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1篇

喜欢一件艺术品

在我们家卧室的转折角有一个醒目的橙色南瓜。这个南瓜是我的婶婶送给奶奶,奶奶一直摆放在我的家中。这就是我喜欢的艺术品。这个南瓜直径大约是36厘米,顶端有一个大约4厘米的花把。一大片的橙色中,有一小点的绿色,整个搭配的非常协调,越看越像《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

这个南瓜是陶瓷的,重约3斤。表面非常的光滑,冰冰的、硬硬的,但是能让人爱不释手,就像捧着一个聚宝盆。那深绿色的花把有点透明,给人们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活力。一个南瓜整体被分成了10份,真是十全十美呀!这个南瓜构造较为简单,跟农民伯伯种出的南瓜样子、构造是一样的;这个南瓜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而是一般的橙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心旷神怡。这简单朴素的景色比镶着奇珍异宝的陶塑南瓜好得多它以简朴、素气而引人注目。

玻璃南瓜那朴素的颜色是我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它的诞生是于玻璃陶艺工人那双勤劳得手分不开的。这个南瓜,为我家增添了几分姿彩。因为玻璃陶艺工人丰富的想像力,必定会有更多人得到更美的艺术享受!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2篇

买艺术品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

卞亦奇在中戏旁边开了一家小小的“北兵马司10号”酒吧,这里也是她的工作室。精致的小院子内花草丰茂,古老的胡同建筑和优雅别致的小巧酒吧别有一番风味。卞亦奇以前在时尚杂志工作,早年学习服装专业让她与艺术结缘。她说自己很幸运,刚接触这个就有懂行的朋友在旁悉心指点。对她来说,购买艺术品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卞亦奇的收藏是从两年前开始的,接触艺术品的时间则更早。还是在上学的时候,她就经常会去看艺术展览。她曾经与方力钧的作品失之交臂。2004年的时候,她艺术圈内的朋友告诉她有几张方力钧的小版画要卖,价钱也很合适,每张大概5、6万元。卞役奇跟自己的先生商量,想买下来,但是因为审美观念的不同,这件事没有成功。卞小姐的先生一直认为收藏当代绘画作品是一件很不靠谱的事情,他心中的收藏还是比较传统的内容。于是这个想法也就打消了。卞小姐回想起来,认为当时之所以没有下定决心,还是因为当时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不够,当时的市场也没有06年那么热火朝天。

2006年,卞亦奇买了她的第一张收藏作品,这是当代艺术家章剑的一幅《后海系列》,按照她的说法,缘分到了。她也一直认为收藏应该是一件讲究缘分的事情。收藏到的东西一定是跟自己有缘分的。当时章剑是正在上升的艺术家,学术上也得到一定的肯定,于是卞亦奇就又跟自己的先生说起了收藏的事情,看到卞亦奇对艺术如此的执着与喜爱,她的先生也就答应了:“既然你觉得好,那就买吧!”。后来卞亦奇还买了季大纯的作品。她特别喜欢季大纯,她觉得季大纯的画特别可爱而且还非常的幽默。

在她看来,购买艺术品和其他类的投资不一样, “首先它是能提高你欣赏趣味的东西,艺术品更多的带有个人的感彩在里面。它是和你生活融为一体的。平时拿出来这些作品看看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艺财:你是处于什么考虑去选择艺术品?

卞亦奇:我觉得这个东西和我的成长等等有关系,要投缘,关键是自己喜欢。如果他学术上也不错,那就可以放心大胆的买了。我觉得收藏就是缘分,平时拿出来看看也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我也会考虑能不能承担,比较大牌的艺术家价格很高,我不会买。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我还希望它是有上升潜力的。2006年的时候,章剑是正在上升的艺术家,学术地位也在上升。所以我就买他了。我觉得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的在关注这个领域,可能房产,股票的投资现在不确定性太多,把钱存在银行又不甘心。很多人在寻求新的投资项目。

艺财:像你这样的人群,对当代艺术的熟知度怎么样?

卞亦奇: 现在民间对收藏的关注已经兴起,一些当代艺术家也已经进入到大众视野当中。很多不是艺术圈的人都知道方力钧、岳敏君等等。他们都是跟我个人朋友圈子比较接近的,都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在未来可能将上升到更富有的人群。艺财:你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被你这样的人群接受?卞亦奇:我不是特别喜欢那种暴力美学的,我觉得中产阶级可能不会接受这些,他们还是喜欢正面的东西。我接触的80后的朋友,也想收藏,他们可能会接受这些新奇和标新立异的东西。

艺财:他们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呢?

卞亦奇:他们的教育背景比较好,资金也足够,同时可能在做房产,金融投资,闲钱也会转向艺术投资;还有一些当年的文艺青年在转悠了一圈之后又回来圆梦,对于他们来说即使这些艺术品不值什么钱,但是放在家里是赏心悦目的。

艺财:他们对当代艺术熟悉吗?

卞亦奇:我觉得现在这些人还是需要有人去引导他们,他们可能欣赏艺术,但不像艺术专业的人那么了解。他们还是没有一定的判断力,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培训、讲座等等。很多人在问我是怎么选画的,能不能帮他们指点一下,他们说不知道怎么入手。我身边的朋友可能不会像我这样有专业的人指导。他们会比较谨慎,想从两三万的开始买一些尝试一下。

艺财:从你的经验出发,你对他们有些什么建议呢?

卞亦奇:首先去看看展览,不是一定要了解非常专业的知识,但是最起码有一个判断,艺术家有很多不同的阶段,同时期作品也有优劣,自己一定要去感受作品,看作品。有空可以去画廊逛逛,跟画廊的人聊聊,也可以看看杂志,但杂志只是参考,最终还是要买自己喜欢的。最开始最好不要追捧特别有名的艺术家,可以从刚刚起步的艺术家开始。不要着急马上套现。买艺术品一定要用自己的“闲钱”。

包一峰:我喜欢,我购买

艺术与时尚早已如影相随。时尚点缀艺术,艺术升华时尚。时尚中人,不乏涉足艺术品的鲜例。上海时尚界名人包一峰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知名的时尚活动策划人,他时常游走于客户、经纪人、艺人、媒体之间,工作之繁忙可想而知。闲暇之余,对他而言,去画廊买件艺术品也算是一种放松。买回来挂在家里,更是一种享受。

