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土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土建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土民居;民族特色;地域特点

新疆归属于祖国版图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商务等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中国内地发达的科学技术、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对新疆都有深远的影响。新疆历史上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它曾经把古老的黄河、恒河流域文化、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中国的文化从这里传入西方,而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等文化艺术也通过这里传入中国内地。而在建筑上由于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气候、、民族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新疆的和田(古于阗)、库车(龟兹)、吐鲁番(高昌)、吉木萨尔(北庭)、喀什(疏勒)以及哈密、伊梨、阿勒泰等地的少数民族因为历史背景、气候环境背景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有不同特点的生土民居。同时由于新疆这几年的大力开发,使前来新疆各地旅游、考察、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同时把我们新疆非常有特色的生土民居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其实所谓民居就是长期以来人们站在自己生活熟悉的土地上,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最原始却是最有效的手段、材料设计建造的符合他们的地理、历史、文化、习俗的风土建筑。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域辽阔,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分散居住着13各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46.7%。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新疆成为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文化的交流使新疆各少数名族吸收着中原的文化,在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建筑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地域的气候、材料和等因素。而吐峪沟麻扎村的生土民居则与自然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共融性,真实地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域文化,

一、对生土建筑的认识

所谓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生土民居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的历史。生土建筑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按营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区分,则有窑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筑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筑(如城垣、粮仓、堤坝等)。

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同时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湿等缺点,需要改进。生土建筑分为全生土建筑、半生土建筑、原生土建筑三种。

二、吐峪沟麻扎村生土民居的特点

新疆吐峪沟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民居的典型村落,全村所有建筑全部是用生土建造而成的。吐峪沟位于吐峪沟大峡谷,距离吐鲁番市47公里,火焰山中段,此地气候干燥、几乎终年无雨、夏季炎热。吐峪沟大峡谷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吐峪沟大峡谷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这里有吐峪沟千佛洞、吐峪沟麻扎(墓葬);不仅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大寺,而且还有藏传佛教大寺院遗迹,既是西北地区穆斯林心目中的“东方小麦加”,也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每年都有不少穆斯林、佛教徒前来朝觐、朝拜。

位于大峡谷南口沟谷中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佛窟,都是用黄粘土土坯建造。继承了两千多年来用黄粘土建造房屋的传统习惯。吐峪沟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东部伊斯兰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态的典型代表。

吐峪沟麻扎村保留有大量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房顶留方形天窗:有的窑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窑洞是用黄黏土块建成。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家家户户有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吐峪沟麻扎村的村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建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而如今保存完好,这也是此地特点。

吐峪沟麻扎村当地人的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生土筑墙或土坯砌墙,用草泥涂抹屋顶。盖房时一般采用拱形平面屋顶,这样便于空气流通。屋盖多用土胚拱券,以满足夏季隔热冬季防寒的要求。许多百年泥土房屋能够保存至今,皆因该地区少雨所致。住宅一般分前后院,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间,农家还用土胚块砌成晾制葡萄干的镂空花墙的晾房,院中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纳凉,又可为市场提供丰盛的鲜葡萄和葡萄干,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庭院里都挖筑地下室,或建成地下地上两层住房,以供储藏瓜果,物品和在夏季避暑,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建筑设施。有的家庭,还把晾制葡萄干的晾房建在屋顶上,院内有用土块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顶,梯下可存物,空间很紧凑。既便于管理,又节省地盘,无形中便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生土建筑范文第2篇

关键词:吐鲁番 环境 民居

Turpan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folk house

Abstract:Turpan Uighur houses in dry climates is the use of local raw materials, adapted to the local climate and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the creation of its speci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s unique and has a good climate adaptation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green building.

