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白蛋白

白蛋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白蛋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白蛋白范文第1篇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里,明亮的日光灯下摆着一排培养皿,里面一棵棵水稻苗刚刚长出细长的嫩叶。旁边一个实验台上,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拿起一个装着半瓶淡黄色大米的玻璃瓶。在这看似普通的粳米粒的胚乳中,正蕴含着宝贵的人血清白蛋白

日前,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杨代常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转基因水稻大规模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文中描述了美好的前景:在稻田里种植出转基因水稻,可以在其胚乳细胞中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这是目前只能从人类血浆中提取的紧缺物质。

这个消息迅速占领了包括《自然》《科学》杂志等科学媒体的新闻版,随即登陆世界各大新闻媒体。其中《时代》周刊相关报道的标题赫然:从大米中挤出人血来?

白蛋白告急

人血清白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约占健康人血液总量的30%。在医院的药房,医用人血清白蛋白注射剂为粘稠的淡黄色液体,被称为“救命药”,常用于失血、烧伤引起的休克,以及肝腹水、癌症等危重病症的救治。在低蛋白血症的治疗中,每支5g/20ml人血清白蛋白试剂可维持机体渗透压的能力,相当于100毫升血浆或200毫升全血。此外,作为稳定剂,人血清白蛋白也广泛应用于疫苗等医药生产中。

据粗略估算,中国每年临床和疫苗辅料需要150吨~170吨人血清白蛋白。而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人血清白蛋白都从人类血浆中提取。在中国,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所需要的血浆量,就相当于2亿人年均献血100毫升。

现实中,血浆供应远远达不到生产需求,人血清白蛋白经常告急。原料紧缺也是自2006年整治非法采血、血浆供应减少以来,不少自蛋白生产厂家的普遍现状。

国家发改委对限价药品的定价中,每支10克、50毫升/瓶的人血清白蛋白的价格应为360元。由于供不应求,其黑市价格往往翻倍。巨大的利益空间吸引了制假者。

2007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曝光,2000多瓶假冒人血清白蛋白制剂流入市场,甚至出现在吉林省的一些公立医院的药架上。随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国开展人血清白蛋白专项整治,在吉林、山西、青海、湖北、山东、辽宁、重庆、新疆等多个省份查获了假冒人血清白蛋白。

直到2008年,仍有新闻报道,江苏的数名患者因注射用蜂胶兑水制成的假冒人血清白蛋白致死。

“种”出自蛋白

当混入重症病房的假冒白蛋白使得人心惶惶时,武汉大学教授杨代常开始在稻田里“种植”人血清白蛋白的实验。现在,他手中的玻璃瓶中装着的呈淡黄色的大米,其中就蕴含着人血清白蛋白。

这些大米采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其中植入了人类生产血清白蛋白的基因。但与逐渐被大众熟知的转基因粮食作物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改造的水稻并不再作为食用产品,而只是作为生产人血清白蛋白的生物反应器。

在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中,第一、二代转基因产品着重于提高粮食作物的抗虫、抗病特性和增加营养、改善口感,而类似“造血大米”这样的作为工业、医药和生物反应器等的第三代转基因产品,目前正成为国际上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

杨代常教授从事通过水稻表达特定蛋白质的研究已经多年。他之所以选择水稻,是因为中国率先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生物学背景清晰,为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和纯化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再者,水稻的转基因技术已经很成熟,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生物安全性较好。而且水稻繁殖系数高,更容易实现规模化。

“技术并不复杂。”杨代常对笔者说,研究团队将特定的人类基因通过遗传载体,整合到一个水稻基因组内,形成一个新的水稻品种。在这种水稻的生长过程中,通过该基因的转录及翻译,将指定蛋白表达在水稻种子中。即在水稻成熟的过程中,人血清白蛋白不断地被合成、积累在大米的胚乳里。

“等水稻种子成熟后,就可以从中大量提取人血清白蛋白了。”杨代常说。作为学者的他同时还是武汉禾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禾元公司)的董事长。在公司位于武汉郊区的厂房,几个不锈钢容器中,白蛋白正从成熟的大米中分离出来,经过提纯,成为最终的产品。

杨代常表示,通过基因工程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并非是他首创,用转基因细菌生产白蛋白的尝试早在1987年就有先例。“后来用酵母、转基因牛的哺乳细胞等,都没有太好的结果。”用植物细胞表达白蛋白也已经有相关研究,在美国和加拿大,有研究人员成功地从马铃薯中“种”出白蛋白。

“由于产量上不来,这些研究都仅限于在实验室里做,不能满足产业生产。”杨代常说,“理论上说,用转基因植物生产人血清白蛋白,可以规避输血中的污染和通过血液传输病毒的风险,但产量低、成本高、难以规模化,是制约工业化生产白蛋白的三个难题。”

不过,这些问题在杨代常的研究中似乎已经解决。《自然》杂志报道称,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基因工程疗法专家威廉・维兰德(William Velander)表示,和利用人血浆制造白蛋白相比,杨的方法在大规模生产上、安全性上都做得更好,而且更具成本效益。

用这种方法种出的每公斤大米,可以生产2.75克人血清白蛋白制剂成品,这个产量在业内被认为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价值。

禾元公司在湖北某农村租种的30亩土地中,今年收获的“造血大米”已经收割完毕;在实验室中,他们正在对稻种做进一步改良。

杨代常说,“我们的稻谷种子在常温下放置三年活性无变化,而且在种子中的表达量可以维持七代或更长的稳定性。”

