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厚度测量

厚度测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厚度测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厚度测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红外;路面状况;水厚度

DOI: 10.3969/j.issn.1005-5517.2014.3.006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科研专项经费项目 2010-2011年公益性行业(气象)EYHY201006045

本文于1月15日收到。王艳斌,男,1968年生,高级工程师,硕士,一直从事自动化和光电测量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

1 概述

路面状况传感器根据水、冰、雪的不同红外光谱特性,通过对干燥路面反射的光谱信息和有覆盖物的情况下得到的光谱信息的对比,实时检测路面的干、潮、积水状态,测量水、冰、雪的覆盖类型和覆盖厚度。克服了现有接触式路面状态传感器安装复杂、维护困难的缺点,而且具有实测面积大、目标更直接、路况信息更真实的优点。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多光谱在路面水厚度检测的应用。

2 传感器检测原理

2.1 测量波长的选择

红外光照射在水冰雪上发生散射、吸收、反射、折射等一系列作用[1],路面状况根据水吸收光谱、冰吸收光谱、雪散射光谱筛选出三个波长红外光,λ2和λ3处于水和冰的吸收峰,由于照面表面反射及水分子和固体颗粒对光信号的吸收和散射共同作用,实测到的后向散射信号的表现如下,其中水对三个波长的主要为反射和吸收,后向散射系数λ1>λ3>λ2;冰对三个波长的后向散射系数λ1>λ2>λ3;雪对三个波长的后向散射系数[2]λ1>λ2>λ3;根据三个后向散射光信号与路面干燥时光信号的比值的大小及差值,可以定性分析路面状况、计算出水冰雪厚度。

2.2 硬件电路结构

传感器使用单色性好、体积小、工作电压低的激光二极管提供阵列式红外光源,以脉冲调制波发射红外光束,利用反馈电流稳定光功率[3]、温度补偿稳定光谱;光电二极管接收反射回来的微弱的红外光信号,利用两级电路进行滤波、放大,然后进行AD转换,送入微处理器,进入模型计算(如图1)。

2.3 检测理论支持

将传感器以一定角度架设在路边,在路面干燥时进行干标定,获得干参数DP1、DP2、DP3,一旦传感器位置角度等变化都会引起干参数变化,需要重新进行干标定。各条件不变时干参数相对稳定,传感器有干信号自动调整功能,补偿路面和镜头污染引起的干参数的微量变化;各条件不变化时,一旦路面潮湿、积水、结冰、积雪,入射光由于照面表面反射及水分子和固体颗粒对光信号的吸收和散射共同作用,实测到的三个后向散射光信号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三个信号的大小关系可以判别路面状态(如图2),根据判断的覆盖物种类进入不同的厚度计算公式;根据物质的吸光度可以计算覆盖物厚度,测量理论基础为修正的朗伯-比尔定律,采用三波长测量能够减小覆盖物颗粒度等引起的测量误差,比单波长进行更精确的测量[4]。

基础朗伯(Lambert)定律阐述为: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基础比尔(Beer)定律阐述为:光被吸收的量正比于光程中产生光吸收的分子数目。

Ln( Io/I)= εCd (1)

公式1中:Io―入射光强度;I―通过样品后的透射光强度;ln(Io/I)―称为吸光度;C―为样品浓度,我们测量的是纯物质,C=1;d―为光程;ε―为光被吸收的比例系数,它与吸收物质的性质及入射光的波长λ有关。

适用于本传感器的原理公式为:

Ln( os/dp)= εd+k (2)

公式2中:dp―干信号;os―有覆盖物时的光信号;d―覆盖物厚度;k―常数,路面等条件的影响。

道面状况传感器采用的是三个波长的阵列光谱法,根据水冰雪对三个波长的光信号具有不同的吸光系数,可以判断覆盖物类型;根据物质的吸光度可以计算覆盖物厚度[4]。

公式推导:

干标定信号:DP1、 DP2、 DP3;接收信号:OS1、 OS2、 OS3;厚度:d1、d2、d3;水对三个波长的吸收率为:ε11、ε12、ε13;冰对三个波长的吸收率为:ε11、ε12、ε13;雪对三个波长的吸收率为:ε11、ε13、ε13。

