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淡水鱼养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05-02
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面面积较多的国家之一,总面积约为2 000万hm2,其中可供鱼类养殖的面积约占1/3。我国的水产品消费中,鱼类占50%以上;在消费的鱼类产品中,消费量超过200万t的有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草鱼,这5类大宗淡水鱼占淡水鱼消费量的70%以上[2]。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质环境是实现水产养殖高产、高效的重要环节之一[1]。而适宜的水温不仅是鱼类自身生长、繁殖及抵抗疾病等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适宜的水温在水产养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了解水温变化规律及其对大宗淡水鱼水产养殖的影响,对指导淡水鱼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1 淡水鱼养殖水体夏季水温规律
夏季水体温差变化较小,水体温度受当日及前5d气温的影响较大。邓爱娟[4]等研究发现,对当日平均水温预报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前1d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其次是当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且表层水温日变化大于深层水温日变化,深层水温更趋于稳定,浅层水温较深层更易受到当日的气温影响,深层水温则更易受前1d气温影响,体现了深层水温变化存在相对滞后性。马建波等[1]研究发现,水体昼夜温差较小,水深0.5~2.0m温度差小于5℃,白天随着气温的升高,水温逐渐上升,并在气温达到最高点后约1h,水体温度达到最高值,说明当日水体温度升高相对气温存在滞后性。
2 水温对淡水鱼的生理生长的直接影响分析
水体温度是水生生物环境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3]。淡水鱼类是冷血动物,其体温及一系列生理活动均与水温的高低有密切关系[5]。水温直接影响鱼类的体温,并对其生存和生长产生影响。各种鱼类都有其自身生长的最适温度及适温范围,我国南、北方的主要大宗淡水鱼类有鲤、鲢、鳙、鲫,其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4±4)℃,产卵适宜水温18~30℃,最适温度为(25±3)℃。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可以加快鱼类的代谢强度,增加鱼类的摄食量,加快生长。上述鱼类在水温低于15℃和高于32℃时食欲降低,生长缓慢,水温低于10℃时,摄食量急剧减少,低于5℃停止摄食[6]。
淡水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在不同水域(水温)生长速度也不同。性成熟前,生长最快,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因南方水温高,铒料生物丰富,淡水鱼生长期长,长江、珠江种群生长优于黑龙江,但珠江水温高,性成熟早,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故长江种群>珠江种群>黑龙江种群[7]。
因此,采用水积温结合鱼类的生理习性,可判别各地热量资源对鱼类生长的适用性,有利于实现鱼类的快速生长及较高的经济效益。
3 水温对淡水鱼的间接影响分析
3.1 水温对水体中溶解氧、pH及氨态氮等水环境因子的影响 水体中溶解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溶量均与水温有关[6,8]。夏季水温升高,鱼类新陈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大,由于浮游生物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水中溶解氧也随之发生变化,晴天较阴天含氧量高,白天较夜晚含氧量高,晴天下午含氧量最高,黎明前含氧量最低,当水中溶解氧量低至0.3mg/L,鱼类即开始死亡。因此,夏季应特别注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可采用增氧设备增氧,使水中溶解氧量保持在4mg/L左右。另外,水温还是影响水体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8]。温度较高有利于水中植物及浮游生物生长,而水中pH变化主要由水中CO2的含量变化引起,白天植物及浮游生物在光合作用下消耗CO2的速度大于鱼类等生物因呼吸产生的CO2的速度,pH值上升,晚间光合作用停止,CO2含量快速上升,pH值随之下降。含氮有机物分解,水生生物(包括鱼类)代谢以及反硝化细菌还原可以产生水中氨态氮,水中氨态氮含量与pH及水温成正相关关系,氨易溶于水,并对鱼类有毒害作用。因此,夏季高温时可以采取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饲料喂养次数以及换水等方法,对水中的氨态氮加以控制。
3.2 水温对鱼类感染疾病的影响 夏季由于水温高,水质较肥,水中病原体大量繁殖,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池水负载量大,可能会降低鱼类本身抗病能力,使其干扰病原菌[9]。进入高温季节后,淡水鱼类易发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是造成损失最大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弧菌等细菌感染引起,水温持续在28℃以上最易暴发流行,感染早期鱼体体表各器官均出现轻度出血,严重感染时,鱼体体表严重充血。因此,必须做好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治工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药物消毒、换水保持水体清洁;降低养殖密度;使用质量较好的饲料或适当减少饲料投喂;使用增氧机及时降低水体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10]。
4 结语
综上所述,夏季是鱼类生长的黄金时期,投饵施肥多,最易导致水质变坏;同时水温高,寄生虫与致病菌大量滋生,易引起淡水鱼暴发性疾病的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对夏季淡水鱼养殖进行科学管理,包括水质状况的检测以及鱼类疾病的监控等,这是实现夏季淡水鱼养殖稳产、高产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马建波,蓝宗坚,李永锋,等.大宗淡水鱼夏季混养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昼夜变化[J].河北渔业,2011,03:15-19.
