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持续经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持续经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海南航空 营运资本 持续经营 高负债率

一、简介

正如海南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海南航空的主要开创者陈峰在多个场合所言,“中国没有人看得懂海南航空”。确实,一家能从1000万起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中的一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1989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南省航空公司,政府投资1000万作为启动资金。1991 年,国家批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造,海南航空抓住机会主动向省政府提出了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申请。1992年8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海南航空进行股份制试点。1993年1月,海南航空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定向募集了2.5亿元。1993年5月正式开航运营。2001年1月,海南航空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实体运作,后更名为海南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截至2015年9月,共运营飞机158架,其中大部分为波音。

二、营运资本为负数引起各方猜疑

尽管海南航空发展如此迅速,但从其年报中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流动资产远远小于其流动负债。从海南航空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更名为海南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海南航空的营运资本开始为负数。

看到这些数据,每个人都会想,海南航空的流动负债这么庞大,远远超过了其流动资产,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流动负债呢?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持续经营呢?

分析海南航空近三年的年报,可以看出其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借款。短期借款如此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对内、对外投资的需求。海南航空这些年来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内,需要添置大量的飞机以满足预期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对外,海南航空近年不断进行收购,扩大自己的战略投资。此外,还由于海南航空每年都有大部分的长期借款到期,即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在资金管理上,这部分归入流动负债。因此,海南航空有如此多的流动负债。

三、能够持续经营的原因

首先,海南航空出现营运资本为负数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其行业性质决定的。因为在会计准则中,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而比如一些制造业,们的流动资产大部分来自于大额的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而海南航空的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存货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不足30%,因为航空业是采取预收的形式,并且也不像制造业那样有那么多存货,所以这是造成海南航空营运资本为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海南航空管理层曾说过,他们可以持续经营,因为银行可以随时借钱给他们。确实,与海南航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逾百家,集团已获批和正在推进的银行授信总计超过3600亿元,且一直预留着相当大的银行融资空间。所以,这些银行都是海南航空的坚实后盾。并且今年海南航空集团获评“AAA”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企业信用“AAA”级为最高信用等级,表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且近年来海南航空集团主体信用等级保持在AA+。这也侧面反映了海南航空的流动负债除了流动资产外,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偿还。

其次,分析海南航空的年报可以知道海南航空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很大比例,因此能够推断海南航空有比较多的资金来应付到期的负债。因为一般来说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越高,说明本企业的资金储备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小,偿债能力也越强。并且针对航空行业,现金及其流动对公司至关重要。因为航空企业能否尽量化解财务风险,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账面盈利的多少,更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用于应付各种支出。而对比其他航空公司,在同样高负债率,负营运资本的情况下,海南航空的货币资金占比更大。

此外,一般衡量公司的短期债务的清偿能力用的是流动比率。一般来说,生产企业的流动比率应该大于2.但是,由于行业特点,航空公司因为许多飞机都是通过融资租赁得来,其流动比率总体偏低。将海南航空的流动比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自2000年以来,海南航空的流动比率均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由此判断,海南航空的短期债务清偿能力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四、总结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海南航空营运资本为负数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行业性质所限。比如航空公司营运资本都为负数。此外,世界大型超市沃尔玛的营运资本也是如此。营运资本为负数,一般出现在服务业、零售业,且其日常管理的重点不是利润管理,而是现金流的管理。因为,营运资本是负数的企业,每天必须要有相当的现金流进来,才能够应付到期的负债。仅看看现在去海南旅游的人就知道海南航空每天都有大量的现金流入,现金周转率极高。再加上良好的银企关系,海南航空能够持续经营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袁春丽.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管理,2012.

[2]高晓峰.海南航空的资本运作之道[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持续经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认证;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

一、森林认证

1.森林认证的概念。森林认证是由独立的第三方对某个森林区域的经营活动是否是可持续森林经营进行认定的过程。显然,森林认证涉及3个组成要素,即申请认证的森林区域及其所有者、预先确定的标准和指标、开展认证活动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森林认证通常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认证和林产品产销监管链(COC)的认证。

2.森林认证体系的内涵与特征。森林认证是对森林可持续经营情况或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森林认证体系的支撑下完成的。森林经营认证的主体对象是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经营认证强调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寻求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通过对国际现有的认证体系研究认为,科学完善的森林认证体系就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建立起来的适合于本国或本地区的特点、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机制完善、国际认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的统一体,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管理运行机制。

3.主要森林认证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上出现了很多森林认证体系,并且各体系的支持者、使用者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但对全球森林认证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有两个体系。

(1)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创立于1993年,由环境非政府组织发起,其目的是统一制订全球业绩标准框架,作为认证机构的授权机构。其口号是“为负责任的林业提供市场机会”。其主要职责是进行认证机构授权和依据FSC全球原则和标准框架,推动制订全球、地区和国家森林认证标准。(2)森林认证认可计划(PEFC)。1998~1999年间,由欧洲一些国家的林业利益团体创立的。该体系的创立是对FSC的直接响应。PEFC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国际上可靠的森林认证认可体系框架,推动森林认证体系的互认”。PEFC以泛欧进程(Pan European Process)作为认证标准的基础框架。除此以外,还有若干国家体系,包括美国树木农场体系(ATFS),加拿大标准协会体系(CSA),美国林纸协会可持续林业倡议(SFI),马来西亚木材认证委员会(MTCC),印度尼西亚生态标签研究所体系(LEI),英国林地保障计划(UKWAS),以及巴西、瑞典、芬兰、挪威等等。另外,荷兰的Dutch Keurhout体系认证了1200万hm2森林。

4.森林认证步骤和费用。(1)步骤。一般分为7个步骤:预评估,与各权益相关者座谈、正式评估、评估的确认、颁发证书、复评估和贴标签。颁发的证书有效期5年,到期后要重新认证。复评估每6个月1次,如不合格将吊销颁发的证书。(2)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认证本身的费用。间接的费用是要达到认证标准所需的费用。

5.中国的森林认证工作。森林认证是发展中国家的木材及其他林产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一张通行证,是中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和林产贸易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快我国的森林认证工作意义重大。

中国已在国家林业局科技司设立了森林认证处。中国森林认证工作组在世界自然基金WWF和世界银行的联合资助下也在北京成立。该工作组的任务是发展适合中国国情、可供操作的、能得到世界承认的中国林业认证体系。2002年2月,浙江省国有昌化林场在我国率先通过了FSC的森林认证。2004年11月,黑龙江省友好林业局和吉林省白河林业局也进行了FSC认证主评估,认证面积分别为28万hm2和18万hm2。同时,国内的木材加工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已经逐渐自觉地适应国际形势的需要,开始进行FSC产销监管链的认证。目前,全国已经有93家木材加工企业通过了FSC产销监管链的认证。

