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技能型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制造业

我国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的调查表明,技工短缺已成为中国的普遍性问题,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重超过99.5%,中小企业的产值在制造业中的产值比重超过70%,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浙江经济的竞争力。近年来的“技工荒”不仅严重影响了浙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很多浙江中小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浙江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在全国具有代表性,为此,我们对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的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进行实地调研,以期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提供借鉴。

一、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

(一)样本企业概况。我们在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期间,按分层抽样的原理,选择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中的409家中小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达67.4%。按所属产业、所属地区、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和创办时间等5个项目对样本企业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浙江制造业的全部中小企业,但样本企业覆盖了整个浙江地区制造业的主要战略支柱产业,相关数据足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目前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状况。

(二)技能型人才现状。

1.技能型人才数量。本次抽样调查的276家样本企业的职511,总数为162 945人,其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23 414人,占样本企业全部职业总数的14.37%;按一般通行的技术工人占职工总数50%的统计口径计算,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缺口比重为35.63%。调查还发现,样本企业目前有技能型而尚未经过职业技能鉴定的技术工人有38 945人,占职工总数的23.90%,如果加上这部分技能人才,样本企业实际的技能人才总数为62 359人,占全部职工的38.27%,缺口比重为11.73%。由此可见,目前浙江省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持证上岗比例较低。

2.技能型人才技能等级结构。在被调查的23 414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中,技能型人才结构呈现非常明显的金字塔型结构:初级工12 814人,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54.73%,是“塔基”;“塔身”为中级工,共7624人,占32.56%;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三者(即高技能人才)合计为2 975人,仅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12.71%,是“塔尖”。尤其是高级技师有192人,仅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0.82%,比例极低(见表2)。这与先进制造业国家技能型人才的鼓型结构(初级工15%,中级工50%,高级工35%)相比差距较大,表明当前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高技能型人才数量、比例严重不足,缺口较大,已成为众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突出问题。

3.技能型人才学历结构。调查显示,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以高中、初中学历层次为主,两者相加占全部技术工人的73.58%,而大中专毕业生只占13.36%,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技能型人才总数的4.27%。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相比,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整体学历明显偏低,这在客观上加大了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难度。同时,由于技术工人整体素质偏低,使很多科技创新成果难以转化,阻碍了企业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的引进和使用,对浙江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4.高技能型人才群体的年龄结构。从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43.26%,31~40岁的技术工人占33.27%,41~50岁的中年技术工人占17.83%,老年技术工人(50岁以上)占5.64%。可见,技能型人才总体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40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已成为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实现者。但调查发现,被调查企业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46岁以上的占40%多,青年高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几乎没有技师和高级技师。随着老一代高技能型人才的逐渐退休,许多企业原本就短缺的高技能型人才将后继乏人,面临断档的危险。

二、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

(一)2008~2012年期间样本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预测。我们在对每个样本企业现有技能型人才数量和未来5年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调查的基础上,按产业统计汇总后得到表3。

从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及占需求比例看,2008~2012年期间被调查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总量将达149 111人,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为86 751人,需求缺口大于现有技能型人才总数,这说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为23253人,占总需求缺口的26.80%,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纺织、服装业,需求量为14 309人,占总需求缺口的16.4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为13 497人,占15.56%,居第三;石油化学工业、特色轻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需求缺口分别为11 659人、8 586人、8 292人,分别占总需求的13.44%、9.90%、9.56%;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钢铁工业两个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占总需求的比例最低,分别占5.06%和3.19%。

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看,今后5年样本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需求将增长139.12%,每个产业样本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均超过100%,这说明各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其中,钢铁工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幅度最大,为236.17%;特色轻加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和纺织服装业三个产业未来5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分别达183.98%、183.85%和149.15%,均高出平均增长率。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需求增长幅度大致相当,分别为122.72%、122.64%、121.42%和120.30%。

