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安全事故

校园安全事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校园安全事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细节管理;安全;避免;事故

校园安全是学生学习的保障,也是学校发展的首要前提。现阶段,不可否认的在校园的安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纰漏,造成不必要的事故发生。《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教育是国家的生存之本,但是近年来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校园安全问题被大家关注的同时,也给校方带来沉重的压力。

一、细节管理的深层含义

学校安全要抓好细节管理,能够大幅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那么,细节管理应该如何理解呢?

1.细节管理可以理解为注重安全问题的完整性、系统性,避免有遗漏和疏忽的地方

将安全问题管好,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问题意识,对于事情的发展要有前景的预测分析能力。对于问题,要将大问题转变为小问题,然后有步骤、有目标地逐一完成。

2.对于细节管理上要有正确的认知,“安全无小事”的态度是作为教育者应该时刻持有的态度

学校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每个学生以及所有的教育人员。例如在某所校园发生的教育器材盗窃事件,虽然没有带来人身伤害,但是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的恐慌,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校的安全管理要样样抓,特别是对于活动制度、教学硬件设备管理等,把这些细小的事情管理得当,也会大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如何抓好细节管理,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1.作为管理者,要细致分析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因素

学生大都有贪玩、好奇的心理,如果安全意识不强,很容易造成人身危险。管理者应该全方面考虑学校附近的情况,如电线设备周围是否有助于攀爬的梯子,雨季学校周边的水塘是否有孩子去玩,学校附近的山坡能否构成泥石流,位于公路边的学校学生上学、放学是否有家长接送,孩子一个人过马路是否安全,等等,这些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以上是对自然因素的分析,近几年的校园安全事故还有些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学校管理者更应该细致管理。学校是人流聚集的地方,特别是学生上学和放学的时间,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一些小商贩都会聚集,这个时候是最为需要管理的阶段。针对学校上学、放学特殊的时间段,校方一定要做出细致、周全的管理方案,以保证学生的安全。

除了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管理者更应该注重校内因素。校内因素主要针对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有时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和顶撞;学生之间也会有矛盾,还会出现动手的恶性现象。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分析学生的群体以及个性化分析,加强学生的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观念。校内因素还包括学生在校活动时接触的一切事物,包括学生来回走动的阶梯、操场上的健身器材等,管理者一定要定期检查学校的设施、设备,防止它们由于长时间的腐蚀和使用产生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

2.安全管理中要严抓良好风气建设

校领导和教师是学校的建设者和组织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有助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所以校方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认知,杜绝安全管理以口号的形式存在,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除了加强良好风气的建设,也可以采用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监督教师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家长反馈的有关个别教师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以示惩戒,防止工作上存在漏洞,确保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开展。

3.增加安全管理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

安全管理需要双方的配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除了学校做好一系列的安全保护工作之外,学生还要自觉地配合学校的工作,为了达到双方共同努力的目的,学校应加大安全重要性的宣传。为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关安全教育的活动,比如开展消防逃生实际演习,校方和消防队合作,模拟真实火灾现场,指导学生如何迅速逃离安全自救。学校也可以开展“主题活动周”,例如安全教育周、卫生评比周等,以此加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

作为教育者必须清晰认识到现阶段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大家提高安全意识,注重细节上的管理,才能有助于安全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提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无小事,工作中的细节更能决定安全,如果人人都能把安全牢记心中,那么安全问题就不再是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全文.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常见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2(30).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海恩法则;校园;安全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海恩法则”对校园安全来说是一种警示,它说明任何一起事故都是有原因的,并且是有征兆的;它同时说明校园安全是可以控制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海恩法则”在中学校园安全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校园安全性,创造一个和谐、安全教育的良好环境。

一、校园安全事故的危害性

1.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中成长,是建立学校的目的。而学生作为学校组成的必要因素,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伤害中也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影响学生成长。

2.给家长造成物质损失或精神负担

学生在校园所受到身心的伤害给家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每个孩子寄托着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孩子在不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是造成家长最大的负担。

3.对教师造成职业安全危机

教师作为教育职业者,不但对职业成绩及职业待遇有所重视,更重要的是职业安全。校园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对教师本身也会造成伤害。

