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跨国并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跨国并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并购;跨国并购;动因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26-04

科技进步、资本过剩、利润最大化追逐等促使了战后国际直接投资特别是近些年并购的迅猛发展。自19世纪末至今,全球已经经历了六次并购浪潮。今天,一定程度上,并购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源泉。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动因是指动力和原因。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促使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行为的推动力量和原因。纵观六次并购浪潮,正如卢东斌教师所言,跨国并购浪潮背后常有高新科技热潮的推动,如20世纪50年代的军事、宇宙领域的第一次高新科技热潮与60年代的能源、通讯和半导体领域的第二次高新科技热潮推动了美国以混合并购为特征的第三次并购浪潮;80年代的微机、半导体、生命科学和计算机软件领域的第三次高新科技热潮推动美国第四次并购浪潮的迅猛发展;90年代的通讯、网络领域的高新科技发展热潮与第五次并购浪潮。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与跨国并购一定程度上结伴而行,赋予近期跨国并购以知识产权获取为引导方向的特点。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为FDI)理论是在传统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体部分是解释和说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学说。自20世纪60年代初斯蒂芬・海默教授提出垄断优势论,到巴克利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已经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随着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跨国并购,还出现了反映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非主流理论,如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以及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等。邓宁指出,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跨国公司活动知识性的增强,以投资企业的静态优势为基础的市场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下降,而基于拥有或获得动态优势的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FDI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这一类的对外直接投资依赖于不止一个国家的智力资本,跨国公司倾向于在国外经济地收购或建立这些无形资产[1]。

二、跨国并购的一般动因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流动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重新流向发达国家、国际资本流动以并购为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导致跨国并购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主导形式的原因,主要是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实现生产经营的全球配置。跨国并购的动因是指跨国公司实施并购行为的动机和目的。跨国并购行为面临不同的东道国、行业和目标公司,其具体动因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跨国并购是多动因综合推动、动态平衡的结果。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的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以及获取速度经济性[2]。跨国并购微观动机一般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投机型,包括投机动机和个人动机;经济型,包括规模经济动机、协同动机、寻求新市场动机和交易费用动机;战略型,包括赢得垄断或产业领导地位动机、构建核心竞争优势动机、资产组合动机和寻求战略均势动机[3]。当前,跨国并购的外因包括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促进、政策管制环境的变化;内因,包括效率性动机、利益分配性动机、战略性动机和个人行为动机。跨国并购动因的经济学解释,包括,一般解释(市场竞争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成本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自负理论、效率理论、风险分散说和财务协同说),新制度经济学解释和核心知识与资源能力解释。经济学家通过知识资本的扩张和管理来阐释当前跨国并购的相关机理。企业跨国并购是企业以自己的或获取的核心知识和资源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为纽带,不断向外延伸,推动企业知识资本的积累、开发和扩充,不断丰富充实企业与市场之间存在的中间地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微观动因出发,可以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分为:资源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上不易得到的市场资源;技术品牌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获得企业品牌、技术方面优势;市场驱动型,通过跨国并购进入国外市场,有效避免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5]。

三、当代跨国并购动因的发展

当代跨国并购推动动因具有多样化、结果平衡的动态性特点。目前,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单独解释跨国并购的全部动因,跨国并购是多动因共同推动的;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联系具体并购案例,同一或相关企业实行并购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知识经济时代,当前的跨国并购动因演进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在传统的FDI一般理论基础上,继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后,学者们提出了一些新的跨国并购动机理论来解释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跨国并购动因。如:技术获取型、技术寻求型、技术并购动因说、知识并购等理论。

1.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

英国学者邓宁(Dunning)在1994年提出了“战略性资产获取动机说”(亦有学者将之称之为创造性资产获取型跨国并购)。① 他认为,与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效率获取和市场获取型的FDI不同,跨国公司战略性资产获取型投资的目的是通过全球化战略以获得技术和组织能力为关键资产,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竞争优势[6]。具有某种所有权特定优势的母国企业,可通过对外投资扩大这种优势;缺乏竞争优势的母国企业,则可通过跨国投资获取优势资源。近期的研究均表明:降低成本、克服贸易障碍、实现规模经济等并非“寻求战略性资源型FDI”的主要动机,其动机更在于获取优势资产、人力资源、商业氛围等战略性资源[7]。获得战略资产提升竞争力。所谓战略资产是指对企业竞争力有贡献的资源和能力,这些战略资产包括声誉、供应商关系、默会知识、研发能力、品牌和专利技术等[8]。

2.技术获取型FDI(Technology Sourcing FDI,TSFDI)

德国布鲁斯・考加教授特和张世真是最早进行技术获取型FDI方面研究的学者,他们通过研究日本对美国和欧洲的FDI,发现日本对美国和欧洲进行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在于日本对美国和欧洲技术的获取,借此缩小日本与美国和欧洲的技术能力差距[9]。其后,学者们在其相关研究中进一步证实了技术获取型FDI的存在。②

我国学者们对技术获取型对外投资进行研究并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如,技术获取型FDI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FDI企业在发达国家进行的旨在获取核心技术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研发行为,是一种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投资主体的战略利益最大化,而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10]。技术获取型FDI是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要素、研发机构、信息等R&D资源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R&D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11]。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是指获取与本企业核心业务相同或相关的技术为目的,对拥有其目标技术的海外上下游企业和竞争对手实施的并购[12]。所谓技术获取型FDI,是指中国企业通过FDI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兼并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的研发部门,或者在海外以独资、合资形式设立新技术开发公司、研发机构等,从而获得先进技术、组织能力等关键性知识,有效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13]。技术获取型FDI通过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建立技术联盟或跨国并购等方式,可以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获得创新期和成熟期的先进性好的核心技术[14]。所谓技术获取型FDITSFDI(technology sourc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种以获取东道国的智力资源、研发机构等技术要素为目标,以新建或并购海外 R&D 机构为手段,以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为宗旨的跨境资本输出行为[15]。提出技术获取型FDI之所以是我国获取核心技术的现实选择,原因在于:增强投资机制功能的动机;降低技术移入成本的动机;加快技术获取速度的动机;提高技术获取效率的动机。发展中国家企业为了改变其技术落后的状况,有可能主动采取逆向FDI方式,以便获取某种先进经济和管理技能。跨国并购可以使跨国公司获得大量核心技术,提高提高其研发能力,加快创新进度。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研发成本;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取得现有研发成果,加快了企业创新的速度。中国企业FDI的四种动机:寻求市场、寻求自然资源、寻求技术和管理技能以及寻求金融资本。中国企业国际化的5个动机:寻求资源、寻求技术、寻求市场、寻求多样化和寻求战略资产。并购和有机扩张是中国FDI获取知识资源的主要方式。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是一组资源的集合。在动态的全球市场上,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资源(如技术、管理诀窍、营销知识和品牌等)的获取和重构来形成并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16]。