包一峰虽然没有成为艺术品的大藏家,但是他的艺术品购买史也不比现在一些所谓的收藏家短,甚至还比他们更早介入到当代艺术品的购买中。早在1998年,大众对“当代艺术”还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他就在圈内朋友的“怂恿”下,去了当时的上海波特曼酒店,在仅“占据”波特曼酒店两面墙的香格纳画廊买了一幅肖小兰的作品。十年之后,当时小小的香格纳画廊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大画廊,并且在上海、北京拥有两处空间。包一峰手中的艺术品也从最初的一件到现在的二十几件。其中不乏名家作品,像丁乙的作品。

现在,艺术市场如此火爆,艺术品投资也成为热门话题。但是,你如果认为包一峰也是在做艺术品投资,那他真就比窦娥还要冤了。想当年,他最早买艺术品的时候,压根就没有艺术市场这个概念,就是神算,也不知道十年之后,艺术品价格会成千上万倍的增长,更别说投资了。现在,包一峰也没有打算做投资艺术品。他每年就买一两件作品,并且还是在生日的时候买,算是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他自己也说了,“我买回来,是在家里找个地方挂起来欣赏、享受。我不像一些人买一些大件艺术品,买回来之后就放在库房里。我虽然也有升值的期望,但是我并不是为了投资才买艺术。我选择艺术品最重要的还是要喜欢它。”

十年间,版画、摄影、油画都曾进入过他的购买范围。不过,买的越多,品味越专。经过这么多年,他已经发现他最喜欢的是版画和摄影。正如他所说,他不会把作品扔在库房里,而是把他挂在客厅或者卧室里欣赏、享受。如果朋友来家做客,他也会和朋友分享艺术,和他们交流艺术。当然,对于不同的朋友,交流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时谈价格,有时谈价值,有时谈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如此多的谈资,自然与他购买艺术品的习惯有关。他有个习惯,如果他要买哪个艺术家的作品,他会先去了解艺术家。比如,他经常去画廊买作品,会向画廊老板了解艺术家。如果方便的话,他还会和艺术家进行直接的交流,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技法和想法。买是享受,买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

买艺术品首先还是要喜欢,是包一峰的座右铭。作品升值了固然好,即使不升值,在平时也能看到它,享受它带来的快乐,也是物有所值。虽然已经买了不少作品,并且很多也都已大幅升值,不过他还没有转手的打算。在谈及买艺术品的经验时,包一峰还是“装”了一把投资专家,“买年轻人的作品比较好,价钱相对低,并且还有升值空间。” “买艺术品最好不要超过30万。超过30万,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小的一笔钱了,那就是投资了。”

有着十年艺术品购买史的人说的话,应该也算是历史经验了吧!足以借鉴!

刘竟晨:买艺术不是有钱人的专利

钱袋鼓鼓的,可以去买价格高的艺术品。如果你囊中羞涩,而又偏爱艺术,也可以去挑选自己喜欢的而不是特别贵的艺术品。艺术品价格有高低之分!但是艺术品在某个意义上,还真难说有好坏之分。低廉的艺术品也不一定和“不好”挂钩。只要你喜欢,情人眼力就能出西施!

刘竟晨是标准的“80后”,在美术馆工作了几年后,便和媳妇双双奔赴伦敦留学。美术馆的工作经历让他结识了不少搞艺术的同龄人,他最早买艺术品也是在美术馆的时候。不过那时候,他的收入可是一点也不高。几千块钱的收入,在北京基本上属于月光族。不过,他买艺术品的动机却是很单纯。“有朋友的作品里出现了我的形象,我感觉很亲切,很好玩,也很喜欢。就在展览的时候,买下了。当时全凭喜欢。”幸运的是,那时候的艺术品价格还没有现在这么离谱,一幅年轻人的作品价格才1000块左右。现在,“1000块买一幅油画,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摄影和版画还有的考虑。”

刘竟晨的作息很“艺术家”,一天从中午开始。在伦敦,他学着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关注着艺术。对购买艺术品比较有瘾,“如果经济实力允许的话”。虽然他不经常购买艺术品,至今,只有3件艺术品被他收入囊中。不过,艺术品在他眼里就是金不换的宝贝,既使升值了,“我也要一直留着。因为这些作品和自己有关系,我特喜欢。” 有着艺术教育背景的他,经常和朋友聊聊艺术,也有时让朋友介绍下他买的几件作品。对于圈外的朋友,价格是他常常谈起的话题。而对于非常熟悉的好朋友,他更乐意分享画面上自己的形象和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一些圈外的朋友乐意结交他这位和艺术有关系的朋友,沾染些艺术气息。但是,面对现在这么微妙的艺术市场,“朋友们更多的还是在观望。既使有人出钱买,那也是因为喜欢。”

朱泓 :丈夫影响下的爱好者

朱泓女士的丈夫有一家设计公司。因为丈夫从事的是设计行业,朱泓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接触到艺术并且开始购买。她经常会去英国的Affordable Art Fair (廉价艺术博览会),在那里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作品。她会把自己的藏品挂在家里,现在家里也已经挂的满满的了。她还会用这些作品来给她周围的朋友“洗脑”,在她的影响下,已经有不少朋友和她一样,加入到购买艺术品的行列了。虽然,她介入艺术品的时间很早,但是却一直在买国外的当代艺术品。比如她钟爱的安迪・沃霍尔和里希特的作品。她对艺术品非常痴迷,当自己喜欢的作品没有买到时,她内心会感觉非常的遗憾。尽管之前没有买过中国当代艺术,但是她对中国当代艺术也有非常大的兴趣。如果遇到她喜欢的并且能够消费得起的,她也会毫不犹豫的买下来。

孟冲:市场升温的吸引者

当我问到孟冲买艺术品能够接受的心理价位时,“100万以内都能接受”的回答不免让我一惊。等聊完之后,我这颗受惊的心才落了地。在外企搞船运工作的孟冲,收入应该比较满意。加上他的性格,“我对钱的规划不靠谱。如果遇到喜欢的艺术品,我可以拿出一年或者更多的收入把它买下。”

其实,他真正有买艺术品的想法还不足一年。这两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爆确实吸引了不少外界的眼球,他应该也算其中之一。孟冲本来就有不少搞艺术的朋友,艺术市场升温,他能明显的从周围艺术家朋友身上感受到。一些搞艺术品收藏的朋友对他也产生了影响。不过,对于购买艺术品这件事,他表现的还是非常谨慎。“我肯定会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因为现在艺术品价格这么高,别人随便开一个价,我就买。这肯定是不行的。”

