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明星制造

明星制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明星制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星制造范文第1篇

Abstract: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cultural products and finding the next potential players and works, and then carefully planning and packaging; promoting initiatively and affecting the public's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oncern, shaping star, launching star, this is the basic rule of modern entertainment media.However, in the television media pluralism and the great wealth of today's channel energy, how the mass media to make smoothly a star, this is no doubt the concern of every television media, this article will concern the star making behaviors and discuss the means of making the star by some cases.

关键词: 明星;明星制造;电视娱乐

Key words: star;star manufacturing;TV entertainment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52-01

0引言

发掘潜在的文化市场,发现未来的明星,寻找有潜质的艺人和作品,然后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主动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和关注对象,塑造明星,推出明星,这是现代娱乐传媒的基本规则。2005年“超女”有效的协调了人们关注的盲目和热情的涣散,把一场持久的近距离的更贴心的造星之战,带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并且使得造星手段成熟化。在此之后央视《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声势最大。其他多家电视台的电视选秀节目纷纷跟进,其中包括《我型我秀》、《魅力新搭档》、《全家总动员》《红楼梦中人》《快乐男声》《绝对唱响》等等。不同时期不同频道造星节目不胜枚举。其实,细细研讨起来不难发现,成功选秀节目的运作上有着出奇相似的地方。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门槛的海选,使节目参与度最大化

这点很简单,造星活动无一例外的具有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以05“超女”为例,真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想唱就唱”,几大赛区覆盖全国的海选现场和数十万计的报名人数,覆盖男女老幼。只要你有一颗“想唱”的心就可以关注并参与到节目中来。

2长时间、高频次、多媒体联合互动,使节目关注度最大化

一个人,她的表演再精彩,她的故事再感人,她的形象再靓丽,没有充分的曝光率,是不会被大众认知的,当然也就不会成为名人。因此,制造明星无一例外需要长时间、高频次、多媒介的立体宣传。

3更加辉煌的舞台、更加到位的包装,使参与者演员化

新一轮的明星制造无一例外追求更加绚丽的舞台,对参赛者本人有更加专业的包装。也许你昨天还是一位田间插秧的农人,经过舞台包装和专业指导,今天你就可以成为西装革履、举止高贵典雅的“维塔斯”;也许你昨天还是普普通通中学生,今天就可以成为“星范儿”十足的偶像型歌手。这里上演着一部部《甲方乙方》的故事,当一个普通人被完美包装并置放于辉煌的舞台上时,电视造星的能事就有了充分的发挥。这也成为更多人参与电视、追求梦想的动力。

4大量背景信息,使比赛故事化

普通人都喜欢听故事,但是很久以来,看故事与看比赛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新一代的明星制造却都无一例外的学会了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选手的背景资料来讲故事。时不时接通的电话、爆料的视频资料和突然而至的神秘人物给节目增添了新的可看性。这种故事本身都成为大娱乐中符合人们猎奇心理的精彩故事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5功不可没的粉丝团点燃节目的激情

在各类的造星运动中,“粉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对明星公信力的检验。当人们看到有许多人为了这个新造明星而疯狂的时候不仅会对自己的漠视构成怀疑,这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所以,各种造星节目都无一例外的启用了“粉丝团”,可以说,粉丝团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了造星的成败。粉丝团的能量客观上决定着明星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明星制造的这些特点正在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而人们追求梦想、追寻“造星神话”的渴求不减,这才是电视媒体明星制造得以生存的源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期选秀节目已露出疲态,有人戏称为选秀节目的“七年之痒”,如果不及时从复制中进行形态创新,则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何突破是当今选秀节目的迫切要求。参照港台和国外同类节目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明星制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明星制;产业

明星制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好莱坞。在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轻视,演员一般是不愿向公众公开自己的姓名的,而精明的电影制片商,起初因害怕演员一旦出名就难以控制和向他们索取高价,也不允许演员使用真名。因此在电影诞生初期是无所谓明星的,但是“观众的好奇乃是创立明星制的动力”,观众们想要知道他们在银幕上看到的形象的真实名字,纷纷写信询问电影公司演员们的情况,这使得电影公司开始发现“明星”所蕴涵的巨大经济意义,于是就出现了明星制。从此,制造明星成为影片宣传从而提高票房收入的普遍手段。美国电影的市场化运作一般是围绕明星展开的,从高概念策划、项目预算、项目投资、角色设计、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包括家庭音像、电影音乐唱片发行、录像带出租在内的副产品市场的开发等等.所有流程都离不开明星,形成了一整套以明星为中心的电影生产机制。明星制将电影业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之间的利益更加内在地衔接起来。

所谓明星制是一整套完整的生产、销售与宣传体系,其运作核心是制造和推出大牌明星,并以大明星作为媒介产品的支柱与核心,利用明星对受众的号召力、吸引力,制造观众崇拜、迷恋的大众偶像。不论从时间的维度,还是从空间的维度,美国好莱坞的明星制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早出现也是最为成功的明星制。

明星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对于电影公司与明星个体而言都是巨大的财富。明星既是电影工业的主要劳动力资源之一,同时也是主要资本形式之一,无论对电影生产商、发行商还是放映商而言,明星都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投资方式。一旦电影公司与明星签订合同,就拥有了对明星的支配权,能够为商家获得梦寐以求的巨额回报。观众对明星的几近疯狂的欢迎,明星制实际上是观众建立的,在其整个建立过程中,观众是完完全全的、不容置疑的主宰,观众通过票房对他们喜爱的演员表示支持、从而确立明星在电影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制片商利用媒体和各种商业手段制造、炒作明星,掌握着娱乐的发展方向。明星制是大众文化机制下特定运行过程的成果,反映了大众与制片商之间的双赢。

