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免疫组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儿童;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检测;分析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014
Hp为消化性胃溃疡、胃炎及胃癌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前, 相关临床资料已经证实, 缺铁性贫血以及儿童生长发育较缓等均与儿童Hp之间存在相对紧密的联系, 因此, 采用何种方式提高Hp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1]。由此, 本研究针对儿童Hp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价值进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患儿103例, 其中男女比例40:63, 年龄2~12岁, 平均年龄(7.48±1.56)岁;所有患儿在近1个月内均未接受抗生素或者抑酸制剂治疗。
1. 2 方法 所有患儿均予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IM血清学检测、RUT试验以及13C-UBT试验。①RUT试验:所有患儿均予以电子胃镜(日本OLMPUS 260)检查, 于距离幽门5 cm处选取黏膜组织, 将此黏膜组织分成3块, 选取1块予以RUT实验, 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深紫色代表阳性, 未变色则为阴性[2]。②13C-UBT试验:口服13C尿素散剂(河北省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于服药前后30 min对呼出气体进行采集, 应用13C 红外光谱仪(北京华亘安邦科技有限公司)检测患儿呼出气体。③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检测试剂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 检测Hp中的抗原成分, 阳性为棕褐色。④CIM血清学检测:选用Hp快速检测试剂(上海安倍医疗器械贸易有限公司), 利用免疫层析术对血清中Hp特异抗体进行检测。患儿需要保持空腹, 采取末梢血, 红色条带为阳性。
1. 3 观察指标 将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判定标准, 对本次检测结果进行判定:RUT试验、细菌培养、13C-UBT试验、单克隆的抗体粪便Hp抗原检测中一项阳性;Hp形态学、基因检测、免疫学两项阳性[3]。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2. 1 13C-UBT试验检测结果 经统计, 13C-UBT试验检测结果阳性62(60.19%)例, 阴性41(39.81%)例。
2. 2 三种检测结果对比 以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标准, 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共检出56(54.37%)例阳性,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9.03%、82.93%、80.58%;RUT试验检出58(56.31%)例阳性,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7.42%、75.61%、76.70%;CIM血清学检测共检出59(57.28%)例, 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71%、90.24%、89.32%。三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将胃黏膜标本通过石蜡包埋、乙醇固定以及切片染色进行处理的操作为组织切片染色, 将组织切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其以Hp形态特点、分布特征作为诊断是否存在Hp感染的重要依据。临床研究证实, 采用组织学Hp进行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病理学诊断, 其中W-S银染色法的效果尤为明显, 能够清晰地显示细菌, 但不足之处在于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一定的技术[4]。本研究方案将13C-UBT试验检测结果作为黄金判定标准, 发现其他三组检测结果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准确性之间无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结果证实儿童Hp采用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具有可行性。推测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组织学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不仅能够清晰观察黏膜表面、小凹腺腔中的Hp, 而且还能够对细胞内以及变形的Hp非菌体成分进行观察, 因而该方案检测在敏感性、特异性两方面均较强。本研究结果显示, 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查的检出率为54.37%, 阳性检出率接近于13C-UBT试验检测法, 可见该方案的Hp阳性检出率较高, 故可以作为一种可靠且稳定的检测方法。相关研究指出, 在检测胃癌或者低胃酸患者组织时, 受到其他相似细菌的影响, 可能导致误诊现象的存在, 因此更需要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辨认和诊断[5]。本研究中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采用的试剂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该试剂利于保存且能够多次使用。本研究结果中免疫组化法染色检测的敏感性相对较低, 考虑上述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取材的部位以及取材的数量有关。
综上所述, 组织学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准确性较高, 技术安全可靠, 且易于长期保存, 因此在儿童Hp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翠, 王涛, 周平.儿童幽门螺杆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 2014, 52(9):82-84.
[2] 邹明艳, 张勇, 李锦霞, 等.儿童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7):1138-1139.
[3] 张运玲, 朱朝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19):1541-1544.
[4] 孙红霞, 张在亭, 宋建林, 等.现症感染条带检测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山东医药, 2014, 54(37):50-51.
