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辐射监测

辐射监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辐射监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辐射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电磁辐射 电磁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b)-0069-01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等各种高科技电气设备的增加,各种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广泛起来,卫星导航、电台、手机等的应用进入到千家万户,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磁辐射方面的污染,长期使用这些设备会造成人体的免疫力下降,带来很多问题,因此,电磁辐射已经成为当今的四大公害之一。

1 电磁环境及电磁辐射源

所谓电磁环境是指在我们生活中所有的电磁设备的总和,这些设备的总和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静态和动态两个基本的特征。[1]这种电磁辐射主要是由于不同电波之间的联系造成的。当电波的赫兹增大的时候,电磁波就会通过空气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会对健康十分不利。一般来说,电磁辐射有两种,自然的电磁辐射主要是指自然界中的污染,比如闪电、火山等,这种情况会直接影响广大的用电地区,对其造成干扰,在我国就有被雷击的现象发生的事故。而人为的因素主要是指生活中的一些先进的电气设备,比如广播电视台、手机信号塔等,这些无线设备发出的电波会给生活带来困扰,甚至对当地的饮水带来危险,因此做好电磁环境的处理工作,抵制电磁辐射,是我们生活中必须关注的关键。

1.1 电力系统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进入千家万户,而由于电荷作用的影响,电网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高压电路和一些无线的电磁波日益增多,这些增多的电气设备直接造成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成为了电磁辐射环境,在生活的时候,会给临近地区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

我们周围的广播和电视信号系统是主要的电磁辐射来源,为了生活的方便,这些大型的无线设备多建立在城市之中,在居民区形成很强的磁场,造成电磁辐射污染。

1.3 移动通信系统

手机的普遍使用带来了无线移动通信设备的发展,而这种移动通信基站是一个很强的辐射源,而且为了防止周围的干扰,辐射的高度在逐渐减低,上网的系统也逐渐增强,因此,各种的分布使得电磁辐射的范围更大,给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4 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迅速,但很多的交通运输系统也带来了辐射的威胁,特别是一些无轨电车和地铁进入我们的生活,更多的电磁辐射被制造出来,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个很强的辐射范围,在这种范围下,人们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到影响。

1.5 工业、医疗科研高频设备

除了以上几种辐射源之外,在医院和工业场所的辐射源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医院里的x光具有很强的辐射,而一些工厂里的先进设备对人的身体会有很大的影响。

2 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

众所周知,城市中这些污染源会给健康带来危害,但由于这些污染源具有很强的作用,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即使会产生更多的化学和物理作用,也要保留部分功能,而唯一可以采取的办法是进行改造工程,使其的辐射点降低,从而提升安全系数。

2.1 对无线电信号和通信系统的干扰

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机产生的电磁干扰,可使附近的通信、广播、雷达导航、电视接收机的信噪迅速下降而无法工作。另外,雷电电磁脉冲每年都要酿成火灾、通信中断、电器设备毁坏等一些严重后果。

2.2 对武器装备的危害

军事上所用的无线电发射机和雷达能产生很强的电磁辐射场。这种辐射场能引起武器装备系统中的灵敏电子引爆装置提前启动,对制导导弹会偏离飞行弹道。国内外都发生过飞机偏航、坠毁或意外投弹的事故,而这些都是由于机载电子设备的干扰而引起。

2.3 对计算机系统潜在的危害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广泛,计算机系统已成为信息系统的重要存储库。但计算机在运行中会产生微弱的电磁辐射,如果这很小的泄漏被高灵敏度的接收系统接收,就会造成不可想象的极大损失。

2.4 对人体的危害

大量文献表明,低频电磁场可以明显影响人的植物神经功能,使其发生紊乱,表现为疲劳、神经衰弱、忧郁等症状;高频辐射对人体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紧张失调的主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临床症状等。[2]

3 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防护措施

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空间直接辐射,二是借助电磁耦合线路传导。环境而言,防辐射重点是空间隔离方式,主要是将电磁辐射的强度减小或是降低到一定的范围之内,目前,对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防护措施:屏蔽辐射源、吸收防护、射频接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3]

3.1 屏蔽辐射源

采取各种措施,降电磁波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是利用屏蔽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反射与吸收,使传递到屏蔽材料上的电磁波一部分被反射,又有一部分被屏蔽材料吸收,让能透过屏蔽体的电磁强度大幅衰减,从而减少对人以及环境的损害。

3.2 吸收防护

利用某些物质构成电磁波的吸收部件,分为谐振吸收部件和匹配性吸收部件。

3.3 射频接地

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不致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以保证高频率的屏蔽作用,达到安全并实用的目的。

3.4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国家要制定并执行电磁辐射安全标准,对产生电磁波的工业设备产品提出严格的设计指标,要尽量减少电磁设备外漏情况,为防护电磁辐射提供良好条件;加强城市规划,实行区域控制,工业隔离布局,使电磁辐射源远离居民区;同时加强设备管理以及环境的整治。

4 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电磁环境对人的影响非常大,而随着更多现金技术的产生,我国的电磁环境会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进行无线沟通,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保护,做好其治理和检测工程,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共识,需要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赵玉峰.环境电磁工程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

辐射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辐射环境 监测 评估

中图分类号:X8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057-02

开展辐射环境能力监测评估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目前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现状,找到优化策略,完善辐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监测能力,进一步符合我国的监测需要。2010年始,环境保护有关部门就组织了辐射环境试点评估工作,重点关注环境辐射监测能力情况。

1 试点评估办法

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对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评估可以全面地掌握全国各地方的环境监测的情况,有助于地方监测能力的提升,加强软硬件的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要确保评估工作的成功首先应该确保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标准。2009年环境部门监测中心组织编写了一套完整的评估方案。

1.1 评估对象划分

环境辐射监测能力的划分,可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评估工作的主要对象为各地方监测机构的质量监测、监督性监测与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效果。(1)质量监测主要是为了保证辐射的环境质量,对其监测采用的办法为定时、定点的监测。《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质量监测的工作对象的划分是根据介质的不同而划分的,主要分为空气、固体与水环境几大类别。(2)监督性监测主要面对的是辐射污染源,辐射污染源的监测主要针对的是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情况。《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中对监督性监测的对象进行划分,主要划分为核电厂与研究堆周围辐射环境监测、重点核设施气载和液载流出物辐射环境监测与伴生放射性矿物采选利用设施周围辐射环境监测等。(3)核与辐射应急监测指的是为查明核与辐射放射性污染情况和辐射水平而进行的应急监测。其中应急监测的划分主要包括基本应急能力与增强应急能力。

