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桩基础

桩基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桩基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桩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沉降;桩基础;承载力

随着高层建筑和体型复杂建筑的发展,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传统的桩基础设计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学科的发展,桩基础设计思想有了很大突破。这些思想首先源于研究在减少天然地基的总体沉降问题,认为群桩和承台下同承担建筑物荷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所谓减沉桩、疏桩、复合桩、塑性支承桩等桩基础设计理论,这些理论是以总体沉降为主要控制因素,采用少量桩来协助天然地基以减少其沉降或弥补其承载力的不足。

1977年英国的Burland教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9届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会议上,做了《结构物和基础的性状》的专题报告,指出在天然地基强度能满足设计荷载的要求但沉降却过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少量发挥极限承载力的桩以减少基础沉降,并将其称为“减少沉降量桩基础”。一年后Hain和Lee等人采用Poulos的弹性理论及理想弹塑性模型也得出了建立竖向刚度较大的桩—土复合桩基并不需要很大的桩数,桩数的进一步增加对减少最大沉降和差异沉降的作用非常小的结论。但目前为止将这一设计思想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少在工程上得以应用。

Poulos在屈服桩基础的方法上提出了可以考虑让桩完全发挥极限承载能力,桩仅是作为减少沉降所采用的构件,并称其为“piled raft foundation”,以示与传统的“pile groups”的区别。他认为由于筏下土体过于软弱时,使筏板能提供的承载力十分有限,不适合采用这种设计方法。

相比于国外桩基础研究的发展,我国的桩基础理论发展也在快速的发展。1979年,我国岩士工程界前辈童翊湘在探讨上海软土地区桩基础设计经验时就提出了基于群桩基础工作机理的分析理论,形成了分不同情况按沉降设计桩基的初步想法,指出桩土相互作用的应力对计算桩基下沉量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同济大学开展了桩土相互作用课题的研究,杨敏等在1988年研究了在桩基础设计中减少桩数节约造价的问题。研究中指出了如果桩数是受沉降控制的,则在地基强度满足荷载条件下,减少用桩数量只会对基础沉降有影响,不会引起建筑物的使用,并于1989年开始在上海的多层和小商层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中应用沉降控制概念进行工程实践,实践表明根据该理论能够有效地减少工程造价。此后杨敏等人经过10多年的对桩土相互作用、软土地基变形控制等有关课题的研究,于1998年提出了减少沉降桩基础的设计理论,其只要思想是基础中的桩除承担部分荷载外主要还是起减少和控制沉降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将控制设计值确定桩数和桩长的设计方法。1983年华东电力设计院在桩和承台共同作用的报告中再次指出,在软土中进行基础设计时充分利用桩和承台板的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桩基础的承载能力和减少沉降,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计算式。上海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黄绍铭、裴捷等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软土地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设计方法,根据在上海康健新村原位观测得到的实测数据,提出了基于Mindlin解的Geddes应力公式计算土中应力,再用分层总和法计算沉降的设计理论。

宰金珉提出了复合桩基的设计方法,综合分析了沉降控制复合桩基非线性工作性状的基础,指出应用复合桩基设计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天然地基承载力满足率指标大于0.5,如果小于0.5则还是沿用常规桩基础设计方法,同时提出在整体承载力和沉降量双重控制下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的方法,其设计原则为:在总体安全度K大于2和总沉降小于允许沉降的双重控制下,单桩近似取用极限承载力。另外将“复合桩基”定义为以大桩距(5~6倍桩径长以上)布置的底承台摩擦群桩或端承作用较小的端承摩擦桩与承台底同承载的桩基础。1994年上海市地方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240294将减少沉降桩基础的桩基础设计方法收录在规范中,并取名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1993年蔡杉龄对深厚饱和软黏土中薄硬夹层作桩基持力层做了研究,引用了板带强度计算理论,经过计算分析,得出了薄硬夹层可以作为扩底桩的桩端持力层的结论。

温州建筑设计院管自立工程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提出了基于充分利用浅埋硬土层良好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建立了疏桩基础设计思想。指出饱和软土地基中存在一个“最佳容桩量”,在这个容桩量进行设计时建筑的沉降最小,从而对由传统桩基设计确定的桩数和间距进行精简和疏布。

在高层建筑超长大直径灌注桩的研究上,张忠苗、汤展飞等对杭州某长45m的试桩的进行了实测,认为桩端沉降量对桩侧极限阻力有很大的影响,并定义桩端沉降量达到约2mm所对应的桩顶荷载为极限阻力值。通过分析指出按各层摩阻力平均值用一般静力经验公式来计算桩侧阻力是不正确的。楼晓明、洪毓康、陈强华对群桩基础地基中的竖向附加应力性状进行了研究,指出等代深基础法Boussinesq公式确定的附加应力要比桩端以下附加应力大得多。并且随着桩长度的增加,基础面积随之减小,下卧层中的附加应力系数也逐渐变小。

桩基础范文第2篇

承包单位: (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因建设需要,委托乙方承建打桩工程。为明确双方各自的相互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国家工商管理局和建设部颁发的(gf-91-0201)《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双方经充分协商,特订以下合同条款,双方共同信守遵行。

第一条、 工程名称:

第二条、 工程地点:

第三条、 工程内容:

1、单桩深度暂定 米,共约 条,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n,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为 kn。

2、本工程乙方包工包料,包打桩人工费,包施工用电缆,包质量、包工期、包安全、包普通桩尖、包焊条等辅助材料。

①打桩单价:ф500桩按 元/米,此单价含桩管材料费及辅材费、人工费、施工用水电费、普通桩尖( 元/个),含税金。如使用标准桩尖,价格另议。桩接头采用焊接接头,接头不宜多于3个3。

