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非电解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非电解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电解质 非电解质 概念教学

有关化学概念的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境地,“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高中化学中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然而学生在这两个定义的学习中总是遇到不小的困难。总结其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另一方面教材中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也很值得商榷。下面我就这两个概念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是这样定义的[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反之,无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就单纯定义来说似乎不难理解:首先对“化合物”同学们能够熟练判断,能“导电”也不难理解,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水溶液,另一个是熔融状态),只要能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这一点也较容易理解。因此就定义本身来说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但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时却遇到了不少麻烦,例如:

1.有关非金属氧化物是不是电解质的判断

在CO、SO、SO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判断上,依据电解质的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判断这些氧化物首先是化合物,其次其水溶液能导电,那么紧扣电解质的定义判断它们应该是电解质,但事实上它们不是电解质,因为它们并没有自身电离出离子,其水溶液导电是因为它们的水化物HCO、HSO、HSO等电离出离子而导电,单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电解质的概念的教学可理解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应该更合理,因为CO、SO、SO等非金属氧化物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所以它们就不是电解质。而HCO、HSO、HSO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导电,因此它们是电解质。

2.关于HO是不是电解质的判断

大家都知道水是电解质,但如果要依据教材中电解质的定义去判断水是电解质,我个人认为是无法判断的。因为纯净水是不导电的化合物,不满足电解质的“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应为非电解质,但事实上水是电解质,因为水会电离出少量H和OH。由此可见,前面我定义的“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因自身电离出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也不准确。所以我在教学中建议学生这样去理解电解质更准确: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这样的定义才能成为一切化合物是不是电解质的有力判断依据。

3.某些离子化合物的判断

根据课本上的判断,化合物只要满足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任一个条件就是电解质。如BaSO是沉淀在水溶液中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能电离成Ba和SO而导电,满足了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下导电这一条件,所以BaSO是电解质。但是对CaCO来说这种离子化合物也是沉淀,其水溶液不导电,另外其熔融状态又不存在,因为CaCO在高温熔融时会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aO和CO,那么“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这两个条件都不满足则应为非电解质,但CaCO却事实上是电解质,只有依据其在水溶液中溶解的部分完全电离成了Ca和CO而判断CaCO是电解质。由此可见,理解电解质为:电解质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才能成为判断所有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的有力判据。

综上所述,针对高中化学教材中化合物是“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判断,我认为可如此判断: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只有这样学生在判断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时才不用“导电”来做判据,而用“电离”做判据,使难度大大降低,判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首先对于非金属氧化物是非电解质(但HO是电解质)的判断就变得非常浅显易懂,例如SO的判断:因为SO在水溶液中不能电离出S和O,所以SO是非电解质,其水溶液导电是因为SO和HO反应生成的HSO电离的H和HSO、SO而导电,所以HSO是电解质;其次对于HO是电解质的判断:因为HO能电离出H和OH,所以水是电解质;还有CaCO是电解质的判断:因为溶解了的CaCO电离成Ca和CO,所以CaCO是电解质。

况且电解质的亚分类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叫弱电解质。[2]只有将电解质理解为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自身电离的化合物才能与强、弱电解质的定义相联系。不然极易导致学生依据“导电”条件误把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判断为强电解质,而把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判断为弱电解质,例如CHCOOH溶液比BaSO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学生就易误认为CHCOOH是强电解质,BaSO是弱电解质,但事实上BaSO是强电解质而CHCOOH是弱电解质。要是从“电离”的角度判断就不会出错:BaSO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所以是强电解质,而CHCOOH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所以是弱电解质。因此只有从“电离”的角度理解电解质才能与高中化学教材中强弱电解质的定义相统一。

总之,我认为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这两个重要概念教学中,建议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变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反之,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够自身电离出离子的化合物是非电解质。”只有教给学生才能消除学生学习概念与运用概念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这样不但符合人们思维的逻辑性,而且与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统一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0.

非电解质范文第2篇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归纳、讨论、练习,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重点】

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比较归纳发现法、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型】

新课(课时:1)。

【教学过程】

联系旧知:物质按组成的分类情况。

物质纯净物单质

化合物

混合均匀混合物(溶液等)

非均匀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等)

提出问题:红褐色的液体是溶液还是浊液?