4.给正常的教育秩序造成巨大影响

无法保障校园安全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正常教育秩序的,因此,校园安全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保障。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它关系到教师们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二、校园安全预防意识薄弱带来的隐患

1.学生认为学校是“安全岛”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思想单纯,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在学校认为校园环境是安全岛,更是减弱了自我保护的防范意识,面对校园生活中的设备、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没有引起必要的重视,导致事故的发生。

2.部分家长对学校安全的过分依赖

家长作为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对孩子自身存在的身心问题有着全面的了解,但部分家长过分依赖学校,以致把学生在身心方面的问题解决责任归咎于学校,导致学生的身心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

3.部分教师对校园安全隐患盲目乐观

中学生处于情感、知识成长期,有着不稳定的特征,部分教师喜欢采用先入为主的观点看待学生,导致忽视了不稳定因素出现处理的最佳时期,产生校园安全事故。

4.校园缺乏日常的安全隐患检查

由于校园是日常教育活动的场所,在日常使用中总会出现故障隐患,日常的检查能防患于未然。

5.校园缺乏安全教育及安全事故处理实践

校园安全保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只有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积累、持久的安全教育灌输、模拟事故处理实践等一系列工作,才能把安全事故的发展减低到最低的发生概率。

三、“海恩法则”对校园安全工作的启示

1.对中学校园安全管理的警示启示

校园安全事故的产生都有原因及征兆,如果重视每一个征兆、苗头和隐患,及时把安全预防工作做到位,安全事故就会减少甚至可以避免。

2.校园安全隐患具有可控制性

从“海恩法则”中可认识到:安全事故牵涉的因素众多,对安全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在安全事故发生前,把隐患因素控制或消除是可行的。

3.消减事故“量变”累积,防止事故“质变”

从“海恩法则”的另一层面理解:事故产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重视消减事故隐患因素的累积,才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海恩法则”在校园安全工作的应用

1.“海恩法则”在实践应用中强调:强化责任、以人为本,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则,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在日常校园安全工作中,要做好预防排查工作、落实安全工作细则,实践工作做到“群策群力”。

2.加强学校―学生―家长的“三维”沟通,建构校园信息畅通“网络”。安全事故的产生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而引发,良好的沟通能抓住安全事故的源头,快捷有效地消除安全事故发生。

3.要有“早抓早防”的积极行动。杜绝学校的“懒政”、家长的“懒管”、学生的“懒守”,自觉做到发现征兆立即预防、发现苗头立即遏止、发现隐患立即排除,不能有拖一拖的想法、等一等的念头和“小问题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平安校园 打造策略 安全事故

敬畏生命,以人为本。学校必须做到安全无事故,家长才放心,社会才认可。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社会稳定。笔者以万州新田小学为例,简要论述打造平安校园的策略。

一、健全管理网络,确保无缝监管

要做好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健全管理网络,确保无缝监管是关键。我校的做法:首先,成立校长、分管校长(完小校长)、保卫科长(班主任)、学生安全员四级管理网络非常必要。其次,落实“3111”安全工作管理模式,即:抓三个点、落实一个中心、坚持一会一查。“三个点”就是校长、班主任和学生安全员;“一个中心”即构建中心校安全示范带动中心;“一会”即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工作例会;“一查”即中心校每月安全工作月查。监管网络的健全,做到了每项工作有对应的管理人员,实现了区域防范横向到边,纵向到点,不留死角和空档。这有利于形成学校校长直接抓、分管人员具体抓、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学生积极参与的全员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目标责任明确,层级管理明晰

校园安全事故类型多、涉及面广,需要众多人员参与。我们要从岗位分担与责任落实着手,细化分解职责,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为校园安全管理筑起坚实的防线。

多年来,我校坚持落实安全工作层级目标责任制,分层级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定人、定岗、定责。明确校长为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各项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的副校长对学校安全工作负主管责任;保卫科长对学校安全工作负主体责任;其他中层以上行政,按照工作分工,对所分管的业务工作负安全管理责任;各班主任对本班级的安全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任课教师对所任教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安全工作负直接责任;当天的值周领导负全部责任,值周老师负直接责任。从领导到教师均有明确详尽的安全管理责任,从而构建全校一盘棋、各人有重点的共管责任网络。