[2]刘佳.我国淡水鱼产量将会持续增长[J].农业知识,2014,15:14.
[3]张志勇,张志伟,张曹进,等.江苏南部沿海养殖池塘水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J].海洋通报,2010,06:674-677.
[4]邓爱娟,刘敏,刘志雄,等.洪湖地区养殖鱼塘春夏季水温变化及预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61-68.
[5]童裳亮.鱼类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83-292.
[6]叶建生.养殖水环境因子对淡水鱼类的影响[J].渔业致富指南,2008,09:26-27.
[7]李思发,王瑞霞.长江、珠江水系鲢、镛的性成熟速度及其遗传分析[J].水产学报,1990,03:189-197.
[8]刘乃壮,郑美秀.淡水鱼类水温区划的气候生态探讨[J].水产学报,1991,01:9-16,26.
1、栖息习性翘嘴红是在湖泊、水库和外荡等大水体中生活的鱼类。成鱼一般在敞水区水体中上层活动,游动迅速、性暴,善跳跃;幼鱼成群生活在水流较缓的浅水区域。
2、外部性状体型较大,常见为2~2.5千克。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眼大而圆,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鳞小,侧线鳞80~93枚。腹鳍基部至有腹棱;背鳍有强大而光滑的硬棘,第二棘最甚,胸鳍末端几达腹鳍基部;臀鳍长大,不分支鳍条3,分支鳍条21~25;尾鳍深叉形。体背浅棕色,体侧银灰色,腹面银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
3、食性①摄食频率高,在严寒的冬季及繁殖期间都照常摄食。②主要以鱼类为食,食物选择性很强,多为自然水域中上层小型鱼类。③随着个体的长大,食性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个体主要以藻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体长24厘米以上者,以鱼类为主要饵料。
4、生殖特征翘嘴红具有明显的溯河产卵习性。每年5月中旬,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6月中旬至7月中旬(农历芒种后10天至小暑后10天)为生殖盛期,8月上旬结束。雄鱼2冬龄性成熟,雌鱼3冬龄成熟,雌鱼2冬龄性成熟少见。雌鱼怀卵量为每千克15万~20万粒。
(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衡水053000;2.衡水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收稿日期:2015-01-14)
《河北渔业》2015年第3期(总第255期)调查与分析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薛建民(1960.8-),男,高级工程师,衡水泥鳅和淡水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6
多年来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因受土质和水质的影响,养殖品种较少、产量较低,加上近年来受市场波动影响,养殖效益下滑更为严重。为了摸索一套适于黑龙港流域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增产、增效的养殖新模式,2013-2014年,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衡水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试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养殖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笔者对衡水地区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的三种套养模式进行了全面跟踪调查,通过跟踪调查对不同的套养模式进行了增产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在黑龙港流域都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1养殖生产情况
为了降低养殖的风险系数,本研究遵循生态套养的理念,在不改变原有淡水鱼养殖池塘条件及鱼产量的同时套养南美白对虾,充分利用水体空间,不增加投饵量,利用残饵和粪便来增加水产养殖的亩产量。
1.1养殖户和养殖模式选择
根据衡水市范围池塘养殖方式、方法,在引进
南美白对虾套养时,针对现有条件科学制定了三种养殖模式,分别是:鱼种池套养南美白对虾、成鱼池套养南美白对虾、定置网箱池塘外围套养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共选择了8家养殖户进行,主要在冀州市、桃城区和武邑三个地区,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1.2苗种放养情况
8家养殖户根据实际的养殖模式制定了各自具体的套养方案,不同养殖模式的具体放养品种、规格、时间和数量分别总结如表2-表4。
2养殖生产结果
采用以上三种养殖模式进行了养殖生产实验,均没有投喂对虾饵料,只是按照淡水鱼养殖过程进行正常的投饵和管理,除苗种成本外没有再增加任何额外的投资成本。经过4月左右的养殖,对8个试验养殖户的增收对虾产量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显示三种养殖模式均没有影响到淡水鱼的生产产量,均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具体养殖生产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3增产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套养南美白对虾采用地笼捕捞的形式进行陆续上市,受商品虾规格和市场价格的影响,8家养殖户的增收经济效益不一。经过连续统计,8家试验养殖户最终的对虾增产效益汇总见表6。结果显示:在不改变原有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环境和鱼产量的同时,大宗淡水鱼池塘套养南美白对虾纯增效益达9450~18000元/hm2,2014年衡水市采用套养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共计产南美白对虾76038kg,总增经济效益213.08万元。
