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建类专业

土建类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土建类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1篇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素质,使高职学生满足企业需要,并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从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来看,只有全面开展核心能力培养,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基于这一认识,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做好核心能力培养工作,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学生的核心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满足用人企业需要,最终达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目的。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重视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于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而言,要想做好核心能力的培养,就要认真分析教学特点,并根据教学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同时要从社会实践入手,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结合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实际,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满足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选择相关企业积极开展实习教学

虽然高职院校的土建类专业教学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毕竟存在必然的差异。要想消除这种差异,高职院校就要选择和土建类专业相关的企业组织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所学知识,并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2.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特色教学计划

考虑到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教学特点,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关系到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鉴于当前高职学生个性特点较为突出的特点,只有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特色教学计划,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积极效果。为此,我们应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计划,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

3.提高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土建类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兴趣,才能降低土建类专业教学难度,提升土建类专业教学效果,满足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只有提高专业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积极效果。

三、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明确就业岗位情况

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只有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与企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才能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中,只有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才能提高教育针对性,满足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为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目的

高职院校在土建类专业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的,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的放矢,进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基于这一认识,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只有明确教学目的,并以此为出发点重点推动教学活动全面有效进行,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在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实效。为此,明确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2.制定具体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计划

明确了教学目的之后,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是保证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的实际开展来看,具体的教学计划不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制定具体的高职土建类专业教学计划,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

3.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人才,并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只有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才能以此为依据做好专业教学工作,并保证专业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取得积极效果,满足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教学需要。

四、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应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是由独立的部门进行组织和协调,造成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的脱节(俗称两张皮),导致学生活动重形式、轻效果,重数量、轻质量。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社团的建设,注重发扬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基于这个特点,在内涵建设上应将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融合起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融合,构建活动体验教学模式。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在学校社团建设的基础上,每个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并实行竞争上岗制,对指导教师进行有偿服务,提高教师参与社团建设的积极性。社团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提高个性化服务,为职业素养个性化教育模式提供良好的平台。

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的模式进行开展,将枯燥的课堂教育变为开放的活动体验模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的职业技能。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开展必须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某项技能,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个性化的形成,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使学生个性化得到突出表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规划,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教学模式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丁以喜(1967-),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教学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10-05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7-02

一、绿色建筑发展对建设法规、建筑业职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1.世界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和趋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①: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绿色建设法规体系对广义建筑业职业的影响程度分析。绿色施工②必须从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对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六个环节涵盖了广义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而这些行业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正在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即将面临的建筑市场已经在法律框架的引导下,逐渐由传统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市场转变。

建筑业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尽快适应传统的建筑活动、建设程序和技术规范因此而发生的显著变化,掌握新的市场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标准等等,胜任岗位主要工作任务。

3.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广义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形势,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推动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保证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调研

第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迁移的调研。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能力的麦可思公司,在《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专题报告表明:高职土建大类主要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93%,均高于全国高职高专88.1%平均水平,处于前50位之列;职业期待吻合度约在50%,也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37%水平,处于前20位之列;2007届三年内职业转换率较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中没有土建大类专业。

第二,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剖析(如108页表1所示)。

三、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的新认识

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有别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应增加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验收与评价等内容。在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应增加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能力、专项建筑工程技术、造价软件和基于Web技术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运用能力的训练内容;在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应增加项目多方位的协调素质等。

四、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现途径的改革探索

1.创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土建类院校正在按照“教学企业”的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的形成规律,构建实施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中心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接受学生到真实的施工一线,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企业专家的专题培训,通过综合实践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2.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2011年度麦可思—专业就业质量年度指标表明:麦可思—2010届主要高职土建专业要求的前3项核心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摘要,如表2所示:

要强化以上核心知识学习领域,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各高职土建类专业院校可以根据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增置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③;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在主要的课程设计实训、工种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及岗位实习等实践训练环节中,强化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以提高学生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等能力。

3.重点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库。土建专业学习的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企业难以一次性承受大批量学生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更不可能在校内营造与施工现场氛围相同的实践环境,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重点建设专业群共性的实验实训基础设施,采用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尝试的有效途径。

2010年5月,高职建筑类国家示范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立项“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榜样。

“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业都将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状态之中,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贴近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释]

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06.

