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不良贷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良贷款范文第1篇

14年后,中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信贷规模也大幅增长。经估算,2008年以来,我国信贷总量增长超过一倍。同时,由于江浙及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破产情况严重,连带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的持续增加。新一轮的不良贷款清理工作将在下一步进行。

对商业银行来说,利润率及不良率的双重考核压力将一直伴随,不良贷款究竟占银行总负债的多大份额,现在众说纷纭;银行坏账究竟该如何处置,观点也不统一。长期来看,谁该为这么多的不良贷款买单?

不良贷款“双集中”

截至2013年中报,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4409.51亿元,较2012年年底增长了388.54亿元,增速达9.66%。而从中国银行业整体情况来看,到今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连续第七个季度上升,达到5400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告诉《新财经》记者:“从不良贷款结构上看,目前呈现‘双集中’的特点,也就是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比较集中。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最高,占全国的64.12%,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像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省的不良贷款比重最高;从行业来看,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的是制造业、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及房地产业等;从区域来看,信用风险更多集中在制造业大省和对外开放的大省,‘长三角’地区相对突出。”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254亿元,约占所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60.32%,不良率0.97%,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56亿元,占比17.72%,不良率为0.8%;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496亿元,占比9.19%%,不良率0.86%。从趋势上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开始持续上升。

曾刚表示:“过去一段时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整体上呈缓步上升趋势,但目前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到1%;而欧美一些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欧洲一些国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0%以上,美国的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在5%左右。所以,从全世界来看,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率还是比较低的。”

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与宏观经济下行有着直接的关联性,曾刚告诉记者:“其实很多产业在2009年的时候就应该淘汰,但因为当时信贷的超高增长,使这些企业又活过来了,使企业的资金需求更大了。”

而且从2012年开始,钢贸、光伏、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集中爆发,短期内这些产业还无法摆脱经营困境,连带的银行不良贷款重灾区的现状也无法得到改变。另外,房地产和政府平台贷款在整体信贷中占比较大,数据显示,全国规模以上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已经达到75%左右,业内人士分析,中国的房地产业已经呈现了杠杆率迅速抬升、资产价格迅速上涨、潜在增长率下滑等三个危险预警信号,一旦风险爆发将导致大范围的信贷违约。

同时,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末,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15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9.3万亿元,约有1.86万亿元的平台贷款未实现现金流覆盖,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而摩根士丹利认为,官方公布的不良贷款率完全忽视了影子银行的融资规模,银行体系对影子银行存在重大敞口。

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招数

多家上市银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升,其中,招商、兴业、中信等银行的上升幅度均超过了10个基点。同时,多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的核销力度是上年同期的几倍。

进入9月后,多家商业银行都加大了处置不良贷款的力度,包括工行、中行、交行、农行、中信、兴业等银行已经在向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招标转让不良资产,有的已经成交,有的还在接洽中。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通过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四大国有银行3/4的不良贷款,价值1.4万亿元。除了剥离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种方式,银行还会通过现金回收、重组、核销等方式来处置不良贷款。

建行某分行风险管理部主管蔡元君告诉记者:“银行处理坏账无非几种方式,一是处理抵押物,二是找担保单位偿还,三是压缩式盘活,四是资产重组,五是核?销。”

蔡元君进一步解释说,处理抵押物和找担保单位偿还是银行最传统的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比如企业抵押了100万元的房产,银行只能给企业提供70万元的贷款,如果贷款不能回收,银行会处置抵押的房产回收现金。

而压缩式盘活的方式,要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如果这个企业还能正常运营,且它的产品还有一定的市场,银行可以采取压缩式盘活的方式来帮助企业归还贷款。银行会给企业提供一部分流动资金,让企业支撑正常运转,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一点一点回收资金。蔡元君说:“这样的企业如果银行要求一次性还款的话,企业可能就破产了,所有的银行贷款就都收不回来了。”

还有一种是以贷款平移的方式来回收贷款,蔡元君介绍说:“就是A企业的贷款转给B企业,一般情况下,A企业和B企业之间是有关联关系或直接利益关系的,在B企业愿意承担这个债务的前提下,银行为了让资产不受损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回收贷款。”

而用资产重组的方式处理不良贷款,最后可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引进投资者,收购这家企业的不良贷款,帮助企业生产经营,使其起死回生,投资者最后成为这家企业的股东;另一种是这家企业已经没有经营能力了,投资者会把买来的不良贷款打包卖掉。蔡元君表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就说明银行已经无法回收这家企业的贷款了,即使走法律途径也无济于事。而将不良贷款打包卖给投资者,至少还能收回一部分资金。”

蔡元君举例说,如果投资者花200万元买了1000万元的资产包,通过自己的方式能收回来300万元,投资者就能赚到100万元,收回的越多,赚的越多。对于银行来说,至少1000万元的不良贷款不会全部损失掉,还能收回200万元。

而对于资产管理公司来说,接收的银行不良贷款也不一定都是坏账,有不少是很好的资产。蔡元君告诉记者:“比如一家大酒店因流动资金周转不灵,超过了银行的还款预期,被银行认定为不良贷款。这家大酒店被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后,如果能从管理等各方面来提升酒店的经营能力,也许酒店就赚钱了。但银行没有那么多精力来做这些事情,所以只能按不良贷款来运作。”

应让风险充分暴露

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政府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信贷规模已经有了大幅增长。根据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数据,在剔除中央政府的直接借款之后,剩余信贷总量可达105万亿元。按照20世纪90年代末20%的不良贷款率估算,意味着目前的坏账规模将达到21万亿元,与GDP之比高达40%。