1.2 评估流程

此次评估工作开展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监测队伍素质的评估、对监测设备的评估以及对监测质量管理的评估。在团队开展评估的过程中,评估成员严格遵守团队纪律,如实汇报评估数据,因此评估结果真实可信。评估工作分几个阶段进行,前期阶段为调查,中期为实地评估,后期为综合讨论。在前期调查的时候,评估工作组成员依照评估方法要求各单位填写调查表,并组织单位的实地评估,并通过资料的查阅,对问题进行详查与细问,对单位人员所报上来的数字进行调查与核对,检查目前单位的设备以及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状况。评估工作领导者通过对设备的比对以及人员的比对,测量考核人员的专业水平,对考核人员进行专业性审查,其中考核内容不仅包括评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从而保证其评估质量能够良好地完成对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评估。

1.3 评估指标

对5省市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结果应量化。通过综合指标考察5省市的综合监测能力现状,通过监测能力符合率评估其辖区内监测需求符合度,通过监测能力评估其单项监测能力。

1.3.1 综合指标

综合指标指的是监测机构监测能力的综合反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监测机构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团队建设情况等。其中,仪器设备以及经费参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与监察机构建设标准》进行审核。辐射环境质量检测与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等项目分时段划分。评估工作开展中,依据已经确定好的评估标准,测评出每个项目的得分。

1.3.2 监测能力符合率

监测能力符合率是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重要指标,只有监测能力符合率较高的单位才真正符合当地的需要,否则会造成浪费,或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监测能力的计算公式为单位具备的监测项目数与本地区实际所需的监测项目数的正比。

1.3.3 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对于地区监测机构来说,属于绝对指标。监测能力的测量并不考虑监测机构能够承担的监测任务量,而是综合评价其实际操作的项目总数。监测机构能够操作的监测项目数量越多,其监测能力也就越强。

2 评估结果

2.1 总评估

2.1.1 综合指标

此次开展对5省市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如下:最高分96分,最低分89分,平均分约为92分,因此综合评定为优秀,能够满足当地的需要。

2.1.2 监测能力符合率

在此次评估工作开展中,评估人员发现因为各级省市拥有的核设施的不同,所以在监测能力符合率上差异较大,最高的监测能力符合率达到98%,最低为86%。

2.1.3 监测能力

5家监测机构中,具备监测能力项目数量最多的为53项,最少为42项。

2.2 分项评估

2.2.1 技术人员素质

5家试点,除一家之外,基余4家的核设施与人员编制均没有达标;而技术人员的比例,5省市均没有达标。

2.2.2 仪器设备条件

在实验室方面,5省市均达到了标准要求。在仪器设备方面,3省市达到要求。

3 评估反思

(1)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这5省市拥有较强的辐射监测能力,能够满足本地区的辐射环境监测需要,在监测制度管理以及硬件配置方面有很好的成绩。(2)随着核能与核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省级的监测能力受到了人力资源的限制。在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上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之后的监测机构的扩建中,应着重加强仪器设备与人员队伍的建设,采用常规监测与应急监测结合的方法,实现人力资源与硬件设备的协同发展。(3)5省市目前还没有核设施、同位素生产设施与液态流出的监督性的监测能力,也不具备监测放射化学分析监测能力,因此为了强化政府的监管能力,应加快人员的引进、仪器的引进、开展这几项监测项目,不断增强监测能力。(4)设置本地区核设施的应急处理预案。当今形势下核恐怖的存在以及核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核事故的发生,做出快速的反应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5)辐射环境监测方面投入力度不够,通过对5省市的调查发现,政府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金也不够,因此应加大科研投入。

4 结语

开展辐射环境监测能力的评估能够全范围地掌握辐射环境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发现各个监测机构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该文章对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等5省市的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经过评估发现这5家监测机构,监测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但在核设施与同位素生产等方面还缺乏建设,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建设监测队伍,引进先进设备,让辐射环境监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袁力.浅谈环境监测方法确认及其应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5):9-10.

[2]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四编辑室.实验室认可及相关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3] 龙包庚.现代计量管理与测量管理体系[M].中国计量出版社,2010.

[4] 梁国明.ISO 9000族标准常用统计技术方法43种[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辐射监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磁辐射;煤岩动力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

中图分类号:TD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1-0083-02

随着我国煤炭开采历史的增长,矿井的深度越来越深,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显著的煤岩动力灾害(主要包括煤与瓦斯突出,冲击矿压等)。虽然近年来我国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但由煤岩动力灾害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事故已约占全年煤矿事故的2/3,直接导致煤矿安全、经济的严峻态势,所以建立健全有效的动力灾害预报系统对煤矿和工人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所描述的煤岩电磁辐射(EME)法就是一种近年由中国矿业大学率先研究应用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对冲击地压的监测方法主要有钻屑法、顶板动态仪法、钻孔应力计法等方法,这几种都属于接触式间接反映岩体应力变化的探测法,具有相对较明显的缺陷:钻屑法要想达到较高的预测精度需要较大范围的打孔,工作量较大,而且,其计算要求的数据都与人工的操作时间性有较大关系,相对误差较大;顶板动态测量系统则是在顶板外壁有较显著变形才能被人警觉,达到其极限报警值时往往发育接近完成,而钻孔应力计法一方面在测量过程中对密封要求高,另一方面,本身打孔测应力就对对煤岩应力有一定的破坏,所以结果定与实际情况有出入。

而电磁辐射法则是一种非接触可连续预测的方法,实验验证和实际应用效果都很好。

1 电磁辐射(EME)预测法基本原理

电磁辐射(EME)方法是一种地球物理法,其发现和研究首先是由前苏联的科学家在研究岩石的形变时发现的,主要应用于桥梁隧道等工程方面,后来经过发展才应用于煤矿及其他有电磁辐射现象的地方。

