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现实主义绘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梦;潜意识;卡拉

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46-02

超现实主义,一场颠覆西方资本主义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文艺革命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这场文艺思潮随即波及整个欧洲乃至对现在的世界艺术也有着重大影响。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文艺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现实社会的恐慌、不安和焦躁的精神状态,他们否定一切,特立独行。超现实主义运动不但具有革命性、叛逆性和颠覆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其理念致力于解放人类被“规范化”的心灵。在这群疯狂而叛逆的艺术家中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是最引人注目和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无论是他的作品如梦如幻还是他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和传奇色彩。

1904年5月11日,达利出生在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省的小城菲格拉斯,这个未来的艺术大师从小就有着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梦想和追求。在他六岁时想成为一名厨师,而后又想当拿破仑,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雄心壮志也再不断膨胀,以至于成名之后的一发不可收拾,金钱、欲望成为他的代名词。“由于我是天才,我没有权利死亡,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他的话就像他鼻下那两束上翘的小胡子一般让人记忆犹新。

绘画方面,达利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耐性。他可以忘却周遭发生的一切事情而专注于绘画,就连油彩弄脏了衣服都毫无察觉,他那股子认真劲儿就连身旁的大人们都赞叹不已。在课堂上,达利经常流连于窗外树木之间光影的绚丽变化,以至于日后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家乡的地形地貌,在他的潜意识和心灵深处、虚幻之间都交织在家乡的故土之上。

1921年,17岁的达利离开家乡,开始了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学习期间他经常逃课跑到普拉多美术馆研习绘画,那里多的是一些寓言画,而这些题材的绘画作品对达利的影响很大,使达利从立体主义转向了去表现未知,神秘,潜意识的绘画风格。此后的学校生活一波三折,因为不满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被学校开除一年。复学后依然我行我素,终究被学院永远的逐出校门。虽然在此期间达利经历了反复挫折,有感情上的同性恋倾向,也有信仰上的不得志(达利是一名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在1923年一度被囚禁在贺罗那),但达利始终没有放弃他所要表现的绘画理念。后来,达利来到了当时现代艺术的中心巴黎,在那里他接触了超现实主义理论,结识了众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此确定了他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直至日后成为超现实主义画派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达利的作品给人以天马行空荒诞离奇的感觉,他那非凡的想象力让人应接不暇,在意象运用上也是多种多样,而在这些精彩的意象和作品背后是什么在源源不断的供给着他的创作呢?原因来自多个方面,自身的生活环境,战后的文艺思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人卡拉的影响。

达利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品质优越。父亲是一个备受当地人尊敬的律师,谈吐优雅,风度翩翩。他知识渊博,通晓文学和音乐。在思想上也是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和无神论者。这样的先进思想同样感染着身边的达利,使他后来总是以无政府主义者自居。父母们对达利的学业非常重视,为他规划未来,希望其大学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工作,但从不反对达利学习绘画,尽力为他提供所需。在这样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既扩大了达利的视野,不固步自封,又提高了他对艺术的高追求。虽然开明的父母为达利提供了宽松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但父亲却对达利非常的严格和专制,而且要求他要洁身自好,达利后来回忆说:“在我家的钢琴上面,父亲放了一本医学书籍,里面有些图片会叫人难忘性病可怕的后果”。虽然这本书解决了达利在知识上的需求,但从小就压抑了他对性的幻想。这样矛盾的生活环境使达利想要跳脱出来而又苦无办法。也就造成了达利偏执、癫狂的个性,日后成为他作品中梦魇的来源。

一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人们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之中,没有希望没有理想,想要逃离现实,幻想美好的生活,而超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无意识、幻觉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无意识的艺术活动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才能表达真实的世界。他们认为只有惊奇的事物才具有美感,反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虚构神秘的情境,表达荒诞的意味。达利的创作思想就深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同时也致力于表达超现实主义理念。他认为,人们习惯了身边的环境,平凡的事物,太过平凡而容易被遗忘。一本书被放置在一架飞机上这才算是合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就是把生活中平凡的事物用巧妙的构思联系在一起,制造出惊异的效果,表达一种另类的美。“美、有秩序的艺术,即是逻辑的结果!这些必须予以彻底的破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达利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作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追随者,达利把各种无意识的创作技法不断的进行探索,把理性、本能、潜意识和梦融合在一起来表现一种超现实的情境。达利认为只有在梦里人的欲望才能被释放,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冲动获得解放,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的情景交汇其中。梦就像一艘载满欲望的船,把人性裸的欲望载向无边的深渊。人性的善、丑陋在这里癫狂放肆的飞舞。达利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主张破坏现有的美学传统,破坏即建立,只有破坏现有的“规矩”,才能建起立新的秩序。达利把人们忌讳的堂而皇之的呈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他既颠覆了传统的礼义,又给人以思想的解放。

