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京剧武生

京剧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京剧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剧武生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盖世武生》;杭嘉湖;南派京剧

民国年间,北方梨园武生名派之后菊少笙,漂泊到南方,在大上海打响成为名角。他在江南水乡杭嘉湖双河镇疗伤时,目睹了地方恶棍利用一年一度蚕乡社戏之际欺压草台水路班子的劣行。因也是横行大上海梨园行的戏霸,具有古人侠士之风骨的菊少笙,决心利用京戏擂台,向霸权挑战。在紧锣密鼓而又真刀枪拼杀的杭嘉湖特有的武生戏大赛中,菊少笙的师傅老齐,一位演了一辈子活武松的跟斗大师,被逼跌死在台下;正当菊少笙一心要一血旧仇新恨之际,却未料想到竟差点栽倒在另一位武生手里……

双河镇作为典型的鱼米之乡,人们酷爱国粹京剧。家家懂戏,户户能吟。当地著名的票友大青衣顾艳秋,被菊少笙的风采吸引,萌生了爱意。菊少笙对她也有好感,但因她是的外甥女,加上武生英雄豪情首在天地之间,菊少笙最终按捺下了自己的儿女情长。当冤伸仇报之际,菊少笙默默诀别了顾艳秋,一叶孤舟,沿着大运河远去。

大上海梨园之后李云来,亲眼目睹了这一场血雨腥风的南派武生打擂台的台上台下,幕前幕后。故事是以他成年之后的眼光回叙。一世英名,一代佳人,一段传奇演艺……终都化融在滔滔河水、世事沧桑之中。

(《盖世武生》故事梗概)

由浙江传媒学院、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摄制的高清电影《盖世武生》,自央视电影频道于2011年1月播出后,好评不断,并一举斩获第五届浙江省电影“凤凰奖”优秀数字电影、优秀导演、优秀编剧奖。

这部电影2008年底开始剧本创作,2009年11月投入拍摄,2010年中期完成后期制作,2010年底顺利被央视电影频道收购,前后历时两年。作为学院派作品,电影从创作之初就立意打造一部不同于市场化制作而学院风格鲜明、又追求艺术创新的精品,最终完成的电影也的确做到了在素材选择、编剧构思、导演呈现、摄影构图、音乐创作等多个环节的审美突破,且特色显著,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作为由高校创作完成的成功之作,这部电影不仅内含着一种独有的“学术精神”,在艺术创造上也是可圈可点,呈现出多重创新意义。

一、杭嘉湖与“南派京剧”

《盖世武生》讲述了一段慷慨悲歌的梨园往事,一个京剧武生的盖世传奇。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这段梨园背景――杭嘉湖水路班子,却是真实的历史,其浓郁的地域文化特性以及在京剧表演艺术上的独特性,都值得在京剧发展史上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笔。

上世纪初,在北方京津一带已蔚为大观的京剧流传到上海、江浙地区,浸濡于南方的独特文化,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亦称“海派京剧”,区别于“京朝派”。南派京剧武生行当更是得到格外发展。南派武生演员锐意创新,开拓了不少新的表演技法,大大丰富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也造就了一批京剧南派武生名角,如李春来、盖叫天等,与北派武生杨小楼等不分轩轾。然而,“‘南派武生’一直受到冷落,很少有人提及”②,更不用说被称为京剧南派武生发源地的杭嘉湖。

《盖世武生》的故事发生地“杭嘉湖”,即浙江杭州、嘉兴、湖州一带。这里是鱼米之乡,经济富庶,人们爱看戏,尤其是京戏,可谓家家懂戏,户户能吟。湖州南浔当地至今有“走过二十六码头,难过双林镇桥头”之说,其意指当地民众实乃高级票友,京戏行家,过往戏班若无两三手“绝活儿”,休想轻易敷衍了事。杭嘉湖一带生活富足,人们也舍得花钱,戏班十分活跃。因为这里是江南水乡,水网密集,戏班子演出赶台都是坐船走水路,所以叫“水路班子”。一个好些的水路班子往往有七八条船,称“一冲头”,戏班的乐器、衣箱等所有家当都放船上,演员的吃住也在船上。戏班经常夜间行船赶路,白天赶台口演戏,很是辛苦。杭嘉湖水路班子基本都是草台戏班,戏班的乐队、底包来自当地,角儿多从上海邀来,搭成一个戏班,完成一个演出季。③

杭嘉湖一年有两个演出季。每逢演出季,戏班的班子船往来穿梭,观者人山人海,盛况一片。杭嘉湖演戏不同于上海大戏院的剧场演出,这里绝大多数是广场演出,戏台多是临近水边的庙台,或是用竹竿、席篷搭就的现搭台,观众成千上万、满坑满谷。这样的客观演出环境,造成这里的观众爱看武戏,尤其讲究看真刀、真枪、真功夫,摔锞子、翻旋子,场面刺激火爆。因为在这样的演出环境下,“声音不高听不见,动作不大看不见,不野、不夸张过火哪儿成?”④杭嘉湖这种对“真章儿”的观戏需求造成这里的武生练就一身硬功夫,个个身怀绝技。从杭嘉湖水路班子走出去的武生,不少都成了上海大戏院挂头牌的挑梁名角儿,即使做“班底”,也是响当当的名声。杭嘉湖也是南派京剧武生戏的重要表演地。一些上海的武生名角儿,如盖叫天等,也经常会到杭嘉湖表演,并历练技艺。可以说,杭嘉湖水路班子成就了一大批南派京剧武生,杭嘉湖的京剧武生也是南派武生的重要群体,他们在20世纪20至40年代活跃在上海、江浙的京剧舞台,以卓越、扎实的武生技艺铸就了一段辉煌的南派京剧武生表演史,对京剧武生行的发展功不可没。

“杭嘉湖水路班子,是南派京剧的一个重要分支。”⑤杭嘉湖水路戏班不仅构成南派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南派京剧武生表演艺术的繁盛,而且作为极具江南水乡地域文化特色的京剧存在方式、一段特殊的京剧民间生存状态,其在京剧发展史上也是别有价值。但对杭嘉湖水路班子的记录、研究却鲜见于京剧史、民间文化史及各类学术著述中。曾经鲜活生猛地活跃在杭嘉湖的水路班子和那些身怀绝技的武生英豪们,就这样湮没在无情的历史烟尘之中,成为不该被忘却的记忆。

《盖世武生》以杭嘉湖水路班子为背景,讲述了杭嘉湖一年一度的蚕乡社戏,水路戏班打擂台的故事。影片以湖州南浔――当年水路班子活跃的历史原地为外景拍摄地,原生态再现了杭嘉湖水路班子的生活情形:水乡古镇,夜幕星空,宽阔的河面上驶来“二冲头”班子船――贫困的齐家班,戏班演员们在船舱里睡觉,天色微亮,班子船泊在新码头,大家洗洗涮涮,用完早点,赶紧找个地方练功,准备赶下个台口。影片中的戏台也是原始留存的水乡戏台旧址,影片几乎以原味呈现了水乡观戏场景,尤其是夜戏。戏台在河边,观众坐船上的,立桥头的,站岸边的,哪儿都有,台上锣鼓喧天,台下大喝爆彩,热闹非凡,戏台上的灯光映在黑的河面上,影影绰绰,煞是好看,俨然一幅鲁迅小说中描写的绍兴乡间社戏的情景再现。

对这一段梨园往事和水乡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是构成这部影片显著特色的因素之一,影片也借此体现了学院派的“学术精神”――挖掘这一段被湮没的梨园史和民俗文化史。京剧这一国粹,源自民间,归于高雅,现在作为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被保护的危急时刻。《盖世武生》从学院派创作的职责出发,实现影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责任,同时也表现对曾经辉煌而如今没落的梨园戏曲文化的追怀。

二、京剧武生与“西部硬汉”

《盖世武生》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是京戏班子打擂台,菊少笙、花二郎争夺“盖世武生”的称号和奖金;另一是菊少笙、花二郎一明一暗调查武生花蝴蝶的命案。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冲突迭起,颇为精彩。

