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世界地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地理范文第1篇

读欧洲某半岛图,回答1~3题。

1. 该半岛森林火险等级最高的时期应该是( )

a. 1、2 月份 b. 4、5 月份

c. 7、8 月份 d. 11、12 月份

2. p地为该半岛最高处,海拔2376米,有关半岛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东多西少,西部降水大约900~1200mm

b. 西多东少,东部降水大约400~700mm

c. 东多西少,东部降水大约900~1200mm

d. 西多东少,西部降水大约400~700mm

3. 该半岛所在国盛产的农产品最可能有( )

a. 橄榄、葡萄 b. 亚麻、棉花

c. 柑橘、甘蔗 d. 甜菜、黄麻

下图中的圆形阴影部分表示四种农作物在北半球的分布区。读图回答4~5题。

4. 下列农作物类型与典型分布地区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水稻、②咖啡、③甜菜、④黄麻

b. ①冬小麦、②天然橡胶、③咖啡、④剑麻

c. ①水稻、②玉米、③小麦、④棉花

d. ①玉米、②油棕、③甜菜、④高粱

5. ②③两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相似之处是( )

a. 农业生产经营都以家庭为单位

b. 都是粗放型经营

c. 农业生产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d.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下图是从国际空间站上拍摄到的利比亚东南部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分布的照片。读图回答6~7题。

6. 试判断该种土地利用类型及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 军事基地 国防安全 b. 聚落 人口分布

c. 种植业区 灌溉设施 d. 油田 资源产地

7. 关于该图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获得该图像的技术属于gps技术 ②该图像将会成为gis系统中的重要信息 ③该地区为典型的冬雨型气候 ④畜牧业和灌溉农业是该地区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 ⑤该地区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煤炭等常规能源的产地 ⑥该地区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比较丰富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②⑤⑥

下图为北半球部分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纬度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 俄罗斯的南部本文由收集整理地区产量较大的农产品是( )

a. 向日葵 b. 稻米 c. 可可、咖啡 d. 茶叶

9. 小麦在年降水量750mm左右的地区产量最高。假设排除灌溉和农业技术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下列地区最适合小麦生产的是( )

a. 刚果盆地??? b. 北冰洋沿岸

c.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 d. 黄淮平原

读“16~20世纪上半叶欧洲移民路线 ”,回答10~11题。

10. 有关16~20世纪上半叶欧洲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欧洲迁往亚洲的极少,明显受中间阻力——太平洋阻隔的影响

b. 由于欧洲人的迁入与开发,甲、乙、丙、丁等主要迁入国的东部沿海均形成了重要港口城市和人口密集区

c. 欧洲人的迁出,促进了世界种族、民族的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使种族歧视日渐式微

d. 当前欧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极低,与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出有密切关系

11. 乙国政府通过跨流域调水,在南部地区形成了具有世界特色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特点可用下列哪组图表达( )

12.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智利以盛产优质且廉价的葡萄酒而著称于世。智利葡萄的栽培和酿酒起始于化世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这里的葡萄很少受到外来疫病的侵袭。许多企业在智利投资葡萄酒的生产,其产品多出口海外。

(1)说出智利主要葡萄种植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其葡萄种植的优越自然条件。

(2)分析智利葡萄少病害的自然原因。

(3)简述智利葡萄酒生产的有利区位条件。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美区域图

材料二 两城市气候资料统计图

材料三 (科罗拉多)大峡谷发育在美国西部高原上,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科罗拉多河在大峡谷底部奔腾不息,有人说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

(1)北美洲西部高大山脉成因是________;密西西比河上游每年4月出现春汛,是因为_______;乙城市附近海域洋流按性质划分,属于_______流。

(2)材料二中①、②是甲、乙、丙其中两个城市的气候资料,其中①是_______城,②是_______城。②夏季降水少是因为受_______控制。

(3)加拿大四成以上国土覆盖着森林,其植被类型主要是_______;该国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主要原因是_______ 。

(4)大峡谷岩石从成因上属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岩。试从地质作用过程解释大峡谷如何形成。