杨代常介绍,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的医药,已经有八十多种,目前有十多种进入了临床二期、三期。又据《自然》杂志报道,杨代常也已经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递交了第一份临床试验申请,希望在两年内在临床上测试从大米中种出来的人血清白蛋白的安全性。

杨代常表示,用水稻成功大规模生产白蛋白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做出了植物表达人体蛋白的先例,开辟出一条通路。医学上,人血清白蛋白的使用量通常以克计算,当人血清白蛋白的表达得以实现后,一些其他用量更小,达到毫克、微克级的蛋白,如抗体、因子等,更能够轻易地实现量产。

“为什么我选这么难的课题来做?只要这个做通了,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植物这条路就通了。”杨代常透露,他的课题组还在研究通过植物生产其他的药品,例如胰岛素。

“造血”路漫漫

杨代常的办公室位于武汉大学校内一座二层小楼上,楼前是一小片用铁丝网笼罩着的试验田。

杨代常告诉笔者,他的30亩试验田几近苛刻地遵守着国家关于转基因作物种植的要求。一般的转基因作物周围100米不得有同类作物,而他的试验田五公里之内没有其他水稻。农业部一年来两次进行现场监察,禾元公司还购置了专门的收割机、烘干机等。“每块田地边都建了缓冲带,即使有人偶尔在田埂上想拿都拿不到?种多少我们回收多少,1克都不流出去。”

中间试验、环境释放,以及随后的生产性试验,是农业部规定的转基因作物获得商业化种植安全证书之前的必经阶段。一个转基因品种通过这些阶段后,是否能够拿到安全证书,还是―个问号。

目前,中国仅发放了两种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这两种水稻从开始试验到最终拿到安全证书,经历了漫长的11年。

据一位不愿具名的转基因水稻研究专家表示,即使2009年拿到安全证书后,在社会舆论的争议风潮中,这两种已近成熟的水稻至今尚未开始商业化推广。

杨代常也深知如此超前研究获得安全证书的难度。“我们现在想做生产性实验,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一块的法规是没有的。”

杨代常透露,他了解到有关部门正在做相关产品的审批制度研究。作为医用和工业的转基因产品的评价审批,目前参照农业的安全证书制度,获得证书之后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最终经过种子公司推广。“我们的产品不需要推广,种多少,收多少,不进入市场,不进入食物链。”

对于杨代常的研究,一位水稻专家表示,用植物表达人血清白蛋白在理论上完全行得通,但选择水稻这一中国大多数人的主粮做生物反应器的做法值得商榷。

“并不是说,含有人血清白蛋白的转基因大米是有害的。这个蛋白是没问题的,人吃一吃也没什么。但如果一旦水稻成为生物反应器的主体,去表达其他的东西的话,一旦流入食物链,后果是挺可怕的。”

白蛋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白蛋白;微球;纳米粒;给药系统;靶向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9X(2007)01-0054-03

Progress on Albumin as A Targeted-drug Carrier

ZOU Dong-na1,ZHANG Dian-rui1,YANG Hai-feng2

(1.Schoo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12,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engCai Hospital of Shandong ShengLi Oilfield, Dongying 257051, China)

白蛋白由585个氨基酸组成,氨基酸之间都以肽链相连,并且扭曲成蚯蚓状或蜂窝状,具有无数的网状空隙,为镶嵌携带药物创造了有利空间条件。白蛋白的主要功能:(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白蛋白在血浆中浓度高,相对分子质量大,作用明显;(2)结合并参与多种小分子物质的运输,如胆红素、维生素、抗生素等。白蛋白具有安全无毒、无免疫原性、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作为药物载体得到广泛的研究。目前白蛋白主要用于靶向给药,本文就其近年来在该领域的应用综述如下。

1白蛋白微球(albumin microsphere)

白蛋白微球是由人或动物的白蛋白制成的粒径为微米级的球状物。白蛋白微球大多由人血清白蛋白(H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对于两者结构性质、载药行为的比较未见文献报道,但国外文献常报道以HSA作为载体,而少采用BSA。由于价格的原因,国内较少采用HSA,而选择性质差异不大、价格便宜的BSA,也可以卵清蛋白为原料[1]。早期的白蛋白微球研究主要集中于放射医学领域,用于检查肺循环异常现象。20世纪60年代,Rodes等最先制成含γ射线源的人血清白蛋白微球(直径5~15 μm)用于检查肺循环异常现象,Scheffel等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人血清白蛋白制成直径0.25~1.15 μm的微球,用以检查网状内皮系统。后来发现白蛋白微球不仅可生物降解,无毒性和抗原性,且对亲水性药物有较高的负载能力,很适合用作药物载体,于是将其应用于药物制剂尤其是抗癌药物制剂的研究中。通常白蛋白微球的大小为0.2~200 μm,临床上可用于动脉栓塞注射、口服或静脉注射等给药方式。在动脉栓塞治疗中,可大大提高化疗的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口服或静脉注射时,通过控制白蛋白微球的粒径可实现药物的靶向性,同时还可达到缓释的效果。近年,国内外关于白蛋白微球的研究很多,在制备方法、表面改性和应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进展。

1.1被动靶向的白蛋白微球

Almond等[2]以白蛋白为载体制备了平均粒径为37.7 μm的盐酸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研究表明,微球能大大提高乳腺癌瘤内药物浓度,并具有缓释作用,减少系统毒性,提高存活率。

Sahin等[3]制备了硫酸叔丁肾上腺素白蛋白微球,并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微球粒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因素下所制备的微球平均粒径均在22~30 μm,其体外释放符合双向动力学过程,且肺部靶向远超其他器官,可作为肺部靶向制剂使用。