达利与卡拉的相识是在法国著名诗人保罗・艾吕雅的家中(卡拉是艾吕雅的妻子),他深深的被这个俄罗斯女人所吸引,犹如达利儿时的性幻想对象复活一般,光滑如婴儿般的肌肤,曼妙的身体都使得达利痴狂不已。为了引起卡拉的注意,达利刮破自己的衬衫,故意将反穿泳裤,将牛粪涂满整个身体,种种行为让人既可笑又可悲。而卡拉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达利是在向她表达爱意,试图掩饰着心中的惶恐不安而已。此后卡拉走进了达利的生活,不仅给了他爱,也使达利原本癫狂的生活以秩序化,有了卡拉达利就有了一切。卡拉作为达利的模特参与着他的创作,卡拉的形象在达利的画中也不断的发生这变化,犀利的眼神仿佛可以看透人心,冷酷的表情咄咄逼人,袒露着的没有一丝的“性”意,而是挑衅着旁观者的达利。在达利眼中卡拉就是神,到达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供奉于凡人不可及之处。在卡拉眼中,达利是个天才,可以满足她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和膨胀的欲望。而达利也明白,卡拉就是他创作的源泉,给予他心灵上的慰藉。直到1982年6月10日,卡拉永远的离开了达利。亲密爱人的逝去给达利以沉重的打击,从此达利丧失了生活的重心,他的眼里不再有颜色,所有的癫狂、不羁与偏执仿佛一夜之间从他的生命中剥离,直到1983年达利几乎停笔不再作画。

回首达利传奇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争议,癫狂与偏执,他就像个大顽童一样游戏着生活,娱乐着大众,而作为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达利的心灵在潜意识中挣扎并快乐的前行。也许我们只是看客,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达利的魔幻世界,而对于他的给予,我们要感谢,感谢他让我们做了一个虚幻而柔软的梦。

参考文献:

[1]【西】达利等.达利谈话录[M].杨志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2篇

矛盾空间的表现技法最初是由荷兰现代艺术大师埃舍尔创立的,其具体指利用二维平面空间的局限性创造出客观世界不存在的、有悖常理的空间结构的绘画手法。这一手法能够将立体三维空间同平面二维空间突破性地穿插在一起,制造出一种怪诞而又新奇的视觉效果,从而使观者产生视觉上的错乱感。具体来讲,在平面设计中创造矛盾空间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借助共用面将不同视点联合,使物体各视角形态并置在一起的矛盾空间创建手法。二是将物体所在空间的近景、中景、远景等景别的前后顺序打乱,而后进行错位衔接的矛盾空间创建手法。无论是上面哪种方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表现相悖的空间关系,激发受众的探究兴趣,进而更好地传达设计思想。下面,笔者就选取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福田繁雄作品中在矛盾空间塑造方面最为典型的两幅海报为例,举例说明其具体的运用方式。首先来看福田繁雄为日本松屋百货集团成立130周年创作的庆典海报。在这幅作品中,福田繁雄选择了不同视点联合的方式营造矛盾空间——画面中的两个人,一个为俯视角度,一个为仰视角度,两个人的不同视角使人们对空间的形态产生了疑问,再用上黑色同灰色两种极易产生视错的色彩搭配,更加强了画面的新奇效果,使受众获得了独特而富有趣味的视觉享受。再来看福田繁雄1987年个人展览作品《思考》。在这幅作品中,福田繁雄将坐于台前思考的一个人分别以仰视、俯视、前视、后视四个角度表现出来,四种不同的状态以单纯的黑色线条串联。这样,观者欣赏海报时目光就会随着线条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从而产生错视的跳跃感,体会到海报的玄机所在。

