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融资

再融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再融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再融资范文第1篇

根据各方估计,上市银行的股本再融资规模,20lO年将达到2000亿到30004L元左右。这将近占到2009年A股融资规模的一半。如果加上债务融资的规模,这一数字将更加庞大。所以,当中行包括股本和债务共1200亿元的融资消息甫一走漏,股价就应声而跌。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的基本指标。在银监会成立之前,所谓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数字上。从这点来说,银监会成立六年多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除农信社改革尚未成功,银行类机构在贷款风险分类基础上的资本充足率,已基本达到监管要求。

在2009年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面前,银监会唯有不断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拨备水平的要求,至2009年底,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拨备覆盖率不少于150%。

虽然在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银行逃避监管约束之间,始终是猫鼠游戏。但总体而言,银监会坚持堵漏洞,积极意义大于负面作用。

通过发行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由商业银行交叉持有,这一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各家银行最重要的附属资本补充渠道。中金公司估计,这类商业银行互持的次级债在2009年下半年,存量达到3000亿元。但互持使得风险没有真正分散,银行以此补充附属资本存在一定“欺骗性”。

银监会酝酿再三,于2009年10月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表示将以“新老有别”方式处理存量互持次级债,要求当年7月1日后持有的商业银行次级债要从资本中全额扣除,并将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门槛提升至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的水平。

此门一关,据投行分析师估算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至少有0.6到1个百分点。以中行为例,原先已经批复了12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计划,现在不得不改变方案。该行最后转向以可转债、H股等其他方式的混合融资计划,其中发行的次级债规模缩小到了不足250亿元。

商业银行另外一个降低资本压力的办法是“卖贷款”,即将信贷资产转让其他机构,或是借道信托将信贷资产制作成理财产品出售给银行客户。这种做法在2009年下半年相当普遍,规模以万亿元计,也引发金融当局的高度关注。

银监会于2009年12月先后两次下发文件,对卖贷款中可能酿成风险的行为定规,基本叫停了传统的“卖贷款”以规避资本监管的做法,比如严禁银行不得销售用自身信贷资产为基础发行的理财产品、提高合格投资人的门槛、要求风险真实出表等。

对于银监会一刀切、连续提高资本充足率标准的做法,业内外也颇多疑惑。巴塞尔协议规定,8%是法定银行资本充足率,4%是核心资本充足率,银监会一再提高全行业资本充足率的标准何在?从理论上说,金融机构的情况千差万别,除最低资本金要求外,银监会是否应当制定根据对每家银行风险监管评级来制定不同的资本金要求?

“11%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是保证在当前信贷投放下,保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要求。”一位权威监管人上说。

一种观点认为,财政部和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下称汇金)应承担大股东再注资的责任。其基本逻辑是,银行再融资源自巨量信贷投放倒逼,而信贷投放是为了保经济增长,国家作为银行的大股东,再注资当仁不让。

但从现实情况看,财政部和汇金很难认可对银行再注资。

一位财政部人士分析认为,国家注资金融机构应出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可能发生系统性危机,一种是国家战略,比如出于要巩固在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 “现在我看不出国家有再注资的必要。”

事实上,当前中央财政还缺乏注资的“能力”。目前财政赤字超过万亿元。在国有银行改革初期,主要由当时归属央行的汇金公司对银行进行注资,后来财政部积极参与工行和农行的改革,发明了“共管账户”的模式,以未来从银行获得的分红及减持部分股份的收入来完成注资。但如果现在要减少分红,则意味着原来的全盘计划将被打乱。至今,财政部还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1万亿元欠账,以延后十年的方式留待未来解决。

汇金和财政部一样,从大行获得的分红早有雷打不动的用途。汇金的母公司中国投资公司成立时为获得2000亿美元发行了相应规模的国债,每年的利率4.3%―4.69%,每年要交付的利息高达600多亿元。 “中投每天开张的利息成本就是3亿元。”接近中投的人士表示。

根据几家银行的年报推算,2008年,汇金从工行、建行和中行获得的分红总额即在600多亿元。分红率50%,比三大行上市时约定最低分红比率45%稍高,恰恰与中投需要支付的国债利息总额相仿。

即使汇金能把分红率降低到45%,即减少约1504亿元,这对弥补几家银行的资本金缺口相比也是杯水车薪。

“在当前环境下,银行仍要逆周期放贷以支持经济复苏,但银行是否可以通过资产调整来有所作为?”前述股东代表称,当国外银行业金融机构出现资本金困境时,会变卖非主业资产,收缩投资战线,资本金改善的程度更多取决这种资产处置的力度。

他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当银行出现资本金缺口时,并不会立即进行再融资,而是首先自身节流,“要么减少贷款规模,要么收缩杠杆。现在有些本末倒置,银行是先低于资本警戒线,然后再张罗再融资,倒逼股东和资本市场。这说明银行并没有把资本约束当回事”。