二、森林可持续发展手段——森林可持续经营

1.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对于可持续发展,目前一个多数人赞同的定义是:“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把森林可持续经营定义为:“可持续经营意味着对森林、林地的经营和利用时,以某种方式、一定的速度在现在和将来保持其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和实现自我恢复的潜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护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 不损害其它生态系统。”

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已被公认是定义、界定、评估、监测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手段和方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定义了“用于判定森林经营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要素或原则,必须综合考虑森林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性、保护性和社会性角色。每一项标准都由质和量的指标加以定义,衡量和监测这些指标的办法通常是通过对森林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确定”。

三、森林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关系

实施森林认证将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在不降低森林固有价值,不影响将来产量以及不对自然和社会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前提下,通过永久林地的经营实现可持续林产品生产和服务等一个或多个经营目标。开展森林认证,将通过实施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样板,加快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森林认证绿色标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市场模式。代表着未来全球森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可以预测,将来只有绿色产品在市场上才会受欢迎。森林认证是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

中国森林实现可持续经营,不仅需要在经营技术和管理方式上有很大转变,而且林业企业的经营能力也要有相应的提高。认证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供森林经营单位使用。通过认证评估活动,将使得森林处于理想的状态,同时对于企业来讲,实施森林认证的过程,也是向林业专家学习和自身提高的过程。从长远看,按照可持续经营标准进行森林经营,将有益于实现木材的供需平衡。

总之,开展森林认证是全球林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工具。加入WTO的中国,需要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展森林认证对于解决目前我国林业存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从促进我国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扩大中国林产品的出口市场,还是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及我国林业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开展森林认证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势在必行。

参 考 文 献

[1]刘娟.论森林可持续经营及森林认证[J].林业调查规划.2005,

130(3):62~67

[2]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手段——森林认证.新疆林业

[3]王学会等.浅谈“森林认证”对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影响[J].河南林业科技.22(2)

[4]吕勇,李际平.中国森林认证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2,8:21(3)

[5]戴均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与森林认证的作用[J].湖北林业科技.2001(4)

[6]徐斌,赵劼,陆文明.我国森林认证发展道路之探讨[J].研究报告

[7]李立华等.森林认证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

2006,2(1)

持续经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森林调查设计;可持续经营;措施

1 提高森林调查设计的策略

1.1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首要的工作当然要先从工作人员的素质的提高上抓起。因为要想提高森林调查设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每个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有关调查的法律规章知识的基础,而且要对有关的规章规程和文件要进行必要的学习和熟知,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掌握并同时能够在实践操作中真正运用这些知识。鉴于以上原因,专门的林业调查工作组和一些其他相关部门就必须对林业调查设计人员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的工作水平进行考核,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建立一定的工作责任感和对工作的热情,以此来提高这些工作人员的调查设计的工作能力,提高整个团队的整体质量和素质。

1.2 实行规范的森林调查方法

1.2.1 严格要求小班区划,把系统内的林木种类及经营措施相似的林区,面积约为10hm2,归为一个小区划。

1.2.2 对小区划所在地的地形、面积准确实测,特殊地形要多次测量,不能进行模糊性的测量。

1.2.3 不能目测检尺,做到每木都检尺,准确的调查面积区划内的株树、蓄积等因子。

1.2.4 统一规范样地设置,每个小班按要求设置样地。

1.2.5 严格按照规定规格确定才伐木,杜绝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等现象发生。

1.2.6 要实测实调、严禁估数虚填。

1.2.7 设计资料需准确规范。

1.3 加大资金和设备投入

从现在的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国家林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一定的扶持和重视,特别是在林业运行所需的资金方面,而资金的匮乏严重滞碍了我国林业的再发展。因此,多林业调查设计工作的重视和对其工作的资金的支持是我国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林业单位也要对自身工作重视起来,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确定采伐区和样本区方面可以极大地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另外采用围尺来代替之前的卡尺做检尺可以很准确地测量每棵树木的胸径,并且误差也非常小等,这些先进的设备都有利于设计的优化和达标。

2 森林可持续经营分析

2.1 天然林的培育

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然林是可再生资源,也生产各种林、副产品,也使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还提供了许多文化、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经营和利用天然林资源,从物质上保障了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对森林经营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保持并扩大天然林资源优势,还可以使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遏止了环境和生态的恶化,使林业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

2.1.1 更新和保护。由于天然林具有自然更新和演替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加以利用,用人工更新和促进辅助天然林的自然更新。林区内如果具有更新潜力的灌木或乔木,就要对林区封育,降低人为的干扰因素,利用林木自然更新的能力使林区森林得到恢复;林区内的植被分布不均时,要进行人工的补种;如果林区内的植被密度过大,影响了种源的更新,也要进行人工促进更新;林区内的重要物种和乔木植被,要尽可能的进行保护。

2.1.2 经营重视。对低效林区的改造和抚育天然次生林,整合用材林的林木构成与树种构成,增加林区树木的质量和生长力,使森林生长周期缩短。在低效林的改造中,要保留生长良好的林木,对较好的林区要通过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对地形土质较差的地区要防止改造低效林。此外,用封山育林、合理采伐等有效措施,改良林木质量和结构,提高林木生长力。

2.2 人工林培育

2.2.1 规划中的造林,势必会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和当地景观,所以,造林要考虑把不同树种、类型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结合起来,统筹规划。面积内使树种的配置组合多样化;组成合理的林分结构。

2.2.2 树种和苗木选择。根据立地分类信息和经营目标,选择合适的树种类型,才能取得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要注重传统育苗技术,研究生物制剂、稀土等在育苗技术上的使用,增强苗木质量,培养出优质的苗木。

2.2.3 经营造林区域内,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生态环境,因此要保存非林木植被,这样就可以保持对地表的覆盖和土壤的肥力。尽可能的降低化学药剂进行除草,提高人工除草率。

2.2.4 利用控制采伐方式和采伐强度,以保持森林对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功能。此外,应该注意采伐中对土壤影响,要调整经营策略和措施,这样才能实现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 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3.1 所谓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是森林经营的一条生态途径,它协调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原理经营森林生态系统,并确保其可持续性。微观的经营管理就是要首先明确森林资源的林权、林地权、集体林的产权,要规范森林资源市场,建立健全有关林业要素市场。构建微观经营技术体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在生态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长发育的机理的认识,以生态化、产业化、信息化为特征,配套组合现代林业科学技术。

