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糖尿病诊断

糖尿病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糖尿病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1篇

导致微量白蛋白尿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糖控制不佳、高血压、吸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肾病的发展是可以延缓的,在早期甚至是可逆转的。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预后非常重要。

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常规进行糖尿病肾病筛查。1型糖尿病在确诊5年后进行初筛,2型糖尿病确诊后应该立即开始筛查。

1微量白蛋白尿

微量白蛋白尿是国内外公认的临床早期诊断指标。微量白蛋白尿是指24小时尿或白天短期收集的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毫克/24小时(20~200微克/分)。也可用尿白蛋白/肌酐指数(微克/微摩尔)表示,当指数大于3.5可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阳性,2次以上阳性临床才有意义。同时需排除尿路感染、经血期、高血压、心脏病及其他肾脏病、剧烈运动等影响因素,测定时要求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微量白蛋白尿的临床应用不仅限于显性糖尿病的预测,还能预测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晚期病理性下降。

2肾小球滤过率、肾脏体积大小

肾小球滤过率测定,采用99Tc-DTPA(99锝-二乙三胺五乙酸)一次静脉注射法测定。糖尿病的初期,甚至糖耐量减低(IGT)阶段,肾小球滤过率就已升高,肾脏体积比正常增大30%。此项检查仍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血糖不是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惟一因素,但确定肾小球滤过率可随血糖升高而增高,肾脏体积也增大;反之血糖控制佳,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肾小球高滤过是糖尿病肾病I期诊断的惟一依据。

3肾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糖尿病肾病II期,肾活检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以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扩张为特点,但是这一创伤性检查,难以被患者所接受,临床推广应用存在一定困难。

其他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指标,还包括高分子血浆蛋白尿检测、低分子血浆蛋白尿检测、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异常检测、细胞因子测定、肾小管性蛋白尿和酶尿检测、糖尿病肾病易感性检测等。

微量白蛋白尿检测,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最有效,也是最经济、最便捷的方法之一。可用简易的检测试纸自己在家检测,如果发现异常再及时去医院检测、确诊。

(王卫庆教授每周三上午有专家门诊)

小贴士

微量白蛋白尿检测试纸“肾之宝”

适宜人群:糖尿病、高血压、慢性心血管疾病并发肾病的早期筛查。

检测周期:健康人群一年1 ~ 2次;患病人群每月1次。如已测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20 ~ 200微克/分),用药后每周检测1次,以观察疗效。

销售药房:上海瑞金药房、上海华泰大药房、上海长宁得一药房、上海宝岛大药房、上海国大药房。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2篇

1型糖尿病(Type1 diabetes mellitus,T1DM)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而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报道T1DM正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1],已经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本病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多数患儿以昏迷或感染首次住院治疗,若误诊、漏诊或处理不当可导致死亡。对本院1990年3月~2006年12月住院治疗的89例T1DM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根据计算机病案管理系统显示结果,提取本院89例T1DM患儿的病案资料,男/女=48/41,年龄1.1~15.4岁,本市区11例,乡村78例,诊断标准符合1999年WHO制定T1DM标准[2]。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发病率与年龄、居住环境的相关性,并发酮症酸中毒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住院时间、治疗过程和预后等情况。

2 结果

2.1 儿童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并发酮症酸中毒(DKA)时多数有呕吐、纳差、腹痛、心悸、胞闷、抽搐、昏迷等表现,见表1。

2.3 T1DM并发DKA时空腹血糖、尿糖、尿酮体均较单纯T1DM为高。

3 治疗

(1)单纯T1DM:用短效胰岛素治疗,初始剂量0.5~1.0 U/(kg・d),餐前20~30分钟,分3次皮下注射,每日测血糖1次,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每日增减2~4 U,同时调整饮食,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2)并发DKA 治疗:轻度DKA患儿可以通过饮水、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中重度DKA患儿建立二维方式连续静脉输液通道,除应用胰岛素治疗外,同时处理各种并发症:①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胰岛素0.1 U/(kg・h)加5%葡萄糖注射液全天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测血糖1次; ②快速补液:5%葡萄糖

