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纵膈肿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纵膈肿瘤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纵膈肿瘤切除术;胸腔镜;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7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42-02

1. 前言

胸腔镜手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胸腔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对患者只有较小的创伤,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所以易于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几率。近年来在临床中利用胸腔镜手术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实施纵膈肿瘤切除术的40例患者有关资料,将采用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每组各有20例患者。观察组中有11例男患者,9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1-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岁。病理类型为:有8例患者为胸腺瘤,2例患者为胸腺肿瘤,4例患者为神经鞘瘤,1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例患者为畸胎瘤,2例患者为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及淋巴瘤各有1例患者。对照组中有12例男患者,8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7岁。病理类型为:有9例患者为胸腺瘤,2例患者为胸腺肿瘤,2例患者为神经鞘瘤,1例患者为神经纤维瘤,1例患者为畸胎瘤,3例患者为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及淋巴瘤各有1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两组患者的统计学差异不明显,可进行研究比较。

2.2 手术方法

采用胸腔镜性小切口纵膈肿瘤切除术的观察组患者,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采取侧卧姿势,实施全麻后,将气管插管插入双腔。结合患者肿瘤作为部位,在三四肋间实施长度6-8厘米的切口。若手术较为困难,可扩大切口至10厘米左右。再向后牵拉背阔肌,使前锯肌束实现间隙问钝性分离,将肋间肌适宜的肋间使用切断方法进胸,采取辅助手术将胸腔镜经切口向患者体内放入。术中若发生粘连情况,可采用电凝吸引器进行分离。在对患者解剖及相连组织关系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后,采用圈钳和直角钳将血管与组织进行游离。可通过镜身在术野中直视到肿瘤,采用电刀将被膜切开,实现钝性分离,将肿瘤剥离出并进行送检。术后将胸腔引流管常规置入患者切口部位,使引流保持持续性,若24小时内患者胸腔积液不超过50毫升,可将引流管拔除,并注意患者咳嗽排痰及呼吸等。

2.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有关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采用切口疼痛评分对患者疼痛情况评估。其中:无痛为0-2分,轻痛为3-4分,中度痛为;5-6分,重度痛为7-8分,剧痛为9-10 分。

2.4 统计方法

患者的所有数据都进行统计处理,采用统计软件分析,P

3. 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统计如下:

观察组有2例患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肺不张各有1例患者,没有发生胸膜腔粘连的患者,只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及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疼痛评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统计如下: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情况统计如下:

4. 讨论

尽管大部分纵隔肿瘤都属于良性,但若不能及时进行切除,就容易使患者发生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障碍。传统开胸手术对纵隔肿瘤切除具有较大的创伤、需要较长时间恢复,同时也使患者产生较大的痛苦。所以,确定一种新的手术方法以减轻患者痛苦、使手术恢复时间明显缩短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胸腔镜手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胸腔外科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相对于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手术术野具有较大的差距,但能对患者的创伤有效避免,使患者疼痛感减轻,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产生并发症的几率降低。

上述结果充分证实了在纵膈肿瘤切除术中胸腔镜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患者实施胸腔镜纵膈肿瘤切除术,能够使患者在术中明显减少出血量,放置引流管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都得到有效缩短,也使患者减轻术后疼痛感,并有效减轻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

5.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与传统开胸手术性比较而言,将胸腔镜应用于纵隔肿瘤切除术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使患者手术及住院时间有效缩短,并发症明显减少,可在临床中广泛进行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波,聂年,杨卫东.胸腔镜腔内切割缝合器与腔镜下缝扎水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比较[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3.8

[2] 马冬舂,徐美青,魏大中.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18

纵膈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淋巴结转移 系统性清扫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对肺癌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4年5月至2010年12月的19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行肺部肿瘤完全性切除加淋巴结清扫。现总结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98例,男性151例,女性47例;年龄35~74岁,平均57岁;鳞癌121例,腺癌60例,腺鳞癌8例,大细胞癌4例,类癌5例。肿瘤位于右肺上叶43例,右肺中叶5例,右肺下叶57例,左肺上叶41例,左肺下叶52例。

1.2手术方法 常规采用第4、5、6肋间外侧切口,全肺切除9例,肺叶切除189例。术中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作为淋巴结廓清标志,右侧肿瘤廓清右2、3、4、7、8、9、10、11站淋巴结,左侧肿瘤廓清左3、5、6、7、8、9、10、11站淋巴结。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常规切片镜下检查。跳跃性转移指单纯Nz转移;跳跃式纵膈转移指上叶肺癌只有下纵膈淋巴结转移或下叶癌只有上纵膈淋巴结转移。所有淋巴结病理证实后进行pTNM分期。