【关键词】 肝脏穿刺;组织病理诊断;应用研究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21-01
肝脏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疾病之一,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而免疫组化这一方法应用到病理诊断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带开始。在近十年以来,由于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进步,此技术已经广泛运用到病理的诊断工作中。然而,由于肝脏肿瘤的相关案例较少,在进行病理诊断的时候需要结合HE(苏木素伊红染色)形态进行综合分析,下面本院对此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40例病患者,其中男女各占20例,年龄在30-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5岁。其中,肝细胞肝癌27例,转移性恶性肿瘤4例,肝内胆管细胞癌6例,血管瘤2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1例。所有的病理标本经过10%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使用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并根据组织学的相关特点,进行指标选定,并进一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 临床表现 4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黄疸症状,占比率的100%;部分患者曾出现腹部不适、腹痛、食欲下降等情况。在B超下25例患者出现肝右叶巨大包块,占总数的62.5%;10例患者占位与肝左叶,占总数的0.25%;5例占位肝脏多个结节,占总数的12.5%。其中,肝右叶的巨大包块大小为3-12cm不等。
1.3 标本的获得途径 标本的获得途径如下:40例患者在B超的引导之下,经过皮肝脏肿块穿刺工作,获得满意标本,满意程度达到100%。
2 结 果
40例患者当中,27例肝细胞肝癌病患者中的大部分患者的细胞结构都呈变异型性,因此相对比较容易诊断,个别病例的异型性相对较小,因此和良性疾病之间的鉴别比较困难。27例肝细胞肝癌病患者结合免疫组化诊断后,18例患者的HepPar-1、Gly pican-3均呈阳性,占总数的66.6%,这一组患者大部分无法在进行手术。在进行明确之后进行随访工作,其中15例患者已经死亡,占总数的83.3%。另外,有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免疫组化CK7、CK20、CK1为阳性,占总数的83.3%,其中4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80%。4例肝脏转移性恶性肿瘤找到了原发灶,占总数的100%。2例血管瘤患者中,1例经过血管瘤手术,经过3年随访并无复发现象,占总数的50%。1例滤泡树突细胞肉瘤患者经过确诊之后,患者现正进行治疗。
3 讨 论
肝细胞肝癌肿瘤细胞主要呈三种形态,分别是:梁状、巢状以及腺泡状。每一种细胞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即可以通过变异出现多核瘤巨细胞,肿瘤细胞同城使用AFP、He pPar-1、Gly pican-3进行表达,其中Gly pican-3指的是模型硫酸酰肝素糖蛋白。它是一种原发性的肝癌肿瘤标志物。肝癌细胞主要是从血行播散,浸润肝静脉、淋巴道转移主要是从下腹部的淋巴结,例如和胰腺周围的地方。在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血管内是否有癌栓,癌栓的存在是否有机会转移。在进行鉴别工作的时候,容易将高分化肝细胞肝癌与良性肝细胞腺瘤进行鉴别。针对这种现象,在发生肝细胞肝癌的情况下,呈现CD34等相关内皮细胞的免疫表型,以此作为标记,可以进行良性与恶性的鉴别依据。
肝内胆管细胞癌主要源于肝内胆管上皮,它的主要特征是呈结节性和弥漫性,在组织学上主要呈现状、和分化差等多种形态。肿瘤细胞与一般的细胞相比相对较小,形状呈正方形,细胞的核仁并不明显。对于肿瘤细胞的鉴别使用免疫组化标记能够更加容易进行鉴别诊断,其中免疫组化CK7、CK20、CK1为阳性,对于原发病灶的转移灶,能够进行明确的判断。
转移性肿瘤在肝肿瘤当中比较常见,由于肝脏含有两套血管供应,因此任何部位的肿瘤都会有机会转移到肝脏当中。转移的主要途径是有肝动脉、淋巴管、。
肝脏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细胞的免疫组化CD21、CD23、CD35、CD45均阳性,AE1/AE3、CK19、AFP均阴性。根据HE形态以及免疫组化表型的诊断,滤泡树突细胞也称为树突网状细胞,其主要分布在淋巴滤泡内,其主要的作用就是截取抗原,从而更进一步地参与集体免疫调节。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的发病群体是成年人,男女发病的比例物明显的差异性。另外,滤泡树突细胞肉瘤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分化相对较成熟,并且可以复发和转移。
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免疫组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病理的诊断当中。另外,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穿刺标本的增多,疾病的诊断难度加大。在诊断的过程中,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 冯家立.3种常规内镜对大肠癌异常隐窝灶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摘要】 目的:用两种不同的免疫组化方法二步法和三步法分别在胃癌组织中进行ERα-36染色结果的比较,寻求不同免疫组化原理的染色试剂盒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两种不同的试剂盒研究相同的胃癌微阵列芯片(共352点,以肝组织作为定位标志),通过比较两种免疫组化方法在相同组织上表达的不同做比较。结果: 三步法制片结果比二步法背景低,阳性率低,非特异性着色小,结果明确易读;而二步法较三步法操作简单,检查阳性率高,阳性强度高。结论: 针对一抗为ERα-36的免疫组化染色,三步法虽然实验耗时比较长,但实验结果较好,明确易读,适合科学研究。二步法较易出结果,灵敏度较高,阳性强度高,较易出背景着色,假阳性率高,故不适于科学研究,但因为操作方便,检出阳性率较三步法高,对于ERα-36弱表达的病例不容易漏诊,且能较快出结果,故可考虑在临床病理诊断中选择应用。
【关键词】 免疫组化技术; 二步法; 三步法; 组织芯片技术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组织或细胞内某种物质的性质,并利用酶作用于底物所产生的颜色反应来显示某种物质的分布于细胞内定位的一种技术,自建立免疫酶标技术以来,这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科研和临床诊断已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部分胃癌为雌激素受体依赖性[1]。但一张好的免疫组化切片需要真阳性染色结果表达在预期对应的组织细胞中,定位清晰准确,间质清楚,无或少背景着色[2]。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有很多,如组织固定、脱水的过程、修复的好坏以及免疫组化的过程和免疫组化试剂盒的选取以及显色步骤均对结果有影响[3]。目前研究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因素多从免疫组化试剂盒以外几方面分析,对不同原理的试剂盒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拟以ERα-36为目的指标,观察免疫组化两步法和三步法在ERα-36检测中的异同,探讨两种方法在使用中的优缺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由江汉大学肿瘤教研室构建352点胃癌组织芯片,以正常肝组织作为定位标记,芯片直径0.6㎜,片厚4um。
