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免疫球蛋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传播;分析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53-02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它主要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而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在我国属于高发流行疾病之一,它可最终使患者出现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等现象。乙型肝炎具有传播性,且母婴传播成为了它进行传播的关键途径,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患者人群中,约有半数左右都是因为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所以,控制乙型肝炎蔓延的关键手段便是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且当前,对HBV母婴传播进行阻断的最关键的方法即是于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且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2月―2012年2月前来我院做孕期检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60例,并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于孕晚期所次注射HBIG 200 IU,对照组仅作常规孕期检查。两组平均年龄均为26―29岁,孕龄为37―42周。所有患者HBsAg呈阳性,肝肾功能无障碍,没有其他产科并发症和合并症,且孕妇丈夫均为非乙肝患者或者乙肝病毒携带者。

1.2 方法

观察组孕妇孕龄至28周时,注射一次HBIG 200 IU,32周、36周时再进行HBIG 200 IU注射各一次,而对照组孕妇仅作常规孕期检查。

1.3 检测方法

孕妇在怀孕至20―24周后,对其进行静脉抽血,随后对乙肝血清标识物进行检测(5项),婴儿分娩断脐后,1分钟内将酒精擦拭于胎盘距断端2 cm的位置,随后抽脐带静脉血,对乙肝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5项,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

1.4 新生儿宫内感染定义

如果HBsAg呈阳性,说明新生儿于宫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1.0 软件,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2.结果

(1)将两组孕妇28周之前的乙肝标志物(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将观察组孕妇28周之前的HBV-DNA与分娩前的进行对比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30例中,HBV-DNA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有1例,HBsAg由弱阳性向阴性转变的孕妇1例,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使用前后差异不明显。对照组孕妇HBV-DNA没有出现任何改变,28周前和分娩前对比,HBeAg于28周前的阴性转变为28周后的阴性的孕妇有1例,此外,其余均没有改变。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28周前的HB-VM及HBV-DNA与分娩前的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于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儿分别有1例和9例,分别占3%和3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2.97,P

(3)两组新生儿抗HBsAg阳性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血清抗HBsAg阳性的分别有15例和3例,分别占50%和10%,两组数据差距也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6,P

(4)HBIG副反应。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孕妇和新生儿,并未发现有发热、寒战以及皮疹等现象,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局部注射部位也没有硬结、红肿现象。

3.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乙肝,属一种常见的对人类健康具有危害性的传染疾病。人体肝细胞是乙肝病毒存在的重要部位,并对肝细胞产生损害作用,从而导致人体肝细胞出现炎症、纤维化或者坏死。在我国,乙肝得以传播的主要途径为母婴传播,有相关资料显示,我国30%―50%的乙肝患者是由于母婴传播而导致的。母婴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即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以及产后传播,其中宫内和产时传播是最为关键的途径。宫内传播的主要原理,一是孕晚期胎儿关键器官已经发育完成,1gG型抗体在孕期至20周后便可通过胎盘进行转运,与此同时HBV便能够通过胎盘进行扩散。二是,HBV可通过因为先兆性流产等方面原因而致血管破损的胎盘进行传播,胎盘破损以后,母血进入至胎儿循环血液中,从而导致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因此,在孕晚期应用乙肝病毒抑制药物,可以阻断母婴传播的途径,从而保护胎儿不受传染。由以上研究可知,观察组多次应用HBIG后与对照组相比,新生儿的病毒感染率具有了明显的降低现象,其主要机理为,HBIG能够对孕妇体内的HBV进行中和,从而降低HBV的复制。其次,HBIG由于孕妇体内Th1型细胞活化增加之后,可以促进体内白介素-12 ( IL-12)和干扰素-γ( IFN-γ)的分泌,可以有效促进HBV的清除,从从而减少体内HBV-DNA的含量,有利于胎儿HBV感染率的降低,因此,孕妇孕晚期多次注射HBIG可以预防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

总而言之,乙肝型病毒主要通过母婴来进行传播,而HBIG对于乙肝型病毒母婴传播具有有效的阻断作用,妊娠期孕妇应按时按期进行孕期检查,及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胎儿感染乙肝型病毒。

