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诊断标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妊娠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4.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8(a)-0090-03

妊娠期糖尿病在产科疾病中较为常见,其发病率逐渐增高[1-2],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较难发现,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其对母婴健康的威胁较为严重,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近年来,国内外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争议不断,意见不一。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成为妇产科医生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分别采用两种不同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以期探讨不同诊断标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妊娠初产妇800例,年龄22~34岁,平均(29.5±3.2)岁,平均分娩孕周(38.7±1.3)周。其中2011年1~12月采用乐杰主编的第7版《妇产科学》中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1](GO)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孕妇50例(GO组),2012年1~12月采用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诊断标准[3](IADPSG)诊断妊娠期糖尿病孕妇60例(IADPSG组)。两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年龄、分娩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1.2.1 GO组 妊娠20周前孕妇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则复查空腹血糖,如空腹血糖≥7.0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如2次空腹血糖≥5.8 mmol/L,则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其他非糖尿病孕妇于妊娠24~28周时常规进行50 g葡萄糖负荷试验(GCT),如空腹口服50 g葡萄糖1 h后血糖≥7.8 mmol/L者为GCT异常,进一步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如空腹血糖≥5.6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1 h后血糖≥10.3 mmol/L、2 h后血糖≥8.6 mmol/L、3 h后血糖≥6.7 mmol/L,其中两项或超过两项指标异常者则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一项指标异常者则诊断为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给予运动锻炼、饮食控制,必要时注射胰岛素以控制血糖。

1.2.2 IADPSG组 孕妇于妊娠24~28周时常规行75 g OGTT,如空腹血糖≥5.1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1 h后血糖≥10.0 mmol/L、2 h后血糖≥8.5 mmol/L,其中一项指标异常者则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运动及胰岛素疗法同GO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孕妇妊娠期、新生儿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血糖值的比较

IADPSG组孕妇血糖筛查及OGTT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GO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的比较

IADPSG组孕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GO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轻于GO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的比较[n(%)]

2.3 两组孕妇妊娠期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及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与日俱增,而糖尿病的患病年龄也日趋年轻化,较多的育龄女性中存在孕前糖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产科疾病,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和发现的不同程度糖代谢异常[4-5]。近年来,妊娠期糖尿病呈显著增加趋势,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其空腹血糖正常,故较难发现此病,多数孕妇异常的糖代谢状况可于产后恢复正常,但会增加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6-7]。妊娠期糖尿病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较大,母儿的近、远期并发症较高。妊娠期糖尿病如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将会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导致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天畸形、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巨大儿、死胎、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8-9]。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成为妇产科医生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自20世纪后期开始,国内外对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争议不断,意见不统一,虽然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存在人群差异性,各国采取不同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10-11],且妊娠期糖尿病孕妇是否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存在争议。有研究报道,采用乐杰主编的第7版《妇产科学》中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该病因较易产生漏诊,或不能尽早确诊妊娠期糖尿病而延误有效的管理和治疗时机,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12-13]。美国糖尿病协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高血糖与妊娠不良结局关系(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s,HAPO)的前瞻性研究,该研究包括了亚洲在内的9个国家、15个医学中心的25 505名孕妇。研究结果表明,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的孕妇,随着其血糖水平的升高,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经过对糖尿病的分型及诊治指南进行充分讨论分析后,建议采纳IADPSG标准为GDM新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也均依据美国这一新诊断标准作了调整,使我国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升高。IADPSG与GO诊断标准比较,空腹血糖的诊断标准由5.6 mmol/L降至5.1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1 h后血糖由10.3 mmol/L降至10.0 mmol/L,2 h后血糖由8.6 mmol/L降至8.5 mmol/L;GO诊断标准规定两项或超过两项指标异常者方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而IADPSG诊断标准则规定一项指标异常者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本研究对妊娠期糖尿病分别采用GO及IADPSG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给予妊娠期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患者运动锻炼、饮食控制,必要时胰岛素注射疗法以控制血糖[14-17],结果显示,IADPSG组孕妇血糖筛查、OGTT空腹血糖水平、剖宫产率、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但两组孕妇妊娠期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相当。

综上所述,采用IADPSG诊断标准能提高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率,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及必要的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0-154.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9-521.

