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监测

自动化监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自动化监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岩土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0-0085-01

岩土工程在建筑结构工程重点学科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其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经过大量的工程实际证明,工程在设计初期,对岩土的基本情况和施工过程中的突发变化是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的,而且与设计预期值相比,实际工程的工作状况或多或少的都会出现误差。事实证明,岩土工程的安全与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合理的设计、严密的施工决定了其安全性,但是,贯穿始终的监测也是必须的。岩土工程自动化监测为对岩土性质的监测信息和成果不仅为修改工程设计、指导施工技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撑,同时也验证了设计、施工的合理性,为岩土工程积累实践经验和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1 岩土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探究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工程勘测和设计、施工和操作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了高水平,高技术,高精密的监测系统对其进行监测控制,现代化的自动监测系统是工程检测中非常必要的。

自动化监测系统被认为是对岩土工程的基本属性的性质研究、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营安全的直接指标。岩土工程自动化监控系统是集工程施工、传感器、测试仪器仪表、微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和通信设备为一体的、由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而组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系统的自动化监测主要包括自动采集、自动处理分析数据和自动安全管理等方面[1]。

1.1 对自动化集中式的监测系统分析

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所有监控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结果显示,极限报警等。现场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处理和远距离传输数据是集中在一组固定的终端监控室内。以计算机为核心主控设备在终端监控室内与监测设备统一为一个自动化系统。它分布在施工现场的每个传感器都是通过集线器才能够与位于室内监测室内的数据采集器连接。集线箱主要是对传感器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信号切换,并对传感器进行巡视监测和筛选监测。这个系统自身是存在着一定的弱点,其高要求信号电缆的质量,性能弱且基于系统的应用开发和发展较薄弱。

1.2 对自动化分布式的监测系统分析

本监测系统是通过电子技术、先进的集成电路系统、微机处理器和网络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上形成的。它主要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分散控制、集中管理和通信网络操作,是一种技术先进的分散数据采集和管理集中的监测系统。它采用的是将DAU作为控制单位而布置在传感器周围,通过DAU采集数据,模拟测量,A/D转换、自动存储和数据通讯将数据加以监测分析。每个道数据采集单元可以被视为频率、脉冲、电压、电阻等一些测量信号的一个独立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采用集中控制所有监测数据再通过总线输入电脑中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监控系统具有操作技术简单、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扩张容量大、维护工作便利等主要特点。与此同时,该系统在信号电缆使用数量少,而自动监控快速[2]。

1.3 对自动化混合式的监测系统分析

混合式检测系统是一种采用了分布式的分布设置形式,而其内部系统则是采用了集中方式的系统分布模式,它是综合了集中式和分布式特点的一种操作系统。该监测系统中使用的是一种类似于MCU的遥控转换装置,虽然能够将周围的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收集,但是却不带有MUC的数据转换功能和储存功能。它利用设置在传感器周围的转换箱将信号通过一条总线路将数据传给监控点,然后监测站点再对A/D转换和集中测控,并使用计算机技术对数字信息进行保存。这种自动化监测系统数据量的长距离传输上是有着明显的优势的,只要有一套监测控制装置,就可以灵活的大量发散和聚集传感器上的信息,其信息的延展性同样值得肯定。

2 分析自动化监测的形成及应用

首先,一般自动化监测系统是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主要是数据储存、数据传、实时监测、数据处理、数据共享五个部分。在比较了自动化监测系统和人工监测系统后会发现,二者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自动化的监测应用,在硬件上使用的传感器基本上都是在其安装完全后稳定后自动读取数据信息,减少了人力的参与和影响。而且在现场的监测数据存储仪器也是由Datalogger 代替Readout对施工的全部过程进行监测和布控。而在数据传输上也增加了数据传输Modem 的使用并且监测的现场中系统使用的电源是持续提供的。另外自动化监测采用的软件要求其使用用户自行编写 EDLOG 程序并储存在Datalogger中而处于办公室内的计算机要装入相关软件来进行数据的下载和共享从而现实对工程的实时测控[3]。

3 结束语

总之,本文对岩土工程自动化监测系统从部分到整体进行了分析,并做了基本性的介绍, 通过对岩土工程自动化系统及其应用的分析和探究,增加了对岩土工程自动化系统应用的比较详细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在岩土工程的作业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对其进行控制、监测和服务,并且对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发展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孙翔宇,牛明星.岩土工程中的测算和高性能沥青路面应用状况浅谈[J].祖国:建设版,2014(1):189-189.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2篇

关键词:PLC 变电站监测 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TM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19-01

20世纪70世纪末,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正式诞生,并凭借高性能自动化的优势,深受消费者好评,并获得广泛应用。在PLC的辅助下,欧美国家实现了变电站自动化监控。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积极引进这一高新技术,主要用于控制厂矿机械与变电站断路器,不过用于实现变电设备监测自动化的并不常见。

