使税收工作仍维持完成下达收入任务的现状,难以真正实现“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依法组织收入原则。由于存在计划任务的要求,可能出现有税不收,压任务、压基数,为下期埋伏笔,或者强征过头税、协商预缴税甚至贷款缴税等两个极端。

(二)税收管理中种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税收信用严重缺失

一是各级税务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下级机关对其自身的征税情况的信息远比上级机关掌握得充分, 下级机关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获利。这种形式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所有类似的上下级机构之间。

二是税务机关与税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税务人员对自身工作情况、工作能力的了解超过税务机关。由于税务人员是实际执行税收征管各项具体操作的人,税务机关难以掌握税务人员工作的具体情况,税务人员拥有信息优势。

三是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是税务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特殊表现,存在于实行分税制的国家,国税与地税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者都只掌握自身所管辖的税种和纳税人的信息,各自具有对自身管理情况的信息优势。

四是纳税人纳税情况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及某些私人信息存在的必然性,税务机关不可能完全掌握纳税人的所有真实纳税信息。在纳税人的纳税情况上,纳税人远比税务机关了解自己的经济活动,也知道自己应缴纳的税收,纳税人具有信息优势。

三、规避税收收入风险的几点思考

(一)跳出“计划任务”,深化“依法治税”

依法治税落实到具体征管实践,就是要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如果不能从计划治税、任务管税中跳出来,则依法治税只能停留在各种文件、讲话材料上。要实现从计划治税、任务管税到依法治税的转变,必须深化对税收与经济相互关系的认识,做好经济税源调查与分析,由单纯的基数递增法向结合上年实绩、当年经济增长水平以及各种特殊因素等方面综合确定的方法转变,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

(二)构建组织收入风险防范机制

加强队伍建设与监督为起点,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的症结点。首先是牢固树立税收风险意识。让各级税务机关更加深刻地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认识自身工作的本质及其规律,应认清税收执法环境,树立法治观念、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提高法制和道德水平,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其次是创新科学的税源管理模式。目前单纯以地域、行业和规模等标准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的模式已渐渐显现其弊端,使得税源管理人员往往陷入日常性工作,难以进行深入的高质量的管理。积极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从源头上规避收入风险。再是加强执法业务知识培训。要针对执法风险隐患较大的环节进行行之有效的培训,重点讲解风险的存在方式、特点及防范和处理措施,增强税务人员识别、应对和化解税收执法风险的能力。

(三)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加强上下联动,提高税收立法质量。对于现行税收立法上存在的立法层次低、操作性有待加强、与其他法规不相容等问题,作为基层税务机关能做到的是加强与上级税务部门的沟通,充分反映问题,最重要的是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或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税收法规制定部门提供改进和完善税收法规的基础和依据,上下联动而完善税收立法。不能对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一味 “等”上级部门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是丰富信息采集,加强税源分类管理。现代化的税收管理是建立在信息共享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税收管理的环节从流程上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数据采集为基础的税款征收环节(包括登记与认定、文书流转与审批、申报征收与计会统、发票管理);二是以数据的综合使用为基础的税收管理环节(包括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个性化服务与综合服务)。建立和完善以CRM为核心的纳税人关系管理系统,要以纳税人客户关系管理和状态管理为原则梳理税收管理业务流程,通过税收管理中信息的相对集中,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相对集中和统一。

三是抓紧税务建设,净化税收环境。税务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分工的产物,具有涉税、涉税咨询和涉税鉴证职能,是纳税人合法权益以及国家财经纪律和税收法规的维护者,是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沟通的重要桥梁。目前,我国的税务机构正逐步走向成熟,但仍存在按委托方(即纳税人)意愿出具于委托方单方面有利的涉税鉴证、利用其与税务机关建立的良好关系进行“寻租”以办理减免退税事项等不好的现象。税务机关要联合财政部门、行业组织等部门加强对税务的监督和建设,使其健康发展,减少潜在的收入风险。(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基础研究项目“基层税务机关防范税收收入风险的思考”(项目编码:S140074)

参考文献:

[1]潘海燕.对加强基层税务所建设的理性思考[J].学习月刊,2013,22:85.