猜想与假设:(1)溶液 (2)浊液

方案设计:分别用光束照射盛有浊水、CuSO4溶液和红褐色液体的试剂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侧面)进行观察。

进行实验:

思考:为什么光在不同液体中传播性质不同?

查阅资料:光的传播过程

解释:浊液中粒子直径>1×10-7m,光线照射到粒子时,发生光的反射。

溶液中粒子直径

t褐色液体(Fe(OH)3胶体)中,1×10-9m

结论:

当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垂直于光线的方向可以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效应”。(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物理方法)

提出问题:胶体有净水作用吗?初中化学中我们学过什么物质具有净水的作用?

联系生活:生活中常用来净水的是十二水硫酸铝钾,俗称明矾,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Al(OH)3胶体具有很好的吸附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净水剂。

结论:胶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胶体能够吸附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目的。

比较与归纳:三种体系主要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分散系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联系旧知:初中还学习了溶液的性质,知道了某些溶液具有导电性。猜一猜: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蔗糖溶液是否能导电?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溶液能导电,而有些不能导电呢?

解释:播放视频(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结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熔化为液态)状态下能导电(电离)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不论是在水溶液中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以分子形式存在,因而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3.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注:酸、碱、盐大多是电解质。

交流讨论: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Cu能导电,Cu是电解质;(2)NaCl溶液导电,NaCl溶液是电解质;(3)CO2溶于水能导电,CO2是电解质;(4)BaSO4的水溶液不导电,BaSO4是非电解质。

结论:电离方程式是表示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式子。

展示搜寻规律:H2SO4 2H++SO42- NaOH Na++OH-

NaCl Na++Cl-

讨论归纳: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方法:

(1)左边:化学式

中间:等号

右边:阳离子,阴离子――离子所带的电荷与相应的化合价相同,原子团不能拆开写,如OH-,SO42-,应用加号连接它们。

(2)阴、阳离子前面配上系数――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

(3)检验“ ”两边是否守恒(质量、电荷)。

课堂集训:1.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NO3 Ca(OH)2 Al2(SO4)3

2.下列物质中①CO2 ②HNO3 ③KOH ④石墨 ⑤Fe ⑥葡萄糖 ⑦Na2CO3 ⑧酒精

(1)属于电解质的是 ;

(2)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板书设计】

物质的分散系

1.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2.浊液、胶体、溶液的区别

3.胶体的性质

4.电离方程式的写法

非电解质范文第3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使学生初步了解电离平衡常数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够运用电离平衡理论及其学习方法探究电离平衡知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设置“讨论题”,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和准确性。

利用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教材设置该内容的主要目的是复习强、弱电解质概念,进而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加深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面进一步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基础。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化学键理论,都是以前所学的知识,通过建立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层次上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温故而知新,便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决定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第二部分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包括电离平衡的建立及浓度等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是本节的重点和本章的核心,是上一章化学平衡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是学习后面的几节知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各种平衡体系的共性的认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于本节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比较抽象,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一些插图和表格,使知识形象、生动,以引起学生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本节最后设置的“讨论”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电离平衡常数,是对电离平衡的定量描述。根据K值,可以判断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大小,比较弱酸、弱碱的相对强弱。对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使学生对电离平衡的特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为下一节水的离子积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学到对平衡体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

教法建议

指导学生运用归纳、对比的方法,复习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分析强、弱电解质与化合物分类(酸、碱、盐)、化合物类型(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化学键类型的关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为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学生迁移化学平衡的知识和学习方法学习电离平衡。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弱电解质溶于水后不能完全电离的原因是什么?(2)建立电离平衡的条件是什么?(3)电离平衡的特征是什么?(4)改变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让学生联系化学平衡的学习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独立寻求答案,获取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平衡的原理完全适用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起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不宜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中心地灌输知识,这不仅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使用电教手段,借助电脑动画,形象直观地模拟、演示醋酸的电离平衡的建立过程,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特征,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电离平衡常数的教学,要重点介绍其意义,使学生学会运用电离平衡常数的大小比较弱酸或弱碱的相对强弱。而不应涉及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这与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思路上完全一致的。

教学设计方案一

第一课时电解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定义与实例。

2.电解质分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方法与实例。

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电解质导电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索能力。

2.通过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

在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同时,体会结构和性质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基础知识导学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在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插入演示实验: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

问题讨论:

(1)是非辩论。

①电解质一定是化合物,非电解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②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

③单质是非电解质。

(2)哪些物质是常见电解质?它们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是不是电解质?为什么?