如此高的坏账规模,中国是否能负担得起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处理成本?按照监管规定,逾期贷款无法收回但尚未确定时,应在账面上提取坏账损失准备;商业银行在确定不良贷款已无法收回时,应从利润中予以注销。

由于商业银行面临着层层下压的不良率考核机制,一些银行在不良贷款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采用平移、覆盖、展期等方式来掩盖不良率的真实数据,而提取坏账准备金也有一定的弹性。蔡元君告诉记者:“银行每年会提取一定比例的坏账准备金,从利润中核销坏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坏账准备金也是商业银行调节利润的蓄水池。如果今年利润高了,就可以多提坏账准备金,加大计提后,银行预期损失就可以被覆盖;如果明年的利润下降了,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就可以降低一点。”

曾刚表示:“对于银行来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经营都是有风险的,不良贷款的形成在任何国家、任何阶段都会发生,只是不同的国家处置的方法不一样。美国之前的处置方法可能更多是将不良资产打包成垃圾债券卖给老百姓。”

不良贷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双升;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052-04

不良贷款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的一大隐患,是金融体系不稳定,银行出现亏损和倒闭,诱发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自采取贷款五级分类方法以来,不良贷款的监管要求更加严格,大部分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实现了“双降”。但是,结合不良贷款五级分类结构变化以及行业结构来看,次级类、可疑类不良贷款迁徙率双双上升、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说明不良贷款“双降”背后存在较大的隐忧。为了能够清晰地阐述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本文选取了12家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总资产排名前五位的银行的年报数据作为依托,这五家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这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时间较早,并且已经上市,发展较为成熟,能够突出地反映我国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

1 五家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现状分析

1.1 不良贷款“双降”

根据银监会年报披露,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65.7亿元,比上年减少71.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但是,伴随不良贷款比率“双降”的是26.83%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总量的上升和较高的核销比率,因而不良贷款的“双降”存在稀释因素。

如右图所示,2008―2010年,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从1%以上降至0.7%以下,其中,兴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最低已至0.42%,比率最高的民生银行,也只有0.69%。同时,五家银行的年报数据显示,这三年五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也在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的“双降”从表面上反映了几家银行资产质量的普遍提高。

但是,对比每年的核销比率,可以看出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是通过较高的核销比率实现的,核销比率最高的是民生银行,2008―2010年都维持在10%以上,兴业银行虽然2010年核销比率只有1.96%,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其2008年的数据高至20.9%,而招商、浦发和中信三家银行的核销比率保持在7%至11%之间。五家银行维持如此高的核销比率,缩小了不良贷款比率的分母,为不良贷款余额的降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由于银行核销比率取决于贷款拨备率以及核销成本,从表1可以看出,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2008―2010年上升了一倍,除兴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在逐年下降外,其他三家银行的拨备覆盖率都在迅速提升,为不良贷款的核销做了充分的资金准备。同时,2008年汶川地震后,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核销因地震无法偿还的债务。2009年财政部放宽了银行类金融机构关于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核销的自,单笔数额在500万元以下的贷款,经追索一年后可以核销,由此大幅度简化了核销程序,降低了银行贷款核销的操作成本,提供了银行提高核销比率的动力。

民生银行[]270.45[]206.04[]150.04 数据来源:五家商业银行2008―2010年年报计算及整理得出。

1.2 不良贷款迁徙率 “双升”

如表2所示,2008―2010年,五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正常类贷款迁徙率都在持续下降,平均值最高的浦发银行,也只有2.24%。这表明,五家商业银行正常类贷款向下迁徙的速度放缓。由于正常类贷款迁徙率是不良贷款产生的第一道关口,且基数较大,对其他几级不良贷款的绝对额影响较大。再看关注类贷款迁徙率,除民生银行2010年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上升外,其他四家商业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迁徙率都在逐年下降,但是,关注其三年平均值可以发现,除中信银行比率较低,为6.25%外,其余四家皆在10%左右。由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是不良贷款反弹的诱因,其比率持续走高表明正常类贷款正以每年10%的速度转为不良贷款,未来不良贷款的形成压力增大。

再看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五家商业银行的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平均值在28%至63.28%之间,即存量不良贷款每年约以45%的速度恶化为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横向来看,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次级类贷款迁徙率逐年上升,兴业银行在2010年甚至达到了63.28%,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则是在2009年速降后又迅速上升,民生银行在2009年升至82.19%后下降。最后看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从纵向看,五家商业银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平均值在10%至38%之间,说明2008―2010年,五家商业银行损失类贷款每年约以20%的速度增长。从横向看,招商、浦发和兴业三家银行的可疑类贷款迁徙率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分别增加了2倍和5倍,而中信和民生三年来降速最为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滞后性,一些贷款客户的财务恶化状况在2009年才出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关注类贷款可操作性比较大,逾期不超过三个月的都可以作为关注类贷款,因而一些本应划入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的项目在早期都划入了关注类,导致后期次级类贷款和可疑类贷款波动性较大。

1.3 不良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

从表3可以看出,从企业贷款行业投向看,五家商业银行中,制造业比重都是最高的,其中,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都在20%以上。这一方面是由于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关系着各行业的发展,对其一些重点行业放贷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大力支持,甚至还能获得政府贷款补贴。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制造业客户涵盖纺织、石油、医药、装备制造等30大类行业,因而整体贷款比重比较大,不良贷款比率也比较高(五家商业银行约在1%)。