4前景展望
4.1示范和推广应用价值
本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给试验养殖户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已经在整个衡水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该成果可推广应用于黑龙港流域所涉及的44个县的大宗淡水鱼养殖池塘,并且原有的养殖池塘不用进行刻意改造,只需增加套养南美白对虾苗种的费用,具有养殖风险低、收益高的特点,因此,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前景。
4.2生态效益
本研究是依据池塘生态套养来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在不改变原有鱼类饲养条件下,充分利用了饵料残饵、粪便、饵料生物等,对池塘环境起到了节能减排的生态作用,这为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的绿色生态养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对于调整现有的淡水养殖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进一步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3进一步提高大宗淡水鱼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经济效益的思考
关键词:淡水鱼;淡水虾;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
【中图分类号】S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55-02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属扁形动物门的吸虫纲,是典型的复殖目吸虫。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后尾蚴等阶段。终末宿主为人及肉食性哺乳动物(犬、猫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如豆螺、沼螺、涵螺等,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囊蚴为感染期幼虫。
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又称肝吸虫病,主要引起肝脏次级胆管受损,是一种重要的共患寄生虫病。目前全世界有将近2500万人感染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及东南亚等国家[1]。,我国已发现25个省市自治区有肝吸虫病流行[2,3]。华支睾吸虫成虫轻度感染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重度感染是才出现症状。华支睾吸虫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很多,如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管肝炎和肝硬化,甚至诱发胆管癌等[4,5],肝吸虫感染相关性肝胆管肿瘤是肝吸虫病流行区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6]。为了掌握南充市肝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分析影响肝吸虫感染的因素,调查了南充市部分地区鱼虾的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选取了南充市集贸市场的6个肉菜市场,每个肉菜市场随机挑选2个淡水鱼虾档,每个鱼虾档根据淡水鱼的品种多少取标本2~5份。共从12个鱼档取标本453份,其中鱼245条,淡水虾208只。
1.2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检测
1.2.1直接压片法:直接压片法:每条鱼划分为腮、前背肉、中背肉、后背肉、腹部肉、鱼皮、尾鳍7个部位,各取绿豆大小,压成均匀薄片,解剖镜下查找囊蚴,其中任一部位检出囊蚴即定为阳性。
1.2.2人工消化法检查阳性鱼虾感染强度:胃蛋白酶4.0g,NaCL4.8g,浓HCL 40mL,双蒸水360mL。先将胃蛋白酶溶于双蒸水中,然后加人其他试剂。该体积的消化液可用于消化100g鱼虾肉。将用直接压片法检出囊蚴的鱼去头、骨、鳞、鳍、内脏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分鱼种逐条称重、捣碎,加人约4倍体积的人工消化液消化后, 37℃恒温箱中消化60min,其间不定时搅拌。以每英寸40~120目铜筛逐层过滤,1500r/min离心20min,将沉淀吸人平皿中,解剖镜下查找囊蚴并计数。淡水虾去除头及壳,取软体部分压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检查。
1.3实验性感染动物:将其中已检出的华支睾吸虫囊蚴沉渣均分为3份,分别口饲3只健康家兔,50 d后检查粪便查虫卵及解剖观察检查成虫,以证实。
【关键词】:淡水鱼 冷链物流 水产品 应用研究 发展模式
一、湖北水产品与冷链物流
1.湖北省洪湖市水产品发展现状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南部,平原、水域面积广阔,使淡水鱼产品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洪湖市全市面积2900平方公里,湖泊面积就有628平方公里,在此我们采集了洪湖市水产品发展的几个阶段来展现洪湖市水产品的发展状况。
1994年洪湖市的淡水产品的产量就已经跃居湖北省第一位县市,直到现在洪湖市的产量仍位居第一。但是洪湖的淡水鱼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数据表明:淡水鱼的巨大产量无疑会给洪湖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产品的生产养殖与运输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损失和浪费。据该市2003年和2010年官方数据显示,2003年洪湖市的淡水鱼产量为16.6万吨,但是由于养殖制度存在的风险与冷藏保鲜技术的落后以及市场信息机制的不完善而导致的淡水鱼损失达到4.4万吨之多,而2010年因为水灾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所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人民币。
