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影像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024-01
1影像学诊断介绍
在肺结核的诸多诊断方法中,影像学诊断是医学方面的临床诊断中最为常用和普遍的方法,而且该方法在诊断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2常见的肺结核病症检测分析
2.1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原发性肺结核的基本特征是肺内炎症浸润合并肺门,同时会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现象。在肺内,原发性肺结核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这与患者的实际病变进展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强弱密切相关。原发性肺结核有明显的肺内病变特征,通过影像诊断技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致密、匀称、周边清晰肺叶或者是肺段的实际变影现象。此外,原发性肺结核还有明显的淋巴结结核特征。原发性肺结核的纵隔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的现象,其中最普遍的是在右上的气管旁和隆突下侧。我们采用CT影像技术对淋巴结进行检测时,可以明显的观察到淋巴结的具体形态以及淋巴结各个边缘的具体状况。通过这些形态和状况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患者病变的具体性质。我们可以在病理上把淋巴结结核分为4期,分别为结核性肉芽肿(1期),淋巴结内干酪坏死累及包膜引起的多个淋巴结粘连(2、3期),液化坏死物破入周围组织(4期)。淋巴结的强化和淋巴结结核具体的病理时期有着密切的关联。增强淋巴结内大的低密度影或分隔样强化,也可作为淋巴结结核的特征性表现。
2.2粟粒性肺结核的诊断:粟粒性肺结核通常在发病后的3~6周,就可以看到胸片上的弥漫性微结节。由于粟粒性肺结核是微结节的叠加结果,而微结节在胸片分辨率以下,我们一般很难做到对每个结节的大小、边缘、内部特征进行细致、准确的评价。因此,针对这种较难与观察的粟粒性肺结核病症,采用CT影像技术之后,我们就能够更清晰的看到1~2mm的微结节,及时通过症状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做到对患者的及早发现和治疗。
2.3继发肺结核的诊断:继发肺结核典型表现为空洞和纤维结节。活动性肺结核的活性通常情况下取决于痰或者是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到抗酸酐菌。由于它的阳性率是非常低的,采用胸片影像对其活动性进行诊断,效果不佳,通常情况下还是有难度的。而采用影像技术中的CT技术能够对其活动性进行很好的检测。
关键词:囊虫病; X线计算机成像;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103-01
脑囊虫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幼虫在肠道内发育成虫,并可存活达20年以上,虫卵在胃内被胃酸卵壳,幼虫进入肠壁,经血流播散到全身,引起囊虫壳寄生于人体各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症状,以寄生于脑组织者最严重,可产生明显的精神神经症状,甚至危及生命,临床表现与囊虫大小,数量,部位和时期有关。以癫痫为最常见的症状,脑实质内囊虫较多着,可引起颅内高压,患者常有特续性头疼,头晕,肢体麻木,轻瘫,视力障碍的症状。也可引起器质性精神病及痴呆,是由于大脑皮质广泛损伤与脑萎缩所致。本文通过一例典型全身脑囊虫病CT影像资料的分析,对脑囊虫的分期、分型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提髙脑囊虫病影像诊断的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年龄54岁。主要临床症状头疼、肢体运动障碍,偶尔癫痫发作;四肢皮下结节来我院检查。
1.2 检查方法:行CT平扫检查发现颅内多发大小不等囊样低密度,直径3-11mm,CT值4-15HU,有的密度近似脑脊液,有的高于脑脊液,有的在囊中央或周边见2-3mm高密度头节。可见多个1-2mm至密圆点钙化。脑白质弥漫呈性密度减低,灰白质分界模糊,脑沟裂模糊消失。后进行四肢DR拍片检查,发现四肢软组织内见1-4mm高密度影,部分钙化。
2 讨论
由于囊尾蚴在脑内寄生的数量、部位、病理变过程与机体反映各不相同,而使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变现复杂多变,从而给影像诊断带来一些困难。按脑囊虫病变部位与病理变化分为脑质型、脑实型、软脑模型及混合型。按脑囊虫在脑内寄居的不同时期又分为:活动期、退变死亡期、非活动期及混杂期[1]典型CT表现是显示头节,囊壁完整,病灶周围脑组织无水肿。囊虫死亡时囊壁破裂,囊腔内异体蛋白进入到脑组织中,引起周围脑组织炎性水肿,临床上可出现癫痫、头疼、发作性头晕及轻度感觉运动障碍,随着虫体死亡虫体本身开始出现点状钙化,也是趋向好转的主要表现。CT表现为混合型,因此,要多做对比细心的观察;另外有无头节对囊虫病的分期诊断绝对的,本病例图像显示活动期及退变死亡早期都可见到头节,因而病灶周围有无水肿是区分病灶是否处于活动期的标准,囊壁的厚度则是判断病灶是否处于蜕变早期与晚期的标准。血或脑脊液ELISA试验检查囊虫特异性抗体阳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定性意义。据报道脑囊虫病特异性抗体阳性率血清为60%,脑脊液80%[2],MRI对脑囊虫病的发病部位,数目、大小、范围及形态能够清楚显示,并能对其进行较客观地分型、分期。增强扫描则更能明确地显示头节及囊壁的情况,但MRI对于钙化的显示不如CT敏感,二者结合是明确诊断的有办法。通过本病例的分析,CT和MRI平扫检查及结合增强的应用对脑囊虫病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并可进行准确分型、分期、从而提高肋脑囊虫病的诊断水平。
3 鉴别诊断
(1)转移瘤:多为欠规则的厚环状强化,实质成分多,瘤周水肿较明显,临床上以中老年人多见,有原发肿瘤史。(2)脑结核球:一般为小结节状病灶,好发于脑底部,且无囊虫头节的特征表现脑脊 检查及治疗随访有助于鉴别诊断。(3)细菌性脑脓肿:与脑囊虫脓肿形态相似,但炎症较明显,如发热、头痛等。本例缺少明显的炎性症状和体征。(4)皮下结节需要与皮下脂肪瘤鉴别。
参考文献
[1] 陈敏章,邵丙杨.中华内科学囊虫病.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10期
[2] 张曹.144例脑囊虫病临床分析.青海医药杂志;2006年09期
[3] 杨柯,朱文珍,王承缘.增强MRI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放射学实践;1999年02期
【关键词】 肾重复畸形;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增强扫描;静脉尿路造影
肾重复畸形(重肾)是一种常见的肾和输尿管畸形,我们回顾性分析了15例重肾患儿的CT及静脉尿路造影(IVU)表现,并结合文献探讨螺旋CT(SCT)对重肾诊断及分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2008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5例重肾患儿,男1例,女14例;年龄4个月~8岁,平均4.2岁。临床表现:合并症为尿路感染,尿淋漓,排尿困难,本组6例;合并积水时表现为腹部肿块,本组6例;无症状3例。左侧重肾11例,双侧重肾4例;临床拟诊重肾8例,另7例超声检查怀疑而进一步做IVU及CT检查。