Key Words:Turpan,environment,folk hous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吐鲁番民居是维吾尔族在干燥气候地区利用本地原料、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条件而创造的,具有良好气候适应性的原生态绿色建筑。吐鲁番地区的干旱少雨、冬冷夏热、多风,促成了其特殊的建筑基本特征,例如生土建筑,半地下空间等。

不论是世俗建筑还是宗教建筑,维吾尔族因地制宜地按照环境和气候特点来建造适于使用的建筑。吐鲁番的维吾尔族百姓根据当地的特点,如气候干燥、土质良好的特点,设计出带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的土拱平顶房屋。由于土的热惰性比较好,这种房屋就可以抵御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严寒。由此形成了吐鲁番地区民居建筑的独特性和独有特征:

一.民居建筑的材料

生土建筑是吐鲁番民居建筑的一大建筑类型,也是极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具风格的空间形态,它不但可以就地取材、方便施工,而且造价低廉、节省能源,再加上生土具有“呼吸”的作用,所以可以在室内形成一种良好的湿度和温度环境,由此产生冬暖夏凉的效果,最重要的是生土建筑很容易地能消解与自然中,十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

平民的民居房屋可能大部分是用干草泥土的砖和一些木杆所构成。镶贴台基和门墩以及其他突出建筑部位的瓷砖,有灰色的和绿色的。屋顶铺设着厚厚的一层高粱杆,房屋从下往上糊着一层厚厚的泥土,屋顶上盖着瓦和其他粘土。

二.民居建筑的装饰特征

吐鲁番民居的室内装修比起疆内其他地区的民居要简朴很多,强调以实用为主,唯独雕花的大门很华丽,它是吐鲁番民居建筑的亮点,是集中了功能性、观赏性和装饰性为一体,恰当、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审美。

民居的基本生活单元为民居房屋平面布局中的必备部分。各室的外廊相连而组成一体,小窗户、厚厚的墙体,高高的台基是当地民居中常用地方材料在冬日严寒、夏日炎热的情况下保持室内冬暖夏凉和干燥的习惯手法,利用厚厚的墙体挖洞设龛——充分地开辟和利用有限的室内空间,其中壁龛和壁炉都是具有很强的室内装饰效果。大量使用地方材料,积极地适应外界气候变化而将高档的外购材料经过精选、节俭、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建筑的重点部位上,例如:柱头、栏杆、檐头、窗门楣及室内装饰上,一次形成大体平淡、重点装饰、外简内秀的建筑装饰特征。

装饰和图案均是以植物茎叶、藤蔓、蓓蕾、花朵果实为创作的题材,没有任何动物或者人物的装饰造型。在室内的装饰中还采用了较多的“软装饰”,例如:地毯、挂毯、帘子、花布墙裙等。其色彩在墙体上的运用,大部分面积以白色、赭石色、蓝色为主色调。色彩在柱头上、柱脚、栏杆、栏板、屋檐下、门窗楣等重点装饰部位变化多样,丰富而华丽。扶壁柱、檐头和其他主要墙体更以砖或者经磨制的异型砖拼砌出各种拼花图案。院内分区井井有条,柱廊下、门、台阶、室外楼梯的空间经过精心细致的处理,运用丰富色彩显得优美舒畅。

三.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

由于吐鲁番的炎热,为了躲避高温的折磨,当地人们将庭院布局设置成内向型封闭或者是半封闭的形式,建筑平面采取“一”字形、曲尺形、对立形或者是三合院式的布局。为了降温,他们的空间非常注重空气的对流通畅,往往采用建筑之间的空庭上采取高架棚予以覆盖,由此便可以形成大片的可以乘凉的阴影。高架棚——室内外延化和室外内处理,可以很好地创造出阴影。在房前屋侧架起大而高的凉棚,共有两种形式:①依傍型:宅子前面或者其一侧架起凉棚,或者两个住宅对面而建,中间架起凉棚,好处有二:第一、使阳光无法直射到墙面;第二、走出房屋的人可以在阴影之下活动;②独立型:3-4m,通常高出屋面50-150cm,它通常以土块或者砖砌柱子架起,其高差所形成的的空隙或者是敞开通常以花格墙围合,保证空气自下而上的对流。 有的高架棚高出屋面1-2米——屋前有高大宽敞的空间,夜间可以住人,夏天住在高架棚下——因此高架棚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起居室或者是卧室。