ERα-36兔抗人多克隆抗体,由Creighton大学王兆一教授提供,以胞浆着色为阳性。三步法SP超敏试剂盒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二步法PV-9000试剂盒购自北京中山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选用已知阳性的正常乳腺组织为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DAB显色,染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苏木素复染核。
以三步法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① 石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化,用PBS(pH 7.4)冲洗3次,每次3min;
② 用EDTA缓冲液浸泡(pH 8.0),高压修复2min,使抗原暴露;
③ 每张切片加150μl过氧化酶阻断溶液(试剂A),室温下孵育10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④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正常非免疫动物血清(试剂B),室温下孵育10min;
⑤ 除去血清,每张切片加150μl的第一抗体,4℃过夜;
⑥ PBS冲洗3次,每次3min,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试剂C),室温下孵育10min, 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⑦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150μl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溶液(试剂D),室温下孵育10min,PBS冲洗3次,每次3min;
⑧ 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600μl的新鲜配制的DAB,显微镜下观察3~10min;
⑨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 ,自来水冲洗返蓝或冲洗后用PBS快速返蓝;
⑩ 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
两步法④至⑦步骤与三步法不同,不用正常血清封闭,直接滴加一抗过夜,然后直接滴加聚合了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特异性二抗,余步骤相同。
转贴于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学采用SPSS13.0完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采用免疫组化三步法对胃癌组织芯片ERα-36进行处理后的染色结果均为浆着色,无核表达。染色结果为癌组织显示棕黄色的颗粒,背景清晰。根据芯片上显色结果的深浅我们对其进行了4个等级的评定:癌细胞胞浆无着色-;癌细胞胞浆上出现淡黄色染色颗粒+;癌细胞的胞浆上出现深棕黄色的染色颗粒为+++;介于+与+++之间染色深度为++。ERα-36的阳性率为(52/111)46.85%,其各个等级表达率见表1。
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胃癌组织芯片ERα-36分别进行处理后,阅片标准同三步法。结果均为浆着色,无核表达。ERα-36的阳性率为(105/111)94.59%,其各个等级表达率见表1。表1 二步法与三步法阳性率的比较由表1可见,二步法与三步法各个等级免疫组化ERα-36的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两步法高于三步法。
此外,我们通过使用二步法和三步法对ERα-36进行染色发现,三步法检测结果的背景较二步法低,非特异性着色小,检查出的阳性率低于二步法,且费用相对较少;但二步法步骤少,耗时较少,且无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检出的阳性率高,染色强度高,见表2。表2 二步法与三步法比较
3 讨论
关于胃癌的ER阳性率国外报道为23%(30/130)(免疫组化法)[4],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ERα-36在胃癌中表达。
二步法又称非生物素酶法。该方法中的第二抗体是将特异性的抗体和辣根过氧化物酶通过一个多聚糖骨架联接成一个多聚体。PV系列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将二抗抗体分子和酶聚合在氨基酸骨架上,形成多聚体,替代传统方法中的二抗和三抗,直接放大抗原抗体结合的信号,避免再使用生物素。然后通过DAB呈色反应来观察抗原表达部位。
三步法又称生物素酶法。我实验室采用SP超敏试剂盒是根据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Peroxidase)链接系统设计的。第二抗体采用生物素标记;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SA)是从链霉菌中分离出的蛋白质,分子量为60KD,它含有四个亚基,每个亚基都有与生物素(Biotion)连接的部位,且两者之间有很强的亲和力。SA与过氧化物酶形成SA-过氧化物酶复合体;生物素化的二抗与SA-过氧化物酶复合体,可通过DAB的呈色反应来显示抗原抗体结合部位。
我们对芯片的染色结果进行比较和讨论,发现用三步法进行染色的芯片结果明确易读,而二步法阳性率普遍较高,非特异性着色率高。
免疫组化三步法染色非特异性着色率比二步法低的原因可能是:①三步法加一抗前用血清封闭去掉内源性杂质的干扰, 而PV二步法省了这一步,因此SP三步法非特异性着色率低;②二步法灵敏度高,第一抗体4℃过夜容易导致背景着色。因此,三步法的假阳性率(假阳性指所有切片均呈阳性反应,或一组抗体均在同一组织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呈阳性反应,另外切片边缘、刀痕,皱褶区和挤压区呈现的阳性反应)[5]低于二步法,故对于实验室研究检测ERα-36的阳性表达率适合采用三步法以避免误差。但是三步法耗时较长,步骤较多,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且对于阳性表达率较低的病例不容易检出,故在这方面二步法比较有优势,二步法法灵敏度较高,不容易漏诊,且无内源性生物素的干扰,DAB显色较快,顾较适合临床快速诊断使用。我实验室研究的是胃癌上一抗为雌激素受体ERα-36时的染色结果,对于检测其它指标二步法和三步法检测结果是否也有显著性差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Nicolson GL. Cancer metastasis : tumor cell and host organ properties important in metastasis to specific secondary sites.Biochim Biophys Acta ,1988 ,948(2) :175~224.
2 张铭,司少艳,韩瑞刚,等. 免疫组化SP法与PicTureTM两步法的比较.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 (1):58~59.
3 刘桦,赵静.病理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质量控制应注意的基本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学杂志,2006,9(12):1246~1247.