就中国而言,明星与明星制都是西风东渐的产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繁荣的电影业培育了中国最早的明星制,大量的电影明星被制造出来。但明星制及其生产的明星仅仅辉煌一时,就因为战火而风华不再。1949年以后的一段时间,又因为政治原因,明星被贬为资产阶级的流毒,明星制发生了断裂。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大众传媒先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才更新出现了生产明星与建立明星制的土壤。改革开放30年来,各类明星层出不穷,活跃在各种大众传媒上。然而,并非给艺人冠以“明星”称号就是实行了“明星制”,真正的“明星制”是一整套完整的生产、宣传与销售体系。中国电影受欧洲和前苏联电影体制的影响,一度实行导演中心制。这种体制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环境,考虑到电影的工业性,中国的电影生产体系必须做出相应调整。导演要转换职责,善于在明星身上最大限度地开掘出其市场潜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打造明星的美好形象,进而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塑造明星形象上,好莱坞明星制有着一整套相当成熟的程序:首先是明星形象的创设其次是宣传、鼓吹、出风头,第三步是扮演合适的电影角色,第四步是对于他们扮演角色及其演技的吹捧。经过这四个步骤确立了明星形象之后,好莱坞通常会采用下面三种方式来进一步稳定既定形象,使这位新星上升为一位巨星:一是改变他以往扮演的角色和形象,并有选择的利用;二是如果上一步成功后(当然机会很少),再选择他最适合的角色,使之完美无缺;三是有意让他演不适合的角色,无论成功或失败都有好处——成功则宣传明星的表演艺术才能,失败则使明星认定自己只适合演某一类角色。显然,能否以明星为中心,塑造其个性化的独特形象,并通过系统的宣传造势使其保持持续的公众注意力和关注度,是明星生产并维持其身份的关键所在。当下中国的明星生产迫切地要求明星制从觉醒走向成熟,形成一整套明星制造系统、明星控制系统以及明星再增值系统。

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特别是大陆,明星效应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更缺乏一整套健全的明星制和实践。中国有为数庞大的演员群体,分属各大文艺单位和演艺公司,但这些实体从来没有自觉而有意识地为更具个性魅力和明星气质的演员设计他们的专业形象,并为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和广泛宣传,而大多任其自生自灭。所以,内地没有像成龙、刘德华、施瓦辛格这样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大明星,大多都是像濮存昕、蒋雯丽、徐帆这样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却没有知名形象的性格演员。中国的大多数喜剧片都让著名的小品曲艺演员来扮演,这就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上受到很大限制。他们原来的角色在观众心目中已有固定模式,几乎可以说是定型的,如冯巩是插科打诨的相声演员,在《没事偷着乐》中却变成一本正经、忍辱负重的张大民,备受现实压抑之下的人物使冯巩没能发挥语言的优势,却把呆板的一面暴露了;陈佩斯以善演小人物闻名,《二于开店》中他塑造了一个善良又带点痞气的待业青年二子,《好汉三条半》却要他在气宇轩昂的办公大厦里扮演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总经理,角色反差之大一时难以得到观众认同,票房也就自然成问题了。

一个规范成熟的明星制,需要选拔——培训——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二度开发等一套环环相扣的机制来保障运行,但遗憾的是在现有条件下,各个环节还很不成熟。作为专营明星的机构,我国的演艺经纪事业还处于自发阶段,演艺经纪公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纠纷不断。点击各大娱乐网站的新闻,随处可见明星纠纷,“星女郎”毁约、“超女”与签约公司闹矛盾等,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暴露的是制度的不完善和以短期利益为首要目的的粗线条经营。反观好莱坞,从明星的挖掘到培养、推出,只要认定具备明星潜质,制片公司就会制定一整套完备的训练计划,会有专人根据准明星的性格、外形等为其言谈举止、一智一笑设计标准模式,以便他们被推向市场后始终以最美的姿态面对大众。明星制也并不是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关于中国电影产业链中的明星制建设,既不应该以所有明星都出于同一个模于为由而把制度化成分过于简单化,也不应夸大个人能在那个宣扬他或他的制度之外自主自在的程度。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人应借鉴好莱坞的成功经验,避免既是制度化又是个人化的两种危险倾向,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土化明星制,使其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阳.媒介转型论——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看中国当代电影的商业化转型[D].中国传媒大学,2008.

[2]黄平.影视一体化——香港电影人与电视人互动与相互影响探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1.

明星制造范文第3篇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话剧爱好者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姓名:00 年龄:保密 职业:金融

观点:话剧需要明星!

从话剧本身角度讲,话剧明星可以提高一个话剧的信任度和吸引力;从观众角度讲,话剧明星让观众对该话剧多了一份亲切感;从话剧行业来讲,以明星带普通演员,以老明星带新人,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不同意明星会掩盖其他配角光彩的说法)

我心目中的话剧明星应该是1。敬业;2敬业;3敬业。

我喜欢的话剧明星是:濮存昕

姓名:风味小痴年龄:36 职业:商业

观点:在这个问题上,我和痴嫂的意见出奇的统一,话剧需要明星!

首先,话剧作为娱乐方式的一个部分已经为大众普遍接受,而不是以前的观念视话剧高高在上,阳春白雪。即已成为平民文化,势必它的整个运作不得不向着市场化靠拢。在这个基础上,文艺明星作为推广文化传播,普及交流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话剧同其他文艺形式在这点上是一致的。

其次,作为一名从不熟悉到喜欢话剧的普通观众,能从心理上迅速接受这门艺术,一位他以往喜欢或崇拜的明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动力。

第三,一出优秀的话剧有明星加盟,会吸引观众更多的情感投入,关心人物命运,以及媒体关注。对于一切有利于话剧发展的我们都是举双手拥护的。

姓名:慕康年龄:24 职业:上戏学生

观点:话剧无所谓明星。

话剧是艺术,而不是娱乐,吸引我的是戏剧文本、舞台和演员的表演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情趣,而不是明星制造的娱乐效应。

