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矿产分布

矿产分布

矿产分布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疆;非金属矿产;特征;分布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145-01

新疆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其中不少矿种储量位居全国储量前列(如云母、陶土、蛭石、钠硝石以及蛇纹岩等居全国首位,自然硫、膨润土居全国第2位)。据权威资料统计,截止到目前为止,在新疆境内已发现证实的矿种多达70多种,矿产产地分处于新疆境内的1400多处,其中矿种涉及化工原料、特种非金属原料、建筑材料、冶金辅助原料、宝石、玉石以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等。

1 新疆非金属矿产地质特征及分布特点

1.1 太宇宙至元古宙时期新疆古陆核的形成发展

这一时期,主要形成了大型的溶剂白云岩矿床、大理石矿床、以及位于尉犁县且干布拉克的超大型蛭石矿床。其中,白云岩(哈密尾坯白云岩矿、和静布鲁克斯台—乌拉斯台白云岩矿)主要分布在中天山哈密尾垭—星星峡成矿带。而玉石矿床带(著名的汉白玉)主要分布于昆仑—阿尔金山运势成矿带。

1.2 塔里木古陆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是新疆古板块运动的活跃时期,同时也是非金属矿产形成的重要时期。早古生代,在大陆稳定的边缘以及弧前盆地区域,形成了碳酸岩以及磷矿层;汉武-奥陶纪形成了灰岩、白云岩;弧间盆地的拉张环境下形成了铜黄铁矿,在阿克赛钦-塔什库尔干活动块中的志留纪富铝片岩、片麻岩中出现了刚玉类片麻岩。这一地带的含矿伟晶岩脉主要形成于两大板块断裂前的复背斜中,原地变质改造后的混合花岗岩体形成了核部,其构造由外向内依次为混合岩、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以及未变质的沉积岩,同时还有原地与异地花岗岩的侵入。伟晶岩脉的规模和密度由背斜部向外侧波浪式由大变小、由密到稀。其核部主要以白云母为主,外侧以铍、锂、铌、钽和宝石为主,伴生白云母。

这一时期,膨润土主要是由火山岩火山物质经热液蚀变而成,其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北以及东准噶尔弧盆带的石炭、二叠纪火山岩分布区。矿石类型为钙基和纳基两种,伴生沸石,较典型的是托克逊县柯尔碱膨润土,为我国成矿时代最老的矿床之一。另外,分布于准噶尔东北缘的膨润土,是大洋关闭后新生陆壳初期产物,基性为火山岩系,是早石炭世晚期产物,这一时期也是新疆珍珠岩以及沸石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热液蚀变型的高岭土也逐渐形成,如鄯善七角井热液蚀变水云母—高岭土矿。

新疆拥有非常丰富的花岗岩矿产资玻璃以及冶金用脉石英,其主要成形与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海西期时期,哈密市尾娅一星星峡等成矿带均产于这一时期。

1.3 新生陆壳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了大陆地壳上内陆盆地,以河湖相堆积为主,是新疆能源矿产的主要形成时期,同时也是粘土矿类—含煤建造沉积型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中,乌苏—乌鲁木齐—阜康山前凹陷, 伊犁山间凹陷、吐—哈山间凹陷, 博斯腾湖一焉香山间凹陷是粘土矿的重要成矿区。在含煤盆地边缘,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在经过了长期的风化后,形成了残积型膨润土。其次,第三纪陆相含盐层中,以石膏建造,石膏-盐岩建造,石膏-硬石膏建造等为主,通常情况下,矿层上部为盐岩,下部为石膏,顶层为钾盐。在布克赛尔以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附近、克拉玛依、吐鲁番等地的山间凹陷地带,产生了以碎屑建造为主的沉积型高岭土,其主要产在第三纪河湖相与湖沼相沉积中。矿物成分主要以高岭石为主,并伴随含有长石、石英、水云母、蒙脱石等。其物质主要是花岗岩风化产物,处理后可用于陶瓷行业。最后,在大陆上的大量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在经过了第三系乌伦古河组中产湖相沉积形成的蛋白土,以及部分硅藻土,其主要分布在准格尔、塔里木、吐鲁番-哈密、伊犁盆地边缘等地。

新疆的自然硫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其主要分布在库车盆地以及塔里木盆地西南凹陷处,属于层控型矿床。它主要产自灰岩、粘土岩与古新统石膏之间,由第三纪泻湖相、浅海相石膏生成。其主要的矿物类型为自然硫和方解石,且品位较高。此外,自然硫常沿裂隙充填于灰岩内,与粘土、石膏混生。出自然硫外,石盐、芒硝以及天然碱、钠硝石也为现代新疆的主要盐类矿产,其主要分布在准噶尔, 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内。

矿产分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萤石矿床 成矿地质构造环境 成矿规律 江西

[中图分类号] P6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7-1

全省已发现萤石矿床或矿(化)点99处,其中中型规模以上矿床达13处,全省累计查明萤石矿资源储量约10304千吨。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对全省萤石矿成矿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为今后研究江西省萤石矿形成演化历史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江西萤石矿成矿具有以晚侏罗世―白垩世(燕山中、晚期)为主、多阶段成矿的时间分布特征,可划分为中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主要成矿时期。中晚三叠世成矿期以岩浆期后热液、动力变质热液、地表水深部循环热液成矿为主,如瑞金谢坊萤石矿。侏罗世―早白垩世大规模成矿期断裂活动强烈,酸性岩浆侵入,形成规模较大的黑云母花岗岩和多期次中酸性花岗岩株,是江西萤石矿的重要成矿期。

2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江西萤石矿床的分布极不均匀,大多数集中分布于九岭隆起东北部、武夷隆起带和雩山隆褶带。

2.1成矿横向分区、纵向分带“双向”复合分带规律

成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块、带”矿分区,块体边缘及其深大断裂聚矿,纵向上体现为北北东向鹰潭―安远深断裂带及其推(滑)覆构造是武夷成矿带与罗宵(赣西南)成矿带分界线,横向上体现为分布在九岭―鄣公山隆起萤石成矿亚带、武功山―北武夷海泡石-萤石-硅灰石成矿亚带、赣南(罗霄山―武夷山)萤石-稀土成矿带内。

2.2矿床产布的丛聚性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基本格局可概括以下几种:呈面型产布(崇余犹地区、兴国地区、广昌地区),呈线状排列(永丰南坑―北村一带),呈点型产出(莲花山萤石矿床);除平面上产出有一定规律外,在垂向空间也有它自身的产布空间,总体分布高程处在-400m以上范围内,其中断隆区若剥蚀程度较浅的萤石矿床所处位置较高,顶部露头通常在海拔600m以上,最高者达1500m,如西华山钨萤石矿矿化区高程区间为800-400m;断陷区为为400-300m,如洪溪畈萤石矿,矿体出露标高为180m,向下延深-300m。

3成矿地质构造环境与萤石矿成矿关系

3.1地层及其岩性与萤石的成矿关系

江西萤石矿床赋矿岩层以震旦系、奥陶系、石炭系、白垩系地层为主。江西萤石矿中有近一半产在沉积围岩中,而其中75%以上的大、中型矿床的赋矿围岩为石炭系、白垩系和震旦系地层,小型矿床和部分萤石矿矿点多见于前中元古代、寒武系地层中。