3 水厚测量试验

通过对多种石材的强度和亲水性进行试验考察,选定用特制的铺有水泥面的花岗岩精密平台作为水标定试验的标准平台,以高精度磁致伸缩液位传感器作为水厚度检测标准,以人工和摄像头作为辅助观测方法。

通过多次试验总结出水标定可行的试验方法:

首先将试验平台调平,然后将传感器架设于平台附近,使其照射于平台中心,进行干信号标定,在平台上加水2mm,使其自然蒸发至干燥,完成一个试验周期。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是利用matlab、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大量数据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光信号和不同物质的计算公式,多次标定模型复相关系数均>0.92(远高于可接受限值0.75),光信号变化能很好的解释覆盖物种类及厚度变化;该模型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得到很好的测量结果。

水厚度计算公式: H水厚=0.465 Ln(dp3/os3)-0.749 Ln(dp1/os1))+0.3

状态判断如表1。

4.2 验证

实验介绍:利用人工观察状态和传感器测量厚度与样机测量结果进行对比验证。

物质厚度单位:mm,状态:0 干1 潮 2水

5 结论

根据多次室内室外试验数据验证,干、潮、水区分比较准确,因为水潮和潮干分界较为模糊,分界处状态和观察状态稍有出入,但只是在相邻两个状态有所差异,不影响状态变化走势,测量的水厚和水蒸发线性趋势吻合。干信号根据目标路面标定后,干信号的大小在较大范围内不影响路面状态的判断,测量的水厚度误差会有差异,证明传感器具有较强环境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龙浩,张杰,胡青.红外式冰箱结霜传感器的设计和试验研究.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3(5)

[2]Kokhanovsky A A,Zege E P.Scattering optics of snow. APPLIED OPTICS,2004,Vol.43,No.71(March):1589―1602

[3]王铁流,万薇.阵列式红外探测器在列车轴温监测系统的应用.电子产品世界,2013(2)

厚度测量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声波测厚仪;晶粒度;内应力;耦合剂

中图分类号:TQ0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3-0052-03

在钢板厚度的验收过程中,由于千分尺和卡尺只能对钢板边部进行厚度测量,所以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测厚仪成为每个验收单位用来测量钢板内部厚度的工具,供需双方就厚度公差测量数值的争论从未间断过,用户在钢板厚度的验收时经常提出,钢板内部厚度小于标准要求(通常低于0.1~0.3mm),不予验收。下面就超声波测厚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精确测量钢板厚度的方法。

实际工作中,在常温下对厚度≤40mm的钢板测量时,由于仪器、探头接触面、探头频率、耦合剂、钢板的材质、热处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0.30mm的误差。随着厚度的增加以及温度的升高误差将更大,下面就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

3 误差影响因素

3.1 晶粒度的影响

3.3 组织的影响

纵波声速与铁素体含量和珠光体片层结构相关,铁素体含量高,珠光体片层尺寸小,纵波声速高。

分别采用油淬和水淬两种工艺处理的材料,其组织应力也不同,油淬形成的组织中马氏体含量较少,组织转变应力小,纵波速度高。根据资料推荐,超声纵波声速由大到小排序为油淬、退火、正火、水淬。

3.4 探头的影响

同样参数(频率、晶片直径)的探头,由于制作工艺的差异,性能也会不同,如探头中的频率、频谱不同时,会对探头声场产生影响。

3.5 探头磨损的影响

常用测厚探头表面为丙烯树脂,长期使用会使其表面粗糙度增加,导致灵敏度降低,从而造成显示不准确。

3.6 耦合剂的影响

耦合剂是用来排除探头和被检物体之间的空气,使超声波能有效地进入被检测物达到被检测的目的,如果选择的种类或使用方法不当,将会造成测量误差。

3.7 施加力的影响

超声波测厚时,在探头和被检测的工件之间,要施加一层耦合剂,当测量时用力不均,会使耦合层的厚度有一定的影响,从而造成示值差异。用力较大,耦合效果好,耦合层厚度较薄,示值厚度就小。

