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腮腺肿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腮腺肿瘤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 对腮腺肿瘤的CT 相关的临床表现以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以常规的 CT 平扫来进行强化性扫描, 对病患相关的诊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地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为26例, 其中密度较为均匀且边界较为清楚的患者有 21 例,而密度不够均匀并且部分境界不清晰的患者有5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密度不够均匀的且边界较为模糊的有15例,有7例密度较为均匀且境界也较为清楚。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定位,其的准确率高达100%,对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良性91.7% , 恶性90.1% 。结论 CT 可用于诊断腮腺肿瘤的良恶性情况, 尤其是诊断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腮腺肿瘤;CT诊断;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15.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79-02

1 前言

腮腺肿瘤在多见于颌面部, 主要是行外科手术治疗。在手术前明确肿瘤性质及大小、范围对指定手术治疗方案十分重要。当前,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CT的应用不仅能及时发现肿瘤,还能为手术前进行评估以及预后等方面提供合理依据,CT已成为临床上腮腺肿瘤最主要的一个检查手段。本文对我院2010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收治的48例腮腺肿瘤患者的相关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如下报告。

2 临床资料

经过我院的病理证实的48例腮腺肿瘤病患中,有女性22例,男性26例,年龄在17岁~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5岁。全部患者的病程长短各不相同,病程最长为23年,最短为25天。具体的临床表现是耳后大肿块,良性肿瘤病患的肿块活动较为平稳,生长比较缓慢,但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恶性肿瘤患者的表现是肿块在近期有不断加快或迅速增长的趋势,质硬,但不活动,肿块边界不清楚,有疼痛感,面目出现疼痛或麻木现象,张口饮食、说话均受到一定限制[1]。

3 一般检查方法

以P RO SPEED EII 螺旋CT进行横断扫描,矩阵在512* 512,电流与电压分别是70m A、120kV。层厚与层距都是5mm。对肿瘤扫描的全过程为:沿听眶线至下颌角,若以为恶性肿瘤的或是淋巴结肿大的进行由下到舌骨的水平。

4 结果

4.1 CT的表现:良性肿瘤为26例, 其中密度较为均匀且边界较为清楚的患者有 21 例,而密度不够均匀并且部分境界不清晰的患者有5例,其中混合瘤占14例,血管瘤2例血管瘤占腺淋巴瘤占5例;恶性肿瘤22例,其中密度不够均匀的且边界较为模糊的有15例,有7例密度较为均匀且境界也较为清楚。其中恶性的混合瘤为8例,鳞癌4例,转移癌6例,腺泡细胞癌4例。CT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定位,其的准确率高达100%,对于诊断良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良性91.7% , 恶性90.1% 。

4.2 手术病理:在48例病例中,良性肿瘤的包膜较为完整,且和周围的软组织并未粘连。恶性肿瘤中有2例的包膜不完整。扫描中发现,混合瘤是由软骨粘液样的上皮组织组成,腺淋巴瘤有淋巴结塞县组织而构成[2]。血管瘤有扩张后的血窦组织构成,恶性肿瘤全都显现出不同类的异位细胞。

5 讨论

5.1 腮腺的临床CT表现:腮腺在整个涎腺中,锥体形且体积最大,主要位于面部的侧面,腺体的前缘主要覆盖在嚼肌的外表层,后缘位于耳道前下部。上缘是颧弓,其下缘则是下颌肌下缘。深浅两叶以及峡部组成腮腺,挺长腮腺内均会含有数量不一的唾液以及脂肪,若是正常的腮腺,其的CT密度较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此外,由于腮腺体外层由腮腺鞘膜包裹,使得在进行CT诊断时,CT图像和四周各类结构的分界清晰可见,容易对两侧进行对比。本组48例研究对象腮腺内的CT异常表现全部可清晰显示出来,均呈现较高密度的肿块影,和侧面的正常腮腺组织比较。区别十分明显。

5.2 腮腺病灶的CT诊断价值:本组研究中的48例腮腺肿瘤病灶CT平扫中,均可清晰显示出大小不一的肿块影,定位的精准率以及检出率均高达100%,M c-g ahan最为支持的CT平扫。若经脉增强后更能清晰显示出具体的肿瘤肿块大小以及密度变化,对肿块是否受到周围结构侵蚀也得到及时的发现,特别是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这为下一步的术前提供有效评估[3]。

5.3 良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腮腺肿瘤的生长方式均不同,生长方式的不同可为肿瘤的良恶性鉴定提供相关依据。良性肿瘤不具有侵蚀性,并且边界清晰,密度有均匀不均匀之分;恶性肿瘤具有侵蚀性,程度不一。以分叶状进行侵蚀性的生长,与周围结构的边界不清晰,密度多为不均匀。目前,临床上以CT表现为主要根据,将腮腺肿瘤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第一,边界清晰,显示为良性。第二,成不规则状或是成分叶状,可分界较为清晰,显示具有侵蚀性,属于低度恶性或者是良性。第三,具有侵润性,显示为恶性、这三类以从基本上反映出了腮腺肿瘤的性质。因而,若肿瘤呈现出明显的良恶性表现时,应用CT扫描,即可快速提示肿瘤的性质,进而进行定性。而对于一些发育加快的并且局部出现侵蚀现象的良性肿瘤、发育较为缓慢但却是低度的属于恶性的肿瘤,应用CT检查则存在一定的难度,在区别时比较困难。本组研究中,所得出的结果与此比较一致。

总而言之,从本组研究的相关信息资料来看,临床腮腺肿瘤的CT诊断,病变定位准确率高,能够对大多数的病变做出快速的定性诊断。现阶段,CT在应用上还存在一定限制,特别是难以直接显示出病患的面部神经,使得难以对多数的良性、恶性肿瘤确定它们的组织学相关类型,这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元平. CT室螺旋CT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09,(26)

腮腺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腮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肿瘤