3.1.1流动作用。震旦系为一套变质岩,其裂隙和节理发育,白垩系岩层主要为一套磨拉石建造,孔隙度高。从萤石矿成因上看,作为热液成因的矿床,在其运移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导、配矿构造,而震旦系中发育的裂隙和白垩系中的高的孔隙度可以作为很好的导、配矿构造,使得成矿流体在其中易于流动。

3.1.2屏蔽作用。白垩系页岩和泥岩具有致密、塑性和不透水的特点,在有利的构造位置及适宜的构造作用下,成矿流体在裂隙发育的部位流动,当其遇到这些塑性较强的岩层时,往往被限制住,因而起到屏蔽作用。

3.1.3矿源层。震旦系变质岩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钙;奥陶系、石炭系灰岩、白垩系红层中钙的含量也较高,火山碎屑岩中一般氟的含量较高。在裂隙发育和透水性好的情况下,成矿流体从中可以萃取成矿所需元素。

3.2岩浆岩及其岩性与萤石的成矿作用关系

与江西萤石矿床有关的岩浆岩以酸性花岗岩及某些中酸性岩石等富SiO2的钙碱性岩石为主。如兴国县地区萤石矿集中在三叠纪良村岩体及侏罗纪江背岩体中;安远―会昌地区部分萤石矿床的直接围岩是早白垩花岗岩;与三南地区萤石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侏罗纪花岗岩;与玉山大茅山地区萤石矿有关的岩体主要为晚白垩世里松洋岩株;上述岩体多数是萤石矿的直接围岩,与萤石矿分布关系密切。

3.3构造与萤石矿的产布及定位

适宜的岩相和岩性是萤石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基础,而特定的褶皱和断裂,为成矿溶液提供通道和有利的容矿空间。江西萤石矿的分布都与构造形迹密切有关,从产布的构造空间来说,可概括于以下几种:(1)深层构造变异带与萤石矿分布关系:区域显示一定的依从关系,大部分萤石矿分布在省内两条主要深层构造变异带(武宁―大余北北东向、上饶―赣州北东向)的范围及其旁侧,平面上表现为近似“V”字形分布方式的矿带。(2)构造层与萤石矿分布关系:赣北扬子区显现单层结构的基地构造层(九岭旋回构造层),萤石矿产地较少且分散;赣中南褶皱带为双层结构的基底构造层(九岭旋回层与加里东旋回层),萤石矿产地多且密度大。(3)块断构造与萤石矿分布关系:中生代块断构造是在多旋回构造运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直接制约萤石矿的分布。在大地构造背景中,分别形成不同成岩成矿条件的地区,在各个块断构造单元(断隆、断陷)。(4)环形构造与萤石矿分布关系:从已解释的几十个环形影像看,江西萤石矿发育地区往往伴随有环形影像。

4结论

结合现有资料,对江西全省萤石矿时空分布规律、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等成矿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江西萤石矿多与燕山期造山运动有关,且又以燕山晚期的地质活动对成矿更为有利,成矿年龄多在70-134Ma左右。(2)江西萤石矿主要分布于江南隆起带东段、武夷隆起带、赣南隆起带。(3)江西萤石矿与酸―中酸性岩浆岩密切有关,尤其是燕山期酸性岩浆岩,围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不明显。(4)江西萤石矿均赋存于断裂和裂隙中,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断裂为主要控矿断裂。

致谢

感谢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丁少辉高级工程师、黄传冠高级工程师、刘海涛高级工程师对本文编写过程中给予的巨大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杨明桂等.江西北部金属矿产,北京:大地出版社,2005.

[2]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地质志.地质出版社,1984.

[3]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江西省区域矿产总结.内部资料,1989.

[4]江西省地质矿产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矿产分布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斜坡道开拓;地下矿山;围岩稳固;倾斜矿体;无底柱分段崩落法

绪论

斜坡道开拓方式多见于山坡露天矿山,作为地下矿山的主开拓方式比较少见。涞源金龙五矿浅部矿体经过几年开采已经接近尾声,矿山的剥采比逐年加大已不适应露天开采。为保证矿山生产的连续性,矿山转入地下开采。综合对比竖井、斜坡道开拓方式,根据矿山地质,矿床赋存情况以及对矿山生产能力的要求决定实行斜坡道开拓方式。通过实践斜坡道开拓方式在该矿运用非常成功,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斜坡道开拓方式对于具有围岩稳固的倾斜、缓倾斜矿体赋存条件的矿山十分实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及现状

1.1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矿床产于金刚库岩组黑云(角闪)变粒岩中,围岩稳固。独山城铁矿水源矿段主矿体规模较大,形态稳定;区内矿体埋藏较浅,地表露头良好,浅部宜于露天开采;由于矿体沿倾向延深较大,最大延伸超过500m,深部矿体适于地下开采。矿体赋存于太古界石咀岩群金刚库岩组中部黑云斜长片麻岩、含角闪石磁铁石英岩或黑云变粒岩中,岩石节理不发育,抗压强度高,顶底板稳固,开采技术条件好围岩坚固稳定。矿体产状300°~335°,倾角42°~62°,属倾斜矿体与片麻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厚12.36m~71.00m,平均厚32.27m。

1.2矿山开采现状

目前矿山主要开采对象为Ⅰ矿体,矿山开采采用露天方式,矿段内采场分为③、④两个采场,③采场位于23-27线间,呈长条形近东西向分布,底面长180m,宽30m。底面标高:一级台阶825m,二级台阶840m。④采场位于27—31线间,长条形北东向分布,长200余米,宽40余米,坑底标高820m。矿山开拓方式为公路开拓,采用汽车运输。汽车运输线路采用固定线路,布置于露天采场下盘边帮。矿山采用台阶分层采剥法采矿。露天最终边坡角:上盘55°,下盘随矿体倾角而定,一般为45°~55°。平均剥采比0.7:1。矿体开采深度一般为自然地面以下30m~50m。随着开采的逐步向下延伸,矿山剥采比逐渐加大,露天开采逐渐转为地下开采。

2开拓方式的选择

2.1开拓方案的比较

斜坡道开拓的优点:地表附属建筑物简单;可以减少大规模基建前的探矿时间和费用,提早出矿缩短矿山建设时间;无轨设备比较灵活,能够降低运输成本;井口工业场地占地面积小,非常适合本矿山;生产环节少,生产工艺及设备简单;生产能力潜力很大;方便大型无轨设备上下井;阶段运输平巷与分段采准巷道合二为一,省掉阶段运输平巷工程;斜坡道开拓到地面以下第二分段即可投产,投产速度快,基建周期短;基建施工方便简单。缺点:同样深度下,竖井开拓比斜坡道开拓工程量要小很多;设备价格较斜坡道开拓便宜。

竖井开拓的优点:同样深度下,竖井开拓比斜坡道开拓工程量要小很多;设备价格较斜坡道开拓便宜。缺点:基建期较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提升系统复杂,安全费用较高;地表构筑物较多,占用过多工业场地,本矿山地面布置困难;生产能力提升空间较小;大型无轨设备上下井较困难;阶段运输平巷工程量随开采深度增加而越来较大。

经过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比较结合对矿山生产能力的要求决定实行斜坡道开拓方案。