不过,2010年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汇金和中投获得国家外汇储备的再注资,汇金由此获得向几大行注资或参加配股的资金来源。“有关方案可能在春节前后就能有结果。”有知情人士透露。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上市,因此即使是汇金再注资,也得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比如参与配股或公开和定向增发,和其他投资者的机会均等。而建立持续的资本补充渠道,这本为银行上市的目的之一。

再融资范文第2篇

关键词:B股市场 纯B股公司 再融资

1.B股市场发展历史

B股是以人民币标明面值,以美元或港元认购和买卖,在中国证券交易所(上海、深圳)上市交易的股票。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建设资金短缺、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不能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为了给国内企业提供一个吸引境外外汇资金的特殊场所,同时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我国在1990年初设立了B股市场。

1991年到1999年,是B股市场发展最好的时期,B股市场曾一度成为全球表现最佳的股市。1999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人民币逐渐显现出升值的压力,外汇短缺成为历史,特别是随着红筹股、H股大量发行上市以及我国企业大量海外上市,B股市场为企业筹集外资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B股的发行上市基本停止,市场处于停滞状态,规模停留在十年前水平。

自1991底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上市发行以来,中国B 股市场已经存在21年,但对纯B股公司来说,近十年除了履行上市公司的义务外,与非上市公司已经没什么两样。

2.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B股市场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改革

2.1资金筹集功能丧失。B股市场设立的初衷是为国内企业筹集外汇资金,但随着外汇资金逐渐充裕、国内企业海外上市增加,B股筹资功能逐渐丧失,从2005年到现在,B股市场筹资额都为零。

2.2资源配置功能丧失。B股上市公司在行业分布上绝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特别是纯B股公司多属普通的竞争性企业。与此同时,B股市场规模小、流动性差,投资者主要为境内外个人,其中境内个人投资者占80%以上,未减持外资法人股数量非常少,B股市场难以通过股权转让进行并购重组,资源配置的功能基本丧失。

2.3市场结构特殊。B股最初仅允许境外投资者以美元或港元投资,2001年政策变化后,境内个人逐渐成为投资主体,目前的投资者有境内外个人和境内外机构,其中以境内个人投资者为主体,境外个人占一部分,而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极小。考虑到投资者结构,B股改革要保障境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同时顾及境外个人投资者的利益。

2.4市场战略定位不清晰。开设B股市场最初目的是通过资本市场吸引境外资金投资,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环境和国际收支环境的逐步变化,作为吸引外资的历史使命已完成,B股市场应尽快转变市场定位,但B股改革呼号了十多年至今无下文。市场战略定位不清晰,政策短期化、实用化导致了B股市场有太多无法预期的制度风险。

3.纯B股公司再融资努力

3.1纯B股公司发展困境

政府监管部门自2000年后再也没有批准过IPO、增发,B股市场处于萎缩状态。目前,沪深两B股市场共有107家公司,其中纯B股20家,沪市和深市各有8家和12家。相比两主板市场2462家A股公司来说,纯B股公司凤毛麟角。由于投资者较少,市场交易清淡,目前A/B股折价率平均在50%左右,估值水平大大低于A股。

纯B股公司由于不能在B股市场增发融资,资本增长全部依靠滚存利润,长期不扩容,使得纯B股公司日益老化,质量难以提高。目前的纯B股公司中发展前景较好的不多, 即使有良好的投资项目,也只能像非上市公司一样,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投资,而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的结果是不合理的财务结构造成安全隐患。

由于只能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发展,大多数纯B股公司处境较艰难。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发展,纯B股公司一方面以一种保守的心态苦苦坚持,不敢进行大规模战略投资。另一方面则四处奔走,希望监管层能格外开恩,允许其突破再融资瓶颈。几乎所有的纯B股公司都向证监会、交易所上报过改革方案。

3.2纯B股公司再融资努力

一方面在发展中遇到困境,迫使纯B股公司必须设法去突破融资瓶颈;另一方面,B股市场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监管层从来没有下发正式文件,给出明确的说法。鉴于此,一些纯股公司不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急切的希望监管层能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给予企业支持。

粤华包B曾在2001年和2002年两次向监管层提出增发A股的申请,但经过较长时间的等待后,得到的答复是暂时不考虑B股公司增发A股的方案,粤华包B增发A股的方案搁浅。据业内人士说,目前纯B股公司单纯的去增发A股获批的可能性为零。

2003年, 粤华包B向监管层又提出增发B股的方案,但没有得到监管层的明确答复。2004年,粤华包B再次提出增发B股的方案,此次获得了管理层的通过。就在粤华包B准备利用融资全力推进项目的时候,又接到监管层的通知,告知其增发方案暂停进行。此后, 粤华包B增发B股方案再也没有进展。

2010年4月26日,伊泰B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向境外投资者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议案。作为纯B股公司的再融资,当时,此举被看做是我国B股市场制度改革迈出了破冰一步。然而不知道原因,伊泰B迟迟没能上市。

