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框架设计

框架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框架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框架设计范文第1篇

CIS综合运用影像技术和支付密码等技术,将纸质支票转化为影像和电子清算信息,实现纸质支票截留,并利用网络技术将支票影像和电子清算信息传递至出票人开户行进行提示付款,实现了支票全国通用。

CIS的总体业务流程分为提出支票影像信息、支票影像信息交换、支票影像信息接收及确认、支票业务回执处理、提出支票业务信息归并五个步骤,如图1所示。

图1影像交换系统的总体业务流程图

与中国人民银行其他支付业务系统(大额、小额支付系统)相比,该系统有一个很大的亮点:在前置机节点采用了BS技术,提出共享前置机的概念,并实现了共享前置机。使用BS模式,任何一台与前置机服务器网络连通、安装浏览器的计算机都可以作为前置机的客户端,无需安装MQ、DB2等客户端即可进行业务操作。

第一批上线时,在河北省石家庄和廊坊票据交换所分别配置了一台前置机,供各自使用;在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支行安装了一台共享前置机,河北省其他110多家县、市级票据交换所共用这台机器进行业务操作。票据交换所只需要安装浏览器,无需安装任何软件,无需配置任何计算机设备。

截至目前,CIS前置机系统已经正常运行了11个多月。

在CIS前置机系统设计时,我们准备把前置机开发成一个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一个易于维护、易于适应变更、可重用性好的系统。因此我们充分考虑到了低耦合和高内聚。

低耦合就是软件在构造的时候,各个模块、各个功能、各个类都不会过度依赖于它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模块(功能、类)在周围发生变更时不受影响,做到易于维护和易于适应变更,也使它更易于重用到其它功能类似的环境中,可大大提高程序的可重用性。

高内聚则使软件中的各个模块(功能、类)能够各尽其能而又充分合作,也就是对于软件问题空间中需求的各个功能,系统可以合理地把它分配给各个模块(功能、类)来共同完成,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八面玲珑、包打天下的超级模块独自完成。对于该系统中的某一个模块(功能、类),具有自己高度相关的职责,即该职责中的几个任务是高度相关的,每一个模块(功能、类)都决不去完成与自己无关职责的任务。

同时,系统采用MVC设计模式,将系统抽象成三层,分别是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这三个部件是相互独立的,改变其中任何一个都不会影响其他两个,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调用,接口和实现类通过配置文件组合,三层之间采用松耦合工作。

每个层在处理程序上都有一项明确的责任,而不在功能上与其它层混合,并且每个层要与其它层分开的,但要给它们之间放一个通信接口。系统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及业务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在控制层处理,视图层不直接与数据库交互,而是通过组件与控制层建立连接,再由控制层通过模型层与数据库交互。

综合考虑目前Java各项开发技术,CIS前置机的模型层、视图层和控制层分别用Hibernate、Struts和Spring实现。同时结合了ACEGI、AJAX、eXtremeTable标签、Jasper报表、Log4J日志等技术,不仅实现了MVC,而且可实现低耦合和高内聚。

CIS前置机系统采用的Spring、Hibernate和Struts技术架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Spring、Hibernate和Struts技术架构图

模型层

模型层向视图层和控制层提供业务逻辑服务。CIS采用Hibernate实现了模型层设计。

Hibernate是一个开放源代码的对象关系映射框架,它对JDBC进行了非常轻量级的对象封装,使得Java程序员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对象编程思维来操纵数据库。

Hibernate可以应用在任何使用JDBC的场合,既可以在Java的客户端程序使用,也可以在Servlet/JSP的Web应用中使用,Hibernate还可以在应用EJB的J2EE架构中取代CMP,完成数据持久化。

使用Hibernate使业务逻辑与数据持久化分离,也就是与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的操作分离。我们在业务逻辑中只需要将数据放到值对象中,然后交给Hibernate实现数据的保存,或者从Hibernate那里得到值对象,我们无需关心数据库(如DB2、Oracle、MySQL或SQLServer)是如何执行的操作。使用此技术,我们的CIS实现了应用程序与数据库选择无关。

视图层

视图层主要是由Struts负责的,它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管理用户的请求,做出相应的响应。

提供一个Controller,委派调用业务逻辑和其它上层处理。

处理异常,抛给StrutsAction。

为显示提供一个模型。

UI验证。

Stusts是一个开源的项目,Struts通过ActionForm与JSP页面和Action进行数据传输,可将用户在页面录入的信息传输给Action进行业务处理,也可将Action的处理结果传输给JSP页面显示。

通过Action,Struts可以调用Spring提供的接口程序进行业务处理。同时Struts还提供了Bean、HTML、Logic等多种JSP用到的标签,可方便页面程序的编写;提供validation功能验证用户在页面的录入项,还提供丰富的国际化功能。

控制层

控制层由Spring技术实现,控制层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校验。

管理事物。

提供与其它层相互作用的接口。

管理业务层级别对象的依赖。

在视图层和模型层之间增加了一个灵活的机制,使得他们不直接的联系在一起。

管理程序的执行。

Spring主要有两个核心技术,分别是依赖注入(IoC)和面向切面的编程技术(AOP)。CIS前置机系统中大量采用了这两个技术,采用IoC技术,降低了业务逻辑中各个类的相互依赖,降低了系统耦合度,提供了程序重用性。

采用AOP技术,前置机系统实现了部分业务权限检查控制;结合Hibernate事务控制,实现了CIS的事务管理;结合Log4J,实现了程序异常错误定位。

框架设计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社会保障/模式/框架设计

【 正 文 】

社会保障模式是从战略高度上对一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在基本规定性和主要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它反映了一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方向。从当前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状况来看,已经形成了澳美模式、瑞典模式、德日模式三大体系,这三大体系的社会保障模式都是以生产力的高水平和高度市场化为基础,难以照搬照用到我国。从我国理论界的研究情况来看,理论界也提出了阶段型重点保障模式、经济效益优先模式和社区模式等。这些模式虽然都有其合理性,但却都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难以作为一种战略模式而存在,而且这些模式的框架内容设计也不太符合中国实际。根据社会保障模式选择的一般规律,结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模式应当是多元协调模式,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种在农村与城市项目有别、组织方式各异、近期发展方向不同的目标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国家政府在分散组织实施的基础上,进行集中管理与统一协调。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模式的特点,对其框架设计作以具体分析。

