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免疫抑制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1篇

尽管器官移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移植排异反应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临床上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也主要有赖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但目前使用的免疫抑制剂仍没有达到高效和安全的要求。新型免疫抑制剂麦考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以其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而倍受关注,目前已应用于心、肾移植排异[1]和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2]、血管炎[3]等的治疗,本文就该药的研究现状介绍如下。

作用机制 MMF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麦考酚酸(mycophenolic acid, MPA), 后者可逆性地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经典合成途径(de nuvo pathway)中的一种限速酶即次黄嘌呤核苷酸经典合成途径(de nuvo pathway)中的一种限速酶即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DH),对鸟嘌呤核苷酸合成的另外一条途径即补救途径(salvage pathway)无影响[4]。IMPDH受抑制后导致鸟嘌呤核苷酸的减少,进而阻断DNA和RNA的合成。淋巴细胞主要依赖经典途径合成嘌呤核苷酸,而中性粒细胞却同时可通过经典和补救途径合成,故MPA对淋巴细胞更具有特异性,即MPA可选择性作用于增殖性T和B淋巴细胞。MPA对激活的淋巴细胞产生的IMPDH同形物的抑制作用几乎是其他细胞产生的同形物的5倍[5]。在兔和狗模型中,全血IMPDH活性与MPA浓度呈负相关,给予单剂量MPA后,IMPDH活性受抑制的时间比MPA持续在血中可测出的时间要长得多[6,7]。在鼠实验中,给单剂量MPA可抑制三磷酸鸟苷(GTP)合成达24 h[8]。

但MPA除作用于IMPDH外,可能还存在其他机制。如MPA对培养的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与慢性排异有关的移植物动脉硬化。另外,实验研究显示,在有丝分裂激活的细胞,MPA使白介素-3(IL-3)的产生受到抑制。在超抗原激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PA可抑制多种细胞因子[9],而后者在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MPA还可抑制白细胞内糖蛋白的合成,如果粘附分子发生改变,后者可能在这些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尽管MPA有多种作用,目前认为MPA作用于IMPDH,导致鸟嘌呤核苷酸减少是最主要的。

药物动力学 MMF是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口服后迅速被肠道吸收,经肠壁、肝脏及其他组织脱酯化,迅速转化为有活性作用的MPA。正常人口服MMF后,其血浓度不能被测出;静脉注射MMF后,测定其T(1)/(2)少于2 min[10]。从原药裂解出来后,MPA先快速降解后较慢被清除。静注或口服8~12 h后,MPA浓度有轻度回升,此现象与肠肝循环有关[10]。Sugioka等[11]的实验研究显示:MMF在人工消化液中是稳定的。在小白鼠的组织液和血浆中,MMF迅速水解成MPA。在不同器官组织中MMF转变成MPA的速率依次是肝脏>肾脏>血浆>小肠上皮细胞。静注MMF16.7 mg.kg-1后,其最终(转变为MPA后)T(1)/(2)为(4.7±0.3) h, AUC为 (48 ± 6) μg.h.mL-1, 而十二指肠灌注 MMF 16.7 mg.kg-1后,T(1)/(2)为(3.9±1.0) h, AUC为(38±8) μg.h.mL-1。MPA在肝 脏转变成无活性的麦考酚酸葡糖苷酸(MPAG),再由肾脏排泄[4]。口服或静注MMF1 h后,MPAG的浓度已高于MPA[10]。对肾移植后急性排异病人使用MMF(3 g.d-1)后的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发现MPAG有蓄积,而MPA则无。随着肾功能的恢复,MPA浓度也逐渐下降。MPAG并能部分被血液透析清除。

MMF进入人体后,生物利用度达94%[4]。动物实验显示,经十二指肠给药MMF的生物利用度为MPA的1.5倍[11]。在肾移植病人以AUC表示,MPA的生物利用度在移植后d20是d 1的2倍[12],最高浓度也更高,而在心脏移植病人,差别并不显著[4]。在肾移植病人为何生物利用度提高仍不清楚,可能尿毒症病人吸收较慢,或者移植后抗酸剂治疗改变了它的生物利用度。MPA的分布容积大约是4 l.kg-1。

药物相互作用 已被证实的与MMF有相互作用的药物包括:抗酸剂(氢氧化铝或氢氧化镁)可减少MMF的吸收,考来烯胺也可降低MMF的生物利用度。MPA大部分与清蛋白结合,离体研究显示高浓度(>250 mg.L-1)水杨酸和呋塞米可竞争MPA与清蛋白的结合,但其临床意义不清楚。重要的是,环孢素与MMF无相互作用[4]。

临床应用 最初发现MPA是将其作为抗细菌和真菌药,后来又被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直到近年Sollinger[1]等首次成功地将MMF应用于肾移植中。

1 器官移植 MMF近年来主要被应用于肾脏和心脏移植,尤其是前者,除了大量小样本的报告外,目前已有3个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13-15],均显示MMF2~3 g.d-1比安慰剂或硫唑嘌呤显著减少经活检证实的急性排异的发生。如欧洲MPA协作研究组的报告指出,与安慰剂和环孢素、皮质激素相比,MMF的使用使急性排异的发生率降低60%~70%[13]。因为 3 g.d-1毒性明显增加而与2 g.d-1相比,疗效并无显著差异,故目前推荐剂量为2 g.d-1[4]。MMF在心脏移植方面的对照性临床试验未见报告。在一个开放性试验中,对复发性或持续性心脏排异的病人,MMF3.5 g.d-1并用环孢素和皮质激素6 mo后显示每月排异反应率从0.67%降至0.27%[16]。而另一个开放试验结果提示难以评价MMF的疗效[17]。

2 自身免疫性疾病 MMF应用于银屑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类风关)已早有报道,并取得了较好疗效[18,19]。最近Rainer等[3]报道4例系统性血管炎[2例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 2例显微镜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以MMF2 g.d-1合用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血管炎无再发。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对2例重症IgA肾病病人采用相同剂量的MMF治疗,结果2 wk后起效,4 mo后病人尿蛋白基本消失,肾功能恢复正常。国内[2]报告1例重症狼疮性肾炎伴肾功能衰竭(肾衰)病人,给MMF1.5 g.d-1并用泼尼松30 mg.d-1。6 wk后尿量增加,Scr下降并摆脱透析。因此MMF给难治性肾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对其疗效的评价,有待更多更科学的临床试验。

副作用 MMF与硫唑嘌呤和环孢素相比,最大的优点是没有肝脏和肾脏毒性。其常见副作用是胃肠道症状、血液系统损伤、机会感染和有可能诱发肿瘤。MMF曾被用于85例牛皮癣病人,疗程最长者达13 a,最初75%出现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腹泻、腹痛等,数年后发生率下降至13%~27%[19]。血液系统损伤包括贫血和白细胞减少,但多为轻度。机会感染轻度增高[13,14]。在3 g.d-1组,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增高[13,15]。亦有报告使用MMF后淋巴细胞增生症或淋巴瘤发生率增高[14,15],但目前还不能肯定MMF使肿瘤发生增多。

讨论 MMF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移植方面的效用已得到肯定。因其高效、安全,目前被推荐与环孢素和皮质激素同时应用于肾移植。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重症和难治性者 )方面的疗效,也正引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但它与目前使用的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比较,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ollinger HW. Update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J]. Transplant-proc 1996; 12; 28(6 suppl 1): 24-9.