作为一名戏剧学院的学生,明星对提升我本人对话剧的兴趣没有任何意义,我不会因为喜欢哪个明星而去看一部话剧,也不会因为讨厌哪个演员而不去看一部话剧。更不会孤立的学习吸收哪一个演员的演技。

当然,我还是有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比如焦晃老师、许承先老师、濮存昕老师、吕凉老师、宋忆宁老师等等,但是我不认为他们是通常意义的明星。

姓名:张华玉年龄:23职业:网友

观点:明星只能更好的发挥剧本内涵和导演的意图

.剧本剧本,戏剧之本。没有了优秀的剧本,再好的明星在舞台上也只是一场个人秀。

没有一个统一的导演,舞台只能是一团混乱,明星只能是最混乱的那一个。

而明星本身又是重要的,因为他们的存在,一部戏可以更加出色,至少表述的更加清楚。

姓名:徐谦年龄:22职业:同济学生

观点:如果需要的话,自然就会存在。

是否会出现明星,不是观众也不是从业人员的说了算的,会不会出现明星是一个行业的特点决定的。

姓名:陈晗年龄:29职业:幼儿园老师

观点:话剧不需要明星

因为话剧在明星产生之前已经存在了,是话剧产生了明星,而不是相反。尽管话剧明星是能最好体现话剧的编剧意图、导演的良苦用心,也是最后让观众认可并记住的人。

陈新煌21岁广告策划

观点:坦白地说我觉得话剧里的明星可有可无。

虽然我是一个话剧的爱好者,并且对诸如孟京辉、俞洛生、吕梁、郝平、宋忆宁等话剧导演、演员们有着十二分的敬仰。但是就本人对话剧的认知而言,明星似乎只是起到了吸引市场关注的一个幌子而已。在我接触的人当中,把明星效应放在首位的并不多。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更关注话剧本身的质量。在我看来一个话剧明星的存在最大的作用是能够给其他剧组人员带来激情,能够在话剧场下凝聚起周围的同伴,这样的有核心的集体更加能在舞台上表现话剧的魅力,使观众为之感染。

卢崇天 25岁 医疗器械

观点: 话剧需要明星。

因为支撑话剧市场的主要是我这样没有学习过专业的人.对我来说,看话剧最主要的是一种享受,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即便是免费的也要付出时间成本.因此我们的成本必须有足够的回报,明星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这种投入的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谓的明星特指话剧明星,例如许承先焦黄这样的优秀话剧演员.那种没有舞台功力的所谓"明星"我是不入眼的.

再举个足球的例子,我就是喜欢看明星云集的欧洲足球,中国足球那么烂,所谓的中国"球星"是要打上引号的,这个道理放在话剧也一样.

Nokia-girl32心理资讯师

明星制造范文第4篇

两大卫视同时选择明星跳水节目

《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都属于引进海外版权并进行本土化改造的产物。两大卫视之所以选择这一类型的节目,除了其他国家不错的收视率的示范之外,还因为此类节目具有以下优势。

主题好。运动类型综艺节目倡导健康的运动理念,能够传达公益与励志的主题,符合当下的政治话语和主流话语。明星不是专业运动员,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跳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克服身体的伤病和心理的恐惧。而这些用镜头记录下来,会传达给观众一种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励志主题。浙江卫视的《中国星跳跃》更将明星跳水与公益结合在一起,给明星跳水增添了几分爱意。

视觉效果好。跳水比赛是极具观赏性的运动赛事,也是历届奥运会转播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观众习惯了观看专业运动员的跳水比赛,而明星跳水节目无论是视觉还是理念,对观众来说,都是一次震撼的呈现。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明星,其身材和素颜一直是大众的关注热点。节目中穿着泳装、不化浓妆的明星们在跳水过程中展现的身姿和容貌可以满足大众的需求。跳水场馆中宏大的场面,碧蓝的泳池,超炫的灯光,明星从高台纵身一跃,水花四溅,水上和水下的场景视觉效果极佳。借助高倍摄像机回放明星在跳水下落过程中的表情更是囧态十足,笑点特别多。

资源丰富。目前,国产电视剧市场有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有数据显示,仅前两年市场囤积的电视剧数量就已经超过3万集,而每年全国电视台黄金时段加起来能消化的电视剧只有3000多集。另一方面,在“限娱令”下,国内综艺节目进入“优质娱乐”时代,各家卫视纷纷丢车保帅,集中资源主打少数几个王牌节目。不少艺人片约大减,而且即便有戏拍,也不能确保这些戏最终能跟观众见面,他们发现倒是综艺节目最有保障。参加各种综艺节目是增加曝光率的好办法,如果能再通过节目制造话题,形成持续的关注度就更是意外之喜了。目前的明星跳水节目都是斥巨资引进的海外节目版权,属于全台力推的大制作,前期筹备和推广做得相对完善,拥有较高的收视率是比较有把握的。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的表现也证明,一个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使一个三线明星一跃成为一线明星,一个节目可以使明星成为话题中心和关注焦点。无论这种关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这段时间内明星可以成为焦点。对明星来讲,跳水节目是一个较好的营销平台。所以,很多明星即便不会游泳,即便恐高,即便有伤病,纵使千难万险也要来跳水。这就为节目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对比分析

浙江卫视于4月6日晚(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推出了首期《中国星跳跃》。江苏卫视紧随其后,于次日晚间推出了首期《星跳水立方》。这两档形式相同,关键因素相同,甚至连名字都相似的节目,从一诞生就不可避免地要被放在一起比较。面对高同质化的节目,两家卫视都很自信,也很理性。江苏卫视表示,以往选秀节目的同质化更严重。“其实电视节目就跟市场商品一样,同类型不同牌子的商品肯定会有很多,竞争肯定会导致优胜劣汰,所以只需做好自己。”浙江卫视也表示,最重要的是修炼内功,做好自己。《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模式不同,“我们偏综艺,《星跳水立方》偏专业跳水。”除此之外,两档节目还有以下异同之处。