三、制度实践结合,内化自觉行为

安全防范,贵在坚持制度与实践相结合。不少农村小学,各种安全管理制度都健全,但日常安全管理更多的是领导会场讲、教师课堂讲,口头秀才,落实不足。教师不会用灭火器,应急铃声不响,防范装备缺乏,安全责任不明,岗位空缺等现象比比皆是。只有把制度和实践结合起来,既有制度的预设,又在安全防范训练中检验、完善制度,使制度转化为在应急状态下师生一种内在的条件反射和行为导向,才能把校园安全事故防范做实,也就是强调学校要有所作为。这好比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真正的充满艺术的课堂教学,有谁在教学时常看教案?这和安全事故防范一样,在处理突发应急事件时,谁还看制度上是怎样规范的?此时,制度早以内化为一种防范行为,平时怎样做的,此时会变成一种自觉的应激行动。只有这样,校园安全防范才会凸显实效。

四、强化应急演练,提高自救能力

为使安全预防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学校必须进行安全演练,做到防患于未然,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能力。就一般农村学校而言,其应经常对师生进行安全防范模拟训练,防灾演练和消防演练必不可少。结合实际,可在每年春季开展防灾演练,秋季开展消防演练。根据各自重点,制订演练预案,明确演练目的,确定参演人员,固化演练信号。做到“五练”:练反应速度,练撤离险地路线,练传递信息程序,练防范工具使用,练自救能力提高。正如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指出:“防止概率性的灾难,思路不在‘灾难发不发生上’,而在于‘灾难早晚会有的前提下。”通过循序渐进的固化训练,逐步培养师生避险逃生的自救能力。

五、家校联合联动,共建齐抓局面

校园安全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校园安全事故举一发而动全身。当学校发生事故后,受害家庭、社会把责任推向学校一边,这使得学校安全成为学校管理压力的支撑点。农村小学,周边环境更复杂,山大人稀,道路崎岖,隐蔽性强,矛盾激发点多,观察、准备的过程可能时间久,如果学校管理破绽多,防不胜防,安全事故就随时可能发生。因而,农村小学的校园安全防范要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齐抓共管,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做到校园安全事故联动防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安全;高职院校;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63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28-01

1 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的现状

拥有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是广大师生的共同期望。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分别就某高职院校校内学生和教职工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进行了数据收集,通过调查对校内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评价有了全面了解。从目前调查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师生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总体评价还是基本满意的,统计详细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虽然高职院校的师生对校园安全的状况总体评价趋于良好,但是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学生及教职工的问卷上来看,教职工的对于校内安全的评价较好,集中在一般安全以上,认为不太安全及不安全的比例很少。但学生对于校内安全的评价则较为均匀,只有很少的学生认为十分安全,调查对象的人群均对校园问题有着不同看法。

在对学校对校园安全的重视程度调查上,认为十分重视的人群在学生和教职工人群中分歧较大。教职工十分重视的达到了26.14%,而学生仅有3.5%的人群十分重视,而认为学校应对校园安全的关注程度有待提高的人群有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教职工有6.77%的人群有这类观点,而学生则达到了18.15%。

在影响校园安全隐患及事故这方面,学生及教职工则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校园安全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侵财性违法犯罪。其次为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在学生及职工的比例达到了47.16%及45.13%。之后则为火灾等安全事故与交通事故,数值上虽有部分差异,但对安全隐患的排序还是相同的。

2 影响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的因素

2.1 制度构建因素

长期以来,因无可依据的法律法规,校园管理部门的责任和职权划分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部曾在2002年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在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纠纷时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依据。但这部红头文件仅是一份行政规章,仍不失真正意义上的法律,缺乏权威性,在具体适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2 队伍建设因素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建和学生的扩招,学校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却没有按照师生增长的比例而有所增加,安全保卫部门工作任务加重,人员不足成为制约安全保卫部门开展安保工作的主要原因。