二、拼贴重组表现技法的运用

超现实主义的拼贴重组技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关联性不大甚至毫不相干的物体形象糅合在一起的绘画手法。这一手法能够将来源于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物象创造性地组合到一起,给人们一种荒诞感与幻觉感。设计师可借鉴这一思想,对参与作品创作的素材展开创造性的全新组合,从而带给受众非同以往的视觉体验。具体来讲,平面设计中拼贴重组的表现技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一是来源不同的物象间的拼贴重组,即在多个物象中选取一部分重构成一个物象的设计手法。这一手法能够创造出从形式到内涵的全新的物象,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二是将单个物象打散,选取局部展开拼贴、重组,使之在保留一定原意功能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这一手法颠覆了人们对物象固定组合的认知,极富视觉冲击力。下面,笔者就选取两幅较为典型的拼贴重组海报为例,对其的具体运用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来看德国鬼才设计师迪米屈里•丹尼洛夫为英国百货公司创作的广告《HarveyNichols》。在这幅作品中,设计师采用了不同物象间的拼贴重组对素材进行设计。画面以三个衣着整齐得体、时尚大气的商务人士为主体,左边两位男士手扶膝盖、身子前倾,右边的女士左手拿着化妆镜,右手涂着口红,令人奇怪的是他们三人的头部分别被替换成了蓝眼睛兔头和白光灯泡。受众看到这幅作品往往会被其中古怪的场景所吸引,从而加深了对画面的印象。再来看冈特•兰堡为戏剧《戏子》设计的同名宣传招贴。在这幅作品中,冈特•兰堡选择了人体解构图形中的脚部残像作为整体物象的代表,通过点地、外撇等芭蕾舞基本脚位造型组合成了一幅全新的图像。整幅海报中参与拼贴重组的素材来源于同一事物,即芭蕾舞者,并且基本保留了原物象的表意功能,即跳舞、舞蹈,这使得受众既能体会到拼贴创作的视觉乐趣,又不影响对招贴宣传意图的了解,非常实用且富有艺术感。

三、夸张变形表现技法的运用

夸张变形在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经常出现,其具体指将画面主体物象进行局部夸大或异体变形,使其得到突出表现的造型手法。这一手法能够打破客观物体的常规比例,令画面产生一系列奇异的视觉效果,从而强化作品内容的表达。设计师可借鉴夸张变形技法来增强平面设计对受众的吸引力,进而提升其传播效率。具体来讲,在平面设计中夸张变形技法主要有以下两种实现方式:一是基于物体大小、长宽、纵深等表层属性或具象属性的夸张变形。这类夸张变形手法往往脱离了客观自然物体的真实面貌,呈现出丑与荒诞的趣味,其优势在于表意较为直观,能够使受众快速关注到作品要表达的意图,方便人们记忆。二是基于物体速率、性能等深层属性的夸张变形。这类手法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既给受众带来了感官刺激,又让他们在物体的必然性和图片的夸张结果之间产生了思考,从而达到了传达作品内涵的目的。下面,笔者就以两幅夸张变形运用较为典型的海报为例,对其操作方式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来看英国某汉堡公司的促销广告。设计师以具象属性夸张变形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男人吃惊的表情——画面中,男人嘴巴张大,甚至漏出了声带,下颌脱出到胸膛的位置。受众观看到如此夸张的表情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是什么让一个人如此惊讶?广告主体右侧的“肉馅食物加量不加价”的促销标语随即给出了答案。整幅作品通过人物局部的比例夸大处理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达到了方便人们快速阅读并记忆广告内容的目的,从而最大程度发挥了广告的宣传作用。再来看德国某品牌刀具的宣传广告。设计师基于该品牌刀具锋利无比的深层次属性对画面主体进行了设计。图片中砧板上放置的胡萝卜被刀切成了块状,连木质砧板也被刀切成了条状。受众看到作品能够很快联想到道具的锋利程度,从而对品牌产生记忆。

四、图底关系表现技法的运用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图底关系又被称为正负形或反转现象,其具体指利用视觉双关原理使图形与背景在观者视点转换下呈现出主置轮换、各有表意功能的创作手法。这一手法能够使画面“图中有图、景中有景”,令观者体验到目光流转之间的乐趣。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设计师可借鉴超现实主义的图底关系,在绘制一图形(主体图形)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另外一图形(背景)的形状,将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共用边缘及主次关系处理得当,从而使画面在观者的视觉转换中呈现出视幻效果。需要提起的是,设计师在图底置换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主体图形与画面背景在面积上的均等,如此才能满足两个图形(图与底)共用图形轮廓边缘的基础条件;二要注意主体图形和背景轮廓的状态为半封闭式,这样有利于图形未封闭部分间的相互联系。下面,笔者就以两幅图底关系运用较为典型的海报为例,举例分析其具体运用。首先来看萨尔瓦多•达利为荷兰超现实主义设计展览创作的海报《红唇沙发》。在这幅作品中,设计师选择了红色嘴形的双人沙发作为画面的主体图形,接着又选择了一个化着精致眼妆的性感女郎作为背景,沙发的摆放位置恰好位于“女郎”的嘴部。这样,随着受众视点的流动,唇形沙发就会忽而自成一体,忽而同背景相融合,从而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视觉意趣。再来看福田繁雄于1975年为日本京王百货设计的宣传海报。在这幅作品中,设计师将白色的女性腿部同黑色的男性腿部以上下交替的关系重复并置,这样,两种图形就实现了虚实互补,使画面在受众视点转换下出现正倒位图底翻转的错视效果,从而传达出简洁、有趣的作品风格。

五、总结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年代;超现实主义;风格;服装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079-03