[3] 杨慧霞.2011年妊娠期糖尿病国际诊断标准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4(4):72-73.

[4] Lao TT,Ho LF,Chan BC,et al.Maternal age and prevalence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es[J].Diabetes Care,2006,29(4):948-949.

[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11,34(34):62-69.

[6] 陈惠仪.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9):66-67.

[7] 杨彩梅.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及围产儿结局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5):71-72.

[8] Coustan DR,Lowe LP,Metzger BE,et al.The Hyperglycemia and Adverse Pregnancy Outcome(HAPO)study:paving the way for new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Am J Obstet Gynecol,2010,202(6):654.

[9] 丁洁.妊娠期糖尿病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29(22):55-56.

[10] 陈友,江芳华,徐丛荣,等.新诊断标准下妊娠糖尿病筛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2):85-86.

[11] 魏玉梅,杨慧霞.妊娠期糖尿病不同诊断标准适宜性的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8):578-580.

[12] 申微,郭欣,区小牧.新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11):46-47.

[13] 罗静,常青,王延洲,等.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围生期母儿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9):81-82.

[14] 邱春萍,郑豫.不同干预措施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0,38(17):38-39.

[15] 金霞,班玲,张燕,等.个体化饮食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9):48-49.

[16] 周信芳,陶建英,戴建荣.妊娠期糖尿病孕期规范管理与妊娠结局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8,12(3):107.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尿病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6-135-02

Significance of 2h PG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ZOU Chunxia

Longchuan Centre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Heyuan City,Guangdong Province,Heyuan 5173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st Plasma Glucose and the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and assessed the role of 2h PG in the diagnosis of diabetes. Methods OGTT was carried out on 1047 patients and 2h PG and FPG level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misdiagnosis rate by 2h PG was only 1/8 of that by FPG. Conclusion The result shows 2h PG is more sensitive for diagnosis diabetes than FPG.

[Key words] FPG;2h PG;Diabetes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同时社会开始进入老龄化进程,因此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谢异常疾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已有不同程度的上升[1]。近年的统计显示,糖尿病已成为继癌症、心脑血管类疾病后的第三大健康杀手。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的缺乏,尤其是对餐后2h血糖监测关注的不足,导致在某些无症状下,未能及时确诊患者的血糖异常和糖耐量受损,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除了监测空腹血糖,血糖控制良好与否还取决于餐后血糖水平[2],因为在糖尿病病程早期,β细胞代偿功能还未受影响,虽然胰岛素分泌已出现缺陷,但仅表现为胰岛素高峰期延迟,难以与餐后血糖高峰达到一致,但此时空腹血糖水平仍表现正常。长期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更可能导致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所以定期监测餐后血糖使其达到正常水平是必不可少的[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单位体检科的配合下,对工厂和企业体检人员中糖尿病或疑为糖尿病的对象共1 047例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1 047例参与检测对象中,男523例,平均年龄(49.8±7.3)岁,女524例,平均年龄(52.1±6.7)岁。

1.2 研究方法

OGTT按照WHO标准监测口服75g葡萄糖后2h的血糖变化情况。血糖水平的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本研究中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特征

最终糖尿病诊断结果为阳性与阴性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平均腰臀比、体重指数(BMI)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血糖病理分布

统计1 047例检验对象的FPG与2h PG,绘制病例分布图。因为FPG为ADA建议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而2h PG为WHO建议的标准,因而FPG按照ADA建议的5.6与7mmol/L为切点,2h PG按照OGTT的WHO建议的7.8与11.1mmol/L为切点。