②竣工结算时,按实际施工量计算,单桩计算方法,从自然地面计算到桩尖。送桩深度要求,以甲方工程部及监理公司现场书面通知为准:送桩深度不得超过甲方书面通知送桩深度1米或露出自然面以上,所产生费用由乙方负责(指浪费桩或送桩过深产生的接桩费用)

③工程结算以甲、乙方双方确认的最终结算为准。

第四条、施工工期:

1、自试桩之日起计 个日历天,要求桩机在 年 月 日前进场施工。并于 年 月 日前完成全部打桩施工任务,如工期不能按期完成,每迟一天罚款合同总价的1‰,总额不超过合同总价的10%。

2、如因政府停电、设计图纸变更影响施工进度,遇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时,如因台风、暴雨造成停工,导致乙方出现停工、窝工24小时以上,经双方协商,签证,工期方可顺延。

3、因其他意外情况的停工,双方应共同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其损失由责任方负担,由于停工,窝工原因而造成损失时,属甲方责任的,工期顺延,窝工半天起开始签证,窝工的桩机按每台每天1000元补尝。属乙方责任的,由乙方自行赶工,乙方原因造成工期拖延,每延迟一天罚款XX元。

第五条、付款方式:

(一) 乙方须持有加盖公司财务章收据及发票支取工程款。

(二) 乙方在保质量的基础上,甲方同意以下付款方法:

1、甲方在收到乙方进度款报表后应在七天内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并及时支付进度款;

2、打桩完工,桩测试合格付到总工程进度款的70%;

3、余下30%工程款于桩基础验收合格三个月内支付清。甲方须在乙方打完最后一根桩的三个月内完成桩基础验收工作;验收时间越过三个月,甲、乙双方视桩基础为合格工程,并同时支付工程余款。

第六条、承包方式:

1、技术要求:根据设计图纸和地质资料,乙方确保单桩设计承载力,以静载法检测抽样试验结果为准。试桩合格,费用则甲方负责;试桩不合格,费用由乙方负责,并保证返工合格为止,一切费用由乙方承担,并赔偿甲方相应的损失。

2、税金负责:由乙方负责,本工程价格为含税价。

3、水电费负责:由乙方负责。

第七条、甲方责任:

1、甲方监理公司应委派人员驻工地负责工程质量进度进行监督签证。

桩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基基础;桩基础;施工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47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基基础和桩基础概述

用来连接建筑物和地基的枢纽就是土木工程建设中所说的基础。地基指的是在兴建建筑物时,岩土中某一范围内由于建筑物荷载导致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这部分岩土体就叫做地基。地基一般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类。天然地基主要由本身地质构造构成,辅以适当的人工改造,有时不需要进行处理就可以把基础直接放置在上面,天然地基一般较浅;当天然土层的土质太软或者地质条件很差时,就需要进行人工加固或者处理,这样人为建构起来的地基,一般埋深会比较大,从而可以用深部的坚实的土层来作为荷载支撑,也就是土木工程中所说的桩基础。

二、影响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容易对房屋建筑地基基础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各类地基基础的缺陷,以及其对建筑物安全、使用和耐久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地基基础和结构的变形,包括变形数值的大小和整体的发展趋势;

(3)建筑的上部结构对其地基基础的变形能否很好地适应,包括整体性、使用要求和安全性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的适应性;

(4)地基的处理技术的选择。

三、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及问题

3.1 几种较常见的地基基础处理技术

上面表格中所呈现的四种技术即为地基基础处理中采用最多、最为常见的处理技术,它们各有特性,但一般会视土壤情况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处理技术来改善土质,使其达到符合基础施工所要求的性质。对于容易发生湿润膨胀的土体,就要采用高稳定性、高强度的材料来把这种软土层替换掉,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采用分层填土的方式,防止土体中出现孔洞和缝隙,从而大大减少了土层的沉降性,提高了地基基础的强度;而碾压和夯实技术是较为普遍的提高地基强度的技术,主要分为机械碾压法和振动夯实法,两种方法虽然施工过程不同,但都是通过机器产生的冲击力,来碾压和夯实松软的土质,从而使建筑物竣工后地基的沉降量得到最大化的降低;有的土质由于其土壤中含有较多的水分,导致承载强度大为降低,就需要排除土壤中的水分,而在水分被排除后土体就会自动发生固结,从而承载力得到提高,这种地基基础处理技术操作简单效果却很不错,已经在建筑施工中被广泛应用;另外对于不符合基础施工要求,利用常规方法又不能很好改善的土质,一般会使用化学方法来对其进行加固,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通过加入一些发生化学反应后能粘结土层的化学物质,来协助改善土体本身的性质使其符合基础施工的要求,一般采用碱液、丙烯酸铵、水泥浆等能够发生固化的物质。

3.2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

地基基础处理过程中一般较为常见的问题有塌方、地基受损、施工不善等,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引起施工人员的重视。

①塌方:在地基基础不稳的时候,由于人为原因或者遇到恶劣的天气时很容易就会出现塌方。塌方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完全破坏了整个地基土层的稳定性,影响周围建筑的稳定和安全性,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为了尽可能避免塌方的产生,设计人员必须做到在施工前对当地地质结构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在对危险系数高的地段施工则要时刻监管,及早预防事故的发生;

②地基受损:施工的时候如果不能对地基基础进行很好的保护,一旦遇到下雨天气就很容易使地基进水,破坏土层结构,影响整个地基的质量,增加施工成本,所以在施工工程中必须对地基基础时刻做好充分的保护;

③施工不善:如果施工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导致挖出来的基坑与设计要求出现偏差甚至不符,地基基础的荷载力因此下降,进而对工程质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这就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管理,并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来保障好工程整体的质量。