1 000 ml在2小时内补完;③补K+纠正电解质紊乱:初始氯化钾以1.0~1.5 g/h,静脉滴注,待病情缓解后改用氯化钾口服,3~6 g/d;④补碱:首次5%碳酸氢钠注射液100~200 ml稀释成1.25%的等渗液,当血pH值升到7.2时停止补碱;⑤处理各种并发症,包括脑水肿、呼吸窘迫、血栓栓塞等。结果,88例血糖控制良好出院,1例死亡。

4 讨论

糖尿病临床特点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表现,个别患儿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为首发表现,多食症状不明显,相反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痛等,结合血糖、血中酮体和pH值可明确诊断。文献显示年龄小者最易发生酸中毒,5岁以下有74.75%的DKA发生率[3],感染、饮食不节、应激等是DKA发生的诱因,糖尿病并发DKA时临床表现复杂,糖尿病特点被掩盖,加上儿童表达能力差或无表达能力,各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故儿童T1DM症状不典型,病情发展快,易出现抽搐和(或)昏迷。

T1DM在婴幼儿较少见,5~6岁开始增多,12岁达到高峰,这可能与此年龄儿童生长发育较快,升血糖激素分泌较多有关。T1DM 的发病率与性别、居住环境无明显相关性,

T1DM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与父母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本组89例单纯T1DM 58例,并发DKA 31例(34.83%),DKA市区发生率27.27%,低于乡村35.90%的发生率,5岁以下儿童DKA发生率为58.33%,明显高于大龄儿童,多数患儿有感染、饮食不节、应激等诱因。糖尿病并发DKA时病情严重,若误诊漏诊,延迟治疗会增加死亡的风险,本组3例误诊,1例死亡。儿童T1DM初发阶段症状隐匿,应引起父母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Diabetes Epidemiolog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Group.Seculau trends incidence of childhood IDDM in 10 countries[J].Diabetes,1990,39:858.

[2]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6.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糖尿病;诊断;治疗;检验项目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b)-0108-02

糖尿病(英简DM)随着社会老龄化迅速发展、生活及饮食方式的改变,该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经达到八千万人以上[1],临床治疗通常选择降糖药物,且持续终生。糖尿病的诊断一般结合血糖检测,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注意疾病的进程、药物效果也需要相应的检验,以便及时调整诊断及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疗效。现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例糖尿病患者,对比探析诊断、治疗检验项目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该院进行诊断、治疗的86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包括49例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0~83岁,平均年龄(60.35±5.94)岁。其中,合并冠心病者27例,合并高血脂者28例,合并高血压者31例。并选择同期体检的86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包括47例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42~85岁,平均年龄(61.63±6.67)岁。其中,合并冠心病者25例,合并高血脂者27例,合并高血压者34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研究存在突出可比性。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实施检验,具体包括[2]:相关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更充分的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以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患者在空腹检验前1天晚饭后至次日检验结束之前,不能进食任何事物、水以及药物,检验前严格禁止喝茶、咖啡、酒、吸烟等,保证患者情绪处于稳定状态。葡萄糖奶量试验:采集患者空腹血液标本,然后在250~300 mL的水肿加入75 g无水葡萄糖溶液。在5 min 内服下,在患者服下第一口糖水便开始计时,2 h 以后,采集患者血液标本,结合化验结果选择合理降糖药物,并确定药物的用量用法,确保检验的质量,正确评价疾病,调整用药方案。

1.3 葡萄糖奶量试验

葡萄糖奶量试验被国际公认为糖尿病的诊断试验[3],该方法一般是用于检测静脉空腹血糖检测值、葡萄糖负荷后的血糖值。通过血糖检测后,若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在7.0 mmol/L 以上;餐后2 h 血糖水平在11.1 mmol/L 以上,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这时,可适量服用糖再检测血糖,若血糖水平显著增高,处于140~199 mg/dl 血糖范围,但是尚未达到诊断标准,即可诊断为糖耐量减损。