1.2 方法 静脉尿路造影:先摄腹部平片,腹部压迫后经前臂静脉团注造影剂,5~15min分别摄片,30min松压后摄全尿路片,必要时延迟检查。CT检查使用Siemens Esprit CT机,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包括肾、输尿管和膀胱。扫描参数层厚8mm,重建间距6mm,螺距1.5mm,管电压130kV,管电流30~75mAs,感兴趣区层厚5mm,间距5mm,扫描野200~3 000mm。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300,剂量2.0mL/kg,使用Liebetflarshelm高压注射器,流速0.8~2.0mL/s。注射结束后再行扫描可显示肾盂及输尿管相,对积水型重肾可适当延迟扫描,扫描后重建图象。
2 结果
本组15例重肾中左侧重肾11例、双侧重肾4例。4例发育型重肾增强扫描显示患侧肾较健侧大,重复肾盂及输尿管显示清晰,与IVU检查结果一致。10例积水型重肾SCT增强扫描显示积水之囊壁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其中2例IVU延迟至240min仍未显示,SCT表现为肾盂及输尿管扩张呈巨大囊腔;另3例IVU延迟摄片显示肾盂输尿管清晰度不如SCT增强图象;5例SCT延迟扫描囊腔内可见造影剂进入呈液——液平。15例重肾下肾段扫描形态基本正常,位置受压下移。1例发育不良型重肾见上肾段呈杵状与输尿管相连。4例合并输尿管异位开口除1例IVU与SCT诊断一致外,另3例均由SCT诊断明确,异位开口之输尿管均来自上肾段,输尿管有不同程度的迂曲、扩张,连续层面观察输尿管沿膀胱壁向后下延伸。1例伴输尿管囊肿IVU表现为膀胱内充盈缺损,SCT证实为输尿管下段囊性扩张所致。
3 讨论
肾重复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肾输尿管畸形,仅次于先天性肾积水[1]。病理上是由胚胎早期有两个输尿管伢进入一个后肾胚基所致,肾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两者之间仅在肾表面有一浅沟,肾实质仍融为一体,它们各有一套集合系统,两根畸形的输尿管分别与各自的集合系统相连。临床上女孩多于男孩,本组为14∶1,与之相符。重肾病理形态有三型即发育型、积水型和发育不良型[2]。本组中发育型4例(27%),积水型10例(67%),发育不良型1例(6%)。其中发育型重肾CT诊断解剖与IVU一致,而积水型重肾,特别是肾功能差及和并输尿管积水的重肾,IVU确诊率不高。当IVU不能显影或显影不理想时,增强螺旋CT扫描后重建图像对诊断此病有帮助[3]。本组中5例重肾IVU未能明确诊断,而SCT增强扫描能明确显示囊性扩张之积水肾盂,其大小与重肾积水程度成正比,强化的残留肾实质可被评估其功能。向下还能找到与之相连接的重复输尿管。积水之输尿管在CT层面上表现为连续的囊性扩张,当积水输尿管内造影剂未达到相当浓度时,则显示为囊性水样低密度,上下连续。对Y型及完全型双输尿管,其相伴的下肾段输尿管则呈圆点状高密度影,呈重复输尿管典型征象——引戒征[4]。对于感兴趣区,特别是狭窄处和异位开口处,可行薄扫使影像更清晰。
关于鉴别诊断方面,积水型重肾应与肾积水、肾囊肿鉴别。肾积水为整个肾盂积水扩张,而积水型重肾往往是上肾段肾盂扩张,下肾段形态正常,位置受压下移。肾囊肿为肾内薄壁囊性灶,无输尿管相通,延迟扫描无造影剂进入可资鉴别。迂曲扩张的输尿管应与肠管鉴别,连续层面观察可发现类似管状的囊性灶层面可出现典型的印戒征,并且其起自上肾段肾盂。部分鉴别困难的可适当延迟扫描,一旦有造影剂充盈即可诊断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本组中在IVU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影响诊断的,在SCT增强扫描上均可明确诊断,而IVU诊断明确的重肾,SCT增强扫描亦能完全显示清晰。扫描后重建图象,不但可以从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观察,还可以在监视器荧光屏上多方位、多角度详细观察肾脏、输尿管和膀胱的结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于肾重复畸形,能显示重复肾盂的位置、重复输尿管的走行以及重复输尿管开口于膀胱的位置或异位开口于何处[5],还可以根据重肾的显影时间来推断肾功能情况,对术前确诊作用很大,比IVU更能显示尿路的整体;另外,SCT检查不需肠道准备,不受组织重叠影响,无需腹部加压,容易被儿童接受,所以笔者认为SCT增强扫描对肾重复畸形类型和并发畸形明确诊断优于IVU。
2009年12月盛 茂等:肾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第6期2009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第6期
参考文献
1 王常林,王宪刚,赵国贵,等.小儿肾重复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93,14(5):272273
2 李正,王慧贞,吉士俊.先天畸形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1724
3 潘恩源,陈丽英.儿科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2773
--------------------------------------------------------------------------------
作者单位:132022 吉林市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有多种,其在乳腺癌诊断、特别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乳腺X线摄影检查被认为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乳腺癌、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方法[1]。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乳腺癌影像诊断和检查技术逐渐增多,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各种有关乳腺癌影像诊断及检查技术优点和不足介绍如下。
1 乳腺X线摄影
乳腺X线摄影是最基本的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常规摄片以内外侧斜位和头尾位为主,必要时辅以侧位、局部加压、放大摄影等各种辅助方法。但其灵敏度、特异性不尽人意。即使在最佳的投照和诊断条件下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敏感度也只有85%~90%,即约有10%~15%的乳腺癌会因乳腺致密缺乏对比、肿瘤过小、特殊的肿瘤亚型(小叶浸润癌)而呈假阴性。本院使用Planmed乳腺机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与此相仿。乳腺癌X线表现包括分叶状肿块、簇状或区域性分布的多形性和不均质性钙化及线样或分支样微小钙化、结构扭曲、局灶性致密浸润以及皮肤增厚、凹陷、异常血管增粗等。不同年龄组、 乳腺腺体致密程度和绝经期等不同状态,乳腺X线摄影乳腺癌检出敏感度不同。脂肪型乳腺X线摄影较容易检出乳腺癌。乳腺腺体组织较致密、手术后或穿刺活检后等乳腺X线摄影检出乳腺癌灵敏度会下降。尽管如此,乳腺X线摄影仍是目前常规乳腺影像检查中唯一能够发现和诊断临床触诊阴性的微小乳腺癌和以钙化为唯一表现的乳腺癌的最佳方法。同时也是被国际上公认的通过X线摄影普查从而降低乳腺癌死亡率唯一有效方法。