再融资范文第3篇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1.58亿元,同比增长63.5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9.18亿元,同比增长148.45%,上半年实现每股收益1.41元,业绩略高于市场预期。公司预计2010年1-9月实现净利润11.1亿元,同比增长96.17%。上半年公司的综合毛利率为23.32%,比去年同期增加2.7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销量大幅增长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原材料价格处于低位,以及装载机价格略有上升。考虑到目前装载机行业产能扩张项目较少,行业竞争格局趋于稳定,未来装载机行业相对良性的竞争环境有希望继续保持,公司装载机产品的毛利率水平受原材料价格影响程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工程机械行业维持高景气

由于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效果持续显现以及区域振兴规划的不断出台,2010年1-6月份,工程机械行业产品需求非常旺盛,工业产值增速持续加快。工程机械行业1-6月份的工业产值增速达到63%,是所有机械子行业中反弹速度最快的。

今年上半年工程机械热销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方面,去年4万亿投资项目处于实施高峰,各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不减;另一方面,去年以来的宽松信贷政策导致买家购买成本低,原本准备租赁的设备可能还不如买来的合算,很多购买方可能本来是准备下半年使用的设备,但因为担心信贷政策收紧提前购买。此外,由于出口市场目前正处于恢复阶段,不少国际工程机械企业转战中国,国内外厂家纷纷出台力度较大的促销政策,客户得到更多的好处,产生了购买或提前购买的意愿。

2010年下半年,工程机械行业预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我们相信国家将继续采取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高铁、核电等基础性建设项目的推进,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对土石方机械的需求。虽然国家宏观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下半年工程机械产品销量增幅放缓,但估计影响程度不会太大。

核心产品市场地位巩固

装载机产品热销:受益于投资的全面回升,公司的工程机械产品上半年销售形势红火,其中,拳头产品装载机销量为20866台,同比增长43%。根据行业协会的统计,上半年国内装载机销量同比增长65%,公司上半年装载机销量增速低于行业,主要原因在于:(1)上半年市场需求以煤炭等行业复苏为主,对龙工、厦工等轻型产品需求较高,而柳工重型机械相对更多应用于矿山采掘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部分企业上半年营销力度较大,抢占市场份额。在未来需求增长温和的情况下,以公司的技术实力和客户优势,在装载机市场的地位将依然稳固。

挖掘机和起重机作为公司重点发展的产品,其销量增速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示公司新支柱业务已成气候。起重机快速扩张:公司2008年进入起重机生产领域,2009年实现销量1300台,成为行业第二梯队代表性企业。201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1181台,同比增长75.7%,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到5.9%。目前公司起重机产能近3000台,预期2012年有望达到5000台以上。挖掘机市场份额相对稳定:2010年上半年挖掘机市场销售实现高速增长,全行业销售挖掘机9.6万台,同比大幅增长97.6%,上半年公司销售挖掘机3003台,同比增长105.4%,市场份额达3.1%,与2009年持平;目前公司挖掘机产能达5000台,预期2011年将达到12000台以上。

再融资增强未来发展潜力

公司8月20日公告称,公司拟向包括控股股东柳工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不超过1.5亿股。其中,柳工集团认购不超过1456万股。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的90%,即20.61元/股。

募集资金将用于年产10000台工程机械项目,年产5000台大吨位汽车、履带起重机项目,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项目,柳工北部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年产装载机5000台、推土机3000台,中恒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增资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等6个项目。通过增发投入,公司将更有能力提升市场份额;液压件产能提升将增加公司产品关键件的自制能力,缓解供给瓶颈;天津基地的扩产,使得公司生产的区域结构更趋合理,有利于北方市场的开拓;增资中恒国际租赁公司将直接提高公司融资租赁的能力,有利于挖掘机、工程起重机等高价值产品的销售。

募投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司研发能力、优化现有产品结构、进一步完善公司的销售和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今后的战略重点是树立装载机、挖掘机和起重机三大核心业务的优势地位;同时,推动叉车和推土机等战略性业务的有效发展;并积极开展二手设备、融资租赁、再制造和物流等新兴业务,形成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募投项目竞争力强,投资收益率较高。本次募投项目主要集中于挖掘机、起重机、液压元件等高端产品研发和制造,预计投资内部收益率分别有望达到17.2%、31.4%和16.2%,投资收益率较高。

再融资范文第4篇

股市跌势“事出有因”

表面上看,当前虽然冰雪灾害已基本过去,但灾后重建的任务还很繁重,而且此刻投资者更感觉到了通胀的压力,由此自然也就产生了对调控继续加强的预期。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今年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7%。尽管有人认为这也未必会促使央行升息,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本身就会因为不确定性太强而缺乏上涨的动力。而且,2~3月份正是限售股票集中解禁的时期,这些新增的股票市值将是以数千亿元计,光一个中国平安就有2000亿元。这样大的股票供应,在市场本身步履艰难的时候出现,这个压力无论如何是不可小看的。显然,一方面是外部市场运行不佳;另一方面是本身大盘环境不好;再加上还有包括限售股流通以及再融资推出所形成的巨大的扩容压力。在这样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股市怎会不跌?