京剧武生菊少笙是影片的核心人物,故事以他为中心安排事件,塑造了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京剧武生英雄形象。

对于京剧武生,大家熟悉的是梨园舞台上其勇猛火爆的表演、超群卓越的技艺,那么如何艺术地呈现京剧武生的形象?如何有力地表现出那些身怀绝技的一代京剧武生的“盖世”风采?如果还只是限于梨园行的舞台呈现,这样的武生形象势必落入俗套。

这部电影的京剧题材给予了编导启发。如影片中人物张老太太所言:“京剧传到今天,最讲究的就是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中国传统戏曲的情节模式无一例外都是善恶报应、因果轮回,此乃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这与美国西部片的主题情节模式恰有相契合处。美国西部片惩恶扬善的鲜明主题以及片中单枪匹马、行侠仗义的英雄,虽然已成固定套路,但却是长盛不衰的经典。借用西部牛仔片的结构来讲述一个京剧武生的传奇故事,塑造一个西部硬汉式的英雄――盖世武生的形象,无疑是在人物造型上极有价值的创新。

于是我们看到了本影片典型的美国西部片的情节模式:一个小镇,恶人称霸,来了个替天行道的英雄,完成除暴安良的任务,又独自离去,留下一段传奇……

“正义的骑士对抗邪恶的暴力。”⑥按照西部片结构,《盖世武生》故事设置了正义与邪恶两种力量的对抗。主人公梨园武生名角儿菊少笙,不仅京戏功底超群,且具有古人侠士之风骨。身为京戏艺人,他用生命捍卫自己热爱的京戏,誓不给权贵唱堂会,维护艺术的尊严。面对竞争对手花二郎的蓄意挑战,他磊落大度,胸怀坦荡。对于梨园同行,也绝不以技压人,而是勇敢担当,保护弱者。他只身调查花蝴蝶命案,以一己之力对抗欺压水路戏班的小镇恶霸,最后以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打杀了的嚣张气焰。

人物的情感处理也是典型的西部硬汉式爱情。“‘善良的牛仔’总要邂逅纯洁的姑娘”⑦,所谓“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有柔才能显出刚,没有柔情似水的儿女情长,亦难见有血有肉的男儿真性。“牛仔”的爱情还要经受严峻的考验,遭遇来自女方家庭的障碍,产生责任与爱情的冲突。故事中,菊少笙与顾艳秋因戏生爱,借戏传情,朦胧而微妙,但她却是恶霸的外甥女,爱恨情仇由此交错。而英雄豪情首在天地之间,菊少笙最终按捺下儿女私情,继续做他浪迹江湖的独行侠客。

这样,借用西部片模式叙述的武生传奇故事,将京剧武生的所有呈现与西部片中硬汉人物的元素融合起来,从精神气质、情感行动上都呈现出英雄豪杰的气概,成就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武生”形象,表现出一代京剧武生曾经名震四方的盖世风采。这样的京剧武生形象,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物塑造。

影片在借鉴西部片结构塑造了主要人物之后,对作为对立面的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并没有做脸谱化的简单处理,而是赋予其丰富性和多面性,成为也值得品评的“圆形人物”⑧。

菊少笙的竞争对手花二郎,可说是影片中最戏剧化的人物。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虽然不多,却具有一种“震惊”效果,对他的形象塑造体现出古希腊悲剧中的“情节的‘突转’和人物的‘发现’”这一特色。身为挂头牌的武生名角儿,花二郎从出场开始就给观众一种傲慢自我、轻薄好色、争强好胜、见利忘义的印象,他一心要胜过菊少笙,争得“盖世武生”名号,更要从菊少笙手里夺回顾艳秋的芳心,为此,他不惜与达成协议,借擂台赛谋取菊少笙之命。直到最后,花二郎手刃为虎作伥的警察署长,刀逼,要杀其偿命以报兄仇之时,顾艳秋的一声惊呼也使观众如梦初醒,原来“盖世武生”名号和赏金都非他所追求,他来双河镇的目的其实是强烈的复仇意愿,对顾艳秋的情意却是真心付出。至此,当花二郎死于枪下时,不仅让人扼腕叹息。

恶霸,更是个独特人物,令人过目难忘。是故事中的恶势力,但这一人物却具有恶的丰富性。他霸道,阴险,不择手段,为所欲为,但在民国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他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大上海立足,他借着老天蟾舞台在大上海各处打点,为家乡的丝织业赢得世界金奖。他喜爱京剧,经常票戏,在家乡年年出资兴办京戏擂台赛,“让乡里乡亲过足戏瘾,让双河镇赚足名声”。当剧中满口霸气地向乡亲宣讲:“是谁在养着整个的大上海啊?就是这鱼米之乡的杭嘉湖!!”其豪情万丈不禁给人一代枭雄之感。的恶,是违背公道,任意侵害他人利益,霸道对待他人,所以他的恶也留待一个公正的社会去解决。

至于故事最后,正义与邪恶交锋后,并没有安排一个西部片的结局,让“正义的骑士”除掉“邪恶的暴力”,菊少笙在震慑了为所欲为的嚣张气焰之后飘然离去。菊少笙言于的一番话消除了我们的迷惑:“取你性命,易如反掌。讲以怨报怨,你已经死掉无数次了。不过,要让你活着,要看到你是如何亡于民国律法,或者,一个主张公正的新社会。”影片在尾声字幕中告知我们,在解放后被人民政府镇压。“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影片也由西部片的结构模式又回到了京戏诠释的中国传统伦理观。正义与公道终会取胜,这就是贯穿影片始终、整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价值观。

三、水乡京戏与西洋配乐

由于京剧本身丰富多彩的视觉观赏性和音乐性,这部表现京剧的影片充满声色之美,从视觉上、听觉上都带给观众艺术享受。不过,当观众带着熟悉的对京剧的审美期待观看这部京剧题材影片时,却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和听觉新意。

影片的视觉形象主要有两方面:杭嘉湖江南水乡景貌,各类京戏表演场面。这两方面视觉呈现无论哪一种对于观众都是司空见惯的,无法带给我们新奇感。

京剧向来被认为“京味儿”十足,再加上“京朝派”的优势地位和南派京剧的式微,人们总是把京剧与北方文化联系起来,更何况威武勇猛的京剧武戏。就像西部硬汉必然让人联想到美国壮阔的西部风光――莽莽荒原上纵马飞驰着剽悍骁勇的男子汉。我们对京剧、京剧武生的所有想象,似乎都与冷峻大气的北方景物相关。杭嘉湖江南水乡,其景物自然是白墙黑瓦,小桥流水,莲叶田田,竹林幽幽,秀美而婉约,此番场所“照理是才子佳人的摇篮”。可是当这两方面视觉形象合而为一,融合在一个场景之中时,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视觉冲击力油然而生。

影片刻意呈现了江南水乡与京剧在视觉层面上的冲突和协调,把京剧元素融入各种富于江南水乡质感的景物中:玲珑精致的江南园林里齐家班在耍枪吊嗓,江南大湿地菊少笙在赤膊练功,竹林小径旁顾艳秋甩着水袖,莲花池畔菊少笙与顾艳秋对唱《别窑》,张家庭院张老太太在票戏,酒楼上召来戏班玩票高唱《甘露寺》,夜间水边戏台的社戏,河面乌篷船上乡民看戏,茶楼众茶客谈戏……一系列的细节铺排,营造出京剧在江南水乡无处不在的氛围,由此也形象化地呈现了“南派京剧”这一现今为大家所疏离的京剧文化。

杭嘉湖一江南水乡,“可没想到,尚武之风如此盛烈”。当杭嘉湖秀美婉约的江南水乡景貌与火爆猛烈的京剧武戏以及京剧武生顶天立地的硬汉感觉对比在一起时,无疑大大突破了观众熟悉的视觉审美期待,带给观众陌生新奇的视觉感受。