2.2斜坡道开拓方案的技术参数

将主斜坡道布置在矿体下盘,距岩石移动界线最小距离45m,斜坡道规格5m×4.5m,平均坡度8%,主斜坡道采用混凝土路面。斜坡道担负全矿的矿岩、井下人员、材料、设备等运输任务,同时兼做矿坑的进风井口和一个安全出口。

在矿体下盘岩石移动界线以外、斜坡道附近布置一条管缆斜井(在井内布置压风管、水管、通讯电缆和人行梯子等)。矿山正常生产期间管缆斜井既是向矿井输送压缩空气、生产用水、电力供应及排出坑内积水的唯一通道,又是向矿井输送新鲜空气的重要通道。此外管缆斜井还有另外两个作用:一是在矿山基建期间当做措施风井,使管缆斜井与斜坡道相通,解决斜坡道掘进过程中的临时通风问题;二是紧急状态下的安全出口。

1号回风斜井布置在矿体下盘的东南端部岩石移动区以外,井筒宽2.5m,高2.5m,井口布置主扇及引风道设施,作为矿山的南回风井。2号回风斜井布置在矿体下盘的东北端部岩石移动区以外,井筒宽2.5m,高2.5m,井口布置主扇及引风道设施,作为本矿山的北回风井。1号和2号回风井内均布置有梯子间,兼作矿坑的安全出口。(开拓系统如图2-1)

3矿山生产

3.1采矿方法

矿区内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具分支复合现象。产状300°~335°,倾角42°~62°,与片麻理产状基本一致。厚12.36m~71.00m,平均厚32.27m。TFe≥20%的矿体厚12.36m~71.00m,较厚地段主要分布于地表。矿体顶底板为片麻状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矿体规模大,延伸基本稳定,近地表风化程度较高,结构松散。风化带以下岩石节理不发育,抗压强度高,顶底板稳固。根据矿体的赋存特点,矿体上下盘围岩稳固性、矿体厚度和倾角变化及矿石性质等因素,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矿块沿走向布置,长度60米,分段高度15米,露天开采废石用作覆盖层。

回采进路沿走向布置,上下分段回采巷道交错布置,在纵剖面上使回采进路形成菱形,以便将上分段回采巷道间的残留矿石尽量回收。回采进路平均间距15m。采用无轨运输方案,出矿设备采用WJD-3型电动铲运机,铲斗容积为3m3,额定载重6t。运输选用JKQ-25型地下矿用汽车,该汽车额定载重25t。汽车经斜坡道、分段石门、沿脉运输平巷后在分段运输联络道中等待装车,铲运机在回采进路铲满矿石后,后退调车至分段运输联络道进行装车,装完后进入工作面开始下一个循环。

3.2矿山运输

为方便进出分段平巷,斜坡道沿矿体走向S型折返式布置,坡度较缓,平均坡度8%。采用单线行车,为保证行车安全,在每个分段水平的直线处设一措车道,同时在拐弯处布置一条分段石门联通本分段矿体。矿山井下运输采用JKQ-25型地下矿用汽车,该车长9200mm,宽2960mm,高2300mm,额定载重25t,最大爬坡能力25%。该车型质量可靠,故障率低,净化系统采用机外净化,适合井下运输。汽车经斜坡道进入坑内,通过各分段石门、沿脉运输巷及穿脉联络巷后到达采场工作面,装车后汽车沿原路返回,将矿(岩)运输到地表。

4结论

(1)斜坡道作为主开拓方式在该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该开拓方式能够很好的满足矿山通风、排水、运输的需要。

(2)斜坡道开拓结合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降低了10%左右的矿山生产成本。

(3)斜坡道开拓无轨运输方式大大提高了地下矿山生产效率。

矿产分布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洞中松多铅锌矿区赋矿地层、控矿构造、矿体特征、围岩蚀变、矿石特征等矿床地质特征的胥书,对矿床的成因和找矿标志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今后区内的地质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洞中松多;念青唐古拉;西藏

中图分类号: P618.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a)-0000-00

0 引言

念青唐古拉地区是我国新发现的重要的有色金属成矿带,资源潜力巨大。该成矿带位于著名的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的北缘,是有色、贵金属成矿集中区,极其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造就了十分有利的成矿条件。洞中松多铅锌矿是近年来在念青唐古拉地区发现的有可能规模达到大型以上的矿床。经地质填图、平硐和探槽工程揭露和控制,区内初步划分出两条矿化带,圈定了8个矿体,显示出较大的找矿和开发潜力。

1 区域成矿背景

洞中松多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东段陆缘火山岩浆弧盆系,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板片的次级单元。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瓦纳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区中段北部,雅鲁藏布江巨型铜多金属成矿带北亚带。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有前奥陶系、二叠系,局部分布有新生界第三系。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分布在矿区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西向展布,为一套经受低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的基性火山沉积地层。二叠系有下二叠统洛巴堆组(P1l)和上二叠统蒙拉组(P2m),由西向东展布出露于矿区内。其中洛巴堆组(P1l)与成矿关系密切,为一套灰色灰岩夹钙质粉砂岩、角砾岩及燧石质砾岩。第三系林子宗群包括典中组(E1d)和年波组(E1n)、帕那组(E2p),分布在米拉山以南,为一套中酸性火山沉积地层。各地层单元间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区域上由于受雅鲁藏布江和班―怒缝合带明显作用而整体表现为近东西向的构造格架。较大的断裂构造有嘉黎、米拉―错高、米拉山、松多断裂等,皆为挤压断裂,倾向不定。

区域岩浆活动非常强烈,岩浆岩分布广泛,遍布全区。既有大规模的侵入岩,又有巨厚层的火山岩,超铁镁质岩零星分布。岩浆岩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与区内构造线平行,是念青唐古拉弧背断隆和冈底斯陆源火山―岩浆弧的组成部分。岩浆岩岩性复杂,岩石类型多样,纵向、横向变化较大。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和下二叠统洛巴堆组地层,沟谷中分布有第四系冲、洪积及冰碛层。

前奥陶系松多岩群(AnO):分布于I号矿化带南部,为一套石英岩,硅质岩,变石英砂岩夹绢云石英片岩,倾角一般39°~64°,北倾,地层产状受构造干扰略有变化。

下二叠统洛巴堆组(P1l):主要分布在I号矿化带以北0~1.5km范围内,东西向展布,为一套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凝灰质板岩夹细砂岩岩层。倾角50°~75°,倾向北北西―北北东。洛巴堆组(P1l)与松多岩群(AnO)为断层接触,I号矿带沿此接触带分布,即矿化与构造关系密切。同时在矿区北部,矿化还与洛巴堆组灰岩关系密切,矿化多分布于灰岩边部。

第四系(Q):分布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范围广、厚度大,主要沿河床,沟谷及平缓山坡分布,类型主要有冲积、洪积、坡积、残积、冰碛等。由松散及半固结的砂、砾、卵石、漂石等组成。

2.2 构造

矿区构造发育一般,断裂构造,主要有三组:近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近东西向断裂形成较早,北西向次之,南北向形成最晚。

沿断裂多形成构造破碎带,沿构造破碎带岩石多发生蚀变,主要表现为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泥化等,局部见黄铜矿化、铅锌矿化。