当然,也有人提出,现在周边市场已经出现了好转,而境内市场也已经连续恢复发行新的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并且开放了基金的专户理财和券商的委托理财业务,这似乎表明市场趋势已经开始好转,这就没有再下跌的理由了。

事实上,周边市场是否真的好转,现在还很难下定论。而且即便不考虑这一点,相对于股市所面临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压力,又岂是发行几只基金和规模有限的理财产品可以解决的?人们都清楚,在行情好的时候,基金等理财产品是大家会争相购买的,一旦行情不好了,则立刻变得无人问津。现在市场的主要问题是出在毫无节制地再融资上,这时发几只基金,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都称不上是什么大的利多。虽然,它会在特定的时期短暂地刺激一下股市,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盘的趋势。

公开增发频生祸端

众所周知,在本轮先扬后抑的交易过程中,一改近期缩量的态势,量能明显增大,表达了市场对“狮子大开口”的公开增发方式已是极为反感和相当恐惧。去年,中信证券和万科分别在9月初以数倍于定向增发的价格对流通股股东实施高价增发,认购者已经深套。现如今,人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家公司将推出这样大手笔的增发?二级市场将这些公司视为绩优公司、成长公司、蓝筹公司,看好该类公司,投资该类公司,让该类公司做大做强,难道就是为了得到这样的“回报”吗?而且都不向流通股股东作一点点真诚的解释,只知道“拜会”机构试图通过。既然这样,为什么不采取定向增发,非要公开增发呢?再融资有许多种方式,除公开增发外,还有配股、定向增发、可转债等等,而对二级市场冲击最大的无疑是大手笔的公开高价增发。在未增发时先下跌、在增发后跌破发行价的例子已比比皆是。

在目前低迷的市场状况中,任何利空都有被扩大的可能性,同时公开增发也会成为短期做空的借口、工具、武器,市场各方务必要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实际上,在连续的下跌后,目前在100元以上的个股仅剩下8家,在50元以上的个股也只有近70家左右,由此可见,高价群体已是伤痕累累;另外,大盘权重金融股更是跌势惨重。由于公开增发的阴影存在,使得该板块无法真正进入价值区域,这是近期亟待解决和正视的一个问题。而耐人寻味的是,当恶性圈钱正在逐渐泛滥时,至今却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股市果然已经演变为谁都可以任意圈钱的场所了吗?

恶性“圈钱”压垮大盘

浦发银行的巨量增发消息令沪市再度跳空低开,并一路低走,投资者极为看重的年线又一次被击穿。如果说平安的天量融资导致了上一次的年线失守,那么浦发巨量增发和随之而来的圈钱潮终于又一次压垮了大盘。自从中国平安推出天量融资计划后,短短1个月,已经有44家公司推出了约2599亿元的再融资计划。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年报公布,再融资之风将会越刮越猛,大盘很可能会险象环生。

从市场需求看,由于大盘出现持续调整,人气涣散,市场买盘正逐渐萎缩。换言之,主动性买盘极为匮乏。近期在年线保卫战中,管理层及时为基金申购重新开闸,被市场视为积极的政策信号,故前两次年线保卫战都成功了。但基金开闸放水更多只能作为一种信号,例如之前获批的4只股票型基金,只能为市场提供约400亿元的资金,而浦发一家的增发额度就达到400亿元。至于平安的1600亿元,将吞掉16只尚未获批的新基金规模。

市场的供给已经非常清楚,2008年股市本来已经是限售股的解禁高峰,如今又陡增巨量再融资的变数,市场的承受力将遭遇严重挑战。据最近消息,平安的大股东表示坚决支持平安的融资计划,而浦发也表示将研究增发的具体事项。既然平安可以天量融资,那么中国人寿会不会依样画瓢?既然浦发可以巨量增发,那么另外10多家银行可不可以来个“不圈白不圈”?