影片在听觉层面带给观众的新奇感,可能更甚于视觉。

这部京剧题材影片穿插有大量京戏表演片段,京戏唱腔和京剧锣鼓营造出浓郁的京剧氛围。然而影片在音乐创作上并没有让京剧音乐成为影片音乐的主旋律,而是独辟蹊径,采用了西洋管弦乐和交响乐。精心设置的西洋配乐淋漓尽致地渲染烘托着影片主题和人物性格,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风格迥异的西洋配乐更与中国京剧音乐对比鲜明,构成听觉冲突,当中西两种音乐元素交融在一起,所产生的听觉感受,新奇无比。

男女主人公在莲花池畔对唱《别窑》的场景,令很多观众在看完影片后都难以忘怀,这一段场景的音乐设计堪称经典。男女主人公相互倾慕,莲花池畔,二人娓娓谈心,情愫暗生,此时双簧管重奏作为背景音乐慢慢响起,优美而富有感情的双簧管乐表述着二人心中的爱情,爱意难以言表,二人借戏传情,对唱起《别窑》中的一段西皮流水,双簧管乐的旋律与京剧的皮黄唱腔交融在一起,极具听觉冲击力。京戏唱腔渐弱至无,于此,双簧管重奏轻快如歌的旋律愈来愈强,渲染着男女主人公激荡的情感。

影片中还有一处非常抒情的场景。江南大湿地,大全景,男主人公菊少笙在赤膊练功,筋肉暴突。雄浑激越的交响乐一直在天地间环绕回荡。交响乐是渲染大情感的,在这一场景中,交响乐营造出一种强大的气场。“天哪,困杀英雄也――”(京戏念白),菊少笙一声长啸,配以高亢激昂的交响乐,气撼天地,悲壮豪迈,充分渲染出人物的英雄情怀。交响乐也从听觉上营造出美国西部片那种壮阔的气势,用音乐延伸了影片中杭嘉湖江南水乡景物本身缺乏的辽阔感和想象感。

别出心裁的音乐设计不仅是影片在听觉层面的审美创新,还是一种结构艺术,起到“双重叙事”的作用。如前所述,这部讲述京剧武生传奇故事的影片,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是戏班打擂台争夺“盖世武生”称号,另一是菊少笙调查命案惩处恶霸。围绕争夺“盖世武生”的武生擂台赛,影片有大量京戏表演片段,京剧音乐也成为这一情节的音乐表现;菊少笙对抗的情节,则用西洋配乐渲染人物情感,在雄浑壮阔的交响乐极富感染力的烘托下,塑造出菊少笙的盖世武生英雄形象。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表现,区别开故事的双重情节,也喻示了影片片名“盖世武生”的双重含义。

四、戏里戏外与戏中人生

在影片中穿插的大量京戏唱段及表演场景,并不只是起到增强视听观赏性的艺术效果,而是被编导巧妙借用,让京戏中唱词时时“指涉”戏外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的发展,不断上演戏中戏,戏外戏,使戏里戏外浑然一体。

故事伊始,菊少笙初到双河镇,与顾艳秋的第一次相遇,就从京戏《定军山》的两句唱词开始。张府后花园,张少奶奶顾艳秋正在票戏,“平郎,哪里来的这身荣耀?”唱腔从花园传出,门外路过的菊少笙接腔唱道:“……只因红纱洞中,出了妖魔伤人。”然后一身凛然正气走过,在顾艳秋疑惑追索的目光中,暗示了菊少笙此来小镇除妖擒魔、替天行道的目的。

顾艳秋钦佩菊少笙的风采武功,欲拜其为师,二人互有好感,在莲花池畔,对唱起一段《别窑》:“夫妻们只哭得……”“……肝肠断,我的妻啊”这段唱词正是讲男女互诉情意的,暗合了影片故事中男女主人公此时心中的爱慕之情,二人忘却戏外各自的身份,沉浸戏中,借戏传情,真情流露又含蓄隐约,戏里戏外的情感交流融汇,再加上影片背景音乐里甜美抒情的双簧管乐的回环缭绕,此情此景,深动人心。

老齐班主唱堂会身死后,张老太太借票戏怒斥的霸行,“贼好比王莽称孤道寡,贼好比曹阿瞒半点不差,贼好比秦赵高指鹿为马,贼好比司马师搅乱中华……”老太太一番“指桑骂槐”,贴切恰当,句句指向的霸行,一旁的再也站立不住,怒冲冲拂袖而去。这段对京戏《贺后骂殿》的巧妙借用,也为影片上演了一场精彩的戏外戏。

此外,影片中还有多处破除舞台界限、让戏里戏外的戏剧矛盾直接碰撞冲突的“互文”场景。争夺“盖世武生”的擂台赛上,正在演出《打店》的花二郎,突然跃出舞台,手刃警察署长,刀逼,上演了一幕为兄报仇的真戏。恶霸更是三番两次用戏杀人。

整部影片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对“戏中戏”的巧妙借用使影片从头至尾都保持着情节的丰富性,也让影片台词显得精练、简洁又意蕴无穷。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相信很多人看完该片,都会生出这样的感慨。世界是个大舞台,人生就是一场戏。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如是说。

这部讲述京剧武生的影片,演绎了京戏艺人戏里戏外的悲欢人生,处处渗透着对世事的感悟,揭示着混沌世界、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一些人,一些话,一些场景,都会让人心有所动,沉思良久。

“唱戏的为了得到台上片刻的荣光,与地下的神明签下了生死的契约。把这辈子,下辈子,下下辈子都托付给了戏台。”这是祖祖辈辈都唱戏的菊少笙对梨园艺人的人生感慨。班主老齐因为唱堂会演《定军山》黄忠站晚了,坏了舞台的规矩,面对台下的起哄,羞愧难当,为挽回颜面,竟不顾七十六岁高龄,上演年轻时的绝活儿,《鸳鸯楼》武松旋子飞身下台,再也没有起来。李云来不明白为什么老齐师傅临死前口中一直喃喃“站晚了……站晚了……”后来顾艳秋告诉他:“唱戏的就像做梦。看官们听乐了,看乐了,便摆脱了现实的苦,唱戏的人也就有了活下去的念头。要么不唱,要唱就不能唱砸了。但凡唱砸了,不止毁了一出戏,而是毁了唱戏人自己的梦。”老齐的悲剧一生,就是旧时代一个最普通的梨园行艺人的真实写照,为了博得观众的喝彩,为了台上片刻的荣光,他们不惜以生命相托。老齐,杭嘉湖一代武生英杰,用生命上演了一出梨园悲歌。

少年武生李云来在齐家班打擂,表演猴戏《花果山》,被观众一阵喝倒彩,不禁意乱神散,胆怯退场,后台菊少笙将其一脚踹回到台上,“记住,你是齐天大圣,拿不到喝彩就别下来!”一语惊醒梦中人,李云来摒心静气,进入到浑然忘我的艺术境界中,出色的表演赢来满堂彩。这一场景生动演绎了京戏艺人对艺术表演的领悟――每一次艺术创作,都应该是身心投入的生命体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艺术的至高境界――这也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真谛。

故事中的爱情也让人唏嘘。就像人生中的大多际遇,有缘相逢,却只能擦肩而过,留下一些充满诗意的瞬间去慢慢回味。一对有情人没有花好月圆,而是怅然别离,一如诗人李商隐的伤感吟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触动人心的,是张老太太的一番话,被故事叙述者李云来所复述,成为影片终结的最后画外音,“人的一生有的软有的硬,有的顶天立地,有的委曲求全,有的以食为天,有的宁肯饿死,志在英名。混沌世界,芸芸众生,各取所需,才生生不息。”浅显的话语,道尽形形的人生本相。

话语余音袅袅,雄浑的交响乐响起,画面上,开阔的大运河向前奔流不息,一叶小舟飘然远去。一段慷慨悲歌的梨园往事,一代京剧武生的赫赫英名,都化作沧桑历史,付与滔滔流水,只余下悲欢离合的故事,演绎成这部影像传奇。

注释:

① 高清电影《盖世武生》,制片人:王挺,导演:张光照,编剧:高华、蒋平、郭希、张素玫,摄影指导:王小列,作曲、指挥:陆培,浙江交响乐团演奏,京剧指导:翁国生,浙江京剧团协助拍摄,浙江传媒学院、湖州广播电视总台、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2011年。

