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视眼手术

近视眼手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近视眼手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1篇

第一:近视眼手术的最佳年龄阶段是18岁到45岁。18岁以下的青少年以及45岁以上的中老年不适合做近视眼手术。眼睛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当近视者决定做近视眼手术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每一个检查环节的要求,只有和医生配合好术前筛查后才能确保自身条件合适。

第二: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仍然会存在眼轴变长的情况。此类近视者如果在眼睛的屈光度数还未完全稳定时盲目接受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眼手术的话,术后再长近视的可能性较大,不能保证近视眼手术效果的稳定性。

第三:所以青少年最好年满18岁后,等眼球发育和近视度数相对稳定了再做近视眼手术。当然,有个别17岁-18岁之间的近视者为了升学、参军,急需获得良好的远视力,如果眼睛的各方面条件比较好,在本人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考虑近视眼手术的。

(来源:文章屋网 )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2篇

近视激光手术的安全性究竟怎样?做,还是不做?许多“眼镜族”犹豫不决。武汉艾格眼科医院近视眼治疗中心主任楼永惊表示,任何手术均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如果能够严格把控术前检查、术中过程、术后复查三大关键点,出现近视眼手术并发症的几率则会大大降低。

严把术前关——

科学掌握手术适应症

案例一:25岁的李先生想在出国前做近视眼手术恢复视力,然而在做完术前检查之后,医生却建议他重新配镜,并佩戴一个月后再来手术。这让李先生很不理解。原来,李先生一直都是佩戴300度的近视眼镜,然而在术前检查中,经过验光后,发现李先生的真正度数只有150度。

解析:术前排查禁忌症

近视眼激光手术的最大风险其实隐藏在术前检查环节,因为术前检查是对近视眼手术禁忌症(圆锥角膜、青光眼、进行性眼病等)的排除,其数据决定着医生的最终判断,直接关系到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手术的安全性。

艾格眼科精细精密的近视眼术前检查流程分为初检、复检、再检、特检四个步骤,每一步骤的操作均符合国家标准,四个环节重重把关,力求零误差。

依照角膜地形图仪、综合验光仪等一整套先进检查设备,综合得出精确数据,不符合手术标准的近视眼朋友将被拒绝进行手术,符合要求者可进入下一步:设计手术方案。

规范手术流程——

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案例二:张女士一直为高度近视的儿子发愁,孩子马上要大学毕业,偏偏读的又是对视力要求很高的航海技术专业,想做手术解决吧,同时又担心近视眼手术的风险。解析:先进设备,技术保证

先进设备是近视眼手术安全和术后效果的硬件保证。艾格眼科早在2004年便率先引进最新一代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一美国威视VISXS4。该系统拥有近视眼治疗领域近100余项世界专利技术;2008年4月22日,湖北地区第一台“飞秒激光”近视眼手术系统落户艾格眼科医院,其不可比拟的5大优势打造完美视觉效果,深受近视眼朋友的青睐。

医生资质、经验、能力三位一体

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近视眼手术安全的必要条件。艾格眼科近视眼治疗中心医生资质、经验、能力三位一体,不仅拥有国家颁发的准分子激光上岗证书,还具备万例以上手术经验。

护理规范,注意细节

规范的手术过程成就一美的近视眼手术。艾格眼科近视眼手术团队反复核对数据、心理安慰、术前用药、器械使用、消毒灭菌等,从流程把关,在细节上确保万元一失。

高端术式。放心选择

艾格眼科医院自2003年开展近视眼手术,2004年引进美国威视S4准分子手术系统,实现个性化切削,2008年引进飞秒激光手术系统,使湖北省的近视眼手术进入无刀时代。

飞秒激光手术系统,采用一种100%的无刀手术方法,使用计算机控制先进的飞秒激光来进行手术,让手术更安全、视力更完美。

个性化手术切削,是根据每个人独特的角膜形态以及像差来制订最合适的手术方案,在“波前相差+虹膜定位”的引导下进行角膜切削。保证激光能准确地发射到角膜治疗区域,防止了眼球转动引起的治疗误差,最大程度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术后坚持复查——

