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3.013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以慢性关节炎症病变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畸率, 疾病主要引起软骨及骨组织破坏, 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往往已发生关节变形, 因而早期诊断对减少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研究显示, RF、抗CCP、GPI等多种自身抗体与RA的诊断密切相关[1]。本文对RA患者血清RF、抗CCP、GPI进行检测, 并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结果比较, 以观察三项指标在RA诊断中的价值,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6月~2016年2月于本院治疗的RA患者150例(RA组), 其中, 男57例, 女93例, 年龄18~64岁,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诊断标准。选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90例为非RA组, 男31例, 女59例, 年龄17~66岁, 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39例, 混合型结缔组织病9例, 强直性脊柱炎5例, 骨关节炎24例, 干燥综合症1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 2 检测方法 抽取所有研究对象静空腹脉血5 ml, 分离血清。RF检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 抗CCP和GP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RF>15 IU/mI, 抗CCP抗体>25 U/mL, GPI>0.25 μg/mL为阳性。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三种指标阳性率比较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高于非RA组(P

2. 2 三种指标灵敏度和特异性 RF、抗CCP和GPI联检RA的灵敏度较单项检测高, 为87.33%;但特异性较单项检测低, 为70.00%。见表2。

3 讨论

R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 多发于35~50岁女性, 在我国其发病率约为0.41%, 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对称性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 并最终破坏骨关节, 患者如诊断、治疗不及时, 可引起关节畸形和不可逆功能障碍。在患者发病过程中, 多伴有B细胞、T细胞滑膜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炎性介质、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的释放。研究显示, RA的发生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发生紊乱、遗传易感、细菌或病毒感染、神经内分泌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2]。

目前RA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指标等, RF是RA临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为抗免疫球蛋白G(IgG)分子Fc片段抗原决定簇抗体, 机体内变性IgG可与RF结合成免疫复合物, 进而活化补体, 在炎性黏附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 致机体组织炎性损伤, 引起血管炎和骨关节炎[3]。RF诊断灵敏度约为60%~80%, 且特异性较低, 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均可使其血清RF水平升高。GPI抗原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细胞内和细胞外液的免疫活性酶, 尤其在关节腔内浓度较高, 研究显示, GPI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自身抗原, 在RA患者的关节液和血清中GPI浓度升高, 而在皮肤、子宫内膜、心包及结缔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其表达无异常, 表明抗GPI抗体可能参与RA滑膜病变过程, GPI可作为RA诊断的免疫标记物[2]。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为一种RA患者自身抗体中抗角蛋白抗体谱成员, 且CCP是可经人工合成的较为理想的抗原底物, 其具有稳定性强、纯度高及不与其他血清成分发生交叉反应等特点, 抗CCP抗体检测因其较高的特异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临床患者疾病的诊断[2]。本文结果显示, 在RF组中, RF、抗CCP和GPI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RA组(P

综上所述, RF、抗CCP和GPI诊断R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三项联检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RA诊断的准确性, 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并对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判定具有指导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海, 吴久鸿, 向卓, 等.抗CCP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进展.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4, 20(11):1375-1378.

[2] 韩日成, 张家明, 冼观秀, 等.抗CCP抗体及3种血清型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5, 36(5):43-46.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2篇

【摘要】 :为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aid arthritis,RA)患者血液中抗环瓜氨酸肽(CCP) 抗体、抗角蛋白抗体 (AKA)、抗核抗体(ANA)在RA中的诊断价值,选择RA患者239例,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20例,健康对照组40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KA、ANA抗体;ELISA法测定抗CCP抗体。结果 RA组抗CCP抗体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病例组AKA、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CCP抗体、AKA及ANA对RA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抗CCP抗体与AKA有相关性 ,但不完全重叠。抗CCP抗体可视为RA的血清学诊断指标。

