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医诊断学

西医诊断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医诊断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中西医比较研究

Comparison and think deeply of the current TCM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bstract】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agnostics of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both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faults. We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hope to upgrade the diagno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technical level,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diagnostics of TCM; comparison between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在科学技术处于革命性变革的今天,中医诊断学面临很大的困惑和矛盾。近现代以来,西医的引入给中医诊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大量引进和运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而另一方面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又几乎无需任何现代设备检查得出的结果。中医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点,但也有落后不足之处,是中医领域值得重点研究、急需现代化的方面。通过对中西医诊断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医诊断的缺点和长处,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医的精华。

1 中西医诊断理论的差异

1.1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中医学所吸收的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文化,在总结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哲学思辨。其基础理论是在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元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诊断的原理是司外揣内,以表知里,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内脏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等方面反映出来。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诊察外在的症状和体征,据此推测病因、病位、病机、病性,从而诊断病症。

1.2 西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西医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思想文化,以原子论和还原论为代表,其基础理论则是建立在近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解剖学和生物化学。西医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在于本原粒子,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1]。从欧洲科技革命开始,西医走上应用近代科技革命成果的发展道路,对于疾病以实验为依据,定量的做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解释和诊断。

2 中西医诊断方法的比较

2.1 中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中医诊断是以病人自身症状和临床体征为依据的综合判断与分类。依据所见病象,与体质、心理、社会、自然等方面一起综合考察,从而区分出不同的疾病与证候。中医诊断方法可以概括为四诊合参,综合判断。研究的具体对象,是以整体状态的人为中心而扩展的,用望、闻、问、切四诊分别从不同角度来检查和收集自然流露于外的机体反应状态,最终得出对病和证的诊断[2]。

2.2 西医诊断的方法与特色 西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等,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做出完整的诊断。西医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问诊的内容除主诉外与中医差异很大,其体格检查中的内容大多是中医没有的。西医把症状视为“诊断疾病的向导”,至于体征,则视为组织器官病变在体外的特异反应。

3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优势

3.1 中医诊断的优势 中医注重于整体恒动的观察,研究自然、社会与身心一体化的人,从整体上把握生命与疾病的运动,又从运动中诊察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3]。中医诊断还有超前诊断的特点,能根据自然气候的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未发疾病进行预测。中医察舌、切脉、望神、问诊等诊察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长处和优势。舌诊、脉诊简便易行,无创获取信息,舌象和脉象反映出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生物信息,对病证的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

3.2 西医诊断的优势 西医对人体的认识已进入到细胞分子结构的水平,对于疾病可以在细胞甚至分子的水平进行阐述。西医诊断利用现代的先进仪器设备,探究无法被人类感官直接感受的深层次现象。对疾病的病因、病位、病理以及局部结构和功能变化情况有精确的认识[4]。由于技术的先进和方法的严谨,西医对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的多。西医的研究方法和过程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非常具有质感和实观认识,因而易于接受,容易学习。

4 中西医诊断各自的不足

4.1 中医诊断的不足 中医诊断学对疾病现象的认识面广而不精深。中医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等,但都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指标上,造成了现代的中医没有自己的客观化、具体化的诊断体系和指标。诊断方法与现代科技脱节,有的疾病实验室检查异常,但临床缺少主观症状,导致无症可辨,无法做出中医诊断。传统的四诊虽简便易用,但操作运用起来却显得模糊,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不利于学术争鸣。而且由于个体差异,感官灵敏度等限制,存在主观性强、缺乏量化等缺陷。

4.2 西医诊断的不足 西医在诊断上很少考虑环境气候和情志等致病因素,而仅限于用实验检测的各类指标来判断疾病和程度。其检测结果常常忽视气候及情绪变化等影响。同一个病体,其环境和情绪发生变化,其生化检测的指数往往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其检测结果不能动态地、整体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可能会造成误诊。如果遇到没有明确检测依据的功能性疾病,西医则不知所措了[5]。