四、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及要点

1 常见的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

上表所示即为工程施工中四种最为常见的桩基础,每种桩基础除特性不同外,相应的施工方法也不相同。预制桩一般采用的是焊接法和硫磺胶泥锚接法来进行接桩;钻孔灌注桩则通过钻机的钻头转动来破坏掉原有的土层,然后利用高压泵把泥浆压到钻孔里去,泥浆可以加固孔壁,保护其不发生坍塌,同时保持固定的孔型,钻孔高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以清理掉残土和杂物,安放钢筋笼,进行灌浆了;沉管灌注桩则是采用振动或者锤击打桩机完成的,打桩机将带有钢管的桩底或者混凝土桩头压到土层中去,同时在钢管里放置钢筋笼然后灌注砂浆,之后一边振动一边拔出钢管,灌注桩就形成了;比较新型的树根桩是小型钻孔灌注桩的延伸,施工方法和钻孔灌注桩大同小异,只不过由于树根桩的直径比较小,需要同时灌注很多这样的桩,这种方法适用于在原有建筑上进行重新建筑的时候加固地基。

2 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要点

桩型和桩长的选择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因此在进行桩基础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就要根据具体土质特性提供多种桩型和桩长的方案,这些方案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有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对桩基沉降的预测以及实际操作的困难度。施工方则必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好桩基与设计要求的偏差,并适当地采取一些技术比如增加拉梁和承台的高度、配筋等来解决桩心偏差的问题。总而言之,正是由于桩基础在建筑施工中的重要性,才必须严格对桩基础质量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五、总结

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正如其名,是最为基础的工程,但同时又由于其过于隐蔽,而且在工程竣工后很难再进行检查和修改,因此在施工的时候就要做到边施工边监测,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在施工之前,设计人员要多对目标地基所在地的土质和环境进行细致的考察,了解土质的性质,设计全面详细的方案,施工人员则要具有足够的责任心,保证施工过程落实到每个细节。地基基础和桩基础都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和改进地基和桩基础的施工质量意义仍然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姚树太;浅谈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和桩基础土建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160

桩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桩基础;混凝土;配合;控制

1.绪论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出现得比较早的关于记载“桩基础”的在浙江河姆度河原始社会居住遗址里被人们发现出来。一直发展到了我国宋朝,“桩基础”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日趋走向成熟。而“营造法式”一书记载了关于如何临水筑基。后来到了明清两朝,“桩基础”技术日益发展完善。如今,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铺路修桥,天堑变通途,交通运输就如国民快速发展的大动脉。要发展,就要优先发展交通,交通的建设需要铺路修桥,而铺路修桥则需要筑根基,根基稳则需要打“桩基础”。因此,“桩基础”是施工建设的关键基础,必须把“桩基础”打牢。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发生过大地震,采用“桩基础”技术的施工通常损害较小。说明了“桩基础”在抗震中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桩基础”作为一项比较远古的建筑形式,“桩基础”技术已经历经长历史的发展。不管“桩基础”的原料与“桩基础”类型,亦或“桩基础”的机械与“桩基础”的施工均得到快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建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在施工中也遇到一定的技术难题,就是在“桩基础”施工中如何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减少施工原料的消耗,提高施工效率。下面结合我们在日常施工中的工程实际,就“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进行浅析。

2.“桩基础”的基本概况

2.1什么是“桩基础”

“桩基础”是由“基桩”与连接桩顶的“承台”构成。如果“桩”整部埋在土里,“承台”的最下边就会跟土壤接触,这种情形就叫做“低承台桩基”。如果“桩”有部分露出地表且“承台”的底位高于地表,这种情形就叫做“高承台桩基”。依据“桩基础”的受力,可以将其分成“摩擦桩”与“端承桩”。依据施工方式,能够把其分成“预制桩”与“灌注桩”。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桩类型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人工挖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以及“钢管桩”等等。

2.2材料的认识

第一,混凝土。“混凝土”通常采用“粗细集料”当做骨架,而采用“水泥净浆”制作成的胶凝材料当做混合料。一般情况下“粗细集料”的体积大概是整个混凝土体积的百分之七十。混凝土其强硬度受到水泥与水灰的配合比、集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第二,水泥跟水灰的配合比例。混凝土的至关重要的原料为水泥,因此,水泥的强度最先影响并制约着混凝土的强度。此外,水泥石所形成的抗压强度由其毛细孔占据空间的数量和凝固物占据的数量来决定。如果所使用的水泥相同,那么混凝土的强度由水灰比的多少来决定。通常情况下,水灰比越少,水泥石的强度就越高,其跟骨架的粘合力就越大,混凝土强度也就越高。

3.“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控制要求

“桩基础”所采用的“混凝土”通常是在水下、土壤里、泥浆里等隐蔽的环境下进行施工,因此,在这种特别的环境下,为了保障“混凝土”能够凝结、硬化,必须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标,并使得“混凝土”性能良好,这就要求所用来配制“桩基础”的“混凝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

3.1强度

“桩基础”由于长埋地下,在施工的过程中,“混凝土”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下水跟环境水等的制约,这样,原先配制好的混凝土混合物在施工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水量增加的影响,往往会使得水灰比例发生改变,会影响与制约着最终形成的混凝土强度。所以,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必须事先根据施工环境及因素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在施工以后能够取得良好的强硬度。

3.2黏性

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尽可能地去减少原料的“离析”、“分层”等,以确保混凝土的黏度,使得最终形成的混凝土黏度优质,能够与材料高效地黏聚在一起。。

3.3流动性

“桩基础”所采用的混凝土通常情况下是在混合料自身自重力的作用下形成流动。而混凝土自身自重量的流动是在混凝土的密实和整平过程中完成的,通常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当把范围控制在十八厘米到二十厘米之间,采用的适宜的水灰比应当把范围控制在零点五到零点六之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桩基础”所使用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才能确保施工的质量。