世界地理范文第2篇

世界上最大的岛群为马来群岛,它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沿赤道延伸6 100公里,南北最大宽度为3 500公里,总面积约243万平方公里。马来群岛西与亚洲大陆隔有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北与台湾相隔于巴士海峡,南与澳大利亚之间有托雷斯海峡。除菲律宾北部以外,马来群岛各岛都在赤道10度以内,由印度尼西亚13 000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7 000个岛屿组成。马来群岛的动植物群非常丰富且种类各异。石油为主要矿产,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

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因此有“世界屋脊”之称。青藏高原海拔大多在3 500米以上,包括和青海的全部、四川西部、新疆南部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高原周围大山环绕,其中喜玛拉雅山有16座山峰超过8 000米。高原被山脉分隔成许多盆地、宽谷。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都发源于此。目前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4条公路进入高原,不久还将建成高原铁路。

最大的洋》》

太平洋南起南极地区,北到北极,西至亚洲和澳洲,东界南、北美洲,约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洋。其面积是第二大洋大西洋面积的2倍,水容量也在大西洋的2倍以上。平均深度(不包括属海)4 280米。西太平洋有许多属海,自北向南为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东亚大河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和湄公河均经属海注入太平洋。

最大的沙漠》》

北非高原的绝大部分称为撒哈拉沙漠,但真正的沙地只占其全部面积的五分之一。撒哈拉沙漠几乎包括整个北非,西临大西洋,北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濒红海,南连萨赫勒(萨赫勒是一片半沙漠的干草原过渡地带,满布荆棘和灌木)。有11个非洲国家分布在这一地区。沙漠主要分为两个气候区,北部为干燥亚热带气候,其季节性气候变化和每日的温差均极大。南部为干燥热带气候。撒哈拉沙漠只有绿洲地区有人居住。

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其长度仅次于尼罗河(约6 400公里),为世界第二大河。据估计,在地球表面流动的水有20% ~25%都在亚马孙河。它的泻水量使距岸边160公里内的海水变淡。已知的支流有1 000多条,其中7条长度超过1 600公里。亚马孙河沉积下的肥沃淤泥滋养了65 000平方公里的地区,它的流域面积约705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大河流域面积的2倍。

落差最大的瀑布》》

安赫尔瀑布,又称丘伦梅鲁瀑布,位于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州的圭亚那高原的卡罗尼河的支流丘伦河上。瀑布落差979米,底宽150米。瀑布从平顶高原奥扬特普伊山直落而下,几乎未触及陡崖。1935年美国探险家安赫尔发现此瀑布,后其所乘飞机在瀑布附近坠毁,为纪念他,委内瑞拉政府将瀑布以安赫尔的名字命名。

世界地理范文第3篇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世界地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旧教材;体例对比;创新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新版教材于2012年出版,与2002年出版的旧教材有极大不同。学术界有关《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体例研究较少涉及,尚有探讨空间。体例指一本书的编纂主线及支线,以篇、章、节表示。在《历史与社会》教材中,体例则是通常所称的单元、课。本文着眼于比较新旧教材的体例,以体例见教材之整体,探析新教材的创新点。

一、“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方面

1.注重加强公民教育。第一单元的名称由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改为新教材“人在社会中生活”,增加了“人”字,词语“社区”改为“社会”。由此联系,人,在社会生活中即为公民。新教材意在培养刚升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作为现代化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促进学生对现代化社会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为社会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重视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旧教材的中国地理知识内容量十分不足,也没有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特色进行详细介绍,中国地理知识在整个课程中仅占一个单元。反观世界地理知识,有“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和“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个单元。中国地理内容不及世界地理,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了解相当欠缺;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不够深厚。

新教材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专门就中国四大区域作详细介绍,将原来一节课中的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知识点扩充为一个单元来讲解,足见新教材对中国地理部分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土山川的热爱之情。

3.突出地理学科地位。就知识内容量而言,新教材地理学科内容比例高达75%。相较旧教材44.5%的比例而言,地理学科比重提高近30.5%;就地理知识点而言,新教材着重添加“文明中心――城市”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个单元;就难度值而言,地理知识难度有所提高,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社会课程学习带来挑战。