1.4 糖化血红蛋白

动态监测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可实施糖化血红蛋白(英简HbA1)检测,若 HbA1 水平为4.0%~6.5%,说明血糖控制水平达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的计数数据,以用百分比(%)表示,通过χ2完成检验。研究的计量数据,以方差±(x±s)表示,通过配对样本t完成检验。当P

2 结果

2.1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比分析(x±s)

2.2 血压水平情况

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血压水平对比分析表(x±s)

3 讨论

糖尿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具有极为严重的威胁,预计至2025年全球患有糖尿病的人数将超过3亿[4]。世界各国均已加强了对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同时实施积极的病情检测及疗效观察,这些均与相关检验项目结果具有紧密关系。及时进行相关项目检验,对临床指导治疗、预防并发症具有促进作用。

非糖尿病患者应该接受筛查诊断,临床做出明确检验,而糖尿病患者则应该动态监测以便指导治疗。对于糖尿病的检验,医院常规的检验项目较多,部分是糖尿病必须检验的项目,部分是与糖尿病具有紧密联系的检验项目,一般为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治疗、预后评估[5]。掌握检验项目是十分必要的,明确患者空腹、餐后2 h 血糖水平是有效进行糖尿病诊断的科学参考依据。但是,既能够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信息,并无法将其作为诊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依据。若是糖尿病患者处于空腹状态,或是餐后2 h血糖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标准,这时应该实施 OGTT 试验,以便进一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临床还应对患者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进行确切了解,通过检测患者空腹状态及餐后2 h胰岛素含量情况,以及 C 肽分泌含量,以便明确糖尿病的分型。部分患者空腹状态时,机体内血糖含量处于正常水平,但是餐后2 h后血糖水平显著升高,这时便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管是否空腹,均会表现为某一时刻的血糖值,虽然检测项目结果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是,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在红细胞整个生命过程中,血红蛋白均会持续结合葡萄糖,合成糖化血红蛋白,其能够把采集血液标本前1~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体现出来,并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参考指标,有助于临床制定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该次试验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波动较大,同时血压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总之,糖尿病诊断及治疗的检验项目结果具有典型性,有助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疾病的控制,对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柏申.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华医学杂志,2013,83(2):169-170.

[2] 杨新国.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效果及意义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20(13):241-242.

[3] 肖富浩,张世杰.及时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糖尿病筛查中的应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3,10(5):140-142.

[4] 王芳媛.糖尿病诊断和治疗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5,25(12):53-54.

[5] 韩忠萍.糖尿病患者相关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2,22(14):234-235.

[6] 钱建平.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32):125-126.

[7] 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35-36.

[8] 王侃.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检验项目的应用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4(16):78-79.

[9] 李长殷.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0):156-157.

[10] 程世红.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的检验项目的应用评价[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1):22-23.

[11] 蔡丽君.分析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4):65-67.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化检验;糖尿病;诊断;价值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可导致患者机体各组织,尤其是眼部、肾脏、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和功能,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需及早诊断以避免延误治疗。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5例糖尿病患者予以生化检验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本院诊治糖尿病的12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7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2±5.62)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1.25)年。

1.2检验方法

1.2.1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检测

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和和餐后2h血糖检测,患者空腹血糖检查前10h保持空腹状态,于次日清晨从患者静脉处抽取约2ml血液作为检测样本。之后患者进餐,并于餐后2h再次抽取2ml血液,以检测餐后2h血糖浓度。为了提高血糖浓度检测的准确性,每位患者均需进行3次检测。

1.2.2糖化血红蛋白

采用MQ-2000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MQ-2000采用阳离子交换色谱法,根据HbAlc与非糖化血红蛋白带电量不同进行分离。非糖化血红蛋白带正电荷,而糖化血红蛋白几乎不带电,根据他们带电性质的不同,利用弱酸性阳离子交换色谱法将其分离。使用的固定相为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固定相,该固定相带有可交换的阳离子基团,能与带正电荷的非糖化血红蛋白通过静电作用相结合,而糖化血红蛋白不带电,故不能与固定相结合。在选定低浓度条件下洗脱,糖化血红蛋白首先被洗脱;再用高浓度洗脱液洗出非糖化血红蛋白,被分离出来的血红蛋白洗脱液通过415nm波长检测吸光度,得到相应的血红蛋白层析谱。HbAlc值以色谱图中HbAlc的峰值面积占全血红蛋白面积的百分率来表示。在空腹样本血液中加入EDTA-K2抗凝全血,并对样本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1.2.3葡萄糖耐量试验