1 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原则

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及长远发展目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内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出合乎规律的方案设计。因此,设计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度原则。 也就是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既要立足于国情国力,维护社会公平,又要不影响效率。一方面保障项目的内容、范围和水平,不能脱离中国实际,不能超前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群众的现实消费水平;另一方面也不能滞后于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要保持适度。

(2)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原有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新的问题如失业、阶层分化、贫困化和老龄化等社会风险在不断增加,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依靠社会保障改善生活质量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多元协调模式的框架设计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循序渐进的道路。

(3)层次性和专用性原则。 所设计框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解决一个特定的社会问题,若干项目共同解决一类社会问题,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模式在国家主体的管理与协调下构成多元协调模式,并促使这一模式向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4)整体性原则。因为多元协调模式是一个战略模式, 因而其框架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一方面项目内容设计要突出重点,又要有全面性,涉及到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框架中的各个项目之间要有关联性和互补性,通过关联使各个项目有机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共同形成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络。

(5)动态性和开放性原则。 框架设计要体现出多元协调模式是一个动态模式,因而必须坚持动态性原则。一方面其框架内容是发展变化的,城市的项目虽然已经较为全面,但其子系统将随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农村的项目虽然还不健全,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将会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消失,农村模式和城市模式将会逐步趋于统一,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将逐步向城市模式转化。

2 多元协调模式的 框架设计

根据上述对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基本原则的分析,并吸收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这里谈谈笔者对多元协调模式框架设计的要点。

2.1 多元协调模式的构成

多元协调模式主要是由农村社会保障和城市社会保障两大块组成:(1)城市社会保障:以社会保障为重点, 社会福利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现在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保障对象是城镇所有劳动者,保障方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资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分担。资金运行目前主要由现收现付制向半资金积累制转变,并逐步向积累制过渡。保障性质为强制性;(2 )农村社会保障:以社会救济和社会扶贫为基础,逐步发展社会保险项目。它目前面临的任务是填补空白,健全项目。保障方式以家庭保障为主,与社区扶持相结合。资金来源是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运行是个人储蓄积累制。保障性质为自愿性。

2.2 城市社会保障模式的框架设计及子系统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项目已较为齐全,目前主要以完善制度、提高效益为中心任务。以社会保险为中心工作,逐步提高福利水平。其框架设计如下:

(1)城市社会保险子系统:这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核心。 它对城市劳动者的工伤、失业、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以及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都有重大作用。其内容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残疾保险和财产保险。

(2)城市社会救济及子系统: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中, 其地位已下降,但它能解决城市贫困无依者和灾害殃及者的生存问题,因而完备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仍然不可缺少这部分。主要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残病救济、失业救济、孤老救济、孤儿救济。

(3 )城市社会福利及子系统:这是城市社会保障未来发展的项目内容,它是和国家、社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提供服务相联系的。其内容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职业福利、教育福利和社会补贴。

(4)城市社会优抚及子系统:这是对军人家属的一种特殊保障,它是完整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项目。其内容包括:军人抚恤、军属优抚、军人安置。

(5 )城市医疗保障及子系统:这是国家和社会为国民的健康与疾病提供防疫、保健及医疗服务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消费结构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们普遍追求社会保障和安全,因而在医药保健方面的支出有所上升。所以,在城市模式中也应包括医疗保障及子系统。其结构为:全民保健保障、特殊医疗保障、疗养事业、护理服务等。

2.3 农村社会保障的项目设计及子系统

这一块是多元协调模式中最薄弱的环节。目前只能以“求”定“供”,设置一些急需的项目去解决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以后所形成的新问题。保障标准不可能很高。主要项目有:

(1)农村社会救济及子系统: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因自然灾害、 天灾人祸、残疾、孤老等问题的救助项目。其子项目包括:灾害救济、贫困救济、特殊救济等。农村的社会救济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因为大部分农村人均收入低,在灾害面前很难自我保障,因此国家应承担起主要责任。保障对象是灾祸殃及者或丧失劳动能力者。

(2 )农村社会保险及子系统:这是农村社会保障系统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灾害保险(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等)。在这个系统中以养老保险为核心,医疗保险为补充,逐步发展灾害保险。因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农村人口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在这一部分中可以采用以家庭保险为基础、社会保险为支柱、自我保险为补充的模式。

(3)农村社会福利及子系统。 这方面现阶段的地位次于其他方面,大部分地区尚不具备建立的条件,但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将来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其结构为:农村残疾人福利、农村教育福利、农村社区服务和农村产品价格补贴。

(4)农村社会扶贫及子系统: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贫困户和贫困地区。为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将社会扶贫纳入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形成“六位一体”的扶贫,即思想扶贫、人才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资金扶贫、改革扶贫。通过“六位一体”的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 魏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框架设计范文第3篇

明确组件的需求和限制后,可以进行组件的顶层设计——建立域模型。域模型要确定系统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性对象。这个阶段,不关注组件内部细节,只关注组件与其他部件的交互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抽象[1]。经过前面的需求分析,不难得出图2设计:

2优化域模型

软件设计的一条公认的准则是追求软件模块的“高内聚,低耦合”。换句话来表述更容易理解:模块设计追求清晰的概念,单一的功能[2]。考虑到我们仿真系统的支撑网络是以太网(平台支持以太网、互联网、反射内存网等),可以设计一个通用的从设备引擎类派生,完成与平台的交互任务,利用以太网通信完成与GPS设备的交互。如此一来,设备引擎类也实现了重用。(图3)