煤、岩等其他一些固体中都含有束缚态的带电离子和呈自由态的带电电子,当其受到外部应力压迫时,因受载的不均匀,煤体或岩体的各部分发生不规则的变形及其破裂,导致固体内部电荷发生迁移,而裂缝的发展也会带动带电粒子的变速运动,这样就会产生电磁辐射的现象。研究已经表明当应变不均匀时,自由电荷与压缩区域的压力是成正相关的,这样高浓度的自由电荷必然会向低浓度区域扩散,这样电荷的电场在运动中产生磁场,从而产生电磁辐射。在实际中已经发现:应力越集中,变形破坏过程越强烈,的到的电磁辐射信号越强,集中量化指标体现在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

在煤矿应用EME方法预报地压危险时应用的方法如下:

1)临界值法。这种方法是在地压危险较小或没有的区域布置测量点,连续观测10个班的数据,然后将监测到的电磁辐射值、脉冲的个数、电磁辐射的幅值平均值平均,之后乘以系数k,得到的数据即作为为临界报警值。系数取值一般为1.4~1.5。

2)偏差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前一班监测到的电磁辐射的平均值为基础,以当班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减去基础值得到差值,和基础值比较,从而事先预警。

2 电磁辐射(EME)预测法的优势

与传统的预防冲击地压的方法来比,电磁辐射(EME)的预测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符合煤矿自动化发展的方向,它不需要打钻等一系列费时费力的强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节省财力。

再者,与传统的方法相比电磁辐射(EMS)预测突出的系统为非接触式的,能够克服煤岩体在空间分布不均、时间上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在不额外扰动煤岩状态的前提下,不占用较多人力实现大区域动态连续实时的监测;

而且,相对传统的监测方法,电磁辐射(EME)法可以使用远程控制系统:EME方法反应灵敏,即使煤体发生缓慢的变化也会有信号显示,其监测到的井下各区域电磁辐射强度和脉冲能够综合反应煤岩的变形破裂情形,现代系统结合PLC显示器和工业网络,根据电磁辐射预测法基本原理,主要对这两项指标的监测数据进行人机对话或临突阈值系统自动作的方法对实际区域情况做出反应。

3 现场实验及应用描述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钱建生、王恩元曾对电磁辐射法在煤矿的应用做过很多的验证,经过他们在平煤集团的研究表明:当一个煤层很稳定没有突出可能时,其煤岩电磁辐射强度很弱,脉冲数很少,应用EME方法几乎得不到数据;而当仪器测得的煤岩体的电磁辐射的信号变强,脉冲数随时间变高时,此时的煤体有较大的突出危险性,这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就可以避免发生事故。通过长时间的观测以及实验分析得到的集团某矿的临突电磁辐射强度值和脉冲数值在后来的一系列预测预报中得到验证,是完全可靠的,这也说明EMS法在预防区域的煤岩动力灾害是可靠的。

抚顺某矿选择78002号二期、-680m东、西探巷及78002号初期回采未受保护的40m煤柱等地点利用电磁辐射预测法进行重点测试。在四个月的测试中,对54个测站,81个测点,共测试数据4800余批,500多万组数据,历经1.5级以上矿震29次,从每次矿震前的测试结果中得到的结论:矿震与电磁辐射强度不是线性的,但是其测试数据表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电磁辐射强度出现连续、密集、大幅度的振荡”。通过分析知道,电磁辐射能量在一段时间内平稳上升时预示着冲激能量集聚,当其达到一定数值时,预示该地段具备了冲击地压发生条件。

应用电磁辐射法很好的是徐州三河尖煤矿。该矿自1911年9月首次发生冲击矿压以来,到2001年累计发生破坏性冲击矿压达25次,仅在西翼坚硬顶板区发生冲击矿压为19次,累计破坏巷道1700多米。中国矿业大学曾运用KBD5电磁辐射监测仪在该矿进行了电磁辐射预测冲击地压的试验与应用,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使该矿回采速度明显提高,实验结果显示:当煤矿某区域来压明显时,对应区域的电磁辐射就对应的出现辐射异常,具体的对应关系表现为,矿压越大,电磁辐射强度明显增强或出现强烈的振荡,实验过程中有3次预测有危险后采取了措施,未发生冲击地压,而在某先未采取泄压或泄压不完全的地方发生了突出,得到了验证。在根据EME预测无危险区域,未经任何认为干预,也没有发生冲击地压。现在该矿应用KBD-5电磁辐射仪,具体采用电磁辐射的临界值预测方法和变化率预测方法,在具有高度冲击危险条件的9112工作面和9202工作面成功地进行冲击矿压的检测与控制,并且在该矿《冲击矿压控制管理细则》中规定,当检测点的幅值达到80mV、脉冲数增加1倍及以上时,查明该区域范围,并分析该区域冲击矿压危险性,如果处于临界状态,则立即组织卸压,实现安全生产。

4 结束语

现在对煤岩电磁辐射现象的微观解释还不是很系统,这可能对EME方法在其他也有电磁辐射的领域应用会有一定的约束,但是基于煤岩电磁辐射法(EME)对煤矿煤岩动力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理论及实际应用都已经确定是可行的。而且这种应用的意义不仅在煤矿,对于地下交通正在加紧建设的中国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性的,若能够有所突破,建立一套普适的系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科研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恩元,何学秋,刘贞堂.煤岩电磁辐射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发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6,16(5):532-536.

[2]钱建深,王恩元.煤岩破裂电磁辐射的监测与应用[J].电波科技学报,2004,19(2):161-165.

[3]阚士凯,张扬,朱劼,等.电磁辐射技术在煤矿系统中的应用[J].山西焦煤科技,2010.

[4]胡千庭.矿井瓦斯防治技术优选—煤与瓦斯突出和爆炸防治[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45-46.

[5]王恩元,何学秋,聂百胜,等.电磁辐射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原理[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2):225-229.

[6]撒占友,何学秋,张永亮,等.煤岩电磁辐射效应及其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6,15(1):48-54.

[7]刘明举,刘彦伟,何学秋,等.用电磁辐射法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实验理论基础[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3(4):7-10.

[8]白慧敏,李忠辉,沈荣喜,等.电磁辐射技术在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中的应用[J].煤矿安全,2010.

[9]宋刚,张舒.电磁辐射法在冲击地压预测中的应用[J].山西煤炭,2010,30(9):67-71.