【关键词】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关节炎;抗角蛋白抗体;抗核抗体(ANA)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a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致残性,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病如不及时诊断治疗, 即可出现软骨和骨的侵蚀性病变, 造成关节结构破坏, 最终发展成为关节畸形、强直, 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1]。现行的RA诊断标准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只能根据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诊断, 从而导致病人误诊和漏诊, 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特异、敏感的实验室指标以助诊断。2000年Schellekens等[2]以合成的环瓜氨酸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 作为底物用ELISA 方法检测RA血清中的抗体,发现此抗体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RA的诊断。最近有学者提出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RA 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但尚未得到进一步的确证[3- 4]。本实验拟通过检测RA患者、其他疾病患者及正常人中抗CCP 抗体的浓度,探讨抗CCP 抗体对RA 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1.1.1 类风湿关节炎组(RA组)239例

为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均符合198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 修订的RA 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中男98例,女141 例,年龄16~75 岁,平均45 岁。

1.1.2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其他疾病组)220 例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20例,结缔组织病(OA)23例, 痛风26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51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内国际相应的诊断标准。其中男86例,女134 例,年龄14~68 岁, 平均年龄41岁。

1.1.3 健康对照组40 例

均来自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志愿者。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23~55 岁,平均39岁。

1.2 试剂和方法

1.2.1 试剂

抗CCP抗体;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抗体 (ANA) 试剂盒,均购自德国欧蒙公司。

1.2.2 方法

采取外周静脉血4mL于非抗凝的灭菌离心管中,室温下静置1~2h, 离心10min( 3000r/min)后,吸取上层血清,置于- 20℃保存备用。抗CCP 抗体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AKA、ANA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进行描述,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的比较采用t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CP抗体测定值比较

(表1)表1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抗CCP抗体测定值比较(略)

抗CCP抗体的正常值<5RU/mL,RA组抗CCP抗体(57.9±22.6)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

2.2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各项自身抗体阳性率

见表2。表2 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各项自身抗体阳性率比较(略)

AKA阳性率(>1∶100):RA为56.8%,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阳性率分别为5%、4.3%、11.5%、5.8%,健康对照组2.5%;ANA阳性率(>1∶320):RA组为 26.6%,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阳性率分别为90.8%、39.1%、46.2%、62.7%,健康对照组7.5%;病例组AKA、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抗CCP抗体主要为IgG类抗体,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APF、AKA的共同抗原族可能是CCP。1998年Schelekens等[2]、Kroot等[3]分别根据角蛋白微丝蛋白(filaggrin)的cDNA序列合成多肽,证实瓜氨酸是RA特异的抗filaggrin抗体识别表位的必要组成。有研究显示用ELISA 法检测的抗CCP 抗体对RA 具有高度的特异性(96.0%以上),虽然敏感性一般波动于45.0%~80.0%之间, 但仍明显高于其他特异性的RA 自身抗体[6-7]。在本研究中, RA组抗CCP抗体测定值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其AKA阳性率亦高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说明抗CCP抗体、抗核抗体及抗角蛋白抗体对RA具有一定的实验室诊断意义,抗核抗体在SLE、痛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其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作为一种新的高特异性和高阳性预报率的抗体,抗CCP 抗体可以成为辅助诊断RA 的一个指标。根据国外文献报道,抗CCP 抗体似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特别是影像学的侵蚀性改变密切相关[2-4]。研究发现抗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晨僵时间明显长于抗CCP 抗体阴性的患者,而且X 线Ⅱ期及Ⅱ期以上患者比例亦明显高于抗体阴性患者,认为抗CCP 抗体阳性患者比抗CCP 抗体阴性患者骨质破坏更严重[5-7]。文献推测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抗CCP 抗体阳性患者的滑膜液中含有大量的CCP 特异性B 细胞,它们在某种外来刺激的作用下发生了抗原诱导的突变,自动产生抗CCP 抗体,导致局部抗CCP 抗体聚集,引起骨质破坏,而抗CCP 抗体阴性患者的B 细胞却不能表明抗CCP 抗体与RA 的发病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确切的支持点尚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8-9]。因此如能在疾病早期检测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 并对患者早期联合应用改善病情药物治疗,或许可以延缓关节破坏的发生,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范列英.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清学诊断指标的研究进展[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 4: 632-633.