1 PLC的优势与应用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新技术较从前获得极大的改良,目前现有的PLC主要具备以下优良特性:

1.1 功能丰富多元化

PLC多采用的是Pentium、Alpha一类的高性能处理器,操作系统能够执行多项任务,并能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完成运算,完全可以实现回路调节与代数计算,因此功能较从前更加丰富多元化。

1.2 网络功能强大

现有的PLC均能为用户提供Ethernte一类的通信网络,在高速通信网络的支持下,PLC的应用领域获得了极大的拓展。

1.3 编程日趋标准化

绝大多数PLC厂家目前的编程均按照IEC61131-3标准来执行,该标准对梯形图、顺序功能图、结构文本语言等编程语言均给予了准确的定义。

1.4 模块微型化

通常在电力企业在实行变电站监督自动化时,需对投入与产出进行充分考量。这意味着相较于其他控制、监测设备,PLC需在高稳定性、耐用性以及经济性上显示出优势。

一般情况下,PLC选型需遵守以下原则:(1)监控对象必须明确;(2)选择输入输出模块;(3)选择控制系统的结构与方式;(4)选择储存器型号与容量;(5)确定支持技术与应用条件。

2 在变电站监测中PLC的应用

2.1 输入信号的分类

变电站监测系统中的输入信号可分为三种,即开关量、模拟量以及数字量。

(1)开关量的监测是为了解变压器的风扇状态、有载开关位置等。PLC主要利用开关量输入模块,实现对开关量信号的识别。通过对应的长安其获取开关量,连接至PLC输入端子后,每一个端子均将在PLC数据区内获得一个“位”,也就是地址。通过内部光敏三极管饱、导通以及截至,获取开关信号,查看PLC输入位状态值,便可实现对开关量的监测。

(2)模拟量的监测主要是为了解变电设备中,电流、电压是否正常。PLC一般会借助模拟量对应的输入输出版块,实现对模拟量信号的识别。当输入端获取由传感器或信号发生器发送的模拟信号后,输出端输发送的模拟信号即成为PLC的控制对象。PLC将透过通讯口,自动向变电站监控中心反馈事实检测值以及故障诊断结果。

(3)变电站中,大多数设备的检测仪输出的信号均为数字量,它们均具备专属的编码方式与输出方式。在PLC中,数字量输出前可预编对应程序,对从输入端进入的仪器所对应的数据包进行识别,实现对设备仪器数字量的识别,经初步诊断后,将诊断信息反馈至变电站监控中心。

2.2 PLC系统的构架

变电站PLC系统可选择的配置方式有两种,分别为集中式与分散式。

(1)集中式的配置方式同样有两种,分别为微机式和PLC与马赛克控制盘结合式。集中式配置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变电站监控中心上位机的类型。集中式上位机主要用于接收自主PLC设备运行信息,主PLC则用于接收上位机命令,最终实现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监测。倘若PLC无法顺利完成变电站的监测工作,剩余PLC将在主PLC基础上,通过输入输出模块,实现对主PLC的扩展。不同类型的上位机应用范围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信息储存量、信息显示、设备状态的综合诊断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2)分散式配置方式,主要是为所有监测对象配置一个微型PLC,通过一个主PLC对所有PCL数据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实现管理与控制的功能。这种方式从功能上来看,和使用微机作为上位机的集中式配置方式比较像,不过分散式配置方式会更加灵活,两者功能也存在一定差异。分散式的主PLC主要负责与上位机进行连接,实现对所有微型PLC的管理,其本身并不具备对变电设备的监测功能。

2.3 采用PLC系统实现智能化监测与诊断

合理利用专家知识,提高PLC系统的诊断质量与效率,实现变电设备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是故障诊断技术的长期发展目标。就目前情况来看,PLC产品功能与技术均十分有限,离智能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笔者认为,可有效结合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通过PLC与计算机在网络环境下的互联,实现对变电设备故障的智能化检测与诊断。

在设计过程中,可通过PLC对变电设备监测信号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充分发挥出PLC技术的功能与优势。通过对数据反馈内容的识别,掌握变电设备实时状态,一经发现异常则立即发出预警,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对故障部位进行保护,以便检修。PLC可经通讯口或输出端子,将变电设备的实时状态反馈至上位机,随后根据储存的专家知识,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上位机根据诊断结果做出正确决策,转交控制权,并充分发挥出通讯口功能,辅助PLC完成自动化监测。