3.技术并购

技术并购(Technology-driven Acquisition)是指企业以获得外部技术、提升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并购行为[17]。技术并购指的是一类企业并购现象,学者们通常将企业以获取对方核心技术,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实现企业跨跃式发展为主要动机,对技术型企业进行的一种战略性并购称为技术并购。当目标方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拥有独特的技术,并购方或是为了技术多样化、巩固市场地位,或是进入新产业,都有可能进行技术并购[18]。技术并购(Technology M&A)也称为“研发并购”,或者“技术驱动的新型技术型公司的收购”,是指以获取技术能力为主要动机对技术型中、小企业的并购行为[19]。

4.知识并购

知识并购通常是指企业为了获取知识资源,以兼并或收购的形式,将另一创新企业的整个资产或可以行使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20]。跨国公司凭借知识垄断优势实施跨国并购具有知识优势的公司,通过在国外并购企业的途径来发挥其知识优势。在现代世界知识经济发展中,跨国公司一直是从事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不断进行知识创新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绝大多数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工艺的采用者和垄断者,更是多种无形资产的拥有者。目前,全球5.3万多跨国公司母公司和45万个国外子公司与附属企业控制了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的FDI、70%以上的专利和技术转让、80%以上的新工艺与新技术。正是凭借着对有形和无形两种资产所有权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才得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对于跨国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通过并购相对劣势企业获得知识创新优势明显优于其他形式,因为通过将技术输入被收购企业,收购者能提高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影响力。收购者还往往收购大于其知识优势的企业,以提高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地位和盈利性。例如,1999年Overture公司发明了竞价排名知识,并申请了专利。4年之后,雅虎耗资17亿美元购买了该公司,竞价排名的专利也由此被其收入囊中。知识并购是组织间知识交易的最高端交易形式[21]。

四、跨国并购动因新动向――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

一种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导向为动因、以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的并购。

首先,产生的大背景是知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知识产权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的知识经济时代。

其次,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买方的目标聚焦于目标公司的知识产权上,以获取知识产权为目的,以并购为其手段或途径。

再次,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产生的企业原因。一是要求内部研发已满足不了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无法保障企业的竞争力。如3M公司的发展轨迹(近100年中,3M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企业的传奇,每年申请的新专利数目远远超过一些企业存续期间申请的专利数目。3M公司拥有允许员工利用工作时间的15%去创作知识产权的特色企业文化,并且研发出近6万件新产品。然而,到1998年,3M发现自己无法实现在四年内通过产品创造30%利润的目标,而且其无法仅通过内部研发确保年10%的财政增长率。公司仅能从内部增长机制获得7%的增长,这大大低于其预期最低10%的增长率。因此,3M公司改变其传统的传奇发展战略,要求公司分支机构不断发掘潜在的目标公司,要求这些目标公司的尖端知识产权和创造力的研发团队能够确保3M公司获得超过内部研发的总体财务增长速度。目前为止,这种旨在购买公司而获取研究力量和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的机制取得了成功。)二是出现了许多拥有前沿知识产权的初创公司,这些公司账面价值小,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初创公司的知识产权可以使一些大公司的濒临到期的专利(尤其是医药行业)重获生机;博士伦曾通过收购以小初创公司而使自己免于被强生诉讼侵犯知识产权等。三是如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并购获得知识产权、营销渠道等,实现自己走出去的目标。

最后,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跨国并购在具体运作中存有如下问题。尽职调查,辨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如1998年大众收购劳斯莱斯遭遇尴尬境地:大众不知道劳斯莱斯的商标专有权早在1973年劳斯莱斯集团分为汽车和飞机发动机两个部分时,就已经约定劳斯莱斯的商标权属机发动机公司。只要劳斯莱斯汽车公司为英国所有,则其可以无偿使用劳斯莱斯商标。所以,大众4.79亿英镑收购到的只是破旧的厂房和本利品牌。而其后,宝马以40万英镑获得了劳斯莱斯的冠名权。TCL收购汤姆逊取得过时的知识产权使自己陷入困境等。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并购领域的2:8定律。很多失败源于高估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以至于后期无法盈利;源于其后的知识产权整合等。并购后的知识产权转移,涉及国家安全等问题,根本得不到预期的知识产权。并购后通过知识产权优势产生的垄断及其规制等。

结论:知识经济时代,学者们对跨国并购的动机作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跨国并购动因研究而言,尚待更深入的探讨。目前已有的研究存在着不足,如研究主体有失偏颇,现有研究大多仅基于国内并购现实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企业为获取技术、知识资源而进行并购,忽略了并购主体中尚有很大一部分是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企业。在动态的全球竞争条件下,跨国并购实践中,具有局部竞争优势的技术落后企业可以通过逆向并购形式,寻求并获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性资源―知识产权,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发达国家技术先进企业为控制发展、技术防卫或完善升级、互补创新等而进行跨国并购。研究视角比较局限,仅谈到技术、知识,对于并购中大量存在的获取商标(品牌)等视而不见,等。技术、知识不同于知识产权,不容忽视的是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背景下,知识产权渐成为企业并购的导向或动因。并购不是简单的获取品牌、技术、市场规模,更可能是并购企业脱胎换骨的二次重生。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其扩张所要求竞争力迅速集中和1+1>2的经济效益。①并购是企业获取知识产权、构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模式。自第五次并购浪潮起如火如荼发展的跨国并购深受知识经济的冲击更是深深地打上了知识产权的烙印: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以知识产权导向为动因,以主要的知识产权类型为内容。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OLI范式与跨国并购之动因[J].国际经济合作,2002,(5):42.

[2] 李甫英,陈林心.国际资本流动中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7,(1):50.

[3] 井百祥,刘平.基于微观经济与战略动因的跨国并购[J].国际贸易问题,2002,(11):40;叶勤.跨国并购的动因及其理论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2002,(5):24.

[4] 王成昌,刘升幅.当前跨国并购动因及其经济学解释[J].现代管理科学,2004,(1):76.

[5] 董庆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分析[J].经济论坛,2010,(4):166.

[6] Dunning,J.H.Trade,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a search for an eclectic approach,in Ohlin,B.,

Hesselborn,P.O.and Wikman,P.M.(Eds),The International Al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Macmillan,London,1977,pp.395-418.

Dunning,J.H.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Addison-Wesley:Wokingham,UK.1993.

[7] 屈韬.FDI技术外溢与自主创新体系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18.

[8] 喻红阳,袁付礼.我国汽车企业跨国并购动因及障碍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1,(3):71.

[9] Bruce Kogut,Sea Jin Chang.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ume 73,Issue 3(Aug.,1991),401-413.available at http://www0.gsb.columbia.edu/faculty/bkogut/files/

1991_RES_Kogut_Chang.pdf

[10] 孙建中.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4,(8):9.