5 思考与展望

5.1 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必然性 中医与西医具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共同的切入点,只能相互补充、相互辅助,不能相互取代。西医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在诊断疾病方面的作用不可缺少,因此中西医双重诊断有其重要意义。对于一些疑难、危重病症,如果仅中医辨证,不能满足患者了解病情的基本要求。部分患者主动去西医院就诊,目的就是对病情的所以然和转归“讨个明白”。辨证施治的体系有自身固有的局限性,需要与其他有效手段相互配合。

5.2 中医诊断的规范化与客观化 规范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研究并制定严密的规范化的中医理论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诊断规范研究包括“证”、“症”、“病”、“病案”的规范化研究,及明确证、型、期观念,统一判断标准[6]。但目前中医学的证候标准主要由软指标及定性指标组成,难以有像西医如组织活检之类的“金标准”,如何使中医证候标准成为具有相对意义的“金标准”,是中医学具有挑战性的命题[7]。

目前“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开发了脉诊仪、舌诊仪等量化诊断系统,但是这些仅能检测和量化某些体征信息,不能实现对机体功能状态的整体把握[5]。中医的诊断客观化存在很大难度,大多数客观化研究未取得正常的生理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意义。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诊断技术与设备,以建立更精确、更具体的中医诊断指标和模型,可能是解决中医诊断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从中西医比较看中医的文化特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268-269.

2 郭小青,孙长清,韩丽萍.“症”、“证”、“病”等中医诊断基本概念的研究进展.现代中医药,2005,25(6):58.

3 朱文峰,吴润秋,瞿岳云.中医诊断的特色和优势.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0(3):41-42.

4 张玉清,张飞驰.现代诊断技术与中医诊断学.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17(1):4-6.

5 朱平安.从思维方式论中医较之西医的优势.南平师专学报,2006,25(4):148-150.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理诊断学教学

诊断学是医学院校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它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是研究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的学科,对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生而言,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也是将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速,其趋势是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模式发展,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学科,新的诊断技术并不能取代一般物理诊断学的重要地位。在疾病的诊断中,问诊、体检等物理诊断方法与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物理诊断学是临床医师必备的基本功,任何时候都不应忽视[1]。但是,由于教学方法、内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的原因,使物理诊断学临床实践和体检操作基本技能往往不过关,这就要求我们在诊断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其教学方法非常值得探讨,现就本人1991年至今15年诊断学教学实践中的感受,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重视物理诊断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提高教学效果。物理诊断学教学内容看似简单,但其内容多而枯燥,有些内容还比较抽象,难以讲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理论课最好由具有良好临床技能及教学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讲解。为了让学生得到正确、标准、统一的诊断学知识,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共同参照国内外重点医学院校编写、拍摄的教学资料,统一标准、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检查手法,学方案。对于初次从事诊断学教学的年轻医师,应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以老带新,互助互学,帮助其明确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讲解技巧,并从带教实习课和见习课开始,不断积累经验,走向成熟。