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仅为一单斜构造。

2.3 岩浆岩

矿区内喷出岩发育,西北部大面积出露层状玄武岩,中部大范围分布晶屑凝灰岩和凝灰岩。晶屑凝灰岩与灰岩以及晶屑凝灰岩、凝灰岩与前奥陶系松多岩群的接触部位多为赋矿部位。

玄武岩主要出露于矿区西北部,呈层状产出。岩石风化面呈灰绿、褐绿色,新鲜面呈绿色,无斑隐晶结构,变余拉斑玄武结构,气孔构造、杏仁构造。

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出露在矿区中部,东西向展布,出露面积占测区的35%。岩石的风化色为土黄色、褐黄色,新鲜面为灰、灰白色。变余玻屑、晶屑凝灰结构、凝灰结构,流纹构造、块状构造。

2.4围岩蚀变

由于受区域变质,接触变质作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岩石及矿体周围的围岩发生了不同的蚀变。主要的围岩蚀变有: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以及铅锌矿化,局部可见角岩化、阳起石化。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3.1.1 Ⅰ-1号和Ⅰ-2号矿体特征

这两个矿体分布于测区东南洞中弄沟以南,矿带长约4100m,宽50~120m。在平面上呈长条形,东西向展布,西宽东窄。矿带总体北倾,倾角基本与围岩一致。底板围岩为前奥陶系松多岩群,顶板围岩为下二叠统洛巴堆组。

矿体受下二叠统洛巴堆组与前奥陶系松多岩群之间的断裂构造所控制,总体特征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铅锌矿体连续性好,厚度、品位变化不大,产出的岩性层位基本相似。

1) Ⅰ-1号矿体特征

该矿体位于洞中弄沟以南打归浪―打瓦弄之间,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近东西向展布。矿体长2881m,水平厚4~13.1m。矿体连续性好,产状354°~4°∠60°~80°。底板围岩为硅质岩夹石英片岩、绿泥绢云片岩;顶板围岩为灰岩、凝灰岩。矿体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硫化物总量可达70%以上。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透辉石、长石等。主元素Zn品位,一般1.61%~3.14%,最高4.27%,平均2.57%;Pb品位一般1.10%~2.47%,最高14.01%,平均2.55%。伴生元素平均品位Cu 0.22%、Ag 43.40g/t。

2) Ⅰ-2号矿体特征

该矿体位于洞中弄以南,Ⅰ-1号矿体以北50~100m处,与Ⅰ-1号矿体平行排列。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近东西向展布矿体长约2090m,水平厚4.5~12.5m,矿体连续性好。产状357°∠66°~75°。底板围岩为灰岩、凝灰岩;顶板围岩为晶屑凝灰岩。矿体的矿石矿物成份与Ⅰ-1号矿体基本相同,主要为方铅锌、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总量可达50~60%。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等。主元素Pb品位一般1.37-2.40%,最高3.22%,平均1.90%;Zn品位一般1.21%~2.64%,最高5.74%,平均2.15%。伴生元素平均品位Cu 0.14%,Ag 48.40 g/t。

3.1.2 Ⅱ-1号至Ⅱ-8号矿体特征

这六个矿体分布在洞中弄沟北部山坡上,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带长约2620m,宽50~1140m,西宽东窄。矿带内岩性主要有晶屑凝灰岩、灰岩、白云岩、泥灰岩、凝灰质板岩夹硅质岩等。发育有北西及南北向断层。该矿带共分布六个矿体,总体特征为:矿体分布在晶屑凝灰岩与灰岩、晶屑凝灰岩与白云岩之间,多呈脉状,似层状产出,个别呈囊状,产状变化不定。矿体规模小,品位高,产状与围岩斜交。6个矿体矿石矿物成份和脉石矿物成份基本相同。矿石矿物主要有:黄铁矿、白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等。

各矿体特征见表4-1。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组构

洞中松多矿区铅锌矿体赋存于灰岩与凝灰岩接触带靠近灰岩一侧,矿石构造类型受矿体产出形态所制约,以充填作用形成的构造为主,交代作用形成的构造次之。矿石构造有块状、脉状和浸染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结晶结构(自形、半自形和它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乳浊状结构、结状结构)、压碎结构等。

3.2.2 矿石矿物组成

本矿区矿石组成复杂,有硫化物、氧化物及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单矿物等六种矿物类型。按矿物学大致分类如下:硫化物如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最多,其次还含有辉铜矿、斑铜矿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有绿泥石、绿帘石和长石,同时还可见绢云母、透辉石,偶见石榴子石;碳酸盐矿物以方解石为主,少量孔雀石和铜兰;氧化矿物以褐铁矿最为常见。按金属矿物与非金属矿物的主、次要成分列表如表2。

3.2.3矿石类型

根据矿石构造进行分类:次块状矿石、浸染状矿石和细脉浸染状矿石;其资源量占已有资源量的95%以上。偶见土状矿石分布于地表。

根据矿物成分进行分类:主要矿石类型为方铅矿―闪锌矿矿石、闪锌矿―方铅矿矿石。次要类型是: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矿石、黄铜矿―斑铜矿矿石、黄铁矿矿石等。

根据有用组分进行的分类:铅矿石、锌矿石、铅锌矿石、铜铅矿石、铜锌矿石等。

总之,矿区矿石具有下述特点:氧化较弱,构造简单,含矿岩石复杂,物质成份复杂。

根据氧化程度进行的分类:由于地表氧化带极不发育,因此几乎所有的矿石为硫化矿石,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极少。

4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由于洞中松多铅锌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隆起带,发育有多期次酸性侵入岩,断裂构造主要发育近东西向断层,区域上经历了多期次多种类型的变质作用。而在朱拉―门巴陆内裂谷带内沉积了盆地相的沉积岩,并与陆块地层不整合,时代新,变质程度浅。使在裂谷带内既有穿过地壳的深部来源的层状玄武岩,又具有流纹质岩石的喷发,使之具有双峰式火山喷发特征。

在矿区内沿地层走向范围内(目前的勘查情况下)铅锌矿化呈分段富集的特点。在矿化集中区,矿体通常呈似层状、脉状和囊状,以夹石相密集侧列,矿体的形状、产状受围岩控制。显示出层控性的特征。而位于矿区中部的断裂是矿液的运移通道。

在矿化蚀变带内,矿体定位和富矿段产生受控于岩石环境。一些颗粒较粗、孔隙度大、渗透率高的灰岩、凝灰岩,形成浸染型矿石。

本矿床发育了一系列的热液蚀变系列,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硅化、绢云母化等和通常矿化蚀变黄铁矿化(分布于内带)。工业矿体即赋存于强蚀变地段。显示矿床热液蚀变岩的侧向分带性特征。

矿产分布范文第5篇

要】哈布特盖银铅锌矿分布于西组紧密线状褶皱的南东冀上,矿体集中出露于次级近东西向扬起的向斜核部。根据周边火山机构,火山热液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该矿属于中低温火山热液型矿床,其生成时代应于晚侏罗世早中期。

【关键词】哈布特盖银铅锌矿;林西组;矿体形态;成矿规律

1、矿区地质特征

1.1 地层

哈布特盖矿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地层较简单,地层出露较差,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

1.1.1 上二叠统林西组(P2l)

矿区广泛分布,为林西组组成,由灰色、灰黑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夹含植物碎片的细砂岩,局部夹少量碳质板岩。