腮腺是人体内最大的唾液腺,腮腺区及周围间隙结构复杂,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研究对65例腮腺肿瘤的CT 表现结合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 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具有完整资料的腮腺肿瘤6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混合瘤37例,状囊腺瘤15例,管状腺瘤1例,基底细胞腺瘤2例,嗜酸细胞腺瘤1例,淋巴上皮囊肿2例,脂肪瘤2例,癌5例,除3例仅行平扫检查外,其余病例均行平扫及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22例行多期增强扫描。

1.2 方法 采用PHILPS公司的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仪,先行平扫,然后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为优维显(Ultravist),剂量约80—120ml或按1.5ml/kg体重计算,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4ml/s,层厚为5mm。

2 结 果

2.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39例,女26例,年龄4个月—76岁。64例为单侧发病,右侧33例,左侧31例,1例为双侧发病。其中有54例由于无意中发现的腮腺区无痛性肿块进行性增大而就医,有10病例有轻微的疼痛不适,临床症状大多不明显,仅1例面部疼痛明显并伴有进行性张口困难。

2.2 CT表现 ①平扫:37例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仅1例为稍高密度,密度可均匀亦可不均;状囊腺瘤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除1例外,中间均可见到低密度囊性区,边界清楚;1例管状腺瘤,平扫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区,囊内见等密度区,囊壁厚薄欠均;2例基底细胞腺瘤,平扫呈等密度或与腮腺等密度而不易发现;1例嗜酸性细胞腺瘤,平扫为稍高密度,周围脂肪间隙略模糊;2例淋巴上皮囊肿平扫均成囊样低密度;脂肪瘤2例,呈典型的脂肪密度;5例腮腺癌,与正常腮腺结构分界不清,平扫呈等密度,3例颈部可见肿大淋巴结影。②增强:混合瘤增强后轻中度强化14例,明显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13例,均匀强化8例,其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的增强扫描,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状囊腺瘤强化较为明显,强化不均匀8例,其中3例均为环形强化,仅1例为轻度均匀强化;管状腺瘤的实性部分及囊壁明显强化;基底细胞瘤2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嗜酸细胞腺瘤增强后呈环形强化;2例淋巴上皮囊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为均匀;2例脂肪瘤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5例癌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同时,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3 讨 论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位于面后耳前,下颌骨后,胸锁乳突肌前。临床上将腮腺分浅、深两叶及峡部。腺体的大部分和导管集中在浅叶。因此,肿瘤多见于浅叶1。

腮腺组织富有脂肪和唾液,与周围的肌肉、骨骼形成天然对比,通常CT平扫即可显示病变的存在2,3,因而尤其适合CT评价。正常腮腺CT衰减值在—20—20HU;随着年龄增长腺实质逐渐为纤维组织、脂肪组织替代,CT衰减值更趋减低,这是CT能敏感检出腮腺肿瘤的基础。

75%的腮腺肿瘤为良性,良性肿瘤绝大多数均为腺瘤,其中混合瘤腮腺肿瘤的60%—70%4,其中90%为良性,10%为恶性。恶性肿瘤中以粘液上皮癌为多,其他为腺癌。

腮腺混合瘤又名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早期一般无症状,在腮腺区发现无痛性肿块、活动、生长缓慢,与皮肤无黏连,为其临床表现,若突然生长加快或出现疼痛应考虑恶变之可能,一般女性略多于男性,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平扫时,混合瘤多数为低密度,当肿瘤较小时密度一般较均匀(图1a),肿瘤较大时密度欠均匀,边界一般较为清楚,可有囊变,钙化出血极少见,本组病例中未见到。强化一般为轻中度强化(图1b),当肿瘤较大时强化一般不均匀,本组病例中有13例呈不均匀强化,肿块直径大于2cm。当肿块边缘模糊不清时,则提示有恶性的可能。本组1例恶性混合瘤,包膜欠完整,肿瘤与正常腮腺分界不清,均提示为恶性征象。本组病例中,有12例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笔者观察到混合瘤在增强早期为轻度强化,随着时间延迟可以呈明显强化,比较有特点,在其他几组病例中并未观察到这个现象,笔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鉴别点,由于多期增强病例数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状淋巴囊腺瘤又称Warthin瘤,多见于50岁以上,男女之比为6:15。病程较长,可时大时小,为其特征性改变,生长缓慢,瘤体一般不大,极少有直径超过10cm者,本组病例中最大者长径为3.5cm。CT平扫其密度较混合瘤密度低,但仍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此为二者的鉴别点,边界清,形态规则。笔者观察到,本组病例增强后可有环形强化(3例),中间部分易囊变,囊变部分无强化,囊壁强化明显,较有特征(图2a及2b),而混合瘤比较少出现这个征象,部分病例也可有轻度比较均匀的强化(3例)。此外,有10例囊腺瘤进行了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就可以呈明显强化,随时间延迟并未观察到延迟强化,这与混合瘤不同,也可以作为鉴别要点。

管状腺瘤为腮腺区少见的良性肿瘤,文献报道不多,本组病例中的管状腺瘤,CT表现以囊性为主,增强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明显,有时与状淋巴囊腺瘤鉴别较困难,组织学上肿瘤由密集的腺管构成,未见有淋巴滤泡形成。

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中少见的上皮性良性肿瘤,1967年由Kleinsasser和Klein确认为一种独立的由基底细胞组成的良性肿瘤,是单形性腺瘤中的一种亚型,缺乏多形性肿瘤特征性的黏液—软骨样成分。单形性腺瘤约80%发生于大涎腺,绝大部分发生于腮腺,分为实性、小梁状、管状和膜性型,以实性型多见7。一般小于3cm,虽不呈浸润性生长,但常为多灶性或多结节性,术后复发常见。常有较完整的包膜,平扫密度高于正常腮腺组织。文献报道基底细胞腺瘤有65%发生囊变7—10,本组病例中有1例出现小囊变。肿瘤血管丰富,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

嗜酸细胞腺瘤十分罕见,国内报道很少。嗜酸细胞腺瘤生长缓慢,瘤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为1.0—2.0cm,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本组仅搜集到1例嗜酸细胞腺瘤,直径约1.0cm,符合文献报道,平扫为稍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明显强化。

