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乐元素

乐元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乐元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乐元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流时尚 音乐元素 背景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57-01

一、GOSSIP GIRL呈现的流行时尚元素

我要说的这部剧集就是GOSSIP GIRL,这部以现在时髦而流行的“博客”“手机短信”这些元素当做核心主题,讲述着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上东城区(Upper East Side)的一所私立男、女学校,富家子弟之间的爱恨情仇及在生活中的种种八卦。三年来GG的收视率一直高温不下,从2007年9月份的开播到现在,GG伴随我们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每星期一集的更新更甚至四五个月的停播修整,对我来说都如同情感上的煎熬一样难耐。

随着2009年九月份第三季热播所带来的飓风级的影响,突然发现GG的主演们纷纷走起了重金属的复古风。S、B相继穿上了高腰裙,罗马靴,服饰上也闪耀着铆钉,垫肩,还有BLINGBLING的流行小物。70年代嬉皮装扮再度回归,还有就是不得不提的裹腿的LEGGING,而之前温婉甜美的小J转型换成了狂野的庞克,真是有点QUEENJ的气场了,反正就是怎么帅怎么来,怎么狂野怎么来,名利场也不例外。

二、GOSSIP GIRL 这部剧集所用背景音乐的主流倾向

除了关注流行时尚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搜罗到好听的歌了。因为GG的播出也捧红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歌手,他们虽然很有才华,但正是因为有了GG,他们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受到追捧。GG到现在已经播出了六十多集,而此剧的一大特点就是:采用的背景音乐都是时下最流行的音乐。

单从2009年新一季(第三季)的回归,可以发现当中的音乐可谓越来越潮,在第10集LADY GAGA的出现算是给本集带来了一次大的,这位电音天后乃是当下流行音乐的风向标,也是时尚教母。Lady Gaga的横空出世像一剂病毒性流感,在娱乐圈和时尚界迅速肆虐开来。她惊世骇俗的着装,似乎比其他大腕儿此起彼伏的绯闻更惹眼:杜莎蜡像馆正在灌制她的体模;女明星们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她的崇拜和嫉妒;她登上的时尚杂志封面比音乐杂志还要多。这正体现了GG的流行魅力。

第九集在舞会上出现的表演嘉宾Plasstiscine则是来自法国的全女子摇滚乐团,这四位的影响力虽然不能和GAGA相比,但是表演方式和音乐的元素可所谓如出一辙。Plastiscines乐队是由李洁仪贝斯纳德(主唱/吉他),海洋纳伊(吉他),路易斯Basilien(低音),Tavitian(鼓手)组成的,他们受上一代的奇幻Blondie、White Stripes、the Strokes的影响。Plastsiscine一直对法国单一对摇滚音乐限制零售持批判态度。路易Basilien曾说过,她得悉摇滚通过她的父母、互联网,以及读书卷:“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代无法了解摇滚、摇滚乐,因为我们这儿的摇滚音乐是垃圾”。因此,在2006-2007年法国摇滚乐舞台增添许多新鲜和兴奋。

在这一集最后还出现了Anya Marina,她的曲风是摇滚Rock,另类与独立摇滚,一首T.I.的饶舌WHATEVER YOU LIKE被她翻唱得别有一翻风味。还有不得不提的最近很火的《暮光之城》第二部新月里的插曲Satellite heart,也是她的杰作。她的音乐就如同是精灵般跳跃不已,神秘且若隐若现。

再来看十一集Last Dance则是The Raveonettes的新作,是《In & Out Of Control》这张最新专辑里的一首歌。The Raveonettes这一次收敛起以往的躁动和歇斯底里,转向一种更甜美也更令人感到不知所措的温馨,这张《In & Out of Control》让人见识到一个似曾相识却又完全陌生的The Raveonettes。《In & Out of Control》里涌动的流行元素绝对和之前他们的噪音流行大相径庭,是一种从自赏当中分割而出的偏年轻化、偏甜蜜化的梦幻流行调调。

乐元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音乐元素;中国流行音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2-0050-02

流行音乐[1]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音乐类型,因其形态丰富、风格多样而迅速被西方人们所喜爱。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欧美文化的影响,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不乏“口水歌”的出现。所以我国流行音乐必须开始本土化的发展,这就需要借鉴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让我国的流行音乐更加具有审美性。在这种结合实践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看到了未来流行音乐发展的新方向。

一、民族音乐作品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我国民族音乐的珍贵之处不仅是韵律上的优美,还有精神的传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民族音乐依然屹立不倒,不仅没有被时代所抛弃,还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显得更加璀璨耀眼。而我国流行音乐要想具有一定的特色,融入一些民族音乐元素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将二者相结合,做到“推陈出新”,一定会给观众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其中,首先就是对传统民族音乐的改编和结合。比如,宋祖英的《浏阳河》就被曾格格和冯晓泉改变为《小河淌水》;对传统民族曲目的“老歌新唱”,比如韩红老师的《北京的金山上》等;运用流行的现代化唱法,更多的融入Hip-Hop、Rap、Blues、Jazz以及R&B[2],在这基础上传唱民族元素的代表性歌手有:周杰伦、许嵩等,许嵩[3]的《清明雨上》《庐州月》《半城烟沙》都充满着深厚的民族元素,听起来娓娓动听、洋洋盈耳。

二、民族乐器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我国对于乐器的创造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后经殷商的进一步创造而得到发展,和这些各具特色的乐器一起流传下来的便是不同的演奏形式。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不应该一味的只去追求西方的音乐,而是应该将目光放在民族乐器的使用上。在我国,极具特色的乐器有很多,最为常见的有埙、磐、古筝、琵琶、二胡、古筝等,这些乐器表现力各不相同,极具特色。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乐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民族乐器中所表达的独特性,会让歌曲整体变的个性十足。比如王勇在进行《往生》的创作时就加入了古筝、柳琴等民族乐器,而后成为了我国摇滚乐的代表之作;花儿乐队在《化蝶飞》这首歌曲的创作之中,就是利用我国著名的民族器乐《梁山伯与祝英台》来完成的;还有吴克羣的《将军令》,歌曲的取材就是来源于戏曲《将军令》中,在原戏曲中对于大小锣和钹的使用都给予保留,这样将二者相结合古今韵味皆在,也能够更加被观众所接受甚至喜爱。