[2]Schellekens GA,Visser H, DE Jong BAW. Diagnostic properti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ecognizing a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J]. Arthritis Rheum, 2000, 43: 155- 163.

[3]Kroot E-J JA, DE Jong BAW, VAN Leeuwen MA, et al.The prognostic value of 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in patients with recent- 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J]. Arthritis Rheum, 2000, 43: 1831-1835.

[4]O Meyer,C Labarre, M Dougados,et al. Anticitrullinated protein/peptide antibody assays in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predicting five year radiographic damage[J].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2003, 62:120-126.

[5]Arnett FC, Edworthy SM,Bloch DA, et al. The American Rheumatism Association 1987 revised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1988, 26: 315-324.

[6]VAN Boekel M,Vossenaar ER,VAN Den Hoogen FHJ, et al. Autoantibody system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and diagnostic value[J]. Arthritis Res, 2001, 47: 1089- 1093.

[7]蔡细英,袁柳,谭慧清.AKA、APF、抗CCP检测在来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2005,12(22):1764-1765.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超声检查;膝关节

Diagnosis of knee joints in rheumatic arthritis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HEN Qing,JIANG Fan.Department of Ultrasonograph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Anhei23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RA).Methods Knee joints of 36 RA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 observe the synovial membrane,Joint capsule effusion,cartilage and blood flow.Results Synovitis were detected in 68 knee joints in 36 RA patients(94.44%).As well as,joint capsule effusion(46/72),cartilage destruction(18/72)and blood flow signal(30/72)were found.Conclusion High-frequenc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could be appliedis in the diagnosis of knee joint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Key words】Rheumatoid;Arthritis;Ultrasonography;Ultrasound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主要病理特点为侵蚀性滑膜炎,发病2年甚至3个月内即可累及关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进行性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等[1],因此,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由于RA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X线无特异性改变,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故其早期诊断较为困难。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显示手、足小关节炎性反应改变和骨破坏,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具有无放射性、关节腔图像清晰易见、价格低、可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等优点,可用于RA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2-3]。笔者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3年至2007年临床确诊的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早期诊断RA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6例(72个膝关节),男8例,女28例,年龄22~70(51.6±15.5)岁,病程2个月~30年,具有明显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障碍等症状,其中,有8例患者单侧浮髌试验(+)。全部病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协会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

1.2 仪器 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c700超声诊断仪, 13 MHz 高频线阵探头。

1.3 检查方法 患者平卧,充分暴露下肢,膝关节处伸直位,皮肤表面涂耦合剂后,对每个膝关节内、外侧面及髌上囊进行扫查,注意勿挤压滑膜,观察滑膜形态、测量滑膜厚度及滑膜囊内积液量;于关节屈曲位,观察关节面软骨及骨质情况。采用低速血流模式,脉冲多普勒取样容积为1 mm,增益调至最大灵敏度而不产生噪音信号,声束与血流夹角θ

2 结果

2.1 关节滑膜 68个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滑膜增厚(94.44%), 见图1。厚度为2.5~6.3(2.67±0.38)mm,增厚的滑膜厚薄不均匀,腔面毛糙,可见有团块状结构向关节腔内凸起,以低回声为主,与滑膜囊积液之间有清楚的界线。有13个关节滑膜呈斑片状回声增强。

2.2 关节囊积液 46个关节显示不同程度的积液(63.89%),见图1。表现为关节腔内可见液性暗区,积液主要位于髌上囊,积液间距3.1~34(10.78±0.82)mm。其中,10个关节腔内积液回声较好,13个关节腔内积液有粗大光点或絮团状回声,局部轻压絮团状回声有漂浮现象。