淋巴上皮囊肿和脂肪瘤较为有特点,不是起源于腺组织的肿瘤。淋巴上皮囊肿呈特征性的囊性密度,增强后包膜呈明显强化,内部囊性密度未见明显强化。脂肪瘤起源于腮腺内的脂肪组织,平扫呈特征性的脂肪密度,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与其他部位的脂肪瘤的CT表现相同。

腮腺恶性肿瘤包括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腺癌、腺泡细胞癌、转移瘤,本组病例中包括2例粘液表皮样癌,1例淋巴上皮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腺样囊性癌,均生长迅速,肿块形态不规则,质硬、不活动、边界不清。肿块疼痛甚至皮肤破溃,侵犯周围肌肉血管、神经。CT上肿块一般较大,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对周围组织除了推压移位外,还会有侵犯,增强后一般为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a及3b),因为肿瘤生长迅速,肿瘤内部易缺血坏死,坏死灶与良性肿瘤的囊变部分不同,形态较为不规则,颈部可有肿大淋巴结(图4a),具备恶性肿瘤的征象。

腮腺内病变不同生长方式为良恶性的主要区别点。良性肿瘤一般无侵蚀性,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有钙化、囊变、坏死。恶性肿瘤具有不同程度侵蚀性,多呈分叶状,不规则或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除1例嗜酸细胞腺瘤周围脂肪层次欠清外,59例良性肿瘤CT上均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结节样病变,增强后强化程度不一,无向周围浸润的征象;5例癌,肿块相对较大,占位效应比较显著,与周围的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其中有3例伴有同侧颈部淋巴结的肿大,是有力的恶性转移征象的证据。

综上,多层螺旋CT的出现,可以对病变进行矢状及冠状面的重建,更能清楚地显示病变的解剖定位(图4a及4b)。CT扫描对于鉴别良恶性肿瘤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报道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所见鉴别腮腺良、恶性的准确率可达90%11。腮腺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繁多,良性肿瘤不像其他良性肿瘤具有完全的良性性质,带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而恶性肿瘤与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比较,恶性程度较低。因此,腮腺肿瘤手术切除效果好,手术后生存时间相对较长,所以清楚的CT解剖定位,可以直接影响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杂志,2009,7(2):20—2.

[2] 胡建妙.腮腺肿瘤的CT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06):639—40.

[3] 沈宣文.腮腺病变的CT征象探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7,8(06):352—4.

[4] 杨文雅.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02):20—3.

[5] 陈祖华,周任务,姚渭土,et al.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01):31—33.

[6] 全宏卫,曾鹏.多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2008,18(8):842—4.

[7] 陈杰云,林晓莹,陈向荣,et al.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05):990—1.

[8] 胡祥华,纪建松,卢陈英,et al.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05):651—3.

[9] Tohru T,Hiroko T,Arimi H,et al.CT and MR findings of basal cell adenoma of the parotid gland.Radiat Med,2004,22(4):260—264.

腮腺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腮腺肿瘤;术前护理;术后护理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肿瘤疾病,在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由于腮腺所处的特殊颜面部位,神经分布异常复杂,血运也比较丰富,这无疑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前术后护理也比较复杂。我科自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共收治44例腮腺肿瘤患者。对手术患者配合精心的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25岁~70岁,其中恶性肿瘤7例,良性肿瘤37例。

2术前护理

2.1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做好入院宣教,准确测量生命体征,对血压高、血糖高、心电图异常等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使患者尽快达到适应手术。

2.2心理护理由于腮腺肿瘤患者面颊部都有不同程度大小包块隆起,影响患者外观,再者患者对于术后的效果是否有并发症、后遗症等,普遍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所以应做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减压的方法,如对环境的适应、医护人员的了解、手术的方法介绍、疾病的宣教等,使患者消除紧张情绪[1]。

2.3专科护理保持口腔清洁,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因此保持口腔清洁尤为重要,术前检查患者有无龋齿或口腔疾患,如有该疾病应及时治疗。术前给口灵或复方洗必泰漱口,预防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

2.4术前准备充分的术前准备是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的必要条件。当通知手术后,我们应认真地制订护理计划,并向患者及家属宣教,解释手术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麻醉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保持情绪稳定、保暖、保持良好的睡眠、预防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等,同时对术中与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防治措施也应有正确的估计。手术前做好术区备皮、剃发至患者耳后4指。男患者剃胡须,女患者询问月经是否来潮,并在术晨将头发梳到健侧,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术前应全面了解病史,做好全身检查,根据手术的性质与麻醉的需要,完善术前的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免疫系列、肝功能、X线照片、B超、心电图及其他特殊检查,确保次日手术的顺利进行。

3术后护理

3.1卧位全身麻醉患者未清醒者,应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口角置弯盘,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防止分泌物吸入气管或污染伤口,引起患者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局部麻醉术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减轻头部充血、局部肿胀、有利于伤口分泌物、积血、积液的引流。

3.2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口腔手术范围广、时间长、创面大且靠近颅底及呼吸道,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有可能引起喉头水肿,出现声嘶、呼吸不畅,故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口唇颜色、有无烦躁不安出现,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密切观察呼吸是否平稳、频率是否正常、呼吸道是否通畅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3.3伤口观察注意创口的渗血、出血情况,由于颌面颈部血管、淋巴管丰富,术后创口渗出液较多,术后多留置伤口引流管,应在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液及伤口敷料渗血性质及量,保持伤口引流通畅,做好记录。麻醉清醒后取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血肿,确保有效负压引流切勿扭曲引流管,压迫阻塞和脱出等。保证伤口敷料加压包扎的正确与松紧适度,腮腺肿瘤切除术后敷料加压包扎时间长,一般需要2周~3周,正确适度的局部加压包扎可促进残余腺体萎缩,减少涎瘘的发生。如敷料包扎过紧,可引起头痛不适,影响进食、睡眠、眼睑、颜面部肿胀,甚至呼吸困难,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

3.4伤口疼痛护理因手术创伤、加压包扎所致。若包扎太紧可适当放松;手术后取半卧位,减轻头部充血、组织水肿、减轻疼痛;告诉患者疼痛的原因及持续时间,指导患者减轻疼痛的方法:如聊天,必要时给予止痛剂和镇静剂[2]。