杜绝并发症发生

案例三:张小姐做完近视眼手术后,被告知术后第一天和第七天来院复查。一年内也随时复查。对此张小姐一方面觉得医院很负责,另一方面也有疑惑,不知有无必要。

解析:术后跟踪90天效果巩固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3篇

近视眼是在不用调节的情况下,远处来的平行光线经瞳孔进入眼内,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这种屈光不正就是近视。近视眼的特点是只能看近不能看远,这给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不便。

1 近视产生的原因

对于近视产生的原因至今依然不是十分明确,公认的看法是近视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近年来许多证据表明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近视的发生。

1.1 内因

1.1.1 遗传素质:近视眼有一定遗传倾向,对高度近视更是如此。有遗传因素者,患病年龄较早,多在6.00D以上。但也有高度近视眼者,无家族史。高度近视眼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近视眼属多因子遗传病。

1.1.2 发育因素:婴儿因眼球较小,故均系远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眼轴也逐渐加长,至青春期方发育正常。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此种近视称为单纯性近视,多在学龄期开始。一般都低于6.00D。至20岁左右即停止发展。

1.2 外因:即环境因素,近距离工作的人,近视眼比较多;特别是青少年时期,不注意视觉卫生,是形成近视眼的直接原因。不注意全身健康更能促使近视眼的发展。

2 近视眼的治疗方法

2.1 配戴一副合适的眼镜:得了近视最好还是配戴眼镜。因为不戴眼镜,眼睛更容易疲劳,视力会下降得更快。同时,眼镜是矫正曲光度和眼球的,不戴眼镜眼球变形会更严重。

2.2 近视眼的手术治疗:近视眼手术治疗适应证:年龄满18岁以上;近视屈光度2.50D或以上;戴镜矫正视力正常;有摘掉眼镜的需求;角膜无活动性病变或圆锥角膜;无糖尿病史或胶原性疾病。

手术分为3种不同的方法:①RK手术即放射性角膜切开术,是用切刀放射性对称地对角膜进行切削,使角膜中央的屈率变小从而改变眼睛的屈光度。②PRK手术即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首先在角膜中央把角膜上皮切削掉,然后激光束对准角膜中央进行切削,根据每个人的度数不同所切削的组织不太一样,术后3~5d角膜上皮就能愈合从而改变屈光度。③LASIK手术,原理与PRK手术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LASIK手术是首先用特制的V形角膜刀在角膜的表面做一个角膜瓣,然后用激光在角膜表面进行切削,切削完后再把角膜盖原位盖回来,LASIK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最安全的手术方法。

3 近视眼的预防

3.1 注意环境因素:光线要明亮,不要反光过强,左右两侧都应有窗户,不要太高、太小,以坐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窗外为宜,家的书桌应放在外面无遮挡物的窗前,台灯应放在左前方,光线要柔和,如为白炽灯,最好为25~40W之间,位置以不直接照射眼睛为宜;电视距离眼睛最好在3m以上。

3.2 改变游戏方式:现代城市儿童游戏方式多以室内自娱式为主,如个人玩具、游戏机、电脑、电视等,已很少见儿童自发的室外集体游戏,如捉迷藏、攻城堡等,这样孩子在已少得可怜的一点课余时间里也几乎足不出户,每天很少有机会能脱离视近环境。为此,家长及老师应鼓励孩子改变游戏方式,多做室外活动。

3.3 改革教育制度:眼球发育一般在18~20岁前停止,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因教育制度的问题,这期间正是学习压力最重、功课最忙、作业最多的时期,使青少年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近视状态。为此,即使从眼科角度讲,也应改革教育制度,减轻学习负担。

3.4 注意用眼卫生:要教育青少年注意用眼卫生,阅读时注意眼睛与书的距离,姿势要端正,不能躺着看书或边走边看;注意阅读的照明光线要充分,阅读写字连续40min应休息、视远,不能过多地沉溺于游戏机、电视之中。

3.5 注意眼睛保健: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晶体操(有节奏的快速交替看远看近);自我穴位按摩(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承泣、四白等);雾视疗法(戴+1.50D的眼镜视远)。

3.6 视力下降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此外,还应注意饮食习惯及营养搭配,避免铬、钙等微量元素缺乏。从优生角度讲,在择偶时也应尽量避免近亲及两人都是高度近视的情况。

3.7 目不转睛害处多:长时间“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对眼睛的危害是极大的。首先,神经高度紧张会使眼睛发胀,视神经功能慢性减退;再者,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促使轴性近视的发展;另外,就是眨眼动作的减少,使眼球缺乏和保护作用。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4篇