地理学科容量增加,内容扩充,难度加大,提升了其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的地位。从初中生长期学习、全面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地理学科在历史与社会课程中地位提升是时事所趋,体现新教材对地理学科知识的重视,能够帮助初中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为初中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在课程特点方面

1.科学性。新教材在“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单元中将第三课课题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改为“地域差异显著”,主要介绍中国区域地理的概况。笔者认为改课题的原因旨在开门见山告诉学生该课主要内容,清晰明了,便于学生把握该课的知识脉络,在教材编排上更具科学性。

2.逻辑性。旧教材第二单元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第四单元为世界其他特色区域的介绍。然而二者并不连续,中间隔了第三单元即中国地理部分。旧教材的体例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世界地理知识,造成世界地理知识学习上的截断,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将对本来就具广阔性、复杂性的地理知识更缺乏整体性的理解。

新教材第二、三单元分别为世界地理的概况介绍和特色区域介绍,第五六单元分别为中国地理的概况介绍和四大地理区域介绍,编排有序,逻辑鲜明。学生学完世界地理知识和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后,在树立整体性和世界性的全球观基础上,再学习中国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具有逻辑性。

3.时代性。“文明中心――城市”这一主题从原来的一课内容扩大为一单元内容,突出城市这一主题的重要地位。结合当下时代背景,城市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广大民众的关注,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见城市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之高。

新教材作出了重大调整,将城市主题的一课扩大为一整个单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性。同时促进了新世纪初中生的学习发展,他们能够学习更具时代性的新知识,更容易理解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将新知识应用于社会发展的新实践中。

三、“新”在课程理念方面

1.更加贴近社会生活。首先,新教材第一单元名称为“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旧教材“生活在社区里”比较,“社会”一词突出了“生活”主题,贴近初中生生活环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

其次,新教材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中三课内容分别为“规则的演变”、“传媒的行程”、“生活的故事”,单元名和课题名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拉近了陌生的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熟悉的周围事物作为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之中。

2.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新教材将“文明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单元的内容向学生展现,这是旧教材仅以一课内容介绍城市所不及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板块,学生应当在更长久的学习中,通过更多的例子,才能够深切感受到城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之魅力,进而提高其自身人文素养。

其次,新教材编排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一单元的知识,以四课形式分别呈现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模块,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促进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了解,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将逐步提高其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富兵.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张小军.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我的经典启蒙老师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虎邱中心学校美亭小学四年级 林丽敏

二年级时,第一个迎接我的是高老师。老师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老师紧握的大手让我感受到了些许温暖。刚进教室,“人之初,性本善……”同学们朗朗上口。我有些好奇。高老师察到了我的反应,快步走过来,递给我一本书――《三字经》。

高老师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有时候就像我的妈妈一样。下课的时候,她总是不放心,站在教室外面看着我们嬉闹,或者和我们一起玩。有一天放学,突然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大雨,我眼巴巴地等着家里人,是高老师一直陪着我,就像妈妈一样。

世界地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016-001

在新课程标准下,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交往呢?

一、运用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和谐发展,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以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二、采用开放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地理学习兴趣

新地理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变更授课顺序,调整授课时间,选择教学实例,把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树立新的开放式教材观和教学模式。

首先是教学空间的开放。地理学科的主题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地理课应当突破教室狭隘的空间,延伸到室外,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例如,学习“地图”时,让学生去测绘出学校的平面图;学习“商业”时,组织学生对当地的市场进行调查。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师要作为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并在具体的教学中,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教的方法,挖掘课程的潜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将学生从教材中解放出来,扩展其学习空间。

再次是教学形式的开放。可建立学习小组展开探讨或教师在课堂上留一些问题让学生思索和解答,或留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形成生问师答、生问生答、师问生答等教学氛围。

三、采用发现法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证明,学习材料越有丰富含义,自己发现的学习越有必要和可能。因此,即使课本内容简单,教师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材料含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下面是一个发现法的教学示例: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引起四季变化

学生要发现:四季变化的原因是由于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师暗示:通过演示向学生讲述太阳直射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需要的材料:画图、演算用的字笔、手电筒和地球仪