一、超现实主义风格产生的相关背景

超现实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兴起的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其影响波及整个欧美地区。它的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其影响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不同领域,至此超现实主义运动全面展开,这一运动以其充满幻想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奇特风格,对20世纪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改变了传统上对艺术的看法,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

(一)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发源于20世纪初期,由达达主义衍生而出,其主要思想依据为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其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在理论上,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发起者是两位法国作家,布列顿和阿波利奈尔。超现实一词是诗人阿波利奈尔首用的。原是哲学上的术语,最初称为“超自然主义”,后来才用于绘画上。

(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

达达派之后,法国产生了一个近代艺术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画派―超现实派,次派的画家们有阿尔普(Arp)、米罗(Joan Miro)、艾伦斯特(Max Ernst)、达利(Salvador Dali)、马松(Andre Masson)、克尔诺(Etienne Cournault)、坦基(Yues Tanguy)、马格里特(Renne Magritte)、夏加尔(Marc Chagall)、等。他们任意表现梦与想象,很多奇异的变形与线条令人无法了解,他们的创作活动自由自在地安排在一个时代交换的是世界中,毫不受空间与实践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20世纪30年代在欧洲风行一时,二战前很多此派画家从巴黎到美国,超现实派绘画从欧洲影响到新大陆。此外,其影响力扩及喜剧、舞台装饰、摄影、电影、建筑、雕刻等艺术领域。

(三)超现实主义风格时装设计师艾尔萨・西雅帕列利(Elsa Schiaparelli)

Elsa Schiaparelli是服装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创始人,她创造了一个服装设计的全新领域,为后来的设计师提供了经典的范本。她标榜的是一种艺术化的时装设计理念,以一位艺术家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商业构想,以身体为基型,服装为媒介,跨越了艺术的高雅与通俗,抹杀了服装原有的规范,改变了身体的廓形与象征意义。Schiaparelli在设计中融入了许多生活中的经历和艺术家们带来的灵感。

她的作品常被当时的评论冠以“震惊”、“惊奇”的字眼,她把时装当作画布,肆意在挥洒她的想象……

二、超现实主义风格时装设计解析

(一)风格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俏皮甚至怪诞,富有强烈的游戏元素,设计不按理出牌,色彩丰富,有梦幻的、童真的感觉。穿上具有夸张的视觉效果,在图形的运用上体现出艺术感,服装不仅仅是一个穿着物,更是一个艺术的载体。(图2-1-1)

(二)造型

超现实主义风格努力追求无意识的结构,摆脱理性束缚,因此服装呈现出丰富的结构和廓形,大多廓形简单,根据设计的总体构想强调不同的部位,有张扬的宽肩造型,也有简洁的直身造型。(图2-2-1)

(三)款式

超现实主义风格女装款式设计简洁,注重装饰,强调细节,设计师经常在一些装饰细节上体现超现实主义理念情节,领部、袖子或者口袋都会成为设计的重点。超现实主义设计师趋向于幻想主义并试图进行对眼睛的巧妙蒙骗寻求奇迹和梦境。如: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喻示性和幻觉色彩的图案装饰设计,贯穿到设计、制作成衣。这一带有喻示性和幻觉色彩手法的运用,表明超现实主义已彻底融入时装。(图2-3-1、2-3-2)

超现实主义作品呈现出一种超强的视觉效果,独特的创意和个性的造型与追求彰显个性风格的时尚爱好者们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具体款式设计上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为以下几种手法:

1、改变物体原有的功能和形式,以逆向思维创新新的形态,如心形的帽子、女性红唇造型的口袋、鸡心形、三角形的西服翻领等。(图2-3-3)

2、将艺术绘画的作品或色彩感移用在服装设计中,利用图画特殊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和体验;

3、利用视错觉原理,在具体细节上表现形态差异,如将皮草与棉质连衣裙连在一起的设计。

(四)色彩

超现实主义强调视觉的冲击,从绘画中借鉴了许多灵感,时装用色强烈,装饰新奇,高纯度的色彩运用较多,如粉红、紫罗兰、宝蓝、猩红、明黄等,视觉效果明亮、活泼。(图2-4-1)

(五)图案

图案在超现实主义风格中也有很多特色,图案主要来自艺术大师的作品,如达利和毕加索,表现惊世骇俗的效果,设计师趋向于幻想主义,试图通过对眼睛的巧妙蒙骗寻求奇迹和梦想,将体现视幻技巧并且带有与喻示性和幻觉色彩的图案贯穿到设计中。此外几何图形也经常出现在一些超现实主义风格中作品中。(图2-5-1)

(六)材质

跟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理论相同,超现实主义时装设计师也将日常司空见惯的材质提升为时装设计范畴,广泛运用各类款式中,或是纸张或是装饰品。这种手法成为超现实主义设计的标志之一并且对日后的服装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图2-6-1)