(二)各产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类型。由表4可知,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四大产业的中小企业急需大批金工、装配、计算机操作、嵌入式控制设备安装维修等方面的通用技术工人,同时这四个产业的企业对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技术、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技术带头人与技术骨干需求也较为迫切。此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继续保持和发展输变电设备、高低压电器、电机、电光源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还需要大量电气工程、感应电机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等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中小企业急需机械设计与制造、模具制造、铸造锻造等领域技艺精湛的高级技术人才。光机电一体化产业的中小企业对网络视频技术、电气、光学仪器设计、光学特种工艺等领域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需求也较为迫切。浙江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重点有:一是化纤聚合工艺技术、机电一体化织机控制和管理、面料染整工艺、化纤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二是丝绸染整工艺、真丝数码织造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此外,还需要大批高速经编机控制及管理、织物染整、织物表面涂层工艺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以皮革制品、五金制品、造纸及纸制品、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的特色轻工业,需要大量皮革制品加工、五金制品金属表面处理及模具加工、废纸制浆技术及纸产品加工、包装印刷行业的产品制版技术方面的熟练技工。以建设全国氟硅化学品制造中心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及国内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为发展目标的石油化学工业,迫切需要化工工艺、有机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工程等专业的高级技术人才。钢铁工业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类型为钢铁冶金、金属加工压力、冶金机械、工业电气自动化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特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家型及高学历的工程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具备海外工作经历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结论

从上述对浙江制造业8个战略支柱产业的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及需求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现状总体表现为:技能型人才总量短缺、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低下。其中,高技能型人才不仅数量、比例严重不足,而且存在年龄老化等危险,青年高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难以适应企业结构调整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已成为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从未来5年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看,浙江制造业中小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很大,居前三位的依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长率看,钢铁工业、特色轻加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增长幅度列前三位。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规格定位;差异分析

关于人才培养工作,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三个层次的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靠谁来培养?一靠本科院校来培养,二靠高职院校来培养[1]5。从职业院校培养的角度来讲,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即技能层次为初级工和中级工的技术工人,主要靠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即技能层次为高级工及其以上的技术工人,主要靠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培养。

一、技能型人才及其层次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示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称之为学术型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称之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以依据不同的工作范围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这四种不同类型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其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有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工程型人才是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与运行决策,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开发设计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是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成物质形态;技能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完成一线生产性工作任务。

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都强调应用性,但两者是有所区别的。技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对生产技术的把关和对一线工人的技术指导,如工厂技术员、施工工程师、车间主任等;技能型人才则侧重于一线操作,主要是依赖技能进行工作。

在我国,技术工人在技能层次上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各个技能层次上的技术工人都属于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

一、

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①。

可见,高技能人才就是技能型人才中技能层次为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

二、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角色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2]。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1]9。

技师是高技能人才。但是,一般地讲,不是学校能直接培养出来的。学校只能为学生成为技师奠定必要的基础,学生在企业工作几年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技师。当然,对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技师也可以从工人中产生,但需要接受继续教育,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1]9。

我国提出的目标是:所有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3]2。

由此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都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从技术等级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主要定位在初级工和中级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应主要定位在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技能层次。

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分析

三、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分析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虽然其教育类型相同、培养的人才类型也相同,但由于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因此人才的内涵特征也不同。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教育类型主导下的层次上的差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起点高

中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且成绩达到录取要求者;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参加高考且成绩达到录取要求者。可见,无论是文化基础学力,还是个性的全面发展,抑或是身心素质条件,两者相比较,后者都要高于前者,在个人发展的起跑线上,高职学生明显优于中职学生。

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层次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源于培养对象起点的不同。

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这种人才培养规格体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

在知识结构方面,中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以高中阶段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高职学生接受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以高等职业教育应具备的知识为主,在知识面的宽度、内容的深度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若按学历界定,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毕业时授予高等专科学历证书。一般地说,学历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最为密切,故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最明显的差异是文化程度有高低之分。