为了克服围墙在围合后产生的空间闭塞和空气流通不畅——在围墙的砌体上设置各式各样的花格式通透的砌体形式、高低组合、虚实有致。即形成了透风墙。

生土建筑和土木建筑是吐鲁番民居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地下室和半地下室。它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食物容易变质的问题,而且还为某些不方便在室外操作的家务事选择一处相对凉快的场所。半地下室是为了白天利用自然采光。

高台基、厚墙、小窗户、平屋顶:①民居大多数以土坯砌筑墙体。土壤——大孔性湿陷性土质,稍微潮湿,砌体的强度即会降低并逐层的剥落,为此可以用卵石作为基底并提高基台以决断水分渗透。②适应土墙的力学性能,据寒暑温差极大、冬夏季节特长的奇寒酷热风沙日较多,为此采用厚实的墙体,小窗户甚至面向院内的建筑墙体不开窗户,可以形成冬天保温夏天隔热的舒适效果。③干旱少雨、冬天极少降雪和不考虑卸载雨水的处理,采用草泥屋面的平屋顶。

晾房:为通风顺畅——晾房置于高处且争取四周空荡无阻,可以借房顶做晾房。以土坯砌柱,在柱子间砌筑镂空土坯墙体,上架设简易顶棚,四壁都透风。

不露天的露台和无阳光的阳台 :①民居为平屋顶,也有楼房——底层面积大,楼层面积小,形成退台处理;②晾房建于屋顶之上的一侧和利用地形做成依坡退台,借层上升的爬坡屋。由此,二层的房前,一层的房顶就形成了露台,在此搭起棚架形成不露天的露台;③楼房前的高架棚处理成与房顶等高或更高一些,由此,二楼设置的阳台也没有阳光照射,形成了无阳光的阳台。

结语

环境是地域建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特色风貌展现的舞台,也是制约建筑继续发展重要因素。吐鲁番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特征是在对地域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的逐渐适应中形成的,具有良好气候适应性的原生态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杨晓峰.吐鲁番吐峪沟麻扎村传统民居及村落环境[J].建筑学报,2007年4期

生土建筑范文第3篇

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采伐和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也越来越多,因而使得地球上越来越多的生态系统逐渐开始发生退化,譬如环境污染、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土地退化等等。面对着这些愈发严峻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人们渐渐开始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深刻思考。对于建筑而言,由于其在施工和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许多废弃垃圾、污染气体以及噪声等,同时建筑物本身也是一种能耗非常高的事物,其中所必要的照明系统、供暖空调系统、动力系统以及生活或办公设备系统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若想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当代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必须要考虑到生态文明这方面问题,要学会充分利用自然、发展自然、让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即是发展绿色建筑。这既是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人们对建筑品质的更高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够让人们享受到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建筑环境。因此可以说,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类型

1)生土建筑。生土建筑的最主要优点是能够利用覆土来充分改善建筑的热工性能,从而令建筑更加节约能耗。同时,生土建筑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如防尘、防震、防风暴、防噪声、防放射性污染以及防大气污染等,以及其非常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态化绿色建筑。

2)节能节地型建筑。节能节地型建筑的设计出发点是力求节约更多的能源与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能源与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譬如将建筑物中的一些生活废弃物进行再利用等。节能节地型建筑的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它需要建筑设计者不断利用新的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来充分开发与利用自然中安全和洁净的可再生资源,从而取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以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个更加健康与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空间。