2 结果

本组198例手术共清扫同侧胸内淋巴结(N1、N2)共993组、共1219枚,平均每例6.16枚,转移113组(占11.4%)、共159枚淋巴结(占13.04%);其中清扫N1(第10站、第11站)淋巴结共302组,淋巴结转移43组;清扫N2淋巴结共691组,淋巴结转移70组;清扫第7站淋巴结共20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24例、阳性率为11.9%;清扫第4站淋巴结共7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11例、阳性率为11.94%;清扫第3站淋巴结共57例,出现淋巴结转移9例、阳性率为15.79%;清扫第2站淋巴结共1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6例、阳性率为46.15%;清扫第5站淋巴结共69例,出现转移9例、阳性率为13.04%;清扫第6站淋巴结共39例,出现转移7例、阳性率为17.95%;清扫第8站淋巴结41例,出现转移2例、阳性率为4.88%;清扫第9站淋巴结102例,出现转移2例、阳性率为1.96%。

发生跳跃性纵膈淋巴结转移2例,1例为磷癌,1例为腺癌,均为右下叶肺癌转移到上纵膈。在阳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小3mm,最大35mm,在阴性的淋巴结中长径最大20 mm。

3 讨论

淋巴结转移范围是肺癌定期和预后估计的根据,转移常是预后不良的征象。但系统性纵膈淋巴结廓清是否应该常规应用于肺癌手术,一直存在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

本文总结了198例非小细胞肺癌的同侧纵膈淋巴结情况;浅谈淋巴结转移特点,为外科治疗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所有的术前影像学检查在判定胸内淋巴结状态的准确性上还有不足。

本组清扫第7站淋巴结共20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24例、阳性率为11.9%,其中下肺淋巴结转移20例,占83.33%;纵膈第2、3、4站淋巴结转移均较高,尤其对于右侧肺癌,左上肺纵膈第5、6站淋巴结转移高于左下肺,本组跳跃式淋巴结转移均为右下叶肺癌转移到上纵膈。此结果与以前报道尤其上纵膈淋巴结转移差别较大,可能有以下原因:1.样本数量不够大,2.未完全清扫上纵膈淋巴结。

本组上叶肺癌上纵膈淋巴结转移率33.3 %(24/84例) ,下叶肺癌上纵膈淋巴结转移率为12.84%(14/109例) ,上叶肺癌下纵膈淋巴结转移率4.76%(4/84例) ,均为第7站淋巴结转移;下叶肺癌下纵膈淋巴结转移率为21.10%(23/109例),其中86.96%(20/23例)为第7站淋巴结转移。不难看出,上纵膈淋巴结和隆凸下淋巴结在肺癌中转移几率大。

综上所述,虽然清扫淋巴结会增加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性,为提高生存率,无论上叶癌还是下叶癌均必须清扫上纵膈淋巴结和隆凸下淋巴结。

参 考 文 献

纵膈肿瘤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胸腺瘤 重症肌无力 胸腺扩大切除术

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纵膈肿瘤之一,常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尤以合并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最为常见。近年研究发现胸腺瘤、胸腺增生及前纵膈脂肪组织内含有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1】目前行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已得到公认,并成为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重要手段【2】。我院2004年1月-2013年3月通过手术治疗了50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50例,女性40例,男性10例;年龄20-55岁,平均38.5岁。手术前病程3个月-4年不等,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了胸部CT检查,术前每天服用吡啶斯的明90-240mg不等,部分患者每天加用强的松10-20mg治疗,术前据肌无力症状按Osserman分型:1型15例,2A型25例,2B型10例,术后病理证实胸腺增生18例,胸腺瘤27例,胸腺脂肪瘤5例。

1.2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胸腺扩大切除+纵膈脂肪清扫术,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范围;上至甲状腺下极,下至心包膈肌角脂肪垫,两侧纵膈胸膜直至膈神经后方,部分患者术中行部分心包切除及部分胸膜切除,术毕常规安置纵膈引流管或(和)胸腔引流管。

2 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45例进入ICU行呼吸机辅助呼吸,5例患者麻醉清醒返回病房,术后30例行放疗、化疗等对症综合治疗,术后随访1-5年发现肌无力完全缓解率达30%,部分缓解率50%,无明显改变占20%。

3 讨论

胸腺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淋巴系统的一部分,其功能是将部分淋巴细胞分化成T淋巴细胞。胸腺和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可发生良性或恶性肿瘤,最常见的是胸腺瘤,胸腺瘤是来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肿瘤,是临床最常见的纵膈肿瘤之一,常常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在成人,儿童极少见。平均诊断年龄在45~52岁(5~80岁),女性多见,且多伴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而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性的自身抗体导致运动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缺陷,从而导致乙酰胆碱引起肌肉收缩能力较弱,胸腺瘤疾病可能与MG存在有一定关系【3】.目前为止,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发生率一般在20%-40%【4】,表现为肌肉无力和易疲劳,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而危及生命。胸部X线和胸部CT是诊断胸腺瘤的重要手段,可了解胸腺瘤的大小、部位及胸腺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侵润情况,从而有利于制定手术方案,因此,手术扩大切除胸腺瘤及邻近组织是治疗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重要方法。

