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临床诊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诊断范文第1篇

1、临床诊断是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的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对患者的疾病或者症状给出明确的疾病诊断,根据诊断和分类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临床诊断是临床医学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将诊断明确,得到准确的诊断,才能够针对性给予相应的治疗。

2、如果连诊断都没有明确,不可能给予有效的治疗,所以临床诊断是医生在对患者诊治过程中最至关重要的核心部分,临床诊断可以有西医的诊断也可以有中医学的诊断。

(来源:文章屋网 )

临床诊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胎儿畸形 B型超声诊断 声像图

1、临床资料

本人长期从事超声影像临床工作,我科自1990~2001年间共对3865例孕妇进行产前B超检查。共发现胎儿畸形69例(均经临床证实),共发现胎儿畸形占受检人数的1.8%。69例中1例脊柱裂合并轻度脑脊膜膨出B超漏诊。其中68例均经一次B超确诊,诊断符合率为98.5%。69例胎儿畸形中无脑儿41例,脑积水20例,脊柱裂2例,无脑儿合并脊柱裂脑脊膜膨出2例,胸腹腔内脏外翻1例,骶尾部畸胎瘤1例,胸腹水1例,心包积液1例,其中胎儿畸形合并羊水过多者52例,羊水厚度在10cm以上。

2、畸形胎儿声像图表现

2.1 无脑儿 胎儿头颅发育畸形,未形成颅骨,脑组织容积小。超声扫查纵、横、斜多切面无颅骨光环。颅内结构不清或缺如。仅见颜面部光团。随不同切面,颜面部呈圆形、狮面型,有时可见眼球回声,多伴有羊水过多。

2.2 脑积水 胎儿脑室内大量脑脊液潴留,使脑颅扩大。超声测量胎头双顶径明显大于同孕周胎头双顶径。脑实质部分变薄,头颅内有广泛暗回声区,冲击孕妇腹壁时可见脑中线明显飘动。有时可见一侧脑半球显暗区,及双顶径增大不明显。测量脑正中线到侧脑室外壁的距离,如次值大于从脑中线到颅骨距离的1/2时,应确定为脑积水。

2.3 脊柱裂脑脊膜膨出 为胎儿神经管发育缺陷,脊柱后部椎板愈合不良而发生裂隙。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多见于顶部及腰骶部,常合并有脑肌膜膨出或脊髓膨出。声像图改变。纵断脊柱时,脊柱失去正常自然弯曲度及连续性。两条串珠状排列的脊柱不整齐,间距加大,有时有三角变化。横断脊柱局部呈“V”字型。若在裂隙处显示有突出的圆形、半圆形囊状物,有完整包膜,在羊水暗区中浮动,提示脑脊膜膨出。

2.4 胸腹水 胎儿胸腹壁与胸腹腔内脏器之间出现无回声暗区,胎儿腹部膨隆,肠管在暗区中浮动,胎儿胸腹水可单纯存在。

2.5 骶尾部畸胎瘤及内脏外翻 本组发现1例胎儿骶尾部畸胎瘤。声像图显示骶尾部突出的囊性包块,直径约11cm,内部回声不均匀,有强回声光斑及多量浮动光点,局部脊柱结构正常。内脏外翻可见胎儿内脏突出于体腔之外,并在羊水暗区中浮动。仔细观察突出物,可辨认其中的脏器,易于明确诊断。

3、讨论

产前诊断胎儿畸形,对优生优育、围产医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分辨率B超的临床应用,产前对胎儿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可对胎儿外形及内脏异常迅速做出诊断,及时终止妊娠。

B超显示胎儿大体解剖结构,在孕20周左右,羊水比较充分,有利于胎儿内脏结构的显示。在此时期诊断出胎儿畸形,恰好是临床进行中期引产适宜时机。如果诊断胎儿正常,亦可解除孕妇的精神负担,特别是对有异常胎儿生产史者最有价值。据初步统计:在孕20周前证实胎儿畸形的病例,其羊水量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而合并羊水过多的病例均在21周以上。因此建议孕妇在孕20周左右进行产前B超检查最为适宜,以便在羊水增多前诊断出胎儿畸形,减少以后合并羊水过多时子宫过度增大给孕妇带来的痛苦。本组病例因受初诊时间的限制,大多数孕妇于孕30周时进行B超检查,因而多合并羊水过多,羊水最大液性暗区深度约为10cm以上。

临床诊断范文第3篇

山东省烟台市海港医院影像科,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胆囊癌的CT影象表现,旨在提高胆囊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对22 例经手术以及病理证实胆管癌患者的CT影像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胆囊癌患者CT检查均有明显改变,主要有胆囊壁增厚型、腔内结节型 、肿块型 、合并肝脏和其他脏器受侵、以及淋巴结转移、胆管扩张、胆囊结石等间接征象。 结论 CT诊断技术在胆囊癌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细心分析胆囊及其周围的结构、器官的改变,有助提高胆囊癌的 CT 诊断水平。