由图1可以看出,若以WHO建议的2h PG高于11.1mmol/L为诊断标准,则共有17+871=888人确诊为糖尿病阳性,若以ADA建议的FPG高于7mmol/L为诊断标准,则仅有3+871=874人确诊为糖尿病阳性。由此可见,若按照FPG为诊断标准,则有17人因空腹血糖低于7mmol/L而漏诊,漏诊率为17/1047≈1.6%,而以2hPG为诊断标准,则仅有3人因餐后血糖低于11.1mmol/L而漏诊,漏诊率为3/1047≈0.2%,漏诊率仅为FPG标准的1/8。因此2hPG作为诊断标准具有更高的预警能力。对于已经表现出症状的疑似患者,较低的漏诊率才更有利于进一步检查,做好干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对于正常人群,餐后血糖水平会保持在一定的高限之下而后逐渐恢复至基准水平。糖尿病患者饭后阶段的早期胰岛素分泌量不足,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上升甚至比正常人更高且维持更长时间。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大多时间为餐后状态,几乎为从早餐到临睡前的整个过程,比空腹血糖(睡前至第二日早餐之间)时间更长,从而可以说,餐后血糖水平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状态。餐后血糖水平的控制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更具临床意义。糖尿病高危人群表现出胰岛素抵抗明显,β细胞功能逐步减退,进而大部分衰亡。初始空腹血糖可能正常,但负荷后血糖升高迅速,β细胞持续分泌胰岛素,自身调节能力丧失,甚至使得餐后血糖低于空腹水平,造成餐后或代谢后低血糖。此外,维持基础血糖比控制糖负荷后血糖需要胰岛素的量小,一般2hPG的升高早于FPG[4],因此2hPG的诊断灵敏度更高。

本文中选择1 047例疑似患者,对其进行OGTT,结果显示以2hPG为诊断标准漏诊率仅为以FPG为诊断标准漏诊率的1/8,因此2hPG做为诊断标准更有利于患者及早发现、控制糖尿病,也更具有临床意义。

此外,餐后血糖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可以更好地控制并发症的产生。餐后高血糖对于细胞和组织可产生高血糖毒性作用,该作用在对人体的危害中占主导地位。由血糖升高而形成大量糖基化终产物,引起氧化应激,导致血管收缩,抗血栓能力下降,血栓增加,血管基质增生,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此过程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5]。此外,进餐后血糖水平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循环血液中的物质如脂肪向血管壁内流入增加,这将加重血管类病变的发生[6]。有研究表明,控制餐后血糖比单纯控制空腹血糖更有益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餐后2h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诊断及并发症预防都具有重要意义,应当给予重视。对于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应及早采取饮食、运动及药物等干预措施,以降低血管及其他类并发症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Carlos E,Ferrantedo A,Benhard W. Current development in 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J]. Med Eng Phys,2008,30(5):541-549.

[2] Hirohito S,Yukio Y,Sachiko T,et al. Cross-sectional association between BMI,glycemic control and energy intake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nalysis from the Japan Diabetes Complications Study[J]. 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2007,77(3):S23-S29.

[3] Maria EC,Timothy WJ,Martin S,et al. Diabetes care,glycemic control,and complications in children with type 1 diabetes from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J]. 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07,21(5):280-287.

[4] 郑少雄. 糖尿病研究2007年回眸:诊断、分型、预防和治疗[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28(2):1-13.

[5] 傅绪栋,李爱军,胥庆华. 餐后高血糖与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9,5(5):5-6.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3篇

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还不能根治,但是可以控制。一些早期或较轻的糖尿病患者是在一定诱因下(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才被发现或诊断,当这些诱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恢复正常。一些早期的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比较肥胖的患者,经过早期注射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随着体重的明显下降,即使停用降糖药物,血糖有的也可以恢复正常。但这并不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相反,当这些诱因再次出现,或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糖尿病还会卷土重来。

为什么有些糖尿病患者没有症状?

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有明显的症状,其原因是:(1)血糖高到一定水平才出现糖尿病症状。有人发现,只有在血糖高于15.0毫摩尔/升并持续一段时间的情况下,临床上才出现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可是诊断糖尿病的血糖标准要远低于此值。(2)对高血糖的反应不敏感。有的人,特别是老年人可能对高血糖不那么敏感,虽然血糖已很高,临床上还没有什么感觉。如有些人肾糖阈升高,都已是糖尿病患者却因尿糖不多,而没有什么感觉。(3)缺乏糖尿病知识。有些人对糖尿病一无所知,虽然已有“三多一少”症状却没有认识到,还以为是“能吃能喝身体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些情况很容易漏诊,以至贻误病情。

没有糖尿病症状

要不要治疗?

