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部矿产

西部矿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西部矿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部矿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矿产资源;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博弈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9日

一、引言

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其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区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成为国家资源基地,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动了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西部的矛盾也在于资源。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资源价值对西部的贡献并未在经济发展中充分体现出来,西部地区也出现了“守着煤山砍柴烧”等“富饶的贫困”现象。实证研究表明,“资源诅咒”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另外,矿产资源开发也给资源输出地带来了一些环境外部性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一直以来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是由矿产资源产生的经济收入在不同主体间的分配。我国矿产资源收益分配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收益三种(杨德栋、王娜,2006)。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问题是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已有研究表明,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矛盾、政府与矿业企业的矛盾、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矛盾以及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的矛盾;矛盾形成源于利益主体之间诉求能力差异及利益主体诉求能力差异的制度背景(王艳、程宏伟,2011)。

从现有的研究趋势来看,我国对资源开发中利益分配问题存在很大分歧。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仍然不合理,所以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方面一直存在着利益博弈。已有不少研究致力于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问题,但是对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所以本文从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切入,着重分析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并针对博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利益协调措施。

二、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相关利益主体分析

矿产资源收益分配是由资源产生的经济收入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分配。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收益主要有三种类型: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业权收益。我国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利益是一个可以层层分解的利益层次,在中央政府利益优先保证的前提下,地方政府也可以依法分得部分利益。矿业权人是完整的企业法人,应享有相关法人财产权所带来的正常投资利润和超额风险回报。在集体土地上开采矿产资源,一般都会对集体土地和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破坏。资源地居民作为集体土地的主人,不得不承受矿产资源开发活动的负面影响,因此资源地居民作为相关利益主体,也应当得到相应的补偿。

矿产资源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比较明确的行政隶属关系,不论是矿产资源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的矿业企业或是地勘单位,他们之间存在明晰的行政隶属关系。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委托关系,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委托关系。在多层次委托关系下,矿产资源开发主要利益主体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存在资源开发收益权的分配冲突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方面的分歧;当地居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由于矿权与地权的分离其利益没有得到有效补偿。因此,根据已有的研究,本文认为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应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矿业企业、资源地居民等利益主体。各利益主体依照不同的法定权利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进行利益博弈,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三、相关利益主体视角下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利益博弈。在我国分税制体制下,税费分成比例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的直接矛盾。按照我国资源税费分配政策,资源补偿费中央与地方一般是4∶6分成,矿业权出让权益中央与地方2∶8分成。仅仅从这两项的比例上看,地方政府应该获取了大部分收益,但是由于资源税税负相对较低,因此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中比重较少。按我国分税制体制,增值税和所得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75%的增值税和60%的企业所得税收入归中央,而增值税和所得税是名副其实的财政收入的重要税种,这就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利益。

另外,与矿产资源相关的权、责、利分配不一致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博弈的根源。中央政府是矿产资源产权主体,获得所有权收益,地方政府不具有资源所有权,但可以通过资源开发许可权的行政配置和投资权的控制来获取收益,资源开发权决定了利益分配格局。总体上,中央政府在资源开发中获得了更多经济利益,而地方政府又承担本地经济发展的绝大部分责任,因此为获得更多资源收益权利不可避免与中央政府产生利益博弈。

(二)政府与矿业企业的利益博弈。矿业企业与政府的利益博弈主要在税费征收与矿权定价方面。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现行税费体系由于税种较多,加上存在重复征税或者地方政府向企业摊派税费的情况,造成多数矿业企业税费负担过重,综合对比国内外矿业税收,我国矿业税费率较国外高出6个百分点,增值税和资源税是负担较重的主要因素。但另一方面税费负担过高的同时,部分中央企业以极低的价格获取矿业权,不但严重低估矿产资源价值,政府利益受损,而且很可能会使部分中央企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未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三)地方政府与中央企业的利益博弈。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多数开发权分配给了中央企业,中央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资源地政府为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通常会选择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资源利用项目,但是已有学者研究发现,因为中央企业开发的资源主要以向东部输出为主,因此基本不考虑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地方政府依靠引入大型中央企业来促进当地就业率、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愿望往往不能实现,相反,规模经济效应和中央企业的垄断行为会严重挤出地方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这便直接影响了资源地政府经济利益。

(四)政府、企业与资源地居民的利益博弈。资源地居民承担了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负的外部效应,在矿产资源开发相关利益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由于矿业企业在资源开发中占用土地以及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从而与资源地居民产生直接的利益博弈。另外,地方政府要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要兼顾本地区社会稳定,在土地补偿、税费征收和环境恢复补偿方面与矿业企业和当地居民都存在矛盾。例如,土地补偿问题是矿业征地的核心问题,既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又涉及到地方政府的利益。