乳腺导管造影不是乳腺癌影像检查的常规方法。在存在溢液而又排除内分泌原因时,可选择乳导管造影检查。正常乳导管表现为各级导管由粗到细,呈树枝状分支,走形柔和自然,无突然的狭窄及扩张。乳腺癌在导管造影时表现为乳导管有轻度的扩张并扭曲、导管突然中断、断端不整齐,或导管在病灶处呈断续显影,缺乏正常分支,管壁僵硬。乳导管3、4级分支较为细小,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或直接采用放大摄影[2]。
2 超声诊断
彩色超声检查对患者无痛苦、无放射性、无检查盲区,适合各种年龄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检查。对鉴别肿物囊、实性的诊断准确率达98%~100%。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显示病灶异常血流信号,易于检出肿瘤新生血管,有利于肿瘤良恶性的诊断鉴别。乳腺癌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肿块,肿块边缘呈锯齿状或蟹足状。钙化表现为呈针尖样或粗颗粒状,散在、簇状或弥漫分布。彩色多普勒内部多见丰富粗大血流,可由外穿入病灶,呈多分枝状。
最近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亦开始被用于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超声弹性成像是依据各种不同组织弹性系数的不同,在加外力或交变振动后其应变亦不同的原理,收集被测体的某时间段内的各片段应变率信号,用自相关综合分析法,再以灰阶或彩色编码进行成像,并叠加于实时二维超声声像图上的成像显示方法。有研究显示[345]弹性成像测值增大对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高。由于乳腺能比较方便地利用超声探头在外部在一定范围内施加外力或交变振动,从而可以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乳腺癌和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诊断和鉴别。使得超声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癌的诊断又多了一种新的方法。
超声检查的不足之处是要求检查者要有一定的经验,比较费时,检查结果有时会受到检查者主观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要具备高灵敏度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及10~13NHz实时线阵高频探头。
3 乳腺MR成像
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无辐射危害,对乳腺有较高的灵敏性。适用于乳腺癌高危人群普查。MRI对乳腺癌敏感性高达94%~100%。对乳腺根部、腋窝、或紧贴胸壁等乳腺X线摄影难以检出的部位也能显示。对多中心病灶的显示也优于其他检查,并能显示胸壁侵犯及纵隔、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MRI增强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易造成假阳性诊断。大多数乳腺癌MRI增强扫描表现为“速升速降”或“速升2平台2缓降”的强化曲线。对术后或放疗后纤维瘢痕与肿瘤复发的鉴别敏感度可达93%~98%,特异度为88%~100%。MRI检查程序复杂、费时且费用相对较高。对置有假牙、支架、起搏器等金属物的患者则不能进行检查。
4 PETCT代谢显像
PETCT是 PET分子功能影像与 CT解剖影像的同机图像融合,有效克服了各自单独应用的不足。PETCT 一次显像可同时完成 PET和 CT的检查,利用 CT本身足够清晰的解剖图像获得可靠的病灶定位,有助于FDG生理性摄取与病变组织摄取的鉴别。能够提高探测和定位乳腺癌的早期病变。在评估晚期病变的侵犯范围、判断化疗后疗效、评估预后及判断保乳术后复发与术后改变等方面独具优势。美国《NCCN临床时间指南》2010年将PETCT新增为乳腺癌的影像学备选检查项目。但对于新诊断的Ⅰ期或Ⅱ期乳腺癌患者不建议使用PETCT。
5 小结
乳腺X线摄影、彩色超声、乳腺MRI及PET、 PETCT代谢显像技术对乳腺癌的诊断各有优缺点。乳腺X线摄影仍是最常用、最有效的乳腺癌诊断和早期发现的首选检查方法。而致密型乳腺内病变、妊娠、哺乳期妇女的乳腺病变更适合于彩色超声检查。乳腺X摄影加彩色超声被认为是乳腺疾病诊断的黄金组合。对于X线和超声可疑病变,MRI增强检查具有重要帮助。PET CT 已被证明是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良恶性和临床分期及再分期的有效检查方法。对监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对于那些临床检查或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或无明确结论的患者,特别是那些不愿接受创伤性诊断者,在不考虑经济因数时,PET CT 应作为定性诊断乳腺肿块的最佳选择。
参 考 文 献
[1] 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2] 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ATHOMAS, TFISCHER,HFREY, et alRealtime elas tography an advanced method of ultrasound:first results in 108 patients with breast lesions.Ultrasound Obstet Gynecol,2006,28:335340.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影像学;诊断
[中图分类号] R814.4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4(b)-0177-02
急性胰腺炎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起病急,症状重,并发症多,如诊治不及时,病死率较高,因此,早期及时明确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对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诊断急性胰腺炎主要依靠血尿淀粉酶的检测,但淀粉酶增高的程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判断并非正相关,因此仅依靠临床表现及生化检查来诊断急性胰腺炎,尤其是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将有约30%的患者被漏诊[1-2]。近年来医学影像学迅速发展,包括彩超、CT、MRI等影像检查,大大提高了临床对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水平,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早期诊断胰腺炎、对胰腺炎程度的判定、临床治疗方法的指导及临床疗效的评估的主要客观依据[3]。
1 彩超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超声具有无创、简便迅速、灵活、可重复检查等特点。
急性胰腺炎的超声表现:急性水肿型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内部呈片状低回声,边缘轮廓清晰;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时,胰腺明显肿大,内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匀的低回声和强回声区,胰腺边缘模糊,包膜连续性中断,胰周有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腹水明显。