无远处转移的胸腺瘤一经确诊,尤其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应及时早期手术治疗,完全扩大切除是长期生存的关键,手术常常采取经胸骨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切除范围;上至甲状腺下极,下至心包膈肌角脂肪垫,两侧纵膈胸膜直至膈神经后方,术中尽可能切除胸腺瘤和胸腺组织及清扫纵膈脂肪组织,对有侵润性胸腺瘤的必要时切除部分心包、胸膜、肺实质及左无名静脉,有研究表明,胸腺瘤是多点起源的,有报道非侵袭性胸腺瘤局部切除复发者,也有报道胸腺瘤切除术后发生重症肌无力,约占胸腺瘤切除病例1%,甚至在术后数日发生,说明胸腺瘤行扩腺切除的必要性,因而要求术中切除全胸腺,肿瘤及纵膈脂肪组织【5】。术后常规予以放疗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采取胸骨正中切口有如下优点:1.充分显露术野,很好暴露胸腺组织,能整块切除胸腺及纵膈脂肪组织,2.术中探查发现胸腺瘤有侵润,能轻松切除术中受累组织,器官,3.对心肺功能影响较小【6】。

总之,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应用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快速的治疗手段,完全切除是长期生存的关键,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术后的远期疗效与胸腺瘤的临床分期、WHO组织学分类、手术切除范围、是否完全切除及术后行辅助放、化疗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术后对2、3期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行放疗对其长期生存是有益的。因此,合理选择病例,尽早手术治疗,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积极防治术后并发症及危象,从而使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很好的手术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1】Juel Vc,Massey.JM.Myasthenia gravis[J].Orphanet.J Rare Dis,2007,2(6):44

【2】刘卫彬,门丽娜,陈振光等,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82-3185.

【3】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第二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880-887.

【4】张熙曾,纵膈肿瘤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79-96.

纵膈肿瘤范文第4篇

一、食管癌微创手术(胸腹腔镜联合)方式:手术方法包括颈部吻合及胸内吻合(即微创Ivor-Lewis术)

1.1 颈部吻合 患者取左侧卧位,胸腔镜下,沿食管纵行切开纵隔胸膜,游离胸段食管,上至胸顶,下至食管裂孔。系统性清扫纵隔淋巴结;翻身平卧,腹腔镜下游离胃,于幽门上方缝扎胃右动脉后,用直线切割缝合器自下向上弧形切除部分胃小弯,制成宽度为3.5-4.0cm的管状胃,将管状胃经食管床提至左侧颈部行胃食管吻合。

1.2 胸内吻合 患者取平卧位,腹腔镜下游离胃,制管状胃并完成淋巴结清扫,翻身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下至贲门,上至胸顶,切除胸段食管后在胸腔镜下行食管-胃胸内吻合。

二、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1 临床表现及诊断 食管-胃吻合口瘘是指食管癌切除食管一胃吻合术后胃肠道内容物经食管与胃吻合部的裂孔溢出后进入胸腔,造成胸腔感染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9]。食管癌微创手术多采取食管-胃颈部吻合,胃肠道内容物溢出后后直接引起局部脓肿、皮肤切口愈合延迟,同时胃内容物进入胸腔引起胸腔感染,可造成胸内及全身多器官功能紊乱,临床上可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高热、胸痛、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患侧出现液气胸等体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死亡[9]。吻合口瘘可通过可疑临床表现、口服亚甲蓝稀释液、口服碘海醇食管造影甚至胃镜等方式明确诊断。

2.2 治疗方法 吻合口瘘目前暂无统一治疗原则,临床上多以通畅引流、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防治并发症为主。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及再次手术。因吻合口瘘发生后周围组织水肿严重,伴有感染、坏死,且患者因食管癌及术后禁食整体营养状况不佳,再次手术病死率高,疗效得不到保障,故多数学者更加倾向于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中保证引流充分是极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后续内容中详加阐述。充足的营养支持是瘘口愈合的基础。食管癌患者多有长期吞咽困难表现,基础营养状况较差,出现吻合口瘘后消耗进一步增加,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消耗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可以在早期及时控制全身症状。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可以有效降低吻合口压力,有助于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及胃内容渗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积极防治心肺并发症,可以极大的降低死亡率。

三、纵膈引流

3.1 术中纵膈引流管的放置 左侧卧位胸腔镜下完成游离食管及淋巴结清扫后,关胸前将一根剪有2~3个侧孔的22号硅胶引流管经副操作孔(右侧腋后线第5肋间)置于纵膈食管床内,末端位于胸顶处、颈部吻合口下方。

3.2 纵膈引流管的意义 吻合口瘘出现后,瘘液中含有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进入胸腔后可导致急性胸膜炎症,进而引起严重的胸腔内感染,也可直接刺激心、肺、胸膜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0]。而由于吻合口瘘的患者胸腔内感染严重,再次手术失败率高,也是国内外多采用保守方式治疗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胸内感染范围和程度是胸内吻合口瘘危害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充分的胸腔引流是减轻胸内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胸腔引流管放置位置通常位于术侧腋中线第7 ~ 9 肋间,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满足引流要求,但对胸顶及后纵隔处积液或积气往往引流不充分,从而导致肺不张,甚至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11]。心包周围积液可刺激心脏迷走神经,诱发心律失常,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