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2007-09-1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Z].2004-12-10.[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土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112-03

1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调整,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2015年11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2015年底,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学校首批省级应用型转型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划拨一定的建设经费用于转型专业建设。因此,在试点专业实践之前先行探索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应用型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2 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目前,土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与职业技术教育界限模糊;实习环节受施工场地及安全条件的限制;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传统教学手段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不适应;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热情不高;工程技术企业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辽宁省教育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从2015年4月开始进一步组织研讨地方本科高校和本科专业两个转型发展方案,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有条件的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研究内容包括如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创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土建类转型专业的基本特点。因此,探索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就必须保证合格的双师型教师、高效利用的实验设备、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科学的考评体系和充足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转型专业产教融合的程度。

3 土建类转型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探讨

转型专业通常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专业,一般包括本科第二批、第三批录取院校中的应用型专业。土建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引导部分高校的土建类专业进行转型,对于推进高等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产教融合则是实现专业转型的有效途径。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即必须以工程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产教融合的目的是“教”,要把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基地建设的落脚点放在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研究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就是研讨如何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捋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社会资源来参与办学。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及相互制约关系如图1所示。

研究土建类专业产教融合动力机制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解决“办学过程中的社会资源有效参与”的问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发展带来正能量,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如有些地方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薄弱,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欠缺,学校专业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对口就业率偏低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因此,只有从地方院校对外服务硬件条件、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专业设置的产业符合度等方面入手开展改革,才能打通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最终达到增加校企合作深度的目的。

4 应用型转型专业产教融合改革实践

大连海洋大学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与定位,通过校企合作,探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机制,不断强化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步形成在“做中学,学中做”的基于产学融合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为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专业成功转型提供保障。

首先,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坚持“双赢”原则,尊重市场规律,实施责任共担。进一步打通学校、企业相互沟通的渠道,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使企业认识到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是储备技术力量的基础,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支持高校办学的积极性,达到校、企、生三方面的共赢。

其次,在实践教学手段方面,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建立高校与企业信息联系的纽带。学校可以在实践基地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取或发送相关信息,如企业生产、施工进度的第一手资料,丰富校外实践基地的内涵建设,这样学校在安排实践教学地点、方式、内容方面将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获得有关科技进步的相关信息。

再次,在实习方式方面,灵活安排实习方式,为企业充分参与实习提供便利。由于土木工程建设周期较长的特点,传统的短期实习容易造成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亟待创新实习方式,探索为期三个月、半年甚至一年的现场教学、实习、设计、答辩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和参与工程实践,在践中进行学习,并锻炼解决工程综合问题的能力。

最后,丰富工程案例,建设工程特色鲜明的企业课程。构建以实习驱动教学的企业课程体系,选定土木类转型专业部分主干课进行课程改革,企业参与教学大纲、教材辅导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工作。按照“教学―实习―能力”递进式的原则,将基地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四类课程。

5 结语

在专业转型背景下,以土建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开展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全面实现辽宁省教育现代化等方面,也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飞,姚志刚.产教融合的动力与互动机制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41-45.

[2]潘陆益.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动力机制的构建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5(3):55-58.

[3]崔民日,周治勇.地方本科高校、企业、政府产教融合对策研究:以协同创新为视角[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5(4):118-123.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土建类专业 建筑力学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饶晓文(1982- ),女,广西容县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空间结构;郭容宽(1983- ),女,广西梧州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结构加固。(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31-02

“建筑力学”是集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一体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和绘制内力图,测试强度指标和构件应力,正确选用各种常用结构材料,以及在施工中分析有关结构受力问题的能力。该门课程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是学好其他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关系到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虽然“建筑力学”课程对于专业的整个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但是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相关教师与学生的反馈来看,教师觉得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没兴趣。

一、当前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建筑力学”课程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尤其在数学、物理方面),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校后注意力转移,抱着混三年拿张文凭的心态,得过且过,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内容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抽象。“建筑力学”课程属于土建类专业课程中比较难学的一门,内容比较死板抽象,概念和公式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确实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就会导致失去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2.部分内容与工作岗位的需求脱节。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方向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项目经理等,而课程中还是有不少理论性较强且属于培养工程设计人员才需要设置的内容。