三、戏曲艺术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

戏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一大类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现代流行音乐中融入一些戏曲的元素也会发生很多奇妙的反应。比如说著名的作曲家姚明[4],他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他来说京韵大鼓信手拈来,所以你在听《前门情思大碗茶》和《故乡是北京》时,就可以听出那充满京味儿的曲调;刘欢的《情怨》、王力宏的著名歌曲《花田错》,还有赵传的《粉墨登场》就是摇滚乐和京剧的有机结合;再比如前几年流行的《新贵妃醉酒》,副歌就是京剧的旋律再结合李玉刚的花旦扮相,古色古香立刻尽显。因此,戏曲艺术对于流行音乐来说是灵感的资源库,利用合适,就可以让歌曲的风格特点得到很好的强化。唱腔也是戏曲中一个丰富的系统,现在的流行音乐也有很多在借鉴这种唱腔,比如荣在《梦北京》中,就有一段京剧唱段,利用京剧来表达“梦北京”这个主题十分的巧妙。还有《反过来走走》,在这首孙燕姿的歌曲中,开场就使用了京剧唱腔,瞬间让人耳目一新,之后的演唱加说唱更让人觉得歌曲充满了戏剧化。

四、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文创作中的作用

我国的民族文化一直都是将文字作为发展的载体,我国从古至今的全部文化大部分都是通过文字来见证的,这是我国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态度。音乐作品是否能成称得上优秀,文本内容也是评鉴的重要部分。所以,在现代的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合中,不仅是音律的融入更是,民族性特征的融合,让听众能在音乐中找到一些民族归属感。可是这说起来异常简单,要做也是相当不好拿捏尺寸的,如果融合的文本过于普通,反而不会受到听众的喜爱,相反可能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感觉。因此,流行音乐创作人在进行两者结合的创作中要注意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在文本的选择上一定要具有特色且典型性强。比如张也老师在创作《枉凝眉》[5]时,就是将元曲和我国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相融合;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运用比较好的歌手就是JAY了。他的《台》,《红尘客栈》都是将歌曲最大限度的古典化,最后形成他自己的一种独特的中国风,并深受青年们的喜爱;歌后王菲《水调歌头》也是由苏轼的同名的词句所改编的。

五、未来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相融合发展

(一)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依存发展。在我国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宋祖英与周杰伦的“英伦组合”就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首次碰撞。在相关的调查中,此节目成为了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中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会是一个双赢结果。传统民族音乐需要发展,现代流行音乐需要创新。两种音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仅能让我国的流行音乐逐步迈入世界级别,还能保证我国传统民主音乐也能长久的发展和继承下去。

(二)融入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音乐在未来的商业性。所谓的流行就是大众,这种音乐不受地域和题材的限制。而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在特定的场合转换心情。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为流行音乐带来了无限的商业性。就比如近几年异常火爆凤凰传奇,这个组合非常受欢迎。其中最著名的就属《最炫民族风》了,这首歌的风靡程度较高,更成为了广场舞大妈的:“心头爱”,不仅如此,就连国外也会将这首歌曲当成健美操训练的背景音乐。下载量和播放量的数据更是惊人。这异常火爆的光环背后和民族音乐的融入是分不开的,将其融入到流行音乐中,确实把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空间扩大了。这也需要音乐创作人在进行歌曲的创作时,也注意自身历史知识的累计。相信不久的未来,我国流行音乐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六、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元素可以很好地在流行乐上得到多种多样的发挥,完全可以把民族音乐中的优美旋律与民族文化运用在流行音乐中。但要注意的是,把握好尺度,不能为了用而用。不能随意扭曲或者修改民族音乐中的精髓,在不同音乐风格上发挥不同的作用,这种就不只是在形式上的模仿。让民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恰当的发挥作用,我国的流行音乐才能够更加具有民族性、特殊性以及审美性。

参考文献:

[1]谢蕴.浅谈流行歌曲创作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5,(11):114.

[2]谢雨辰.浅析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互融性[J].北方音乐,2015,35(13):15-16.

[3]雷琼.浅谈音乐创作表演中的多元素融合现象——以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的民族化情节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6):73-74.

[4]郑洁娜.将流行音乐中的粤剧元素运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以广东地区粤语歌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5,(4):129.

乐元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元素;音乐词汇;音乐灵感

中国分类号:G633.951

一、音乐的表情元素和音乐词汇中的基本术语

确定了讨论对象的范畴,就真正进入了本书的重心,音乐是一种表情语言,那么它有哪些表情元素呢?这些元素又是怎样发挥表情作用的?柯克认为音乐的基本原料――具有固定音高的音决定了音乐所拥有的所有表情元素:音高、时值、音量、音色、织体等等。通过各种因素的对比分析,柯克将音高度量――调性音拉力(具体音高的音关系、音程关系、调性系统)确定为音乐语言的核心,这种拉力与音乐原材料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追根溯源,音拉力来自于震动弦所产生的和声泛音列,单音在和声泛音列中就存在不同地位,这是西欧和声、调性系统的基础。柯克通过对和声的历史发展的考察证明了它们的不同地位跟被人们认知的时间之间存在莫大联系。接着,柯克将调性音拉力的各表现元素一一拆解论述。

1.1大小调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有各自的音阶结构与和弦结构,这两个系统构成了表情的两极。虽然大小调之间的对立意义有时并不总是很明确的,但是,大体上可以断定大调表现的是正面的情感(喜悦、信心、爱情、安宁、胜利等),小调表现反面的情感(忧伤、恐惧、仇恨、不安、绝望等)。大调与小调之间情感表现存在如此大的差别,柯克认为这是调性张力不同造成的,他举了一下的例子来证明。

1.2大三度与小三度:大三度是在自然的和声泛音系列中出现较早的,因此具有某种自然性。在中世纪,它曾被视为一种不谐和的音程而被排斥,这显然是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大三度在表情性质上是与“快乐”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逐渐兴起,基督教压抑人类自然情感的禁欲主义开始被世俗的对个人幸福、快乐的情感追求所取代;缺乏内在张力的教会调式则逐渐让位于具有强大内在张力的大小调式。来源于世俗音乐的大调式的大音阶和大三和弦,本身就具有明朗、快乐的性质,而在其中大三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大三度的表情性质形成对比的是,对构成小调式的小调音阶和小三和弦起决定性作用的小三度,则具有一种压抑、忧伤的性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不少世纪以来,作曲家――包括用小调来表现严于律己的、肃穆的或自我克制的满足的中古时期的教会作曲家――在表现痛苦的情感时,总是在和声上或旋律上突出小三度。”由此,柯克得出如下结论:“‘天然的’使人愉快的大三度和‘反常的’使人痛苦的小三度之间的强烈对比在我们的整个音乐史中被人们不断地利用着。这种对比意味着从愉快的情感突然地转变为痛苦的情感,或反之。……我们现在可以认定,这种表现使人快乐和使人痛苦的效果是大、小三度本身固有的――作为表情的音,它们各具特点。