与胸腔引流相比,纵膈引流优点在于:(1)纵膈引流管质地较软,管径细,对患者呼吸运动影响小,有助于术后早期有效咳嗽、排痰[12];(2)纵膈引流管可使纵膈内积液减少,减轻积液对纵膈的压迫,心脏收缩不受限,从而减轻对心脏迷走神经的刺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13];(3)充分的纵膈引流,可在吻合口瘘早期使漏液及时引流出,尽量不进入胸腔,从而控制急性胸膜炎症反应、感染的程度,减轻漏液对心肺及胸内其他脏器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瘘口及颈部切口的愈合;(4)纵膈引流在早期即可出现引流液形状的改变,对于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纵膈引流与常规胸腔引流相结合,保证引流更充分,更有效的减少了胸膜腔内残气及积液,也就减轻了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干扰。有学者通过临床试验表明,虽然纵膈引流并不能有效的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却能有效地胸腔感染程度、范围,从而显著降低死亡率,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14]。

四、展望

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吻合口瘘,不仅病死率高,对术后放、化疗,生活质量都将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以及出现吻合口瘘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瘘口尽快愈合,减轻瘘对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改善。纵膈引流虽不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他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吻合口瘘的死亡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从而减少出现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大大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是一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49.

2 孙翔翔,徐美清,郭明发,等.胸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并胸内吻合术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4):354-357.

3 Yamamoto S, Kawahara K, Maekawa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for stageⅠ and stageⅡ esophageal cancer [J]. Ann Thorac Surg, 2005, 80(6): 2070-2075.

4 徐驯宇,陈前顺,梁玮,等.胸腹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7):799-802.

5 郝德勋.食管-胃胸内吻合口瘘防治现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0):941-943.

6 陈光荣,姚庆安,丁士海,等.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病因分析及防治(附28例报告)[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5):432-434.

7 孙小亮,程贵余,孙克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住院死亡原因分析及对[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0):614-616.

8 Raymond D. Complications of esophagectomy [J].Surg Clin North Am, 2012, 92(5):1299-1313.

9 Cassivi S D. Leaks,strictures, and necrosis:a review of anastomot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l6(2):124-l32.

10 Junemann―Ramirez M,Awan M Y, Khan Z M,et al. Anastomotic leakage post-esophagogastrectom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edictive factors,management and influence on long term survival in a high volume centr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7(1):3-7.

11税跃平,唐小军. 食管癌术后不同引流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 (5):481-482.

12朱胜 王鸿 随志辉 高涛涛 苗传龙 刘磊. 纵隔、胸腔双引流在防治食管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1(6):833-835.

纵膈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CT诊断 CT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44-02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部肿瘤,其发病率在肺癌中占20%~30%【1】。这种肿瘤发展很快,预后较差,通常以血行和淋巴管转移为主。近年来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患者的病情、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所以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CT表现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对我院32例小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32例小细胞肺癌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例。年龄在32~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岁,病程在20天~2年之间,平均6个月。其中经术后确诊者12例,经皮穿刺活检者30例,少数患者是经过多项检查后才确诊的,多数患者是经反复检查才得以确诊。根据术后的标本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本处主要是CT检查),小细胞肺癌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周围肿块型和中央型。

1.2 方法:我院CT机器为美国GE―Prospered―AI型螺旋CT,检查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mm扫描【2】,其中部分病例实行病变层面的薄层(1~3mm)扫描图像的重建和增强CT扫描。

2.结果

本组讨论的患者中,周围肿块型共计10例,中央型22例。32例患者中经过CT检查、CT结合经皮穿刺活检确诊、经皮穿刺活检检查阳性结果见表1。

2.1周围肿块型:本组10例患者在其CT图像中均可发现4级以下支气管源性肿块,其中直径≥5cm者6例,表现为肿块的边缘比较光滑,类似良性肿瘤表现者,其表现为:周围血管集束征阳性并可以推移,有3例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在CT薄层扫描重建图像后,增强效应阳性(CT值上升了30HU以上)患者2例,在同侧纵膈或者肺门的淋巴结肿大者5例,在患者术后取病理观察中,可见肿块已穿透支气管壁并开始向周围组织侵犯迹象,镜检癌细胞呈现堆积性生长、并有周围肺组织受到压迫出现肺不张的表现,但未见到渗出性改变。在本组10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前诊断明确,其余9例均为CT结合经皮穿刺活检证实。

