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摩尔质量

摩尔质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摩尔质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摩尔质量范文第1篇

硫酸钠根据化学表达式可知由两个钠离子和一个硫酸根离子组成;

硫酸根离子由一个硫原子和四个氧原子组成;

因为分子质量可以等于原子质量之和;

摩尔质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浓度; 质量摩尔浓度; 分数

医学上常用有关溶液浓度的量有很多,有些是标准的量,有些是非标准的量。由于历史原因,在许多场合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些量的使用却并不统一,这会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难和困惑。国际上和我国对于溶液的浓度都有相关的标准出台[1]。本研究就目前医学上常用的有关量进行总结。

1 物质B的浓度

所谓溶液浓度就是指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含溶质的量[2]。常用的有物质的量的浓度、质量浓度和质量摩尔浓度。

1.1 物质B的物质的量的浓度cB

医学上最常用的是物质的量的浓度,简称为浓度,是一种标准的量,其定义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

cB=nBV

其一贯单位为mol/m3。但按照SI(国际单位制)及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有关规定,在医药学领域溶液的体积一律以“升”(L)为基准,故其单位为mol/L、mmol/L、μmol /L等[3]。有时也采用mol/dm3单位。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指明基本单元,如c(NaOH)、c(HCl)、c(H2SO4)、c(1/2H2SO4)、c(K2SO4)、c(1/2K2SO4)。在化学中也可表示成[B]。

过去曾经用过与cB类似功能的非标准的量: 体积摩尔浓度、体积克分子浓度、克分子浓度、摩尔浓度,其单位为M;另一非标准的量为当量浓度,其单位为N。这两种非标准的量已经废除。现举两例说明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1M(H2SO4)=2N(H2SO4) =1mol·L-1 (H2SO4)=2 mol·L-1 (1/2H2SO4)

1M(HCl ) = 1N(HCl ) = 1mol·L-1 (HCl )

1.2 物质B的质量浓度ρB

质量浓度定义为“物质B的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是一种标准的量,

ρB=mBV

其一贯单位为kg/m3。但IUPAC等国际组织建议分母的单位只能用升,故常用单位为kg/L 、g/L、mg/L、μg/L、ng/L等。化学试剂基础标准GB60388规定,对固体试剂配制的溶液, 一律用g/L作单位。

历史上曾采用非标准的量重量体积百分浓度或百分浓度表示质量浓度,其单位分别为%(w/w)和%。这种表示已废除。

1.3 物质B的质量摩尔浓度bB

质量摩尔浓度定义为“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是一种标准的量,

bB=nBm

其一贯单位为mol/kg,也可用mmol/kg、μmol/kg等。采用这种浓度时应注意定义式中分母为溶剂质量而非溶液质量,并且分母的单位一律使用kg,而不宜采用mg、g等。之所以选择质量摩尔浓度作为溶液的组成变量,是因为其值不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这为理论上和实验中带来便利[4]。

质量摩尔浓度对应的非标准的量为质量克分子浓度、重量摩尔浓度(m),这种表示已废除。

2 物质B的分数

物质B的分数指系统中物质B的量与混合物(或溶液)相应总量之比。常用的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和摩尔分数。

2.1 物质B的质量分数wB

物质B的质量分数定义为“B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wB=mBm

质量分数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

曾经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包括重量百分浓度、重量百分数、百分含量等,其单位为g%、%(w/w)、ppm、ppb、ppt等。其中ppm是“part per million”的缩写,含义是“百万分之一”,不是单位符号或数学符号,实质表示的是数量份额的大小,在表达某种物质的含量或浓度时,不能单独作为物理量使用[5]。另外,美、英、法、德等国家对ppb、ppt等的定义本身就存在区别,很易引起误解,所以这类所谓"浓度"的表示连同ppm应该停止使用。但实际上很多场合仍在使用。

2.2 物质B的体积分数φB

物质B的体积分数定义为“纯物质B与混合物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体积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φB=VBV=xB V*m,BBxB V*m,B

体积分数也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也可使用一个替换定义,即以B的偏摩尔体积代替纯物质B的摩尔体积。

曾经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体积百分浓度、体积百分数,单位为%、%(V/V)、ppm、ppb、ppt等,这种表示已废除。