整个第二章所做的讨论,都是以把音乐整体拆解成各个部分的方法来实现的,柯克很清楚,脱离了音乐整体的上下文,任何调性音拉力、节拍、织体、和声等等都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对于形式分析来说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我们只能通过从整体中将部分分离,才能获得个体音乐元素的表情意义。在第三章里,柯克将拆解开的音乐元素重新拼合,拼合成音乐词汇、音乐术语,主要的考察对象还是以调性音拉力的拼合为主的“旋律型”。这一章中,柯克总结了十六个音乐的基本 “表情术语”(旋律型),以下举几个例子:

大调中上行的1(2)3(4)5,他是大三和弦的展开,作曲家们常常用他以及他的变体来表现一种积极、肯定的愉快喜悦的情感;小调中上行的1(2)3(4)5,与大调中类似的音型相比,小三度代替了大三度,这时,它的表情性质则与痛苦、悲伤、忧愁、怨诉相联系;大调中下行的54321,从遥远的属音经过大三度下行到主音,这种旋律类型表现的是喜悦的情感,痛苦的解除;小调中拱形的5321,低的属音上行六度跳到小三度,再下行经过2级回到主音上来,这种成拱形的旋律音型表现了一种剧烈痛苦的顺受,具有不安的悲伤效果; 大调中的1234565,表现愉快幸福,清新明朗,像想象中天国的圣洁一样。

二、情感表达与音乐作品相通的媒介

一直到第三章,柯克所作的分析依然是对整体中的部分的分析,那么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究竟是如何表情的呢?从部分到整体的考察,让第四章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传达”两个字必然涉及音乐实现的几个环节―――创作、表演、欣赏,一部音乐作品究竟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用以表达作曲家的情感内容 “怎样进入到音乐中去”、又是怎样“从音乐中出来,进入到听者那里”的呢?柯克抽掉了表演环节,假设有完美的演奏家能将作曲家的创作意愿分毫不差地表现出来,就如同作曲家自己演奏自己的作品一样,这个假设让讨论重点落在了创作、欣赏两个环节上。在创作环节上,柯克考察了创作的步骤:某些冲击作曲家的情感的综合体一定是创作的根源,它使作曲家有了创作欲望,也就是柯克所说的“概念”。第二步一个乐思(灵感)在作曲家头脑中浮现,作曲家要抓住这个乐思并将其具体化,这个步骤无论哪个世纪都被人们冠以“神来之笔”的神秘色彩,连作曲家自己的描述都是“进入了我的头脑中”。

三、总结

最后一章音乐语言的广义作用在音乐作为表情术语的观点获得肯定以后,讨论了这一语言能否持续不断起表情作用的问题。在小的音乐结构(如主题)里,“灵感”这一创造性的想象力在形式的领域里将作曲家的情感转化为音乐的表现,那么往下呢?一个大型作品有无数不同的主题、无数不同的组合方式,它们都有持续的表情作用吗?这时,技术和表情的关系问题很显然地被展开了。音乐的形式法则是技术献给音乐的最完美的表达方式,如同文学有文字的形式法则一样,想要表达一种连贯的情感体验就必须借助一种有意义的形式“次序”。这个次序要借助技术来建立,而技术的主宰者是作曲家。“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形式’是指‘表情的形式’,‘技术’是指‘创造表情形式的技术’”。满载情感经验的“灵感”必须委托技术将其展开、扩充为一部完整的大型的作品,而技术作出的连贯陈述也必然带有表情目的,受“灵感”所捕捉到的下意识的情感经验的审核。因此无论是通过“灵感”还是通过技术,这两者很多时候同时起作用,音乐作品是拥有持续的表情作用的。同样,柯克以两个音乐作品莫扎特的《g小调交响曲》、冯・威廉斯的《e 小调第六交响曲》为例证明了一部音乐作品通过技术加工在形式上达到的统一性,是因为它必然在情感上具有统一性。

参考文献

1、《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于润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乐元素范文第4篇

【关键词】长笛音乐;传统文化元素;传承;发展

在中西方民族、文化、音乐融合过程中,作为西方极具代表性的管弦乐器-长笛传入我国,长笛以其独特的音色、意境之美收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为我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迎合了当时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然而,在一味的追求西洋乐器演奏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形式化的、一致化的注重演奏表现力与效果,达不到人们对其多样化、生动化的期许,尤其是无法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契合匹配,在这种形势下的演奏毫无情感与生机,因此,追求融合与传承创新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更好的加入中国当地特色传统元素,推动其发展更广大的舞台,成为一直探讨的话题。

一、长笛艺术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的糅合

长笛是具有独特艺术性的音乐乐器,长笛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其优美动听的音律、宽广的音域、独特的情感传达、使听奏者沉醉其中,这从某种程度上正好切合了我过追寻艺术的意境美,无论是中国的写意山水画、传统书法、中国民族乐器-丝、竹二胡、琵琶等,都在追寻一种意境的传递,这也形成了西方写实,中方写意的艺术分类。长笛动听而兼具情感的曲调与独特的音色,加之追求传统的艺术特色、表现与传递方式,来更好的体现与传递意境之美,弘扬民族元素,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生曾提出“将中国古老的、有特色的东方音乐用新的方法、新的技巧、新的意识,发展到它最高的形式而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民族音乐……”例如我国神话故事七仙女与董永,如何将生硬的长笛嫁接在我国本土特色中?作曲家陈礼旺开始利用长笛独特的音色音律结合中国传统的戏曲黄梅戏独特的花腔,不仅更能体现与表达主人公那情深意切的情感,将初识、热恋、分离幽怨等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烘托了意境之美,营造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情节,使听众能够切身感悟其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其情感的纠缠与命运,这就是民族元素结合的典范,如何更好的实现两者的文化拼接、情境融合、表现手法、技巧气息等处理,依然是一个需要关注与值得探讨的元素。只有根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才能得到更好的认知与发扬。