2.3 软骨磨损 18个膝关节软骨边缘线模糊不清(25%),见图2。膝关节滑车面、负重面的软骨较之背面软骨变薄,软骨面粗糙,部分病例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面虫凿样破坏性改变,连续性中断。

2.4 滑膜内血流信号 30个关节在增生的滑膜内显示低速血流信号(41.67%),见图1。其中,I级18个,II级12个,III级0个。因I级血流中脉冲多普勒信号获取非常困难,本组仅在显示II级血流的滑膜内进行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动脉血流Vmax=(10.65± 2.83)cm/s,RI=0.60±0.13。

3 讨论

目前对RA诊断大多依据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分类标准进行,尚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方法,该标准可使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但容易遗漏一些早期或不典型的患者。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超声、MRI和CT在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日益普及,并获得满意的效果。Backhaus 等[4]证实,超声与MRI对于检测关节炎患者的软组织炎性反应和关节破坏的敏感性均高于X线,对于滑膜炎的检测,超声甚至比MRI更敏感。且超声诊断简便、易行、经济,容易普及,因此,超声可成为RA新的诊断方法之一。

滑膜炎是RA的早期病理改变,表现为滑膜的渗出和增生,其厚度可明显增加,高频超声对软组织有极高的分辨率,尤其在关节积液的衬托下,能清晰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关节滑膜的变化,在声像图上即表现为关节表面低回声区增厚。有文献报道[5]正常情况下滑膜厚度不超过2 mm,本组受检36例患者共有68个膝关节出现不同程度滑膜增厚(94.44%),平均厚度为(2.67±0.38)mm,腔面毛糙,可见有团块状结构向关节腔内凸起,提示高频超声在显示滑膜炎改变方面较为敏感,不仅可以显示RA的早期病理改变,还可为疗效预测提供一种敏感和可靠的指标。本研究中有13个关节滑膜呈斑片状回声增强,可能系滑膜外的纤维层及周围脂肪组织增厚所致。

滑膜渗出可引起关节腔积液,本组有46个关节显示不同程度的积液,占63.89%,声像图上表现为关节腔内出现范围不等的液性暗区,主要位于髌上囊。当病变侵犯骨组织时,可引起骨质破坏和增生,正常情况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软骨的厚度会有所不同,从膝关节受力方面看,股骨髁软骨滑车面和负重面容易受损,而背面软骨只有在关节屈曲30°以上方与胫骨平台相接触,故生理性磨损较少。软骨慢性炎性反应可致关节面永久性损害,持续破坏可使关节面坑洼不平,软骨变薄。作者采用患者自身对照法,将股骨髁软骨滑车面和负重面与其背面软骨的厚度及光滑度相对比,来判断膝关节软骨的受累情况,以期获得较客观的诊断结果。本组有18个膝关节出现软骨磨损,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软骨边缘线模糊不清,滑车面、负重面的软骨较之背面软骨变薄,软骨面粗糙,部分病例软骨下骨质破坏,出现关节面虫凿样破坏性改变,连续性中断。上述病变明显的声像图表现表明,超声对膝关节腔积液及软骨的磨损显示全面,尤其在关节积液的衬托下,对软骨的观察有可靠的临床参考价值。

RA另一病理变化是血管翳形成,彩色多普勒可显示增生滑膜血管中的血流信号,且与滑膜的厚度有关。本组共有30个关节在增生的滑膜内显示低速血流信号(41.67%),主要为I、II 级,这可能与滑膜增殖血管细小,处于血液循环的较末稍有关。

本研究表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清楚地观察到RA患者膝关节的主要病变,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有良好的分辨率,可作为RA膝关节病变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的一种有效手段。

参 考 文 献

[1] Pincus T.Aggressive treatment of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to prevent joint damage.Bull Rheum Dis,1998,47(8):2-7.

[2] Ostergaard M,Szkudlarek M.Imagingin rheumatoid arthritis-why MRI and ultrasonography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Scand J Rheumatol,2003,32(2):63-73.