3)生物建筑。生物建筑的设计出发点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待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它将建筑物视为一个生物般的有机体,并对其中的种种建筑学问题进行深刻研究。比较有名的生物建筑设计概念如“蜻蜓农场塔”,它的设计理念和特点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a.对种种传统和自然材料的建造方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与研究,在采暖与通风等方面采取的并非机械设备,而是自然技术;b.无论是在建筑的总体布局方面还是在其室内的细节设计方面,都深刻体现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使建筑物显得非常温和;c.利用科学与合理的方法来确定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注重人们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而非只注重建筑技术方面的问题。

4)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是一种基本可以完全独立维持全部运作的建筑,它一般只需要接受来自外界的自然环境输入。自维持建筑并不与煤气、水、电等市政管网相连,它是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来为自身运作提供必需能源,并同时能够处理自身所产生的废弃物。如果用生态系统观对自维持建筑进行描述的话,它可以被称之为一种近乎封闭的生态系统,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调节的功能。

3基于生态文明的建筑设计要点

1)注重建筑的总体布局。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将建筑的整体布局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般的生态化绿色建筑要具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和景观带,并且还要对人们的生活区、娱乐区与商业区等进行科学划分。如北京市碧桂园生态小区就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化绿色建筑群,它在设计之时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把人与自然紧密相连,既凸显出了时代感,又充满传统文化气息。北京市碧桂园生态小区的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它主要分为中轴景观带、宅间绿地景观、滨河景观带以及东面休闲运动区四大分区,每个分区既独立又相连,充分体现出了“生态化”理念。

(2)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舒适化原则、运用自然原则和自我调节原则。舒适化原则就是要求建筑设计者在进行建筑设计之时要尽量将其设计得更加舒适、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如令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更加优质、温湿度环境更加适宜、视线环境更加广阔、光环境更加充足以及声环境更加安静等;运用自然原则就是要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雨水等自然资源来代替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减少建筑的能耗,并为人们创造出一个更加健康的建筑环境;自我调节原则就是要让建筑本身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功能,使其能够对通风、采光、温湿度等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以及能够进行自我净化、减少污物和噪声排放。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建筑设计之时应当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雨水等。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在建筑当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烧水可以大大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还能够减少污染或有毒气体的排放;其次,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发电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某些用电高峰时节的建筑用电问题,方便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再者,利用太阳能蓄热技术能够帮助人们冬天采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消耗。风能和太阳能一样,也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利用小型或者微型风力发电机发电能够为建筑提供绿色电能,以及合理利用风能还能够为建筑室内提供优质的空气质量,从而改善室内环境。雨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资源,在建筑当中合理利用雨水系统能够节约很多能源,如在一些高层建筑当中,就可以利用屋顶花园雨水储存与利用系统来进行水资源的储存与循环利用,这在北方水资源相对匮乏地区的建筑设计当中尤其值得推广。

4结语

生土建筑范文第4篇

客家人居住在土楼,见在土楼和长城差不多,是用糯米、石灰、蛋清和泥土混合而成的外墙,内部是用黄木和杉木,夏可抵暑气,冬可抵冽风,还可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

客家土楼防御性能比较好,一楼不开窗,楼内水井粮具备,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世遗土楼中最古老和最年轻的均在初溪土楼群,直径66米的集庆楼已届600“高龄”,直径31米的善庆楼则仅有30年历史。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些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这足见土楼的坚韧。

“土楼是原始的生态型的绿色建筑。”黄汉民说,土楼冬暖夏凉,就地取材,循环利用,以最原始的形态全面体现了人们今天所追求的绿色建筑的“最新理念与最高境界”,“建造新一代绿色土楼,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聚族而居的福建土楼是个丰富多彩的小社会。永定承启楼拥有384个房间,最多时曾住过800多人。“土楼对建设和谐社会最有用。”徐松生说,住在土楼里,有事情大家会互相帮忙,邻里和睦。“孩子孝不孝,会有口碑,好的学习,坏的批评,起到教育约束的作用。”