在能力结构方面,中职教育主要是以某一工种或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为主,高职教育则是以某一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能力为主。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高技能人才诸能力中最本质的能力,也是最基本的特征。“高”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即应该成为“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这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也是高技能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区别所在。“高”在有比较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建立[LL]在新型高等教育层面和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崭新平台上,并与国际人才平台相接轨。“高”在有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一专多能”,在培养规格上体现了复合性[4]17。

在素质结构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然都强调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的教育,但高职教育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高”在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具备安于一线工作的意识和素质,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艰苦创业意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立志岗位成才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愿与工农打成一片[4]18-19。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是人才培养对象起点高的必然要求。

3.高职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

“双证书”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学生的学历层次属于大学专科学历;中职教育学生的学历层次属于中等学历。高职教育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以中级为主,并有部分学生可获得高级证书;中职教育学生获得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以初级为主,部分学生可获得中级证书。

高职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高的标志性表现形式。

4.高职生就业岗位宽

中职学生由于其年龄和心智的限制,其培养目标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可以说就是有“一技之长”的初级工。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就是针对职业工种或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使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高职教育则不同,其人才培养规格是针对企业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使之“一专多能”,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之外,还重视培养其综合技能,使之具备职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可见,高职学生比中职学生的就业适应面更为宽泛。

5.高职生社会期望值高

到“十一五”期末,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1亿人,高级工水平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应达到25%以上,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5%以上,并带动中级、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①。资料表明:目前中国7000万名技术技能劳动者中,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40%之间[5]。这表明国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划的期望值很高。

2004年底,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全省的技能人才中初级工有290.56万人,中级工有257.64万人,高技能人才有27.51万人,三者比例为50.5∶44.7∶4.8[6],长三角、北京、天津等地,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这表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期望值高。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这样几个内涵。第一是就业率。第二,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首先,专业对口率,学什么要干什么。其次是起薪率,开始工作时拿多少钱。再就是两年的稳定度,就是两年内还在那个企业干,企业还在提拔你、重用你,而不是被企业炒鱿鱼或是原地不动[4]19-20。这也表明了家长对子女接受高职教育的回报期望值高。

6.高职生发展后劲足

高职院校要努力把自己建成“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就要给学生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训练,在“应知”(即理论知识)方面应该达到技师的要求,在“应会”(即技能水平)方面应该达到中级或准高级的标准,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高级技能认定,即便在校期间不能完全达到高级工或技师的水平,也要为达到这种能力和水平奠定必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4]20。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高职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都比中职生高一个档次。也就是说,高职毕业生是依靠更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科技含量更多、水平更高的技术及综合性更强的职业能力去从事本职工作的。在就业面向上,高职生面向的是企业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比中职生就业的选择面宽泛得多。同时,由于高职毕业生接受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习深造,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大幅度提高,潜在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本领更大。

高职生就业岗位宽、社会期望值高、发展后劲足,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起点高、规格高及毕业生获得“双证书”层次高的必然结果。

分析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差异性,是为了促使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定位更加准确,担当起各自的职业教育角色,发挥教育资源优势,避免重复,培养出无需互相替代的职业层次的技能型人才,这也正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活力所在。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M]//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马思援.职业教育怎样实现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访教育部部长周济[N].中国教育报,2004-06-18(1).

[3]李志宏.以评估为推动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5.

[4]翟向阳.论高职教育突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J].职教论坛,2005,(6)上.

[5]齐中熙,黄全权.中国高技能人才极为短缺近年拟培训50万技师[N/OL].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平台;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69-02

1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结构性调整,实体经济发展引起广泛重视,对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为适应这一需求,深圳市政府在积极发展高中阶段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集中财力,以深圳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职业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全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广泛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短期技术培训并行,使技能鉴定职能,使深圳职业技术培训中心长短结合,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并举,教育、培训、鉴定三位一体,在此基础之上推进校企合作并吸收境外和民间资金,集团化发展。