3.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宏观管理途径既要考虑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也要考虑社会和政治上的可接受性,关键是将人类社会作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其中扮演调控者的角色,促进森林的有效和合理利用,增加社会福利。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目标的途径,具体说来,包括森林可持续经营战略、技术体系、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简单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森林的调查设计和森林可持续经营之间有着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做好调查与设计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保护森林和森林的生态平衡,使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已,而是切实和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统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提高森林质量的同时促进了我国林业和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了绿色基础。

参考文献

持续经营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具体审计实务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特征,识别可能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经营和财务迹象,概括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相关内容,着重从审计程序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会计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或惯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是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一、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作用和影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相关利益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不拟或不能持续经营时,应当采用清算基础等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相关利益人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

但是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情况来看,管理层仍然缺乏披露企业无法持续经营的动机,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而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之一就是评价企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注册会计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从另一个方面说,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

二、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实务分析

2004年3月19日,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ST鑫光)股票终止上市公告称“因公司调整后,经审计的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为亏损,根据中国证监会《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规定,深交所决定本公司股票自2004年3月19日起终止上市”。

而在此前的2003年8月25日,ST鑫光2003年半年度报告经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并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称,ST鑫光已连续3年亏损,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的主营业务已完全停止;会计报表列示股东权益为-1.39亿元;无力支付到期的巨额债务。因此,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下面,我们结合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分析,以审计评价该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一)根据判断迹象确立审计目标

注册会计师在执行ST鑫光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时,主要是对其2003年6月30日的财务状况和2003年度上半年的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但是在初步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发现ST鑫光存在以下可能无法持续经营的迹象:

1、财务方面

(1)ST鑫光期末货币资金为2020万元(其中:其他货币资金2000万元已质押),可以动用的资金其实只有20万元,逾期借款为9024万元,根本无力偿还已到期借款。

(2)ST鑫光连续两年亏损,累计亏损额高达76076万元,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明显丧失。

(3)ST鑫光资产总计37516万元负债合计49403万元,资产负债率畸高,随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2、经营方面

(1)主营业务已经停止,但是企业转产及重组业务尚未开始。

(2)由于不再经营主业,基本失去主要市场及主要销售网络。

(3)存货期末余额为零,表明将上期存货400万元处理后,企业已经没有支撑再生产的原材料。

3、其他方面

(1)大量的未决诉讼及抵押担保事项,随时有可能被要求承担相关责任,或被处以大额的违约金。

(2)企业已经停工、停产,无法通过正常的生产经营偿还债务,约束性支出难以为继。

注册会计师在发现ST鑫光存在上述种种迹象时,风险控制点就应该主要集中在ST鑫光是否能够持续经营方面,将确定ST鑫光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财务报表项目的分类及计价基础是否需作调整及财务报表披露是否充分等作为主要的审计目标。

(二)具体审计方法

1、检查ST鑫光管理层内部决策文件,包括董事会会议纪要、决议等文件,以发现企业的对外担保、法律诉讼事项;

2、结合ST鑫光交易凭证的检查,以发现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及无法解释原因的异常交易,合理怀疑企业的报表粉饰行为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3、检查ST鑫光的担保文书及相关的法律资料,对企业的律师发出函询证,已证实企业担保事项、债权人的法律诉讼事项对财务状况的影响;

4、观察ST鑫光的生产经营活动,关注其主营业务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贡献,关注主营业务的发展空间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5、函证ST鑫光期末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等,证实大额往来款项、票据的可收回性,关注应收账款、票据的可收回状况对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6、审阅ST鑫光子公司及其他投资单位的财务报告,证实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及各种投资款项减值状况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7、收集近年财务报表及生产经营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多角度、广视野的对比分析,关注财务报告与相关分析指标的匹配程度,对异常的财务指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查找相关数据与预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未预期差异对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影响。

(三)审计步骤

注册会计师采取以下步骤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进行评价:

1、初步了解ST鑫光的基本情况

由于ST鑫光2002年度审计报告也是由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事务所对其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表示ST鑫光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在2003年度在公司基本面尚未发生重大改变时,注册会计师仍应将持续经营能力的审核作为审计重点。

2、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在注册会计师根据相关迹象了解了ST鑫光的基本情况后,进一步加剧了对其持续经营能力的忧虑,所以在编制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时,需要对ST鑫光持续经营能力作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经过询问管理层和实地观察生产情况,发现ST鑫光在2003年度原有的稀土的生产、进出口贸易等主营业务已停止;经过查询董事会决议及企业的生产计划,发现企业主营业务停产后缺乏基本的目标和战略定位;经过贷款卡查询及法律文书审阅,发现企业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通过审阅企业当年的财务报告,发现财务业绩仍然很差,依靠非经常性损益勉强盈利等。

通过上述风险评估程序,注册会计师将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为ST鑫光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并计划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3、实施沟通及评价程序

针对上述风险,注册会计师与ST鑫光管理层进行充分沟通,管理层确认了上述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不利事项,并表达了企业拟通过实质性的资产重组,剥离劣质资产,注入优质资产,实行产业转型,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改善措施。4、审阅并评估拟采取的改善措施

由于ST鑫光管理层披露拟进行资产重组以改善上述状况,所以注册会计师需要进一步审阅ST鑫光的重组计划。

注册会计师取得ST鑫光的资产重组意向书得知其大股东拟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保壳,但是相关的重组计划仍处于设想阶段,未真正实施,是否具有可行性及实施成功与否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四)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上述审计步骤是建立在会计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

如果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或者企业不愿主动明确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企业的改善措施貌似有效时,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收集证据。

1、审前调查、现场了解,初露端倪。通过调查、了解发现ST鑫光长期存在主业不突出、主营业务萎缩以及巨额的债务等问题,致使公司年年亏损;公司原本的主业因新材料被司法拍卖,公司不得不对稀土生产计划做出调整。

上述生产经营基本面全面恶化,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2、异常财务指标红色预警,发现病因。通过计算ST鑫光各种重要财务指标,发现企业营运资金产生负数,负债比率超过100%,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经营发生巨额亏损、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报酬率为负数、净利润现金流量为负值。

上述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使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3、复核期后事项,持续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复核期后事项时关注到ST鑫光与公司实际控制人签定了《股权转让合同》。

这一可能导致ST鑫光主营业务全面停止的事项,使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4、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注册会计师了解ST鑫光2002年9月为珠江光电1128万元贷款提供的担保将于2003年9月到期,但是根据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担保到期后履约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相关文件。ST鑫光处置所投资公司50%的股权,但是仅产生投资收益约20万元人民币,不能缓解公司目前的债务压力。