二、改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一)改变教学模式。目前我们的教学模式仍然多是传统的“灌输式”及“填鸭式”[2]。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见习时,教师示范,学生则多以看为主,动手机会少,也没有动手的意识;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动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提问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关于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物理诊断学教学过程一般分三个环节,一是课堂讲授,二是实验课,三是临床见习。课堂讲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教学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讲授中教师可以亲自向学生呈现学科的基本内容,直接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可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学科内容。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备课,教师首先应该对所讲授的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对内容结构进行合理安排设计,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工作体会融合于教学中,并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进行备课并反映到教案中。诊断学内容繁多,理论课讲授应该做到基本内容少而精,重点突出[3],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查体等技能操作可以放在实验课或见习课结合实际进行讲解、练习。物理诊断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枯燥,在理论课讲授中,应充分利用诊断学教师多为临床医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的优势,在讲解中多举临床病例,以增加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犹如接触病人一样,提高学习物理诊断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理解中记忆。比如,在讲解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角”时,可以穿插一张自发性气胸的胸片,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单介绍该病例的病情,然后引出治疗方法——胸腔穿刺术,并介绍胸腔穿刺抽气时,胸骨角是一个重要的定位标志,使学生在理解中记住了这个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下降,为克服这一缺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临床病例,并穿插一些简短的提问和对话。随着科技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在教学中地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知识组织形式更佳,利于知识同化[4]。通过教学设计,以多种媒体地交互作用,形成了声、光、形、色、动等直接对学生地视觉和听觉器官共同进行作用地情境,具有良好的强化效果和整体效应,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获得,又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简洁性,使一些抽象的症状、体征的描述更形象,易于接受与记忆。比如心脏检查这部分,利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可以动态显示心脏的“泵”作用机制,结合血流动力学变化图谱,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做为一名诊断学教师,应该熟练掌握网络教学技术,以其能将自己精彩的教学构思用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进行淋漓尽致的表现。诊断学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对于不易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以运用已学过的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知识,应用循序渐进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其变得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比如在讲解肺与胸膜的触诊时,先讲解触觉语颤的检查方法,再分析手掌触到的震颤是如何产生的,引出产生原因为喉发音沿气管、支气管、肺泡、胸膜腔,传导到胸壁,由手掌触及。理解了产生机制,语颤增强及减弱的临床意义,学生就自然而然的非常容易理解与记忆了。物理诊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检体诊断,检体诊断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检体诊断的理论教学应采取小班教学形式,每班10~15人,便于教师授课辅导,个别答疑,还可以手把手进行操作示范,近距离接触还有利于师生互动了解、因人施教。课堂讲授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模型、模具、挂图、标本来辅助教学,比如讲授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时,可利用肺的解剖标本讲解,可以增加学习兴趣,加深印象,便于记忆。为增加趣味性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讲授一些简单的体检时,可以穿插1~2分钟学生自检或相互检查,以活跃气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不易描述、模仿的体征,比如各种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可以利用录音、录象、VCD等直观形式辅助教学,往往可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三)实验课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学习物理诊断学,要适应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转变,讲究学习方法,不应一味的死记硬背,而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为了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物理诊断学课程安排可适当压缩理论课时,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示教课,播放生动形象的体检录象或光盘进行示范,统一手法,规范操作,再由教师示范并指出常见体检错误和注意事项,最后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相互之间检体练习,教师巡回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及时纠正错误手法。随着科技发展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我院自2000年已建立了物理诊断实验室,学生在学完理论课进入临床见习前,可采用教师辅导或自学形式在全天开放的物理诊断实验室的电子标准化病人模拟教学系统上进行检体训练,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记忆,熟练检体内容,培养正确的检体手法,为进入临床见习打下基础。同时,这一教学手段也有效的弥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

(四)通过临床见习,强化临床技能。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问诊、体检及病历书写是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好这些技能对临床医生是终生受益的。由于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目前的物理诊断教学大多是理论讲的多,实践体验少,学生缺乏与病人接触与交流的亲身体验,不知如何进行问诊与体检[5]。物理诊断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与患者良好的沟通,熟练问诊、查体。这一步的完成主要依靠临床见习。临床见习是完成理论向实践过渡的重要一步。在课时分配时,应增加见习课时,如肺与胸膜的检体诊断应安排两次以上的见习。见习前带教老师应精心挑选病人,向病人解释以取得配合帮助,并安排好见习顺序,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多接触各种病种和体征。见习可以分为四步完成,第一步是安排观看体格检查录象或光盘熟悉见习内容;第二步是教师示范问诊、查体,嘱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如何与患者沟通交流,如何问诊、查体;第三步是学生与患者直接接触,锻炼沟通交流技巧,练习问诊方法及检体手法,学习异常体征,教师在一旁指导纠正;第四步是设计、组织典型病例讨论,联系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主动性思维,使学生从中得到诊断疾病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见习中教师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教育培养。为解决临床见习中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可以通过增加教学医院、适当给患者一些报酬以取得配合、收集并制作典型少见病例的声像教材等方法改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考试制度,促进学习积极性