1.2主动靶向的白蛋白微球

1.2.1磁性白蛋白微球将药物和磁性物质共包于白蛋白中形成磁性白蛋白微球。磁性药物微粒经血管注入体内后,利用体外磁场引导药物微粒滞留于某一组织或病灶部位,延长药物释放时间,以达到提高疗效和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为药物靶向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Chatterjee等[4]通过聚苯乙烯磁性微球与白蛋白磁性微球的比较,发现白蛋白磁性微球具有更高的偶合蛋白质的能力,蛋白质(生物凝集素)修饰的白蛋白磁性微球与红细胞结合的能力远远超过聚苯乙烯磁性微球。

1.2.2抗体-抗原介导的白蛋白微球在微球表面结合特定的抗体可以使微球对某种细胞具有特异的结合能力,从而将药物导向该细胞,实现特异性杀伤。李元春等[5]将人肝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HAb18 的F(ab′)2 片段偶联到多柔比星白蛋白毫微球上,制成免疫毫微球。用3H-脱氧胸苷法测定了免疫毫微球和未偶联抗体片段的毫微球对肝癌细胞株SMMC-7221的体外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免疫毫微球能结合并有效地杀伤该细胞株,其效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照的毫微球则不能结合和明显地杀伤该细胞株。此外,2种微球均不能结合和杀伤人大肠癌细胞株SW1116,可见此免疫毫微球对人肝癌细胞的体外结合和杀伤具有良好的特异性。

1.2.3与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白蛋白微球程耀等[6]用肝实质细胞膜上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对非还原性半乳糖或Ⅳ-乙酰基半乳糖的特异性识别和摄取,制备了载药的白蛋白微球,再在其表面包裹一层半乳糖酰化壳聚糖衍生物,最终得到半乳糖酰化壳聚糖衍生物包覆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以期能特异性结合到细胞表面。

2白蛋白纳米粒

白蛋白纳米粒是以白蛋白为基质的纳米级微粒,由于纳米粒载体系统有独特的靶向性、缓控释特性和保护药物作用,再加上白蛋白本身的良好生物学特性,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1被动靶向的白蛋白纳米粒

Arnedo等[7, 8]制备了平均粒径为250 nm,Zeta电位为-22 mV的磷酸二酯寡核苷酸白蛋白纳米粒。研究表明制成白蛋白纳米粒后,改善了磷酸二酯寡核苷酸在核酸外切酶存在下的稳定性,提高了磷酸二酯寡核苷酸对抗酶降解的活性,而且通过其在感染了人巨细胞病毒的MRC-5成纤维细胞内的抗病毒活性,及其在细胞核内浓度的增加,证明其疗效得到了提高。

2.2 主动靶向的白蛋白纳米粒

由于多数疾病病因不在RES系统中,因此改变纳米粒的自然分布到达靶部位,提高载体在靶部位的浓度,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2.2.1通过共价偶联改变表面性质通过在纳米粒表面结合亲水性保护膜,改变纳米粒表面性质,阻碍调理作用,可使之避开肝脏巨噬细胞,转运到其他组织器官。Lin等[9]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的人血清白蛋白(HSA-mPEG)为原料制得纳米粒。由于纳米粒表面存在mPEG,造成电双层中的剪切面向外移动,所以其ζ电势明显低于未修饰的白蛋白纳米粒。电解质和pH诱导的凝聚实验中,当电解质的加入和pH的调节使纳米粒表面电荷减少而降低它们的相互排斥力时,HSA纳米粒发生凝聚而HSA-mPEG制得的纳米粒未出现凝聚现象,证明在HSA-mPEG纳米粒表面存在空间位阻。此外,这种纳米粒表面的血浆蛋白吸附比未修饰的纳米粒少,意味着该纳米粒更有可能避免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

2.2.2磁性白蛋白纳米粒龚连生等[10]用实验组(肝肿瘤区外加磁场)和对照组(肝肿瘤区不加磁场)对比的方法观察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并观察磁性白蛋白纳米粒在各脏器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肝肿瘤区应用磁场30 min后,磁区肿瘤组织放射活性较非磁区肝组织的放射活性明显增加,磁区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为非磁区正常肝组织的放射活性的8.7倍。对照组在没有磁场存在的情况下,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为正常肝脏的2.8倍。实验组肺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肾、心、脾、小肠和胃2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另外,实验组脾、肺和胃与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较对照组大为降低,注入的纳米粒80%以上分布于肝脏。表明在磁场的作用下,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大鼠移植性肝肿瘤中的聚集明显增加。即使肝肿瘤区没有外加磁场,由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血管密度的差异,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实验组脾、肺、胃与肿瘤组织的放射活性比值大大低于对照组,说明磁场的存在使这些脏器的相对药物暴露明显降低。

2.2.3抗体-抗原介导的白蛋白纳米粒刘晓波等[11]用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将人肝癌单抗HAbl8与载米托蒽醌的白蛋白纳米粒化学偶联,构建人肝癌特异的免疫纳米粒,结果表明,免疫纳米粒能良好地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对靶细胞具有剂量依赖性和选择性杀伤作用。

2.2.4与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的白蛋白纳米粒张良珂等[12]先制备白蛋白纳米粒,采用叶酸活性酯在微碱性条件下与白蛋白纳米粒表面的活性氨基偶联制备叶酸偶联白蛋白纳米粒(BSANP-folate),再将其与米托蒽醌(mitoxantrone)混合制备MTO-BSANP-folate。用3HTdR掺入法和流式细胞术对其肿瘤细胞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MTO-BSANP-folate组的肿瘤细胞抑制率及凋亡率均高于MTO-BSANP。表明MTO-BSANP-folate可通过肿瘤细胞高表达的叶酸受体靶向于肿瘤细胞。