3.8 钢板温度的影响

根据资料推荐,在-20℃~120℃范围内,钢中纵波声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3.9 钢板表面的影响

钢板表面的灰尘、氧化皮、锈蚀、污垢和油漆等覆盖物以及表面平整度和粗糙度都会造成耦合不良,对测厚造成影响。

3.10 材料内部缺陷的影响

当材料内部有严重的偏析、夹杂、分层、裂纹、白点等缺陷时,会造成声速显示值改变。

3.11 测量精度误差

仪器固有的测量误差:试块厚度≤20mm时,声速测量精度为±1mm/H×100%;试块厚度>20mm时,声速精度为5%。

综上所述,影响脉冲反射式超声测厚的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很多,怎样才能减少这些不良因素,精确测量被检物的厚度,是减少供需双方争议的必要措施,下面就具体的测量方法作进一步的介绍。

4 测量步骤

4.1 钢板被检部位的表面处理

清除钢板所需检测部位表面的灰尘、污垢、氧化皮、锈蚀物、油漆等覆盖物,对于粗糙表面可以用400#砂纸打磨以露出金属光泽,区域大小约为30×30mm。

4.2 对比试块的制作

4.2.1 对比试块的选择。对比试块材料质量的关键是它的声学特性必须与被检工件基本一致,即材料的晶粒度、热处理状态、物理性能、化学成分等均需与被检件一致。为此选用被检测的钢板本体来制作对比试块,以保证试块和被检钢板两种材料的声学性能一致。

4.2.2 对比试块的制作。在距被检钢板边部10mm的无缺陷处平整区域,按测量步骤4.1的要求,对钢板的上下相对位置的表面进行处理,面积约为30×50mm。使用千分尺对此区域内的4个角部位置及中心位置分别测量钢板厚度,对结果进行记录,对比5次测量的结果,如测量值的误差在0.002mm以内,就认为此区域的钢板平整度满足测厚试块制作要求,将此区域的钢板作为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测厚的对比试。

4.2.3 试块厚度测量。用经过计量校正合格的千分尺,在30×50mm对比试块的中心部位测量3次,取3次的平均值作为此位置的测量值。以轧制规格为25mm厚的钢板为例,如实际的测量值H分别为24.982mm、24.983mm、24.984mm,则3次平均值24.983mm为钢板的厚度。

4.2.4 探头的选择。根据工件厚度和精度要求来选择探头,工件较薄时选用频率较高的双晶探头或带延迟块的探头,工件较厚时选用频率较低的单晶探头,尽量选用宽带探头。

4.2.5 探头的表面检查。检查探头表面是否平整,如有影响测量精度的磨损,必须对探头用500#金相砂纸打磨,使其表面平滑并保证平行度,否则更换新的探头。

4.2.6 测厚仪零点的校准。将声速调整到5900m/s后按ZERO键,进入校准状态,在随机试块上涂耦合剂,将探头和随机试块耦合,直到屏幕显示试块厚度示值为4.00mm,即校准完毕。

4.2.7 测量钢板的声速。

(1)将探头与对比试块中央的千分尺测量部位耦合,显示出厚度值,然后将探头转动90度,使探头串音隔声板与前一次垂直,再次测量试块厚度,以2次测量中数值小的作为试块的厚度。如2次测量示值分别为24.88mm和24.90mm,则以第1次的24.88mm作为此区域的厚度值,检测时探头要放置平稳,压力要适当。

4.2.8 钢板实际厚度的测量。在此声速条件下,对钢板表面已清理的被检测部位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测厚位置在相互垂直的方向各测量1次,厚度以小的值为准。

5 钢板厚度的验收

钢板的所有测试点检测完毕后,对数据进行整理,以数据最小的值作为此钢板的验收厚度,如符合订货标准要求则视为厚度合格。

6 结语

通过上述的检测方法,可以将影响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测厚中,测量精度的各种不良因素降到最小,从而精确测量出钢板的实际厚度,消除供需双方对钢板厚度的争议,在实际工作中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鄢国强.材料质量检测与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5.