[

关键词 ] 胆囊癌; 体层摄影术;CT;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c)-0134-02

CT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SUN Zhenbo

Radiology of Haigang Hospital,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T finding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and to elevate its diagnostic level. Methods CT findings in 18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 proved gallbladder carcinom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Gallbladder wall thickening type 、intracystic nodule type and the mass in 14 cases. Other CT findings included direct invasion of liver and other adjacent organs ,hematogenous liver matastases, meta-static lym-phadenopathy, both intra and extra-hepatic biliary dilatation and gallstone. Conclusion Examined by CT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has an important role, is a non-invasiv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way conducive to treatment plan, should be applied extensively in clinical, but it is still limited.It is helpful to study carefully the changes of the gallbladder and its surrounding structure and organs for the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carcinoma on CT.

[Key words] Gallbladder neoplasms; Tomography; CT; Diagnosis

在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胆囊癌,主要是由于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体征缺乏,术前诊断率低,预后差,诊断为晚期[1]。随着 CT 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胆囊癌的检出率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目前各地最常用的胆囊癌影像学检查方法 是CT扫描,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显示病变,还能确定病变外侵范围及转移情况,对临床术前分期、制订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起重要作用[2-3]。收集 2011年5 月— 2013 年5 月,经检测证实的胆囊癌22例,并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2例病例均来自我院住院部的病人,其中男6例,女16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0.5岁,其中 45 岁以上者 13例, 病程 5 d ~ 1 年,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1.2 临床表现

16例患者出现右上腹痛并右肩及后背不适;4例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既往有胆石症并胆囊炎12例,消瘦、乏力9 例,皮肤瘙痒 7 例,发热 3 例。

1.3 B超检查

22例患者全部经过B超检查。发现有7例患者出现胆囊内占位,5例出现胆囊壁增厚,都考虑或诊断为胆囊癌;诊断为来自胆囊或肝的恶性肿瘤的患者有5例;诊断为胰头癌有3例,肝实质多发转移癌有2例[4]。

2 CT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西门子全身 CT 扫描机平扫及增强扫描均为肝脏常规三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第三腰椎横突水平。对比剂为60% 泛影葡胺注射液或碘海醇 100 mL,注射速率 3 m/s,肘静脉团注。

3结果

3.1 CT诊断结果

经CT检查22例患者均诊断为胆囊癌,而15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胆囊体部,位于胆囊颈部的有5例,位于体颈部的有2例。

3.2病理诊断结果

经过CT全面的检查,确认22例患者均为胆囊癌,并全部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腺癌18例,状腺癌和分化癌各2例。

3.3 CT 征象

胆囊癌的 CT直接征象:①腔内型 5例,胆囊壁基底部位置增厚僵硬,应用增强造影后,肿物明显增强;②厚壁型3例,发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均匀性明显增厚;③肿块型 14 例,患者胆囊窝内发现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

胆囊癌 CT间接征象:①肝脏右叶前段以及肝左内叶直接受侵 9例,表现为肿瘤与正常肝组织分界不清,胆囊与肝脏的间隙消失,肝脏受影响部位,如肝转移两例,肝内可见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以及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影表现为不规则强化; ②并发胆囊结石 9 例,在胆囊腔内发现有胆囊结石影像;③胆囊癌压迫胆管的原因导致肝门胆管梗阻2例。增强扫描发现延迟期高于正常胆囊壁,消退不明显,特别是胆囊癌结合部局部增厚的胆囊壁持续强化的特征。

4讨论

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就是胆囊癌,其占全身恶性肿瘤的 0.5%~5%,常发生于中老年人,以 50 岁以上的女性多见,女性比例较高,高峰发病率在50岁以后。70%的胆囊癌病人与胆结石存在有关,胆囊癌的发生是胆结石长期物理刺激,加上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细菌的产物中有致癌物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5-6]。

患者能否手术治疗是由CT诊断和分期来帮助医生决定的,根据文献和胆囊癌的CT分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胆囊癌局限于胆囊,无远处转移;第二阶段:渗透和胆囊胆囊癌层,但不侵入周围组织,和与周围组织的边界清晰;第三阶段:胆囊癌肝浸润,但无其他器官受累和远处转移;第四阶段:胆囊癌侵袭和两个器官或远处转移病灶累及的器官[8]。CT可以为采取手术治疗,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提供依据。CT肝脏对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癌致厚壁囊壁增厚的变化,肝,胆囊癌浸润,肝内胆囊癌和腺瘤,胆囊息肉,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中可能发挥的识别作用[9]。胆囊癌多表现为腹痛,恶心,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症状,很多消化道疾病,如胆道感染,胆结石,胃和十二指肠球炎,消化性溃疡,胰腺炎可与胆囊癌混淆。另外胆囊癌大多是老人,本组平均年龄为 65 岁。临床医师由于对胆囊癌缺乏警惕,满足于常见诊断,待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10-11]。