3.4耐久性

“桩基础”所采用的“混凝土”施工一段时间后会凝结并硬化,最终还要长期经受住各种负荷。因此,施工中应当对“混凝土”的水灰比例与用量进行严格把关控制,确保“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期。

4.“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

在符合一般的、基础的混凝土条件下,关键环节就在混凝土的配制了,我国的“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对“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原材料”与“混凝土的配合比”作了明确的技术标准规范,通常日常的施工项目图纸的设计也会对施工要求作出规定。本文结合多年来于高层建筑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亲身经历,总结归纳为如下:

4.1关于水泥

能够用于“桩基础”施工的水泥可以为“火山灰水泥”、“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以及“普通水泥”等。但是,对于最少水泥使用量标准规定为每立方米的混凝土不应当少于350千克。对于“水泥的初凝”时限不应当少于二个半小时。对“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应当小于三十二兆帕。此外,如果使用的是高强度等级的水泥,其用量不应当相应减少,也不能够使用“早强剂”。

4.2关于粗细集料

对于“粗集料”应当选取碎石或者卵石,而“粗集料”的粒径最大范围不应该超过四厘米。如果采用的是碎石,这个时候就应当提高约4%的含沙率,而混合料的含沙率通常需要控制在40%到50%之间为佳。对于“细集料”应当选取级配较好地中沙,而且级配必须符合标准并且符合设计的要求规范。

4.3关于强度、耐久性

“桩基础”施工中的“混凝土的强度”以及“混凝土的耐久性”两者是紧密相关的。通常状况下,“混凝土强度”越高则“混凝土的耐久性”越高,而“混凝土的强度”往往由“水灰比”、“水泥的强度等级”、“水泥的使用量”、“粗细集料的种类”、“有无掺用外加剂”等因素来决定。经过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的长期实践得出:“桩基础”施工中的“混凝土的强度”其实比别的混凝土的强度要低得多,通常会低五成到九成左右,所以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就相当重要。

4.4如何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以上图表数据统计是在“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效果比较好的十个方案,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关于如果控制“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一些方法。

首先,一般情况下,在“桩基础”施工中的“混凝土强度”要超过设计的强度要求。尤其是在配制“基础混凝土”的过程中,应当把“混凝土的强度”调高于设计强度的25%左右。其次,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中的“水灰比”应当尽可能地取最小量值。因为比较高的“水灰比”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最终的混凝土的强度、均匀度以及密实度等。接着,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胶凝材料和它们的使用量应当符合施工要求。这将对“桩基础”是工作的“混凝土的耐久性”具有很大的影响与制约。最后,在“桩基础”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应当适量地提高含沙率与浆体的使用量。这将在“粗细集料”中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碎石的选用上最能体现出来。此外,还要充分考虑“粗集料”粒径的大小,建议最好选用小口径的,这将对混凝土的流动性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流动性就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施工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卢远芳.浅谈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J].混凝土世界,2011,(11).

[2]高华,庄永,白伟,朱雪锋.浅谈桩基础施工中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J].辽宁交通科技,2000,(08).

桩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冻土地区钻孔桩基础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的冻土分布为世界第三大冻土分布国家,有百分之二十的国土被冻土所覆盖,既有高纬度的多年冻土,也有季节性冻土。这些冻土地区的多会发生冻融和冻胀的冻害,因此,严重影响干寒区的工程施工与安全,是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钻孔桩基础是冻土地区主要的工程基础形式,它拥有桩定沉降位移小、承载能力高以及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是在冻土地区,仍旧会因为冻害的发生产生桩基不均匀下沉、整桩冻拔甚至拔断等情况,严重影响着工程的整体稳定与安全。因此如何选择桩基础成桩形式、如何确定桩基础抗冻拔承重稳定性成为了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的难点。因此,研究冻土地区的钻孔桩基础设计是很有实现意义的事。

一、冻土的特性

1.冻土的性质

冻土可以看做是由土颗粒、液态未冻水以及气体和粘塑性冰组成的温度敏感性土体,在冻土建设工程中,冻土一般会处于六种不同状态:冻结、融化、未冻结、已融化、正冻结、正融化。建设冻土地区工程的基础工作是要掌握和理解冻土的性质,一般来说,冻土的物理性质和状态可以用四个指标来衡量:冻土的总重量含水量、单位体积的土颗粒重和冻土重、冻土的未冻水含量。

2.冻胀特性

多年冻土地区的冻土发生冻胀的主要原因是冻土中的水分发生了冻结,以冰的形式来填充土颗粒间隙,是的体积产生膨胀致使土体冻胀。而季节性冻土一般则只会在冬季发生冻胀。尤其是当温度持续负温的时候,冻胀现象更为严重。影响冻胀的主要因素有:土中水分以及补给来源、土的粒度、外荷作用、冻结条件以及交换盐基。当桩基础与地基土发生冻胀的时候,二者会牢固的冻结在一起,地基土冻胀变形,为了克服桩基础的约束力,便会产生冻胀力。在切向、法向以及水平方向对桩基础产生力的影响,引起地桩基础的结构变形或者产生结构唯一。因此冻胀力分析是桩基础设计的指标之一。

二、冻土地区桩基础的分类与选择

冻土地区一般选用钻孔桩基础是因为钻孔桩基础横截面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对冻土的扰动面和破坏面小,上限下移不明显,对冻土本身的冻结状态干扰较小。但是根据冻土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地质条件的不同,会选择不同形式的桩基础的构造形式。桩基础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在充分考虑到冻土的融沉变形的时候,桩基础的变形是否在结构物的承受范围之内。钻孔桩基础可以分为三类,分别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冻土地基:钻孔插入桩基础、钻孔灌注桩基础、钻孔打入桩基础。

钻孔插入桩基础:这类桩基础适用于一般种类的冻土地基以及岩性地基,在施工中,对地基的热扰动小,因而地基回冻快,但是整体性能相对较低,承载能力低,不适应高水平负荷的桩,而且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建造的桩基直径长度有限。试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