主题相似。这两档跳水节目都以明星跳水为载体来传达励志的主题。明星不是专业运动员,要在短时间内学会跳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克服身体的伤病和心理的恐惧,而这些用镜头记录下来,会传达给观众一种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励志主题。

形式相似。都是明星跳水,《中国星跳跃》每期有6位明星参赛,首期有牛群、蔡妍、蔡卓妍等明星参加;《星跳水立方》每期有8位明星参加,他们被分成两队进行比赛。都有评委为选手打分,《中国星跳跃》由周继红搭档两个非专业评委李小鹏和张铁林,《星跳水立方》则都是跳水专业评委,有萨乌丁、高敏、熊倪和胡佳。节目最后都有明星被淘汰。

卖点相似。无论是跳水馆的宏大场景,还是明星跳水的身姿、素颜,亦或是明星跳水过程中呈现的囧态都会带来或华丽或生动或搞笑的视觉效果,而明星的身材作为重要的看点,也成为视觉效果呈现的重要卖点。《中国星跳跃》中女明星蔡妍、周韦彤的好身材,《星跳水立方》中吴建豪的12块腹肌都十分吸引眼球。

运营方式相似。两档节目都是投入巨资引进海外原版节目。《中国星跳跃》是浙江卫视引自风靡全球的综艺大片荷兰原版《celebrity splash》,《星跳水立方》是江苏卫视引进德国Banijay International模式公司的版权制作的,无论从赛制、舞美、镜头等方面都与原版节目相类似。节目在播出之前,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筹备,并进行了高密度、全媒体的推广,燃起了观众强烈的收视期待。

模式不同。《中国星跳跃》侧重综艺性,评委席上除了周继红是跳水专业评委之外,体操冠军李小鹏和皇帝专业户张铁林都属于门外汉,前者给分更多依照选手的跳水表现,后两者则更多的是从这个节目气氛和效果出发,给分更人性和娱乐化。而且,选手最终的去留更多的是依据现场观众的投票,而不是评委打分。《星跳水立方》侧重专业技术性,明星选手更多,被分为两队,对抗性更强。有世界级的教练带队,跳水难度系数更大,评委席上是“跳水沙皇”萨乌丁和奥运冠军胡佳,两人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专业的点评。现场打分按照国际比赛的标准,既有每项小分,也有总分,选手赛后接着打出分数,整个节目现场更像是赛场。

叙事方式不同。因为侧重点不同,侧重综艺性的《中国星跳跃》注重现场的娱乐气氛和戏剧性效果的营造,同一时间段内会有多种元素配合表意,整个节目的叙事方式以顺叙为主。侧重专业性的《星跳水立方》比赛的流程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的,对于选手的访问更多的是在赛后进行,以插叙的方式置于节目之中。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档节目具有高同质化的特点,但因为两档节目模式不同,各有具备号召力的明星,因此,已经播出的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

对明星跳水节目的思考

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需要不断制造新的热点来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旧的筵席散场,新的盛宴开场。现在两家卫视同时选择了明星跳水节目,不过又是一场娱乐盛宴。

明星跳水折射出娱乐圈生存法则的残酷。中国的综艺节目正在进入“虐星时代”。跳水节目的明星中有不会游泳也来跳水的,有恐高也要挑战高台跳水的,训练中的伤病更是不断,被水拍晕,大腿淤青……我们不禁要问:明星跳水为哪般?节目中说了,明星跳水为公益,为励志,为挑战自我,真的是只有这些吗?为曝光率和人气才是关键。如今一档成功的综艺节目可以把一个被遗忘的过气明星捧为一线明星,身价倍增,因参加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而重新火起来的黄琦珊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为了争取观众有限的注意力,纵使千难万险,明星们也要来跳水,这也折射出娱乐圈生存的残酷。同时,节目不断制造各种话题,有的是节目和明星双赢,如“催泪、苦情”,而有的就有“绑架”之嫌了,如“整容的人不能跳水”,那些被整容疑云困扰的明星就不得不来参加节目了,不参加就是默认你整过容。光鲜亮丽的明星们正逐渐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无奈和无力之处。

跳水节目会不会有持久的收视表现?跳水节目主打“催泪、苦情、励志”牌,节目氛围好,符合主流话语。明星受苦,粉丝心疼,收视率有保障。但是,明星跳水,这种充满“眼球刺激和励志气息”的节目,明星不顾自身条件,不顾伤病坚持跳水,这是正确的做法吗?画面上着装的暴露和有意无意的露点,不断成为话题。我们不禁要问:有多少人是为了感悟励志的主题在看节目呢?明星跳水节目会不会滑向“刺激眼球”的危险边缘?我们静观其变。(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①苏珊·泰勒·依斯特曼,道格拉斯·A.费格斯:《媒介内容策划与运营:战略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②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明星制造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明星制 受众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作为一部2007年在海内外炒得沸沸扬扬的电影,《色戒》使名不见经传的汤唯迅速成为耀眼的明星,并成为令人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但是一个明星的出现,能成为一场电影争论漩涡的中心,是一时的效应。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呢?本文打算从电影《色・戒》中王佳芝的形象塑造谈起,对大众传播媒介语境下中国的电影明星机制建构进行探讨。

一、《色・戒》中的明星制造

如果是别人的小说、别人的电影,女主角是谁,也许并不重要,偏偏是李安的电影,偏偏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对女主角汤唯来说,第一次亮相就显得不同寻常。

《色・戒》的故事原型是当时的中统女特工郑苹如。她是上海滩有名的美人,在打算行刺汪伪特务头子丁默村的过程中,被丁识破,随即被关进了“76号”囚室。丁默村老婆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郑转移并杀害,牺牲时年仅23岁。

对于导演李安来说,在拍摄了《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众多老少皆宜的影片之后,首次推出一部被MPAA评定为NC―17级的影片,可谓是一次匪夷所思的转身。只不过这次转身,李安是在幕后,前台的表演者却是汤唯。