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通过考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牢记所学内容。我院物理诊断学考试一直采取理论考试和体检操作考试相结合的考试模式,经过实习期后,毕业前再进行一次检体操作考试和一次问诊、病历书写考试。通过以上考核制度,促使学生即重视理论课学习,也不会忽视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但熟练掌握了物理诊断学的理论知识,也强化了临床技能,为走上临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诊断学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课程,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医生,做为一名物理诊断学教师,应该不断努力探索,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云剑,赵景宏,杨惠标,等.诊断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12(5):606~607

2.林宇.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5;26(10):1192~1193

3.黄卫卫.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8(5):379~380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3篇

1对象与方法

选择我院五年制中医本科2001级学生共193人,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将学生按学号随机分为两个班:实验班9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6人;对照班97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57人。此前两班学生所学习的中医诊断学和西医基础课程均相同,两个班的《内科学》理论课的授课内容、课时数和教材相同,依照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由相同教师讲授;《内科学》实践见习内容、课时和带教老师相同,但两班的理论授课和见习带教方式不同。实验班的理论授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并将事前准备好的各系统疾病代表性病例病历,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ning,PBL)、以病案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Learning,CBL)[1-2]等教学方法;见习带教实施典型病例的临床教学查房和采取病例讨论教学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授课,见习带教则先由教师对患者示范问诊和体格检查操作,然后学生模仿并根据见习指导自行练习。

2考核

期末课程结束时采用教考分离、统一命题的考核方法,比较两班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成绩(包括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和病例分析)。期末理论考试试题由学院考试中心从题库随机抽取,按试题评分标准由同一组教师评卷。每人独立完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并书写一份病历。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评分标准均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诊断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要求制定具体量化评分表,将全套体格检查188个操作,分为一般情况头颈部、心脏检查、肺脏检查、腹部检查和脊柱四肢神经系统五个部分制定标准评分表,每个学生从中随机抽题进行体格检查考核,由同一组教师按标准评分表进行评分。考核4个常见内科疾病的病例分析题,写出诊断、诊断依据和具体治疗措施。

3结果

期末课程结束后的考核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病例分析和期末理论考试的成绩优于对照班(P<0.01或P<0.05)。见表1~表5。4讨论临床综合能力一般包括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具体主要是指病史采集、基本诊疗操作(重点为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解决复杂多变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因此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综合能力主要在西医《诊断学》中初步形成,在《内科学》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目前的现状是,医学毕业生步入临床后,病史采集不完整,体格检查不全面或检查结果欠正确,只好依靠各种辅助检查做出诊断;临床思维能力较差,只会看单一的典型病例,对于复杂病例如有合并症、并发症或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则束手无策。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①思想上对西医教育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不足,担心中医“西”化、削弱中医主体地位;或有西医是依赖“高、新、难”的诊疗技术看病的偏见,从而忽视了对西医基本技能的训练。②在教与学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偏重理论知识考试的考试模式,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操作技能训练的忽视和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③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使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脱节,对学生临床思维及技能培养不足。

我国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老师主要运用课本、黑板和挂图等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授课,学生仅成为听讲和记录的工具,相互之间缺乏思想交流,忽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既禁锢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助长了学习的依赖性,因而培养的学生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3]。④临床实践机会少,动手能力差,缺乏临床思维的训练。由于国内高等中医院校实行中西医并学,《诊断学》和《内科学》课程的教学总时数较同等西医院校明显减少,特别是临床见习时间明显不足。一般在西医院校中《诊断学》和《内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授课时间之比为1∶1,而我们则为7∶3。加之,由于患者权益意识日益增强,患者拒绝或家属不配合医学生见习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实践教学只能“纸上谈兵”。课堂理论与临床操作技能训练的脱节,使临床操作技能得不到及时有效巩固和强化。