四、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协调措施

(一)建立合理明晰的矿权制度。建立合理、明晰的矿产资源矿权制度是解决各利益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中利益博弈的关键。按照科斯定理的基本原理,存在交易费用的前提下,产权初始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也应遵循这一原理,以避免矿权制度的不明确成为矿区地方政府与中央利益冲突的根源。因此,在有关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配置法律条款中,应该明确未来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二元分布(即明确未来国有土地下潜在的、新的矿产资源的初始矿权归中央政府所有;集体土地下矿产资源的初始矿权归地方政府所有)。这样,中央和地方政府均可通过对矿产资源初始矿权的行使和转让获取矿权收益。

(二)建立完善的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矿产资源收益分配制度就是规范政府与矿业企业利益分配关系的制度安排。按照国际惯例,将矿产资源总体收益分成税、矿权收益和投资收益三部分,而目前我国在资源税费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税费设置不合理、税费制度缺乏灵活性,没有鼓励劣等资源开发的政策等。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继续完善行政性税收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例如应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将所有企业提供的与矿产企业相关的劳务均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这不仅便于征收管理,也可以充分发挥增值税税收中性优势,符合我国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实现公平税负的趋势;另一面完善权利金制度,明晰矿权收益,例如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享机制,是解决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博弈的关键。

(三)建立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能从源头上促进经济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目标是要求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和评估矿产资源的价值,要求资源收益地区对资源贡献地区给予环境恢复补偿,从而停止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仅能迫使企业改变无偿使用矿产资源的观念,而且可以使企业在资源开发中主动寻求生态成本降低的措施。这样既可以促使企业努力提高生产技术、合理利用资源,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相信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合理的资源税费制度以及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能够充分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利益博弈,在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同时,又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鹤霖.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利益主体及其博弈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12.

[2]王艳,程宏伟.西部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矛盾研究综述与展望[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5.

西部矿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资源产业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资源产业链优化是破解西部经济发展陷入资源诅咒命题的关键。资源产业链优化以资源有效流动为基础,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存在产权不明晰、市场与行政错位、多头管理、资源补偿不当、政策法规不配套等问题,在提高资源流动成本的同时制约了资源产业链优化发展。

西部的优势在于资源,西部的矛盾也在于资源。资源产业的发展是西部经济发展各种矛盾的集中表现。实现矛盾转化的核心是从资源到资源产业,再到资源产业链,围绕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相关要素进行整合,通过资源产业链优化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的弊端成为资源产业链优化的约束成本,资源管理体制制约产业链优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有如下方面:

一、产权不够明晰

目前我国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虽然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局趋于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和划分矿区范围等约束条件,责任不能落实到位,权利自然无法统一调度。资源所有权模糊,执行者过多,必然导致资源的收入分配扭曲。权力不明,责任便不能落实到位,利益也被各主体相互抢占,从责任的无人问津,到权利争相占有,到利益的加速追求,三者由于国家体制的障碍性被动的细分,导致三者无法相互制约,反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现行资源管理体制导致资源开采行业门槛低,掠夺式开采普遍存在,这种恶行循环映射在产业链上,则导致矿产资源产业链有些不完整,有些没有延伸,有些没有集群化发展,这也导致矿业企业规模化不强,集约化水平有待提高,企业结构还需优化,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不能有效整合,人为被拆分,不能有效的保护优势企业集聚,不能延伸并拓展资源产业链。

二、市场与行政错位

国家是资源的所有者,以资源的开发造福社会,维护经济稳定,但国家由于其客观约束,只能成为资源的虚拟所有者,所有权必须下放给企业或个人才能使资源获得交易权,体现资源的价值。资源的产权不明晰,不能具体落实到产业链的各环节中,个别需要上级定额分配,不能自主调节,即行政与市场错位,价值不能体现在产业链的内循环上,导致企业与市场脱轨。国家在交易资源的同时,也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为使各地资源趋于均衡,国家有权将西部的资源以廉价的方式转移到其他区域,也正是由于资源的特殊性,与国家政策的干预,导致了在资源的配置上“政府长期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过分强调优帮劣、强管弱、富扶贫的解困行为,也将使企业偏离资产最优化组合的目标。”忽视了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整体功能。西部要走依靠资源而不依赖资源的道路就意味着西部的资源产业链需要不断借助市场与行政相结合的举措,进行延伸、拓展、整合,如果行政与市场错位,既不能发挥行政调控功能,也不能体现市场调节的有效作用,导致资源市场化不充分。

三、多头管理

矿产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原材料,由有色、冶金、化工、建材、煤炭、石油、地矿、武警黄金部队、核工业等11个工业部门参与矿产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这种单项资源的分割分散管理体制所产生的多头管理现象,导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的宏观规划,是造成资源浪费、破坏和无序开采的根本原因,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极为不利。如我国国土资源部只负责土地、矿产、海洋的管理,在石油管理权上又分为其他职能部门所管辖。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石油、煤炭、冶金等一系列的矿产资源开发加工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中国建材总公司管辖;而冶金化工、煤炭等管理又划归于各相应国家局,再经国资委分配至大型国有企业,所以,在矿产资源管理上,出现了多个管制机构。在矿产资源的所有权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各级别的行政机构,导致多头管理和产权混乱,交易市场中,又出现了国有企业,地方企业,地方政府的分层次交易,各属不同的领导机构,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产权的不明晰导致交易时市场的无效性,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各行政部门职能交叉,导致多头管理使资源无法有效配置,多重管理也阻碍了资源、资本在产业链上的有效流动。