《看电影》杂志在独家专访汤唯的报道中写道:“[色・戒]果然制造了威尼斯的第一场风暴,出乎意料的是。汤唯成为这场风暴的中心,苛刻的媒体纷纷以“超乎想像”非常震撼来称赞汤唯塑造的王佳芝,汤唯的第一次取得了梦幻般的开局。”

李安说汤唯是全剧组一起“做”出来的。此话确有一定道理。在汤唯的周围,可以说众星闪烁。且不说被称为“戏精”的梁朝伟,也不说友情演出的陈冲、歌星王力宏的加盟。在这众多明星的背后,李安更应该算是一位超级巨星吧。把汤唯安排在群星辉耀之下演出,不难看出导演的一番深意。

由李安的电影《色・戒》中塑造的王佳芝,我们可以联想到《漂亮女人》中的薇薇安,麻雀变凤凰的美梦得以实现仅仅靠刚出道的茱丽娅・罗伯茨显然不够,导演加里・马歇尔(Garty Marshall)也是巧妙地借助大明星里查・基尔的力量来讲述一个美国梦。茱丽娅・罗伯茨从此星光灿烂,这已成为好莱坞明星机制的最好注解。李安作为一个被好莱坞认可的大导演,无疑对这一点也是烂熟于心。他的话不经意间道出了造星所下的功夫:“不只我在汤唯身上下了很大的心血,不只是我的督促,我们整个剧组的摄影、各方面精力都集中在她身上。可以说很多人下了很多的功夫。所以我们也对她特别的保护,对她的形象、各个方面都特别的照顾。我希望她自己懂得珍惜,那我也希望,媒体啊、观众啊,能够爱惜她。”

二、明星并不是孤立的个人

如果说“安女郎”的说法还没得到广泛认可。而“谋女郎”的提法早已为人津津乐道。尤其是第一任“谋女郎”――巩俐已成为张氏电影成功的一个符号。而离开张艺谋以后的巩俐尽管仍被称为国际巨星,其光环却已打了折扣。这说明,明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而是一个团队、一个群体中的一员。

笔者并不否认明星作为个体的存在,但这里更强调明星的社会存在,明星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人,明星是明星机制的产物,是大众传播媒介与受众的合谋建构。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表现在明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庞大的电影工业――通过发现明星、培育明星,利用媒体炒作明星,进而控制票房甚至控制观众。这个问题更多涉及到当代电影明星机制的建构上。

所谓的电影“明星制”,即是指通过策划、包装、宣传明星,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和演技特色来吸引观众,以促销电影的一整套商业运作机制。明星制作为“一种制度”是好莱坞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星制”需要完善的经纪制度、对明星精确的定位包装以及大量的媒体宣传等。美国学者发现,“观众的好奇乃是创立明星制的动力”。 电影界的明星制实际上是观众建立的,在其整个建立过程中,观众是完完全全的、不容置疑的主宰。

诚然,演员成为明星离不开良好的自身素质、导演的提携、其他明星的扶助,还有众多的绯闻提升了他的人气,但这些都只是明星机制的要素,更重要的却是机制本身。我们要把明星机制看作一个系统,而不能当作是一个个平面化的、无深度的、浅层的游戏。关于明星机制,笔者认为,可包括这么三个层面:

1、产品层面,是指大众文化领域内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对电影来说,产品就是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故事,这是明星得以流行的物质载体。《色・戒》就是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产品,对于中国大陆的观众来说,确实是一个奇观。即便在台湾、香港,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2、产业层面,是指以制造流行产品为主,或直接参与生产流行产品的文化产业。明星依赖于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不要以为电影明星只属于电影业,他(她)属于整个文化产业。对于这一点,我们以往的认识的确不够。

3、创作和推广层面,包括从剧作、导演、明星的表演到上映的整个流程。明星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比如电影,从剧作、导演、明星的表演到完成上映,哪个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而明星只不过是整个链条中最耀眼的一环。

电影机制不仅包含了电影这样一个本文。而且还有一个新闻传媒所创造的互文本场。明星要依附具体的角色形象而诞生,并以此为大众所熟悉,进入一些媒体的宣传中,如影片的海报、广告片、与影迷见面会、娱乐报刊杂志等,引起大众兴趣和欣赏。这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可见,电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故事本文,而且为演员提供了一个表现的场域。《色・戒》为汤唯提供的就是一个造就明星的绝好的本文。

张爱玲和胡兰成――郑苹如和丁默村――王佳芝和易先生――汤唯和梁朝伟。

这四对形象纠缠在不同的观众心中。产生特别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欲望,构成了观影的动力机制。再加上男主角梁朝伟曾多次荣膺影帝桂冠,作为明星已得到观众的认可,而作为新人的王佳芝在大量的性感刺激的对手戏中受到大众传媒的超级关注,最后脱颖而出。可以说导演李安很好地把握了造星的各种心理动因。

三、明星与受众审美心理的契合

在对《色・戒》的讨论中我们还是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电影界和学界充分肯定了李安及其《色・戒》,另一方面,一些人却大骂其汉奸表演。笔者认为,对于《色戒》中演员的身体呈现,不管你把它看作演员为艺术献身之举,还是看作电影的商业谋略,无论怎么说都还可以算是阳谋。

至于电影《色・戒》的质量如何,作为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主席的张艺谋的话不容忽视:“越是国际化的电影节,我越是要避免只把目光放在华语片上,所以这个结果只能证明[色・戒]是竞赛单元中最完整、最完美的一部作

品”。

英国学者罗伯特・西伽尔的文章《神话与科学之间:作为神的电影明星》带给我们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他发现:在当代社会中一个活态的神话,那就是人们将电影明星“神化”。

“看电影的习惯煽动了电影明星的神化。电影勾勒出了外面世界的轮廓并替代了他自己的世界。电影越是有影响,观众就越是忘掉自己所处的空间而去想象电影中的时空。在电影中允许发生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电影里就如同在天堂,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