程序:(1)教师演示,要求学生观察,在夏至日这一天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2)让学生演示,北京在一年内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收集以上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进一步要求:(1)运用结论分析扬州市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2)对比南、北半球的四季更替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首先是协作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就是要求人们有广泛的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这体现在地理课堂上,则通过多媒体软件设计,突现问题,让学生们广泛开展讨论,交流学习。

其次是学生主体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去,还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够在独立的情况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在地理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尽量少讲解,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独立掌握地理事物的规律。

而创造力是主体能力的最高形式,他要求学生主体在学习中不仅要完美掌握知识规律,并据此融会贯通,去发现新事物、新规律。例如,在讲世界地理“东南亚”一节中,先介绍其代表国家——新加坡。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介绍该国自然地理位置,但这还不够,教师此时发挥主导作用,提出关键性的八个问题,如新加坡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是依靠什么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等。学习者或是讨论或是独立思考,总结出新加坡能够发展的原因。

五、上好课本中的“活动课”,强化地理基本技能训练

加强读图和绘画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识图和利用图的能力。新课标实验教材《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活动”板块中,一半以上的内容是读图和绘图,突出了地图基本技能训练。涉及的图主要有四大类:即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其中最多的是世界地理要素分布图,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这些是学生获取世界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识别、分析这些地理要素分布图,一方面了解掌握了世界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阅读分析分布图并总结分布规律的基本技能。

世界地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三字经” 考试指导“三字经”

在高二第一学期即将开始复习的时候,陆续有一些同学愁眉不展地走到我跟前说:“罗老师,‘世界地理’我们学了那么多,现在离考试只有不到三周的时间,我们怎么来得及复习呀!我可担心啦,您怎么还那么淡定呢?”

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困惑我非常理解:本学期我们的教学内容有《区域地理》的“世界地理”部分和《旅游地理》两大模块,表面上看光“世界地理”就能把学生给吓到了。而且我也相信与这些学生一样心存困惑的同学也大有人在,现场一调查,果然不出所料。这说明该问题具有普遍性。虽然我对于接下来的复习时间的安排胸有成竹,但学生反馈的这一问题让我充分地意识到:有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没有真正领会和把握“区域地理”的教学精髓:是“迁移活用”地理规律、原理和方法,而非“死记硬背”区域地名、物产和现象。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教学应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实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

“生态”式教育理论由滕守尧先生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式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它以生态管理为手段,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规律,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的独特,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使师生养成乐观积极的生命情态。

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会心地笑道: “同学们放心,Follow me即可!”算是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

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本人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及近期的教学改革成果,构建了有效学习《区域地理》的“三字经”策略。

一、地理教学“三字经”:常用图、当教师、学命题、勤小结

常用图: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第二语言”,它能够承载很多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高考地理问题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各种地图的运用,使学生把“用图”作为学习地理的常态。

当教师:区域地理知识主要是涉及某一区域(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及区域突出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教师在上两节示范课之后,可大胆放手挑选聘任部分学生当“小教师”进行教学, 这样“小教师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提出问题、综合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到底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学生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展开的讨论往往比在教师的主导下的讨论更开发更激烈,也特别能促使学生加强对知识的领悟,实现学生生命的提升。也非常有利于“生态课堂”和“生态班级”的营造。

学命题:每一单元结束后开展“命题我作主”活动——让学生参与命题

考试命题的形式是多变的,所以对于死读书、读死书的同学来说就很难应对。考试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被动接受的甚至是令人恐惧的,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并使学生主动喜欢上考试呢?“命题我作主”就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操作方法:让学生先选择一幅区域地图,然后可添加文字或其它信息,在此基础上自编3-5道问题。然后通过交流推选出“优秀命题”,最后教师再汇集改编成卷。学生命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再学习的过程,它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实现最大程度的领化,同时能有效地解决提高素质和提高考试成绩的两难问题,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必胜客”。

勤小结:倡导学生在新课学习后要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对最新获得的知识加以整合,做好小结工作。课后小结有利于学生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内化。

二、考试指导“三字经”