典型的胆囊癌CT征象有壁厚型、腔内型和肿块型。壁厚型主要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散性不规则增厚,大于3.5 mL为异常[7]。最常见的肿瘤类型为肿块型。(1)直接征象:①肿块型,为胆囊癌晚期表现,CT检测发现胆囊窝肿块呈低密度和大部分或已完全填充胆囊腔,增强肿块也随之加强。②腔内结节型,主要发生在基底贴胆囊壁的腔内,增强后结节状随之增强。③胆囊壁的增厚,CT表现为胆囊壁出现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后出现不规则强化。(2)间接征象:①邻近器官被直接入侵:本实验组的患者有 9 例,这种现象是最常见的间接征象,包括肝脏,十二指肠和邻近组织的侵袭,CT扫描显示胆囊床肝实质呈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病灶,扫描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十二指肠被入侵浸润,功能受损。②肝转移:扫描显示单个或多个圆形的低密度,增强环状增强。③淋巴结转移:通常在肝门区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④胆管扩张:肿瘤细胞直接压迫胆管,主要是胆管肿瘤的生长,增殖引起的。⑤9例胆囊结石并发慢性胆囊炎患者。

虽然CT增强扫描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使用明显增加,但CT诊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早期胆囊癌,慢性炎症或胆固醇息肉胆囊及胆道疾病,术前诊断困难。当伴有炎症容易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一般来说,胆囊炎的囊壁增厚,腔内光滑;如果患者伴有胆囊结石,会使囊壁长期的受到刺激,囊壁一般会逐渐增厚和被渗透。一般胆囊癌厚度呈不均匀性,局部内壁有不规则结节突向腔内,并常伴有周围肝实质的侵犯,以此可以用来识别。

总之,利用CT增强扫描和重建,可提高原发性胆囊癌诊断的准确性,并且对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12]。对胆囊肿瘤进行CT在诊断,在临床应用上是非常广泛的,在胆囊癌和肿瘤浸润程度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仔细分析,可以弥补CT诊断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1] 曾志强.胆囊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38-40.

[2] 林昌能,陈杜芳.胆囊癌18例CT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1):32-34.

[3] 王志刚.胆囊癌螺旋CT诊断[J].吉林医学,2013,34(14):2728-2729.

[4] 苏逸娟.CT诊断胆囊癌26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7,7(5):769-770.

[5] 刘学青.80例胆囊癌诊疗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2.

[6] 陈鹏,崔红领,崔庆周,等.胆囊癌的CT诊断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5):228.

[7] 马玉清.胆囊癌27例CT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1):1019-1020.

[8] 刘得魁.胆囊癌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00-101.

[9] 夏雨,王西宾.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33):97-97.

[10] 王勇,薛冰,闵志钧,等.原发性胆囊癌41例诊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9):975-977.

[11] 刘玉强,李向农.46例原发性胆囊癌的外科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36):55-56.

临床诊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腹痛/诊断; 幽门螺杆菌; 胃镜检查; 病理; 儿童

小儿上腹痛是儿科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之一。本文总结了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200303~200512门诊及病房以上腹痛为临床表现,资料完整的450例病例,对其临床症状、胃镜诊断、病理结果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于200303~200512因胃脘部或伴脐周疼痛而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共450例,其中男262例,女188例,男∶女为1.4∶1;年龄:3~4岁36例,6~8岁87例,9~11岁137例,12~14岁190例,平均8.5岁;居住地:城市237例,农村213例;病程:4~5周182例,6个月~1年91例,>1~2年79例,3~5年66例,6~10年32例,平均36.5个月;既往史:有胃及十二指肠炎病史者63例,溃疡病史12例;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慢性胃炎者106例,有消化性溃疡病者30例。

450例患儿均以腹痛为主诉,大部分以上腹痛为主,少数患儿述说不清常伴脐周痛;同时伴有纳差者290例(64.4%),腹胀126例(28.0%),恶心或呕吐34例(7.6%),嗳气返酸58例(12.9%),乏力倦怠40例(8.9%),大便干燥87例(19.3%),大便不调215例(47.8%),甚至有少数患儿伴有吐血便血。追溯病史,上腹痛发作诱因常为暴饮暴食,感寒受凉,劳累紧张,情志不畅或急性感染之后等。

1.2 研究方法 临床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病史在1个月以上的患儿均可作为入选病例,全部患儿填写临床资料观察表并做胃镜检查。医生根据胃镜结果作出临床诊断,并取胃黏膜进行病理检测、快速尿素酶检测,同时尽量动员患儿做13C呼气试验、血HpIgG抗体检测,以了解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及Hp感染情况。所有检查均在北京儿童医院完成。

1.2.1 胃镜检查 胃镜诊断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1]。所有患儿在做胃镜检查的同时,在病变部位及胃窦部钳取3块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常规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Hp检测。