3详细设计

限于篇幅,不可能展现详细设计的全过程。在此阶段,如果将对象模型划分成静态模型(实体模型)和动态模型[2],将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设计。静态模型负责保存信息,不具有行为能力。动态模型负责按照一定的规律改变静态模型中信息的状态。这样划分有三个优点:第一:静态模型有利于信息交换;第二:对象职责清晰。第三:静态模型的实现更灵活。在本例中,发送给GPS设备的命令、GPS设备返回的状态和位置数据以及组件和订购的属性都属于静态模型。以太网通信、GPS引擎、设备引擎、命令发生器、数据解析器等属于动态模型。(图4)

4实现的要点

组件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编程工具为VisualC++编程语言和MFC类库。MFC类库提供了Windows程序的一种实现框架和丰富的编程资源,也施加了许多约束。我在框架的约束下进一步优化了设计,试举两例:合理利用消息传递隐藏GPS引擎类的实现细节。为了最大限度的重用以太网通信,不应在以太网通信的代码实现中涉及GPS引擎类的实现细节。理想情况下,以太网通信应该不知道它在为哪种特定的组件做。因此,不在以太网通信的实现中直接调用GPS引擎的操作函数,转而采用消息传递。当从网络收到GPS数据和状态时,有相应的消息从以太网通信发送给GPS引擎,后者响应这些消息以完成更新属性、数据解析等工作。通信无需知道GPS引擎的消息响应函数以及具体的处理过程。如果今后GPS组件需要修改时,通信的代码可以保持不变。仔细考虑指针类型。C和C++语言编程中由于指针使用不当引发的各种程序问题数不胜数,因此需要仔细考虑指针的使用。以太网通信类需要在不同的组件中重用,直接在以太网通信类中包含GPS引擎类的指针是不合适的,取而代之是包含一个CWnd类的指针。在运行时,该指针指向GPS引擎类的对象实例,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在以太网通信类中使用指针调用GPS引擎类的操作函数,尽量减少了以太网通信与GPS引擎类的耦合。相反,GPS引擎类只在GPS组件中使用,因此可以在GPS引擎类的实现中直接包含以太网通信类的指针,以方便直接调用以太网通信的接口函数。

5结论

框架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企业绩效;框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018-04

引言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取关键资源,满足快速变化的顾客需求,是关系到企业生存的重要问题。面对诸多挑战,创业导向逐渐被企业所采用,以此不断创新,增强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并能采取超前行动,打败竞争对手,从而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1]。从创业导向战略实施到绩效得到提升,受到多种类型变量的影响。在此过程中,企业根据价值主张进行价值创造,最终实现价值获取。而这一路径转化机制如何运行,正属于商业模式构念的解释范畴。

商业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2],是企业以资源和能力投入为基础,通过构建其所处的价值链和外部网络来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方式,能够解释企业如何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构念[3]。在之前关于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已经由二者的直接关系,转变为两者之间的转换机制[4]。学者们试图打开这一转化机制黑箱,挖掘其作用机理。商业模式与创业导向密切相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因此,本文将尝试引入商业模式,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框架,进而探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1.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人们意识到存在着新的创造价值的方式,商业模式概念也逐渐流行起来。最初的商业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领域,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论证商业模式的普适性,并试图将这一概念的研究成果推广至传统行业。虽然商业模式概念持续受到效度关注者的质疑,因为其经验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复杂混乱,但商业模式解释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新方式,并且已经经历了大伞构念生命周期的“初始时的兴奋”和“效度受到质疑”这两个阶段,逐渐走向成熟。

商业模式在被概念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定义,国外学者Morris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并划分为经济类、运营类和战略类[5](见表1)。经济类视角将商业模式定义为盈利模式,解释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运营类视角则更加关注公司内部结构与外界要素的互动转化,将商业模式视为连接公司内外要素的运作系统。战略类视角将“价值”概念纳入商业模式范畴,把商业模式描述为组织通过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方式。

通过对商业模式主要定义的梳理与归纳,不难发现,虽然学者们关于商业模式概念本身并未达成一致的观点,但关注的焦点均为商业模式中的价值问题[6],并且认为,商业模式具有系统性[7]。因此,本文倾向于将商业模式理解为企业为满足客户价值主张进行价值创造,并最终获取价值的一系列活动模式,包括客户价值、内部价值与合作价值三个维度。

2.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

在创业导向研究早期,Miller认为创业导向型企业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打击竞争者,在此过程中,需要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能够主动预测环境变化情况并率先采取行动与之相适应,承担可能因此带来的财务风险[8]。因此,他认为创业导向应该从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和先动性三个方面进行测量。之后,很多学者沿用了Miller提出的概念,并据此进行研究。之后,Lumpkin与Des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自治性和竞争主动性,认为创业导向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性、先动性、自治性和竞争主动性这五个相对独立的维度,这五个维度在特定的情境下是不相关且没有相互作用的[1]。这种定义方式和维度设计目前得到了创业导向研究者的普遍认可。

在早期的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直接考察创业导向与绩效的关系。例如,Zahra和Covin对3个样本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发现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正向相关,且关系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明显[9]。Wiklund以瑞士小企业为目标,发现创业导向有助于促进绩效的提升,并且创业导向战略实施时间越长,这种促进作用越强[10]。

中介变量的引入,是学者们关注公司创业过程的结果。研究的重点已经从创业导向能否促进企业绩效提升,转移到创业导向通过何种方式或途径促进绩效[9]。学者们开始探究创业导向与绩效的中间转化机制,试图通过中介变量挖掘这一“转化黑箱”的作用机理。Barrett和Weinstein提出,创业导向在向绩效转化的过程中,市场导向发挥了中介作用[11]。Matsuno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并搭建了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桥梁[4]。张玉利对185家位于渤海地区的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创新性、先动性通过机会探索能力和开发能力的中介作用提升企业绩效[12]。对中介变量的研究,丰富了创业导向的理论体系,从新的角度解释了创业导向型企业是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