[2]胡伟新,黎磊石.重症狼疮性肾炎合并感染和肾衰应用霉酚酸酯治疗[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1997;6:491-7.

[3]Nowack R, Birck R, Fokko J.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systemic vasculitis and IgA nephropathy[J]. Lancet 1997; 349: 774.

[4]James J. Mycophenolate mofetil[J]. Lancet 1996; 348: 1357-9.

[5]Carr SF, Pappe E, Wu J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type I and type II IMP dehydrogenase[J]. J Biol Chem 1993; 268: 27286-90.

[6]Langman LT, LeGatt DF, Yarscoff RW. Pharmacodynamic assessment of mycophenolic acid-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by measuring IMP dehydrogenase activity[J]. Clin Chem 1995; 41: 295-9.

[7]Langman LJ, Shapiro AMJ, Lakey JRT. Pharmacodynamic assessment of MPA-induced immunosuppression by measurement of IMP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a canine model[J]. transplantation 1996; 61: 87-92.

[8]Franklin TJ, Morris WP. Pharmacodynamics of the inhibition of GTP synthesis in vitro by mycophenolic acid[J]. Adv Enzyme Regul 1994; 34:107-17.

[9]Nag e SE, Andersson JP, Andersson UG. Effect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on cytokine production inhibition of superantigen-induced cytokines[J]. immunopharmacology 1993; 26: 11-20.

[10]Bullingham R, Monroe S, Nicholls A. Pharmacokinetics and bioavailability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 healthy subjects after single-dose oral and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J]. J Clin Pharmacol 1996; 36: 315-24.

[11]Sugioka N, Chen SH, Hayashida K. Stability and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f a new immunosuppressant mycophenolate mofetil (RS-61443) in rats[J]. biopharm Drug Dispos 1995; 16: 591-601.

[12]Sollinger HW, Deierhoi MH, Belzer FO. RS-61443-a phase I clinical trial and pilot rescue study[J]. Transplantation 1992; 53: 428-32.

[13]European Mycophenolate mofetil Cooperative Study Group.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of mycophenolate mofetil combined with cyclosporin and corticosteroids for prevention of acute rejection[J]. Lancet 1995; 345:1321-5.

[14]Sollinger HW, US Renal Transplant Mycophenolate mofetil Study Group. mycophenolate mofetil for the prevention of acute rejection in primary cadaveric renal allograft recipients[J]. Transplantation 1995; 60: 225-32.

[15]The&n bsp;Tricontinental Mycophenolate mofetil Renal Transplantation Study group. A blinde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of acute rejection in cadaveric renal transplantation[J]. Transplantation 1996; 61: 1029-37.

[16]Kirklin JK, Bourge RC, Naftel DC. Treatment of recurrent heart rejection with mycophenolate mofetil: 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1994; 13: 444-50.

[17]Taglor DO, Ensley D, Olsen SL. Mycophenolate mofetil: preclinical, clinical and three years experience in heart transplantation[J].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1994; 13: 571-82.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0)01-0009-04

贫血、血小板减少以及粒细胞减少等血细胞减少症原因众多,临床上常见,其中许多血细胞减少源于免疫异常,称之为“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由于引起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异常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异常和细胞免疫异常,故在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时应明确免疫异常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合理选用免疫抑制剂。

1 体液免疫异常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

病例1――女性,35岁,因“牙龈出血1wk、皮肤瘀斑3d”入院。查体:T 37℃,P 88次/min,R 18次/min,Bp 18/10 kPa;神清,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肤可见散在瘀点瘀斑,口腔上腭黏膜可见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哕音;心率8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NS(-)。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73×109L,分类正常,RBC2.04×1012/L,Hb 68g/L,PLT 4×109/L,网织红细胞2.3%;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肿瘤指标均正常;免疫全套检查除ANA 1:320(+)外,其余均阴性,CD55、CD59正常,抗人球蛋白试验(一),血小板抗体(+)。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减低(1.73:1);粒系比例相对稍偏低且左移,可见粒系分裂型;红系增生活跃,可见簇状幼红细胞及幼红细胞岛,分类以中晚幼红细胞居多,可见双核型原、早、中幼红细胞及红细胞有丝分裂型、H-J小体、嗜碱性点彩及脱核障碍。全片巨核细胞22只,其中2只幼稚型,20只颗粒型;所见骨髓小粒均为造血细胞。骨髓流式细胞仪检查未见异常细胞,染色体检查正常。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

诊断分析:患者尽管全血细胞减少,但网织红细胞不低、骨髓增生活跃,可以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AA)、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溶血危象;患者CD55、CD59正常,可以排除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患者无恶性造血克隆证据,可以排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在进一步排除严重营养不良、转移性肿瘤等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后,结合患者有ANA(+)、血小板抗体(+)等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及骨髓巨核系成熟障碍,考虑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可能性大。

治疗:给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口服和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0.4g/(kg・d)、连续5 d治疗。患者血象在2wk内逐渐好转、3wk后恢复正常,从而确诊患者的诊断为IRP。在泼尼松逐渐减量的同时,加用小剂量环孢素(CsA)0.5~3.0mg/(kg・d)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体液免疫异常、即自身抗体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机体产生了针对成熟红细胞的自身抗体、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吞噬或直接激活补体破坏成熟红细胞而导致的贫血。2)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机体产生了抗血小板或巨核细胞膜抗原、或巨核细胞增殖分化,血小板生成相关因子的自身抗体而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3)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系机体存在抗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原的抗体,导致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或通过脾脏破坏、或由补体介导的中性粒细胞溶解作用使粒细胞减少。4)Evans综合征,系患者同时出现针对成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而并发的AIHA和ITP。也有学者认为应包含免疫性粒细胞减少,即患者同时出现针对3种成熟血细胞(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全血细胞减少。5)IRP,系患者仅产生了针对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通过介导巨噬细胞吞噬、激活补体原位溶血或封闭造血细胞膜上的功能蛋白,抑制造血细胞增殖、分化而导致的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6)自身抗体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系机体产生了中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自身抗体或封闭红细胞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膜EPO受体的自身抗体而表现为EPO抵抗和PRCA。7)同种抗体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在ABO血型不合输血后,供、受者同种ABO血型抗体相互破坏各自的红细胞而导致产生的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8)自身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IP),系机体产生了中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裂解酶的自身抗体,引起vWF不能被有效切割,从而介导血小板广泛聚集,形成多发性微栓塞而出现的消耗性血小板减少、血管内溶血、肾功能损害、神经精神症状和发热五联症。9)某些感染相关血细胞减少,也是由于体液免疫亢进、在抗感染的同时损伤了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而引起的血细胞减少。