3.5饮食护理手术后伤口加压包扎,导致患者伤口疼痛,张口及咀嚼困难,患者因此减少进食,可告诉患者这是暂时性的,松开包扎后可恢复。在此期间进高热量、高蛋白、无渣不含纤维素的温凉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勿食酸性食物,尽量减少咀嚼,少食多餐,因进食少容易引起口腔炎症及营养不足,护理上给予口腔护理,用口灵漱口液或洗必泰漱口液漱口。

3.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6.1涎腺瘘多因腮腺术中残留腺泡结扎不彻底,引流不畅,尤其是术后加压包扎失误引起,多发生于术后3天以后,故术后应加压包扎1周,包扎期间随时观察患者面部血供及循环是否正常;拆线后仍应加压包扎1周~2周,同时术后可口服山莨菪碱,抑制涎液分泌。

3.6.2味觉出汗综合征症状指术后3个月~6个月可出现。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做好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忌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肿胀消退即可恢复,44例中,其中2例发生味觉出汗综合征,均在术后10个月恢复。

3.6.3面神经麻痹引起的原因在于腮腺与面神经在解剖上密切相连。术后可用丹参、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烟酸等增加面神经周围微血管的供血量,改善局部微循环,营养神经,用针炙、理疗、推拿、热敷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3]。

参考文献:

[1]齐艳.国内临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2,2:114116.

腮腺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MR诊断 腮腺区 良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104-02

腮腺良性肿瘤多见,某些肿瘤多发,某些肿瘤具有复发和恶变倾向,为了提高对腮腺良性肿瘤像学认识,搜集近2年来50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腮腺肿瘤,挑选良性肿瘤40例,对其临床及MR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腮腺肿瘤50例中,良性肿瘤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16~67岁;平均41.5岁。肿瘤属左侧15例,右侧14例,双侧11例。临床表现:其中25例为无意中发现耳前下方无痛性肿块,另外15例肿块时大时小伴疼痛,其中1例伴面神经麻痹。病程3个月~5年,平均17个月。

1.2 Philips公司产GYROSCAN T10-NT1.0T和Intera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T1W,快速自旋回波(FSE)T2W,脂肪抑制(T2W /SPIR)序列,层厚5 mm,间距1 mm,扫描矩阵256×256,重建矩阵512×512,横断面、冠状面平扫及经肘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钆喷替(Gd-DTPA)0.1 mmol/kg后行横断面、冠状面SET1W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40例中,共45个病灶,混合瘤19个,腺淋巴瘤12个,面神经鞘瘤3个,血管瘤2个。男/女比例:混合瘤7/12,腺淋巴瘤10/2,面神经鞘瘤2/1,血管瘤2/0。浅叶27个,深叶5个,跨叶4个。后下象限19个,其余象限17个。病灶大小: 0.6~3.5 cm,平均2.3cm。

2.2 MRI表现 病灶边界清楚40例,边界不清2例。椭圆形或类圆形27个,哑铃形或串珠形7例。病灶T1W呈稍低信号(图1,4),T2W呈较高信号(图2, 5),注射Gd-DTPA增强后病灶轻至中度强化(图3, 7),T2W /SPIR(脂肪抑制)呈较高信号(图6),显著强化1例。

2.2.1 腮腺混合瘤 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肿瘤大小不等,以3 cm以下病灶居多,边界多清楚,约半数病例出现囊变,囊变区域多位于周边,大小不等,T1W稍低信号, T2W较高信号, T2W /SPIR呈稍高或较高信号。增强后轻至中度强化。

2.2.2 腮腺腺淋巴瘤 大多数病灶位于浅叶后下象限, 3例为多发病变,2例为双侧多发,肿瘤大小不等,多为3 cm以下,边界清楚,可有囊变。T1W稍低信号,T2W较高信号,T2W /SPIR呈较高信号,增强后明显或中度强化。

3 讨论

3.1 腮腺区良性肿瘤的临床特征 腮腺良性肿瘤混合瘤占3/4以上[2],腺淋巴瘤占第2位,临床症状相似,表现为腮腺区疼痛、不适和软组织肿块,本组1例面神经麻痹,考虑面神经受压。

3.2 腮腺区面神经解剖与面神经鞘瘤腮腺内面神经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面神经颅外的行程,因穿经腮腺而分为3段:腮腺前段:是面神经干自茎乳孔穿出进入腮腺之间的部分;腮腺内段:面神经主干自腮腺后内侧面入腮腺,分为上、下两干,两干共发出9~12条神经,交织成丛,形成颞、颧、颊、下颌缘及颈5组,腮腺后段:面神经5组分支,由腮腺浅部的前、上、下缘穿出,扇形分布,走向相应区域。熟悉面神经解剖,并找寻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有利于提示临床进行手术时,尽量避免损伤面神经。这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有重要意义[5]。

面神经鞘瘤形状不一,质地欠均匀,局限生长,多有包膜,常发生囊变、坏死、粘液变性、甚至出血[1]。本组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手术所见:腮腺前缘面神经下颌支、颊支明显梭形膨大,在胸锁乳突肌乳突的附着部和下颌升支之间3~4个结节, 0.6 cm×0.6 cm~1.0 cm×1.5 cm。镜下所见:瘤细胞排列较紧,核长梭形,染色质较细致,核仁不明显,呈栅栏样排列,部分区域瘤细胞疏松,水肿,瘤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图8)。MR所见:腮腺区结节状异常信号影,边界清楚,T1W较低信号,T2W较高信号, T2W /SPIR较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边缘呈轻度到中度强化,中央无强化区,无明显出血信号,与手术及病理所见相符。

有学者认为腮腺混合瘤术后易复发,复发肿瘤常沿面神经分支侵犯,呈多发性[3],更不易完整切除而致多次复发甚至恶变,故称为良恶界性肿瘤,发生恶变时较难鉴别,随访复查很有必要。低度恶性肿瘤,由于生长速度慢,边缘包膜未受侵犯破坏与良性肿瘤鉴别相当困难[4]。本组50例腮腺区肿瘤中,除40例良性肿瘤外,另10例为恶性肿瘤,其中1例腺样囊腺癌,MR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缘光整,无明显周围侵犯,术前误诊为腮腺区良性肿瘤,回顾分析误诊原因,腺样囊腺癌为低度恶性肿瘤,MR表现恶性征象不明显,此时结合临床病史很重要,该患者67岁,较年长,左耳垂下肿物半年, 明显增大1个月,还是应考虑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对于腮腺肿瘤的鉴别,有学者已经尝试进行MRS的研究,这也为腮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 FrelingNJM. Imagingofsalivary gland disease. Seminars inRoentgeno,l 2000,35:12.