有学者将磁性和细胞特异性受体原理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如张阳德等[13]用S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半乳糖化白蛋白磁性阿霉素(adriamycin ADM)纳米粒(Gal-MADM-NP)治疗大鼠移植性肝癌对肿瘤细胞凋亡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注射Ga1-MADM-NP(肿瘤区加磁场)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bcl-2蛋白表达阳性率23.53%,低于ADM组54.55%及NS组71.43%(P

3白蛋白微囊给药系统

杨莉等[14]采用超声-冷冻法制备的全氟丙烷白蛋白微囊稳定性好,是一种理想的超声造影剂,可显著增强医学超声检测信号,改善超声图象质量。

4展望

近年有关白蛋白微球的研究比较多,白蛋白纳米粒和微囊正在逐步兴起。它们包埋的药物多为抗肿瘤药物。目前白蛋白微球和白蛋白纳米粒主要用于静脉注射制剂的研究,其他用法及包埋其他药物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至今已有丝裂霉素C,氟尿嘧啶,阿霉素等。利用微球和纳米粒的表面改性来获得更好治疗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甘草酸表面修饰白蛋白纳米粒,叶酸偶联米托蒽醌白蛋白纳米粒、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等,但尚无上市产品,仅有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进入临床阶段(美国),因为它们在体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若要使它们达到理想的要求。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白蛋白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将会更广。

参考文献

[1]Coombes A G, Breeze V, Lin W, et al. Lactic acid-stabilised albumin for microsphere formulation and biomedical coatings[J]. Biomaterials, 2001, 22(1): 1-8.

[2]Almond B A, Hadba A R, Freeman S T, et al. Efficacy of mitoxantrone-loaded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intratumoral chemotherapy of breast cancer [J]. J Control led Release, 2003, 91(1-2): 147-155.

[3]Sahin S, Selek H, Ponchel G, et al.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in vivo distribution of terbutaline sulfate loaded albumin microspheres [J]. J Control led Release, 2002, 82: 345-358.

[4]Chatterjee J, Haik Y, Chen C J. Mod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styrene-based magnetic microspheres and comparison with albumin-based magnetic microspheres[J]. Magnetism Magnetic Materials, 2001, 225(1): 21-29.

[5]李元春,蔡美英,王仲琼,等. 单抗F(ab′) 2 段导向抗肝癌阿霉素免疫毫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杀伤癌细胞作用[J]. 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1):8-11.

[6]程耀,张灿,平其能,等. 半乳糖酰化壳聚糖衍生物包复的5-氟尿嘧啶白蛋白微球的制备[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6):517-520.

[7]Arnedo A, Espuelas S, Irache J M. Albumin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 for a phosphodiester oligonucleotide[J]. Int J Pharm, 2002, 244(1-2): 59-67.

[8]Arnedo A, Irache J M, Merodio M, et al. Albumin nanoparticles improved the stability, nuclear accumulation and anticytomegaloviral activity of aphosphodiester oligonucleotide[J]. J Control led Release, 2004, 94(1): 217-227.

[9]Lin W, Garnett M C, Schacht E, et al.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HAS-mPEG nanoparticles[J]. Int J Pharm, 1999, 189(2): 161-170.

[10] 龚连生,张阳德,刘 恕. 磁性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在移植性肝癌模型中的磁靶向性[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3,9(9):543-546.

[11] 刘晓波,蔡美英. 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粒的制备及体外免疫学性质的鉴定[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262-265.

[12] 张良珂,侯世祥,毛声俊,等. 受体介导米托葸醌白蛋白纳米粒肿瘤细胞靶向性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77-79.

白蛋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白蛋白;呋塞米;肝硬化腹水;疗效评价DOI:

我国是肝病大国 , 目前约有 1亿乙肝患者 , 而作为其晚期并发症的肝硬化腹水 ,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 因此 , 在改善患者肝功能的前提下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本次研究以本院 2013年 1月 ~2014年 12月的 9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为对象 , 对白蛋白联合呋塞米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以本院 2013年 1月 ~2014年 12月收治的 96例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 其中 , 男 52例, 女44例, 年龄31~70岁, 平均年龄(42.5±9.3)岁, 日排尿量(520±200)ml。Child-pugh分级:A级 60例 , B级 36例。排除合并肝性脑病、肝癌等严重并发症以及凝血酶原时间≤ 17 s的患者。全部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 每组 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全部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 , 同时要求患者合理

饮食、注意休息。两组患者均接受以抗病毒、护肝为主的基础治疗 , 定期检查肌酐、尿酸值以及电解质的变化情况。对照组:呋塞米20 mg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 20%人血白蛋白 50 ml静脉滴注 , 1次 /d, 连用 7 d。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 两组患者均接受系统性的临床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1. 3 观察指标 由专人负责对两组患者的腹胀程度、每日尿量、腹水消退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整理。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采用 χ2检验。 P

2结果

2. 1两组患者腹胀缓解、腹水减退时间以及每日排尿量比较治疗结束后 , 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缓解时间、腹水减退时间及每日排尿量均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注:两组比较 , P

2. 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中 ,有 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 2例血尿酸值小幅度提升 ,并发症发生率为 12.5%,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后好转;而观察组则无一例患者出现明显异常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χ2=4.444, P

3讨论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并发症中最主要的一类 , 同时也是肝病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 国内患者的最初病因主要为乙肝病毒感染 , 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为其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为保证血容量 , 人体会大量分泌醛固酮 , 进而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和水钠潴留。腹水较多会引起腹胀症状 , 影响心、肺、肾功能 , 严重时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在临床实践中 , 姑息治疗是应用较为普遍的方式 , 目的在于减缓疾病

