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玉米加工

玉米加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玉米加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玉米加工范文第1篇

玉米秸秆饲料加工技术是采用机械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技术手段,完成从玉米秸秆的收获、饲料加工、贮藏、运输、饲喂等过程的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秸秆饲料加工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玉米秸秆除了作为饲料直接饲喂外,现在有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多种加工技术在实际中得以推广应用,实现了集中规模化加工,开拓了饲料利用的新途径。

1.玉米秸秆青贮加工技术

属于生物处理技术,将腊熟期玉米通过青贮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秸秆切碎、收集或人工收获后将青玉米秸秆铡碎至1~2厘米长,使其含水量为67%~75%,装贮于窖、缸、塔、池及塑料袋中压实密封贮藏,人为造就一个厌氧的环境,自然利用乳酸菌厌氧发酵,产生乳酸,使大部分微生物停止繁殖,而乳酸菌由于乳酸的不断积累,最后被自身产生的乳酸控制而停止生长,以保持青秸秆的营养,并使得青贮饲料带有轻微的果香味,牲畜比较爱吃。

2.玉米秸秆微贮加工技术

这也是生物处理方法,把玉米秸秆切短,长度以养牛5~8厘米、养羊3~5厘米为宜,而养猪需粉碎,这样易于压实和提高微贮窖的利用率及保证贮料的制作质量。容器可选用类似青贮或氨化的水泥窖或土窖,底部和周围铺一层塑料薄膜,小批量制作可用缸或塑料袋、大桶等。秸秆含水量控制在60%~70%,在秸秆中加入微生物活性菌种,使玉米秸秆发酵后变成带有酸、香、酒味家畜喜食的饲料。微贮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玉米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并转化为菌体蛋白的方法,也是今后粗纤维利用的趋势。

3.玉米秸秆黄贮加工技术

这是利用微生物处理玉米干秸秆的方法。将玉米秸铡碎至2~4厘米,装入缸中,加适量温水闷2天即可。干秸秆牲畜不爱吃,利用率不高,经黄贮后,酸、甜、酥、软,牲畜爱吃,利用率可提高到80%~95%。

4.玉米秸秆氨化加工技术

氨化是最为实用的化学处理方法,先将秸秆切成2~3厘米长,秸秆含水量调整在30%左右,按100公斤秸秆用5~6公斤尿素或10~15公斤碳酸氢铵兑25~30公斤水溶化搅拌均匀配制尿素或碳酸铵水溶液,或按每100公斤粗饲料加上15%的氨水12~15公斤。分层压实,逐层喷洒氨化剂,最后封严,在25℃~30℃下经7天氨化即可开封,使氨气挥发净后饲喂。氨化秸秆饲料常用堆垛法和氨化炉法制取。氨化处理的玉米秸秆可提高粗纤维消化率,增加粗蛋白,且含有大量的胺盐。胺盐是牛、羊反刍动物胃微生物的良好营养源,氨本身又是一种碱化剂,可以提高粗纤维的利用率,增加氮素。玉米秸秆氨化后喂牛、羊等不仅可以降低精饲料的消耗,还可使牛羊的增重速度加快。

5.玉米秸秆碱化加工技术

这也是一种化学处理方法,用碱性化合物对玉米秸秆进行碱化处理,可以打开其细胞分子中对碱不稳定的酯键,并使纤维膨胀,这样就便于牲畜胃液渗入,提高家畜对饲料的消化率和采食量。碱化处理主要包括氢氧化钠处理、液氮处理、尿素处理和石灰处理等。以来源广、价格低的石灰处理为例,100公斤水加1公斤生石灰,不断搅拌待其澄清后,取上清液,按溶液与饲料1∶3的比例在缸中搅拌均匀后稍压实。夏天温度高,一般只需30小时即可喂饲,冬天一般需80小时。当前发展的是复合化学处理,综合了碱化和氨化两者的优点。

6.玉米秸秆酸贮加工技术

酸贮,也是化学处理方法,在贮料上喷洒某种酸性物质,或用适量磷酸拌入青饲料贮藏后,再补充少许芒硝,可使饲料增加含硫化合物,有助于增加乳酸菌的生命力,提高饲料营养,并抵抗杂菌侵害。该方式简单易行,能有效抵御“二次发酵”,取料较为容易。此法较适宜黄贮,可使干秸秆适当软化,增加口感和提高消化率。

7.玉米秸秆压块加工技术

利用饲料压块机将秸秆压制成高密度饼块,压缩可达1∶15~1∶5,能大大减少运输与贮藏空间。若与烘干设备配合使用,可压制新鲜玉米秸秆,保证其营养成分不变,并能防止霉变。目前也有加转化剂后再压缩,利用压缩时产生的温度和压力,使秸秆氨化、碱化、熟化,提高其粗蛋白含量和消化率,经加工处理后的玉米秸秆成为截面30×30毫米、长度20~100毫米的块状饲料,密度达0.6~0.8克/立方厘米,便于运输贮存,适用于公司加农户模式,生产成本低。

8.玉米秸秆草粉加工技术

玉米秸秆粉碎成草粉,经发酵后饲喂牛羊,作为饲料代替青干草,调剂淡旺季余缺,且喂饲效果较好。凡不发霉、含水率不超过15%的玉米秸秆均可为粉碎原料,制作时用锤式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草粉不宜过细,一般长10~20毫米,宽1~3毫米,过细不易反刍。将粉碎好的玉米秸秆草粉和豆科草粉按3∶1的比例混合,整个发酵时间为1~1.5天,发酵好的草粉每100公斤加入0.5~1公斤骨粉,并配人25~30公斤的玉米面、麦麸等,充分混合后,便制成草粉发酵混合饲料。

9.玉米秸秆膨化加工技术

这是一种物理生化复合处理方法,其机理是利用螺杆挤压方式把玉米秸秆送入膨化机中,螺杆螺旋推动物料形成轴向流动,同时由于螺旋与物料、物料与机筒以及物料内部的机械磨擦,物料被强烈挤压、搅拌、剪切,使物料被细化、均化。随着压力的增大,温度相应升高,在高温、高压、高剪切作用力的条件下,物料的物理特性发生变化,由粉状变成糊状。当糊状物料从模孔喷出的瞬间,在强大压力差作用下,物料被膨化、失水、降温,产生出结构疏松、多孔、酥脆的膨化物,其较好的适口性和风味受到牲畜喜爱。从生化过程看,挤压膨化时最高温度可达130℃~160℃。不但可以杀灭病菌、微生物、虫卵,提高卫生指标,还可使各种有害因子失活,提高了饲料品质,排除了促成物料变质的各种有害因素,延长了保质期。