2.4 PLC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变电站中存在大量电磁干扰,因此PLC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务必具备抗干扰能力。笔者认为,为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可从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着手。硬件方面,可将PLC下位机中各传感变送器、自动化仪表与现场各类设施相连,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另外,系统电源应使用隔离变压器的供电系统,以确保持续供电。整个下位机系统,应选择安装在一个特制的箱内并安全接地,这种方式能有效减轻环境干扰。软件设计师,同样要加入抗干扰环节。在变成中,设置滤波程序,并在系统综合诊断中,将采集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根据数据发展趋势了解设备运行状态,尽量降低干扰对PLC系统的不良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PLC技术的辅助下,变电站实现了监测自动化,有效节约了监测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质量。在设计变电设备监测诊断系统是,需结合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通过正确选择与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出PLC的功能与优势,为实现变电站监测自动化添加不懈动力。

参考文献

[1] 赵伟,黄文娟.基于PLC的变电站监控自动化的研究与实现[J].中外企业家,2013(7):238.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3篇

电网自动化管理是电网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远程抄表、负荷监测以及线损监测等几部分。在实际电网建设与管理中,虽然更换了传统的配变和线路,但是在一些区域还是存在高峰期超载、低峰期轻载的现象。运维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监控措施,如配变监测、电能质量控制等,但是很多监控技术并不能达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问题。

1.1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在整个电网管理中,涉及各个技术方面的协调,但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很多数据规划不统一,不利于进行资源的有效处理。尤其是配变监测、负荷监测等系统之间的集成性较低,不利于提高供电系统的综合效益。

1.2单向信息传输不利于用电需求侧管理

在目前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中,信息基本都是进行单向的传输,从电力需求的方向流向电力管理的方向,而缺少了电力管理侧对需求侧的用电反馈。这样就不利于对用电负荷的管理,也不利于对整个电力系统用电的监控。

1.3通信技术不适合用电侧管理

很多无线电台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在进行维护时的成本也比较高,并且通信的误码率比较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通信的实时性,不能满足对用电监控的要求。

1.4信息获取的同步性差

很多数据在获取时不够及时,并且不能进行同步处理,严重影响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处理,不利于电力需求侧远程监控的进行。

2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探讨

为了改善目前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的手段获取实时准确的数据,从而对用电负荷进行控制,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进行。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决策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电网通信系统、智能决策系统。通过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电力需求侧的电流、功率等信息,然后利用电能优化和智能补偿系统进行电能的优化,并采用电网通信系统的监控中心对整个过程实施监控,最后根据智能决策系统对负载、远程抄表等进行控制。

2.1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

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主要是获取电力需求侧的信息,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等,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在线实时的获取,并通过获取的信息对电能的质量进行优化管理。此外,获得的实时信息都会及时的传送到自动化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2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

该系统与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是通过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获取信息,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优化,主要采用的是有源和无源结合的滤波方法,该方法还能对电能进行自适应的补偿。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无源滤波、有源滤波和无功补偿。对三个子系统进行选择时,可以充分考虑各种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一般情况下,无源滤波的特点是可以消除多次滤波,在进行切换时,采用的是无触点交流开关。有源滤波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特定的滤波进行处理。而无功补偿则由两种主要的结构组成,电容器组和电感组合,通过这两个结构,可以有效的控制无功补偿量的多少。

2.3电网通信系统

电网通信系统主要是用来连接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与电力监控中心,实现它们之间数据的交互作用。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传来的信息进行接收,包括电力需求侧的参数与状态信息,然后通过该系统转换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发送给电力监控中心。当电力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后,该系统再将处理后的信息与决策以数据包的形式返回给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以实现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则将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传来的信息传递给智能决策系统,进行信息的决策。当智能决策系统下达控制命令后,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又会将决策信息返回到用户端,这样就实现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高速、灵活的沟通。另外,电网通信系统本身具有多个通信接口,这样就能兼容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

2.4智能决策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综合的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的结果,对系统进行分析并制定综合决策,最后获得电能优化的方案,包括用电的优化方案、负载的控制方案以及电能质量的优化方案。制定好方案后,可以通过该系统向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发送指令。由于该系统的功能比较复杂,因此构成该系统的结构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通信接口、综合信息处理、需求侧的用电信息数据挖掘等。

3总结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矿自动化;远程监测;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

引言

在煤矿后备电源充放电过程中,由于煤矿矿井上下条件复杂,且存在点多面广、距离远、战线长的特点,将会大大影响煤矿监测监控设施设备的安全供电,应当对其采取保障措施,应用自动化监控后备电源远程系统,安全监控煤矿后备电源的远程充放电功能,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以下对此做具体研究。

1.实现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测的意义

实际工作中,在煤矿后备电源当电网停电后,若是煤矿后备电源不可以保证连续工作1h,应对其进行及时更换,以确保煤矿后备电源供电安全[1]。为实现对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检测,开发设计后台监测系统,实际工作中人们只需连接自动化监控网络,可以实现对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电源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实时显示,大大降低煤矿后备电源监测监控人员劳动强度,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2.浅析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监测步骤