参考文献:

[1] 于永敏,李峰,丁金萍.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295例结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0(08):105-108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2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广泛流行的一种传染病,我国属于高流行区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乙肝传播途径中,40%的HBV感染是经母婴垂直传播,因此研究其阻断对乙肝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乙型肝炎的流行状况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和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目前约有3.5亿人为乙肝慢性携带者,其中40%的人将最终转归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我国是乙肝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HBsAg)为9.75%,乙肝病毒总感染率为57.63%。约40%携带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新生儿感染HBV后,90%~95%发展成为慢性携带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全球近21%与乙肝相关的死亡,其感染发生在围产期,且新生儿感染HBV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比例高达90%,推荐预防的重点人群是婴幼儿,中国的策略是优先保证新生儿。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从2002年起正式纳入免疫规划,采取这些措施后,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陈园生等利用2002年多阶段随即整群抽样方法在31个省采集儿童血清标本24994份,进行中国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分析,结果与1992年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HBsAg阳性率10.25%,HBV感染流行率46.87%)相比,3~12岁儿童HBsAg阳性率、HBV感染流行率分别下降了57.75%、37.91%,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下降明显,未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变化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乙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力度,制定了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2004年全国计划免疫评审,2001~2003年出生儿童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45%。由此可以推断我国的HBV感染率会逐渐得到控制。

2 乙肝母婴传播

2.1 HBV母婴传播方式 HBV母婴传播的方式有宫内传播、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一般认为产时和产后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其中绝大多数经产时传播所致。产时感染主要是分娩时母血经过胎盘微细伤口进入胎儿血循环、胎儿吞入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所致。产后感染主要是接触母亲唾液及母乳喂养而引起,另外也与含大量病毒的母亲经血污染环境有关。引起宫内感染主要有血源性和细胞源性两条途径,早期研究显示宫内感染为先兆流产、早产等导致胎盘屏障破坏、胎盘裂隙形成,使胎盘血管破损,母血混入胎血而感染。

2.2 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措施 目前,国内外普遍认为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方法,按2005年12月10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意见,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h内接种乙肝疫苗,并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细胞)],可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保护率可达91.2%,单用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保护率为87.8%。也可在出生后12h内先注射1针HBIG,1个月后再注射第二针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10μg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或20μg重组乙肝疫苗。

HBIG是乙肝疫苗免疫健康人后采集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属被动抗体。其中抗HBs抗体可与HBs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同时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清除HBV,降低母血中病毒含量,防止和减少正常细胞感染,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措施效果显著,并广泛使用。但即使采取这些阻断措施,仍有部分母婴传播阻断失败,即免疫失败。免疫失败是指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或联合应用HBIG后,婴儿的抗-HBs始终阴性或达不到保护滴度(抗-HBs

2.3 免疫失败原因

2.3.1免疫低无应答 医学界普遍认为,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不应答现象是由一些后天因素造成,如接种疫苗的剂量、接种位置及途径、性别、年龄、体重、免疫缺陷、免疫抑制剂所选用的免疫方案活乙肝病毒极微量的潜伏感染等因素相关,所以在针对免疫无应答对象所采取的措施有增加乙肝疫苗免疫剂量与次数;变更接种途径,改用皮内注射;更换疫苗,与低剂量白细胞介素联合注射等。

2.3.2 免疫逃逸 由于预防接种形成的免疫压力,会使HBV原毒株发生变异,产生免疫逃逸现象。多数学者认为HBIg介导的免疫压力有助于产生HBV原毒株的变异,同时认为S基因突变与HBV的免疫逃避、持续感染、越过免疫屏障垂直感染胎儿或新生儿、或越过免疫屏障感染移植后的肝脏以及抗HBe阳性的长期病毒携带状态有关。另一方面,HBIg所介导的免疫压力对免疫逃避株有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就是中和了野生型毒株,使少量的变异株成为优势株得到稳定存在。一旦失去这种压力。野生型毒株又会变成优势株。人们主要是在通过接种HBV疫苗或,和注射HBIg的婴儿体内发现了跨越免疫屏障的免疫逃避株的。目前随着疫苗的广泛使用,促使HBV发生变异的免疫压力增大,变异发生的机会增加,但是对变异株只能检出一部分,还有部分HBsAg(-)HBV感染者不能被发现,这将给乙肝的控制带来一定的困难。