3.商业模式、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

通过对商业模式、创业导向和企业绩效的文献回顾,创业导向可以直接促进或者通过某些中介因素间接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而商业模式解释了公司内外价值转化的作用机理。因此,商业模式有可能是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的“黑箱”。但关于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直接关系的研究还很少,只有少数学者从侧面提及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关系。比如,崔楠和江彦若在实证研究中,将商业模式分为市场驱动型和驱动市场型。其研究表明,与顾客导向和竞争导向相匹配的市场驱动型商业模式,有助于绩效的提升;驱动市场型商业模式则更加需要与创业导向的高度匹配,来帮助企业获得高绩效水平[13]。夏勤伟在其论文中分析了创业导向和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的观点[14]。

二、研究框架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为了继续探讨其中的作用机理,本文将尝试构建研究框架,帮助解决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探究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将从理论方面、方法方面和实践方面对研究目的做出解释。

在理论方面,通过研读、分析现有文献,构建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并证明将商业模式嵌入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转化黑箱的可行性,分析商业模式对二者关系产生影响的方式,为企业战略调整及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在方法方面,根据上述构建的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选择合适的量表,分别测量三者维度,并对其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结论。

在实践方面,厘清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解释三者运行方式,并为企业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2.研究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此研究框架应包括四部分内容,即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关系,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验证。为了验证商业模式是否是影响创业导向及其发挥作用的结构性权变因素,进而进一步探究创业导向影响绩效的转化机制,关于三者关系的研究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思路开展:第一,进一步对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文献进行研究,建立三者关系模型。第二,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方面的量表,分别确定维度,进行小规模发放,并通过Cronbach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进行信度检验,以保证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要从区别效度和收敛效度两个方面来考虑问卷的效度问题,以保证其有效性。第三,验证在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商业模式发挥何种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建立转化机制模型,同时考虑引入环境调节变量与组织调节变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实施创业导向战略需要消耗企业资源,因此企业从中受益将是长期过程,需要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以保证研究的准确性,从而解释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根据研究结果,为企业创业导向战略决策的实施,以及商业模式变革提出合理建议,确保企业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的高度匹配,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3.研究方法

根据以上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者的研究框架,本文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设计。第一,继续研读相关文献,厘清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框架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结合案例分析,实地调研,为调查问卷设计和研究假设的提出提供基础。第二,通过整理文献,深入了解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相关维度,总结和设计《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查问卷》,来进行数据收集工作。第三,根据结构方程模型,并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分别分析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创业导向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验证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与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着重探讨商业模式在创业导向与绩效转化机制中的作用。第五,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采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对企业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运作情况进行仿真模拟,为企业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建立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见图1)。

三、结论

根据之前学者的研究,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关于“创业导向、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这一框架旨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商业模式在创业导向与绩效之间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打开创业导向转化为企业绩效的作用“黑箱”。该框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 Lumpkin G T,Dess G G.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172.

[2] 魏炜,朱武祥.发现商业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龚丽敏,江诗松,魏江.试论商业模式构念的本质、研究方法及未来研究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1-8.

[4] Matsuno K,Mentzer J T,Zsomer A.The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Proclivity and Market Orientation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66):18-32.

[5] Morris M,Minet Schindehutte.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05,(58):726-735.

[6] Chesbrough H W,Rosenbloom R S.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Business,2002,(3):529-555.

[7] 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5):86-92.

[8] Miller D.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J].Management Science,1983,(7):770-791.

[9] Zahra S A,Covin J G.Contextual Influences on th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 Longitudinal Analy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5,(10):43-58.

[10] Wiklund J.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9,(1):39-50.

[11] Barrett H,Weinstein A.The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on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Entrepreneur-

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8,(23):57-58.

[12] 张玉利,李乾文.公司创业导向与组织绩效――基于探索能力与开发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J].创业管理研究,2006,(1):133-154.

框架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动化测试框架;SilkTest工具;用户界面测试;AutoVue

DOIDOI:10.11907/rjdk.151171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6010704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朱欣(1986-),女,江苏苏州人,硕士,苏州市职业大学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测试、数据分析。

0 引言

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减少人力成本,自动化测试框架应运而生并日益受到重视。最早的录制回放模式由于会产生冗余代码,且脚本过度依赖软件界面而被淘汰。目前的自动化框架一般采用数据驱动模式[12]、关键字驱动模式[34]、混合模式等。文献[1]基于LIW的测试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分布式测试框架,并在此框架基础上设计了一套自动化测试系统(DMATS),实际应用证实了此框架的可行性。文献[2]给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Web测试框架,并设计了基于XML语言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但未从具体应用上证实此框架的优势。文献[3]将框架应用于Linux系统上,并以Gedit为测试应用,但没有在实际开发中应用。界面变动、框架如何维护等在文献中都未提及。文献[5]针对句柄识别界面的测试方法缺乏稳定性和通用性,通过引入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提出了一种基于XML对UI控件识别并测试的改进方法,从而可以识别多语言应用。文献[5]的缺点在于:所有的控件信息都存于XML文件,而对于一个测试用例,往往包含多个步骤、多个界面,XML文件的信息量会很大,且文献对于测试结果的分析时间以及软件缺陷如何快速定位没有描述。该框架只针对产品的界面测试,并不针对AutoCAD应用的功能测试。本文提出了针对应用产品的功能测试(包括界面测试)框架。基于可行性分析,根据AutoVue产品特点,设计出一套基于SilkTest工具可复用、利于后期维护的自动化测试框架。该框架采用运行在线、分析结果离线的方式,减少了框架总体耗时,并在可维护性、灵活性等多方面体现出优越性。