玉米秸秆热喷饲料加工技术是一种类似的复合处理方法,不同的是将秸秆装入热喷装置中,向内通入过饱和水蒸气,经一定时间后使秸秆受到高温高压处理,然后对其突然降压,使处理后的秸秆喷出到大气中,从而改变其结构和某些化学成分,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经过膨化和热喷处理的秸秆可直接喂养家畜,也可进行压块处理。

10.玉米秸秆颗粒饲料加工技术

玉米加工范文第2篇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对引导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化经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玉米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低水平盲目建设严重、资源加工转化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避免玉米深加工项目继续盲目建设,控制过快发展,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国家了《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

一、国内玉米生产与消费状况

(一)生产状况

我国玉米生产一直保持波动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玉米产量从2000年的1.06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39亿吨,年均增长5.6%。2006年国内玉米产量达到1.45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比2005年增长3.6%,产量增长中单产增长贡献率占58%。从“十五”期间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产量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单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

我国玉米生产具有产区相对集中的特征。东北地区常年玉米产量占全国的35%左右,华北黄淮地区占34%左右。尽管东北和华北黄淮两个地区都是玉米产区,但在全国的购销地位不同。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而华北黄淮海地区则是季节性玉米调出地区,即当地新产玉米上市后的半年时间内可以实现玉米自给,并有一定外运,而其后的半年则供给不足,需从东北调入。

(二)消费状况

国内玉米消费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消费量从2000年的1.12亿吨增长到2005年的1.27亿吨,年均增长2.5%。2006年国内玉米消费量(不含出口)为1.34亿吨,比2005年增长5.5%。从玉米的消费结构看,2006年饲用消费玉米数量为8400万吨,占国内玉米消费总量的64.2%;深加工消费玉米3589万吨,占26.8%左右,比重呈增长趋势;种用和食用消费相对稳定。

1.国内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玉米是公认的“饲料之王”,在生猪和肉禽、蛋禽饲料生产中,需要添加60%的玉米作为能量饲料原料,才能最佳发挥饲料效力。豆粕、玉米蛋白粉等蛋白类原料不能替代玉米单独作为饲料。以水稻、小麦等其他能量饲料粮来替代玉米,在可供量和效率比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饲用玉米需求也同步增长。2006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1.11亿吨,较2003年的8711万吨增长27.4%,年均增长8.4%。饲料产品中猪饲料占总量的33%左右,肉禽饲料占30%左右,蛋禽饲料占20%左右,水产饲料和反刍类饲料占17%左右。东部沿海十省市和中部六省是饲料主要生产地区,产量约占全国的64%,东北三省的份额约为14%。2006年全国用于饲料养殖业的玉米用量为8400万吨,较2003年的7520万吨增长11.7%,年均增长3.8%。

2.国内深加工业对玉米的消费需求

2003年以来,以玉米淀粉、乙醇及其衍生产品为代表的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迅速。2006年深加工业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比2003年的1650万吨增长117.5%,年均增幅高达29.6%。

二、全球玉米生产消费总体情况

(一)生产状况

全球每年玉米种植面积1.40亿~1.45亿公顷,总产量6.5亿~7.0亿吨,占全球谷物总量的35%,美国、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四国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其中美国40%以上,中国20%,巴西7%,阿根廷3%。2006年全球玉米产量约为6.9亿吨,预计2010年将增长到8.2亿吨,增长18.8%。

(二)消费状况

全球玉米消费量从1999年开始就保持在6亿吨以上,并呈刚性增长之势。美国、中国、巴西、日本等四国总消费量占全球的63%左右。2006年全球玉米消费量约7.2亿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8亿吨左右,累计增长11.1%。

(三)全球贸易状况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2位,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以上。2006年全球玉米贸易量为7891万吨,预计2010将增至8390万吨,累计增长6.3%。近年美国国内以玉米为原料生产乙醇等加工业发展消费更多的玉米,预计将影响其出口增长,从而影响玉米全球贸易量的增长。

(四)全球玉米库存状况

2006年全球玉米库存为9300万吨,比2001年的1.5亿吨降低38%,为过去20年来的最低水平,预计2010年全球玉米库存约为9471万吨,仍将是历史较低水平。同期,我国国有粮食企业玉米库存分别从2000年的1203万吨和2005年的736万吨减少到2006年的629万吨,减幅分比为47.7%和14.5%。

(五)全球玉米供需与贸易前景

从供给看,玉米产量有继续增长的潜力,但短期内空间有限。全球玉米增产主要依靠巴西、阿根廷和美国,由于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玉米增长潜力主要在东北改造低产田。从需求看,全球养殖业和深加工业对玉米需求将继续提高。预计未来5年全球玉米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的格局,全球玉米贸易增长有限,低库存将成为一种常态。

三、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现状

玉米深加工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应用领域广,深加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纺织、汽车、食品、医药、材料、环保、能源、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化石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供需关系趋紧和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高度重视,玉米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玉米深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玉米深加工业高速增长,产量大幅度提高

“十五”期间,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7倍。2006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达到3589万吨,深加工消耗玉米数量占国内玉米产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14.0%提高到2006年的24.7%。一是玉米酒精产量急剧增加,二是以淀粉和淀粉糖为主的深加工业高速发展。

(二)企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所增强

“十五”时期,通过新建、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培育了一批驰名中外的大型和特大型加工企业,整个玉米深加工产业向着集团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集中度逐步提高,如2006年度全国20强淀粉糖企业产量占全国淀粉糖总产量的90%。同时一部分行业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长春大成集团目前已成为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亚洲第一、世界第三且拥有化工醇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西王集团公司年加工玉米达到100万吨,年产淀粉糖70万吨,居世界前列。

(三)产业布局向原料产地转移,集群式发展格局初显

围绕玉米主产区,已形成了东北和黄淮海两个玉米加工业密集带,集群式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2006年,东北三省、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和安徽等8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合计2791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31.9倍,占全国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的82.6%。新增能力最快的省区是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和辽宁。

(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10多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我国玉米加工业传统工艺的改造步伐加快,玉米深加工业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装备对生产技术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水平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吨产品原料消耗、能耗、综合利用、污染治理,还是在新产品开发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玉米加工产品由传统的初级产品淀粉、乙醇向精深加工扩展,玉米生化制品、化工醇、淀粉糖、有机酸等产品所占比重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