3 近年来研究动向

90年代中后期对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阻断研究倾向于宫内感染及孕期阻断措施上,在HBIG的使用上也无明确的指导意见,各地使用HBIG的时间、频次、剂量都各不相同,所得的结果也各不相同。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关注乙肝病毒的S基因,认为S基因病亦是导致HBV基因序列多样性的重要原因,它与乙肝的各种临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3.1 HBIG的应用研究 1977年首次用于治疗HBsAg阳性患者后,HBIG作为被动免疫制剂被广泛应用于保护急性暴露、易受感染者、预防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行肝移植者术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感染,或作为联合被动、主动免疫中的被动免疫制剂,用于保护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阻断母婴传播。目前临床上应用的HBIG是血源性的多克隆抗体,但来源有限。HBIG在母婴阻断方面的应用国家尚无明确的技术规范,以往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宫内感染引起,这部分学者主张在孕晚期使用

HBIG阻断;另一种认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是由产时和产后引起:主张在儿童出生后及时采取使用大剂量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的阻断措施。

庄辉提出在我国给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效果只是“理论推断”,并无临床试验,孕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无益。

3.2 S基因的研究 近几年,由于研究技术领域的不断前进,国内外对乙肝病毒的S基因研究较多,大多研究结果认为大剂量使用HBIG有可能导致免疫逃逸现象的产生,HBV突变株抗原变异而逃脱机体的免疫监视时,成为抗-HBs出现后HBV持续存在的常见原因。

刘崇柏,苏崇鳌提出中国非常规使用HBIG有可能催生大量HB&Ag变异株,对中国现行疫苗会产生负面影响。应对使用HBIG的孕妇和其子女“a”表位决定簇的变异和对HBIG使用的规范化进行研究,以纠正当前的混乱局面。国外许多研究证实了HBsAg变异株的存在。Ludek等认为,由于被动免疫所用的HBIg一般不是来源于自然感染的供者,而是来源于HBsAg疫苗人工免疫的供者。所以该HBIg不含针对变异性表位的中和抗体,不足以阻止变异性毒株从母亲向婴儿传播。要阻断变异株的传播,则需要在HBIg中添加针对变异株的抗体成分。

3.3 乙肝疫苗使用剂量 现我国进行预防接种用的乙肝疫苗普遍是5μg/支,部分地区对母婴阻断采取10μg/支或更大剂量的乙肝疫苗。周玉霞等对300例不同年龄易感者使用不同剂量乙肝疫苗接种后免疫效果观察后认为免疫效果与剂量的大小无关,而与年龄等因素相关。李志群等对不同剂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研究5μg、10μg、20μg不同剂量疫苗免疫存在明显区别,结果显示免疫效果与疫苗剂量间呈正相关,提示增加剂量或加强免疫可提高阳转率。

目前对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在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的研究结果不一,且增大疫苗或HBIG剂量及频次对HBV变异的影响尚不明了。为此有必要在乙肝母婴阻断上作进一步的研究。

4 小结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慢性乙肝;垂直传播

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慢性乙肝感染患者约为30%~50%的是通过母婴传播而形成的。宫内感染是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预防及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环节[1]。本研究运用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对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效果进行了探讨,效果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9月~2013年9月入住我院的80例HBsAg阳性孕妇的临床资料,年龄21~38岁,平均(29.17±3.23)岁;初产妇54例,经产妇26例;顺产33例,剖宫产47例;产次1~3次,平均(1.89±0.16)次;将本组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孕妇自怀孕28w开始每次于臀大肌注射200U的HBIG(四川远大蜀阳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9990061号),同时三角肌注10μg重组乙肝疫苗(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103001号),4w/次。对照组则不给于免疫注射治疗。新生儿出生则立即肌肉注射100U HBIG,24h之内再肌注10μgHBVac,且根据"0、1、6"方案对其加以预防,不主张母乳喂养。