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集声音、影像、图片、文字、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效果和知识容量大、信息量多的特点。实验班在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系统授课中穿插安排10%以上的课时作为课堂讨论,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BL)教学,针对每个病证选取临床常见的典型案例,以临床案例和问题为引导,步步深入开展教学。讨论的问题、病例可在课前分给学生,由学生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然后师生互动地讨论和解答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教材为基本内容,以案例和问题为中心,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步步深入,重点讲解疾病诊断的步骤及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此反复对学生进行临床辨证思维训练。通过病案分析与讨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教师授课从知识传授型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课;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良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同学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的重要途径。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完成,而诊断学有大量教学活动在医院中进行。这就成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1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

4.3实习课分组不宜过大。搞好诊断学的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临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4.4目前检体训练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主要是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管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动手。

4.5多进行病历讨论教学带教老师选择比较典型的、难度适中的病历,让学生根据病历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分析讨论,提出完整诊断和诊断依据。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基础。

4.6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投资建立临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区投资建设了实训中心。如果能够建立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那会更好。

笔者认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应建设:

(1)模拟病房:下设心肺听触诊训练室,腹部检查训练室,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和五官检查训练室,急重症抢救训练室,病患处理训练室。

(2)模拟门诊:使用SP(标准化病人)[4]进行教学,并建立为SP的模拟候诊场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见习面临新的困难,如病人和主管医生不配合教学、病历不易查阅等。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增加课时及交叉轮转教学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教学的矛盾,对保证临床见习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室: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静脉插管术等),利用模拟人进行训练。

(4)多媒体学习、评估室:利用现有诊断学课程网站,建立多媒体学习中心,同时建立网络化的训练评估体系,对每位训练者进行评估。

当然,这些不是简单的设想所能达到,需要再努力。

4.8开设临床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临床基本技能为医学重要桥梁课程,也是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开课条件,可选择资深诊断学方面内、外、妇产科、儿科等专家教授,辅以护理、影像及计算机方面教师担任,再根据需要从临床抽调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为学生训练和老师示教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基本技能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拟听触诊训练就是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的实例,只是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9多开展诊断学技能比赛 诊断学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了技能训练检体诊断的方法,并且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诊断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临床实习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操作内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实习前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以便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回顾性复习,到临床实习阶段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

5总结

本文对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99.

[2] 羊裔明,吴谨渚,欧阳饮.医学生诊断学考试方法的探讨.

医学教育,1991,(6):27-29.

[3] 梁仁,陈远存.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初探.

浙江医学院学报,1991,(2):77-78.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诊断学;简体诊断;教学方法;见习课

【中图分类号】R194-4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我系临床医学专业13级专科6班105人作为试验组,选择我系临床医学专业13级专科7班102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见习课安排 实验组简体诊断实践学时总计划32学时,其中有12学时进入教学附属医院病房见习,主要内容是接触真实病人,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另外20学时在实训室观看相关的视频,相互模拟病人和医生进行正常体格检查,情景演练,在仿真模型上学习心、肺、腹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并书写病历;对照组简体诊断实践学时总计划32学时,没有安排医院病房见习时间,所有实践课均在实训室上课,内容及方法同实验组。

1.2.2 教材选择 试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同一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十二五” 规划教材,第7版专科诊断学统编教材,由魏武主编。

1.2.3 教师配备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简体诊断均由同一教师授课。

1.2.4 测试

1.2.4.1 病历书写测试 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学习每个系统后都按正规格式书写病历,老师批改,每次病历书写满分10分,总计各次分数取其平均分为期末病历书写成绩,低于6分为不及格。

1.2.4.2 技能测试 从诊断学检体诊断部分抽出15个技能项目,测试时每个学生随机抽签1个项目, 任意2个学生一组,分别模拟“医生”和“病人”,并相互转换角色,一对一进行考试,要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评分标准:以我们内科实训平台统一制定的评分标准为依据,每个项目每项操作具体打分。85分~100分为优秀(包括85分),70分~85分为良好(包括70分),60分~70分(包括60分)为及格,低于60分为不及格。