4 Kojima O ,Takhashi T ,Kawakami S, et al. localiz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 in gastric cancer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y cancer ,1991 ,67(9) : 2401~2406.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P53蛋白 β-catenin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织化学
【Abstract】 Objective Research was done on the possible roles of β-catenin , P53 and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 (CRA). Methods β-catenin and P53 and PCNA expression were studi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 in 77 specimens of CRA together with mild epithelial dysplasia (CRA-MD) , CRA with moderate/severe epithelial dysplasia (CRA-D/SD) and CRA with cancerous changes(CRA-C).Results The percentage of abnomal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increased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RA-MD to CRA-D/SD to CRA-C(P
【Key words】 colorectal neoplasms ; P53 protein; β-cateni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immunohistochemisty.
结直肠腺瘤(CAR)是一种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1]。Zhang等[2]用流式细胞术,定量研究了CRA癌变过程中rasP21、P53表达情况,发现CRA 由上皮不典型增生到癌变过程中,rasP21和P53蛋白表达量均呈明显递增趋势。为进一步探讨CRA癌变机理,我们采用病理形态学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了77例管状、绒毛状CRA及其癌变组织中β-catenin、P53和PCNA表达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收集我院和乐清第三人民医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间中、老年人结直腺瘤癌变的活检和手术标本77例,按照《全国大肠癌病理研究统一规范》[3]之标准进行腺瘤分类、异型增生分级和腺瘤癌变的诊断。77例结直肠腺瘤癌变病例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45~88岁,平均58.9岁。病变发生在结肠32例,直肠45例。肿瘤直径< 1cm者37例,1~2cm者22例,>2cm者18例。病史在12个月内62例,12个月以上15例。管状腺瘤26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2例;所有腺瘤癌变标本均伴有轻、中、重度异型增生,本组将异型增生分为两类:重度(Ⅲ级)和轻度(Ⅰ级或Ⅱ级)异型增生。另选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所有标本均经中性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后行4μm连续切片,除常规HE染色外均同时采用En vosion 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观察β-catenin、P53、PCNA的表达情况。所有单抗与多抗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实验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种一抗稀释度均为1:100。采用En vosion法对全部病例及对照组正常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染色前用微波炉进行抗原修复。以乳腺癌组织切片作阳性对照,以PBS替代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定 (1)β-catenin阳性反应限于细胞膜,而胞浆和胞核无着色者视为阴性;若细胞核或细胞浆出现棕黄色着色则视为β-catenin阳性。(2)P53蛋白及PCNA均为细胞核表达,呈棕黄色颗粒状,无阳性反应细胞为(-);阳性细胞数占1%~25%者为(+);阳性细胞数占26.5%~50%者为(++);阳性细胞占51%~75%为(+++);阳性细胞>75%为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以POMS统计软件作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β-catenin的表达 10例正常大肠黏膜均可见细胞膜呈棕黄色染色,但细胞核及细胞浆未见着色。29例CRA伴轻度不典型增生组中,11例细胞浆阳性,3例细胞核阳性,3例细胞浆及细胞核共同表达;32例CRA伴中、重度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中,25例细胞浆阳性,20例细胞核阳性,15例细胞浆及细胞核共同表达;16例CRA癌变组中,细胞浆均为阳性表达,10例细胞浆及细胞核共同表达。在CRA及其癌变中,部分病例出现细胞浆和细胞核阳性着色,细胞浆和细胞核共同着色者,细胞膜着色减轻。CRA腺上皮从不典型增生到癌变过程中,β-catenin在细胞浆表达阳性率以及在细胞浆和细胞核共同表达的阳性率逐渐递增(χ2=14.73,P
2.2 P53的表达 10例正常大肠黏膜上皮细胞均未见P53阳性表达。16例CRA癌变组织中,有12例(75.0%)呈阳性表达,其中8例(50.0%)为强阳性表达(图1);32例CRA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组织中,14例呈阳性表达,占43.8%,仅2例(6.3%)呈阳性表达;39例上皮轻度异型增生的CRA中,仅3例呈弱阳性表达,且仅限于极个别腺体,占10.3%。结果显示,CRA随上皮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到癌变的出现,P53表达明显递增(χ2=19.22,P
2.3 PCNA的表达 1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出现弱阳性表达,阳性细胞位于黏膜腺体基底部,表面分化成熟上皮无阳性表达。随CRA上皮异型增生程度的递增直至癌变,PCNA表达强度也随着明显递增(图2)(χ2=23.44,P
2.4 β-catenin表达与P53和PCNA表达的关系 CRA伴轻度异型增生组未见β-catenin和P53同时表达,而CRA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二者同时表达者占28.1%(9/32),CRA癌变组则达到50.0%(8/16;χ2=16.15,P
3 讨论
β-catenin作为细胞间粘连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正常细胞质游离水平较低。它的主要作用adherin,形成E-cadherin-β-catenin功能复合体,调节细胞粘附系统,影响细胞粘附性、运动性,进而影响组织结构和形态变化。同时,β-catenin也参与细胞信号传导途径[4]。CRA基因(APC)是肿瘤抑癌基因,它的突变是大肠腺瘤腺癌序列中较为普遍的基因差异,常发生在癌变早期阶段[5]。最近研究发现,细胞内β-catenin水平受APC蛋白调节,APC上基因突变可导致β-catenin聚集并异位于核上,β-catenin分布的检测可作为评价大肠肿瘤早期发展阶段临床-病理特征潜在恶性的标准[6]。除APC基因突变,β-catenin基因本身突变也可以导致β-catenin聚集。有学者认为,β-catenin基因突变可能是大肠肿瘤形成的早期事件[7]。本研究结果显示,CRA随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和癌变的出现,β-catenin细胞质阳性表达率和细胞质、细胞核同时表达的比率依次升高,而细胞核的阳性率在CRA中、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提示在CRA癌变过程中,首先出现β-catenin在细胞质的异位积聚,而后才出现在细胞核的异位积聚。β-catenin异位积聚在CRA癌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异位聚集可能反映了CRA癌变过程中APC突变或β-catenin基因的突变。