四、资源补偿不合理

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在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东部、中部的广大地区。虽然我国自1993年后出台《矿产资源补偿法》,并统一将资源税由开采方交纳,但我国的资源补偿费率极低,矿产资源平均补偿费率仅在1%左右,补偿费并没有对开采成本造成太大影响,“从国内看, 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上游产品价格与工业制成品等下游价格相比过低,资源开发的价值增值不合理地向产业链下游集中。从国际范围看,不仅在总体上我国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且结构性地看,存在着国内与国际资源比价关系的严重不对称。”反而由于税率远低于国外同类矿产费率,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成本比国际水平也较低。我国资源费征收面也并未全面铺开,已征得的有限的资源费也没有完全用到生态环保建设中去,造成生态补偿不到位的局面。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的行政体制下,资源税所在地的征收作用也由于多头管理而被减弱,中央可以绕过地方而直接征收本应属于地方的资源税。

此外,资源开发与百姓增收比例严重不平等,资源开发企业的利益所得与地方的经济效益联系也不强,以致形成资源的秉赋与所在地人民的贫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望新闻周刊》在许多资源富集地区调查发现:这些受资源开发拉动财政实力迅速增强的地区,均存在令人困惑的“富财政穷百姓现象”,如榆林市去年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第三位,下辖的神木县成为西部百强县,但是这个财政大市的12个县市区全部是国家级或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鄂尔多斯市财政收入突破90亿元,下辖的准格尔旗是我国西部地区3个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的旗县之一,但是全市的8个旗县也都是国家或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大型的矿业企业均为中央企业,注册地均在北京等大城市,根据现行税收政策,其所应交的地方税种大都交给了注册地。资源的转移导致了税收的转移,这使区域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进一步加剧,使得开采利益只流向央企和上级财政,在地方虽然留下了小部分资金,但由于地方认识不到位,没有将现有的资金用以生态补偿,而是偏重加强城市基础建设,造成挖空的矿山无人回填,导致当地居民所在地生态愈演愈差,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不上去,生活环境也随之恶劣。

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也一直存在着资源无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扭曲价格体系,对自然资源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原料生产与加工企业凭借对环境资源的无偿或低价,占有获得超额利润。西部地区从资源补偿中获得的利益少。产品这种区域间不平等的交换模式,导致资源提供者无法得到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部的资源价值无法得到很好的体现,西部丰厚的资源无法给资源省份带来更多的利益。

五、政策法规不配套

西部作为全国资源的储备基地,大部分资源要供给东部,这就导致了占用农田来架构石油管道运输西部能源或耗费全国铁路运输量的40%运输西部能源。西部资源虽然丰富,但远途式的运输,成本急剧增加,甚至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从国外引进的能源价格。因此,西部资源应该实现就地加工和转化。如青海柴达木盆地油气产量是全国四大油气田之一,但可开采量仅有60亿吨,并由国家统一分配,其中30亿输送东部,剩余的30亿中,多半部分还要由中石油、中石化这类大型中央直属企业统一调配民用,留给青海本省企业的油气根本不够企业研发新型化工模式所用量,产业链延伸不下去,企业不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探讨[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1(9):17~20

[2]钱丽苏: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比较研究[J].资源?产业,2004(1):11~13

[3]张保会丁锋:地方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2(7):18~19

西部矿产范文第3篇

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广西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必将大大增加。但是,广西矿业在勘查和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严峻。两次论证表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45种矿产,广西缺乏n种;铁、铜、煤、磷等巧种矿产已不能满足区内的现有要求;煤、石油、黑色、有色金属矿产,建材、化工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和科技含量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及矿产品价格偏低,制约了矿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铬、铂族金属、惚、菱镁矿、钾盐、金刚石等8种矿产未探明储量;矿业开发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在近7你以】多个矿山和采矿点中,大中型矿山仅20多个。矿山仍处于“多、小、散”状况,技术装备水平低,开采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普遍,精深加工不高,利用水平很低,产品质量差,品种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一些贵金属、金属矿山已进入残采状况,缺乏后备资源。广西矿产资源供需的严峻形势如不缓解,势必制约矿业以及广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谁投资,谁受益;谁勘查,谁开发”的原则,全面推行商业性地质勘查制度和优先取得采矿权制度。采取多种融资方式,激励、吸引各种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投资找矿,加快现有资源的有偿使用。二要实施“科技兴矿”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探、采、选、冶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三要遵循“总量控制,集约化、规模化开发”的原则,对重要矿种采取保护性措施。对已取得稀土、钨、锡、锑、煤、铜、重晶石、萤石8种矿产采矿许可证的,要鼓励和引导联合办矿。对大矿小开、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要限期整改。四要对现有矿山要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优化组织结构,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扩大开采规模,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建设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的办法,推动矿山企业改组、联合、兼并、组建公司或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