[3] Ostergaard M,Wiell C.Ultrasonography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very promising method still needing more validation.Curr Opin Rheumatol,2004,16(3):223-230.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4篇

风湿与类风湿不一样

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一字之差。但它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不少人常将二者混为一谈,其实是两个疾病。

风湿性关节炎是溶血性链球菌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后导致的一种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以心脏和关节病变最为显著。由于本病发病急,病初多以全身发热和显著的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延误病情,缠绵难愈,造成慢性风湿性关节炎,一些患者从而失去了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常侵害儿童与青年,初次发作多在5-20岁之间,急性发作,常在秋冬之际或早春季节。潮湿、寒冷、气候急剧变化。急性扁桃体炎或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等常为本病诱因。临床表现典型者多表现为游走性的多关节疼痛,常由一个关节转移到另一个关节,常对称波及膝、踝、肩、肘、髋等大关节,局部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亦可只限于一二个关节,无红、热等症。发作时有发热,大量出汗,面色苍白,体重减轻等症状。不典型者仅有关节酸痛。而无红肿灼热等表现,急性症状消退后关节完全恢复正常。经常反复发作,病种缠绵,并可侵犯心脏,形成风湿性心脏病,但关节不畸形,为风湿性关节炎。

再讲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5-55岁最常见,女性发病高于男性。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大部分患者初起先有乏力、疲劳、体重减轻、手足发麻,自此以后关节疼痛、僵硬、皮色潮红、按之温热、关节肿大渐渐显著,日久腿胫肌肉萎缩。全身常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病情逐渐进展,病程可达数年之外,时轻时重。发病急者,一次发作后可数月、数年后暂无症状,日后再行反复发作,引起关节畸形、僵硬不灵活,从而导致残废,最常波及的关节为指、掌、踝、腕、膝等部,且对称发作,手指关节波及时常呈梭形肿大,波及关节较多者,常不能动弹,终日不离被褥,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此可知,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两种病因不同,症状类似的,又有不同特点的疾病。前者好发生于大关节部位,愈后较好,不留畸形,但易侵犯心脏是其特点;后者好发生于小关节部位(如手指关节),愈后较差,易留畸形是其特点。

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一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IgA类风湿因子及IgM类风湿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有较好的参考价值。类风湿因子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破坏程度和关节外表现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4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长, 且临床症状不典型, 多数患者在体检时不能及时确诊, 导致关节进行性破坏、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后果严重[1]。因此, 临床上采取积极措施, 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的诊断准确率, 以便尽早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 显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膝关节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 其中, 男46例, 女34例;年龄18~76岁, 平均年龄(38.3±12.6)岁。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2], 均未行膝关节超声检查, 且表现出四肢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功能受限等症状, 并及时排除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膝关节外伤及手术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所有患者膝关节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 LogiqE9型), 将探头频率设置为6~15 MHz, 检查过程中, 引导患者取平卧位, 将患者的下肢、髋外旋、膝外旋充分露出, 保持轻度屈髋和30~45°的屈膝, 从髌骨上方及下方进行横向及纵向多个切面扫描检查, 并重点观察患者的滑膜厚度、形态、髌上囊积液等状况, 其中, 不给探头施加压力, 以轻触皮肤的方式, 进行髌上囊积液厚度的检查, 避免因积液四处扩散而漏诊, 必要时, 从大腿两侧加压以聚拢扩散的积液来提高确诊, 同时, 应当推开积液, 加压探头测量髌上囊前后滑膜厚度;采用低速血流模式、1 mm脉冲取样容积、60°以内的声束和血流夹角来检测滑膜内血流信号;取最大屈膝位, 全方位检测, 以详细观察患者关节软骨厚度及形态、软骨下骨质变化, 记录检查结果。