超声对了解是否胆源性胰腺炎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了解胆道梗阻情况,探查胆管及胰管内有无结石及异物[4]。对于胰周积液、假性囊肿等情况还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诊断性穿刺或引流。
超声可以多切面、大范围的全腹扫查,不仅能观察胰腺本身的病变情况,还可以了解周围组织器官以及整个腹腔的情况,对病变的程度、病变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范围及腹腔积液的情况了解更全面[5]。超声较CT、MRI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费用低,无辐射,可以重复动态观察胰腺炎的演变过程,从而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见评价临床疗效。因此,可以将超声作为检查与复查的首选。但超声对于肥胖或者腹腔胀气的患者,胰腺往往显示欠清,有报告约30%的胰腺炎患者超声显示不满意[6]。
超声造影是应用含微气泡的超声造影剂,经外周静脉注入,超声波使其发生振动爆破,从而产生散射回声信号,使供血区显影。造影剂可以增强胰腺异常区域和正常实质的对比,准确地检查出胰腺坏死灶,提高了超声检查的敏感性。胰腺的超声造影可以清楚地显示胰腺感兴趣区的血供及血流灌注情况,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有报道,超声造影与CT相比可以作为评价急性胰腺炎的首选影像方法[7]。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随着现代CT分辨率的提高,CT不受肠道内气体或患者肥胖的影响,对胰腺及周围组织有很好的显示及分辨能力。
急性单纯水肿型胰腺炎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灶性肿大;密度可正常或轻度减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轮廓模糊;肾前筋膜增厚,部分可见胰周积液。增强扫描时,胰腺呈均匀强化(表示无坏死区)。
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胰腺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表现为散在点状、斑片状或大片状低密度灶或在密度减低区夹杂密度增高影;胰腺周围脂肪层消失,胰腺轮廓模糊,肾周包膜增厚。增强扫描时,坏死区不强化或强化减弱,正常胰腺组织强化,因此可以确定胰腺坏死区域及程度,有利于预后的判断及疗效的评估。
CT扫描可以检测病变的CT值,判断病变的性质,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可以分析病变是水肿、蜂窝组织炎、出血还是化脓阶段[8]。CT扫描还可以发现脓肿、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及其范围;还可以观察胰腺周围血管,是否有门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和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CT增强扫描在显示胰腺炎早期或小范围坏死、出血方面较CT平扫更敏感和精确。有报道称CT动态增强扫描被认为是检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是检出胰腺炎时坏死灶的金标准[9]。但增强CT也存在患者对造影剂过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性损害、可能会加重胰腺的缺血坏死等局限性[10-11]。
3 MRI诊断急性胰腺炎的特点及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发展迅速,凭借较高的组织分辨力,以及呼吸门控序列扫描,脂肪抑制技术(FS)、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灌注成像等技术的应用[12],大大改善了磁共振对胰腺病变的显示能力。
急性胰腺炎的MRI表现:①轻型胰腺炎时,胰腺呈局限或弥漫性肿大,T1WI上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T2WI为稍高或高信号,并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和胰周信号异常改变。重型胰腺炎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混杂信号,可见环状低信号,增强时不均匀强化。②胰腺及肾周被膜水肿增厚时T1WI不容易显示,T2WI表现为线样或窄带状高信号。胰周及腹腔积液时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有研究报道,MRI显示胰腺形态轻微改变较CT敏感,对胰周炎性渗出的变化更为敏感。CT增强扫描和MRI均可显示胰腺坏死,但区分坏死部分与坏死周围的积液,MRI较增强CT更敏感[13]。T1WI上坏死部分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呈低信号,周围积液则呈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无强化。磁共振对出血的显示也优于CT,当有出血时,顺磁性物质高铁血红蛋白,使T1时间缩短,在T1WI上出血则表现为高信号。
MRI具有无放射性、无造影剂过敏等优点,孕妇、造影剂过敏者及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可进行MRI检查。然而,MRI检查更贵,时间较长,这使得在病情特别重的患者及常规使用中受限[13]。
磁共振胰胆管显影(MRCP)是一种新的影像检查手段,在显示主胰管病变上与ERCP相一致,还可以清楚显示梗阻胰管远端的病变情况及与胰管不相通的假性囊肿,与MRI联合可全面了解胰腺实质及胰腺周围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是一种安全而敏感的检查方法。
4 其他影像学检查在诊治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
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内镜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能显著减少患者的腹痛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另外它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胆胰管压力,改变胰腺病变,为择期外科手术治疗创造时机[14]。另外,超声内镜、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血管造影及动脉栓塞治疗术等影像技术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15-16]。
综上所述,彩超、CT及MRI在诊断急性胰腺炎上各有优缺点,因此,有时需要联合检查,相互弥补不足。随着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像检查方法越来越多,影像学检查在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及临床治疗中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依据,在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胰腺炎的彩超诊断价值评估(附51例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0,17(2):257-258.
