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农副产品加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见证温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的成立,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工商联、总商会,向温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及商会全体会员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问候!向一贯支持**市工商联、总商会工作的温县的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昨天,爱珍部长给我报喜,说我们温县又一个行业商会要成立了,至此温县三大支柱产业都完成了行业商会的组建,这个喜讯让我有的坐不住,我一定要来道贺,一大家一起共同庆祝温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的成立。因为我们温县是**市第一个完成支柱产业都组建行业商会的县市区,这也是我们市工商联、总商会值得庆贺的一件大喜事。这充分证明了温县县委、县政府对工商联和商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充分说明了温县工商联同志们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温县工商联和商会工作再一次走在了全市前面,为其他县市区带了个好头。在此啊,请允许我代表杨部长、代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总商会向温县县委政府的领导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向温县的同事们道一声:您们辛苦了!
温县农业全国闻名,温县农产品加工业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我们有国家级龙头企业(天香面业),有占市场份额很大的咸味香精系列产品,有保和堂、私房小厨这样的国际品牌,还有正在升腾的怀药深加工,潜力积聚,后劲十足,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重要位置,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在座各位的智慧和汗水。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商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先进地区的发展也证明,商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大家更需要借助商会这一平台共同商讨、共谋发展,更需要抱团取暖、加强协作,是大家安全渡过当前难关,更好地迎接新一轮发展春天的到来。
朋友们,当前条件下如何做好商会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希望商**事会的同志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个人觉得,一切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只有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会务、商会活动,才能增强商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成立后,会员生产经营能够得到商会的指导和帮助,你们的发展会更快更好,你们的事业会更加充满生机。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经营分散,发展差异较大,组建商会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让大家的政策水平和经营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希望通过你们出色的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那些有实力、素质高、影响好、热心于商会工作的同仁吸收到组织中来,使温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逐步规范,做出特色,创出品牌。
朋友们,温县农副产品加工业商会的成立,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希望大家同心同德,一起去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既要知难而进,敢问路在何方,也要努力打拼,闯出新的路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副产品加工;特点;问题;对策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在改善民生中转方式、调结构,让成效更多地体现在惠民生上,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不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农业自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肩负着将农业从生产环节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的重任,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同时也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产业。依托我国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产的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民购买力增加不大,售价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变质,不易保存;三是返季节生产成本高,且其产品口感差,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有意购买,也只是微量,由此带来农户不知种什么好,收入减少,效益降低,无能力,无资金购机用机。所以,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是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有效途径。
(一)农民迫切需要农副产品加工
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增产不增收是一个无争的事实。种田积极性下降,农机服务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同一作物产品上市时间基本一致,售价低。例如西瓜,上市时节,每公斤售价不到0.5元,这对市民来说是得到了实惠,但对种植户来讲是绝对亏本经营,不卖又不行,放着会变质烂掉。但此季节一过,西瓜的市场价又会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农户目前的自身能力是无法保存,只好含泪大甩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使农业有了些起色,但从整体上来讲,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其收入还会随之下降。用农民的话来讲,是想调整,也跟着调整,但无收效,单独调整又无能为力,市场不熟,技术、资金又跟不上,即使调整第一年尝到了些甜头,第二年马上有人跟进,该产品又成了滞销品,年年调整,不断调整,实在搞不了。由此,农副产品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农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收购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之种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来,一门心事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巳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级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国家对农业的补贴,由对最终产品的补贴,转向了对生产过程的补贴,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产品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档次。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转化产业。加工、储藏首当其冲。其一,它可以为农产品找到出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其二,为就业提供基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真正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
(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农副产品加工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问题,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对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时令产品,目前主要是储存、保鲜,其冷冻技术巳过关,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过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广泛的市场,只要进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满希望。
(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是农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机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对农机自身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工,不仅种植户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上升,为购机用机提供资金支持;其三,随着就业门路拓宽,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必然带来田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速度加快,为农机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四,在基地内,作物种植连片,耕种、管理及各种技术实施(包括农机技术)都可以相对统一进行,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组织形式虽然有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情况不一样,甚至有些农副产品尽管名称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会千差万别。解决好这些问题无论从技术上,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农机扩大服务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8%,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新建项目指筹建单位情况,技术改造项目指原企业情况)