2.3 物质B的摩尔分数xB

摩尔分数的定义为“物质B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一种标准的量,

xB=nBn

摩尔分数同样为无量纲量,它的单位为1,量值常为一小数或分数。它的替换名称为物质的量分数。

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克分子百分浓度、摩尔百分数,单位分别为%( M/ M) 、 %( N/ N ),这种表示已废除。

3 比

是指系统中两特定组分的同类量之比(注意:不是与多组分均相系统总量之比)[6]。常用的有质量比、体积比和摩尔比。

3.1 质量比ξi,k

定义为“物质i的质量与物质k的质量之比”,

ξi,k=mimk

3.2 体积比ψi,k

定义为“物质i的体积与物质k的体积之比”,

ψi,k=ViVk

3.3 摩尔比ri,k

定义为“物质i的物质的量与物质k的物质的量之比”,

ri,k=nink

它的替换名称为物质的量比。

以上三种浓度均为无量纲量,它们的SI单位均为1。历史上曾使用过的非标准的量为分别为质量比例浓度、体积比例浓度和克分子比,已经废除。

4 结束语

在我国国家标准GB 3102.893(该标准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18:1992)中详细定义了几种溶液浓度,它完全可以达到化学、医学等领域中对溶液浓度表示方法的要求。要使这些表示方法被完全接受和采用,还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 GB 3102.8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

2 张蕾,李美玉.溶液的浓度及其正确表示方法.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6, 13(3):35.

3 该刊编辑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2):151.

4 王正烈,周亚平.物理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0.

摩尔质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物质的量 摩尔 摩尔质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它是国际单位制中七大基本物理量(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之一。初中时大家就已经知道了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可以构成我们看得见的、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宏观物质。这说明,在我们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与看得见的宏观物质的质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比如:

对于C+O2=CO2这个化学方程式,同学们并不陌生,此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宏观上表示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44份的质量的二氧化碳。微观上表示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可是如果问65克锌含有多少个铁原子,40个锌原子的质量又是多少克?标准状况下,1L的二氧化碳含有多少个分子?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科学上,我们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物质的量是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到微观微粒的个数或微观微粒的个数到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之间的桥梁。

首先,物质的量是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单位是(mol)。物质的量可以把原子、离子、分子、电子等微观粒子与宏观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联系起来。

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物质的量是一个专有名称,四个字不能随意拆开或删减,例如,不能说“氢气的量、硫酸的量”,而应该说“氢气的物质的量、硫酸的物质的量”。

(2) 物质的量是粒子的巨大集体,而不是单个粒子。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中子等。

(3) 物质的量的表达方式同其它物理量一样,如1mol NaOH或n(NaOH)=1mol 都表示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 。

这就是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内涵。

其次,与其它所有的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也有相应的基本单位―摩尔(mol),同样,摩尔也有相应的计量标准,具体情况如下:

即1mol任何粒子所含有的相应的粒子数目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相等,或者说就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个粒子,其近似值为6.0223/mol,其中6.0223/mol,主要用在进行具体的计算当中,准确值NA主要用于概念的判断。

这就是物理量、单位、计量标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再次,摩尔质量(M):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其常用单位为g/mol;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1mol物质的质量以g为单位时,数值上等于其相应粒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因此,这三个量的区别是单位不同,联系是当摩尔质量以g/mol为单位、质量以g为单位时三者的数值相等。如二氧化碳的摩尔质量为44g/mol,其相对分子质量为44,1molCO2的质量为44g。因此,这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摩尔体积(Vm):一定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约占有22.4L的体积。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化学中引入了分子概念,提出了阿伏加德罗假说,即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占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然后,物质的量作为桥梁把微观粒子数目与宏观物质的质量、体积联系起来。这当中它们都有自己的标准:

最后,在应用物质的量及其相关知识的过程当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 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只能用来衡量微观粒子,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有它们构成的粒子集体,不能用来衡量宏观物质,如排球、大米、汽车等。另外,像 水、食盐等物质虽然也是可直接感知的宏观物质,但因它们都是由相应的分子、离子直接构成的粒子集合体,故可用物质的量来衡量。

(2) 必须指明所衡量的粒子的具体名称,表示形式上通常在单位后面写出相应的粒子化学式。如1molO2、1molO,分别表示一摩的氧分子,一摩的氧原子。

摩尔质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行动研究 气体摩尔体积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42-02