(五)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6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705万公顷,占谷物面积的32.7%,比2003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其中,深加工专用玉米播种面积也较快增长。以玉米深加工转化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玉米主产省区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我国玉米深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能扩张过快,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001年我国深加工消耗玉米仅为1250万吨,2006年上涨到3589万吨,比2001年增长1.87倍,年均增长高达23.5%,而同期玉米产量仅增长了26.2%,平均仅增长4.8%,已经出现深加工能力扩张过快,原料供应紧张,价格持续上涨的局面。以酒精为例,我国酒精年消费量为300~400万吨,而东北地区和内蒙、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8省的酒精加工能力已超过10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二)部分企业粗放型加工,初级产品多,玉米转化利用效率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相当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多为初加工或一次性加工,初级产品多,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转化率低,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我国玉米淀粉行业原料平均利用率为95%,比国际先进水平的99%低4个百分点;淀粉得率大型企业为68~69%,小型企业在65%以下;谷氨酸行业部分产品吨产品耗水量为100吨,大大高于20吨的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能耗和水耗还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较大。如味精行业大多数企业吨耗原煤高达2吨以上,柠檬酸行业吨耗水高达50吨以上,味精行业吨耗水高达200吨以上,因此,节能、节水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三)部分企业不搞循环经济,污染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玉米深加工企业成品收率普遍较低,如味精总收率只有90%左右,柠檬酸80%左右,玉米发酵行业尚有10~20%的有机物质在生产过程中流失而成为污染源。玉米深加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目前,我国年产3万吨或以下的小型玉米淀粉加工企业占20%左右,很多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又不搞循环经济、环保工程,全年直接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超过400万吨,成为新的污染源。

(四)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不足,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最终形成

我国不乏高淀粉玉米、高蛋白玉米、高油玉米品种,但我国玉米种植缺乏专用基地,混种混收现象严重,玉米种植标准化水平低,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导致原料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未体现优质优价,影响了农民种植专用原料的积极性,也使加工产品质量不一致,增加了企业的加工成本,影响了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效益,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适度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以及耕地和水资源减少趋势的不可逆转性,决定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产需关系处于紧平衡的态势不会改变。因此,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扩张,将会对国家食物安全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不仅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玉米深加工业本身的健康发展。

一是可能会打破国内玉米供求格局。东北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商品玉米调出区,如玉米深加工业健康有序增长,常年均可调出玉米,年均调出量在1700-2000万吨,满足国内需求,实现国内玉米自平衡。如果玉米深加工业增长过快,盲目扩张,将会打破目前国内玉米供应格局,东北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出现无粮可调的局面,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

二是影响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原料,饲用玉米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且消费数量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若盲目发展玉米深加工业,将会挤占饲料玉米的供应总量,影响饲料工业、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到肉禽蛋奶等人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使人民食物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是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盲目过快发展,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加工企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不仅影响玉米深加工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会造成玉米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四是引发主要粮食品种生产格局的调整。玉米深加工业的过快发展,将导致玉米需求量的上升和供求关系的紧张,推动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扬,进而改变玉米和大豆、稻谷、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正常比价关系,刺激玉米生产的过度扩张,导致挤压大豆、稻谷、小麦生产的发展空间,引发粮食品种结构的失衡。

五是引发国际粮价的波动。随着我国东北玉米供应量的减少,我国南方饲料等加工企业有可能依靠进口玉米弥补国内缺口,一方面国际上不能提供足够的货源,另一方面中国一旦开始大量进口玉米,将改变全球玉米供求格局,不可避免带来国际玉米价格的大幅波动,进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一是控制规模,协调发展。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项目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坚决遏制过快发展的势头,使其发展与国内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

二是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在充分保证饲料养殖业、食用和生产用种对玉米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可用玉米数量适度发展深加工业,确保饲用、食用和生产用种玉米供应安全。

三是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布局,在确保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作为商品玉米产区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适度发展深加工业。

四是立足国内,加强引导。玉米加工产业发展应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思想,加强对玉米初加工及部分深加工产品出口的必要控制,避免加剧国内玉米资源的短缺局面。同时,鼓励适度进口一定数量的玉米,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五是循环经济,综合利用。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玉米深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坚持上规模上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布局的调整,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玉米加工业体系。“十一五”时期主要目标如下。

――保持协调发展。“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保持4.7%左右;控制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保持基本稳定。

――用粮规模控制在合理水平。玉米深加工业用粮规模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控制在26%以内。

――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以东北和华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为重点,加强玉米生产基地和加工业基地建设。到2010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化、集团化进程加快,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建立起安全、优质、高效的玉米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和监管体系,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玉米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副产物得以综合利用,产业链不断延长。到2010年,深加工单位产品原料利用率达到97%以上,玉米消耗量比目前下降8%以上。

――资源消耗逐步降低,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玉米加工副产品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基本原则

《指导意见》指出,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需要坚持控制规模、协调发展,饲料优先、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立足国内、加强引导,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这些原则的基本出发点:一是玉米是公认“饲料之王”,在我国饲料养殖业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玉米是我国饲料养殖业中最重要的能量饲料,国内饲料养殖业消费玉米数量占玉米消费总量65%-70%。豆粕、玉米蛋白粉(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等蛋白类原料必须与能量饲料混合后才能饲喂畜禽,而不能单独作为饲料来使用。但是,随着玉米深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深加工业与饲料养殖业争玉米原料的矛盾开始显现,然而饲料养殖业的产品附加值一般低于玉米深加工业,在原料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等畜产品的需求,必须优先保证饲料发展对玉米需求。二是玉米深加工业对平衡市场供求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稳定和提高玉米市场价格,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如果玉米加工过快发展乃至超过国内玉米供给能力,东北及内蒙古地区调出玉米量将大大减少,使南方主销区的饲料原料从依靠国内供给转为依靠进口,增加国家食物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合理控制深加工业消耗玉米的规模,保持适度发展。三是受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产的可能性不大,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玉米中长期也将存在供给缺口。因此,从供求平衡的角度出发,玉米深加工业发展应坚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基本原则,不鼓励发展出口导向型玉米加工业。

第二,关于发展目标

1.饲料玉米需求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十一五”时期饲料玉米将保持2.8%的速度增长。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内肉蛋奶的消费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推算得到。预测表明,2010年我国肉类、禽蛋和奶类总产量将分别达到9194万吨、3447万吨和4492万吨,超过《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设定的目标;据此预测,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的需求量将达到1.01亿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预计为4.7%。

2.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增长速度。《指导意见》提出,深加工玉米用量保持稳定,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国内玉米生产首先要保证饲料加工业、食品工业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剩余的玉米可用于发展深加工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玉米加工业发展与玉米生产能力相适应。根据前述关于2010年养殖业对饲用玉米需求的预测,加上食品工业和种子用粮的需求,预计2010年这三项需求合计将达1.12亿吨,而2010年国内玉米产量预计为1.5亿吨左右。在不考虑到进出口和库存因素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2010年国内可用于深加工的玉米数量为3800万吨,占同期国内玉米产量的比例为25.3%左右。据此推算,“十一五”后4年深加工玉米用量的年增长率为1.4%左右。可见,未来玉米深加工业发展主要是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发展质量,而不是产能的盲目扩张。