3.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够紧密。“建筑力学”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前面几个学期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学了之后用在什么地方,学习的方向性不明确。在后面几个学期学习“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后续课程的时候,需要用到“建筑力学”的知识,学生却早将前面学习的内容忘掉了。有些学校是将“建筑力学”与“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合成为一门课,也有相关的教材,看起来是联系了,但是内容上并没有真正融合,只是把原先的几门课、几本书,变成一门课、一本书。

(三)教师的教学问题

有些教师往往对复杂而严密的公式推导、理论计算内容不加以取舍,完全按照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讲解,满堂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教师侧重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导致许多学生产生如果以后不去设计院工作,做施工和监理根本用不到力学知识的错误观念,不会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的问题

“建筑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以一份试卷评定学生的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情况。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死记硬背上而不是对问题的思考上。

二、研究现状分析及改革的意义

目前有关“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感觉研究成果比较零散且研究深度不够。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单导法、对比法、情景模拟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而对于教学内容的修订和整合、考核方式的改进、全面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大多只是从宏观上进行阐述,具体的方案、措施偏少,也没有相应的配套教材、课件,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在教师中的普遍认可度也还不够。

针对“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适应新形势,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这门课程。应紧密结合职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注重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来建设和改革这门课程。让这门单调枯燥、学生普遍害怕的课程改头换面,展现出全新的风貌,成为学生乐于学习,而且能够学好的课程,这也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改革的思路

(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规律,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指导

1.遵循学习心理的一些基本规律。学习即试误,学习即条件作用,学习即顿悟,学习即信息加工,学习即构建。学习的过程可以分为知识学习过程、技能学习过程和问题解决过程。创设外部客观条件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内部心理品质转化学习动机,强化各种内外因素维持学习动机。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也会对学习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结构和认知能力,学习的内容应该适应学生认知结构,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注意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强化,多多鼓励学生,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多引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式,激发、转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建立起对课程的兴趣和爱好。

2.遵循教学心理的一些基本规律。教学是一种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热爱学习,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教学模式是指符合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为特定教学目标服务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目前,与我国教学状况相符合的模式主要有: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科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刺激控制与强化的教学模式、智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方面,每一种模式从不同的着眼点入手安排教学活动,对课堂活动的组织是具体而细微的,能达到的教学目的也是有限的。因此,一门课程甚至一堂课的教学,如果只用某一模式显然是不够的。具体选择哪些教学模式,需考虑课程性质和学生的情况等问题。对于“建筑力学”课程,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构建适合“建筑力学”课程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3.在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促进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许多调查表明,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包括责任、诚信、踏实、勤奋、吃苦耐劳、乐于学习、合作、规范和技能等。可见,除了专业能力外,企业对毕业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过程的一个目标。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需要,并考虑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修订

1.研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明确工作岗位对“建筑力学”课程内容的具体要求。高职土建类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岗位一般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预算员、监理、项目经理等。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明确这些岗位对课程知识的要求,需要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接触这些岗位,广泛地调研、座谈。

2.研究本科的三大力学教材以及高职高专的《建筑力学》教材。目前适合高职学生的《建筑力学》教材,不应该仅仅只是本科教材的删减版。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确定什么内容应该保留,什么内容应该舍掉,哪些部分的内容应该合并,应该引入什么样的例子来配合理论公式和计算的学习,以及适合学生的课外辅助学习资料又有哪些,这些东西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例如脚手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查阅目前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都没有将这部分内容编制进去。脚手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是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进行脚手架施工方案编制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后续课程“建筑施工技术”要涉及的内容,所以建议将脚手架的受力分析和计算内容补充到“建筑力学”教材中。除此之外,还有角焊缝、对接焊缝的应力计算,螺栓的受力分析和计算,土压力的分析计算等内容都应增加到教材中,而一些比较冗繁的理论公式推导和计算则应该删除。