李教授说,近视眼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根据近视度数高低将近视眼分为低、中、高三种。一般将300度(-3.00D)以下者称为低度近视;高于600度(-6.00D)者称为高度近视;界于两者之闻者称为中度近视。

接近视眼病情发展情况可分为单纯性和进行性近视眼两种。前者是在小学时期即发生。到成年后一般近视度数不再增加。称之为静止性近视眼;这类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下,大多数近视眼属这一种。后者近视发生时间较早,且近视度数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近视度数可高达1000度、2000度,甚至更高,此属视网膜上发生一系列影响视力的病变所致,称之为病理性或恶性近视眼,这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有的青少年学生的视力忽好忽坏,视物有时清楚有时模糊。医学上称为假性近视。是由于青少年看书,做作业或干其他事长时间用眼、不注意休息而形成调节痉挛即用眼过度所引起的,故又称调节性近视。

在谈到近视眼发病原因时。李教授说,“我想对青少年多说几句,因为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好近视眼的防治工作,使部分青少年免除戴镜之苦。”

根据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近视眼是一种遗传性眼疾,因此遗传因素是发生近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有人会问,既然近视眼是种遗传眼疾,为什么有些有近视的青少年父母根本不是近视眼?而近视眼患者的子女,也不全患近视眼呢?李教授幽默地说,对此可不能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概括。这是“一娘生九女,连娘十个样”的遗传现象。单纯性近视眼其遗传学的真正含义是包含着“遗传”和“变异”两重意思,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因子共同作用的一种遗传方式,单有遗传因子的人不一定会发病。只有既有近视遗传因子,同时又在适合近视眼发生的诸多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会发病。医学上称之为多因子遗传。而病理性近视眼完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且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父母双亲中,一方患近视眼,而另一方视力正常,所生子女。外表虽然正常,但体内带有致病基因;若父母双方都有近视,所生子女都可发生病理性近视眼;若父母一方有近视眼、另一方为携带致病基因者,所生子女1/2为近视眼,1/2为致病基因携带者;若父母双方均属致病基因携带者。其子女1/4可能为正常眼,1/4可能为近视眼。其余2/4可能为致病基因携带者。

至于发生近视眼的环境因素。更是多种多样。可以说从胎儿出生前到儿童期、青少年期、直至成人。都存在形成近视眼的环境因素,如孕妇患某种疾病、早产儿缺氧、婴儿体虚多病、营养缺乏,儿童成年前长时间患某些影响眼发育的疾病等都可能引起近视。不注意眼卫生、长期近距离看书、写字。或在强、弱光线下长时间阅读、或卧位看书、行走及乘车时看书(眼与书距离忽远忽近、调节强度不一致)等情况都可增加眼疲劳,也会促成近视。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5篇

目的:观察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61例78眼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低度数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视力,屈光状态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6~24mo。结果:78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0.4者50眼;大部分患者残留低度的近视屈光状态;后囊膜混浊12眼;术中未发生前囊膜撕裂和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无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的发生。结论: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低度数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具有临床效果佳、手术安全性高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高度近视

AbstractAIM: To observe clinical effect and safety of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on cataract with high myopia. METHODS: A total of 78 eyes of 61 patients received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lowdegree and largediamet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acuity, refractive status, and surgical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6 to 24 month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A total of 78 eyes wer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in intraocular lens. Their visual acuity improved to varied degrees.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2 eyes were0.4.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remained a low degree of residual myopia refractive state. Twelve eyes suffered from 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nterior capsule tear and posterior capsule rupture or other complications did not happen during surgery. There was no retinal detachment or cystoid macular edema.CONCLUSION: Manual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 with lowdegree and largediameter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has advantages such as good clinical effect, high operative security and fewer complications. In the regions where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it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WORDS:small incision; cataract; high myopia