(七)配饰

超现实主义风格配件造型夸张可爱,设计师在设计时会突发很多的想象,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或者生活用品用做配饰设计上。(图2-6-1)

三、超现实主义风格时装流行演变

作为一种独特的设计手法,超现实主义风格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了许多设计师的创作,成为服装设计的潮流,YSL、Karl Lagerfeld、三宅一生(Lssey Miyake)等都有精彩设计,比如被公认为“最具艺术家特质”的三宅一生娴熟的运用“超现实主义”手法,创立了一种融日本文化和西方现代

精神于一体的设计风格。90年代,John Galliano也运用超现实主义设计手法,比如在1999年Dior春夏高级女装会上,以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视线演绎了一系列的超现实设计,奇妙思想令人叫绝。

21世纪开始,超现实主义风格继续受宠,McQueen、Victor&Rolf、Jean Paul Gaultier都是其中的代表。

四、超现实主义风格时装作品分析

(一)童话境界的服饰表现

设计风格大胆,创意无限,具有超实的色彩观、有激情的印花图案(包括现代绘画艺术)、富有童趣和幽默感的细节表现……(图4-1-1)

(二)具有实验性的表演与服装结合(图4-2-1)

(三)虚幻与现实的结合(图4-3-1)

(四)运用视错手法的超现实主义时装设计

丰富的色彩,运用基本的设计和结构元素,创造出令人愉悦的服装。(图4-4-1)

五、结语

以超现实主义引申至现代绘画进而产生一种时尚的潮流会继续展现在舞台上,这是定格在艺术风格领域内的一种精神。随着全球环境生态环境的变化,消费者们也再次把注意力转向艺术、设计和时尚,以此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超现实主义适时的展现当下人的思想潮流,所以超现实主义风格将会继续展现在我们的视线内。

参考文献: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达利;理性;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57-01

萨尔瓦多.达利作为20世纪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巨匠,其怪异的处世作风,梦幻荒诞的艺术特征以及在非理性和潜意识领域所作的积极探索闻明于世。他充满迷幻色彩的作品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把一些不合情理的事物放置在一起,真实的表现最不真实的物体和情景,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德烈.布雷东在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指出:超现实主义是一个真实与幻想、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也就是说,达利的超现实艺术除了非理性与幻想的一面,还有理想与真实的一面。所以我们应该看清达利的两面性,特别是理性与真实的一面。

超现实主义,是受达达主义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的宗旨是离开现实,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而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格林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学家弗罗伊德的“下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在1920到1930年成为欧洲艺术界的主要流派。他们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统一起来,其特点是神秘、怪诞甚至恐怖,对视觉艺术的影响力十分深远。

达利二十世纪最著名、最伟大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之一,一直以探索潜意识的意象而闻明。虽然他的手法和风格非常夸张,但他是在系统的掌握了古典主义绘画技法和接触了大量新潮画派后,经过不懈的探索与追求,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不同于其他画家的是,他把超现实主义的一种受激情刺激产生灵感的创作转变为流动性的过程,并把这过程称为“偏执狂的批判方式”即把自己内心世界的荒诞、怪异加入和替代外在的客观世界。他把具体客观世界的描绘同夸张、变形、荒诞、怪异、省略、和象征等手法相结合,尤其强调直觉性,或者同时运用意识流,展现人生梦中所能组合的一切,创造出一种介于现实与臆想、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艺术境界。

他曾说过:达利最好的作品就是达利。超现实主义贯穿着他的整个生活,不论是处事方式和思想逻辑都是那么的“超现实”。而他的创作理念,是从精神分析学家弗罗伊德的潜意识和偏执狂的批判方法发展而来的。他不把自己局限在单一的风格和创作媒体中,达利由最初的写实,经历了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立体主义等各种风格的学习和借鉴,再发展成为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大师。他的作品看似随意,毫无理由,但是为了获得自相矛盾的视觉效果,他是十分细腻的,用十分写实的手法描绘他心中的世界。也许,正是他这种一丝不苟的笔法,这些清晰存在却并非真实的形象才如此的令人不安,从而不断的吸引着人们去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他的灵魂深处即骨子里就是超现实的,达利的逻辑就是反逻辑,深得超现实主义的精髓和要领。超现实主义退向极致,并完善了超现实主义。

在达利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中存在着两面性,而两面性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他用一丝不苟的现实笔法来描绘他的梦境即非现实。他的作品可以使很多观众接受,保守的可以接受传统绘画的技巧,时尚的可以从中看到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影子,浪满的充满丰富奇特的想像。他是建立在古典绘画手法的基础上,又超过一切传统的、完美的、完善的技巧。过人的表现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使他把现实和梦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看似毫无逻辑但发人深省寓意深刻的世界,一个神秘迷人、接近纯粹的世界。向人们展示人类心理最底层的性质,暗示人的本能,发掘人性中美和丑、善与恶、正常与不正常的特质与联系。他的作品中无不体现他的内心的感受和渴望,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一种超乎寻常的双重意象。