② 邓小秋:《“南派武生”的“摇篮”》,《中国京剧》,2007年第6期。

③④⑤ 李紫贵:《忆江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第11页,序言第4页。

⑥⑦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页,第207页。

京剧武生范文第2篇

跟王雪清聊天,好像穿越回上世纪京剧鼎盛时期,京剧最原始的传统在他身上全方位呈现——从小严格的家教磨练出他极高的自我要求,因为演出中一个字的错误,回家对着镜子抽自己10个耳光;通过师父王金璐的讲述,王雪清脑海中储存着武生大师杨小楼的很多轶事,是京剧界宝贵的资料;他身上有着他所塑造的“赵云”“高宠”等诸多英雄的侠义精神,每个配角兄弟都被他放在心上……王雪清还原了京剧最传统的大武生。

严父严师受益无穷

王雪清的父亲王万春是著名京剧老生,在艺术上颇有建树。老先生严于律己,一辈子烟酒不沾,经常告诫儿子:“我们是指身为业,仗着身子吃饭,一定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王雪清从小看父亲扎着髯口,拎着刀胚,每天在院子里练功,就对京剧、对武行产生了浓厚的热爱。5岁时,王雪清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正式练功。父亲的严格近乎苛刻,常常父子俩在院子里练功,母亲在一旁垂泪。上小学后,王雪清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练功,练完功才能吃饭。到后来,父亲打得太厉害实在下不去手了,就给王雪清请来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的严格甚于父亲,为了练腿功,让王雪清把一条腿抬到脑后,用绳子绑在树上,这叫吊腿。50分钟后解开绳子,腿已经失去控制,人马上趴在地上,老师用棍子打他,直到他重新站起来,“不打就站不起来,站不起来就存筋了。”看似非常残酷,其实都有它的道理。

小学毕业后,父亲决定送王雪清去李万春先生创办的“小鸣春”戏校。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分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一句话,“让我受益一生。”他说:“孩子,你要学成了,咱们是父子;要是学不成,你从我这儿就扫地出门了。”13岁的王雪清掂量出了这句话的分量,要是学不好就没爹没妈了,所以在戏校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打都没有退缩。王雪清去“小鸣春”报到时,戏校有1100多名学生,练功场上乌压压的全是人,学到一半的时候也走了一半的学生,到王雪清毕业的时候,学校只剩了十几个人。“小鸣春”戏校沿用的是老科班的路子,打学生打得厉害,很多学生被打跑了。在这里,王雪清遇到了启蒙老师张鸣禄。张鸣禄是李万春的大弟子,著名武生,他秉承“教戏先教人”的传统,对学生的品格要求严格。像老派戏班那样,王雪清给师父端尿盆,也挨了师父不少打。武生的基础戏《林冲夜奔》,一个细节王雪清总是做不好,师父用手腕粗的藤条打了王雪清的后背一下。那一下,足足让他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星期。《林冲夜奔》王雪清练了7年,师父严格的要求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小鸣春”毕业后,1990年王雪清被分配到河北省石家庄市京剧团工作。1996年一次机缘巧合,王雪清被特批调入北京京剧院,成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一员。

苦练标兵当之无愧

初到北京京剧院,面对济济人才,王雪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这可是首都啊!人才太多了!如果你没有超出同行五成的功力,甭想混出名声。”王雪清开始了更为苛刻的自我修行——每天早上4点起床,从京剧院的单身宿舍骑自行车到永定河喊嗓子,喊一小时后骑车回京剧院。大冬天的,天色漆黑,练功厅还没开门。王雪清想了个办法,前一天晚上临走时给窗户留一条小缝,第二天早上翻窗子进来。王雪清笑言:“那个第4练功厅跟我太有感情了!我在这儿练了将近17年,练坏了4身练功靠。”厚底靴是从练功厅捡别人淘汰的,拿回家补一补接着穿,一天练4遍功,早上一遍、上午跟着大家练一遍,下午一遍,晚上再练一遍,经常练到夜里一两点。保安几次来催促:不能再练了,后院的家属都受不了。作为京剧院最勤奋的青年演员,王雪清获得了北京京剧院“苦练标兵奖”。

王雪清家里也有一些练功器械,看电视时吊着腿,奉行“武生演员根本没有资格两条腿站立”的守则。1997年,在湖广会馆演出武生大戏《挑滑车》,连演7天,彩排的时候王雪清不小心崴伤了脚脖子,脚肿得厉害,勉强能走路。王雪清作了一番内心挣扎,若是提出,其他武生可以顶替,但那时他刚来北京还没站住脚,机会难得啊!于是他打着封闭、绑带就上场了,没有跟任何人说受伤的事,就这样咬着牙坚持演完7天。台下都是挑剔的日本客人,愣是没有发现任何破绽。所有动作一点没变,从桌子上跳下来依然是劈着叉着地,满堂彩。55分钟一出《挑滑车》,是对演员技术和体力的极大挑战,勒着头扎着靠,全身加起来三十多斤的行头,还要连翻带打,“最累的时候我累到恶心,想死的心都有!还得不停地告诉观众,我很轻巧我很轻盈。”王雪清的母亲看他演过一次《挑滑车》,当场落泪,从那以后再也不看他演这出戏了。

王雪清坦言:“我毕竟是从外地来的,这是皇城啊!人才济济,得经过不断的磨练坚持,才能被大家认可。走到今天,大家会说:雪清有几个活儿不错;能有几个角色被大家认可,那我这辈子没白活。”

为了提高艺术修养,2004年,王雪清在中国戏曲学院修完大学,并于2009年被选入第五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跟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王金璐先生学习杨派武生表演艺术。2005年,王雪清参加CCTV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被告知获得了金奖,可临颁奖前,又被通知成了银奖。王雪清告诉自己:就是银奖,还要练!不给奖也练!2008年,王雪清带着《挑滑车》再一次冲上CCTV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此时竞争对手已是二十出头的生猛新锐,早已过而立之年的王雪清再次杀出重围,擒获银奖。

学戏先学做人

王雪清的师父王金璐是著名京剧武生,在他正当红的时候去陕西演出,王雪清的父亲王万春就在台下看戏,深深地为这位名角的风采所折服。得知儿子能师从自己的偶像,王万春说:“能拜王金璐先生为师,这是咱们祖上积了德了。”对于自己师父,王雪清的评价就一句话:“我师父的很多事可以触动你的灵魂,让你震撼!”

王金璐老师家的地板是瓷砖的,已经破碎不堪,全是学生学戏给踩破的,它们见证了王金璐的从教生涯。给王雪清说戏,黄天霸见彭大人有三次跪搓,已经94岁高龄的老先生硬是单腿下跪亲身示范。王雪清当场流下了眼泪。王金璐说:“孩子,我得做一下你才能明白是什么样的。”给王雪清说戏,早上8点,老先生准时等他。前年的冬天排《长坂坡·汉津口》,王雪清已经扮好了,外面雪越下越大,连忙给师父打电话,雪太大别来了。没一会儿,老先生已经到了练功厅,掸掸身上的雪:什么也别说了,赶紧排戏。排完戏雪也停了,送老师走后,王雪清把戏服一脱,带着妆打车直奔老师家。老师一看:“你怎么又来了?”王雪清不放心,赶来看看老师身体是否无恙。王金璐老师很少表扬学生,这次却对王雪清的演出非常肯定,说“还是有进步的。”后来他听师父的大女儿说,师娘跟师父说:“你去给孩子撑撑腰。”所谓撑腰即“把场”,徒弟演出前师父在场下一坐,意在告诉诸位“这是我徒弟,不足的地方您多担待。”师娘90岁了,卧床多年,身边离不了人,却主动让师父去把场。那天演出前,王金璐一出现,底下观众一阵惊叹,纷纷跟这位前辈问好。王金璐腰有大伤,打了15年钢板,不能久坐,两个多小时的戏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折磨。这些王雪清都感念在心,也尽自己的心孝敬老师。每年大年初一早上7点多,王雪清就来到老师家,帽子一摘,大衣一撩,跪下磕仨头,再到病床前给师娘磕仨头。王雪清说:“我一直坚持这些传统的东西,我觉得这些延续在你身上,会在台上呈现出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很奥妙。”

出身寒门,王雪清并没有“一生误我是贫穷”之感慨,“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父亲,一生清贫,今年76岁了,一张嘴,嗓子还在调门上,一辈子研究戏,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王金璐老师腰受过伤,摘下钢板后,65岁演《挑滑车》,腿还从眼前头过去,现在94岁了,还天天练功呢。那天《艺术人生》采访他,在院儿里下了个叉。如果他们内心没有这么强大的力量在支撑,怎么可能做到?”