2.3 环境因素

随着开放式校园的建设和推行,校园不再是过去封闭的小社会,

而是不断与校外环境进行接触和渗透。校园周边的场所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此外,开放式校园一定程度上为违法犯罪分子提够了方便之门。校外人员可以轻易进入校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后,较为容易离开犯罪现场,逃离到校外。增加了对违法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加大了安全保卫工作成本。

3 改善高职院校校园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加强高职院校安全和维稳管理制度建设

参考美国校园安全法,我国的校园安全法之中至少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校园安全基本概念;二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及校园维稳管理部门所具有的权力及相应的责任;三是校园安全管理部门与校园维稳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力;四是校园安全队伍的要求;五是安全主体的权力责任;六是对安全问题的应急、预防及处理;七是安全文化和教育;八是安全经费保障;九是突发事件的补偿。

3.2 完善校园安全事件应急机制

在校园安全事件发生前,需要有较为完善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根据高职院校校园安全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启动有关的安全管理机制,采取积极行动,在最快的时间内制止、消除安全事故的隐患,使得安全事故能够消除在萌芽中。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时,需及时启动校园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在各管理部门协调下,校园事故的安全管理小组要根据应急预案立即启动相应的事故应对机制,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控制进行全权负责。

3.3 加强校园安保队伍建设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正式培训机构。将培训机构的建设管理归入本地公安机关的管理范畴,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和资金开办培训业务;二是制定科学培训时间、课程。要综合考虑安保人员的学历条件,针对不同学历层次和岗位要求,制定区别性的培训标准;三是保障培训时间,保安人员的上岗培训时间不少于三个月,对一些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位,为保证培训时间,要实行考勤制。

4 结 语

高职院校中的不安全因素对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教职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建立健全相关高职院校安全制度,增强高职院校保卫能力,提高保卫队伍素质,改进管理模式,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丰富的工作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崔克清,张礼敬.安全工程与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5篇

视觉已成为当今认知世界和对主体意识产生重要影响的的一种思维方式。视觉方式体现观看主体的意向性,受生活经历、知识信仰、文化习俗的引导和制约[4]。而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需要学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作为引导,包含学校的符号形式、行为文化和文化积淀等内容,这些形式和内容意义需要校园视觉安全的心理引导来把握学生群体对校园文化的视觉期待,关注学生群体的注视点对信息选择和组织重构的主动性和选择性的干预过程。

一、校园安全网络境况

中国安全教育网表示,近三年国内所发生的灾难中青少年都是受到伤害最严重的社会群体。2006年1月《上海:从校园风险勘查看中小学安全管理问题》对300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校园风险勘查,认为学校安全制度缺乏特色,各校的安全管理制度雷同,没有基于校情因地制定;2009年4月《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市教委首次的高校学生安全情况报告。2011年9月公安部副部长黄明在重庆召开全国校园安全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强调强化责任落实、细化各项措施,全面提升维护校园安全的整体水平;2012年人民网报道上海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引入安全课程体系,并建立中小学生安全实训中心。因此,中小学及高等院校校园安全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事务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1.学生群体日益多元

学生群体的多元氛围是他们来自不同学校和家庭、同学和朋友圈,有着不同的认知习惯和各异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尊重学生群体多元化组合的同时,迫切需要心理调适期的安全引导让学生在现实校园文化中产生相对一致的文化价值取向,从而使多元学生群体在校园文化载体的视觉引领下逐步获得认同和凝聚,这样既增强多元学生个体间的安全区域性,也避免了校园冲突。

2.校园布局日益分散

多校区办学使校园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学校既开拓了新的教育园地,又填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拉大了校园安全管理上的战线。北京海淀区中小学、职业学校多校区办学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中表示,多校区学校群体的重要共性是解决学校组织结构、校区功能、文化认同、校区沟通方式等现象。但是,许多多校区现象存在着校园文化缺少统一性,而且有些校区也存在着出租校区、教室和合作办学现象,这些综合因素都带来了学校行政管理成本的增加,并直接影响校园学生安全。

3.校园周围的社区环境日益复杂

学校与周围社区的发展变化相辅相成。许多学校处于人员嘈杂的城区和商业繁华地段,学校后勤和管理模式社会化,而且校园周围分布着许多商家、流动摊贩、网吧、洗浴店等,这些人为的视觉诱因导致了社区环境综合管治中校园地位的复杂性,导致校园安全管理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二、校园安全网络: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