2 珠江三角洲及深圳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深圳与珠三角产业结构的比较,深圳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工人需求量高达500万人,缺口130万人,高级工、技师缺口更大。目前,职业技术学校只能培养初中级工并且以初级为主,无法完成培养技师和中级工的任务。如以规划的深圳职校为依托,采用3+2模式发展大专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解决高职类生源问题,可以解决专业面向高新技术发展问题,还可承担培养培训高级工和技师问题,成为技师的摇篮,填补深圳区大学教育的空白。

人才的引进、招聘与培养 为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深圳市工业布局的总体取向是工业向北部外移,以深圳、龙岗为中心,形成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域。深圳每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大量的人才前来工作、居住,近年来深圳共吸纳17万名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扎根深圳,大胆创业,为推动深圳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才问题是关系到深圳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就人才培养师资方面,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地区,一直致力于实现“优者从教,教者从优”,进而通过优秀职教师资引进、人才任用、人才培养、人才评价环节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建设具备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职业技术教师人才队伍,为该市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3 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校企双赢

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职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适职岗位的匹配性,因此,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职业教育的出现,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建立在企业对适合本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人才的现实诉求基础上。有鉴于此,职业院校借助同企业之间实现人才培养合作,能够确保自身人才培养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同时能够使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技能要求得到针对性满足,进而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同企业人力资源诉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因此,职业院校在践行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同企业的合作,以更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与办学理念。

校企联合办学的模式分析 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上,为国内其他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成功范本。该校通过同用人企业订立人才培养合同,明确了双方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自的权责范围。合作企业须为在校学生提供定岗实习的机会,向学生发放同其任职岗位相匹配的薪酬与福利,并有能力为学校提供相对独立的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4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改革旧教材,确立综合教材模式 从职业教育最初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其推崇以传授专业技能,使学生能够具备特定岗位要求的技能为人才培养方向,确保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新世纪以来,受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同先前相比发生重大转变,即改变了先前注重人才技能培养的模式,而是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职业人才为教育目标。此种教育目标的转变乃是现代职业教育为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做出的积极回应。以素质为本位,强调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在理念上要突破或超越技能、能力的局限,开始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注重实践教学 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情况来看,专业课程定位完全是基于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目的而设置并组织实施的。同时,唯有依托不同专业课程之间彼此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能够使学生在系统地学习全部专业课程后,进而获得从事特定岗位所需的全部技能。中职院校教师不仅应当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理论知识,更应当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尽可能地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条件,以便促进达成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当依托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使学生能够具备知识自主更新能力。

在学情评定方面,应当实现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知识考核的兼顾,通过完备的学情评定机制,实现对学生综合学习状况的把握,据此对学生存在的理论短板或技能不足加以提升与补足。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与之匹配的理论水平,以使学生不至于因理论知识掌握的欠缺,影响到其专业技术能力的进步,亦避免了学生因专业技术能力的限制,影响到其理论知识的更新。

因材施教,采用学分制 在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时,最为重要的依据是培养的学生是否能够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活,很快地适应职业生活,并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活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充分发挥人生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了保持职业稳定性,需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各个职业领域的要求和变化趋势的能力,增强毕业生转岗能力。为此,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根据市场需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全面推动教学改革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探索与研究。

业学校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需要面向社会需求办学,面向人才市场设置专业。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从而真正达到学有所好、学有所成。中职学校以能力为本位的学分制教学,突出实践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学分制度的实施促进了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给教学工作带来活力,所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受到社会和家长的普遍欢迎。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充分借鉴国内外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培训经验,发挥校企资源共享和教学改革等合力作用,有利于为深圳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求,为深圳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更大的活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4篇

一、聚焦发展瓶颈,破解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难题

随着迁安市经济的转型发展,市域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影响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瓶颈。迁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思维,从2011年开始,利用5年的时间,以市职教中心为依托,面向全市企业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立了科学合理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工程实施后,紧扣企业发展需要,破解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难题。