1.2.2 Hp检测 Hp感染诊断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1]。选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快速尿素酶试验选用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快速尿素酶试剂盒。结果判定:强阳性(++):经数秒至2 min,在标本及周围立即变色并迅速扩散呈玫瑰红色;阳性(+):经5~10 min,在标本及周围逐渐变色并扩散呈玫瑰红色;弱阳性(±):经10~20 min,在标本及周围出现着色,扩散不明显,但1 h后呈茄子花色或暗淡红色;阴性(-):20 min后,在标本及周围无显色,1 h后仍无显色反应;(2)病理切片Giemsa染色结果:组织和细菌均呈紫红色,但细菌形态明显,藉以判断有无Hp感染;(3)13CUBT选用由北京优博泰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的气体样品收集盒,按常规检查方法判断Hp感染情况;(4)血清学检测(间接ELISA法)选用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判定:A值>临界值为Hp抗体阳性,A值≤临界值为Hp抗体阴性。

1.2.3 病理检测 按照常规检测方法判断病理改变程度。其诊断标准,参考第4届全国小儿消化内镜及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标准[1]。病理组织学改变: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固有膜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炎症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轻度:炎症细胞浸润较轻,多限于黏膜的浅表1/3,其他改变均不明显;中度:病变程度介于轻、重之间,炎症细胞累及黏膜全层的浅表1/3~2/3;重度:黏膜上皮变性明显,且有坏死、胃小凹扩张、变长变深,可伴肠腺化生,炎症细胞浸润较重,超过黏膜2/3以上,可见固有膜内淋巴滤泡形成。

2 结果

2.1 胃镜检出疾病分布情况 分析资料,在病程≥4周的上腹痛患儿中,胃镜的疾病检出率为96%;其中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为51.1%;十二指肠炎10%,十二指肠炎合并胃炎20.6%;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13.4%,其中十二指肠溃疡占10.7%;食道炎的发生率相对较低,仅占0.9%。

2.2 具体疾病中的病理改变程度 见表1。表1 临床诊断与病理检测的分析

2.3 上腹痛患儿与Hp感染的关系 入选病例均取胃黏膜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切片染色,其中222例同时做血清学检测,205例做13CUBT。具体检测情况见表2。表2 450例上腹痛患儿Hp检测情况由表2可见,Hp抗体的检出率较高,考虑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有关。在所列4项检测方法中,4项均阳性的有25例,3项阳性的32例,2项阳性的86例。依据Hp感染的诊断标准[1],Hp感染率为31.8%。

2.4 各具体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 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溃疡、胃溃疡)Hp感染率最高31例(51.7%),其次浅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分别为33.0%,26.7%。因食道炎例数少,其Hp感染率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在Hp感染阳性的143例中,城市患儿237/68例(28.7%),农村患儿213/75例(35.21%),也提示Hp感染在农村发生率相对较高。

3 讨论

上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以往常考虑为胃肠痉挛、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原因所致,仅予对症治疗。由于诊断不明确,治疗缺乏针对性,所以造成患儿多次就诊而腹痛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作者对病程≥4周的450例上腹痛反复发作患儿进行胃镜检查后发现,总的疾病检出率达到96%。其中浅表性胃炎230例,占51.1%,而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大多数患儿并无明显胃肠道不适症状,未引起家长重视;消化性溃疡患儿在腹痛同时常伴有呕吐,多数患儿症状也并非十分严重。由此提示,临床应重视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配合相应检测,尤其借助胃镜诊断十分重要。对胃镜检查患儿450例的病理检测分析,以发生率最高的浅表性胃炎为例,230例患儿中,病理检测阳性224例(97.4%),而其中中、重度病理改变达19.6%。消化性溃疡60例中,病理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中、重度改变达70%。更加显示出对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2]。Hp感染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在生后最初的几年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3],不同国家和地区Hp儿童感染率差别较大,一般在6%~31%不等[4]。在有消化道症状的小儿中,Hp检出率为40%~70%,Hp感染与小儿消化道疾病的密切相关性已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实。在本组450例仅以上腹痛为主诉的患儿中,Hp感染率达31.8%,且以农村发生率相对高,也与医学研究相符合。就Hp感染情况分析:浅表性胃炎占33%,消化性溃疡占51.7%。在上述两组患儿中进一步分析Hp感染与病理结果的关系亦发现,所有Hp感染患儿胃黏膜病理改变阳性率达100%,且有Hp感染者病理改变多较重,以中、重型改变为主[5]。两者改变呈正比,病理组织学还显示,Hp感染后胃肠黏膜损伤严重,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肠化生相对少见。在临床作者对此组患儿给予抗Hp治疗后复查,大多数患儿Hp转阴,同时病理改变明显好转。因此对临床有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如不能做胃镜检查,也应及早做相应Hp检测,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早期治疗。

儿童为Hp的易感群体,50%成人Hp感染者,发病始于儿童[6]。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Hp感染存在家庭内聚集现象,同时饮食结构不合理、卫生生活习惯的较差、居住条件拥挤等均与Hp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资料总结也显示,有家族胃肠疾病史的患儿,Hp感染率高,农村患儿发生率相对更高。因此重视Hp感染源与传播途经,对预防儿童Hp感染或再感染具有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由于小儿胃肠道疾病与Hp感染均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与体征,因此对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的患儿,应尽早做Hp的筛查,有条件者进一步做胃镜检查,早期给予诊治,这对于减少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 陈洁.小儿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镜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3):189.