(一)考前指导:重定位、明原理、记套路、究错题

重定位:《区域地理》内容的特色是分析解决某区域范围内的具体地理事物、现象或问题的成因及 对策,因此“定位”即确定区域所处的大致位置是解答区域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掌握定位方法将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自信心。

明原理: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内容,它们富含地理原理及规律,特别是

自然地理部分。如:地球运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地球水循环规律、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的原因、全球变暖的原因、城市功能区规律等等。因此,学生只有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把握地理原理及地理规律,才能够触类旁通,真正学好地理。如:在学习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原理之后,那么关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甚至是非常抽象的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现象的原因分析就迎刃而解了。

世界地理范文第7篇

1 内容选择的精炼性

新《课标》在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大的简化,如:世界地理学习的大洲,由原来的7个减少为至少一个、13个地区减少为至少5个、国家数目由原来的22个减少为至少5个;地球地图中,减少知识重复和学量,一些常识性内容不列入基本要求。

2 课程内容的设计的实用性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使《新课标》提出的两大新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社会环境、国家环境和世界环境;“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利于学生在应对未来挑战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知识内化和素质提高。新《课标》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重点突出“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如:新《课标》将“乡土地理”确定为必学内容,其范围是指学生学校所在的地区的生活环境,能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新《初中地理课标》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成果应用。

3 地理课程的开放性

以往的初中地理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完全依赖于教科书,造成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脱节;在教学形式上,片面地依靠于课堂教学,忽略了地理教育的“生活化”的特点,破坏了学生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亲和力。新《课标》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三部分:一是校内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的等;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电子地图和丰富的网络资源等。这三部分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将书本世界与师生生活世界有效地联系起来,将教师学生的生活经验连接起来,使课程资源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此外,课程内容选择也更具有了灵活性,如区域地理学习中,新《课标》只规定各层次区域的最小个数,不规定选择那些区域,地区由原来的13个区域减少至5个区域;国家由原来的15个减少至5个,这5个地区或国家可以自行选择;大洲的学习也是如此。

4 课程的难度降低

以往的《教学大纲》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出发,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如地球、地图部分是地理学习的重头戏,这部分人只要求多,难点集中,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使初次接触地理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地理的热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种安排不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学习的要求。我从事地理教学近十年,多数学生认为地理难学,难度大,仅次于物理,精简课程内容,降低难度是势所必然。新《课标》下的初中地理,降低了难度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素质全面养成提供空间。如:在地球、地图这一部分删去了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地形剖面图等内容;世界地理中海洋与陆地、世界气候中,删除了海底地形、地形形成、气压和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等较难的内容;此外,删除了时区和日界线等问题。

5 课程内容的人文性

地理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更重要的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学习地理要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其中,事理、人理与人文教育有关。我国西部地区之所以落后,除区位、政策和自然条件外,思想观念僵化、人口素质较低是重要原因。我国传统的基础地理教育重自然、轻人文,重知识、轻技能,重实在知识、轻思想观念。现在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拥有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区域观、人地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应该培养尊重他人,能与人合作,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的公民。教育的结果应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新《课标》要求,世界地理中的居民单元增加了聚落;地区单元增加了旅游业和文化习俗;国家中增加了民俗等(能举例)。同时,提高了人地关系综合性,大洲增加了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地区增了河流与城市分布,国家增加了资源与环境问题。

世界地理范文第8篇

近年来,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按照“一标多本”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准绳,在全国范围内涌现出多套初中地理教材,我们选择使用较为广泛的三种版本即人教版、星球版、湘教版进行比较研究,旨在为初中地理教学和教材的修订上提供一些建议。整体而言,这三套初中地理实验教材都具有较新颖的教材编写结构、文字表述有较强的亲和力、知识呈现方式不拘一格、并且密切联系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活、生产实际、突出地理学习“活动”的力度,它们均有各自的精彩与创意之处,但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结构体系的比较

人教版、星球版、湘教版初中《地理》实验教材都在努力追求新的编写结构,而不是全盘照搬与简单图解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程序。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按照课标选取相应的内容。但不难发现,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1.人教版和湘教版以“章”“节”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星球版则是以“单元”“课”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编写时试图每一课用一课时来完成,但在教师教学实际操作中,有些课用一课时难以完成,而有些课一课时完成却很轻松。