6、向律师函证相关诉讼事项。ST鑫光涉及到的重大诉讼事项5件,涉讼总额近5000万元,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高达1.6亿元,一些不可撤销的担保事项形成实际损失可能性较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7、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ST鑫光与其大股东签署了《偿债合同》,其大股东将3294万元的资产注入,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ST鑫光通过与关联方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由于相关债务重组事项的公允性及是否符合谨慎原则尚待有关部门确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8、评估被审计单位履行客户订单的能力。由于ST鑫光未从根本上改变本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主营业务被迫出售,难以履行客户的订单,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五)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通过上述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虽然发现ST鑫光存在可能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但是在最终对其管理层提出的针对危机改善措施评估前,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得出ST鑫光无法持续经营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管理层的应对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1、取得并复核ST鑫光的资产重组计划。通过复核ST鑫光的重组计划,注册会计师得知企业拟进行资产重组计划以缓解经营压力,但是上述计划尚属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公司巨额诉讼风险仍未化解,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下一报告期经营成果能否有较大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仍具有退市风险。

2、取得并复核ST鑫光资产处置计划。公司拟将现有资产用以偿债、变卖、剥离以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是公司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实施处置计划成功与否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复杂问题,而企业尚未对上述问题的制定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措施。

3、复核其他应对计划和缓解措施的效果。通过生产场地的现场观察,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已完全停止,未来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向工商部门函证资产的抵押情况,发现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及配套专项设备、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均已被作为债务抵押;通过对企业的律师进行函证,发现企业存在大额未决诉讼;通过查看董事会的文件记录,发现大股东的财务支持(重组)协议仍未签订;通过对金融机构函证,发现公司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等。因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六)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如何公允、全面,注册会计师也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如果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坚持采用持续经营假设,注册会计师应该出具更严厉的审计意见。

在本例中,在充分考虑上述已经获得的审计证据以后,注册会计师认为ST鑫光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是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要求ST鑫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充分披露,ST鑫光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已作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肯定了ST鑫光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只是通过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量表明自己的疑虑和预测。

持续经营范文第5篇

1)林地资源。清原县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92%,其中:有林地面积占900%以上。商品林地占560%,公益林地占438%,其它占02%[2]。2)森林面积、蓄积。清原县的森林纯林多、混交林少,阔叶林和针叶林比重大,针阔混交林比重较小,其中:针叶林面积占全县林分总面积的434%;阔叶林面积占524%;针阔混交林面积仅占22%[2]。清原县的森林中幼龄林多,近成熟林少。幼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林分的407%和192%。中龄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305%和372%。近熟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170%和231%。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占118%和205%[2]。3)主要树种。清原县针叶树以落叶松为主,阔叶树以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为主。针叶树中落叶松(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面积占803%,红松(Pinuskoriensis)、云杉(Piceaspp)等其它针叶林面积占174%。阔叶林中蒙古栎面积占653%,其它阔叶林占347%[2]。4)林分起源。清原县森林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面积分别占林分面积的478%和522%。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以中幼龄林为主,其中: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中幼龄林面积分别占各自面积的744%和683%[2]。2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依据清原县森林资源现状,总结集成清原县近年来森林经营工作的经验,系统集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定向培育、林苗一体化、林下多种经营、防护林增效等5种森林可持续经营培育模式组[3]。共包括17个适合清原地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2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2.1复层异龄混交林经营模式组

依据清原县成功营造红松、白桦、水曲柳、蒙古栎混交林的经验,选择区域内部分更新演替能力不足的天然阔叶林和人工针叶林进行复层异龄化培育,人工推动演替进程,培育生态主导型的多功能森林。经营对象主要为立地条件较好、坡度15°以下的公益林和中龄林阶段的商品林。

2.1.1天然阔叶林冠下更新红松培育针阔混交林模式

天然阔叶林冠下人工更新红松,培育针阔混交复层林。1)对林龄3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4],保留林分密度900~105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3a生红松幼苗,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2)对林龄30~50a的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保留林分密度750~87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3a生红松幼苗,密度控制在750~870株/hm2。3)对林龄60a以上的成熟林,进行蓄积强度为300%~400%左右的择伐,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在采伐后的林隙和林冠下补造3a生红松幼苗[5],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红松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红松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促进红松幼苗生长。

2.1.2人工针叶林冠下更新阔叶树培育针阔混交林模式

将现有人工针叶林培育成人工针阔混交林。1)对林龄30a以上的人工落叶松近成熟林,可进行蓄积强度为300%~600%择伐,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同时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在采伐后的林隙和林冠下补造实生阔叶树幼苗,密度为2250~3000株/hm2。2)对林龄20~30a的人工落叶松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和Ⅳ和V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6],保留林分密度960~105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阔叶树,密度为225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人工落叶松林,可按照500%的蓄积强度进行块状皆伐或带状,形成6~10m带宽的采伐空地,补造水曲柳、白桦、蒙古栎等阔叶树,形成嵌套混交林,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改善幼树生境。3)对林龄2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人工落叶松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保留密度1050~2250株/hm2。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阔叶树,密度为225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分,按照4m带宽进行带状采伐,采伐强度在300%~400%,采伐后补造白桦、水曲柳等阔叶树,形成带状混交林。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幼树后的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促进幼苗生长。

2.1.3天然阔叶林复层异龄混交林培育模式

通过间伐改造现有林分的树种结构、空间结构,诱导形成阔叶混交林。1)对林龄30~50a的天然柞树中龄林进行生长伐,遵循“密伐稀补”的原则,对过密林分进行透光伐,对稀疏林分进行补植补造。对于干型较差的林分,采取强度为350%左右的择伐措施[7]。2)对于林龄30a以下的天然柞树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保留郁闭度应不低于07,保留林分密度1080~234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落叶松、白桦、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等树种,株数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对于稀疏林进行割灌除草和卫生清理,改善林分生长条件,对局部密度过大的林团进行透光伐,降低密度。择伐后,在林冠下和林隙内补造水曲柳、蒙古栎、胡桃楸和紫椴等树种,此后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图1)。