2.1 远程监测及远程充放电控制系统

对于煤矿自动化控制实现中,在自动化后备电源的远程监测以及远程充放电控制中,应用现代化技术,制动实现对后备电源的监控。用电话通道来获取后备电源数据信息,并辅助安全报警系统保证监控的实时性[2]。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控体系结构

采用分布式设计,确保每个后备电源的直流系统为一个子系统,并采集其数据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中,确保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保障煤矿后备电源运行稳定性[3]。设计后备电源的远程实时监测,使用MFC结合COM开发的模式在局域网中,可以远程实现对煤矿后备电源以及远程充放电的控制,降低煤矿后备电源维护管理成本,保障煤矿安全。

2.2 系统组成

在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测系统实现中,主要监测客户端、以太网、串口转子以及后台监测系统组成,通过RS485与后备电源内的直流电源相连接,并将采集的数据与本地协议转换;通过连接以太网将数据信息传至服务器;由Web服务器接收后将按照协议解码,将数据存到数据库中[4]。系统硬件中包含Cpu、rs485、rj45等部分,可以实现网络接入与数据传输功能。然后,可以由Web服务器通过Ip站点与http协议接入到网络通信中,使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管理人员通过浏览器访问后台监测内容,并能实时监测后备电源的远程充放电情况。

2.3 设计后台自动化监测系统

对于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的后台监测系统,应该具备数据管理展示功能,数据的采集功能以及数据库存储功能。能够实现对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过程中数据的采集与验证,应用MySQL数据库,实现数据交互。并且还将具备经通信协议解码,对系统内的数据进行更新,提升煤矿自动化系统中信息数据的实时性,以便可以及时检测后备电源的远程充放电情况。实现了用户管理、变电站和直流参数配置、实时数据显示等功能,实现对远程充放电实时工作情况,并且还可以通过长时间运行测试,制动实现对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异常的告警。

2.4 数据发送及处理

在煤矿矿井自动化后备电源监控中,将会应用监控结构,系统将会采用B/S体系结构,在客户端通过Web向服务器法出请求,然后在服务器端对请求确认响应之后,再执行相应的任务,从而实现远程网络监控。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监控系统原理

用专用TC-208视频芯片驱动,使得图像更加清晰,实现对煤矿后备电源远程充放电的自动化控制,界面友好,通过实时监测界面根据需要增加监测参数,确保煤矿后备电源运行安全。在自动化的煤矿后备电源监控系统中,我们将串行通信端口(RS-2 3 2)的计算机,将其与其它设备连接之后,在其上进行数据传输。在R S2 3 2 串行通信端口中,还包括COMI和COMZ两个数据端口,二者均是以9针接头接出的通信端口,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传输到调度室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视频数字监控,突破地域限制,监控后备电源的远程充放电情况。

3.实际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测及远程充放电应用

3.1 项目案例

针对某环能公司的煤矿为例,为确保煤矿井下在交流电网停电之后,仍然可以确保安全监控设备正常工作,并且保证矿井监控设备后备电源充放电政策,可以维持正常工作。故此,针对煤矿后备电源实际情况,设计自动化后备电源检测及远程充放电系统,改进后备电源检测系统。

3.2 设计改造方案

在煤矿后备电源连接KDW12型电源电缆时,可以将三芯橡套电缆中国的黑色电缆芯线连接在内接地接线柱上,并且使用两根交流127 V火线放置当中,使白色电缆芯线接压接在KDW12型稳压a接线柱上,红色电缆芯线压接在C1口端子上。还需要再截取500mm红色的芯线,将其一端压接在C1端口的公共端子,另一端压接在KDW12型稳压电源b接线柱上,图3所示:

图3 接线示意图

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测中,应用基于KJ66N网络通讯板的自动化系统,实现对矿井安全监控中后备电源的远程充放电控制, 必须设置三个参数,分别是分站测点号、远程充放电测点号以及分站接入网络IP地址;通过这三个参数,就可以检测控制信号来源,进行正确的远程通讯,更便捷、迅速地实现对矿井后备电源的远程监测及远程充放电控制。

3.3 定义测点

通过定义测点,实现对数据的监测和远程控制。可以点击参数设置,点击测点定义,在0对话框中输入分站测点号,输入分站名称与地点[5];选择相应的分站号,输入相应控制量远程放电测点号;点击通讯,设置巡检分站IP,实现对煤矿后备电源自动化的远程监测以及远程充放电控制。

3.4 应用自动化监控后的效益比较

对于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远程监测以及远程充放电控制后,降低煤矿后备电源使用中的安全风险,建设后备电源监测控制所需的投入人次,减少后备电源放电所需时间,提升煤矿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远程监测煤矿自动化后备电源,并自动化监测其后备电源的充放电过程,可以有效确保煤矿开采中后备电源的供电安全,也可以大大提升矿井安全监控后备电源充放电功能,解决煤矿监测设备设施的安全供电问题,提升煤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熊欣,陈映喜.基于LabVIEW的风光互补电源远程监测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2(09):34-36.