孟冲是一个很直爽的人,当我问及他买艺术品后是否会挂在客厅,向朋友介绍时,他一听就明白了问题的核心。“人都有展示的欲望。首先我要让别人知道我在收藏艺术品,然后再说这件作品好在哪,我买的时候多少钱,现在值多少钱,将来会升值多少。”“首先要喜欢作品”也是他购买艺术品的主要因素,其次才是能否升值。不过,依我看,升值在他购买艺术品的期望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远非其嘴上所言的无所谓。

史文浩 :珠宝与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3篇

之于艺术品有着严格审美要求的人来说,市面上现成的精装房显然已不如黄燎原所愿。同那些声名在外,追求隐居生活的名人不同,爱玩摇滚音乐,组织摇滚节,并做画廊经营的黄燎原,最不能放弃的就是城市夜生活:“我是一个需要生活在城市中心的人,我关注周围人的状态,至于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也许那是等我老了的时候才会考虑去做的事。”在他看来,只要能和一帮朋友为邻,晚上聚在一起聊天,能一起快乐地出行、娱乐,或做些事业,那么原本不怎么样的现成空间,用自己的收藏装点起来,营造一些家的气氛其实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为了让这套都市内的精装公寓房成为适合自己的舒适居所,黄燎原首先让自己多年收藏的艺术品在其他设施配备之前就占据了整个空间,用充满生活的艺术语言来主导这个家的话语权。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收藏总是有所限定的,黄燎原的收藏却没什么具体限制,只要是能承载某个时期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他都很有研究兴趣,而从这样的背景下挑选出来的作品,也的确是很耐琢磨的。

刘野的那张《美人鱼》是黄燎原非常喜欢的作品,搬家后,被郑重地挂在了新居起居厅的墙上。其大面积蔚蓝色的画面让整个起居间充满了童话般的宁静气息。为了让这种气氛能充分地散漫到大空间,黄燎原还特意将地面全部换成了蓝色地板,让海洋的味道从画布中浸染而出。

客厅中的绿色背景在整个家里显得格外显眼,那是王兴伟的大幅油画作品,画面中浓厚的绿色和池塘边起风的树林,让整个房间笼罩在一派静谧的气氛里,令人精神舒展。空间中原本并不算充分的采光倒是很贴这幅画的气质。而让黄燎原觉得家中最美妙的是傍晚时分,夕阳余辉透过客厅的窗户斜照在油画上,使整幅画泛出一层特别的嫩绿色,别有一番情致。

建立在个人喜好基础上的收藏较之投资收藏而言,是更为可爱的。像黄燎原这种出于真正喜爱的大规模收藏,即便是在他的画廊里也无法全部展示出来,自然放在家里也必定要有所取舍。哪些东西放在家里会非常舒服?怎样才能在舒服的前提下有更丰富的作品形态出现?这些都是他在陈列藏品时有所考虑的因素。

黄燎原早在20年前就与众多当代艺术艺术家有了密切的交往,彼此间也就有了较为深厚的友情,因而他能深刻地判断和分析这些艺术家朋友的作品,并把它们安置在空间中的合适位置。他说:“晓刚是属于智慧型和思考型的艺术家,我喜欢把他的作品放在用来写作和思考的地方。”这也正是张晓刚的作品被他置于写字台区的原因。张晓刚的作品色彩很宁静,能迅速带给人以静寂的感受,不躁动,沉静得很,所以放在工作区很利于让人安静思考和写作,迅速地集中精力。有趣的是,很多来黄燎原家中做客的艺术家朋友,也常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个写字台角落作为涂鸦对象,甚至有一位艺术家朋友在黄燎原的素描本上留言道:“再送你一张张晓刚的画……”作为有趣的记忆留给他。对书柜中一本本增多的素描本黄燎原十分珍爱,那些有多年交情的朋友们酒酣之时的性情流露,都被浓缩在这方寸的绘图本中。“这既是我个人生活经历的见证,同时又会对我今后研究分析某位艺术家作品提供帮助。

像黄燎原这样喜爱收藏艺术品的人,常会列艺术品感到痴迷,从艺博会回来,他又为自己带了新的礼物:安迪・沃霍尔的综合材料作品。他把它摆放在卧室的柜子上,和他喜爱的艺术家宋永红的作品相对着放在一起,让作品间形成一种有趣的交流。“摆弄收藏是件很上瘾的事,与买房炒股投资相比,我更愿意把钱花在艺术品上。对于我,直观地享受一件作品比享受舒适的环境更重要。尽管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但我仍然希望每天在家里都能看见我所喜爱的那些收藏,它们能带给我不一样的心情,带给我生活经验的记忆。”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4篇

柯孟德:我出生在法国巴黎。在高中时开始学习母语外的其他语言。这或许与我的父亲是意大利人母亲是法国人有关。外语我主要学习的是英文、意大利文和中文,还学过一点俄文。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学习,因为我认为学外语可以让我学习到更多的不同国度的文化。大学毕业时我获得了英语、意大利语、中文的硕士学位,同时我还修了美术史的博士学位。因为深爱中国文化,我有过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经历,现在我主要是在法国第二大博物馆一一自然史博物馆内从事针对中国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工作。

记者:为什么会喜欢中国的文化,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在数十年间都跟中国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柯孟德:学生时代学习中文时我看过很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让我了解了中国那片土地曾经的文明,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但当时我学中文很不方便,因为那时你们的国家还很封闭。我只好另寻办法。我们国家有一所学校是专门教授外国留学生法语的,我去那个学校试图遇见些中国留学生。后来,在那里我认识了两位台湾留学生,我与他们尝试交换知识,我教他们学法语他们教我中文,并告诉我中国的历史。我们慢慢地成为朋友后,其中有一位告诉我,如果我以后想要了解的更多,可以去台湾并可以住在他父母的家里。我非常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古代文化,我真的就去了。去台后我选择了在台湾的故宫博物院工作,那是在1982年到1985年间。有很多非常珍贵的中国古代藏品,比如我对中国的版画有兴趣,我要了解陈洪绶的版画,他的学生翻刻他的很多版画就藏在那里。那段日子我不光更好地学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有了很多提高,也对当代的中国艺术产生了兴趣。经过那3年的学习后,虽然我回到法国工作了,但对中国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浓了。几年后我开始频繁地前往中国,并在北京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经历使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当代的艺术家和研究者。我也从刚开始的中国古代版画研究,逐渐扩大到研究中国的绘画、雕塑、民俗等多个领域,近20年来我研究的是当代与近代的中国艺术。

记者:中国的艺术圈最初知道您,是因为您作为一个外国的策屡人将中国的艺术家大力推广到海外。请谈谈您策划这些展览的理念,您又是如何选择艺术家的?