作者单位:430071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 (同济省直医院 )

进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白蛋白在血浆中含量较多 , 其作用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通过保护内皮、抗氧化、扩容等药理作用 , 白蛋白可减缓腹水增加速度 , 这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症状缓解和有效治疗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 , 通过与不同阴、阳离子的结合 , 白蛋白可以向靶器官输送不同物质 , 其自身也可以作为供组织细胞所用的氮源。呋塞米通过对髓袢升支粗端氯化钠和钾离子同向转运的抑制来发挥利尿作用[2]。

在本次研究中 , 采取了不抽腹水的对症治疗方案 , 基础治疗以保肝、抗病毒为主。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使患者腹水大量减少 ,利尿剂的使用则加速了腹水排出。研究所得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无论在腹胀缓解、腹水消退时间还是在每日排尿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 P

治疗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经肾脏排泄的尿酸为嘌呤的代谢产物 , 受肝脏代谢功能异常的影响 , 患者嘌呤代谢往往处于紊乱状态 , 而呋塞米的脱水功能较为强大 ,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患者尿酸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提升。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临床实践中注意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 , 对呋塞米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 , 同时对患者的肾脏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 以免导致患者病情恶化[3]。

综上所述 , 白蛋白联合呋塞米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 用药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较少 , 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明 .人体白蛋白联合利尿药辅治肝硬化腹水 35例临床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11, 4(7):61-62.

[2]刘江华 .肝硬化腹水形成原因及治疗的临床体会 .医学信息 , 2011, 25(1):145-146.

白蛋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肝病; 胆碱酯酶; 总胆汁酸; 白蛋白; 前白蛋白

肝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的实质性腺体,具有复杂的代谢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物质。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激素等物质的代谢中有重要的作用。肝功能受损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本实验是通过联合测定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白蛋白(ALB)及前白蛋白(PA)在血液中的浓度变化来评估肝功能的受损程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医的肝病患者650例,其中男378例,女272例,年龄18~65岁。按肝病分类,急性肝炎278例,约占43%;慢性肝炎252例,约占39%;重症肝炎64例,约占9%;肝硬化36例,约占6%;肝癌20例,约占3%。

选择来笔者所在医院体检的3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178例,女142例,年龄16~68岁。

1.2 方法 仪器采用Hitachi 7600-110,所用试剂和校准品来自广州标佳公司。ChE为酶连续检测法,ALB为溴甲酚氯染料结合法,TBA为循环酶法,PA为免疫比浊法。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质控品为利德曼UN615和UE6141。每天测定前先定标再做质控,确保质控结果在控。

1.3 统计学方法 用SAS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和正常对照组对比,白蛋白在急性肝炎组中降低不明显,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前白蛋白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在其他肝病组降低明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降的程度与病情成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种肝炎胆碱酯酶、总胆汁酸、白蛋白、前白蛋白的均值比较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P>0.05

3 讨论

人体血清总胆汁酸是由肝脏合成并分解代谢,从而维持人体胆汁酸的相对稳定。正常人的胆汁酸很低。只有当肝细胞发生病变时引起胆汁的代谢障碍,使进入血中的胆汁酸含量显著升高;而且血清TBA升高与肝细胞损伤程度成正比[1]。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伤的一项重要指标。

胆碱酯酶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该酶分两种:一种为真性胆碱酯酶或乙酰胆碱酯酶;临床测定的胆碱酯酶主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又称假性胆碱酯酶或丁酰胆碱酯酶,能间接地反映肝脏合成蛋白的能力。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出现变性坏死,导致胆碱酯酶合成减少[2,3]。转贴于

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小,约为5.4万,电泳速度快,出现在白蛋白的前方,其半衰期很短,约12 h。血清前白蛋白在体内代谢机制与血清白蛋白相似,但肝病时前白蛋白变化较血清白蛋白更为敏感,能更准更早地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及早发现肝细胞受损情况及程度。有资料显示:大约30%的肝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正常而前白蛋白降低,其中多数肝病患者的前白蛋白降低的程度都超过50%。因此,测定前白蛋白在血清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肝功能受损比测定白蛋白具有更高的敏感性[2,4]。

肝脏是蛋白质合成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其中血清白蛋白的半衰期为15~19 d。肝功能受损的时候会导致白蛋白浓度的降低。但在急性肝炎组白蛋白降低不明显(P>0.05),说明血清白蛋白不能敏感地反映肝功能的早期受损。只有在其他各类型的肝病组中,肝功能受损到一定程度以后,白蛋白才明显减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因此,测定白蛋白在血清中的水平能准确地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受损的程度,对病情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5]。

综上所述,胆汁酸、胆碱酯酶、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浓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准确反映肝功能的状态。通过对以上四者的联合检测,对于诊断肝功能不全、观察临床疗效和预后判断等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僬雅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胆疾病的诊断意义.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2(1):32-34.

[2] 孙宏勋,谢永富,胡建峰,等.血清丁酰胆碱酯酶与白蛋白在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中的价值比较.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8):507-508.

[3] 王静,高锦孝,白永泽,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临床研究.中华检验学杂志,2005,28(1):68.