1 教育行动研究的的内涵、特点与模式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把教育行动研究定义为“由社会情景(教育情景)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行动研究的特征是:“参与”、“合作”、“改进”、“系

统”[1]以提高行动质量为首要目标;强调行动与研究的结合;对自己的行动开展反思,并与学校管理层及其他教师一道,发生教学生活的相关方面的转变。反思,在行动研究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行动与研究结合的结果剖析,又是催生新一轮更高质量的行动的动力和起点,反思必须和同侪交流,以期共同进步。行动研究的模式有勒温模式、实践――慎思模式, 批判――解放模式,时间过程循环模式[2]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把过去认为高深的与己无关的教育科研变成了自身的教育生活的一部分,针对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开展行动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3],行动研究由于适应一线教师的科研基础,又侧重于解决老师面临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因而广受欢迎。但不管那种行动研究模式,都受制于研究者理念、时间和能力,存在样本代表性不足,自变量控制少等先天性问题,难于大面积推广。因而行动研究需高校、科研机构相关人员主动与一线老师配合,平等交流、推陈出新[4]。研究结果还应使用多种严格方法确证和开展特定条件下的实验、变革。绵阳师范学院与绵阳南山中学多年来共同就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洒下几多汗水,“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改进作为行动研究结果之一,在此抛砖引玉。

2 “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理念的变迁及行动研究的兴起

从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为追赶世界科技、教育先进水平,在教育上,在科学结构主义的理念引导下,部分原大学教材内容下放高中,摩尔及气体摩尔体积等内容即是。在“气体摩尔体积”部分,在教学设计理念上,追求科学知识教学的准确、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推理的逻辑的严密,在教法上关注读、做、讲、练结合。例如1985年黄俊伯[5]认为:在学生理解了摩尔、摩尔质量概念基础上通过密度计算可得出“1摩尔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约是22.4升”。从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推出阿佛加德罗定律,可以加强学生对徽观粒子的想象力。这种设计,体现了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明显。2003年何映虹[6]主要运用”归纳型讲解”法,遵循“指出感性材料―指导分析― 综合概括―深化结论”的程序。“指出感性材料―指导分析”体现了学生的主题作用有所增强。2012年杨淑梅[7]设计探究性学习模式,让学生观察实验或媒体动画中发现问题,通过计算、自学、讨论解决问题。她的“自主、合作、探究、构建”的教学设计,比前述设计更贴近生活和科学研究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三位老师的教学设计都反映了所处年代的教学设计的较高水平、共识和个人特点,同时也折射出基础教育对其自身不足的调整和改革。

行动研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经历了译介、推广、多样化发展的三个十年,在21世纪形成了行动研究的浪潮[7]。教师成为“研究者”、“反思性实践者”、“校本课程开发者”的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质量。如果从行动研究的角度反思前30年,可以发现“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从教师的独角戏,变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抽象的计算、想象到创设实验和生动的生活和研究情景;从学生被动接受,到主动质疑、探究、建构;从学生获得个体的满足感到快乐学习,集体分享成功;教师的行动研究从“随意性问题解决”走向“科学的方法”,从“唯方法论”走向重视理论及理论思维的作用[8]。这三十年可视为行动研究走过了“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超越”的三个互相衔接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

3 行动研究视角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

南山中学化学组在张劲松老师的带领下,把新课程标准的落实、行动研究的实施和教师个人特色结合起来,搞出了自己的亮点。教研组在实施者王瑛老师的专题发言的基础上,讨论“气体摩尔体积”教学设计的问题和突破思路,在汇萃老中青教师智慧基础上,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计划),精心准备、实施(行动),观察、考核课堂效果(考察),对照新课标寻找不足和改进(反思)之后在某些方面超越自我,王瑛老师的课获得2011年绵阳市优质课一等奖,其说课内容如下(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三维目标已略去)。

3.1 教法设计

古希腊生物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新课改要求,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4个对比:1mol不同固体和液体体积;1mol相同条件气体体积;1mol固体液体与1mol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和气体摩尔质量)。

实物展示和演示法(本节课纯理论比较抽象,所以实物展示1mol Al,1mol Fe,1mol H2O,1mol C2H50H;实物演示:电解水实验;加热碘管;拉注射器里面的气体)。