[2] 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及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06-408.

[3] 顾雅佳,王玖华,陈彤箴.颈部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551.

腮腺肿瘤范文第5篇

在腮腺良性肿瘤中,混合瘤占50%~80%,因其为交界性肿瘤,大约40%混合瘤包膜不完整,单纯肿瘤切除可致肿瘤残留或种植,复发率高达20%~40%。而复发后常呈多中心的表现,手术保留面神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目前对腮腺肿瘤的术式主要有:腮腺浅叶肿瘤采用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深叶肿瘤采用腮腺浅叶、深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恶性肿瘤则行全腮腺切除,以避免术后复发[1]。但该术式创伤大,易造成面部凹陷畸形,面瘫,毁损腮腺分泌功能等。因此,我们在总结上述传统的腮腺肿瘤切除手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收集我院2003~2006年间72例腮腺肿瘤患者,男40例,女32例;年龄25~80岁,平均40.5岁;病程30天~40年。肿瘤直径为3~8 cm。术前均经局部检查和B超、CT发现腮腺肿瘤, 术后病理分类:混合瘤42例,腺淋巴瘤15例,囊肿8例,腺瘤4例,腮腺嗜酸细胞瘤1例,血管瘤2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耳屏前、耳后、耳垂下、下颌骨后区肿块。全组患者术前均行B超或彩超检查,同时行CT扫描。面神经受累而出现面瘫1例。64例在局部麻醉下手术,8例在全身麻醉下手术。38例腮腺浅叶肿瘤采用浅叶切除术+面神经解剖,同时,保留腮腺导管。26例深叶肿瘤采用腮腺浅叶、深叶切除+面神经解剖。保留耳大神经51例,保留耳后静脉63例。

1.2 切口及方法:沿耳面交界的皮肤皱纹―耳面沟,在耳屏稍上方开始垂直向下,绕过耳垂下,在乳突尖前方,经下颌升支后缘后方至下颌角下缘约l~2 cm处转向前,平行于下颌骨下缘往前约1~2 cm左右做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在腮腺咬肌筋膜表面翻瓣直至腮腺咬肌前缘,沿腮腺咬肌筋膜向后翻瓣,显露外耳道软骨、胸锁乳突肌前缘。在腮腺下极可显露面后静脉,给予保留。其后,在胸锁乳突肌上1/3处可见到耳大神经经过,亦给予保留。可根据术者经验从面神经分支或总干解剖面神经,然后切除浅叶及肿瘤,尽量保留腮腺导管。如肿瘤位于深叶,则先解剖面神经并将浅叶切除,然后根据肿瘤位置游离在肿瘤浅面的面神经,将神经用神经拉钩或橡皮条牵开,切除肿瘤。

1.3 术后随访:术后复诊内容包括肿瘤复发、面神经损伤、面部肿胀、伤口感染、涎瘘、耳大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本组肿瘤1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年。发生面瘫10例,9例为暂时性面瘫,先后于2周至半年时间恢复,1例为永久性面瘫,为术中牺牲面神经所致。面部肿胀5例,1周后消失。4例发生涎瘘,经加压包扎均在术后2~3周内愈合。局部积液2例,给予及时抽出积存液体,局部加压包扎后全部恢复。10例有耳垂麻木,系耳大神经切断所致,此并发症随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减轻。味觉出汗综合征发生1例。

2 讨论

我们在总结上述传统的腮腺肿瘤切除手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形成三保留的功能性腮腺肿瘤手术。

2.1 保留腮腺导管:在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中,由于解剖的原因,通常切除腮腺导管,导致术后涎瘘发生率高。通过保留腮腺导管,尽可能地保留正常腺体组织,使其继续分泌涎液,防止术后肿胀、腺体萎缩及涎、积液等并发症。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正常腮腺组织牺牲并能维护腮腺正常功能,取得较佳的美容效果[2]。经随访,患者对术后面形比较满意,术后并发症少,但复发率并不升高等优点。这可能与保留了导管的残余腺体继续增生,功能代偿有关。

2.2 保留耳大神经:在腮腺手术中,面神经的保留已成为常规手术原则,但耳大神经的保护及由此而产生的并发症很少引起重视。耳大神经为颌神经丛皮支最大者,经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前上,至腮腺下方分为前、后两支,前支向前分布于腮腺区皮肤,腮腺手术中常被损伤;后支经腮腺后极走行向上,主要支配乳突部及耳廓后面的皮肤。腮腺手术中若病灶与耳大神经无明显粘连,后支是较容易分离并加以保护的。保留后支后,患者后耳垂、乳突等部位出现麻木、不适感明显下降[3]。

2.3 保留耳后静脉:在传统的腮腺肿瘤手术中,由于耳后静脉并不重要,手术中常被结扎,由于下颌后静脉由面后静脉与耳后静脉在下颌升支处汇集而成,回流入颈外静脉,收集耳颞部静脉回流,由此带来术后腮腺区静脉的回流障碍,我们在分析了下颌后静脉的解剖后,提出了保留该静脉。通过我们观察,保留该静脉后,该区域术后水肿明显减轻。

参考文献:

[1] 居国平,单莉英,刘阿贵.270例腮腺肿瘤的治疗体会[J].山东医药,2005,45(12):27.

[2] 吕建刚,梁巧瑾,齐金星,等.腮腺手术方法的改进[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 18(3):175.