[2]王慧娟,刘人礼,邓平.基于Web的变电站直流电源远程监测系统[J].电气应用,2012(07):46-49

[3]杨思俊.光伏发电通信基站电源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0):169-172.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3-0046-01

现今,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自动化可以说是全自动化系统,其中包括安全的保护、自行检测等,并且能够保证播出设备之间的操控系统比较协调。这个系统的关键意义就在于可以把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的信号向广大听众们传输,为了保证听众们收听质量以及观看的质量,就要将无线发射台的信号以及自动化检测系统设计的科学、合理确保听众的视听享受。另一方面,在设计一体化的框架时也需要保证发射台在播出时安全、顺畅。目前的技术下自动化检测系统能够做到实时检测信号,并且可以监视发射台的无线接收、分配器、切换器的信号、输入信号源等等。能实现检测的全自动化,可以防止人员上的漏洞,确保了收听的质量。本文先分析了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具体作用,而后详细探讨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设计。

1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的作用

进行施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具有明显的意义,体现的优势以及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明显增强发射台的工作效率

基础建筑、发射机、动力系统,这三部分是组成发射台的主要部分,发射台的系统比较复杂,开展系统维护后将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会十分大,而且进行维护的工作人员必须有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为了推行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能够在一定的程度减轻维护人员工作量,尽快修补系统的问题,给予它实时性把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工作效率提高。

1.2 明显增强发射台的安全性

广播电视发射台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系统的使用时间,可是发射台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工作人员还要巡检繁复,之后拖着疲劳的身体工作很容易使工作中造成工作的失误。如果施行自动化检测系统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类情况的发生,而且可以减少误播与停播这样的事件发生,可见自动化信号检测有这提升发射台运行安全的好处。

2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的设计

2.1 机房的检测系统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的传输信号的流程是:从发射机中到内链路的环节把信号源接最后传入最后再传送节目,从上级的信号传输机构做为它的无线信号的来源。这个时候发射台所接收的信号种类有很多,例如:AV信号、SDI高标清、ASI信号等。无线广播节目传送到发射台后能收到信号是AES以及音频的信号等等。通常来说节目信号有很多传播的途径,都经过自动化检测,可以保证信号源安全性、有效性。之后将分配器来分配信号,还可以把信号转变为监测和系统的检测。都是从设计角度看自动化检测系统也分成展示层和处理层。

自动化检测系统的处理层用结构作为模块化板卡结构,连接的信号源要依靠本身的硬件设施,经过数字化传输系统可以传送数据,把信号的传输质量增强。而展示层就是人机交互系统,处理信号检测时如果有故障系统就有警报声,也可以用故障的诊断分类,以方便系统维护者取得故障的信息。系统信号检测模式也为嵌入式,就算机房环境不好也可以进行检测工作,而且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系统电信级直流检测板卡、供电电源、工业机箱等等,主体无线检测系统也能保证电子设备的兼容程度,也可以将空间发展更好有利内置处理器性能发挥。

2.2 节目画面质量检测

画面质量在发射台自动化信号监测系统中也很重要,远程无线控制分为输入信号源、检测切换器以及分配器的质量等,在实时监测的时候要自动进行报警。自动化信号监测系统要有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中嵌入式的信号把组播码流输出之后能够统一将节目的信号进行调度,这种方式比较灵活。在进行监测报警的主机能开展出实时监测能够避免很多系统的故障发生,这种方式也能把设计顺序把录像的文件分次写入,方便索引的快速查找,把无线广播的效率增加。

2.3 系统管理与综合报警

发射台的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必须在数据编码和格式作为重点,数据综合的管理、数据的挖掘技术以及统计功能的分析,并且系统的数据传输路径可靠,必须强化防火墙和身份的验证保证数据的安全与隔离。这系统的报警方式有很多,进行语音的方式要将汇总并分类检测点信息,而且自动生成语音文件。在系统运行时可以自动记录系统的故障参数,也可以在系统查询时按故障的时期、类型以及频道等等开展。另外,发射台的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的管理权限分开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超级用户可以随意控制与增减系统用户。

3 结论

C上可知,广播电视这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必将转变成为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通过文章的研究可明显得出无线广播技术所具有的广泛性。所以,研究以及检测这项技术的运行过程时信号传播的质量有重大意义。进行对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信号检测不仅仅能够对发射台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也能够加强无线广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信号检测系统想要实现必然不能缺少节目画面质量检测、自动化机房的检测和综合报警与系统的管理。笔者相信在电子通信技术和科技技术的发展,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信号检测系统必会发展得更加成熟。

参考文献

[1]张莉萍.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广播电视发射台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3):147.

[2]吾麦尔?麦麦提.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自动化信号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子制作,2015(4).

[3]王滨,祁亮,李家峰.浅谈广播电视发射台的自动化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239.