矿体多赋存于林西组的灰色、灰黑色、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之中。

1.1.2 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

分布于矿区东北和矿区西北,为灰白色流纹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火山角砾岩、流纹岩夹凝灰质砂砾岩等。

1.2 火山岩

晚侏罗世火山岩分布广泛,占总面积15%左右,属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区内还有少量早白垩世梅勒图组(K1ml)分布。岩石类型有火山熔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及次火山岩类。火山活动的晚期或期后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局部岩石蚀变较强。

1.3 构造

矿区主于林西组紧密线状褶皱的南东冀上,矿体集中出露于次级近东西向扬起的向斜核部,并伴随近东西向的逆断层破碎带;矿体发育在近东西向构造破碎带内,该破碎带位于火山机构,火山热液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其生成时代应于晚侏罗世早中期。矿区内火山及次火山多次活动,致使早期形成的东西向再次复活,在断裂带及两侧宽约2500m、长大于5000m的范围内形成一系列的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这些断裂为矿液的运移和赋存提供了空间。赋矿构造分为两组,一组走向275°倾向北北东,倾角70°-75°,为逆断层,宽500m,是主要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另一组走向285°倾向近北东,倾角60°-65°,是前组断裂的派生构造,也是主要储矿构造。

2、矿体形态特征

依据矿区矿(化)体空间展布情况,可分为三条矿带,北西西—东西向平行展布。

其中中部为Ⅱ矿带,北部为Ⅲ矿带,西南部为Ⅰ矿带。各矿带以矿体、矿化体集中展布为特点,并有带状物探异常,各矿带之间多为弱矿化区域,物探异常很弱或无。

目前在Ⅰ矿带和Ⅱ号矿带控制矿体共12条(Ⅰ号矿带的主要矿体6个,Ⅱ号矿带矿体6个)。

主要矿体为基本连续的大脉状,一般形态较简单。局部有分支复合,而使其形态变得复杂。一般在倾向上基本连续,而在走向上不连续。矿体倾角50°—75°,属陡倾斜矿体。倾向北或北北东,走向85°—265°或95°—275°。

2.1 Ⅰ号矿带

分布于矿区南部,东西270°方向展布,延长可达1400m,矿化宽度可达0.4km,共发现矿体6条,该矿带地表矿化强烈,主体中部矿体密集,东西两端矿体稀疏

2.1.1 Ⅰ1号矿体

分布于Ⅰ矿带中部,是矿区地表出露较长的矿体,矿体走向延长可达800m,平均厚度3.27m,总体走向95°—275°,倾向0°,倾角50°—75°,一般在65°—70°左右,主体呈大脉状向东侧伏的陡倾斜矿体;矿体平均品位Pb1.4%、Zn1.83%、Ag110g/t,最高品位Pb3.04%、Zn3.31%、Ag230.6g/t。深部钻孔控制矿体长度850m,真厚度在3.46-4.81m,最厚5.43m,矿体西侧深部有分支现象,钻孔控制深最深300.85m,一般200m左右,平均品位Ag80.49%Pb+Zn 1.56-1.84%,最高品位Pb+Zn 8.04%、Ag330.6g/t。

2.2 Ⅱ矿带

分布于矿区中部,位于Ⅰ号矿带北部560米,近东西方向展布,该矿带地表矿化较强,矿带走向延长大于1600km,矿化宽度300m,共发现6条矿体,矿带中矿体具右行雁列分布特征,具中部矿化强烈,分段矿化特点。

2.2.1 Ⅱ1号矿体

分布于Ⅱ矿带中部,总体走向270°,倾向0°,倾角58°—72°,一般在65°左右,属陡倾斜脉状矿体。该矿体钻孔控制最大伪厚度51m,最大真厚度8.04m,矿体走向延长可达393m,主体呈脉状陡倾斜矿体;矿体平均品位Pb1.17%、Zn1.64%、Ag54.92g/t,平均真厚度0.47-16.45m,平均4.42m 。最高Ag 148.88g/t,Pb 1.86%,Zn 5% 。

3、矿石形态特征

矿区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毒砂、黄铜矿、银黝铜矿、磁黄铁矿、辉锑矿、深红银矿、硫锑铅矿、金红石、铜蓝等。

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长石、绢云母、绿泥石、方解石、角闪石、萤石等。

3.1 主要矿物特征

3.1.1黄铁矿

呈他形粒状,少部分以自形晶、半自形晶产出。黄铁矿与方铅矿、闪锌矿和毒砂关系比较密切,前三者有相互包裹的现象,但分布量不算太多,并且粒度仍较粗,对矿物解离影响不大。在黄铁矿中包裹有方铅矿和闪锌矿颗粒。同时黄铁矿又被方铅矿和闪锌矿交代。黄铁矿有细小条纹状及脉状分布在闪锌矿中。另外,在黄铁矿中见到有自然银微粒产出。另外黄铁矿在砂岩中和流纹岩中呈星点状分布。

3.1.2闪锌矿

闪锌矿在矿石中多以他形粒状以及粗大集合体产出。反射色灰白带褐色。其粒度多在0.037-0.15mm之间,闪锌矿为它形粒状结构,由它形粒状集合体与其它矿物及脉石矿物相互嵌布,裂隙发育。另外在闪锌矿中包含有银黝铜矿细小颗粒。说明闪锌矿与银矿物关系密切,并为银的载体矿物。

3.1.3方铅矿

呈他形粒状及其集合体产出,与闪锌矿、黄铁矿一起构成致密块状矿石。反射色灰白色。其粒度多在0.05—0.15mm,方铅矿分为两期,一期与闪锌矿同期形成稍后,呈中细粒它形粒状集合体分布在其它矿物的空隙处及脉石中。有交代溶蚀闪锌矿、毒砂、黄铁矿,甚至将闪锌矿包裹其中,又被黄铜矿与辉铜矿交代等现象;二期为半自形粗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脉状侵入于闪锌矿、方铅矿集合体中。黄铁矿有时呈细脉状穿切方铅矿。

3.1.4银矿物

矿石中方铅矿为银矿物的主要载体矿物,在方铅矿中常包含有银黝铜矿(98%)和深红银矿(100%),银矿物比较集中产出。银黝铜矿在方铅矿中多以粒状、短脉状产出,另外也产于方铅矿与闪锌矿或方铅矿与脉石粒间(1.17%),少量(0.76%)包含在闪锌矿中。深红银矿呈细小粒状包体出现,主要出现在辉锑矿、方铅矿、硫铜锑矿、毒砂和黄铁矿中。深红银矿在方铅矿中多以脉状产出,还有的以短脉状和粒状分布,颗粒比较细。方铅矿中有微粒自然银分布,含量微。

3.1.5毒砂

毒砂在矿石中多以自形晶板状、菱面体等产出,常被闪锌矿和黄铁矿交代。

黄铜矿:黄铜矿主要以散点状分布在闪锌矿中,二者呈固溶体分离的乳浊状结构。黄铜矿在矿石中分布很少。

辉锑矿:辉锑矿为针柱状结构,交代或包裹黄铁矿、毒砂,交代闪锌矿和方铅矿。深红银矿在辉锑矿中呈细小包体出现。

石英:石英为主要非金属矿物,含量最多。石英多以粗细不等的粒状产出,并以细粒为主。在石英颗粒间隙和裂缝中有绢云母和碳酸盐矿物充填胶结。石英最大粒度为0.1—0.3mm左右,最小粒度为0.01—0.05mm左右。