视野指视觉感触的空间范围和在思想知识领域中的宽广度两方面。视觉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会产生视觉拥挤效应,视觉拥挤效应表示视觉所注视目标或观察意图一旦被无条理的周围事物干扰时,原先确切的注视点和观察意图将会变得模糊。因此,校园与社区、社会环境的联动性、复杂性和变动性,致使成长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的视野在视觉拥挤效应下面临着非主流价值对主流价值的现实挑战,这就需要学校、社区和社会三方面协同面对和合作,从“围墙内管理”视野向“无疆界社会管理”视野的校园协同安全方式过渡。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协同合作之学: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所构成的各种系统,以及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上的协调合作等。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包括校园安全管理的主体行政部门、学生社团、社区街道、民间机构和家庭等,为同一个行为目标和规范,在虚体网络和实体网络结构中相互合作成为一个有序网络组织平台,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安全事故。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动态的、弹性的一体化校园协同安全网络,从而实现校园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效能的视野。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充分把握校园安全网络平台,公开、透明和全方位报道校内和社区周边发生的事情,倡议和协同多元社会力量来唤起对生命的敬畏,达到宣传校园安全知识的效果。如:学生的通讯工具会及时收到来自校方对安全隐患的提醒;学校建立学生警察制度和组建学生安全互助小组来更紧密地面对面地学习如何报警求助、如何注意安全隐患等,以此来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的视野范围,需要把管理主体由学校组织扩展到学生群体自身、社区社团、社会赢利或非赢利性机构等多元主体结构,从而弥补学校在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反应滞后、信息缺失等因素的缺陷,提高校园安全事故动态适应性,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管理的成本和风险。

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视野范围虽然为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及沟通的顺畅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存在着网络公信力、信息真实性、沟通误解,是否覆盖所有网络节点和这些节点的连动效应,以及在实际行动中动态协调行为的通畅问题。

三、构建视觉干预下的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整合机制

视觉是一种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表现,存在着视觉观察和心理联想的结合。视觉干预是在视野范围内对视觉安全引导活动的干预和调控,弥补意思自治中的不足。意思自治源于16世纪法国意思自治说,指确立的契约应根据当事人自己选择的习惯因势而定。同样,校园协同安全网络需在不同形势下根据各校面临的校园安全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制度,通过视觉安全干预活动加强其表现形式,如,从1996年起每年3月份第四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到2010年教育部开展校园安全日报告制度来加强全国各地校园安全管理和措施。校园协同安全网络管理的契合点在于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即“学校、学生、社区、社会”一体化、动态化、弹性化技防和人防的校园协同安全网络舆情管理:虚体和实体结构的整合机制。

1.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虚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虚体整合机制需要运用视觉安全引导和干预方式来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校园安全管理的预防和治理。社会资本是社区和社会资源的力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最早提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只有投入使用才能成为资本[5]。美国社会学者普特南认为社会生活中那些表现为网络、互惠规范和信任的特征构成社会的社会资本[6]。因此,信任、互惠、合作理念构成社会资本的三大基本要素。社会资本的理论与校园安全协同网络构建存在着视觉契合点: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搭建大社区文化和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四方面。

(1)营造社会信任氛围的注视度

信任是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网络的主要内容之一,信任程度已成为公众所思所想所看的基础,这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层面与视觉文化层面的相互关系[7]。美国社会学家祖克尔认为信任需要制度而产生,而社会多元削弱了人际互动或共同经验的信任基础,因此,制度条件就会成为信任的主要基础[2]。

社会信任程度的视觉点是公众对政府的注视程度,如,2009年5月杭州飙车撞人事件中,跑车、富家子弟和浙大校生等内容成为网络新闻的关注点:网民将肇事者同伴与杭州市委领导进行联系;认为出庭时被告是替身;质疑警方调查肇事跑车的时速为70迈等,结果消息不实。该事件反映了学生、网民、社会群体对社会的低信任度,造成政府管理成本增加:杭州市不仅动用当地公安交警力量调查事故原因,也从上海等地邀请专家对事故现场进行技术鉴定等。由此可见,信任危机会在校园安全管理中增加管理成本和社会成本,营造信任氛围的注视度对校园安全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2)建立看校园看社区的互惠机制