钻孔灌注桩基础:这类桩基础适用于处于坚硬的冻结状态下的地基,它的有点在于制作方法简单,整体的承载能力比较强,并且能够节省材料,同时还不受地下水条件的限制,能够建造直径较大的桩,但缺点在于施工过程中,对地基的热扰动较大,因而地基回冻较为缓慢,施工效率低。

钻孔打入桩基础:这类桩基础主要适用于沙土类冻土地基,整体性能不错,承载负荷能力也不错,对地基的热扰动干扰最小,但是回冻时间因为地质的原因仍旧比较慢,并且容易发生沉桩困难的问题,同时因为其沉桩过程需要的设备比较复杂,因而设计师较少选用此类型桩。

在进行冻土地区桩基础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要综合考虑冻胀作用与融陷作用给地基带来的破坏,还要考虑到冻土地基的实际自然条件以及地质区别,同时还要尽可能预先的设计好有效的防冻防破坏等防护措施,在这样的条件下,选择最适合最经济的桩基础设计,保证桩基础的建筑安全以及正常使用。

三、冻胀程度分析

根据冻土地基的冻胀特性,在冻胀过程中,冻土会对桩基础产生水平方向、法向、切向的冻胀力。在自然条件下,冻土地基的地质条件不尽相同,土壤中粘土含量、颗粒矿物成分不同使得不同冻土土体的冻胀情况不同。因此,在发生冻胀情况是,土体会产生不同方向和数值的冻胀力,目前对冻胀力的计算大都分为两部分:法向冻胀力与且切向冻胀力。冻土土体的法向冻胀力是沿着桩基础表面的法线方向,主要对桩基础的侧面和地面产生冻胀力作用。法向冻胀力的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冻土的性质以及土层的压缩性质。切向冻胀力是沿着冻土与桩基基础接触表面的切线方向的,主要对桩基础侧边作用。因为冻土的性质不同,因此对冻胀力的取值不具有确切的方法,许多工程师做过大量的研究,一般在工程设计中多运用经验公式来计算冻胀力。设计过程中需要计算到切向冻胀力条件下桩基础是否满足到承载力的要求,需要进行抗拔稳定性验算。

一般情况下,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T=∑λi Qsik Ui,Qsik为桩侧第 i 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Ui为桩身周长,T为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λi为抗拔系数。基桩的抗冻拔稳定性数值与冻深影响系数、切向冻胀力、冻土的标准冻深、桩身周长的乘积,如果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能力T小于这个值的话,那么该桩基的抗冻拔稳定性较差。

四、单桩竖向承载力常用计算方法设计计算

桩基设计的一个重要工作的就是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极限承载力为桩基土极限侧阻力与端阻力之和。常用的集中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静载荷实验法:最传统可靠的方法,通过在桩身与桩底埋设的元件来测定桩端阻力喝桩侧阻力,同时还能够进行单桩垂直承载能力的实验,能够为设计提供合理的单桩承载能力。

静力计算法:将桩当作深基础,在假设的不同地基破坏模式中算的竖向极限承载力,之后除以该环境下的安全系数,确定竖向极限承载力,需要分别计算桩端阻力与桩侧阻力。

经验法:根据多年来对冻土地区钻孔桩基础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有许多经验方法被收入了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规范中。例如《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中规定的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公式为:桩底底面积与桩尖处土的极限承载力二者乘积,桩周长、桩底部的有效长度、桩侧土的平均极限摩擦阻力三者乘积,取二者乘积之和作为单桩的极限承载能力。

五、结语

冻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需要严格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冻胀分析,选择合理的成桩形式,并且要仔细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确保冻土地区桩基础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冻土地区,桩基础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保证桩基础结构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保证正常的功能实现。

参考文献

[1]PetersonH.Ar,PlieationofTheFiniteElementMethodinTheAnalysisofContaet Problems[A].Proe.Int.Con.fOnFiniteElementsandMeehanies[C],Geilo,Nowra

[2]举.多年冻土地区钻孔灌注桩的有限元分析.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l一39一1624一28

桩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桩基础;软土地基;施工处理

桩基础由基桩和联接于桩顶的承台共同组成,是通过利用不开挖技术将细长形状的桩身掩埋土中,造成承重地面的过程。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这种桩基础施工方法主要使用在各种高层建筑中。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

1、桩基础的特点

桩基础是我国古老建筑工艺之一,其在古代就已经被长期的采用和施工,经过近千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究,我国桩基础施工逐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基础施工的过程。在软土地基的处理过程中,桩基础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增加施工质量安全,降低各种材料的消耗。其主要的特点有:

(1)桩支承于坚硬的或较硬的持力层,是一种具有高亢承压的过程,是通过竖立的桩柱对各种高强压力进行承担,通过承担其压力的过程来提高地基的抗压能力和抗剪能力。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力或群桩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竖向荷载。

(2)在施工的过程中其具有高强的竖向承压作用和刚度,是通过各种桩的群体来进行承压的作用,通过各种自重或者摩擦力来减少沉降方法。在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确保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

(3)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桩基础凭借其强大的支撑力来解决软土地基承压低的缺陷,抵御由于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

(4)在设计的过程中,桩身要穿过软土地区进入坚实的土层来对上方建筑进行支撑的过程。在地震造成浅部土层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更要凭借其稳固的效率来进行足够的抗压和抗震能力,避免由于地震产生的土地沉降,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且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

2、桩下软夹层在静载试验中的特征

随着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对桩基础施工的各种经验和实际教训,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测试采用反力梁加载装置,锚桩采用工程桩,工程桩较短,故采用 根副梁 根锚桩,以确保工程桩不致因上拔量过大而破坏。