3、拟建地点:
4、建设内容与规模:
5、建设年限:
6、概算投资:
7、效益分析: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建设条件分析:包括场址建设条件(地质、气候、交通、公用设施、征地拆迁工作、施工等)、其它条
件分析(政策、资源、法律法规等)
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种植规模、养殖规模、农副产品加工规模)
2、产品方案(种植产品方案、养殖产品方案、农副产品方案)
四、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技术方案
1、种植业生产技术与流程
2、养殖业主生产技术与流程
3、农副产品加工生产技术与流程
(二)主要设备
备方案
1、种植业要设备选型(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设备列出清单表)
2、主要设备来源
(三)工程方案
1、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附平面图、规划图)
2、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3、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先总述总投资,后分述建筑工程费、设备购置安装费等)
2、流动资金估算
3、投资估算表(总资金估算表、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二)资金筹措
1、自筹资金 2、其它来源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1、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2、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3、利润与税收分析
4、投资回收期
5、投资利润率
一、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是时代的要求
(一)节场格局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要求农业生产经营者主动参与竞争,创出品牌,赢得市场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目前,我国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大部分呈上升态势,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低迷,具有买方主导市场的明显特征。
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国人的消费需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产品消费已进入讲营养、讲安全的新阶段,品牌消费已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农产品市场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即农产品供给与多样化、优质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新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和启动点,首先不是“产”,而是“销”。若创不出消费者认可的品牌,产品和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从注册情况来看,有品牌的农产品在全国食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为此,必须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经营理论,通过运用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积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使农产品的价值更好的得以实现。
(二)国际竞争态势日益激烈,迫切要求我们立足商标,狠治软肋,积极获取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
经济全球化趋势,特别是伴随世界贸易组织而来的贸易自由化趋向,对中国农业既提供了机遇和空间,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1世纪的市场竞争是品牌的竞争,入世后的农产品竞争也必然是品牌的竞争。在国际市场,没有品牌的农产品就无竞争优势。面对入世后的市场,我国要重点、集约化地发展优势品牌,用商标来保护农户,用商标来扩大市场份额,用商标来启动名牌的创立,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经济,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三)农副产品中蕴合的丰富无形资产,亟待我们加强商标的挖掘、管理和保护,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土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人文底蕴和历史传统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祖祖辈辈的农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发现、孕育、培植和发展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品质特色的农副产品,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农业无形资产。作为一种资产,它们同样凝结了人们的劳动和智慧,是一种具有商业价值的知识产权。要使农副产品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广大农民更好地实现增收,就必须要重视对其无形资产的挖掘、开发和保护,使其保值增值。科学配置农业商标无形资产,用各种先进的交易方式灵活经营农业商标无形资产,追求农业商标无形资产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达到实现涉农企业或农户个人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实施商标兴农战略,是缓解“三农”难题、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
发展农业的当务之急,就是促进农业增长与市场化的有机结合,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集约化程度。因为好的农副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得到消费者认可,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而加强农副产品商标的创立、保护和发展,就能以商标为载体,架起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将农副产品的质量、特色传递给消费者,从而提高销售量,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农民增收,走上“商标兴农、商标富农”的发展道路。因此农业的现代化,不能没有农副产品商标的参与。
大量事实证明,通过得当的运作,农副产品商标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惊人的。多创造和培育一些优质的农副产品商标,就能为我国农业这一弱势产业多积累资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有效缓解“三农”难题。
二、加快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开始为自己的产品申请注册商标,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和使用相对滞后,与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仍有差距,与世界同行业相比差距更大。对此,笔者认为应当把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实施,通盘考虑,全面规划,积极推进。
(一)合理选择商标
好的商标名称能为产品和企业增添光彩,对提高品牌认知度、扩大农副产品销售起着重要作用。商标设计不单纯是一般工艺美术问题,不能只追求商标的美观与实用,同时要严密地考虑设计的合法性、使用后的法律后果及其对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中国商标法规定,商标应当由文字、图形或其组合构成,除此之外,其他形式都不能作为中国商标构成要素。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种情况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一,农副产品的通用名称不能注册为商标,如“蜜橘”、“茶叶”就不能注册为商标;其二,直接表示指定农产品的品种特征、特性的商标不能注册,如“旱、优、杂、抗”就不能作为商标。
农副产品商标设计是与农副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密切相关的。一般在农副产品商标设计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产品特性、地域、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一些著名的农业企业对农副产品商标名称的命名十分重视,还提出了商标命名的若干步骤,其中包括:(1)作“联想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发音;(2)作“记忆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易于记忆;(3)作“喜好试验”,以判断商标名称是否能获得消赘者的喜好等。总的来说,好的农副产品商标应当寓意鲜明、易懂、易记、朗朗上口。
(二)及时注册商标
商标只有通过注册转化为商标权后才享有专用权和独占权。适时注册农副产品商标,既能给消费者提供认牌选购的机会,也有利于使名、优、特、新农副产品获得商标法律保护,成为农业产业先锋。