学校与周边社区的互惠关系给当地社区、服务业、公民就业和房地产增值等带来了商机,保障学校周边环境的安全是学校与社区等多方共同利益所承担的责任。因而,学校需要以多种视觉安全的引导形式主动承担起看校园看社区的活动,使社区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维护校园和社区的安全责任。如,学校实行社区服务日,让学生群体,尤其是弱势和边缘学生群体分期分批地走入社区参与管理;社区则采用校园服务日,让社区走入校园行使管理的义务,并承担一日班主任工作。

(3)搭建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互联网为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提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技术支持,同时也为学校、学生、社区和社会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搭起友好、尊重、包容和责任的桥梁,体现了无校园围墙的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

大社区文化、大社会公民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应对社会变化和增强自我保护的社会能力。同时,为学生了解当地社会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途径,也让学校得天独厚的学术氛围和地理生态环境成为提升社区管理质量的思想途径。

(4)把握信息源,加强视觉时效性管理

视觉时效性注重信息源和信息流动的现实性,校方在面对学生群体、社会公众和媒体时表现出把握视觉信息变化的节奏。如,学校可以通过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技防和人防平台,结合2012年4月中国互联网协会抵制网络谣言倡议书,对信息源和信息流动进行客观公正的引导和把握,从而避免网络流言横行,以此掌握舆论主导权;学校和社区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积极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本开展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和演练,从而来构建无形的信息网络。无形的信息网络可以采取主动、公开的信息传播方式,来保证社会主导舆论畅通,避免因为信息迟到而陷入滞后的应对窘境。

2.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的实体整合机制的视觉干预

在校园安全协同网络的构建中,实体整合机制是校园安全管理中统一决策和统一执行的模式,需要视觉安全引导下的干预方式:虚体整合机制和实体整合机制的结合,它有别于自组织形式的独立体系。自组织是一个不由外界因素主导和控制而自我产生的有序又协调的结构。

(1)建立视觉警示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

视觉警示以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提升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的权利,能够有效地调配校园各种资源来加强对事故隐患、事件潜伏期的信息分类和分项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调配各部门和周边地区的联网处置能力;能够有效地调配事故发生后各项资源的应急能力。视觉安全引导下的校园安全应急决策中心既加强了校园信息的畅通能力,也提升了校园防范和处置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和决策能力。

(2)完善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

视觉传达以可视的信息影响和作用于对象的过程。根据本校园特点和周边状况,在中小学《校园安全制度》和《学校安全教育大纲》的基础上,以及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发《上海市学校安全教育大纲》到201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通知上,因地制宜地以可视信息来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和分类处置情况的类目、各部门专职协作职责的标示,从而来构建本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框架的视觉传达。

本校园安全制度的视觉传达力既为各部门协作处置校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和善后处理工作提供了直观性,也提升了学校安全管理能力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的反应能力。

(3)确立约束和监管校内安全行为的视觉意义

意义的完成是信息传播和信息接收的过程,而视觉认知和理解成为意义的载体,意义又促使视觉认知和理解前有着更好的视觉期待。因此,校内安全行为约束和监管的基础需要视觉心理安全引导下的意义干预。如,信息技术加强网络舆论和人际舆论的传播,而校园环境中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的程度容易导致学生受到负面舆论的影响,一种情绪化意见下的激情行为可能会成为引发学生的导火索。然而,社会网络信息传播下的公信力正在引发人们对社会诚信意义的关注,因此,掌握校园安全协同网络中舆论的异动,加强校内安全行为的约束和监管,将校园安全隐患化解于萌芽之中。

参考文献

[1] 郑中玉等.“网络社会”的概念辨析.社会学研究,2004(1).

[2] 刘霞等.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3).

[3] 李淮安.从SARS看社会资本缺失与社会组织治理.南开管理评论,2003.

[4] 黄万获.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学校,2008.