0引言

随着现代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以术后反应轻、愈合快、散光小、视力恢复迅速稳定等优点成为现代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趋势之一。由于高度近视眼在解剖学和病理学上的特殊性:眼轴长、晶状体悬韧带松弛、脆弱,存在玻璃体液化、变性和后脱离等病理改变,其白内障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相对也较高。我院自2005年开始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及低度数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收集200506/200712在我院就诊的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61例78眼,男27例35眼,女34例43眼;年龄49~81(平均63)岁。术前裸眼视力为手动/眼前~0.12,矫正视力手动/眼前~0.4,近视度数6.00~ 18.00D,眼轴长度25.64~34.58(平均28.48±2.31)mm。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的计算:采用A超测得眼轴长度,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曲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数采用第三代经验公式(sanders retzlaff kvafft formular,SRKF)计算,并预留0.75 ~3.00 D的屈光度。材料和器械:人工晶状体均选用Corneal公司生产的光学直径6.0mm的IVI人工晶状体[度数为4.00~+9.00(平均+4.02)D];黏弹剂选用玻璃酸钠注射液(爱维),乳酸钠林格氏注射液,圈垫器,劈核刀和撕囊镊等。

1.2方法

术前按白内障手术常规准备,积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以便能很好地配合手术。术前3d,常规滴氧氟沙星滴眼液(泰利必妥)4~5次/d。术前0.5h,滴复方托比卡胺(美多丽)充分散瞳,常规冲洗结膜囊。表面麻醉药为4g/L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倍诺喜),术前30min开始滴眼3次,每次间隔10min,常规消毒前双眼各滴倍诺喜1次。术中视患者耐受情况,可追加Tenon囊下麻醉。以上方穹窿部为基底,于11∶30~12∶30方位球结膜切开,适当双极电凝止血后,于角膜巩膜缘后1mm的巩膜面作一个弦长5.5~6.0mm,反眉弓状1/2板层巩膜切口,层间分离至透明角膜内1.5~2.0mm,使用15°穿刺刀于9∶00方位做透明角膜侧切口,前房注入黏弹剂;用双刃刀刺入前房,并向两侧呈水平方向扩大内切口至6.0~6.5mm;用撕囊镊行直径5.5mm环形撕囊,或以自制1mm注射针头行开罐式截囊;充分水分离和水分层,双手法将晶状体核旋拨至前房;再次注入黏弹剂,伸入3mm×8mm椭圆形圈垫器,使晶状体核后极部稳定于圈垫器内,用切核刀沿圈垫器将晶状体核劈成两块,随圈垫器娩出在圈垫器内的核块;用注吸管吸除皮质,上方皮质可通过侧切吸除,并作后囊膜抛光;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后,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尽量置换出黏弹剂,包括采用后抽吸法直接吸除人工晶状体后面的黏弹剂;水闭侧切口,复位结膜瓣,镊子夹闭;结膜囊内涂以3g/L妥布霉素+1g/L地塞米松眼膏(典必殊)。

2结果

2.1术后视力

术后61例78眼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3mo裸眼视力0.4者22眼(28%);最佳矫正视力0.4者50眼(64%)。

2.2屈光状态

大部分患者残留低度的近视屈光状态,术后3mo屈光度为+0.25~2.75D,术后实际屈光度数与预留屈光度数相差不多。

2.3手术并发症

全部术眼术后炎症反应轻微,瞳孔圆;术中未发生前囊膜撕裂和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术后9眼出现角膜内皮水肿(12%),短期内缓解。一过性眼压升高8眼(10%),经侧切口放房水和抗青光眼治疗1~2d后眼压降至正常。随访6~24(平均12)mo,12眼出现后囊膜混浊(15%)。其中4眼轻度影响视力,未做处理,8眼行晶状体后囊膜激光治疗后恢复。

3讨论

3.1麻醉的优点

高度近视眼轴长,巩膜壁薄,硬度低,球后球周麻醉易导致刺穿眼球、视神经损失、球后出血、眶内感染及中央动脉阻塞等诸多并发症。我们采用表面麻醉及 Tenon囊下麻醉,避免了上述并发症的发生。但表面麻醉对手术的技术要求高,手术者要具备丰富的手术经验和娴熟的手术技巧。

3.2手术时机与手术适应证

高度近视眼并发白内障常以晶状体核性混浊为主,在早期即开始影响视力并引起屈光指数加大,使近视矫正更加困难。尽管配戴眼镜能保留一定的视力,但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因此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手术宜适当提前,只要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不管混浊达到何种程度均可考虑手术。