患者实验前数日可正常饮食,若进食量较少,可于试验前三日进食超过150g的米、面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另外,患者需在试验前日晚餐后至试验日清晨禁食。患者口服60g葡萄糖溶液,于0.5h、1h、2h、3h后从患者静脉处抽取2ml血液以检测血糖浓度,并且收集患者尿液,对其进行尿糖检测,从而观察患者服用葡萄糖前后血糖浓度变化,以推断胰岛素分泌情况。

1.3检测标准

糖尿病判定指标为:空腹血糖>6.1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规定糖化血红蛋白≥6.5%,患者若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h血糖浓度未恢复至空腹正常水平,且尿糖呈阳性,则糖耐量减低[1]。

2.结果

125例患者空腹血糖检测中,120(96.00%)例血糖浓度平均值为(8.65±1.24)mmol/L,餐后2h血糖检测中,118(94.40%)例血糖浓度平均值为(13.52±1.64)mmol/L,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中,122(97.60%)例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为9.14%,葡萄糖耐量试验中,121(96.80%)例患者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h血糖浓度为(13.68±1.53)mmol/L,糖耐量减低。

3.讨论

糖尿病患者虽然临床症状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和疲乏无力等,但要较准确诊断出糖尿病还需进行以血糖测试为主的生化检验,患者应及时至医院进行检测,以避免延误治疗时机[1]。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125例糖尿病患者,予以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四方面的生化检验。

分析诊断结果可知,125例糖尿病患者中,120(96.00%)例血糖浓度平均值为(8.65±1.24)mmol/L,118(94.40%)例血糖浓度平均值为(13.52±1.64)mmol/L,122(97.60%)例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红蛋白中所占的比例为9.14%,121(96.80%)例患者服用葡萄糖溶液后2h血糖浓度为(13.68±1.53)mmol/L,糖耐量减低,这表明生化检验可有效检测出糖尿病,并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

空腹血糖是糖尿病诊断中最常用的检测指标,通常代表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本研究中患者的空腹血糖浓度平均值明显大于正常值,且每位患者均进行了3次检测,因此空腹血糖可作用糖尿病诊断中的有效检测指标[2]。另外,餐后2h血糖在患者发病10年前已处于临界状态,其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敏感性更高,而且大量研究证实其是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因此检测人员通过检测餐后2h血糖浓度,也可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3]。

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患者检测前8-12w的血糖控制情况,受空腹等因素干扰较小,而且该指标是国际公认的最优血糖控制指标,对指导患者调整血糖和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意义,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提高对该项指标的重视,并在1年内至少检测两次,以更好地控制血糖[4]。最后,本研究中大部分患者的糖耐量均呈减低状态,这表明其胰岛素功能均出现异常,也就说明糖耐量减低者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要远高于糖耐量正常者,再结合空腹血糖等指标的检测,便可实现对糖尿病的准确检测,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但糖尿病与肝脏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应激状态等在空腹血糖值、餐后血糖值方面相似度较高,因此需注意糖尿病和上述疾病的鉴别诊断,从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生化检验诊断糖尿病准确率高,可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刘艳华.探讨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10):141.