[4]何兰平.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化信号监测系统[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39(3):116-118.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力需求侧管理 自动化监测 负荷

为了促进的配电网有效运作,国网公司提出了用电需求侧管理的方式,该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终端的用电效率,对减少电能消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减少电能消耗的主要方式是改变用户的用电方式,根据用户的需求,削减在电网负荷高峰的用电,转移到电网负荷低峰,这样就能够减少周期性的负荷。将自动化的监测技术应用于负荷管理中,可以对负荷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也使得需求侧管理更加的灵活、方便。以下对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1 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电网自动化管理是电网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而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是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远程抄表、负荷监测以及线损监测等几部分。在实际电网建设与管理中,虽然更换了传统的配变和线路,但是在一些区域还是存在高峰期超载、低峰期轻载的现象。运维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监控措施,如配变监测、电能质量控制等,但是很多监控技术并不能达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要求,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系统之间信息共享性差

在整个电网管理中,涉及各个技术方面的协调,但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很多数据规划不统一,不利于进行资源的有效处理。尤其是配变监测、负荷监测等系统之间的集成性较低,不利于提高供电系统的综合效益。

1.2 单向信息传输不利于用电需求侧管理

在目前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中,信息基本都是进行单向的传输,从电力需求的方向流向电力管理的方向,而缺少了电力管理侧对需求侧的用电反馈。这样就不利于对用电负荷的管理,也不利于对整个电力系统用电的监控。

1.3 通信技术不适合用电侧管理

很多无线电台建设的周期比较长,在进行维护时的成本也比较高,并且通信的误码率比较高,这样就严重影响了通信的实时性,不能满足对用电监控的要求。

1.4 信息获取的同步性差

很多数据在获取时不够及时,并且不能进行同步处理,严重影响了线损分析、负荷预测处理,不利于电力需求侧远程监控的进行。

2 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探讨

为了改善目前电力需求侧远程用电自动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的手段获取实时准确的数据,从而对用电负荷进行控制,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有效进行。

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决策系统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电网通信系统、智能决策系统。通过信息采集系统采集电力需求侧的电流、功率等信息,然后利用电能优化和智能补偿系统进行电能的优化,并采用电网通信系统的监控中心对整个过程实施监控,最后根据智能决策系统对负载、远程抄表等进行控制。

2.1 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

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主要是获取电力需求侧的信息,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等,通过该系统,可以对这些信息进行在线实时的获取,并通过获取的信息对电能的质量进行优化管理。此外,获得的实时信息都会及时的传送到自动化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2 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

该系统与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是通过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获取信息,对电力需求侧的电能质量进行优化,主要采用的是有源和无源结合的滤波方法,该方法还能对电能进行自适应的补偿。电能优化与智能补偿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无源滤波、有源滤波和无功补偿。对三个子系统进行选择时,可以充分考虑各种需求,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一般情况下,无源滤波的特点是可以消除多次滤波,在进行切换时,采用的是无触点交流开关。有源滤波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对特定的滤波进行处理。而无功补偿则由两种主要的结构组成,电容器组和电感组合,通过这两个结构,可以有效的控制无功补偿量的多少。

2.3 电网通信系统

电网通信系统主要是用来连接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与电力监控中心,实现它们之间数据的交互作用。该系统主要包括两部分,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

电力需求侧通信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传来的信息进行接收,包括电力需求侧的参数与状态信息,然后通过该系统转换成特定格式的数据,发送给电力监控中心。当电力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决策后,该系统再将处理后的信息与决策以数据包的形式返回给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以实现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

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则将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传来的信息传递给智能决策系统,进行信息的决策。当智能决策系统下达控制命令后,电力控制中心通信模块又会将决策信息返回到用户端,这样就实现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高速、灵活的沟通。另外,电网通信系统本身具有多个通信接口,这样就能兼容无线通信等多种通信技术。

2.4 智能决策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收集来的信息进行综合的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的结果,对系统进行分析并制定综合决策,最后获得电能优化的方案,包括用电的优化方案、负载的控制方案以及电能质量的优化方案。制定好方案后,可以通过该系统向信息采集和控制系统发送指令。由于该系统的功能比较复杂,因此构成该系统的结构也比较复杂,主要包括通信接口、综合信息处理、需求侧的用电信息数据挖掘等。

3 总结

通过电力需求侧管理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高峰期的用电负荷,提高用电管理的效率。通过自动化的监控技术,实现了对负荷的控制与对电能质量的优化,对智能电网的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婷.浅谈负荷管理在电力需求侧中的运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9):107-107.

[2]周明,李庚银,倪以信等.电力市场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机制初探[J].电网技术,2005,29(5):6-11.