[10]蓝航,齐庆新,潘俊锋,等.我国煤炭冲击地压特点级防治技术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2011,39(1):11-36.

[11]孙学会.复杂开采条件下冲击地压及其预防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126-127.

[12]张周权,吴兴荣,陈立高.煤矿冲击矿压控制技术——三河尖矿模式[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

辐射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防治;电磁辐射;电磁环境监测

Abstract: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stat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nd pollution in China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harm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are discussed. Points out the urgency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ollution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 X83

一、电磁辐射污染及其特点

1. 电磁辐射污染及其危害性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向空中发射或泄漏的现象,过量的电磁辐射会造成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电磁辐射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电台、电视台、高压线、变电站、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等大型设备;电子仪器、医疗器械设备、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甚至包括家用电器如微波炉、电视机、手机等在工作时,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电磁波,这些频率不同的各种电磁波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这些无形的电磁波不但无色无味,还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

随着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生活空间中人为的电磁能量增长十分迅速,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二十一世纪主要污染源之一。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公布数据显示:电磁辐射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最大危害之一。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危害主要表现有三个效应: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长期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类若长期处于强电磁辐射环境下,有可能造成儿童白血病,人体癌细胞加速繁殖,诱发癌症,生殖系统受到影响,使得儿童的智力受到损害;强电磁辐射还会影响人的视觉系统和心血管系统。

2. 电磁辐射污染的特点

电磁环境是存在于给定场所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包括了自然的和人为的,有源的(直射波) 和无源的(反射波),静态和动态,它是由不同频率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电磁辐射污染作为一种新型污染,其主要特点有: 隐蔽性强 ;损害后果的长期性和潜伏性; 电磁辐射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还存在科学上不确定的因素 ;

二、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现状

1.电磁辐射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污染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电磁辐射设备被应用到我们的生活空间中,这些设备数量不断增加,分布也越来越广、设备的功率也不断变大。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的密度不断增大,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城市污染源。同时在农村,居民家用电器不断增加,电力、通信及交通事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可见电磁辐射污染已由大城市迅速向中小城市及农村扩散。1999年5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公告:电磁辐射危害人体健康。2000年3月28日,国家经贸委下发安全第189 号文件:电磁辐射需加以防护。2001年8月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第9号消费警示:日常生活需防电磁辐射。

2.我国电磁辐射污染纠纷不断增加,矛盾不断激化

近年来,我国的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日益增多,电磁辐射污染投诉率居高不下,因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提起的诉讼也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污染的损害后果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一般不会因电磁辐射污染立即对人体造成显而易见的损害后果。故以电磁辐射污染所致人身伤害为由要求损害赔偿的纠纷相对较少。但也有越来越多长期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现已出现可能与长期电磁辐射污染有关的严重损害后果的人,向电磁辐射设施、设备的所有人或使用权人提出了侵权损害赔偿的要求。 因手机电磁辐射污染引发的纠纷 ,在使用中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很多,如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等,但消费者最为关注和引发大量纠纷的产品是手机。但我国至今尚无一部手机电磁辐射的国家标准,监管部门也没有做出在手机上标注辐射量的强制性要求,使得手机电磁辐射纠纷长期难以解决。

3.关于电磁辐射污染的纠纷,大多数解决不力

电磁辐射污染直接关系到大范围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公众的敏感度很高,但电磁辐射污染纠纷的解决却往往难以获得各方都较为满意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科学宣传不够 ;不尊重公众私权,造成对立局面 ;法律法规不健全,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作为一种迅速出现的新污染源,我国对电磁辐射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电磁辐射污染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我国在这块还存在空白和矛盾的地方,而且环保执法“刚性”不足,有加大了解决此类污染纠纷的难度。

三、我国电磁环境监测的发展概况及前景

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0 世纪90 年代,我国高科技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电磁环境监测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一批电磁环境实验测试中心相继建立。但是,目前我国对电磁环境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某一实际干扰问题的防护水平上,比较成熟的电磁环境分析和预测软件目前还没有。由于我国电磁环境近场测量设备的研制工作也开展比较晚,目前国产的近场测量仪器及设备存在屏蔽性能差、灵敏度低、频带范围窄、测量费工费时、型号少、精度差等问题。

四、以完善监测机制促进监测质量

1.制定全面及时的质控计划。质控工作涉及到监测工作的每个工作环节,每年年初根据监测站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这些计划包括: 仪器设备检定计划,仪器运检,仪器核查计划,人员培训计划,使用标准物质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计划,质控考核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的对于工作量来说,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的流程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维系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要对监测任务,受控的岗位及受控的工作环节了如指掌,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单位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控措施,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

2.提高质量意识,端正管理思维。我国环境监测经过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经验,各单位在质量体系文件指导下,全面提高监测人员的质量意识,让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转化成为每个监测环节的自觉行动,使质量管理的规范和要求在各个工作领域得到贯彻落实。管理者应当坚持质量就是生命的原则,建立健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把各项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在从事质量检查和评审工作时不能走过场,同时运用好常规的管理措施,如现场空白、密码平行、加标回收、不定期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员是质量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应给予一定的权力,配备相应的资源,让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质量管理效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人员、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员和任务发主冲突时,质量管理措施仍然要执行到位,不能由此形成管理时紧时松的坏习惯。

3.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的政府行为属性。因为环境监测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应该始终掌握能力建设的主导权。没有政府的重视,无法解决能力建设资金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将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组织机构、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综合指挥协调系统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政府行为属性也意味着要加强强制干预和管理,从公权力上的根本上构建实时的环境监测机制。

五、结束语

迄今为止,电磁环境对人类影响的许多问题仍无定论,而随无线电技术的快速发展,电磁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突出,电磁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因此,有关电磁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值得庆幸的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护、治理及监测,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徐鹏,张建春.电磁辐射污染对人的危害与防护[J] .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1 (5) :17 - 20.