讲练结合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教学补偿)及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认识概念的个性和共性的目的。

摩尔质量范文第5篇

高中化学 反思性教学 教学设计

按照反思性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案例一中的具体环节,笔者在物质的量教学中进行了反思性教学设计。考虑到在案例一中已经有了非常详细的设计过程,现在这里将本节的反思性教学设计只做出简要的叙述。

一、前反思设计阶段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唯一的关于物理量引入的理论教学课,是化学物质计量和计算的基础。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是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理解摩尔质量,化学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对它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提出了几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笔者对以上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和解读,考虑到学科体系新概念的引入和学生对其认知的方式,笔者认为目标中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因为这个常数是概念引入的前提,而学生对它又是陌生的,所以必须让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否则学生无法达到以上教学目标。

所以,我把教学目标扩展为五点:

(1)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

(2)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4)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

结合目标,我确定了教学内容并把它们编制成知识模块。通过对3个知识模块进行分析,可以得到3个模块之间是这样的关系:模块1是模块2的基础,模块2引入后,又成了模块1部分内容的基础和模块3的基础。所以,模块1和模块2是相互嵌套和交融的关系,模块1、2是模块3的基础。考虑到本节课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笔者选择了创设问题情境法、讲述法、类比法、启发-引导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课堂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降低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淡化理论的枯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把紧张有序的教与学过程变为师生互动的、充满乐趣和激情的信息交流过程。选择的教学媒体是黑板和具体实物。选择的具体策略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二、教学实施中反思调整阶段

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笔者的课堂教学进行的非常顺利。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得知学生的情绪非常的高,而且理解能力非常强,很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同时笔者也沉浸在课堂教学的有序过程中,没有发现学生的消极的一方面,所以整个课堂是按照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的。在进行中,笔者对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没有进行调整,只是对课堂的高度进行了提升,并在总结时增加它诗意化的成分。例如,笔者在模块3中分析到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看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三者逻辑关系的掌握,随即用两句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进行诗意的概括,让学生把诗的美和透出的豪气融合到对物质的量所起到的实际作用的深层体会中和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学习任务获得的成功感中。

三、后反思修改阶段

对于后反思修改阶段的反馈信息来源,笔者选择了三种渠道即是教师课堂情境回忆分析、学生访谈、同行教师听课评价。从笔者对20名学生的访谈内容和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以及摩尔质量同式量的关系,对阿伏加德罗常数能有全面的认识,能说出它的标准和它的物理意义。但有5位学生向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您说的式量是不是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我和这些学生更深入交流中,发现初中教材已经把式量的定义给删去,学生对这个名词不理解,但由于在课堂上笔者指出了具体微粒的式量和学生记忆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具有一致性,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强,并没有给教学过程带来障碍。从同行的听课评价和集体的讨论建议中,笔者首先得到是同行对这节课的极高的评价,同时指出了两点细节问题,用语出现了一处欠妥的地方,笔者在说某微粒物质的量是1mol时说成了是一个摩尔,经验丰富的申利民老师指出了“式量”一词在初中已经删去,对它的引入需要从定义开始。笔者在得到这些反馈信息后,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再回忆和反思分析,认可了课堂比较成功,课堂实际效果冲破了显性目标的限制达成了很多隐性目标。比如,学生积极的课堂参与意识、师生共创的良好课堂氛围、师生对成功和化学学习过程美的感受,但也认识到同行和学生指出的几点问题。在这一阶段,笔者将“式量”一词放在学生比较归纳一摩尔微粒的质量同微粒的式量关系时给出具体的定义:“微粒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同时,把规范课堂用语作为笔者自己专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摩尔质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室内空气;甲醛含量;不确定度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醇和醚。由于其生产工艺简单、原料供应充足,世界年产量在2500万吨左右,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塑料、橡胶、皮革、造纸、染料、制药、农药、照相胶片、炸药、建筑材料以及消毒、熏蒸和防腐过程中,可以说甲醛是化学工业中的多面手。

室内空气中存在的甲醛主要是由室内装修所采用的多种建筑材料而代入室内的。甲醛不仅造成室内环境污染,同时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它不但可引起皮肤粘膜刺激过敏,还可能会引发机体的致畸致癌作用。因此,检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含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室内空气中测定甲醛的方法有很多,如酚试剂法、AHNT法、乙烯丙酮法等,但由于其检测操作过程繁琐、试验周期较长,已不太适合现场检测时使用。随着近年来便携式检测分析仪器的快速发展,化学分析法已逐渐被便携仪器直读法所取代。