3.3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原则和类型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确预测术后屈光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度近视眼由于眼轴过长和多伴有后巩膜葡萄肿,患者长期生活在一个近视状态,并习惯于该状态,若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呈正视或远视,患者将因近视力差而出现眼镜无法解决的阅读困难,术后需保持轻度的近视屈光状态[1]。这样可以减少对原有生活习惯的干扰,并且可以获得有用的裸眼阅读视力,基本上满足了患者的生活要求。许多学者认为,术后屈光状态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职业、年龄及术眼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进行综合考虑。经常从事近距离工作的患者,残留近视度数应适当偏高;文化程度低、需要较好远视力的适当偏低;术前近视度数较高的术后残留度数适当增加;术前近视度数稍低残留度数适当偏低[2]。我们同时结合眼轴的长度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人工晶状体度数的原则为:(1)眼轴长度25~28mm者,按术后屈光度数0.75~1.50D;(2)眼轴长度>28mm者,按术后屈光度数1.50~2.50D;(3)对于从事近距离工作者,适当增加人工晶状体度数,使术后屈光度数达到2.50~4.00D;(4)双眼手术者,术后双眼屈光度数相差不宜超过0.50~1.00D[3]。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工晶状体植入可以降低白内障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晶状体眼由于眼内失去虹膜晶状体隔的支撑作用,眼内组织稳定性下降,多易发生视网膜脱离[4]。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有助于强化晶状体后囊膜的生理屏障作用,限制高度近视眼液化、变性的玻璃体过度向前移动,从而减轻其对玻璃体基底部的牵拉,大大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我们选用光学直径6.0mm的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高度近视眼内,术后随访无1例发生视网膜脱离。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针对广大没有条件使用折叠人工晶状体的普通患者该类型人工晶状体值得推广应用。

3.4术中注意事项

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及低度数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眼,要求术者具备娴熟的白内障手术技巧,随时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术中在娩核和吸除皮质的过程中,力求保持晶状体后囊膜的完整,避免玻璃体的脱出,可以大大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因高度近视眼具有晶状体后囊膜薄、晶状体悬韧带韧性弹性差的特点,术中易发生后囊膜破裂和晶状体脱位。为避免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完整的环形撕囊,根据晶状体核的大小决定囊口直径,一般直径以5.5~6.0mm为宜。(2)晶状体核及皮质应与囊膜进行充分水分离。(3)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同时对后囊膜进行抛光处理,以减少术后后囊膜混浊的发生率。(4)眼轴过长的患者,术中应注意控制前房灌注液的流量及抽吸的幅度以维持前房的稳定性,减少晶状体悬韧带的张力和玻璃体的移动。(5)采用后抽吸法[5]直接吸除人工晶状体后面的黏弹剂,使人工晶状体与后囊膜之间不留间隙,后囊膜没有皱褶,大大降低了后囊膜皱褶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3.5手术的安全性

由于高度近视眼常并发玻璃体液化、后脱离,视网膜延伸、牵拉和变性,手术时玻璃体支撑力较小,容易造成前房不稳定,故而近视眼晶状体摘除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要高于非近视眼。但在技术熟练的前提下,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因该术式具有切口小、前房密闭性好、术中黏弹剂及灌注液持续平衡维持前房深度、在密闭的灌注抽吸系统下完成皮质吸出等优点,保持了前房压力的相对稳定,减少了术中玻璃体的移动,减轻了手术对视网膜的影响,故该术式手术并发症少,术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地区,没有条件进行小切口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低度数大直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具有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Ora Y,Yaguchi S, Inatomi M, et al. Preferrred postoperative refraction after cataract surgey for high myopia.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1995;21:3538

2刘显勇,洪荣照,艾育德.高度近视眼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确定.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29:412415

3王宁利,魏文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题讲座.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163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假性近视眼;混合性近视眼;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69-01

假性近视是眼在调节存在的情况下远视力低于1.0,而近视力正常,配戴凹球面透镜片可使视力提高,但在调节完全麻痹时验光却为正视或远视。病因为调节过度引起。近几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患有近视眼患者在全球中上升为第二,其主要原因是学习繁忙,错误坐姿,上网及看电视时间长,从而加重了青少年儿童患有近视眼的发生率,而且一般不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选取我院眼科门诊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假性及混合性近视眼的青少年儿童共150例(300眼)进行综合治疗,并观察3个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眼科门诊于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假性及混合性近视眼的少年儿童共150例(300眼),男60例,女90例,年龄在5至20岁,平均年龄15岁,其中,5~6岁20例,7~8岁30例,9~10岁50例,11~16岁30例,17-20岁20,所有患者眼部及其相关器官均正常。对于患者应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近视眼治疗仪、配合用眼卫生指导和饮食指导系列综合治疗。