曲线形态也较相似 ,说 明两根桩下卧土层情况较为接近,只是在深 、层厚和软硬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根试桩中较好的一根线趋势分析看,该桩承载尚有潜力证 明桩底下卧土层存在软夹层的限承载力后继续进行了三级加荷,直至曲线近线性,沉降量反而逐级减小,表明该桩夹层厚度应小于夹层下是承载力较高的硬层。该桩残余沉降为回弹量仅为该桩与 +B7 号桩有类似情况发生,在荷载为时桩基沉降明显加速大,之后在和时沉降变缓变小,表明亦可能存在一较弱夹层,只是该层与号桩相比或较薄或较硬,且出现较早。另外,从曲线沉降速率明显快,且近于线性,表明软夹层下的硬层比号桩相应的硬层较软弱。残余沉降的四级加载情况看,只要“穿越”了造成破坏的软弱层,其下层的承载力可大于况看,虽然该桩在加载范围内未达破坏,但沉降量与号桩接近,曲线形态也较相似。

证明桩底下卧土层存在软夹层的另一表现为,在 曲线加速转折,即“穿越”软夹层阶段,每当增加荷载时,当达到预定载荷值数分钟后有一反弹,即荷载值反而超过初始加载值,这也证明有一软夹层存在,且此软夹层为砾石夹有软土,砾石在某级加载时,因受压而有砾间滑动,且这种滑动带有惯性,故而有“过位移”现象,而当介质在其后回弹时,形成“过载”现象。

3、动测测试结果

在桩基础局部软土夹层的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摸清全部施工情况,要对各种桩柱在施工过程中所容易出现的现象进行严格的处理过程,通过各种方面的监测和处理来为摸清全部 根桩的情况,在静载测试基础上,又增加了 根进行高应变动力测试 其中包括 根静载测试桩,另外 根桩中 号桩极限承载力为 ,和 分别为和 ,有 根桩不能满足设计要求,表明与静载结果类似。还通过对低应变桩底反射波的特征进行分析,给出了软夹层分布的大致范围。

4、补桩

依据动静检测结果、原勘察报告对地质土层土质的分布描述,以及所成桩柱状剖面图,结合补桩进一步做了施工勘察,证实桩基下软夹层分布规律沿东南向西北呈加厚和变软趋势,设计采取了局部补桩和整体相协同的补救措施。为确保安全,在施工中对整个建筑物的沉降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最大沉降点在西北角,累计沉降量为 ,最小沉降点在东南角,累计沉降量为。但从整个建筑物沉降情况看,各点累计沉降平均约在 。结构封顶后,各测点沉降与封顶前出现相反变化,沉降观测点的平均沉降速率为,而西北角累计沉降最大的点,其沉降速率为 ,东南角累计沉降最小的点其沉降速率为,充分体现了桩间整体协同工作效应的存在。从而也证实对桩基下卧软夹层的分析是正确的,补桩方案是可行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大直径桩基础局部软土夹层处理技术

大直径桩基础的单桩承载力高可以减少承台工作量,以及能够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大等优点,有着更为显著的优越性,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和应用. 在当前的各个软土地基处理的过程中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在当前软土地基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软层、硬层相互交层的地质条件,这些存在软弱下卧层的有限厚度硬层能否作为桩基的持力层一直是工程界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若能合理的采用则可以起到减少桩长、节约基础造价的目的.对于较薄的持力层,应综合考虑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和桩端下持力层的厚度,两者都会影响到极限端阻力的大小.目前对端阻的深度效应以及桩端下持力层的冲切破坏均只有半理论半经验的计算公式,能够同时考虑两者影响的方法更少之又少,对于软弱下卧层对持力层的反作用力,以往的冲切验算方法基本上都没有考虑软弱下卧层对持力层提供的反力与其变形之间的关系.

桩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桩基础;技术;发展

桩基础(简称桩基)是迄今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物基础,适用于上部建筑物荷载较大,而作为持力层的土层又埋藏较深的情况。

1 桩基础的发展

桩基础是最古老的基础型式之一。早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就懂得在地基条件不良的河谷和洪积地带采用木桩支承房屋。1982年,在智利发掘的文化遗址中的桩,距今已有12000~14000年。我国最早的桩基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据历史文物遗址的挖掘显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桩出现在浙江省宁波市余姚的河姆渡,作为古代干阑式木结构建筑的基础是由圆木桩、方木桩和板桩这三种木桩组成的桩基础。圆木桩直径一般在6~8cm,板桩厚2~4cm,宽10~50cm,木桩均系下部削尖,入土深度最深达115cm。

桩基经久耐用。我国古代许多建造于软弱地基上的重型、高耸建筑以及历史名桥,都是成功地运用了桩基才抵御住了无数次地震灾害和海浪冲击而不失雄姿。如饱经风霜的上海龙华塔至今仅略有倾斜;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至今仍无明显不均匀沉降;闻名中外的北京市郊卢沟桥,虽已局部损坏,但仍能承受四百多吨的大型平板车正常运行。

从桩基使用的材料来说,早期多采用天然材料的木桩、石桩;混凝土出现后,混凝土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得到广泛应用;现阶段除钢筋混凝土桩大量使用外,钢桩系列以及特种桩系列也得到发展和推广。

工程中最为常用的灌注桩,包括人工挖孔桩和机械钻孔桩两大类。人工挖孔桩先于1893年在美国问世,至今已有110余年。为满足承载力要求,工程师不得不考虑将桩设在很深的持力层,并且还必须将其截面设计得很大。

钻孔灌注桩是在人工挖孔桩问世后约50年,即20世纪40年代随着大功率钻孔机具研制成功在美国问世。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地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不断兴建的高层、超高层建筑物和重型构筑物绝大多数都选择钻孔桩为基础型式。自七八十年代以来,钻孔桩在世界范围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其用量逐年上升。