很多出身寒门的穷小子,经过超乎寻常的努力成为一代名师。王金璐进戏班的时候连裤子都没有,几个姐姐凑着给他缝了一条,这也没有妨碍他日后成为著名武生。每周末家长都来科班送好吃的,王金璐家太穷了,疼爱他的义父只能买二分钱的点心渣子找人给他送过去。“我才在哪儿呢?差远了!”王雪清深深为前辈的精神境界所感染,“师父王金璐给我说了很多杨小楼的事情,我也写在研究生论文里了,这些事情重新洗刷了我的内心。”

著名老生高庆奎高先生嗓子非常好,高极了,除了旦角什么都能唱,突然间嗓子没了。他就去戏班道个辛苦,该戏班的班主就给他包一份配角的薪金。这是梨园行的义气。后来高先生嗓子好了,登台演出,在后台拉京胡试音,坏了,鬼音又出来了。观众都在下面坐着,怎么办?杨小楼正在二楼看戏,看这情况,就把管事的叫来,“你去戳一块水牌,这出戏后面那个总兵的角色,一会儿我来扮演。”杨小楼杨老板,此时已是赫赫有名的宗师级人物,在观众心中的地位是:“杨老板您只要出来,让我们在下面看您一眼,这票价就值了!”此番为了高先生竟然要去演一个“路人甲”!这就是一代宗师的魅力。

唱花脸的金少山金霸王来北京演出,一炮而红,花一万大洋请杨小楼唱戏。杨小楼不唱,再加,还不唱。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跟金老板唱?杨小楼说:“金少山到北京来,要是没红,我陪他唱;他红了,我要再陪他唱,就伤了我老搭档郝寿臣的心了。”这就是杨小楼的义气:不能为了钱去捧别人,伤多年老搭档的心。

王雪清谦虚地说:“我常常自问:你有这种品格吗?你的内心根本没有那么博大,到不了那个品格,所以艺术也达不到那个层次。”

学到老,练到死

从这些前辈身上汲取精神财富,王雪清也喜欢从艺术中发现美好的东西,“我总说京剧艺术把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仁义礼智信等精髓完美呈现了。”

排《长坂坡》,为什么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见赵云困在长坂坡,却跟曹操进言献计,活捉赵云?他为什么要救赵云呢?王雪清查资料,发现徐庶原来跟刘备很好。曹操用计把徐庶的妈妈掳来,模仿她的笔迹写了一封信给徐庶,才把他骗进曹营。刘备送徐庶去曹营,送十里,再送十里,再送,洒泪而别。徐庶对刘备说:“主公你放心,我进曹营一句话都不会说,也不会给曹操献一个计。”刘备把他的青鬃马送给徐庶做纪念。青鬃马很高,徐庶上不去。这时赵云单腿跪地,扶徐庶踩着自己的腿上了马。赵云已是刘备四弟,身份贵重,却主动给徐庶当马镫。徐庶看了赵云一眼没有说话,但那份情义已牢记于心,所以才会有后来献计曹操救赵云一事。

赵云救阿斗,糜夫人为什么要跳井?赵云说了,“微臣步战也要退曹兵。”可80万曹兵围得铁桶似的,怎么可能?糜夫人一看走不了了,大义凛然跳了井。王雪清说:“我自己认为:如果阿斗保不住,赵云肯定自杀;如果糜夫人死了,阿斗保住了,不要紧。古代就是这样,只要小主人没事。”这也是糜夫人顾大义的表现。以往的处理很简单,糜夫人跳井后,赵云就是抹一抹眼泪。王雪清研读史书,结合前辈的演法,又给赵云增加了几笔来表现他的悲痛。这几个动作,王雪清对着镜子不停演练,什么样的哭才能表现出一个男人深刻的悲痛?此时赵云一手抱着阿斗,一手拉着糜夫人的衣服,以手掩面,大幅度啜泣的抖动。几个日本朋友看了后,说:“雪清,你这个动作让我太伤心了。”王雪清特意让这几个朋友在二楼的最后排看戏,看距离最远的情况下动作是否还能看清。“尚长荣老师说:现在演员的肢体动作必须夸大。因为现在的剧场都很大,不是过去几十人的小场子了。”王雪清演赵云用的枪,比前辈的放大了一个手指头的宽度,全套行头都是仿照王金璐的行头做的,一万多元的花费全部自费。

王雪清说自己对戏的开悟是在2005年的全国大赛上,“我才知道同台竞技比的不是技术,真正让观众认可的是表演,是你对人物的感觉,对他心理的剖析,表演才是最重要的。”为此,王雪清大量研读史书,把戏前后相关的历史细节全部掌握,以求更准确地表演诠释。王雪清喜欢画关羽和钟馗。朋友也都很喜欢他的画,因为觉得他的画有神气。

京剧武生范文第3篇

余生也晚,无缘亲炙前辈艺术大师的精彩表演。“”之后,第一次在报纸上看到盖叫天的名字,是介绍他自己断腿再接传奇故事的。后来知道盖叫天原名张英杰,他在继承南派武生创始人李春来表演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条件加以发展,形成南派短打武生一个重要的流派,世称“盖派”。

盖叫天的“武松戏”最为精彩,当年他有“燕北真好汉,江南活武松”的美誉。可是现在不仅《武松》这出戏难得一见,曾经名震天下的“盖派”也因为传人寥落而逐渐成为了冷门流派。

今年是京剧大师盖叫天逝世40周年。上海京剧院为纪念一代宗师,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辉煌一时的“盖派”表演艺术,特别主办了“南英北杰”盖派经典剧目习演。3月4日到6日三天,由盖叫天的三位后人张善麟、张善元和张帆会同来自上海、北京、浙江、湖北、福建等地的13位老、中、青武生演员习演盖派经典剧目。

开锣大戏就是“盖派”代表作全本《武松》,从“打虎”一直演到“血溅鸳鸯楼”。张善麟、张善元和其他4位“武松”相继上场亮相。接下来两天上演《白水滩》、《三岔口》、《一箭仇》、《劈山救母》、《七雄聚义》、《恶虎村》等盖派经典折子戏。

看得出,主办方此回对整个活动是精心安排的,演出中好几个配角都是由国家一级演员饰演,而且无论主配角,演员们都很努力,特别是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和张善元。在“武松打店”一场戏中,66岁的张善元身手矫健,飞脚、扫堂腿等技巧都不含糊,甚至还从桌上走旋子下桌。张善麟主演“醉打蒋门神”和“血溅鸳鸯楼”两场重头戏,同样精气神十足;尤其在“血溅鸳鸯楼”一场戏中,71岁的张善麟还施展了一个抢背。另外,其他演员发挥得也不错,通过表演他们基本展现了“盖派”艺术的特点。例如,在《一箭仇》中,通过史文恭和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对战,

分层次地表现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在《七雄聚义》中,将身段和髯口互相糅合,通过对髯口的不同弹、甩等处理,也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形象的外化展现。

此次演出,演员的表演很努力,观众也很配合,但凡有一个亮点,观众就会报以热烈的掌声。令人感慨万千的是,观众的阵阵喝彩,与其说是为了演员的精彩表演,毋宁说是为了演员的敬业精神。因为每一次观众喝彩之后,能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71岁(66岁),不容易啊!”但是,此回演出也有个别演员或许因为太紧张、少经验,表演上有点温,配合上也不是很理想甚至出现一些失误,一台戏竟有三个演员掭头。对于这种状况,也许主办方早有心理准备,他们将这次活动的题目称为“习演”而非“展演”,其中深意藏焉。