2.1.4落叶松人工林冠下更新红松混交培育模式

通过抚育间伐、补植补造红松、云杉,将现有人工落叶松林培育成为复层针叶混交林。1)对林龄30a以上的近成熟林,可进行择伐(蓄积强度为300%~450%),对于Ⅳ和Ⅴ级木较多,没有取材价值的低效林,可同时进行卫生伐,清除Ⅳ和Ⅴ级木。采伐后在林隙林冠下补造实生红松和云杉幼苗[8],密度为2200~3000株/hm2。2)对林龄20~30a的人工落叶松中龄林进行生长伐,伐除干型较差和长势不良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6左右[9],保留林分密度750~105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和空地补造实生红松和云杉,株数密度控制在220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人工落叶松林,可按照50%的蓄积强度进行块状皆伐或带状,形成10m或4m带宽的采伐空地,在其中补造红松和云杉,形成嵌套混交林。3)对林龄20a以下,郁闭度超过08且分布均匀的人工落叶松幼龄林进行透光伐,伐除干型较差、长势不良、分布不合理的林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郁闭度控制在07左右,密度960~2200株/hm2,实施抚育间伐后,在采伐林隙补造实生红松、云杉,密度为2200~3000株/hm2。对于个别林分质量较差的林分进行择伐,强度为300%~400%,采伐后补造红松和云杉。上述3种经营类型,在林冠下更新幼树后的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清除妨碍幼苗生长的灌木杂草,以促进幼苗生长(图3)。

2.2定向培育经营模式组

定向培育经营模式组的模式类型较多,培育对象主要为落叶松、红松、蒙古栎、胡桃楸用材林以及部分坡度低于10°且立地条件较好的公益林。

2.2.1落叶松人工林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纸浆林培育技术规程》等,培育短轮伐期的工业原料林。1)对林龄40a以上的近成熟林和林龄20~30a的中龄林进行带状采伐,形成10~15m采伐带,在采伐带内新造落叶松Ⅰ和Ⅱ级苗,造林密度为3000~3500株/hm2。2)对20a以下的幼龄林进行低强度透光伐,采伐强度控制在150%以内。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第10年、15年进行抚育采伐,立地条件较好的小班可在20年左右进行主伐(图4)。

2.2.2落叶松人工林中小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培育中、小径落叶松用材林。1)对于林龄20a以下的林分,主要进行透光伐,采伐株数强度控制在250%左右,每5年进行一次调整,林分进入中龄林阶段后,林分密度控制在500~1050株/hm2。采伐对象为采伐林分中的不健康、生长弱的林木,改善林木生长发育条件,促进林分生长,林分郁闭前,每年进行1~2次割灌,清除妨碍林分生长的杂草灌木,为幼苗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2)对于年龄11~20a的林分,主要采取生态疏伐措施,伐去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利用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200%,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960~2100株/hm2。在立地条件较好、生长较均的林分,可采用小面积块状皆伐,然后更新造林(图4)。

2.2.3落叶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培育优质落叶松大径材。1)对于30a以上的近成熟林,进行单株抚育,采伐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左右[10],保留株数控制在450~870株/hm2;对于生长均匀,立地条件较好,且大多林木达到目标直径的林分进行小块状皆伐,更新造林(图5)。2)对于20~30a的中龄林,主要经营措施是确定培育目标树后进行单株抚育、透光抚育,每5年一次,伐除不健康和没有生长势的林木,择伐部分达到中径材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200%,密度控制在600~1050株/hm2,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3)对于11~20a的幼龄林,主要采取透光间伐措施,采伐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和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并可择伐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为200~350%,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750~1500株/hm2,林分郁闭度保持要在06以上。4)对于10a以下的幼龄林,在林分郁闭前每年进行1~2次割灌抚育,清除杂草,有条件可进行施肥;林分郁闭后伐除生长势弱的林木,林分密度控制在1200~2700株/hm2,郁闭度保持在06以

2.2.4红松人工林大径材定向培育模式

根据林业行业标准《速生丰产用材培育技术规程》等,培育优质红松大径材。1)对于40a以上的中龄林,进行单株抚育,择伐利用达到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采伐与培育目标树竞争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左右;对于生长均匀,立地条件较好,且大多林木达到方向直径的林分进行主伐择伐或小块状皆伐,并及时进行更新造林,在林分内局部郁闭度低于04的区域补造水曲柳、紫椴等阔叶树[11],形成以红松、云杉为主的红松阔叶林(图6)。2)对于30~40a的幼龄林,主要经营措施是确定培育目标树后进行单株抚育、透光抚育,每5年进行一次调整,伐除不健康和没有生长势的林木,择伐利用部分达到中径材的林木,采伐强度控制在150%~200%,密度控制在900株/hm2左右,郁闭度保持06以上[12]。3)对于11~20a的幼龄林,主要采取透光伐,确定培育目标树,采伐不健康、没有生长优势的林木和与目标树存在竞争关系的林木,并可择伐利用达到小径材培育方向直径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林分密度,采伐株数强度200%左右,林分密度最终控制在1500株/hm2左右,林分郁闭度保持在06以上[13]

2.2.5红松人工林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模式

培育红松人工林果材兼用林。1)依据林分现状特点,首先伐除林分中不健康和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降低林分密度,每5年进行一次密度调整,采伐强度为株数强度的150%~250%,选择干型通直、生长旺盛的红松作为培育目标树,35a以下林龄保留培育目标树600~2100株/hm2。在采伐空隙和透光性较好的林隙内栽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如水曲柳、核桃楸、黄波萝等;林龄50a左右时,保留360~700株/hm2;在采伐空隙栽植乡土珍贵树种,最终培育成红松与珍贵树种混交的复层异龄果材兼用林[13]。2)在丰年采收后的冬季,截去主干以下3层轮枝,12,13,14地位指数的截干林龄分别为35~40a,30~35a,25~30a、截干高度保持在8m或12m以上,并在截干时调整密度(以600株/hm2为宜)[14]。226柞树用材林定向培育模式通过间伐、补植补造等措施,培育以柞树为主的用材林。1)对60a以上的成熟林进行主伐择伐,采伐利用达到目标要求的林木,采伐强度在350%左右,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5[15]。采伐后在林隙和空地内混交营造蒙古栎、红松(云杉)、水曲柳,造林树种比例为6柞3红(云)1水(胡),造林密度为2800~3000株/hm2。2)对30~40a的中龄林,密度低于1000株/hm2的,应以低强度生长伐为主,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林分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6。同时在林下补造蒙古栎、红松(云杉)、水曲柳,树种比例为6柞3红(云)1水(胡),造林密度为1800~2200株/hm2,造林后3年至少进行5次割灌除草,提高造林成活率。对于密度在1500株/hm2以上的林分,采用生长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和Ⅳ和Ⅴ级木,同时在林隙混交补造以蒙古栎为主,包括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树种的混交林,并适时进行割灌除草。3)柞树中、小径材林株数密度应较一般柞树林提高200%左右,以确保干型通直,林分采伐期在30年以下,材径方向胸径为10~20cm。对于林分平胸径径阶8~16cm的林分,密度控制在780~2340株/hm2,平均胸径18~22cm的中径阶林分,密度控制在1000株/hm2左右。227胡桃楸果材兼用林定向培育模式培育胸径在30cm的胡桃楸大径材,产果量大于3000kg/hm2的胡桃楸果材兼用林。1)对林龄50a以上成熟林进行低强度择伐,伐除生长不良、干型弯曲的单木,以及Ⅳ和Ⅴ级木,按照150%蓄积强度采伐一定数量成熟林木,保留结实能力强,生产力大的单木和林下更新木[16]。同时,按照8胡桃楸、1水(柞)、1红(落)的比例林冠下混交造林,密度为1500株/hm2。2)对30~50a的近熟林和中龄林,采取生长伐和卫生伐,伐除林分中不健康和没有培育前途的林木,每5年调整一次密度,采伐强度为株数强度的150%~250%。选择干型通直、生长旺盛的胡桃楸作为培育目标树,在采伐空隙栽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核桃楸、水曲柳、黄波萝等,混交比例为8胡1水(柞)1黄,最终方向是形成以胡桃楸为主的果材兼用林。