1.仪器简介

FP-30型甲醛检测仪是日本制造、采用光电原理,结合药片试剂的一款便携直读式甲醛检测仪。其检测范围为 0~1.0ppm(TAB No.009);分辩率能达到0.005ppm;外形尺寸约为85(W)×190(H)×40(D)mm(除往突出部分);重量约500克。是一款外形小、寿命长、精度高、携带方便的甲醛检测仪。

2.检测原理

试验纸光电光度法:当气体吹到检测TAB上时,与TAB组合在一起的浸有发色剂的纸就会起化学反应而变色。比如甲醛同纸接确后含在纸里的试药就会同甲醛反应生成化合物,颜色就会从白色变成黄色。变色的程度可反映出所受光的反射光量。反射光量的强度变化率可以作为气体浓度工应答。预先设定检量线,便可通过检测对象气体的应答值来决定气体的浓度。

3.测定方法

安装电池,套上外套。按下开关2秒钟后,接通仪器电源开始自检,完成自检后进入检测待机状态。打开检测TAB盖,安装好试剂片检测TAB后,放开手指,慢慢放下盖子,并用手指按下检测TAB盖子的中央。调节并选定检测TAB,按开始键,仪器吸取一定时间的气体后自动检测其浓度。待检测结束后,仪器会自动将结果记录并显示在表示器上,其数值单位为ppm。

4.测量不确定度

按照国家标准,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可通过下式来进行单位换算:

式中:C(mg/m3)为换算后测得的甲醛浓度值,单位(mg/m3);x(ppm)为甲醛检测仪显示的甲醛浓度值,单位(ppm);MHCHO为甲醛的摩尔质量;B为测试室温下甲醛的摩尔体积;22.4为标准状态(0℃, 1大气压)下,气体的摩尔体积;273为热力学温度中标准状态下的绝对温度,单位K;T为样品测试时的室温,指热力学温度,T=t(摄氏度)+273,单位K。

4.1不确定度来源识别

FP-30型甲醛检测仪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的不确定度来源包括以下因素:重复性测试、仪器的校准、甲醛检测仪器数字显示、甲醛的摩尔质量以及测试时室内温度显示。

4.2不确定度分量的量化

4.2.1重复性测试引入的不确定度

本次测定对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进行了10次重复性测定,得平均值 = 0.16ppm,单次测量的标准偏差s=4.7×10-3ppm,则重复性测试引入的不确定度u1为:

4.2.2仪器校准带来的不确定度

甲醛检测仪器经计量检定后,最大允许误差为±0.02ppmk=2,则仪器校准带来的不确定度

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4.2.3仪器数字显示引入的不确定度

FP-30型甲醛检测仪分辩率能达到0.005ppm,设其为均匀分布,则仪器数字显示带来的不确定度

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

4.2.4甲醛的摩尔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

由最新版的原子量表中, 查得甲醛中各元素对甲醛摩尔质量的贡献及不确定度如表 1所示。

表1 各元素对甲醛摩尔质量的贡献及不确定度分量

由上表可算出甲醛的摩尔质量为:MHCHO=12.0107+2.01588+15.9994=30.02598g/mol。其中,从各分量标准不确定度可以看出,甲醛的摩尔质量引入的不确定度u4非常小,在此可以忽略不计。

4.2.5采样温度显示引入的不确定度

采样时,温度计分辨率引起的温度偏差t=0.1℃,测试时的室温为20℃,设其为均匀分布,则采样温度显示引入的不确定度

4.3计算合成不确定度

相对合成不确定度

4.4计算扩展不确定度

取包含因子k=2P=95%,则U=2×uc=2×1.3×10-2=2.6×10-2mg/m3

则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检测结果为:C=(0.20±0.03)mg/m3 (k=2;P=95%)。

5.结果分析:

摩尔质量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027-03

在中等职业学校,基础教育改革学习方式像火一样红地进行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设置的实施者――老师,在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作者结合自己的中等职业化学中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一下自己的做法与经验。