一是破解了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力地解决了企业人才少、技术低和用工难的问题。二是破解了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补贴,形成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化投入的技能人才培养格局。三是破解了培养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了政府主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协调推进,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四是破解了群众创业就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工程的实施使学员增加了一项技能,促进了他们就地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

二、突出校企融合,创新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管理模式

紧扣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特征,迁安市在技能人才培养中突出校企全面对接,通过训前问需、训中合作、训后回访,校企之间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互动、共建,使校企之间相互开放、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探索出订单式培养、准员工式培养、联合办学培养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专业、产业、学业、就业和创业“五业贯通”,学员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双提升。

一是订单式培养。由学校按企业需求招收学员,并依据企业确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培养学员。学员在学校完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学习后,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考核合格的录用为正式员工,以实现就业“零距离”的教育过程。二是准员工式培养。由企业招收员工,在上岗前,由学校根据岗位需求对学员进行为期一到三个月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安全生产等培训,使学员达到企业的岗位需求。三是联合办学培养。为提高企业在职员工的职业技能,市职教中心与市内20余家企业联合建立“厂中校”,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由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共同确定教学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参与培训,使员工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强化全面保障,着力形成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合力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迁安市加强统筹领导,大力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为工程提供全方位的有力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保障。成立全市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领导小组,制定《迁安市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组建市职教中心和15家企业加盟的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在市职教中心分类建立12个项目培训基地,集中行业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共同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形成规模优势和综合效应。

二是基础设施保障。积极打造优良的硬环境,2012年以来投资3.98亿元实施了迁安职教中心迁建工程,投资800万元购买专业实训设备,建立了8大实训中心、112个实验实训室,使软硬件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荣获了省百家品牌培训基地等荣誉。

三是人才队伍保障。破除编制困难,大力引进师资人才。目前,迁安职教中心有专任教师318人,其中高级职称96人,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26人。同时,积极开展专家进校园活动,主动选派教师进企业轮岗实践,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力求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研究和教师成长融为一体。

四、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市域企业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

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推动了企业技能人才数量的大增长、质量的大提升,在企业中营造了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一是迅速提高了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全市高技能人才增加2259人,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由16.5%提高到22.1%。

二是企业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已举办的253期各类培训班,涉及炼钢等18个专业,累计培训29000人次,其中2137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122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5600人取得特种作业证。企业中学技能、比技术的氛围更加浓厚,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水平明显提升,在河北省级技能大赛中,先后有25人分获一、二、三等奖。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5篇

一、国内外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现状

各国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提高企业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中德国、法国和韩国等国家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巧妙地将职业教育和培训与校企合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业教育模式。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职业教育合同,受教育者在企业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学校则以“学生”身份接受完整、正规的职业教育。

2.法国学徒培训中心。由地方政府和企业主办,属于工学交替的职业教育机构———学徒培训中心,是法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在学徒要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企业主不仅要支付工资,还要保证系统完整的培训,教学采取学徒培训中心与企业作的工学结合形式。

3.韩国“产学合作”。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凡员工在1000 人以上的企业都要负责进行员工的在职培训,1000 人以下的须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0.75%的向国家交雇佣保险金,由国家专门机构负责培训员工。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

4.我国技工院校校企合作以来,基本是停留在学校与企业双方自愿结合这个层面上,大部分属于自发的、短期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靠关系维系的较低层次合作上,始终没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行动自觉的整体行动,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实行“教师下企业,技术人员进学校”的教师培训方法,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所谓“教师下企业”就是要实施教师下厂实习制度,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特别是要选派新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和具有1~2年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深入企业现场进行锻炼。所谓“技术人员进学校”就是把企业中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聘请到学校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充实教师队伍。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要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技能标准引入高职课程,这就要求改革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是为了突出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更新都要服务于这一目的。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把对学生的职业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3.校企合作的模式

(1)“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处于辅助地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学校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中都采用这种合作模式。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培养任务。

(3)“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学校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企业对学校承担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管理职能,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办学过程,分享办学效益,通过参与办学来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

三、我校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成果

滨州市技术学院积极适应市场变化,逐步拓宽服务领域,塑造专业品牌。在强化各专业建设的同时,精心打造了热电工程、机电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数控技术等品牌专业,分别对接魏桥创业集团、滨化集团、滨州盟威集团等名牌企业,成功探索出了“校中有厂、厂中有校”的联合办学之路,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也拉动了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黎德良.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中国培训,2007,(5).