(三)寻求适应“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模式

1.步骤安排。针对“建筑力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启发―讲授―练习―讨论”这样的教学步骤。第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工程图片、视频,去实验室参观模型或者带学生去施工现场参观的方式,启发同学们思考实际工程背后的力学原理。第二阶段:通过课堂讲授将原理介绍清楚。当然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情景,并运用对比、举例等手段来增加学生的学生兴趣。第三阶段:通过解题做练习的方式强化前面所学的内容。第四阶段:教师提出一些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和思考如何利用先前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

2.师生交往系统。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有步骤地向学生展示课程内容,组织、协调学生们的学习活动,尤其要鼓励学生及时抒发自己的想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进入第三阶段,教师的控制作用逐渐减弱,主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对于比较简单的题目,教师可以仅给出答案,而比较复杂的题目,教师可以进行提示和简单的讲解。第四阶段,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仅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推广。

3.反馈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强调学生的自由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性,等过后再对学生的反应做出评价。

4.支持系统。上述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很好的耐心,同时还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四)提出能全面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方法

建立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考核标准。按照实际能力为主、理论知识为辅,确定理论考核和能力考核的权重。

对于理论考核来说,命题和评分要尽量减少随意性,提高客观性和科学性。在一张试卷中,采用标准化客观命题和主观命题同时并存的做法。客观性命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主观性命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运算和评价能力。应用试题库命题是至关重要的,注重基础知识点的考核,题目覆盖面可以宽一些,但是难度和深度要低一些。考试时,试题由试题库中按考核方案随机抽取,从而客观地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对于能力的考核,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第四阶段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些与工程实际相关的问题,引导同学们讨论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一些相对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中提出自己的一些新看法、新观点,而不局限于固定命题的解答,可以得出自己的一个不太确切但又有一定根据的答案,同时可以采用一系列评价表对学生整个活动过程加以记录和评价。(2)鼓励学生和老师“互换角色”。力学教学中会有很多例题和习题,对于某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完成讲解和答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学生每完成一次,平时分给予加分。(3)在讲解原理的时候,课堂上增加一些小实验,给学生们分组,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性,并予以打分,作为平时成绩。(4)以班级或者以小组为单位,由系组织活动,教师积极参与,举办力学竞赛,比如内力图绘制比赛,或者力学结构模型比赛,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最后由教师评价和分数,给予学生一个积极的肯定。

(五)将培养学生专业外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融入到“建筑力学”课程之中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让同学们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多从受力的角度去考虑工程问题,是否安全合理,不能死搬规范,更不能完全凭经验。(2)“建筑力学”是一门系统性和完整性很强的学科,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严密,这正好培养学生们严谨、认真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同学们每一次作业和课堂练习都要不怕烦琐、认认真真地去完成每次演算和推理。(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结合起来。在建筑力学上不花时间下功夫学习,是很难学好的,这也是大家都认为“建筑力学”难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勤奋学习,才能把“建筑力学”学好。

[参考文献]

[1]陈春梅.对比法在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宫素芝.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09(25).

[3]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测绘科技的发展对测量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应从教材的选择,教学目的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实践教学的完善及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职测量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关键词:中职;土建类专业;测量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O4-34文献标识码: A