[2] 刘天佑.钢材质量检验[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

[3] 郑晖,林树青.超声检测[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4] 邬亚华.45#钢热处理状态对超声纵波声速的影响

厚度测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流速;厚度;测量施工

1、工程概述

本测量需对某电厂三期泵房前池1#~4#进水口和前池中部六处不同水深的流速测量,以及前池全部底面泥砂厚度测量。工作频度原则上安排2次/年,即机组正常运行期间与大修期间各安排1次。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泥沙沉积趋势分析,每年提交一份年度测量工作总结暨趋势分析报告。

2、施工总体部署

拟先进行1#前池相关处海水流速测量,完成后进行泥沙淤积厚度测量;之后依次进行2#~4#前池相关处海水流速测量及泥沙淤积厚度测量。

3、主要工艺

3.1 工艺流程

按照1#前池和2#前池分别进行测量,每个前池的测量工艺流程为:

机具准备吊装测量平台测量架安装安装测深仪流速仪安装水深测量流速测量吊装测量平台流速仪拆除测深仪安装水深测量测深仪拆除吊装测量平台测量平台分解吊出。

3.2 前池海水流速测量

3.2.1机具准备

为方便运输和前池吊安,需预先加工制作一套分体式测量平台,吊装至前池内作为施工平台。测量平台主体为浮箱,上部为防护栏杆。

浮箱尺寸为:长4.2米,宽4米,高1米,所有的边角部位为∠100×6,其它骨架为∠50×5,外面均为δ5钢板;顶面周边设DN65镀锌钢管护栏,护栏高1米;浮箱周边设6根φ273×8钢管,用于安置多通道测深仪的6根连杆及探头;内外均刷二度红丹防锈漆和二度灰色调和漆。

流速测量架分为上下两节,上节高6米,下节高6.5米,采用DN80的镀锌钢管焊接制成,测流探头安装在φ114×4钢管与[10制成的固定架上,固定架通过设有刻度的φ16尼龙绳牵引,能够在测量架内上下滑动,以便测量不同水深处的海水流速。

3.2.2吊装测量平台

经计算,测量平台每个单体重约1.75T(17.5KN),吊装时拟选用4根φ16(6×7)的钢丝绳,钢丝公称抗拉强度1470N/mm2,4根钢丝破断拉力总和4×124KN,钢丝绳破断拉力换算系数α值取0.85,钢丝绳安全系数K取5。

钢丝绳容许拉力

吊装前先在测量平台的一角系好φ20尼龙绳,利用厂房梁上的3T电动葫芦将两块测量平台分别吊放至水面,组装成整体,后将一定长度电源线盘接到测量平台甲板上,再与配电柜接通,然后利用测量平台在前池水面四个角处各安装一个拉环,以便测量平台系绳移位和定位。

3.2.3 测量架安装

在已安好的测量平台上,利用厂房梁上的3T电动葫芦进行测量架安装。先将测量架下节吊装入水,上端临时固定在测量平台上,下端由1T的卷扬机拉住,并可根据需要放入水下不同深度,再将测量架上节吊起,用管箍与下节进行对接,接好后用卷扬机将测量架底部调到距前池底板约5.5m处,待测量平台定位后再落到底板处。之后用测量架顶部已安的φ16的尼龙绳,用以控制探头深度。

3.2.4流速仪安装

流速仪探头已随测量架先安入水下,由上部带有刻度的尼龙绳调整探头位置,并将流速仪探头信号线连接到流速仪上,同时接通220V电源。

3.2.4流速测量

①点位选择:在前池中部选六个点, 1~4#引水管进前池管口处选四个点;

②深度选择:从前池底板向上1.5m、3m和6m各测一次,及时做好观测和记录;

③测量平台定位:先将测点纵向位置事先用红色油漆标识在前池两侧顶部,测量时分别调整拉绳移到各点位,用撑杆调整横向点位;

④流速测量:当测量平台移位到测量点位后,由卷扬机将测量架落到前池底部,并调整测绳分别到距底板1.5m、3m和6m处进行测读。

3.3 前池泥沙淤积厚度测量

3.3.1流速仪拆除

流速测量完成后,利用厂房梁上的3T电动葫芦和测量平台上的卷扬机将测量架进行拆除,之后安装测深仪。

3.3.2测深仪安装

先将6个测量探头安装在6个测孔底部,后将测量杆卡牢,再将各信号线分别连接到测深仪各接线柱上,并利用前池中间底板进行比对。

3.3.3水深测量

①设一个水表尺,随时可以测量水面标高;