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副产品普通商品商标的注册。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普通的商品商标注册人既可是法人,也可是自然人,对注册人类型基本无限制,其注册审查只须符合《商标法》及《商标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即可。另一方面是农副产品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注册,其注册审查不但要符合《商标法》规定,还必须符合相应的专门条例,通过申请、审查、保护等程序。在注册农副产品证
明商标和集体商标时,还应注意结合自身经营模式、产品特点、商标特性,合理选择注册模式。
(三)积极经营商标
据推算,我国现有商标的农副产品15000件左右,其中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却寥寥无几。为此,必须尽快扭转“重注册、轻经营”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农副产品商标的使用、开发、营销和管理,充分发挥商标的“名牌效应”。一是要大胆使用农副产品商标。二是要开展有效的广告宣传。由于农副产品一般都较为专业化,产值和利润不高,相关的广告活动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出广告投入与产生效应的最佳结合点,用最小的支出取得最佳的效果。
(四)实施扶持政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我国最大的利益群体,但同时又是利益最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又是中国最弱势的产业。近年来,尽管对农民收入也采取了直接或间接支持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及从国内实际情况看,支持力度还相差甚远。加入WTO后,国外优质农副产品会对国内造成更大;中击,矛盾将更加突出。为此,在当前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不很高的情况下,必须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政府支农力度,优化农副产品商标工作外部环境。一是要提高农副产品商标认识。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管理部门,要把发展农副产品商标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今后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加强宏观管理与指导,认真规划,精心组织,明确主攻方向,积极推进商标注册和运作,准确把握本地区发展农副产品商标的定位,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二是制定扶农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支持、税收扶持和信贷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三是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副产品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抓好产后商品化处理,带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围绕大宗特色农产品,建立和健全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在农副产品结构调整、技术服务、跨地区之间流通、技术合作、招商引资上服务到位,促进农副产品商标品牌的健康成长。四是积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积极进行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大力扶持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民股份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鼓励、引导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走联合与合作的发展道路,使所有成员形成一个利益整体,平等有序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农副产品商标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五)加强商标保护
一、我国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势与必要性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其生产的产品有其特殊性。一是上市时间相对集中,市民购买力增加不大,售价自然降低;二是含水率高,易变质,不易保存;三是返季节生产成本高,且其产品口感差,人们一时难以适应,即使有意购买,也只是微量,由此带来农户不知种什么好,收入减少,效益降低,无能力,无资金购机用机。所以,加强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是拓宽农机服务领域有效途径。
(一)农民迫切需要农副产品加工
近几年,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增产不增收是一个无争的事实。种田积极性下降,农机服务之路越走越窄。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种植面积小,同一作物产品上市时间基本一致,售价低。例如西瓜,上市时节,每公斤售价不到0.4元,这对市民来说是得到了实惠,但对种植户来讲是绝对亏本经营,不卖又不行,放着会变质烂掉。但此季节一过,西瓜的市场价又会上升到每公斤1元以上,按照农户目前的自身能力是无法保存,只好含泪大甩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然使农业有了些起色,但从整体上来讲,效果不明显,农民的实际收入增幅不大,如遇天气等方面的影响,其收入还会随之下降。用农民的话来讲,是想调整,也跟着调整,但无收效,单独调整又无能为力,市场不熟,技术、资金又跟不上,即使调整第一年尝到了些甜头,第二年马上有人跟进,该产品又成了滞销品,年年调整,不断调整,实在搞不了。由此,农副产品加工显得尤为重要,农民迫切需要有单位或个人收购他们的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使之种植有方向,收入有保障,沉下心来,一门心事提高产量和质量。
(二)党和政府大力支持农副产品加工
全民奔小康,重点在农村,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巳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同时,各级不断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巳由对最终产品的补贴,转向了对生产过程的补贴,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水平,产品数量上台阶,质量上档次。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转化产业。加工、储藏首当其冲。其一,它可以为农产品找到出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其二,为就业提供基地,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保障;其三,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血肉关系,真正将“三个代表”落实到实处。(三)农副产品加工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农副产品加工巳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各种加工技术日趋成熟。水稻、棉花等传统作物其加工巳不存在问题,目前重点是进一步对深加工的研究;蔬菜、瓜果等时令产品,目前主要是储存、保鲜,其冷冻技术巳过关,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过程成本,以便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广泛的市场,只要进一步投入力量研究,前途充满希望。
(四)开展农副产品加工是农机自身建设的需要
开展农副产品加工,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农机部门责无旁贷,同时,对农机自身建设同样重要。其一,开展农副产品加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加工,不仅种植户可以增加收入,公司也可以增加收入;其二,收购农副产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民收入上升,为购机用机提供资金支持;其三,随着就业门路拓宽,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必然带来田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速度加快,为农机的广泛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其四,在基地内,作物种植连片,耕种、管理及各种技术实施(包括农机技术)都可以相对统一进行,为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农副产品加工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党的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农民的切身利益,其组织形式虽然有些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情况不一样,甚至有些农副产品尽管名称看似差不多,但所含成份可能会千差万别。解决好这些问题无论从技术上,资金投入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这条路又非走不可,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农机扩大服务领域的必然选择。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与特点