3.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输出总量。《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时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玉米输出总量(不含出口)力争不低于1700万吨,输出总量占当地玉米产量的比重不低于30%。这个指标主要基于以下预测:从需求方面看,南方地区作为国内最发达的猪、禽养殖业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对能量饲料的需求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尽管目前南方部分饲料企业因玉米价格上涨尝试用稻谷或小麦替代部分玉米作为能量饲料,但由于猪、禽对这些替代品的消化能力较低,因此,南方地区饲料加工业对玉米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在一个比较高水平,需要从玉米主产区调入一定数量的饲料玉米;从供给方面看,2010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生产在满足当地饲料和深加工需求后,仍然有能力向国内其他省区外调不低于1700万吨玉米余粮。一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将保持年均2.0%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玉米总产量达到5550万吨。二是“十一五”期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饲用玉米需求将以1.8%的趋势增长,预计2010年饲用玉米需求为1430万吨;玉米深加工业受市场需求、原料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因素的影响,预测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深加工玉米需求量达到1700万吨,加上食用等其他需求约700万吨, 需求总量预计为3830万吨。预计到2010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有超过1700万吨的玉米余粮。而过去几年东北和内蒙古地区正常年玉米调出量为1700万-2000万吨。

4.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指导意见》要求,“十一五”时期玉米深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等的目标。这是参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确定的。同时,考虑到玉米加工业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目前虽然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很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因此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目标提高到95%,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目标高35个百分点。

六、产业布局及产业准入

(一)关于产业准入

由于十一五时期,未出台过玉米深加工方面的产业政策,对地方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缺乏科学引导和宏观调控。特别是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后,玉米深加工业项目投资管理权限已经下发到地方,且都是采用备案制,不少省区已将备案权下放到县。由于缺乏国家监管和宏观调控,各地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争夺资源,竞相上马玉米深加工业项目,从而导致一些地方玉米加工能力快速扩张和无序发展。为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需要区别不同情况,调整玉米加工项目的管理方式,从项目建设规模、企业资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进入玉米深加工产业的企业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条件。一是调整项目的管理方式,对新建或改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改备案制为核准制。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状况,“十一五”时期基本停止核准新建或扩建玉米深加工项目;二是明确行业发展导向;三是对进入玉米深加工的企业提出资格要求,明确了从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资本金、总资产、资产负债率、省级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标准,提高行业的整体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四是设立最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门槛,如玉米、能源、水资源消耗标准等。

(二)关于产业布局

玉米加工业发展的布局依据:一是靠近原料产地,尽可能发挥玉米主产区的比较优势;二是达到合理经济规模;三是形成集聚效应;四是水资源、环境容量、交通运输等条件优越。

七、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二是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

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四是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五是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六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七是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八是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玉米加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贮藏加工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73-02

CultivationandStoreProcessTechnologyofFreshCorns

ZHAO Chang-fuLI Yan-bingFAN Zhi-chao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Tieling Liaoning 112001)

AbstractAs fresh fruit vegetable,fresh corn is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people′s life.The cultivation model was described,the cultivation and storage process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roduction of fresh corn.

Key wordsfresh corn;cultivation technology;store and process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素有“黄金食品”之称的玉米已从人们的主要口粮地位退居二线,成为饲料的主要来源。过去粮食紧张青黄不接时往往以啃食青玉米接济,现在人们吃鲜玉米却成了一种时尚,目前市场上一年四季均有鲜玉米销售。在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鲜食型玉米早就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营养果蔬。

所谓鲜食型玉米是指专门用于食用鲜穗(粒)的玉米品种或类型。我国鲜食型玉米涵盖面较大,包括甜玉米、超甜玉米、鲜食型玉米以及适合鲜食或鲜穗加工的其他类型玉米[1]。我国鲜食型玉米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鲜食型玉米及其加工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产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就东北地区鲜食型玉米引种栽培及贮藏加工技术进行探讨。

1栽培模式

1.1裸地栽培

裸地栽培是鲜食玉米生产的主要栽培方式。特别是贮藏加工原料基地多采用。其优点是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栽培管理方便。在辽宁省,4月20日至7月15日均可播种,但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裸地栽培还可与其他作物套、复种。如早熟玉米―秋菜、春菜―晚茬玉米、小麦―晚玉米等。

1.2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栽培是现在鲜食玉米提早上市的主要栽培方式。特点是上市早、产量高、经济效益高。地膜覆盖一般比裸地栽培鲜穗上市提前10 d 以上。地膜覆盖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提早上市和增加效益。如营养钵育苗加地膜覆盖可比地膜直播提早7~10 d上市。地膜覆盖早熟玉米还可在垄沟套种早熟叶菜如小白菜、菠菜、生菜等。生育期75 d以下的品种上茬地膜覆盖,下茬还可复种1茬生育期85 d左右的品种。如垦糯1号、花甜糯、沈甜2号等。

1.3小拱棚栽培

在鞍山、沈阳等城市近郊小拱棚栽培鲜食玉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小拱棚栽培可比地膜栽培上市时间提前15 d以上。沈甜2号(生育期73 d)和沈甜1号(生育期76 d)小拱棚栽培在6月25日前后就可上市,效益可达3.75万元/hm2。小拱棚栽培可以为下茬提供更长的生长期,一般可复种晚茬黄瓜、晚芸豆等。

1.4冷棚栽培

塑料大棚即冷棚栽培是比小拱棚更早的栽培方式。在沈阳地区,3月中旬就可播种,也可在暖床育苗后移栽。一般早熟品种在6月上旬就可上市。冷棚栽培经济效益高,达5.25万~6.75万元/hm2。用冷棚种鲜食玉米,与种植一般蔬菜相比,省工、省事,且价格稳定,基本无病虫害发生,种植成本显著降低,经济效益相对提高;另外,冷棚栽培玉米也是冷棚蔬菜倒茬防病的良好措施之一。

1.5暖棚栽培

暖棚栽培是适合城市近郊的一种高效益种植方式。在3月初即可播种,也可以暖床育苗后移栽。早熟品种在5月中旬即可上市,可比冷棚提前20 d左右。

2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鲜食玉米穗直接作为商品上市是鲜食型玉米的特点。因此,选择鲜食型玉米主要围绕适口性、营养性、商品性、加工适应性、栽培适应性和丰产性等。好吃是选择鲜食玉米品种的第一要求。没有好的适口性就没有市场。普通型甜玉米要甜、粘兼备,皮薄,柔嫩,味香。超甜玉米要含糖量高,皮薄、质脆而嫩,风味好。从营养方面考虑还要注重所选择品种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含量的多寡。鲜食型品种果穗大小要适宜,苞叶要适当长些、不秃尖、不露尖,粒行整齐好看。丰产性要从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和单位面积上的效益两方面考虑,即高产品种不一定高效益。通常晚熟品种果穗大,产量高。而早熟品种虽然果穗较小,但作为鲜食可提早上市,经济效益高,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品种。作为鲜食抢市场的品种应越早越好,而用于加工的则宜选用生育期较晚的品种。