我国应用大直径灌注桩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先在南京、上海、天津等地作为桥梁和港工建筑基础;自70年代中期陆续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应用于高层和重型建(构)筑物;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直径灌注桩迅猛发展,仅数年已普及全国除外的各省、市、自治区数以百计的大城市及各新兴开发区,应用于包括软土、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在内的各类地基。北京、深圳等地还编制了大直径灌注桩的技术规程。据估计,近年我国应用大直径灌注桩数量之多已堪称世界各国之最,可谓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

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应用情况说明,大直径人工挖孔桩的问世,解决了当时某些工程面临的难题,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沿袭的传统,这就是人类自从利用天然木材制桩,以至19世纪20年代曾企图利用铸铁制桩,后因其性质脆而失败,20世纪初开始成功地利用热轧型钢制桩,稍后又利用钢筋混凝土制桩,都一直采取先预制而后借助某种机具打人土中的传统。人工挖孔灌注桩取法于混凝土在上部结构司空见惯的现浇工艺,却为古老的桩基技术开创了一条崭新的工艺路线。

桩基技术发展到现阶段,在桩型和施工工艺等方面不断地推陈出新,桩的成桩工艺和应用比过去更为多样化,特别是在桩基设计和施工领域中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单桩设计承载力越来越大,设计者不得不从诸如桩身材料优选、加大桩身截面、追求有效的新成桩工艺等途径来着手,于是出现了各种新型高承载力的改良桩系;同时电子计算机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巨大成就给桩基设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研究方法,桩基的设计理论迅速向着更完善的目标发展。桩基设计和施工规范化已受到了工程界的高度重视,有关各种新型桩系的标准与规范在不断地推出。

2 桩基础的发展趋势

未来工程建设的大规模与高难度以及桩基工程本身的复杂性必将向以下趋势发展:

2.1 桩型及其适用范围通过定型化和规范化进行科学筛选和整理,以改变过去规格和型式繁多,桩工机械和工艺难以适应的弊端。

2.2 超高强度材料及无公害成桩工艺将成为未来桩基础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许多情况下,桩和桩基的含义将被拓展,工程实践中将涌现出新的支护结构和深基础,例如,桩墙、格栅状群桩护壁、圆筒式环型支护结构等将在桩基设计和施工理论中被进一步分析、论证和完善。

2.3 化学和化工技术开始向岩土工程领域渗透并显示了其巨大影响和威力。例如,桩基工程环境反应的化学研究与桩身材料和桩尖与持力层加固的化学灌浆处理、油母页岩地基中桩基设计与施工、高压喷射成桩的工艺与理论等。

2.4 经过一定时期的实践,已有许多试探式的桩型和工艺将得到确认和淘汰,目前的混乱现象将有所改观。科学将代替纯经验,规范将代替随心所欲,可靠而有效的计算将代替劳民伤财的现场承载试验,无公害施工技术将代替现时伴随着有噪声、震动、排土及污染等的成桩工艺,特别是自动化将在桩基施工中显示其非凡作用。

2.5 在不久的将来,桩基技术中一系列特殊问题:如膨胀土中桩的设计和施工;基岩埋藏很深的软土地基中大荷载桩承载力的提高与保证;桩承载力的时间效应;沉桩施工控制的简单可靠方法;特殊桩型(树根桩、斜桩、桩墙、桩与其他构件联合结构等)的工作机理和应力与位移计算;桩基施工的环境效应;以及桩的压屈分析等。这些问题将会受到岩土工程科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其中大部分可望获得满意的解决。

3 结语

桩基技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指出以下几点:桩基技术的发展受工业化的影响巨大。例如,水泥工业的问世,现代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化学工业的崛起,都使桩基技术及其应用型成了独特的时期或阶段。由于桩型及施工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千变万化,桩基的有关理论概念和桩的效用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变化,桩的应用及成桩工艺比过去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桩基技术的改良和发展,桩已不只是单独地被应用,而是在许多情况下与其他的基础型式或工艺联合应用。桩基设计及施工规范化已受到工程界的高度重视,有关各种桩系的规范正在陆续制定和推出。桩基的施工监测和检测已型成一项相当丰富有效的技术。

参考文献

桩基础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土建;桩基础技术

中图分类号:V5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及建筑技术的日益提高,桩基础在城市建设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施工中的桩基础技术具有承载力高以及沉降小而均匀和沉降速率缓慢等优势,在房屋地基等很多建筑工程中都被广泛应用。

一、桩基础技术的基本原理

1、基本概念

桩基础工程,它是一种典型的建筑基础形式,一般由桩基和承台衔接在一起构成。桩基础施工目的是增强软弱基础的支撑能力和承载重力,方法是在地基中进行混凝土灌注,从而在一定区域内形成有效的承载底座,从而达到地基预处理的目的。特别在灾后重建区,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嵌固于基岩或支撑在坚固土层之上,在地震造成浅部土层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且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

2、分类

常用的桩型主要有预制钢筋混凝土桩、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钢管桩等。按照基础的受力原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做摩擦桩,它是利用地层与基桩的摩擦力来承载构造物,大致用于软弱岩盘或岩盘较深的地面。另一种为端承桩,它是承载层较坚固,基桩直接坐落于岩盘上,使可以承载构造物。按照施工方式可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前一种是利用打桩机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地下。后者是首先在施工场地上钻孔,当达到所需深度后将钢筋放入浇灌混凝土。两者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要根据具体施工现场情况进行临时调整。例如地震液化地基对建筑要求较高,宜采用施工难度相对较高,施工时间长,受机械限制大的静压桩,优点是节省资源,强度高。对于一般建筑或是承载层较坚固的地区,可以使用施工难度低,省时间而且不受机械限制的灌注桩,特别是其中的人工挖孔桩,可以多桩同时施工,缺点是承载力低,费材料。桩基础工程还可分为高承台桩和低承台桩两种,第一种工程主要特点是有一半的桩是在土地外面,而另一半的桩埋在土地里面,后一种方法则是将桩全部打进土里。