2.2中央型: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CT图像表现为纵膈、肺门肿块者11例,其图像特点:广泛的纵膈、肺门淋巴结增大所形成的纵膈固定或者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纺锤形肿块。其他11例无明显肺门肿块表现,但可见肺门周围的支气管和血管的纹理增加、增浓现象,在CT的薄层扫描中可见到支气管壁增厚者10例,杵状增粗者4例,支气管壁毛糙者6例,此外还有少数病例伴有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的表现,在做薄层增强扫描情况下,可见到肿块与单一的淋巴结坏死,与肺癌类似。在对术后的标本观察时可见肿瘤皆起源于3级支气管以上,并沿支气管的管壁生长,以管壁外侧生长为主,造成支气管的管腔狭窄,但未阻塞支气管。与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等肺癌相比,小细胞未分化癌虽然会出现广泛的纵膈、肺门的淋巴结转移,但是出现完全性肺不张的情况较少,且肺泡壁的结构往往不会破坏。起源于段支气管的小细胞肺癌的表现较特殊,其癌肿可以沿着支气管壁的横向和纵向生长,从而形成纺锤肿块。

3、讨论

3.1中央型小细胞肺癌 中央型SCLC约占SCLC的80%,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在CT诊断中需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3】:①中央型NSCLC,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肺炎较为多见,且患者的年龄偏大,病理多为鳞癌。②纵膈淋巴瘤:两侧上纵膈多呈波浪状增宽是在平片中的表现,CT多表现为前纵隔呈弥漫性的软组织肿块,但在肺门处的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而且肺内的浸润灶不很明显。③结节病:表现在两侧肺门的淋巴结呈对称性的肿大,而当肺内出现病变时,则肺门的淋巴结会减小,且本病的病程较长,症状轻,临床上不难鉴别 。

3.2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周围型SCLC的特点是病灶较小、转移早、征象少,但是该种类型在CT上的表现不如中央型SCLC明显,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确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做病理检查,经综合分析各类征象会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

SCLC在CT的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4】,如果能够对CT表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表现及其生物学特点,可以对大部分患者做出诊断或提出疑诊,再进一步结合CT导向的经皮穿刺活检,可以进一步提高SCLC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周瀚,余建群,杨志刚.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4);297-300

2. 张国祯.实用胸部CT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3114.

3. 周燕发.胸部X线、CT、MRI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4153,175181.

纵膈肿瘤范文第6篇

拿着CT片子,张先生找到了医院放射科。医生表示,这位病人虽然担心自己肺部可能有问题,每年也进行健康体检,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健康体检时所做的胸片,并不能发现早期肺癌。通过胸片检查,只能发现比较大的病灶。对于小的病灶,或者是在心脏后面、膈肌后面、纵膈里面的肿瘤是难以发现的。这时候,只有通过胸部CT检查,才能发现这些肺部病变,从而早期发现肺癌。

健康体检难以早期发现癌症

众所周知,癌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根治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但遗憾的是,在无症状的情况下,通过常规健康体检及筛查能够早期发现的癌症很少,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的只有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前列腺癌等几种。而日常我们看到的癌症患者,大多都是因为出现了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临床症状就医后才被确诊的。

事实上,通过常规健康体检发现的癌症不一定都是癌症早期,而即使接受了昂贵的仪器设备检查,也不能保证早期发现所有癌症。那么,为什么常规健康体检难以早期发现所有癌症?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多数常规体检为基础体检

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很多单位或个人每年都会进行健康体检。但是,由于健康检查项目繁多,很多人都不知道该做什么检查,因此,很多单位都会选择一些非常基础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胸片等。并且,员工个人没有自我选择体检项目的权利,这样就会漏掉很多发现癌症的机会。而个人进行体检的时候,很多人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也会选择相对便宜的体检项目,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位病人一样,胸片比胸部CT要便宜得多,因此很多人会选择胸片而不是胸部CT。

早期癌症体积微小

微小肿瘤一般是指直径小于1厘米的肿瘤。对于身体内位置较深的肿瘤,尤其是体积微小的肿瘤,常规身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难以保证都能查出。肿瘤生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当肿瘤长到一定大小和密度时,才可能被发现。一个只有芝麻粒大小的肺癌,一般无法通过常规体检和X线胸片检查出来。即使X线胸片表现出小阴影,也会因病变太小,难以与炎症等良性病变区别,所以医生常常建议追踪观察。

非体表癌症常常“躲猫猫”

胰腺癌、卵巢癌、纵膈肿瘤等生长部位较隐蔽的非体表肿瘤,难以通过常规体检早期发现。即使通过胸部X线片检查容易发现的肺癌,如果肿瘤生长在心脏前方或后方,因肿瘤影像学阴影可能与心脏及纵膈阴影重叠,从而导致X线胸片漏诊。

癌症最险恶之处是浸润转移

某些恶性程度很高的癌症,虽然原发病灶很小,但可能已发生了血行播散或淋巴道播散。例如,每年拍摄X线胸片,目的是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但通过此手段仍无法降低肺癌死亡率,其原因就是肺癌在临床上分为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两类。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病变进展快,极易发生转移,X线胸片发现的肺部结节虽然很小,但可能已发生全身广泛转移。

常规检测方法限制

健康体检所采用的检查方法,也是影响癌症早期检出率的重要因素。有些先进的检测虽然可能提高肿瘤检出率,但是这些先进的检测手段要么花费巨大,难以普及;要么因为该检查手段可能对身体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而限制了其广泛使用。