辐射监测范文第5篇

考虑到不少读者对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不太熟悉,因此在探访之前我们先简要介绍一下其大致状况。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英文简称为SRTC)是我国无线电行业唯一的实验室认可(CNAS),计量认证(CMA)、资质认定(CAL)“三合一”国家级质检机构,也是我国各类无线电发射设备型号核准检测的权威测试机构。该中心拥有国际一流的测试设备,测试环境,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完善的技术能力。其中,技术人员近百名,有21个电磁屏蔽室、1个10米法半电波暗室,1个5米法全电波暗室,各类测试仪表及系统500余台(套)。SRTC的总部位于北京,占地6800平方米,下设5个检测实验室以及1个研发科室,而记者此行将拜访的正是负责电磁暴露测试工作的部门。

深入SAR检测室

人们通常所说的“手机辐射”,是指手机在使用时会向发射基站传送电磁波,而这些电磁波或多或少地会被人体吸收,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目前通用的评估人体在电磁场中所受影响的判定方式主要是SAR。对于便携设备其辐射结构的任何部分直接接触用户的身体,或者与用户和旁观者身体的距离小于20cm(如手机),此类设备的射频暴露评估必须采用比吸收率(SAR)的测量方法。SAR值越低,电磁波被人体吸收的量越少反之越多。尽管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使用手机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但各国政府为保护公众健康,对手机的SAR值设定了安全限值(我国的国家标准G8 21288-2007规定“任意10g生物组织,任意连续6min平均SAR值不得超过2.0W/kg”)。因此,任何手机要想在我国上市销售,或者国产手机要出口到别的国家,必须出示拥有SAR检测资质的权威机构检测报告,SRTC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这类机构。其中,SRTC拥有两套先进的SAR值自动测试和校准系统,能够进行2G、3G多种制式和频段的手机及网卡等设备的SAR测试,如GSM,CDMA2000、WCDMA、TD-SCDMA等。

记者了解到,手机的SAR检测需要在专门的实验环境内进行,下面以SRTC的SAR检测实验室为例来介绍。为了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这间面积约40平方米的屋子还被进行了多处改造。首先,为了隔绝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不仅房间的每面墙内嵌了金属钢板,就连平时进出的门也采用了金属材质。其次,房间内的很多蓝色锥状凸起物则是用于吸波的材料,目的是为了防止室内发射的电磁波在墙上产生反射影响到测试的结果。位于正中的DASY-4测试系统占据了房间大部分的面积,该系统由电场探头、光纤、控制装置(机械臂)以及综合测试仪(主要作用是模拟基站的功能)组成,在其下方的是用来模拟人体头部和躯干组织的身体模型,外壳材质采用厚度为1.5mm的玻璃纤维,可以承受重量超过68kg的液体。此外,在房间的另一侧是评测工程师的工作区域,其电脑与DASY-4测试系统相连,以处理收集到的数据并给出测试结果。

手机辐射是如何检测的

之前我们曾介绍过手机SAR值的测试过程,在这里简单回顾一下并作一些补充。以头部测试为例,为了模拟人体组织的辐射吸收特性,评测工程师将向身体模型内部注入专门兑制的液体,这种液体由蔗糖,盐,去离子水,纤维素,防腐剂,乙醇,乙二醇,丙二醇等成分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然后通过夹具将待测手机紧贴人头部模型(手机听筒挨着紧贴模型上耳朵标记处耳朵,手机物理中心线对准模型脸部的标记线。麦克风与下颚部位距离约为15mm)并加以固定,此举是为了模拟人们使用手机通话的习惯方式。通过无线电通信测试仪通过综合测试仪综测仪(相当于手机基站)向待测手机发送测试信号,让手机接通来电。测试人员远程控制电场探头,在人头部模型的纵截面和横截面上以一定的距离步长移动。每移动一次位置,读取一次电场强度,再根据公式推算出SAR值。测量结果取单位质量的SAR平均值。

尽管测试设备的自动化程序相当高,但SAR值测试依然费时,据SRTC的工程师介绍一部手机的测试过程最长要耗时三天。这是因为如今的手机往往支持多个频段和多种网络制式,并提供了蓝牙,Wi-Fi等无线功能,所以需要考察手机在不同频段,网络制式以及无线功能开启和关闭状态下的SAR值。不仅如此,当测试条件改变后当测试频段改变后,还需要重新注入对应的人体组织模拟液体,这也使得测试时间被拖长。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综测仪控制手机无线电通信测试仪发送的测试信号会让手机保持在最大功率发射,以便获得最大的SAR值。

坊间流言辨真伪

在完成对SRTC的SAR检测实验室参观之后,记者对SRT的工程师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MC:手机作为人们每天接触最多的通讯工具,其辐射对人体健康是否有影响,如何检测?

SRTC:手机对人体健康的伤害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建议手机的辐射值只要在标准规定的限值之内,应该影响不大。现在最科学和权威的方法就是对手机进行SAR的测试(也就是手机对人体辐射的测试),在测试时我们会使用人体模型,模拟组织液,并将手机调到最大的发射功率放在人体的不同位置,使用电场探头测到人体中最大的辐射值。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来判断手机的辐射值是否合格。手机用户也可以依据SAR值的大小来挑选手机,降低对自己的辐射影响。

MC:手机辐射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SRTC:手机的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天线,外观设计等因素。在实际使用中,手机辐射的大小还与手机同基站之间的距离,使用者周围的地理环境,基站的设置情况等因素有关。

MC:网上兜售的“手机辐射检测仪”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据称只要将手机靠近该仪器,就能马上测出手机辐射值,这种方法可行吗?

SRTC:为了保证手机辐射测试的精度,国家标准中规定了详细的测试步骤和方法,并对测试相关的设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所谓的“手机辐射检测仪”是无法满足标准要求的。

MC:除了手机外,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无线电设备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SRTC:理论上只要是无线设备和电子产品,都会电磁波辐射。国家对信号的辐射限值都相应的规定,符合标准的产品都可以放心使用。

MC:市面上有不少自称可以防电磁辐射的产品,如防辐射的孕妇服、手机袋甚至仙人球等,真的有效吗?

SRTC:我们没有测试过这些物品,因此不清楚其防辐射效果。不过,我们推荐广大读者使用经过SAR测试且符合限值的设备,这样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人体的辐射。

MC:能否给我们的读者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法或建议,以降低手机辐射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影响?