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现代测绘新技术、新仪器的不断发展应用,地理产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测绘形成了强力冲击,测绘科学从理论到实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以GPS、GIS、RS为代表的“3S”技术正在应用到各种工程建设中,测量学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如何使经典测量学与当代测绘高科技从理论到实践在测量课程中得到体现,如何使其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相适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拟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近年来教学改革的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根据不同的培养层次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工作的依据。测量学是研究对实体(包括地球整体、表面及外层空间各种自然和人造的物体)中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各种几何、物理、人文及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及利用的科学,是土建类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现在出版的土木工程测量教材有十多种,到底选用哪一种教材对学生比较合适,一直是我们在探索的问题。为适应课程建设的需要,由我院主编,其他几所职业技术学院参编,共同编写了职业院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工程测量》(非测绘类),并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论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自编了与教材相配套的《测量学实验指导书》、《测量学教学实习指导书》等辅导教材,使教材配套齐全,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教学环节的改革 教学目的的转变长期以来,对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小范围地形图测绘及具有一定施工放样能力”是测量学教学的目标。但是,随着测绘科技的迅速发展,以“3S”即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在测量定位、导航、国土与城市管理等领域里的推广应用,拓宽了测量学的教学内容与研究空间。土建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专门从事测量工作的人数不是很多,大部分都会在施工现场工作,原来的教学目标已远远不能满足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对现代测量技术的要求。对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学目的、教学思想是让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现代测绘在本学科中的应用,能够运用测量成果分析和解决实际施工过程中的问题,这应该成为改革测量学教学、全面构建新的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要从以“测图”为教学主线向以“用图”为教学主线转变。 教学内容的调整空间定位技术、地面信息采集处理一体化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些与地理空间信息学科相互交叉产生的相关学科对土建类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对于开设测量课程的非测量学科的学生而言,应把测量学作为学科研究的工具,所以,测量学课程应该提供先进、适用、多样性的空间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分析的方法与技能,为本学科所用。在测量学课程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处理好测绘新技术与经典教学内容的关系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材的作用,又要向学生及时传递测绘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的信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虑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工程建设第一线工作,现在建设单位用到光学仪器很少,对于光学仪器的原理和使用方面可以简单讲一下,重点放在全站仪和GPS等新仪器的讲解和操练上,使学生毕业后能“零距离”上岗。 实践环节的改革 测量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环节起着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非常重要。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实验,我们在学校内建立了实习基地,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埋设了导线点,通过几届学生的实习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获得了实习基地导线点的精确三维坐标和数字地形图。 在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固定在实习基地的一个测区,每次实验都在划定的测区内进行。有了实习基地的所有数据,每一次实验结束时,每个组的实验数据都要有实验指导教师的签字,实验才能结束。 理论课程结束后,有两周的实习时间。长期以来,实习都是以地形测图为主线,占了实习时间的一大半。我院测量实习改革的中心思想非常明确,就是压缩地形测图,加强精度分析和土木工程测量的内容。实习时,每个组仍在原实验的测区里,实验观测的数据在实习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大大缩短了测图的时间。同时,重点增加了施工总平面图设计及建筑物测设数据计算等用图内容,同时还增加了测设轴线桩、设置龙门板及测设龙门板的标高等施工测量的内容,把重点放在土建施工测量上。 良好职业道德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素质及职业道德。在测量课教学中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测量的数据都含有误差,对于每一项观测都有允许的误差,对于超限成果,要引导学生查找出错的原因,区别情况加以改正。如果发现学生私自更改数据,甚至编造测量记录,一定要严肃批评教育。这种错误如不及时发现,不仅学生认识不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而且还可能养成不良的恶习,遗患无穷。应该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测量成果都是在测量人员认真负责、仔细操作和分工协作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在平日的教学中,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既能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测量学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只有领导重视,教师热心,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计划,在教学中不断试验、总结和提高,才能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掌握现代测绘技术的土建工程类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6篇

Abstract: Engineering drawing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th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patial thinking task to cultivate students' training, reading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plan and the methods make teaching more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vivid, bu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bsolete teaching means are not appropriate to this course. Therefore, only the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content reasonably matched, then it can fully play its efficacy.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Key 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lan;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16-01

1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两部分。目前,在教学内容上,工程制图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画法几何一学期,建筑制图一学期。其中,并未包含计算机制图部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笔记。第一学期所有的图例和模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画在黑板上的。课上教师在讲台上边画边讲,课下学生练习画图,然后教师利用大部分时间批改学生的制图作业。长期以来,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辛苦;第二学期书中内容多为建筑制图的内容、画法、规则等,内容空洞,繁复。而最能直观说明问题的示例性图纸却又非常少,一般只给出一套。绘制施工图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老师的指导也是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严重错误指点一下。