柯孟德:3年前我在法国巴黎策划举办过一场叫“中国近代百年绘画展”的展览,展出了中国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丰子恺、潘玉良以及走过20、21世纪的40位中国艺术家的97件作品。意外的是,不光徐悲鸿和潘玉良他们的作品法国人喜欢,现代的艺术家李锡奇、萧勤、陈庭诗的作品当时的反响也很热烈。那是第一次在法国如此全面、大规模地介绍中国的艺术家,法国人吃惊地发现中国艺术家风格的多元性。后来,我想我要有意识地继续向法国介绍中国艺术的多元化,介绍不同风格的中国艺术家,甚至是那些很前卫的艺术家。现在我所选择的艺术家很多,但风格与特点各不相同。另外我对创新也很看重,因为我们不是一个生活在明朝的人,我们需要贴近当下。这是我选择艺术家的理念。

记者:您与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关系甚好,您觉得同西方艺术家相比他们有什么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吗?

柯孟德:我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中国古代艺术的关系,我发现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是因为了解古代艺术,才能创作出风格尖锐、富于现代的作品。这是中国艺术家不同于西方艺术家的一点。中国有很多很前卫的艺术家,当你到他们家里会发现他们有很多古代的器物,他们同时还是收藏家。我认识曾梵志20多年了,我最近去拜访他,看到他家里收藏有很多东西,很多是东方古典的东西,而他的作品却是很具有艺术表现力、冲击力的,风格很现代的,我觉得中国当代的艺术家非常懂得“古为今用”。

记者:您会收藏这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吗?平日刻意收藏吗?

柯孟德:我不是收藏家,因为我在法国的博物馆工作。西方有一个观点,在博物馆工作就不应该搞收藏,要避免误会。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我在中国认识很多艺术家,我也写过很多评论他们的文章,那时他们会馈赠我一些作品。我现在的藏品有欧洲的也有中国的,至少有几百件,来源多是如此。品类有素描、绘画、雕塑、版画等,但主要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您很喜欢这些作品吗?

柯孟德:是的,我不是谁送我一件作品我都会要,我是有所选择的。遇到不喜欢的作品,即使有艺术家要送给我,我会有礼貌地拒绝他。我明白接受了这些作品,我会在以后天天看到它们,所以一定是我喜欢的作品我才会收藏。我坚持这个理念,只收藏那些能让我记住、喜欢的艺术品。

记者:中国当代画家中您更倾心于谁的作品?中国油画的发展时间不长,您认为当代谁的作品更为优秀?

柯孟德:我不说谁的作品好或谁的作品不好,我只回答你我欣赏谁的作品。任何一个艺术家他们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都会具备一定的绘画技巧,但是要想做到作品吸引人是另一回事。中国画家刘小东,我们相识30年,我一直欣赏他的艺术作品,因为他很清楚一个人要在创作时把别人的风格变成自己的风格。有一些时期他的油画我认为受到苏联油画的影响,题材有农民、百姓等,可后来我观察他,发现他越来越有自己的风格与自己的特色了,现在你看到他的作品绝不会以为是别的艺术家的作品,他的作品个性是很明显的。另外,如果我们注意品味李新建的作品,就不难发现他有着新的感悟和狂热的激情。他画作上的人物有时以最简单的装备攀岩,以肢体语言与苍穹对话、以的躯体暴露于冰雪覆盖的山峰之巅,疯狂举动下是他想表达挑战自然、挑战人体极限、挑战自我的创作思想。我欣赏中国这些有浓郁个人作品风格的艺术家。

记者:这次您受2012西洋古董·艺术品博览会之邀,就“是否中国和西方藏家对自己的藏品文物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作主题演讲,在您看来,中西方藏家在欣赏艺术品时有哪些不同点?

柯孟德:中西方两个社会不同,欣赏、分析的角度也不一样。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西方人欣赏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是看他的风格与表达,大部分收藏家收藏东西是由喜欢不喜欢、欣赏不欣赏这样的角度开始的。就像我刚说到的,我不喜欢你的作品时,艺术家也就不一定要送给我他的作品。可是中国的收藏家太重视“知名度”这三个字,在意作者的名气大不大。我认为真正的收藏家不一定只注意到一件作品它现在的价格,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内涵才是值得关注的。当你在意了艺术品本身,当你买了这件作品后,它带给你的快乐与艺术的享受是真切的。

记者:本次西洋古董·艺术品展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一个风向标,标志着西方艺术品与古董对中国市场的全面进入与深度推广,您对这届展会怎么看?

柯孟德:西安曾是古代中国的首都,也是世界的文明古都。现在西安又举办这样的展会,我觉得举办这样活动的人非常有眼光,他们—方面知道人们新的兴趣所在,另—方面也考虑到了如何让中国藏家更好地接受这些藏品。我看到他们在展馆搭建和组织沙龙等活动上都下了功夫。我听说还要办第二届这样的展会,我希望他们在下一届展会上可以邀请到一些欧洲的收藏世家来,因为那些藏家从小就见过文艺复兴、中世纪和侣世纪的作品,藏品高端,当他们的藏品来参展时,不仅这个展会的质量会提高许多,也会有更多的中国藏家对西方的古董艺术品能产生兴趣。

记者:您认为中国藏家会像接受自己国家的古瓷器、青铜器那样接受西洋古董艺术品吗?

柯孟德:现在不是中国人能不能接受的问题,而是已经接受了。十几年前,我有很多中国的朋友就专门到法国买他们喜欢的古董艺术品,然后寄回中国去。十几年过去了,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认为,要想让中国人更快地接受西方的古董艺术品,除了要有人组织这样的展会外,还要有报纸、杂志、电视台作有关的专题内容推介才行。

记者:最后,对于想介入西洋古董艺术品收藏的中国藏家,您有什么建议?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5篇

身为台湾第二大半导体企业、世界第二大晶圆代工厂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电)的荣誉董事长曹兴诚,生意场上以作风精悍霸气著称,生活中却非江湖草莽,擅长弈棋,精于收藏,言谈举止儒雅有礼,对待棋局、对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谦恭的态度之下。哪怕作为惟一一位入选世界百大收藏家的华人,哪怕家里藏出了个“小故宫”,他仍然自认俗人,要靠花钱敦促自己学习鉴赏。