疯狂“圈钱”自毁根基

股市脆弱的表现正在向决策层发出一个不容忽略的信号:投资者对再融资行为已经无法忍受!如果忽略这一信号,不对疯狂的再融资行为加以制约,导致投资者因寒心而离场,资本市场的未来将被彻底葬送。

据了解,美国证券监管机构有关再融资的规定中提到,美国上市公司挂牌交易后,要等18年后才有资格进行一次再融资,并且,只有投资者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回报大于其投入的资金,才有资格进行再融资。倘若此规定真实无误,其条件之苛刻,足以阻止恶意的圈钱行为,也足以确保投资者信心不受伤害。而我们对再融资的规定过于宽松。以中国平安为例,它刚刚在去年3月份才完成A股首次公开募股(IPO),在上市不到一年,在它尚未给投资者带来实质性回报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近乎疯狂的多达16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相当于它去年在上海证交所IPO融资规模(400亿元)的4倍。如此贪婪的再融资计划与用抽水机来抽血何异?倘若这种再融资行为得以通过,投资者的信心将被彻底摧毁,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将暗淡一片。

以浦发银行为例。它目前的净资产只有300多亿元,并且其60亿元次级债的再融资刚刚发行完毕,接着就传出再融资400亿元的计划。可以想象,像中国平安、浦发银行这样磨刀霍霍准备再融资的上市公司成群结队。如果所有公司都如此效法,股市将从此遭到投资者唾弃,不仅是彻底步入熊市的问题,它将不再有明天。

应该认识到,中国股市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逆转。仅因限售股解禁增加的流通压力,就已令市场难以承受。而新股发行的快速扩张(2007年沪深A股新股的发行规模超过了4470.83亿元,而美国同年新股发行规模不到400亿美元。A股成为2007年全球融资最大的市场)、再融资规模的继续扩大,正在成为投资者的不可承受之重。

驱逐劣质上市公司

有数据表明,截至去年12月27日,共有188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实现募资约3657亿元包括非现金资产1008亿元,超过2001至2006年6年间的再融资总额。此外,2007年已公布增发再融资预案的上市公司还有242家上市公司。这种无节制的再融资膨胀,正在给股市发展根基带来毁灭性破坏。除非监管层认为投资者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除非认为市场的容纳能力是无限的,否则,必须尽快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疯狂的再融资行为,提高再融资的门槛,叫停那些贪婪的、失去理性的再融资计划,挽救市场的信心,挽救投资者的信心。

再从上市公司自身的发展角度来看,严格限制其再融资对其长远发展也是有益的。如果一个公司不通过给投资者带来足够的回报就可以顺利圈钱,他们哪里来的动力去治理好企业,回报广大投资者?我国资本市场本来就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完整的弊端。由于逆向激励机制无法给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带来正向动力,才导致群体性堕落。追根溯源,这难道不是我国资本市场屡屡让投资者付出牺牲,屡屡让他们伤心落泪的原因吗?现在市场最需要的不是再融资,而是对劣质上市公司的驱逐。生存还是毁灭,已经是监管层目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股市的未来,还是要对上市公司无节制再融资欲望的满足?要资本市场的根基,还是要短暂的、虚幻的?这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一个个的责任。

再融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再融资;资本结构;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再融资,一般是指在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发行上市的公司在境内证券市场进行再融资的行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再融资包括向原股东配售股份、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普通可转换债券、发行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以及普通公司债券等。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不仅可以获得公司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财务状况,而且可以为公司收购兼并提供资金支持,使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

然而,上市公司再融资也不是无条件或永无限度地,企业要想既从资本市场筹措所需资金,又能降低融资成本,并树立在资本市场的良好形象,必须考虑许多因素。本文就这些因素作初步探讨。

一、明确再融资的目的

上市公司如果要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融资,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②进行技术产品创新;③改善公司财务状况;④进行企业购并。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必须在确定融资计划前明确。这不仅是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的要求,也是由证券市场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证券市场是一个公众广泛参与的市场,该市场的行为主体的行为必然受到管理层的严格监管和中小投资者的监督与关注,企业的再融资行为也必须是公开、透明的行为。如果上市公司以保守商业秘密或其他理由作为借口,对融资目的含糊其辞,甚至打算募集资金后再改变用途,这不仅会使监管部门难以核准,也会受到社会公众的抨击,损害其在证券市场上的形象。例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2007年3月IPO,共募集资金389亿元人民币。此后不到一年,又于2008年1月推出高达近1600亿的再融资计划,不仅使本来已处于下降中的股市雪上加霜,也招来众多投资者的诟病,在证券市场造成较恶劣的影响,结果不得不改变再融资计划。

二、选择合适的再融资时机

再融资时机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再融资时机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某些时期,国家对某些产业的发展可能采取扶持或鼓励政策,这时企业进行再融资就比较容易获得通过。而对另一些产业可能采取限制发展的政策,这时企业要进行再融资就比较难以通过。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对于节能、环保、高科技、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等会采取积极扶持的政策,而对于污染较重、耗能较大的产业以及一些竞争性很强的产业如家电、房地产业等则会采取限制性政策。处于这类产业的上市公司可考虑其他融资方式或进行产业逐步转型。②二级市场股价的影响。行为金融学研究成果表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通常是在市值高的时候--市值高于公司资产的账面价值的时候或者是现在的市值高于过去的市值的时候--上市,发行股票,而在市值低的时候回购股票。而在我国现实的证券市场中,选择二级市场股价高涨时进行再融资,不仅可以较顺利通过核准,而且可以提高发行价格,扩大融资规模,同时还可以缩短融资所费时间和降低融资的实际成本。例如,我国证券市场在2007出现了一轮大行情。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共有190余家上市公司实现再融资。其中增发3025.91亿元,配股融资232.54亿元,债券融资280.28亿元。总额达到3500亿元,接近2006年再融资金额的4倍,也超过前6年之和,创下了沪深股市的历史最高记录。