1.2验光和治疗:将0.5%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滴入双眼,每间隔10min滴1次,共循环4次,时间够1h后检影验光并试镜矫正视力。记录散瞳前后裸眼视力,散瞳后的检影屈光度和矫正视力,次日开始给予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每日2次,连续滴眼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用浙大博士健近视眼治疗仪治疗,2次/d,每次每眼5min,10d为1个疗程。3个月后复诊作第2次检影验光,记录散瞳前后裸眼视力,散瞳后的检影屈光度和矫正视力。

2结果

本组,150例(300眼)经用0.5%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近视眼治疗仪治疗、用眼卫生指导和饮食指导综合方法治疗后,视力均有改善,30例(60眼)呈远视,30例(60眼)呈正视,46例(92眼)散光未见明显变化,44例(88眼)近视度数降低,其中近视度数降低最少0.20D,最多1.10D,平均降低0.76D,显效率为100%。由上述治疗结果显示得知,青少年儿童患有假性近视或部分假性近视在接受药物治疗后会消除好转。在本组治疗后观察患者均无过敏不良结果发生。

3讨论

导致近视眼的原因有很多,在临床观察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中主要是和遗传因素[2]。多数青少年形成假性近视是由于生活学习紧张,内分泌调节能力失衡导致假性近视眼的形成,假性近视是可以治疗的,根据医生提出拟定的计划实施,和个人卫生和健康的饮食,在坚持下可以恢复视力正常。出现假性近视的时间周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几个星期,有的几个月,有的时间更长,在假性近视这段期间,治疗是尤为重要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治疗恢复好的话,将会远离近视,如果治疗不当,拖得时间久将会影响治疗,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最后导致真性近视[3]。切断从调节紧张到调节痉挛,调节途径,应用M受体阻断剂,调控眼球的生长和眼轴延长是预防近视的关键[4]。通过目标的移动注视,有效的活动眼部肌肉,消除眼部周围疲惫,反复多次联系,可以减少眼部肌肉的压力和提高恢复视力。此方法容易操作,快捷,方便,效果显著,少年儿童容易接受[5]。本组研究显示,本院收治的经综合治疗的150例(300眼)患者,视力都有改善。大部分近视度数降低在静态检影屈光状态下,其中近视度数最少降低了020D,最多降低了1010D。有46例(92眼)在治疗前后散光没有发现明显变化,而且所有患者都没有发现有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在治疗和预防少年儿童假性及混合性近视方面,使用综合疗法效果明显,简单,对于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培英.青少年近视、散光的非手术控制与治疗[J].眼科,2006,15(5):294298

[2]陆丽华.近视眼的防治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9);134133

[3]汪芳润,尹忠贤,杨晨皓.论近视眼的分类[J].眼科,2007,16(5):294297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 观察5M近视干预法对青少年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视力、屈光度、眼底检查,设置问卷调查表,根据问卷调查、视力、屈光度等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结果 视力恢复正常(≥5.0)26眼,视力提高4行以上64眼,视力提高2~4行94眼,视力提高

【关键词】 青少年;近视眼;5M疗法;视力

近视眼是危害青少年视力的首要原因,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习。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1~3],引起国内外眼科界的关注。现代医学对近视眼的治疗主要以光学矫正、激光手术为主,但对青少年近视眼而言光学矫正方法并非患儿家长首选的理想方法,而激光手术更不可取。为此,笔者在2006年1月—2009年6月对114名青少年近视眼进行了5M近视干预法并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金华市区2006年1月~2009年6月114名小学生,年龄7~14岁,平均10.4岁,其中男生60名,女生54名。