[2]黄玉英.糖尿病患者应用生化检验的临床诊断评价[J].糖尿病新世界,2014,08(07):26.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糖尿病;肺结核;CT诊断

近年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与一般的肺结核患者不同,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8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胸部CT表现的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4~2009年我们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8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现行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肺结核的诊断标准。入院时测量血糖浓度范围108~360mo1/L;本组患者中62例临床上均出现低热、盗汗、咳嗽等症状;80例患者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36~85岁,其中≥60岁的32例,

12 实验室检查 痰涂片或培养找到结核菌25例、支气管灌洗液中找到结核菌2例、胸水中找到结核杆菌2例、纤维支气管镜活检3例、CT引导下穿刺活检10例,手术病理8例,另30例结合临床综合诊断。

13 CT检查方法[1] 本组80例病例均行常规胸部CT扫描。采用GE Hispeed NX/I两排螺旋CT机,从肺尖到肺底全层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102 mA,层厚7 mm、层距7 mm,螺距10。对部分病例病灶区局部行1 mm层厚HRCT扫描。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80例中结核病灶双肺分布的38例,单发于左肺结核18例,单发于右肺结核24例;共有124个肺段发现病灶,其中在肺结核常见部位共89个肺段:上叶尖后段62个、下叶背段27个;少见部位共35个肺段:上叶前段20个、右中叶8个、左肺舌叶3个、下叶基底段4个。单发于结核常见部位52例,累及肺段45个;单发于结核少见部位10例,累及肺段8个;常见与少见部位同时累及的15例,累及肺段38个。16例为单个肺段或肺叶内病变,32例为多个肺段病变。

22 病灶表现 本组肺结核病灶的CT表现呈多型性,其主要形态与分布:大片状影20例、多发斑片状影22例、结节影42例、肿块影7例、空洞25例、树芽状支气管播散灶5例、毛玻璃征1例、线状及纤维索条影2例。此外合并胸水或胸膜肥厚粘连的12例、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4例、叶支气管局部增厚、狭窄1例。同一病例可同时有多种形态的病变,如肺实变、结节、肿块和空洞、树芽状的支气管播散病灶等共存。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中因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下降或血清中出现胰岛素抗体或受体缺陷等改变,使糖代谢紊乱,组织内糖含量及血糖增高,为结核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2]。糖尿病还可使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蛋白质形成减少,致使抗体水平下降。糖尿病引起微循环障碍,影响血液与组织间的氧交换,机体的抵抗力则进一步降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易发生肺结核的主要原因。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的发病部位与一般肺结核有所不同,一般肺结核很少发生在下叶基底段、右中叶、左舌叶和上叶前段[3]。在影像学表现上糖尿病并发肺结核与一般肺结核不同,主要有大片融合影、斑片影、空洞、树芽状支气管播散灶、结节、肿块及纤维索条影等形态,同一病例中可同时出现多种形态的病变,如肺实变、结节、肿块和空洞、树芽状的支气管播散病灶等共存[4]。与一般肺结核比较,显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在病变分布上往往具有多肺段累及、病变常不按肺段分布、较易累及结核非好发的少见部位的特点;在病变形态上则具有多型性,且多以大片融合影、空洞、支气管播散灶等活动性病变为主,但结节及肿块也不少见。

综上所述,CT对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时大多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但当胸部病变表现不典型或临床资料不全时,CT诊断可能比较困难,诊断时需与肺炎、肺癌等疾病鉴别。对于未发现糖尿病的肺结核病例,出现广泛叶段分布的大片状、斑块状病灶,其内有多发的无壁空洞,或者经抗结核治疗病灶变化不多的,甚至出现病灶范围扩大,空洞增大,出现播散灶时,均应考虑糖尿病的存在,应进行糖尿病的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以免延误治疗[5]。

参 考 文 献

[1] 胡荣剑,王妍炎,潘纪戍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2:766768

[2] 赵一红,黄润堂,曹松,等合并糖尿病肺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防疹杂志,2003,25(2);47

[3] 孟晟,朱砚Ⅱ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CT检查研究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5,11:9293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6篇

1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心脏病变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女性、遗传、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血压、吸烟、肥胖、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

2糖尿病心脏病变的临床表现

2.1糖尿病性冠心病

可表现为胸闷,活动后气促,心绞痛,严重者可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其症状往往不典型,常表现为无症状的心肌缺血,其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35.5%,而非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为17.6%。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病时间提前,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容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并且在心肌梗死后发生心衰、休克、心脏破裂及复发性心肌梗死的频率高。