2 细胞免疫异常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

病例2――女性,21岁,因“乏力伴牙龈出血2wk、月经量增多1 wk”入院。查体:T 37%,P 96次/rain,R 18次/min,Bp 16/9.3 kPa;神清,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下肢皮肤可见较密集瘀点瘀斑,齿龈间可见凝血块;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不红,扁桃体不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NS(-)。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05×109/L,N 2/20,L 18/20,RBC 1.74×1012/L,Hb 60 g/L,PLT4×109/L,网织红细胞0.3%;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功能、叶酸、Vit B12、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肿瘤指标均正常,免疫全套检查阴性,铁蛋白>616.00ug/L,CD55、CD59正常,Coombs试验(-),Hams试验(-),血小板抗体(-),尿Rous试验(-);T细胞亚群CD4/CD8=0.5。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欠活跃,粒红比值正常,部分成熟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中性颗粒丢失和空泡等退行性改变;片上淋巴细胞、浆细胞比例增多,均为成熟型,还可见少量异形淋巴细胞、造骨细胞及组织嗜碱细胞。计数2张骨髓片找到巨核细胞0~2只,均为颗粒型;找到骨髓小粒15堆,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少量。骨髓活检示5~6个髓腔,其中仅见一个髓腔内有造血组织,略呈增生,其余髓腔为脂肪空泡,几无造血细胞,未见骨髓纤维化,网状染色(-)。骨髓流式细胞仪检查未见异常细胞,染色体检查正常。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原因待查。

诊断分析:根据患者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和骨髓小粒空虚,在排除PNH、MDS、白血病、严重营养不良、转移性肿瘤、骨髓纤维化、IRP等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后,结合患者T细胞亚群倒置,考虑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且患者的血象已达重型AA(SAA)的诊断标准。

治疗:即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CsA进行强烈免疫抑制治疗。猪ATG 20~30mg/(kg・d)或者兔ATG 2.5~3.5mg/(kg・d),连续5d。糖皮质激素以泼尼松1mg/(kg・d)换算成甲泼松龙或地塞米松,经另一静脉与ATG同步输注以预防ATG的过敏反应和血清病(非AA本身的治疗)。糖皮质激素足量用至15d,随后减量,2wk后减完。CsA 3~5mg/(kg・d),口服(也可在糖皮质激素停用后开始)。疗效达平台期后继续服药12个月,目标血药浓度(谷浓度)控制在150~250ug/L(成人),随后缓慢减量。ATG治疗期间给予血制品输注、防治感染及造血生长因子等支持治疗。本病例在ATG治疗后6个月,血象完全恢复正常。

细胞免疫异常、即T细胞因子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AA,是T细胞功能亢进介导的、以造血组织为靶器官、骨髓衰竭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T细胞因子介导的PRCA。除了前述自身抗体介导的PRCA外,还有一部分PRCA为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淋巴因子或细胞毒T淋巴细胞,进而特异性地凋亡骨髓中的红系所致。3)T细胞因子介导的ITP。部分ITP患者T细胞功能亢进,特异性地凋亡巨核祖细胞,引起“低巨核细胞性ITP”。4)宿主抗移植物(HVG),系造血干细胞移植失败、异基因干细胞被排斥而出现的骨髓衰竭。5)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系造血干细胞植入后,供者的免疫系统在受者体内建立、通过细胞免疫攻击受者组织器官而造成的血细胞减少。6)部分病毒感染相关血细胞减少,系T细胞功能亢进、在抗病毒同时损伤了造血细胞所致。

此外,有些血细胞减少症与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同时亢进有关。

3 免疫抑制剂的选用

3.1免疫抑制剂的分类

无论是体液免疫异常或细胞免疫异常,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治疗除了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外,关键都是免疫抑制治疗。免疫抑制剂能抑制与免疫反应有关细胞(T和B淋巴细胞等)的增殖和功能,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为适应器官移植飞速发展而不断问世的新型免疫抑制剂也为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治疗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免疫抑制剂在药理学上分为8类:1)中、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甲泼尼松、甲泼松龙等;2)烷化剂,如环磷酰胺(CTX)等;3)抗代谢药,如硫唑嘌呤(Aza)、甲氨蝶呤(MTX)等;4)核苷酸还原酶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羟基脲(Hu)、青霉胺等;5)植物药,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6)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CsA、霉酚酸酯(MMF)等;7)雷帕霉素靶分子抑制剂,如西罗莫司(RPM)、他克莫司(FK506)等;8)生物药品和单克隆抗体,如ATG、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达利珠单抗(daclizumab,抗[L-2受体单克隆抗体)、音利昔单抗(抗TNF-a单克隆抗体)等。由于免疫抑制剂既可抑制免疫病理反应,又会干扰正常免疫应答,故要求临床医师了解各种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合理选用。

3.2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治疗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对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如为体液免疫亢进者,首选一线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或)IVIG,巩固维持治疗常选用CsA,而细胞毒免疫抑制剂CTX、长春新碱(VCR)和Aza等则用于一线治疗失败者。近年也有医师选用新型免疫抑制剂MMF以及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和人源化抗CD52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alemtuzumaL)治疗难治性病例。对细胞免疫亢进者,CsA为常规用药,ATG和ALG用于需要强力免疫抑制如S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等,也可选用MMF、RPM、CTX等。近年来,FKS06、氟达托滨(fludarabine)、达利珠单抗等也被用于治疗难治性病例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3.2.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品种较多,主要作用是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阻碍淋巴细胞DNA合成和有丝分裂,诱导细胞凋亡杀伤淋巴细胞,并能影响浆细胞,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缓解变态反应对人体的损害,是体液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治疗的首选免疫抑制剂。

3.2.2IVIG

主要成分为无抗体补体活性的IgG及其亚类,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减少该系统细胞对带有自身抗体血细胞的破坏,并可结合自身抗体参与免疫调节。IVIG常与糖皮质激素联用,用于体液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的一线治疗。

3.2.3CsA

选择性免疫抑制剂,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主要抑制辅T细胞(Th)活化,并进一步抑制B细胞的正调控以及白介素一1和干扰素的产生,但对抑制性T细胞(Ts)和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无影响,故能抑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而不会显著影响机体的一般防御能力,是细胞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的常规用药,也是体液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的巩固维持治疗药物。CsA治疗强调小剂量、长疗程。

3.2.4CTX

属细胞毒药物,能选择性地抑制B淋巴细胞,大剂量时也能抑制T淋巴细胞,还可抑制免疫母细胞,从而阻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CTX可用于治疗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介导的血细胞减少症,大剂量冲击还可治疗一些难治性的复发病例,如AIHA、AA患者异基因移植前的预处理等。

3.2.5Aza

细胞毒免疫抑制剂,通过干扰嘌呤代谢的所有环节抑制嘌呤核苷酸合成,是嘌呤途径抑制剂。由于抑制了T、B和NK细胞增殖,故能同时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T细胞较B细胞更敏感,但不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在非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好、糖皮质激素治疗有禁忌症时,可以选用该细胞毒药物。