1.2 治疗前视力

1.3 屈光度分布 屈光度正常4眼,>0~≤3.0D 179眼,>3.0D ~6.0D 27眼,合并散光(≥0.5D)18眼。

1.4 5M近视干预法时间 6~9个月10名,>9~12个月24名,>12个月64名。

2 方法

2.1 视力检查 采用对数视力表进行远近视力检查,执行标准为GB 11533-1989, 5分记录法[4]。

2.2 屈光度检查 凡裸眼视力低于5.0 者均采用托吡咔胺眼药水扩瞳验光与查眼底,并行矫正视力检查。

2.3 设置问卷(用眼习惯、近视眼防治观念、体质营养)、检测(身高、坐高、体重)、评估(身体质量指数)调查表。

2.4 治疗方法选择 根据问卷调查、视力、屈光度等情况选择以下治疗方案,67.54%采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方法治疗(见表1)。(1)经络调理法(1M):通过调理人体经络的寒热虚实平衡来增强其脾胃、肝肾功能和眼部气血,从而改善,恢复眼部组织功能。(2)营养调理法(2M):通过饮食指导、饮食调整和适当的营养补充来增强体质,改善视网膜、睫状肌、晶状体等眼组织的功能。(3)视觉训练法(3M):将看书学习时的视近转化为视远(阅读时使用近视回归镜),避免眼调节,从根本上阻断近视发生的主要因素。(4)根源阻断法(4M):主动的眼球运动(空间健眼、双眼合像、互动凝视等)可放松眼调节,维护视力稳定。(5)行为矫正法(5M):通过学习过程中不良用眼习惯的现场矫正并养成习惯,从而确保长期近距离用眼负担的减轻。

2.5 疗效判定 检测视力以对数视力表为准,视力恢复正常(≥5.0)为痊愈;视力提高4行以上为显效;视力提高2~4行,为有效;视力提高

3 结果

3.1 本组228眼,

3.2 本组228眼,

4 讨论

5M近视干预法是在我国著名视光学专家徐广第教授倡导的5M视力综合干预理念基础上,结合北京圣医堂健康管理创始人,养生学泰斗、圣医徐涛教授提出的细胞经络养生原理,并经圣颐堂成功实践的,无毒、无创伤、无副作用、全绿色的,在治假防真领域成效卓著,高性价比的综合近视干预方法。根据笔者临床实践与观察,5M近视干预法能否提高青少年近视眼的视力与下述因素有关。

4.1 视力提高与青少年近视眼度数、屈光性质有关 本组近视眼度数≤3.0D有179眼,对5M近视干预法效果较好,尤其是≤1.0D效果更好;而近视眼度数>3.0D或有散光情况效果较差(见表3)。表3 224眼视力提高与近视眼度数、屈光性质关系

4.2 视力提高与5M近视干预法时间长短有关 本组5M近视干预法时间最短12个月,平均10.16个月。经临床观察分析,5M近视干预法时间越长视力提高越明显(见表4)。表4 224眼视力提高与5M近视干预法时间长短关系

4.3 视力提高与5M近视干预法的治疗方案有关 本组114例中采取一种5M近视干预法的有37例(3.46%),二种或二种以上5M近视干预法的有77例(67.54%),经临床观察分析,二种或二种以上5M近视干预法对视力提高较明显。

综上所述,较持久的、多种5M近视干预法对轻度近视眼有较好的疗效。

(本文为2008年浙江省社科联课题论文)

参考文献

1 于厚贤,刘兵,巍霞,等.山东省学生视力低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6.

2 许建平,许晨,倪卫子,等.金华市2006-2008年高考学生视功能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9,30(11):1023-1026.

近视眼手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度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平均厚度

高度近视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将高度近视等同于病理性近视眼或退行性近视眼,高度近视的发病原因尚不确知[1]。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于遗传关系较大,因此高度近视又称为病理性近视、恶性近视、变性近视、进行性近视和遗传近视等。高度近视伴随的是厚厚的镜片高度近视的人群患病率很高,可发生很多严重并发症,大部分会致盲,是成人常见的致盲原因之一[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是一种新型的光学诊断技术,可进行活体眼组织?显微镜结构的非接触式、非侵入性断层成像。OCT是超声的光学模似品,但其轴向分辨力取决于光源的相干特性,可达10um ,且穿透深度几乎不受眼透明屈光介质的限制,可观察眼前节,又能显示眼后节的形态结构,在眼内疾病尤其是视网膜疾病的诊断,随访观察及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3]。本次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部分高度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进行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总共90例,其中正常组40例(80)眼,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平均年龄(26.1±7.4)岁,屈光度+2.00D至-3.00D,矫正视力1.0以上;近视组50例(94)眼,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9―46岁之间,平均年龄(26.7±7.6)岁,屈光度-6.00D至-18.00D,平均-12.00D,矫正视力0.1―1.2。两组患者眼压均≤21mmHg,除近视眼导致的眼部病变外无其他病变,无青光眼家族史。两组人员其他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一般检查:所有对象均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裂隙灯,屈光间质及眼轴测量,眼压,眼底镜检查,视力检查,测定裸眼视力。