二、长笛艺术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的方式探究

(一)民族文化教育的传播

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民族的融合与发展,因此要注重对于教学模式的培养,学习西方的长笛要将其赋予到其创作本土化的背景之内,根据其当地的特色更好的体会与感悟长笛所赋予的艺术魅力,然而与要讲长笛更好的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中,就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文化、艺术,达到历史的具体的情境的统一。去开发与尝试不同的艺术拼接的新形势。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提到我国的艺术意境之美,不得不提到的中国传统古诗词,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元素,每首诗词都被蕴含了一定的情境概念,例如对古诗《夕阳箫鼓》的改编,就是两者体现结合的表现。更能深入的了解其所要表现的意境。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掌握不仅会培养学生一定的族音乐情怀情操,将民族的音乐文化孕育到西洋乐器的演奏中来,也会拓宽学生对音乐理解的宽度,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二)传统音乐元素的植入

多角度的看待传统民族元素,一方面它能更广泛的发展与创新了音乐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使得音乐具有丰富的表现性。植入的音乐元素作为一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体现,带有烙印强烈的民族的艺术特色,这种只有将对民族的热爱与情感与综合知识的素养尤其是音乐的基本功能力相互促进,才能体会与领悟到民族发展的独特艺术性。目前对于音乐的发展开始注重节奏的起伏变化,注重多样性,作为传统的我国音乐发展史上却很少存在这种变化,适当的植入,在保持原有艺术形式不变的前提下,使得作品更加的生动与饱满。长笛的音色特点与中国的传统民歌的契合,就要经过丰富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在保持民歌的基础上,利用长笛实现特色与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对表现手法与情感技巧的训练。让其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传统民族元素的植入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的特色文化元素与中国本土化的情感特色、艺术形式,根植与本民族的土壤中。民族文化作为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只有具备独立特色与风格的作品才能久久不息,更好地流传。

(三)民族文化的传承要迎合大众需求市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国对于民族融合的不同政策,允许多种艺术特色共存,也促使了其传承与发扬,社会不同时期,人们普遍对于长笛的兴趣爱好也会相对有所改变,从一味的传承到后期探讨如何与中国文化元素、民族艺术魅力、大众认知感受相结合,到现在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曲目层出不穷,推动了音乐领域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民族元素的传承。,创作要迎合大众、市场的需求,依然是目前需要探讨与长期关注的重要元素。

三、长笛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的意义

音乐色融合作为国际间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之一,通过更好的旋律、节奏、等方式诠释民族的特色,取长补短,互惠共赢,长笛与中国传统元素尤其是跟住与文化地带的融合代表着国际间的互通合作,寻求交流的意愿。民族融合作为一中客观的独立存在,具有这重要的意义,民族融合不是所谓的同化现象,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接受,在其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变,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开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束语:民族元素的传承与融合发展,是目前对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策略,在发展长笛这一音乐的过程中,找到其可以融合与结合的切入点,从而完整且完美的融合在民族的血液中,达到民族大融合。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与特色。使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其审美艺术性与文化传播性。

参考文献

[1]曹能秀,王凌.《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9.

[2]刘超.《独奏曲<夕阳箫鼓>中的音乐内涵与特殊技巧运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乐元素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动画电影 电影音乐 音乐元素 儿童音乐教育

动画电影主要面向的观众是儿童,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会留意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音乐,并接受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对儿童后天的音乐教育起到了铺垫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教育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试析一下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里的音乐元素。

一、《麦兜响当当》中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一)广东童谣――《月光光》

广东童谣最早由内地流入香港,并发展成了现代歌曲,香港是发展广东童谣最活跃的阵地,这也正是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选用了《月光光》这首广东童谣的原因。在电影中,《月光光》被填入了新的歌词,伴奏配器运用了纯中国民族乐器,旋律明快优美,琅琅上口,而歌词又短小精悍赋予儿童容易接受的内容,正好与影片中小麦兜与妈妈坐轮船去武汉时的心情相呼应。《月光光》以新的形式在电影中出现,使小朋友观看后对这样风格的音乐有了最初的印象,甚至被一些小朋友效仿继而得到流传。

(二)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应用的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不是传统的曲艺表演和歌舞表演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而是进行了改变,是由扬琴作为主旋律的演奏,以锣、鼓为伴奏,其旋律欢悦明快,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电影中麦兜和妈妈到武汉闹市区小吃街时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这首曲子,能突出武汉这座城市的喧闹和繁华,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平静祥和的生活。在这里引用更加深了大家对安徽民歌的印象,特别对儿童,这样的旋律一旦响起,大家都会在脑中形成一种安乐祥和的城市生活的画面,也能使小朋友对音乐的魅力有所了解。

二、《麦兜响当当》中的西方音乐元素

(一)钢琴曲――《土耳其进行曲》

在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当时正风行“莫扎特效应”,麦太想通过后天的努力让麦兜把先天的不足给挤出去,让麦兜去大学恶补莫扎特,影片采用的是莫扎特的作品中最耳熟能详的《土耳其进行曲》的插部一,a小调主题。此段欢快明朗的钢琴独奏,与电影中的所谓“莫扎特效应”相呼应,同时与影片中让人捧腹大笑的画面联系在一起使影片拥有了更大的趣味性,也可以激发小观众对《土耳其进行曲》有最初步的认识,由此引发对西方浪漫主义古典音乐的启蒙。

(二)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中,麦兜是一个不聪明但是很上进善良的好孩子,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让家长对不聪明但上进的孩子给予鼓励,平等对待。在不同于《土耳其进行曲》的音乐风格之外,《丰收之歌》(丹麦民歌,是庄稼获得丰收后,农民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他们一起编创的民歌)更具有北欧人民的性格,他们热情勤奋,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欢呼雀跃,创作出贴近生活的音乐。影片中麦兜在武当山经历了成长开始认真学习太极时,《丰收之歌》以悠扬轻快的背景音乐的方式导入,贯穿了他学习的整个过程。麦兜虽然不聪明,但他克服各种困难,一直坚持到最后,毅力超过了比他聪明的小朋友,这对他来说,就是一种很大的进步,是一种收获,而这时引用丰收之歌正好与麦兜的收获相符合。

三、中西方音乐结合的意义

(一)对儿童的影响

1.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电影中运用的童谣、安徽民歌,都用的恰到好处,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喜剧趣味性,而且对民族音乐的改编让成人都叹为观止。尤其是麦太去拍广告时根据安徽民歌《牧羊姑娘》的曲子重新填上了令人爆笑的歌词,加上滑稽的画面,让孩子在观看影片的同时就能和音乐互动起来;在麦兜去大学接受补习莫扎特时,孩子们一定会对这些画面以及轻快的钢琴曲产生兴趣,远比单纯去听这些音乐有兴趣的多。