(一)国外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2008年全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高达5万多亿美元(食品加工业超过3.6万亿美元),其中美国6000~7000亿美元、欧洲5000~6000亿美元、日本3000多亿美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已位居世界工业的首位。据统计,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第三产业对GDP增长贡献率都超过了第二产业,更超过了第一产业。发达国家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为10.6~20%;只有当第三产业占总产值40%时,恩格尔系数才能降低到35~25%,居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国际通用标准中介绍,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可以衡量一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程度。据联合国粮食署统计,每吨加工过的农产品可创收180美元,而发展中国家仅收入40美元。而农业增值的最大环节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据调查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增值最高可达生产环节创造价值的3.6倍。
(二)国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
1、企业规模超大型化
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以超大规模的形式发展,其中很多企业为跨国企业如乳业第一巨人法国达能公司的年销售额为60亿欧元,帕玛拉特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0亿欧元。再英国立顿(Lipton)是全球最大的茶叶公司,年销售总量超过450万吨,产值约30亿英镑。这些超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特点是:跨国、跨地域生产经营;产品涉足食品各个类别;拥有世界化的品牌。
2、投入比例大,技术、装备水平高
各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领域的公共基础投资,特别是企业纷纷投身于农产品加工领域,并不断加大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以大型国际性企业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或正在将很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产品加工业中,主要表现为:第一,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如菜籽、棉籽、豆饼等饼粕的脱毒及氨基酸、蛋白质分离提取技术;苹果和柑橘渣、皮提取香精、色素技术等。第二,功能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如蜂乳中活性物质的分离技术、蚂蚁体中草体蚁醛提取与纯化技术等正在成为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第三,植物性蛋白提取加工技术。目前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大豆蛋白的提取与加工上。从其他植物资源如棉籽和菜籽饼中提取植物性蛋白的技术将使人类受益更多。第四,生化技术。酶技术、微生物技术是目前及未来生物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第五计算机、自控、微电子等高新技术。比如,现代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将使水果、蔬菜的挑选、分级依靠计算机来自动完成;利用现代检测、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远程控制。
3、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发达国家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相结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目前已实现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具有生产基地化、加工品种专用化、质量体系标准化、生产管理科学化、加工技术先进化及大公司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经营等特点,产生了像瑞士雀巢、美国菲利浦—英里斯等跨国公司。如荷兰的马铃薯育种、栽培、贮藏、加工和销售有一整套合理的体系,从育种开始就充分考虑产后加工利用的要求,根据用途来选择种植的品种,对生产者和用户都有利。
4、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
目前发达国家对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度,其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发达国家的绝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学的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多采用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进行厂房、车间设计,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HACCP(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上岗培训,并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族系规范。其中食品生产已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
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一)近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业地位逐步提升
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加工原料的日益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增长,总量不断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6万亿元,占整个GDP的31.9%,有5000多万农民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目前全国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7万家,实现总产值3.6万亿元,工业增加值0.9万亿元;在全部工业结构中,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占25%,工业增加值占25%,产品销售收入占24%,企业单位数占34%。“十一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6%,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8%,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2、企业数量逐渐减少,平均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并有效带动了同类或相关企业的发展。2007年食品加工企业总数为10,413个,平均每个企业产值为4,588万元,与1996年相比,企业数目减少了13,但个体规模增加了4倍。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如双汇、伊利、蒙牛等。
3、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提高,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很多地方出现了由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组成的特色县、特色乡和特色村。如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等。4、技术、装备水平有所提高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微波干燥(杀菌)设备、低温超微粉碎设备等数百种新设备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众多高新技术也逐步应用到了生产中。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加工机械仅占5-10%,整个行业落后发达国家20-25年。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1、适宜加工的专用品种少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农产品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一方面,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从国外进口原料以满足加工业的需要。
2、农产品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水平低
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食品与包装机械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系统发展。由于加工设备落后,使得加工原料损耗严重,如果蔬损耗率高达25~30%,每年浪费超过2亿吨;而美国等发达国家损失率仅为1.7~5%。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以原料生产为主,基本上都是低、初级加工。
3、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在我国,农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形成“一等原料,二等加工,三等价格”的局面。
4、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目前,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中,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农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产品。而在我国,每年有5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玉米芯,700万吨的蔗渣,2000万吨的稻壳,这些资源不仅开发转化的比例小,甚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计算机图象处理、冷冻干燥、微波、远红外加热、无菌包装、超高压加工、无损检测、生物、辐照保鲜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大部分还是传统生产;由于技术、资金和制度等障碍,现代高新技术未得到广泛应用。
6、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偏小