腮腺肿瘤范文第6篇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及常规病理结果,评价快速冰冻检查腮腺肿瘤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比较104例腮腺肿瘤病人术中快速冰冻检查及常规病理切片检查的结果。结果:快速冰冻检查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88.5%、95.6%。结论:快速冰冻有助于确定腮腺肿瘤治疗计划,但须结合临床表现及术中发现作出综合评估。

【关键词】 快速冰冻; 腮腺肿瘤

快速冰冻诊断方法尤其适用于仅能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获得的器官组织。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学者指出获得正确涎腺肿瘤病理诊断的难度较高[1]。腮腺肿瘤(尤其早期)很难分辨其良恶性,影像学检查及针吸活检在鉴别诊断上也具有一定局限性[2]。一般来说,腮腺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案是行腮腺浅叶的腮腺组织切除术。由于正规腮腺切除术前的活检有损伤面神经和肿瘤切除不彻底的可能性,术前一般不能通过活检术而获得组织学的病理诊断。因此,活检术多倾向于术中进行,而手术范围的决定往往是基于术中快速冰冻的结果及在术中的发现。快速冰冻有助于腮腺肿瘤的明确诊断,主要用于检查手术边缘以及确定有无神经和淋巴结的累及[3,4]。本研究通过比较快速冰冻结果与常规病理诊断结果,以评价快速冰冻在腮腺肿瘤术中的意义,研究快速冰冻诊断对确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自1993~2004年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诊治的144例腮腺肿瘤病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6例,年龄13~68岁。

1.2 方法比较快速冰冻结果与常规病理诊断结果。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快速冰冻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敏感性=正确诊断恶性病例数/(正确诊断恶性病例数+快速冰冻无法确诊病例数及诊断为良性的病例数);特异性=正确诊断良性病例数/(正确诊断良性病例病例数+快速冰冻无法确诊病例数及诊断为恶性的病例数)。

2 结果

快速冰冻检查结果:72例良性病例(69.2%),24例恶性病例(23.1%),8例无法确诊(7.7%)。常规病理结果:79例良性病例(76%),25例恶性病例(24%)。经比较发现,快速冰冻检查有3.8%(3/80)假阳性率及12.5%(3/24)假阴性率,良恶性病变诊断的总正确率为89.4%(93/104)(95%可信区间为72%~94%),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95%可信区间为70%~92% ) 及96.4%(95%可信区间为80%~97% )。

3 讨论

早在1973年就有学者提出快速冰冻检查的价值在于帮助术中做出即刻决策[5]。但是由于快速冰冻结果具有不稳定性,卢勇等[6]认为快速冰冻在诊断和治疗涎腺疾病中的作用还不明确,Cross等[7]则认为手术中的发现是作出即刻决定的最佳指导。目前大多学者认为病理医师和外科医生之间的交流是获得比较可靠的诊断结果的基础[5,8]。而快速冰冻可协助外科医生在术中及时调整手术方案,在评估手术边缘时判断有无肿瘤复发及淋巴结转移。但当累及神经时,快速冰冻结果不能代替临床判断。当病变累及神经及周围重要组织结构时,即使是切除良性肿瘤也可能会损伤面神经,尤其是对于反复复发的肿瘤。

一般来说,腮腺肿瘤检查的三步骤包括:确定肿块来源为腮腺,确定肿块为肿瘤,并从中找出恶性肿瘤[9]。在区别良恶性肿瘤方面,临床评估大约可检出30%的恶性肿瘤[10],针吸活检可检出30%~35%[9],大概仍有40%的恶性腮腺肿瘤在术前没有明确诊断。腮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大约为20%。若假定快速冰冻可以找出所有术前没有明确诊断的恶性肿瘤,那么快速冰冻就为8%的腮腺肿瘤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此外,快速冰冻还是检查手术边缘及确定手术方案的有效方法之一。

尽管快速冰冻可为术中作出即刻决定提供依据,但仍不能过分强调快速冰冻的结果与临床评估之间的关系。否则当出现假阳性时后果将尤其严重,这会由于没有考虑临床表现而将会导致过多切除。本研究中假阳性率为3.8%,这与以往文献报道的0%~8.8%很接近[8~10]。假阳性率与检查者的经验有关,因此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之间的交流可很大程度上影响快速冰冻的结果。快速冰冻的结果须与每一例病例的临床表现相结合,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较为困难。当病理医师不能确定诊断时,由于担心误诊的后果,多倾向于给出无法诊断或良性肿瘤的报告。Brasilino等[10]认为当快速冰冻不能确诊是否为恶性肿瘤时,二次手术应延期进行直至获得常规病理报告。

本研究快速冰冻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总正确率为89.4%,诊断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9%和96.4%,说明快速冰冻在判断腮腺肿瘤的良恶性和在术中作出即刻诊断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同时也应指出,快速冰冻的结果需结合临床病史以及术中的发现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降低误诊率。尤其是外科医生和病理医生应仔细分析每个病例,提高快速冰冻诊断的敏感性。

总之,快速冰冻对术中作出即刻决策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快速冰冻是对腮腺肿瘤提供正确手术方案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能够发现因临床检查不够仔细而忽略的恶性肿瘤,但要降低其假阳性率,要求非常仔细地进行临床检查。

参考文献

[1] Dedzans LJ, VanNostrand AWP. The accuracy of frozen section diagnosis of parotid lesions [J]. J Otolaryngol,1984,13: 383386

[2] Heller KS, Attie JN, Dubner S. Accuracy of frozen sec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salivary tumors [J]. Am J Surg,1993,166:42744277

[3] Marandas P, Dharkan D, Davis A,et al. M alignant tumors of the parotid: a study of 76 patients [J]. Clin Otolaryngol,1990,15:103109

[4] Byers RM, Piorkowski R, Luna MA. M alignant parotid tumors in patients under 20 years of age[J]. Arch Otolaryngol,1984,110:232235

[5] Saltzsein SL, Nahum AM. Frozen section diagnosis: accuracy and errors, uses and abuses[J]. Laryngoscope, 1973, 83:11281143