二、建筑工程桩基的合理选择

1、桩基的持力层不宜过深,持力层过深会使得工程的难度和复杂度都会大幅度增加,也使得开销增大,建造的成本增加,排水工程反而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持力层的深度一定要经过准确的勘测,然后在进行施工,把握好准确的深度。

2、关于冲击钻和旋转钻的选择。冲击钻是依靠冲击和旋转来工作的,一般可用于混凝土和天然的石头,但它不适合钢筋混凝土;而旋转钻是利用旋转产生的研磨或者切削作用来使岩石破碎。两种工具的用途虽然相同,但是在最佳适用范围上也有着细微的差别,所以要仔细研究地质,选择最佳的工具来进行工作。例如,硬质岩,旋转钻就不如冲击钻的效果好。

3、要研究和明确桩基地质的特点,比如,岩石风化物被水浸泡过,容易被软化,因此在打管桩时,就应该充分考虑这类问题,做出相应的对策,避免自来水的渗漏。

4、桩基的选择中,同样要考虑安全问题。有些地形对桩基的影响特别大,不宜打桩建筑。要选择比较适合、达到安全标准的地质进行桩基工程,才能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千万不要勉强施工,安全隐患的积累容易爆发出更大更严重的安全问题。

5、灌注桩和预制桩的选择。灌注桩指的是先在地上钻一个长的圆筒形孔,再灌入混凝土,并且预埋杆塔与基础连接件。这种桩基工程的特点是,在施工时,动静比较小,振动感也比较小,相对没有噪音污染。其中,灌注桩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类,根据成孔法的不同,可分为:爆扩灌注桩、人工挖空灌注桩、沉管灌注桩和钻孔灌注桩等,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而预制桩是指用沉桩将设备振入或者打入土中,相对灌注桩,预制桩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预制桩主要有钢桩和混凝土预制桩两大类,它们都是在施工现场制作各种打桩的材料,相比于灌注桩,预制桩操作起来更加简单容易,并且效率更高,因此在城市周边的地区,采用预制桩进行桩基工程还是比较常见的。

三、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

1、预制桩施工工艺技术

预制桩在建筑工程的土建施工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制作过程中桩尖的朝向应该按照打桩的顺序进行确定,浇筑的顺序应该是从桩顶到桩尖依次进行。预制桩有很多沉桩方法,如:静力压桩、射水沉桩以及锤击陈庄和振动沉桩等,其中的射水沉桩仅在砂土层的地质条件下使用。在其他的沉桩方法使用过程中,一定会有挤土的现象发生。因此,要按照建筑工程土建的施工的具体范围以及桩基的数量和距离进行合理的规划,实施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挤土的现象产生。预制桩的接桩方法和压桩顺序如下:

(1)分段压入以及逐节接长的方式一般为静压法沉桩的方法。接桩的方法主要有浆锚法和焊接法两种方法。进行接桩时,首先应检查下节桩的顶部,如果发现有损伤的情况,应及时进行修复,并清除其上面的杂物。发现有结构变形了的桩,也应及时进行修理合格后才能够使用。沉桩操作时不能够中断,应连续进行施打的操作。

(2)确定压桩的顺序时,应综合考虑项目中的各种因素以及施工的客观条件,还应符合工程的要求,选用打桩顺序的宗旨应尽量选择打击效率高并且对周围的环境的影响最小的打桩顺序。

2、灌注桩施工工艺技术

(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钻孔灌注桩在施工时首先应注意把桩孔位置上的土排出地面,接着应清楚孔底部的残渣,然后进行放置钢筋笼,最后才能进行浇注混凝土的操作。对于直径为650mm或是600mm的钻孔桩,开孔的使用设备通常为回转机。目前,我国的施工单位进行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时,钻进时一般不是下钢套筒保护孔壁,而是利用泥浆的粘着力有效的保护孔壁。我国较为常采用的桩的直径有800mm,1000mm等多种,常采用的承载力为3MN-9MN不等。

(2)挖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人工挖掘开孔以及机械挖掘开孔是挖空灌注桩通常采用的施工方法。人工进行挖掘开孔时,挖土在挖到1m时,就应该进行喷射或者浇注一圈混凝土护壁,应用插筋的方式进行上下圈的连接,当达到所要求的深度时方能进行扩孔的施工。扩孔完成之后还应在混凝土护壁的内部安装钢筋笼以及浇注混凝土。挖孔灌注桩的直径应该大于1m,当其深度大于15m时,挖空灌注桩的桩身的长度应该小于30m并且其直径必须在1.2m以上。

(3)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技术

沉管灌注桩的沉管开孔时主要有振动冲击以及锤击振动两种方法进行开孔。锤击沉管灌注桩的桩长应控制在20m以内并且直径的范围应该为300-500mm,可打至粗砂层、中砂层或是硬粘土。对于直径为340mm以及480mm的沉管灌注桩,锤的质量应分别为1t以及2t-3.5t,这时单桩的轴向承载力则分别为300KN以及600KN。沉管灌注桩的施工设备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和打桩进度快等优点,但其也具有一些缺点,如使用这种设备施工时容易产生桩身截面局部缩小、桩身局部夹长、混凝土离析、桩身强度不足和断桩等质量事故。当然产生这些质量事故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桩身界面局部缩小的现场通常都是发生在软质土层和硬质土层的交界处的或软弱的土层处。所以在进行沉管灌注桩的施工时,拔管的速度应该尽量放慢并且应确保管内的混凝土的含量是充足的。

结束语

桩基础技术在整个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整个建筑的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解决,随着技术的改善和不断应用,桩基础技术将会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凤.建筑工程桩基础施工技术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