1.2.4.3 理论考试 试验组和对照组测试题型、题量及难易度相同,由同一教师同样标准阅卷。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 ±s表示,作t检验,计数资料作x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技能测试情况 见表1。

表1 两组技能测试成绩比较 人()

组别 n 优 良 及格 不及格 及格率/

对照组 102 12(11.76) 23(22.55) 47(46.08) 20(19.61) 82(80.39)

试验组 105 31(29.52) 40(38.1) 29(27.62) 5(4.76) 100(95.24)

X2 9.42 5.88 7.84 12.82

P

2.2 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人()

组别 n 70~80分 >80~90分 >90分 ±s

对照组 102 5(4.90) 20(19.61) 25(24.51) 30(29.41) 22(21.57) 80.31±5.55

实验组 105 3(2.86) 15(14.29) 25(23.81) 32(30.48) 30(28.57) 80.35±6.39①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 P

3 讨论

诊断学是基础课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与纽带,学好诊断学是关键,尤其是掌握好诊断学的实践课以及检体诊断的见习课。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患者个人保护意识的增强,医院有典型体征的患者时不能与教学计划同步,患者不愿意让见习学生查体等因素,导致诊断学的见习课在专科院校很难执行下去。所以,我对检体诊断部分见习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加强了在实验室情景演练、角色转换、动手操作等能力的训练,缩短临床见习课的学时,但每次见习课我亲自带队,让辅导员班主任协助 ,分批分时进入教学医院,我事先和病人沟通好,取得同意后,再让学生进入病房。同时,见习前我再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查,以便能够及时发现不正确的概念和错误的手法并加以纠正。

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与之前相比,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且减少了学生见习的时间,更关键的是避免了因临床见习课可能带来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1】。所以,大专院校的专科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是可以完成简体诊断部分教学任务的。再者,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临床实况展播、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实训操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尤其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把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素材完美结合起来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2】,使得诊断学教学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通过配备仿真实训室,国内外现代化的模拟教学仪器如SimMan全功能模拟病人、网络版交互式急救医学模拟系统、心肺听诊与腹部触诊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综合教学系统、全身智能心肺复苏模型人等,使学生在实验室随时能感受到病房的气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了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了教学质量,为培养医疗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程孝煊,程 松,刘大群,等. 检体诊断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前后对比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2):1673.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6篇

标准化病人[1](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功能。标准化病人已在美国医学教育中应用有40余年的历史,我国于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及九江医学专科学校(简称三校)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标准化病人,并应用于诊断学教学中[2]。现将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概述如下:

一 SP的选择

在临床技能学教学中,选择部分学生作为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 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 SSP),对他们进行培训之后,作为被检查者、指导者评估者与教师同时对其他学生进行体格检查的培训与考核,通过此过程提高体格检查操作的教学质量。

二 SP 在诊断学教学中作用

1.问诊训练。SP 可模拟多种病史, 包括成人疾病、儿科疾病及精神疾病等, 在提供病史的同时, 对询问者的问诊行为进行监督, 根据教学要求评价其问诊内容和问诊技巧。

2.全身体格检查。让每个学生对 SP 进行一次全身体格检查, SP 根据自己被查的感觉判断检查者手法, 并依据教学大纲指出检查顺序、内容、器械使用是否正确。

3.重点问诊查体。模拟门诊病人的情景, 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重点问诊及查体, 并作出初步诊断和处理计划。

4.培训诊断课新任教师。开课前对新任教师进行脱产集中培训,结束时用 SP 考核评定, 合格者上岗, 确保新任教师的带教水平, 并使示教方法规范化及体检手法标准化。

三 SP 的应用展望

医学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基本技能操作中学生多动手、多训练,在反复的实际演练过程中把多项技术牢牢掌握,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使学生在实验室充分练习和掌握检体诊断的要点,增强其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操作的自信心。目前已有大量实践证明,标准化病人对医学生查体技能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3-4],对解决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学生标准化病人可以增强体格检查训练的真实感受,促进、激励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有望在今后的医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小英.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4,5:22-231