有的患者认为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目前的治疗目标已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糖尿病的症状,而是尽可能让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所以,应及时早期诊断糖尿病。

很多患者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监测血糖,但一测血糖却很高。要把感觉和平时的监测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血糖水平。

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

指血糖已经升高,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血糖介于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情况。主要包括3种情况:(1)空腹血糖受损。英文代号为IFG,是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但又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之间。同时餐后2小时血糖也没有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2)餐后血糖受损。是指餐后半小时、1小时血糖升高,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在正常和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况,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3)糖耐量受损。又称糖耐量减低,英文代号IGT。糖耐量试验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但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之间。

处于血糖增高阶段的人是糖尿病的易感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二地降糖丸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26—0077—02

Effect of Erdijiangtangwa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45 cases

YANG Zhengyu PENG Yanhong

First Hospital of TCM of Yiyang in Hunan Province, Yiyang 41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efficacy in treating type—2 diabetes with Erdijiangtangwan and conduct the safety assessment. Methods A total of 90 cases meeting choice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of 45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45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bject to the oral administration of gliquidone and metformin,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bject to gliquidone, metformin and Erdijiangtangwan. Results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total efficiency (P < 0.05); mor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reduction of fasting blood glucose, 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P < 0.05 or P < 0.01). Conclusion Erdijiangtangwan is safe, effective and non—toxic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Integrative therapy; Erdijiangtangwan

笔者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对45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二地降糖丸加常规西药治疗(下称治疗组),并与单用常规西药治疗(下称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45例中,男 25例,女 20例;年龄38~69岁,平均 (55.3±17.2)岁;病程2~6年,平均(4.2±2.1)年;对照组45例中,男 26例,女 19例;年龄37~68岁,平均 (54.6±17.8)岁;病程2~7年,平均(4.5±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拟定,凡具有糖尿病症状(如多尿、烦躁及体重减轻),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血糖(FPG)≥7.0 mmol/L;②随机血糖≥11.1 mmol/L;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75 g葡萄糖)中2 h血糖≥11.1 mmol/L。中医诊断标准[2],通过四诊资料中医辨证属脾虚或脾肾两虚为主者。主症:倦怠乏力,多尿或小便清长、纳呆;次症:气短懒意,腰膝酸软,舌淡舌边有齿痕、苔白、脉细无力。主症必备2项,加次症2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

1.3 糖尿病血糖水平分级

参照《实用内科学》[1]按其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3度。①轻度:空腹血糖 ≤11.1 mmol/L和餐后2 h血糖≤13.9 mmol/L; ②中度:11.1 mmol/L≤空腹血糖≤16.6 mmol/L和(或)13.9 mmol/L16.6 mmol/L和(或)餐后2 h血糖>19.4 mmol/L。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且血糖水平分级属轻、中度者;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属脾虚或脾肾两虚为主者;③愿意配合观察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肺结核 糖尿病 下呼吸道感染

对近2年来老年肺结核、糖尿病院内获得性肺炎病原菌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月确诊为老年肺结核、糖尿病院内获得性肺炎患者460例,男316例,女144例;年龄60~95岁,平均71.3±6.6岁。肺结核诊断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诊断标准[1]。院内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糖尿病诊断标准按WHO 1999年颁发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方法:晨起清洁口腔或口腔护理后,用力深咳留取痰液于无菌痰盒内并及时送检,所有送检合格的痰标本均按常规培养及鉴定[3]。采用1号麦氏比浊管MicroScan auto ScAN4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效测定试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进行药敏测量。遵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ZSI)标准,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

结 果

在分离出460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316株(68.8%)革兰阳性菌株70株(15.2%)真菌74株(16%)。

讨 论

我院结果表明肺结核、糖尿病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感染率68.8%,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15.2%与郑百成等[4]报告的基本一致。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肝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氏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为主。真菌以白色念球菌为主。

耐药结果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妥布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0.8%、89.8%、87.6%,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95.5%和78.8%,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96.9%、98.8%。对哌啦西林耐药率为8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率均为99%,对青霉素92.5%耐药。溶血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敏感率均为99%,对青霉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钠/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98.5%、92.5%、92.3%。

对于老年肺结核、糖尿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人,在规范抗结核、降糖治疗同时准确地应用抗生素十分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及真菌感染的增多,与大量应用抗生素有关。同时由于老年患者免疫低下,肝、肾代谢的药物灭活减慢、药物累积,且血浆清蛋白低,其结合药物能力下降,游离的活动药物浓度较高。导致毒性反应增加[5]。尤其合并糖尿病病人应用氨基糖类需密切注意肝功、肾功损伤及耳毒性。科学的应用抗生素。因此,病原菌培养及药效试验是十分必要的,强调结合免疫支持治疗,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肺结核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8]2号):WS 288-2008.