福建土楼多具完善的防御功能。其外墙厚一至二米,一二层不开窗,仅有的坚固大门一关,土楼便成坚不可摧的堡垒。为防火攻,门上设有漏水漏沙装置,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出。如今,土楼早已不再是堡垒,但那些完备而精致的防御设施,仍让人们拍案惊奇。

生土建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筑;设计;自然资源

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存在于建筑行业这一背景下,同时也受到整个社会文明形态发展的影响。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建筑设计已然成为改善人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进行建筑设计前,应当将任务建设作为出发点,针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进行好战略规划,同时,对于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一定量的准备,利用图纸等建筑设计形式体现出人类活动的基本要求,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意义

人们对于建筑的发展需求是推动建筑设计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能够能好地满足人类对于建筑的需求。当前,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科学管理,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产生诸如环境污染、环境退化、全球变暖等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这也要求作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在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考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相关问题,同时也需要将建筑设计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由此可见,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对于整体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形态探讨

2.1生土建筑设计形态

生土建筑设计,主要是指通过采取覆土的方式保障建筑热功能的稳定,由于其能够很好实现节能环保的目标,因此在生态文明视角下显得意义重大。同时,生土建筑形态还具有节省空间、防震防尘、防风防燥等优点,也在某些程度上能够减轻放射性物质对于大气的七海,有利于保持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维持生态可持续发展。[1]

2.2新陈代谢建筑设计形态

建筑设计中的新陈代谢,主要强调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例如传统的设计模型、传统地方风格,提倡新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交融,进而能够实现新的火花。同时,利用新的生态环保材料实现传统建筑中所要表现的神韵,也能够成为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的一种新形态。

2.3少费多用建筑设计形态

对于建筑设计形态而言,少费多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形态,即利用较少的物质和精神消耗创造出较多优秀的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作品,通常,其具有创造量大、费用可控、能量平衡等优点,同时也能够实现比较灵活的配比方式,实行统一的装配工作,同时住宅性质的建筑居住舒适程度也更高。

2.4高科技建筑设计形态

高科技技术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主要是以智能建筑设计为主,其主要的特点在于利用当前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令固定建筑通过结构调整的方式随着气候变化进行内部的自我调整,成为建筑的保护层,能够实现外部生态系统和建筑整体系统的和谐发展,实现有效的环境能量和外部物质的交换,增强建筑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而实现节能的目的。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思路探讨

3.1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例如生物科学中的物种循环理论、能量转化发展理论;地理学中的气候发展变化理论、建筑物内外湿热转换理论等,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建筑本身的节能功能问题,例如墙体的节能技术、门窗内部节能技术、屋顶底板节能技术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新型材料进行相关建筑材料的选择,传统的混凝土和砖石结构也会被更为轻便科学的墙体结构取代,能够实现建筑本身重量的降低,能够使建筑内部空间得到扩展,能够节约建筑材料的使用。

3.2自然能源利用设计思路

自然资源的利用,首先需要合理利用和发展太阳能技术,使其在建筑上更好地进行利用,采取采暖降温等方式进行,例如在窗户上建设集热板,进行太阳能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能够令太阳能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建筑能源,采取利用玻璃盒子的方式进行单元集热,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利用比较丰富的地热资源进行地热能源利用。这种能源与太阳能类似,污染比较小,在市场中被广泛使用。[2]在我国北方很多地区,建筑设计当中的地热供暖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同时,再利用技术的循环利用能够令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也能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将科学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当中,同时在实践中得到良好发展。

3.3人性化建筑设计思路

人性化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思路之一,同时与人民群众的消费行为贴近程度越来越高,消费行为的个性化也能够令大多数人民群众都能够真正地认识到个性建筑的重要意义,人性化的建筑设计思路能够推动建筑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人性化的设计思路也能够在规范化模板化甚至有些僵化的设计理念当中获得创新点,同时也有利于建筑设计师能够构建筑人性化的建筑设计图纸。