[11] 杜群阳,朱勤.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海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问题,2004,(11).

[12] 梁超,余芹,曹萌.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战略选择――以长虹并购欧丽安为例[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1):23.

[13] 黄颖.论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模式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1):108.

[14] 候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FDI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总第674期:29.

[15] 黄颖.中国企业技术获取型FDI的模式选择――以中兴通讯TSFDI为例[J].对外经贸实务,2011,(5):75.

[16] 张娟,刘钻石.跨国并购和有机扩张的学术论争及其引申[J].改革,2012,(2):94-95.

[17] Ahuja G,Katila R.Technological acquisitions and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longitudinal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97-220.转引自,李培馨,谢伟.影响技术并购效果的关键因素[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

(5):5.

[18] 王宛秋,王淼.基于动态能力观的技术并购整合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3):123.

[19] 于成永,施建军.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机制和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2,(6):103.

[20] 王习农.跨国并购中的企业与政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09.

[21] 陈搏著.知识交易及管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92-193.

Research review on the transnational merge reason

HU Hong-y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politics and law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Harbin 150080,China)

跨国并购范文第2篇

他说,未来十年,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VC/PE的机会还是蛮大的。但机构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传统的投资模式也将渐趋势微,因为被投企业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核准制的实施也将大大拉低被投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

过去的一年,鼎晖在跨国并购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可以说,跨国并购成了鼎晖整体业绩的重要推动力,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又推动了跨国并购业务本身的进展。同时,管理与机制的创新则保证了成立超过10年、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00亿美元(官网为超过70亿美元)的鼎晖投资的激情与干劲。

双汇通过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销售收入迅速达到了300亿美元,一下子进入了世界500强。那么,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去收购美国的企业呢?因为在中国要找到廉价的或者有价值成长性的目标越来越难;而美国与中国恰恰相反。我们一直讲中国地大物博,但到了美国你才发现美国才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美国可用的土地比中国大的多。现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可用土地仍在减少,而美国大量的土地实行机械化作业,所以美国的粮食的成本都比中国低。首先,美国大量的农场、牧场现代化程度都非常高。1万头规模的养猪场基本用不了多少人。第二他们的饲料非常便宜,环境也不是什么问题。所以美国猪肉的成本比中国要便宜30%。同时,养猪是有周期性的,今年价值高了低了,这个行业周期性你怎么做?我们通过收购美国的公司,第一我们成本降下来了,即便进口也比中国便宜。第二,抵御了行业的周期性,企业可以平稳的发展。第三是企业的价格,因为在美国没有增长,相对还是比较便宜的。鼎晖通过这个项目,把双汇的价值挖掘了出来。王霖估计,双汇项目再用个半年一年,可能就会有一个相当不错的回报。

跨国并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跨国并购 动因

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都应该明白在哪里能够获得相对廉价的战略资源。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至今已演变成全球经济衰退和市场萎缩,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创造了条件。研究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从2008年开始,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市场如火如荼。以2009年第三季度为例,我国并购市场完成14起跨国并购事件,环比增长7.7%,同比减少33.3%;此外,在本季度,披露价格的7起事件并购金额达到78.05亿美元,占跨国并购总额的98.7%,海外并购金额比上季度增长88.4%,其中最主要的交易是中石化收购瑞士石油公司Addax,单笔交易额达到72.4亿美元。

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交易额上都呈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并购也显示出了新的特点:大多数的海外投资交易都集中在传统行业,比如石油、天然气、采矿和金属行业;同时也呈现出传统能源向制造业过渡的趋势,如上海电气印刷包装机械集团在美国收购高斯国际公司股份,成为高斯国际的第二大股东,在日本收购秋山国际50%股份等;再者还表现出长期资源战略的特点,近年来我国企业频频收购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型企业如铁矿石、煤矿等等,极大的缓解了国内资源供求不足的现状,澳大利亚也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国。

二、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

1.海外企业市值缩水的诱惑

金融危机的发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均受到了重创,国际市场上一些有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的大企业因承受不住危机袭击而濒临破产,加上美元贬值,这些企业市值下降,很多企业都以很低的价格整体出售,为企业并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金融危机中,一周之内市值从112亿美元缩水至25亿美元。外资企业市值缩水,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并大大降低了并购的成本。从另一方面来看,金融危机下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下降,外国政府也希望中国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以刺激其经济增长,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外国企业也力求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来分散风险,它们会对具有庞大潜力的中国市场表现出愈加强烈的兴趣。

2.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政府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如2009年4月10日,商务部了《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主要以所在国家(地区)有关法律法规、官方统计数据和其他信息为依据,客观反映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既介绍所在国家(地区)与投资合作有关的基本信息,又指出我国企业在所在国家(地区)开展业务可能遇到的问题,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国别和行业,积极稳妥开展对外投资。 2009年4月,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企业重组所涉及的企业所得税具体处理问题。这一通知的颁布对于为资源合理流动而进行的企业重组给予免税待遇,降低了企业并购的成本。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企业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开展跨国并购,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走出去”中的主力军作用。政府的这些政策无疑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了很多便利,也增强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信心。

3.绕开国际贸易壁垒,获取市场、品牌、区位优势

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走出去”并购这些企业,从而接手他们的高端技术和管理经验,必能使我国底端产业快速升级,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使企业得到跨越式发展。我国企业不断地参与跨国并购,一方面说明实力在不断的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开拓国际市场以参与竞争和发展壮大自己。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首先可以绕开国际贸易壁垒,获取海外市场、品牌、渠道和区位优势。2011年4月8日,中航汽车与亦庄国际联合收购耐世特公司。这次收购是迄今为止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最大的一次海外并购,也是中美之间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并购,标志着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关键零部件系统方面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产品、优质客户、成熟的人才与管理团队,无论是产业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均跻身全球前列。这次收购有助于我国企业快速融入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主流并以跨国企业的身份参与全球竞争,有助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水平,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实施“中国式突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获得战略资源和技术

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还能获得海外战略资源储备,近年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频频进行跨国并购,极大的缓解了国内资源急缺的现状,提升了我国在资源领域的影响力。同时技术也是驱动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一大动因,由于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有限,购买国外先进的技术也存在很多风险,金融危机引发的实体经济的衰退为我国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获取所需的技术提供了便利,我国企业利用手里有资金,通过参股或购买世界一流企业,可以使我国企业分享其技术品牌和市场带来的利益,学习管理经验,从中获取品牌资源和技术,提高自身技术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2月26日,武钢与巴西EBX集团MMX公司完成股权交割,本次交割,武钢出资认购MMX公司新增发的1.017亿股股份,占MMX增资扩股后总股权的21.52%,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并获得MMX公司两名董事席位,派出3名技术委员会委员,参与MMX公司技术和运营管理。此次成功交割,武钢可利用巴西东南部稀缺的港口资源输送更多的矿石,同时为进一步与EBX集团展开多方面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此举标志着武钢在巴西资源开发从协议阶段转入实施阶段,武钢掌控海外战略资源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建议