2 结果

80例患者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 51例(63.8%)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膝关节积液, 正常膝关节腔内股骨与胫骨积液有1~3 mm的积液无回声区, 但彩超显示回声区在3~11 mm, 且髌上囊可见积液, 透声较差, 可见点状、带状或絮状回声;36例(45.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关节滑膜增厚, 平均厚度增加2.5~25.8 mm,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滑膜呈现不均匀薄厚, 有团状、丝带状或绒毛状向囊腔内突起, 且有突起者厚度显著增加;61例(76.3%)患者滑膜内出现点、短线或树枝状的低速血流信号;29例(36.3%)患者发现不同程度的软骨侵蚀, 超声可见软骨皮质有虫蚀状的侵蚀及缺损, 且缺损处有血液信号填充, 严重时有关节畸形和融合的发生;另外, 检测可见12例(15.0%)N窝囊肿, 12例(15.0%)滑膜软骨瘤。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进行性、侵蚀性疾病, 发病人群广, 几乎涉及各个年龄段, 发病3个月~2年内便可有显著的关节改变及功能丧失[3], 而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 故而临床症状不显著, 加上类风湿因子的敏感性、特异性不高, X线无特异性改变, 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而滑膜增生、关节腔积液等是导致关节肿胀和疼痛的主要原因, 这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先累及滑膜关系密切, 同时, 该疾病也会累及关节软骨和相邻的骨质。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滑膜炎时, 会出现细胞浸润, 而慢性期会有滑膜增厚和绒毛样突出的形成, 并朝关节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基质突起, 这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4]。

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特点,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楚显示足关节炎性反应改变, 对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具有良好的分辨率, 能更为清楚详细的观察到膝关节的积液, 以避免漏诊;对软组织及细微结构有很高的分辨力, 且能利用积液与增生滑膜之间形成的反射面来展示滑膜增生的状况;同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放射性、关节腔图像清晰易见、可判断软组织损伤程度等优点[5], 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本研究中, 80例患者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发现, 51例(63.8%)膝关节积液, 36例(45.0%)关节滑膜增厚, 61例(76.3%)患者滑膜内出现低速血流信号;29例(36.3%)软骨侵蚀, 12例(15.0%)N窝囊肿, 12例(15.0%)滑膜软骨瘤。同时, 还能显示积液、血流、软骨侵蚀等病变的具体状况, 说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详细的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情况, 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能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小涛, 陈苏宁.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2, 9(4):57-58.

[2] 苏培燕.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软骨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医药论坛杂志, 2012(12):36-37.

[3] 胡汝贤, 易永忠, 夏润生, 等.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检查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29(11):136-138.

[4] 赵彬修. 高频超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的应用. 吉林医学, 2014, 35(9):100-101.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雷公藤药酒;类风湿性关节炎;甲氨蝶呤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湿免疫疾病中常见病,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及骨破坏,引起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西药以激素、免疫抑制剂、非甾体药为主,但长期用药存在不良反应较重等弊端[2]。选择我院2010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14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雷公藤药酒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48例,为本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有入选对象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治疗前使用过含有雷公藤制剂及甲氨蝶呤治疗的患者;排除心、肝、肾等严重脏器损伤患者;排除精神障碍及不配合治疗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男40例,女34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5.3±3.9)岁,病程7~12年,平均病程(9.6±1.2)年;观察组男39例,女3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5.7±4.2),病程6~12年,平均病程(9.3±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治疗(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3205),10mg/w,口服,观察组选用雷公藤药酒治疗,(批准文号:宁药剂(91)7-68号),5ml2次/d于饭后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后取静脉血检测CRP、ESR、RF、免疫球蛋白改善情况。

1.3疗效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情况,晨僵时间、15m行走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以χ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经治疗后,痊愈6例,显著改善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1.9%。对照组痊愈1例,显著改善25例,有效3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5.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治疗3个月后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CRP(14.1±2.4)mg/L、红细胞沉降率(25.1±3.3)mm/h、RF(11.2±1.6)IU/ml显著优于对照组(21.1±2.8)mg/L、(38.2±3.6)mm/h,RF(32.2±2.3)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后关节压痛、肿胀情况,晨僵时间、行走时间比较 观察组关节压痛、肿胀指数、晨僵时间、15m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病理改变主要为慢性滑膜炎、血管翳形成,部分患者可见软骨破坏,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临床多采用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这些药物单独使用治疗效果不佳。