2.提高整体音乐素养。影片《麦兜响当当》抓住了动画片的配乐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的认识这一特点,结合了中西方的元素,运用了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广东童谣《月光光》以及舒伯特的钢琴小曲《音乐瞬间》、莫扎特的《第二十一号钢琴协奏曲》等,使小朋友们在观影时不仅了解我们中国的音乐,同时也了解西方的音乐。如舒伯特的《音乐瞬间》在影片中被改编成了麦兜的主题歌《麦兜吃鸡》,看过影片的人都知道麦兜最爱吃他妈妈麦太做的“快快鸡”。当儿童对这首作品耳熟能详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电影等儿童感兴趣的情节加入到课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舒伯特和《音乐瞬间》就不难被学生记住了。

(二)对中国动画电影的作用

1.避免中国动画电影音乐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我国过去动画电影音乐太过民族化,没有注意吸收国外动画电影音乐的优点,如电影《葫芦娃》、《三个和尚》等的音乐走向了全民族化的极端,后来中国动画电影又都仿照比较成功的美国迪士尼动画音乐的特点,使我们中国的动画电影音乐又走向了完全西式的另一个极端。而《麦兜响当当》的配乐不仅应用了我们中国本族的元素,还加入了西方的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西方民歌等等。这种中西方音乐结合的形式,也会为中国动画电影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避免会向全民族化和完全西方化的两极端发展。

2.有助于中国动画电影更好地走向全球化。一个动画片要想推向世界,其音乐元素是很重要的。动画电影音乐要在多元化发展中凸显出我们民族的个性,这样才能迎合世界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中国动画电影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才能在世界动画电影音乐中占有一席之地。动画电影《麦兜响当当》里的音乐元素正符合多元化的发展,并凸显中国的民族元素,受到了电影界的一致好评,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四、结语

在动画电影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注重电影音乐元素的多元化发展,避免其走向全民族化或全欧美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音乐多元化的教育,培养儿童对音乐独特的兴趣并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 鲁成文.慰藉・救赎・解放――古典音乐之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乐元素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真人秀 娱乐元素

娱乐性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基本属性,娱乐效果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基本要求,娱乐元素是综艺娱乐节目的基本方法。《辞海》中对“元素”的释义为:“组成集的每个事物成为该集的元素。”《现代汉语词典》将“元素”释义为“要素”,即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娱乐的释义为:“娱怀取乐,欢乐。”①我们可以将“娱乐元素”的含义归纳为:在娱乐节目中,能够使观众心情舒畅、愉悦的必要因素。

一、主题结构元素,搭建节目框架

(一)主题选定,把握时代脉搏。

当今时代,作为社会组成的主体,人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渴望找到一种能够疏解压力、放飞心灵的渠道。而这为真人秀节目的诞生创造了机遇。回顾成功的真人秀节目,无一不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典范。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把握的是在当今快节奏的情况下,青年男女忙于工作,疏于交友的现状,解决的是男女相亲交友的大问题;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节目,把握的是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情况下,人父人母与子女较为疏远的现状,解决的是当今社会的亲子问题;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节目,则是给非专业类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它平实质朴,在全国范围激起了较大反响,节目也经久不衰。综上所述,一个成功的真人秀节目,必须与当代时代相契合,它选择的内容未必是“高大上”,但它对社会的进步肯定起着正能量的作用,产品的社会需求市场很大,这是真人秀节目成功的前提。

(二)内容结构设置多样化,善于掀起。

1.节目内容的真实性

真人秀的综艺娱乐节目其特殊性在于“真”。如《爸爸去哪儿》、《两天一夜》、《Running man》等真人秀娱乐节目,其播出时的节目虽是经过后期制作的,但其整期所拍摄的素材却是嘉宾们的现场真实反应,编导并未于节目录制前将录制内容告知嘉宾。这样的真实性考验着嘉宾们瞬间反应的能力,考验着编导编排节目的全面性,也考验着摄像拍摄录制的能力。室外的真人秀节目,让观众心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大明星们,真实的存在于自己身边。有哭有笑,有失败有成功,有恐惧有坚强,这才是真实的人。

2.节目内容的平民化

近年来,真人秀节目的平民化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波不小的选秀。如2005年的夏天,由湖南卫视主办,上海天娱传媒公司运作,“蒙牛”冠名的《超级女声》平民选秀节目,在数月的时间里,占据了电视市场里较高的收视率、广告报价以及热烈的媒体讨论。在随后的数年里,《中国好声音》、《我爱记歌词》、《谁是英雄》等选拔比赛性质的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这些节目有着较高的收视率,也正是因为节目的平民化,让观众真切地感到所谓的明星就在自己身边,真实而又贴近。

3.节目内容的未知性

无论是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或是真人秀节目的观看者,都需要一种动力性目标,驱使节目中的参与者去主动行动,而且这种行动的主动性越强,对目标的渴望越强,故事的吸引力也就越强,观众的观看欲望也会越强。因此,故事的目标就作为一种悬念,推动参与者和观众与节目的进程捆绑在一起。在真人秀中,参与者和观众的目标是确定的,但是优胜者却是不确定的,这正是真人秀魅力之一。②因此,在真人秀的节目中,参演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但他们的表演大都是在本色出演,真实而又自然。

二、人物设置元素,节目“活的灵魂”

(一)主持人掌握航线,控制节奏。

节目中,不管是一人主持还是多人主持,都一定会有一个主要控场的人物,如《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孟非,《芝麻开门》的主持人彭宇,《快乐大本营》中的主要主持人何炅,《天天向上》中的主要主持人汪涵……他们在节目中起着穿针引线的核心的作用,气氛冷时需要加温,热时需要降温,节奏快时需要拉慢,慢时需要加速,板块与板块的串联,人物与人物的沟通等,这都是主持人在节目的蓝图里需要带领走过的航线。

(二)嘉宾填补空白,完整节目。

嘉宾的设置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性别的设置、性格的设置、人数的设置、背景的设置等。以韩国综艺真人秀节目《Running man》为例,这是一档室外的真人秀节目,其固定嘉宾(包含主持人)一共有7人,6名男性,1名女性,他们的职业以歌手、主持人、演员为主,年龄最大的池石镇于1966年出生,最小的李光洙于1985年出生。这样的嘉宾队伍,在其设置上就已经可以找到些许的看点,如男性对女性的照顾可以制造出爱情的看点,都是明星的他们可以制造出普通人的看点,节目输赢不分年龄,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可以制造出矛盾的看点,同时,7人的长期团队可以制造出家族的看点。嘉宾是完成一期节目的灵魂,节目是否欢快、是否感人、是否发人深省等都由嘉宾的整体表现来决定。