[6] 卢勇.腮腺包块688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诊断的评估[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5,8(13)3:179182

[7] Cross DL, Gansler TS, Morris RC. Fine needle aspiration and frozen section of salivary gland lesions [J]. South Med J, 1990, 83:283286

[8] David Sau Yan Wong, FRCSEd, FRACS. Frozen section during parotid surgery revisited: efficacy of its applications and changing trend of indication[J]. Head Neck, 2002, 24:191197

[9] 吴列红、付其宏. 腮腺肿块术中冰冻切片诊断的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02,10(1):59

腮腺肿瘤范文第7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检查对腮腺肿瘤的实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腮腺肿瘤住院患者,进行超声并将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腮腺肿瘤的临床触诊情况、术前超声成像,作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超声对术前诊断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超声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超声对早期腮腺肿瘤诊断具有筛查作用。

【关键词】 腮腺肿瘤 超声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与研究对象 搜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病例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并于术前一周进行临床触诊、高频超声腮腺肿瘤113例患者,年龄22~87岁,平均年龄47.8岁。主要临床症状有耳前肿物伴疼痛或耳前肿物无不适。病程3天~6年。

1.2使用设备及检查方法 超声选用Philips5000、LOGIQ9、Acuson Sequoia512和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中心频率10MHz。病人取仰卧位,扫查范围包括双侧腮腺区和颈部。

1.3统计学分析 以手术后病理结果(金标准)为参照,进行超声对腮腺肿瘤的诊断实验评价,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a=0.05作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本研究病例腮腺肿瘤113例,从肿块大小来看,113例为触及肿块,12例为≤2cm肿块,76例为2cm-4cm之间的肿块,25例为>4cm肿块。从有无症状来看,有症状者占100%。从常见病理类型来看,113例腮腺肿瘤,65例良性肿瘤,20例低度恶性肿瘤,28例中、高度恶性肿瘤。在良性肿瘤中,又以混合瘤多见,共5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1例;腺淋巴瘤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在低度恶性肿瘤中,又以粘液表皮样癌(高分化型)多见,共例10,腺泡细胞癌9例,基底细胞腺癌1例。在中、高度恶性肿瘤中,又以粘液表皮样癌(低分化型)多见,共12例,鳞状细胞癌8例,腺样囊性癌5例;恶性混合瘤3例。

3 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

65例腮腺良性肿瘤、48例腮腺恶性肿瘤二维声像图特点见表,二者分别从形态、包膜、边界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66,x2=25.60,x2=19.44;P

表 113例腮腺肿瘤患者二维超声声像图特点(例)

4 讨论

腮腺肿瘤的超声特征:根据本组113例手术后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检查结果分析:本组病例中,超声对腮腺肿瘤的显示率为100%,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后,将良恶性肿瘤的各项诊断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良恶性肿瘤在形态、边界、内部是否有针尖样钙化、是否有同侧颈深上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首先在形态及边界方面,本研究提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肿瘤在病理性质上倾向于良性。肿块声像图的边界、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生长方式[1]。恶性肿瘤较小时,声像图可呈良性肿瘤声像图表现,其误诊原因可能有:(1)早期恶性肿瘤的瘤体较小,组织破坏程度较轻或组织学改变尚不明显;(2)恶性肿瘤的组织分化较好,恶性程度低;(3)仪器的分辨力较低;(4)超声医师的熟练程度和对肿瘤的识别能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本组病例中,混合瘤及腺淋巴瘤的边界清楚, 这点与Zajkowski等研究结果相同, 但肿物的形状及回声则有不同。混合瘤大部分为椭圆形, 主要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光团或均匀低回声光团并可见散在暗区,部分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及强回声光团,其声表现的多样性可能与组织结构特征有关, 肿瘤性上皮组织占绝大多数时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光团肿瘤有囊性变时, 超声检查出现暗区当肿瘤内软骨样组织较多或存在钙化灶, 则有强回声光团。腺淋巴瘤则以边界清楚的均质或不均质低回声肿块为特征性表现。混合瘤恶变为不均匀回声光团,可见强回声光团并小暗区,边界清。鳞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为不均质低回声, 边界不清。

在腮腺肿瘤内发现钙化分为针尖样钙化和块状(包括粗颗粒状)钙化两类。前者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特征,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退化性改变。随着超声高频探头分辨力的提高,使部分钙化点可以被发现,本组有8例超声诊断与病理不相符,总结超声图像,有以下原因:肿瘤较小时,声像图可呈良性肿瘤超声表现[2];一些恶性肿瘤是在良性肿瘤的基础上恶变而来的,在恶性的早期尚未形成组织形态的改变,声像图类似良性肿瘤;另外超声医师的熟练程度和对肿瘤的识别能力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随着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普及,腮腺肿瘤的检出率日渐提高,超声检查简单易行且廉价,因此是诊断腮腺肿瘤的首选方法。

参 考 文 献

腮腺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腮腺良性肿瘤;部分切除术;复发;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079-03

腮腺肿瘤以良性常见,多位于腮腺浅叶,手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对2009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104例腮腺浅叶首发良性肿瘤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随访观察,认为腮腺部分切除术临床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新兴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首发腮腺浅叶肿瘤患者,术前常规行CT平描,确定肿瘤位于腮腺浅叶、测量瘤直径≤3.0 cm并排除边界不清;按手术顺序随机采用传统浅叶切除术或部分切除术,若术中冰冻诊断为恶性肿瘤者则改行腮腺全切术并不作为研究对象。经统计共收治104例首发腮腺良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8例;年龄17~62岁,平均45.3岁;术中,病理确诊均为良性:其中多形性腺瘤69例,沃辛瘤26例,肌上皮瘤5例,状囊腺瘤3例,嗜酸性腺瘤1例。

1.2 方法

1.2.1 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 传统腮腺手术采用改良式“S”形切口,翻瓣位于皮下与腮腺嚼肌筋膜浅面之间。在腮腺前缘结扎腮腺导管,常规解剖面神经,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腮腺嚼肌筋膜及肿瘤完整切除。