1 自动化测试可行性分析

本自动化测试框架基于AutoVue产品,因而首先分析AutoVue产品特点。

1.1 AutoVue产品简介

AutoVue产品[6]是一款Oracle公司提供的可视化工具,提供2D、3D、EDA、Office等类型上百种文件格式的显示和转换。Oracle为客户提供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分别为:Client Server和Desktop(在本文中简称CS和DD)。 DD版本是独立安装在客户端的Java应用,CS版本安装在服务器上,客户只需通过支持Java插件的浏览器即可访问。这两种解决方案,根据支持文件格式类型的不同分为AutoVue EMP、AutoVue EDA、AutoVue 3D、AutoVue 2D、AutoVue Office等多个版本,以对应支持不同类型的文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AutoVue主要功能有:原始文件显示、文件格式转换、图像比较、标注、测量、查找等。

1.2 AutoVue测试用例特征

AutoVue产品用例主要分为格式用例和功能用例。以AutoVue20.2.2为例,需支持百种格式[7]文件,每种格式文件又支持多种版本,如Word格式就有Word2010、Word2007、Word的2003、Word2000等7种不同的Word版本。AutoCAD格式要测十几种不同的版本,各种格式有400余种。而每种格式、每种版本的文件至少需要5个样本文件对其进行测试,才能保证测试覆盖率,所以仅格式的测试用例就达2 000余条,且每次测试均需与之前版本进行对比,测试用例量大、测试任务繁重。功能方面(如标注、测量、查找)的测试用例逻辑性较其它应用虽简单,但对于不同格式,界面和功能都有细微差别,需选用特定的样本文件来测试其某项功能。

1.3 可行性分析

手工测试中,每一个小版本的推出,或者是一个补丁的产生都需要进行回归测试,测试量大且繁锁。基于此原因,必须设计出一套针对AutoVue应用特点的自动化框架,应用于回归测试,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需考虑框架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如运行测试用例的范围选择、AutoVue新版本推出对现有框架的影响等。

2 自动化框架设计

2.1 SilkTest工具介绍

SilkTest是Borland公司开发的一款领先的测试工具,支持Java、Web应用,在功能测试领域应用较多。SilkTest具有多种功能,如支持多种数据库访问、支持多种主流浏览器、支持多种脚本语言(Java、VB、C#)等。

2.2 混合自动化框架

本框架采用关键字驱动和数据驱动混合模型:①使用SilkTest工具建立AutoVue应用产品对象库,将测试对象名与界面元素名分离。一旦界面元素有改变,只需修改对象库中相应的元素,无需大规模涉及脚本;②脚本与数据分离。AutoVue产品的测试用例都包含一个或多个样本文件。本框架将所需要执行的样本文件都保存在.csv文件中;③测试描述与脚本实现分离,本框架将测试用例名存储在.csv文件中;④本框架不是单纯的关键字驱动,测试用例的步骤并不都呈现在.csv文件中。

以测试用例Compare_Exist为例,步骤如下:①打开AutoVue应用;②加载原始文件,点击“分析”“比较”;③在弹出的对框中选择比较的文件,查看比较结果。打开文件,在界面上的交互动作并没有以关键字的形式呈现在.csv文件中。由于AutoVue应用的逻辑性较简单,用例复杂度主要体现在样本格式文件的数量,所以只将数据文件名、执行脚本名、测试应用的版本存储在数据文件中,以减少测试用例的维护成本。

2.3 框架特点

2.3.1 多版本支持

本框架支持AutoVue的CS、DD版本,使用同一套Object对象,在AutoVue20.1、AutoVue 20.2.1、 AutoVue20.2.2等版本上都进行过试验,在回归测试中作用很好。

2.3.2 框架受界面变动影响小

被测试应用界面一旦有改动,只需修改对象库的文件,而无需一一修改用例脚本。

2.3.3 被测试运行用例执行范围选择方便

选择执行部分用例,将Master文件中对应用例的Test列改为Y或者N即可。选择执行部分格式的测试用例,将Master文件中对应用例的Formats列作相应修改即可。若需要增加或减少测试文件,只需修改用例对应测试文件的.csv文件即可。

2.4 测试框架平台运行环境

本框架的驱动脚本、测试脚本、对象库均存储在共享的Oracle数据库中,测试工具SilkTest安装在SilkTest客户端。外部数据如测试任务、测试文件以.csv,.xls格式存放在共享服务器中。结果处理程序存储在结果对比服务器中。用户客户端通过远程连接SilkTest客户端的方式启动自动化测试框架,并将运行所得的XML文件和对比截图存放在共享服务器中。具体构架如图1所示。

2.5 自动化测试框架流程

如图2所示,驱动文件控制整个框架流程,具体步骤如下:

(1)读取AutoMation_Task.csv文件,对应于不同的运行模式、版本,版本号会在SilkTest客户端上创建不同的文件夹来保存结果。对应于不同的应用类型CS和DD,创建不同的jVue.bat文件,以启动应用。图3为AutoMation_Task.csv在SilkTest工具中显示的内容。

(2)Master.csv文件包含了所有测试用例的数据,包含3列(测试用例名、是否测试、测试文件格式),图4为AutoMation_Task.csv在SilkTest工具中显示的部分数据。

对于每行数据,先读取Test列,如果列值为Yes,则执行此条用例,否则跳过此用例。

(3)对于执行用例,读取与该条测试用例相对应的数据文件。逐行读取,若该样本文件的格式属于Master文件中的格式之一,则执行包含该样本文件的用例,输出XML文件和截图,否则跳过此文件。图5为测试用例COMPARE_EXTENTS的测试数据文件内容,有原文件名、比较文件名、原文件格式、测试页4个参数。如读取第一行数据时,首先判断“Dwg”格式是否属于Master文件中COMPARE_EXTENTS行Formats列值之一。 对于不同测试用例的参数,文件名和原文件格式是两个必备参数,其它参数根据用例不同构造也有不同。

(4)在执行每一条测试用例时,都会产生一个XML文件和相对应的一个或多个截图。XML数据主要包括测试用例名、测试版本号、测试样本文件打开状态、打开时间、样本格式、截图路径、文件类型等信息。图6所示为在执行测试用例COMPARE_ALIGNSCALE时,测试样本文件为50015222.dgn时生成的XML文件内容。