抑癌基因P53失活表现为突变型P53蛋白的过度表达。本研究发现,CRA由上皮轻度异型增生中、重度异型增生癌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也随着递增,分别为10.3%、43.8%和75.0%,表明P53蛋白过度表达与CRA恶性倾向密切相关,提示P53的突变在CRA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一定作用。Damalas等[8]研究了在大肠癌形成过程中β-catenin过度表达对P53的影响,发现β-catenin过度表达通过干扰P53降解而导致其聚集。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β-catenin与P53在大肠肿瘤中表达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CRA伴轻度异型增生组部分病例可见β-catenin异位核表达或P53蛋白的表达,但未见二者同时呈阳性的情况,而CRA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组二者同时表达者28.1%,CRA癌变组则达到50.0%。表明β-catenin和P53共同表达在CRA癌变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PCNA是真核细胞DNA聚合酶8的辅助蛋白,在DNA复制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旺盛的增殖是细胞癌变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CRA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加重和癌变,细胞核PCNA强阳性表达率同步递增,表明CRA癌变过程中细胞增殖活性逐渐提高。同时还发现,PCNA的强阳性表达与P53蛋白表达及β-catenin细胞核异位积聚平行。以上结果表明,β-catenin核异位、P53基因突变及PCNA强阳性表达在CRA癌变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图片见封三)
【参考文献】
1 王慧萍,姚洪田,丁伟,等.结直肠腺瘤及癌变组织中增殖基因和细胞凋亡基因的表达.中华病理学杂志,2000,29(6):405-408.
2 Zhang XH, Wu WX, Lu HT, et al . celluar DNA, ras P21and P53 expression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colorectal adenomatous ployps . Analyt Quant Cytol Histol,1999,21(3):449-453.
3 史景泉,陈意生.现代外科病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55-157.
4 Munne A ,Fabre M , Marinoso ML, et al .Nuclear β-catenin in colorectal tumors :to freeze or not freeze ? colon cancer team at IMAS. J Histochem Cytochem , 1999, 47 (26):1089-1094.
5 Powell SM , Zilz N,Beazer-Barclay Y, et al . APC mutations occur early during colorectal tumorigenesis. Nature , 1992 , 359(4):235-237.
6 Shimizu M, Yoshimi N ,Shimizu S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pathological atypia and expression of β-catenin in colonic neoplasms resected by endoscopy;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P53 protein Nippon Shokakibyo Gakkai Zasshi, 1999,96:1050-1056.
[关键词] 免疫组化; 质控; 病理; 医技人员; 沟通交流
[中图分类号] R446.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21-02
免疫组化是目前病理诊断方面广泛应用的新技术,在病理诊断鉴别肿瘤中起重要作用,也是指导临床肿瘤治疗和判断肿瘤预后的重要依据[1]。免疫组化发展较快,染色结果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以及病理诊断和病理技术二者均充满个性化,颇具经验型,难以标准化,造成目前免疫组化质量难以令人满意[2],免疫组化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引起了业内极大的关注。因此,强化病理实验室免疫组化质控成为当前病理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3] 。
1 质控中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 对免疫组化质控的正确理解是基础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受制片因素、染色方法、染色流程、试剂质量、实验室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同一种抗原可以在多种肿瘤或组织中表达,没有一种完全针对某一肿瘤或组织的特异性抗体,也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正确判断带来困难和一定局限性。免疫组化结果判断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体现病理医技人员综合水平[4]。免疫组化具有非常强的技术性和实验性特性决定了要做好免疫组化确实不易。强化免疫组化质控,使免疫组化操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正规化,对切实提高免疫组化染色质量,同时促进和提高病理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现实需要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免疫组化质控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方法和程序,国内免疫组化质控方法正处于摸索之中,免疫组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权威性标准。在免疫组化标准化欠缺足够重视、免疫组化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下,面对多种复杂因素影响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要做好免疫组化质控工作必须依靠病理医技人员通力合作。病理医生和技术人员历来关系微妙,如果都站在各自立场上,很难客观正确解读清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现象如染色结果表达与不表达,该不该表达的真正意义和原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靠性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免疫组化室内质控和室间质控中非常需要加强彼此之间沟通交流,发挥诊断医生主导作用,改变诊断医生只关心染色结果、技术人员只管技术操作的现状[5],实事求是综合分析判断整个免疫组化制片过程、染色过程、正确评估染色结果,从而促进免疫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免疫组化病理诊断的质量和水平,和谐病理医技人员关系。
2 做好医技人员沟通交流的关键
2.1 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般情况下,病理医生关注的只是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染色结果判断体现医生业务水平。技术人员是免疫组化实际操作者,理论水平不足,操作受各种技术条件因素影响较大。医技人员相互之间应该尊重,不要各自从专业技术解读染色结果,应该站在对方角度理解各自专业的能力和局限。大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对病理医技人员都必须有一个认识过程和经验积累过程,正确解读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也需要有一个不断认识过程,并且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一些单位开展免疫组化质控但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医技人员之间的理解和尊重问题以及出现问题后双方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医技人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做好免疫组化质控的最关键因素,相互之间有效沟通交流是做好免疫组化的现实基础。
2.2 提高专业水平
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沟通。免疫组化发展较快,试剂种类增多、染色方法改进、操作流程更新,理论观念变化都需要病理医技人员加强学习。专业素质提高了,对染色结果原因有了客观理解和正确评估,更有利于病理医技人员做好免疫组化质控,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认识免疫组化机制,有效发挥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指导临床肿瘤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共同推动免疫组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3 医技人员有效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1 建立免疫组化工作单加强室内质控
免疫组化工作要标准化,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病理医技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验室具体情况共同讨论制定免疫组化工作单内容,将制片程序[6]、试剂类型、染色方法、操作程序、适合的质控对照和实验条件细化列入室内质控免疫组化工作单,每次操作中都认真实时记录,客观反映免疫组化染色全过程,给医技人员正确判断染色结果,分析结果原因和总结经验提供客观依据和方向,为尽快找到一种较好的、标准化的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摸索出一种适合本实验室免疫组化质量控制的方法[7]打开思路。避免医技人员之间对染色结果缺乏依据猜测引发误解,营造科室宽松的学术氛围和正常和谐的专业技术反馈机制。在做好免疫组化室内质控中,摸索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最佳实验室条件以及结果正确分析和问题原因查找更需要医技双方坦诚交换意见和建议。