再看批发零售业,五家商业银行中,批发零售业占比虽然参差不一,在5.83%至12.93%之间,但是不良贷款率都在1%以上。这是由于批发零售业客户多为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财务制度尚不健全,银行在贷款审核时成本较高,因而提出了更高的贷款利率,反过来却成为企业的负担,再加上企业信用意识不强,贷款到期时赖账违约状况时有发生,为不良贷款的产生埋下隐患。

最后看房地产业,由于房地产业属于敏感性行业,各家银行贷款给房地产业的客户时,既要符合监管当局信贷政策的要求,又要从自身利益和资产安全性角度出发,衡量机会成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因而银行资金流向房地产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各家银行对风险的掌控和防范的措施及实施效果不同,造成不良贷款率也有差别。如浦发银行和兴业银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相差无几,但是不良贷款率却相差0.28个百分点,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只有0.1%之差,不良贷款率却相差约1个百分点。

2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2.1 外部原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银监会监管要求变化,都会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增减和结构产生影响。从2007年年底至2010年年底,中央银行再度启用信贷规模控制,并按季控制,每家银行每年的信贷规模都受到一定的指标限制。如果央行在某一季度准予发放的贷款增加,一些银行急于释放信贷冲动,获取利差收入盲目地增加贷款总量,忽视了资产的安全性,就会引起不良贷款的产生。而银监会对银行的贷款流向以及审核程序都有一定的监管要求,如2010年银监会出台多项指导意见,从“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引导到“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出台,对信贷规模进行严格控制,特别是一些敏感行业,如房地产开发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在100点以下,监管当局限制银行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开发业,致使一些房地产开发公司再融资困难,缺乏稳定的现金流维持其建造,形成烂尾工程或工程延期,造成贷款逾期或者贷款损失,催生不良贷款。

2.2 来自企业的原因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比较晚,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企业信用意识不高,银行因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蒙受损失。一些效益不高的企业为了能够获得银行贷款支持其现金流,不惜通过关联交易及伪造贷款申请书的方式瞒过银行的审核;而贷款发放后,这些企业又通过编造或伪造财务信息,对银行的监督蒙混过关;贷款到期后,企业在经营中由于遇到经营困难,遭受损失,或者虽有偿还能力,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履行还款义务,冒险违约拖延贷款,甚至赖账不偿还贷款,为银行收回贷款造成重重阻碍。

2.3 源于银行自身的原因

(1)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信贷人员素质不高,信贷员对贷款申请审查不严,盲目放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方面,信贷人员贷款前的调查不充分。银行给企业每笔贷款都应该是度身定做的,如果给企业过量的贷款,企业一定会将多余的部分用于其他未经银行审查的项目,无形中加大了贷款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在员工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着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培训结果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等问题,一些银行信贷工作人员为了在贷款业务中获取私人利益背离了职业道德,通过虚假担保等违规操作帮助亲属及自身贷款,到期违约拖欠贷款,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2)产权属性国有化使股份制商业银行受到政府干预。由于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建立在全民公有制基础上的,是以政府(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部门及其附属的国有企业为股权结构主体,因而必然存在着政府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如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是国有大型企业作为大股东或者控股股东的股份制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兴业银行都是由地方政府财政出资或者地方国有企业出资组建的,因而这些银行的董事长和最高经营层的人选最终都由地方政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有可能受到地方政府的左右,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自身业绩考虑,为了增加项目建设,发展当地经济,往往对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项目调查、信贷决策等经营活动直接干预,在自身财政负债累累的情况下,违规或变相为效益低下的项目提供担保,导致银行决策失误,资产质量低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出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忽视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形成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情况也不时发生。

3 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防范不良贷款的对策与建议

3.1 在监管当局限制信贷规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票据融资、委托贷款和担保贷款等业务

首先,票据融资业务的操作尽量不占或少占信贷规模,如采用买入返售对卖出回购套作模式,既能提高赢利水平,又能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委托贷款和担保贷款不占用银行的信贷资金,银行也能够免予承担贷款损失的风险,又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还能够获得一定比例的手续费。其次,政府鼓励对中小企业担保贷款,对于向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与此同时,在担保贷款中,银行要注意严格审核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对担保抵押物进行详细地审查,防止互相担保、连环担保的现象出现。

3.2 建立企业贷款保险制度

贷款业务发生时,由贷款企业、银行与财产保险公司三方共同订立保证贷款合约,企业自己为受益人,企业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费,以企业贷款对应的抵押物为保险标的,当借款企业在借款期限内暂时失去还贷能力时,由财产保险公司负责向银行还本付息,而当在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期限内借款企业收入流恢复后再向保险公司偿还垫付资金。这样银行就成功地把一部分风险转给了保险公司,减少了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参与了银行的信贷决策,对于防止银行决策失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3 建立多人贷款监督激励机制,改革员工管理模式,提高信贷人员业务素质

在进行每一单贷款审核时,都要有三位信贷人员的签名和盖章,贷款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提高员工对于防范不良贷款的风险意识。在贷款发放后,由已经签字的每位信贷人员定期与客户进行信息沟通,并且把员工对于客户的信息熟悉和准确度作为衡量其绩效工资的一部分,激励员工实时关注客户贷款资金流向,以便于客户出现偿债危机时银行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3.4 引入股权激励机制,进行公私混合型股份制改造,抗衡政府的行政干预

公私混合型股份制改造,尽管股东多元化,但共同的目标取向(赢利)则使激励约束更加集中,力度进一步加强。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通过购买银行的股票,成为银行的股东,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当地方政府强制银行接受其项目融资要求时,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出于私人利益考虑,倾向于排斥贷款给那些会给银行经营带来较大影响,易产生不良资产的项目,对这些项目采取更有利于银行长远发展的融资方式,如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政府筹集项目资金。而贷款给地方政府后,银行工作人员出于主人翁意识,对于贷后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和项目资金流向加强监督,以及时评估政府偿债能力,确保资金确实用于项目建设。

参考文献:

[1]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08―2010年年报[R].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201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年报[R].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

[3]喻小梅.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8

[4]陆岷峰,张玉洁.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思考[J].金融教学研究,2011(3):60-64.