孕妇于28w之前采肘静脉血,新生儿于出生的时候取股静脉血,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分析,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V-DNA阳性率、抗-HBs阳性率以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由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n(%)"的形式进行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率对比分析 按照上述研究方法,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HBIG与HBVac联合免疫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刘崇柏等人关于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阻断乙肝母婴围产期传播的研究表明,其保护率达到90%以上[2];曹文娥等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妊娠期妇女应该及早行产前HBVM检测,如HBsAg阳性患者给予HBIG以及HBVac的免疫注射,是降低宫内感染率以及垂直传播率的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3]。临床研究证实,HBV母婴传播的危险性决定于病毒复制能力,注射HBIG属于一种被动的免疫策略,能够很好地降低机体内游离的HBV浓度,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母婴传播率[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新生儿HBsAg、抗-HBs及HBV-D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抗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HBVac)能够有效地预防乙肝母婴垂直传播,且安全性较高,应加以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华,谭英,陈志勇.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疗效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09,35(1):53.

[2]赵端壁,廖绪强,彭桂娟,等.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60例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7):37-38.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健康志愿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血清总胆红素(TBIL)以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的测定。结果:乙肝患者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P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临床分析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在我国,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约占1.3亿,由于乙型肝炎容易慢性化,病情可进展为肝癌或肝硬化,因此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HBV的致病机制是HBV感染后引起机体一系列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病理性免疫损害。大量文献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紧密相关。本文对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以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检测意义。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1月至7月我院收治的218例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17例,女性101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39.2岁。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218例乙肝患者中急性乙肝54例,慢性乙肝76例,慢性重型乙肝88例。另外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67人,女性53人,年龄24~58岁,平均年龄38.5岁。健康体检人员与乙肝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采集: 上午8时对空腹8 h以上乙肝患者及健康体检人员采集肘静脉血3~5ml。将静脉血用离心机3000g离心15分钟后,检测检测上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

1.2.2 仪器与试剂: 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公司提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与自动凝血分折仪。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与总胆红素(TBI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使用自动凝血分折仪检测。所有试剂均由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由同一实验人员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类型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比较:急性乙肝、慢性乙肝及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随访乙肝患者病情进展与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关系:根据乙肝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病情好转组与恶化组。病情好转患者IgG、IgM、IgA及TBIL明显低于恶化患者,而PTA明显高于恶化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通过诱导细胞免疫反应损伤肝脏细胞。免疫球蛋白是浆细胞致敏后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有文献表明,免疫球蛋白水平与肝脏损害程度紧密相关[2]。本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水平的结果显示,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升高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急性乙肝患者IgG明显高于正常人,而IgM、IgA无明显改变;慢性乙肝患者IgG、IgA明显高于正常人,而IgM无明显差异;慢性重型乙肝患者IgG、IgM、IgA均明显高于正常人。研究结果表明,乙肝患者病情越重,则免疫球蛋白水平越高,患者体液免疫亢进。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乙肝免疫球蛋白 母婴垂直传播

[前言] 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指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的人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被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全球前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者约为75万例.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我国属于HBV高和中流行区。据最近乙肝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乙肝抗原携带率为10%左右。乙肝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粘膜及性接触传播。围生 (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经皮肤粘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与HBV 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者,其感染HBV 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多种途径中,母婴传播途径极为重要。现对我所2004年2月—10月本地区1046名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4年2月—10月进行健康体检的学龄前儿童1046名,及其检出乙肝携带者的母亲16名。

1.2.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空腹抽取受检者静脉血2ml,按操作规则测得HBsAg的结果。试剂由山东潍坊(3V)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2. 结果:

调查结果1046名学龄前儿童中HBsAg阳性者16人,其携带率为1.53%。16名HBsAg阳性者母亲中HBsAg阳性14人,其发病率为75%。

3. 讨论

由该结果表明,我区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大约为1.53%。这可能与目前乙肝疫苗的广泛合理应用和人们的保健意识提高有关。但在HBsAg携带者母亲中HBsAg阳性率为75%,而且询问其病史均在妊娠时期就查出是HBsAg携带者或乙肝大、小三阳。这说明乙肝的传播途径中母婴垂直传播是很重要的途径。孕妇患乙肝后,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可通过产道分娩和羊水污染等途径传染给婴儿。据我国资料统计,孕妇中乙肝携带率为5—10%,HBsAg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在出生后1—3个月内约有70%左右血液中检出HBsAg,而孕妇乙肝e抗原阳性,HBsAg阳性者,其婴儿5—10%会在宫内受到感染,还有75%左右会在围产期受到感染,其受感染率高达75—95%。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功能尚未成熟,无力清除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一旦感染极易成为无症状的乙肝携带者或转为慢性肝炎。这种婴儿长大后患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较大。因此,乙肝的预防时间越早越好。

综上所述,降低乙肝的发病率应从孕妇开始。首先在婚前健康体检中如发现乙肝或携带者,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工作,劝其在乙肝e抗原阴性时怀孕以减少宫内感染的机会。第二,孕妇在产前检查时认真做好乙肝感染指标的检查,据多所医院研究表明乙肝阳性孕妇在妊娠第7、8、9每月各注射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200u,能大大降低围产期宫内感染的机会。第三,给新生儿注射乙肝疫苗,这是避免母亲把乙肝病毒传染婴儿的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1月龄、6月龄各注射一针乙肝疫苗,其对新生儿的保护效果可达90%以上。另外,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乙肝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但在接种的时间上存在一些问题。我国著名肝病防治专家最近呼吁: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时间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关键所在,乙肝母亲所生婴儿应在出生1 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因为大部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是在分娩过程中发生的。此时,乙肝病毒刚刚进入新生儿体内,尚未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如果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能很快将新生儿血液中的乙肝病毒中和掉,新生儿就不会再得肝炎了(在子宫内已经感染者例外)。如果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得比较迟,乙肝病毒就可能抢先进入新生儿的肝细胞,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会失败,因为乙肝免疫球蛋白一般是无法进入肝细胞里的。具体接种方法是:在出生后立即给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单位,间隔15天再注射200单位,新生儿第一针可以和乙肝疫苗、卡介苗同时在不同部位注射。一个月后再注射乙肝疫苗第二针,六个月注射乙肝疫苗第三针。其保护率可达95%以上。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从而降低全民乙肝病毒的感染率。

4. 参考文献

1 刘崇柏 .中国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及预防. 中国公共卫生,1997,13(9):515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6篇

患了乙型肝炎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妈妈,她们所生的婴儿有40%以上可因垂直传播而染上乙肝病毒。若妈妈的e抗原阳性或是其他复制指标阳性,则婴儿染上乙肝病毒的机会更大,可达90%以上。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妈妈就没有办法保护她们的孩子呢?当然不是。

目前,临床上已采取这样的方法乙肝妈妈在怀孕的最后3个月里,每月分别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200国际单位,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倘若条件允许,则最好在6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15天后再注射200国际单位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然后分别于出生后1个月、2个月和7个月注射基因乙肝疫苗10微克。倘若是e抗原阳性的母亲,则基因乙肝疫苗的注射剂量为20微克。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皮下或肌肉。据统计,使用这种接种方法,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保护率可达95%。

但是,我们仍遗憾地看到,仍有5%左右的乙肝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妈妈所生的婴儿,在进行免疫接种后半年以上仍不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或仅产生低滴度的乙肝表面抗体(小于10国际单位/升)。这种情况即属于免疫失败,这部分婴儿仍可感染乙肝病毒。这种免疫失败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宫内感染:胎盘受到某些病理和生理影响,通透性发生改变,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而侵入胎儿体内。由于胎儿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产生免疫耐受,或乙肝病毒基因与胎儿肝细胞基因发生整合,这种胎儿分娩后虽经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注射,仍不能使已有的感染消除。