3.2 参加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活动搞好室间质控[8]
全国免疫组化质控网通过病理专家和试剂公司技术专家对统一分发切片的染色效果按照免疫组化质控标准测评,找出普遍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推荐最佳抗体和染色流程,为免疫组化染色规范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参加的单位都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参与其中室间质控活动,了解专家对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评估,分析本单位与优秀实验室的质量差异,病理医技人员可以明确知道本单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真实情况,找到准确解读染色结果的方法,在较高技术层次对比中找差距,分析原因,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好方法好经验,不断改进操作提高免疫组化质量。这些无论对诊断医生还是技术人员在免疫组化规范化学习方面都是最便捷、提高最快、效果最明显的好方法。
病理医技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交流是打开免疫组化质控的一扇窗户,效果取决于病理医技人员共同努力,效应体现在免疫组化质量上。
[参考文献]
[1] 陈磊. 分子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J]. 癌症杂志,2007,26(1):106- 112.
[2] 刘复生,刘骅,吕福东,等.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J]. 癌症进展杂志,2007,5(4):355-361.
[3] 陈杰,郑杰,霍临明. 重视免疫组织化学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2):65-66.
[4] 马大烈,白辰光. 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标记结果的观察和判断[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5):557-559.
[5] 周小鸽. 重视病理医生在免疫组织化学应用中的主导作用[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6):77-79.
[6] 梁英杰.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制片的规范和质量控制[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2):262-264.
[7] 王小亚,杨清海,黄奇平. 免疫组织化学标准化(一)[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8,15(1):80-81.
【关键词】消异方;子宫内膜异位症;MCP—1;IL—6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以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它部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近来EMs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约有3%—10%育龄期妇女患有此病,其中25%~35%合并不孕症。其发病机制及其导致不孕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大量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的异常在EMs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我们通过观察EMs患者中药治疗前后在位子宫内膜中MCP—1、IL—6免疫组化表达的改变,进而探讨消异方在EMs中的作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就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中心EMs不孕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此90人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其中空白对照组30人,中药治疗组30人,安慰剂对照组30人。入选对象均为育龄期的EMs妇女,无重要脏器疾患、内分泌疾病或恶性肿瘤,至少3个月内未接受激素及抗生素类药物的治疗。3组患者在年龄及不孕年限方面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用药方法 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分别使用消异方和安慰剂治疗2个月(消异方为免煎的袋装制剂,其组成为生水蛭、王不留行、三七、炮山甲、炒鸡内金、皂角刺、肉苁蓉、肉桂、菟丝子、红藤、败酱草、生薏苡仁、茯苓、醋香附;安慰剂为外形与消异方无差异的免煎袋装制剂,其内容物成分为炒焦的大米和苦味素)。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
1.2.2 标本选取 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均取选用治疗前和治疗后月经第2天的内膜组织,而空白对照组取月经第2天子宫内膜组织,内膜组织离体后均使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
1.2.3 测定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在位子宫内膜中指标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试剂盒由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美国ZYMED公司SP系列试剂盒,全称为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染色试剂盒。组织标本采用石蜡包埋,切片约4μm厚度,常规SP免疫组化,选取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作阴性的对照及细胞核苏木静复染。
1.3 评分标准
参考尚丽新等的染色评分标准,根据细胞的染色面积及染色强度进行综合评分。染色面积评分:无细胞染色为0分,50%细胞染色为3分;染色强度评分:不染色为0分,轻度染色为1分,中度染色为2分,强度染色3分。按照两者积分相加进行评定,积分相加为0~1分为(一),积分相加1~2分为(+),积分相加3—4分为(++),积分相加5—6分为(++4-)。
2 结果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基本资料
3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1>0.05,P2>0.05)。
2.2 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MCP—1和IL—6蛋白的表达
中药治疗组治疗后MCP—1和IL—6在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安慰剂对照组(P1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L—6、MCP—1在在位子宫内膜中表达(免疫组化)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妇科疾病。据报道,约有40%~50%的不孕症患者合并EMs,而EM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诸多研究显示,免疫功能和腹腔中内环境的异常在EMs发病过程中均起到重要作用,最为明显的是巨噬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以及MCP—1、IL—6浓度和趋化活性的增加,且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宫颈上皮内瘤变;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ive the expression of P16 and Ki-67 in different degree of cervical lesion using immunohistochemistry.Method:A total of 770 patients with cerv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ere chose and received routin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Result:P16 was gradually filled with positive expression and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increased with higher Ki-67 index follow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cervical diseases.Conclusion:Immunohistochemical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might improve diagnistic accuracy and decrease misdiagnosis.