1.2.2OCT检查:采用德国ZEISS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检查,仪器分别由眼底摄像机,监视器,计算机图像显示器和图像处理系统组成。扫描深度为2mm,以视盘中心为圆心,直径3.4mm的圆周进行环形扫描。被检查者取坐位,下颌置于下颌架上,采用内注视法,即在红色背景光下可以看到扫描图形,检查人员通过检测器监测被检查者的具体情况,由同一个检察人员对每只眼进行相同参数扫描,记录质量好的3幅图像存于计算机中,并通过计算机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测量,取出各象限的平均值,环形扫描钟点位按1―12点分别为上、鼻、下、颞,右眼按顺时针方向,左眼按逆时针方向。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以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以P

2.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度近视组患者的鼻、上、下三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变薄(P

3. 讨论

近视按程度分,近视度数大于600度(儿童>400度)的屈光不正叫高度近视[4]。因这类近视眼多有眼部的病理变化,故将高度近视等同于病理性近视眼或退行性近视眼。高度近视的发病原因尚不确知。病理性近视的发生于遗传关系较大。后天环境对于近视眼的发病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近视发展速度快:不同于单纯性近视眼,有的高度近视眼即使到了成年后,近视还是继续发展,故也称为进行性近视;眼球突出:高度近视眼多为轴性,眼球明显变长,前房较深,睫状肌萎缩,部分人眼球向外突出;暗适应功能差:视网膜的色素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影响视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过程;眼前黑影:高度近视眼会引起玻璃体变性、液化、玻璃体后脱离等[5]。对高度近视如果不引起注意很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比如由于眼结构异常、营养障碍引起的玻璃体、脉络膜及视网膜变性;由于眼轴延长、巩膜伸长、生物力学异常作用所致的黄斑变性萎缩及后葡萄肿;由于视力低、调节辐辏功能失调所致的弱视和斜视等等[6]。

近视眼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高度近视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进行检测,发现其变化规律和特点,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地数据[7]。眼屈光手术是检查各种眼部疾病和和手术成败和预后最好的方法,特别是青光眼,由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伤较早,因此早期很难发现,通过光学相干断层研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规律可以为青光眼的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论据。

探讨高度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特点可以和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鉴别,避免误诊漏诊。青光眼早期表现为近视程度增加快,巩膜硬度低,眼压正常或偏低,视神经受高眼压损害产生的凹陷较浅,不易辨认,视野早期也多表现为正常,因此很容易被诊断为高度近视。本次研究中发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随着近视的加深在不断变薄,而颞象限的平均厚度却变厚,这是高度近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值得临床注意。

有研究认为,近视患者发生青光眼的危险是普通人的2―3倍,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青光眼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年龄越来越来年轻化,这是因为青少年出现高度近视越来越多[8]。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是早期诊断青光眼的一个重要客观依据,因此研究高度近视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变化特点和规律,既能随时了解高度近视变化特征,又可以借此与早期青光眼相鉴别,提高早期青光眼的确诊率。

本次研究中,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对正常组合近视组都进行了扫描检测,由结果可以看出,和正常组相比较,近视组各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都有明显的变化,上、下、鼻象限和全周平均厚度都变薄了,唯独颞象限出现增厚(P

参考文献:

[1]姜正美,王欣玲,阎启昌. 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点[J]. 国际眼科杂志,2011,03:424-427.

[2]吕瑾,袁援生.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03:398-401.

[3]李胜寒,张冬花,杨飞.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研究[J]. 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9:78.

[4]刘萍.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临床研究[J]. 社区医学杂志,2013,24:40-42.

[5]唐松,李志敏. 高度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的临床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2:1778-1780.

[6]宋学英,齐绍文,胡长娥,陈晓凯. 近视眼神经纤维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的临床研究[J]. 眼科新进展,2006,12:92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