三、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各种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是由公司采用的各种融资方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各种融资方式不同的组合类型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变化。尽管融资方式有很多种,但从总体上看可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因此,资本结构问题实质是负债资本的比例问题。合理的公司资本结构取决于公司经营风险及其与财务风险的配合、公司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公司对风险的承担能力以及管理者的理财观念等。

一般来说,股权融资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资本结构,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而债权融资则有利于公司充分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但也存在恶化公司资本结构,增大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则应该采用较小的财务风险,相应的资本结构应该是权益资本所占比重较大,而负债资本较小;如果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小,则可以承受偏大的财务风险,相应的资本结构也可以采用较大的债务资本比重,而权益资本可偏小。因此,在确定再融资方式时必须进行充分论证,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企业所处的寿命周期阶段及其相应的经营风险大小,比较各种融资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从而对企业财务风险影响的大小,选择最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的再融资方式。

四、降低再融资成本

再融资成本是上市公司再融资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因为融资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融资后企业财务负担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运作状况,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再融资成本的分析。然而,不同的再融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成本,因此,必须分清不同情况,权衡利弊。

对于新发股份而言,除了融资活动自身所带来的成本之外,其成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股本规模扩大,以后支付的股利会随之增加,这将成为公司一项长期的成本负担;②对原有股东利益的摊薄,使其利益受到一定损失,必然受到原有股东一定程度的抵制,使融资方案在公司股东会上难以获得通过;③随着股本规模的扩大,公司的股权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公司原有治理结构的改变,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公司治理效率下降的潜在风险。

对于新发债券而言,除了融资活动本身的成本之外,其主要成本在于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增加,在债券到期还本之前,将形成一笔固定的财务费用,从而加重企业的财务负担。同时,企业发行债券,一般都需要有资产作抵押或第三方提供担保,这些都会构成发行债券的现实成本或潜在成本。

除上述成本之外,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再融资还会产生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例如,选择证券市场融资可能会放弃银行借贷等其他融资方式,从而产生机会成本。另外,通过证券市场再融资可能会花较长时间,花费较多人力和财力而最终难以获得通过。这些因素都是上市公司进行再融资时必须要考虑的成本因素。

五、加强再融资实施过程的管理与控制

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还涉及到企业外部的诸多方面。因此,实施一次再融资行动,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与控制,以确保融资活动的成功。

从企业内部工作来看,首先必须制定严格周密的工作方案,组织高效、得力的管理团队,编制实事求是、同时又具有吸引力的募资方案,组织各种上报材料的编制与上报工作等。

从企业外部工作来看,要认真选择影响力较大、资信好、办事效率高的中介机构,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同时,在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情况下,要做好与战略投资者的沟通、协调工作,向他们介绍本公司的发展战略、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募集资金的具体用途与安排,使战略投资者建立投资信心并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出资购买。

此外,还要做好与公司股东(特别是一些持股比例较大的机构)的沟通、协调工作,争取融资方案获得股东的理解与支持,以便顺利获得股东大会的通过。还要做好与有关部门包括经济管理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使企业再融资方案能够及早获得相关部门的核准。

参考文献

[1] 中国平安再融资事件回顾,北京青年报,2008年1月28日。

[2] 2007年上市公司3500亿元创出新高,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30日。

再融资范文第6篇

所谓换按揭,即“同名转按揭”,是指正处在按揭期间的借款人,为了增加(减少)贷款金额或延长(缩短)贷款年限把住房按揭从一家银行转到另一家银行。目前银行贷款产品花样繁多,“双周供”、“气球贷”、“固定利率贷款”等丰富的节省利息的个人贷款产品吸引购房人。同时各类除股票外的投资产品如商铺投资、黄金投资、外汇投资等正显现出巨大的魅力。因此,同名转按揭“省钱”和“再融资”的特性在此时便受到了理财人士们的普遍关注。

换按揭特性一:省钱

换按揭,可以在不进行房产交易的情况下改变贷款银行及贷款产品。比如近年来央行连续调息,从2006年至今,央行已经调息4次,房贷利率已经由从最初的6.12%飙升到如今的7.20%,而且不排除利率继续上涨的可能。那么选择了浮动利率房贷产品的借款人可以使用换按揭的方式,在不进行房产交易的情况下转为固定利率房贷,从而节省不少利息支出。

案例:

李先生贷款30万购买一套房屋,贷款期限10年,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如果从第2年开始,连续三年,利率每年上调0.27%,那么李先生10年共需还款约406308元,其中包含利息约106308元。可如果李先生使用换按揭的方式,将贷款品种改变为固定利率贷款,那么,10年共需还款约401846元,其中包含利息约101846元。此时,选择固定利率要比选择浮动利率节省利息约4462 元。如果利率每年上调次数增多或幅度加大,那么李先生选择固定利率贷款将会节省更多的利息。

换按揭特性二:再融资

房产价格近年来持续走高。已经贷过款的房屋,由于其评估价同市场价一起水涨船高,因此使用换按揭的方式,改变贷款银行,可以利用房产进行一次再融资。

案例:

陈女士3年前购置60万元房产一套,向银行贷款30万元。最近她打算买车需10万元资金。由于房产已经在抵押之中,她向多家银行打探希望再次抵押贷款未能如愿。伟嘉安捷按揭顾问为陈女士提供的解决方案便是通过换按揭的方式,在产权不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使用“同名转按揭”业务向其他银行重新申请一次按揭贷款。

再融资范文第7篇

【关键词】股权再融资;文献综述;融资效益

一、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

很多学者试图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再融资选择方式的因素,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Smith(1977)和eckbo,Masulis(1992)的研究发现,美国市场的股权再融资并不是选择成本最低的方式进行融资,而相反的热衷于成本相对最高的方式再融资。Smith认为虽然配股的发行成本低于增发,但是上市公司的某些控股人可以通过承销增发新股获得额外的利益,这些看不见的利益来自承销商。Hermano(1981)研究发现美国很多上市公司中有部分来自投资银行的高层,他们可以通过游说或者施加压力的方式使公司通过增发的方式发行新股从而配售一部分股票给董事会成员,且这样的行为并不要求披露,所以美国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了增发。

(二)国内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研究

对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学者得出的观点不尽一致,主要在于选取的时间和公司业绩的衡量指标不一致。肖娴(2014)通过对三种股权再融资方式的实证研究发现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较越高,公司越有可能选择配股作为再融资渠道。并且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比较而言,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越大越倾向选择定向增发。金刚(2014)发现国外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几本遵循优序融资理论,而我国证券市场的却放好相反,相对内部融资来说,更加依赖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不到十分之一。

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效益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再融资后公司业绩的相关研究

传统的财务理论结果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的经营业绩总体出现下滑趋势,并从不同方面做出了解释:Kalayand Shimrat(1987)研究发现,1070-1982年通过增发的上市公司新股宣告前10天与后60天的股价明显下滑。Hess and Bhagat(1985)认为,公司股票的增发数量与股价呈现负相关,增发规模越大,在同等需求下的市场反应越消极,可能导致股价的下跌就越明显。Myers and Majluf(1990)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研究,认为公司内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且发行新股会稀释控制权,因此在市场发行新股时可能会下调对公司预期而导致公司股价下跌。

(二)国内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后业绩的研究

我国对于再融资之后企业的业绩研究大部分局限于短期业绩,并且对于股权分置前后公司业绩变化也受多方面的影响,故我国学者的研究与国外经典理论的结果并非完全一样。(1)对配股后公司业绩的研究:王小哈(2002)通过考察1999年的62家上市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发现这些选择配股的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之后业绩有下降趋势。(2)对增发后公司业绩的研究:陆满平(2002)的实证研究表示,增发新股使公司业绩获得很大幅度提升。上市公司增发会出现短暂的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但随后几年会逐步提高并且趋于稳定。

三、从国内外文献来看我国股权再融资的研究方向

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不一定都能解释我国证券市场的现象并作出相应指导,所以未来在如何优化企业的再融资结构、建立企业再融资风险预警可能会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我国的证券市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在深圳和上海开始股份制改革并且试办证券交易。经过十年改革,中国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但是,股权分置对我国的证券市场影响依然很大,股权分置导致了大小股东的利益不一致,还使国有资产因缺乏流动性而未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对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和金融政策变化等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应该如何选择再融资方式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关于股权再融资后的业绩变化,通过我国证券市场的数据看来,在08年以后选择增发的公司最多,从再融资后的业绩看来,多数学者赞成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在融资业绩低下,在短期内公司再融资后的业绩都出现下滑趋势。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成熟,无法对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之后的长期业绩进行总体的分析。相关的法律制度、监管政策也不是很完善,这可能导致公司再融资前后的评价指标出现误差,无法真实与预测未来市场的偏好和走向,更难以形成适用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经典理论,所以对于我国股权在融资业绩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框架,这也是今后股权再融资方向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研究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Smith,C.W.Jr.Alternative methods for raising capital:rights & underwritten offer.[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7.

[2] 章卫东.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方式选择:配股、公开增发新股、定向增发新股?[J].经济评论,2008(6).