跨国并购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其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始终。据统计我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高达80%,其一是因为我国企业通常忽视对并购的目标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调查与分析,导致并购后整合成本很高,使并购结果远远达不到期望值,甚至以失败告终。其二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风险很大,再加上当代金融的不利因素,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再者高素质的人才对跨国并购的成功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企业缺乏熟悉跨国并购的高素质人才,金融危机下,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更是需要那些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基于以上种种风险,我们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提出建议。

1.面对诱惑,企业需冷静思考

企业应该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战略,并购一定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吻合,面对“抄底”的诱惑,要冷静的思考,不能盲目跟风或者贪便宜而进行跨国并购,毕竟企业并购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实施并购过程中企业要面临政治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等等。所以企业在并购前,应该做好并购的战略规划,对并购的可行性进行详细完备的研究。企业还应慎重选择投资伙伴和投资方式,在并购交割前应聘请专业机构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业务、财务和法律尽职情况调查,并全面考察自身是否真正拥有并购目标企业的实力,并购规模是否适度,目标企业是否符合自身的长期发展战略,自身是否透彻了解了东道国的各项法律政策,是否能够很好地同目标企业进行文化整合,是否具有跨国管理经验的高级人才等。成功的收购决策体现的不仅仅是长远的眼光和果敢的魄力,也包含对收购细节的缜密考虑。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企业既要大胆把握并购良机,又要冷静考察,严防风险,切实将危机转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机会。

2.政府要转变角色,做好中介服务工作

从政府层面来说,面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政府应该转变角色成为服务型政府,为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更多的帮助。首先在法律政策方面,应该加快健全企业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引导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并能够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并购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其次在资金融通层面,应该逐步改善融资环境,放宽信贷,鼓励银行加大对跨国并购贷款的支持力度,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者在信息层面,政府应该建立跨国并购的信息中心,能够及时向国内企业提供关于跨国并购各类信息,并提供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中文.海外并购[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

[2]沈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4)

[3]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商贸,2010,(20)

跨国并购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世界经济一体化

国际投资的参与方式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对外投资所采取的基本形式。跨国公司可以灵活地选择参与方式来达到控制其国外分支机构的目的。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有绿地投资(又称创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基本方式。

一、绿地投资的概念

绿地投资也称创建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创建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绿地投资作为国际直接投资中获得实物资产的重要方式是源远流长的。早期跨国公司的海外拓展业务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绿地投资有两种形式:一是建立国际独资企业,其形式有国外分公司、国外子公司和国外避税地公司;二是建立国际合资企业,其形式有股权式合资企业和契约式合资企业。

二、跨国并购的概念

跨国并购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渠道,取得东道国某现有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的所有权的投资行为。跨国并购是国内企业并购的延伸。跨国公司采取并购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其动机包括开拓国际同类市场,取得产品商标、品牌和已有的行销网络;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销售市场;经营领域、区域和资产的多元化等。

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1.绿地投资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利用绿地投资方式创建新企业时,跨国企业拥有有更多的自,能够独立地进行项目的策划,选择适合本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厂址,并实施经营管理。而且,企业能够很大程度地自己控制项目的风险,并能在较大程度上掌握项目策划各个方面的主动性。

②在创建新企业的过程当中,较少受到东道国产业保护政策的限制。如果采取契约合资企业形式创建新企业,即跨国公司通过向东道国企业提供技术、管理、销售渠道等与股权无关的各项服务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这样,跨国公司不动用资金、不占用股份,因而不会激起东道国民族主义的排外情绪,从而减少了政治风险。

③通过绿地投资方式创建独资企业后,跨国公司能够更大程度地维持公司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垄断优势,并利用其技术、管理、生产和营销上的优势占领东道国市场。

(2)缺点

①绿地投资方式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建设周期长,速度慢,缺乏灵活性,对跨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经验等有较高要求,不利于跨国企业的快速发展。

②创建企业过程当中,跨国企业完全承担其风险,不确定性较大。

③新企业创建后,跨国公司需要在东道国自己开拓目标市场,且常常面临管理方式与东道国惯例不相适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匮乏等问题。

2.跨国并购的优缺点

(1)优点

①资产获得迅速,容易获得廉价资产。跨国公司以收购兼并方式取得资产的出价往往低于目标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因为:a并购公司可能比目标公司更清楚地了解目标公司资产的真实价值;b目标公司在经营中陷入困境而使收购公司可以压低价格收购;c收购公司利用东道国股市下跌时以低价购入目标公司的股票。这样,并购方式就能够使跨国公司得到一些现成的有用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厂房和熟练劳动力等,从而大大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和投资周期。

②市场进入方便灵活,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跨国并购不仅可以直接获得被收购企业的原有资产,而且收购方企业可以直接占有被收购企业原有的销售市场,利用被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从供求角度分析,并购一般不会增加东道国原有的市场供给,从而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可避免因厂商增加而导致平均销售额下降的风险。

③跨国并购后,原来对目标企业提供信贷的金融机构有可能继续维持与该企业的借贷关系,为跨国企业提供借贷方便。此外,跨国企业还可充分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从而快速适应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在东道国占领市场。

(2)缺点:

①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信息不对称和无形资产评估等问题的存在,评估目标企业价值难度大,造成跨国公司决策困难,从而影响跨国并购的成功率。

②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限制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抵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东道国政府有时会对某些特殊行业的并购进行限制。

③容易受到企业规模和选址上的制约以及原有契约的束缚。由于被收购企业的规模、行业和地点都是固定的,跨国公司很难找到一个与自己全球发展战略所要求的地点及生产规模都相符的企业。被收购企业同客户、供货商和职工已有的契约也往往会影响跨国公司对企业的继续管理。

四、创建方式与并购方式的选择

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然面临着投资方式的选择。跨国并购方式的缺陷往往是绿地投资方式的优点,而绿地投资方式的不足又是并购方式的优势所在。因此,跨国公司应对照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内在和外在因素综合考虑。

1.一般说来,在以下情况下,跨国公司应采取绿地投资策略

(1)拥有最先进技术和其他垄断性资源。采取绿地投资策略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国市场。

(2)东道国经济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意味着生产力的增加和就业人员的增多,而且能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并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而并购东道国现有企业只是实现资产产权的转移,并不增加东道国的资产总量。因而,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各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国创建新企业,这些有利的政策有助于跨国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水平。