3.2.6MMF

也是嘌呤途径抑制剂,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增殖性T、B淋巴细胞而对非淋巴细胞无抑制作用。与Aza和CsA相比,MMF的最大优点是无明显的肝脏、肾脏和骨髓毒性,作为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器官移植患者。近年来,MMF也用于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治疗,可减少其它免疫抑制剂的用量。

3.2.7利要昔单抗

系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得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清除B淋巴细胞的作用肯定,已作为治疗CD20阳性淋巴瘤的常规用药,并用于治疗体液免疫亢进导致的血细胞减少症。不过,由于正常的B细胞也被清除,故会增加病毒感染机会。

3.2.8阿仑单抗

是人源化的抗CD52单克隆抗体。CD52表达在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阿仑单抗能通过清除CD52阳性细胞,长时间地强力抑制T和B淋巴细胞。除了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还用于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主要不良反应与利妥昔单抗相似。

3.2.9ATG/ALG

是用人胸腺导管淋巴细胞或胸腺淋巴细胞免疫兔、马或猪等动物而制成的一种抗血清,主要成分是IgG,能选择性地与T淋巴细胞结合,在补体的共同作用下,使淋巴细胞裂解,对T和B细胞均有作用,但对T细胞的作用较强,可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胞免疫反应,也可抑制抗体形成,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除了用于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排异反应外,还用于SAA和其它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不良反应是血清病及过敏性休克。

3.2.10RPM

是一种具有强力免疫抑制功能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抑制T、B细胞从G1期进入S期。由于与CsA的作用机制不同,故常与CsA联合用药,并有望用于长期的免疫抑制维持治疗。

3.2.11FK506

能抑制钙调神经磷酸酶,使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及其它核因子不能脱磷酸而向细胞核内转位,从而阻断白介素-2(IL-2)和a-肿瘤坏死因子(TNF-a)等细胞因子的转录,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由于FK506与CsA的结合蛋白不同,但活性却相似并有相同的抑制T细胞活化作用,故可用于CsA方案失败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3.2.12氟达拉滨

氟化嘌呤类似物,对淋巴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能通过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而具有潜在的免疫抑制效应,故氟达拉滨也被用于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预处理。该药主要从肾脏清除,肾功能不全者不适用。

3.2.13达利珠单抗

系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得的人源化抗IL-2受体(CD25)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地与激活状态的T淋巴细胞上IL-2受体的Tae CD25亚单位结合,阻止IL-2引发的细胞活化信号胞内传导,从而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竞争性阻断作用。鉴于在器官移植患者中的良好免疫抑制作用以及有不良反应少的优点,达利珠单抗近年来也被用于细胞免疫亢进疾病的免疫抑制治疗。

4 结语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摘要】 目的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GO)为难治性疾病。免疫抑制剂为主要治疗药物。本文旨在探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225例确诊为Graves病伴GO病人随机分为F、G两组,F组为对照组(共60例),单纯口服常规抗甲亢治疗药,且未口服强的松等任何糖皮质激素类药;G组为观察组(共165例),其中确诊为Graves病伴GO且伴有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病人(共135例)再随机分为A、B、C、D四组:A、B、C、D四组治疗组所有病人均常规口服药治疗同时接受甲基强的松龙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及环磷酰胺0.2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3日,间隔5~7日重复用,共3~5个疗程;其中A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每日1次;B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环磷酰胺50mg,每日1次;C组间隔期,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环磷酰胺50mg+环孢霉素A50mg,每日1次;D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善得定100μg每日1次。E组(30例)为G组中确诊Graves病伴GO但不伴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治疗采用口服常规抗甲亢药同时单纯接受甲基强的松龙及环磷酰胺静脉冲击,用法同上;间歇期未行甲状腺局部注射亦未口服强的松等治疗。疗效判定: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由同一人使用同一型号突眼计,记录突眼度读数。痊愈:突眼度16mm以内,无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复视消失;好转:突眼度回缩>2mm,软组织充血水肿好转,复视好转;无变化:自觉症状改善,但突眼度回缩<2mm;恶化:突眼加重。结果 观察组五组冲击治疗疗效均好,突眼明显改善,与对照组F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静脉冲击副反应少且轻微。结论 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治疗GO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病人较易耐受。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免疫抑制剂 冲击治疗

Effect observa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pulse therapy for

【Abstract】 Objective Thyroid-associated eye disease is a difficult-controlled disease.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re cardinal therapeutic drugs.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survey the methods of using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for controlling thyroid-associated eye disease.Methods 225patients of Graves disease accompanied by thyˉroid-associated eye disease a

re divided into F、G two groups randomly:F groug is a control(altogether60cases)therˉapied by only oral conventional drugs of controlling hyperthyroidism.All patients with goiter of G group were divided into A、B、C、D four groups.All patients of ABCD groups accept high dose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0.5g/d)and Cyclophosphamide(0.2g/d)pulse therapy for three consecutive days at5~7days intervals,total3~5therapeuˉtic courses,in the meantime oral antithyroid dru

gs.And meantime,in the interval time,A group in treated with topical thyroid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5mg/d)every day;B group with Dexamethasone(5mg/d)and Cyclophosphamide(50mg/d);C group with Dexamethasone(5mg/d)and Cyclophosphamide(50mg/d)and Cyclamycin A(50mg/d);D group with octreotide(100mg/d).E group(altogether30cases)belong to G group without goiters controlled by oral conventional drugs of controlling hyperthyroidism and above high dose intravenous pulse therapy.Effect determin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All patients’exophthalmos degrees are measured by one fixed exophthalmometer and a fixed person.Fully recover:exophthalmos is within16mm,no conjunctival hyperemia、no eyelid swollen、nodiplopia;Imˉprove:exophthalmos return exceed2mm and soft tissue inflammation is improved;No change:subjective symptom imˉproved and exophthalmos return within2mm;Worsen:exophthalmos become more severe.Results The results of ABCDE five groups are very good:exophthalmos improve more,compared with F control,having 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ide effects of pulse therapy are little and slight.Conclusion It indicates the effect of this therapy method is certain and its side effects are less.Patients are more tolerate.

