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走进大自然作文

走进大自然作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1篇

晚上,我与一组同学一起到超市里去游需要的一些东西……

第二天,美好时光终于到来了,早上,我走进教室,同学们哪儿玩,有的在听歌,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竟拿着水枪在打水仗,大家都欣喜若狂.

“去春游喽!”同学们高兴的叫道.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风向目的地出发.一路上,风景可秀丽了.你你瞧,路边的野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探着头,仰望天空;也草,柳树再微风里摇着头,好像在向我们问好;河流在岸下哗啦啦地流者,给我们奏上美妙动听的乐曲;小鸟在树上蹦蹦跳跳,好像在说:“你们好,欢迎你们走进大自然.”“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这首歌十分适合我们今天的情景.

走着走着,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太阳阁的山顶上,那儿有高山,还散发出清淡的茶叶的芬芳,真的太浓了.一到这儿,我们找了一个地方就把油纸铺在地,然就把各自的食物,都和大家一起分享.

过一会儿,老师要大家集合,我们还以为要回学校呢!原来是要做游戏呀!

老师向我宣布游戏规则后,就开始玩游戏了!我们做完了一次游戏,又换一次游戏,如此循环,终于,老师吹响了哨子,叫我们集合准备回家.

老师说:“在下山时,一路上如果看到能捡的纸屑要捡一捡,然后在山下会给你们扔拉圾.”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2篇

梦里,我又走进了我朝思暮想的大自然。在大自然中,你不必做那些另你感到厌恶大但又不得不去做的工作;你不必像平日一样被我们身上的枷、脚上的链所束缚;你也不必失去你孩童般纯朴的天真与自由,所以我渴望走进大自然

你可以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去参加一个美的宴会:白桦树仿佛活了一般在你的面前展现姿态;樱桃树上的果实长得红润的像少女的脸上泛出了红晕,仿佛单站者就是一种无限的乐趣。如果你还不满足那你就可以在一片花丛中尽情地嬉戏,将你最纯朴的天真释放出来。你还可以静静地坐在土地上感受风柔和地在你的肩头、腰上缠绕;聆听黄雀那仿佛溢满了花香般的歌声;细闻还带着晨曦的清香的空气。

这就是那个连空气都让你迷醉的令人向往的大自然。

三年级:方方小羊羔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3篇

一、亲近生活,言之有物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是写作材料的主要来源。语文教师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1.走向大自然,索取习作素材。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课堂,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大自然是我们习作的源泉。每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赏景物、动植物等。学生投身于大自然,在拥抱大自然时对那些平时并不留心的事物,必定会留下较深刻的印象,产生深刻的认识。这些会为习作提供实实在在的素材和内容。

2.走进社区,搜集习作材料。社区是社会的缩影,是生活的万花筒。学校可以开展校本教研,开设校本课程,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带领学生步入社区,参观社区容貌,参与社区建设,感受社区生活,拓宽生活视野,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热爱社区、赞美社区之情,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搜集到丰富多彩的习作素材。

3.融入社会,丰富习作内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放飞孩子”,把生活引向课堂,把课堂引向社会,积累丰富的社会生活素材。

二、参与生活,言之有据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语言积累和提高作文能力的源头活水。

1.参与家务事,做写结合。经常布置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能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生活作业,如让学生学做“布置卧室、整理书房”、“叠被子、钉纽扣”、“养花草、洗衣物”、“煮饭烧菜”等这些看似平常但做起来挺不容易的,而孩子们又非常乐意做的事,然后,再让他们把学做的过程,自己的感受感悟及家长的反应等如实地写下来。

2.参与班队活动,动写结合。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也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渠道。学生在形成多样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又享受了童年的乐趣,还积累了多彩的作文素材,真可谓一举多得。

3.参与游戏,玩写结合。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许多写作趣味。利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真实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观察生活,言之有序

巴甫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生活是海,作文是船,船只有航行在生活的海洋里,才能远航。只有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得细,观察得深,作文才能左右逢源,言之有序,妙笔生花。

1.观察要带着多种感官。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醒他们做到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各个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接触、去感知。

2.观察要带着一双亮眼。告诉学生观察时要抓住事物特点。人们常说:“黄沙如海,难找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一双叶片。”这就是说,要注意抓住人、事或物的不同特点,去寻找,去发现事物的差异之处。