(5)运行图像分析程序。根据XML文件和截图将Update模式和Verify模式的两个文件夹进行分析,根据同个脚本两种模式下的截图像素进行对比,得出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共两条用例,第一列为Update模式的结果截图,第二列为Verify模式的结果截图,第三列为对比结果图,两者对比相同,标记为PASS,否则标记为FAIL,并显示出Update模式和Verify模式的不同点。

2.6 结果分析

2.6.1 运行时间对比

在自动化框架测试阶段,定义79条测试脚本,覆盖了2D、3D、EDA、EMP应用中90%最常用的功能,每个脚本取10个样本文件,共790条测试样例。

人工测试与自动化测试耗时对比,如表1所示。 运用自动化测试框架进行回归测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特别是在进行手动测试时,需要同时进行两个版本比较,每次用例需执行两次。 而自动化测试时,对应的Update模式只需运行一次,相对应的截图和XML文件就会保存在服务器中。在第二次测试时,只需运行一次Verify模式。即使Update模式不存在,由于多个SilkTest客户端可同时运行,所花费的时间也不需要2倍的时间。由于自动化测试框架运行在客户端,不影响测试人员工作,所以不占用测试人员的实际工作时间。此外由于该框架将截图存放在服务器端,避免了测试人员在提交软件缺陷时需要重新截图的工作量。

2.6.2 注意事项

此框架在设计调试中发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①截图采用png格式,以减少存储空间;②远程到SilkTest客户端时,设置远程连接属性时间的最大值为24小时,以防止运行中途远程连接断开造成截图不清的情况发生;③样本文件选取中等大小,用AutoVue应用打开时间1分钟以内的文件为宜,容量过大的文件不适合做回归测试;④为保持程序稳定,每执行一个测试脚本(约5至20条测试用例),重新关闭并启动AutoVue应用。

3 框架扩展

AutoVue产品浏览各种不同格式的文件,测试用例相对特殊,包含数量巨大、格式多种的测试文件,多用于回归测试。对于其它普通的Web应用,对该框架作适度的修改也可:①测试工具支持。SilkTest工具支持Web应用,并支持多种浏览器测试;②采用纯关键字驱动方式,将用例的每一动作都看作关键字。如Web应用常用的“登陆”、“注销”等界面操作。对于关键性的步骤进行多次截图,进行图像比较,达到测试功能缺陷的目的。

4 结语

自动化测试框架在AutoVue产品开发中效果良好,大幅度减少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随着敏捷开发模式在软件团队中的大量运用,开发敏捷性的自动化框架,以及将自动化测试框架融合进敏捷开发模式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及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YIN JIE, ZHANG YANG, YU DAN, et al.An automatic testing framework applied on LIW and its implementation[C]. Proceedings of 2011 13th IEEE Joint International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JICSIT 2011),2011.

[2]冯振华,高菊,曾红卫.Web 应用自动化测试的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31(1):175178.

[3]接卉, 兰雨晴, 骆沛.一种关键字驱动的自动化测试框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9,26(3):927929.

[4]王军,孟凡鹏.基于关键字驱动的自动化测试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33(9):36523656.

[5]何浩,程春玲,张征宇,等.基于SilkTest和XML的通用高效的用户界面测试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3,33(1):258261.

[6]S N. AutoVue enterprise visualization providing a foundation for viewing, markup and realtime collaboration[EB/OL].[20141228]. .

[7]S N.Oracle AutoVue 20.2.2 supported file format[EB/OL].[20141228]. http:///us/products/applications/autoVue/autovuesupportedfileformats065285.pdf ssSourceSiteId=otnen.

框架设计范文第6篇

一、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1 适用性原则

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2 程式定位原则

企业应按照经济业务的性质和功能将其经营管理活动划分为若干个具体工作岗位,并根据岗位性质相应地赋予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规定操作规程和处理手续,明确纪律规则和检查标准,做到职、责、权、利相结合。岗位规则程式化,有利于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从而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感。

3 有效性原则

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定期检查其执行情况,对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按规定进行相应的惩处,并及时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结果与企业原定的经营战略方针比较,出现薄弱环节应时修正并完善。

4 健全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测等五项要素,并覆盖各项业务和部门。要求各子系统的控制目标,必须对应整体控制系统的总目标。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设计

1 营造良好的企业控制环境

企业控制环境包括公司董事会、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及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组织结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等。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企业的控制环境,最主要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此,首先,企业不但要从形式上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而且要切实发挥以董事会为主体和核心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董事会博弈规则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股东及其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其次,要形成一个比较成熟、具有长远控制、约束、监督与激励经理人员的机制。第三,要加强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管理风格、操守及价值观等软控制环境的培养与建设,塑造长期、全面、健康的公司文化氛围,使其成员能自觉地把办事准则和职业道德放在首位。第四,要强化公司组织结构建设,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分配,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公司具有清晰的职位层次顺序、流畅的意见沟通渠道、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体系,为公司内部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 构建风险管理机制

国外对风险分析早已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andthreats)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必须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长处与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和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和机遇。风险分析不仅要贯彻在公司战略目标的制订过程中,而且也贯穿在公司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构筑灵敏的信息系统与监控系统,对不利事件及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分类、评估和控制,当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和应变。管理层应向董事会保证采用风险评估程序,执行必要的风险评估,董事会要通过审计委员会等对管理层的报告进行审核,公司的风险管理必须贯穿并渗透于公司控制的全过程。

3 设立良性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出现在整个企业内的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涉及的控制对象包括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及供、产、销等各个环节,而控制措施是针对各关键控制点而制定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关键就是要抓住关键控制点。企业一般根据其经营活动的五大循环即采购循环、销售循环、付款循环、收款循环和理财循环等分别设计其控制活动。例如,企业的采购循环就应注意请购单、订购单、采购单等的授权与审批,要注意对采购的单价、质量、数量的审核等。