2.2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多数比较隐匿,初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全身症状以疲乏、无力、心悸、气促为主;心脏症状常有以下表现:①心慌、气短、胸部憋闷,在劳累、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后发生,晚期可有浆膜腔积液、水肿、心功能不全等表现;②偶尔出现胸痛,其疼痛发作的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要轻,可能为痛觉神经迟钝或麻木所致;③复杂的心律失常。

2.3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CAN)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过去被认为只有在糖尿病晚期才会发生,现大多认为在糖尿病确诊时可能已经存在,其发病率高但临床表现隐匿,可引起糖尿病无痛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是糖尿病死亡率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典型的临床特征包括:性低血压、静息时心动过速、对活动的耐力及某些药物耐受性减低、缺乏典型症状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心电图QT间期延长及心率变异小等。以上的典型表现中,无痛性心肌梗死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后果最为严重。

3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诊断

糖尿病心脏病诊断依据主要表现为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和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糖尿病史,无高血压或冠心病,患者心脏增大,尤其女性患者左心室后壁和室间隔增厚,左心房扩大,左心功能减低者,心率变异性减低或MIBG断层心肌显像异常表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者均应诊断为糖尿病心脏病。

3.1糖尿病性冠心病

有糖尿病病史者,结合心血管病变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糖尿病性心脏病并不难,如病史中曾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SPECT等有相应的心肌缺血或梗死的表现,或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检查有管腔狭窄≥50%者,可诊断为糖尿病性冠心病。

3.2糖尿病性心肌病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诊断主要根据糖尿病病史及有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有心肌病存在者考虑本病的存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糖尿病性心肌病早期常表现为左心房增大和左心室舒张功能;而左心室和室壁增厚等则是糖尿病性心肌病中晚期的表现。该病的诊断还要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限制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等后方能诊断。

3.3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该病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其他并发症的表现所掩盖,因此需一系列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来辅助诊断。①R-R间距变异:方法为每分钟6次深呼吸时观察心电图上的R-R间距分别换算出心率,并计算心率差;60岁以下的正常人每分钟心率差≥15次,11~14次为可疑,≤10次为异常。②乏式动作: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用最大力量吹气,乏式动作指数即乏式动作后的最大R-R间距与最小R-R间距之比值,>1.21为正常,1.11~1.20为临界值,<1.10为异常;通常认为该指数下降提示副交感神经受损。③试验:主要的两项指标为卧立位心率差和30/15比值,卧立位心率差>15次/min为正常,11~14为临界值,<10次/min为明显异常;卧位起立后第30次与第15次R-R间距值比值即30/15比值,>1.04为正常,1.01~1.03为临界值,<1.00为异常。④紧握试验:主要反映心血管交感神经功能。持续握拳,舒张压上升>15mmHg(1mmHg=0.133kPa)为正常,10~15mmHg为临界值,<10mmHg为异常。由于一种功能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各不相同,现在多采用一组多种试验的方法来测试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因其特异性较差,故需先排除非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

4糖尿病心脏病变的治疗

糖尿病性心脏病的治疗无特效药物,因此早期重在预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严格控制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另一方面,积极寻找能够改善早期微循环病变的药物。

4.1改变生活方式

做好糖尿病患者教育,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患者,应严格控制总摄入热量,减少脂肪摄入,以低脂肪饮食为主,戒烟限酒,增加体力活动等。

4.2糖尿病的治疗

作为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子,糖代谢紊乱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支持。糖尿病并发症及控制试验(DC-CT)的研究表明,在1型糖尿病中,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为严格控制血糖。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值是一个预测缺血性心肌病的指标,冠心病的危险性随着HbA1c增加1%而增加10%,每下降1%,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事件的风险比及病死率都下降21%。在降糖药物方面,包括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对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药物选择,更倾向于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两类,因为它们会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磺脲类药物在降糖过程中未见增加心血管病死亡率。胰岛素的使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能起积极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作用。新型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即二肽基肽酶抑制剂(DPP-4)不仅有较好的降糖效果,且可改善心室重构、改善心肌代谢、减少心肌梗死面积等作用。在降糖药物的选择上,应避免一些有可能增加糖尿病性心脏病发病风险的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可引起水钠潴留而增加细胞外容量,包括血容量,可能会增加引起心力衰竭的风险,因此应避免使用。对合并心血管病变的患者控制血糖过程中要特别强调防止低血糖发生,因低血糖发生易加重心脑供能不足现象,有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