2.2调节播期,合理密植

鲜食玉米在大面积生产时,需要分期分批上市来保证市场的连续供应。贮藏加工时对原料的采收供应时间亦是如此。因此,生产时间的调节成为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关键环节。时间的调节主要靠2种技术措施实现,即品种选择和播期确定[2-3]。基本原则是小调节靠播期,大调节靠品种,播期和品种综合运用。鲜食玉米种植密度的确定取决于品种和收获目的。早熟、株形紧凑和矮秆品种可以适当密些,反之则稀些。根据不同的商业用途可以采用不同的栽培密度。作为鲜穗上市的品种适当稀植,棒大好卖;而对于鲜玉米粒加工来说,适当密植可有效地提高产量。

2.3田间管理

根据鲜食玉米在田间生长的时间短的特点,鲜食玉米的施肥原则是多施底肥,提早追肥,最好是一次性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实践证明,适当增施磷、钾肥可提高鲜食玉米的品质,而增施农家肥和有机肥效果更为明显。由于鲜食型玉米在乳熟期收获,一般性的叶部病害对其产量和品质不会产生影响。在北方,丝黑穗病是主要的防病对象。特别是春播时应该使用专门的药剂进行拌种。鲜食玉米的虫害与普通玉米相同,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玉米螟,其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鲜食玉米的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对玉米穗部害虫的防治应该采用生物农药,以减少鲜食玉米的农药污染。

2.4采收

无论鲜食还是加工,对鲜食玉米的采收都有严格要求。采收过早在影响产量的同时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品质,不仅鲜食口感差,风味、营养也都不好;过晚采收虽然产量较高,但品质严重下降,含糖量也下降,果皮加厚变硬,失去应有的鲜嫩风味,商品价值和加工价值降低,因此应适时、及时采收。

3贮藏加工技术

3.1贮藏方法

贮藏方法有低温冷藏和冷冻贮藏2种方法。贮藏用鲜食玉米的采收应在上午露水干后趁凉爽采收,并及时运送到预冷室预冷以散去田间热,使果穗温度降到3 ℃以下。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消耗、延缓成熟老化。根据试验测定,鲜食玉米采收后在常温下(25 ℃)贮存1 h相当于在0 ℃条件下贮藏10 d 。预冷后应及时进行贮藏。若低温保藏,应保持库内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使果穗出汗,增强呼吸作用,进而引起霉变。由于玉米果穗在离体后继续成熟过程较快,因此低温保藏不宜作为长期贮藏,宜作为延缓销售或延缓加工方法。预冷后若冷冻贮藏应先去掉苞叶(或仅留1层苞叶),同时应保持库温稳定。

3.2加工方法

鲜食玉米的加工是丰富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已有的定型产品,如鲜粒加工(罐头、速冻)和整穗加工(速冻穗、整穗型软包装罐头)外,还可加工成鲜玉米八宝粥、鲜玉米羹、鲜玉米酱、鲜玉米汁、玉米香肠等食品[4]。

4参考文献

[1] 史振声.特种玉米栽培与加工[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 陈海洲.小棚西瓜套种鲜食玉米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8,24(3):33.

玉米加工范文第4篇

1 糯玉米子粒作为鲜食食用

作为鲜食的糯玉米,一般授粉后30天,乳熟后期及时收获,糯玉米的品质可达到最优,不仅口感甜黏,而且营养丰富,鲜食极佳。糯玉米的子粒,含糖量在7%~9%之间,干物质在33%~38%之间,赖氨酸的含量高出普通玉米16%~74%,内容物较多,黏软清香,具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很好的适口性,易于身体消化吸收。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冷库储藏糯玉米,随着技术的进步,水煮、清蒸糯玉米的单食用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现在通过抽真空压塑包装,不仅能长时间保存,不易变质,且保存了糯玉米独特的香甜味。通过利用最新优化的包装技术,可以一年四季满足市场需求,是对鲜穗供应淡季的充分补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有的甚至形成了不需加热即可食用的新产品。

2 糯玉米子粒进行深加工为特色食品

糯玉米子粒富含维生素B1、B2及多种氨基酸,特别是有机硒的含量是普通玉米的5~10倍,具有防癌抗癌之功效,是天然的营养保健食品。将糯玉米子粒清洗、熬煮,配以红小豆、大枣、桂圆等食材,可制成保健罐头。如糯玉米粒罐头、鲜糯玉米软罐头、糯玉米糊罐头、珍珠百宝粥等。还可将糯玉米加工成粉,做成糯玉米泥、糯玉米奶粉等,激发食欲,易于消化,调节了人们的饮食结构。这样的深加工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不高,但随着人们对生活标准要求不断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今后市场中的比例会逐步上升,成为深加工产品新的经济增长点。

3 糯玉米深加工成嫩糯玉米汁饮料

用嫩糯玉米榨汁,汁液里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比普通玉米高2倍,比大米、面粉高10倍以上,维生素A含量每克高达5~7毫克,比普通玉米干籽粒高3~5倍,还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镁,这些元素共同作用是可刺激肠壁功能,提高肠道吸收能力,增强肠蠕动,防止便秘、降低胆固醇而减缓动脉硬化的形成、预防胆结石。所以经常食用鲜糯王米对预防食道、胃及肠等消化系统病变具有促进作用。

4 糯玉米作为酿酒的丰富材料

通过对糯玉米的加工,发酵,可酿成低度黄酒,或具有独特风味的啤酒及陈醋。黄酒的颜色纯正,并具有独特的玉米芳香气味,浓郁而甘甜,微量元素丰富,可添加中药材,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增加其药用食补价值。用糯玉米酿制黄酒,可以解决黄酒原料来源,既找到了一条玉米加工的新路,又降低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5 糯玉米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

糯玉米工业加工最大的优势就是糯玉米淀粉的特殊结构。可加工生产成95%~100%的纯天然支链淀粉和蛋白粉,籽粒的表面蜡质状、不透明、无光泽,水解后变成糊状,加碘液显示红褐色。支链淀粉在食品及工业原料中应用广泛,可加工成增稠剂、乳化剂、黏合剂、添加剂和悬浮剂。主要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黏合剂、铸造、建筑、石油钻井和制药业等众多部门。糯玉米为原料加工生产变性淀粉可大大降低成本,且市场潜力大、供不应求,项目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6 糯玉米深加工为优质家畜饲料

玉米加工范文第5篇

一、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概况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科区玉米种植面积达到了1073万亩左右,平均亩产904斤,总产量在485万吨左右。有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的玉米加工酒厂,还有玉米淀粉、糖化酶、饲用金霉素、糠醛等生产厂家。2002年以来,通辽市又陆续引进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玉米深加工项目,达产后通辽市年产350万吨的玉米便可以实现全部就地加工增值。科区玉米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如岳泰公司、万顺达公司、力牛等大型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玉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提高。