围绕广西经济摘好服务

广西矿业经济形势严峻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之一。广西经过40多年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截止1999年,发现矿种1巧种,探明储量85种,已开发利用的达67种。其中,部分矿产不仅能满足广西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广西已探明的1168处矿产地中,有近2/3为大中型矿产,以锡为主的多金属矿,主要集中在河池地区,占广西总储量的81.29%;铝土矿主要集中在百色地区,占总储量98.65%;锰矿则主要集中于南宁地区,占总储量的69.64%。

广西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多年来,矿业己成为广西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矿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矿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中一开源节流,合理开发矿业要实现广西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应重视和抓好以下工作:

实行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认真执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采,综合利用”的基本方针,严格执行采矿许可证制度、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进行地质勘查、开发、利用等各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治矿,使矿业经济管理完全纳人法制轨道。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西部矿产范文第4篇

(吉林省核工业地质局,吉林 长春 130062)

【摘 要】本文针对内蒙古某地相关地质基础工作及综合图文资料,在地层、岩浆岩、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就该地成矿条件作出如下分析。

关键词 成矿条件;分析;内蒙古

作者简介: 王子英(1987.02.26—),男,汉族,吉林长春人,本科,吉林省核工业地质局,助理工程师。

1 区域成矿条件概述

1.1 控矿地质条件

调查区位于内蒙-大兴安岭成矿省(Ⅱ-2),突泉-林西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铌(钽)B级成矿带(Ⅲ-6),内生金属矿产与地层、侵入岩、构造具有较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矿产分布具层控性、侵入岩的成矿专属性及构造控矿的方向性上。

1.1.1 地层条件

调查区内与金属矿产关系较为密切的地层单位主要为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等,钼矿化主要分布于白音高老组内,铁矿化与玛尼吐组地层有一定的关系,其它地层单元则基本或很少有矿点分布,这一结论与调查区内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基本一致。

1.1.2 岩浆岩条件

调查区内内生金属矿产,时代最新的围岩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最老的围岩没有发现;最新侵入体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最老的侵入体为早二叠世超基性岩。这些矿点大多在成因上属于岩浆岩型,个别可能为矽卡岩型、角砾岩型;在矿化特征方面,钼、铁、铬各具不同的矿化特点;在成矿时代上,钼、铁、铬矿点主要赋存于早二叠世超基性岩、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晚侏罗世火山岩中。说明上述内生金属矿产均与同一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这些构造岩浆活动期次又均与区域构造运动时代相关。

本区岩浆热液活动以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侏罗世较为活跃,具有很好的成矿意义,白垩纪岩浆侵入活动具有一定成矿意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本区矿化时期主要与晚古生代、中生代岩浆活动关系密切,且集中在早二叠世、中二叠世及晚侏罗世。

1.1.3 构造地质条件

工作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以东西向和北东向为主,其次为南北向和北西向。从区内已发现的矿产、矿点情况看,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与矿化作用有关,东西向断裂规模大、切割深,可能为热液运移及导矿通道;东西向、南北向断裂及其次级断裂可能为储矿构造,同时两组断裂构造控制着成矿元素富集的空间分布。此外,金属矿化与环形构造亦有一定的关系。

2 成矿条件分析

2.1 地球化学特征

通过对调查区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讨论,发现各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的分布特征、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分散与富集特征以及元素相关性等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通过对全区元素的变化系数、高值区面积、浓集系数、特高值区面积等所占次序的总和进行成矿元素次序的大致排列,认为调查区内主要成矿元素为Ni、Ag、Cr、Mo、W。

(2)通过对区内12中元素进行“R”型聚类分析(详见图1),测区中元素为一组。元素相关性较好的依次为Co、Ni(R=0.810);(Co、Ni)-Cu(R=0.774);(Co、Ni)-Cu-Cr(R=0.767)。结合谱系图可以看出,在相关系数为0.7时,Co、Ni、Cr、Cu相关密切,其他元素均在相关系数低于0.7时,降序于四元素相关,表明该区元素组合是由于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次构造活动以及多期次热液活动造成。

(3)从地球化学图上可以看出,Co、Ni、Cu、As四种元素在不同地质体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测区大部以中低背景为主,四元素中高背景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及西部,与本区晚侏罗世火山岩的分布形态基本一致,低背景及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测区中部和南部,与本区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P1γ)和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P2γ)分布形态基本一致,四种元素中任何一种元素的中低背景分布形态都显示出测区火山岩与侵入岩的分布形态,表明火山岩与侵入岩中的四元素丰度存在明显差异。

Cu、Ni高背景及高值区零星分布在测区北部及南东部,北部高值区与晚侏罗世火山岩有关,南东部高值区位于超基性岩体(P1Σ)中,高背景面积较小,高值区面积相对较大。

Co高值区及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西部及南东部,东西向断裂F16与北西向断裂F11控制测中西部高值区的分布。早二叠世超基性岩体(P1Σ)控制着测区南东部的高值区分布。

As元素高背景及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测区北部、中西部及南西部。北部高值区与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及北东向断裂构造有关。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南西部高值区主要与晚侏罗世火山岩以及晚白垩世花岗斑岩侵入有关。