[5]屠德俊.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况,2009(2):23-27

[6]庄庆.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保险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上海金融,2003(11):57-58

不良贷款范文第3篇

(一)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在审核分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风险约束体系,要严格坚持“三查”制度,审查贷款企业的诚信情况,将担保和抵押落实到位。在进行贷款决策时,把好贷款投放关,切实防范新增贷款风险,减少决策失误,杜绝出现不良贷款,做到事前控制;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在发放每一笔贷款前,都要落实第一责任人,并签订责任书,假如出现不良贷款,则需严格追究第一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将问责制贯彻到底;应用对内授权、对外授信的管理模式,要求联社业务管理部门要依据不同信用社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授权。

(二)活用清收方式现阶段,形成不良贷款的原因多种多样,存在形形的借款人员,贷款一时不易收回,要想将不良贷款盘活,则需要根据借款人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能只强调回收现金,可以应用多种方式灵活清收。为了保证收回信贷资产,可以先还后贷,也可以对其减免部分利息,资产也可以用来抵债,可以按照先易后难、先近后远、先点后面、先息后本、先谈后诉的原则和方法,逐户制定清收盘活计划和方案,只要方法得当,不出现违法违规行为,都可以应用。再有,联社要下放一定的权力,对于操作合理的现象,不予追究信贷人员的责任,应用即收即审的办法,解决当前人员的思想问题,让基层信用社发挥自身优势,盘活不良贷款。

(三)建立不良贷款监测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全面管理贷款余额,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可以针对不同贷款,建立监测台账,每一个客户都要建立有关档案,随时了解企业法人代表的经济情况,掌握企业的资产情况,掌握个人客户活动的范围、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收入情况等,有利于以后的分析工作,可以及时收回贷款;在月末和季末,要能够准确预测到不良贷款的发生,及时预测当月和当季不良贷款的收回情况,在掌握情况变化的基础上,制订应对办法,努力推进清收工作。由于各种因素形成的新不良贷款,在确定以后,允许信用社当年消化。

(四)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专业工作水平,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必须理解一些专业名词,认真学习《经济法》和《合同法》,并能够在实际工作当中灵活运用。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工作人员具备风险意识,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认真审查每一个贷款人员,也就是不要过于相信任何贷款人员的一面之词,利用各种手段寻找贷款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要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如在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时,要能准确判断财务报表的真假,要能准确察觉到财务报表后面存在的关系。

二、结束语

不良贷款范文第4篇

一、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

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不良贷款消化难度大、成本高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捉襟见肘,这一点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明显。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存贷款规模不大,依靠自身力量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又有限,一旦贷款无法正常回收形成不良,这势必给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减弱对县域经济乃至乡镇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第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

我国的投资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和贷款)”的模式,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一旦投资结果使得贷款到期无力归还,形成不良,对项目有决策权的部门一般不承担经济责任,而银行被动提供贷款资金,却承担了项目投资的全部经济责任。

第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害。

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但“短贷长用”的现象经常出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亏,影响资金周转。

第五,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第六,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第七,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机逃废银行债务。

第八,银行经营管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质不高。

第九,利率调整,利差缩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增大。

有几次存贷利率调整,对商业银行财务收支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很大,最终也导致处理不良贷款存量的财力被削弱。这主要包括存贷款利率倒挂、存贷款利率风险和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与中长期贷款利率不对称三个方面因素。自1996年以来连续调低贷款利率,而按储蓄存款章程规定,各种不同存期的定期储蓄存款均以存入日的挂牌利率为准,由于1996年之前存入的定期存款利率较高,甚至几倍于贷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提存的“应付利息”全部付罄,余额变成了红字(超额),这些巨额的亏损只能由商业银行被迫承受,造成存款进来利率高、贷款利率负担低的不平衡的局面。上述九个方面的原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一个有效风险定价机制,整个风险的价格完全在政府的管制下;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政府角色定位的失衡,这一点在本文第三部分会进一步分析。

二、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瓶颈分析

本节选择苏南地区某一县级城市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从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消化情况两个方面来分析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所在。

以某市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为例,可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第一,从2002年1月到2003年6月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数从3.11亿元减少至1.65亿元,消化不良贷款1.46亿元,占2002年年初的46.95%,成绩明显。

第二,在过去的18个月内,该银行的贷款业务发展非常快,贷款余额绝对数大幅度提高,月度间增长速度较高,尤其是进入2003年度后,月均增幅达到16.54%,2003年6月增幅更是接近30%,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三,在不良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下降和贷款余额绝对数持续快速上升的双重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也呈现快速下降的特征,从2002年初的37.42%回落到2003年6月末的6.02%.但即便如此,该行的不良贷款率在当地的金融机构中仍属较高水平。