2.在以下情况下,跨国公司采取并购方式更为有利

(1)由于信息的搜集和国际经验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快速扩张的跨国企业来说,采取并购策略可以使其弥补信息和国际经验的不足,克服人力资源短缺的限制,从而适应企业的资源状况,便于企业快速发展。

(2)跨国公司为了使其产品多元化和经营地域多样化,可以采用并购方式,以便弥补对新行业的生产和销售等经验的不足,迅速进入目标市场,占有市场份额。另外,对于实行市场跟随战略的跨国公司,采取收购方式可以迅速跟随领先者进入市场以取得战略平衡。

(3)一方面,经济发达、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现有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水平等比较符合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收购后迅速进入正常生产轨道;另一方面,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的目标企业选择余地较大,这有利于收购方的压价收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FDI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已成为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一种跨国直接投资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梁蓓杜奇华:国际投资[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杜文中:论跨国投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跨国并购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参与跨国并购活动。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捷径,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获取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规避不平等贸易壁垒的方法之一。从国际趋势看,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急于脱离非核心业务而进行战略收缩,这给我国急需技术和市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并购机会。基于这些动因和趋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额度只有2亿美元,到2005年,已达65亿美元,2006年依然有47.4亿美元。在几年时间内,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的数量增长20-30倍。

二、并购战略在并购中的作用

跨国并购是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一种手段。无论以何种原因实行跨国并购,企业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跨国并购的战略决策能够实现,借助并购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自己的长期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对外并购是基于战略的并购,是在战略规划指引下的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并购战略是并购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未来的并购整合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明确的并购战略是并购成功的前提。对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并购并不是停留在业务环节的合并层面上,而是在其战略统领下,依靠并购达到更高的目标。如我国万象集团收购美国(UAI)是基于其良好品牌和市场份额,我国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业务,主要是为获得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

对并购目的进行合理而科学的定位,从而指导企业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目标公司,不仅影响并购的效果,更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并购目标模糊会使企业失去发展方向。从并购失败的案例看,往往是企业在急于扩张的冲动下,在没有弄清并购目的情况下盲目做出并购决策,因而给并购的失败埋下致命的诱因。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善美集团于90年代初为获得广泛的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效应收购了有100多年缝纫机生产制造历史的上海胜家集团,在并购的效应还未发挥出来之前,又分别在同年和次年收购了日本山水电子公司、香港东茗国际公司和德国百福公司。激进而不明确的扩张策略使善美公司债台高筑,管理混乱,发展至1999年,善美公司申请破产。

(二)有明确的并购战略,才能正确地对并购目标企业作出是否有利于自己企业整合的评估和判断。企业跨国并购整合不是两个企业的生产要素或销售渠道的简单加总,而是通过有效的重组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它涉及两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财务、营销、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整合是并购中最复杂和困难的环节,也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一环。通过详细的调查和评估目标企业,掌握与并购交易有关的重要信息,才能降低整合的风险。通过微观层面即企业内部运营情况的考察,并购方可判断与目标企业的财务、营销等经营管理方面整合的难易程度;借助于对宏观环境的分析,并购方才能掌握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政府行为、工会势力、法律法规和文化背景。通过收集这些相关信息评判目标企业是否符合企业的并购战略,最后决定是否并购目标企业。如,台湾明基公司并购德国西门子后,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和当地法律的规定,原来的裁员和转移工厂措施都未能实现。为此要支付昂贵的人力资本成本。另外,对“西门子”复杂的外包业务了解不充分,外包业务的切割程序直到“明基”申请破产时还未完毕,严重影响了整合的进程,也使这笔曾被视为非常划算的买卖归于失败。同为轰动一时的并购,我国“联想”集团并购美国IBM公司已初见成效,这源于“联想”有详细的并购战略。在进行充分的分析后,“联想”作出并购战略设计。第一阶段是稳定。用IBM原来的人担任CEO;第二阶段是变革。2005年底更换CEO,进行两次大规模结构重组。同时,“联想”和IBM一起派2500名人员到各大用户处做安抚工作,使市场基本稳定。并购后,“联想”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说明“联想”整合的成功,更显示拥有正确并购战略并对目标企业进行详细调查和评估的重要性。

(三)明确的并购战略可为并购企业指明并购后的发展方向。并购战略的系统性和长远性,有助于并购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自身的弱项,借助并购整合,成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和长期竞争优势,便于企业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联想”在2004年初确立了新三年战略,其中收购IBMPC业务是“联想”新三年战略的一部分。购并后,“联想”不仅获得了自己缺少的品牌效应和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和领先的技术,而且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Pc)生产厂商。同时在与供应商的谈判能力、降低采购成本方面取得了主动权,使“联想”的核心优势得以发挥,大大提高了竞争能力,确立了在PC上的竞争优势。

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大多数企业缺乏长远的并购战略,对自身优劣势的分析不够充分,对宏观经济状况和趋势、技术发展水平等缺乏正确的分析,只注重并购的短期利益,不仅使企业的并购战略无法实现,更影响了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模糊了长远的发展方向。以我国TCL集团为例,2004年分别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由于对并购行业发展潮流研究不充分,TCL购并汤姆逊之后业绩方面遇到极大的风险:TCL收购汤姆逊电视的本意是要获得电视机方面的最新技术,但实际获得的仅仅是即将被淘汰的CRT电视屏幕显示技术,而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是液晶电视和平板电视,TCL还要另外付费给汤姆逊购买多项专利;手机业务方面,国际大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加速扩张还使TCL手机业务陷入危机。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并购后公司的业绩,更使TCL国际化道路充满了艰险。

三、制定跨国并购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一)确定跨国并购目的,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并购目的作为并购战略的出发点,指引着企业对目标公司的筛选。从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明确企业跨国并购究竟是为市场、技术还是为品牌和资源。以此遴选出与企业并购目的相符合的目标企业,切忌重量不重质的并购行为。并购行为不但要考虑自身的资本实力和并购成本,还应考虑经济成本和预期收益。不是为扩张而盲目收购“便宜”的企业,而是通过反复的评估和论证来判断并购行为能否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能否通过并购提升企业的潜在价值,以利于实现购买的价值。具体说,应认真考察目标公司所在国环境,选择政策法律环境较好的国家和自己的竞争优势可移植的产业进行跨国并购;选择能与自己企业实现互补的目标企业以实现联合经济或产业链条的延伸;选择并购成本低但经过整合能产生很好效益的跨国企业进行并购。另外,目标企业一般是跨国公司为集中优势发展核心业务而急于剥离的非核心业务,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产业分工调整的机遇,在策划并购战略和进行并购谈判中审时度势,灵活应对,以减少并购的风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二)实施跨国并购前,并购企业必须对自己和并购目标企业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一项成功的跨国并购项目从酝酿到完成,有60%-70%的时间应用在战略规划的准备上,其中调研和评估是其中最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个环节,但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摩托罗拉”在中国投资之前,调研费用就是1.2亿美元。所以,并购战略是在这些调研和审查工作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一方面,拟实施跨国并购的企业对自身的实力和规模,能否承担并购活动中的风险能力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公司经营规模、物力和人力资源、财务状况、管理能力及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还需考查企业的市场规模,一般需要有强大而稳固的国内市场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为支撑,才有能力进行海外并购。另一方面,需要对并购的目标企业所从事的业务和资源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最后,对企业并购双方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因素和并购双方所在国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对比,以了解双方整合的难易程度。