[2] 韩红芬,沈小明,华英,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3):154155.

[3] Kieltyka A,Szafraniec K,Jedrychowski W,et al.2093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youth in Poland:populationbased study[J].J Epidemiol Comm Health,2004,58:30.

[4] 胡伏莲,周殿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基础与临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2233.

[5] 区文玑,龚四堂,潘瑞芳,等.儿童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与病理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0):602604.

临床诊断范文第5篇

一、病因

1.感染、炎症: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

2.脏器的穿孔:如胃、十二指肠穿孔、小肠穿孔、子宫穿孔等。

3.梗阻:如胃的幽门梗阻、小肠梗阻、胆道梗阻、动脉栓塞等。

4.扭转:如卵巢瘤扭转等。

5.癌变:如胃癌、肝癌等。

6.异位妊娠(破裂):主要为育龄期妇女附件妊娠等。

二、表现

均以突发的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开始多为无热的持续性腹痛,如胃穿孔开始为上腹持续性锐痛,继之转移到全腹;急性阑尾炎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剧烈钝痛提示为急性腹膜炎,持续性胀痛常为腹膜受扩张牵拉所致,阵发性绞痛多为平滑肌痉挛所致。

三、诊断:急腹症的诊断方法

急腹症的诊断原则和要求:

“稳、准、快”贯穿整个诊断过程,“三定”(定位、定性、定因诊断)

诊断方法及要点:

1.收集病史是打开诊断门户的钥匙

要求: 对病人热情,取得病人信任和配合; 既要针对性系统化,又要注意提问方式,以防暗示或诱导; 艺术性与真实性相结合,最终达到系统、真实而又重点突出。

内容: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 婚姻……

主诉和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生育、月经史、家族史 而重点是腹痛。

2.体格检查是诊断、思维的客观依据

腹部检查基本要求:

a. 标准腹部检查:仰卧,屈髋屈膝40~60°, 双膝稍拢,双手自然放于躯干两侧

b. 充分暴露,上至线,下到大腿中上段, 两侧至腋后线

c. 检查顺序:“视、触、叩、听” 笔者认为最好加上“肛、殖、量、穿”。

(1)视诊(内容)腹部呼吸运动:腹壁、皮肤:手术疤痕、静脉曲张腹部外形: 腹部隆起 腹部凹陷

(2)触诊(内容) 蠕动波及肠型:腹股沟、外生殖器、会阴:

(3)叩诊(内容): 腹胀性质:气、液、实性 腹水:少量:移动性浊音(1000ml左右) 大量:蛙状腹 肝、脾、肾膀胱肿块:

(4)听诊(内容):肠鸣音:原则:四个象限每个象限5分钟 时间紧急时以右下象限近脐部为准,不少于1分钟。

(5)“肛、殖、量、穿”检查,无需特殊器械,首诊医生可以独立完成,对提高确诊、减少误诊、漏诊有很大帮助。 肛:指检、肛镜检查 殖:生殖及阴道检查 量:量诊,量肝、脾大小、腹围大小 穿:腹腔穿刺及灌洗术

诊断性腹腔穿刺及灌洗:适应症、禁慎症、部位、方法、结果判断。阳性指标:

①穿刺或灌洗液是血液、胆汁、胃肠内容物或证明是尿液

②灌洗液镜下红细胞达0.1×1012/L (105/mm3),或白细胞大于0.5×109/L(500个/mm3);

③淀粉酶超过100索氏单位(≥100 /L);

④灌洗液中发出细菌者。

3.辅助检查是诊断思维的重要依据

首诊医生不应依赖太多的辅助检查,而应立足于病史和体格检查。 适量的有选择性的可出急诊报告的辅助检查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1)普通的X线检查的价值不容忽视

(2)B超尤其是床边B超普遍应用于临床,并提倡急诊科医生掌握

(3)CT尤其是螺旋CT以及MRI的价值正日益受到重视

(4)有创的腹腔镜及腹腔动脉造影对诊断亦有较大帮助,但应根据患者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妥善把握适应症。

四、主要的鉴别诊断

1.急性胸、腹膜炎

可刺激膈肌导致上腹牵涉痛,患者有发热、咳嗽、呼吸急促、胸等。腹部多无症状。

2.胃、十二指肠穿孔

往多有“胃病”史,多在餐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呈持续性,患者多弯腰行走,查体腹肌呈“板状”腹。

3.结石

多见于胆结石、泌尿系结石,患者多为突发腹部绞痛,呈阵发性,腹部体征不明显,缓解时无不适。泌尿系结石疼痛时多有血尿,B超可助诊断。

4.异位妊娠

见于育龄期妇女,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伴有停经史,呈进行性贫血,腹部可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穿刺、妊娠试验及B超检查可助诊断。