2 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0,8(1):5.

3 叶应妩,王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744-745.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皮肤科诊断为皮肤瘙痒症门诊病人,并对其进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随机血糖情况进行筛查。当患者任何一次血糖情况异常时,则进一步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糖尿病诊断标准最终诊断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其血糖情况作为分析对象。糖尿病诊断标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内科学》糖尿病诊断标准。

2结果

收集到皮肤瘙痒症及愿意配合检查患者共232例,其中初筛中血糖异常者46例,占总数19.8%,根据进一步葡萄糖耐量试验及临床表现,符合诊断标准诊断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分别为10例及22例,共占总数13.8%,各占总数4.3%及9.5%。其血糖升高主要以餐后2小时为主,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12.6mmol/l~22.6mmol/l,糖耐量异常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波动在9.2mmol/l~10.8mmol/l,首次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者分别为6例及20例。

3讨论

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常见的皮肤并发症,发病率约为非糖尿病者的2.7倍。糖尿病患者并发皮肤瘙痒症往往容易发现及重视,但患者首发出现皮肤瘙痒症时,合并糖尿病则往往容易被漏诊,由本研究结果可见,皮肤瘙痒症中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患者占总数13.8%,说明血糖异常在瘙痒症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也是皮肤瘙痒症常见的内科系统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患者在皮肤瘙痒症中占4.3%,这与我国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6.7%相近,这也提示临床上诊断皮肤瘙痒症的患者应多注意血糖情况。皮肤瘙痒症合并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者血糖升高主要以餐后2小时为主,空腹血糖一般不高,而患者日常体检仅对空腹血糖进行监测,这便成为容易被患者本人忽视及导致容易漏诊原因。部分餐后血糖明显偏高甚至达20mmol/l以上,研究表明,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皮肤表层细胞发生脱水效应、皮肤微循环异常引起缺血缺氧、糖代谢失常,造成细胞膜功能障碍以及神经功能紊乱使皮脂腺、汗腺分泌异常等,这些原因都可以降低皮肤抵抗力并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最终引起皮肤瘙痒症的发生,故皮肤瘙痒症也可成为隐匿性糖尿病的首发症状,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因皮肤瘙痒症前来就诊而最终首次诊断糖尿病患者有6例。本研究中,更需重视应为皮肤瘙痒症中的糖耐量异常患者,其不但占有较大比例,且将有可能发展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及早对其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进行干预,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4结语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糖尿病 脑梗死 预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14

脑梗死是糖尿病患者的严重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的发病率为16.4%~18.6%[1]。临床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其血管病变复杂、弥漫、多发且预后差,病死率高。1998年8月~2010年7月收治糖尿病脑梗死患者36例(糖尿病组)与36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临床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糖尿病脑梗死患者36例,同期收治的非糖尿病脑梗死(NDACI)患者36例为对照组。伴糖尿病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2~80岁,平均61岁;合并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18例,血脂异常20例,高血尿酸4例。对照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0~82岁,平均65岁;合并高血压病16例,冠心病10例,血脂异常19例,高血尿酸2例。糖尿病组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

辅助检查:入院次晨抽静脉血检查,糖尿病组空腹血糖14.5±5.8mmol/L,胆固醇6.96±1.2mmol/L,甘油三酯3.26±0.5mmol/L,HDL-C 2.05±0.58mmol/L,LDL 4.25±0.86mmol/L。对照组空腹血糖4.4±1.2mmol/L,胆固醇5.5±1.1mmol/L,甘油三酯1.4±0.3mmol/L,HDL-C 1.95±0.38mmol/L,LDL 3.1±0.6mmol/L。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诊断标准:脑梗死诊断标准根据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通过头颅CT及头颅MRI确诊。