4 建立广泛的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交流,就是向企业内各级主管部门(人员)、其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外的有关部门(人员)及时提供信息,通过信息交流,使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在信息方面,要注意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在交流方面也要注意内部和外部信息的交流渠道和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注意控制信息系统。

5 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企业不定期或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性及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以期能更好地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自我评估可由管理部门和职员共同进行,用结构化的方法开展评估活动,密切关注业务的过程和控制的成效,了解缺陷的位置以及可能引致的后果,然后自我采取行动改进。

内部审计是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既定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已落实,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公司的经营目标是否已达到。首先,要从地位上保证内部审计的充分独立性,以便更好地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设立审计委员会,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与公司经理层相对独立,涉及到经理层的审计事项直接汇报给董事会,使董事会对内部审计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能及时采取措施,真正发挥其在内部控制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其次,拓宽内部审计领域,在做好财务审计工作的同时,广泛开展离任审计、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

参考文献

[1]吴水澎.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0(5)。

框架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

随着现代建筑结构设计的理念和思路的不断更新,建筑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混凝土结构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不仅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而且能够同时承受住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1]。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主要是由梁、柱和楼板三大部分构成,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需要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设计,而这些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使得高层建筑的使用空间增大,降低其投入成本,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和有序使用。

1.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的原则

一是平衡性原则,即在设计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时候,结构框架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而是要软硬兼施,刚柔并济,以保持其平衡性。这主要是因为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如果设计得太硬,那么一旦高层建筑受到外力的影响就容易造成墙体等的损伤。如果设计得太软,高层建筑在受到外力的破坏作用时,虽然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减外力的破坏作用,但也容易造成建筑结构的发生变形,影响建筑的质量。

二是整体性原则,即通过协调整个高层建筑框架结构体系中各部分的作用,来削减外力对高层建筑的破坏作用,以保证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可运用层层设防的方式,保证建筑的整体性。

三是合理性原则,即在对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进行设计时,应使框架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受力合理,而不是强调框架结构受力均匀。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时可将建筑框架结构体系中较为次要的结构舍弃,重点保全建筑框架结构中较为重要的结构。

2.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常见的问题

关于现代建筑规则性的问题,在新的设计规范中相当明确地指出有着严重的不规则性特点的设计方案不应予以采纳。因此,建筑设计师应主动地遵循这些规范要求来设计建筑结构的框架,以免在后期的设计工作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并且关于现代建筑的总高度问题,在新旧的设计规范中都严格地限制了高层建筑总高度,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时应严格控制建筑的总高度,以免加大工程的投入,阻碍工程的进度。

同时关于高层建筑中设置嵌固端问题,嵌固端设置的位置及由设置嵌固端所带来的诸如楼板的设计、抗震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是设计师门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对后期的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安全隐患。在进行高层建筑中设置短肢剪力墙问题考虑时,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好是不要采用或者少采用此类方案,以免为后续工作造成不必要的负担[2]。

3.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的要点分析

3.1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应注重水平荷载

在低层的民用建筑中,对混凝土的结构起到控制作用的通常是以重力为基本特征的竖向荷载,但是在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中,竖向荷载虽然仍会对混凝土的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却已经不再是控制性的因素了,水平荷载反而逐渐成为了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素[3]。

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框架之时,应注重水平荷载力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一些高层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以重力因素为主要代表的竖向荷载基本上是一个确定的值,而水平荷载却是一个不确定的值。水平荷载在受到地震作用、风荷载等因素的影响后数值的大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2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应注重结构的变形和侧移

3.2.1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应注重结构的变形

在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结构,由于其边柱上轴压应力通常要比中线上轴压应力小得多,使得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中的边柱由于受到压力而变形的程度比中线由于受到压力而变形的程度要小得多。而且如果这个高层建筑的总高度较高,那么,轴向变形的数值差异也就会变得更大。

建筑结构发生变形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它所造成的后果,与高层建筑框架由于连续梁中间的支座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沉陷,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的负弯矩值极大地减小,并相应地增加了跨中的正弯矩值和端支座的负弯矩值的后果相同。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的框架结构时应注重结构的变形。

3.2.2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应注重结构的侧移

高层建筑的结构发生侧移是混凝土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个极具关键性的因素,也是高层建筑的结构与低层建筑的结构之间所存在的不同之处。高层建筑混凝土的结构发生侧移所产生的危害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建筑结构的过度侧移,会给人造成一种不甚舒服的感觉,并会影响到高层建筑的正常有序的使用;其二,建筑结构的过度侧移,不仅会使得墙体、装饰材料等出现损坏或缝隙,而且会使高层建筑中电梯的轨道出现变形,影响到电梯的正常使用;其三,建筑结构的过度侧移,会使高层建筑产生附加力,严重时甚至会导致建筑的坍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高层建筑在逐渐地增多,而伴随建筑高度不断增加而来的,是高层建筑在水平荷载的情况下结构发生侧移和变形的程度也在增加。通常情况下建筑结构顶点的侧移与建筑高度四次方是正比的关系,因此,在对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求建筑结构有足够的刚度,能够有效地抗侧移,而且要求有充足的强度,能够控制建筑结构在水平荷载状态下侧移的范围。

3.3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应注重延性设计

与低层建筑相比,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要更为软一些,其受到地震的作用所产生的变形也就相应更为严重一些。因此,在对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进行设计的时候,建筑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混凝土在地震作用中受到外力破坏时所产生的结构变形情况。

此外,在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中,由于其框架结构中柱的部分具有抗衡水平荷载的作用,再加上它比较长,也比较细,造成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抗侧移的刚度比较小,延性也比较差[4]。因此,在设计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时,建筑设计师应充分地协调好高层建筑框架结构的各个抗侧移力系统,协调好其各个构成部分的刚度及延性,使它们能够相互配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出结构中各部分的作用,以共同地抗衡水平荷载力的破坏作用。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框架作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最为常用的结构设计,具有足够的刚度、强度以及良好抗震性能,在现代建筑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而在对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在掌握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框架设计的一些影响因素,秉持良好的建筑结构框架设计的理念,以设计出能够有序使用的高质量的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1]李党义,陈富仲.浅谈小高层住宅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策略[J].商品混凝土,2013,5(10):121-122.