他不是很多人所说的疯子或骗子,也不是自己吹嘘的所谓的艺术的救世主。透过疯狂、病态和痴迷,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对艺术、对人生无比执着的男人,一个为美术贡献了自己一生的伟大画家,一个不断攀登艺术和人性的并将超现实主义推向巅峰的大师。

参考文献:

[1]何政广.达利―超现实主义大师(世界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

[2][法]皮埃尔・代克斯.超现实主义者的生活[M].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2.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绘画技法;光线与明暗;现代油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77-01

早期绘画主要包括原始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早期绘画多以湿壁画、坦培拉绘画为主,主要是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形式。早期绘画主要都是运用矿物质研磨而来,但可塑性不强,易脱落,只适合大面积平涂上色,因此这一时代的绘画特点一般都是图案式,符号式的绘画样式,造型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细节,也基本没有明暗立体的描绘。直到中世纪时期的镶嵌画同样如此。但它对后来文艺复兴时代的题材及技法提供了参考。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在绘画上的体现是对人体解剖和透视学的完善,颜料种类的增多,科学的绘画技法的发展。它们促进了绘画有了严密的科学依据,把感情的发挥、理性的思辩与精确的造型结合在一起。在材料上凡·爱克可谓贡献巨大,以前的绘画多以湿壁画与坦培拉技法为主,但前者要在未干的墙壁上赶画上去,仅能一次性完成不能反复修改。后者虽然可以反复修改,仍属粉胶性质,效果薄无光,表现技法单一。凡·爱克在艺术实践中对颜料假加入亚麻籽油和核桃油,这样画起来可以层层覆盖,多次修复,干燥速度良好,作品完成后色泽丰富,光亮度强,能更真实的客观的表现物体。为油画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巴洛克时期艺术家一方面力求用新科学方法按照外界自然的形象描写现实生活,一方面参照客观事物加以变化,使艺术表达一种感情,创造一种气氛,使艺术品更适用于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的享受,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表现技法上巴洛克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光线的运用上,它不像文艺复兴时期仅利用自然光创造一种立体感和空间感,而是如现代聚光灯那样,用强光创造气氛,加强所要表现的的物体和人物或某个典型的局部,表达某种精神气质。这一点卡拉瓦乔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物的造型和所要表现的中心突显在观者眼前,而整幅画面笼罩着深邃、宁静、神秘的气氛。

新古典主义在技法上注重以线造型,忽视气氛的烘托;强调素描的严格,忽视色彩的艺术作用;理性重于感性,法则重于表现,强调艺术形式的完整与严谨。新古典主义的某些原则对促进西方美术发展,提高艺术技巧与造型能力起了很大作用。它的出发点是积极的,在法国大革命中起了一定作用,具有现实主义品质。但是后期却失去了他们原先打算的那样,显示出保守、僵化和缺乏生命力等学多弱点,仅保留崇尚古典题材严谨形式的空壳。达维特与安格尔无疑是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法国艺术繁荣发展中的开路先锋。

与古典主义在理论上是相对立的浪漫主义提出许多与古典主义不同甚而对立的艺术主张。古典主义强调纯理性的抽象描写,浪漫主义则主张具体的特征描绘和情感表达;古典主义艺术表现类型化,浪漫主义艺术表现个性化;古典主义推崇古代法则,崇尚传统,浪漫主义主张自由描绘和重视创造;古典主义重视线和轮廓为主的素描造型,浪漫主义重视用光和色来创造饱满的形象;古典主义强调雕塑般的严格造型,浪漫主义则主张奔放的笔触和有生命力的活动感造型。

现实主义主张刻画当代风貌及各阶层人物,如实的、客观的描绘所看到的一切,不管这些是美还是丑。思想上现实主义更多的带有批判色彩,强调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库尔贝、米勒、杜米埃是现实主义的主要代表。现实主义绘画包含了对显示社会的批判与对自然风光、劳动生活的真实描写两部分,巴比松画派便只属于后者,他们的思想上主张“回到自然中去”,以自然为师,便去直接描绘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柯罗是巴比松画派成就最高者,他的作品借景抒情,诗意盎然、浓郁深沉。现实主义与巴比松画派对后来印象派的绘画有着直接的影响。