3.观察要带着一颗心。留心观察,则事事有门道,即所谓“俯仰皆知识,进退尽文章”。

四、思考生活,言之有异

《课标》在阶段性目标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村。”其中“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是《课标》的一个新理念。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发展个性和养成创造精神、创新精神的前提。“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它也形象说明了文章要写得有新意,要有时代气息,不能总是老调重谈,老题重写。也就是说,要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作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要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我们教师平时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写作有个性,有创新。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品质。首先要鼓励学生在思维形式上由“求同”趋向“发散”。其次,要启发学生通过相关的联想,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

五、体验生活,言之有情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4篇

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以托物言志见精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最真实最鲜活也是最富于变化万千的。此山非彼山,此水非彼水,河流山川、花鸟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这一切的个体皆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张扬自己的本色、彰显自己的生命,才造就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与鬼斧神工。这与学生的作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鲜活有个性方能打动人。

大自然鲜活的个性需要我们零距离地去接触、去感悟,去挖掘其中无穷无尽的最新鲜的作文素材,用心去揣摩、思考、感应,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将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挖掘出来,表现出来。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是会说话的,有感情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水的柔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山的诡秘;“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春花出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荷花争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草的顽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木的萧瑟。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大自然从不欺骗人类,因而来自大自然的情感总是真实而朴质,真切而动人。只要我们走进自然,留意观察、感悟,与山水为友,与花草为伴,以此为契机,寻找作文切入点,调动学生的抽象思维,并能巧妙地借助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的某种特点、情态与人的某种情感,或者社会的某种现象有机结合起来,寄予人的情怀,表现人的思想,或者针砭时弊,或者褒扬真善,或托物言志,或以物喻人,或借物抒情,或融情于景,自然属性只要做到了然于心,就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从中而来。罗丹说过:“生活中从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高中生在三点一线的校园里,学业又繁重,语文教师该如何带领学生走进自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其实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校园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明代学者张潮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涧边听瀑声,觉耳中别有所不同。”更何况校园里有花草虫鱼、鸟语花香,有的还有假山池沼、亭榭楼台。春天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夏季骄阳似火,绿树成荫;秋天金风送爽,玉露生寒;冬季腊梅盛开,寒风凛冽。这与校外的大自然其实也没有多少两样,我们何必舍近求远?“一切语文从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更容易”,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如此说。语文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写作兴趣小组,带领他们感悟校园一草一木,“静观万物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了解掌握这些自然事物的时令属性,其中的春华秋实,天寒地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都随时留心观察、记录,然后从横对比、交流讨论,寻找契机,让草木说话,让山水表情,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为一,由表及里,披情为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整合能力,充分调动其主动探讨的积极性,发挥其群体智慧,又能积累最鲜活最真实的生活素材,避免作文矫揉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高品位高人格。其次要走进课堂内外,引领学生学好学透语文课内外的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名篇。许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名篇都是名家们感悟自然精心奉献给人类的精神食粮,学好它们是我们直接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及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名篇无不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品味之,品鉴之,品悟之,只要了然于心,作文能不信手拈来流光溢彩?

融入社会,感悟社会,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社会是个大熔炉,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因而优秀的学生作文必须跟上社会的脉搏,打上时代的烙印,这就要求学生要融入社会,关注社会,取材社会。

首先在劳动实践中感悟。劳动出智慧,实践出真知。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高中生学习任务虽然繁重,但一定的劳动实践是必要的,那是为人之根本。在学校做值日生、劳动课劳动;放假在家,正是农忙或春种时节,教师与家长联系安排一定量的田间劳动,其间产生的种种苦辣、愉悦,都是自己劳动直接感受得到的,是最直接最真实,也是最铭心的。懂得了劳动的艰辛,就会珍惜劳动的成果,珍惜学习的机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磨练了身心,磨难凝成了财富。有了这种情感体验,就会情动而辞发,其间流露的情感自然是真实感人的充满泥土味的气息,纯朴而久远。