2.3林苗一体化复合经营模式组

结合当前苗木市场对中、大苗木不断增大的需求,开展林苗一体化复合经营模式建设。经营对象为坡度小于10°的人工针叶林公益林或需要改造的商品林。在现有林中套种红松、云杉幼树,培育造林绿化用苗。1)对于郁闭度07以上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应采取透光伐措施,降低林分郁闭度,伐后保留株数控制960~2700株/hm2,郁闭度控制在06以下。2)对于郁闭度已经在06左右的幼龄林,可采取割灌和人工修枝措施,改善林分卫生条件。3)对于郁闭度07以上的中龄林,进行生长伐或生态疏伐,伐除生长不良木和部分达到培育目标直径的林木,施工后全林保留郁闭度应不低于06。4)对于郁闭度06以下的中龄林,可采取割灌除草和人工修枝措施,清林林地卫生,为林下造林创造良好环境。抚育后,在林冠下栽植红松和云杉幼苗(初值密度为2200~2500株/hm2),此后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割灌除草,确保幼苗生长环境。

2.4林下多种经营模式组

林下多种经营模式组对象为经营强度不高的公益林、防护林以及抚育经营后处于间隔期的林分。241林下中草药培育模式结合现有林抚育,林下种植中草药,形成森林保护与林下中草药种植相结合的经营模式。1)对于郁闭度在07,林分密度1000株/hm2左右的林分,应采取低强度间伐并清理林分卫生,提高林内光照度,为点播参种创造适宜场地环境。2)对于郁闭度在08以上,林分密度2500株以上的林分,应采取透光伐或生长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确保林分均匀分布,进行参种点播。点播密度约为45万株/hm2,正常出苗率750%~850%。第2年出苗后对林分进行封禁保护,每年秋冬季进行人工修枝和低强度单株割灌,保持林内透光通气,人参起获期15年内不宜进行任何其它人为活动。242林下山野菜培育模式通过间伐、割灌除草等措施,林下栽植山野菜(刺龙芽为主),形成林菜复合经营模式。1)对郁闭度大于06的林分进行抚育间伐,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同时调整林分水平布局,提高林木分布的均匀度。进行人工修枝,提高林分透光通气,调整后林分郁闭度应在06左右。2)对部分林分内刺龙芽植株较少,密度过大的幼龄林(林龄15a左右),可先进行间伐、人工修枝和割灌等清林措施,改造林内环境,使之适宜刺龙芽生长。然后在人工在林下栽植刺龙芽,春季栽植前进行穴状或带状整地,选择高度为50~100cm的苗木,随挖随栽,为促进根蘖苗萌生,最好采用大穴整地,株距离1~15m,行距15~20m,一般定植当年要进行2~3次除草抚育,第2年抚育1~2次。

2.5防护林增效培育模式组

防护林增效培育模式组经营的主要对象为坡度在15°以下的人工水源涵养林。

2.5.1水源涵养型植被定向恢复培育模式

通过抚育间伐和补植造林措施,将现有针叶人工林诱导成针阔混交林,提高其生态防护功能。1)对于以乡土树种栽植形成的长白落叶松和红松林,主要经营措施是通过采伐小径级木和不健康林木,调整林分密度和林木的分布格局。对于此类近成熟林,应采取采伐强度在350%左右的择伐,伐除达到大中径材规格的林木,同时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5以上;对于中幼龄林,间伐蓄积强度应为150%左右,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7。采伐后补植乡土阔叶树种、顶极树种(蒙古栎、落叶松)、珍贵树种(水曲柳、胡桃楸)等[17],补植树种比例大致6柞(水)2胡1红1黄,补植密度应控制在1500~2250株/hm2,逐步诱导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方向发展。2)对于以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其经营措施主要是密度控制。对于近成熟林应大强度采伐林分中的大中径木,降低林分密度和林木分布格局,一般采伐蓄积强度在350%左右,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5;对中幼龄林进行抚育间伐(采伐蓄积强度25%),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时注意保护原有林下植被。在采伐空地补植水曲柳、柞树、胡桃楸、红松、云杉等乡土针叶树和阔叶树种,补造比例约为7阔3针,密度控制在1500~2250株/hm2,诱导林分向针阔混交林方向发展。

2.5.2低功能水源涵养林结构定向调控培育模式

针对现有林水平分布不均匀、林分垂直结构不明显;林分树种结构过于单一,防护林效益较低;由于防护林的商品林经营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采取抚育改造措施,全面优化林分空间、树种、龄组结构,将现有人工防护林培育成防护效能高的针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18-19]。1)对于近成熟林,按照《森林采伐作业规程》(LY/T1646)的要求进行择伐(蓄积强度为350%),采伐达到主伐年龄或方向直径的优势木,同时伐除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伐后保留郁闭度不低于05,密度控制在450株/hm2左右。郁闭度和株数密度条件达不到主伐择伐条件的林分,可进行卫生伐、割灌除草、人工修枝,改善林分透光透气性和卫生条件。采伐后可在林隙空地补造红松、落叶松、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等树种,可根据立地条件合理选择针叶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补造密度控制在2250~3000株/hm2,造林3年内每年进行1~2次定株抚育,提高更新成活率。2)对于中龄林,郁闭度高于07的林分应进行生态疏伐,伐除生长不良木、被压木等,达到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分布均匀的目的,伐后郁闭度不低于06。郁闭度达不到抚育间伐条件的,可对林分中呈群团状分布的林木进行抚育,蓄积强度不超过150%,达到疏开过密林目的即可,同时清理林分卫生,为补造新树种开拓空间。调整后,在林隙补造红松、云杉、水曲柳、胡桃楸等树种,补造密度控制在1500~2500株/hm2,冠下造林3年内每年进行割灌除草1~2次。3)对于幼龄林,应以降低郁闭度和株数密度为方向,伐除主干弯曲、生长不良木,以及Ⅳ和Ⅴ级木,间伐后林分郁闭度不低于06,对于红松林可混交补造云杉、水曲柳、胡桃楸、蒙古栎等树种,补造密度为2000株/hm2左右,可选择2~3个树种同时混交,形成复层混交林。