白蛋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尿蛋白;糖化白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7.063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 目前全球各类型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1.5亿, 而中国是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较快的国家之一。糖尿病本身危害有限, 但长期高水平血糖所导致的相关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存与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1, 2]。糖尿病肾病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肾小球肾炎的终末期肾脏病的第二位原因, 长期糖尿病可导致肾病综合征的发生, 并可在数年内发展为肾功能衰竭[3]。尿蛋白是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表现, 而糖化白蛋白是分析近期血糖水平的主要指标, 本研究即对上述指标进行分析, 探讨其相互影响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46例, 其中不伴肾病综合征76例为对照组, 男42例, 女34例;年龄46~85岁, 平均年龄(62.6±7.7)岁。伴肾病综合征70例为研究组, 男38例, 女32例;年龄47~84岁, 平均年龄(61.4±7.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明确糖尿病诊断;②肾脏穿刺病理学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或1型糖尿病病程>10年, 实验室检测发现白蛋白或微量白蛋白尿;2型糖尿病出现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并出现眼底改变。

1. 3 排除标准 排除急性肾损伤;肾炎性蛋白尿;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肝病等;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消耗性疾病;妊娠期女性。

1. 4 方法 检测两组患者尿蛋白、糖化白蛋白、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①尿蛋白:正常饮食条件下, 收集患者24 h尿液标本于本院检验科进行检测。②糖化白蛋白:采用液态酶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技术研究所), 正常参考值为11%~17%。③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自动血糖仪检测。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尿蛋白与糖化白蛋白 对照组患者尿蛋白为(0.3±0.1)g/

24 h, 糖化白蛋白为(15.4±3.8)%, 而研究组分别为(1.0±0.4)g/ 24 h和(11.2±4.6)%。研究组患者尿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糖化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2. 2 血糖 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为(9.3±2.6)mmol/L, 餐后2 h血糖为(14.3±3.6)mmol/L。研究组分别为(9.8±2.8)、(15.1± 4.2)mmol/L。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类并发症, 由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机制复杂, 且患者存在代谢紊乱[4], 如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一旦糖尿病肾病发展到终末期, 患者病情以及临床治疗多较其他肾脏疾病更为严重和棘手[5, 6]。因此, 对于糖尿病肾病及早给予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 关于糖尿病肾病的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有多种因素参与:①遗传因素:不同种族以及性别的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率存在差异,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墨西哥裔以及非洲的糖尿病患者较白色人种更易发生糖尿病肾病;且糖尿病肾病在男性中发生比例高于女性;某些家族患糖尿病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正常人群, 上述现象均提示糖尿病肾病的遗传因素存在。②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即可观察到其肾脏血流动力学存在异常, 主要表现为肾血流量升高, 肾小球高灌注和高滤过[7], 在患者蛋白摄入增加后, 其肾血流量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升高的程度更加显著。③高血压和高血糖造成的代谢异常等。

在糖尿病早期, 肾脏可表现为高滤过与肾脏肥大, 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肥大指数是诊断糖尿病肾病和衡量肾脏肥大的客观指标之一。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患者均表现出大量的尿蛋白。具体原因为高血糖可导致氧自由基大量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肾脏血管损伤后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改变, 肾脏代偿性增生肥大。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可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尿白蛋白增加。此时如给予积极治疗, 则可控制上述症状, 不会导致器质性病变。而病变若持续发展, 可出现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肾小球结节样病变和小动脉玻璃样变, 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而不伴肾病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其尿蛋白水平显著较低(P

在对两组患者血糖进行分析显示, 其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尿蛋白和糖化白蛋白水平的变化可能独立于血糖变化, 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肾病综合征是糖尿病重要的并发症之一, 可导致患者出现蛋白尿, 并因此降低糖化白蛋白水平, 而糖化白蛋白水平是衡量近期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因此, 在采用糖化白蛋白评估患者血糖时, 应将患者尿蛋白水平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 邓满香, 林伯庚.贝前列素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老年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患者尿蛋白的影响.当代医学, 2015, 21(34):120-121.

[2] 周继生, 戴静怡, 李青, 等.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尿蛋白对糖化白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 16(3): 207-210.

[3] 黄炫赓, 苏宏业, 潘海林, 等.静脉点滴酚妥拉明对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影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2(4):614-615.

[4] 邸平, 徐菡, 乐家新, 等.多项尿蛋白联合筛查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中国医学装备, 2015, 12(5):9-12.

[5] 慕永辉, 郭川, 方彩霞.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及血脂水平的Meta分析.药学学报, 2015, 31(1):37-41.

[6] 邓一岚, 尹友生, 韦家智, 等.百令胶囊对尿蛋白阴性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踝肱指数、趾肱指数及氧化应激的影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5, 21(20):196-199.

白蛋白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合理利用 人血白蛋白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109-02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维持血浆中的胶体渗透压,临床上常见的适应证有:①大面积烧伤24h后;②急性创伤性休克;③严重感染、创伤所致低血容量;④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所致低蛋白血症;⑤脑水肿及大脑损伤所致颅内高压;⑥肾病综合征所致水肿或腹水;⑦其它适应证,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心肺分流术、血液透析辅助治疗、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血浆置换等。白蛋白制品都经过加热处理灭活病毒,因而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但同时白蛋白价格昂贵、有副作用,而且在某些临床情况下疗效不佳,这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白蛋白的应用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人们对白蛋白的临床应用纷争不断,特别是其应用的安全问题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广大医务工作者应正确认识生理物质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既往认为在创伤应激和严重疾病或饥饿时,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但近年来的研究[1]证实,严重疾病和创伤应激时机体的蛋白质合成速率是增加的,分解的主要为肌肉等结构蛋白,而白蛋白的分解并不加快,但由于有效循环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的变化而使白蛋白重新分布,白蛋白大量进入细胞外液,导致稀释性或漏出性的低白蛋白血症。即所谓“分布性低白蛋白血症”。临床上经常可见:许多原本健康的青壮年患者因为创伤等急症在24小时内白蛋白水平急骤下降,其变化速度远远快于白蛋白的半衰期,即反映了这种伴随体液重新分布和毛细血管渗漏而造成的低白蛋白血症。此外,在许多疾病,特别是其急性期,机体要合成大量的“急性相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如:各种细胞因子、抗体、补体、激肽、激素、凝血因子等等,这都需要与白蛋白竞争原料―――氨基酸。所以尽管急性创伤应激时机体的总体蛋白质合成是增加的,但作为平时最主要的“非急性相蛋白”,白蛋白的合成会有一过性的相应减少。若通过某些干预手段强制性增加白蛋白的合成,则势必减少“急性相蛋白”的产生,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增加死亡[2]。临床上确有患者其白蛋白总量绝对减少。主要是严重肝功能衰竭(白蛋白不能合成)、严重肾小球病变和大面积(烧伤)皮肤缺失(白蛋白大量丢失)的患者。对这些患者必须考虑积极补充白蛋白。