收藏就像谈恋爱

曹兴诚热衷艺术品收藏,在海内外收藏界颇负盛名。在他家里,从史前青铜器到唐三彩,从北齐时的石佛像到当代中外艺术品,包罗万象。有看过他家收藏品的人,形容他家就如同一个“小故宫”。

“收藏应该就是单纯的喜欢,跟谈恋爱一样。你谈恋爱,会关心对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骗。”“艺术品造假,就该严惩!当仿品充斥市场,假丑恶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许品味不到艺术真品的妙处了,中华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该怎样得以延续?”谈到艺术品的真伪,曹兴诚妙语连连而掷地有声。

在苏富比全球副总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书中,曹兴诚是台湾唯一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选的三位华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前几年从企业战场上退下来后,曹兴诚开始用心打理起自己的私生活――收藏。

人家说收藏贵在“专”,曹兴诚收藏却是随兴所至。从20多年前收藏古玉开始,他先后涉猎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北宋官窑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珐琅花瓶等,甚至横跨东西,关注于法国Pierre Matter的铜雕、美国西雅图Chihuly的玻璃吹制品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许多收藏家只对自己收藏的类别有兴趣,对其它类别看都不看一眼,曹兴诚却是抱着艺术欣赏的态度,勤翻书、勤逛博物馆、勤发现他人藏品的美好。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为了鉴赏。我是学理工科的,对研究格外有兴趣。收藏只是手段,习得鉴赏能力才是目的,而并非为了投资。东西买来,不研究也不欣赏,直接放进保险箱,希望将来可以涨价赚钱,这叫囤积,连收藏都称不上。”曹兴诚强调,“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最高境界是只鉴赏不收藏。可惜我还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会用功研究艺术品背后的美学意义了。”

曹兴诚艺术品收藏成就颇丰,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财力雄厚,更在于其锲而不舍、刨根问底的钻研精神。每当遇到一件心仪的藏品,他都要仔细研究它的历史渊源,他从古玉收藏开始,虽有几件藏品,但是他说,现在已经放弃了对古玉的兴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将一块普通玉石经过加工,能够使其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让这位台湾高科技精英面对如此乱象,也束手无策,只好作罢。

其实,曹兴诚也是90年代初期,才开始他的收藏,距今不到20年,但不到20年,他就能跻身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这除了曹兴诚拥有的财富实力,另一项关键就是他“上穷碧落下黄泉”的追根究底研究精神。

他收藏的开始,是因为想赠送美玉给一位在公开场合称赞他的朋友。透过一位古董商,曹兴诚买到了。而这位古董商也希望培养曹兴诚这位大客户,送了好几本品评玉器的书籍。喜好读书的曹兴诚,这一读就读出兴趣来了,还发现,他买的玉是块假玉!

在古董收藏界,最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有太多刚入门的企业家,就是买到假货从此不再涉足,但曹兴诚不然。他愈是钻研,愈是挑战这门博大精深的收藏学问,也愈有心得。

他曾经这样笑谈自己的收藏:收藏是一种“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径。看到想买的品项,才会认真研究背后代表的美学意义,因为人都懒,不花钱就没有研究的动力,“我辈都是俗人!”曹兴诚这样说。

于是乎,他从玉进军了更为艰深的青铜器,再到瓷器收藏。然后,延展到书画、雕塑、藏传佛像等收藏。最古老的可上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再到当代的雕塑、油画。他买东西,也让人无所捉摸。他笑说:“古董商、画廊,跟我做生意很难。因为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对啊!因为我自己也不晓得,除非看到东西。”

鉴赏是无上的享受

2007年,曹兴诚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亿8千万新台币抢下一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珐琅西洋母子图笔筒”。

这只笔筒,是极其难得的玻璃胎古董。在涅白料胎上,画师精心绘制珐琅彩,四面完完全全对称,并以绚烂的色彩,描绘出一幅非常温馨的母子图,可说是清朝乾隆时期料胎画珐琅器的珍品。

熟料,笔筒刚藏入家中不足一年,赶上四川汶川大地震。曹兴诚将这只笔筒再次以6500万港元拍出,将半数款项通过台湾红十字会及法鼓山佛教团体,支援汶川灾区抗震救灾,余款则分别捐给台湾其它慈善机构。事后,他在博客中写道:“当然,筹款不一定需要义卖东西,但这样或许可以让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占有欲超强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研究,并不那么在乎拥有与否。”

时间回溯,2006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曹兴诚则与澳门赌王何鸿有过一战,在拍卖圈中非常出名。

当时一件明代约17世纪时的《田黄石雕瑞狮纸镇“玉旋”款》,让曹兴诚与何的经纪人当场竞逐,最后成交价飙至3932万港币。结果,何鸿对错失这件雕刻大师杨玉旋款的田黄难以释怀,事后还向曹兴诚表达购藏之意,希望曹兴诚割爱。当然,曹兴诚不会因此放弃这件珍品。

如今,曹兴诚的收藏,没有特定主题、领域广泛,书画、瓷器、青铜、佛像、现代玻璃艺品皆有。在他口中,“鉴者,能知真假,赏者,能分高低,收藏只不过是花钱买东西而已”。最高的境界是:只鉴赏,不收藏。

在他的观念中,收藏是一种“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径。只有高昂的消费,拥有者才会认真研究作品背后所代表的美学意义。

曹兴诚在2001年担任台湾知名古董收藏团体“清雅集”会长时,还曾撰文《浅谈鉴赏与收藏》,与会员共勉之。“对古董及艺术品,最高境界当然是只鉴赏不收藏。无奈我辈俗人,如不收藏,则往往不会用功去学鉴赏。”

各种收藏中,他没有特别喜欢的,因为每一件藏品,都像收养的孩子,要施予平等的对待。他极少将收藏转手,如同不想把自己的骨肉送走。

“我买画是拿来自己欣赏的,不是要投资。”曹兴诚说,他不想把自己变成经销商。

台湾的本土画家,几乎每一个人的代表作,曹兴诚都有一两张。通常,有藏家会收藏赵无极几十张、几百张作品,但曹兴诚认为,对于绘画作品,数量并不重要,仔细品鉴才是收藏之乐。“研究、欣赏嘛,倒不是买了来囤积。如果像炒股票一样,没意思。”他说。

从二十年前收藏古玉开始,曹兴诚训练出精准的审美眼光,台湾的历史博物馆甚至聘请他为顾问。曹兴诚强调说,同样买一张博物馆门票,他的收获,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因为他觉得鉴赏作品,是无上的感官享受。