绢云母:绢云母以细小鳞片状产出,为长石蚀变产物。多分布在石英颗粒间隙中,其粒度多在0.3mm以下。

碳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多以不规则粒状和脉状产出,多产于石英的孔洞和裂缝中。其粒度在0.3mm左右。

3.2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主要矿物共生组合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组合、方铅矿—闪锌矿组合、方铅矿—深红银矿组合、方铅矿—闪锌矿—银黝铜矿组合、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组合、黄铁矿—毒砂组合等。

3.3 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矿石以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和他形粒状结构为主,也见有自形粒状结构(早期自形黄铁矿),常见有色含结构及乳浊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块状构造,稠密浸染—浸染状构造为主,部分矿石为细脉浸染构造、脉状构造及显微脉状构造。

3.4 围岩蚀变特征

矿区内除区域变质和动力变质外的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于近矿的热液变质,即围岩蚀变。因本矿床是含矿热液贯入控矿构造而形成,赋存矿体的断裂带及其上下盘近矿围岩都有强度不同的热液蚀变。中心部位发育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角砾岩化、硅化,边部主要是褐铁矿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萤石化、绿泥石化;在晚侏罗世花岗闪长斑岩边部及围岩接触带附近有云英岩化及黄铁矿化等蚀变。

4、成矿规律探讨

矿产分布范文第6篇

[关键字] 铅锌矿 矿床成因 找矿标志

[中图分类号]P57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54-2

1矿区地质

矿区位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福贡-镇康褶皱带,保山-永德褶皱束中部,东山坡复式背斜东段,总体为一复式向斜构造。

1.1地层

二叠系。矿区仅出露下统大东厂组( P1dd):分布于岩山脚-无极寺一带,与成矿关系密切,按岩性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上段( P1dd2):可分为两个岩性层,仅出露一层( P1dd2-1),岩性为:灰白色( 局部肉红色)厚层至巨厚层状白云质大理岩与大理岩互层。

下段( P1dd1):可分为两个岩性层,仅出露第二层( P1dd1-2),岩性为:上部,灰至灰黑色中层状泥质硅质条纹条带状含炭灰岩、结晶灰岩夹薄层状结晶灰岩和炭质泥灰岩。

石炭系。出露上统空树河组三段第三层( C2k3-3)和第四层( C2k3-4),分布于矿区东部。

第四层( C2k3-4):灰至深灰色角岩化斑点状含长石石英质黑云板岩,中部夹浅灰绿色至白色含长石石英砂岩,局部形成含长石石英黑云角岩、长英质黑云角岩、变质石英砂岩。普遍具角岩化,局部见石榴石矽卡岩。

第三层( C2k3-3):浅灰至灰白色中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中部夹长英质黑云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岩石局部具角岩化。

1.2构造

区域构造线总体呈近南北向,断层以南北向为主,次为北东向和南东向,规模一般几公里-几十公里。区域褶皱总体为一复式向斜组合,由于断裂较发育,背、向斜多不全。

1.3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主要有华力西期卧牛寺玄武岩及燕山晚期基入岩。卧牛寺组主要为旋回喷发的玄武岩组合,间夹海相火山碎屑岩和泥岩沉积,在区域零散呈南北向分布。基入岩以辉长辉绿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山姜寨-哈寨一带,据光谱分析,其微量元素铬80PPm,镍240PPm,铜40-50PPm,含量均比基性岩平均值偏低。

2矿体地质

2.1矿化带特征

西邑铅锌矿区由董家寨矿段、赵寨矿段及鲁图矿段等组成。

董家寨矿段铅锌矿化带主要产于石炭系香山组(C1x)泥质灰岩、炭质灰岩中,严格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F17控制,破碎带产状300-340°∠65-70°。矿化带中初步圈出4个铅锌矿体,主要分布于15-8线,具密集成群产出、平行排布的特点,其中V2为工业矿体,规模较大;在南西部15-27线地表也有零星矿体分布(未对比划分)。

董家寨矿段深部缓倾斜隐伏断层破碎带中圈出3个铅锌矿体,其中V3具工业价值,主要分布于15-12线。

赵寨矿段F3为平移断层性质,产状46-61°∠47-67°,断层破碎带中圈出的V4矿体,主要受F3及香山组地层控制,分布于200-208线。

2.2矿体特征

西邑铅锌矿根据目前控制程度,圈定出具一定规模的工业矿体3个,分别为董家寨矿段V2、V3矿体及赵寨矿段V4矿体。

V2矿体:呈脉状产于F17断层破碎带中,总体产状与F17一致,产状300-320°∠55-80°矿体具分枝复合现象,分布于7-8线,地表有7个工程控制,浅深部有23个钻孔和2个穿脉平硐控制,地表工程间距33-66m,控制矿体长700m,斜深60-440m,控制最低标高1385m,厚0.51-10.91m,平均2.82m,厚度变化系数93%,为厚度较稳定型;铅品位0.30-3.86%,单样最高12.23%,平均1.83%,品位变化系数125%,组分分布较均匀型;锌品位0.16-9.45%,单样最高14.67%,平均2.05%,品位变化系数111%,为组份分布较均匀型,伴生银4.65-59.10g/t,单样最高231.00g/t,平均27.53g/t。地表及1552m标高以上均为氧化矿,以下为硫化矿,顶板岩性为碳酸盐化碎裂岩化含炭质泥灰岩、灰岩,底板为含炭泥质灰岩、灰岩,含矿岩石为灰岩质碎裂岩、构造角砾岩。

V3矿体:呈似层状产于隐伏的缓倾斜断层破碎带中,并受破碎带及香山组(C1x)地层控制,产状300-310°∠1-35°,最大倾角58°(8线),在走向及倾向上均具波状起伏特征,分布于15-16线之间,目前有36个钻孔控制矿体长800m,控制斜深525m,矿体分布标高1160-1520m,矿体产出,倾向300-310°,倾角一般1-35°,最大58°(8线),矿体厚0.56-39.84m,平均5.68m,厚度变化系数96%,为厚度较稳定型;铅品位0.15-13.57%,单样最高32.33%,平均品位2.23%,品位变化系数163%,为组分分布较均匀型;锌品位0.23-9.44%,单样最高21.08%,平均2.47%,品位变化系数128%,为组分分布较均匀型,伴生银4.90-186.79g/t, 单样最高460.00 g/t,平均31.18g/t,顶板岩性为炭质泥岩、炭质灰岩、碎裂岩化碳酸盐化粉晶灰岩,底板为含泥质灰岩、碳酸盐化灰岩,含矿岩石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化粉晶灰岩。

V4矿体:呈似层状产于F3断层破碎带中,并受破碎带及香山组(C1x)地层控制,产状50-60°∠60-70°,有4个槽探及7个钻孔控制斜深大于200m,矿体厚2.04-13.39m,平均5.03m,厚度变化系数76%,为厚度较稳定型;铅品位0.32-2.57%,单样最高7.30%,平均品位1.11%,品位变化系数100%,为组分分布较均匀型;锌品位1.06-4.60%,单样最高9.83%,平均2.76%,品位变化系数81%,为组分分布较均匀型;伴生银12.67-36.43g/t, 单样最高92.80g/t,平均18.35g/t。顶板岩性为碳酸盐化碎裂岩化含炭质泥灰岩、灰岩,底板为含泥质灰岩、灰岩,含矿岩石为灰岩质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化粉晶灰岩。