由于调研和评估的重要性和专业性,借助于中介的力量可缩短时间,提高调研的质量和信息的准确度,保证并购的高效性。目前我国中介市场尚不成熟,有并购意向的企业应积极接洽熟悉中国企业且声誉很好的国际中介机构,请专业人员参与审查评估等过程。如我国京东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并购韩国TFT-LCD时聘请美国花旗银行做国际财务顾问为其做融资方案的策划;“联想”并购IBM时聘请美国高盛投资银行和麦肯锡做并购顾问,聘请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做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调查,为制定并购战略提供信息支持。

(三)制定跨国并购战略要突出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企业基于战略的并购行为旨在通过并购来完成或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并购战略的制定要突出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通过并购中的优势互补实现核心技术从优势企业向劣势企业的转移或相互渗透。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消化吸收并购来的技术和资源,从而提高自身的整体技术和研发水平;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用好并购获得的品牌,以此带动自有品牌的塑造;培养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多元化的企业文化环境,为企业的整合提供良好的土壤。

跨国并购范文第6篇

作为国际法主体,国家有权力对与该国有关的跨国公司并购活动进行管制,其行使管辖权的效力依据是国际法上的国家原则,具体而言,是根据由国家原则引伸出来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明确肯定了国家对境内的外国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活动享有管理监督权。[1]这种管理监督权是由国家通过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和效果管辖来行使其权利的:

(一)属地管辖

作为国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确定的地域范围,第二是定居的居民,第三是政府,第四是。国家的管辖权首先是建立在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的。在原则上,根据"领土内的一切都属于领土"的法律格言,一个国家可以对其领土上的所有人、财产和行为享有管辖权,这即是国家的属地优越权,也称领域管辖权。属地管辖权是国家领土的体现,所以,国家在行使这种管辖权时,领土范围非常重要。根据国际法原则,国家的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陆和领水下的底土,以及领陆和领水之上的领空。国家属地管辖权为国家干预其领土范围内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提供了法理依据。

(二)属人管辖

国家的属人管辖权是指国家有权对一切具有本国国籍的国民包括法人和自然人实行管辖。属人管辖为国家管制本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并购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理依据,它有助于扩大本国法律的域外效力,但是,同时,它使各国就同一个客体的管辖权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三)效果原则

效果原则实际上是以效果为基础的属地管辖,它是属地管辖原则的一种延伸适用。在国际法上,效果原则最早是由国际常设法院1927年的荷花号案件提出的。效果原则是指在适用属地管辖原则的时候,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即在A国领土上的行为可以在B国产生不良影响。国际常设法院在荷花号案件的判决中指出,在这种情况下,B国有权利根据本国法律对在A国领土上的犯罪行为进行审讯和判决。这也称为客观的地域管辖原则,或者效果原则。然而,荷花号案件属于国际刑事案件,且该案件的某些论点已为国际法的发展所。因此,该管辖原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真正根据"效果原则"主张地域管辖权对垄断问题进行管制的是美国第二巡回法院于1945年关于美国诉美国铝公司案即Alcoa案的判决。在该案件中,法官Hand指出,谢尔曼法也适用于外国企业在美国境内订立的协议,只要"其意图是影响美国出口,且事实上也影响了美国出口。"Hand法官在当时依据的是习惯法:即"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规定,即使对于那些不属于本国的臣民,也不得在其国家领域外从事被这个国家谴责的且对其境内能够产生不良后果的行为。"这从而就确立了美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效果原则(effectsdoctrine)。效果原则扩大了美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效力的同时,也给其各国有关方面的立法带来了巨大的借鉴意义,即它为母国和东道国监管跨国公司并购活动也提供了基本的法理依据。国家不但可以根据属地和属人管辖原则对跨国公司并购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且也可根据效果原则对其行为进行监管。

二、国家对跨国公司并购进行管制的法律依据

跨国公司并购活动在全世界如火如荼地发展,使世界各国的监管机构对此极为关注,各国纷纷制订有关法律对其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其进行管制的法律主要为:反垄断法、证券法、外资法、公司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等等。下面,笔者将专辟一点以美国控制跨国公司并购的立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为题对此问题进行较为详细地论述。

三、美国控制跨国公司并购的立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并购活动最活跃的国家,也是并购法律体系最为复杂的国家。在美国,由于并购法律体系并未对外国人和美国人进行区别对待,而且美国没有独立的外国投资法律体系,因此,对跨国公司并购进行直接控制的法律、法规并不存在,美国的并购法律体系同时适用于国内企业并购、美国企业对外国公司的并购以及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和外国公司之间对美国市场有影响的并购。

(一)美国调整并购的法律体系

跨国并购范文第7篇

在国际金融海啸中。把危机当作机会。反映了一种经营智慧。但是如果希望像人才抄底那样,将“悍马”按照“病马”的价格收购回来,那也是一厢情愿。如果说此前的跨国经营存在着“竞低”思维,那么把抄底当作新一轮“竞低”,并不能保证能够将经营风险降至可控制的范围,倒有可能酿成明天的败局。要成功布局跨国经营,并非仅仅在于眼前的“竟低”,而在于“竞优”,在于“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馅饼”变“陷阱”的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一些原来被我们称羡的名企希望以出让资产的方式走出困境,这对于那些希望借船出海,通过跨国并购迅速跻身世界500强的企业来说,很难拒绝对方的橄榄枝。然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5.5亿美元等的失败案例以事实告诉我们,跨围经营的风险更大,绝不能被并购抄底的诱惑淡化了我们的风险意识。

继四川腾中重工并购美国通用悍马的消息引起人们关注之后,又有温州及广东的两家民营企业买下法国“皮尔・卡丹”的报道,据称出价2亿欧元,很合算。去年皮尔・卡丹的要价为10亿欧元,曾有买家接近成交,后因金融危机爆发而不了了之。因此,如以2亿欧元成交当属“抄底”。然而,业内人士指出,2亿欧元购买的只是鞋和皮具类皮尔・卡丹品牌的使用权,并不是皮尔・卡丹的全部,价格并不划算。无论这种看法是否属实,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所谓并购价的“底”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况且,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资产价值的一个双向特点,即暂时稳定的资产同时可能是有毒的资产。当年明基零价格并购西门子手机后,很快就认识到:零价格的价格还是太高了。由此看来,在资产的直接标价面前,隐性价值或者隐性负担更具有决定意义,对于含毒资产就是自给也不能要,更不能以是否抄底论成败。