[5] [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6篇

早上好!在今天的升旗仪式上,我就“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问题,与大家谈谈有关问题。

同学们!在最近的媒体报道中大家都了解到,12月7日晚上9点多钟,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一起踩踏事故。该校当晚下晚修时,学生在下楼过程中发生拥挤踩踏,造成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为此,近来上至教育部,下至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园安全工作预防》的通知。我校于上星期三下午第九节召开了全体班主任有关会议,我们南海区教育局于上星期五上午召开了有关校园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加强校园安全工作,增强学生安全意识,防范校园安全事故发生。

老师们,同学们!校园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非一人了事;个人安全问题关系到一生一世,非一时了得。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安全两字无价!!!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防范安全事故。每个人都应珍

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为此,我要特别强调以下几项纪律:

(1)禁止在课室、宿舍、走廊、楼梯追逐、起哄和打闹。尤其同学们在上下楼梯时,要靠边小心行走,不要拥挤,不要追逐和打闹;

(2)严禁课前课后搞恶作剧。同学们在日常课前课后的行为举止要文明、规范和得体,不要搞恶作剧。同学们遇到意外情况,要切实保持冷静,沉着应对,不要出现无为的惊慌和混乱,严防不良事故的发生。

(3)严禁人为无故乱动各楼层的电源开关和私自乱接乱拆电源设施设备,以防触电和引起骚乱。

以上不良行为,一经发现与查实将严肃处理。

老师们,同学们!安康是美满人生的基础,出现安全问题的人生,往往是遗憾的人生。而安全的主动权多数情况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由衷希望我们全体师生都要切实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把安全预防工作切实做到防范于未然。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7篇

1安全事故(事件)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小学、幼儿园发生涉及师生安全的案件(事件),特别是刑事治安案件在社会上极易造成震动,也会给政府和学校造成负面影响。从调查看,近三年该市中小幼校园内发生比较突出的安全事故(事件)依次有:意外伤害、饮食卫生、交通、学生暴力及火灾事故,如图1,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安全理念缺乏前瞻性

近年来,中小学、幼儿园制定出台一些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从现有制度内容看:在消防、治安、用水用电,安全检查、秩序管理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硬性要求较多,体现服务理念较少,且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不易操作等问题。从校园安全管理理念看:缺乏科学有序地全程安全管理理念。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前缺乏主动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善后及恢复工作还不够;有的学校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校园安全预防、管理、应急、处置等制度体系;有的学校应急处突制度本身设计存在缺陷,其结构、内容、层次不尽合理,职能、责任不够清晰等。

3安全管理认知上有差异,安全责任未能完全有效落实

(1)学校层面。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学校设立法制副校长,配合政府及公安机关定期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工作。但一些学校认为校园安全主责在公安机关,学校在其承担主体责任的认识不够。(2)教师层面。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安全的正确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将学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调查中有20%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与学校签订安全责任书;17%教师认为在组织教育教学和其他活动中学生发生了安全事故,自己无相关责任。最终形成了在校园安全认知上错位和不足,导致了安全责任的不明晰和安全意识缺失,安全责任未能完全有效落实。

4教师安全工作职责明晰不够,未形成有效合力

维护校园安全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班主任更是校园安全工作队伍的中坚力量。安全管理人员主要承担校园治安、消防、交通、学生安全教育培训及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而教师主要承担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动态与行为表现观察、学生危机事件预警等工作。但实际工作中,校领导、安全管理者、班主任及代课教师等职责明晰不够,还存在着互相推诿扯皮现象。

5学生安全教育重形式,缺内容、方法和系统性,培训演练欠缺

幼儿及中小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自我保护和财产保管能力差等。但当前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着“活动化”、“口号化”现象,缺乏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活动。首先,安全教育形式单一。一些学校未对学生能接受教育方式进行调研梳理,安全教育主要是材料发放和“大班”授课形式为主。据调查,该市分别有39%、25%和14%的学校利用大会、升旗仪式后和课间操前后开展安全教育,如图2。其次,安全教育内容枯燥,缺乏系统性。各校承担安全教育课老师非安全专业毕业,且自身缺乏系统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只能是照本宣科,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小学到高中,各年龄段孩子心智、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不尽相同,未分类制定教育计划,内容有限、针对性不强。再者,安全培训演练欠缺。老师说百遍不如实操练一遍。据调查,全市定期开展消防、地震等疏散演练学校只占51%,35%受访者表示其学校偶尔有,还有14%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没有或不知道,如图3,可见学校安全培训演练欠帐较多。