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但在深沪两市共11家食品类上市公司中,只有50%的总股本超过2亿元人民币。而世界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食品加工企业50强中最小农业食品集团企业年销售收入也达38亿美元(约合270亿元人民币)。
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策
(一)以精深加工为主导,加强对循环经济技术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注重下游产品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层次。逐步实现由以初级加工为主向以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为主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
(二)建设稳定的加工专用品种和优质原料示范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及加工品质的要求,引进、筛选、选育适宜的加工品种;另一方面要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建立专门的加工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并实现基地的标准化与规模化。
(三)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加工产业,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并加强国外先进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国产设备的自主开发。
(四)尽快建立并施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分品种、分行业逐步清理现有农产品加工标准,加快制(修)订农产品加工标准的步伐,引导企业推行良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O族系体系等,加强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推进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五)围绕“餐桌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全国居民每年的饮食消费约为1.6万亿元,农产品加工应围绕以传统食品为主的“餐桌经济”大做文章,传统食品工业化发展的重点是传统主食工业化、传统肉食工业化和传统豆制品工业化。
(六)加强农产品加工信息体系建设
重点是对各部门、各环节的信息进行集成,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数据库”;同时,建立“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信息、专家咨询、市场需求分析、网上交易等。
故事: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美丽的塔里木河源头,是军垦新城一师、阿拉尔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师、阿拉尔市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主战场。
曾在农业上创造辉煌的一师人,在二次创业路上,迈出铿锵的脚步……招大商、招名商,内培外引相结合,提高一师、阿拉尔市知名度地处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一师、阿拉尔市,受丰富的光热资源泽被,是南疆重要的长绒棉基地和林果基地。对于阿拉尔来说,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及棉纺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以前在这里承包棉花,现在进厂当了工人。”锦域纺织厂职工陈丽瑞告诉笔者。
2004年前,陈丽瑞所工作的飞龙纺织厂原来还是一片荒地,阿拉尔市也刚挂牌成立,而她在原九团十二连承包棉花。2006年锦域纺织厂招工,她就报名了,通过面试后进厂当了一名工人,由于勤奋能干,现在已经是班组长了,而且在阿拉尔市内购买了楼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现在锦域纺织厂内是国内最先进的纺织设备,厂区环境优美,园区硬质化道路四通八达,水、电、暖全部到位,园区内绿树成荫,厂房隐现,仿佛厂房是在公园中建设的。
“我们在引进企业时,坚持先环境保护测评,对测评不过关者坚决不引进,保证这里的碧水蓝天。”阿拉尔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副主任丁伟告诉记者。
在新疆锦域纺织有限公司厂房里,10万锭纺纱机器在飞速运转,从棉条、粗砂、细纱再到高精密棉纱均是全自动化控制。公司总经理白普介绍说,尽管当下棉纺业整体行情不好,但是,棉纱仍不缺市场,尤其是高精密度棉纱。阿拉尔的棉花品质好,仍然是棉纺行业首选之地。
“上班干干净净、轻轻松松。”锦域纺织厂职工陈一丰说道。锦域纺织厂是阿拉尔目前建设规划最大的纺织厂,拥有10万锭规模,明年计划再增加10万锭生产线。
“以前总以为企业内环境不好,灰尘特别大,进了企业才知道这里不是灰尘满天飞,而是先进一流的纺织设备,干活很轻松,全程实现电脑化操作,现代的管理和先进的技术,让人觉得有一种现代工人的感觉。”陈一丰介绍说。
目前,开发区已落户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家,10万吨红枣精深加工、5000吨甜菊糖、20万吨生物蛋白、5万吨优质大米等项目已建成。
(作者单位: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宣传部)
期待:
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青:“一师、阿拉尔市工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是在做大做强传统农副产品加工基础上,招大商、招名商,将内培和外引相结合,通过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一师、阿拉尔市知名度。”
一、乡镇企业经济运行状况及特点
(一)整体经济增速较快。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累计实现企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增幅高于上年同期4个百分点。企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增速都在*以上。主要是这几个县(市)工业增长较快,推动了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长,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业总产值增长迅猛。今年预计工业总产值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增幅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占企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高于上年同期近*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的有*、*、和*,增速都在*以上,*增速居全市首位,主要是机电出口较好推动。
(三)企业不断成长壮大,乡镇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今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亿元,增长*,比全部工业增幅高*个百分点,产值占全部乡镇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上升到*,提高了近*个百分点。
(四)工业产销衔接运行良好。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完成工业销售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高于工业产值增长率*个百分点。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完成销售产值*亿元,同比增长*,规模工业销售产值增长率高于规模工业产值增长率*个百分点。工业销售情况好于往年,企业库存进一步下降。
(五)出口增速强劲。今年预计全市乡镇企业产品出货值*亿元,同比增长*,增幅高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出货值增长较快的有*、*等,主要是机电、玄武岩板材和海产品等出口增长较大。
(六)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增长。今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个,比上年同期增加*个,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家企业列入省级龙头企业,*家企业列入市级龙头企业,*件产品获省名牌*家企业商标评为省著名商标,比去年增加*件。
二、今年我局主抓的几项工作
(一)加强指导,及时部署,明确任务。
年初,我局召开了全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了全国、全省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了各县(市、区)的先进经验。研究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并对今年的乡镇企业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落实牵头科室及具体负责人。
为了进一步落实乡镇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我局与全市九县(市、区)乡镇企业局长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状。
为了进一步明确任务,加强对县(市、区)乡镇企业的指导,上半年,我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治乱减负工作的通知》,关于落实农业部《20*年实施乡镇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20*年实施要点》的实施意见。*县还出台了全县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所有重点企业均由副处级领导亲自联系挂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带领企业寻找市场,融资贷款。