(4)结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Mo、Ag两种元素套合较好,大部以低背景为主,高值区分布基本一致。

Mo高值区及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测区的中西部和北东部。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东北部高值区,沿下二叠统寿山沟组碎屑岩、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玛尼吐组(J3mn)火山岩与早侏罗世花岗岩(J1γ)、晚白垩世花岗斑岩(K2γπ)接触带呈北东向分布,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北东向断裂F4、F5有关。

Ag高背景区及高值区,位于测区中西部、北东部及东南部。中西部高值区位于北西向断层F11和东西向构造F16交汇复合部位,与构造作用有关。北东部高值区与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和北东向断裂F4、F5有关。东南部高值区位于超基性岩体(P1Σ)中,与超基性岩体关系密切。

(5)从地球化学特征来看,本区成矿有利的地质单元为下二叠统寿山沟组、晚侏罗世火山岩、早二叠世超基性岩、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等,主要成矿元素为Mo、W、Ag、Ni、Cr。

2.2 地球物理特征

由于未能收集到小比例尺航磁资料,调查区内又未开展1:5万地面高精度磁测,故只能依据本次检查区1:1万高精度磁测成果进行浅显分析。

依据1:1万高磁测量结果,结合物性特征分析,检查区内磁场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以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为主的地区往往呈现较低磁场,磁场强度在200nT以下;以中性火山岩、侵入岩为主的地区常呈现出较高磁场,磁场强度200nT~500nT;磁铁矿点地区则呈现出在正磁场背景上的高值异常,磁场强度600nT~1000nT,最高可达2500nT。

另外,检查区内钼矿点均位于较低磁场内,如六合屯钼矿点(编号2)、西图门钼矿点(编号3地物对比图见图2);磁铁矿点则位于高值磁异常内,如古恩磁铁矿点(编号1)。

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低磁场的呈现,与矿点所处地质背景有关,矿点所在的地质体本身为弱磁性或无磁性,以及矿点伴生的磁铁矿化较弱。另一方面,高值磁异常的出现,则与强磁铁矿化关系密切,很可能由磁铁矿体引起。

因此,本区磁异常对指示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矿点空间成矿规律分析

矿产在空间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大地构造、控矿构造及岩浆岩分布特征等制约,尤其是内生金属矿产空间分布规律最为突出,相同类型及成因的矿产在空间上分布具有类似的特征。

如前所述,区内已发现磁铁矿点4处、铬铁矿化点1处、钼矿点2处。这些矿点在成因上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矿点数量上以岩浆岩型为主,在成因上与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通过研究区内矿点的空间展布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特征:

(1)区内内生金属矿点与地层关系密切,特别是与上侏罗统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火山岩地层关系密切,区内银、钼、铁、铬等矿点主要分布于上述地层单元中。如六合屯钼矿点(编号2)分布在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中酸性火山岩中;古恩磁铁矿点(编号1)与上侏罗统玛尼吐组中性火山岩有关。

(2)区内内生金属矿点大多数也与早二叠世超基性岩、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晚白垩世石英闪长玢岩等关系密切。如乌兰吐东铬铁矿点(编号10)位于早二叠世超基性岩中;西图门钼矿点(编号3)位于早二叠世片麻状花岗岩中;额尔根吐南磁铁矿点(编号9)、呼和马场三队三马包磁铁矿点(编号11)、东站东磁铁矿点(编号12)位于中二叠世细粒花岗岩中;古恩磁铁矿点(编号1)位于晚侏罗世石英闪长玢岩中。

(3)区内大部分内生金属矿产也与构造空间分布密切相关,众多的矿点分布于断裂带内或两侧,以及不同方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如六合屯钼矿点(编号2)位于东西向断裂F17北侧,又处于东西向断层F17与南北向断层F20夹持部位;西图门钼矿点(编号3)位于南北向断裂F21内;古恩磁铁矿点(编号1)处于北东向断裂F3与南北向断裂F21交汇部位。各个矿(化)体的延伸方向受构造方向控制明显。

(4)区内内生金属矿产与环形构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六合屯钼矿点(编号2)分布在六合屯环形构造H-5北缘外侧;西图门钼矿点(编号3)分布于呼和马场环形构造H-2西缘内侧。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讨论,本区矿产的空间展布特征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地层和岩浆岩对矿产的分布表现尤为明显,断裂构造在宏观控制方面表现明显,但对于单个矿点或矿体的控制作用来说,由于工作程度所限或其它方面的原因,其微观控制作用显现不够明显。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地质矿产局.吉林省区域地质志[M].地质出版社,1988.

[2]贺淼.中国东北地区侏罗、白垩纪地层划分与对比[D].山东科技大学,2009.