[2]Kitano M,Kudo M,Maekawa K,et al.Dynamic imaging of pancreatic diseases by contrast enhanced coded phase inversion harmonic ultrasonography [J].Gut,2004,53(6):854-859.
[3]梁海毛,蔡曙耘,吴凯宏,等,急性胰腺炎CT、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8,6(2):35-37.
[4]马纯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胰腺炎3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8):21-22.
[5]武先聪.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超声现象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1):1326-1327.
[6]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98-899.
[7]黄春旺,王光霞.超声造影在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6):718-720.
[8]贾,刘丽君,张海斌,等,早期CT检查在急性胰腺炎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J].吉林医学,2010,31(35):6515-6516.
[9]陈克敏.影像学检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6,18(1):5-6.
[10]Stimac D,Miletic D,Radic M,et al.The role of nonenhanccd magnetic resonace imaging in the early asse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J]. Am J Crastroenteral,2007,102(5):997-1004.
[11]Viremouneix L,Monneuse O,Gautier G,et al. P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nonenhanced MR imaging in acute pancreatitis [J]. J Magn Reson Imaging,2007,26(2):331-338.
[12]张继,田为中,陈锦华.急性胰腺炎的MRI特征与评价[J].海南医学,2010,21(23):101-103.
[13]潘华山,张小明.急性胰腺炎的MRI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1):34-37.
[14]苗龙,黄晓俊.早期ERCP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319-320.
【关键词】肝硬化 腹部 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疾病。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并发症的病死率高,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来酒精性肝病比例有上升趋势。肝硬化按病理形态又可分为小结节型、大结节型、大小结节混合型。门脉性肝硬化主要病因有慢性肝炎、酒精中毒、营养缺乏和毒物中毒等,主要属小结节型肝硬化,结节最大直径一般不超过lcm。坏死后性肝硬化多由亚急性重型肝炎、坏死严重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严重的药物中毒发展而来,属于大结节及大小结节混合型肝硬化,结节大小悬殊,直径为0.5~1cm,最大结节直径可达6cm。
1 影像检查目的与方案
1.1 影像检查目的 影像学检查能较好地反映肝的形态、结构变化与继发改变,是诊断与评价肝硬化的重要手段。X线钡剂:发现食管静脉曲张。超声、CT、MR检查:评价肝脾大小、形态、静脉曲张及腹腔积液情况。
1.2 影像检查方案
1.2.1 超声虽在显示肝硬化病理改变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因其无辐射、操作方便、检查费用低、患者易接受等优点,仍然是临床检查肝硬化的首选影像手段。
1.2.2 CT反映肝、脾的形态、密度及结构的变化。CT增强扫描还可清楚显示肝门静脉高压的侧支循环。
1.2.3 MRI比CT、超声更易于显示肝细胞再生结节及其周围的网状纤维。增强MRI动态扫描有利于显示再生结节恶变,有利于早期准确诊断。
2 影像诊断
2.1 超声
2.1.1 肝大小、形态及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增强增粗。晚期肝缩小,肝表面显示凹凸不平,肝实质回声多显示粗大点状或斑状。
2.1.2 肝硬化时由于缩小变形和肝组织再生或纤维化,而使肝静脉显示不佳。根据肝门静脉和脾静脉径线的测量可推测肝门静脉高压症的存在。
2.1.3 腹腔积液: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腔积液即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现。
2.2 X线食管钡剂造影检查,食管静脉曲张表现为食管黏膜增粗,扭曲呈蚯蚓状改变(图2-1略)。
2.3 CT
2.3.1 通常表现为肝体积缩小和肝叶比例失调,肝边缘呈锯齿状改变。
2.3.2 肝硬化肝实质密度可无明显改变。如伴有脂肪浸润,则表现为平扫时肝实质内弥漫分布的高密度影和低密度区域相问,增强后肝密度可均匀或更不均匀。
2.3.3 严重肝硬化患者可见门脉主干增粗及侧支循环开放,常位于食管下端、胃底贲门区域和脾门附近。平扫为团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影,增强后增粗的静脉强化明显(图2-2略)。 转贴于
2.4 MRI
2.4.1 肝的外形和轮廓与超声、CT显示的改变一致。
2.4.2 肝的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MR的重要价值在于能显示再生结节,其在T1WI上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等及稍低信号,无包膜。弥漫分布的再生小结节呈短T1信号,增强后为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如出现动脉早期强化,提示再生结节恶变。
2.4.3 MRI可显示肝门静脉及侧支循环情况,CE-MRA显示更加清晰直观(图2-3略)。
3 结合临床
3.1 有慢性肝病病史 早期肝硬化临床表现不明显,可以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差、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腹泻等。晚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3.2 肝功能减退临床表现 消瘦乏力、营养状况多较差、食欲缺乏及凝血功能障碍等。
3.3 门脉高压症临床表现 包括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腹腔积液形成、脾大等,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3.4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如转氨酶增高,血清白蛋白进行性减少,球蛋白增高,清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乙型、丙型活动性肝炎所致者,多有乙肝、内肿杯志物阳性。
4 鉴别诊断
早期肝硬化可能只表现为肝大,影像学缺乏特异性。中晚期肝硬化CT、超声一般都出现典型的肝大小、形态、密度、轮廓的异常以及脾大、肝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诊断比较容易。血管造影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只在不能排除合并肝癌时采用。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肝门静脉供血而非肝动脉供血,CT或MRI扫描动脉期再生结节没有增强。
5 临床演变与复查
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胆汁性肝硬化等,如未进展至失代偿期,在消除病因及积极处理原发疾病后,病变可趋静止,其影像表现也如肝硬化代偿期。
肝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可用MRI、CT和CTA随访吻合口及分流道的通畅情况。
参 考 文 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第6版).