(二)主攻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强,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各县(市区)乡镇企业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县(市、区)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突出抓好五大体系建设:一是抓好以优势农产品加工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以水产品、食用菌、茶叶、竹木制品和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二是抓好以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原料保障体系建设。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契约连接、服务连接、中介连接、股份连接等形式,建立起稳定的原料供应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建立原料基地,形成产业化经营;三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广福安恒实担保公司的成功经验,成立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担保公司。四是抓好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和质量,推动农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推进名牌战略,帮助和支持具有*原产地、生态特色的名牌产品发展。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产、学、研”对接;五是抓好以检测和认证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品、加工企业的质量认证进程,开展食品安全体系(HACCP)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质量安全认证。
*市把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今年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依托龙头企业,抓好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建设,推动全市农副产品加工区的形成和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全年农副产品加工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4家),完成工业产值10.25亿元,比增32.54。该市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拟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和*食品集团,争取3年内在中小企业创业板块上市。*水产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市紫菜加工龙头企业中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年来,*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水平,壮大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该县国民经济中最有发展活力和后劲的重要产业之一。该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家,其中年产值达*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家,规模企业年产值*亿元,拥有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年销售总额*亿元,出口创汇*万元。目前,全县形成了一批农业品牌,有*个绿色产品、*个省名牌产品、*个国家著明商标。深加工企业德立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灵芝咖啡、灵芝醋已投产,产品销往欧美等6个国家。由于*县改变“原料经济”的加工模式,坚定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大大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该县还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今年在引进项目时,注重以食用菌、林竹、马蹄笋、水蜜桃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应用、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以及制药产业链延伸项目为重点,成功对接了银耳多糖提取及系列产品,开发食用菌清真食品,果醋、功能红粬开发技术,竹地板超强胶合技术,水菇、马蹄笋、水密桃保鲜加工技术应用等一批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有力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在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驱动下,*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2、制订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了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防止盲目铺摊位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年初我们召开专题会议,下发了*市乡镇企业局《关于落实农业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要求各县(市、区)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结合本区域的资源优势,选准农产品加工发展方向,抓紧制订本区域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产品加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厂区建设园林化、企业组织“产加销”一体化的要求,我们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育*个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基地示范工程,发展百家上档次,上规模的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每年吸纳富余劳动力就业一万人,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元。到*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以上,每年提升*百分点;总产值*亿元,平均年递增*以上;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目前的*上升到*;农产品增值率由目前的*上升到*。
3、抓好五项具体工作。一是抓好提升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加工附加值。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产、学、研”结合,解决农产品加工的一些技术制约瓶颈,建立健全技术开发机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许多企业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所的联系,引进多项技术。二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推动企业开展深度加工和产品系列开发。重点抓好竹木、蔬菜、水产品、茶叶、食用菌等资源的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效益和出口竞争能力。我市的茶叶、食用菌、水产品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创立了“*”、“*”、“*牌”等一批省级品牌。三是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重点扶持*家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其实行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合同、合作制、股份制等经营组织形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力。四是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与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重镇的工业小区建设结合,规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布局,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小城镇集中,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并命名一批示范性的农产品加工园区,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五是完善服务体系,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良好服务。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提供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目前,福安市已形成的茶叶、葡萄、水产,畜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上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水果、蔬菜、竹木,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根据*市农业产业特色与分布情况,该市高度重视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并把以茶叶为主的食品工业列为继电机电器,船舶修造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发展,给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些企业已经采取新技术、新设备,实现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有部分企业正积极筹划,拟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生产和产品升级。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已开始按照规范化要求,更新生产车间,改造传统工艺,配置先进设备,加快工业化步伐。饼干、蛋卷、水产品加工等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合作研究或技术转让,采用新技术成果改造旧工艺、开发新产品;木材加工企业根据出口商检要求添置新设备,采取新工艺,改造企业,扩大生产,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奠定良好基础。