SRTC:可使用有线耳机,蓝牙耳机来减少通话时的辐射;手机尽量放在离身体远一些的地方;减少通话时间;在信号很弱的情况下尽量不打电话;当手机上的电话刚刚拨出而未接通时,其辐射强度会明显增大,此时应让手机远离头部,间隔几秒钟后再进行通话;另外,当手机信号变弱时,许多人都会尽量地将手机贴近耳朵以听清对方的声音。但手机的工作原理是,当其信号较弱时,它会自动提高电磁波的发射功率,导致其辐射的强度增大,所以此时把手机贴近耳朵,会使头部受到的辐射强度成倍增加。

辐射监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动辐射监测系统 个人剂量监测 改善

1 辐射监测系统(ARMS)的目的

辐射监测系统(ARMS)为确保工人和居民各地的安全而设计的。免受核电厂超剂量辐射。辐射监测系统的主要任务包括:

(1)放射性防漏电抗器连续四道屏障的监测,及时了解每一个屏障的完整性,事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2)对于周边的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监测,对于趋势偏离工艺设备的放射性和工艺设备中的辐射场,有无辐射隐患要进行明确的判断。(3)为液态和气态流出物的放射性的放射性连续监测,控制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厂外总体数量。(4)主控制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连续监测,控制空气过滤器,保证在循环操作模式下,主控制室人员的安全性,确保事故条件控制人员的可留存性。(5)工作场所、操作间和走廊可,通过当地的辐射剂量率的监测,当剂量率超过允许的限制,并提醒工作人员迅速离开,并且能够发出报警信号,以防止工作人员是超剂量辐射范围内。(6)从控制区和工厂离开的工作人员要进行放射性污染监测,以防止污染向外界的人传播。

2 辐射监测系统(ARMS)的组成和功能

2.1 辐射监测系统(ARMS)组成

从结构自动辐射监测系统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原位测量通道仪表,电子控制单元及其执行机构组成;上层包括数据采集和工业机械,数据库服务器和终端工作站。按功能辐射监测系统可分为下列五个子系统:

(1)工艺辐射监测子系统;(2)地点的辐射监测子系统;(3)放射性污染监测子系统;(4)个人剂量监测子系统;(5)环境辐射监测子系统。

2.2 辐射监测系统(ARMS)函数

(1)安全屏障的完整性监控。通过连续地监视过程辐射监测子系统介质,放射性的辐射剂量水平或空气的浓度水平,以确定燃料元件包壳,系统压力边界的完整性,来检测通过泄漏或释放的屏障的放射性物质。(2)废水监控。监测和核电站液态,气态排放物和液态排放物的放射性达到国家标准规定,以保护环境和工作人员。(3)环境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各地的γ辐射和降水资料进行连续监测,核电站通过这个监测数据和气象参数监测,对核电站的评估可以预测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在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提供数据的基准值。(4)辐射监测室。可以通过键盘来实现对于其他控制机构等科室检测控制,ARMS进行实时测定信息通过xu传(或)模拟信号部分从接线盒就位仪器直接扩散仪器控制系统,以实现可靠的控制和显示。

3 辐射监测系统上层构成

辐射监测系统由上层数据采集站(包括数据库服务器),ARMS终端工作站及相关的网络通讯设备。

3.1 辐射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站

通过RS485协议数据采集站进行现场测量信息和网上收集、数据收集和分析处理工作,而信息处理的及时传递给辐射安全工程师。处理的信息被临时缓存在本地采集工作站上,在数据库中,定期分期数据到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备份ARMS的正常运转情况各种数据。除了各种数据收集站ARMS数据库存储的数据,而且还存储所有终端的输入数据,并提供历史数据的在线查询和备份。

3.2 上辐射监测系统的硬件组件

辐射监测系统上的设备包括以下设备:(1)所有子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工业控制计算机处理;(2)数据库服务器;(3)操作和监督工作站计算机设备;(4)计算机网络通讯设备;(5)1,2号机组接口的通信设备和与之间的环境辐射监测。

4 辐射监测系统特点

4.1 辐射监测系统数字化

(1)通过数字网络,有效和全面收集各种辐射相关的测量参数,并且将收集的辐射监测参数进入工艺系统里面,从而使操作人员在控制室内看到有效直观辐射状况。(2)通过数字网络,系统(I&C,AREMS,ECC等)进行通信共享,提供了详细的补充资料,为工作人员确定工作状态提供了依据。

4.2 辐射监测系统的冗余设计

(1)网络冗余。有8个数据采集站对主控制室的进行辐射监测,通信采用数据交换两个不同的传输线。(2)数据存储冗余。数据存储仪器测量以下分层存储方式:现场仪表数据采集站(终点站)数据库xu端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存储。

5 辐射监测系统调试,操作和维修经验

5.1 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技术改造

问题原始设计:(1)不携带电子剂量计或无法启动电子剂量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入控制区。(2)在启动电子剂量计,使用手动输入RP号和辐射工作票号,电子剂量计缓慢启动,由于失控时区的工作人员检修增加,可能导致的卫生出入口堵塞。(3)人员退出是因为个人电子剂量计和人员污染监测车门并没有实现联动,使人员污染监控报警后车门不能直接确定污染人员信息。

改进方案:(1)人员入口处更衣室增加热量三角门控制区工作。(2)增加了电子剂量与入口附近更衣室热启动终端计数触摸屏。(3)实现在门口和个人剂量监测系统的联动控制区C2门。(4)个人剂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独立出来,配置冗余服务器系统。

5.2 优化的辐射监测监控室监控屏幕

(1)问题原始设计。ARMS在监测仪器系统本身已经采样介质的流量,温度探头和其它辅助功能参数进行测量,但是辐射监测控制室的监视屏这些辅助参数的显示信息相对缺乏。这些参数决定了仪器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所以仪表的正常工作是非常重要的。(2)改进方案。通过软件升级和通过ARMS信号采集系统,配置模式发送图象之后将涉及的气体的取样和液体流量、探头温度和其他参数的采集和处理,以在屏幕上显示。辐射监测控制室监视器在超出设定值会发出报警。

辐射监测范文第7篇

现将1999―2004年南通市放射工作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及防护监测、体检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个人监测

个人剂量监测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128-2002[1]。采用北京核仪器厂生产FJ-427A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 FJ―411型热释光退火炉;热释光剂量探测元件为中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LiF(Mg,Cu,P)粉末,将其封入直径为3mm、长度20mm