其次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可选在学校放假之前,利用主题班会课调研,选定调查报告的主题内容要适合、调查对象要清楚、操作程序要简便、分工事项要明确、时间安排要紧凑,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走进农村和城市,学会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收假回来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材料,并定时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报告会,讨论与交流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社会阅历,而且能资源共享,拓宽作文素材,增强社会责任感。如一组学生负责收集春节的对联,光在县城区就收上来近几千条,整理、归类、查找资料,讨论、整合之后,他们撰写了《从对联看大化人民生活质量》的调查报告,因材料翔实,观点新颖,论证充分,行文有序而深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再次就是利用媒体网络,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是信息时代,作为一名高中生绝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必须学会“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国内各行风情,世界风云变幻,这些都是最前沿的作文材料。教师要善于设置情境,统筹安排,每周由教师引出一个或几个话题,利用每周两节信息课和每周放假时间上网查找新闻,了解国内外大事。我们学校装置了一台大型的屏幕,每天中午放学后都播放当天时事要闻,下午学后播放一些专题片,或于丹讲《孔子》,或傅佩荣讲《孟子》,或易中天讲《三国》,或王立群讲《史记》,要按时组织学生观看,聆听专家解读国学经典,陶冶情操,营养心灵,丰富知识。亦可以早读或晚读轮流读报,对热点新闻可让学生讨论,增长知识,增长见解。借助凡可以利用到的媒体网络来帮助学生或了解当今时事要闻,或学习经典,并能根据新闻特点做一些比较或新闻调查。比如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的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的7点3级地震,同在地震面前,我们人类既有英勇顽强,又有不知所措。有大勇又有大悲,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挖掘这些新闻背后的信息,将新闻信息分点分条,引向纵深,凝练成新颖的作文素材,这既能提升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又能树立他们远大的社会责任感。在拥有了这些素材的同时,既在写作上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于细微之处见真情,又不断更新这些素材,使这些“源头活水”永远前沿而新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作文新天地,这样一来作文还能跟不上时代的脉搏打不上时代的烙印吗?

自修内省,自我提升,情动于衷发于外。

我们向来主张学生作文“我手写我心”,学生内心真实了,作文方真实,内心浮躁了,作文也会浮躁,没有体验,就会“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试想一个内心富有的学生,他的作文能不真实丰富?如果说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是让学生外在接近生活、体验人生,让他们的写作真实感人,那么自修内省就是让学生内在感悟生活,自我提升,让他们的写作深刻丰富。那如何让学生内心真实丰富呢?这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内心生活富有的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思考是行为的种子。鲁班被带齿的野草叶子划破手指,联想生智,发明了锯子;牛顿看到苹果落地,苦苦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老舍说:“思索的时间长,笔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殊不知那笔尖流出的血和泪则是真情的写照,我思故我行。学生能自觉将获取的素材,比如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是非曲直、生老病死等等这些自然景观、人迁现象,在教师引导下细心观察、体会、讨论、思考,思到深处,知微见著。情动于衷就自然会发之于外,立意取材、布局谋篇,语言旨意都做到胸有成竹,流出笔尖的将是有深度、力度,洋溢着浓厚的思辨性与哲理性的作文。三思而行,这是学生获得真知灼见的行为方式,是真实成熟的体现,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常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固定的学习的常态,充实内心,受益终生。因为学生学会了思考就意味着他们已经脱离了低级趣味,做一个纯粹的人,会坚强、自信、有为,他们的生活因学会思考而丰富多彩,从而实现写好文提升到做好人的转变。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5篇

一、融进生活,撷取“活”素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念,拓宽了教育的时空,为“活的作文”撷取生活素材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依据。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缺乏素材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学校、家庭、社会,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鼓励、指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品味生活、描绘生活,从而有效解决了小学生不善于撷取写作素材的问题。

1.享受学校生活,提供练笔机会

校园生活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训练资源,我们要引导学生亲自观察,亲身经历,孩子在记录这一幕幕时,就如与好朋友交谈般自然纯朴、不设屏障,写下的作文必定清新自然。

①观察校园里的自然环境。校园里整齐划一的教学楼、路旁碧绿的草地、地上枯黄的落叶、教室的些许变化……都是观察的对象、流泻内心情感的对象。

②关注熟悉的人、平常的事。爸妈、同学、老师都是熟悉的人,让习作再现精彩的课堂、快乐的游戏、耐心的教导、伤心的经历。

③习作可以与重大节日、纪念日结合起来,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开学典礼、体育运动会、庆祝“教师节”等系列活动,都是学生练笔的好机会。

2.关注社会生活,激发习作动机

社会是个大学校,它具有广阔的空间。组织学生开展“低碳环保”宣传,让他们走进生活,感受生活;通过组织学生举办跳蚤市场、参加义务植树、开展学雷锋活动、寻找文明人、统计交通违规行为等活动,把学生带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情感有了积蓄,从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进入描绘社会生活的情境作文中去。