[2]赵民,周钢,张晓蔚.标准化病人在诊断教学中的应用之我见〔J〕.医学教育,2000,(4):31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临床教学;诊断学;PBL;SP

一、PBL教学的概况简介与诊断学教学实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方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1969年由美国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的,后来被延伸到很多不同的专业的教学中。应用在临床教学中,就是让学生组成各个小组,由老师提出一个病例,让学生们在教师的辅导下,去讨论病例的特点、诊治等情况。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思考力,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等。以下从五个方面展示PBL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第一,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甄选教学内容。PBL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诊断学教学中,学生们能够发挥自主能动性,主动去在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思考解决办法,然后发现新的问题,再去解决。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交替过程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让学生走上临床的时候能够有独立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能力。但是要教学者要认识到,诊断学中有很多章节是不适用PBL的教学方法的。因此,为了让PBL教学发挥到最好的效果,问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在诊断学的教学中,不应该盲目的在每个章节都实行PBL教学,而应该科学地选取几个章节,比如在诊断学的症状学或是检体学部分,可以选取几个对应教学内容的特殊病例,提供给学生探讨,提出结论。有所侧重的选取章节实行PBL教学法,能够最有效地发挥其效力,又不会耽误教学进度和大纲的课程时间。第二,教学者课前备课充分,全面思考病例。由于PBL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这对教学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PBL教学顺利实施需要教学者在课前对于所教授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更换以往陈旧的教学大纲,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教学者需要对提出的病例有全面的思考,发现在病例的教学中,学生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以及忽略的问题,思考出好的方法去解决学生们的问题,提点他们忽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学者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们发挥潜力。第三,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内讨论,课后总结。实行PBL教学时最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们愿意在小组内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对病例进行准确的分析。因此教学的手段不能单一而死板,应该多元化,关注每个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去适时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基础上,要保证每个问题的讨论是充分且有效的,教学者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学生们的充分思考,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准确的解答,这些应该成为诊断学中PBL教学的所关注的重点。并且很有必要在教学过后进行充分的课后总结,将所有问题整理汇总,才能最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第四,不断发现问题,进行深层剖析。在PBL教学中,教学者提出一个问题后,不应该粗略讨论后就一笔带过,应该在相同的病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在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去更深层次地剖析。比如在癌症的病例中,学生们能够思考癌症的病因,从简单的环境因素开始思考到危险因素,再到生理原因,甚至到基因层面。层层剖析同一个问题,深化一个疾病的情况,让学生们更深入的思考问题,才能够充分调动他们所学的知识,更了解一个疾病,才能更好的解决一个疾病。

二、SP教学的概况简介与诊断学教学实践

SP(standardizedpatient)标准化病人,又称为模拟病人(simulatedpatient)或病人指导者(patientinstructor),是选择正常人,经特殊培训后,能准确模拟表现相关疾病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而接受临床检查者。由于形象生动,可以让医学生充分发挥实践操作,而广泛运用在临床教学及考试中。以下通过四个方面简介PBL在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第一,SP病人准确模拟疾病临床症状及体征。训练后的SP能够准确地表现出疾病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更直观、更深刻的让学生们认识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在教学中,学生们能直接上手体差,自主提问SP,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吸收一个疾病的相关内容。第二,SP能够解决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在临床教学中,很多典型和不典型的疾病都找不到病例可以直观地提供给学生们学习,教学资源的不足很难做到全面教学。而SP病人通过训练能够提供更多典型和不典型的疾病示例,解决因为教学资源不足而产生的教学缺漏。第三,SP能够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在当今的社会,医患纠纷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其实医患纠纷除了患者本身医疗知识不充足的原因之外,和医生的交流能力也有很大的关系。SP比电子标准化病人更优越的地方就在于,SP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反馈。通过更直观的问诊过程,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如何关怀病人,如何合理地询问病史,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为学生们走上临床工作做足准备。

三、结束语

在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将SP引入PBL的教学中,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启发学生们对于疾病更多的思考,将问题带入实践的诊断操作中,能够有效的提高诊断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耀防.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及其发展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3,11(1):41.