三、视听技巧元素,节目的点睛之笔

(一)第三方叙述,不一样的视觉呈现。

1.关键场景,字幕强化

镜头是由一帧一帧的画面所组成,尽管有着0.1秒左右的视觉滞留时间,但不经意间观众就有可能会错失某些重要的信息。而字幕可以适时的出现在屏幕上,圈出重点、放大细节,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引导着观众的情绪,亦或是为下面的剧情发展做出铺垫,设置悬念。

2.转换场景,顺接自然

综艺节目中有许多的场景转换,如湖南卫视的节目《我是歌手》中,录播大厅与嘉宾等候室的场景切换频繁的出现。而在真人秀的综艺节目,尤其是室外的节目中更为常见,有时一期节目的线索并非只有一条,不同场景之间的不断切换会让观众出现混乱,因此字幕的出现在这里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清楚的交代了每一个场景以及在这个场景里嘉宾所要做的事。

3.微小场景,缜密细节

上图为韩国综艺节目《Running man》于2014年3月16日播出的节目,画面中刘在石、李光洙等人正在床上跳舞,站在门口的哈哈正控制着灯的开关。此时的字幕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指示着观众清晰的看见哈哈的动作。室外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并非像电视剧、电影或是室内的综艺节目一样,有着机位的调整、事先的彩排,临时发生的事情来不及将镜头调整到一个最佳的角度,因此字幕在这里就可以指出更多的细节,并做出补充与说明。

(二)音效制作,听觉上的又一冲击。

1.有特点、冲击力强的主题音乐

如果节目里有这样一首歌,能够在它响起时,让大部分人都想起这档节目,那么这首歌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节目的代言人之一。正如江苏卫视的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中,男嘉宾的登场音乐《Can You Feel It - Big Ali Edit》,随着音乐一起响起的,不仅是观众内心激动与期待的声响,更是“非诚勿扰”这一节目品牌的声音。

2.烘托气氛、激励互动的第三方音效

我们时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由观众发出的笑声、掌声、喊声,亦或是后期剪辑时加入的”叮“、”嘭“等诸如此类的响声。大部分这样短促而频繁的音效是由工作人员后期剪辑时加入的,其目的是与现场发生的事情相配合,同时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笑声是为了烘托现场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叮“的响声是为了起提醒,吸引观众眼球的作用……真人秀综艺节目是没有一词一句完全固定的台本,因此嘉宾与主持人、嘉宾与嘉宾之间的互动都具有偶然性、不可预测性,后期音效的制作可以让呈现在屏幕上的节目变得更为生动,更能够抓人眼球。

四、剪辑编排元素,线到网的编织

(一)合理流畅、符合逻辑。

后期剪辑需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符合生活逻辑,符合最基础的影视视听语言规则,条理清晰自然,合理流畅,无技术上、质量上的错误,画面连贯,声画对位。真人秀综艺节目时常分为多条线索进行拍摄,同一时间需在不同地点录制不同内容的节目,因此在剪辑时一定要注意逻辑,防止出现时间以及思维逻辑的混乱。

(二)设置悬念、勾起求知。

后期的剪辑并非一定按着时间发展顺序、因果顺序来进行剪辑,有时在即将揭晓结果时,插入另外相关的、符合逻辑的画面,或是节目的开始首先在结果处设置悬念,接着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剪辑,这样悬念的设置都会大大增强观众的求知欲,激起观众的兴趣,如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2013年12月13日播出的节目中,五位爸爸进行化妆,测试宝贝们是否能认出自己的爸爸,而在剪辑的过程中,在宝贝们独自完成任务时就已设置了悬念,让观众更加期待事情的发展。

(三)插叙重复、增强效果。

俗话说:重复就是重要。而在影视的剪辑原则里,似乎也不例外。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于2013年10月11日播出的第一期节目中,田亮曾在节目里说过:“我是一位慈祥的爸爸”,而在2013年10月18日播出的第二期节目中,由于Cindy(田亮的女儿)不停的哭闹,田亮濒临崩溃,束手无策。而剪辑组在做后期时,有心的把田亮的这句话不断的插播在田亮无奈的时刻,这样的重复剪辑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成为了节目播出时的一大看点。

注释:

①马静.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性及文化价值探析,16.

②尹鸿.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现代传播.双月刊,2005,5.

参考文献:

[1]马静.电视娱乐节目的娱乐性及文化价值探析[J].辽宁大学,2011.

[2]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5):47-52.

乐元素范文第7篇

关键词:音乐 影视作品 运用

每一种艺术的性质和要求在和其他艺术进行综合而其综合作用的时候能够产生重大的变化,当人们发现音乐与影视结合,带给观众的是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时.音乐元素逐渐成为了对画面与镜头的另一种艺术语言的诠释,它具有单纯的声音语言无法比拟的表现力,在影视作品中体现着二者在艺术表现中合力的同时,随着影视艺术的发展已经成为关系到影视成败重要的艺术形式。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元素不是简单的、被动的陪衬画面,而是对画面的补充、深化和烘托,在对与剧情的发展、主题的揭示、人物的刻画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影视制作分工越来越精细化的当今,大批的作曲家专门为影视作品制作独立的影视音乐,融入了影视的内容与结构,将音乐语言与镜头语言结合起来,使本来就具有独立表现能力的艺术形式更加具像化。并以音乐自己的特性在影视作品中激发观众的联想,在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使得影视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一、叙事

独立的音乐艺术形式在叙事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主要取决于听众的欣赏水平、思维习惯等主观因素。然而一旦画面参与进音乐之中,音乐这种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就会立即变得具象而且变化多端了。乔・柯恩指出:“在某此情况下.画面的‘原来’涵义是非常薄弱的。人们便改为注念‘音乐’:只要音乐真正地同画面相配,那么,画面就能真正从音乐中获得它最好的表现,甚至是它最好的启示力。”由此可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参与了影视作品的叙事的。就在影视作品中的叙事功能而言,主要表现在揭示作品主题与推动情节发展上。

在影视艺术音乐语言的叙事过程中,一般根据剧情和画面语言长度,采取分节、分段的叙事法则,力求揭示影视作品的主题,其中主题性的音乐常常能够概括影视剧基调,导演、作曲等创作者常用它来表达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风格流派特征。一部片子的音乐是服务于整体构思而不是但按某个情节来设计的,它的存在,使影视作品观点鲜明,并极具表现力。