2工程制图的教改的想法

2.1 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为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将总课时一分为二。这样是不合理的。应将画法几何的学时减少增加到建筑制图部分,使两者课时比在2:3左右。这样的话,画法几何部分的改革建议调整其内容和深度,进行必要的精简,作适当的压缩。保留画法几何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作为工程制图基础的投影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投影理论,初步建立空间主体到平面图形的逻辑思维理念,淡化那些难度较大的图示与图解的有关内容。对于建筑制图部分,作图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同时,加强几何体三面投影图的绘制和阅读,将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为后续工程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画法几何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画法几何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空间立体与平面视图之间不断的进行转换, 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很多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抽象的原理概念容易被学生掌握,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将多媒体课件用于《工程制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这并不是说制作一些动画,画些空间立体图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要想学生真正轻松掌握重点难点,教师是需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足功夫的,要用动画和图形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而投影规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在三视图中的图与图、图与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它是学生今后看、画图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是《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论根源所在,学生对全书的后续内容能否接得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教师可先用三维动画将要使用的模型制作出来,使它形象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各个方位的特征可以轻松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在引入“三面投影图”的概念,将动画中立体模型的三视图画出来,最后再讲解投影规律。

2.3 建筑制图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建筑制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首先讲解清楚阅读施工图的步骤、内容、方法;其次讲解绘制的要点、难点和要求;然后进一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施工图进行分析讲解,扩大学生眼界;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布置制图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但整个过程并不是按先后顺序这样的简单程序完成,建议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在以“平面图的读图与绘制”为例说明。第一步,先给出一张简单的平面图(难易程度以大多数认得基本常识可以读懂大部分内容为适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提出一些稍微难的问题,使学生开始有疑问;第二步,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课本里的相关知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会平面图的形成、内容、绘制步骤原则等相关知识;第三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给学生多套平面图的图纸(各种建筑类型的典型图纸,可稍难一些),可配合图纸给他们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合作完成这些图纸的读图。这是个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要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第四步,让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与完成过程,并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五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碰到的难点与疑点做出解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

2.4 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AutoCAD 广泛应用于工程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绘制,本课程是非机械类工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能基础课,设在《工程制图》课程之后,学生已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工程制图及CAD 实训》课程主要采取上机练习方式,以加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工程制图知识和AutoCAD软件正确的绘制工程图样。计算机不会产生图学思维,工程师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构思表达能力,是不能由计算机绘图本身产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土木制图课的学习,才可以掌握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建筑图样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图解能力、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计算机绘图已成为传统土木制图教育的一种必需的延伸,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制图课程中穿插计算机绘图知识,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完整地掌握这门工程技术语言。

参考文献: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施工过程;图纸会审;学习领域

1.前沿

面对职业教育中的问题,中国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找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即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依托学校现有资源和建设实训室,与企业合作,广泛开展工学结合,围绕完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设计,构建出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课程体系中的若干个学习领域的学习后,获得完成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职业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1、2]。

土建专业的学科体系课程包括《制图识图》、《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等课程,每门课程包含的知识,都是围绕完成一个概念性的“建筑工程”中的某项具体工作所涉及到的知识或相关理论,课程与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行动过程联系不紧密。学生毕业后,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过程中,要在储存的众多知识中去判断、选择、抽取相关知识后,才能完成工作任务;并且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一些知识学得过早,到后面学习中需要用时,许多学生已经忘记。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下,要让高职学生直接获得职业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是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由于建筑类职业院校以培养管理型人才为主,建筑企业有他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国情与德国不同,校情与德国不同,因此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充分考虑国情、校情,并结合企业要求与职业特点去思考,这也是我们这类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难点。

2.学习领域划分

学习领域是一个由学习目标表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开发的行动领域,是指向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以职业能力开发为目的,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职业、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整合起来。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具体结构来看,每一个学习领域一般都是以该教育职业相对应的职业行动领域为依据。一个学习领域就是一个学习单元,其主体内容是职业任务设置与职业行动过程的取向,也就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即以行动体系为其参照系[3]。

2.1图纸会审学习领域实践

图纸会审是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其目的是为了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图纸内容,及早发现并清除图纸中的错误,以便正确无误地进行施工,对图纸中涉及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提出建议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读懂施工图纸(建施图、结施图、水电施工图)、能够发现图纸中一些与问题。这一项工作在施工顺序上讲是排在具体实施的前序,但是要完成这项工作任务,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相关技能、相关施工工艺等非常多,对于这样一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转变为学习领域呢?