塑料管,剂量探测器外壳为长方形塑料盒。 热释光剂量元件经退火处理(240±1)℃ 15min后,受测人员工作时在外衣左胸前暴露位置配戴剂量盒,配戴周期为2个月。本底值采用同批退火处理后的个人剂量探测器存放于实验室内与到期回收的剂量探测器一同测定,测定结果扣除本底值。仪器由上海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进行质量控制。

1.2环境监测

工作场所及环境辐射水平监测用美国Victory公司生产450P型X、γ监测仪;有用线束输出量用RD-98,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生产、测试位置及评价标准按《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监测规范》GBZ138-2002等要求进行。

1.3体检检查

体格检查内容除常规检查外,尚包括神经内科、眼科裂隙灯及特殊检查。

2结果

2.1不同年份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1可看出,1999―2004年共监测6 776人次,集体剂量当量为11 459.41人•mSv,人均年剂量当量最高为1999年的1.98mSv/a,最低为2001年的1.36mSv/a,其中95.29%的受测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在5mSv以下。这表明我市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年受照剂量较低,防护较好。年剂量在5~15mSv有249人次,占受监测人次数的3.67%;15~50mSv有70人次,占受监测人数的1.03%;未发现年受照剂量达50mSv者。从1990年起人均年剂量当量逐年下降至2001年的1.36mSv/a[2],之后徘徊至在1.70mSv/a左右。

2.2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

从表2可看出,受照剂量当量最大的是从事非密封源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12.71mSv/a,其次是从事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为3.10mSv/a。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中80%年剂量>5mSv,甚至超过20 mSv的平均年剂量限值[3,4],说明现场辐射剂量水平较高,防护条件较差(表2)。

2.3各级医院X射线机防护性能

对112台X射线机进行了立或卧位和环境剂量监测,全部符合卫生标准者定为合格。从监测结果看不同级别的医疗单位X射线机防护性能差别很大,乡镇级X射线机的防护超标情况尤其严重,见表3。

2.4透视防护区、有用线束照射量率监测

本次共监测了51台立位透视防护区和34台卧位透视防护区。超标X射线机主要是200mA以下的机器,有用线束照射量率合格率为80.39%。这些机器主要是上世纪90年代初投入使用射线机,部分球管老化,防护铅挂帘破损,见表4。

2.5环境剂量监测

共监测65台X射线机,监测项目中铅玻璃、控制定均合格,机房门外超标5台(7.6%),机房窗外超标2台(3.08%)。

2.6健康体检

放射人员自觉症状中头疼头晕、易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所占比例较高,尤以放射工龄长者居多,<10年与<20年工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皮肤损伤主要表现在皮肤干燥、弹性差、皮肤皲裂、指甲纵嵴等。B超检查显示为少量脂肪肝,胆囊赘生物。个别人心动过缓。

表6可见,随着工龄增加染色体、晶状体阳性率增加,10年以上3个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同类医院比较,仅2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放射人员晶体浑浊有提前的趋势。

表7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均较高,与表2中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一致,与密封源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南通市1999―2004年共监测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6776人次,人均年剂量当量为1.70 mSv/a,明显低于职业照射年剂量限值的1/10,略高于全国监测的结果[5]。依据ICRP辐射防护的基本标准及ICRP 60号出版物的建议,把剂量当量限值的1/10定为记录水平,南通市受测人员的95%均在记录水平以外。说明南通市放射工作单位和个人的放射防护工作做的较好,但仍有少数工种受照剂量较高。我市非密封源主要是气灯纱罩生产,手工操作,仅有工作服和口罩,硝酸钍半成品堆放较多,人员工作时间长,造成个人剂量较高。核医学中ECT分装、标记、注射过程中工作人员受照剂量较大,至使人均年剂量稍高,应加强个人防护。医用诊断中介入的广泛开展,使少数放射人员受照剂量增加[7],一些原非放射人员(内科、泌尿外科、肿瘤科)的加入,使职业受照人员范围扩大,而他们大多未纳入放射人员管理。

我市医用诊断人员中,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状况较差,多为上世纪70年代参加工作,已近30年工龄且机器防护及个人防护均较差,血常规异常和晶状体浑浊比例较高,自觉症状明显[6],应加强其健康监护工作。市级医院放射人员虽占比例大,但防护条件好,几乎全为遥控或隔室操作,个人剂量和体检异常率较低,早期参加放射工作且相关体检指标异常的人员均已退休,是个人剂量下降和体检达标的主要原因。

不同工种中非密封源放射工作人员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率最高,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相一致,但其他项目异常率很低。从业女性30岁以下居多,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对射线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但该厂人员流动性较大,多数放射工龄不满5年,给健康监护带来难度,也使一些重要健康指标难以继续检测。

核医学中介入人员虽个人剂量稍高[7],但各项体检指标均较好,主要是防护意识强,个人防护到位且放射工龄相对较短。目前加强非密封源、介入人员及乡镇医院放射人员健康监护应作为防护工作的重点。

我市基层X射线机使用单位以200mA X射线机为主,辅以小机型隔室透视,总体防护较差,与武国亮等[8]调查相似。经过前期的综合防护改造达标率较高;大量的放射专业学生充实放射队伍,使我市的个人剂量、辐射防护、健康体检达到较佳状态。近年来机器性能老化,防护设施破旧变形,再加上医院改制等,基层医院总体防护水平明显下降;另外监测机构仪器设备更新,检测精度提高,检测项目增加,也使原来已合格项目检出超标。

有用线束照射量率超标多数为过滤厚度不够、过滤铝片丢失或根本就不安装过滤铝片,导致防护平面超标。

周围环境剂量超标以机房大门和窗外为主,其原因是各医疗单位在建X射线机房时,未能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机房布局不合理,后虽经防护改造合格,但先天不足,且现已变形破损,改造已成当务之急。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① 应加强放射卫生防护监督执法力度,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② 对放射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严格实行《放射工作人员证》制度。③ 对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及时更新X线机。

④ 重点加强非密封源,如汽灯纱罩生产过程中硝酸钍的控制和防护。

4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桑军阳,马玉兰.南通市十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2000.7(17):2015.

[3]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4]荆禄伟,张示成.1997-2002年枣庄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4,13(3):192.

[5]张良安.我国放射工作人员接受剂量水平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2.12(增刊):6.

[6]胡利丰,董文骏.549例医用X射线工作人员健康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 2004.13(1):60.