Key words thyroid-associated eye disease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pulse therapy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又名Graves眼病(GO)、内分泌突眼、浸润性突眼、甲状腺眼病、免疫性眼眶病、免疫相关性眼病、甲状腺眼眶病等,各文献报道不一。近年来发现本病发病率较高,尤其在我国有增高趋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在眼科占眼眶病20%,成为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大量研究 [1] 证实它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细胞免疫为主。故目前免疫治疗为本病主要的内科治疗措施。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免疫抑制剂静脉冲击治疗GO的报道。我院近10年来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取得显著效果 [2] ,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皮下注射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取得很好疗效 [3] 。近年我们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和环磷酰胺静脉冲击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就诊225例确诊为Graves病伴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病人,观察组165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20~50岁,对糖皮质激素无禁忌证(无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精神病、骨质疏松、青光眼、严重感染及肝肾功能不全等),对奥曲肽无过敏症。诊断标准:典型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病史或表现,伴或不伴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伴单侧或双侧眼部轻重不等疼痛、流泪、怕光、充血、水肿、突眼、眼裂增大、上眼睑挛缩等症状并B超、CT排除眶内肿物、眼疾所致突眼。正常国人眼球突出度正常值 [4] 范围(9.9±14.9)mm。按1993年 [5] GO严重程度分级绝大多数病人突眼为轻、中度;眼突度17~23mm。极少数(每组不超过5个)为重度,但突眼度均未超过29mm。视力均在0.2以上。

1.2 分组方法为分层随机对照分组,先分轻、中、重三组,再随机分为F、G两组:F组为对照组(共60例),单纯口服常规抗甲亢治疗药,且未口服强的松等任何糖皮质激素类药;G组为观察组(共165例),G组中不伴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共30例列为E组,G组中伴有甲状腺不同程度肿大病人(共135例)再随机分为A、B、C、D四组:观察组(包括A、B、C、D、E)所有病人均口服常规治疗药同时接受甲基强的松龙0.5g加入生理盐水250ml及环磷酰胺0.2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用3日,间隔5~7日重复用,共3~5个疗程;其中A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每日1次;B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 5mg+环磷酰胺50mg每日1次;C组间隔期局部注射地塞 米松5mg+环磷酰胺50mg+环孢霉素A50mg每日1次;D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善得定100ug每日1次;E组间歇期未行甲状腺局部注射亦未口服强的松等治疗(即单纯冲击加常规口服抗甲亢药)。观察组所有病人冲击结束后肌茹注射得宝松7mg半月1次,1个月后7mg每日1次,2个月后停用。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2年。并于治疗前、中、后监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评价疗效。所有病人治疗前、治疗后1个半月由同一人使用同一型号突眼计,记录突眼度读数,并进行CAS评分。

1.3 疗效判定 治疗前及冲击结束后由同一人使用同一型号亨氏突眼计(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记录突眼度读数。痊愈:突眼度16mm以内,无结膜充血、眼睑水肿,复视消失;好转:突眼度回缩>2mm,软组织充血水肿好转,复视好转;无变化:自觉症状改善,但突眼度回缩<2mm;恶化:突眼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ˉx±s)表示,进行t检验,等级资料进行χ 2 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G组完成治疗及符合统计的病人共165例,其中A组36人(男6,女30),年龄(36±8)岁,其中22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11个月,突眼病程中位数7个月;B组34人(男5,女29),年龄(37±7)岁,其中22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13个月,突眼病程中位数8个月;C组35人(男7,女28),年龄(35±6)岁,其中23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10个月,突眼病程中位数6个月;D组30人(男5,女25),年龄(38±7)岁,其中19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12个月,突眼病程中位数8个月;E组30人(男6,女24),年龄(36±5)岁,其中21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9个月,突眼病程中位数7个月。对照组F组60人(男13,女47),年龄(37±6)岁,43例伴甲亢,甲亢病程中位数10个月。各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合并甲亢病程、突眼病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各组经治疗后痊愈率、有效率、恶化率、治疗前后突眼度变化等资料见表1,2。冲击治疗的所有病人经治疗后眼科CAS分数下降2~4分。

表1 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略

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5)。C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 性(P<0.05),C组与A、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A、B、D三组两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2 各组治疗前后突眼度比较 (略)

其中A、B、C、D、E五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突眼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F组治疗前后突眼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

观察组G组突眼度减少(mm)平均为:2.0±1.3;与对照组F组(突眼度减少0.7±0.3)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

A、B、C、D突眼度减少(mm)平均分别为:2.0±1.4、2.1±1.43、2.2±1.3、1.9±1.5;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

总结以上,冲击治疗观察组疗效显著,突眼明显改善,与对照组F组相比,有效率及突眼度减少均差异有显著性。与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内注射联用有效率提高,其中C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即间隔期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环磷酰胺50mg+环孢霉素A50mg每日1次比单用善得定甲状腺局部注射有效率显著性提高。A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每日1次及B组间隔期甲状腺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环磷酰胺50mg每日1次疗效虽有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B>A>D。但ABCD四组突眼度减少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有:轻度兴奋、失眠A组4例、B组3例、C组3例、D组3例、E组2例;低钾A组5例、B组4例、C组3例、D组3例、E组4例;胃部不适A组2例、B组3例、C组4例、D组3例、E组3例;未发现肝功能异常、肝区疼痛等。E组1例出现类库欣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19%、B组20.1%、C组18%、D组17%,E组20%,且观察组五组患者反应轻微可耐受,只需对症处理。各观察组治疗期间肝肾功能、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喉返神经损伤,亦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静脉冲击治疗副反应少且轻微,与文献报道相符 [6] 。本临床观察还发现:在突眼病人随访6个月~2年期间,所有患者在本方案结束后仅口服常规抗甲亢药及小剂量甲状腺素,所有患者突眼均无加重、反弹或恶化。3 讨论GO作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临床治疗存在很多困难,相当一部分患者疗效不尽人意。免疫抑制剂作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的主要用药,临床应用已有40余年,其疗效是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年大剂量冲击疗法的应用,其疗效大大提高,副反应明显减少。

本研究采用免疫抑制剂大剂量短期、间断静脉冲击治疗GO,伴甲状腺肿大病人冲击间隔期辅以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减少免疫抑制剂副反应,取得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且冲击治疗与甲状腺内免疫抑制剂注射联用疗效明显提高,间隔期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环磷酰胺 50mg+环孢霉素A50mg每日1次,比单用善得定甲状腺局部注射突眼度减少及有效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各组疗效由高到低依次为:地塞米松加环磷酰胺及环孢霉素A组、地塞米松加环磷酰胺组、单独注射地塞米松组、单独注射善得定组。甲基强的松龙、地塞米松迅速抑制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破坏参与免疫活动的淋巴细胞,对免疫母细胞的分裂增殖、浆细胞合成抗体以及致敏的淋巴细胞也有抑制作用,故能降低炎性细胞在炎症部位的浸润、减少炎性介质及吸水性物质如糖胺聚糖等的产生,故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有确切的疗效。

环孢霉素A通过选择性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而抑制T淋巴细胞活性 [7] ,故作用显著。且本研究中,环孢霉素A局部应用,用量小,全身副作用小。

生长抑素类似物通过抑制细胞因子、抗细胞增殖参与免疫抑制,达到免疫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活性,或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通过特异性的细胞表面生长抑素受体作用于靶细胞。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8,9] 。

甲状腺局部注射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颈深部淋巴结或血循环到达眼眶,减缓眼肌淋巴细胞浸润及眶内组织水肿、减少免疫复合物形成,或直接作用于甲状腺组织内淋巴细胞及免疫复合物减轻GO自身免疫反应达到治疗作用 [10] 。有研究 [11,12] 报道:地塞米松局部甲状腺注射可直接杀伤甲状腺细胞、促进甲状腺上皮细胞表达fas进而诱导其凋亡;同时明显降低TGAb、TNF和IL-1水平,提示Lyt-2阳性T细胞数降低,T 3 T 4 和Lyt-2比值减小,逆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改变,提示地塞米松具有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细胞因子释放、抑制甲状腺过强的自身免疫反应等作用。总之,甲基强的松龙加环磷酰胺间歇性冲击疗法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疗效肯定,安全性亦好,且与免疫抑制剂甲状腺局部注射联用效果亦佳,并不增加副反应发生率,其中以间隔期甲状腺内同时注射地塞米松加环磷酰胺及环孢霉素A组疗效最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属红,魏松泉.Graves眼病的发病机理.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2):98-101.