第四,通过尝试运用回归分析,发现不良贷款下降率和贷款增长率间并不完全具备线性关系,可见,该行贷款余额快速增长对不良贷款的“稀释”作用仅是该行不良贷款率快速下降的一个因素,另一因素为核销,仅2003年初该行核销的不良贷款即超过一亿元。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该行不良贷款率呈现快速下降趋势实属正常,而不良贷款绝对数的下降则更多的依赖核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这是以贷款余额快速增长为代价。而从不良贷款的消化手段来看,核销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依旧占有主导地位,进一步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难度和成本均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新增贷款中势必出现新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余额必然相应出现反复,这一点在进入2003年度已经有所反映,不良贷款的消化正在逐步走入“瓶颈”。一方面,贷款增长速度和贷款余额不断增加,虽然新增贷款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很低,但由于基数较大,形成不良贷款的绝对数依旧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不良贷款的核销按部就班进行,极有可能出现核销数和新增数相抵,使得不良贷款率表面下降,绝对数不变的“困境”。下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结合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框架构思。

三、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多级决策,一级经营,法人是惟一的受托人(假定这种体制合理),各级分支机构是人,人应为法人利益勤恳工作。但由于层次多、政令传递速度慢、管理路径长、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不能对下级行绩效进行及时甄别的问题依旧存在;掌握着本机构实际控制权的各分支机构也远没有树立统一的法人观念,在自身利益驱动下,有着强烈的自主性和不规范性。“内部人控制”在国有商业银行的结构特点下,又衍生出了“层级控制”现象,这是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原因。

行政选拔机制,较好的职位锁定性,为“层级控制”奠定了组织基础,它不仅嵌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也给通过“寻租”行为获取经营权提供了可能,经营者只要同上一级委托者搞好关系,即可一直垄断职位。经营业绩好坏、管理水平高低,不是获取职位、保留职位的惟一依据,甚至不是主要依据。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与否也无人考察。信息不对称,各种监管软弱或无力,以经济处罚为主的监管手段根本无伤经营者个人利益。无约束的权力难以抵制诱惑,无约束的权力难以拒绝错误,无约束权力难以不为所欲为,经营者完全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和法人的信用,来为小集团甚至自己谋取最大利益。所以,道德风险,层出不穷:“寻租”活动,也就成为必然。集中反映在信贷经营活动中,就是粗放经营、违规经营、绕规模贷款、关系贷款、越权贷款、反程序和减程序贷款、将不该转贷或展期的贷款转贷或展期来虚降不良率、利用五级分类定性比重大的特点来主观意。分类、考虑个人或小集团与地方关系,发放“首长”贷款、为了年底虚增存款,突击放贷、为了抢占份额,向上邀功而放贷,种种现象,不一而足,贷款风险不能防范,内控机制破坏殆尽。

同时,“层级控制”对法人治理有着天然的抵制对抗、内耗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法人控制。不可否认,国有商业银行;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得到各级经营者不同程度的抵制或将其异化,使内控机制建而不立、有名无实、政令不通、执行不一、各行其是等是典型的外在表现。任何措施的有效性都是建立在上传下行、切实执行的基础上,没有有效的贯彻执行,几级空文则会使这些措施和其机构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其可信度、权威性与日俱下,而这个基础就是健全的内控机制。

在这个怪圈作用下,信贷管理遭灾最重:如高风险审查,起码应包括三个方面,高风险行业、企业、品种,但实际上许多经营者只在高风险行业审查上敷衍了几天,最后都以不了了之。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2000年建行贷款中仍有15%投向高风险行业。同样,原意为了提高贷款透明度和科学性、防范风险、提高效率、抑制违规和不规范而大力推行的客户信用评级工作也被一些机构经营者界定为对经营者放贷随意化的一种束缚而遭到冷遇和抵制,评级工作形式化、实用化、随意化。要不是规定了未评级、授信的客户信贷权限上收一级,则效果也许更差。

由此可见,由于经营者在限制其行为、与其意志和利益相悖的规范、程序、制度、政令及一切内控制度上的不合作,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就形同虚设,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尤其明显。内部人控制和层级控制把国有商业银行产权不明的危害性完全暴露,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原因。不可否认,国有商业银行庞大的不良资产有其外在原因,但不称职的银行经营者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剥离和核销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消化不良贷款的主要方法。不良贷款消化之后,不应忽视其产生的根基,即所谓的内部人控制及其衍生的层级控制问题,只有从体制、机制上强化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和内控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不良贷款的再次产生。

四、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框架构思从上面的分析来看,虽然当前基层商业银行(包括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化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更大难题,就是基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经清收到了临界点,剩余部分的不良贷款不符合核销标准,再加上银行自身制度上的“瓶颈”制约,依靠自身清收难度和成本相当大。如何面对这一难点问题,进一步挖掘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潜力,使不良贷款消化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直至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而言,本文提出的办法是实行公司化模式,走不良贷款专业清收道路。

提出这一想法的主要理由,一是在于传统的分层(分级)责任清收模式的局限性。这一模式更多的采取行政管理的手段,采取层层下达任务、层层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完不成任务就扣工资,并且与考核和晋升挂钩等等,行政管理色彩较浓。这种做法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收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收贷难度大,同样是一行(农信社)职工,投入产出比的差距,使收贷者偏爱易收部分。对那些难度大的则不去理会,这样难免出现挑肥拣瘦的现象,这一传统的收贷模式不适于临界点不良贷款的清收;二是临界点不良贷款特性的制约。这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复杂,甚至是一笔一个样,多是人走楼空、破产关门的企业。个人贷款则是困难户、钉子户、赖皮户居多,同时存在户数多、平均金额小、点多面广等问题。收贷难度比一般不良贷款清收难度要大得多。单靠行政管理手段去强行压任务,逼迫式工作,难以奏效;三是形势要求改革清收机制。迫于各自上级行(社)的层层考核压力,以及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化解仍是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但不良贷款占用过高,化解精力大,成本不断增加,而效果差,与目前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竞争日益加剧,而竞争的着力点在于新业务的开拓和市场的扩大,形成一对矛盾。再把过多精力放在临界点不良贷款清收上,意义并不大,新的形势需要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传统的清收模式。