[3]陈志强,杨永标,朱金大等.新型电力需求侧管理终端的研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3):104-107.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免维护;蓄电池;生产自动化

在新时代下,企业想要加强生产效率,提高自身的经济收益,就必须将传统的人工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机械化生产。目前,我国在电池群焊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在电动汽车电池端子的生产中,为了保证电池的美观性以及导电性,一般会采用铜芯和铅基浇铸的方式。但这种加工方法很容易导致在铸焊中出现无法脱模的情况。阀控式蓄电池在充电化成下线后,要对电池的每个单格都单独安装排气阀,同时还要通过安装盖板保证其安全性。目前,在安装盖板时,一般使用胶水黏结的方式,黏结的可靠程度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这些传统的生产方式严重影响了自动化生产的发展,因此,必须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促进免维护式蓄电池的自动化生产。

1我国铅酸蓄电池产业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铅酸蓄电池方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年增长速度超过了30%。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也在市场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酸蓄电池出口国之一。我国在铅酸蓄电池技术方面基本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免维护以及密封铅酸蓄电池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蓄电池行业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之一。但是,随着蓄电池行业的发展,对原材料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导致目前铅酸蓄电池行业利润己大不如前。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换,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也在不断完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在比能量、循环寿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目前免维护式蓄电池的制造方式大多仍是以人工为主,其中有很多工作对于精确度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仅仅通过人工的方式难以保证电池的质量,不仅影响了企业及个人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另―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在朝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蓄电池行业也不例外。因此,在免维护式蓄电池的生产过程中,企业必须明确自动化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产品自动化进行改造,加强企业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企业的收益,为企业及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目前免维护式蓄电池存在的问题

第一,目前大多数电动汽车的电池端子都是通过镀锡铜芯浇铸铅基结构组成的,难以通过铸焊底膜开展铸焊工作。这是因为,当镀锡铜芯经过高温铅液的侵蚀后,通信表面的镀锡层会受到一定的损坏,影响审美性。同时,铜芯上热融的锡层也很容易和铸焊底膜黏结,产生无法脱模的情况。目前,电动汽车的电池铸焊都是运用过桥极柱铸焊的方式,在端极柱处预留出一定的位置,之后再进行二次装梳模焊接端极柱。但是这种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投入的成本,同时工作效率也难以提高。

第二,运用合适的盖板压住安全阀,可以保证安全阀在工作过程中正常开启和关闭,保证电池内部气体的排除与密封效果。目前,在盖板设计以及安装上有着较多的方法,例如胶水黏结、超声波焊接等。但是这2种方法都需要工作人员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因此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安装简单、功能使用的盖板。

3改造方案

3.1中盖与端子L型结构设计

在该方案中,将铜芯端子和铸焊极群分成2个部分。先将极群和引出极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铸焊操作,之后再将铜芯端子和引出极柱焊接在一起。这样一来,铜芯端子就形成了一个L型结构,在机械焊接时更加方便。同时,后续铜芯端子的引出也更加简单,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盖的设计如图1所示,设计了矩形的安全阀槽。在安全阀槽中还设置了多个排气孔,周围设置了相应的凸墙。同时,在长侧边凸墙的下边缘处,还设置了多个卡槽,凸墙的外部也配备了一定的卡槽,并将卡槽的缺口设置在中盖的两端。在中盖前段的两侧面上设有对称的端子卡槽,呈八字形分布。同时两端的子槽中心线呈现出一个夹角,在端子槽中设有相应的铅套。在端子槽中,设置了一个固定的凹槽,并在外缘设置了2个凸台。在中盖的长侧面还设置了提手槽,并在其表面配备了相应的穿绳孔。

在端子的结构设计中,主要由铜芯和铜片两部分组成。在铜芯的上端面设置了螺纹孔,一般螺纹孔的大小要控制在M5至M12之间。在通信的下端面设置了台阶,保证和铜片有不断的孔相符合,并进行焊接。在铜片的左端,安装和电池极柱焊接的极柱孔。此时要注意,极柱孔必须具备一定角度的斜边,同时深度也要在2mm以上。

端子槽的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在端子槽的内部,设置了铅套,截面呈现“北”字形。在铅套的外缘上设置了距离相同的凸台和凹槽。这样一来,通信的螺纹深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在铜片的左端设置了有一定程度斜坡的极柱孔,这个极柱孔是和铅套上的端凸台外缘相搭配的。在这种设计中,引出极柱和极群可以直接通过铸焊的方式出来,在引出极柱的上端设置了锥度柱头,在下端设置了有一定脱模斜度的圆柱。

焊接工艺如图3所示。在焊接时,首先要在L型铜片式端子的极柱孔斜坡面与其背面涂抹上一定的助焊剂,保证焊接的可靠性。接着将其放入到烘箱中加热烘干。在加热烘干的过程中,要严格遵照相关的标准,温度必须保持在100℃~150℃之间,时间要控制在20~30min之间。此时,还需要在端子槽里的铅套以及极柱断面上涂抹适量的油性助焊剂。接着将L型铜片式端子放在端子槽中,并使其固定,再将焊端子模套房在L型铜片式设计好的区域中。通过孔径0.3~0.5mm的小嘴枪头,将引出极柱中的凸台处理平整,最后将正负极注入彩胶中。