、氨气溶于水都能导电,是电解质吗?

氯化氢和盐酸都叫电解质吗?

(3)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

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与单位体积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有关,即与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非绝对数目)有关。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

讨论:试比较0.1L2mol/l盐酸与2L0.1mol/l盐酸,哪一种导电能力强?

(4)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指导阅读后填表或讨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溶于水后几乎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溶于水后只有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及具有强极性键的共

价化合物。

某些具有强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电离过程

不可逆过程,无电离平衡。

可逆过程,具有电离平衡。

电离程度

几乎100%完全电离。

只有部分电离。

溶液中存在的

微粒

(水分子不计)

只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不存在

电解质分子。

既有电离出的阴、阳离子,又有电解质分子。

实例

绝大多数盐(包括难溶盐)

强酸:

强碱:

低价金属氧化物:

弱酸:

弱碱(、大多数难溶碱如)

电离方程式

2.重点、难点剖析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但认为除电解质之外的物质均是非电解质的说法是错误的,如单质不属于非电解质。

(2)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区别:

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是混合物。

(3)电解质必须是在水分子的作用或受热熔化后,化合物本身直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化合物,才是电解质,并不是溶于水能导电化合物都是电解质。如等溶于水都能导电,但是非电解质。它们导电的原因是:这些自由移动的离子并非直接电离出来的。

(4)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是由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决定的,离子浓度大,导电能力强;离子浓度小,导电能力弱。离子浓度大小受电解质的强弱和溶液浓度大小的决定。所以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不一定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弱。

3.思维发展与反馈

把0.01mol纯净的烧碱固体分别投入下列100mL的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有明显变化的是()

A.0.5mol/L的硫酸B.0.5mol/L的醋酸溶液

C.0.25mol/L的盐酸D.0.25mol/L的硫酸铜溶液

随堂练习

1.下列物质:①能导电的是()

②属于电解质的是()

③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A.溶液B.

C.液态D.液态

E.蔗糖溶液F.液氨G.氨水H.溶液

I.石墨J.无水乙醇

2.把0.05mol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mL液体中,溶液的导电性基本不变,该液体是()

A.自来水B.0.5mol/L盐酸

C.0.5mol/L醋酸D.0.5mol/L氨水

3.下表中物质的分类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编号

A

B

C

D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非电解质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P60一、填空题(1)

P61二、选择题1.2.

P61三、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

二、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表格填空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定义

化合物类型与结构

电离过程

电离程度

溶液中存在的微粒

(水分子不计)

实例

电离方程式

探究活动

钠与饱和溶液反应,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运用电离平衡知识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原因

1.将钠投入到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中

2.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

提示:

在高一学过钠与水的反应,在这时学生能够准确的描述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如:立即与水反应,浮在水面,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响声,最的溶成闪亮小球。对于溶解度很小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因此在总结实验现象时,一般不存在问题。

本题的重点在现象的解释上,即用初中学过的溶解平衡与刚学过的电离平衡等知识来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同学进行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非电解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离子反应

一、建构主义对化学教学设计的指导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本质是内在的、动态的,知识不能通过传递的方式获得,而只能由每个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而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决定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学生已有经验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2.建构主义的评价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评价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包括学习的过程;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还有学生。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标在于如何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修改教学策略,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3.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

建构主义的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所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和思考,启动学生的意义建构。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O计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教学目标分析、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在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需要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化学教学设计。

化学教学目标设计,明确地提出教学目标,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方向,选择最优的教学策略。