*市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业贷款难的问题,我市首家农业小企业的担保公司——*省恒泰担保公司在*市成立,参加认股股东*人,出资额达*万元。该担保公司是在*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协会的基础上,由会员企业按照自愿互助的原则共同组建的,采取行业内部担保形式,专门为入会农业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破解农业小企业融资担保难的探索之一。
(三)做好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我市农村工业化进程。
1、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载体,加速产业集群的空间聚集。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新兴港口城市实施纲要责任分解方案》,着力抓好高速公路互通口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重镇的工业发展规划,引导生产要素有序集聚;二是完善现有园区的基础设施配套。从加强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入手,积极探索园区投入机制,切实加强开发成本,以实现园区滚动开发;三是加强各园区的招商引资,严把项目入园关,着力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到资率,开工率和投产率。
2、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一是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发挥其幅射、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的产业龙头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龙头企业集聚;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标准、质量检测、财务结算等中心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改进企业之间的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3、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园区建设形势喜人
*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该县实际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优化了园区企业投资软环境,使得今年园区建设呈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势头,入园企业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1家,园内从业人员达到*人,园内企业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全县年产值上亿元的*家企业和新落户的投资额在*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都在工业园区。随着园内企业投资规模的不断壮大,入园企业数的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该县的工业园区正逐步实现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园林化设计、生态型环境”的建园目标。
*县实施“三个转变”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一是变“管”为“扶”。出台《关于乡镇企业改革发展的决定》,通过建立“收费监督卡”、减征或缓征有关税费、为企业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措施,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二是变“散”为“聚”。引导企业向城镇靠拢,把零星投到小规模企业的资金以及技术骨干、人才集中到“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产品,带动小规模企业不断发展。三是变“单”为“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制有限公司,在更大、更新的范围内配置资源、优化要素、推动乡镇企业加快发展。
(四)狠抓安全生产,促进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安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安全就无所谓生产。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局把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重中之中工作努力抓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初,我们和各县(市、区)企业局局长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要求各生产企业厂矿建立乡企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今年我局将《*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分解意见》中的强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与我局有关的内容印发给各县(市、区)乡镇企业局,要求各县(市、区)企业局认真组织宣传,督促企业对消防隐患进行整改。提高对安全生产责任制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落实到各企业的班组和工作人员身上。坚决杜绝“三合一”厂房的存在,要求“三合一”厂房企业,除值班人员外,其余工作人员均不得居住“三合一”厂区。要按期对企业进行复查,严防“三合一”厂房现象的“回潮”,全面消除安全隐患。真正做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同步进行。今年我市乡镇企业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促进和谐劳资关系建立和持续、健康发展。
*市企业局联合市纪委纠风办,开展乡镇企业的治乱减负调研工作,优化乡镇企业投资环境。该市基本杜绝了政府性集资,摊派和罚款,各有关部门的收费也从往年的*个部门*项收费减少到*个部门*项收费,主要集中在工商、环保和水政部门,有效地减轻了乡镇企业的负担。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要做好乡镇企业工作,首先要搞好自已的队伍建设,今年市、县两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开展向“爱岗敬业模范*同志学习”活动,真正做到“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不畏艰苦、勇于进取、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站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职能,树立对人民负责,通过服务来树立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的形象。其次,在机关建设上,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参谋服务意识。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对上当好参谋,为市委、市政府和农业局、农办、经贸委等有关部门当好宏观规划调控的参谋;制定政策的参谋;产业结构调整的参谋;及时解决突出问题的参谋;分析研究乡企经济运行情况的参谋;抓好典型,推动一般的参谋。对下搞好服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城乡经济的互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农民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但是,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总量、速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现状
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去年劳务输出的数量是17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了1.5个亿,主要是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以外输(广东等沿海地)为主,本镇消化较少。今年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只有1.45万人,与去年相比数量上会略低,呈递减的趋势,外输产业、地方仍与以前差不多,技术工与普通工的结构略有点变化,出现技术上优化的趋势,从收入的总数来说,也出现了一定的增加。总之,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仍不是很发达,亟待进一步提升。
(二)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劳务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是劳务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劳务经济发展又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减。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其中,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2632元,而没有外出劳动力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为1917元,二者相差700元,直接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约500元。据测算,非农劳动力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约增加80元。