我院以雷公藤生药为原料,应用传统白酒浸渍法工艺制成雷公藤药酒纯中药剂型,(批准文号:宁药剂(91)7-68号),雷公藤药酒中含有效成分确切,具有镇痛、抗炎、抑细胞和体液免疫作用,可抑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产生前列腺素E2,减少血浆及关节滑液中PGE2,可促进肾上腺素皮质释放激素,发挥抗炎作用,是一种较好的免疫抑制药物。雷公藤的作用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却没有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停药后无反跳和戒断症状,。CRP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类风湿关节炎时显著升高。红细胞沉降率为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类风湿关节炎时红细胞沉降率显著加快。此两种指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辅助诊断指标,观察两指标改善情况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本组研究中,采用雷公藤药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用甲氨蝶呤治疗,治疗后CRP、红细胞沉降率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冯林,马玲.甲氨蝶呤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9):659-661.

[2]李东升.沙利度胺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5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12):67-68.

[3]王旭东,张丽萍,张国江,等.龙腾药酒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5例[J].陕西中医,2011,32(7):827-828.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7篇

确诊类风湿 六大诊断标准

王济华教授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为特点的关节炎,目前认为与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此病发病率女性较男性高,其中女性的发病年龄集中在生产前后和绝经前后,这与女性在这两个年龄段雌激素变化有关。

目前国际公认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6条:1.晨僵,持续至少1小时。2. 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如手、腕、肩或膝关节几个部位。3. 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4. 对称性关节肿。5. 手部X线改变。6. 类风湿因子阳性。但类风湿因子高不一定是类风湿病人,因为有些病也会引起类风湿因子升高。所以,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具备4条或4条以上的标准,其中上述标准的前4条应持续6周以上。

有病早治 切莫“节外”生枝

从安阳来的赵女士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后,住院治疗两个多月,下肢疼痛减轻,与医生不辞而别。没出三个月,赵女士又被丈夫背到风湿科,双腿已僵硬。原来,赵女士的母亲听说一位老医生治此病是祖传,就这样把治疗的宝贵时机给耽误了。

冯志海教授说,这种病是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不仅仅是关节的肿胀、疼痛,最关键的是免疫功能的异常。免疫功能如得不到控制,病人可能一时肿胀疼痛减轻,但病变还在进行,只要止痛药停下来,就会再次发作,病人反复几年关节很容易畸形。

内服外涂 一起治风湿

早期规范治疗强调综合疗法,分内治和外治两种方法。内治是以用药为主,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或中西药结合。一方面可增加疗效,另外可减轻西药带来的不良反应。外治方法,有中药泡洗、离子透入等。

有患者问到使用激素问题,王济华教授认为,激素对类风湿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急性期的患者,用后会很快缓解症状,但有的人不适用,关键在于一些医生用药不规范。实际上激素是把双刃剑,用对会有很好的效果,用不对会引起不良反

应。

功能锻炼 最好选在中午

50多岁的黄大妈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后,腿疼得厉害。有一天,她发现把棉被垫在腿下面舒服多了,没想到垫了半个月后她再想活动关节时,膝盖已无法屈伸。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胱抑素 C;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