先咨询,再做检查才有针对性

纵膈肿瘤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纵隔肿瘤;电视胸腔镜;传统开胸手术;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82-02

纵隔位于胸骨后两侧胸腔间,含心脏、大血管、气管、淋巴组织等多种组织器官,若患者先天发育过程异常、后天性囊肿或肿瘤形成,就会并发纵隔肿瘤[1]。一般情况下,纵隔肿瘤是良性原发肿瘤,临床常见症状有胸痛、胸闷、吞咽困难、气促等,需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以往临床上多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该病,但由于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不良等,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电视胸腔镜[2]。本文选取68例纵隔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电视胸腔镜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入院治疗的68例纵隔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5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18~71岁,肿瘤大小1.5~7.5cm。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纵隔肿瘤临床诊断标准,且经X光片、胸部CT、MRI等检查确诊,患者均无手术禁忌证。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研究,术后随访6各月~1年,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组:研究组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具体为: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头向前倾15°~30°,并在腰下垫枕。将2~3cm切口做于患侧腋中线6~7肋间,当做电视胸腔镜关窗口,并将前操作口和后操作口分别做于腋前线和4~5肋间交汇处、腋后线和7~8肋间交汇处。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应先将粘连分离,分离方式主要有薄剪剪开、自动缝合切割器分离,之后组织用直角钳或圈钳进行游离,接着再将肿瘤逐渐玻璃剥离。若患者实体肿瘤有包膜,需先放除囊肿中的液,再一同切除包膜和肿瘤;若患者患神经源性肿瘤,需先夹闭神经干,再切除肿瘤,切除后结扎和缝合组织,在体内置入取物袋,最后将已切除的肿瘤组织取出并送病理检查。切除肿瘤组织并病理送检后,用0.9%生理盐水对胸腔进行彻底冲洗,详细检查缝合切口以及常规胸腔引流后,将所有切口关闭。术后,及时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1.2.2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具体为: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头向前倾15°~30°,并在腰下垫枕,之后根据患者纵膈肿瘤类型,行适当的手术,如肿瘤扩大切除术、肿瘤完整切除术、肿瘤姑息手术等,手术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术后,及时给予患者抗生素预防感染。

1.3观察指标: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作为临床效果评定依据。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以( 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研究组手术时间为138.3±52.4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42.4±40.3min,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

3讨论

纵隔肿瘤是一种源于纵膈的肿瘤,一般为良性肿瘤,因患者通常无自觉症状,且肿瘤位于聚集重要器官、大血管以及神经的部位,所以经诊断后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疗[4]。纵隔内结构复杂,组织来源多样,是人体内肿瘤发生最复杂的区域,目前临床上以手术为主治疗纵隔肿瘤。以往常用的手术方法是传统开胸手术,即根据肿瘤部位做正中、前外侧或后外侧切口,对肿瘤进行切除,这是典型的大切口手术[5]。虽然行传统开胸手术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因创伤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等,临床效果欠佳,且不易被患者接受,需采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如电视胸腔镜。随着微创手术和电视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作为胸部微创外科代表性手术,电视胸腔镜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纵隔肿瘤,并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6]。电视胸腔镜治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轻等优点,而且对于电视胸腔镜而言,纵膈肿瘤病发于纵膈部位,具有简单的解剖结构,是其较好的适应证。此外,在电视胸腔镜下,不仅便于常规病检、电镜扫描,还能确保术野清晰,放大纵隔微细结构,使手术范围涉及纵隔各部位,进而顺利行手术并达到根治肿瘤的效果[7]。本文选取68例纵隔肿瘤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除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外,电视胸腔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

总之,给予纵隔肿瘤患者电视胸腔镜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引流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而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效果优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是治疗纵隔肿瘤的理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文基,谭基明,彭品贤.纵隔肿瘤62例外科治疗体会[J].广东医学,2011,32(13):1717-1718

[2]饶展鹏,王正,任康奇.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32(19):29-31

[3]李先锋,马金山,努尔兰等.胸腔内巨大肿瘤的外科治疗[J].西部医学,2010,22(03):483-484.

[4]解明娥,张嫣,严春燕.小儿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后护理[J].西部医学,2009,21(09):1609-1611.

[5]栗家平,丁伯应,邓小乐.手术治疗纵隔肿瘤48例[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06):486-488.

纵膈肿瘤范文第8篇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危重;诊疗

危重型恶性淋巴瘤为恶性淋巴瘤的特殊类型,多发于儿童或中青年,起病急,临床症状重,进展快,短时间可因肿瘤压迫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或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尽快的确诊、合理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早期不易识别临床多误诊造成治疗延误,现将收治的3例危重型恶性淋巴瘤报告如下。