二是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调查资料表明,2003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42元,比1990年的1210元增加1232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7.5%,而2003年劳务收入为8000万元,比1990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3%,劳务收入的增长比农民纯收入增长快6.8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1.9%。可见,劳务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劳务经济发展总量偏小、速度缓慢
(从我镇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
(二)劳务技术含量低,择业机会少
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我镇农民以粮为本的观念根深蒂固,粮食生产以外的劳动技能低下,以从事简单的生产性劳务为主,胜任不了技术较高的生产性劳务。因此,我镇外出劳动力大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以及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业等产业,基本上是靠出卖体力而获取就业机会。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我镇农村转移劳动力中,90%以上从事纯体力劳动。就目前而言,我镇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水平不高,科学文化素质明显偏低。据2003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镇农村劳动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只占8.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6%,小学以下的占32.6%。另外,在全部劳动力中,受过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5%,说明我镇农村的成人职业技能教育十分薄弱。
(三)劳动力转移周期短,稳定性差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有所下降,也是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对外地劳务用工信息不灵影响,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很盲目。在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数是在不放弃家庭经营生产的前提下,寻找临时性的打工机会,农忙时回家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还不能实现完全转移。这种非正式就业方式,仍属兼业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短的特点。
另一方面,由于我镇外出打工的农民,缺乏专业技术技能,大多数是属于“有啥活,干啥活,有活就干,无活则散”的那种自发的、盲目的、无序流动状态,致使劳务经济发展也缺乏足够的稳定性。很多农民反映“工作难找”、“进城工作不稳定”。
(四)社会保障体系功能弱,农民外出务工热情低
农民愈来愈强的外出打工欲望是发展劳务经济的积极因素,但如果农民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或受到损伤,势必打消农民外出打工的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是工资无保障。有些用人单位故意长期拖欠、克扣打工人员工资,不按期发放,有的农民辛苦一年,分文未得。二是缺少必要的生产安全保障。如一些在建筑、运输、化工、采掘等单位打工的民工,不能及时得到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及保护用品,使民工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子女就学无保障。一些常年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其子女上学非常困难,农民对此反响很大。
三、制约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的制约
劳务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优先发展城市工业化的战略下,逐步形成了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城乡差别。在社会劳动力使用方面,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已经形成了城市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地位,农村劳动力不能与城市劳动力平等地分享新增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只能以“编外”人的身份,从事多数城市劳动力不愿干的苦、脏、累、险的工作。由于农民就业难度大,近几年出现了外出打工人员回流的现象。据统计调查,近几年我镇每年都有10%左右外出劳动力回流,呈递减趋势。
(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的制约
一是农村工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发展乏力,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衰竭,农民就业空间狭窄;二是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我镇小城镇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大城市发展相脱节,联接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不够完善,中心城市的聚集及辐射功能不强,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三)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就目前我镇情况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受基础教育的时间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劳动技能单一,择业的范围狭窄。因此,出现了农村劳动密集型的劳务供给过剩,技术密集型劳务供给明显不足农村劳动力输出也越来越难,制约了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
(四)思想观念及认识的制约
一是农民思想守旧,障碍了我镇劳务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一直是我镇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固守田园的农本思想已根深蒂固,经济文化观念落后,思想守旧,接受新观念、新知识慢。在许多农民的心目中,外出务工不是长远之计,只有10%左右的农民希望在城市落户,大部分的农民仍打算回乡务农,只是把务工作为目前增加收入的权宜之计。
二是上级政府对劳务经济的作用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对发展劳务经济缺乏积极性。虽说乡镇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但多是流于形式,实效不大。致使农村劳动力不能及时得到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职能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够,就业信息不畅通,对劳动力有序流动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引导。
四、发展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测算,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3.8万人,目前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有所发展,但按近几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我镇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仍达不到30%。针对这一状况及我镇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认为,立足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大力开展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是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利用区域优势,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是我镇发展劳务经济的快捷方式。
(一)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要选择
我镇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要立足于我镇粮食和畜产品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镇人均生猪和粮食占有量均排在省内前列。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全力打造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为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如果我镇多建几个类似县市内著名的大型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则可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我镇农村劳务经济也将会得到飞跃发展。
(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发展劳务经济的必由之路
加快城镇化进程,就是劳动力从一产向二产、三产转变的过程,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约过程。由于我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缓,无法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很难在短期内形成集经济、文化、技术、信息、人才的中心城镇,阻碍了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一矛盾的现实选择,就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步伐,在农村地域范围内,推动农业现化化和农村工业化。参照城市先进的经济、技术、社会标准和手段,把我镇户籍制度改革落到实处,增加城镇人口,建设中心城镇,实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