3.4生态化建筑设计思路

随着我国时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认识到自然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就整个生物圈而言,所有的生物系统发展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互相发展的关系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同样,人民对于建筑的具体要求也是动态的,即建筑发展的理念和相关地段的设计生态系统发展之间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也能够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建筑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等等地理要素。与此同时,还需要集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发展生态化建筑,例如,建筑设计发展当中引入当地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例如,北欧风格的设计可以在北欧地区的建筑当中融入斯堪的纳维亚的相关设计理念,使建筑设计与生态相结合,生态化建筑设计能够令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充分发挥具象的抽象设计作用,进而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3.5建筑设计的一体化

从整体角度而言,建筑设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上,这就需要对于建筑和自然的关系进行科学处理,他需要能够为人类提供合理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对于整体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推动人类对于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通过建筑设计的发展,还能够展现未来和现在一体化的结合能力,也就是能够保障其基本生态环境要求的背景下对于建筑空间进行创新,使其能够长时间满足人类从事社会和经济活动的身心健康需要。建筑设计一体化主要是指建筑材料应用上,应当采取生态环保无害的建筑材料,能够有效对于电磁波进行控制,采取通风见光的方式对湿度温度进行控制,使其保持最佳状态。充分利用直接采光,享受太阳光对人体的自然沐浴;重视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尊重区域性差异,继承和发展地方传统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及建筑生产技术。

四、小结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对于建筑行业发展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建筑设计从业者应当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念,将其作为人类长期发展的基础,应当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进行建筑设计思路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建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红晓.积极参与企业建设推动非公企业党建[J].红岩春秋,2016,03:76-77.

生土建筑范文第6篇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我却觉得漳州人杰地灵,并不比“苏杭”逊色。在闽南西北部的漳州南靖山区,有一群群形状各异的建筑“怪物”,人们从飞机上俯瞰,这些奇特的建筑物像地下冒出来的巨大蘑菇,又似天上掉下的飞碟。这就是被国外专家誉为“世界第一流生土建筑”、“世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的南靖客家土楼群。

南靖县境内有近千座土楼。它们遍布于南坑、书洋、梅林、奎洋等乡镇。仅素有“土楼之乡”之称的书洋镇境内,就有370多座土楼呢。

土楼群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造型奇特,其中书洋镇曲江村的和坑土楼群尤为美妙绝伦,曾被日本《建筑杂志》记者拍摄,用作该刊的封面哩!

田螺坑的五座土楼,既像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个圆环,又像一朵大梅花绽放在大地上,其布局真是巧夺天工啊!难怪中外建筑专家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土楼群”,“没看到田螺坑土楼,不算真正看到客家土楼”。

从外面看土楼,其形状有方形、扇形、曲尺形等不同形状,然而,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大致相同。土楼中间是开阔的天井,一楼是厨房,二楼是贮藏室,三楼以上才是住房。

土楼建筑是客家人建造的,10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流域迁移到南方的偏僻山区,为了预防野兽、盗匪及当地人的侵拢,他们建筑了这种可集中居住,易于防守的城堡式土楼。

近年来,已有数以万计的中外专家和游客慕名前来考察、观光。他们无不称赞客家土楼是“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世界建筑的瑰宝”。而我,与此同时,也被家乡有这样的土楼群深深地陶醉了。

美啊!漳州土楼,您是漳州人民勤劳智慧的象征,也是漳州人民的骄傲,我们为有您而深感自豪!

生土建筑范文第7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建筑设计;研究

一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

顾名思义,生态建筑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筑,但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概念,而是涉及领域比较广泛并且具有较大综合性的工程,是建筑师努力争取的方向。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在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同时,融入整个生态循环中,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使人、自然和建筑达到和谐,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并且重视清洁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以及自然采光,另外还有水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以及日常垃圾的妥善分类处理等等。此外,也要考虑污染问题,对有害物的排放量严格控制,减少噪声污染和光污染。从这些设计理念出发,要求建筑设计师们坚持建筑符合当地生态循环、节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建造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和构想,在保护生态和能源利用最大化的基础上,使人、建筑、自然生态三者实现和谐统一。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分析