电影《阿甘正传》的导演就不采取更多对白,只通过简单的几首歌曲铺陈了剧情的发展,用音乐这条暗线揭示了电影的主题。珍尼与阿甘分手去旧金山,用《旧金山(别忘在头上插朵花)》和《变变变》两首歌曲描述他们两人惜别分手的场面:在越南战场中,阿甘给女主人公写信时,响起了《加利福尼亚之梦》,意在表达一种美国国内年轻人对精神生活自由和满足的愿望,契合了远在越南战场阿甘的内在渴望回到家乡的愿望。一群士兵在越南前线的无人的森林中缓缓前行时,一首《它有什么价值》中唱到“这儿什么都没有发生”时与镜头完全巧合,导演用音乐去揭示了影片的反战主题,并引导了观众的情绪。配合电影情节中的叙事。

二、抒情

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这样说过:“音乐是感情的速记。”可见音乐能同时表达情感的内容。又表达感情的强度。因此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又一个重要的运用就是抒情。这里的抒情所指的不仅仅是烘托影视艺术中的剧情氛围。同时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与形象的塑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影视中情节的环境变得更加令人可信,强化影视作品的感染力,增强戏剧效果,而且作为一种渲染影视气氛的音乐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真实感。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主题歌,插曲,背景音乐等。主题歌一般是一部影视剧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可以以特定的风格和凝练的情感表现出来,充实剧中人物形象,展现特定的历史氛围,表现生活中的某种情怀。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就是以一个浑厚的男中音娓娓道出悠悠的千年往事,唱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人物,和千百年来人们对历史的评说。在电视剧《红楼梦》里十几首插曲个性鲜明的唱出了剧中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枉凝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唯美的描绘了贾林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曲调凄婉、哀伤,如泣如诉的歌颂了二人的凄美爱情预示着他们悲惨的结局。

音乐在影视作品中表达感情的基本元素也非常之多:音色、节奏、速度、旋律、力度、和声、调式、配器等。不同音乐元素的运用为影视作品营造了不同的氛围,抒发了不同的情感,暗示了人物不同的心理活动。其中节奏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比如说《卧虎藏龙》中“月夜打斗”,中鼓与小鼓由缓而急,紧密迅捷结合中国武术的内涵。调动观众的紧张情绪,配合了两位女主人公追逐打斗的场景。渲染了影片气氛。节拍的强弱则塑造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起伏,如影片《魂断蓝桥》中的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该旋律多用附点.使某些字、词加重,造成迭宕的感觉,描绘主人公跳舞时悠扬自在的心理感受: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歌,部分也运用了附点,这些都恰到好处地与人物的情感熔为一体,使人感觉更像是一种深情的呼唤和一种深沉的留恋。

三、激发想像

在信息传播发达的当今,一部影视作品是否优秀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够引发观众思考.形成与观众互动效果。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其特性之一就是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加强体验式的感情效果,而幻想也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特征。音乐元素这种主观性的艺术形式运用在影视作品中,可以寄托影视艺术制作者和欣赏者的无穷无尽的遐想,投射人们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和对未来美好世界的痴情和向往,同时增加影视作品的传播效果。

乐元素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民族音乐;电影;元素

民族风音乐很久以来都是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中的一个分支――电影音乐无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代,一批又一批创新风格、创新体裁的电影音乐纷纷出现,中国电影人将本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代出现的乐器相应运用到电影创作中,这其中包括二胡、鼓、唢呐、琵琶、古筝,等等。在中国电影作品的配乐中,很多都包含了具有典型古典情韵的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这为电影中刻画人物形象和营造场景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

纵观世界电影,从无声到有声再从黑白到彩色,或是从胶片到模拟,多年来,电影创作者们都在尽可能地发挥电影的综合传播优势,他们将用庞大的中华文化作为依托,这种艺术风格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元索在电影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听觉传播作用,这一点,在近几十年来的电影作品中十分突出,华语电影中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传统音乐之风。

善于将民族音乐应用于电影中的作曲家赵季平曾说过,并不是在电影中用上一、二件民族乐器就能算是民族风格了,民族风格的最根本是民族素材的整体应用,用来表现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中国的传统音乐本身已经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在华语电影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导演将作品与传统化、中国化、民族化相关联。民族音乐在电影创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地位也随之上升。正如电影音乐大师伯纳德・赫尔曼所说,音乐在银幕里的运用,挖掘并强化了角色的内在性格。它将整个画面场景都笼罩上了一层特定的气氛,可以是恐怖、壮丽,还可以是欢乐、悲惨。电影中平平淡淡的一次对话经过音乐的衬托会产生诗意效果。由此可以看出,电影音乐是联系银幕和观众的一条纽带,它将所有的电影效果统一成一种奇特又完美的体验过程。

著名导演张艺谋先生的部分影视作品里就运用了很多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成绩不菲,这也正彰显出中国民族特色音乐在影视音乐世界中将要掀起新一轮的。

一、《十面埋伏》中的琵琶曲的独特

《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的琵琶曲之一。张艺谋导演直接取用曲名作了电影名字。电影中琵琶的运用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战斗,刘邦曾运用“十面埋伏”阵法将西楚霸王项羽打败。过去的终将成为历史,而根据流传下来的曲谱,人们将整曲一共分成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政,乌江自杀,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13个部分。此曲作者运用了大量演凑技法描绘出了刘邦在大败项羽后军队凯旋的威武雄姿。

《十面埋伏》里的主要乐器――琵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自唐代以后,不论是琵琶的样式还是演奏技法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经归纳,琵琶光指法就有五六十种之多:“右手指法分两个系统:(1)轮指系统;(2)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1)按指系统;(2)推拉系统。”琵琶曲又分为武曲和文曲:所谓武曲,往往是在弹凑时运用右手的技法较多。而文曲,则是运用左手的技法较多。《十面埋伏》中,丰富的琵琶演奏技法对战争场面的烘托起到了高度的艺术感染作用,随着悠扬的琵琶声响起,我们既可以听到细腻而温婉的文曲,也可以听到肃杀力极强的武曲。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由二胡与琵琶协奏而成的汉朝《佳人曲》也被应用于剧中舞蹈作配乐。此曲被用来对人物形象进行描绘,配曲里的佳人形象与电影中小妹的形象相互衬托,南方佳人往往形象艳丽妩媚,北方女性多晶莹剔透。北方的佳人众多而小妹是在万千佳人中独立的,拥有绝世的容貌。这位佳人不屑与众庸女为伍,却无法在世间寻找到一位真正的知已。片中她独依栏杆时,眼神中的哀愁表现的不仅仅是她的超世脱俗,更使小妹的楚楚可怜,深深地打动人心。音乐所表达的佳丽美人形象与导演所要塑造的小妹形象相互呼应,她高傲纯洁,为情感愿意抛弃生死。影片在此时以委婉的琵琶曲表现出小妹的细腻温柔又略显一丝哀愁,暗含了无穷的韵味,小妹这一人物形象被塑造得如在眼前一般。高尔基曾经说过,不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任何艺术都用来启发人们的某种感情,培养人们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态度,音乐也是如此。乐器琵琶演奏出的音乐细腻、委婉、动人,这一点在《十面埋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使音乐与影片中神秘的气氛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琵琶曲同样恰当地渲染了情境,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电影着重于“埋伏”这两个字。当年楚汉两阵在垓下大战时,汉军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大败楚军。音乐中琵琶曲铿锵有力,对杀机四起的场景进行烘托,两三声弦语的开场烘托出一番山雨欲来之势。乐曲逐渐由转至低谷,急转后,影片中的伏兵出现,观众眼前便出现两阵人马焦灼的对弈状态,紧接着急促的琴弦声将楚霸王败相展现得淋漓尽致。琵琶曲渲染战场的氛围是十分恰当的。电影中,张艺谋曾邀请有十多年电影配乐经验的人士加盟,很多音乐人将东方文化殊的音乐元素运用到作品中,此时高水准的琵琶演凑奇崛却不生涩,震撼却不突兀。