5.心肌梗塞

少数可表现为上腹牵涉痛,患者多有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发病诱因,心电图和心肌酶可助诊断。

6.其它

如卵巢肿瘤扭转;急性附件炎;尿潴留;肝癌等。

五、治疗原则

对病情较轻者可在密切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中西药结合非手术治疗,凡病情严重和保守治疗无效者,经处理后转入专科医院治疗。

具体措施:

1.抗生素的应用。

2.纠正电解质紊乱。

临床诊断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腹部包块 病理诊断结果 超声诊断

1 明确是真性包块还是假性包块

临床上易将一些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现象误认为腹部包块,必须仔细辨别:①长期便秘者粪便积聚在乙状结肠,触诊时在左下腹可扪及到长条形的“包块”,清洁灌肠后“包块”消失。②急性尿潴留的病人在下腹部可扪及增大的膀胱而被误认为下腹部“包块”,导尿后“包块”消失。③育龄女性下腹部扪及到包块,应注意妊娠子宫,月经史和尿妊娠试验可帮助诊断。④腹股沟疝、股疝、脐疝内容物突出时,可在相应的位置扪及包块,但其包块可回纳,腹压增高时,包块增大,病人咳嗽时,可触及包块有冲击感,如果内容物为肠管,尚可闻到肠鸣音。此外,一些正常的解剖结构如瘦长体型的病人在脐周可扪及到突出的腰椎而误认为“包块”。

2 明确包块的腹部层次

腹壁肿块位于腹壁内,位置表浅,容易触及,可随腹壁移动,当病人收紧腹肌时,包块更明显,腹壁松弛后,包块即不明显。腹腔内包块由于位置深在,收紧腹肌时,包块不易扪及。腹腔内包块与腹膜后包块在体格检查时往往难以鉴别,病人取肘膝位做腹部检查,腹腔内包块下垂,更容易被触及,而腹膜后包块由于大部分固定在后腹壁,不易推动,难以扪及。临床上腹腔内和腹膜后包块的鉴别,往往须借助于影像学检查。

3 明确包块的性质

要明确包块的性质,就必须要详细地询问病史,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

(1)病史

1)一般特征:①年龄:婴幼儿的腹部包块一般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如先天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肾母细胞瘤等。中老年人出现的腹部包块,即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大。②性别:女性病人应注意来自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③患者的地区来源:主要注意一些地区流行病如血吸虫病、包虫病等。④职业:从事化学毒物的职业,出现腹部包块,可能与某些恶性肿瘤有关。

2)病史:①病因:从患者的既往史中寻找可能的病因。以往有乙肝或丙肝病史,肝脏出现肿块,即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可能性大。有腹部恶性肿瘤的病史,现在腹部出现包块,应想到肿瘤复发或转移。曾有腹部外伤病史,应考虑胰腺假性囊肿、大网膜和肠系膜囊肿的可能性。有结核病史者出现腹部包块,要注意腹腔结核的可能。

②肿块的增长速度和伴随症状:肿块增大缓慢,或多年无明显变化,不伴有全身症状,或局部症状轻微,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或一些先天性病变如肝、肾囊肿等。肿块生长迅速,短期内增大明显,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消耗症状,即往往是恶性肿瘤。详细了解腹部包块的伴随症状,可初步了解包块的性质和位置。

腹部包块伴随呕吐、腹胀或大便性状改变、血便、黑便等,表示包块与消化道有关,如胃肠道肿瘤。包块伴梗阻性黄疸,表明病变来源于肝胆道系统和胰腺或肝门部淋巴结肿大,压迫胆管。包块伴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说明病变来源于泌尿系统或病变侵犯泌尿系统。包块伴有阵发性腹痛,表示包块来自消化道或压迫消化道致肠道梗阻;伴持续性腹痛并向腰部放射,说明病变在腹膜后,如胰腺癌。腹部包块伴随急性腹痛、腹肌紧张、发热,提示腹腔脓肿。

(2)体格检查:仔细的体格检查对腹部肿块的诊断很重要,除了要明确肿块的部位外,还要了解肿块的特点。腹内肿块所在部位一般是来自该部位的器官,具体各部位肿块的来源详见第三节。但是当肿块比较大时,如腹部恶性肿瘤;或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时,如炎性肿块,有时即难以确定其原发部位。 触到腹部肿块时,须注意如下几个方面:①肿块的大小:腹内肿块大小不一,巨大的包块多发生在卵巢、肾脏、肝、胰腺等器官,以囊肿为多。肿块多为单发,如肿块多发,大小不一,即考虑腹腔恶性淋巴瘤和转移癌的可能。②肿块的形态,包括肿块的轮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有无切迹等。圆形表面光滑的肿块,以囊肿为多,形态不规则,表面凹凸不平,质地硬,多为恶性肿瘤。触及条索状肿块,短时间内形态多变者,多为肠套叠或肠道蛔虫。右上腹扪及光滑的圆形肿块,为肿大的胆囊。肿大的脾脏可扪及明显的切迹。③肿块的质地:肿块质地柔软,囊性感,多见于囊肿,脓肿。质地坚硬,结节状,多为恶性肿瘤。④有无压痛:肿块伴有明显压痛,为腹腔脓肿,如阑尾周围脓肿。⑤移动度:肿块随呼吸移动,提示来源于肝胆、脾、肾和横结肠。肿块可用手推动,多见于大网膜、肠系膜和小肠。移动度大,带蒂,为游走脾和游走肾。腹膜后肿块,由于位置深在,相对固定,不易推动。⑥有无搏动:在腹部扪及搏动性膨胀性肿块,为腹主动脉瘤。