3.走进自然生活,提供广阔空间

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为学生的作文灵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不妨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公园、农村感受大自然特有的美;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只要学生去观察、去体悟,雨滴落地、花开花落、风过树叶、鸟飞虫鸣……一切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

二、沟通生活,建立“活”模式

“活的作文”教学模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不应包办代替,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生活化,这也是“活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1.作文修改民主化,提高实效

我们认为,修改作文是学生习作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去修改作文,修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学生自改、合作修改。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可以收到更好的作文修改效果。

2.作文讲评主体化,落到实处

作文时我们以学生为主体,那么,作文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只能充当引路人、指导者、分享者,关键时只能参与点拨,切忌大包大揽,只有这样,作文评讲才能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实效。因为经过之前的写作指导与合作修改、学生已经能自我判断,有了真实感受,这时的自主讲评实际上也就成为了学生自我行为的修正,其作文实效比我们单独的讲评要好得多。

三、拓展生活,进行“活”指导

孩子原本是灵性十足的人、灵感频现的人。但作文长期脱离生活,一味地进行被动接受式作文教学,导致孩子思维萎缩、想象贫乏、个性消隐、情感虚假、语言空泛、人格多重。“活的作文”强调率性而作”“自由而作”,强调基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创造生活。

1.生活与个性的圆融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活的作文”应该“牵着孩子的手”“走进梦想剧场”,老师要为孩子“护梦――造梦――圆梦”。在“情境作文”中,学生不受文体篇章和内容的束缚,放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个性的表达写世界。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设樊篱,不立清规;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自由表达,鼓励创新;老师对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不统一规定,不管哪一方面,只要是大体切合情境,只要是有创意的个作化表达就予以肯定。

2.生活与引领的互补

“活的作文”如果没有严密组织和科学引领,很容易流于形式,劳而无功。教师要善于引领、科学指导。

①精心选点。生活观察、生活体验顺应儿童年龄特点,景物层次明晰有序,审美亮点突出。

②科学引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时空虽开放,但活动的进程不能无序开放,要预设好顺序,步步引导,步步启发,开启幽闭的心智,唤醒沉睡的潜能。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6篇

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因此,我们在作文中可以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心声,尽情地敞开心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心里话可以倾诉,有许多喜怒哀乐可以宣泄,比如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或取得了一些成绩等等,这些都能让我们产生相应的情感或情绪,成为写作文的基本内容。

观察自然寻“美”源

美妙的大自然,五彩缤纷,千变万化。它既像一幅无穷无尽的美丽画卷,又如一个变幻莫测的万花筒。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有其独具的风姿;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又有其无穷的奥秘。但是,要想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仅有大自然的赐予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善于观察和发现的“慧眼”。因此,我们要经常到大自然中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作文积累素材。

家庭生活是“情”源

家庭是同学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天地,家庭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或是大家习以为常的小事都充满了温馨的亲情,是极好的作文材料。我们应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真挚地关注家庭,积极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体会家庭的温暖,然后轻松自由地进行习作。如外出旅游、待客、做客、探访亲友等,这些活动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也都是写作文的好素材。

校园生活有“乐”源

同学们在校园中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校园里有文化景观(墙壁上的标语、板报等),有自然景色(假山、竹林、草坪等),更有真挚的情怀(与老师和同学朝夕相处),我们可以找到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此外,课堂活动、各类比赛,甚至老师或同学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只要善于观察和体验,都可以是我们写作的好素材。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7篇

一、借助文本、摹仿起步、激发兴趣

1.仿 写——习作的起点

学习写作文跟学习画画、学习书法一样,必须一笔一画地从模仿开始。正如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当代作家茅盾也认为:“摹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就是学习的初步形式。”我们把学习写作中的“模拟”“摹仿”叫做“仿写”。模仿依“法”循“章”,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自然会得到启发,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小学生写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这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捷径,是从读到写的一座桥梁,也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一种有效训练方式。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师恩难忘》,文中田老师把课文编成一个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作者对此至今难以忘怀。田老师的课讲得生动,作者写得具体,读后仿佛身临其境。之后我就让学生也写一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可以写一写他的外貌、性格、教学方法等;也可以写一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打开思路,我还读了两篇例文:魏巍的《我的老师》和马德的《最美的眼神》。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情趣、构思独特,学生的思路一下被打开了。