二、具体问题分析
1.养殖制度
洪湖市采取的是传统的一年一收制的养殖制度,每年的3-4月份为投放鱼苗时期,12月-次年1月为收获时期,具体的时期如下图所示:
图一
图一中所示:每年的6-8月是我国淡水养鱼生产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养殖的高风险期,倘若在生长黄金期出现养殖风险带有大量的死鱼现象的话,最终会使得渔民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而在次年的一月大概就是春节前夕是水产品供需的高峰期,同时也是市场供需极不稳定的时期,倘若渔民所掌握的供需信息失真,那么将会直接影响渔民的经济收入。
2.水产品的经营模式
虽然说洪湖市是淡水鱼生产的集中生产区域,但是大部分呈现出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小的问题。具体的传统生产模式
图二
由图二所见:整条水产品的供应链节点冗多且经营分散,但是总体规模宏大的水产品基地却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并且在上图中的物流企业物流设施和技术落后,缺乏足够的冷藏保鲜车,从而严重束缚了洪湖水产品市场半径的扩大,从而也会直接的影响渔民水产品的投资增产。为此我们急需寻求一种可行性方案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供应链整体价值。
三、应用研究
1.冷链物流推动养殖制度的改进
鉴于上述图一所显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冷链物流的方式来改进养殖制度。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规避传统的养殖制度所带来的养殖风险问题,其具体的改进流程
图三
从上图中可以得出,改进后的养殖制度将8月(我国的法定休渔期和传统养殖制度风险期)作为新型养殖制度的收获期,不仅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养殖制度的养殖风险而且此时的市场需求极大,水产品的价格也非常可观。而要在8月的高温夏季收获淡水鱼,也是有很大弊端的,即低温长途运输问题。这样冷链物流在其中就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冷链物流的低温冷藏车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的运输问题。即便是部分传统养殖制度的水产品的收获要想运输到南方地区也需要冷链物流的介入方可成功。为此我们可以下结论:冷链物流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养殖制度,降低了水产品的长途运输所带来的损失而且可以扩大市场半径,使水产品的生产无后顾之忧。
2.经营模式的改进
从图二中我们不难得出:目前洪湖市水产品的供应链呈现出分散经营,配送和运输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为此我们有必要解决以上模式带来的物流成本高、供应链节点企业附加值低的问题,以下是经过冷链物流介入的经营模式的改进:
图4
上图表明改进后的经营模式消除了多余的供应链节点,并且采用集约化的生产、大型渔场集中采购、与第三方物流专业化运输,从而实现了其规模效益。同图二中传统的经营模式相比,改进后的经营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将信息化融入整个供应链环节。从而实现了从渔民到消费者间的信息双向交流与共享。信息的可靠性大大增加。市场风险也会随之降低。
3.信息共享机制
从图一中可知,传统的养殖制度在收获之期的市场供需状况非常不稳定,即使是在改进后的养殖制度也会出现相关的水产品供需风险,这样就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来降低水产品冷链物流的损失,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建立市场信息双向交流机制,将消费者市场供需状况及时反馈给供应商和大型渔场。其次在第三方物流节点处共同建立低温冷藏仓库,从而可以防止暂时的缺货与水产品供应过剩、较好地适应市场供需状况。最后加强供应链节点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大冷链物流设备与技术的投资,使水产品供应链获取最大的价值。
四、结语
冷链系统建设是一项巨大工程,需要借助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的通力合作共同推动冷链物流设备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全面提升水产品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水平。即便是改进后的供应链在近期内也会出现效益成本的背反现象,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在冷链物流介入后必然在成本优化和居民收入提高方面有所进步。
【参考文献】
张彦民 等 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j] 农产品加工 2009(8)
何静 等 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6(3)
张维新 食品行业冷链物流研究[j] 物流科技 2004 (12)
本研究所用菌株是从患病加州鲈鱼体表分离,通过分子鉴定和形态鉴定,初步鉴定为斑替枝孢(Cladosporium bantianum),属真菌门(Fung)半知菌亚门(Deuter omycota)丝孢纲(Hyphomycetes)丛梗孢目(Miniliales)暗色孢科(Demat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能引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4],尤其侵染脑部引起脑囊肿或脓肿,少数为脑膜炎[5]。在PDA和PCA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扁平。鼠灰色绒毛状,中央高凸,呈纽扣状,表面有不规则皱褶,37 ℃生长良好。在Sabourand培养基上,菌落稍大,灰棕色绒毛状,背面黑色。菌丝灰棕色,分生孢子椭圆形、梨形、链生[6]。