对来源于消化道的恶性肿瘤,还要注意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特别是锁骨上淋巴结。直肠指检可了解盆腔有无转移癌结节。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支持腹腔脓肿的诊断。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应考虑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②大便检查:大便中有红细胞或潜血阳性,提示消化道病变;③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CAl9-9、CA242升高,提示消化道和胰腺恶性肿瘤。甲胎蛋白(AFP)阳性,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尿HCG阳性,提示妊娠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等。

2)影像学检查:①腹部X线平片检查:可显示肿大的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显示肠道有无积气。肿块有钙化影者,应考虑腹腔结核的可能。X线钡剂检查或气钡双重造影对诊断消化道肿瘤和其他病变有重要的价值;②静脉肾盂造影:可显示肿块与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关系,也可鉴别肿块在腹腔内还是在腹膜后;③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可显示胰管和胆道系统的情况,了解肿块的性质,胆道梗阻的程度,用于胆道和胰腺肿瘤的检查;④纤维内镜检查:纤维胃镜、纤维结肠镜,用于消化道疾病检查,并可取组织学活检,可明确肿块的性质。膀胱镜检查可诊断膀胱肿瘤;⑤超声检查:B型超声扫描检查简便、无创、价廉,是腹部肿块检查的首选方法。B超首先能显示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其次能显示肿块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可判断肿块的来源。B超检查受到肠道气体的影响,对胰腺、腹膜后病变和腹腔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较CT低;⑥CT检查:能更好地显示肿块,特别是胰腺、腹膜后病变和腹腔淋巴结有无转移。CT和B超结合,可明显提高诊断率;⑦磁共振(MRI)检查:MRI为三维成像,对体内不同组织有很好的分辨率,能更准确地显示肿块的性状和来源;⑧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或肠系膜动脉造影可使肿块血管显影,根据肿块内血管的分布、形态、数目、大小,可推断肿块的性质。

3)肿块穿刺活检:对于经上述方法检查,肿块性质未明者,可在超声或CT引导下,行肿块穿刺活检。穿刺活检有引起出血、肿瘤细胞沿穿刺道播散的可能。

(4)诊断性腹腔镜检查:对于影像学检查手段不能确诊者,或怀疑病变比较广泛,可作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探查过程中,若肿块可切除,即予同时切除;若病变广泛,如恶性肿瘤腹腔内转移,即可避免剖腹探查。

参 考 文 献

[1]苏忠学,林黎明,吴泰璜.腹部包块伴恶心、呕吐[J].山东医药, 2005, (09).

临床诊断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血液检验;贫血类型;诊断与鉴定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因工作压力、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习惯及遗传等因素导致机体长期无法提供足够血红蛋白,引发机体产生疲劳、头晕、易怒不安及畏寒等症状;贫血常见人群为女性、儿童和老人[1-2]。因贫血发病原因多种多样,所以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缺铁性贫血、地中海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类型[3]。我国常见的营养性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难以诊断贫血类型,所以血液检验对医师诊断贫血类型至关重要。本次研究在贫血诊断与鉴定中血液检验对疾病诊断的临床意义与价值,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查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检验科检查的100例贫血患者,经检查有62例为缺铁性贫血,38例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为观察组,缺铁性贫血患者为对照组。我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观察组中男13例,女25例,年龄5~50岁,平均年龄(26.69±5.47)岁,病程2个月~3年;对照组中女38例,男24例,年龄4.5~51岁,平均年龄(27.59±4.35)岁,病程2.1个月~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以及血液其他鉴定指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住院检查,嘱患者禁食、水;于次日清晨由同一组护士抽取3 ml静脉血,注入无菌真空采血管中。护士在1 h内送检。检验科由同一检验师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检验试剂检测。护士及检验师均按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本次操作[4]。

1.3血液检查指标 观察两种贫血症状的诊断指标:RBC、MCV、Hb、MCH等;检查其灵敏性和特异性[5]。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其中计数数据以n表示,计量数据以(x±s)表示,以t检查,差异为P