4.3控制高血压

UKPDS研究表明,糖尿病伴高血压者,收缩压每下降10mmHg,心血管并发症可明显减少24%~56%,心肌梗死的发生降低21%。随机临床研究证实降压治疗使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可使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事件明显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30mmHg和舒张压<80mmHg。若有蛋白尿、肾功能减退者,收缩压<125mmHg和舒张压<75mmHg。药物的干预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s)、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由于使用短效降压药时24h内血压波动较大,而血压波动是导致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主张选用长效降压药。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糖尿病患者起始或早期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RAS)抑制剂降压治疗会带来益处,ACEI类药物及ARB类药物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能改善舒张功能障碍的超声心动图参数。作为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降压药物,这两类药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4.4降脂治疗

2型糖尿病有明显的血脂异常,表现为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增高等。4S(ScandinavianSimvastatinSurvivalStudy)研究发现降低血胆固醇可使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42%,使冠心病突发事件减少55%。多项指南均建议,糖尿病是冠心病的危症,降低LDL-C是治疗的首要目标。降脂目标为:TG<1.7mmol/L,HDL(男)>1.2mmol/L,HDL(女)>1.4mmol/L,LDL-C<2.6mmol/L。糖尿病患者为改善血脂,推荐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减轻体重(如有指征);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n-3脂肪酸、膳食纤维、植物固醇/甾醇的摄入;增加体力活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治疗的重要步骤,调脂治疗也可减少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降脂药有他汀类和贝特类,他汀类抑制胆固醇合成,因此可降低血清TC、LDL、TG,升高HDL-C,贝特类可降低血清TG、VLDL、LDL、sdLDL,升高LDL-C。烟酸虽有全面调脂作用,但它可增加胰岛素抵抗,有升血糖的作用,一般不用于糖尿病患者。所有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除了生活方式治疗外,应考虑给予中等强度他汀治疗。高危患者如合并心脏病变或有心血管事件史的临床研究,已证实更积极的大剂量他汀治疗可显著减少事件的进一步发生。因此,推荐心血管风险增加[如LDL-C≥100mg/dl(2.6mmol/L)、高血压、吸烟、蛋白尿和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或有冠心病的患者给予大剂量他汀治疗。对于同时伴有LDL-C和TG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应选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可取得中等疗效,又可避免联合应用贝特类药物的副作用,但对于TG≥11.3mmol/L的严重高TG血脂的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中脂肪的含量,并配合贝特类降脂药物治疗,以避免发生胰腺炎。

4.5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药物

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均对糖尿病患者具心脏保护的作用。一般推荐用量为:75~150mg/d。

4.6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

可进行溶栓治疗(发病后6h内的效果最佳),但其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为差,其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范围较广泛有关。

4.7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化检验;糖尿病;临床诊断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临床中多以血糖升高为主要诊断依据。糖尿病患者在疾病发展后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早期对患者疾病进行正确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5月对生化检验在糖尿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43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选择同期来院体检的43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8)岁,男性21例,女性22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3.1±6.7)岁,男性22例,女性21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1.2.1空腹血糖 患者检查前禁食8h,可适当饮水,抽取所有患者静脉血2ml,进行空腹血糖检测。

1.2.2餐后血糖 患者进食后2h,抽取患者静脉血,对其血糖进行检测。

1.2.3血脂检查 患者禁食禁水8h,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体内的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2.4糖耐受检查 患者在检查前3d正常进食,检查前1d禁食,停止治疗,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空腹血糖,而后将75g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叮嘱患者在5min内饮用完毕,而后在患者饮水后30min、1h、2h抽取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血糖。在此期间患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不可有激烈的情绪变动。