1.2.2 腮腺部分切除术 用亚甲蓝设计“V”型或颌后下弧型切口,切口长度以能充分暴露肿物为宜,切开皮肤、皮下、腮腺嚼肌筋膜,在腺体内翻瓣,目的是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在皮瓣上。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解剖邻近的神经,腮腺下极的肿瘤一般以下颌后静脉和下颌角为标志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再寻找面神经主干;在耳垂下后方解剖耳大神经,保留耳垂支、耳后支,切断进入腺体的分支。切除肿瘤与其区域周1.0 cm的腺体组织,手术不涉及面神经时不刻意对其进行解剖,术中保留腮腺主导管。

1.2.3 两组术式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术中均放置负压引流,术后根据引流量在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规加压包扎10 d,所有病例均不口服阿托品。

1.3 疗效评价

104例病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6个月~3年,分别于1、3、6个月及1年及每年复诊一次。切口长度、肿瘤复发、腮腺功能、暂时性面瘫、涎瘘、耳垂麻木由术者根据临床检查评价;面部畸形通过问卷调查反馈评价;Frey综合征根据淀粉碘试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种术式的所有病例在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而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组平均切口长度缩短5.8 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腮腺部分切除术的可行性

腮腺肿瘤80%以上位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1],以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多见,手术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有效的治疗方法。Touquet等[2]认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成功的标准是术中不暴露肿瘤包膜并包膜不破裂。沃辛瘤的发生可能与炎症反应相关,包膜尚完整,与正常腺体边界清楚,一般认为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3],而多形性腺瘤为临界性肿瘤,肿瘤包膜不完整,单纯肿瘤包膜外剜出术不可行,复发率高达20%~45%[4]。温玉明等[5]对原发性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研究发现其在包膜外浸润的最大深度和出芽生长的长度均

3.2 腮腺部分切除术在临床应用的优点

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过多切除正常腺体及腮腺嚼肌筋膜,致使腮腺区明显凹陷畸形;术中对腮腺主导管结扎,势必导致术侧残存腺体功能完全丧失,最终使残留腺体自行萎缩。而腮腺部分切除术不但保留了腮腺大部分正常腺体组织,更主要的是主导管保留以致残留腺体的唾液顺利排出,从而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

面瘫在腮腺手术中较为常见,主要原因是术中解剖面神经时牵拉激惹及神经长时间于干燥空气中;另外术中不当使用电刀及电凝、术后局部组织水肿压迫也可加重损伤。总之手术解剖面神经的范围越大,暴露时间越长,发生面瘫的可能相对就越大。由于腮腺部分切除术是依据肿瘤的所在位置,仅需解剖距肿瘤附近的部分面神经支或不解剖面神经,对面神经的暴露及牵拉明显减少,缩短神经暴露时间,损伤面神经机会小,从而发生面瘫率明显降低。

目前Frey综合征的病因公认是迷走再生学说[7],即由于腮腺咬肌区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错位联合再生,当咀嚼运动、味觉刺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钟广发等[8]报道单纯腮腺全切除术Frey综合征发生率为50.0%,本文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的发生率为32.7%,由此可见腮腺手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预防Frey综合征。腮腺部分切除术术中在腮腺嚼肌筋膜深面翻瓣,保留腮腺嚼肌筋膜,利用它隔离残余腮腺与皮下组织间的创面,从而达到预防味觉出汗综合征的目的。本文对比分析显示术后Frey综合征发生率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较传统术式低(P

耳大神经为颈皮神经最大的分支,支配外耳廓及周围皮肤的感觉,腮腺肿瘤切除术损伤耳大神经,造成患者耳垂、耳廓及乳突区长期麻木不适,最新的研究认为耳大神经分为耳后支、耳垂支、耳前支、腮腺支[9],临床实践发现,术中如确认耳大神经及其主要分支与肿瘤包膜有一定的距离,只要耐心细致地操作手术,耳大神经主干一般均可保留。本文部分切除术组除2例术中需要切除主干、耳垂支外,其他病例耳大神经主干及耳垂支均予保存。主干及耳垂支保留的患者,耳垂前区、腮腺咬肌区皮肤的麻木持续时间较短,且麻木范围缩小得较快。

腮腺部分切除术术后涎瘘发生率较传统浅叶切除术明显减少,术者认为是由于术区翻瓣区域少,术后残留死腔小以及残存腺体分泌的涎液通过保留腮腺主导管排泄而不致涎液积聚。

3.3 腮腺部分切除术的临床体会

腮腺浅叶较小的良性肿瘤及临界瘤适用腮腺部分切除术。本术式成功的关键术者认为有3个方面:①术前体查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是否位于腮腺浅叶,对是否作为入选病例作出初筛;②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最终确定肿瘤的性质;③外周有一定的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安全区以保证在无瘤原则下将肿瘤切除。此外肿瘤大小应控制在3.0 cm以内,对腮腺下极肿瘤可适当放宽,但对于腮腺恶性肿瘤、腺体伴慢性炎症或位于耳前区较大的良性肿瘤(直径>2.0 cm)涉及导管者,则不宜应用此术式。而部分切除术位于腮腺嚼肌筋膜深面的腺体内翻瓣,出血较传统手术翻瓣多,术中术者应有效止血及防止翻瓣损伤面神经分支。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

[2] Touquet R,Mackenzie IJ,Carruth JA.Management of the parotidp leomorphic adenoma,the problem of exposing tumor tissue at operation.The logical pursuit of treatment policies[J].Br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0,28(6):404-408.

[3]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729-731,759-760.

[4] 俞光岩.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运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

[5] 温玉明,陈润良,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21(5):359-360.

[6] Witt RL.The significance of margin in parotid surgery for pleom orphic adenoma[J].Laryngoscope,2002,112(12):2141-2154.

[7] 张新彬,计光旭,郑灏,等.保留腮腺筋膜的腮腺切除术[J].安徽医学,2002,23(4):12-13.

[8] 钟广发,陈伟良,黄利浩,等.SMAS折叠瓣和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植入预防腮腺切除术后面部畸形和Frey's综合征[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7,28(3):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