为研究斑替枝孢的生物学特性和对其他淡水鱼类的致病性,本试验通过不同pH和不同温度条件对该真菌的生长状况和菌落大小的影响,研究该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同时将该真菌回复感染草鱼和鲤鱼,观察真菌对草鱼和鲤鱼是否具有致病性,为淡水鱼类的中草药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该菌株分离自患病加州鲈鱼体表溃烂处,在PDA培养基上纯培养,将获得的纯培养菌株保存于5 ℃冰箱备用。菌株的分离与鉴定见魏福伦等[6]的报道。
1.2 方法
1.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PDA培养基上,在25 ℃下恒温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每隔24 h观察一次,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真菌菌落直径并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试验周期为15 d。
1.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将该真菌接种在PDA培养基上,在温度为5、10、15、20、25、30、35、40 ℃下培养,观察真菌菌株的生长状况,测量其直径记录下来。每个梯度做3个平板,测量方法同上。试验周期为14 d。
1.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用于回复感染的淡水鱼是草鱼和鲤鱼,取自乌江网箱[7]。取回后置自然条件下培养,待鱼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状况稳定后进行回复感染。每组10尾鱼装到养鱼箱中,每次试验3箱鱼,一箱为对照组,另两箱为试验组。对照组将真菌菌株接种在鱼胸鳍下,放进鱼箱中培养。试验组一箱鱼直接刮入真菌菌株进行培养,另一箱鱼在鱼胸鳍下接种真菌菌株。每24 h观察一次,观察该菌对淡水鱼是否具有致病性。记录每天的观察结果,试验周期为20 d。
1.2.4 数据分析 用SPSS_Statistics-v19.0win32软件进行差异性计算,用SPSS软件的单样本t检验计算t值及Sig.(双侧)值。将Sig.(双侧)值与p值进行比较,p值表示概率,得出差异性是否显着。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pH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由表1、图1可知,斑替枝孢在pH为5.0、6.0、7.0、8.0、9.0、10.0、11.0的条件下均能生长。由表1可知,t值各不相同,但Sig.(双侧)值均为0.000,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相符,即不同pH之间菌落生长速率存在显着差异(接种菌饼均为2 mm)。pH 9.0时,真菌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达52.3 mm,菌落最为致密,pH 7.0、8.0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直径分别达51.3、52.0 mm,因此最适生长的pH为9.0。
2.2 不同温度对斑替枝孢的影响
真菌的生长状况在不同温度下有明显的差异,在温度低于5 ℃和高于35 ℃时,均不能生长(接种菌直径为2 mm)。在10~30 ℃范围内,该菌的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在20 ℃时生长速度相对较快,菌落直径达61.7 mm,菌落最为致密。25 ℃时,真菌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菌落大小为58.7 mm,但菌落不如20 ℃时致密。因此20 ℃为斑替枝孢的最适生长温度。用SPSS软件计算t值和Sig.(双侧)值,t值各不相同,Sig.(双侧)值均小于显着水平0.05,与t检验的零假设不相符,存在显着性差异(表2、图2)。
2.3 斑替枝孢的致病性
将真菌菌株接种于草鱼和鲤鱼,培养后观察,发现此菌株对草鱼和鲤鱼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影响,没有引起淡水鱼患病或死亡。在鱼体的伤口周围取材进行再培养,没有发现埃里格孢,初步判断斑替枝孢不感染草鱼和鲤鱼,单一菌株的斑替枝孢可能对淡水鱼无致病性。
3 小结与讨论
斑替枝孢是枝孢属真菌,属半知菌亚门,菌丝体淡褐色至褐色,有时产生子座。斑替枝孢又叫毛样枝孢霉、枝孢样枝孢霉,为腐生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某些动物的粪便、蔬菜、腐木、鸟巢、腐烂水果中[8],而从鱼类体表溃烂伤口分离该菌株则属首次。
世界水产品及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
水产品是保证均衡营养和良好健康状况所需蛋白质和必需微量元素的极宝贵来源。随着世界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恩格尔系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人们对谷物和块茎类食物的消费逐渐减少,而对动物产品包括水产品的消费不断提高。
世界水产品流通、消费现状
人口增长、地域差距、消费偏好、营养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自然条件、人文传统、食物价格、供应结构等因素均对水产品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受这些因素的共同影响,世界水产品的流通、消费随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目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增速超过人口增长率
随着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和销售渠道不断完善,全球食用水产品供应在过去50年中出现了大幅增加,1961年至2009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2%,高于同期世界人口年均1.7%的增长水平。世界人均食用水产品供应量已从上世纪60年代的9.9千克增加到2009年的18.4千克,增长46.2%。2010年全球水产品产量约1.48亿吨,其中约1.28亿吨供人类食用。