3.2盖板安装结构设计

在盖板安装结构设计中,首先要根据整个生产流程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要尽量简化生产过程,通过简单的方式达到封合效果,如图4所示。盖板的整体形状为带边沿的长方形,同时在边缘的内侧还设计一定的凸出卡台,主要是为了保证电池元件之间的良好契合。电池中盖的安全阀周围也有一定的卡槽,当盖板处于完全封合的状态时,卡台刚好可以和卡槽完美契合,封合电池的安全阀,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电池内部因充电而产生气体时,气压到了一定的程度,安全阀会自动打开排气,气体能够通过卡槽中的缝隙透出,保证电池的实用性。

自动化监测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坝监测;组网技术;通信;自动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dam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use of in-depth development of waterpower resources, dam safety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levant scholars, experts have also launched the research of dam safety monitor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network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public telephone network and the wired data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high speed communication analysis. Reliable design, complementary development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utomation, to achieve a truly "unattended, control mode and fewer people watch", has brought great convenience and benefit for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reservoir.

Key words: dam monitoring; network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中图分类号:TN8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在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常常由于现场施工条件较为复杂,现场网络通信通常需结合采用双绞线、光纤、电话线、无线方式等进行数据传输,各种通信方式也可混合使用。当采用线缆跨越建筑物或障碍物有困难时,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当对现场通信要求很高或现场电磁干扰严重影响通信质量时,可采用光纤通信方式;当现场通信的线路很长时(如区域地形复杂的流域梯级电站),可采用有线电话网进行通信。

现场网络通信应按以下要求进行设计:

(1) 现场网络通信包括监测站之间和监测站与监测管理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实用经济、维护方便的通信方式;

(2) 监测站之间和监测站与监测管理站之间可采用双绞线、光纤、电话线、无线连接;

(3) 现场通信线路布设时必须考虑预防雷电感应对系统可能的影响,应做好线缆的防护接地。

由于工程现场环境本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加上管理部门对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和将监测管理站后移至监测管理中心站的趋势,现场网络的构建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下面几种组网方式可供参考。

2、系统总体结构概述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应用传感器、自动监测、通讯及计算机等技术,实现实时大坝安全监测信息自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入库等,为大坝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实时监测表面变形、内部变形、接缝、混凝土面板变形、渗流量、坝基渗流压力、坝体渗流压力、绕坝渗流、混凝土面板应力、环境量监测及水力学等项目,使水库大坝安全诊断工作及资料存贮、查寻和输出等工作自动化。

系统从结构上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现场总线式。

1公用电话网通信

这是一种通用的现场网络通信方式,特别适合于现场条件复杂、通信设施敷设困难的中小型电站和梯级电站,其传输距离与电话线路有关。

2有线数据通信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现场网络通信方式,采用双绞通信线,通信距离1200m,加中继可延伸。

3无线通信

当现场不便于(或不允许、不可能)敷设缆线,或采用缆线不经济(如沿堤坝、渠道等建筑物设置的监测点相隔距离达数公里)时,可考虑采用无线通信方式。

4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方式在现场网络通信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应用模式有如下几种:

1) 双绞线+光纤通信方式

这种通信方式是在数据采集装置DAU之间采用双绞线连接,从设置有DAU的监测站到监测管理站采用光纤连接。整个现场网络运行RS-485串行数据接口标准。由于从监测站到监测管理站采用光纤连接,监测管理站与监测站的距离有可能延伸到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实现监测管理站后移至监测管理中心站。

2) 全光纤通信方式

全光纤通信方式是在数据采集装置DAU之间,以及设置有DAU的监测站到监测管理站全部采用光纤连接。整个现场网络仍运行RS-485串行数据接口标准。全光纤通信方式适合于对系统要求可靠性很高、现场电磁干扰严重的工程,它同样可以将监测管理站后移至数公里至数十公里外的监测管理中心站。

5高速通信方式

当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现场网络的变革,以以太网(Ethernet)为代表的高速网络技术正向低速的现场网络扩展。计算机局域网运行TCP/IP协议,其通信速率可达10Mbps、100Mbps、甚至1000Mbps,远比通信速率仅为1.2Kbps~2.4Kbps的现场网络高出千百倍。

现代大坝安全管理模式对监测自动化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网络引入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发展趋势。目前比较成功应用的一种模式是采用专线光纤实现监测管理站和监测站之间的远距离高速连接,监测站之间仍采用RS-485通信方式,其结构框图如下。

根据工程的特点,灵活应用现场网络的组网技术,构建符合工程实际需求的自动化监测系统现场网络,是确保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