[2]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1996.
【摘要】 目的 分析比较平片、直线断层、CT和MRI检查在寰枢椎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局限性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的影像资料,并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各项影像检查结果在诊断中的价值、局限性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结果 本组病例中,寰枢椎骨折29例,单纯寰枢关节脱位4例。33例均经平片检查,可确诊24例;21例经直线断层检查,19例可确诊,Halo-Vest外固定架术后复查28次,图像效果满意,并在断层下调整角度,达到满意为止;25例经CT检查,可确诊24例;16例经MRI检查,13例可确诊。结论 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正确选择有助于寰枢椎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 寰枢椎损伤;影像学检查;直线断层
Imageological diagnosi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alue,limitation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lain film,tomography,CT and MRI in the imageological diagnosi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s.Methods The findings of plain film,tomography,CT and MRI of 33 cases of atlanto-axial injuries were reviewed retrospectively.The value,limitations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different images were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Results Of the 33 cases,29 cases had atlanto-axial injuries and 4 cases had isolated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s.All patients took plain film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24 patients were made.21 patients in this series took tomography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19 patients were made.25 patients took CT scan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24 patients were made.16 patients took MRI scans and their final diagnoses of 13 patients were made.Conclusion Different imageological examinations have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rrect choices of them are helpful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atlanto-axial injures.
【Key words】 atlanto-axial injury;imageological diagnosis;tomography
寰枢椎结构特殊,损伤后如未能得到快速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处理,则有可能损伤邻近的延髓和颈髓,危及生命;因此,寰枢椎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正确处理十分重要;其诊断除临床的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依靠X线平片、直线断层、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笔者收集了我院2000年1月~2006年4月寰枢椎损伤患者33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对寰枢椎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月~2006年4月寰枢椎损伤患者33例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13~66岁(平均41.4岁);主要临床症状:枕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查体时枕颈部均有压痛,2例伴有颈髓损伤,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颅脑损伤,17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其中2例枕骨骨折。
1.2 检查方法
1.2.1 X线平片检查 检查采用美国KODAK公司CR400型成像系统及8700激光相机成像。主要为颈椎正侧位和张口位。
1.2.2 直线断层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II型数字胃肠机行直线断层,间距2mm,采用正位、矢状位断层。需要时在骨科医生的参与下调整Halo-Vest外固定架角度,以使骨折对位对线达到最佳,恢复颈椎序列。不但能够正确诊断,还能达到协助治疗目的。
1.2.3 CT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Prospeed S Fast型单螺旋CT成像系统及美国Picker PQ5000型螺旋CT机,扫描基线与病变节段椎管横径平行,范围包括头枕骨至第4颈椎,螺旋扫描后图像预处理用1mm间距,选用骨重建法,并将重建后的数据输入工作站。用3D重建软件包进行重建,逐层显示并旋转,选择对病变显示良好有参考价值图像照片。
1.2.4 MRI 采用日本岛津公司SMT-50X型0.5T成像系统,全部采用自旋回波(SE)脉冲序列,颈部线圈,常规采用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列扫描。
2 结果
2.1 寰枢椎骨折(29例) 分布见表1。寰椎骨折共5例:前弓骨折1例,后弓骨折2例,侧块骨折1例,寰椎的爆裂性骨折(Jefferson’s骨折)1例(见图1);枢椎骨折共20例:齿状突骨折9例,按Ander-son-D’Alonzo分类[1,2]其中Ⅰ型骨折1例,Ⅱ型骨折4例,Ⅲ型骨折4例,其中3例合并寰椎向前滑脱;枢椎椎弓骨折(Hangman’s骨折)5例,其中2例可见枢椎向前滑脱(见图2)。椎体骨折5例,其中椎体前下缘骨折(泪滴骨折)3例,爆裂骨折2例。棘突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4例。
颈椎侧位、张口位、直线断层及CT扫描均可显示骨折线,X线平片张口位摄片主要观察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但张口位摄片时会因患者疼痛合作不好使投影位置偏移,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因此必要时要重复拍片和CT进一步检查。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碎片的数目、部位和分布,可显示椎管变形,骨折碎片是否陷落在椎管内、是否存在旋转畸形等(见图1,2)。正位及矢状位直线断层可清晰显示骨折线及移位情况,并观察Halo-Vest外固定架术后骨折愈合的情况(见图3)。MRI显示骨折线不如CT,但在观察颈椎顺列、脱位、骨折碎片压迫脊髓等方面优于CT。