[2]于征淼,陈晶.单门课程PBL教学中出现的问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5,7(5):501.

西医诊断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西医结合疗法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可能是由病毒、真菌、环境污染、毒性物质等原因造成的。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肺内常驻免疫细胞,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主要症状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咯痰、咳嗽,其予后不良,多数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亡。目前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性药物为主,但疗效不满意[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该病6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中心收治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4~56岁。

12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美国胸科学会(ATS)制订的标准[2],依据病史、症状体征、肺部CT及相关检查。

13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症候辨证规范》[3]及《中医诊断学》[4]有关内容,分为肺肾阴虚夹痰瘀型,肺脾气虚夹痰瘀型,脾肾阳虚夹痰瘀型。本文选择的62例患者均符合肺脾气虚夹痰瘀型。症见神疲乏力、喘息短气、咳声不扬、咯痰、面色皎白、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细弱。

14排除标准患有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急性发作者,可能影响证候判断者。

2治疗方法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肺脾气虚夹痰瘀型以益肺健脾、化痰祛瘀为主。采用自拟宣肺化痰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20 g,丹参20 g,莪术15 g,全瓜蒌15 g,佛耳草12 g,桔梗12 g,鱼腥草20 g,沙参15 g,枳实12 g,白术12 g,炙甘草10 g,痰浊偏盛者,加白芥子12 g,竹茹20 g,瘀血偏盛者,加桃仁12 g,赤芍12 g,肺虚偏盛者,加五味子15 g,诃子肉15 g,黄精12 g,脾虚偏盛者,加山药20 g,莲子肉12 g,1剂/d,水煎分2次温服,1个月为1疗程,3个疗程观察疗效。所有患者均配合西药治疗,即波尼松30~40 mg/d,连服3~6个月,环磷酰胺100~150 mg/d,口服。

3治疗效果

62例患者治疗后,1年生存率9839%(1例患者死亡,61/62)。3年生存率为8871%(7例患者死亡,55/62)。5年生存率为6935%(19例患者死亡,43/62)。本组大部分患者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肺脾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详见表1

4讨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诊断最为复杂,最为困难的一组疾病,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疑难疾病,是威胁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它可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给自身及家人带来极大的负担和压力。近年来,对该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此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治疗上,在急性病例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症状,但慢性时多无效。应用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药物有协同作用[5]。这些药物存在依从性差,副作用大,耐药性高,易复发等缺点。而中药副作用小、作用温和,且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及耐受西药的能力,有改变血液流变的作用,在当今医学界日益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在中医文献中,并无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记载,该病属中医“肺痹”、“肺痿”、“咳嗽”、“虚劳”、“喘证”等范畴,病属本虚标实,其病因为肺气虚冷,瘀血内阻,痰浊热蕴。基本病机为营卫宣降逆乱,痰热瘀浊凝着,气阴肺体痹损。肺脾气虚夹痰瘀型患者,属肺痹而尚未出现肺痿者,治以益肺健脾,化痰祛瘀为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丹参莪术活血祛瘀行气,瓜萎、佛耳草宣肺止咳平喘;桔梗、鱼腥草宣肺祛痰排脓,沙参清肺养阴,枳实行气通痞,白术、炙甘草补气健脾润肺,诸药合用,共奏益肺健脾,活血祛瘀,化痰止咳,补气养阴之功。其疗效优于有关文献报道,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超,夏永良,宋康从痰从瘀论治肺纤维化.中医药学刊,2006,24(6):10611063.

[2]ATS Idiopathic phlmonary fibrosi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Am J Respir Crit CareMed,2000,161(2 pt 1):646676.

[3]冷方南中医症候辨证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