3结语

持续经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幼儿园 管理理念 可持续经营 策略和意见

从古自今以来,中国人十分重视对于教育对人生的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因此,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是处在我国最核心的以及最先发展的地位的。但是这些主要是针对的是青少年的教育。随着我国的国家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认为对于幼儿的教育是对我国的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家长们对于幼儿园的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的总体环境,教师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以及对于安全和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的教育和保证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1]

一、幼儿园的价值构建

幼儿园主要针对的是在三岁到六岁的儿童在进行小学的教育之前而进行的脱离和解放了儿童在家中进行教育时所受到的理论知识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控制,对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塑造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儿童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性格的发展。

幼儿园是我国的大的教育体系之下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儿童进行一定的预先接受小学等教育的铺垫阶段。而幼儿园中的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其他无法取代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主体的人在幼儿园文化中体现出人生观价值观和在行为方式上的影响以及精神面貌上的重大变化。对于幼儿园的价值的文化体系中主要包含:

第一,在表面上,主要表现的是对外表现出来的物质上的环境,例如在建立幼儿园时的手续是否合理、幼儿园的校园环境是否适合儿童发展,以及在幼儿园的对外风貌上是否有特点等;

第二,在幼儿园的内部上,主要是对于幼儿园内部的人际的交往行为是否合理、在行为上所做的规范是够得到实施以及幼儿园在规章制度上的制约是不是足够完善;

第三,在最深层上,这也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塑造上是不是积极的、在对办园的目标上是不是为了塑造人才等,这是幼儿园中的思想和灵魂。[2]

二、幼儿园的管理理念

2.1何为“以人为本”?

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最主要的就是时刻关注人本身的主观臆念,采取推己及人的政策,在幼儿园的管理中就是要时刻的坚持一切都要从幼儿的成长、教师的意愿来出发,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方式而不是僵化落后的管理方式,将所有的教职工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及身为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形成积极乐观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努力的拼凑和构建出自由平等和谐的积极向上的充分的尊重人的意愿的幼儿园的健康的文化,有利于对于幼儿园更加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2.2以人为本的合理性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受到充分的尊重的需要。人从根本上看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他是由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的力而推动的,人从一方面来看是某一种事物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另一部分则又是与众不同的,这可以说是矛盾的又不可以说是矛盾的,可以算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人们在一般的时候都喜欢被看做是一个特别的人而受到别人的重视,从而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得到别人的重视,对于自身的价值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

在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关心每一个人,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的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得每一个人的真正的价值都能够得到实现,使得管理出更加和谐美好的幼儿园的环境。

三、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意见

第一,在总体的战略上要有所进取。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市场上的竞争更加激励、手段层出不穷,为了在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下保有一席之地,那么就需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有创意的发展战略。幼儿园的管理集团要时刻的保有高度的警惕性和市场的敏感性,时时刻刻的把握市场的真正的需求,调停园内园外的更重矛盾,使得施行过程的通畅。在对于经费的把握上要有足够的弹性,在经费的应用上要有变通性。例如,家长的选择幼儿园的时候除了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方面,幼儿园的学费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要求之一,这就需要幼儿园根据自身的发展要求来调节对于学费的要求,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看待,在师资力量一般、地理位置一般、教学环境一般的幼儿园若不能够准确的定位那么非常容易对招生的数量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幼儿园的园长,作为整个幼儿园运行的总指挥官,他的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影响到幼儿园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整体运行中要有很大的机动性以及变形,针对不同的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条件来进行调节。例如,如果父母的工作很忙照顾孩子的时间很短,因而导致了孩子在性格上较为内向缺少父母的关心和重视,那么幼儿园应该采取自愿的方式来劝说父母采取全托的方式,有同学和老师的陪伴会对孩子的身心具有更加积极的影响。对于过于调皮的孩子则是应该与父母商量通过谈话等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3]

第二,要提高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满意度。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具有抚养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的责任,孩子对于事物还没有没有辨别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对学校的满意就是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所以幼儿园要开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让家长对于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有更多的了解,提升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通过家长与教师的联系,多与家长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从而建立起更加和谐与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在适合的时候提供关于在教育的理念以及新知识的教学上多与家长进行交流,使家长能够积极的加入到学生的工作中去,让家长可以更加积极的加入到孩子的学习之中。[4]

四、结语

在幼儿园的总体上需要进行科学的经营以及营造互相合作的学校文化。幼儿园应该主张更加科学民主兼容并包的治园方针。通过学生和家长的评价以及建议来不断的推进幼儿园的发展,不断的构建可持续的经的方向。同时要采取积极创新的方式来获得更加科学的经营的状态。通过沟通理解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学前儿童双语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01).

[2]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持续经营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经营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167-01

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1]。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本文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的基础上,以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北曼甸林场为例,探讨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以期为广大的林场经营者提供参考。

1 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理论

1.1 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概念

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实施各种干预措施的模式,使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相互之间和谐发展[2]。干预的前提是不影响林地生产力及过度损害外部环境。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是一种动态经营系统,经营目标不同,则经营体系不同。实际应用过程中,应从确定经营目标入手,严格把控经营系统各个环节,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1.2 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体系

1.2.1 木材培育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以定向培育大、中、小径级材为经营目标。根据树种的生态学特性,科学合理地延长森林经营周期,增加林下植被多样性,使林下植被的生长更稳定,林场的各种效益更加和谐统一。

1.2.2 森林生态改良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以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林木生长为经营目标。根据树种和树龄结构,合理调整林分密度,在提升森林景观品味的同时增强森林的生态功效,包括改善气候、防风固沙、固碳制氧等。

1.2.3 后备资源培育技术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经营目标为实现荒山、荒漠、沙滩等地质恶劣地方的造林。在环境恶劣的荒漠、沙滩、石质荒山植树造林,在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培育优良的森林资源。

1.2.4 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国有林场普遍存在一些弊端,如林分物种单一、森林景观单调、病虫害严重等,因而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调整森林资源结构,以改善上述弊端。从森林的生态效益、自然保护、经营利用三方面综合考虑,调整森林资源结构,采取近自然森林经营措施,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使森林结构趋于天然状态,充分发挥人工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使森林结构呈近正态分布。