西部矿产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SWOT analysis is one of the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competitive analysis. In this article, SWO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Handaqi Hei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Four aspects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some planning intentions of the program which would provide the basis for urban-rural integration of this district were expounded.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SWOT;规划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SWOT;planning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30-01

0引言

罕达汽镇位于黑河市爱辉区西部,距黑河市区125公里。罕达汽镇现有用地面积为5003平方公里,人口为7997人,其中城镇人口为4037人。

罕达汽镇自1985年建立以来,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2009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53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3055万元,第二产业总产值150948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378万元[1]。

1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竞争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2]。这种研究方法,最早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运用SWOT法进行选择分析,就是将与你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因素(Strengths)、弱点因素(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通过调查罗列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如对策等)。

2罕达汽镇城乡一体化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2.1.1 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罕达汽镇位于黑河市爱辉区西部,距黑河市区125公里,S310省道横穿镇域。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1]。

2.1.2 地域辽阔、矿物产丰富。罕达汽镇地处爱辉区重要成矿带,辖区内已发现煤炭、黄金、石墨、钼等矿藏17种,其中以煤炭、岩金储量为最,已探明煤炭储量3.5亿吨,岩金储量15吨以上,是爱辉区西部煤田所在地。农业发展空间广阔,现有耕地面积25.4万亩,农村人均耕地50.5亩,林地面积525万亩,草原面积112.5万亩,水面面积7.5万亩,湿地、河流纵横交错,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1]。

2.1.3 生态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境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0%,森林资源的储积量居爱辉区之首,年采伐量4万平方米;境内有珍稀的野生动物、名贵的中草药材及二十几种天然绿色野生植物,自然环境优美。

2.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2.2.1 生态环境问题。罕达汽镇原有一些废弃煤矿周边生态环境较差,污染周边耕地、大气和地下水资源,需要进行生态修复。现有矿产区建设过程中煤矸石等废弃物管理和无害化处理水平较低,急需整治。

2.2.2 矿产品开发问题。罕达汽镇矿产品深加工潜力巨大,但是矿产品开发基本处于“原字号”水平,缺乏矿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急需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入投资商开发矿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项目。

2.2.3 机制和体制制约问题。罕达汽镇现有机构设置政出多门,镇党委和政府对于镇域内各种机构基本没有管理和制约机制,镇域内资源管理无序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压力逐年加大。

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2.3.1 区域定位作用提升。黑河市把罕达汽镇定位为西部矿产经济开发区和西部经济重镇,通过资源整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罕达汽镇完全有条件成为连接黑河西部各乡镇至嫩江物流集散、旅游休闲的中心节点,黑河市矿产品生产加工核心区,生态环境核心功能区,进而成为黑河市西部经济中心,发挥西部经济文化中心的辐射拉动作用。

2.3.2 体制机制改革突破。针对罕达汽镇体长期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黑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进行多次专题调研,提出了具体改革思路,决定成立副处级罕达汽矿业开发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罕达汽镇各部门工作,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罕达汽镇长远发展奠定体制和机制基础。

2.3.3 政策和项目支持。黑河市将加大对罕达汽镇的政策和项目支持,重点调整产业政策,加大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的项目支撑力度,综合配套推进措施,势必将加快罕达汽镇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步伐。

2.4 挑战分析(Threats)

2.4.1 招商引资缺乏竞争力。由于罕达汽镇没有税收职能,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只能对上申请,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缺乏灵活性;另外,城镇基础设施尚不配套,规划工业用地没有明确等条件制约了外资进入,需要采取综合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2.4.2 农业形势发展严峻。罕达汽镇现有耕地面积25.4万亩,农村人均耕地50.5亩,农业形成了以小麦、大豆、杂(芸)豆为主要品种的种植业格局。但是,2009年第一产业仅实现增加值3055万元,亩均产值仅为120元;且品种单一,机械化率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科技贡献率和单位效益较低,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2.4.3 城镇化资金缺口较大。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817万元(不含矿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万元,财政总收入仅为3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8.2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00元,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473元[1]。镇域经济总量和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但是,罕达汽镇没有税收职能,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城镇化需要。

3小结

总体而言,罕达汽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只要坚持集中精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得力,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有效化解各种挑战,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西部矿产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西部大开发 国士资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上选择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的经济发展道路,历史上形成的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一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东西部地区间的非均衡程度有所加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这种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正在或将进一步凸现出来。西部的开发与发展作为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部署,受到中央高层和经济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1999年6月17日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西部地区大开发。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量。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方针。

因此,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我国跨世纪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东部的开发与发展凭借的是地理区位的优势,那么西部的区域发展基础和优势则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于资源优势。西部地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无疑在于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的开放、开发必须围绕自然资源基础来做文章。

作为西部不发达地区来说,除了自然资源优势之外,还有一大优势不容忽视,就是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后发优势,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积累起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经济资源都应是西部经济起飞的良好外部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西部大开发不应再走低效率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道路,而必须考虑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外部资金、技术、人才优势的嫁接,真正充分地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区域经济优势。

研究总结国内外的资源开发的经验与教训,重视西部开发的质量和效益,避免再走过去的“先开发,后治理”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路子,对西部国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启动西部大开发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西部的区域发展优势在于立足于资源基础上实施有效的资源转换战略