照罗伯特・西伽尔的看法,明星就是观众心中的神,观众对明星的崇拜,说到底是一种偶像崇拜。在电影里,明星身上凝聚着人对自然、对智慧、对美的理想化想象,也寄托着观众对自我的认知、塑造以及欣赏。

在电影中,明星,尤其是女明星往往处于一种“被看”的地位。当然,“看”与“被看”都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

我们不一定为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学生汉奸的举动而感到崇高和悲壮,但汤唯在《色・戒》中所塑造的王佳芝确实让我们感到了“胸际的一种灼热、一种剧痛,呼吸的一种颤动、一种饱满,心脏的一种翼动,全身的一种摇撼,眼睛的一种湿润……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种不可名状的征兆。”

作为一个被历史戴上“汉奸”标签的文人――张爱玲,作为华人导演的翘楚――李安及其《色・戒》塑造的女主角――王佳芝,确实已把观众搅得心神不宁。

保・麦克唐纳认为:“影片个性的确立是因为它是以影片中的某个演员来彰显,而且成为人们认知那部影片的唯一标识。”

由此来看,汤唯的表演已成为《色・戒》的标志性符号,“汤唯就是王佳芝”,这不是一句空话。

反观2007年中国媒体和公众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前所未有的公开、强烈地表达了对演员身体狂热的想象与渴慕,强度之高超出想象,甚至许多内地观众为了一览全本《色-戒》,不惜前往香港,并带动了2007年香港下半年旅游事业的发展。这似乎超出了一部电影本身的范畴。

就市场而言,观众通过购票的行为对自己喜欢的明星(或明星的表演)表示支持,无疑也支持了整个电影工业,这正是明星制对于电影工业的意义之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色・戒》成就了汤唯,不如说是观众成就了汤唯与《色・戒》。

崇拜明星的现象确实不容忽视。陈晓云认为,对明星的争论集中呈现了当代中国具有多重指涉的文化特征,涉及性别、社会、政治、国家、民族以及全球化等多重命题。一些电影明星,首先被观众认知的,是其身体在银幕上的视觉呈现,然后才是其背后所蕴涵的文化价值或者梦想寄托。

明星制造范文第6篇

关键词:选秀;超级女声;音乐社会学;大众音乐生活

“选秀”是中国大众关注度较高的社会现象之一。“超级女声”作为一档普通的娱乐电视节目,曾不经意间为大众制造了一场持久火爆的娱乐盛宴。对这种状况人们做出了许多种解释,如商业利益的驱动、一种一唱成星的美梦、大众强烈的消费欲望与娱乐需求等等。由于唱歌是“超级女声”的主要看点,或者说娱乐的兴奋点,所以它直接关乎大众音乐生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超级女声”成了一个社会音乐事件,成了一个音乐社会学的话题。音乐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或某种知识体系,尽管在我国仍然处于完善与建构时期,但它为我们分析和理解“超级女声”及大众音乐生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视角。

一、年轻人的青想是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内容

对“超级女声”比较偏激的态度是,要么认为它只是一场由商业利益驱动的炒作,要么认为它是一场空洞的叫喊和故意做作的卖弄。我们认为“超级女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造梦”运动,或者说“造星”运动。“超级女声”反映的是都市年轻人的现实生活。明星梦是年轻人常做的一种梦,明星梦背后有各种社会的和文化的原因,也可以从年轻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做出某种解释和说明,因而也是无可厚非的。社会要不要关怀,又如何来关怀年轻人的青想,这是一个社会学课题。能否通过“超级女声”这种形式来关怀年轻人青想,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万人逃课去报名参加超级女声”的现象揭示了现代社会一个青想无限激荡的现实,各种“环肥燕瘦的、虎头燕颔的、金相玉质的、兰心蕙质的女孩蜂拥而至,队伍排得长长的,像一条满溢青春的河流,这头系着希望的舞台,那头系着殷切的期望,为了梦想她们雷厉风行,流星赶月。”当那些年轻的女孩怀着青想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放声歌唱的时候,人们不能不意识到年轻时的梦是大众音乐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参与大众音乐生活的营造。基本上可以断言,如果年轻人都不作歌星梦了,“超级女声”也就可以终结了。既然年轻人的青想直接参与了大众音乐生活的营造,那么反过来说,大众音乐生活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对年轻人的青想实施某种关怀。尽管大众音乐具有丰富内涵,具有陶冶情感的意义,有消遣娱乐的意义,有素质教育的意义,有培养音乐才能的意义等等,但当成为明星并登上舞台唱歌成为年轻的青想的时候,当这种梦想汇成滚滚洪流的时候,大众音乐生活也就不能对此漠不关心了。

当大众音乐生活试图关怀年轻人青想的时候,这涉及到一个音乐教育的话题。音乐教育是大众音乐生活的重要方面。年轻人要想成为歌星,无疑需要一定的唱歌的本领,这也是他们成为歌星的资本。但是,培养明星不是音乐教育的全部使命,音乐教育也不愿意去承担这样使命。音乐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如果本身能够举办某种“造星”的活动,诸如校园歌手之类的演唱比试、校园文艺表演、创办学生艺术团等等,也是对年轻的青想的某种关怀。另外,音乐教育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理性地对待音乐、对待人生,对待事业、对待环绕在周围大众文化和从眼前飘浮逝的流行风向等等。

再回到“超级女声”的话题,“超级女声”从一开始制造了这样一种假象,就是我让你直奔明星而去,似乎成为明星就是一夜之间的事,从而许许多多的年轻女孩在这种鼓动下,开始做起了明星美梦。尽管“超级女声”已经制造了安又琪、张含韵、李宇春等明星,但是,事实上“星途”从来就不是坦途,明星梦更多的时候不是一个美丽的现实,对绝大多数的女孩来说,她们的梦想在瞬间产生,又瞬间破灭,梦醒后,她还是原来的她。当然,一个梦想破灭后,另一个梦想还会来,一个人不做这样的梦了,其它的人还会接着做。年轻人的明星梦往往表现为年轻人敢于献丑的心态与在影像媒体上暴露的欲望,对广大观众来说,则在这种轰鸣声中体验到了一种难得的审美解放。“超级女声”很好的说明了这样一种事实,年轻人的明星梦是一种巨大的,也是难得的娱乐资源。通过以上的分析,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超级女声”对年轻人青想的关怀仍然是一种虚假的关怀,它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明星制造范文第7篇