6安保专业力量明显不足,安保人员精力投入不够

调研中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占比25%,保安员占比15%,专职安全保卫人员比例明显偏低,如图4;在安全工作量考核上:安全管理专职人员只有35%,考核安全工作量学校占比明显偏低,如图5;安全管理人员(保安员除外)花在安全工作上的时间:超过2/3的人比例为44%,其余投入到安全工作时间不足一半,如图6,再之,只有66%的安保人员接受过岗前培训,且培训仅局限在消防、治安方面。

7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设施等维保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个别学校围墙设置过低,外来人员很容易翻墙进入;一些学校门窗、护栏有破损,电路、电器设备未定期检修检测;部分学校消防设施、设备未能完好有效运行,灭火器数量不足,老旧建筑物无消火栓和送风排烟装置等;特别是郊区县大多数学校,仍未将视频监控、消防报警及防盗报警等主要安防设施建设纳入到校园整体规划中;已建设的监控系统未做到校园全覆盖。由于安全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安全设施、设备维保工作不到位。一些学校维修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没有,有的学校监控摄像头老化导致画质不清,有的学校存在灭火器材生锈甚至失灵,消防供水管网无消防用水等现象。维保经费缺乏,维保频次降低,安全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已经发生案件不能起到应有的技术上证据保障支持,如图7、8。

8校园安全防范压力增大,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中小学、幼儿园人员密集,且中小学生或幼儿防范能力弱,又是社会关注的群体,个别社会极端分子和分子瞄准了中小学、幼儿园,致使中小学、幼儿园成为极端暴力和恐怖事件的易发地,对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提出了新挑战。校园安全防范措施与现实要求和社会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从问卷调查情况看:一是门卫值守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学校存在随意出入、无人值守现象;二是学校缺乏有效预警机制,信息研判能力有待加强。一些学校对敏感信息、苗头性信息分析研判不够,遇有突发事件未能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存在迟报、漏报等现象;三是应急体系不健全,应急保障水平有待提升。一些学校存在防护器具等应急保障物资储备不足、配备不到位,应急预案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案缺乏演练等问题;四是应急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些学校校园应急安保人员未开展系统安全知识学习、专业培训等。

9校园周边隐患多,综合治理仍需加强

校园安全事故范文第8篇

由课间“圈养”到校园安全,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校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课间“圈养”谁之过?如何破解校园安全担责困境?本期“微话题”我们聊聊这个话题,欢迎读者关注“今日教育传媒”微信或加入QQ群215888135,与我们互动。

陈默:

课间“圈养”是因噎废食

课间“圈养”并非校园“平安符”。“课间10分钟”成为校园伤害事件的高发时段,可能是因为经过一节课时间的束缚,本来就好动的同学们,骤然释放,加上10分钟内管理的瑕疵和疏漏所致。事实上,人们要做的应当是缝补这些管理漏洞,而不是“圈养”了之。正如上体育课也肯定容易发生伤害事件,但不可能取消体育课,人们不会因为经常发生交通事故而放弃坐车出行道理是一样的。只要安全隐患还在,即使课间只能在厕所、走廊、教室活动,如果校方监护不到位,同样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同样需要担责。因此,校方与其限制学生活动,不如消除校园安全隐患。

姜佳妮:

课间“圈养”是学校无限责任下的无奈

无限责任就是把学校教育责任无限夸大,学生出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结于学校教育不力,看管不力。舆论压力和官司纠纷,让学校不堪重负。于是,校园课余活动严重缩水,春秋游取消,某些运动会取消,现在连课间外出活动都禁止了。诚然,学生受到伤害,家长有权维权。但维权的合理途径是走法律通道,而不是到学校大闹一场,通过施压争取更高的获赔概率。矛盾的是,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来处理此类事故,散落在《义务教育法》《侵权责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中的相关条例也并不具体,特别是在责任主体的认定标准上模糊不清。

曹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