3矿床成因及成矿分析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西邑铅锌矿矿床成因为沉积岩容矿的海底喷流沉积型(SEDEX型)铅锌矿床。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西邑矿区从中泥盆统何元寨、下石炭统香山组和铺门前组以及二叠纪河湾街组等地层中都见到了大量腕足类、珊瑚类和海百合颈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区在石炭纪-二叠纪之间处于浅海-滨海环境中,大部分学者认为该时期保山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为古特提斯洋分隔,西邑矿区位于保山地块之东部边缘,巨大的碳酸盐岩沉积物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矿物质。

(2)西邑铅锌矿主要矿体(V2、V3、V4)严格受下石炭统香山组地层的控制,大部分矿体顺层产出,局部具有切层现象。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等,这些特征与块状SEDEX型铅锌矿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3)西邑铅锌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硅化和重晶石化等。碳酸盐化分布较为广泛,矿区大部分石炭系地层中都可以见到呈脉状、网脉状分布的后期方解石脉,这些脉具有分期性,早期方解石脉被后期错断,并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说明矿化具有多期次多阶段性;黄铁矿主要分布于矿体上盘围岩中,厚度较大,主要呈零星侵染状分布在灰岩裂隙中和后期方解石脉边缘;而重晶石化主要分布于7线-31线地表,矿化不均匀,局部较富,钻孔揭露深部未见重晶石化现象,地表重晶石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硅化现象分布较少,钻孔中偶尔可以见到。这些围岩蚀变特征与典型的SEDEX型铅锌矿床是一致的。

(4)矿区内岩浆岩分布较少,地表和钻孔中零星出露的辉绿岩脉与矿(化)体在空间上具有密切的联系,矿体和辉绿岩脉常常相互伴生,但是部分钻孔中揭露辉绿岩脉具有斜切矿体的现象,因此认为辉绿岩脉是在成矿之后侵入就位,也即成矿与辉绿岩脉没有直接的成矿物质来源方面的联系。但是不排除深部可能存在一个大型基性岩浆房,并为成矿提供了一定的热源。

4矿石质量

4.1矿石矿物成份

矿区矿石矿物种类较为简单,主要为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氧化物等四大类,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方铅矿、菱锌矿,褐铁矿、黄铁矿异极矿、白铅矿、硫锑铅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方解石、重晶石、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等。

4.2主要矿物特征

闪锌矿:灰黑色、褐色、棕色半自形-它形晶粒状,粒度1-5mm,少量达1cm,多呈星点状、不规则粒状集合体分布于角砾岩空隙和灰岩裂隙中。

方铅矿:铅灰色,常为不规则粒状集合体与闪锌矿共生,充填于角砾岩裂隙中呈细脉状产出,矿物粒度一般0.5-2mm,较闪锌矿粒度小。偶见方铅矿呈板状星散分布于灰岩中。

异极矿:灰白色板柱状、粒状,粒度一般0.2-1mm,呈放射状集合体分布于灰岩裂隙中,常与褐铁矿、白铅矿共生。

菱锌矿:灰、灰白色粒状,粒径0.2-0.5mm,常呈薄膜状分布于矿石裂隙中。

白铅矿:灰白色它形板状、粒状,粒径0.1-3mm,它是方铅矿氧化产物。有时可见未完全氧化的方铅矿残余部分。

黄铁矿:浅黄色晶粒状,粒径0.1-0.3mm,常呈星散状、少数细脉状分布于造岩矿物粒间。

5找矿标志

(1)构造标志:西邑铅锌矿主矿体V2、V3、V4严格受构造破碎带控制, 构造破碎带是矿区直接的找矿标志。

(2)地层、岩性及蚀变标志:矿体直接顶板为构造角砾岩、香山组(C1х)炭质灰岩、致密块状粉晶灰岩,围岩具碎裂岩化、酸酸盐化及黄铁矿化等。

(3)化探异常标志:矿体氧化后在矿体及其周围形成的Pb、Zn化探异常浓集中心是间接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矿产分布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深部金属矿勘察;方法;应用效果

1 常用深部金属矿勘察方法

随着找矿勘探工作程度的不断深入, 许多露天的和近地表的金属矿产资源已基本上被查明, 在地表浅部(第一深度空间:0 ~ 500 m 深度)找到大型或超大型金属矿床的难度将必越来越大, 而金属矿产资源的短缺已在日益加剧.为了缓解当今的资源危机, 必须进行深部找矿勘探(第二深度空间:500~ 2000 m 深度).这是因为在地壳深部具有良好的成矿环境和找矿潜力,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成效已使得深部找矿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分析和讨论国内外典型金属矿产资源找矿过程的实践表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为它具有大探测深度、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 可为深部金属矿勘查提供有效信息, 是第二深度空间找矿勘探的有力手段.近年来,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 深部矿产资源的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尚在不断取得重要成效.传统中,我国对金属矿产的勘探主要依靠“矿产地图”[2],所谓矿产地图是指在多年矿产勘探事业中逐步累积绘制的包括各种金属矿产资源大致分布情况、金属矿地质特点等在内的矿产分布资料。然而,对于深部矿产来说,由于对其的勘查是近几年新兴起的,因此利用矿产地图我们很难了解其分布现状、地质特征的实际情况。对此,矿产勘查人员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地球化学勘查法。地球化学勘查法,顾名思义其具体工作原理是利用岩层、地下水系、生物圈内的化学元素来分析金属矿产地球深部的分布及变化特征。金属矿产在形成、发展、变化过程中会影响其周围地质、水体中的化学元素分布,尤其是一些金属化学元素分布,因此只要查明地球深部岩层、水系内的金属化学元素含量以及分布特征等,就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深部金属矿源。目前,地球化学勘查法在金属矿产勘探工作中已经有了初步应用,例如:新疆萨热阔布铁米尔特矿田在勘查金属矿源时使用的即是地球化学勘察法[3]。

2)吸附电、N等化探方法。电吸附、烃吸附是一种特殊的化学勘探方法,但是相比于普通化学勘探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探测深部地层中微弱的成矿元素,因而有较高的灵敏度。众所周知,金属矿产在成矿过程中其中的成矿元素或者伴生元素会转变成为可溶性离子,随时间推移这些离子会聚集在深部地层岩石与土壤中,而采用常规化学勘探方法很难捕捉到这些离子,对此相关研究学者提出了电吸附、吸附烃等方法。电吸附方法的原理是:利用特殊的化学试剂对所采集的岩土样本进行处理,并对其进行通电,利用电对可溶性离子的吸附性捕捉这些离子,从而判断深部矿源。吸附烃的方法原理与电吸附原理相似,只不过该方法利用样本中有机质对烃类气体的吸附性捕捉提取矿化信息,从而准确判断深部是否有金属矿产。