白蛋白既是生理物质,又在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药理”作用。根据其作用及不同病理生理过程的特点,应该细化白蛋白输注的适应症。若单纯为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目前多数人工胶体(如: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明胶等)都可以起到类似白蛋白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胶体渗透压和保留时间。但所有的人工胶体都受到一定的容量限制,长期过量输注可能干扰凝血过程并在体内组织蓄积,甚至导致组织变性,器官功能损害。在动物实验中部分羟乙基淀粉溶液等似乎还显示出减轻毛细血管渗漏的效应。因此,也仅仅在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人工胶体显示出可以替代白蛋白的部分作用。由于白蛋白还是重要的物质交换载体,以及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酸碱平衡的作用,因此人工胶体并不能完全替代白蛋白。目前国际上一般认为[3],若血清白蛋白40%血容量)病例,由于肝脏来不及合成足量的白蛋白以补充丢失,也可酌情考虑补充白蛋白。另外,必须根据治疗目的选择合理的方法与剂型剂量。补充白蛋白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和改善物质代谢及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而且正常情况下每日机体要分解丢失9~14 g白蛋白;因此,只要心功能允许,应在1~2天内尽快将血清白蛋白水平提高至25 g以上或正常范围,不宜采取每日5~10 g的所谓“细水长流”式的方法。

白蛋白在细胞外液的生理浓度为4%~5%,而我国多数的白蛋白制剂的浓度为20% ~25%;因此,大量输注20% ~25%的高渗白蛋白溶液时,随着细胞外组织间液大量回流入血管内,细胞外液的(晶、胶体)渗透压均会发生骤然的改变,从而改变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损伤细胞乃至器官功能,这在同时伴输注葡萄糖溶液时尤为突出。因此,输注20%~25%的白蛋白溶液时,最好以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作为溶媒,尽量保证细胞外液渗透压等环境的稳定[4]。

白蛋白是细胞外液最重要的蛋白质,具有调节血管内外渗透压与容量,改善血管通透性,维持细胞外液水与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参与机体物质代谢交换,清除自由基,调节凝血等重要作用。其上述的部分作用可以被人工胶体溶液所替代,从而减少输注血液制品的生物安全隐患,节约日益紧缺的血液资源用于更需要的患者。但当其严重合成不足或丢失过多过急,血清水平显著降低(

自1940年开始应用人血自蛋白制剂以来,有关自蛋自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经逐渐规范了人血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和医学发达国家的使用情况有些差距,临床滥用情况也比较普遍。2007年就已经出现了白蛋白短缺现象,2008年有增无减,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现有情况下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人们去思考和讨沦。

参考文献

[1] 于忆曾. 白蛋白的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 (3);255.

[2] 董碧蓉,赵伟业.危重症病人输注人血白蛋白的利弊[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2):46-45.

白蛋白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人血白蛋白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20.215

人血白蛋白注射液(人血白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浆中分离提取的蛋白制剂,属血容量扩充药,临床用于治疗失血、烧伤、创伤等引起的继发性休克,脑水肿、大脑损伤所致的颅内压升高,低蛋白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和腹水等。近年来,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

药物因素

统计资料表明,输注人血白蛋白后变态反应发生率为0.11%,总发生率为 0.47%~1.58%,多为荨麻疹、发热和低血压等,症状轻微。过敏样反应临床多见速发型,常在使用后几分钟内发生。患者可连续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腹痛、腹泻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出现神志改变、血压下降及过敏性休克等。虽然由人血白蛋白所引发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较低,但其中有约 1/3是致命的。热原样反应患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抽搐等反应,约占 30%以上。人血白蛋白被认为是小分子蛋白,不具有抗原特性,许多人对其诱发变态反应认识不够,但其属于生物制品,也是异体蛋白,易引起过敏。曾有报道,异种动物血清注入人体后引起血清病的发生率为30%~50%。引起过敏样反应和热原样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血白蛋白制剂中的细小微粒和细菌内毒素等,人血白蛋白在生产过程中提取不纯、储藏和运输中均可能产生细小微粒(杂蛋白或异物的复合体),同时生产和储运中污染的内毒素也是导致发热、溶血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死亡的重要因素。也有学者研究认为,白蛋白制剂中含有杂质,包括血型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热原质等。资料提示,发热反应多集中在某个厂家,或某个批号的产品中,这说明发热反应与该批药物的某项指标有关。按生物制品规程规定,每1g人血白蛋白中辛酸钠应