电影《十面埋伏》中,民族音乐元素自身给观众展现了一幅亮丽的新画面。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影视音乐拍摄过程中的应用推动着影视的发展。

二、从《三枪拍案惊奇》到《山楂树之恋》

在《三枪拍案惊奇》中,主题曲选择秦腔片段,展现陕西最经典最上口的旋律。张艺谋导演在影片主题歌《我只是个传说》当中的亲自献唱几乎倾倒了所有观众。张艺谋曾在访谈中透露,在与作曲人商量音乐创作的时候特别强调了电影将要呈现的视觉形象是“红男绿女”,希望音乐可以将这一形象画面展示得更出彩。这一点我们可以在配曲《我只是个传说》所体现的多样化风格中感受到。《我只是个传说》曲调上特有的西北地域的苍凉豪迈风格,给人的感觉如同西北人民的淳朴、阳刚。导演还专门为磅礴大气又轻灵古朴的歌词添加了时尚元素――演唱者特有的地方语言,将平民幽默微微带出。曲作者赵麟创造性地运用RAP的感觉,但风风火火的乐曲还是迎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听觉需求,张艺谋用陕西大俗话对“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的演绎将民族地域风情推到了极致。

2010年,最受大众瞩目的电影莫过于《山楂树之恋》了。影片中只用了一首插曲,出现在全片结尾处。这首歌根据前苏联老歌《山楂树》改编而成,很多人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整首曲子在美好的回忆中透着淡淡的哀伤。《山楂树之恋》的音乐持续35分钟,音乐线条简单,旋律纯情又略带忧伤。在电影音乐中大量运用了民族乐器――古筝,从开始单纯优美的古曲开场直到最后的忧郁和沉重感,令观众情绪与剧情同步。影片中最感人的部分由熟悉的旋律悠然带出,让人顿时心生感慨。从开场,古筝独奏的弹拨方式就避免了过于缠绵悲伤的情绪,呈现的却是阳光与青涩的质感,只是到后来慢慢加入了弦乐,才对悲伤的男女主角感情部分稍事渲染,但是又没有过分夸张,点到为止。这首老歌用古筝的独特性生动地配合着《山楂树之恋》的情绪。

三、从《大红灯笼高高挂》到《英雄》

张艺谋曾这样说:“我想要的风格是扎根在我们中国老百姓骨子里的东西,那些东西都‘俗’,可民俗的才是最雅的。”他的其他作品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英雄》等也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民族音乐元素。《大红灯笼高高挂》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中人生景象,《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基础音乐内容是由京剧《西皮流水》的引子加工而成的,在音乐的应用上带有许多戏剧性特征,非常规的构思。剧中运用了多次京剧紧锣密鼓的打击乐,没完没了的西皮流水,加上步调紧逼的女声合唱,压抑又具恐惧感的音乐诠释着电影中封建社会下特殊家庭人性的扭曲。“音乐在影片中不完全是托举和陪衬,还承载着一定的表意功能,它们伴随着颂莲命运的变化适时出现,没完没了,仿佛是人生悲剧的循环往复。”秦腔,民间又叫乱弹,始于西秦腔,在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等地十分流行。秦腔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由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张艺谋早年间拍摄的《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每次出门告状,都被配以画外声―― 一声秦腔叫板“走哇――”,使剧情结构紧凑清晰,同时抹上淡淡的地域色彩。近期电影《英雄》,张导以我国历史上英雄辈出的战国末期为时代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虚构出幕幕动人心扉的感人画面。配乐方面运用了大鼓、小锣等各种乐器,民族风格十足的音乐与西方小提琴的参与使整个影片充满深远、阳刚、沧桑又不缺乏浪漫的感觉。

四、结 语

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数千年的深厚底蕴给我国电影音乐的制作提供了极强的生命力基础。电影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已经成为音乐文化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整个音乐文化中重要的分支之一,电影音乐成为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影视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以及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步繁荣,电影音乐正在一步步走入它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给中国电影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审美心理使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为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实践提供了无尽的源泉。

无论是张导的《十面埋伏》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再到《秋菊打官司》,电影配乐中的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配合相应的视觉画面,使电影的地域乐彩、民族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刻画更加入木三分。

今天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影视市场国际化的当前,我国的电影不容易在电影制作规模、常规技术、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与美国好莱坞或欧洲影视竞争进而被世界认可,世界各国电影受到好莱坞的强劲挑战,而从出于保护民族电影产业、捍卫文化多元性和坚持民族价值观念的考量,我们可以采用人物角色、人物造型、风格与音乐方面的民族特色来表现自身独一的民族特性,惟有此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在国际电影中的地位。张艺谋一辈优秀导演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使音乐展现出灿烂悠久的中国特色音乐文化,使其焕发出亮丽的光辉。

音乐无国之界限,音乐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地球上不同国家人民所共通的。又因为有着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个性的不同以及文化氛围等各不相近,不同民族的音乐表达都有着很大的区别,音乐具有十分强烈的民族性。从张艺谋导演的《十面埋伏》到《英雄》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音乐元素在影视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潮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以本民族音乐为根基,国际化、多元化的音乐配乐影视作品正朝着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

[1] 孙献韬,李多任,主编.中国电影百年1977―2005[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3] 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下)[J].交响,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