2.补 写

补写,是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补充写出文章合乎逻辑的内容,使之完整成章。补写既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课后安排了一题:展开想象,说一说40年后,美惠子和她的家人专程前来看望聂将军的情景,然后写下来。我利用这一话题,让学生写一段话。学生们因为有了课文的学习,写起来有血有肉,真挚感人,将画面细致地描绘了出来。

3.改 写

改写是改变原文表现形式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可以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如把《如梦令》改写成记叙文;再如《狐狸和乌鸦》这个故事是同学们再熟悉不过的了,通过改写故事,学生笔下的乌鸦变聪明了,他们乐在其中,充满了乐趣。

二、走进生活、体验感受、表达真情

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让学生用手中的笔去描绘多彩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亲身实践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并布置一些让他们进行实践的作业。如让学生饲养小蝌蚪、蚕等小动物,种向日葵等植物;三年级可以布置作文题“我学会了——”(洗衣服、洗碗、洗袜子、洗红领巾等劳动),要求他们亲自做,认真体会。这样,学生能亲近生活,有更多的实践体会。

2.角色体验

通过角色扮演(独臂、盲人、怀孕)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体会妈妈的辛苦与伟大。再比如,为了让孩子了解父母当家的不易,让学生与家长进行角色互换。因为学生亲自进行了角色扮演、体验,所以感受特别,作文时,文章的拟题、表现手法、布局谋篇等不同以往,常常能写出成功作文。也许,这就是生活中角色体验的魅力!

3.真情表达

教师应该多带孩子走出学校,走进大自然,到社会中去观察、调查与访问,获得更多的鲜活的材料。让学生在大自然宽阔的怀抱中,睁大眼睛看世界。比如,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港闸、热爱港闸,我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1895广场”建设指挥部、大生码头、钟楼、通棉一厂厂史室,游览了“城市绿谷”……在参观游览活动中,学生们对港闸的悠久历史以及对唐闸近代工业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港闸区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他们纷纷拿出自己手中的笔描绘着他们心中美丽的家园,抒发着他们对家乡无限的情怀……

三、利用素材、多项练习、学会创造

1.利用词语

教师可以利用几个看起来毫无联系的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能用几个就几个)写一段话。事实证明,这种“多词写话”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主观能动性得到很大激发。考虑到不同学生知识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思维的快慢等因素,所以要求他们能用几个词语就用几个,不做硬性要求。老师给出的词语都是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的,这样,学生为了找到这些词语间的联系,就必须拓展思维,把这些词语放到同一个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的创造个性作文提供了有利的平台。

2.利用图片

①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记录的材料, 比如利用照片来写作文。不论是学生的单人照,还是他和朋友的合影,或是他家的“全家福”,或是和他的宠物的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一定都有一段故事。

走进大自然作文范文第8篇

1 让作文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我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如在写景的习作前,开展寻找秋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秋的古诗、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一番迷人的秋色,以增加直接感受。接着结合《我走进秋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把最想写的说出来,让孩子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所得,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这样老师就帮助他们提炼了生活。最后才进行写作,可谓“水到渠成”。 我记的有个教育家说:无活动不作文,无生活不作文。

2 提倡生活写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习作也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 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想写”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如在写景和状物习作时,我经常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树木花草、日出日落、小河田野、蔬菜、瓜果……并尽可能让学生去亲身感触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让学生习作有话可说,有物可写。面对生活,每一个学生有着独特认识和感受,有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受到挫折的懊丧,也有被责难、被误解的愤慨和惆怅。

3 让学生提炼生活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切、典型的材料。他们还会感到“没啥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或者说叫提炼生活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培养学生“说真话,表真情”的习惯。在教学“写我的小伙伴”时,我让学生大胆说出小伙伴的特点,有个学生说:我的伙伴就是谗,有次他吃饼干掉在地上,他检起来接着就吃,让我大吃一惊……我连忙称赞:你的小伙伴真有趣,你的生活真有趣!把他写出来吧!

4 让习作凸现个性

作文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将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变成机械、枯燥、虚假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此,针对传统作文中过分强调共性,压抑学生个性的倾向,在生活化作文实践中,应重视个性化作文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4.1 营造自由开放的生活环境

让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兴趣活动,充实学生的个人生活。利用节日、队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并经常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打好基础。

4.2 鼓励写个性化的生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