一、要改变“以知识的教授者为主”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

要想推动我校化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如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兴趣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如学习《氯气的用途》第一节,在前面《氯气的性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只需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氯气的用途》是怎么学的”、“学了什么”等训练。从此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得到了“自主”后的满足,学习化学的信心有些增强。对于合作、探究性的课程和复习课,可由学生走上多媒体讲台,老师回到学生中去,谦虚地聆听“小老师”讲课。从中老师即可发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又感到自己真正地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意识从心灵中建立起来。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研究式学习改变,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老师要有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老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在老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旨,学生的感情、意志、兴趣、性格方面不太受老师的关注。教学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由老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在新课程中,老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老师作为推动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协助学生确定正确的学习方向,并确认和找到到达目标的最佳路径;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战略和发展能力;建立丰富的教育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为学生提供各种方便,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确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教育教学气氛;与学生一起共享他们的激情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要改变“以教授知识为主”为“以提高素质教育为主”

中等卫生学校化学教学中,老师把新知识教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上。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发展,老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校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这个能力。

三、抓概念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及时抓住机遇,把学生引向创新。如讲《摩尔》时,由于摩尔一节概念多,又比较抽象。同时,又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可能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教学中,在注意概念的科学性的同时,应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如“摩尔的定义”: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在讲解这个概念时,首先明确指出,前一句是讲述“摩尔”是表示物质的量的单位,它是一个物理量的单位;后一句是摩尔的衡量标准。指出关键字、词是“物质的量”、“单位”、“每”、“阿佛加德罗常数”,然后再分别详细解释。尤其是要强调指出“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它和中学所学的“质量”、“时间”、“电流强度”一样都是物理量。既然它作为一个物理量,必然就有单位,因此摩尔便是“物质的量”的单位,这又证实了摩尔的定义中前一句话。在讲衡量标准时也要联系质量、电流强度等物质量,质量的单位是千克,1安培呢?再联系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为摩尔,那么,多少才为1摩尔呢?然后指出“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个微粒”,阿佛加德罗常数等于6.02×1023。这样,学生便会很清楚地理解掌握摩尔的定义及1摩尔物质到底有多少个微粒,就像很清晰地了解多少为1千克、1安培一样。随之而来的疑问便是阿佛加德罗常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时老师就要讲述化学史中有关阿氏常数的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告诉学生计算过程,让学生自行计算结果,力求取得最佳效果。

四、充分运用形象、恰当的例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在讲摩尔的量纲时讲到摩尔物质含有“阿佛加德罗常数”(以下简称阿氏常数)个微粒,阿氏常数=6.02×1023。如:摩尔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为了说明6.02×1023是个多么大的数值可举例,假设有一个微生物,每分钟可喝进10个水分子,那么6.02×1023个水分子要喝1.15×1018年,可见6.02×1023是个多么大的数值,同时又说明分子之小。还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6.02×1023的数值之庞大。假设现有6.02×1023个稻谷,求质量是多少,若分给10亿人,每人可得稻谷的质量是多少,通过这样的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五、转变师生关系观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甚至成为教育成败的关键。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直观形象点就是猫和老鼠的关系。如果把它拟人化些,可以归纳成都专制的、单向的与服从的关系。这也有它的好处,这对学生的管理比较方便,特别适合我们大班教学。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不敢说,只能无条件地服从,即使老师说错了,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接受,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

六、转变教学任务观

对教学任务观的认识大略经历了三个层次:

1.教学生内容。它以书本文字表现出来,把教学任务理解为教书,老师只为完成任务而上课,从不为学生发展服务。

2.教学生学会。这个层次比前一种理解要深一些,老师不仅满足于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所学内容。

3.教学生会学。这一层面的教学过程要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显然对学生终生发展很重要。

中国小学教育实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关注方法策略指导的(我想小语“能力训练”的创立82年,可能是基于这个背景创立的),经历了十几年,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作了很多的探索。但掌握了很多的方法,就能进行高层次的学习吗?这里有一个对方法选择运用的问题。于是90年代,和学习方法指导相关联,提出学习策略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学习方法、技能加以不断选择和调控,不仅包括方法技巧调控,还包括学习的心理状态、情绪情感上的调控。

七、要改变“以验证性地实验为主”为“以研究性实验为主”