诸多制约因素,表现出临界点不良贷款清收的巨大挑战性,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实行公司化清收模式,一改传统的责任清收模式,也就成为当前比较客观而现实的选择。建议成立清收公司,实行不良贷款公司化管理,把不良贷款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经营和运作,通过机制的改变,最大限度地激发清收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不良贷款“双降”的目标。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在基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内部成立不良贷款清收公司,作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专业清收单位,实行商业化管理。公司经营产品为呆坏账不良贷款,通过清收公司不良贷款的公司化运作。最大限度地挖掘清收潜力,促进不良贷款绝对额下降,直至达到规定的占比。第二,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比例收益机制,为公司化运作提供政策空间。本着“早活化,早受益;多盘活,多收益”的原则,根据不良贷款清收难度,分别确定收益系数,难度越高,收益相应增加,清收越多,收益越高。

第三,实行公开招标,确定最低化解额度。对公司经理人选本着“自愿、公开、透明、双赢”的原则,向本行(社)员工进行公开竞聘,在确定保底清收任务的基础上,双方签订聘任合同,在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授权范围内,对不良资产进行运作。

第四,实行即收即缴,即缴即奖制。即当天收回的贷款最迟于一个工作日内上划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既定的奖励标准当场兑现现金。

不良贷款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和防范

    随着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各商业银行在处置和防范不良资产汇总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这给银行的经济的发展、健康运行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银行只有在激烈的竞争汇总,有效防范和处置不良贷款,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使综合竞争力增强。

    1 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已久,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也就比较复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其主要原因大致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多企业还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且经营不善;第二,地方政府急于追求政绩,不断地要求各银行为新项目和重点项目贷款,进行干预银行经营活动;第三,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量发生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的法律意识的薄弱;第四,银行信贷管理上的机制不健全,且现代银行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素质不高。

    2 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各商业银行竞争越来越激烈,有的银行为了拓展业务或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忽视了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有些领导在经营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急功近利的行为,没能从长远角度来考虑如何有效持续有质量的发展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求得利益而忽视了风险控制,致使信贷工作人员重业绩轻管理的现象,最终影响了银行的持续发展。第二,一些企业资金流动性差,不能正常付息,还有一些不能正常付息的企业,在贷款到期时,便会出现资金问题。第三,银行对抵押物的审查不严,给抵押权行使带来困难。有的抵押物存在价值高估直接造成贷款风险;有的抵押人由于对信用与法制观念淡薄而随意处置抵押物,当抵押效丧失时,抵押就会被非法裁定为无效,这些都会对贷款带来风险。

    3 不良贷款的处置

    3.1 通过创建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处置不良贷款

    创建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并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引导大家守诚信的道德规范。构建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需要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提高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才能构筑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减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良贷款。规范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内容,加大治理作假账的力度;对金融安全进行强化监督和指导;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登记,防止企业发生逃债的现象;对恶意逃债的行为加大联合制裁力度,协调和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3.2 通过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处置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实际上是收集、分析、处理与不良贷款管理相关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的一个综合过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不良贷款管理的有效性。由于不良贷款管理是被银行长期忽略的一个薄弱环节,资产保全部成立的时间比较短,管理经验比较欠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标准化的管理程序,没有明确的日常工作要求,不良贷款管理的整体效益必然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利于不良贷款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减小不良贷款管理的操作风险。

    3.3 针对不同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恶意套取银行信用或挪用贷款的企业,必须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立即处置,收回贷款,避免一错再错;对企业经营管理一时存在问题而影响还贷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还贷;对企业出现重大信用恶化现象、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应采取必要的监控、减持和退出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针对集团客户贷款还要建立连动机制,运用技术识别手段,建立整体贷款项目信用评估档案,实行综合授信制度,及时掌握集团客户经营状况,合理确定集团客户授信额度。

    3.4 调整内部股东或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本身基本条件不错,只是出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需要寻找投资伙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企业在内部对股东或资本结构做一个调整。成功重组的关键因素,是银行、企业管理层的充分合作及真诚的态度,再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如果选择重组,那么重组后持续经营比清算后银行的收益要高。重组过程需要聘请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介入,查明企业的情况,监督企业的支付,编制重组计划和季度报告。银行需要要派专家参与重组工作,对重组过程密切关注,以确保通过重组实现预期目的。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国内不良贷款及其处置进行分析,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目前最首要的任务,但也应将预防工作作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出现新情况,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机制不断变化,处置和防范不良贷款的措施也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理论,研究不良贷款最新进展,寻找最有效的处置与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桂杰,张人介.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深层体制原因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6):91-93.

    [2] 尹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果级其处理对策的统计研究,时代金融,2008(4):69-70.

    [3] 宋桂红,张慧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绿色中国,2005(6):52-55.

    [4] 谢菁.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和降低措施,财经界,2007(10):93-94.

    [5] 杨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华商,2008(2):30.