和有些京剧流派日渐式微的窘境相比,京剧武戏流派的生存现状更不容乐观。武生行当近年颇为萧条,原因很多。因为要成为京剧武戏艺术家,首先要有天赋、有悟性其次,要特别能吃苦。武戏演员比文戏演员吃的苦更多,而且练功、演出都很危险,艺术生命也较短。这也是京剧发展历史上经常会有“几大须生”、“几大名旦”,却没有“几大武生”的真正原因。除了主观原因,当然还有客观原因。首先历来的戏剧编剧,往往只重视剧情的思想性、唱词的优美性,很少顾及武戏的编排。当然文人编戏,力有不逮,所以台上的表演都要靠武戏演员自己琢磨。其次,武戏的开打需要配合。换言之,对配角甚至龙套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很高,“运斤成风”中的匠石是需要郢人配合才能展现其技术的。如果临时排几天戏就登台,不产生失误是不正常的。

京剧武生范文第4篇

五岁唱戏七岁红

裴艳玲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痴迷于戏曲艺术,父亲是京剧著名老生,母亲是河北梆子旦角演员。极具天赋的小艳玲五岁时偶因“救场”登台,而大受好评,由此步入梨园行。坐科京剧,学习老生兼武生。她天资聪慧又爱戏好学,在父亲和师傅们的精心调教、严格教导下,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础、过硬的功夫。五岁时就能唱《徐策跑城》、《辕门斩子》、《追韩信》等老生戏,七岁时已名声在外,九岁独自挑粱组班,成了“角儿”。她能翻、能打、又能唱,还能演猴戏,带着傍”角儿”的走遍了山东、河北等地,名声远扬。十一岁又红透了天津。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当时还是民营剧团制,曾签约辗转了多个京剧团,反应极大。常常是演出一、两个月,挣回了团里全年的经济收入。这样的经历在同龄人中几乎是没有的。十二岁时被有关领导看中,加入了河北梆子青年跃进剧团,改唱河北梆子。

放弃挚爱多年的京剧改唱河北梆子,从父亲到裴艳玲都极不情愿。她想:既然选择了,就应该唱好。起初,裴艳玲师从郭景春潜心钻研“不跟弦说话”的武生戏,经过多年长期刻苦的努力。使她的武功出众,戏路宽广扎实,文武兼备,嗓音高亢嘹亮,行腔如行云流水,表演出神入化。《宝莲灯》、《哪吒》、《钟馗》等,让她的名字响彻中国南北剧坛。精湛的演技令观众所倾倒,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带动了河北梆子这一剧种,并为亿万观众所痴迷。自幼就能唱那么多京剧的文武戏,再改唱河北梆子对于裴艳玲可以说是轻而易举的。裴艳玲说:“我在梆子戏的成就应该归功于京剧,我所从事的艺术已经超过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狭小范围,京剧在冥冥之中召唤我,对京剧的热爱和痴迷一天也没间断过。”直到半百之年才。得以?回归”京剧。并积极倡导“京剧、昆曲、河北梆子”三下锅的艺术形式,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走在戏曲改革的潮头。在河北京剧院再三的盛情邀请下,辞掉了在新加坡、意大利、法国等非常繁忙的艺术活动,为了她钟爱的京剧事业,为了回报家乡父老的深情厚谊,欣然接受了邀请,2004年4月正式接任河北京剧院院长。

海外巧遇一代艺人田际云

裴艳玲说:“遇上田际云是一种巧合。二十多年前,我正在法国,偶然在一面挂满照片的墙壁上发现了一幅踩着跷的中国人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田际云,艺名‘响九霄”’。顿时敬仰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两位相隔近一个世纪,有着相似从艺经历的艺术大师,在异国他乡相遇了,从此,在裴艳玲心里,响九霄就成为多年来沉在心底的一个情结。

裴艳玲和田际云都是在戏曲艺术上取得卓越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两人都是不同时期戏曲界的领军人物。同样是梆子、昆曲、京剧皆通,昆乱不挡,倡导“三下锅”的演出形式,都擅长文武老生的表演。也都有一段十分不流畅的人生经历,时期,所谓“女不演男,男不演女”的清规戒律限制了裴艳玲的艺术才华,使她的艺术生命陷入低谷,期间历尽岁月的磨砺。田际云因转送一封关系变法成败的密信,而使戏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田际云隐姓埋名,开始了流亡生涯,终年61岁。今年6月,裴艳玲携新戏《响九霄》进京正式公演,也正是61岁。

《响九霄》响彻九霄

“相似的经历使我开始酝酿《响九霄》这出新戏,而我觉得自己来演他再合适不过。”一个京剧、河北梆子的表演艺术家去演绎上世纪初“京梆”两下锅的名伶响九霄,本身就很富有戏剧性。响九霄是一位戏曲革新家,曾将“二簧”引入河北梆子,进行了“京梆两下锅”的大胆尝试。在神话戏《斗牛宫》中,使用了机关布景,仙女像从画上走下来一样,很新鲜,使原本萧条的剧场又重新“满堂”。响九霄的“玉成班”破例收女弟子,也是伟大的开先河之举。裴艳玲是怀着对艺术前辈的敬仰和对祖国戏曲艺术的虔诚,将《响九霄》搬上了舞台。在《响九霄》中裴艳玲借着角色的口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

舞台上,裴艳玲与响九霄已经完全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她走进了响九霄的心灵世界。其实裴艳玲在成功塑造响九霄的同时,也是在演她自己,在响九霄身上表现更多的是裴艳玲对于生命的体悟和真切的情感,及两位大师对戏曲艺术视为生命、一往情深的热爱。

一向有“活钟馗”、“活武松”、“活林冲”之称的裴大师,在从艺半个多世纪以来首次以旦角儿形象登台,在花甲之年终于圆了自己的旦角儿梦,在《斗牛宫》中以仙女“清水花”装扮亮相,她清灵亮丽的唱腔,妩媚动人的表演,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戏中响九霄部分的音乐唱腔是由裴艳玲亲自操刀设计的。《哭坟》一场是全剧的部分,也是该戏的最大看点。她说:“这段唱不能超过三段,不求多但求精,不唱则以,唱就让观众爱听,听不够。”她说:“这部戏留了两个活口:一个是‘哭坟’一场最后部分,有一段无音乐伴奏的即兴演唱,每次演出都不重复我自己,情绪走到哪儿,就唱到那儿,每次演出都有新的韵律、新的感觉。只有深深感染了自己,才能打动感染观众的心。:演过上百部戏的裴艳玲,投身剧中之人,与之同感同悲,情之所至,心中有根,唱腔自然涓涓而出。她说:“我认为艺人就应该具备这样的才能和素质,应该对得起观众,虽然有很大难度,但对我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别人没做到,我做到了,我为此而骄傲。另一个活口是剧中的‘戏中戏’,我给自己留了很大空间,每天的戏码不一样,行内人叫‘亮玩意儿’,没有深的道行不敢这么玩,虽然我也玩不好,但我想这么玩,观众拿时间花钱来看戏,就得尽最大的努力让观众看得过瘾,不能糊弄观众。”

住酒店带着乾坤圈

京剧武生范文第5篇

大凡工长靠武生的京剧演员,皆以《挑滑车》作为必的剧目。演员扮演岳家军大将高宠,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唱做并重。武戏虽以武功表演为主,但在像《挑滑车》、《闹天宫》、《扈家庄》这样的经典剧目里,却也不乏寓意隽永、文采飞扬的好唱段。

《挑滑车》又名《挑华车》,也叫《牛头山》,故事情节主要来自清代钱彩与金丰合编的《说岳全传》中的第三十九回。岳飞与兀术会战牛头山,点兵选将之际,大将高宠因不见重用,质问岳飞。岳飞令其护守军中大纛。双方交战,宋军失利,高宠擅自出马助战。他连挑金营数员骁将,敌军为之胆寒,撤至牛头山。高宠乘胜追击,兀术用铁滑车自山头滑下阻挡,高宠奋力连挑多辆,终因力尽马乏被冲压身亡。宋营牛皋诸将力战,抢回高宠遗体。