(二)玉米深加工主要产品情况

1.玉米淀粉。玉米深加工行业的基础就是玉米淀粉,我国又是淀粉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科区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玉米淀粉加工做大做强。2.玉米乙醇。玉米是乙醇的主要原料。随着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的大量消耗,各国对用粮食来制造燃料的需求逐渐增大。虽然我国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对生产玉米乙醇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是加工玉米乙醇,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3.变性淀粉。玉米变性淀粉也是玉米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建筑、石油化工和医药等行业。这对科区的玉米加工企业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4.淀粉糖。从国家的政策导向看,淀粉糖属于玉米加工行业潜力较大的产品,未来产量还需有进一步的增加。5.赖氨酸。随着饲料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赖氨酸的需求量也将逐渐加大。6.化工醇。化工醇可以成为石油化学物的替代品,和玉米乙醇相似,它可以替代石油资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进口,缓解一定程度的石油供应压力。所以化工醇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科区玉米加工业虽然在一些龙头重点企业的带动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和世界的先进标准和我国一些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较短

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的核心。往前衔接玉米生产,往后衔接了第三产业,所以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中科技含量高,转化增值效率最高的核心产业。科区的玉米深加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产品的加工,比如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油等产品;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加工的基础上,再加工成玉米糖浆和各种变形淀粉、酒精等产品;第三层次是以第二层次的各种糖发酵,然后加工成黄胶原、甘油等产品。从科区玉米加工产品来看,加工产品的层次较低,绝大多数还是初级加工产品。科区内企业玉米加工生产能力不足,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品种少,档次低。另外科研投入的不足和缺乏专业科技人员等因素都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较短。

(二)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

玉米初加工产品的增值仅是玉米原值的1—3倍,但是深加工产品的增值却可以是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世界上以淀粉为原料加工的变性淀粉达到200多种,我国却只有几十种,科区的种类就更少,而且80%以上的玉米加工产品属于粗加工,基本上都是淀粉、酒精、味精等产品。所以科区依然缺乏能承接上下游产品进一步深加工的大型企业,也谈不上与汽车、化工、医药等领域相结合的现代玉米产业,从而导致了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不高的问题凸显。

(三) 玉米深加工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严重

多年来,科区玉米深加工产业一直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导致了重复建设和产品雷同。从数量上看,玉米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多一些,但是真正发挥加工能力,有较强的市场效益的大企业并不多。科区现在玉米加工产能达到500万吨,但是实际加工能力是350万吨,产能过剩问题显著。尤其在科区实施发展玉米经济的新思路之后,投产了一大批玉米深加工项目,这些项目中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很严重,而且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发酵技术和提取工艺落后,一部分玉米深加工企业已经处于了亏损的状态。

(四)部分企业废弃物大量排放,污染严重

首先是由于科区内玉米加工企业的技术能力有限,不能对玉米相关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加工,秸秆开发利用落后于其他省份。大量秸秆不能被利用,直接在田地里焚烧掉,污染了大气环境。其次,玉米深加工行业是个用水大户,但是内蒙古又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省区,这样就制约了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用水多,排水也多,对应的废水处理也多。玉米深加工产品,需要在水中通过生物发酵的方式提取精制得到,所以生产过程中必然产生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一般来说,每吨味精要排放废液10—14吨;每吨柠檬酸要排放废糖液10—14吨。玉米制作淀粉产生的浸泡水,每加工一吨玉米,就会排出质量分数为8%—10%的侵泡水0.6立方米。目前这些废弃物仍有大部分找不到出路,多数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回收利用能力不强,而且不注重环保工程,直接排放,造成了新的污染源。

三、促进科尔沁区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加大扶持力度

经过近年来的摸索和反复实践,科区已经达成了共识:要把玉米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把玉米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定位在增加玉米附加值,在精深加工上做大做强。因此,政府应该对玉米深加工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支持政策,加大对玉米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对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的投资补贴;还要加大对种植玉米农民的直接补贴,保证玉米的充足供应;另外加快农村金融的改革步伐,对玉米主产区和加工给予有力的金融扶持。

(二)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玉米产业链较短时,必然导致玉米的消耗量较大,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玉米的第一层次加工的产品可增值1—2倍;第二层次加工可以增值5—10倍;第三层次再加工产品的增值达到10—100倍。因此以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产品,如维生素、抗菌素可增值几十倍,这样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科区应该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市场上有前途和竞争力的产品,增加深加工产品的种类。在向后延长产业链的同时,还可以反向思考,考虑向前延长玉米产业链。比如,玉米秸秆可以作为饲料的一种生产原料,随着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玉米芯可以用来制造木糖醇,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加,木糖醇制剂以及保健品也逐渐热销。玉米芯还是糠醛的重要原材料,糠醛的用途特别广泛,用它直接和间接合成的化工产品达到1600多种。所以说,在延长玉米产业链的方面,不管是向前还是向后延伸都还大有作为。

(三)整合深加工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面发展

玉米深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时,很难实现规模效益,这样不但造成各企业的重复生产无序竞争,还由于其实力有限,科研以及设备的投入不足,造成玉米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所以整合玉米深加工企业,扶持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重点企业,可以提高科区玉米深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企业集团有较高的能力来加快玉米现代技术的转化,开发出新的品种,促进对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能力,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

(四)树立循环经济思维,承担企业公民义务

经过近年来的规范与引导,很多污染比较严重、设备落后的小企业纷纷倒闭或被兼并重组,生态破坏现象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在玉米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的有机废水是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仍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科区政府坚决不引进污染严重的高耗能企业,并且下大力气进行了企业的环境整治。例如,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市区环保部门联手,把梅花味精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做成复合肥,还原到农田里,并且引进环保技术,实现污水的自动化控制处理,使处理后的废水基本达到饮用水标准。像这样成功的案例应该在有实力的企业中进行大力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确保企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玉米加工范文第6篇

关键词:吉林;玉米加工;产业现状;科技创新

0.引言

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它是人类主要使用的农产品,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也同时是人类重要的工业原料来源。其特征是可加工空间大,产业链条较长。据相关统计显示,世界上已经开发出来的玉米加工产品多达几十类,数千个品种。每一品种都可形成产业链,每一条产业链都牵引着一个大产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后,其产品的附加值比卖玉米原粮增加效益3—100倍以上。[1]吉林省具有十分优越的光、热、水、土条件。除东部高寒山区和西部部分少雨干旱地区之外,大部分地区都适合于玉米生长,具有不可多得的地域优势。吉林省玉米生产的优势,为玉米加工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一、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现状