笔者认为,文化融合除崔泮为谈到的服饰文化与地域场所的融合外,现如今,服装的文化融合与明星自身所代表的气质风格的融合更为突出,更受关注。中国的服装企业上世纪90年代喜好请明星做代言,尤以沿海一带盛行。这些年,企业开始淡化明星代言的宣传路数,逐步开始以品牌文化为核心,以平面、网络、移动终端为载体,多手段、多渠道、分类别地进行宣传和导入的明星,以服装设计师的身份和服装企业共同开发品牌。

台湾艺人与服装品牌合作的案例很多,继蔡依林推出服装品牌、张惠妹推女鞋品牌、五月天主唱阿信与高中同学的不二良共同开创服装品牌STAYRAL后,近日,林志玲也与时尚圈友人共同推出自创服装品牌,她亲自参与设计并提供点子,瞄准追求时髦的上班族女性。

明星自创品牌基本都是以时尚消费领域为主,基本分为两类,一类只是玩票性质,只是参与一些设计,还有一类就是彻底转型,把时尚设计当成一门正经事业来经营。这当中大有成功人士,如美国的珍妮佛・洛佩兹和中国的体育明星李宁。

明星品牌的最大好处在于可以快速提升新品牌的知名度,即所谓的眼球经济,然而完整的品牌资产并不仅仅只是知名度,还涉及到品质认知、品牌联想和品牌忠诚度。遗憾的是在以上方面明星品牌很难有所作为。无法形成完整的品牌资产,那些品牌当然会瞬间即逝。

不过,有不少服装业内人士瞄准了明星想进入服装销售市场的商机,成立为明星和服装厂搭桥拉线的中介机构。他们手上有大把的服装厂家资源和明星资源,同一个厂可以同时为多个明星品牌做代工,同时一个明星品牌有多个工厂代为生产,中介机构从销售额中分成。中介机构的任务是选择文化匹配的厂家和明星,负责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把关,通过天猫等固有网购平台或自创平台实现销售。

明星制造范文第8篇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内容演变;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06-02

一、中国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内容演变与存在问题

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购买了英国BBC电视台明星歌唱类节目模式《JUST THE TWO OF US》后,推出了中国版的《名声大震》。节目邀请8位专业歌手与8位其他领域的明星相互搭档参与节目,每场比赛8对选手相互竞争,在评委与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的歌唱潜能。这种节目模式颠覆了以往专业歌手高高在上的姿态,转而让他们像参与选秀的平民一样,接受专家的点评与大众的品头论足,但是节目制作了两季后便浅尝辄止。非歌手身份的明星歌唱实力一般以及玩票的性质影响了节目的精彩程度。

随后湖南卫视又与香港TVB联手打造了明星舞蹈竞技秀《舞动奇迹》,由内地与TVB明星两两组合进行舞蹈竞技比拼,但是同样也是播出两季后淡出电视荧屏。不过,同样是2006年播出的明星舞蹈竞技秀节目《舞林大会》至今已经播出了7季,节目虽然不及开始时期火爆,但是在近两年的节目中,舞蹈家金星的麻辣点评成为观众收看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东方卫视在2007年还制作以明星滑冰为核心内容的《明星大练冰》,但是节目播出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在于花样滑冰这项运动在中国普及程度不高,明星训练起来难度更大,门槛更高,而且节目的娱乐性质也不强。所以《明星大练冰》黯然退出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也有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走出室内,或是以人气检验为目的考验明星的体能、智慧与心理承受能力,或是以极限挑战的游戏项目作为吸引观众的杀手锏。前者的代表是湖南卫视2010年推出的《一呼百应》,后者的代表是湖南卫视曾经播出的《勇往直前》以及山东卫视2012年播出的《纵横四海》。《一呼百应》要求参与节目的明星在某一城市中,在固定的时间内选择该城市任意地点进行拉票活动以检验自己的人气。节目只做了20多期就戛然而止,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节目邀请的明星没有影响力,不足以吸引观众的收视热情。《勇往直前》和《纵横四海》两档节目内容较为类似,均是邀请明星到户外参与一些充满强烈刺激感、惊险性、挑战性的游戏项目。依靠明星们完成任务,为弱势群体募集资金,救助那些身处困境却仍有梦想的人们,从而形成一种更具积极意义、更有社会影响的力量。不过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还是以普通草根为主角,明星参与的真人秀节目只是起到点缀作用。观众爱看草根为主角的真人秀节目,最主要的原因是节目的戏剧性,即普通人从默默无闻到一夜成名所呈现的戏剧张力。而上述提及的明星参与的真人秀节目虽然也有看点,但是节目并不会让明星有一夕爆红的机会,节目戏剧张力不够强,这种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国的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直到2013年湖南卫视《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两档节目的出现才改变了上述现状。《我是歌手》强调专业歌手之间的唱功比拼,而且以现场观众投票决定明星去留,残酷的专业竞技规则使节目戏剧张力十足。2013年年末的《爸爸去哪儿》再次成为现象级节目,萌娃爸火爆荧屏。

所以从目前现状来看,明星真人秀俨然成为近两年来电视真人秀节目创新的重要诉求点。但是从播出的实际情况看,并非每一档明星真人秀节目都会吸引受众的眼球,得到观众的认可。那么明星真人秀节目创新增长点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二、中国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分析