(一)资源转换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

认为,劳动者、劳动手段与劳动对象构成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具优势的区域几乎不存在。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自身的某一种或几种优势经济资源,吸引自身短缺的其他资源要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种利用自身的某一或某些优势资源吸引其他短缺资源进行组合,形成现实生产力的过程的区域发展战略称为资源转换战略。

(二)实施资源转换战略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人力资源分布不均,总体状况是人力(智力)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交通、信息比较封闭,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因此,其经济发展战略应是以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为先导,走自然资源转换类型的发展道路。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如45种主要矿产资源探明储量潜在价值东、中、西部比例为1∶2∶2。西部是煤炭、化学矿以及部分有色金属集中的地区,新疆是我国未来石油战略基地。陕西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甘肃有23种矿产的潜在开发优势;青海有丰富的水电、盐湖、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非金属矿产、高原野生动植物及旅游资源;新疆地上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地下有丰富的石油、煤炭、金属矿藏等。因此西部的不发达状态又被称作是“富饶的贫困”,或地上贫困,地下富饶。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曾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要素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资金要素集中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也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而矿产、土地资源等则西部具有很大潜力和优势。

自然资源丰富,资金和技术相对缺乏,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各种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这些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立足于以开发、加工自然资源的重点建设为主导,实行自然资源转换战略,带动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以自然资源作为吸引资金和技术流入的重要因素。逐步改善区域基础设施环境和市场环境。现阶段有一种观点认为,西部地区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时代已经结束,理由是受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兴起,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受到冲击,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确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一个区域的发展,不能脱离其历史发展阶段,不能脱离区域的微观市场基础,否则一切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笔者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地区实现经济起飞的“原始资本”,通过资源开发产业逐步为西部的大发展培育市场和微观基础,是促进西部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西部矿产范文第7篇

常山县,隶属于浙江省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部、金衢盆地西部、钱塘江上游,与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接壤,素有“四省通衢,两浙首站”之称;截至2018年末,全县总面积1099.07平方千米,辖6镇5乡3个街道,180个行政村,人口34.42万。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建县,始称定阳;唐朝咸亨五年(674年),分信安在原定阳县地置常山县,以县治南有常山(又名长山,即今湖山)命名,以常山县为名自此始;常山县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产资源有38个品种,其中石灰石、石煤、莹石矿储量和品位均居浙江省首位。

(来源:文章屋网 )

西部矿产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西奥多・罗斯福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一、自然资源耗费严重与早期的自然保护活动

美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广袤肥沃的可耕地;地下矿产蕴藏量之大、种类之多,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可以与之匹敌;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水系的许多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既可灌溉农田,又可用于水力发电;在平原、山区和森林中,还有大量野生动物栖息繁衍。但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工业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达到了极为严重的程度。

首先遭到破坏的是森林。在西进运动中,移民焚烧森林开荒、修建房屋消耗了大量木料。进入19世纪后半期,汽轮和铁路的发展加大了对木材的需耗,对森林的破坏更加严重。到20世纪初,美国的原始森林面积剩下不足2亿英亩[1]。

美国的矿产丰富,但是矿产不同于其他资源,一旦浪费就不能再生。在工业化初期,石油、煤、金属和天然气等都以极为浪费的方式开采挖掘着。西部“无烟煤的开采浪费率达到50%―100%”[2],开采金属矿和石油时的浪费同样十分惊人[3]。

美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也令人吃惊。19世纪中叶,铁路线向西延伸,铁路公司专门雇猎手屠杀野牛;军队为了断绝印第安人的食物来源,也大量屠杀野牛。进入70年代后,用野牛皮制造皮鞋和马鞍回报丰厚,这也使野牛的种群数锐减。由于无节制的滥杀,1883年美国国家博物馆考察队在西部找到的野牛不足200头,1903年只找到34头野牛[4]。

空气与水的污染是19世纪后期日趋严重的问题之一。内战结束后,美国城市兴建工厂,工业的废水废物大量排入江河,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危害人类健康;有害气体的排放也是严重的公害,使城市生活条件恶化。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和有识之士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破坏深感忧虑。他们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看法,有些还付诸行动。乔治・伯金斯・马什是一位对19世纪后期有关资源保护运动影响较为深远的学者。他于1864年出版了《人与自然》一书,提出对某一种资源的过分使用必然会对其他的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生态平衡,重视森林的作用。他通过努力,唤起了美国人民对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的后果的关注。约翰・韦斯利・鲍威尔是另一位在资源保护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从1867年起,他率领一批科学家去美国西南部考察,弄清了当地的土地和水资源情况。通过调查资料,他提出了建立灌溉系统和进行资源保护等极有价值的意见,启发人们对西部予以科学认识。博物学家约翰・米尔大力提倡保持自然景观。在他的努力下,1890年时任美国总统哈里逊签署立法,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红山和约塞米蒂两个国家公园。这是继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之后两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此外,还有其他学者和政府官员就环境保护问题提出见解、采取措施,这些都推动了西奥多・罗斯福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的开展和实施。