[2]广东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鲁兰桂,王永民,龚学泉,李殿相,钟文锋.论科学组织税收收入的关系[J].广东经济,2012,01:38-44.

[3]蔡昌.税收信用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14,11:54-57.

税收收入范文第8篇

作者简介:凌云(1979-),女,河南舞钢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经济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财政、税收。

摘要:经济增长是税收收入增长的源泉,税收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转轨国家的国情、省情决定了河南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以效率为中心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税制结构,以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经济和税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基于河南经济与税收入增长运行的基本特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运行规律,分析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确定税负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促进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地方税;税收收入;经济增长;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4503

1 引言

经济增长是税收收入增长的源泉,税收是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转轨国家的国情、省情决定了河南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主要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必须建立以效率为中心的宏观税负水平与税制结构,以促进河南省经济和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促进经济和税收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上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税收收入的增速过快或过慢都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会有程度不同的差异。作为我国第一粮食大省、人口大省、新兴工业化大省,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如何,不仅关系到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也关系到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基于河南经济与税收入增长运行的基本特征,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河南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运行规律,分析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合理确定税负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促进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对策建议,为河南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之路,大胆进行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创新河南持续探索发展之路。

2 十年来河南经济与税收运行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完整含义包括税收收入规模、增长、税负、弹性、结构、周期等基本特征。税收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或影响方式的量化分析和结论都可以对应着税收的这六个特征。各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税收收入的基本特征。一般来说,税收受经济、政策、征管三大要素的影响,三要素之间具有系统的关系。分析经济因素的影响,必须有一个代表性指标,GDP应是唯一的选择。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税收总量与GDP在核算口径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一般用GDP来衡量经济规模和描述税收负担和增长弹性等基本特征,以GDP为经济变量来分析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关系。

2.1 河南经济与税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1994年以来,河南经济与地方税收收入均呈现了快速增长态势。全省GDP(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由1994年的2224.43亿元发展到2010年的23092.36亿元,增长了3.81倍,年均增长15.99%;2010年全省地方税收收入达到1016.55亿元,较1994年的81.77亿元增长了11.43倍,年均增长17.32%。运行区间税收的增长速度围绕GDP增长速度的波动而发生相应波动,经济与地方税收保持了协调发展、基本同步增长的运行趋势。

资源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本表资源按当年价格计算。

2.2 河南税收的内部构成情况

河南地方税收结构以增值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为主体,而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直接税所占比例较小。1994年分税制改革实施后,构成地方税收收入的税种共有20个,其中:地方税种17个,中央与地方共享的税种3个。从表2资料可以看出:在20个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的税收额在全部地方税收收入中所占份额较大,合计达到65%以上。个人所得税所占份额也达到4%。城市维护建设税所占份额一直稳定在6%以上。这些税种构成了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其余的十几个小税种总的税收额仅占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10%左右。

从发展趋势来看,营业税的税收额增幅比较稳定,其所占份额在各年份中虽有波动,但一直保质在30%左右,在地方税收收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值税所占份额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仍占到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15%以上。企业所得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其所占份额由1994年的16.38%下降到2010年13.44%,下降2.94个百分点,河南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税收额虽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所占份额由1994年1.87%上升到2010年3.96%,但仍远远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河南的地方税制结构与全国存在较大差别,这与河南的经济结构有着紧密联系。

资料来源:《河南统计年鉴—2011》、《河南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

本表资料按当年价格计算。

2.3 地方税收入增长速度与税收弹性系数的实证分析

税收弹性系数是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它反映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关联程度。以1为界,大于1说明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小于1说明税收增长慢于GDP增长。表3中GDP增长率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从表中资料可以看出: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税收入与GDP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9年地方税收入达到21576.84亿元,较1994年增长11.75倍,从1994年到2009年的十六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18.70%;同期2009年GDP达到340506.90亿元,较1994年增长6.06倍,年均增长1406%;这一时期税收弹性系数为1.41,地方税收入年均增速比GDP增速高4.1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地方税收入与GDP呈现同向增长趋势,但各年份之间波动较大,从1994年到1999年增速呈逐年递减趋势,2000年以后增速明显回升。各年度税收弹性系数除了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之外都大于1,近几年接近2,说明税收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2倍,这显然是超常增长。地方税收增长速度的加快,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的加快,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积极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税收征管力度的加强,堵塞漏洞,减少偷逃税和清理欠税也是税收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财政年鉴-2011》中的数据计算得出。