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指利用物理学原理对矿产分布情况进行勘查的方法,在勘探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磁场、重力以及声波传播等物理知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类。①重力找矿。重力找矿法是目前我国矿产勘查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十分适合勘查密度大以及与超基性岩层伴生的金属矿产资源。其具体工作原理是:首先勘查人员勘探目标地质体与周围岩体的密度是否存在差异,然后使用精密重力仪对重力异常进行测量,随后工人员结合相关物探资料、当地地质条件以及重力异常结果分析推断矿体的分布情况,最后确定金属矿体的分布位置。②磁法找矿。不同的金属矿石会产生不同磁场,因此只要掌握不同金属矿石磁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所探测到的磁场就能确定探测目标的实际情况。相比于其他物探方法,磁法找矿的探测范围大、分辨率高、定位准确,因此磁法找矿的精度较高。目前,关于磁法找矿的理论研究基本完备,且方法应用趋于成熟,成为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③电法找矿。电法找矿的原理是利用矿石的导电性、矿石的电学性质探讨目标地质体的构造,确定金属矿产位置的方法。电法找矿法是一种应用较早的方法,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陆续出现了激发极化法、瞬变电磁法、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法等方法,并且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电法是过去几十年我国应用最广泛的金属矿产勘查方法之一,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法找矿的理论、设备以及技术等有了很大进步,因此电法在未来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④地震反射技术。地震反射技术是一种时间较长的地质勘探方法,然而一直以来囿于理论、技术以及设备的限制,地震反射技术在金属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并不成熟。直到20 世纪90年代起,地震反射技术开始被大范围的应用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关于地震反射技术的研究应用也进入了新的阶段[4]。地震反射技术相比于其他物探勘查技术,其勘查深度可达数千米,因此在勘探深度普遍超过500 米的金属矿产时,地震反射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发展前景良好。

2 深度金属勘查技术的应用效果探讨

本文结合安徽铜陵冬瓜山地区深部金属矿产的勘察工作实例对地震反射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本次勘探工作中,勘探人员使用ARIES 24 位数字地震仪以及REFTEK-125便携式地震仪采集数据,然后利用工作站对采集数据进行去噪以及静校正处理,最后根据采集数据制作地层数据图像,并根据图像分析确定矿产位置。本次勘查大体勾画出了冬瓜山矿床的分布形状,并确定了矿床大致深度与位置,虽然矿体的深度、位置等精度不足,但是此次工作仍然证明了地震反射技术可以被用来探测深部金属矿产,并且探测结果可以直接作为矿产开采的参考资料。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常用技术在未来存在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3 结束语

在矿产资源日益紧缺的今天,向深处找矿成为解决矿产资源不足的主要方法,因此研究探讨深部金属矿产的勘察方法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化学勘探方法、物理勘探方法以及吸附电、N化探方法等,并且重点分析了物理勘探方法的主要类型,最后文章结合勘探工作实例以地震反射技术为代表,对深部金属矿产勘查常用方法的效果进行简单探讨,说明了深部金属矿产勘查方法在未来的发展应用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志强,鄂阿强.金属矿产深部产出特征及勘查技术方法[J].科技传播,2011,16(3):144-145.

[2]丁健,董坤鹏.深部金属矿产资源地球物理勘查与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9(27):118-119.

矿产分布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丰宁县木太沟;萤石矿;找矿前景

中图分类号:P619 文献标识码:A

一、成矿地质背景

矿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北板块(Ⅳ)、华北北部缘增生带(Ⅳ1)、镶黄旗―赤峰火岩型被动南部边缘(Ⅳ21 )与华北地块(Ⅳ2)、阴山隆起(Ⅳ12 )北部边缘,两个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俯冲而成,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东向和近东西向。矿区所处大地构造为区域多金属和萤石矿成矿有利地带。

二、矿区及矿体地质特征

1.矿区地质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生界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J3z)及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

受区域大断裂构造带影响,矿区形成了以北东向和近东西向为主,派生北西向和北东向次级断裂构造格局,断裂构为萤石矿提供了导矿和储矿空间。矿区主要有7组断裂构造,分别为F1、F2、F3、F4、F5、F6和F7断裂,其中F7为F1派生的次级断裂,F6为F4派生的次级断裂。表现为张性断裂,带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萤石矿化和硅化现象。断裂构造分布如图1所示。

2.矿体特征

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矿体特征如下:

①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赋存于F1构造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矿体产状57-74°∠63-89°。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平均厚度1.98m,平均品位37.72%。

⑦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赋存于F1构造派生的次级构造F7破碎带中,为①号矿体分支,呈脉状产出,矿体产状17-74°∠68-75°。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平均厚度1.84m,平均品位39.55%。

②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呈脉状产于F2构造破碎带中,矿体产状341°∠80°。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厚度0.1m~1.4m,平均品位:CaF229.21%。

③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东部,呈脉状产于F3构造破碎带中,与②号矿(化)体平行产出,产状161°∠83°。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平均厚度0.80m,平均品位CaF223.39%。

④号矿体:分布于矿区北部,赋存于F4构造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矿体产状325-358°∠78-85°,局部矿体南倾。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平均厚度1.56m,平均品位CaF240.19%。

⑥号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呈脉状产于F4构造派生次级构造F6破碎带中,属于④号矿体分支,矿体产状30-50°∠72-88°,矿体局部向南北倾,产状220°∠88°。矿体平均厚度1.71m,平均品位CaF240.16%。

⑤号矿体:分布于矿区南部,赋存于F5构造破碎带中,呈脉状产出,矿体产状205-263°∠80-85°。围岩为侏罗系上统张家口组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矿体平均厚度1.78m,平均品位CaF237.55%,品位变化系数19.92%。

三、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一)矿床成因探讨

矿床所处空间位置位于区域成矿带内,矿区构造断裂受区域构造断裂控制,是区域构造断裂的次一级构造。矿区及附近岩浆活动强烈,火山喷发作用产生了大量的CO2、H2、F、HF、SiF4气体。岩浆期后次石英斑岩为萤石矿的形成提供热源。在高温高压下CO2、H2、F、HF、SiF4在热水溶液中以络合物形态搬运,并对早期火山-沉积岩中的有用组分进行淋滤和萃取,在温度压力降低后Ca与F、HF、SiF4、CO2反应形成萤石。矿床成因为热液充填型脉状萤石矿床。

(二)找矿标志

1.含萤石硅质脉及硅质脉:在萤石形成时,硅(Si)是氟(F)载体,硅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找矿标志,而且一般形成于早期阶段,成为一种天然格挡层,对含氟气液的成矿作用有利,地表有一定规模的硅化时,指示下部可能有盲矿体的存在。

2.构造裂隙:断裂构造带为萤石矿提供了导矿和储矿空间,直接控制着萤石矿体或硅质脉的分布,是直接的找矿标志,本区萤石矿体均产在构造裂隙中。

结论

在内蒙古包头白云、蓝旗、多伦、赤峰敖汉旗已发现多处多金属、稀土及非金属萤矿,矿床规模从大型到中、小型,这些矿床均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矿区分布在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内,近东西向构造为主为的导矿和储矿构造,由近东西向构造派生的北西、近南北、北东向次级构造为主要的储矿构造。萤矿形成于二叠纪晚期,燕山期岩浆活动为萤石矿提供的热源,使萤矿矿再次富集成矿。通过对丰宁县木太沟萤石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矿区所处地质位置和矿体特征综合研究,矿区具有好的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