“收藏时,要用眼睛看,不能只用耳朵听”曹兴诚直言说,“别人说故事,不要随便相信,重要的是自己眼睛看了喜欢。”

“他有天生辨别艺术品的敏锐度。”曹兴诚在拍卖会上的征战伙伴、罗芙奥总经理郭倩如说,老曹收藏品味好,而且独到。

在郭倩如看来,曹兴诚收藏艺术品最独到之处,在于非常忠于他自己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曹兴诚对自己的看法:我收藏东西没有什么“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涂的“恋爱”眼光。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6篇

许多南非艺术家喜欢隐居在远离大城市的小山村里,享受安静淳朴的创作生活。在南非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的时代,文化制裁让这里的艺术家与世隔绝,其他国家拥有的专业技术和工具在南非相当匮乏,这样的束缚反而催生出新的创意。

30年前,几个年轻的艺术家和手工艺者在夸祖鲁·纳塔尔省(KwaZulu-Natal)米德兰兹(Midlands)一带的山间和峡谷中定居下来,这些艺术家搭起房屋、车间和工作室,开始制作原创手工艺品并在家里销售。当他们的村舍作坊作品逐渐被外界认可和喜欢时,这些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创建了著名的米德兰兹·曼德尔(MidlandsMeander)市场。

同样在夸祖鲁·纳塔尔省,非洲之傲把我带到一个叫凯弗斯汉姆的镇上,去探访阿德摩尔陶艺坊。约20分钟后,来到一处幽静的庄园,女主人在红房子前等候多时了,她叫费·豪斯提特·伯宁(Fee Halsted-Berning),出生在津巴布韦的著名艺术家,作品在南非以及世界上荣获很多奖项,上世纪七十年代来到南非。

53岁的费为我们介绍阿德摩尔陶艺的历史时依然充满激情。“20年前,我创建这座陶艺坊,起源是女佣的女儿鲍尼(Bonnie)想跟着我学习陶艺。”费在纳塔尔大学学习艺术,之后研修了两年陶艺,1985年她和丈夫James开始生活在德拉肯斯堡(Drakensberg)山麓的农庄里。鲍尼,自然成为费的第一个学生,“她很真诚,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待陶艺,一团普通的泥土经这位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女孩之手,总能散发迷人的光彩。”鲍尼在陶艺方面展露出的天赋让费很欣赏,由此激发了费将西方陶艺技术与当地祖鲁文化相结合的想法,“那时,当地人只知道各种精细器具均出自当地祖鲁人之手。

让陶艺对话祖鲁文化

阿德摩尔陶艺坊展厅里的作品尺寸都不小,大多以动物为题材,细节算不上精致,甚至还有些朴拙,但形式却极富想象力。雄鹰骑在鲸鱼背上遨游、蛇与鳄鱼交相缠绕,动物们繁衍的雕刻图案屡见不鲜。一件大浅盘上同时绘有狮子、长颈鹿、猴子、飞鸟和花朵;另一件装饰典雅的水壶上,动物的头颈从手柄处伸出;四只猴子骑跨在肥胖斑马上造型的果盘;带有隐喻色彩的所罗门王、犀牛和长着翅膀的长颈鹿塑造的蜡烛架……这些色彩斑斓、生动有趣、天马行空甚至略带天真的陶艺作品,时刻让我惊艳。

我迫不及待想揭开这些艺术品诞生的面纱,径直来到展厅后面的工作间,几位工人正埋头制坯,从黝黑的皮肤和随意的穿着可以判定,他们就是土生土长的祖鲁人。另一间工作室里,十几个艺人正为泥坯上色、彩绘,他们共同协作完成每一件作品。桌边坐着一位裹着当地风情头巾的女艺人,正用小刀在坯体上细致刻出小鸟羽

毛。“你们有参照图吗?”我他们是自由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经过初期培训后可以自由下意识询问她。她静静地用沾选择喜欢和适合的工序,设计、拉坯、彩绘,我从不做主安排他满陶土的手递给我一张印着长们,只是在旁边给予一些指导。我们的陶艺品没有模具,所有的颈鹿、犀牛等非洲普通动物图艺术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保持南非制造的特色,这里使用案的纸,如同幼稚园小孩的图的颜料也采用当地特有的天然矿物质制作而成。

画。仅此而已?这些简单写实的图案无论如何也让人联想不到刚才那些风格独特、造型大一人一故事胆的陶艺作品。或许这些栩栩当我见到奥莉维亚(Olivia)时,这位在这里工作了九年的如生的造型都存在于巧手祖鲁女孩子,正熟练地完成一件高一尺的巨大花瓶。“你怎么来到这艺人的头脑里,大自然、动物里的?”我问她。“是朋友介绍的,那时我想找一份工作,不过与陶艺的结合,就是祖鲁人心没想到不仅找到了工作,我的人生都改变了。”奥莉维亚非常满灵与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意现在的生活,“我家乡距离这里很远,不过工作六年后,我们

费告诉我,“不要给当地全家都搬到了这个小村子里。刚开始,费让我先接受三个月的培人规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训,然后选择我喜欢的工作,我觉得彩绘不错。是阿德摩尔给了

我施展艺术才能的机会,现在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费从不要求

什么,但她给了我所有,哪怕生病了,也会为我找医生,她真是

为支持奥莉维亚在陶艺坊的工作,全家搬迁至此。

个好人。”

在阿德摩尔的每个祖鲁工艺师都有着像奥莉维亚类似的故事,“Ardmore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工作机会,还有生活的希望,她让世界认识我们祖鲁族的艺术,也让我们见识了外面的大千世界,而且在这里我们就像一家人, Ardmore就是我们的家。”奥莉维亚丝毫不掩饰对阿德摩尔陶艺坊的依赖和感激之情。

现在阿德摩尔有40多名乡村陶艺师,大多是祖鲁当地人,自从加入阿德摩尔陶艺坊后,他们的人生也从此改变了。费的第一个学生鲍尼如今已是南非家喻户晓的艺术家,曾前往美国、欧洲等地举办了多次个人展览,并早在1990年和费一起获得“渣打银行青年艺术家成就奖”。原本被女性垄断的艺术品设计后来也有了祖鲁男人的加入,他们主要从事陶坯的制作。彼得罗斯原本在超市工作,出于对陶艺的热爱,1999年来到了阿德摩尔,现在