生态建筑在具体设计和建设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建筑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比较高。

1、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类型

(1) 具有地域特点、体现适宜技术的生土建筑或掩土建筑。这类生态建筑造价比较低,并且节省能源,适合居住;同时又融于自然,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因此,这种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也有缺点,比如布局受限、开间不大、日照不足、通风不畅等,还需要改进。

(2) 强调整合自然生态各要素的生物建筑。以中国为例,西双版纳傣族人居住的傣楼可谓生物建筑的一个缩影。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傣楼胜似现代的别墅。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形式,理应获颁“最佳人居环境奖”。生物建筑必将成为建筑领域最具生命力的建筑类型。

(3) 追求人机交互的智能型或高技术建筑。高技术建筑是指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最优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高效、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其技术基础主要包括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

(4) 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的自维持建筑。自维持建筑几乎是自给自足的,它利用太阳等自然条件维其自身运作,外部没有水、电、煤气供给,类似于一种单循环的封闭系统。这种建筑类型建设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

(5) 节约为主的节能节地建筑。节能建筑是指对建筑规划分区、太阳辐射、风向、建筑朝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国内不乏这样的绿色建筑,比如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办公大楼,从各方面进行了精心的人性化设计,达到了全面性的绿色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节能建筑案例。

2、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分析

(1) 一体化设计。

a 从纵向方面来讲,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使整个建筑的空间环境给人舒适惬意的体验,并且在其他方面比如经济等,满足人的需求,从整体上利于人的身心发展,达到人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b 从横向方面来讲,在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应力求实现人、建筑、生态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在保障建筑物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对周围环境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使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c 生态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即使建筑和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充分考虑当地人文特征和文化特色,使建筑风格和周围景观相辅相成,使总体上感觉建筑物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此外,在设计及建造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污染小的无公害材料,使对人的伤害和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室内设计通过考虑采光、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等因素,使其达到最适合人居住的条件和状态。

(2) 人性化设计。

建筑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人们服务的,而且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建筑设计师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建造出让用户满意的建筑。生态建筑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特色和有利的自然因素,使其适合人类居住,并且降低各种不利于人身心健康的其他因素所用,同时不破坏当地生态自然循环,保证其生态系统正常运作。建筑设计师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并且在设计之前对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环境特点进行考察了解,使建筑的外观、功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达到和谐统一,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要求。国内不乏这样的人性化建筑,比如拉萨城关区社会福利院,它的设计原则包括与村落和谐共生、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符合地域文化特色、考虑管理运营要求等人性化设计理念,为藏族老人们营造了一个安心、健康、舒适的住所环境。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人性化建筑设计案例。

3、生态文明视域下建筑设计的技术分析

(1) 乡土建筑模式

这种建筑模式无需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大部分借助当地环境因素中有利的部分进行设计建造,同时对当地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达到最小化,在建筑风格和特色上也和当地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比如我国的陕北窑洞,客家土楼,北京四合院等等,都是在与周围环境共存共生的基础上的典型的乡土建筑。

(2) 对适宜技术进行利用的建筑模式

适宜技术的原意是地方性的干边学。从建筑设计的视角,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主要指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建筑技术的高效性和适宜性,通过精心设计,实现对能源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选择性的借鉴当地的建筑技术和特色,以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 生态建筑的群体布局和绿化设计

生态建筑设计强调自身形体和地形以及气候条件相适应。建筑的布局和相对位置关系到每栋建筑的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直接影响居住用户的生活质量和身心体验。所以,总体布局应该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考虑到自然通风,可将相对低矮的建筑置于上风向。从建筑平面上讲,应当减少噪音污染、控制温度,使其有更大的平面灵活性。生态建筑的绿化设计是以建筑为切入点、以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工程设计。其技术策略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即对环境的生态化补偿、结构体系的选优、护结构的节能、室内环境控制、能源系统的选择等。