在有多个买家竞购时,资产的出让方绝不会在要价上轻易让步,相反倒会制造出被“钞底”的假象,以便使自己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四川腾中重工洽谈并购美国通用悍马的过程中,就有“营销大师”声称并购通用汽车资产“是中国公司最后的机会”。无独有偶,欧洲港口受国际贸易状况影响运量大幅下滑,到中国推销自己时反倒说:这是第一次来推介,希望商家把握在这方面的收购和贸易机会。也许他们是真诚的,但是资本历来具有变色龙的本性,只要有一线转机就会“变脸”。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的“婚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后者毁约的起因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开始回升,市场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他的变化。

国外跨国集团到中国寻求支点,虽然不能断言人家是在进行忽悠,但是我们自己不能把抄底当作新一轮投机,否则抄底式的投机有可能被深度套牢。前些年TCL接连并购施奈德电视、收购汤姆逊彩电、收购阿尔卡特手机等等大并购都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样的错误不能一犯再犯,人为地将“馅饼”变“陷阱”。联想收购IBMPC当时满怀胜算,但是直到今天依然巨亏。这就说明,即使抄底成功,也只是合作的开始,更艰苦的整合工作还在后面。也许,抄底的炒作者们并没有长期打算,只是想凭借蛇吞大象的游戏一夜成名,借此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从而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待资本运作成功之后再把所购资产一把抛出去。且不说低鬟高卖这一套在重大交易中能否行得通,玩“穿帮”带来的继发风险同样不能漠视。

“竞低”不如“竞优”

由于市场的波动,国际并购中的抄底之“底”很难直接用资产的绝对值做支撑,实际上与收购者的心理预期有关。即通过自己比别人出价更低,以证明自己更富有经营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抄底就是一种竞低。在最近的一次关于统一内外贸市场的调研中,商务部所揭示的“出口转内销”的阻力,暴露出了这种竞低的软肋,那是以国内资源的廉价回报为代价的。

在海外定单减少时,相关企业的产品“出口转内销”按说不应当有什么阻力。然而商务部的调研结果表明,出口企业的产品享有免收增值税的待遇,出口时还可有退税的优惠。出口后他国增值税的税率一般为9%~10%,而在国内征收的增值税税率则是17%。出口产品主要做贴牌生产,在国外价格不菲,低价的服装也要3000元一套,这种价格显然是国内难以吃得消的。重要的是,相关企业在贴牌生产中利润被压得很低,只能靠压低劳动力等资源的价格才能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此前相关企业的“走出去”,是由于国内的相互竞低才得到g0人的首肯。这种低劳动力成本、低税贡,为别人品牌赚取顾客高价去提供低层服务的生存状态,一旦“出口转内销”,就无人为之买单。

与市场竞争优者胜的“竞优”逻辑相对而言,“竟低”是一种向下的迎合。国外企业作为曾经的竞争对手,是不可能将优质资产低价拱手相让的。如果我们在抄底中明知是在将包袱接过来,却又希望通过“竞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那无异于拿同胞的利益在冒险。抄底后并不奢望在国际市场上起死回生,而把宝押在国内市场的消化上,那也是饮鸩止渴。一方面,这种“竞低”很容易击穿底线,从而引起灾难性的危机,正如毒奶粉事件很容易击穿婴儿的生命底线。另一方面,在“竞低”的游戏中,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难以提高,消费欲望受到严重压抑,一个在海外市场正在萎缩的奢侈品就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光明的前景。

一些企业利用全球经济低迷到海外抄底,或许希望国际掮客髓够像自己那样通过竞低而把事情搞定,从而达到通过正规渠道取得的同样效果。然而,这样丝毫不能减轻自己的经营风险。在俄罗斯发生的中国商人22柜集装箱商品全部被销毁的事件说明,“灰色通关”之类的方式难以使跨国经营进入健康轨道。“灰色通关”在中俄贸易中已经存在了十几年,由俄罗斯通关公司为中国商人代办进口业务,提供“包柜包税”等“一站式”服务,对习惯于竞低思维的中国商家提供了相当的实惠,本来也为俄罗斯官方所默认。然而有些通关公司并没有照章纳税,从而使得华商货物随时有被当作“走私货”查处的危险。显然,这种“竞低”思维解决不了被歧视的低端生存之痛。

“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应当承认,全球金融危机确实给中资企业大手笔海外并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似乎“过了这一村就没有下一店”。然而,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海外企业在解决了燃眉之急,渡过难关之后,显然是要“过了这一村再说下一店”的。对“联姻”来说,眼前嫁妆轻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共同笑在最后。这就需要中资企业在抄底中更加重视修炼“笑在最后”的战略思维。

在成熟的战略指导下,收购不会因所谓的低价而临时动议,也不会因价格一时谈不拢而轻言放弃。摸清对方的底牌,在接近双方底线的情况下成交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是其前提是知彼知已,力求客观公正。当有“第三者”插足时,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价格与把握时机之间,应当寻求适当的平衡。有时溢价亦不为过,竟低反而会坐失良机。在中国铝业公司与澳大利亚力拓集团发生“婚变”不久,中石化宣布其全资子公司与瑞士Addax石油公司达成协议,以72.4亿美元收购该公司的全部股份。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比较关注此项交易的价格,《华尔街日报》认为“中石化这次被Addax狠宰了一刀”。即便如此,如果中石化的收购意图是抢占自身缺乏的原材料渠道,进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行业话语权,这样的付出对于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言,也是完全必要的。

跨国并购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跨国创建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xchanges and increasingly clo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Chinese companies are also search for foreign investment, economic opportunity. This paper, from 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wo of the mode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multinational create, and analyses the causes of these two model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foreign investment enterprises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Chinese enterprise's investment strategy choice.