不良贷款范文第6篇

不良贷款明降暗升

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有没有剥离?剥离了多少?从央行公开的数据就可以推算出来。

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增加了21764亿元,而2006年年初的人民币贷款余额是194690亿元,2006年6月底的余额是215302亿元,上半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了20612亿元――与新增贷款增量21764亿元相比,这中间的差额1152亿元就是今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的剥离数量。

业内人士分析,今年上半年剥离的1152亿元不良贷款,可能包括三种方式:一是核销不良资产,例如在政策性破产方式中,银行的贷款被核销;二是地方政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置换,政府用土地等优良资产置换银行的不良贷款,甚至是直接剥离到与政府财政有关联的公司中;三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处置和转让。这些方式都导致了银行贷款余额减少。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认为,2005年上半年企业盈利状况下降,可能是导致今年银行不良贷款滞后性上升的原因。

反弹形势逐年好转

尽管如此,在银监会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下,与去年同期相比,不良贷款的状况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不良贷款范文第7篇

总的来讲,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力度对于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2010年年底后三类贷款还是有9.22%,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二.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分析

1. 外部环境市场风险

经济周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发展会呈现出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之间的循环波动,银行的不良贷款发生率也会随之波动。在经济繁荣的时间,借款人的获利能力普遍提高,并且有较好的预期,当期的财务状况优良,不良贷款发生率较小;而在经济萧条期则相反。所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银行信贷对于将来的或有情况要做好充分的预警机制。

银行和其客户都处在宏观经济这个大的市场环境之中,宏观经济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变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都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的生成。例如当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时,造成企业总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财务状况发生恶化导致对应的银行不良贷款大量产生。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受政府的牵制还比较多,八十年代末期,指令性贷款和财政拨款性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时有发生,对于这些贷款银行信贷部门失去了“话语权“,也为后来不良贷款的激增埋下了祸害。在商业银行机制逐步完善的今天,这些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存量的不良贷款仍然困扰着商业银行的业务人员。

2. 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

第一还款来源风险,第一还款即债务人本身的信用风险。每个借款企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行业中生存的,行业的政策和环境的很多不确定性导致了不良贷款的激发。例如上海新(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木业的私营企业,近年来行业内“退林还耕”政策导致了新在全国各地的贷款抵押物林场价值急剧减少,造成了不良贷款的最终形成。此外,企业的对于产品上下游依赖性也是成因之一,一般而言,产品的供应商和客户群越多元化,其贷款风险受他方变化影响也就越少。银行在审核贷款时,尤其要注意企业原料或上游产品均来自一家或两家企业的情况,这样导致风险集中以致不良贷款的形成。再者,我们从微观经济学里知道,任何产品在市场上一般都存在替代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工艺简单的产品就会存在很多替代品。对于替代率高的产品企业,尤其要关注其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的高附加值产品出现,企业才会有生命力,财务状况才会有保障,否则一时的兴盛很可能是不良贷款的祸源。

第二还款来源风险,第二还款即担保或者抵押的信用风险。担保和抵押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在任何时候,银行持有的担保或者抵押权益都必须大于未偿还的贷款本息和追索时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之和。除了全额货币、政府债券质押、银行承兑汇票贴现质押,全额保证金承兑、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担保等业务可以放松对借款人的要求外,银行在操作其他任何融资形式,都要严格审核担保条件和抵押状况。对于抵押物要实地考察并请专业公司评估价值,抵押物的权属要去房产等部门核验校对。严格控制抵押贷款的贷款成数,确保抵押物能覆盖抵押款项,对于像汽车抵押消费贷款这种快速消耗品,更要从实际使用损耗预期来设计抵押贷款的成数,对于房屋抵押贷款,要充分考虑政府房地产政策的变动和将来不动产市场的不可预测性,坚守规定的成数,不多贷,并协助客户做好贷款保险工作。在处理担保贷款时要严格审核担保企业的资质和财务状况,尽量避免一切可能情况下的连环担保的出现。

3.不良贷款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即是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造成的损失称为操作风险。银行良好的内控机制是保证贷款质量的根本。信贷的前中后台要分离,保证各自在处理业务的相对独立性。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老员工比例高,很多人墨守陈规沿用老的不合规方法操作,给贷款积聚了风险,对于这些信贷人员要进行全面的合规性培训操作,每比贷款从接受、审核和发放都要严格遵守银行的内控条例进行。巴林银行的破产事件、日本大和银行的内控损失都是我们很好的教训

二.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

3.1 通过创建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处置不良贷款

创建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并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引导大家守诚信的道德规范。构建良好的金融信用环境需要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把一切金融活动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提高运用和驾驭金融手段的本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才能构筑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减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良贷款。规范会计事务所的工作内容,加大治理作假账的力度;对金融安全进行强化监督和指导;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登记,防止企业发生逃债的现象;对恶意逃债的行为加大联合制裁力度,协调和促进银行与企业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

3.2 通过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处置不良贷款

不良贷款管理,实际上是收集、分析、处理与不良贷款管理相关的信息,制定正确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的一个综合过程。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不良贷款管理的有效性。由于不良贷款管理是被银行长期忽略的一个薄弱环节,资产保全部成立的时间比较短,管理经验比较欠缺,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标准化的管理程序,没有明确的日常工作要求,不良贷款管理的整体效益必然受到许多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有利于不良贷款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从而减小不良贷款管理的操作风险。

3.3 针对不同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

对恶意套取银行信用或挪用贷款的企业,必须根据借款合同规定立即处置,收回贷款,避免一错再错;对企业经营管理一时存在问题而影响还贷的,信贷人员及主管部门应积极介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督促还贷;对企业出现重大信用恶化现象、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应采取必要的监控、减持和退出措施,保全资产,化解风险;针对集团客户贷款还要建立连动机制,运用技术识别手段,建立整体贷款项目信用评估档案,实行综合授信制度,及时掌握集团客户经营状况,合理确定集团客户授信额度。