[2]付刚程.探讨高层建筑框架混凝土设计要点[J].城市建筑,2013,3(15):48.

[3]周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现状探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8(13):141.

[4]杨伟.高层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科技,2011,14(7):153-154.

作者简介:

框架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学案导学 导学案 框架设计

教学实践证明,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导学课堂,可以实现这样的转化,但需要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

1.背景分析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自在区域推行以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以“导学案”为依托进行教学,发现“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满足多种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发展和培养。

伴随着课改的深入,笔者同时发现周边学校及我校的学案导学课堂在推进过程中同样遇到一些发展瓶颈,其中导学案的编写、使用、修改、评价等所构成的导学案框架系统设计出现一些隐性问题。

2.问题呈现及诊断

笔者对区域内的四个学校所编制的导学案进行比较发现以下问题,主要表现为:结构格式化、内容复杂化、设计无序化和评价单一化。

2.1结构过于格式化

导学案取代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侧重照搬课本,甚至是将课本内容、作业本和辅导资料重新进行“伪包装”,然后美其名曰“导学案”,这样的学案设计其实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就笔者所能搜集到的导学案,设计大致是这样几种结构:

第一种: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自学、课前自学、拓展交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作业布置;

第二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使用说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当堂检测;

第三种: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导学、课堂研讨、认识新知、学以致用、最后拓展;

第四种:自主学习目标、课前导学、导出、课后延伸。

当然,笔者发现某学校在使用导学案之后,无论是科学新概念建立课,还是实验课;无论是新授课、习题课,还是复习课、试卷讲评课,都是一个结构模式。按理说不同的课型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进行设计。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这样设计,甚至在一年两年之后,还是使用同样的结构模式,一成不变。笔者有这么个想法:让导学案的开放性更强,针对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结构的导学案,甚至在必要的时候用问题单(任务单)替代导学案。

2.2内容过于复杂、理想化

导学案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坚持的原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己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案内容设计应该从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出发,从学生学的角度思考,教师在设计时应该重点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建议,编写导学案一定要参透教材和教参,研究学法,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导学案的内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地把导学案的教学设计转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上。针对不同的课型,强化不同的教学环节。比如《物质的密度》导学案内容的编写可以围绕密度公式的建立,可以采用类比法,从匀速直线运动公式推理出密度公式;也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相同体积下比较质量或相同质量比较体积,进而过渡到不同体积、不同质量该如何比较,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2.3导学案设计无序化

不同的学校,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前提下,同一节课的导学案不仅可以进行分层设计、自主选择,还可以进行不同风格的设计,以适应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由于不同的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甚至是自己的教学特长来进行设计的,同一个内容有可能在不同的导学案中多次出现,导学案设计的无序化,也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系统化。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设计导学案过程中的简单化、无序化,而且让老师感觉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投入程度不够,从而失去学生的信任。所以在开始设计导学案的时候,应该进行全盘的考虑,可以将本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梳理,尤其是有可能出现的重复知识更应该进行合理的梳理,将这些知识分散出现在不同的导学案中,一旦这样的知识系统化,就不至于出现重复训练的情况。所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导学案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掌握,切不可将其格式化,教学目标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教师设计教案应该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设计导学案要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思考。

2.4导学案的评价单一化

从周边学校实施学案导学课堂情况反馈看,导学案的使用评价主要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学校、教师对导学案评价还没有深入思考,缺乏理论研究。其二,学校、教师对导学案评价重视度不够。与一些老师交谈发现,老师心中虽然有一个评判标准,但都是个人层面,有些评价点还有一点偏激,甚至错误。从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科学导学案的评比方案中可以得出评价的部分细则,内容如下: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思维能力的培养;②学习目标与内容相符,清晰、分层;③学习重难点突出,引导得当;④有利于学生暴露、发现、提出问题;⑤学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初步自我评价;⑥学习内容难度、所需时间合理;⑦可读性好,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⑧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当学校课教师都明确导学案的评价依据后,编写导学案就有了抓手。

3.导学案的框架设计构思

3.1下图为导学案的框架设计

3.2导学案框架设计思考方向

3.2.1构筑导学案的理论体系

应用性是导学案的核心特征,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目前研究更多的是实践层面的探讨,理论高度不够,今后要对导学案内容及教学模式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吸收课程论、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的理念,构筑独具特色的导学案理论体系。

3.2.2导学案共性与教师的个性结合

导学案通常是集体备课而形成的,作为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个性。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学情,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风格。今后的研究应该注重教师如何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彰显个性,以防课堂程式化。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系统的、差异性的学习方法指导和督促,实现同步课堂、异步学习,以及导学案导学策略与其他课堂教学方法的融合等问题。

3.2.3导学案的操作性与简约性并重

设计导学案实施路径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具体而言:一要以时间序列设计学习步骤;二要以问题系列体现思考任务;三是对复杂问题要设计出有效方案支持学生顺利达标;四是对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高层目标要有可操作、可检测的方案。同时,各步骤要避免过于琐碎细化的活动要求、指标,避免对学生思维产生干扰与混乱。

3.2.4完善导学案的评价体系

导学案的使用无疑是新课改要求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载体。如果导学案在编写、修正方面给予及时评价、阶段评价,为后期跟踪指导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这样导学案的内容会更科学,会更适合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

导学课堂以导学案为载体,不仅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展示交流、团队合作等学习方式,而且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新的成长平台。通过撰写此文章,希望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思考,如果给大家带来技术性的支持,那就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刊.2011.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