2 刘志民,顾明君,邹俊杰,等.免疫抑制剂局部注射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疗效观察.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3):308-310.

3 顾明君,刘志民,朱莉,等.奥曲肽和泼尼松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随机对照研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5):540-543.

4 张明.正常国人眼球突出度的CT测量及临床意义.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9,20(3):367-369.

5 Bartalena L,Pinchera A,Marcocii C.Management of Graves’ophthalˉmopathy:Reality and perspective J.Endocr Rev,2000,21(2):168-199.

6 Kauppinen,Makelin R,et al.High dose intravenous methylprednisolone pulse therapy versus oral prednison for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ˉthy.Acta-Ophthalmol-Scand,2002Jun;80(3):316-321.

7 顾锋.环孢素A治疗重症Graves眼病的临床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1.25;12(4):242-243.

8 雷春涛,方静.生长抑素类似物在Graves眼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3,02.22;27(1):37-40.

9 李翔,顾明君,刘志民.生长抑素类似物在Graves眼病中的应 用.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11.20;22(6):359-361.

10 薛元明,范原,罗荛生,等.甲状腺局部注射甲强龙治疗眼病疗效观察.云南医药,1997,18(6):516-517.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联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008-01

近年来,随着环境变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作为一种以关节骨滑膜增生、骨、软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致残率高、预后差等临床特点[1](据相关资料显示该病致残率高达65%-70%[2]),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所以笔者本次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按照就诊顺序随机选取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纳入患者符合《类风湿关节炎》[3]相关诊断标准以及以下条件:休息期间关节中等度疼痛、晨僵超过1h、关节肿胀与关节压痛达6个或以上以及血沉超过28mm/h;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男31例、女89例,年龄40~45岁,病程3~6年;同时在所有患者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后,参考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后,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措施,包括补充叶酸、维生素D和钙剂,同时给予硫糖铝等胃粘膜保护剂等,对照组在上述基础治疗基础上单纯给予甲氨蝶呤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即甲氨蝶呤10~15mg、1次/周、口服,三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治疗组患者则采取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进行干预治疗,即甲氨蝶呤7.5~10mg、1次/周、口服,来氟米特20mg、1次/d、口服3~6周起效、于三个月时在药物有效浓度趋于稳定后,来氟米特剂量减少至10mg/d,三个月为一疗程、连续两个疗程。

1.4 治疗效果评估标准 ⑴临床疗效评估标准:参考美国风湿协会相关标准[4],即:优:关节肿胀和疼痛情况及以上五项中的70%发生改善,良:关节肿胀和疼痛情况及以上五项中50%发生改善,差:关节肿胀和疼痛情况及以上五项中20%发生改善,总有效=优+良。

⑵晨僵时间:患者关节僵硬感自晨起至消退。握力:对血压计袖带卷充气达20mmHg时,患者在无支撑状态下利用左右手握住袖带,记录最大压力指数、取其三次平均值。关节压痛指数:利用计分法,无痛:0分,轻度压痛、初级关节边缘韧带压痛严重、被动活动不受限制:1分,中度疼痛、重压下患者疼痛皱眉、活动轻度受限:2分,重度疼痛、重压时患者存在退缩且活动严重受限制:3分。关节肿胀指数:无肿胀:0分,轻度组织肿胀、无积液:1分,关节肿胀且伴有积液:2分。

⑶生活质量评分标准[5]:包括29项,即生理、心理、社会和健康自我认识,其中生理功能包括患者起床、穿衣、梳头、洗脸、弯腰、倒水、洗澡、躺下,心理功能包括患者抑郁、担心、焦虑、紧张,社会功能包括工作、上学、家务、活动、社会交往、娱乐及与家人和亲友关系,健康自我认识包括患者对自身健康、精力、体力、疲劳、生活满意度、对未来认识等;每项1~5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且利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取多个构成比比较的秩和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 p

2结果

3分析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发病率目前已经高达0.32%~0.36%,且是导致我国人群致残、致贫的主要疾病之一[6];好发于手、足、腕等关节,临床以关节红肿、疼痛和晨僵为主,一旦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甚至会造成患者关节僵硬、畸形;目前研究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及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与自身免疫介导有关,所以笔者本次将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作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以期探索一种疗效较好且合理的治疗方案控制关节及组织炎症、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关节功能等。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本次利用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干预治疗,从表2结果可知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治疗总有效率高达88.33%且明显优于单一药物治疗,同时表3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也显示甲氨蝶呤联合来氟米特能显著改善此类患者晨僵、关节压痛与肿胀,从而对恢复关节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结合表4中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来看,更有力的说明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因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因为甲氨蝶呤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公认的有效药物,该药作为一种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可以与S期产生作用而对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产生抑制,从而使得有活性的四氢叶酸形成受阻、嘌呤合成受到抑制,进而减少了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和炎性因子的释放,对改善骨质状况具有显著作用,往往被临床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基础药物[7];同时本次联合来氟米特,使得免疫抑制作用得以倍增,所以有效的提高了临床疗效、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等;因为来氟米特属于一种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对细胞、体液免疫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研究显示来氟米特通过一系列作用能够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AL771726,此种产物能显著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活性致嘧啶合成被阻断,因此可降低T、B淋巴细胞增生速度而起到减弱免疫球蛋白的功效;另外来氟米特通过对T淋巴细胞蛋白酪酸激酶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后可阻断炎性细胞信号等,然后经过一系列作用后可对抗体产生抑制作用、防止细胞粘附[8]。

综上所述,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效果、预后良好,因此该方法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顾芳,刘琳. 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7):1-2.

[2]高泉,周磊,张婷,等.来氟米特与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 (21):4816-4817.

[3]栗占国,张奉春,鲍春德.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7-90.

[4]Albers JM.Treament stratmentstrategy disease setivity,and outcome in fourcohort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rheumatoid arthritis.Arteriosclerosis.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2000,39 (2):266-274.

[5]姜林娣,季建林,王吉耀, 等.类风湿关节炎生命质量量表的编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1999,8 (1):9-12.