2 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

2.1 天然次生林改培

目前,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北曼甸林场的天然次生林存在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生长速度慢、林地资源利用度低等问题。因此,需对天然次生林进行改培。主要措施是采取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营造筒阋炝浠旖涣郑将林场中劣势树木除去,改善森林的生态功能。

2.2 培育针叶树种大径级材

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培育主林层高度在26 m以上、直径为50 cm以上的树木。主要实施措施是根据针叶树种树势和生物学特性,分多次选择保留木,逐步降低林分密度,分阶段实施修枝作业,培育无节良材,提高林场的林分质量、景观品位和森林的三大效能,逐步丰富林场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森林资源结构[2]。

2.3 科学培育后备资源

主要目的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改善我国北方国有林场造林地匮乏的现状。具体措施是造林过程中选用耐受性强的樟子松等树种,采用高规格优质的容器苗,严格把控造林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保证造林成活率。容器苗运输时采用专人运输,保证运输环节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栽培时培土撤桶栽植,最大程度地提高造林的成活率[3]。

2.4 建立森林动态监测系统

为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森林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监测森林动态,建立森林动态监测系统十分必要。为不造成监测资源的浪费,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森林抚育地块进行检测。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不仅能够及时更新地理信息系统中相关数据,还可以分析总结长期监测积累的数据。

3 发展模式

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模式主要以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提升森林生态效益为经营目标。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为指导,结合林场的林地资源、生态环境、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创建最适合当地林场的经营模式,培育优质的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各种生态效能[4]。主要措施是:①资源培育,不再以提高林木数量为主,注重数量与质量;②经营模式,改变原先的单一树种栽培,营造混交林;③经营目标,不再以培育木材为重点,而是转变为发展多功能森林经营;④经营策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4 参考文献

[1] 桂子凡.广州市森林健康风险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2] 孙国龙,王磊.国有林场森林健康可持续经营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15(19):90.

持续经营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石台县;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112-02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西北部,属中亚热带北缘湿润季风气候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以中低山为主的山区县。石台县2014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39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完成现价产值3.9亿元,全县财政收入为2.1亿元,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410元。2014年全县总人口为1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8.0万人。

1 石台县森林资源概况

全县总面积141 387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5 639.5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8.86%,非林业用地15 747.5hm2,占土地总面积11.14%。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115 264.6hm2,占91.74%,疏林地面积0.2hm2,灌木林地8 893.4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24.8hm2,宜林地182hm2,全县森林覆盖率84.49%。

2 石台县森林资源经营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石台是一个以农林为主的山区县,总体上,林业生产水平处在较低的层次上。近年来全县大面积实施封山育林,对天然林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植被取得恢复性增长,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山青水秀,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等成绩斐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石台县绿化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全县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4.49%,远远高于全国和全世界的平均水平,

2.2 问题 (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林分经营水平相对不高。全县有近7万hm2的天然次生林;县域经济困难,对林业建设的投入相对不多,林业发展出现一定的困境。根据2014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石台县的森林结构基本情况是:中幼林比例很大,可采资源不多,存在“中幼林太密,人工林太纯,近成熟林太疏”现象。因林分经营水平低,加上对林业建设投入不多,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全县的森林质量远远比不上全国平均水平,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差更大。全国平均1hm2林分活立木蓄积量为86m3,世界平均1hm2林分活立木蓄积量_110m3,而石台县平均1hm2林分活立木蓄积量只有55.56m3,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4.6%,世界平均水平的50.5%。

(2)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导致林农收入减少。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日益减少,保护与利用、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民人均林地面积达1.39hm2,人均耕地只有0.03hm2。而2012年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7.4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17亿元)中,林业产值仅1.5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9%,占农业总产值的29%,相对于林地资源,林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太少。

3 石台县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建议

石台县林业要加快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走依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路子。采取科学、可持续地经营森林,提高现有林分质量,以发挥更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特别是对现有人工、天然林分的抚育、培育、调节与控制,促使改善林分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平衡系统间、群落间、种间关系,以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的生产力。通过各种科学的手段逐步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加大育林力度,提高对现有林人工、天然林分的抚育、培育、调节、控制,促使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地产出,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持森林生态系统长期、高效、稳定的生产力,以发挥森林应有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3.1 石台县森林可持续经营主要内容 规划森林可持续经营内容应包括:适时抚育和间伐,以促进保留木生长,改善林木质量,提高林分生长率,增加林木总价值;建设林分保护措施,改善林区经营条件,降低经营成本;结合抚育进行人工促进天然林更新,降低更新造林成本;针叶林内培育阔叶树种,结合择伐形成复层异龄混交林分,以改善生态环境和林分卫生状况,增加林产品种类,达到林分地力的可持续利用。

3.2 石台县各森林类型的具体可持续经营措施 石台县目前主要森林类型有天然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竹林、宜封育林地等类型,各森林类型的具体可持续经营措施主要有:

(1)天然次生阔叶林经营:项目采用目的树法间伐,1hm2选择150~300株目的树,伐除竞争木,霸王树、上世代残留木,间伐强度10%~20%,保留株数1 200~2 100株/hm2,郁闭度在0.6~0.7。

(2)杉木林分经营:杉木间伐应从造林密度、土壤条件、林分郁闭度和间伐木价值综合考虑,以郁闭度为间伐指标,郁闭度达0.8~0.9以上时开始间伐。一般采用下层疏伐,间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6~0.7,经营期分2次间伐,株数间伐强度一般在30%左右,间伐蓄积20%,林分最后保留株数1 500~2 250株/hm2。

(3)马尾松林分经营:幼林5―6a郁闭后进行修枝,其强度为10年生树使其冠高比为2/3,10~15年生树使其冠高比为1/2至1/3,修枝季节在深秋或早春;林分郁闭度在0.9以上开始间伐,采用目的树法,间伐后郁闭度保持在0.6~0.7;8~10年生林分伐去材积的10%~15%,10~20a生林分伐去材积的15%~20%,20a以后采伐强度为25%~30%。对严重遭受松毛虫危害的林分可使用块状更新的办法将其改造为针阔混交林。

(4)竹林经营:根据竹林生长状况和立地条件分别采取劈山砍灌(6-9月),挖山松土(7-9月,带状或快状,深度20~25cm),采伐标号(9-12月),施肥等措施,伐兜不超过10cm,材用林保留立竹度3 000~3 600株/hm2,笋用林保留2 700~3 000株/hm2。1至4度竹比例分别为3∶3∶3∶1,对当年新竹标号并适当钩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