教学情境创设要求通过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机械性接受学习方式。

信息资源设计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习某一主题所需信息资源,同时引导自主收集和处理,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并获知相关信息在该主题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学习设计需要根据所选择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是基于个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对会、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教师、环境之间共同作用而获得理解的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应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能反映学生实际的评价方式。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可以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化学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目的性和整体性原则,全面性和典型性原则,启发性和趣味性原则。

二、“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对“离子反应”第一节课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如何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强弱电解质判断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过程(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从生活常识引入――情境创设

[思考]在一间屋子里,由于线路老化,引起火灾,为了灭火,小明找来水管,用水灭火,请问他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讲述]复习初中学习过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导电实验,说明溶液可以导电。

[思考、分析]这些溶液为什么会导电呢?以NaCl固体为例分析,通过观看NaCl溶液及熔融状态下导电的动画视频,分析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

[板书]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练习设计。

[练习]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NaCl溶液、H2O、酒精。

[总结归纳]电解质的特点:(1)化合物,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如单质、混合物);

(2)条件:是在水溶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两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

(3)能够导电;

(4)电解质应是在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5)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但其溶解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也是电解质。

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信息资源、协作学习设计。

[实验]在五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倒入相同条件下(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氨水,接通电源后,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在相同条件下,影响物质导电能力强弱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电解质为什么能够导电,其导电性与什么的有关思考)

[收集资料得出结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

[板书]溶液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

[讲述]通过实验观察、讲述对比分析以上五种溶液得出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是不同的。据此,我们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板书]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像NaCl等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我们称为强电解质,而像NH3・H2O、H3COOH等,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弱电解质。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归纳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性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练习]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填表)

非电解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概念;实验现象;观察总结;对比分析

一、化学概念的形成

一般是从感知具体的物质和现象开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充分可靠的感性材料,透过实验现象深入里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准确的概念。例如,催化剂的概念在教学中的形成,我们可以先分别加热MnO2和KClO3观察实验现象,再把它们混合加热再观察现象,就可以得出MnO2可以加快KClO3的分解,然后把MnO2从混合加热的物质中弄出再比较它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把取出的MnO2重新加入KClO3中加热看能不能加快它的分解,这样反复实验就可以让学生感性认识催化剂的概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分析关键字词,提示概念本质

如,电解质概念中的“或”和“化合物”几个字,指水溶液或熔化这两个条件具备一个能导电且是化合物才行,如果不是化合物也不是电解质,如,盐溶液和金属都能导电但它们就不是电解质。而非电解质概念中重点“都”字,此概念意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这两个条件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才是非电解质。盐溶液和金属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

三、明确概念使用的前提条件,力求准确严格

如,在溶解度概念中“一定温度,100克溶剂,单位是克”,这都是使用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前提条件,尤其是温度会影响溶解度。

四、数量词在概念中的特殊用途

许多化学概念是通过数量词来说明的,如,化合反应要抓住“几种变一种”,要强调生成物只能是一种。而在分解反应要抓住“一种变多种”,强调反应物只能是一种。又如,在溶解度的概念中“100克”,规定了溶剂的量必须要重点强调。强调这些数量词,能从根本上解决运用概念的问题。

总的来讲,要解决概念性问题,教师除了要把概念讲清讲透,还应该注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用对比和比较的方法分化意义相近而容易混淆的概念等,这对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都将有着重要意义。

非电解质范文第6篇

危险化学品标志,如酒精、汽油——易燃液体;浓H2SO4、NaOH(酸碱)——腐蚀品。

2、粗盐的成分:主要是NaCl,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泥沙等杂质。

3、物质的量(n)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非电解质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探究性思维;培养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高中化学又因知识点零碎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号称理科中的文科。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掌握这些方式、方法,既是学会知识、接受国家选拔的需要,又是培养创新思维、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探究性思维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下面通过四个方面分述高中化学探究性思维方式的培养方法。

一、整合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为了便于教学,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将部分重点、难点分散到相同年级的不同章节或者不同年级的不同章节。如果不能及时总结整合,弄清楚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举一反三,那对知识的理解仅仅是皮毛,不可能“真懂”。因此,及时整合知识点,将分散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构建知识网络,以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构建知识网络包括构建知识点网络和构建解题网络两个方面。