2.不同国家和地区间水产品消费差异明显
虽然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区域和经济体的人均消费量仍存在显著差异。以2009年人类食用水产品消费为例,非洲的消费量最低,消费共约910万吨,人均9.1千克。亚洲的消费量为8540万吨,占总消费量2/3,人均20.7千克,其中4280万吨在中国以外地区消费(人均15.4千克)。虽然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缺粮国的水产品人均年消费量已出现稳定上升,分别从1961年的5.2千克和4.9千克上升至2009年的17.0千克和10.1千克,但这仍大大低于较发达地区的水平。人均水产品消费量的差异反映了水产品和其他食品的可获得性的不同水平,包括在邻近水域对渔业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若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包括食物传统、口味、需求、收入水平、季节、价格、卫生基础设施以及交通设施。
虽然水产品消费总体增长强劲,但国家和区域之间的水产品消费总量和人均增长速度均有相当大的差异。例如过去二十年,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一些国家如刚果、南非、加蓬、马拉维和利比里亚以及日本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停滞或下降,而东亚、东南亚和北非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却增长迅速,分别从1961年的10.6千克、12.8千克和2.8千克增长到2009年的34.5千克、32.0千克和10.6千克。
3.中国对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作出重大贡献
世界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的大部分要归功于中国,原因是其水产品产量特别是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速。中国在世界水产品产量中的份额从1961年的7%增加到2010年的35%。由于国内收入增长,水产品种日趋多样化,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出现了大幅增长,2009年已达到31.9千克,1990年~2009年间年均增长6%。如不包括中国,则2009年世界其余地区的年人均水产品供应量约为15.4千克。在国内收入增加、产量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的水产品消费类型逐渐多样化,原来一些出口品种也开始转向国内市场,水产品进口量也增长迅速。
4.水产品流通形式受经济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制约,活体、新鲜和冷藏是食用水产品的最主要流通方式
由于水产品很容易腐烂,需要及时捕捞、采购、运输、加工和包装,因此水产品通常以活体、新鲜、冷藏、热处理、发酵、干制、熏制、盐腌、腌渍、蒸煮、油炸、冷干、碎肉、肉粉或罐制,或通过两个或更多类型组合的方式进行流通、销售。2010年世界食用水产品中,最重要的产品类型是活体、新鲜或冷藏,占46.9%,其次是冷冻,占29.3%,制作或保存和腌制的比例分别为14.0%和9.8%。水产品流通、销售方式受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制约。由于基础设施及加工设施不足,特别是缺乏卫生的上岸中心、电力供应、饮用水、路、冰、制冰场、冷库和冷冻运输等条件,加上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品在上岸后或捕捞后不久仍主要以鲜活形式销售,2010年在食用水产品中,发展中国家水产品鲜销比例占到56.0%。而在发达国家,食用水产品则大多数以冷冻、经处理或加工的方式销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发展中国家冷冻水产品的比例已出现增长,在食用水产品总量中的比例从2000年的18.9%上升至2010年的24.1%,经处理或加工的水产品比例也有所增长,已从2000年的7.8%增长至11.0%(FAO,2012)。
水产品流通、消费方式因大陆、区域、国家甚至一国内的不同地区而有显著变化。其中,拉丁美洲国家鱼粉生产比例最高,2010年占总量的44%;在欧洲和北美洲,冷冻和罐装产品占食用鱼的2/3;非洲腌制鱼的比例为1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非洲和亚洲,水产品鲜销比例很高,活鱼在亚洲(主要是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小市场(主要是亚洲的移民社区)受到欢迎。随着技术开发、需求增加,目前已经成功建立了处理、运输、分销、展示、存储设施支持活鱼销售。新的技术设备,包括专门的水箱、容器,以及装备有氧气设施的卡车和其他运输工具使活鱼在运输、存放及展示期间能够存活。然而,销售和运输活鱼有严格的卫生规定和质量标准。在东南亚一些地方,活鱼交易没有被正式规范,但欧盟等市场却对运输活鱼有相关规定,特别是有关运输期间动物福利的要求十分严格。
世界大宗淡水鱼流通消费现状与趋势
在过去30年中,全世界供食用的水产养殖产量已增长了近12倍,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淡水鱼类(2010年占56.4%)。鲢、草鱼、鲤、鳙和鲫等品种均位于世界淡水鱼产量的前十位中,其流通、消费形势对世界淡水鱼流通、消费有着显著影响。
1.鲢的流通与消费
中国是养殖鲢鱼最大的生产国,印度、孟加拉国也是鲢鱼的主要生产国,伊朗、巴基斯坦、古巴和俄罗斯等国也有一定的鲢产量。2011年世界鲢产量首次超过草鱼成为居全球首位的淡水鱼品种,占淡水鱼产量的11.83%。1991年-2011年,鲢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61%。在多数生产国,养殖鲢鱼以活鱼或鲜鱼方式消费,装有水的卡车和船是基本的运输工具。目前没有多少关于鲢鱼的国际贸易信息。在中国市场上,鲢鱼的价格相对较低。鲢鱼属于中国和东西伯利亚的本地鱼类,近几十年,鲢鱼被广泛引入到欧洲和以色列水域以控制水藻并作为人的食物来源。世界鲢鱼养殖产量在过去二十年中稳定增长,由于不需要提供辅助配合饲料,它的生产成本低于大多数其他养殖种类,预计未来产量会进一步增加,其低廉的价格将使多数普通人都有能力消费。