2 结果

通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分析可得:观察组红细胞计担RBC)为(5.17±0.32)×109/L,对照组RBC为(3.72±0.56)×109/L;观察组MCV为(56.23±0.46)/fl,对照组MCV为(72.29±0.96)/fl;观察组Hb为(101.24±12.45)g/L,对照组Hb为(82.24±10.45)g/L;观察组MCH为(21.03±1.12)pg,对照组MCH为(18.03±1.72)pg。观察组特异性为63.78%,对照组特异性为67.99%;观察组灵敏性为95.89%,对照组95.67%。经统计,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RBC、MCV、Hb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同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特异性和灵敏性比较,观察组同对照组血液检查数据统计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正常人体RBC计数中,男性为4.8~5.8×109/L,女性为3.8~5.1×109/L,儿童为6.0~7.0×109/L[6]。贫血常见血液检查指标即为RBC计数减少,其临床症状不显著,轻微症状往往被患者忽视,从而因长期缺乏正确治疗引发患者临床症状加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且贫血致病因素复杂,种类繁多,如不对症治疗会加重患者病情及引发患者机体产生其他并发症;因此血液检验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重要意义。

贫血的表现及发展是缓慢进行的过程,特异性较弱,临床症状不显著,因此,对贫血类别诊断及对症治疗增加难度。女性及儿童老人常因不良的饮食习惯等引发贫血。幼细胞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性贫血类别。缺铁性贫血发病机制为:体内铁离子摄入不足,造成RBC携氧利用率降低,从而引发贫血症;显微镜下缺铁性贫血RBC形态较小,颜色偏浅[7]。巨幼细胞性贫血发病机制为:机体VicB12和叶酸缺乏,导致RBC合成障碍,引发RBC变大,而且妨碍RBC成熟,从而导致贫血。两种贫血症的致病因素不同,因此治疗方案差异显著。结合本次研究数据可得,观察组血液检验鉴定指标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等数据统计均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

综上所述,经血液检验在各种贫血诊断与鉴定中临床效果显著,红细胞的相关指标数据鉴定所体现的差异对鉴定不同贫血类型有重要意义,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高正确诊断率。

参考文献:

[1]郑妍.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6):62-63.

[2]梁丽丽.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30):34-35.

[3]张俊.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34):86-87.

[4]许必伦.探究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28).

[5]魏书丽.探讨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16(2):165-166.

临床诊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妇科急腹症;超声检查;B超诊断

1.患者资料与B超诊断方法

1.1患者一般资料。114例患者为2010年7月-2011年5月间在我院就诊的急腹症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31岁。疼痛时间最短35分钟,最长22天,部分患者伴有阴道出血,阴道出血时间最短半天,最长13天天。门诊及住院医师提供的B超检查申请报告临床诊断中:病因待查41例;急性阑尾炎25例;急性阑尾炎25例;妇科肿瘤23例;其中异位妊娠14例;急性盆腔炎和(或)合并盆腔脓肿9例?;急性肠梗阻2例。

1.2仪器与B超诊断方法。检查仪器是采用美国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迈瑞DC-3超声分析仪,腹部B超探头频率5MHz,患者膀胱充盈或膀胱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450-500ml,患者必须排空膀胱,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上方做多方位检查,经阴道B超探头频率7MHz,探头置入患者阴道内,重点观察子宫大小,宫腔及内膜情况,附件部位有无包块、子宫直肠陷凹以及盆、腹腔有无积液、积液范围、深度等。

2.B超诊断结果

根据门诊及住院医师提供的病情,经B超检查提示诊断:其中异位妊娠46例(包括左侧输卵管妊娠24例,右侧输卵管妊娠20例,卵巢妊娠1例、宫角妊娠1例);宫内孕滞流产1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7例,其中有1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阑尾炎的病例经B超检查确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有3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阑尾炎的病例、3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妇科囊肿的病例经B超诊断为宫内孕滞流产;黄体破裂6例,其中有2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异位妊娠的病例经B超诊断为黄体破裂;有6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阑尾炎的病例经B超检查确诊为右侧输卵管妊娠;卵巢巧克力囊肿合并渗漏6例;急性盆腔炎和(或)合并盆腔脓肿23例,其中有1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阑尾炎的病例、3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妇科囊肿的病例经B超诊断为急性盆腔脓肿;急性阑尾炎9例;急性肠梗阻3例,其中有1例被临床医生怀疑为盆腔脓肿的病例经B超诊断为急性肠梗阻;其他1例经B超诊断为急性盆腔炎,但经临床治疗最后确诊为胰腺炎。

3.结果讨论

3.1妇产科急腹症是常见症,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病因多,需要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但临床上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困难,超声检查能对妇产科急腹症患者直接观察其子宫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子宫周围有无异常回声,盆腔有无积液等。对引起急性腹痛的病因、病位及病变性质提出可能性诊断,为临床医生对大多数的急腹症患者的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妇产科急腹症的病因多见于宫外孕。本文114例妇产科急腹症中,宫外孕51例,占44.6%,超声检查能确定宫外孕的部位、大小等,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治疗方案起到重要的作用,并对可保守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为病人减少手术的痛苦。自从有了敏感的尿妊娠试验、精确的血HCG分析和高频经阴道超声后,大大地提高了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在诊断异位妊娠时应注意与盆腔炎性包块、黄体破裂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