京剧《挑滑车》始创于俞菊笙,走红在杨小楼,以后成为杨派代表剧目之一,并可与《牛皋下书》连演。高宠一角早年属武净应工,勾红三块瓦露白线。经俞菊笙改革,将高宠归为武生行当的重头戏,并设计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武打场面,使一些武净演员自感难以胜任而放弃了角逐。

现代舞台演出的《挑滑车》,皆以杨派为范本。剧情的着重点在“讨令”、“观阵”、“大战”、“挑车”这四场戏,在这四场戏中,演员必须突显高宠勇猛威武的英雄形象,一忽儿引吭高歌,响遏行云;一忽儿银枪飞舞,快如闪电。最重要的是,《挑滑车》虽是一出京剧,但剧中的高宠却不唱皮黄,而是全用曲牌演唱,并由唢呐伴奏,声调高亢激昂,音韵醇厚挺拔,闻之一股铿锵英武之气势不可挡。

何谓曲牌?曲牌俗称“牌子”,是我国自元、明以来对南北流行的各种小曲、时调等曲调名儿的泛称,如【粉蝶儿】、【点绛唇】、【山坡羊】、【风入松】、【银纽丝】、【换巢鸾凤】、【叠落金钱】等等。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等均有基本定式。曲牌源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有些曲牌名是与词牌名相同的。也有专供演奏的曲牌如【夜深沉】等,这些曲牌大多有曲无词。在观赏《挑滑车》时,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可领略到不少辞丰意雄的华章。

在《挑滑车》中,高宠主要唱了五种曲牌。

【泣颜回】:怒气发咆哮,要把那金兵踏扫!

【石榴花】:只见那番营蝼蚁似海潮,观不尽山头共荒郊,又只见将士纷纷也那乱绕,队伍中马嘶兵喧闹吵。只听得战鼓咚咚,只听得鼓咚咚,明盔亮甲金光耀,高高下下飞奔也那声嗓。见一派旌旗翻招,见一派旗翻招,风尘也那号咆哮,俺只得威风抖擞灭儿曹!

【黄龙滚】:遥望着杀气天高,遥望着杀气天高,不由人心中如火燥,好教俺怒气难消!好教俺怒气难消!咬牙关把贼来剿,恼得俺无明火起发咆哮,何惧兀术小儿曹。哪怕他万马千军,哪怕他万马千军,怒一怒平川踏扫!

【上小楼】:气得俺,怒冲霄,哪怕他兵来到,杀他个血染荒郊,杀他个血染荒郊。百万军中人翻马倒,管教贼性命难逃,管教贼性命难逃!匹马单枪,东闯北,抖威风今日把贼剿!

【叠字犯】:哎,紧――紧加鞭杀奔贼巢。哎,不――不由人心似火烧。又不是铁浮屠,哪怕它蓬莱山倒。挨挨挤挤金兵乱扰,管教他插翅难逃,管教他插翅难逃!哎,俺――俺今日滑车尽挑,一定要拼命把贼剿!

【泣颜回】出现在“讨令”一场,表现高宠欲杀敌立功却不受重用,于是内心不爽、按捺不住的情绪。【石榴花】与【黄龙滚】两个牌子是在高宠登山“观阵”时唱的,在描述他的所见所闻时,更表现出他与全体宋军息息相通的心绪。其中【石榴花】的曲调尤其流行,唱来铿锵动听,气势磅礴。有些爱看武戏的观众,此时会情不自禁地随声附和。【上小楼】着重渲染高宠大战金兵时的英雄气概,纵然是匹马单枪,照样是东闯北捣。【叠字犯】在“挑车”时唱,这是全剧最吃重的一场戏。唱词体现了高宠视死如归的英勇精神。此时,演员有一系列的武功表演,如“鹞子翻身”、“横枪抚马”等等,令人拍案叫绝。

不但《挑滑车》的几支曲辞藻遒劲雄丽、曲调逐浪拍岸,而且它的念白也是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如“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金人的巢穴,俺不免赶上前去杀它个干干净净”。

欧阳予倩曾有“一台锣鼓半台戏”的精辟论点。确实,像《挑滑车》这样著名的长靠武生戏,若是没有打击乐的衬托配合,便会犹如一部没有音响背景的战争影片,简直是无法进行的了。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笔者看过不少京剧名家的《挑滑车》。如北京的李少春、姜铁麟,天津的厉慧良、张世麟,江苏的梁慧超、周云亮,上海的王金璐、筱高雪樵,武汉的高盛麟等等。厉慧良对《挑滑车》做了许多改革,比如演到高宠擅离职守,厉慧良将其演成了可以理解的“这一个”,成全了人物内在的“缺陷美”。正如脂砚斋评《石头记》所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厉慧良的表演生动地刻画出高宠这一种“真正美人”,塑造了一个带有缺陷美形象的英雄典型。

京剧武生范文第6篇

从小到大,我都是在儿歌、童谣、歌曲、古诗的熏陶中成长的,对京剧一无所知,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学习了京剧名段《赤桑镇》,对京剧才有了些了解。

周六下午,爷爷不知怎的,非要给我讲京剧,我一点也不喜欢京剧,爷爷说:“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200多年历史了,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株绚丽多彩的花朵,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我“嗯”了一声,刚要下床,爷爷又说了起来:“京剧分文戏、武戏、群戏,人物角色有生、旦、净、丑。”听到这里,本来不喜欢京剧的我,已经有点动心了。我让爷爷接着讲:“生是男的,又分为武生、老生、小生和娃娃生;旦是女的,又分为青衣、正旦、武旦、老旦。”讲到这里,我不禁嘀咕起来:“原来京剧也是让人神往的艺术。”爷爷又说:“你现在知道了吧,我要是不给你讲,你会后悔的。净俗称花脸,分为……。”爷爷的声音不停的荡漾在我的耳边,好像永远也不会停下来。

一个下午很快就过去了,我对京剧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我越来越喜欢京剧了,我想,京剧作为国粹一定会发扬光大,大放异彩的。

石园小学四年级:傲漫贵妃

京剧武生范文第7篇

谭鑫培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他兼采各家的长处,根据自已的嗓音和形体条件,对过去老生高声大嗓的粗硬唱法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他创造了许多新板式、新技巧,如反西皮散板、二六、闪板、耍板等.同时吸收了梆子、昆曲、汉调和旦行、花脸的一些唱法,极大地丰富了老生唱腔。在声韵上,他确立了以湖广音为基础,以中州音韵为标准的唱念规范。他改变了过去老生或偏重唱功,或偏重武功,“唱”、“演”分裂,卖弄技艺的情形,综合运用四功五法塑造人物形象,使程式为人物服务。

京剧生行艺术的完全成熟。谭派是京剧史上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1907年话剧在上海登陆,谭则独步北京剧坛,被尊为“伶界大王”。生行后起的诸多流派,如讲究工架身段的余(叔言)派、唱法细腻委婉与坚凝朴拙并重的言(菊朋)派,做工潇洒飘逸的马(连良)派、声情并茂、做念传神的麒派,武戏文唱的杨(小楼)派等,大都直接间接地受到过他的启发。

京剧旦行艺术的成熟要比生行晚许多。因为在京剧形成过程中,旦角长期处于配角地位,而且严守青衣和花旦的分工,这严重束缚着它的艺术表现力。直到民国初年,经过艺术大师王瑶卿的革新,打破青衣、花旦的严格界限,创新腔新调,改戏衣扮相,变身段做功,旦角艺术才获得长足发展。梅、尚、程、荀都曾直接受到过王瑶卿的教益,而后分别创立了各自的风格和流派。