3 河南经济增长与税收增长的相关性分析及定量模型

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即由于GDP的增长,税基的扩大,会使税收收入相应增长;而宏观税负与GDP增长存在着负相关关系,提高宏观税率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笔者依据1994~2010年有关的财政、税务统计资料,运用相关与回归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如下。

税收收入与GDP存在着高度相关的关系。定量分析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可使用税收收入与GDP的回归模型。设GDP为变量x,税收收入总量为y,运用两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作一元回归,可得到GDP与税收收入总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e代表了发生的误差,回归模型中的b代表斜率,大致衡量了GDP的增长对税收收入总量增长的影响程度。通过回归分析,GDP总量与税收收入总量的相关程度高于GDP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的相关程度。

设地方税收总额为y,GDP为变量x,运用河南1994~2010年两变量时间序列数据作一元回归,得到GDP总量与税收收入总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回归模型说明二者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得到的结论是:GDP每增长1000亿元,地方税收可增加61.23亿元的收入。截距a为负值,说明有一部分GDP没有上缴税款。

结论表明:经济增长是决定河南税收收入增长的第一位因素。从1994至2010年近二十年来,河南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名义GDP增幅2010年到18.54%,奠定了税收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2010年河南税收收入达到1016.55亿元,为实行分税制改革之初的1994年12.43倍,税收绝对额增加了934.85亿元;而宏观税负水平的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增长几乎没有影响。近二十年来,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现不规律的波动,且总体不平偏低,2010年的宏观税负仅比1994年提高0.09个百分点。在1995~2003年的九年间,有五年由于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上年下降而影响税收收入减税。

4 促进河南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建议

河南宏观税负水平低,税制结构不合理,都直接或间接地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建立起适合河南省情的宏观税负与税制结构,从而促进河南“三化”协调发展。

4.1 合理确定宏观税负水平,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依据政府支出需要决定因素,河南的宏观税负水平需要提高。但过高的税负会加大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过低的税收水平则使政府无法履行其正常职责,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期间难以承担起改革的巨额成本。从河南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小口径宏观税负水平(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还是中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大口径宏观税负水平(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各省、市、区中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不论从需要,还是从可能来看,河南的宏观税负水平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提高宏观税负水平首先在规范政府收入形式。对现行的税外收费进行科学类,取消不合理收费;对符合收费性质的收入予以保留并纳入预算内管理;对具有符合税收性质的收入应将其纳入税收制度,由税收部门依法征收。这样可将部分“费负”转化为“税负”,既可以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而又不会新增私人部门的负担。其二,要适应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税制改革,提高税制弹性。实行结构性增税与减税改革,以发挥税收的改革效应,纯经济效应和潜在竞争效应。从而使经济发展水平对宏观税负水平与税制结构的最终决定作用通过税制改革得以发挥。最后,要加大税收执法力度,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减少税收流失。

4.2 优化税制结构,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结构

考虑到促进河南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完善地方税制体系,进行税制结构改革,提高税制适应市场化及对外开放程度提高的要求。在科学合理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税种的前提下,确立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建税、车船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地方税体系。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现代税制的要求,逐步减少以至完全取消专门对农民设置的税制体系,使农民作为纳税人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纳税地位,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税制的统一。在清费立税的基础上,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环境保护税和教育税等。在保持流转税主体地位的同时,适当提高所得税比重,并力求在条件成熟时构建起双主体税种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建民,宋建军.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1):7478.

[2]郝春虹.中国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4):16.

[3]曾国安,胡晶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8):5962.

[4]王志刚.中国税收收入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J].税务研究,2007,(3):1419.

[5]张伟.中国税收与GDP的再分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