生理因素

临床上速发型过敏反应多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个体免疫球蛋白(IgE)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过敏体质的患者IgE含量往往高于正常值,在多次输注人血白蛋白时易诱发IgE介导速发型变态反应。当机体第一次接触到特异性抗原时,IgE就吸附在组织肥大细胞和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上,当机体再次遇到同一种抗原时,抗原抗体则发生反应,致使肥大细胞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细胞发生脱粒现象,释放一系列中介物质,如组织胺、激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等效应器官,就可引起平滑肌收缩,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故而出现皮肤局部红肿、皮疹、哮喘、呕吐、腹痛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体克。李明慧等[1]报道1例65岁男患者,首次输注白蛋白后10分钟即出现腮腺肿大,该患者既往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为过敏性体质,因此可考虑为白蛋白过敏所致。亦有食鱼虾过敏史者(系过敏体质)使用人血白蛋白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赵喜荣等[2] 报道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74、73、80岁,在静滴人血白蛋白后出现寒颤、高热、气喘等,停药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康爱玲等[3]报道87例高龄患者在使用人血白蛋白后发生高热反应31例,并认为高龄患者应慎用白蛋白。因此,对于高龄患者使用人血白蛋白更要密切注意观察。

使用方法

输注量过大、速度过快会使血容量突然增加,引起循环超负荷致肺水肿,对心功能不全或有其他心脏病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对有心、肺或肾脏疾病的患者尤其不利,同时应十分注意心力衰竭的发生。在抢救大量失血的休克患者时,有必要快速输注,但要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一般情况下滴速应以2ml/分为宜,但在开始15分钟内滴速应慢,控制在1~2ml/分逐渐加速至上述速度。在输液操作中应轻取轻放,减少泡沫的产生,避免白蛋白的损失。白蛋白应根据规定贮藏条件保存,以单独静滴为宜,使用前后如有别的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少 15分钟,如有可能,最好再建立一道静脉通道。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变态反应表现,应立即停止输注,酌情给予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抗休克治疗措施。

合理用药

当人体血浆中白蛋白含量不低于 2.5%~3.0%时,对体液平衡无显著影响,患者只要肝功能正常,补给含足够蛋白或氨基酸的食物即可使低蛋白血症很快纠正。给血浆白蛋白水平正常的人输白蛋白不但没有益处,反而可使白蛋白合成受到抑制并使其分解代谢加速。因此肝硬化的患者除了发生肝昏迷进行抢救外,输白蛋白的意义值得商榷。

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已多年,由于依靠输血传播的肝炎、艾滋病(AIDS)等在全球的扩散,医学界对成分血和全血的输注采取了更为慎重的态度,但对使用包括人血白蛋白在内的血容量扩充药却未足够重视,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日趋频繁。减少和降低人血白蛋白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首先应着手生产工艺改进、检测手段更新、增加检测项目,提高药品生产水平,保证药品的质量;临床上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慎重使用、综合考虑,严格执行操作原则,发现患者对药物产生任何反应,均应立即停用,并对症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和降低其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确保更加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地使用人血白蛋白。

参考文献

1 李明慧,杨莉,李蕴茹,等.人血白蛋白过敏致双侧腮腺肿大.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3):215.

白蛋白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微球蛋白;老年糖尿病;临床应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3.021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症状的代谢类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者胰岛素生物作用受损而导致发病[1]。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代谢疾病, 其病情复杂, 疗程漫长, 目前在医学上还没有彻底根治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本研究就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及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 女14例, 年龄58~96岁, 平均年龄(74.93±7.15)岁。另选取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5例, 女15例, 年龄55~94岁, 平均年龄(73.44±7.67)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生化检测, 具体如下:①两组受检者检查前保持空腹及静息状态;②采集受检者晨起第一次尿液;③将采集的尿液样本采用免疫学实验检测出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统计比较两组尿液检测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尿检指标水平正常标准为:尿白蛋白<14.8 mg/L, 免疫球蛋白 G<5.45 g/L, β2微球蛋白<154 μg/L, 临床检测指标数值超过正常范围即为阳性。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尿检结果中, 尿白蛋白水平(16.28±2.62)mg/L, 

免疫球蛋白 G水平(14.26±3.97)g/L, β2微球蛋白水平(212.36± 

12.36) μg/L,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8±1.29)mg/L、(5.17± 

1.99)g/L、(108.37±9.36) μg/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终身性代谢综合征疾病, 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出现障碍性受损, 导致的一组以高血糖量为特征的新陈代谢性疾病, 具有病情复杂、治愈困难、疗程漫长以及发病率高等特点[2]。糖尿病的致病机制较为复杂, 医学上尚未有明确结论, 其致病因素主要有遗传、年龄、种族以及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到目前为止, 遗传、年龄与种族等因素医学上还无法控制, 但是可以对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 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几率。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代谢功能低下, 体内多个组织器官出现功能性弱化, 再加上体内脂肪、蛋白质的流失, 一般会伴有身体内部脏器的功能性衰退, 导致出现血管、心脏、肾脏以及眼睛等重要器官的损伤,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表明, 糖尿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异常所致, 而胰岛素是由β2微球蛋白细胞合成和分泌, 同患者体内的特异受体相结合引发代谢循环, 整个过程中任意环节出现异常都会引起糖尿病的发生[3]。早期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干预对于控制糖尿病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的继续升高, 调整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进一步侵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的指标水平含量同糖尿病病症密切相关, 病情严重程度越高, 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就越高, 临床中具有比较高的诊断参考指标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较对照组患者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关联密切,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可以作为临床糖尿病诊断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同尿液中的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 G以及β2微球蛋白水平关系密切, 可以作为早期病情诊断与检查的依据和参考指标,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百友, 刘嘉琳, 何法霖.尿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β2微球蛋白检测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检查的临床意义.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4(S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