【Key words】 Cervical conization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mmunohistochemistry
First-author’s address:Liuzhou Matemity and Child Healthcare Hospital,Liuzhou 5450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29.013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一组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癌前期病变的统称,是常见的妇科疾病。CIN的提出表明由宫颈炎发展到宫颈癌是一个连续过渡的过程,即由CINⅠCINⅡCINⅢ早期浸润癌浸润癌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4]。在我国宫颈癌是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宫颈癌筛查对女性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卫计委对中国广大农村进行“两癌筛查”专项扶持,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使宫颈癌成为一种可以有效防治的恶性肿瘤,因此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诊断的准确性对有效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发现P16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高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准确率[5-7]。2014年WHO女性生殖系统分类中,在宫颈鳞状细胞癌前病变中推荐使用P16免疫组化染色将鳞状上皮内病变进行两级分类,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LSIL相当于CINⅠ,HSIL相当于CINⅡ和CINⅢ[8]。目前研究认为HSIL,与高危险型HPV,如HPV16、HPV18、HPV31、HPV33、HPV35、HPV39、HPV45、HPV51、HPV52、HPV56、HPV58、HPV59、HPV68有关,LSIL与低危险型HPV包括HPV6、HPV11、HPV42、HPV43、HPV44和一过性高危HPV感染有关[2-4]。临床诊疗指南认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通过锥切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保守治疗即可,但已有研究发现有些CINⅡ经过保守治疗后会转变为CINⅠ,有些CINⅠ保守治疗会进展到CINⅡ[8-10]。因此,认为2014年WHO女性生殖系统分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项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探讨P16、Ki-67在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理诊断中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7月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的宫颈疾病患者活检标本770例,平均年龄(29.8±6.4)岁,其中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炎529例,平均年龄(29.9±6.9)岁;CINⅠ级85例,平均年龄(29.0±5.3)岁;CINⅡ级47例,平均年龄(29.7±5.1)岁;CINⅢ级64例,平均年龄(28.8±8.2)岁;宫颈癌45例,平均年龄(31.5±6.9)岁。各宫颈疾病患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2,P=0.901>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织病理操作 标本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病理取材,脱水机(thermo)常规过夜脱水,石蜡包埋,手摇切片机5 μm连续切片后行HE染色,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病理诊断阅片。
1.2.2 P16、Ki-67免疫组化染色 免疫组化使用VENTANA的P16、Ki-67一抗采用VENTANA全自动检测法。石蜡切片后,65 ℃烤片2 h。上机开始免疫组化染色,染色结束后封片,两名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进行免疫组化阅片,结合常规病理与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诊断。
1.2.3 宫颈上皮病变的治疗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慢性炎和CINⅠ级临床给予保守治疗,CINⅡ级和CINⅢ级需要锥切;宫颈癌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法(ONE WAY ANOVO法),组间采用LSD双重比较法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P16的表达 P16阳性为胞质、胞核共同表达。结果显示,在正常鳞状上皮和良性增生的鳞状上皮P16呈阴性;在宫颈不成熟鳞化中呈不连续片状或斑片状分布,阳性强度较弱,阳性率
2.2 不同程度宫颈病变Ki-67的表达 Ki-67阳性为细胞核表达。结果显示在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宫颈上皮阳性率
3 讨论
P16是1994年美国冷泉港实验室Kamb等发现的新型抑癌基因,是一种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发挥负调控作用。已有研究证实P16与肺癌、乳腺癌、脑肿瘤、骨肿瘤、皮肤癌、膀胱癌、肾癌、卵巢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A的发病有关[11-13]。因此,有学者将P16比作细胞周期中刹车装置,一旦失灵就会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P16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高表达,这是由于HPV早期基因E7蛋白限制了Rb蛋白释放转录因子E2F,诱导P16过表达。因此,P16被用作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高敏感性的标记物,并用作宫颈癌及宫颈上皮瘤变的辅助诊断,是宫颈癌早期诊断的标记物。随着研究的深入,P16在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作用日益突出,并写入2014年WHO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的病理诊断中[14-18]。大量研究证实宫颈癌和癌前病变P16阳性表达。在本项研究中,P16随着病情加重表达逐渐增强,阳性表达率增加,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INⅡ级、CINⅢ级)和宫颈癌中表达率达100%,但不能区分肿瘤类型,如鳞癌或腺癌,提示P16可以用于定性判定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病情,但不能用于鉴别诊断。