1 病历摘要

例1:患儿男,6岁,因“反复咳嗽气促、胸闷1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1 d”于2010年5月10日急诊收入我院胸外科。患儿入院前1个月反复出现咳嗽气促等症状,在外院门诊常规消炎对症治疗无效,伴夜间不能平卧呼吸困难1 d急诊入院。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10.68×109/L,N 38.2%,RBC 4.95×1012/L,HB 136 g/L,PLT 357×109/L。胸部CT提示:前纵膈巨大占位病变,性质待定,气管及食管受压,右肺中叶不张实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纵膈巨大占位病变。入院后对症治疗无效5月17日经会诊后转入我科。入科查体:神清倦怠、精神差、口唇明显发绀、呼吸粗促、三凹征(+)、端坐位不能平卧、无声嘶,颜面部、颈部及胸壁明显浮肿、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胸骨隆起,胸骨右缘外2 cm、右侧第2~4肋间叩诊呈实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腹无压痛。予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后症状略有改善,随后在B超引导下行纵膈肿物穿刺活检术,病理初步提示恶性肿瘤,考虑恶性淋巴瘤,待酶标结果,第1次酶标结果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待酶标结果。由于患者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故于5月19日予CHOP方案行急诊化疗,过程顺利,症状明显改善,可平卧。

5月27日第2次酶标结果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骨髓穿刺提示:骨髓可见9%淋巴瘤细胞,补充行头颅MR、腹部CT等检查未见异常。确诊为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并骨髓浸范,Ⅳa期。于2010年6月7日VALP长春新碱加左旋门冬酰胺酶加表柔比星加地塞米松全身诱导化疗及阿糖胞苷加地塞米松加甲氨蝶呤鞘内注射(IT)化疗,患者气促、咳嗽等症状明显改善,2010年7月7日复查胸部CT提示纵膈肿物明显缩小,骨髓未见淋巴瘤细胞,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2010年8月17日~2012年2月27日分别行大剂量甲氨蝶呤亚叶酸钙解救(HD-MTX-CF)加6-MP全身化疗加IT、依托泊苷加阿糖胞苷(EA方案)加IT强化化疗、HD-MTX-CF+6-MP+IT、VALP+IT、HD-MTX-CF+6-MP+IT巩固化疗,期间合并粒细胞缺乏、肺部感染,经抗炎、升高粒细胞等处理后好转,2012年2月28日复查胸部CT提示:纵膈肿瘤基本消失,骨髓穿刺提示:未见淋巴瘤细胞,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目前患者病情稳定,处于巩固化疗阶段。

例2:患者女,26岁,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于2008年9月4日入院。否认到过疫区。2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咽痛,体温在38℃左右,伴乏力、纳差,无其他伴随症状,门诊抗炎治疗效果欠佳。入院查体:T 38.2℃,神清,对答切题,左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约4.0 cm×3.6 cm,质硬,轻触痛,活动度一般,未见皮疹、焦痂,咽后壁轻度充血,扁桃体未见肿大。颈软,双侧乳房未扪及肿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HR 86次/min,腹平坦,肝、脾肋下可及。初步诊断:发热查因。入院血常规提示:WBC 4.7×109/L,N 72%,L 28%,HB 123 g/L,RBC 4.6×1012/L,PLT:166×109/L。血沉:38 mm/h。胸片、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未见异常。骨髓穿刺涂片未见异常。于9月6日行左腋窝淋巴结穿刺活检,9月9日病理结果提示:镜下为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另见少许分叶核白细胞,似有细胞核碎片,考虑淋巴结炎,倾向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建议重新取材。

请传染科会诊,考虑未排除恙虫病,予四环素抗炎1周,效果不佳。患者出现左侧腋窝淋巴结迅速增大,2008年9月16日复查胸腹部CT提示:左侧腋窝多发淋巴结肿大,右肺门可疑淋巴结肿大,肝胆脾胰CT扫描未见异常。经院内会诊后认为综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恶性淋巴瘤可能性大,但是未得到病理确诊。9月18日再行左腋窝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提示:细胞异形性,中间部分见坏死,性质待定。送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及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会诊。

期间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出现气促、低氧血症、腹胀、转氨酶升高、意识障碍,请ICU会诊,考虑合并多器官障碍综合征(MODS),转ICU经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血液滤过等抢救,于2009年9月28日治疗无效死亡。同日中山大学病理教研室通过基因分型的方法得出病理结果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例3:患者男,56岁,因“右眼红肿突出1个月,视物不见1周”于2010年8月10日入住我院眼科。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红肿、突出伴头痛且进行性加重,入院前1周出现视物不见,无发热,无肢体乏力,无呕吐。入院体查:Bp 157/97 mm Hg(1 mm Hg=0.1333 kPa),R 20次/min,P 78次/min,T 36.5℃,神志清,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右眼突出,眼球固定,眶压升高,无光感,眼压Tn,角膜透明,KP(-),前房深,房水清,瞳孔4 mm×4.5 mm,3点位置部分虹膜后粘连,对光反射消失,眼底见视边界稍模糊,色淡白,视网膜经脉迂曲扩张,黄斑中心凹反射消失。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腹无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8.32×109/L,N 84.8%,RBC 4.59×1012/L,HB 142 g/L,PLT 363×109/L。眼部CT提示:右眼球占位病变,炎性假瘤可能性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右侧眼球后方偏颞侧可见肿物,大小约24 mm×15 mm,边界欠清,内部血流丰富。经复达欣、灭滴灵等抗炎、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无改善,右侧眼部肿物较前增大。