Keywords: China enterprise multinational create transnational merger and acquisition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交往日益紧密,跨国公司已成为最常见的贸易载体,跨国公司的建立推进了生产国际化,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科技的开发和利用。因此,为了谋求这种极大的利益,各国的企业家们都把发展的方向定位于跨国投资上。中国也理应顺应这种趋势。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要体制。而世界上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则集中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是奉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的对外投资存在着各种困境。

要解决或减少这些困难,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优势,通过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作为世贸成员国,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享有更多的便利。然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许多中国企业没有丝毫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盲目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很容易导致失败。如何选择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困扰着很多的国内企业。以下通过分析对外投资的两种模式,给予中国企业投资者投资战略选择的个人见解。

一、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诱因分析

(一)跨国并购诱因

1.规模经济

通过购并,对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使企业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情况下,在各个生产部门中实现产品的单一化生产,避免了浪费。而且并购后由高效的企业管理代替低效的市场管理,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2.争夺市场

企业往往通过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来占领市场。通过并购,将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集中在一家企业内,不但可以降低运输费用,节省原材料,而且由于确保了原材料的供应,从而整个产品的成本减少,市场价格也降低了。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活动减少竞争对手,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这样加强了对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的控制力,也增加了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和垄断能力,从而获得超额利润。

(二)跨国创建诱因

1.开拓市场

市场越大就代表着销售渠道越广,销售量越大,利润越丰厚。为了这个目的,企业往往通过在国外投资新建厂生产或者新建公司销售,甚至于新建立独资企业进行生产销售来开拓国外市场。这样既满足东道国市场需要,又减少从母国出口带来的时间缺陷,同时减少了贸易风险。

2. 生产开发需要

作为生产而言,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充足。这个是很现实的动机,有些跨国公司因为母国的自然资源不足,或者是为了以后可以更长远地使用母国的自然资源,就对国外进行资源的开采利用。还有,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元素。跨国公司通过在技术先进国家设立生产据点,力图使之成为获取他国研究与开发成果的手段,研发出更加有利可图的产品投放市场,获取利润回报。

3. 实现国际分散化经营

把企业的生产以及销售仅仅放在一国之内与分散在多个国家所承受的风险是不同的。企业仅仅在一个国家,无法回避一国经济政治等事件的冲击所引发的不利因素;而企业分散到多个国家的时候,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从而使分散在这些国家的风险降低到一个程度,其稳定性就比在一国要高得多了。因此在国外新建公司有利于风险分化。

二、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的优缺点比较

(一) 跨国并购的优缺点

1.跨国并购的优点

投资者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目标市场的进入,特别是对制造业,这一优势更为明显,它可以省掉建厂时间,迅速获得现成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迅速建立国外产销据点,抓住市场机会。同时减少项目的建设周期,扩大销售周期,增加收益。并购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了竞争对手。因为大多数的并购,不是企业的强强联合,就是公司出于国际经营发展的需要而作出的策略举动。并购后,公司的硬件资本增加了,从而,能再与公司相互竞争的公司条件也提高了,竞争对手减少了。并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在企业并购后,企业可以利用原有企业的原料来源、销售渠道和已占有的市场,大幅度减少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和成本。

2.跨国并购方式的缺点

被收购企业与收购企业在经营思想、管理制度和方法上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当投资企业缺乏合格且胜任的管理人员时,可能无法对被收购企业实行真正的经营控制,甚至造成企业经营的失败。被收购企业的规模和地理位置等,可能与收购企业的战略意图不完全符合。如果,此时收购企业缺乏经营调整能力,被收购企业可能会妨碍其长期发展。(二)跨国创建的优缺点

1.跨国创建的优点

创建新企业时,跨国企业拥有有更多的自,能够独立地进行项目的策划,选择适合本企业全球发展战略的厂址。 伴随着新企业的建立,可以实施一套全新的适合当前技术水平与投资企业管理风格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样既便于推行新的经营策略,又使派出管理者易于适应,避免了职工对外来管理方式的抵制。创建新企业所需要的资本一般可以做出准确的评估,不会遭遇到并购中繁琐的后续工作。创建新的企业不易受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因为新建企业可以为当地带来很多就业机会,并且增加税收。

2.跨国创建的缺点

采用创建模式除了要筹备所需要的资源外,还要进行工厂选址、建造厂房、安装设备,安排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工序,相当繁琐。而现在的属于信息技术日益更新的时代,争取第一时间进入东道国市场是相当重要的。创建方式周期长,可能会出现市场对投产产品需求量和品质要求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从而使企业受到损失。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战略选择

选择跨国并购

我国自然资源相对有限,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劣势开始显现。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从而减少了母国由于发展经济所带来的自然资源负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因此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对外投资,选用跨国并购,与外国的企业强强联合,资金与技术的升级,使企业可以更快速进入市场,减少了成本与风险。

在某些国家,中国企业通过国际贸易,利用出口进行销售,由于国家整体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销售不佳。这时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兼并当地企业,推行本土化战略,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因为经营当地化是海外经营成功的规则和基本原则。大多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中,经营管理一般以95%的本地化为主,而中国企业则选择大部分的“移师海外”,这不利于融合当地的文化。

服务业是中国的第三产业。近年来,全球的服务业发展势头猛进,而中国服务业的战役才刚打响。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的传统讲究以人为本,服务业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具有相当的优势,前景广阔。然而目前来说,中国的海外服务业的FDI相对比较薄弱,与一些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因此,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并购东道国的相关服务业,以取得品牌效应,进入市场。

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是立足于国内市场的。这些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营观念、资源配置都是与国内市场相适应的。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国际经营知之甚少,尤其是在观念上相对封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投资国外建立独资企业,投资失败的风险很大。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可以迅速进入国际市场 ,进行多样化经营,利用被购并企业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 ,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 ,学习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跨国并购不仅可以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加快资金周转,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合作,可以学到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培养我国企业自己的国际经营管理队伍,加速企业自身的成长。

而对于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比较混乱,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完善和规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竞争环境、政府运行机制就显得非常的关键。跨国并购战略此时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跨国并购大多以水平并购为第一位,混合并购为次。当前跨国并购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与服务业,还有新技术产业的并购兴起。

(二)选择跨国创建

一国应将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劣势地位的产业转移至该产业正处于优势地位或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国家,这样双方都可以获取比较利益。中国在纺织、食品、轻工等行业拥有过剩的加工能力和技术。这是中国数百年凝聚的智慧结晶,极具优势。中国企业可以以跨国创建的方式把这些产业转移到技术不成熟的国家,将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更容易和更具有主动性的选择合适的市场与地点进行建厂生产。

对于发展中国家欢迎外国资本的流入,但其能提供的投资环境并不完善,市场范围小,从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小型企业,特别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尚处于小规模阶段,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另外,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成本较小,适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容易被接受,这样使中国境外加工的产品能以低价占领市场。新建的公司内部整合以比较容易,完全可以采用与东道国的企业模式相应的管理模式 。

我国长期自主开发形成了某些传统专有技术和高精尖技术,如中药、气功、园林、烹调、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可以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显身手。对于这一领域陌生的国家,例如欧洲一些国家而言,“中国传统”几字极具吸引力,用创建方式建立公司也较易,而且也比较容易在东道国市场上自创品牌。

我国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和适应较小市场需求或适应当地投入要素的技术。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选择跨国创建,可以减少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摩擦,同时增加东道国的就业机会,规避了东道国因为保护其国内企业所产生的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 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龙永庆. 跨国经营管理百科全书[M]. 远方出版社.2002

[5] 钟朋荣.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6] 孔淑红. 国际投资学[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5

[7] 毕红毅. 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