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乙肝表面抗体产生比正常人低。如果乙肝病毒潜入白细胞、肝脏或其他组织中,则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能中和它,当乙肝表面抗体滴度降低后,乙肝病毒会再次出现于血中。

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乙肝病毒低水平感染,也可以造成免疫失败。

基因变异:乙肝病毒基因变异也可以造成免疫失败。疫苗注射后虽可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但同时乙肝表面抗原也出现阳性。

人体遗传差异:有研究发现,白细胞抗原(HLA)免疫反应相关区(DR区)参与了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反应。如果某些人受遗传因素影响,该基因区变异或缺损,就可对乙肝疫苗呈无反应状态,以后仍可遭到乙肝病毒水平传播。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7篇

1、乙肝患者能不能怀孕?

乙肝女性应该搞清楚自己病情的轻重程度,再决定是否怀孕。

(1)如果属于长期肝功能正常的病毒携带者,可以考虑怀孕。

(2)如果肝功能异常,表示肝炎正处于活动期。这时应该避免怀孕。如果此时怀孕,身体负担加大,肝脏要完成更多的工作,肝炎不易恢复,反而容易导致重型肝炎,危及孕妇生命。

(3)活动性肝炎患者经治疗后,病情稳定,肝功能正常半年以上,怀孕较为安全。

2、乙肝患者怀孕后应注意什么?

对乙肝病毒携带而肝功能正常的孕妇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妊娠一般无太大的危害,但如果肝脏已有“潜在性”的损害,怀孕后出现一系列变化可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而引起肝脏病变。因此,这些孕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一般为每月1次。

(2)若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应及时就诊或住院治疗。

(3)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前检查及时发现有无胎儿异常和产前异常。

(3)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情。

(4)注意合理饮食,忌吸烟、饮酒、浓茶、咖啡和油腻或辛辣食物。

3、乙肝孕妇可服用保肝药吗?

慢性乙肝的孕妇,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有些孕妇担心治疗肝病的药物会影响胎儿,造成胎儿畸形等,干脆拒绝用药或根本不去就医,这对肝病的治疗和恢复很不利。

孕期谨慎用药是对的,但是有病不治,自身尚且难保,胎儿怎会安全呢?常用的保肝药,如肝太乐、益肝灵、复合维生素B类对胎儿均无不良影响。糖皮质激素类,胰岛素等只有在长期大量应用才有可能产生致畸作用,而在治疗肝病时只是小剂量、短时间应用,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

应该注意的是:最好到专门的肝病产科就诊,那里的医生会更全面地考虑你的肝病和妊娠的情况,定出综合治疗方案。

4、乙肝病毒(HBV)的母婴传播率有多高,如何阻断母婴传播?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 孕期通过胎盘引起宫内感染,发生率为10%~50%。孕妇血清中HBV-DNA浓度越高,则感染率就越高。“大三阳”(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核心抗原HBeAg均为阳性)的孕妇血清中HBV-DNA浓度一般比较高,胎盘传播率可达88%~90%。但怀孕早期胎儿不易发生感染。

* 分娩时通过羊水、血、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

* 产后母乳喂养时,通过乳汁传播给新生儿。

如果实施产前产后主被动联合免疫进行全程干预,能使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的阻断率增至90%以上。

具体方法如下:

准妈妈在孕期28周(可早至20周)起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每4周一次直至临产,至少3次。原理是:自怀孕20周起,胎盘有主动从母体传输IgG抗体给胎儿的功能。乙肝免疫球蛋白中的成分就是针对乙肝病毒的IgG抗体。孕妇从孕28周起每月注射1次,可使胎儿得到有效保护。

宝宝出生后在2小时内注射完第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大三阳妈妈的宝宝建议在1个月后注射第二针球蛋白,“小三阳”的妈妈(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而乙肝核心抗原HBeAg为阴性)生下的宝宝可不打第二针。

但宝宝出生后单纯应用免疫球蛋白只能推迟发病、缓和症状,不能从根本上阻断乙肝病毒的感染。所以,除此之外,所有的宝宝均要注射乙肝疫苗。疫苗的打法为出生24小时内打第一针,然后是1月和6月各一针。研究证明,注射疫苗能使体内已有一定量抗HBS抗体的宝宝产生继发的主动免疫,这种免疫的持续时间长,效力大。

另外,新生儿单用乙肝疫苗对出生时感染的阻断也不完全,多次注射HBIG能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增加疫苗的作用,因此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阻断效果。

5、为什么某些患病孕妇在医生指导下,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但宝宝仍被感染?