古典绘画有一套完整的绘画步骤:首先把素描和主要造型效果等放在绘画的最初阶段,接着用深赭色画出底层,再用经过加工的中间色以宽阔的画笔塑造出物象的形体结构,然后根据画面需要进行提白和层层的透明罩染。如此反复几遍之后,亮部色层就会如浮雕般凸起。处于暗部阴影中的物象由于透明而依稀可辨运用透明色罩染是古典绘画的最大特点之一。巴洛克大师鲁本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实主义;不过时;写实主义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作思想的解放以及宽松的文化政策使,使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人物画创作走向多元化。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多元的文化思潮,现实主义受到质疑,现实主义被当成“保守”的东西,甚至有人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已经过时了。事实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创作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实主义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一个边缘化不了的问题。

1 现实主义创作不会过时

纵观中国的艺术发展历史,现实主义精神不是人物画的专有名词。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许多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作品,如《诗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2500年前漫长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痛苦生活;再如杜甫的诗篇,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关汉卿的戏剧代表作《窦娥冤》等等,不一一而论。

中国绘画亦是如此,山水画和花鸟画同样具有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精神,人物画更不必多说。在过去的历史中,现实主义精神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曾取得辉煌的成就,“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郑思肖的《墨兰》,到山人具有辛辣讽刺意味的《孔雀牡丹图》,郑板桥歌颂高风亮节、表达民间疾苦声的《竹石图》,到任伯年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题材创作的《苏武牧羊》、《女娲补天》……,无不闪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光芒。”当然,在之前,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领域里还没有明确的现实主义概念,但是里面所隐喻的浓浓的人文关怀精神却是和现实主义一脉相通的。

中国人物画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当艺术家面对现实的生活时,总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要选择一种最佳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原则来表达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感情、认识、理解和评价等。现实主义就是一种最佳的表现方式。这就要求现实主义创作要为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立德、立言,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还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现实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扎根,正是由于它进入中国后,不仅仅是艺术家“求艺”的追求,更是从关注民生和救国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美术的变革,体现了画家一种思考现实、关注人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新的时代是一个多元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实事求是精神的时代,在艺术上也必然召唤现实主义。因为实事求是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一脉相承的,甚至可以说,现实主义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在艺术原则中的具体体现。

其次,现实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现实创作土壤,也有深厚的接受土壤。观众从内心深处比较认同的是那些感到亲切的、真实的东西,而非远离实际的东西。“现实主义坚持以描绘生活的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反对虚构,力求表现平凡的、朴素的事物,因为越是平凡的东西,越能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李桦谈现实主义。1981年,见《美苑漫步》。现实主义作为近代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手法,最突出的特征是具有直率品质,再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如今,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现实主义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因为我们拥有了更加丰富和火热的生活,这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画家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诚地去描绘他们关注和热爱的现实生活。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或手段,也是一种关于社会、人类命运的审美精神。换句话说,它已经渗透到整个民族文化的建构中,这也正是现实主义不会过时的原因之所在。正如冯法祀先生所说,“现实主义和时代是同步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现实主义,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精神,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的。”

2 现实主义应该随时展而发展

20世纪的中国美术,现实主义基本上占据了主流地位,中国人物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初在经历了洗礼和抗战的磨合后,到了五六十年代达到了一个高峰。80年代中期以后,新潮美术与现代艺术的出现打破了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进入了多种创作观念、多样艺术风格的共存发展时期。这对现实主义来说,既是严峻的挑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不能把现实主义放在一个封闭、单调的概念或者机械模式中去理解,它同样需要艺术家审美意识的更新与审美视野的拓展。如刘曦林所说:“现实主义是往前走的……我们要用现实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看现代、看现代人,研究21世纪的人的形象和人的生活,这样才能找到我们21世纪的现代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美学精神,本质上具备了一种随时展而发展的内在要求。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人类社会也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的,人的现实生活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现实主义去研究新的现实生活,去适应时代、追踪现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发展。因此,只要是反映时代、关注民生、关爱自然,追求真、美、善相统一的审美理想,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的,不存在“老化”以及“过时”的情况。事实上,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术中仅仅是刚刚开始发展,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更加新鲜的现实环境和更加深厚的生活土壤,作为艺术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是不会过时的。

3 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是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的最直接的形式

现实主义的审美要求首先在于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当然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不等于自然主义的机械描摹,这一点前面已经论述过了。现实主义重客体、重再现,强调主体的观念应通过再现真实生活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现实主义是最朴素的“写实”的艺术。写实主义的运用较好地解决了人物形象个性具体性的问题,达到了一种形象的真实,拉近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现实主义和写实主义的手法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现实主义人物画,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

事实证明,艺术作品中越是真实的形象,越能引起观者的心理共鸣。因为人的真情实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使观者和作品之间没有了鸿沟,没有了距离而直接进行心灵的感悟。当我们面对《流民图》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在日寇铁蹄践踏下的我国的半壁河山,能不激起我们要爱国强国的情感?当我们站在《走进巴颜喀拉》面前时,我们不能不被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所感染。面对着这些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我们不得不叹服写实手法的巨大表现力,它使的人物形象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时代气息,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在新的世纪里,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写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仍然是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锡德尼・芬克斯坦(美).艺术中的现实主义.