2.2 单纯寰椎前脱位(4例) 颈椎张口位、正位直线断层、CT及MRI均可见齿状突距两侧侧块距离不等,矢状位显示前结节后方与枢椎齿状突间隙加宽大于4mm。
2.3 各项检查对寰枢椎损伤的检出率 见表2。33例患者经平片检查可确诊24例,占72.73%;在21例经断层检查的患者19例可确诊,检出率90.48%。Halo-Vest外固定架术后复查28次,图像效果满意,并在断层下调整角度,观察骨折对位对线情况,达到满意为止;在25例经CT检查的患者24例可确诊,检出率96%。在16例经MRI检查的患者13例可确诊,检出率81.25%。
转贴于
3 讨论
寰枢椎损伤十分复杂,诊断困难,易发生漏诊[3]。在临床门、急诊工作中,寰枢椎损伤影像学检查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选择方法正确,才能使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3.1 平片仍为诊断寰枢椎损伤的首选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平片具有高空间分辨率,且方便快捷,费用低,报告结果及时,平片对于寰枢椎损伤多数可明确诊断,对于颈椎序列的显示及多个椎体连续或跳跃性骨折有明显优势,因此应作为上颈椎损伤的首选方法[4]。对每位临床怀疑有颈椎损伤的患者均应摄颈椎正侧位像,疑有寰枢椎损伤的加照开口位,作为临床的第一步筛查。同时也作为CT和MRI扫描的基本参考资料。
平片对整体骨折解剖,颈椎顺列改变显示清楚,颈椎侧位片能显示齿状突前缘与寰椎前弓后缘间的距离增宽(成人大于3mm,儿童大于4mm),此间距是判断横韧带损伤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单纯寰椎向前滑脱的主要征象;还可以显示枢椎齿状突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的距离变化,此距离为脊髓可占据的有效空间,可据此估计缓冲间隙的狭窄及脊髓受压情况;X线平片张口位摄片则可以显示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寰椎侧块形态及寰枢关节是否对称。
但平片不能显示骨折后寰枢椎解剖结构、椎管变形或狭窄,更不能发现脊髓损伤[5],EL-Khoury和戴力扬等分别发现颈椎侧位片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2%、84%、70%和74%、77%、80%,这就意味着约有1/5的患者误诊、漏诊[4,6,7],这与本组中的结果相似。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若平片检查所见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寰枢椎损伤的患者提供依据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直线断层、CT和MRI作进一步检查。
3.2 断层在目前的临床工作中仍有一定价值 直线断层与平片一样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检查项目,但由于近年CT和MRI的普遍应用,很少有人提及直线断层在各方面的应用。
在本组病例中21例患者进行了49人次断层检查,19例可显示骨折及寰枢关节的脱位。我们采取正位和矢状位断层相结合方法,正位断层可显示寰椎侧块、枢椎齿状突形态、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侧块间距是否对称及寰枢椎是否有侧向滑脱(见图1c)。矢状位断层能较颈椎侧位更清晰显示齿状突前缘与寰椎前弓后缘间的距离变化(见图3);在寰枢椎损伤患者因疼痛在摄片过程中配合不好,断层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不需患者的特别配合,就能得到优质图像,对寰枢椎的结构显示清楚。
本组病例中除1例实行内固定手术外,都为非手术外固定治疗,其中18例为Halo-Vest外固定架固定,因为有Halo-Vest外固定架为金属外固定架,平片因遮挡使病变部位解剖结构不能显示(见图3d),CT扫描图像存在大量伪影,MRI则禁忌检查,而直线断层受干扰小,且操作方法简单,可清晰显示骨折线、颈椎序列恢复情况等,图像效果满意,可满足临床复查需要,因此直线断层在Halo-Vest外固定架术后复查中作用独特。在本组寰枢椎骨折治疗中,我们采取了在直线断层的观察下调整Halo-Vest外固定架方法,可以正确复位,调整颈椎序列,边矫正边断层,使骨折对位对线达到满意,能够达到矫正治疗的目的,使骨折能够很好的愈合;本组中1例6周后复查骨折愈合不满意,因为断层图像可以清晰显示,为后期的内固定手术提供指征,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3.3 全面的CT检查在颈部的寰枢椎损伤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必备检查 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碎片的数目、部位和分布,可显示椎管变形,骨折碎片是否陷落在椎管内、是否存在旋转畸形等,都是直观而容易判断的;CT对外伤性椎管损伤诊断明显优于平片[8],因此对于寰枢椎损伤的患者在临床工作中CT检查也应列为常规检查程序,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必备检查。对症状严重但CR平片检查阴性的患者,应接受全面的CT检查:包括大范围薄层扫描,并根据需要利用工作站行多角度、多平面重建。在本组病例中,进行了CT检查的25例中有24例均清楚显示了骨折和脱位的存在。
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角度的断面图像,能观察颈椎损伤部位的三维立体形态,对寰枢椎骨折和寰枢椎间失稳的观察直观而逼真,清晰地显示寰椎侧块移位的大小、寰枢间移位的程度,可将图像任意旋转,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展现任意断面,精确地量化骨折和脱位移位的程度、对椎管的影响,评估颈枕间和寰枢椎间稳定(见图1、2)。以上所显示的各种改变对伤情评估、是否选择手术、手术方式和风险的评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但CT薄扫、三维立体重建费用较高、诊断结果没有CR平片及时,而且水平方向的无移位骨折可能遗漏,对骨折脱位程度评价CT不如平片,部分容积效应可出现类似骨折线的表现。
3.4 必要的MRI检查是对寰枢椎损伤的重要补充 CT对于临近颅底部位的扫描伪影影响较大,MRI由于高对比、高分辨的特性,对寰枢椎附近软组织及颈髓可清晰显示,没有伪影,可在任意层面成像,且成像范围大,软组织对比度好(见图1h);MRI显示骨折线不如CT,但在观察颈椎顺列、脱位、骨折碎片压迫脊髓等方面优于CT,是唯一能直接评价脊髓和韧带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影像学技术[4,5,9],对寰枢椎损伤的诊断是有力、重要的补充。
寰枢椎损伤患者,一定要仔细检查慎重诊断,综合受伤机制,全身检查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检查,基本X线平片及全面的CT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对怀疑有颈髓损伤患者要选择性进行MRI检查,断层检查在Halo-Vest外固定架术后复查中作用独特。总之,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综合合理应用,可大大提高了寰枢椎损伤的检出率,对临床的正确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 Anderson L,D’Alonzo RT.Fractures of the odontoid process of the axis.J Bone Joint Surg Am,1974,56(8):1663-1674.