治疗方法:两组入院后均给予脱水、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使用神经保护剂、降压等治疗。空腹血糖值>8.0mmol/L者,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临床疗效评分标准: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临床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标准分型,即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和重型(31~45分)。

疗效判断标准[2]:①痊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偏瘫肢体肌力恢复>4级;②显效: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偏瘫肢体肌力恢复>2级;③好转: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偏瘫肢体肌力恢复>1级;④无变化:症状与体征及偏瘫肢体肌力同入院。

结 果

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糖尿病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55.56%),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临床疗效亦有显著性不同,糖尿病组治愈率为2.78%,显效率为19.44%;而对照组分别为22.22%和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表2。

讨论

本研究中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高[3]。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胰岛素抵抗可导致[4]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单核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促进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同时使低密度脂蛋白黏附在细胞壁上,血液高凝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及血液高凝状态,血循环障碍导致血栓形成。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比非糖尿病脑梗死的患者严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糖尿病不仅是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还可以加剧急性脑梗死的病情,直接影响其预后。试验研究发现,糖尿病组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同时血脑屏障损害也重,高血糖时,脑缺血使脑组织不能对糖进行有氧代谢,无氧酵解加速,使乳酸生成增加,导致缺血性乳酸中毒,当脑组织乳酸水平高于25μmol/L时就可产生不可逆性神经损害[5]。

多数学者认为,糖尿病不仅引起微血管病变,也可以引起大血管病变,高血糖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增高和预后不良可能与严重的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其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低胰岛素血症通过减低脂质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激素过多、血液流变学改变、凝血机制失调、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加重了微血管病变,从而促使脑梗死发生、发展。

糖尿病诊断标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影响因素

2004~2008年,我院对138例3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及心血管并发症的有关危险因素及其发病机制作一分析,并作简要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男93例,女45例,年龄30~83岁,平均53岁,发病年龄和病程,最小30岁,最大80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0年,平均8.5年。糖尿病类型及诊断标准,1999年,按WHO糖尿病诊断标准,本组1型32例,2型108例。

1.2 治疗 饮食控制+口服降压药55例,饮食控制+体育运动+中药35例,饮食控制-胰岛素50例。

1.3 观察项目 血压、眼底、尿液及肾功测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脑CT等检查。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与冠心病,按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下列标准之一者。①典型心绞痛和心律的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证实,心电图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严重心律失常者,(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②高血压、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者;③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2 结果

2.1 心血管合并症的发病率 本组合并冠心病60例,视网膜病变65例,高血压52例,肾病34例,脑血管病26例,分别为42%、45%、37.1%、28.6%、14.3%。视网膜病变及冠心病居首位。

2.2 心电图异常的发病率 心血管并发症严重者80例(51.5%),表现为心肌供血不足55例(67.1%),窦性心动过速10例(12.2%),窦性心律过缓5例(6.1%),窦性心律不齐8例(9.8%),完全性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5例(30%),心房纤颤5例(6.1%),左右心室肥厚14例(17.1%),低电压10例(12.2%)心肌供血不足居首位

2.3 血压 血压均值140/90 mm Hg者45例(32.1%),140~179 mm Hg者83例(59.2%)。≥180/100 mm Hg12例(8.6%)。

2.4 血糖浓度与并发症的关系 血糖19.6 mmol/L25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23例(92%)。

3 讨论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造成死亡原因之一。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临床可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绞痛、无痛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由于心脏痛觉传入神经的病变,糖尿病患者的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达24%~42%。常因未能及时发现而并发心源性休克。

糖尿病伴高血压引起的心肌纤维化与心肌细胞溶解灶可能与本病患者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高有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肾脏病变除上述因素外,与血液高凝状态引起的视网膜与肾脏微血栓形成有关。病程较长,持续性高血糖状态也是心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及预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数目减少,胰岛透明变性,使B细胞的功能降低。临床症状不典型,心血管并发症多且严重,完全具备三多一少仅占50%左右,血糖多在14 mmol/L以下,难于确定确切的发病时间。因此,往往以并发症的方式而就诊心血管并发症在治疗上首先积极控制糖尿病,降低血糖及血脂溶度,伴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选用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不但可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而且有保护性的治疗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苗述楷,蔡惠文.糖尿病并发症防治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