吉林省位于我国东北的中部,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现有耕地面积522.48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8%。农耕土壤条件优越,土质肥沃、结构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生长。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 5.1℃左右,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400—950毫米之间。[1]

(一)产业规模大,种类齐全

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省共有农副产品加企业2586家,占制造业单位总数的30.6%,从业人员89413人,占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4%;其中规模在500—2000万元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253个、从业人员15674人;20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83家,从业人员29636人。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涉及玉米加工业玉米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3大类;包括糕点及糖果制造、调味品制造、酒精及饮料酒制造等9个中类,初步形成了比较齐全的玉米加工业体系。

(二)龙头企业显现

与过去相比,企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格局有所改变,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超亿元的企业9家,在吉林省所占的比重较大。

(三)主导产业明显

吉林省的玉米加工业的发展速度迅猛,逐步发展成为吉林省加工业的主导产业。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在2005年占全省加工业的2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玉米加工业中的应用,使玉米加工业在2010年占全省加工业的45%左右,比2005年增长了1.8倍左右。

二、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玉米加工业产业结构层次低

吉林省玉米加工业主要是以农副玉米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玉米制成品水平低,企业整体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自我发展不足,企业衔接不紧密,严重制约了吉林玉米加工业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在行业加工方面,食物资源总体上粗加工行业多,精深加工少,特殊人群食用的玉米发展不够,不能满足不同人群对现代玉米加工的发展需求。深究产品结构,我们发现产品花样少、档次较低、包装较差;大众产品居多,高档产品少;产品类型趋同,更新换代慢,不能适应市场日新月异的变化需要。

(二)生产集中度低

吉林省玉米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小型或微型企业,龙头企业较少,最终导致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能力低下,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设备较为落后,产品更新换代较慢,竞争后续能力匮乏。并且玉米加工行业对企业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可是因为吉林省大多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达不到合理要求,形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弱、抵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客观现状,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吉林玉米产业的发展壮大的“瓶颈”。

(三)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玉米加工历史上是农业和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时的首选行业,入行门槛较低。[2]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部分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客观上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即使今天

仍有大部分企业仍沿用简陋的厂房、简单的设备和传统的生产技艺,就整个行业而言,由于企业规模小,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仍显不足。

(四)多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个体私营企业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而在企业管理水平上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至今没有摆脱家族式管理小作坊式经营的模式;企业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企业管理水平的低下,必然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发展变化缺乏预见性,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设想。

三、吉林省玉米加工业发展对策

(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发展状大四个优势玉米产业:即畜禽肉制品业、面制品业、果汁加工业及调味品业。 大力开发四个现代玉米产业:即乳制品业、保健玉米业、休闲玉米业和玉米添加剂业。乳制品业应推广普及质优价低的学生奶,满足广大中低层消费人群;保健玉米应大力开发大豆粉产品。[3]休闲玉米的重点是开发新型膨化玉米、焙烤玉米和新型炒制玉米;玉米添加剂业继续坚持“安全、天然、营养、高效、复合型、多功能”的发展方针。

(二)重点打造,生态玉米种植从企业层面讲,要对产品质量好 科技含量高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使其尽快壮大,同时,要按照集群经济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整合玉米加工业资源,发展园区经济,加速其集聚化进程,发挥其集聚效应,促其成为吉林省新一轮玉米加工业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健康、保健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的兴起,更加快了人们对玉米质量的需求。这为吉林扩大玉米发展规模,发展绿色优质玉米工业提供了很大空间。值得重视的是,农村玉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也开始有数量型向质量型转移。从目前情况来看绿色玉米市场前景广阔,大力发展绿色玉米,将为吉林玉米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创新科技,推动深加工。

一是积极引进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薪技术和成果,使之应用于玉米加工业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上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步伐,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加速形成技术创新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产学研联合,鼓励玉米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加强合作,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有机联合体,促进玉米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

(四)创新营销管理模式。

吉林省玉米企业大多为小企业,在产品销售存在着诸多问题,可积极的吸收借鉴产销分离以销定产的营销模式,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效营销方式,形成以销售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的良性循环。

四、吉林省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趋势

(一)丰富多样化

近10年间,我省玉米加工品种已从单一的谷物淀粉类主食发展到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禽蛋等多品种的主食,并显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快捷方便化

快餐业发展战略目标是,逐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快餐品种,供应的对象先以流动人口为主,逐渐扩大到城市工薪阶层和学生阶层等;发展要求高速度,年平均增长不低于20%,其工农业收入要从现在占饮食业的30%增长到50%。

(三)无害卫生化

我国目前的大多玉米为达到“色”美之目的,滥用多用玉米添加剂,包装因工艺、技术等落伍而大量采用塑料包装、复合材料容器等,毒性较大。因此,我国尚待开发和生产、填补的玉米包装空白还很多。

(四)精细高级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玉米质量的精细要求和档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虽以发展大众化玉米为重点,但发展中高档玉米粗杂粮制品已提到议事日程。如专用系列面粉中的面条粉、油炸粉、自发馒头粉;大米中的黑米、红米、紫米;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等等。

(五)多功能保健化

未来的玉米不仅要求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还要具有治疗慢性病和防病保健的医疗作用,成为多功能的保健玉米,副玉米的药用价值也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青睐。

注释:

[1] 顾莉丽.《吉林省发展玉米加工业的研究》[d].学位论文 2004。

[2] 罗锦宏.《廊坊市食品加工业的现状及发

展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

[3] 敬艳丽等.《河南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成就、问题与对策》[j].《商品与质量·前沿观察》,2010年。

参考文献:

[1] 王红.《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军.《玉米期货市场对新疆玉米产业保障作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3] 姜会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

玉米加工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玉米产业;种植面积;黄金产业

    1玉米在我国的需求情况

    按照玉米的用途不同,玉米在我国的消费可以分为饲料、实用、工业、种用及其他消费。其中玉米在饲料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我国玉米需求总量的70%左右。而从近几年的数据来看,玉米在工业消费中的需求正在迅猛增长。目前我国的玉米加工正在由以淀粉、酒精、饲料为主的初加工向以赖氨酸、变性淀粉、化工醇为主要产品的深加工和生化加工转变,其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汽车、纺织、电子等多个领域。其中尤以燃料乙醇工业发展迅速,对玉米的需求呈显着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区深加工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北粮南调”格局也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玉米需求量的提高,昔日农民卖粮难开始转变为玉米企业买粮难。不久的以后,北方的当地玉米将仅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粮食无需外运,有望形成“南粮北调”。因此政府与农民朋友都要重视玉米产业的发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玉米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2种子选育,玉米丰收的基石

    只有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才能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近几年来,我国以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科研育种步伐,在优质玉米种子选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在选育好种子的同时,我国还积极开展夏玉米超高产攻关研究。部分地区实行“科研成果+示范基地+农户”的技术推广模式,创造了连续几年的高产记录。另外品种的选择还应坚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切实抓好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建设。使玉米制种尽快已成为我国农业方面的一大主导产业。