已是这里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国际市场十分畅销。而另一位“神奇男孩”(Wonderboy)的作品,在2004年1月代表阿德摩尔参加伦敦克里斯蒂拍卖展,以及威尔士国际陶艺展。纵使获得名誉无数,却没有一位陶艺师在功成名就后离开阿德摩尔。

从偏僻山村走出来的令人爱不释手的现代陶艺作品令阿德摩尔陶艺坊声名鹊起。著名的马克里德的画廊里收藏了不少阿德摩尔陶艺坊的作品店,让它在众多城里的艺术品商店占据一席之地,包括开普敦著名的非洲新星工艺品店以及陶器商店,价格自然也不菲。一般一件中小型的器物平均价格150美元起,大型的几百到几千美元不等,大大提升了当地工艺品的形象,也为祖鲁工艺师带来很好的回报。渐渐地,阿德摩尔形成海外、画廊销售和网站直销的模式。

祖鲁人心中的“妈妈”

费在为当地人创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的同时,也默默地为那些身染绝症的人带去了光明和希望。

为了帮助更多的当地人,费创立了“阿德摩尔杰出基金”,属于南非21个非政府组织之一。“成立基金一方面是想给当地更多有潜力的艺术家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二是希望通过提供一定金额的奖金鼓励艺术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是为艾滋病泛滥地区的艺术家提供住所,为艾滋病人提供教育和医疗保健机会。”费淡淡地向我介绍着基金用途,全然没注意从我眼里流露出的敬佩之情。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7篇

左图:主卧与客厅只相隔两扇玻璃拉门,这样使空间看起来更宽敞,光线也更明亮。睡不着的夜晚,去壁炉旁拿本书看也是不错的选择。

右图:客厅里那幅画着长颈鹿的艺术画出自艺术家Gitte Brandt之手,融合了经典的非洲元素和各种明亮的色彩,深受Anne一家人的喜爱。

哈姆勒(Haarlem),是荷兰最古老的小城之一,一直以花卉,特别是郁金香的种植和出口而闻名于世,大仲马的《黑色郁金香》一书中亦对此城有所提及。它的小资情调和艺术气息就像一张老照片,不拒人以千里之外,而是充满了生活的味道,漫步乡间,仿佛走在儿时去奶奶家的那条小路上。“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就知道,我的家就属于这儿。”Anne说。

一场顺其自然的改造

值得庆幸的是,Bart和妻子一样对这座房子一见钟情,当即决定买下它,从改建到翻新,总共用时9个月,可谓相当神速。在改造过程中,本着一切顺其自然的态度,Bart主动承担起那些与房子外部工程相关的“技术活”,而房子的内部设计则由Anne来完成。也许是受到职业的影响,Anne总是关注内心世界的感受,在装修房子的时候,她也为这所老房子精巧的内部细节所打动。无论是老式壁炉,还是考究的天花板,都将房子本身的古典气质衬托得淋漓尽致。

纯白色的大背景下,Anne选择了她最喜欢的浅绿、大红、橙黄和淡蓝颜色的饰品作为点缀,增添了一些层次和亮点。冷色调的柔美融合暖色调的活跃,共同交织出家的温馨感与时尚感,还有一丝令人玩味的童趣在其中。在家具和艺术品的选择上,她希望为女儿们打造一个梦幻纯净的空间,好让小公主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在这一点上,她最欣赏荷兰设计师Piet Hein Eek,他的作品简单环保,想象力丰富,“那让我联想到幸福和永恒。”Anne如是说。

新与旧、室内与室外的和谐

进入客厅,面向街道的大落地窗首先映入眼帘,这是保持了传统荷兰人家的特色,联排的房屋,窄窄的楼梯,宽大的落地窗,没有一丝浪费空间的行为,却又让不大的屋子显出疏朗的气质,有着自己的风格符号。

窗前的古董椅来自MOMIQ,以特别的颜色和别致的布料而闻名,由纯手工打造,工艺上新旧结合。另一个白色的扶手椅出自IKEA,简洁现代。彩色地毯则是Anne从西班牙带回来的,明丽温暖。空间内最具特色的当属那幅画着长颈鹿的艺术品,它出自艺术家Gitte Brandt之手,作品中融合了Anne喜爱的非洲元素和各种明亮的色彩,使愉悦感顿生。在客厅一隅的读书角,废弃的壁炉被涂成对比感强烈的黑色,壁炉上的画像是Anne母亲留下来的,衬得这个角落静谧安然。

为了给四处收集的艺术品安个家,Anne还将目光锁定餐厅。墙上的黑白两幅画作就出自南非著名儿童书籍插画师Piet Grobler之手,“我喜欢收集艺术品,更愿读懂它们背后的故事。”Anne说。

丰满与留白

最好的设计就是留白,这体现在与客厅一个拉门之隔的主卧上。以白色为主导的空间给了饰品极大的发挥空间。悬挂于床头上的艺术画,是Anne在西班牙伊维萨岛一家古董商店里淘到的,纯朴秀气。床边漂亮的写字台有着岁月沉积出的古拙之感,上面可爱的人物装饰是他们行至中国的独家纪念。

如果将整个房间比作一张白色的画纸,那房间里的家具和饰品就是缤纷、鲜活的色块,有着最饱满的生命力。在大女儿Bella和二女儿Giulia同住的公主房里,白色、嫩粉和淡蓝勾勒出房间柔美的基调,铁艺公主床与纯棉碎花床品及窗帘搭配得刚刚好。

日升月落,时光就这样在大人们的感叹声和孩子们的嬉戏声中悄然流走。在这个唯美梦幻的家中,打开窗,是如油画般瑰丽的小城风光,是漂亮的风车和纯洁高贵的郁金香;关上窗,是充满童趣的艺术品和世界各地的舶来品组成的星星点点,也是Anne和Bart用爱和心血构建的有爱之家。

装饰建议

1.干净的纯色背景会让家具和艺术品轻松成为室内的亮点,要注意同一空间内的亮色最好不超过三个,这样更能突出层次与重点。

2.艺术品的选择最能代表主人的品位,在轻灵素雅的空间内不妨选择古典一点的饰物,以增加厚重感;反之在深沉的空间里要选择轻松活泼的装饰,对比出愉悦感。

3.有孩子的家庭,要强调温暖的感觉,大环境使用轻柔的色调能安抚孩子的情绪,局部用鲜亮的颜色则能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智力。