②确定探头与水面的关系;

③根据比对声速等参数设定测深仪;

④点位选择;

⑤测量平台定位:先将测点纵向位置事先用绿色油漆标识在前池两侧顶部,测量时分别调整拉绳移到各点位,用撑杆调整横向点位;

⑥泥面测量:当测量平台每移到一个测量点位后测读一次,自动记录一次。全部测量完成后,拷贝下所有记录数据,之后进行数据整理。

4、安全管理措施

4.1 严格执行电厂所规定的有关安全措施细则,施工中认真贯彻落实。

4.2 施工前结合近期施工特点进行安全交底。

4.3 在测量平台内进行操作活动的所有人员,必须穿好救生衣。

4.4 每个连接件安装牢固后方可安装下一个部件,以防掉入前池内。

4.5 测量平台下水或人员乘吊篮上下测量平台时要接好安全绳。

参 考 文 献

[1] JTJ203-94《水运工程测量规范》[S]

[2] JGJ46-200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S]

厚度测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板材厚度 在线检测 结构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b)-0106-02

在板材生产制造中,板材厚度精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板材厚度控制是板材制造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业上,板材厚度测量仪按照测量方式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目前,非接触式测量仪主要包括射线式、涡流式、激光式。射线式主要是当射线穿透被测目标时,被测物体吸收一定的射线能量,根据吸收后的射线强度和被测物体的材质,可以得到被测物体的厚度。射线式测厚仪主要用于被测物体成分一定的情况,且容易受温度影响。涡流式对测量环境要求高、测量精度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不能测量高温物体。激光式是利用被测物体表面对激光的漫反射能量来确定被测物体的厚度,其对被测物体的表面光线反射率敏感,因此,激光式对于上下成分不确定的板材难以准确测量。对于复合板材的厚度测量,由于板材的物质组成不单一且比例不确定,上述测量方式都难以满足复合板材的测量要求。机械接触式的工作原理是采用上下两个压头分别压在被测物体的上下两个表面,通过测量头的位移来测量被测物体的厚度,因此,机械接触式适用于测量成分不单一的板材。基于上述因素,我院曾研制过一种复合板材厚度在线检测系统,可实现复合板材的在线连续测量。但是,经过实践检验发现了一些不足,针对系统要求,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使测量系统适应非平稳传动板材的测量、避免板材表面出现划痕。对优化后的结构进行了大量的重复实验及生产实践,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分辨率可达到1 um,系统精度为10 um,满足板材测量要求。

1 板材厚度在线检测系统结构简介(图1)

上测头和下测头的结构相同,对称安装,工作时上、下测头的外圆重合。运动板材由上、下测头夹紧,板材在两测头间以不超过2 m/min的速度平移。上、下测头分别固定在上、下测杆上,上、下测杆通过轴承固定在轴上,并通过轴承实现相对转动,上、下测头偏转的位移量通过上、下测杆传递到传感器测量面上,转化为传感器的位移量[1]。为了使系统适应非平稳移动板材的测量,需要对原测量系统在几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1.1 支撑结构的优化

由于板材在实际测量中跳动较大,原刀口支撑的开放式结构,易受破坏,难以适应复杂的测量环境,轴支撑结构可以克服原结构中稳定不住的现象。轴和测杆之间由轴承连接,可实现轴与测杆时间的相对转动。该支撑结构加工简单,安装后力封闭,磨损小,且随动范围大。

1.2 测头结构的优化

考虑到原测头结构为测量球头,测量时与板材间为滑动摩擦,易对板材产生划痕。为了避免板材表面出现划痕,需要对测头结构进行改进。新测头选择外球面轴承来替代,外球面轴承通过阶梯型膨胀螺套固定在U型架上,由膨胀螺套的阶梯轴在轴向上对外球面轴承进行固定,通过膨胀螺套与螺丝的过盈配合减小外球面轴承的径向游隙。该结构既减小了测头与板材间的摩擦力,测头又可通过U型架的调整孔在轴向上进行调整,方便上、下测头中线重合,解决了原测头易对板材造成划痕的缺陷。