    3种子推广,农民增收的保障

    有了好的品种,还要抓好良种推广,才能把品种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我国把培育壮大种子经营主体作为种子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有能力扶持谁。把提高检测手段和加强制度建设作为重点,严把种子质量关,确保用种安全,常抓不懈。各级检测检验部门严格检验程序,实行普检与抽检、自检与复检、室内检验与田间检验相结合,建立了质量保证卡、跟踪卡、反馈卡等一系列质量保证制度。

    4玉米加工,农民增收的希望

    丰富的玉米资源,也促进了我国玉米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立足玉米资源优势,把发展玉米加工业作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食品加工业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现有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努力提高玉米综合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促进了玉米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初步形成了玉米加工业原料生产基地化、加工制品优质化、产加销一体化的格局。 

    5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玉米消费能力不足,且国际竞争力偏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保护和稳定我国玉米产业,国家和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南进北出等。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之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促进玉米消费的措施。现在国际市场形势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玉米成为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之后,未来全球玉米供给能力尚不明确,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国的玉米消费政策。玉米深加工行业对玉米的需要能够引起粮食安全、饲料价格上涨、肉价上涨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国的玉米消费政策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要从世界的粮食可能的供给情况出发。

    参考文献

    [1]蔡鑫茹、檀国庆、王玉贞,等.各类玉米产区生产与需求动态及调控对策.吉林农业科学,2006(05).

    [2] 齐晓宁、王洋、王其存,等.吉林玉米带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地理科学,2002(03).

    [3] 桂林国、王世荣、赵天成.玉米在红寺堡灌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及发展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2(04).

    [4] 高聚林、刘克礼、吕淑果,等.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的营养品质研究[J].玉米科学,2004(S2).

    [5] 岳德荣.科技创新与玉米产业发展.玉米科学,2006(05).

    [6] 刘克礼、高聚林、吕淑果,等.不同类型玉米饲用栽培物质生产特性研究.玉米科学,2004(S2).

玉米加工范文第8篇

7月华北玉米继续上涨阻力较大

7月份以来,华北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价小幅走低,截至目前,山东潍坊地区深加工企业14.5%水分玉米进厂价1880-2000元/吨,部分企业较上周(6月27日-7月3日)下调10-20元/吨;河北石家庄地区玉米进厂价1850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河南鹤壁地区玉米进厂价1950元/吨,与上周基本持平。后期来看华北地区玉米价格继续上涨的阻力较大,一是小麦能够部分替代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二是6月底部分贸易商开始释放前期库存,与此同时,正常轮换工作也开始启动,加上前期用粮企业大多备有1个月左右的库存,华北地区用粮缺口逐渐缩小。三是华北地区多数深加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较高的玉米库存,监测显示,目前平均库存水平在4周左右的加工用量,加上在途库存可接近2个月,深加工企业采购策略趋于稳健,收购量超过加工量即下调收购价。四是华北地区多数饲料企业玉米库存整体低于深加工企业,库存普遍低于1个月的加工用量,且在途库存量并不大,但饲料企业并不急于提价收购玉米,主要是因为目前库存的玉米可集中用于生产猪料,而禽料玉米可用超标小麦来替代。目前华北黄淮地区价格集中在1600-1900元/吨的超标小麦数量较大,尽管优质玉米已经不多,但饲料企业并不紧张。五是政策性玉米可能增加供应,市场传言第二批临储转一次性储备的玉米即将开始销售,其中包括华北地区近百万吨的2014年产东北移库玉米。综合来看,7月华北地区继续上涨阻力较大,但由于总体供应仍不宽松,大幅下行的可能性也不大。

近期国内超期临储玉米成交惨淡

7月5-6日我国超期临储玉米成交惨淡,总投放量222余万吨,总成交率9.1%,较上周下降14%,其中吉林玉米成交均价1716元/吨,轮换玉米1800元/吨,周比价格上升30元/吨,黑龙江省玉米成交均价1460元/吨,周比下降30元,山东省7月4日-7月10日停拍。本周(7月4-10日)有关部门继续投放超期存储和t囤存储玉米,投放总量为200.1万吨,上周为224.4万吨,之前一周为292.8万吨,超期存储玉米投放量已经连续3周减少,其中黑龙江省超期存储玉米投放量为127.1万吨,占本周投放总量的64%,上周为65%,之前一周为58%。据悉过去三周黑龙江省超期存储玉米成交率分别为10.22%、18.77%和12.55%,低于临近的吉林省,主要是因为黑龙江部分玉米分布地区偏远,运输成本较高,且部分玉米品种并不是市场的首选。而华北地区(冀鲁豫晋)投放量降至极低水平,本周不足0.1万吨,上周不足0.2万吨,之前一周为3.6万吨,过去三周华北地区主要粮源是贸易商的余粮以及前期采购的超期存储玉米,华北地区投放量降至极低水平,将加速上述粮源的消耗。

酒精企业加工利润状况良好

7月份以来国内酒精价格稳中有涨,副产品DDGS价格回落,截至目前,黑龙江肇东地区酒精(普级酒精含税价,下同)出厂价4700-4750元/吨,吉林四平地区出厂价4650-4750元/吨;山东潍坊地区出厂价5000-5100元/吨,与上周持平;河南南部地区出厂4600元/吨,比上周上涨50元/吨。黑龙江肇东地区酒精企业DDGS(蛋白含量28%,脂肪含量3%)出厂价2050元/吨,与上周持平;吉林四平地区出厂价2100元/吨,比上周下降100元/吨;河南南阳(蛋白含量26%,脂肪含量10%)地区出厂价2050元/吨,比上周下降100元/吨。尽管当前酒精消费仍然较为清淡,但一方面7月份国内酒精行业迎来检修季,酒精供应量将有所下滑,对酒精价格有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吉林地区6月底结束对深加工采购玉米150元/吨的补贴,补贴结束后加工利润下降导致酒精企业对酒精挺价意愿较强。受国内豆粕价格下跌拖累DDGS价格走弱,此外,南方洪涝灾害严重,水产养殖及生猪养殖遭受打击,可能影响后期饲料需求也导致DDGS价格承压,但后期酒精企业检修将影响开工率,在一定程度上能限制DDGS跌幅,据了解,目前河南南阳地区酒精企业加工1吨玉米理论加工利润为86元/吨,比上周下降18元/吨,吉林地区酒精企业为80元/吨,比上周增加13元/吨。酒精企业能够使用低质玉米有利于其降低成本,但受厂家检修影响,本周酒精行业开工率估计为52%,比上周下降2个百分点,预计新季玉米上市后酒精行业开工率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淀粉企业加工利润有所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