(4) 生态建筑的人文环境设计

人文生态建筑是将人文理念融入建筑设计,应当符合人们对环境舒适度的要求,它是表达人文精神和城市内涵的方式,同时也符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人文环境特色体现在建筑之中,物化为特定的建筑形态,这是人类精神的体现和延续,是高层次的环境氛围。比如埃及的法赛,就是很成功的人文建筑,很符合当地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

三、结语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建筑以当地的具体自然条件和人们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并尊重自然规律,利用相应的建筑技术进行设计和建造,最终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肖伟,竹显军.生态建筑设计探讨.[J].新建筑,2011(09)

生土建筑范文第8篇

在参观高昌故城后,我们再去交河故城。与高昌故城一样,交河故城历史上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重镇,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的都城,唐朝安西都护府最早的政府所在地。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类法师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曾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市井格局及官署、寺院、佛塔、坊曲街巷等仍历历可辨,下面就让我们前去考察吧!

交河故城的得名→交河城的历史

游客们,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的雅尔湖乡,处于雅尔乃孜沟中30米高的巨大黄土高台上,东西环水,状如柳叶,为一河心小洲。故城南北长约1650米,东西最宽处约300米,四周为高达30余米的壁立如削的崖岸,崖下是已近干涸的河床。故城建筑主要在崖的南端,因此当地人也称其为“崖儿城”,城的建筑以崖为屏障,不筑城墙,又因河水在台地首相交,故有交河的城名。另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

从时间上来看,交河故城比高昌故城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高昌故城是公元前1世纪建立的,而交河故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生活,从故城中发掘出的残存陶片,即可证明车师人已从原始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逐步过渡到定居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交河故城遗址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交河故城遗址。故城的建筑布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这不禁令人想起了明代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来到交河,登临古城写下的那首诗:“沙河三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这首《崖儿城》诗,精练而生动地道出了交河故城的特点。

纵览交河故城,全城只有南门、东门两座城门。古城中央有一条连接南门和佛教大寺院的南北向子午大道,长350米,宽3米,城内建筑以大街为中轴线可分为三个区,东区为官署区,西区为手工作坊和居民住宅区,北部为佛教寺院区,下面我们沿着中心大道进入故城进行参观。

中心大道两侧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成一个个高原土垣的坊市,向我们展示了千百年前这里作为车师前王国的国都曾经有过作坊众多、商市繁华的盛景。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城内全部的房屋院宇一半在地下挖掘,一半在地面构筑而成,这种别出心裁的建筑格式,是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还是为了抵挡炎夏的酷热高温?这给我们留下了千古之谜。

再看西区,建筑比较密集,从发现的陶窑遗存来看,可能曾是车师国的手工作坊区和居民住宅区。 游客们,在刚才的参观中,您是否觉得城中纵横连接的街巷把建筑群分割为若干小区,颇似内地宋代以前城市的作坊和街巷?这种建筑布局足以说明,交河在唐代曾进行过一次有规划的重修改建。如今游客到此,仍可以走街串巷,穿堂入室。像这样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古城遗址,在国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佛教寺院→增林遗址

位于交河子午大道北端的那幢佛教寺院,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与东面的官署区,西面的手工作坊区、居民住宅区呈“品”字结构,鼎足而立。现在我们已来到寺院遗址前,它南北长88米,东西宽59米,主体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由山门、大殿、僧房、庭院、钟鼓楼、水井等组成。寺院佛殿中央是一方形柱塔,大殿东、西两厢是僧房,寺院左前方,有一座10米土质高台,站在台上,整个城市景致一览无余。各位猜一 下,这个土台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呢?有人说是佛塔,有人说是鼓楼,也有人说是烽火台,究竟哪种说法对,还有待考证。传说,汉代名将班超和他的儿子班勇曾在这里交河之水饱蘸浓墨写下了他们戎马生涯中的重要诗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