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明星真人秀节目的特色,特别是2013年《我是歌手》和《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以及两档明星跳水秀节目的争议后,笔者认为:明星本身具备的魅力、明星在节目中要体验的内容特色、节目为明星们人为制造的情境特点将是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创新的增长点,而且直接决定明星真人秀节目传播效果的成败。

(一)利用明星的人际吸引魅力吸引观众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作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被称为人际魅力,是对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这一现象的概括与总结,描述的是接近另一个体以寻求互动的渴望和需求。明星真人秀要想通过明星产生人际吸引的魅力来吸引受众的话,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利用明星的外表吸引力让受众对其产生爱慕、崇拜之情,进而关注节目保证持续收看。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就可以利用明星们帅气的外表、妙曼火辣的身材,配合精彩绝伦的表演让观众对其产生崇拜与爱慕,让明星对观众产生情感吸引。例如在颇受中国网友喜欢的韩国明星真人秀节目《我们结婚了》中,参与节目的明星都是拥有迷人的外表、姣好的面容,这些明星偶像在视觉上就给观众一种美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其次,利用明星的才华和能力吸引观众。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若是能充分挖掘与展现明星们的各项才华与非凡实力的话,自然节目也能得观众的认同,《我是歌手》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参赛歌手就是用自己的歌唱实力征服了观众:齐秦宝刀未老,声音依旧穿透人心;黄琦珊声音嘹亮高亢,技巧十足;林志炫表现惊为天人,令人赞叹不已;辛晓琪依旧大气稳重,饱含深情,直触心灵。正是利用歌手的实力以歌传情,震撼观众,《我是歌手》才赢得了市场的肯定。所以充分挖掘明星的才华与能力也是提升明星真人秀节目看点的重要途径。

最后,激发与呈现明星的优秀品质,使观众对明星产生心理认同。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通过恰当的节目桥段设计激发出明星们积极向上的一面,使明星能够成为电视观众“观察学习”的榜样,也是增强其人际吸引魅力的重要手段。山东卫视曾经制作了大型明星公益挑战类真人秀节目《纵横四海》,该节目每期邀请数位明星挑战各种户外高难度项目,而且明星挑战的成败直接与公益慈善基金挂钩。这样的规则的设置赋予了明星一种新的符号价值,而明星们若在体验过程中有着出色的表现,展示个人良好的品质,那么他们就能够成为观众学习的榜样,用个人行动与品质促使观众产生价值认同与社会认同。所以激发明星们真诚、热情、友好、勇敢、坚强、向上的优秀品质感染观众,倡导美好、激励正向行动,同样也可以助推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品牌与影响力。

(二)用充满戏剧性、动作性的节目情境锁定观众

明星真人秀节目戏剧张力不强,因此要增强明星真人秀节目的戏剧效果,重视情境的制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戏剧理论中寻找灵感。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把戏剧的叙事逻辑概括为“情境动机动作”。他认为一定的情境可以促使人产生一定的动机,而有了动机之后,人物就会有相应的动作与状态,进而就会促进事件的产生。

情境的最大作用就是激发不同人物的个性,促使其产生不同的动机,导致不同的动作产生,进而促使事件的发展。在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情景设置中,最常见的就是物质奖励,如选秀节目中一夜成名的机会,求职节目中令人垂涎的创业基金,家庭装修节目中的装修大礼包等等,这些都能刺激参与者们在节目中全力以赴。但是对于明星们而言,上述的情境并不会促使其产生丰富强烈的动作,因此要想改变电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软肋,就必须要在情境方面进行深加工,通过规则的设定激起特定情境下明星们丰富激烈的动作表现。笔者认为在明星本职领域进行PK竞技是增强节目戏剧性的重要策略,因为专业领域的竞技成败关乎明星们的面子问题,而面子在中国代表着一种声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形象。因此《我是歌手》就通过PK淘汰这一规则将参与节目的明星置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参加节目也许可以让自己更受瞩目,但是一旦失败就有可能砸掉自己的招牌。就是这种两难境地让参与者的戏剧动作更加强烈,每一位参赛歌手必需拿出自己的绝活来捍卫自己的荣誉,这比一般的明星歌唱选秀节目要残酷,要专业,也更有戏剧性。

所以在明星真人秀节目中,为了要让明星表现出真性情,用他们的真诚感动观众的话,就必须要让明星在一种“两难情境”中做出更加强烈的反应,释放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生命活动中最强烈的瞬间定形化,这样明星真人秀节目才更有戏剧性,更有看点。

(三)用新奇刺激的体验主题和寓教于乐的节目效果征服观众

就目前国内热议的明星真人秀节目而言,通过新奇性、陌生化、挑战性的体验主题设计和体验内容的安排,刺激明星心甘情愿投身其中,这一点已经成为节目制作的核心理念。例如《我是歌手》与《我为歌狂》就为参与节目的明星歌手提供了一个新奇刺激的体验内容:歌唱比拼,大众评判,这种新奇的体验内容既能激发明星歌手的比赛斗志,同时也能调动观众的收视热情。当然,《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虽然提供给明星和观众的也是新鲜刺激的体验内容,但是这种体验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奇观化、荒诞化的身体审丑被刻意突出,所以节目播出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此如何做到既充满新奇刺激的娱乐体验,同时还能产生寓教于乐的节目效果则成为国内明星真人秀节目创新发展的关键。而韩国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则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三、结 语

明星真人秀节目在国内似乎又迎来了春天,但是如何在节目体验内容的设计上独树一格增强明星与观众的新奇感,如何设置一个更有戏剧化的情境来激发明星瞬间爆发的情感,如何利用明星及其体验的内容来增强受众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认同,这些都需要节目仔细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明星真人秀节目既要充满着博弈竞争,也要弥散着励志温情;既要传播积极向上的品质与风格,同时也要避免助长受众的审丑心理。只有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抚慰和满足了观众渴求的内容,激发观众的情感认同,明星真人秀节目才能成为生产快乐和意义的承载体与激励体。

参考文献:

[1] 欧阳宏生.电视传播核心价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