首先对图纸会审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其工作步骤、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技能点。在图纸会审过程中,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甲方应是平等的责任主体单位,但在会审过程中都非常谨慎,特别是施工方在面对复杂的工程任务时,通常是自己先要尽量弄清图纸中的许多问题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到会审会议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对疑问中涉及的专业概念要求准确并且还需非常注意表达方式,特别是提出的问题应尽可能准确。因此施工单位常采用分工识图、内部先预审,并将研讨结果罗列成表便于使用,针对可能涉及到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预先与设计人员沟通,与业主沟通,尽可能在已达到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图纸会审。在图纸会审过程中,达到图纸会审目的的方法非常重要,是过程性技术。在这过程中需要基本职业能力(识读施工图、懂得施工技术)与方法能力(工作方法、思考与谋略)。

对于图纸会审,如果在专业学习领域中,把它排在第一位学习。可以推想在其它学习领域并未进行的情况下,学生是不可能对施工图中的问题做出判断,不可能深刻理解设计意图,也不可能用专业术语或用准确的概念与别人交流。综上所述,图纸会审设置成一个学习领域,其学习的顺序应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之后。

建筑行业有许多专业公司,如土石方工程公司、基础工程公司、结构吊装工程公司、建筑防水工程公司、装饰工程公司、地基处理工程公司等,这些公司所承担的任务恰好也是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职业活动具有完整的工作结构,承揽任务,签订合同,编制施工方案与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而且这个过程中,都会有图纸会审过程,因此把这些专业公司的图纸会审过程作为这个学习领域的载体是是非常适宜的,也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图纸会审学习领域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前述知识与能力的应用及其社会能力的培养。

2.2 确定学习领域应考虑的因素

对于土建专业,其一个专业学习领域应该是完成一项工程任务(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应考虑的完成这一项工程任务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组织完成任务的方式、所采用的工具与机械设备等,还应注意一个人从外行到内行的成长规律[4]。因此确定学习领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专业理论知识的学科分类或侧重点。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

2)完成任务的技术特点和手段。如是预制拼装还是整体浇筑,是升板法,还是人工组砌等。

3)施工组织与管理上的特点。如主体结构施工过程的反复循还与装饰施工阶段的主体交叉。

4)教与学的规律。一个学习领域中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宜太多,传授知识应由浅入深,学习和掌握知识总是由单一到综合,传授和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由学习解决简单问题到学习解决复杂问题,这是人的认知规律。人的能力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取并提高。

“学习领域 ”的课程方案,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5、6]。“学习领域 ”的课程方案将关键能力融入学习领域课程中,即任何一个学习情境、教学行动,都是为了关键能力的全面培养,而不是进行孤立的、割裂的片面的教学。

3.总结

1)通过对施工过程中图纸会审这一过程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明图纸会审如果作为学习领域如何构建,虽然其内容涉及范围广、学生不易学习,但是只要把握住实质,明确学生学习其作用,还是非常适宜作为学习领域。

2)通过对图纸会审能否作为学习领域的讨论,找到了一些关于土建专业学习领域划分的建议,对学习领域的构建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姜大源.基本职业科学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吴全全.学习领域:职教课程内容重组的新尝试―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职教论坛,2004;

[4] F.劳耐尔.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土建类专业范文第8篇

专业方向: 城市研究 架构(通用)城镇规划与园林 建筑学

类型: MSc,PGDip

院系:爱丁堡大学 --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建筑与城市设计,Architectural and Urban Design

专业方向: 城市研究 架构(通用)城镇规划与园林 建筑学

类型: MSc

院系:爱丁堡大学 -- 建筑(Architecture)

建筑学(研究),Architecture, Master of (Studies)

专业方向: 架构(通用)建筑学

类型: MArch

院系:爱丁堡大学 -- 建筑(Architecture)

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

专业方向: 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架构 架构(通用) 建筑实践管理艺术与设计 建筑学 建筑学 建筑学

类型: MA

院系:爱丁堡大学 -- (Interior Design)

建筑学(ARB/RIBA Part 2),Architecture, Master of (ARB/RIBA Part 2)

专业方向: 架构(通用)建筑学

类型: MArch

院系:爱丁堡大学 -- 建筑(Architecture)

室内建筑设计,Interior Architectural Design

专业方向: 室内设计 建筑设计/架构 架构(通用) 建筑实践管理艺术与设计 建筑学 建筑学 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