[6]庞泽文.类风湿性关节炎联合用药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1):32-35.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5篇

1 假体表面性状对细菌性包膜挛缩形成影响的体内体外研究

假体隆乳后,包膜挛缩的形成仍然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而与假体表面细菌性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作者对此进行了体内外的研究观察。

方法:选择16只成年雌性猪进行实验,在猪身体置入121个假体,其中,66个为光面假体、43个为粗面假体。在置入假体同时,接种葡萄球菌于其表面,并不进行抗菌处理。于假体置入19周后,进行检查评估:取出置入假体进行包膜的Baker分度、进行细菌定量、激光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对取出的假体查明:光面假体、粗面假体两者出现包膜挛缩的程度(Baker III、IV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光面假体包膜挛缩发生率为83%、粗面者为84%。在66个光面假体细菌性生物膜发生有60例。两种假体包膜中细菌量相似。在体外实验中,粗面假体的细菌量在假体置入后的2、6、24h,分别为光面假体的11、43、72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

结论:粗面假体置入后,表面细菌量明显高于光面假体。一旦细菌量达到一定程度,无论是光面还是粗面假体都会引发包膜挛缩的发生。

[摘译自Plast Reconstr Surg, 2014,133:471e-480e]

2 免疫抑制剂对显微手术游离组织瓣移植术效果的影响

异体组织器官的移植取得了重大进展,据报道,肝移植后10年存活率约为70%,肾移植后的存活率也有类似的效果。实体组织器官移植后的存活有赖于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但对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对象,如果要施行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游离组织移植手术其影响如何?本文作者进行了观察。

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过去8年间,曾经接受过实体器官移植,一直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接受组织游离移植的效果。详细复习了被研究者的机体状况、器官移植的类型、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况、抗凝剂的应用等资料。

结果:过去8年间,有24名曾经接受过器官移植,一直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对象,接受了游离组织瓣转移进行头、颈、下肢的修复术。此24名对象中,有15人(63%)接受过肾移植;有7人(29%)接受过肝移植;2人(8%)肺移植。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情报况是:有79%患者使用Prednisone、有33%的患者应用Cycloporine、33%用tacrolimus。

上述对象在接受组织瓣游离移植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有4%的患者术后移植瓣全部丢失、有3例(13%)术中发生动脉栓塞、2例(8%)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经统计学分析,使用prednisone作为免疫抑制剂者,游离组织瓣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

结论:对于接受过器官移植、一直应用免疫抑制的对象,再施行显微外科组织瓣游离移植手术,对整形外科工作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本文总结了作者的经验,提示:对于长期应用prednisone作为免疫抑制剂的对象,在施行游离组织瓣手术时,要特别关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伤口愈合延迟、部分组织瓣丢失、吻合血管发生栓塞等。

[摘译自Plast Reconstr Surg, 2014,133:552e-558e]

3 对DIEP和不含肌肉的TRAM组织瓣重建后大的并发症的分析

在用自体组织进行重建的术式中,下腹深穿支瓣(DIEP)和不含肌肉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是常用的供瓣组织。对两者术后的优缺点有许多报道。本文分析了这两种瓣重建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作者分析了应用上述两种组织瓣游离移植进行重建的292人(428个组织瓣)术后,供瓣区及重建区的大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DIEP瓣和TRAM瓣重建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DIEP瓣和TRAM瓣重建后,全体大并发症发生率为28%(83人次),其中,20%并发症见于重建区,8%见于供瓣的腹部区。经统计学分析,在腹部供瓣区发生的大的发症中,选用TRAM者多于选用DIEP瓣者。曾经进行过化疗者、身体体重指数偏高者,腹部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而在重建区,选用两种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不过,有糖尿病的患者,重建区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过去腹部有手术史者、或切乳后立即行重建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无显注差别。

[摘译自Plast Reconstr Surg, 2014,133:774,782]

4 应用BREAST-Q前瞻性分析隆乳后的生活质量

现代女性,追求有丰满理想的,不仅是一种生理上满足,而且是精神社会心理上的需求。本文作者在生理满足和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对隆乳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对接受双侧胸肌下置放假体隆乳者,术后6周和术后6个月的效果进行了调查。全组611名女性,观察对象条件:①接受隆乳者平均33.5岁;②观察对象平均身体体重指数为21.7;③放置假体容量平为360ml;④置入的假体有73%为硅凝胶假体。

观察结果:在隆乳后的6周和6个月,观察对象对的满意度、社会精神生活良好度以及性生活的满意度都与术前有明显的提升(P

结论:双侧胸肌下置放假体隆乳后,患者生理和精神上都有明显的满意度,生活质量都明显提升。然而精神层面提升度稍差,尤其是年长的女性对象。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6篇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症状多种多样,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不规则发热等前趋症状,然后出现皮肤紫癜、多发性关节炎、腹痛、便血、水肿、高血压,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管型等,少数可发展成为肾病综合征,伴肾功能不全、少尿。部分病例最终可发展为尿毒症,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及时正确用药治疗十分重要。

本病的用药分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包括抗过敏治疗,选用氯苯那敏(扑尔敏)、钙剂、阿司咪唑(息斯敏)、特非那定(敏迪)等,10%葡萄糖酸钙10毫升稀释后静脉缓注,维生素C、卡巴克络及芦丁可作为辅助剂应用,剂量一般要大,维生素以静脉注射为好;慎用肾毒性药物,尤其肾功能不全患者,选抗生素时应使用毒性相对较小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对症治疗上,本病主要治疗药物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这两类药均有严格适应证及较多毒副作用,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目前仍是首选药物,甲基泼尼松龙冲击疗法或泼尼松口服治疗疗效比较确切,常与一些免疫抑制剂联用,但要注意,激素要足量、足疗程综合治疗。口服泼尼松剂量以每天每千克体重1~2毫克(小儿剂量较成人更大)为宜,直至紫癜消失,病情好转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对于新月体性肾炎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免疫抑制剂对单用激素治疗效果不显著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环磷酰胺、环孢素A、麦考酚吗乙酯、他克莫司、来氟米特、咪唑立宾、西罗莫司、硫唑嘌呤、苯丁酸氮芥等治疗。雷公藤多甙有独特抗炎及多种免疫抑制效应,对本病也有较好疗效。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7篇

关键词:同卵双生;肾移植;文献复习

[中图分类号] r714.12;r69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0179(2009)10-2728-02

reported one case of the renal transplant between identical twins and reviewed literatures huang zhongli, lin tao*, xie zhiyuan. department of urolog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tao

abstract: objective: reported the effects of renal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identical twins,explored the use of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and glucocorticoid,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the identical twins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methods:combining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results:the operation is success.followup in 8 months,the patient recover well. conclusion: the renal transplantation between identical twins is safe and effective,the immunosuppressant is not need for the postoperative patients to maintain the graft`s function.

key words: identical twins;renal transplant;reviewed literatures

同种异体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的最有效方法。受者在移植后通常需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以预防排斥反应。由于同卵双生子因基因相同,移植后可以不用免疫抑制剂而保持移植肾的功能正常。我院在通过移植前配型及基因位点检测后,于2009年1月施行了1例同卵双生子间肾移植,术后3 d受者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周受者康复出院。现将该例报道如下并对同卵双生的鉴定及术中术后的相关问题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