2 系统的标定实验及实践检验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实现微米级分辨率和测量精度,需要对测量系统的设计指标进行标定实验[2];并对标定后的系统进行实践检验,满足系统的测量要求。

2.1 测杆臂比值实验

由于设计结构与实际结构存在加工尺寸偏差,且在装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零件装配累计误差,因此需要对测杆的臂比值进行标定实验,确定板材厚度与传感器输出值之间的关系。在臂比标定实验中,因实际板材厚度测量范围在0.75~3 mm,选择厚度在0.5~3 mm的量块作为标准件,通过量块的尺寸与传感器的示值确定臂比值。(表1)

2.2 现场实验

根据之前的标定实验得到的系统各参数。对系统进行了板材厚度在线测量检测,得到如图2所示的测量曲线,图2中横坐标为时间轴,每一格为36秒,纵坐标为板材厚度测量值,每格为3 um。

实际应用表明,系统对于非平稳运行的复合板材的在线测量具有很高的测量精度且稳定性较好,不会对板材造成划痕。

3 结论

系统通过对测头的优化设计,减小了测头与板材表面的摩擦力及粘滞作用,保证测头在不划伤板材表面的前提下对板材进行厚度测量。通过对支撑结构的优化,保证了系统即使在板材震动等复杂的现场环境,仍能对板材进行厚度检测。对测量系统的标定实验及现场实验表明,系统分辨率可达到1 um,系统精度为10 um,且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满足复合板材的在线检测要求。

参考文献

厚度测量范文第5篇

作者:张磊 戴萍萍 王强 任莉 张娟

【摘要】 目的 探讨高眼压症与正常人的角膜厚度差异,分析角膜厚度与眼压间的关系。方法 用超声波角膜测厚仪检测36例高眼压症和64例正常人的角膜厚度,并将其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值变异幅度大,高眼压组的中央角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测量值(P<0001),与压平眼压值成正相关(r=0364,t=3761,P<0001)。结论 正常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变异幅度大,高眼压症的中央角膜厚度高于正常眼,与眼压呈正相关。

【关键词】 角膜;高眼压症;青光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in patients with ocular hypertension (OH) and normal subjects.Methods The CCT was measured in 36 cases with OH and 50 normal subjects with an ultrasonic pachymeter.The data observed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CCT of OH subjects was significantly thicker than that of normal subjects (P<0001).The CCT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OP (r=0364,t=3761,P<0001).ConclusionThere was a large variation in CCT of normal subjects and CCT is significantly thicker in OH subjects.CCT i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OP.

【Key words】 cornea,glaucomaa,ocular hypertension

眼压是诊断和治疗青光眼的重要指标,影响眼压测量的因素有多种,其中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是近年来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的影响因素之一。有文献报道角膜厚度的变异可导致眼压测量值的偏差[1,2]。有学者认为高眼压症可能是因较厚的角膜增加了眼压值的读数[3,4],而正常眼压青光眼则可能因角膜较薄而降低了眼压值的读数[5,6]。由于人种的差异[7],中国人CCT与眼压及青光眼之间的确切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8]。为此,我们检测了高眼压症和正常人的角膜厚度,研究角膜厚度与眼压的关系,旨在探讨角膜厚度测定对国人眼压增高的诊断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04年12月—2006年10月来我院眼科就诊,经过随访,确诊为高眼压症的患者36例,男性17例,女性19例;年龄17~63岁,平均(45±96)岁。正常人为随机抽取的屈光不正患者64例,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18~70岁,平均(56±108)岁。高眼压诊断标准:视盘外观正常;视野正常(采用OCLUS全自动静态视野计青光眼阈值检查程序);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定眼压3次以上,眼压值均<21 mm Hg者。无角膜或其它眼内疾患。正常人标准:无高眼压或青光眼病史,除轻度老年性白内障和(或)屈光不正(≤4 D)外,无角膜或其它眼内疾患。