[2] 王琦.在徐悲鸿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3] 许祖良.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的永恒命题.

[4] 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

[5] 我的现代画(新国画)观,岭南画派研究.

[6] 商萼.徐悲鸿画论.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7篇

>> 超现实主义的伯乐 超现实主义的旗帜 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性 源自于内心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奇幻与玩味 雨果与超现实主义的渊源 超现实主义中的日本悲情 论超现实主义的美学核心 寻找摄影里的超现实主义 解析招贴设计中的超现实主义 梦幻的世界――超现实主义画派 生错了年代的超现实主义鼻祖 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的情感表达 动画的超现实主义情怀解析 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的诗人诗性 超现实主义就是我 超现实主义与复制 超现实主义波普 超现实主义摄影 迷幻与超现实主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吃的超现实主义 吃的超现实主义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莫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空中餐厅”十周年纪念特别盛宴将于6月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原子塔附近展开

在距离地面50米的高空用餐,你是会恣意享受,还是会食不下咽?今年6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原子塔附近,将要上演一场独特的空中盛宴。

其实在高空中吃饭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十年前比利时人戴维・吉赛尔斯就提出了“空中餐厅”的概念,他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空中餐厅”的创意有点“超现实主义”,满足了人们对天空的向往,而卖点就在于独一无二的就餐体验。经过许多年的发展,“空中餐厅”出现在了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巴黎到悉尼,从迪拜到开普敦,从波哥大到圣保罗,它出现在了各大城市地标的上空。 想在这上面吃饭,首先你必须没有恐高症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8篇

这个出生于拉脱维亚的摄影师经历也极富传奇色彩,1928年,年仅22岁的哈尔斯曼一家在旅行中遇到一位游客,竭力推荐他们去阿尔卑斯山脉的提洛尔居民区旅行。他的父亲马克思于是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在翻越一座山峰时,父亲意外坠落死亡。而哈尔斯曼因语言不通及犹太人的身份,被当地激进势力(后来的纳粹分子)指控谋杀而遭拘禁,被判十年的监禁和劳役。

两年后,他因为肺结核病被释放。在巴黎,他试图完成工程师的学位,可毕业前的几个月,他感到心力交瘁,转而做了摄影师——这个他14岁就开始接触并且喜爱的职业。

与当时巴黎流行的朦胧、唯美的摄影风格不同,具有工程学功底的哈尔斯曼强调拍摄中的精确性,而他被对手攻击的理由,就是“现实主义的和清晰的”。其实,这恰恰顺应了摄影的发展潮流,与美国F64小组追求“极致清晰的影像”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拍摄上,他将心理学应用于摄影,“我希望激起对方,让对方兴奋起来”,所以他那一系列“跳”系列的摄影作品,捕捉下了名人在跳跃时最猝不及防可能也最真实的一面。他追求表现“人物的本质”,“如果一张人像不能体现人物内心深处,那它只是一张空洞的画像”。

他拍摄的绘画大师达利的照片,可谓妙趣横生,其照片中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以及对于心理、潜意识的挖掘,与绘画大师达利的艺术追求颇有相似之处,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哈尔斯曼是最了解达利的摄影家”。

BQ=《北京青年》周刊L=林路(摄影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BQ:请说说菲利普·哈尔斯曼的摄影作品给你的观看感受?

L:阅读哈尔斯曼的照片,你可以真正理解这一点:生活、死亡以及复活都是世界的心跳,不间断的、无穷大的以及可以听见的,都在表层的下面。凭借他的心理学能力,得以从表层进入人物内心,从而挖掘出本质的力量。

BQ:哈尔斯曼的经历简直如电影一样传奇,毫无疑问不幸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这种经历是否对他的摄影创作产生影响?

L:监狱生活无疑改变了哈尔斯曼。一连串的打击使他的理想、梦幻以及所有的计划都被粉碎,取而代之的,则是他的心灵一直被噩梦所占据,这也是他后来在摄影中试图通过超现实主义的创作释放的原动力之一。因为超现实主义影像需要由潜意识创作,日常是建立在幻觉和空想之上,而从本质上看,超现实主义影像主要是表现非理性的、反叛的观念,有的轻松愉快,有的富有浓厚的象征色彩,也有的则用于社会或政治宣传,但更多的是以死亡、腐朽、瓦解为主题,凸现荒诞的幻想、病态的意识和偶然的“视像”,这不仅和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人性的被扭曲有着本质的关联,更和他的境遇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