1.知识点网络

以教材为本,全面梳理各个知识点,认真剖析其内部结构,掌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异同。高中化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四大部分,这是培养化学能力的基础。平时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好每一部分的知识点网络图,并通过练习去丰富网络图的内容,长此以往将会加深对化学知识的透彻理解。

知识点的整合可以采取要点总结法、列表法、框图法、画知识树等方法。通过整合,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以化合物与混合物(单质)、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几组概念为例,用要点总结法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1)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混合物和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3)离子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但强电解质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4)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但共价化合物不一定是弱电解质。

根据自己的整合,先画好每一部分的知识点网络图,积累下来,最后就能形成清晰的高中化学知识网络。

2.解题网络

构建解题网络,就是在平时学习中,将不会的题、做错的题、经典的题,分门别类,一一重新总结归纳,从审题、思路、方法等方面深入剖析,编制成自己的解题网络,形成自己的化学思维图,并在练习中不断丰富、加深理解、化为己用。

可以运用摘抄、剪贴等方法建立错题本和好题本,养成随时总结、周周复习、月月巩固的好习惯,不断强化正确思维,完善解题网络。

例如,化学计算中的量变引起实验现象不同的题目,运用元素化合物性质,结合守恒定律来解决,往往事半功倍。这是这类题目的通解,掌握一个,举一反三就能解决一类。这就是构建解题网络的好处,能使思维系统化、条理化。

二、精选题目,科学训练

高中化学习题训练,切忌漫无目标的题海战术,必须提高做题质量。以单元训练为主,兼做综合题,适当做高考真题和近年高考模拟题。这样做题不是很多,但效果显著。

而一份好的单元测试卷能够覆盖本单元的所有知识点,个别试题的绝对难度会高于综合试卷。最关键的是它与刚刚学过的内容密切相关,能很好地检验学习效果,以利于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高考题是命题专家长期研究的结晶,题目规范经典。高考模拟题是名师之作,思路独特。平时适当做一些高考真题和近年高考模拟题,能够开阔视野,逐步了解高考命题动向,有意识的加以训练,将会在高考一轮复习中掌握主动权。

科学训练,就是要求做题达到“真会”――对于有价值的题目及时归纳总结,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练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意研究题目的共性,掌握一类问题的普遍解题规律,形成思维套路,可以大大缩短思考过程,节省解答时间,提高解题正确率,加深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三、规范实验,培养感觉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故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化学素养的有效手段,实验题属于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不管是老师的课堂演示实验,还是要求自己操作的动手实验,都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应该提前预习,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其它方法吗?哪种方法更好?

所谓规范实验,指的是必须严格遵守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正确处理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仔细分析实验现象,研究实验数据,把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安全操作结合起来,做到实验过程了如指掌、操作程序烂熟于心,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掌握高中化学实验的规律性。逐渐的,就能培养出对化学实验的感觉,提高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创造性思维,增加自身化学知识的厚度,进而提高化学成绩。

例如,苯酚和浓溴水反应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的实验,教材中要求浓溴水过量。不少人没有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这个要求的原因:为什么要求浓溴水过量?不过量会如何?因而出现了用浓溴水去分离苯和苯酚混合液的错误。这是典型的缺乏探究性思维的表现,只有通过不断训练来培养。

四、课外补充,适当拓宽

适当参加化学竞赛培训是培养探究性思维、提高化学能力的有利手段,也能有效提升化学成绩。因为化学竞赛培训时,老师会给学生一个阶段性目标,学生在这个看得见的近期目标激励下,往往学习效率倍增,探究性思维水平和成绩都随之迅速提高。而且高中化学竞赛培训涉及一部分与高中知识相关的大学内容,学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再回头看高中化学知识,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实践证明,参加过化学竞赛培训的同学,无论竞赛是否得奖,解答高考化学题,都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手到擒来,正确率远比未参加过培训的同学高许多。

参考文献:

非电解质范文第8篇

1、深刻领会概念中的字和词

要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又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2、分解概念,注重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1)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

(2)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

(3)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

(4)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1)它是化合物(2)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3、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