流派纷繁是京剧的一大特色。但是如果深入考察,就会发现京剧流派的性质及其形成方式,跟西方戏剧大不相同。

首先,以演员为中心形成的流派风格主要表现在演唱技巧上。例如青衣中的梅派由梅兰芳创立,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保玖等。梅派以歌、舞见长,唱讲究自然圆润,舞追求美观大方。尚派的创始人是尚小云,初学武生,后改旦角,唱、念、做、打俱佳。唱风内刚外柔,骨格清高,念白清脆响亮,声情并茂,动作融合进不少武生做派,干净利落,轮廓分明,有飒爽之气。程砚秋是程派的创始人,倒仓(变声)后,嗓音晦涩,但经刻苦锻炼,克服了先天不足,独创借脑后音行腔的唱法,形成以腔就字、迂回曲折,若断若续、凄楚哀婉的演唱风格。程派难学难精,主要传人有赵荣琛、新艳秋、王吟秋等。荀派是苟慧生派的简称。荀派多演少女,唱风花哨柔媚,婀娜多姿,著名传人有童芷苓、李玉茹、赵燕侠、吴素秋、孙毓敏等。其次,京剧流派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起来的。面对市场经济下的商演出,艺人们为争夺观众、扩大市场份额,各显神通、争奇斗艳,不断推剧目,创造新演技。如程砚秋演“私奔”题材的《红拂传》很叫座,苟慧生《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尚小云也排了一出《卓文君》加入竞争。梅兰芳演《木兰从军》,程就演《聂隐娘》,尚演《珍珠扇》,苟演《荀灌娘》,都以旦角反串小生,形成互相比美之势。尚在首演《楚汉争》时加入一节“剑舞”,很好看。随之,梅就在《霸王别姬》中创造了自己的“剑舞”;程不甘示弱,也在《红拂传》里舞起剑来。但每个人舞剑的风格都不一样,尚如行云流水,梅像蜂飞蝶绕,程似锦上添花。竞争促使艺术家各呈其能,不断向新的艺术境界挺进,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第三,京剧流派虽然大多出现在思想解放的20世纪上半叶,但各种新思潮对京剧的冲击和影响却微乎其微。汪笑侬、梅兰芳、周信芳等著名演员都曾编演过注入一些新思想的时装新戏,但无一传世之作。在京剧程式和现代生活、现代意识之间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艺术鸿沟。

京剧最初形成的时间,一般认为在清朝乾隆、道光年间( 1790-1840)。虽然国门初开,但国人的脑筋还没开窍,再加京剧被皇帝宠为,这使它不可能获得新思想支持。而当历史进入各种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的20世纪以后,京剧艺术已经完全成熟定形,更加难以容纳新的思想和文化因素。这样,它的流派就只能在演唱技术的范围内,不断向风格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而在精神上失去了跟现代生活、现代意识结合的可能性。

京剧程式的反现代性质,是与生俱来、很难彻底改变的。任何局部的骤然改变,都会破坏京剧原有的和谐与美感。试想,如果角色穿时装演新戏,不戴盔头髯口,去掉水袖大带,京剧的许多动作便无从做起,京剧特有的美也被破坏了。茅盾曾经说过,京剧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能渐进,而不能硬改。所以,得风气之先的时装新戏很快也就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京剧武生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戏曲;表演;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23-02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和生命,而表演艺术本身,既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造工程,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触及的层面深,要求的水准高。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要点,有以下三个方面,下面分别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一个层面,是它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理性认知系统,也是一个智力支撑系统和能量之源系统,更是一个“软系统”。因为只有充分认识到表演艺术的重要意义,才能更自觉、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创造性地做好戏曲表演工作。谁都知道,理性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乃至决定作用。

表演艺术是中国戏曲的中心和生命,如果没有表演艺术,那么就只有案头的剧本而没有真正的舞台艺术,因而也就没有真正的戏曲艺术。中国戏曲素有“角的艺术”之称,说的也正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和生命。关于这一点,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说得十分明确透彻:“我国传统表演艺术和西洋演剧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在舞台艺术的整体中,我们把表演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西方虽然也有表演中心理论,而且是主要学派,但终不能像中国学派这样把表演看作是唯一的。欧洲戏剧的发展规律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剧本写作形式,剧本写作形式又在主要地支配着表演形式;戏曲却是:时代的美学观点支配着表演形式,表演形式在主要地支配着剧本的写作形式。”[1]梅兰芳大师也强调:“中国观众除去要看剧中的故事内容以外,重看表演……群众的爱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演员的技术。因而京剧舞台艺术中以演员为中心的特征,更加突出。”[2]不仅京剧如此,其他各地方戏曲剧种,皆如此。

二、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戏曲表演艺术的第二个层面,是它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实体系统,也是一个“硬系统”。因为内容是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同样,表演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内部诸要素的总和。

具体来说,戏曲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塑造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是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任务”,衡量一个演员表演艺术的高低优劣,一个最为重要的尺度,就看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的高低优劣。许多戏曲大师,首先以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为其艺术成就的亮点和看点、力点与支点。例如梅兰芳所塑造的杨贵妃(《贵妃醉酒》)、虞姬(《霸王别姬》)、西施(《西施》)、穆桂英(《穆桂英挂帅》)、梁红玉(《抗金兵》)、韩玉娘(《生死恨》)、赵艳容(《宇宙锋》)等人物形象,都是典型形象。又如京剧花脸名家郝寿臣,在《捉放曹》等17出曹操的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性格、不同思想、不同情感的曹操形象,被誉为“活曹操”。再如京剧武生名家盖叫天(张英杰)先生,在《十字坡》《武松打虎》《快活林》《狮子楼》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出不同的武松形象,也赢得了“江南活武松”的美名。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二)表现剧本内容

表现剧本内容也是戏曲表演艺术重要的任务之一。包括剧本的主题立意、故事情节等等。尤其是剧本的现实意义与文化意蕴,更是要着力表现的。例如梅兰芳表演的《抗金兵》,周信芳表演的《文天祥》,就与中表现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紧密相连。

(三)体现流派风格

流派是中国戏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指的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3]流派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中国戏曲的流派以创始人的姓氏命名,有一批代表剧目,并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传人。例如“梅(兰芳)派”,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黛玉葬花》等,艺术风格是雍容华贵、中正平和,传人有梅葆玖、杨荣环、李炳淑等,第三代传人有李胜素、高红梅、董圆圆等。又如评剧的“新(凤霞)派”,代表剧目有《花为媒》《刘巧儿》等,艺术风格是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尤以流利的花腔――疙瘩腔著称。传人有谷文月、刘淑琴、王向阳等。淮海戏也有“谷(广发)派”,代表剧目有《包公铡国舅》《皮秀英四告》等。

(四)展现剧种风格

不同戏曲剧种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戏曲表演艺术要展现不同的剧种风格。例如龙江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就充分展示出龙江剧的粗犷、豪放、土野、自由的艺术风格,并凸显出其反串、书法等精功绝技。

三、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

戏曲表演的第三个层面,是它的必要形式。这是一个保证系统,也是一个配套系统。因为形式和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形式与内容要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具体而言,戏曲表演艺术的必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戏曲表演的外在形式,也是主要艺术手段。几乎所有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都离不开“四功五法”。

“四功”中的唱念做打,有的剧种为唱念做表,并无太大区别。五法中的手眼身法步,有的剧种为口手眼身步,也大同小异。

(二)程式化

程式化是戏曲表演的另一个形式特点。程式化以程式动作为标志,程式动作又是生活动作的提炼、加工、美化。戏曲的表演动作,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运用规范化的程式动作。如“圆场”“走边”“起霸”“趟马”“整冠”等等。

(三)绝活

戏曲表演艺术还常有各种绝活的运用,这也是一种外在形式。例如吞火、喷火、变脸、甩发、玩串珠、打出手等等。这些绝活又常含有杂技、魔术、武术等表演元素。

(四)行当化

戏曲表演艺术又以行当化为形式特点。行当即“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根据所演不同的脚色类型及其表演艺术上的特点逐渐划分形式”[4]。中国戏曲的行当划分由简到繁,各个剧种又有所不同。京剧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各行又细分为多个分支,如生行又细分为老生(文老生、武老生、文武老生)、小生(扇子小生、翎子小生、纱帽小生、武小生、穷生等)、武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红生等。而汉剧、粤剧则分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十行。秦腔则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并细分为28类。各行均有不同的表演要求与形式。

参考文献:

[1]程砚秋.程砚秋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74.

[2]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