2.草鱼流通与消费
草鱼是中国特产的淡水鱼类,2011年占全球淡水鱼产量的10.17%,是目前产量居第2位的淡水鱼类。1991年-2011年的20年间,全球草鱼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7.54%。在主要生产国中国,草鱼以新鲜形式消费,大部分产量以新鲜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产量基本在当地被消费,但广东、江西等省份的一些草鱼也销往香港和澳门,是供港澳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和鲢鱼一样,目前,中国国内没有草鱼出口量的详细数据。相对其他鱼类,草鱼是低价格的常规消费鱼类,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都可以承受。
中国人喜好吃整鱼,但随着核心家庭比重的增大(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目前多为3口之家),整条草鱼(通常2斤左右)对小型中国家庭一餐消费来说有点大,因此,餐饮消费较多。由于其生长快、大规格、生产成本较低(主要取决于它对饲料蛋白要求低,可投喂水草、陆草及加工谷物和榨植物油的副产品的食性),草鱼养殖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很有潜力,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发展的理想养殖种类。而且,草鱼养殖可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草鱼是肌间刺较少的大型鱼类,可被许多国家的消费者接受,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3.鲤的流通与消费
鲤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3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鲤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8.44%,1991年-2011年,鲤的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49%。鲤的主要生产区域为亚洲和欧洲。FAO的统计数据表明,鲤产量可能已经接近极限,但鲤在传统生产区将继续作为重要的水产养殖种类。大部分鲤鱼都在当地消费。欧洲曾进行的几项鲤鱼加工试验显示,市场对活鱼或刚加工好的鲤鱼有需求,但加工使鲤鱼价格提高到缺乏竞争力的水平,因此预计未来国际市场对加工鲤鱼产品的需求不会有明显增长。此外,近些年欧洲鲤鱼生产目标已经逐步从食用消费转向了投放进天然水体和水库用来钓鱼的饵料鱼或是更注重鱼类的涵养生态的功能。
4.鳙的流通与消费
鳙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5位的种类。2011年世界鳙产量占淡水鱼产量的5.97%。1991年-2011年,鳙全球产量平均年增长6.93%。中国是最主要的生产国。传统上,鳙鱼在中国以及大多生产国以鲜销为主,大部分鳙鱼以新鲜的整鱼或鱼片形式上市,很少被加工。中国的鳙鱼产量基本在当地消费,但广东的一些产量销往香港和澳门。过去,鳙鱼是低价格商品,近年来,在餐饮业的带动下,鳙鱼的价格有所上涨,但一般中低收入阶层均可承受。
5.鲫的流通与消费
鲫是排在全球淡水鱼第6位的品种,2011年产量占世界淡水鱼产量的5.08%。1991年-2011年,世界鲫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11%,大于同期养殖鲢、草、鲤和鳙的增长率,也高于罗非鱼的增长率(10.19%),产量增加的大部分来自中国。由于相对小的尺寸和大量的肌间刺,许多国家的消费者较少接受鲫鱼,其产量在其他国家的增长非常缓慢。中国台湾省是另一个主要生产地区,年产量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维持在3000吨/年之上,但90年代后产量逐渐下降,近几年保持在1000吨以下的水平。中国台湾省等地产量的下降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紧密相关。尽管鲫鱼味道鲜美、肉质细腻、营养价值高,但鲫鱼的大量肌间刺越来越难以被当代消费者接受。
目前在中国多数地区,鲫鱼仍是首选养殖鱼类。目前,鲫鱼基本上是当地消费,几乎所有养殖产量都以鲜活方式上市,加工仅限于少量的晒干或盐渍产品。鲫鱼价格适中,中低收入人群都有能力消费。近些年,基因改良方面的进展大大提高了鲫鱼的生长率,使鲫鱼更具竞争性并更好地被消费者接受。因此,中国产量进一步增加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在其他国家情况可能不同,因此在中国以外的区域产量不太可能快速增加,也不大可能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商品。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现状
水产品是世界上进入贸易比例最高的农产品,按价值计算约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和货物贸易总额的1%。作为食物的提供者、就业的创造者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者,贸易在水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世界水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趋势