3.4 调整内部股东或资本结构

如果企业本身基本条件不错,只是出现了暂时的经营困难,需要寻找投资伙伴,最好的办法是帮助企业在内部对股东或资本结构做一个调整。成功重组的关键因素,是银行、企业管理层的充分合作及真诚的态度,再就是信息的透明度。如果选择重组,那么重组后持续经营比清算后银行的收益要高。重组过程需要聘请律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介入,查明企业的情况,监督企业的支付,编制重组计划和季度报告。银行需要要派专家参与重组工作,对重组过程密切关注,以确保通过重组实现预期目的。

不良贷款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房地产 不良贷款 处置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55-01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一方面房地产项目开发供不应求,而其空房统计数目持续走高,另一方面当前80后、90后等普通群众不做房奴思想严重,日益抵制房价不断飙升的房地产行业,稳定商品房房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市场调控关注焦点。尤其是我国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出台各种有关房地产措施,也极力号召各大银行支持房地产开发,然而按照最近银监会数据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房贷市场管理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商业银行为追求一时效益,没有科学管控其房贷比例和发放节奏,使得房地产贷款呈现快速增长飙升趋势,再加上各城市房地产不良贷款和贷款坏账率日益增多,假按揭现象十分严重。虽然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为避免房地产经济泡沫和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了房地产贷款要求和门槛,然而这也同时切断了正在开发建设中的房地产资金供应链,通常使得该项目开发商无法正常经营,导致前期贷款演变为不良贷款,尤其这些年各大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持续上涨,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如何科学有效处置房地产不良贷款就是其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和任务。

一、房地产不良贷款原因及处置状况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众多,大多数企业实力都不强,自有资金少,因此在建筑开发项目中资金缺口都较大,在加上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比较单一,在诸多融资渠道中,银行融资成本低,因此基本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银行贷款,不管是房地产开发、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还是住房按揭贷款等基本参与了房地产开发的整个流程,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房地产市场运行个环节中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分偏离造成市场泡沫现象,其抵押物就会贬值并大幅缩水,房地产资金回收困难,导致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急剧升高。党员最近几年存贷款利率也在不断调整,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还款压力都会提高,一旦房地产企业经营不善,其信用意识薄弱,就会出现逃债现象,从而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当然如果银行自身在房地产贷款审查制度执行不严,没有对企业贷款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对企业项目评估报表没有严谨分析,内部经营管理不当也会导致房地产不良贷款增多。

房地产贷款中基本都是抵押贷款,国外商业银行对于房地产不良贷款现象通常都会采取将贷款者的抵押资产(基本都是房产/地产)变现回收贷款本息或者将房地产不良贷款证券化回收贷款本息的等两种方法来处置,然而我国国内对于商业银行中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都比较单一,基本都是采取变现抵押物的方式,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收到相关因银行法等限制,不能自己成立相关房产管理销售机构来处理抵押品的变现,因此银行都会委托拍卖机构来处理,这种拍卖处置方法使得商业银行缺乏一定的主动权,拍卖很容易流拍或者其拍卖价格不理想等等,因此商业银行并不十分满意此种处置方法。

二、房地产不良贷款科学有效处置方法

针对我国房地产当前不良贷款现象,商业银行必须要拿出有效的处置方法和对策来解决其当前重要管理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严格房地产贷款立项,灵活采用多样化手段来催收房贷

首先要从源头杜绝偿债能力不足或者信用不足的贷款申请,建立完善的房贷机制和相关风险方法机制,提高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发生率。针对不同房地产不良贷款的现象特征和贷款者类型,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利用多元化手段来催收房贷,如利用各种电子信息通讯手段及时发送短信催缴贷款,利用电话、邮件等方式来催收贷款。对于出现意外事故导致不能及时还贷的房贷,也可以与还贷主或者还贷家人约定按期还贷,对于部分逃债或者不愿意还贷的现象,就要及时通过法律诉讼、查封、处置抵押贷款等等方式来实施债权,有利于银行消除不良贷款。

(二)抵押物的科学优化处置或者委托处理

房地产抵押物变现是商业银行处理房贷中较为常用的方式,为了提高房产抵押变现效果,商业银行在委托拍卖机构时,就可以科学选取较信誉好,拍卖效果佳的拍卖行,优化其处置操作流程,比如在抵押物的评估认定方面,协议抵债的公平合理性方面,拍卖费用承担者、银行抵押物处理的规章制度,抵押物的最低受偿金额等等,商业银行必须要合理维护自身权益,结合抵押物的具体情况使得拍卖,出售或者代售能够最大限度偿还其贷款本息。除此之外,银行也可以将部分很难处理的不良资产委托给律师事物说、会计师事务所、第三方代售机构等等来进行清收,能够大大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湖综合也可以采取债权转让方式,达到高效、快速处置目的,也能够减少银行不必要的诉累。

(三)推行不良房贷资金证券化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银行处理不良房地产贷款有效期是两年以内,再加上房地产不容易贬值的现象,因此完全可以推行房贷不良贷款的证券化,虽然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受到市场主体和制度的影响,也没有相应的资产证券化法规和专业的信托机构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现阶段资产证券化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然而随着我国各项金融市场证券制度的改善和内部房地产管理市场的驱动,我国房地产不良贷款证券化也会逐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会对我国不良贷款的处置工作带来极为有利的促进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处理不能仅仅靠的单一的抵押变现模式,可以根据金融市场和房地产行情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法来兼收并蓄,不断探索新的抵押资产变现渠道,改进完善以往委托拍卖方式,还可以采用积极委托专业房地产公司代售或者转售给承租人的方式。与此同时,银行自身也要强化其专业素养和防风险能力,提高其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开发符合我国国情和银行运行的不良贷款证券化运行管理机制,从而有效改善解决银行房地产不良贷款状况,也有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和金融市场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莎,刘维军.分析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及处置措施[J].经济视野,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