2 Clark C,White A.Fractuiersof the dens.A multicenter study.Bone Joint Surg,1985,67(9):1340-1348.
3 郑金龙,韩萍,史河水,等.螺旋CT三维成像在颈椎损伤病变中的应用.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2):938.
4 王武,张雪哲.颈椎病变影像学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7):439-441.
5 王云钊.中华影像医学(骨肌系统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1.
6 EL-Khoury GY,Kathol MH,Daniel WW.Imaging of acute injuries of the cervical spine:value of plain.radiogaphy,CT and MR imaging.AJR,1995,164:45-51.
7 戴力扬,贾连顺.放射学检查在颈椎损伤早期诊断价值的研究.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10:590-592.
【关键词】 肺隔离症;血管;诊断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1008-02
肺隔离症是一种少见的肺部先天性发育畸形,最初于1946年由Pryce提出。其主要特点是发育不良和无功能的肺组织与正常的肺组织分离,并由体循环供血。笔者总结了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的影像特征,着重探讨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旨在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10-45岁,平均20岁,6例反复发作的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1例痰中带血。1例无症状,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均做手术及病理检查。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做胸部正侧位片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 (常规10mm层厚、层间距,病变区2mm薄层扫描),2例行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技术),CT未确诊的3例行MRI检查,MRI未确诊的1例行动脉造影检查。
2 结果
8例均位于下肺叶的后基底段,左侧6例,右侧2例,左侧1例为肺叶外型,余均为肺叶内型。病灶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2cm×3.5cm-5cm×6.7cm不等。为单房和多房的囊性肿块、囊实质性肿块、实质性肿块,分别为2例、3例、3例。病灶周围有局限性肺气肿6例(CT示6例,胸部平片示2例),显示异常供血血管8例(CT示5例,MRI示2例,动脉造影1例)。
3 讨论
肺隔离症是属于肺的先天性发育异常,某一肺段和正常肺组织及气管支气管相互分离,无呼吸功能;血供来自主动脉系统,而非通常的肺动脉,故若发现异常供血动脉,即可确诊。肺隔离症多位于下肺后基底段,紧邻脊柱旁和膈肌,约68.7%位于左下肺后基底段[1]。根据有无独立的脏层胸膜,分为肺叶内、肺叶外两型,Savic等总结分析了大量文献指出:肺叶内型占75%,多数由胸主动脉供血;肺叶外型占25%,多数由腹主动脉上部供血。本文虽统计病例较少,亦与其相符。
影像学表现及其比较:
3.1 X线胸部平片 为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主要表现为肺下叶肿块影,反复感染时,病灶与支气管相通,可出现气液平面,并可使邻近组织同时并发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随诊肿块可增大和缩小,但始终不能完全吸收。肺外型因不与支气管相通,一般不感染。本文胸部平片2例发现病灶周围局限性肺气肿。我们认为凡胸部平片位于下肺的肿块或含气的包块影,特别是肿块周围有局限性肺气肿,应想到本病的可能。但不能定性。
3.2 支气管造影 可见邻近支气管受压、移位并包绕肿块,因肺隔离症和正常支气管一般不相通(极少数合并感染可相通),故诊断价值不大,目前已很少应用[2]。
3.3 动脉造影 主动脉造影可直接显示异常供血动脉,是诊断肺隔离症的传统方法,但随着CT、MRI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已能达到诊断的要求,故动脉造影已逐步被取代。本文1例CT、MRI未能定性的病例,动脉造影检查示膈下动脉供血而确诊。
3.4 CT 主要作用在于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评价肺实质改变,其血管造影功能(CTA),能很好显示供血动脉的解剖形态[3]。本文发现异常供血血管8例中CT显示出5例,2例CTA均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行程。对病灶周围肺实质改变显示较佳,本文病灶周围有局限性肺气肿6例均在CT上显示出来,故CT对肺隔离症有定性诊断价值,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3.5 MRI 无创伤性,且具有多平面成像能力和血液流空效应的优势,无需使用造影剂就能对隔离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有肯定价值[4]。可多轴位显示病灶与纵隔、横膈的关系,显示病灶供血动脉的起源、病灶内的血管结构及静脉引流情况,有助于肺内、肺外两型的区别,甚至可代替创伤性的血管造影。本文3例MRI检查,2例发现异常供血血管。但对肺实质病变的评价,尤其是在显示病灶周围有局限性肺气肿方面远不如CT。而且呼吸运动所致的伪影影响了MRI的清晰度,有些患者因体内的金属物体也不能行MRI检查[5]。
综上所述,对肺隔离症的诊断,X线胸部平片为最初的筛选检查,CT、MRI优势互补,为定性主要的检查方法,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手术方案的制定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姚彬,张志庸,等.肺隔离症21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6,19(2):101-103.
[2] 周康荣.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胸部颈面部CT,127.
[3] 孙忠华,严洪珍.肺隔离症的影像诊断.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7,5(1):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