2.分析人教版、湘教版、星球版“章(单元)”“节(课)”标题,可以看出,都突出了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人教版的章、节标题更突出地理的特征主题,如第二章认识省级区域其中的第四节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些都充分体出了地理特色;星球版的单元、课标题更侧重反映学科的基本观念,如第十单元走进西部的第3课工业、城市与交通。湘教版的章、节标题特别突出区域的特色,这一点在介绍中国34个省区时特别明显。如“天府之国”四川省,“齐鲁大地”山东省。

3.星球版更突出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如整套教材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在结构设计中有单独的“探究课”并加大了“探究活动”的分量,使之成为教材课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人教版和湘教版在探究方面也很有特色,为学生探究创设了很好的问题情境。

二、内容特征的比较

1.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人教版七年级的地理实验教科书是以世界地理为主体的知识结构,先讲述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在世界地理概况中,以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及其活动为线索,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和地表形态,世界的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等基础知识;了解世界各种自然资源、居民和国家等概况,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而初步认识人类、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地理的分区,是按地理位置及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来划分各地区的,每一地区只重点讲述一二个有代表性或有特点的国家,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地区和国家,及其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初步熟悉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具有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运用所学过的地理基本知识分析认识一个地区地理特征的初步能力。

八年级的地理实验教科书,采用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即“总―分―总”的知识结构。在对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和行政区划的概况;自然环境、人口和自然资源的基础情况作了专题学习后,接着介绍中国区域地理,首先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区差异大的基本国情,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共同发展的观念;其次,了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概况,再进一步学习乡土地理。“中国在世界中”,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要认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肩负着的重要责任。

2.星球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如果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结构特点是“稳中求变”的话,那么“以变求新”则是星球版实验教科书的特色。星球版地理课程与人教版地理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区域地理为主,原则上不涉及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但其教材内容结构又有两大亮点:

一是对世界和中国区域的选择,不追求“量”,而要求“质”(特色),本着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选择区域。世界地理部分:1个大洲(亚洲);6个地区(东南亚、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拉丁美洲、两极地区),6个国家(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地理部分:7个不同尺度(国土与居民,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与文化,认识省级区域――北京、台湾、香港、澳门,认识省内区域――珠江三角洲,认识跨省区域――走进西部)的地理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区域知识只是作为一种重要载体出现,通过这个载体,向学生传达的是地理思想和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二是突破了乡土地理的教学难点。与人教版《地理》相比,星球版《地理》最大的优势就是按分省(区)设置乡土地理教学内容,例如,湖北省使用的教科书编排了第十一单元“认识居住地区――湖北省”、山东省使用的教科书编排了第十一单元“我们的家乡――山东省”,为乡土地理的教学提供了范例,也解决初中地理中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最大难点。这种编排方式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亲切感。同时,教材选择的案例有典型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知识拓展和能力迁移留有了余地,符合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师生反应良好。

3.湘教版《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特征。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更加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图表、漫画等,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新教材对图象也进行了创新,每幅图的信息量有所减少,使图象表达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掌握。在增加图幅的同时,还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目的性明确。新教材中设“阅读”、“活动”两个小栏目,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讲练结合。练习内容有一定弹性,具有可选择性特点,减少了记忆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图形图像语言比较

图形图像语言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人际交流的三大语言工具之一,它是以图形、图像和图示的方式传递信息。与自然语言和数字语言相比较,它在传递空间、环境信息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在地理教科书的编排和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形图语言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三个版本教科书教学最基本的特色。

由上表可以看出,三个版本的教科书都有着丰富的图形图像语言,这些图形图像语言包括各类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和各类地理图片、漫画等。不难看出,星球版《地理》的地图、地理图片等明显的比人教版丰富,而湘教版的又比星球版的更丰富一些。三个版本《地理》的图形图像语言相比,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亮点,即星球版《地理》设置了“读图”栏目,湘教版设置了“活动”栏目,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利,同时也更符合现行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

三、学会整合不同版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