二、西奥多・罗斯福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西奥多・罗斯福在就任总统期间,实行积极的资源保护政策,明确提出以发展、持续、公平、效率为指导原则,以森林保护为中心环节,对水、土、森林、牧场、矿产资源和野生动植物,甚至包括文明古迹进行全面保护;大力制止劫掠、浪费、破坏自然资源;提倡节制使用资源,为美国日后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美国和世界环境保护史的先河。

1.保护森林资源。

罗斯福认为保护森林是整个资源保护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所在。因此,他在就任总统后,开展的首要工作就是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他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第一,1905年在农业部下设立森林局,由著名的森林学教授吉福德・平肖担任局长,主要负责管理国家的森林及林地,宣传森林采伐和植树造林知识,提供森林管理、保护的建议。第二,为防止森林火灾和盗贼,政府修建各种交通设施通往林区,建立各项防火措施;在许多州建立森林委员会等[5]。第三,1908年5月,成立了全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下设水利、森林、土地和矿产资源四个局,由平肖负责兼管,负责就水源、森林、土壤和矿藏提出报告,成为罗斯福的重要智囊团。第四,1907年,政府成立了内陆水道委员会,此后又成立了全国水道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就是研究森林、河流及其他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以备综合治理;制定改善和管理国内河流的计划。委员会通过对内陆水道的调研和修正,减少了水灾,使得内陆水道交通量大为增加[6]。第五,为保护森林中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建立了5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创建了4个国家公园,确立了51个国家鸟禽保护地,分布于17个州及领地[7]。

2.开发、灌溉西部土地。

西部地区土壤破坏比较严重。早年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大量往西部移民,不少移民在半干旱地带和沙漠地带筑起了小型灌溉工程,发展农牧产业。1878年国会颁布《木材石料法》,将西部不宜农业而宜植树的土地低价出售。结果把大量国有土地卖给私人以后,造成土地投机,反而不利于植树造林。罗斯福就任总统之后,大力开发西部贫瘠土地。1902年,《纽兰兹法》经罗斯福签署生效。该法规定从1902年7月1日起,联邦政府把西部16个州和领地出售公有土地所得用来修建水库和水坝等灌溉工程。到1906年已修建了28项水利工程。比较著名的是桑利亚纳州在罗斯福大坝、华盛顿州的科罗拉多河上修建的布尔德拦水大坝及哥伦比亚河上的大古力工程。

3.将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收归国家。

工业化的推进依赖于技术的改进和矿产资源的利用。在西部,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采掘方法,矿工们一般“采用最旧最浪费的办法获取地下宝藏”[8],对矿产资源的使用进行科学规划势在必行,这也意味着国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罗斯福指出:“我们喜欢说我们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情况并非如此。国家的矿藏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等是不能自行再生的,因此最后必将枯竭。目前我们浪费矿物资源,将使我们的后裔比在正常情形下提前一两代就感到资源枯竭。”[9]为此,当时的政府规定联邦政府“应当保留所有贮藏磷矿、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的土地,并且保留政府可能出售的其他土地上的一切矿藏的所有权”,付诸实施后,将大约7000万英亩的土地划为矿产保留地。

4.发起第一次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

为了调动全社会关心与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热情,罗斯福于1908年5月在白宫召开了一次保护自然资源的会议,邀请各州州长、各部部长、国会议员、法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目的是制定一个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计划,强调联邦政府来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的自然资源,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以此为契机,兴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36个州相继成立了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10]。次年,罗斯福又发起召开了北美自然资源保护会议,将保护自然资源的问题放到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视角进行协商合作。

西奥多・罗斯福实行的以上措施卓有成效。首先,在他任内,美国的森林保护及植树造林工作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在美国的21个州建立了138块林地,成功地保留了约6000万公顷的林地[11],这样就使森林面积从4300万英亩增加到了19400万英亩[12]。其次,西部灌溉工程的实施,使许多沙漠地区变成了农业区,数百万英亩的土地恢复了耕种力,增加了粮食的产量,为配合工业及第三产业的需要奠定了基础。最后,保护了地下资源,包括地下水和金属矿藏。在1906年封闭了6400万英亩的公有土地,在1908年又封闭了14000万英亩的公有土地[13],有效地保护了这些土地上的林地、水利设施和矿藏。总之,罗斯福进行的自然资源保护运动缓解了开发自然资源的无政府状态和浪费现象,“它标志着从开拓时期的开发理论过渡到一个成熟的人民的保护理论的时期,此刻,他们对于原有的继承下来的物产是否足以应付现在及未来时代的需要表示关切了”。[14]如今,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最为热议的问题之一,各个国家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出发就环境保护和治理进行有关的商讨和研究的活动越来越多,普通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日益增强,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对地球的长远发展负责就是为人类自己负责,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埃里奥特・莫里森著.南开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研究室译.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401.

[2]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80.

[3]李剑鸣著.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77.

[4]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丁则民卷主编.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美国通史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2002:124-125.

[5]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1-293.

[6]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98.

[7]董继民著.美国近代史述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01.

[8]亚瑟・贝宁著.美国经济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55.

[9]赵一凡编.美国的历史文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36.

[10][12]王荣纲,黄兆群主编.美国十大总统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