1976年-2011年期间,世界水产品贸易额显著增长,从80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与产量波动相关联,世界水产品出口大致经历了以下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世界渔业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年均增长率仅1.2%。80年代以后,各国对开发新资源的不懈努力及对养殖业的充分重视,使世界渔业维持了年均3.4%的增长速度。到8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88年世界水产品产量首次实现了1亿吨。受养殖水产品发展的推动,水产品贸易在80年代后期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1986年出口贸易额出现了环比增长32.78%的历史最高水平。进入90年代后,世界渔业增长放缓,捕捞业呈涨跌互现的不稳定状态,渔业增产主要依靠养殖生产,2010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46.36%。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世界水产品出口贸易量、额双双下滑,环比分别下降7.56%和3.86%,但之后又迅速恢复。2009年由于主要市场总体经济收缩影响消费者信心的结果,与2008年相比贸易值下降6%。2010年,水产品贸易强劲反弹,达到约1090亿美元。2011年,尽管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经济不稳定,但发展中国家价格上涨和强劲需求推动着贸易量和贸易值达到最高水平,出口值超过1250亿美元(FAO,2012)。2011年底和2012年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风险和脆弱性,主要水产品贸易市场也出现了低迷。
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状况
由于消费习惯不同,鲤科鱼类一直以来是主产国本地消费的品种,贸易比例不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亚洲移民数量的增加,鲤科鱼类消费也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不过,活鱼消费的特性也限制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贸易。
1.鲤科鱼类贸易集中度高,欧亚国家为主要消费国,中国为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中国香港为最大进口地区
欧亚国家是鲤科鱼类的主要消费国家,近几年,非洲的个别国家如民主刚果等也开始有少量进口。在世界鲤科鱼类贸易统计中,大宗淡水鱼品种以鲤鱼贸易为主,但由于2012年HS编码调整,新的贸易统计仅能反映出鲤科鱼类整体的贸易情况,而没有各鱼种的具体信息。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2年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市场集中度为96.95%,进口市场集中度为91.28%,贸易集中程度非常高。在出口市场中,中国的出口贸易量和出口额位居第一,2012年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32247.93吨和9971.79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56.31%和67.84%。中国的鲤科鱼类主要以活鱼形式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地区,中国香港是世界第一大鲤科鱼类进口市场,2012年进口量、进口额分别为26326.80吨和6439.97万美元,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量和总额的61.68%和62.19%。捷克是世界第二大鲤科鱼类出口国,主要出口鲤鱼,其所产的鲤鱼驰名欧洲。捷克人认为鲤鱼能带来好运和财富,大多数人家至今保持着圣诞节晚餐吃鲤鱼的习俗,为此,捷克大多数养鱼场早在10月就开始捕捞,然后把鲤鱼放到清水池塘放养,以便在上市前两个月里去掉鱼的土腥味。捷克鲤鱼主要出口到德国、波兰、斯洛伐克、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比利时、丹麦、意大利、斯洛文尼亚等欧洲国家。2012年捷克鲤科鱼类出口量、出口额分别为9973.03吨和2527.61万美元,分别占世界鲤科鱼类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17.42%和17.20%。
2.世界鲤科鱼类出口先扬后抑,以活鱼形式为主
根据FAO统计,世界鲤科鱼类的出口经历了先扬后抑的变化,其中,1976年-1990年出口量波动较小,基本在2000吨以下水平。1991年以后,随着养殖产量的增长,鲤科鱼类贸易量也逐渐大幅上升,2006年达到2.4万吨,之后又再度出现回落。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的贸易结构看,消费者对鲤科鱼类以鲜活消费为主,所以活鱼是目前鲤科鱼类出口的主要形式,占2012年世界鲤鱼出口量的80%,鲜、冷鲤鱼和冻鲤鱼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占14%和6%。
3.出口平均价格总体高于进口,进出口价格走势趋同,新世纪以来价格上升趋势明显
1.蔬菜:整体菜价环比上月呈涨势。11月份,气温下降,蔬菜价格整体稳步上扬。
近期因冬季的到来,江苏省多地出现了降雨、降温的天气。气温的下降导致一些蔬菜生长周期加长,大部分地产蔬菜逐渐退出市场,地产及周边地区蔬菜供给量有所减少。为维持市场正常需求,本市场内加大外运蔬菜的入场量,但外运蔬菜运输距离长,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物流成本。另外,冬天很多新鲜的蔬菜都是在大棚里生长,这样使得种植成本和人工成本都会上升,因此后期蔬菜还会有上涨的空间。
根据市场一日一报数据显示,75种蔬菜本月均价为4.34元/公斤,环比上涨1.88%。
2.水果: 整体果价环比呈跌势。今年水果价格一直处于平稳,没有大的波动,第三季度是水果大量成熟的季节,入市量明显增加,但是价格还是平稳。然而目前由于气温的下降,大大降低了市场需求量,价格表现为稳中回落的趋势。11种国产水果监测品种的平均价格为5.84元/公斤,环比上月下跌 1.02%。
3.淡水鱼:淡水鱼整体价格环比呈跌势。进入8、9月以来,淡水鱼出塘量大量增加,市场供求明显增大,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导致淡水鱼价格走低。根据市场一日一报数据监测显示:6种淡水鱼监测品种的平均价格为11元/公斤,环比上月下跌2.57%。
4.粮油:本期粮油类整体价格环比呈涨势。随着泰国洪灾蔓延,全球稻米供需格局再次趋向紧张,因此泰国香米价格上涨本月上涨较为明显。然而国内正处于粮食丰收季节,其他大部分粮食价格较为稳定。11月粮油市场整体价格有所上扬,根据一日一报数据显示,10种粮食类监测品种的平均价格为7.3元/公斤,环比上月上涨4.29%。
5.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