于2010年8月28日行右眼肿物穿刺活检术,8月29日患者突发头晕、乏力、排黑便,急查血常规提示WBC 6.53×109/L,N 75.5%,RBC 2.38×1012/L,HB 69 g/L,PLT 309×109/L,大便潜血阳性,急诊胃镜提示:全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段见多量散在黏膜病变、多隆起,顶部披白苔,部分隆起或凹陷。考虑合并急性消化道出血,经生长抑素、洛赛克等处理后病情稍好转。

9月3日病理结果提示胃、十二指肠黏膜、右眼眶见异型增生的小细胞浸润,伴坏死,待酶标结果。患者于2010年9月9日再次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9月11日病理酶标结果:LCA+,CD20-,CD43+/-,CD45RO+/-,CD79a-,CD56+,支持非霍奇金氏淋巴瘤(T 淋巴细胞型)。

2 讨论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及其他淋巴器官组织的恶性肿瘤,是造血系统最常见的恶性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重视以及诊疗技术的提高,淋巴瘤发病率上升较快,如果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治愈率较高,为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

急危重型恶性淋巴瘤为恶性淋巴瘤的特殊类型,多发于儿童或中青年,起病急,临床症状重,进展快,短时间可因肿瘤压迫出现呼吸循环衰竭或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尽快的、合理的诊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危重型恶性淋巴瘤的常见的临床表现:①气促、胸痛、呼吸困难[1]:常见于纵膈肿瘤,因肿瘤压迫气管、合并胸腔积液所致;②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由于肿瘤压迫或侵犯上腔静脉所致,表现为颜面部浮肿、双上肢浮肿,常因循环障碍而危及生命;③高钙血症[2-3]:由于肿瘤代谢紊乱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嗜睡,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昏迷等危及生命;④急性消化道出血[4]:多发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上不易诊断,对质子泵抑制剂或生长抑素等药物反应差,止血效果差,死亡率高;⑤急性肠梗阻或肠穿孔:多发于胃肠道淋巴瘤,临床上诊断也存在困难,常手术后病理确诊;⑥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多为晚期淋巴瘤,以反复发热为表现,持续时间长,因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导致死亡;⑦其他表现:如重度癌性疼痛、肿瘤溶解综合征、急性胰腺炎、颅内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等[5-6]。

病理组织学是确诊恶性淋巴瘤的金标准。恶性淋巴瘤因侵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复杂,对于急危重型恶性淋巴瘤,因其临床症状重,进展快,并发症多,如何早期取得病理结果,在临床上是一难点,特别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小肠肿瘤病变合并胃肠穿孔、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通过常规的活检技术难以取得病理组织,PET-CT及胶囊内镜的使用可以使得临床上早期发现小肠病变位置[7]。

而临床上确诊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后病理证实或细针穿刺活检证实的为主,因为恶性淋巴瘤的形态学表现呈多样化,病理上常常需要通过各种酶标、甚至通过基因分型后方能确诊,获得病理结果时间较长,往往影响治疗,而直接影响患者预后。从临床上表现,危重型恶性淋巴瘤的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为常见,我们报道的2个病例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其他的文献报道相吻合。

因急危重型恶性淋巴瘤肿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临床上分期重要性不高,而尽早的获得病理学依据为临床的主要方面。因化疗对恶性淋巴瘤具有的独特优势,化疗短期缓解率高,通过恶性淋巴瘤标准化疗方案常常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为患者的下一步诊断、分期与治疗争取宝贵的时间,但也应该注意肿瘤溶解综合征的发生,部分患者可能因肿瘤溶解综合征而危及生命。有学者认为IPI 评分、分期和LDH水平是影响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发病部位、手术与否与近期疗效、预后无明显关系[8-9]。

总之,急危重型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化,进展迅速,死亡率高,早期的诊断常存在困难,PET-CT及胶囊内镜等的出现,有助于发现病变部位,病理组织的获得仍是恶性淋巴瘤确诊的唯一标准,早期的诊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ATLS)是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在化疗初期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治疗中早期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3 参考文献

[1] 张玉钰.儿童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甘肃医药,2011,30(3):190.

[2] 姚卫东,宋诸臣.恶性高钙血症危象23例分析[J].肿瘤临床与基础,2008,21(6):518.

[3] 史克倩.以副肿瘤高钙危象为初发表现的皮肤T细胞淋巴瘤并淋巴瘤细胞白血病1例[J].临床血液学杂志,2005,18(6):373.

[4] 江小云,邓  宏.OMOM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重庆医学,2010,39(3):304.

[5] 冒  青,汤静燕.儿童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急性肿瘤细胞溶解综合征发生高危因素及防治策略[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83.

[6] 谭文用,罗澜云.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致重症急性胰腺炎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5):6184.

[7] 林桐榆.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肿瘤防治与治疗,2008,21(1):1.

[8] 徐金香,刘佰杰,林长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2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