[2]黄旭,李忠华.把握结合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4,(24).

[3]焦信敏,赵鹏.推进校企深层次合作提升校企合作动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能型人才 培养

近年来,重大安全事故频发,和行业中训练有素的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严重缺乏不无关系。一些服务行业服务态度和水平差,因为从业人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没有电工资格证书的人在管电、在架设电线改造电网,没有焊接资格证书的工人在焊接,没有建筑常识的人在盖房子……一场大火原本可以避免,如果当事人有基本的安全常识;一场倒塌事故也可以避免,如果焊接工人是技术工人而不是门外汉。所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缺失严物理影响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怎样改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技能型人才的成才理念,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目前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有的是因为没考上普高,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只好上职业学校,还有的是因为表现不好,学习成绩本来就差,不求上进的,还有是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经济原因,有失落感,无奈进入职业学校的,家长送到学校,只是想让孩子在学校多停留一段时间,避免过早地步入社会。所以想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必须先在学生的思想上、信心上做好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一)参与国际竞争,职业教育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在新产品的设计方面并不比外国人差,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所以制造出来的产品根本达不到要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技术、资金都是可以引进的,唯一无法引进的就是职工的素质。在劳动资格准入方面,没有健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管理体制亦不协调。应当加大管理力度,让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必须具有上岗证,使之正规化、制度化、意识化。让学生知道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不盲目地在职业学校学习。

(二)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念。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成才、想成才、能成才”的思想。教育学生就是要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量事实,让学生认识到职教和普教的区别没有贵贱高低之分,只有培养的规格不同。职教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绝对不是低等教育。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可成才、想成才、能成才”的思想。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到职业技能对今后自己事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并能够形成自觉专研和学习的氛围。

二、针对影响因素,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真正强化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也早已列入了讨论与研究的范畴。

(一)鉴于职教理论水平的有限与对生产过程工艺水平的了解不够,没有对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高水平的设计,难以与区域产业和目前管理以及今后发展所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系统地针对行业的需要进行实质性的改革,还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很深,只是在文件表面停留。根据课程目标,如何选择与组合知识,使学生最优化地掌握相关理论,体现课程教学的技术应用性;课程内容既要体现专项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素质提高与智力开发,既要重视当前又要注重今后发展;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二)学校应当定期地让学校的理论教师到企业中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企业中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情况,不能因为经费及现实中的工作等等原因,而忽视这一点。要有长远的打算,发展的观点。在抓“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快“双师型”资格认定工作,对于确实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认定,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我国职教的办学条件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需要。许多学校的实训场地、实验室设备简单、落后,而校外实践工厂、实践场所又缺乏先进的适合于职教的场所,也无法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先进技术接轨。有些职业学校,基本的实践基地、基本的实验设备都不具备,只是一味地追求新专业,盲目扩大招生,为经济利益所驱动,无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适用的、技能型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王浒提出,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廉价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能“纸上谈兵”,应该大力发掘社会资源,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培训基地。应采取校际间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缓解大多数学校基地建设的资金缺口难题;应与劳动部门合作,与行业协会合作,采取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相结合的办法,即可以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又可以逐步将各学校的主要实践教学基地建成相应行业、专业、公众的职业资格鉴定站,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能得到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又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我们既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亿万高素质劳动者。中高等职业教育急切需要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具有现代职业素质的人才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做好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工作,就需要切合实际,根据实际情况来转变学生的观念,在新的形势下构建职校学生的成才理念,切实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

参考文献:

[1] 郭树林中等职教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J] 职教通讯,2003,(1):20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控技术 高精度 高柔性 就业前景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益提高,更新换代频繁,生产类型由大批量生产向小批量生产转化。因此,机械产品的加工相应地提出了高精度,高柔性与高度自动化的要求。

2、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地位

在机械制造业中,单件中小批量生产的零件约占机械加工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尤其是造船,航天,航空,机床,重型机械及国防部门,其生产特点是加工批量小,改型频繁,零件形状复杂和精度要求高,加工这类零件产品需要经常改装或调整设备,对于专用化程度高的自动化机床来说,这种改装和调整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数控机床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检测与新型机械结构等方面的技术成果,具有高柔性,高精度与高度自动化的特点,因此采用数控加工手段,解决了机械加工制造业中常规加工技术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单件,小批量,特别是复杂型面的零件加工。应用数控技术是机械加工业的一次技术革命,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提高了机械制造业的制造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品种及高可靠性的机械产品。因此,数控技术各层次人才就业岗位非常多,人才需求非常广泛。

3、数控各个层次人才紧缺

目前,我国数控技术工程人员缺口达80多万人,一些企业开出月薪8000元都找不到高级数控机床技术人员.具有全面数控知识的技工年薪更是高达20余万元,数控技术人才就业前景良好。数控人才市场需求在发达国家中非常紧缺,数控机床已经大量普遍使用.且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机床数控化率还不到2%,对于我国现有的有限数量的数控机床(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也未能充分利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数控人才的缺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控技术是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数控机床摒弃了原来手工生产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精度,降低了工作强度.在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国家规划在2010年前,使数控化率达10%以上,我国数年内将增加40-50万台数控机床,相应需要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

我国目前不仅仅是数控化比率低,就是现有的数控机床由于缺乏专门人才而未被充分利用,据教育部和劳动部2004年对专业人才的评估,我国数控专业人才的缺口在六十万左右,人才需求每年以30%增长,数控专业是真正的“技能紧缺型”专业,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待遇极其可观。近年来,我国模具企业大量采购数控设备,在有些地区有数控知识的高级技工年薪高达30万元。

4、数控技术人才层次的划分

(1)蓝领层:即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工人,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熟悉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自动编程、手工编程技术.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很高。

(3)金领层:属于数控通才,具备并精通数控操作技工、数控编程员和数控维护、维修人员所需掌握的综合知识,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大量实际经验,知识面很广.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设计和数控系统的电气设计,掌握数控机床的机电联调.能自行完成数控系统的选型、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抢手人才,其待遇非常之高。

5、数控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前景

数控加工具有高柔性、高精度、高效率特点,同时可以大大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发展数控加工是当前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改造的必由之路.由于我国处于数控加工技术的大力发展阶段,大量的数控机床和先进的加工手段的快速引进,却没有大量熟练数控技术操作的人员参与,因此造成该行业严重缺乏人才.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机械制造业中,普通机械正逐渐被高效率、高精度、高自动化的数控机械所代替.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而对于数控加工专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掌握系统而扎实的机加理论知识.因此,既有学历又有很强操作能力的数控加工人才更是成为社会较紧缺、企业最急需的高技术人才。

6、结语

我国目前不仅仅是数控化比率低,就是现有的数控机床由于缺乏专门人才而未被充分利用, 数控技术是目前最典型的、应用最广泛的机电光一体化综合技术,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的从研究开发到使用维修的各个层次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技能型人才范文第8篇

为加快培养新型技能型中药人才,探讨高职中药学的教学方式。在课时不增加的前提下,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对《中药学》的教学进行探讨与实践。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求知的兴趣。

关键词:

技能型人才;中药学;教学方法

《中药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龙头学科。一直因内容多、散、杂、易混等特点,让很多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如何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是一项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精选教材,优化内容

1.1选择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与学的桥梁。是教师教学的基准,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蓝本,是考核的主要依据。而现在高职大多是使用“压缩版的”本科教材,实践教学表明,“压缩版的”的本科教材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知识点多、难度大,老师讲的费劲,学生学的吃力,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已成普遍现象。高职所用教材应该在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要素做出选择[1],设置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内容通俗易懂、理实融于一体的教材才是适合的教材。