[3] 李晶.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 肖楠.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绩效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再融资范文第8篇

一直以来,理论界对再融资问题的关注,主要侧重于融资结构的理论探讨。为此,从融资结构理论中提炼股权再融资的主要理论并加以阐释。税差学派中的斯塔普里顿从税收角度阐述了采用留存收益这种权益资金的必要。权衡理论关于公司存在最优融资结构的结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行业其再融资方式选择不同。行为金融理论下贝克尔和瓦格勒提出的股票错误定价时机模式以及信息动态不对称时机模式,对适时适宜地进行股权再融资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再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33-02

一直以来,理论界对再融资问题的关注,主要侧重于融资结构的理论探讨,至于股权再融资的有关理论实际上是涵盖于融资结构理论之中。在当前我国力推多种再融资方式之际,从融资结构理论中提炼并阐释股权再融资的主要理论,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对股权再融资做出适时适益的选择。

1 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简述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莱尼(Franco Modigliani)教授与米勒(Merton H.miller)教授于1958年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中,以完美的资本市场假设条件,利用非常巧妙的投资者套利行为和反证法,得出无税的MM定理: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后来的学者通过放宽MM理论中的部分假设条件进行研究,形成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的两大支派:一是以包括莫迪格利亚尼和米勒本人、贝南和斯塔普利顿等人为主,研究各类税收差异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形成“税差学派”;二是以斯蒂格利茨、华纳和阿特曼等人为代表,主要研究破产成本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在此基础之上,税差学派和破产成本主义最后归结到梅耶斯、罗比切克、考斯等人所倡导的“权衡理论”。20世纪70年代后至今,融资结构理论的研究转为注重对信息、金融等外部因素的分析,从而把权衡难题转化为结构或制度设计问题,形成了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结构理论、成本下的融资结构理论、金融契约下的融资结构理论和行为金融下的融资结构理论等。这些融资结构理论以不同的侧重点阐述了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对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为了使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选择有较好的把握,本文针对上述融资结构理论进行提炼,专门阐释与股权再融资方式有关的主要理论。

2 融资结构理论下有关股权再融资理论的阐释

2.1 税差学派下股权再融资理论

税差学派表达了关于税收差异对融资结构产生影响的看法,即,强调债务利息对税收的抵免作用。但税差学派中的斯塔普里顿(Stapleton,1972)却认为,现实的税收环境规定公司和投资者必须分别根据现金流量在利息、股利和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而缴纳税收,正是由于税收差异,而并非是不确定性的存在,才最有可能引起资本成本成为财务政策的函数。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个人所得税超过资本利得税,因此投资者毫无疑问偏好公司采用留存收益的融资政策。“因为利息必须以纳税的的方式支付,这种现实使得负债会导致更多的税收支出”。斯塔普里顿从税收角度阐述了采用留存收益这种权益资金的必要。

2.2 破产成本主义及权衡理论下股权再融资理论

破产成本是指公司支付财务危机的成本,又称财务拮据成本。霍根和西贝特(Haugen and Senbet,1988)认为,破产成本不足以解释最优的负债经营比。无力偿债的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增发新股,回购公开市场上的债券来解决财务危机;并且坚持认为,在完全资本市场上,公司通常是在破产发生前就调整融资结构。霍根和西贝特的理论,强调了无力偿债的上市公司采用增发新股再融资方式对调整融资结构和解决财务危机的作用。罗比切克和梅耶斯(Robichek and Myers,1966)最早朴素地表达了权衡理论思想,他们认为,财务杠杆的提高有助于增加公司的市场价值;但由于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公司不可能100%的债务融资,公司最优融资结构是使股票价格最大化的债务与股权的组合。迪安吉罗和马苏里斯(De Angelo and Masulis,1980)主张的后权衡理论为,最优融资结构在于权衡债务与非债务的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权衡理论关于公司存在最优融资结构的结论,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行业其再融资方式选择不同。比如,药品和电脑公司,不会利用较多的债务再融资,它们的普通股权益占总资本的比率较高,因为这些行业存在诸如产品周期、研究导向、产品责任诉讼等内在的不确定性。

2.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的股权再融资理论

梅耶斯和梅吉拉夫(Myers and Majluf,1984)提出了著名的新优序融资(Pecking Order)理论:公司在再融资时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偏好债务融资,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行股票再融资。Pecking Order理论的主要支持是Myers―Majluf模型,假设公司为投资新项目必须寻找新的融资方法。该模型认为,在不对称信息下,管理者(内部人)比市场或投资者(外部人)更为了解公司收益和投资的真实情况。当项目的净现值是正值时,管理者代表原有股东的利益,不愿发行新股以免把投资受益转让给新的股东。投资者在知道管理者这种行为模式之后,自然把公司发行新股的信息当成消极信号,从而影响到投资者对新股的出价,公司融资成本可能会超过净现值。所以,如果公司具有内部盈余的话,公司应当首选内部融资方式。当公司必须依靠外部资金时,可以发行与非对称信息无关的债券,则公司的价值也不会降低,因此债券融资比股权融资具有较高的优先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