1 临床资料

受者,男,26岁,7月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自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1月前出现恶心、呕吐,无发热、腹痛、浮肿、尿少等,夜间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查肌酐为1 440 μmol/l,遂行血液透析治疗。2008年12月18日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红细胞计数2.21×1012/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计数80×109/l,血肌酐708.1μmol/l,血尿素氮20.78 mmol/l,uric343 mmol/l。彩超检查示:双肾实质性损害。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供者,男,为受者同胞兄弟,身体健康,实验室检查:全部正常,并自愿捐肾。两兄弟外貌极其相似,经配型,两人abo血型相同,hlaⅰ类和ⅱ类抗原完全相同。以上资料提示他们是同卵双生的概率极高。经我院基因检验室检测两人1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完全重复,而非相关的两个人出现此种情况的概率是1/1 014。据此,我们断定这两个人是同卵双胞胎。

经完善术前检查及准备后于1月13日在全麻下行同卵双生亲体供肾肾移植术。我们根据供者检查结果摘取供者左肾,以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hca液)灌洗保存,受者取右髂窝移植供肾,供肾热缺血时间1min,总缺血时间2 h。术中给予受者甲基强的松龙600mg,20%甘露醇250ml及速尿100mg。术后给予抗感染及补液支持治疗,术后前4 d分别给予甲基强的松龙200mg,200mg,200mg,40mg静滴,后改为口服强的松30mg,每日递减10mg,减至5mg维持3周后停药。术后每日小便约2 900~6 279ml,血肌酐从318 μmol/l逐渐降低至99.4 μmol/l。患者于2009年1月22日出院,血肌酐为94.8 μmol/l。目前随访8月,受者肾功正常,一般情况良好。

2 讨论

移植排斥是同种器官移植成功的主要障碍,20世纪早期进行的人体肾移植均因排斥而失败直到1954年murray发表了在同卵双生同胞间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1],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真正成功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目前,已有同卵双胞胎之间肾脏、小肠、胰腺及肝脏成功移植的报道[2]。正因为同卵双生供、受双方完全一致的基因型,对于受者来说,供者器官不再具有抗原性,从而跨越了免疫学障碍,移植后无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且远期效果好。但通常认为受者在术中及术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炎症反应及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价值[3]。本例患者也仅在术中及术后短期内使用糖皮质激素,且术后3 d患者肾功能即恢复正常。但由于此类移植为数极少,目前并无随机对照实验表明一定需要在术中术后使用激素治疗。

同卵双生间的移植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但如果在术前误将非同卵双生判断为同卵双生,而术后不使用免疫抑制剂则将导致排斥甚至移植物丢失的严重后果,因此术前的鉴定极为重要。仅从外貌或hla配型来鉴定同卵双生并不可靠,目前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测定。str作为一个重要的遗传标记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亲权鉴定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等领域。据研究报道[4],2个无关个体14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可能性仅为1×1 014之一,即从理论上讲,目前地球上60亿人口中没有任何2个无关个体的这 14个str基因座基因型完全相同。本病例中供受者14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完全重复,因此可以判定为同卵双生子。

尽管同卵双生子之间肾移植由于排除了免疫学的障碍,消除了发生排斥的可能,但是术后定期随访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早期随访主要是排除有无一些外科并发症,譬如术后感染、动脉吻合口狭窄,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等。而远期随访应重点注意的是原发肾病复发可能。有报告显示,如果受者的原发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术后仍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控制原发病在移植物的复发[5]。已有报道[6]如果同卵双生肾移植术后受者不继续服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时,在远期还是可能会出现以前所患肾病(尤其是免疫相关类型的肾病)。因而在术前行肾脏穿刺活检明确受者原发肾病有重要价值,本例受者来我院就诊时双肾已萎缩,错过了活检穿刺的最佳时期。同样就受者而言移植肾失功最大的风险即是原发肾病的复发,定期随访观察患者肾功能情况,以及肾脏大小、形态,或者定期的移植肾穿刺活检对于诊断患者原发肾病有无复发或者移植肾有无其他改变都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同卵双生间的肾移植安全有效,术后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也能维持移植肾功能正常。术前对同卵双生的正确鉴定及术后的定期随访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3 参考文献

[1]murray j e, thomas e d. discoveries concering organ and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disease[m]. in:lindsten j.nobel lectures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11990,stockholm: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1993.[2]liu l u, schiano t d, min a d, et al. syngeneic iivingdonorliver transplantation without the use of immunosuppression[j]. gastroenterology,2002,123(10):13411345.

免疫抑制剂范文第8篇

摘 要:天然产物一直是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药物的重要来源。天然产物往往与生物大分子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表现出调控生命过程的宏观功能。然而,多数活性天然产物在自然界的含量有限,其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尚未清楚,成为研究未知生命过程和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开发相应药物的重要瓶颈。进行天然产物结构―靶点―机制的全方位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将为阐明生命过程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寻找治疗方案和新药靶点提供可行思路,从而为服务人类健康事业、生物医学产业和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贡献。该研究围绕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如何关联其作用靶点从而调控生命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针对以下几个活性天然产物开展合成―靶点―机制的研究:(1)肿瘤细胞迁移抑制剂fusarisetin A。癌转移是导致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从分子层面上,癌转移依赖于肿瘤细胞迁移和入侵的发生。天然产物fusarisetin A具有较强的肿瘤细胞迁移和入侵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增殖和细胞本身没有明显毒性。该化合物靶点未知,天然来源稀少,对其作用靶点和机制的研究将为理解肿瘤细胞迁移这一重要生命过程提供有效的途径。(2)抗耐药性抗菌药物达托霉素。达托霉素是过去10年中获批上市且尚未产生耐药性的极少数抗菌药物之一,可能通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或通过抑制YycFG介导的信号转导,或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生物合成等产生抗菌活性。这些独特的作用方式预示了新型靶点的存在。在当前抗生素过度使用的背景下,将为新型抗生素的创制提供机遇。(3)新型免疫抑制剂sanglifehrin A (SFA)。免疫抑制剂SFA能够有效地抑制白细胞介素2依赖的T细胞增殖和有丝分裂原激活的B细胞增殖。它能够与亲环蛋白结合,并且同时作用于另一未知的靶点蛋白从而产生活性,但与目前广泛使用的免疫抑制剂CsA、FK506、rapamycin等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途径,对其靶点和机制的阐明对理解免疫过程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研究内容:(1)以上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功能性和多样性导向的化学合成。(2)以上天然产物在生物体系中准确、全面的靶点识别。(3)以上天然产物与生物靶点在原子水平上的结合方式及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肿瘤细胞迁移抑制剂 抗耐药性抗生素 免疫抑制剂 化学合成 靶点识别 作用机制

Abstract: Natural product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source of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in particular, drugs. They regulate biological event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with biomacromolecules. However, many natural products are scarce in nature, and their targets and modes of action are often unclear. These disadvantages hamper the studies of biological events and disease mechanisms using the tool of natural products, as well as drug discovery potentially. Thus,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scalable synthesis, target identification, and modes of action, of phenotypically active natural products is essential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superior properties of natural products. We choose fusarisetin A, daptomycin, and sanglifehrin A as targets as well as tools for such systematic studies.

Key Words: Tumor cell migration inhibitor; Anti-resistance antibiotic;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Chemical synthesis; Target identification; Mode of action

阅读全文链接:http:///xiangxiBG.aspx?id=50252&fla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