辐射监测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分布规律;安全防护

中图分类号:P4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0007802

1 引言

为了对基站天线电磁辐射的影响进行充分的了解,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和监测工作也在不断增加。力争在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构建一个良好的移动网络运行环境。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文章通过下文进行了探究,目的是为有关单位及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供一定的帮助作用。

2 具体布设方案分析

在通信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能够确保用户的通信水平,需要科学的布设移动通信基站天线,这就要求优先,制定出合理的天线参数,从实际情况入手,选取正确的场地,布设检测点,最后通过科学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布设和控制。

2.1 天线参数

通过应急通讯车进行试验监测,图1为网络天线的主要参数。

将三根定向天线设置到应急通信车中,其中,可以选择其中的一根进行试验,然后在关闭状态下控制另外两根天线,通过附近移动通信基站接入天线数据信号。

2.2 选取场地

可以在比较空旷的场地内进行现场监测,确保场内四周无房屋、树木等障碍物。并且,1000 m以内无基站天线。

2.3 布设监测点

将天线主瓣轴向出垂直面作为试验的监测面,并且,在该垂直监测面内需要均匀的分布各个监测点。在5~30 m左右控制天线监测面的水平方向距离,在2~3 m之间控制布点间隔距离;在3~15 m左右控制监测面垂直方向上的监测范围;在1 m左右控制布点间隔。

2.4 监测的基本方法和所用仪器

通过德国SRM-3000分频电磁辐射分析检测仪进行试验检测。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测,连续监测每个测点五次,并且,在15s以上控制各次监测时间,然后将稳定状态下的最大值读取出来。如果有较大的监测读数,需要将监测时间适当延长。

3 分布规律分析及安全防护对策

3.1 根据话务量确定无线电磁辐射强度

以1 m的高度为间隔,将距天线水平15 m的垂面选择出来,监测不同的话务量,在监测的过程中,利用手机通话的方式进行加载,其中实线、虚线和空线分别为两个载频、一个载频和空载的监测结果。通过分析相应的监测结果能够发现。网络天线的电磁辐射在空载时是最强烈的,13.49 μW/cm2为其最大值,在向一个载频满载增加了话务量负载以后,这样就会降低天线电磁辐射功率密度至11.44 μW/cm2。如果向两个载频增加了话务量以后,又会向13.08 μW/cm2增加电磁功率辐射密度,并且,不会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出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网络天线为多址时分工作模式,以脉冲的形式发射信号,空载时会有较高的脉冲幅值,造成有较高的监测结果出现;并且,在不断的增加了话务量以后,脉冲量就会被分散到各个信道内,进而就会降低辐射功率,在继续增加话务量后,因为增加了辐射总量,因此,也会相继的增加辐射功率密度(图2)。

3.2 无线电磁辐射空间划分规律

在相关基站话务量统计结果基础上,这样随着话务量的变化天线电磁辐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对加载时的一个载项WCDMA网络天线和空载时的GSM900网络天线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瓣轴所在垂面的空间电磁辐射分布规律,以明确天线的辐射范围与强度。

网络天线主瓣轴向、空载所在垂面的电磁辐射功率密度监测结果可以通过图2进行表示,从距离平面的7 m处开始,然后以1 m为间隔,对离地面15 m进行监测为止。通过分析监测结果,监测点和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距离越小,这样就会有越高的电磁辐射功率,同天线距离最近的监测点,57.84 μW/cm2控制功率密度。然而,在不断增大了观测点和垂直及水平的距离以后,这样就会迅速减小监测点和天线之间的距离,在和天线水平距离的17 m处,就会不断降低天线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较《电磁辐射规定》内的单个限制小。对应的,就WCDMA网络天线而言,会在 5、8、10、13、15、17、20、23、25、28、30 m左右控制主瓣轴向所在垂面中的水平距离。从高出地面3 m的高度起,对高出地面14 m的高度以1 m的间隔进行监测。

随着垂直距离或者观测点和水平距离的加大,这样就会迅速减少监测点电磁辐射功率的密度值。

在具体天线下方垂直距离1.5 m和天线水平距离的15 m处,这样也会降低WCDMA天线电磁辐射功率值,一般会降低到6.06 μW/cm2,并且,对规定内的限制要求要低。

3.3 预测分析天线电磁辐射理论

为了对以上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首先,通过理论验证WCDMA、GSM900天线的电磁辐射。因为话务量会随着天线电磁辐射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分别在9W和20W控制 WCDMA和空载GSM900的天线发射功率。在3.0dB、45dB左右控制WCDMA、GSM900避雷器、接头和网络天线等总损耗量。

3.4 划定天线电磁负荷安全保护距离

通常会在天线主瓣方向处控制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区域,所以,把其垂直安全防护距离按照天线轴向的辐射厚度进行划定。

按照上述所检定的检测结果能够得知,WCDMA天线加一个载频、GSM900天线空载时,这样就会在4 m、3 m左右控制其主瓣垂直辐射厚度,然后对天线最大发射功率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如果天线在最大的功率条件下运行时,通过相应的分析能够将其轴向水平方向的辐射厚度计算出来,通过分析得知,其距离主要为21 m和17.8 m。并且,在4.2 m控制主瓣轴向垂直方向上的辐射厚度。同时,因为较大的配置了部分天线的下倾角,为了将电磁辐射对四周敏感目标的与影响度降低,所以,应该在4.5 m左右控制天线的垂直安全防护距离。

4 结语

随着话务量的不断变化,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天线电磁辐射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在空载时,GSM900天线会有着最强的电磁辐射强度。在不断的增加了话务量以后,会首先降低,然后再升高,然而,却不会有过大的总变化幅度。电磁辐射强度在天线空载状态下是最小的,在不断的增加了话务量以后,也会相应的增加辐射宽度。并且,天线的主瓣方向是天线电磁辐射能量的主要集中点,垂直半功率角和辐射厚度有关。按照理论计算结果及现场监测结果,将天线的垂直安全防护距离确定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吕建红,彭继文,方 芳,等.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电磁辐射分布规律及安全防护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6):896~897.

[2]周建明,高攸纲,徐小超,等. 通信电磁辐射及其防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3.

[3]陆 丹. 上海市电磁辐射污染源现状分析及防护对策[J]. 环境科与技术,2008,31(7):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