最近有研究提示,尽管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有效,但母体内HBV-DNA的浓度高到一定程度时,将大大削减药物的免疫作用,乙肝病毒仍会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因此,“大三阳”的孕妇,最好在孕期进行乙肝病毒DNA水平监测。如母体内有高浓度HBV-DNA,在孕晚期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同时,还要采用一些高效、安全的抗乙肝病毒的药物,以大大抑制病毒的复制。

6、乙肝妈妈必须剖宫产吗?

顺产和剖宫产对母婴传播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所以,乙肝准妈妈应按临产时的自身状况由医生来决定生产方式。

7、乙肝妈妈能母乳喂养吗?

小三阳的产妇,其乳汁的HBV-DNA阳性检出率为56%~71%。而大三阳的产妇,其乳汁的HBV-DNA阳性检出率为100%。但另有研究显示,婴儿的肠道黏膜中存在某种抑制物,能使乙肝表面抗原HBsAg失去活性,而且乳汁中存在的免疫物质能调动婴儿的免疫能力。所以初乳中仅HBsAg阳性而HBV-DNA阴性者可以母乳喂养。

一般不提倡“大三阳”妈咪母乳喂养,或者说应谨慎哺乳。小三阳的产妇可做一下血清HBV-DNA检测,如为阴性,可以母乳喂养,但必须注意:如果发生破裂的情况,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以免血液直接接触宝宝。

8、爸爸是携带者,妈妈为健康者,怀孕期要不要打球蛋白?

虽有报道在父亲HBV阳性而母亲HBV阴性时,婴儿出生时检出HBV感染标志,但这种几率仍然很小。所以,如果妈妈自己不是感染者,就没必要在怀孕期注射免疫球蛋白。

9、孕妇可以打疫苗来预防乙肝吗?

乙肝免疫球蛋白范文第8篇

1 产前护理

1.1 加强围生期保健

孕妇在妊娠20周左右需做乙肝六项化验。凡孕妇血清试验HbsAg(+)者应在传染科和产科医生共同监护下,平安度过孕期。做好产前检查。如果HbsAg(+)者,需要进一步检查e抗原,核心抗体为新生儿接种疫苗做好准备。同时定期复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及肝功,密切观察有无肝炎症状如乏力、恶心、厌油肝区痛等症状,如有以上症状随时看医生。

1.2 饮食护理

孕期加强营养满足胎儿营养需要,孕妇应多摄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维生素食物。

1.3 HbsAg(+)母亲在怀孕第7、8、9月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HBIG能起到宫内阻断作用,降低胎儿在官内感染率。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母婴传播引起乙肝病毒感染约占婴儿感染1/3。而官内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一种。乙肝免疫球蛋白直接中和母亲血中游离病毒颗粒,降低母体外周血中HBV浓度,减少HBV胎盘传播。孕期多次注射HBIG,抗-HBs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期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减少HBV宫内感染。由于婴儿T细胞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对HbsAg有免疫耐受,容易成为慢性携带状态。以后发展为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因此HbsAg(+)孕妇在孕7、8、9月份注射HBIG尤为重要。