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相关的核抗原,其功能与有丝分裂密切相关。Ki-67作为标记细胞增殖状态的抗原,Ki-67表达范围覆盖除G0期以外的所有增殖周期细胞,可较好地用于检测组织中的增殖细胞,但在静止期细胞不表达。细胞增殖是一个被高度协调机制控制的基本生物过程,人体复杂的调控机制负责胚胎的正常发育、伤害和感染等的调控,一旦调控平衡被打破,就可能产生肿瘤。因此,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密不可分。有研究表明Ki-67增殖指数的高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转移以及预后密切相关,阳性说明癌细胞增殖活跃,提示肿瘤更容易进展。Ki-67在低分化癌组织中的表达较在中高分化癌组织的表达明显升高,表明Ki-67染色阳性程度与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高Ki-67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缩短[19-20]。目前,Ki-67可以被用作肿瘤发生发展及肿瘤细胞活性的指标。研究表明Ki-67阳性指数升高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Ki-67与大肠癌、甲状腺癌、卵巢癌、膀胱癌等恶性肿瘤的进展也密切相关[21-22]。在本项研究中,Ki-67在宫颈慢性炎只是基层表达,随着病情的加重表达阳性指数逐渐增加,宫颈癌Ki-67阳性指数达到(90.50±5.24)%,可以定量评价宫颈疾病的病情程度。
综上所述,P16和Ki-67的表达与宫颈疾病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正常的宫颈上皮通常P16表达阴性,Ki-67基层阳性表达。随着病情加重,P16阳性表达逐步增强,其阳性表达率和Ki-67的阳性指数逐渐增加。在宫颈癌P16表达呈弥漫强阳性,Ki-67阳性指数大于80%。在病灶太小,临床医生取材太碎或过度钳夹、烧灼等情况下,P16联合Ki-67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大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避免了漏诊误诊。
参考文献
[1]庞保红,黄育姬,何报宁.玉州区2009~2012年农村已婚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4,36(2):230-232.
[2]贺婵娟,姚德生,卢艳.导流杂交法检测宫颈病变中人瘤病毒的基因型及其感染的临床意义[J].广西医学,2012,34(5):531-533.
[3] Katki H A,Wentzensen N.How might HPV testing be integrated into cervical screening[J].Lancet Oncol,2012,13(1):8-10.
[4]蒙玉刚,安明,徐文生.HR-HPV及TCT检查评价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锥切术后残留、复发的意义[J].广西医学,2013,35(3):323-324.
[5]王丽宁,蔡辉,魏可心,等.FEZ1和p16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12):3-6.
[6]李思琦,董颖,毕蕙,等.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组织中p16InK4a和Ki67的表达及意义[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263-265.
[7]张燕,王一,王建华.p16、Ki-67在440例宫颈病变中的表达及其病理诊断价值[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3,20(3):171-175.
[8] Clinton L K,Miyazaki K,Ayabe A,et al.The LAST guidelines in clinical practice:implement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16 use[J].Am J Clin Pathol,2015,144(6):844-849.
[9] Thrall M J.Effect of lower anogenital squamous terminolog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use of p16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proportion of high-grade diagnoses in cervical biopsy specimens[J].Am J Clin Pathol,2016,145(4):524-530.
[10] Miyamoto S,Hasegawa J,Morioka 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16 and Ki-67 immunohistostaining and the progress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grade 2[J].Int J Gynaecol Obstet,2016,134(1):45-48.
[11] Gan X,Lin X,He R,et al.Prognostic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downregulated p16 ex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bladder g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Dis Markers,2016,2016(1):1-13.
[12] Hiroshima K,Wu D,Hasegawa M,et al.Cytolog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mesothelioma and reactive mesothelial cells with FISH analysis of p16[J].Diagn Cytopathol,2016,44(7):591-598.
[13] Mahajan A.Practical issu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p16 immunohistochemistry in diagnostic pathology[J].Hum Pathol,2016,51:64-74.
[14]李绍刚,殷伟杰,李赛飞.238例宫颈细胞学和组织学对照分析及p16在组织学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5,31(3):330-332.
[15]陆晓青,陈洁瑛,朱晓萍,等.液基薄层细胞学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与P16蛋白联合检查在宫颈癌早期诊断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7):1478-1480.
[16]戈文舜,任丽芳,李美平,等.细胞块p16联合高危型HPV检测在ASCUS患者分流管理中的作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8):868-870,875.
[17]杨君,周德平,王彬,等.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HR-HP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43-45.
[18]何惠华,刘汉忠,涂宁芳,等.宫颈腺癌合并鳞状上皮内瘤变人状瘤病毒亚型感染与p16蛋白表达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5799-5801.
[19] Wentzensen N,Fetterman B,Castle P E,et al.p16/Ki-67 dual stain cytology for detection of cervical precancer in HPV-positive women[J].J Natl Cancer Inst,2015,107(12):djv257.
[20] Possati-Resende J C,Fregnani J H,Kerr L M,et al.The accuracy of p16/Ki-67 and HPV test in the detection of CIN2/3 in women diagnosed with ASC-US or LSIL[J].PLos One,2015,10(7):e0 134 445.
[21] Dmitrenko A P.Lateral differences in Ki-67 in breast cancer[J].Mol Clin Oncol,2016,4(6):1041-1044.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