胱抑素C( Cystatin C,Cys-C)被认为是理想的 GFR 内源性指标[1], 但研究也发现 Cys -C 同时在肿瘤、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RA)、儿科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有临床价值[2]。近年来, 许多文献研究报道, RA 病例Cys-C高于正常人,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肾损害。但笔者在临床上上发现许多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Cys-C升高,没有对症处理,单纯治疗RA,结果Cys-C下降了,有的正常了。本文将临床观察过程报道如下, 探讨Cys-C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诊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断明确的 RA活动期患者,挑选出Cys-C升高、Urea、Cr、GFR基本正常的患者130例, 其中男46例、女84例, 年龄15~66岁,平均(45.5±10.3)岁;诊断均符合 1987年 ACR修订的 RA 分类标准,排除心、脑、肺及血液系统疾病。红细胞沉降率(ESR)平均值(75±12)mm/h,hs-CRP平均值(76.6±11.7)mg/L。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 甲氨蝶呤片10 mg/次,1次/w,口服;来氟米特片10 mg/d,晚上服;叶酸片15 mg/次,服甲氨蝶呤的第2 d服,1次/w,如果贫血较重则服6次/w。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50~100 mg/d。奥美拉唑40mg/d护胃,分2次服。补钙。中药补气养血、清热利湿、滋补肝肾、通络止痛,水煎服,1剂/d,分3次饭后服。

1.2.2方法 Cys-C 用胶体金颗粒免疫比浊法检测,试剂盒购自重庆中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Urea用两点速率法、Cr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法检测, 仪器为日本东芝TBA-120FR全自动生化仪, 试剂为上海华臣生物试剂, 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Cys-C的参考范围是男性0.63~1.55 mg/L,女性0.54~1.15 mg/L,年龄>50岁时,0.60~1.55 mg/L。

1.2.3统计学处理 以 SPSS13. 0统计软件分析, 实验数据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以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见表 1。

表 1结果表明,治疗后血清 Cys-C、ESR、hs-CRP比治疗前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引起关节外多脏器损害。有文献报道 RA患者可出现各种类型肾小球病变且以系膜增生性肾炎为主[3-4]。目前认为 RA肾损害的机理有:肾淀粉样变性, 治疗 RA的药物引起的肾损害, RA本身的免疫性损伤和血管炎[5]。RA的肾脏病理损伤与临床表现并不平行,易延误诊断。监测肾功能的主要手段是测定肾小球滤过率(GFR), 临床上传统采用Urea 和Cr 浓度来判断GFR, 但由于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只有肾功能严重损害时,Urea、Cr等才开始升 高[6],近年来, 许多研究资料表明, Cys-C 较Cr有更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理想的GFR内源指标[1],Cys-C比Cr能更灵敏地发现早期肾功能损害,且 Cys-C浓度的高低可以反映出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6]。

本观察发现,抗风湿治疗后,Cys-C、ESR、hs-CRP比治疗前下降,Cys-C恢复正常,GFR基本正常。GFR是传统的、经典的肾小球滤过率计算方法,而Cys-C是新近出现的方法,其可靠性、假阳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鉴别。本研究中,虽然Cys-C高于正常,提示肾小球可能受损,但GFR尚在正常范围,未治疗肾病,仍常规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结果炎症指标ESR、CRP均下降,Cys-C亦下降正常,提示肾小球滤过率恢复正常,提示这种肾损害是可逆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即Cys-C升高是肾前性的,是由于类风湿关节炎导致机体产生Cys-C过多,超出了肾小球滤过能力,或者肾小管重吸收后不能全部分解代谢,重新入血,导致血Cys-C升高。如果能够检测Cys-C代谢后的产物浓度,则这个疑团可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顾春谕,郑磊,王前.血清胱抑素C在评价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6):559-561.

[2]孙晓慧.血清胱抑素 C测定在病症监测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6,12(7):443- 445.

[3]Helin H,I Korpeh MM, Mustonen JT, et al. Renal biopsy find-ings and clinico pathologic corre lations in rheum atoid arthr itis[J].A rthr itis,1995,38(2):242- 247.

[4]N akano M, U eno M, Nishi S, et al. A nalysis of renal patholo-gy and drug history in 158 Japanese patients with rheuma toidarhr itis[J].C lin N ephro l,1998,50( 3):154-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