1.3评价指标

1.3.1血糖指标 患者空腹血糖超过7mmol/L则视为血糖水平超标。

1.3.2糖耐受能力 患者在饮水后2h若血糖无法将至正常水平且患者尿糖阳性则可认为患者糖耐受能力低。

1.4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资料采用t值检验,P

2 结果

2.1对两组人员的血糖检测情况进行调查: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水平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2.2对两组人员的血脂检测情况进行调查 对照组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P

2.3两组人员糖耐受能力比较 实验组患者糖耐受能力低的31例,占比例的72.1%;对照组患者糖耐受能力低的4例,占比例的9.3%;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3 讨论

近年来,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患者胰岛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血液中血糖水平过高[1]。本病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患者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例如消瘦、口渴、烦躁等等,且随着患者病情不断发展,还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例如糖尿病肾病、坏疽、酮症酸中毒等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2]。

我院主要对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患者糖耐受情况进行了调查。在我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空腹血糖水平和餐后血糖水平均低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

总的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等生化检测结果均与正常人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生化检测的结果可以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临床依据,对患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江,焦祖伟.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2):384.

[2]吴潭梅.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Ⅱ型糖尿病监测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129.

糖尿病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  糖尿病  颈动脉

    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率较高,本文报导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19例患者颈动脉情况,并与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分析,以探讨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6-2009.6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19例,男56例,女63例,年龄62.6±21.5岁,其中脑梗死55例,合并高血压者25例,冠心病者39例,对照组为同期体检的相应年龄患者,排除糖尿病及脑血管疾病。

    1.2仪器和方法  采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5MHz,受检者平卧,头部偏向对侧,由颈部动脉起始部至颅内外动脉最高处进行连续纵、横切面搜寻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S)、颈外动脉(BCA)、椎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检测指标:

    (1)血管内径及血管壁内-中膜厚度:CCA在分叉前2-3cm处测量,ICA在分叉后1cm处测量,椎动脉在椎间孔处,锁骨下动脉在起始处。

    (2)粥样斑块的部位、形态、大小和回声特点,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四级:0级、Ⅰ级、Ⅱ级、Ⅲ级。

    (3)脉冲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峰值流速(SP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并估计管腔狭窄程度 (轻度狭窄1-59%;中度狭窄60-79%;重度狭窄>80%)。

    2  结果

    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检测情况

    糖尿病组粥样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中Ⅲ级斑块发生率两者存在着差异(P<0.01),而Ⅱ级斑块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所以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多生性Ⅰ、Ⅱ级为主,而对照组以内膜增厚Ⅱ级为主,年龄越大,病变越明显,这种差异仍然存在。糖尿病患者粥样斑块为硬化和混合斑为多,而对照组粥样块以纤维扁平斑为多,少量硬化斑,糖尿病以血管弥漫性病变为多,而对照组以较局限性病变为主,同时,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发病20例(16.8%),右颈内动脉完全闭塞2例,其中60岁以下组发病6例,60岁以上组发病14例,而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病仅2例,均为高年龄患者;前者颈动脉狭窄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起始处为多,后者均为颈总动脉中段内膜局限性增厚形成的狭窄。资料显示,糖尿病组血流速度减低,而PI值增高,完全闭塞者无血流信号显示,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血流动力学参数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是动脉变性坏死、钙化和纤维组织增生后粥样斑块形成的病变。本文通过119例患者检测分析,以探讨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特征,发现,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以粥样斑块形成为主要特点,各年龄段发病以Ⅲ级斑块最高,表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较早,一旦出现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程度较重,对照组动脉病变以I级、Ⅱ级病变为主,但高年龄段,I、Ⅱ级病变发生率有所增高,尤其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无临床、体征表现,经彩超检查发现病变。所以高年龄段人群颈动脉彩超的检测,对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存在部位及病变范围,提供斑块的形态学信息,并可根据斑块特征提示血管病变的分期、轻重程度,还能定量分析斑块所致动脉狭窄的程度,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