1.4 HbsAg(+)孕妇有肝功变化,有肝炎临床症状者,产前护理如下。

1.4.1隔离

按乙型肝炎隔离。消化道隔离。孕妇用品、餐具应专用。用品应严格消毒处理。产科门诊设有专用诊查室,室内物品按传染科常规消毒处理。

1.4.2健康教育

对孕妇做好卫生知识宣传rqg。传授卫生防疫知识,向孕妇及家属讲解肝炎与母婴的相互影响和利害关系。隔离可以避免传染家人重要意义。

1.4.3妊娠早期妊娠早期患有急性肝炎。为症状轻者应积极治疗,可继续妊娠。慢性活动性肝炎妊娠后对母婴威胁较大,故适当治疗后终止妊娠。

1.4.4妊娠中晚期尽量避免终止妊娠、避免手术、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加强胎儿监护,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避免妊娠延期或过期。

1.4.5患有急性肝炎孕妇,至少应于肝炎痊愈后半年,最好两年后怀孕。

1.5 加强心理护理

HbsAg(+)孕妇心理压力大,担心婴儿健康,孕期是否平安度过,恐惧分娩过程。因患传染疾病产生顾虑,精神紧张、焦虑,产生自卑心理。我们加强对孕妇心理护理,给其讲解乙肝一些知识,胎儿知识,了解孕期保健、卫生知识,了解分娩过程。

给孕妇以精神上安慰、支持、理解。疏导孕妇紧张情绪,消除思想顾虑,保持孕妇好心态,对当母亲充满信心。

2 产后护理

2.1 隔离

孕妇住院应住在隔离病房,以免交叉感染。餐具应专用并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应有专用厕所。临产及分娩应有隔离待产室、产床。产后母婴应严格隔离,母亲不要咀嚼食物给孩子吃防止因口腔粘膜破损而造成传播。 转贴于

2.2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应主动关心产妇,尽量排除因宫缩引起紧张、恐惧及不适感,消除孕妇因隔离而引起孤独和自卑的心理负担,以促产程顺利进行。

2.3 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产时、产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产后注意阴道流血情况。由于乙肝产妇凝血机制功能欠佳,所以在分娩过程中,产时和产后易大出血所以可查出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K制剂。有促使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及一些凝血因子等合成作用。备好新鲜血备用。

2.4 尽量缩短第二产程,减少孕妇体力消耗。分娩后及时给宫缩剂,以促进宫收缩,减少出血。

2.5 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HbsAg(+)产妇在分娩时易将HBV传播给婴儿。在分娩时胎儿接触阴道内血液、分泌物或吸人、吞咽血液和羊水而受感染。分娩时尽量保持新生儿少受损伤,少受羊水和阴道分泌物污染。

2.6 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注意血压、尿量变化。

2.7 对重症患者,密切注意凝血机制障碍或DIC迹象,严密观察神志情况,以防止肝、肾功能衰竭。

2.8 产后应用对肝脏损伤小的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是防止肝炎病情恶化的关键。给予头孢菌素类或氨苄西林等。如果不易哺乳者及时回奶,不能用对肝脏有损害药物如雌激素、可口服生麦芽或乳房外敷芒硝。

2.9 HbaAg(+)产妇哺乳一般认为肝炎产妇不宜喂奶。因哺乳及营养需要量增加都给肝脏加重负担。、由于HbsAg(+)携带者的乳汁有较高滴度,极易传染婴儿,故不应哺乳。但近年来又有新观点。如果母亲血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或后二项阳性产妇不宜哺乳。乳汁HBV-DNA阳性者不宜哺乳。目前主张只要新生儿接受免疫,仅HbsAg阳性母亲可以为婴儿哺乳。但为了新生儿安全,最好不哺乳。

2.10 新生儿联合免疫新生儿联合免疫包括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凡 HbsAg(+)产妇所分娩新生儿都需要进行新生儿联合免疫。HBIG联合乙肝疫苗不仅不影响主动免疫的建立,且其保护性抗体持续时间更长,联合免疫有效保护率更高。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5ug,生后1、6个月再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ug。新生儿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良好,体内产生抗-HBs,可有效地保护新生儿肝脏不受HBV的感染。

免疫球蛋白的注射:被动免疫。母亲HbsAg(+)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二周后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可减少或阻止乙肝病毒进入肝脏。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双重免疫,大大提高阻断效果,降低乙肝病毒在宫内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