1.2优化内容

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目标及学生特点,本着理论知识够用、强调实用的原则以教材为范本,对中药学的内容进行优化,执行三突出:突出重点章节如总论部分重点是药性理论;各论重点章节突出重点是概述部分及药物的名称如解表药的概述及药有麻黄等;重点药物突出主要的功效如麻黄主要讲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将内容进行简练,挑选出重要的章节药物作为主要讲授内容,避免了面面俱到。在教学中安排内容难易适度,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一般只要求记住来源、功效就可以了。

2改变教学场所,加强实践教学

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我们改变了教学模式,把教学场所由三尺讲台的教室变成现代技术的教学一体化室,实现“理实一体、学看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中药学从平面向立体教学转变,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并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拓展知识面,延伸了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中药原植物的辨识和中药饮片的识别贯穿于中药学的每一节课每一味药中。在课前会准备要讲药物的原植物与饮片。让学生通过眼看、鼻闻、口尝、手摸等方式加强感性认识。实现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眼、耳、手、脑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外利用药用植物园、中药标本室等资源,让学生从教室走进实验室,由教室走进自然。从而更大限度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够用,专业知识拓展及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职教理论。

3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1教学内容上下贯通,前后联系

(1)课程之间内容的贯通。高职院校一般把《中药学》排在第二学期,第一学期开的专业基础课有《中医基础理论》,第三、四学期开的有《中药炮制》《方剂学》等。从课程的安排可以看出《中药学》起到承上启下之功。因此在《中药学》的教学中把内容联系贯通起来,也体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思想。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也引出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求知的欲望。(2)前后内容纵横比较。《中药学》以其药物数量多、内容复杂、容易混淆、难以记忆的特点,一直让不少学生感到难以掌握。古人学习时也以“背”字为主,背本草、背方歌。但是背不是死背,而是讲科学的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科学的方法。比较是最好的方法,纵向比较,把握异同,加深理解;横向比较,把握共性,注重特性,如把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的药进行比较如:桑树有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同一药材不同炮制品的比较如生地、熟地、鲜地的比较;名称易混淆的比较如附子与白附子、赤芍与白芍等,这些内容应前后连贯纵横联系起来,从不同角度比较。对增强记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应用案例教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课堂讲授中案例研究、研讨等诸多教学方法中,案例研究教学方法综合效果第一[2]。比如讲益母草时,可以把益母草名字由来的典故讲出;讲木通时,可以把龙胆泻肝丸的事件说出来;讲人参时,可以把人参滥用综合证说出来。案例教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理论实际运用能力,进而提高了教学效果。3.3启发式教法,激起求知欲望通过问题启发,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结合学生学习中药学的兴趣,首先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一般的讨论,教师概括总结后,给出答案。其优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智慧潜力;使学习的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有利于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便于记忆。

4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高职考核是学期末进行一次期末考试的模式,强调了理论知识量的掌握,重理论轻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采用了以考促学的“多角度”考核模式。平时考核成绩综合课堂的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学习表现打出来的。这种办法避免主要由期末考试决定学业成绩的弊端,鼓励学生平时用功夫。实践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实践能力掌握程度,主要通过中药材饮片及中药基原植物的识别进行考核。随机抽出十种药材让学生识别,写出药材的名字及主要功效。期末考核成绩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主要采用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至少四种,能考出学生综合掌握水平。这样就能够全面的考查一个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使学生不仅具备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还具备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也有极大的提高。

5结论

实践证明依据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多角度的考核模式的新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被动改为主动、由强迫变为自觉,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提高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更大限度的实现了高职教育的目标。总之多方面有机得结合起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一定能轻松的教好学好中药学,完成教学的目标,培养出符合高职培养级能效人才目标,适合社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作者:白华 单位: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