1.采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学化学,让师生参加与实验探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教师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注重实验,启发兴趣,激发求知欲。化学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化学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老师要事先准备好实验学案,在实验学案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备写出来。教师还应该备写出“实验探究目的、实验探究猜想、实验探究设计(其中分为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探究数据统计表设计、实验论证、实验结论”等六大环节,注意将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记录、分析、整理”的能力的要求渗透其中。实验课堂上,教师要把实验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猜想、去探究、去实验,自己只起到巡回指导和监督效果。

2.扩展实验探索的机会,实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实验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展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设计有益于学生探究的环节,如新课标中的活动和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增加一些后续的尝试,提高学生研究才能。

3.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才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的科学,明确目的指导好学生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主要环节。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学生实验。规划教育教材中的各种实验是学生验证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本人认为有条件的职业学校最好把演示实验全部改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化学实验技能主要有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技能、实验操作的技能,学校首先要做好实验活动指南。

八、要改变“以学模式为主”为“以个性化教学为主”

摩尔质量范文第8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所确定的“内容标准”,在必修课程的六个主题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的核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学生了解化学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物质的量”作为化学基本概念,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新概念,为以后物质的量浓度配制,化学计算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及其单位――摩尔。

(2)初步学会“物质的量、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引进“摩尔”这一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类比的方法从熟悉、具体的概念入手来认识未知、抽象的概念。

(2)学会选用合适的集合概念来计量物质。

(3)学会从化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抽象出解决该问题的数学本质,并将其进一步应用到化学问题的解决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逐步抽象,揭示实质,清晰脉络关系,结合练习

[导课]发现生活中大的物件一般就用它的个体单位表示,如电脑用“台”,而小的物件一般用许多个体的集合,当作一个整体来表示,如瓜子,一般用“个”的集合“包”“斤”来表示。

[问题]如何用托盘天平称出一粒瓜子的质量?

[学生反思]这种方法用的是聚少成多,化零为整的“集合”思想。

[教师讲述]在生活中经常运用聚少成多,化零为整的“集合”思想,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也常用到这种思想。例如,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等微粒,它们比餐巾纸、瓜子要小得多,比如1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是1.67×1021,读作十六万七千亿亿个,这么多水分子让我们14亿人日夜不停数,每分钟数100个,要2万年才能数完。如果一个一个来统计分子、原子的个数方便吗?要不要利用集合体的形式来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物质的量

[讲解]化学上,描述分子、原子等微粒要使用集合的形式,这一单位是“摩尔”来表示,简称摩,符号:mol

[PPT]引出摩尔的标准

[讲述]摩尔是和集合单位,每个单位都是有标准的,科学家通过测量,规定6.02×1023个微观粒子为一个单位,称为1摩尔,因此1mol任何物质都约含6.02×1023个微粒,6.02×1023又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NA[过渡]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使用范围。比如,我们说某人的身高是168km,大家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摩尔这一单位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呢?请看下列说法是否妥当?(PPT展示)

[讲解]:结合PPT介绍摩尔的使用范围

[板书]一、摩尔

1.摩尔概念只适用于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

3.1mol任何微粒的数目都约为6.02×1023个。

[板书]二、阿伏伽德罗常数

[过渡]好,今天我们学习了摩尔这个单位,知道它是一个描述许多微粒集合的单位,而且是个国际单位。说到“国际单位”,同学们现在和同伴讨论一下目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国际单位?

[学生活动]

[提问]PPT表格展示七个物理量,提问摩尔是那个物理量的单位呢?

[学生回答]物质的量

[板书]三、物质的量

1.是个物理量,符号n;

2.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的多少;

3单位: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4.1mol=6.02×1023个微粒,6.02×1023又称阿佛伽德罗常数(NA)。

[习题]:PPT展示

[提问]根据下列数据,你能找出摩尔与微粒个数的关系吗?已知物质的量,求微粒数?

微粒数(个)=物质的量(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

[板书]物质的量(n)微粒数(NA) N÷NA=n

[学生练习]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抽象难懂,教学设计时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分层次逐渐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提炼生活中在计量方面的经验,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来建立“集合体”的思想,并把它迁移到学习过的微观粒子统计上来。在学生对微观粒子的统计也产生需要使用“集合体”的感觉时,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并将它与其他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作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比直接提出对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