放大细节

1.旧时童趣

旧时陪伴你或者孩子的玩偶,也是一件极富回忆的装饰品。与其挑选那些与自己生活一点交集都没有的冰冷装饰品,不如增添一些带有自己美好回忆与向往的小玩意儿。

2.出挑色彩

在干净的白色中增加明亮的纯色,色彩出挑的同时也为空间带来了活力。淡绿、墨绿、天蓝、裸粉,在其他空间也许会埋没的色彩,在白色调中都活脱脱凸显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3.餐厅收纳柜

在开放式餐厅中,墙壁上可以搭建收纳搁架。简单的格子有序地排列在墙壁上,而各种和餐厨有关的家居品则可以堂而皇之地“登台献艺”。漂亮的餐碟、有艺术感的茶杯、可爱的瓶瓶罐罐,甚至烹饪天平等器具也可以收纳在这里,当然还有菜谱等书籍。

我喜欢的一件艺术品范文第8篇

初听黄勖夫的名字有几分陌生,这个文艺感十足的名字也时常让人琢磨不出他的实际年龄,1994年出生的黄勖夫算是中国最年轻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也是纽约新美术馆董事会最年轻成员,在Ins上黄勖夫也是当之无愧的社交达人,也正因为如此他吸引着跟他一样的年轻人开始爱上艺术和收藏,这颗刚刚崭露头角的新星,正以一种超乎寻常的方式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16岁的黄勖夫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收藏了自己的第一件藏品,一幅海伦・弗兰肯特尔的石印画,“我在英国读高中的时候,需要学习艺术课程,并不是简单地画画,还要阐明灵感的来源,所以要到美术馆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养成了周末去看展览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找资料的时候,看到网上在销售海伦・弗兰肯特尔的石印画。我觉得特别美,而且也不像油画那么贵。我和父母说,可不可以把这个作为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件收藏。”

对于年龄来说,黄勖夫从来不觉得这是自己的优势,他说“如果一个年轻面孔去一个画廊或者艺博会是不会有人搭理的。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做生意的人肯定想把时间花在有钱能成为客户的人身上的。”但是时代赋予了这群出生在90年代的年轻人一种不同于前辈们的勇敢气质,黄勖夫说他的优势是在收藏上很勇敢、有自己的想法,“可能中国除了我没有人在系统地收藏后网络艺术,而我认为这是一个代表了未来的艺术创作方式。换句话说,年龄小的优势是可以和年轻艺术家一起成长,我们不是在拼财力去买天价的作品而是去买代表未来的作品。”

而未来究竟是何种模样的?我想,未来就存在于无数个这样青年人的手中。 S勖夫 (Michael Xufu Huang),1994年出生,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是纽约新美术馆董事会最年轻成员

Q = 《北京青年》周刊A =策展人黄勖夫

Q:为什么会给展览起《锡人的心脏》这个名字?

A:“锡人的心脏”指的就是《绿野仙踪》里面一直在寻求一颗心的铁皮人,他寄托了我对“后网络”时代艺术的一个感悟。我觉得我们现在生活在被网络、科技环绕的一个世界,渐渐地大家都成了‘锡人’因为感官都在被销蚀。这次参展的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在创作中使用了网络与科技的因素,并与之进行着对话,讨论着科技的好与坏。而我觉得艺术的作用就是让人们能重新找回灵魂深处一些感性的东西,所以就叫“锡人的心脏”。

Q:在筹办这次展览的过程中有遇到一些困难,或者让你比较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A:我觉得策展中比较有挑战的是Amalia Ulman的房间。我们想了很多呈现的方式让观众能最好地理解她的作品同时又能在房间停留和互动。之前展出她作品的美术馆就算Tate也只是把作品挂在墙上,但是我们为作品打造了一个迷宫式的展览方式。观众可以在Ulman创造的完美虚拟网络世界中穿梭,同时我们还加入了镜子的元素,所以观众也可以自己自拍(自拍是Ulman作品中最重要的语言)。

Q:现在科技越来越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次《锡人的心脏》展览也体现了这种艺术和科技的交融,你是怎么看待这两者的关系的?

A:我觉得艺术和科技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看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介入方式多种多样从最简单的艺术家创作在网上搜索素材到记录他们的创作,到通过艺术实现超前的观赏方式比如VR和AR。但是我觉得艺术和科技的交流不应只做表面功夫,好的艺术永远是在提出问题和引人思考的。

Q:这次展览中的这么多件艺术品,哪件是你最喜欢的,或者说你印象最深刻的?

A:在这次展览中有一张奥斯汀・李(Austin Lee)为我画的肖像,是我拜访他工作室的时候,他用喷绘创作的。虽然不大,但这张画可以作为本次展览的核心。我觉得我成为了锡人,一直手机不离身,因为技术增强了我了解世界、吸收信息的方式。科技本身是好的,它使得高速分享成为可能,也可以促进平等与合作――每个人都有获取信息的机会,每个人的声音都可能被听到。但与此同时,科技占据了我们太多生命,以至于我们愈发忽视真实的生活、直觉,和真挚的感情。

Q:你是木木美术馆的联合创始人,最开始是怎么想到要和他们俩合作的?林瀚和晚晚是80后,你是90后,你是怎么看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收藏的领域的?

A:我和林瀚、晚晚是非常好的朋友,从他们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收藏经验。他们回北京后创办了木木美术馆,我觉得他们做的这件事特别有意义就加入了他们,因为公共美术馆对大众艺术鉴赏能力的帮助和教育是画廊达不到的 。我们的收藏类型并不太一样。这样一来,木木美术馆所覆盖的作品类型就更加多元更全球化,这也是我们想做的。

我觉得更多年轻人进入收藏是一个国家艺术鉴赏能力提升的现象。青年人是最具传播力而且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一代人,所以更多年轻人能来到木木美术馆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好很重要的。

Q:一般你会选择收藏什么样的艺术品?你的藏品组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别欣赏的艺术家吗?

A:一开始的时候,我比较喜欢那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去美术馆的时候看到的也大多是他们的作品。慢慢看多了之后,尤其是我现在生活在纽约,平时接触到很多年轻艺术家,下东区的画廊中展出的具有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现在我更注重那些后网络时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跟科技、网络有关。我也是在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所以感觉特别有共鸣。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收藏那些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的艺术作品。此外,每个年代的艺术都会有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宗教就是最重要的元素。而现在这个时代的一切几乎都是围绕着科技和网络展开的,所以这也是我在艺术作品别看好的一个特点。我喜欢的艺术家包括Amalia Ulman、Sean Raspet等。

Q:目前为止你收藏的最贵的藏品是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A:我没有什么特别贵的收藏,但是有很多收藏的年轻艺术家很快价格翻几倍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