1.2 方法

1.2.1 眼压测量:采用Haggstrait型(瑞士产)Goldmann压平眼压计进行测量。双眼各滴表麻药一滴,025%荧光素钠一滴,患者坐位平视正前方,调整裂隙灯高度,准确测量。每眼测3次,取平均值。

1.2.2 CCT测量:采用法国POCKETⅡ超声波角膜测厚仪对中央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在眼压测量后5 min进行。所有中央角膜厚度的检测均由一人操作,每日10-12点进行。检测时,首先将测量眼表面麻醉,后将角膜测厚仪的检测探头以瞳孔中央为目标,垂直对准角膜,连续测量5次,取其平均值。

1.2.3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并对CCT与眼压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高眼压组、正常人组的年龄和性别情况见表1。高眼压症患者年龄低于正常人组(P<0002),两组之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高眼压组与正常人组的年龄和性别情况(略)

2.2 高眼压组、正常人组的中央角膜厚度的比较见表2。高眼压症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明显厚于正常人组(P<0001)。

表2 高眼压组与正常人组的CCT值的比较(略)

2.3 CCT与眼压的相关分析:r=0364,t=3761,P<0001。r为相关系数,表示CCT与眼压值的线性相关程度,r为正值,求t值得到P<0001,因此可以认为CCT与眼压值呈正的直线关系,即CCT值越高,测得的眼压值越高。

3 讨论

3.1 角膜厚度影响压平眼压计测量值的原理 Goldmann压平眼压计通过压平角膜测量眼压,根据ImberFick定律,即充满液体的球内压力等于球体表面的压力。但眼球是生物体的一部分,因此压平眼压值受到诸多生理因素的影响,如角膜厚度所产生抵抗压平的压力。Ehler等[9]曾报道CCT为520 μm时,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最准,如果CCT每增加或减少70 μm,眼压值将升高或减少5 mm Hg,即矫正后眼压=矫正前眼压+(520-中央角膜厚度)/70×5。1971年Hansen[10]发现人的角膜厚度变异较大,可影响压平眼压值。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此点,在正常组中角膜中央厚度为485~637 μm。

3.2 CCT与眼压的关系 多数研究表明CCT与眼压成正相关性[11],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所以,当面对一个眼压值时,要充分考虑角膜厚度对其的影响,对眼压值进行客观评价,以免造成漏诊和误诊。笔者曾经接诊1例角膜穿通伤患者,其在角膜伤口愈合后复诊发现眼压上升为24 mm Hg,应用降低药物后眼压下降不明显,测量患眼角膜厚度为630 μm ,眼压值上升的原因是角膜瘢痕增生引起的角膜厚度增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中国[7]正常人群的眼压平均值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尽管高眼压症组的年龄明显低于正常组,但不影响我们对高眼压症的中央角膜厚度做出评价。Lee等[12]通过综述文献发现正常人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CCT趋于较正常人薄,但仍有超过2/3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的CCT与正常人的CCT范围重叠;高眼压症患者的CCT趋于较正常人厚,但大约1/3的高眼压症患者的CCT与正常人的CCT范围又重叠,因而认为CCT对Goldmann压平眼压计的眼压测量有影响,不同的受检者其影响程度不同。本研究中,高眼压症组CCT与正常人组CCT重叠较多,且高眼压组CCT明显高于正常人组,与上述研究相似。所以,国内外学者日益重视CCT与眼压之间的关系,并以CCT推测青光眼进展的危险性[13]。

Copt等[14]也报道,有许多高眼压症病人是角膜厚度较厚所致眼压高,而并无青光眼危险因素;部分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眼压测量值正常为角膜厚度较薄所致,实际眼压要较测量值偏高。我国学者认为高眼压是指眼压超出正常范围,但视及视野正常,前房角开放的一类患者。这些患者以往曾诊断为“早期青光眼”而予以治疗,而目前研究高眼压患者仅1/15~1/10发生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仅5%~7%发生视野缺损。由于仅有少数发展为青光眼,所以一些不必要的抗青光眼药物带给患者一定的副作用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如果将高眼压症患者分成高中央角膜厚度组和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组,并进行长期视神经及视野的随访,对于正常中央角膜厚度组进行干预,进行大规模前瞻性研究,将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并可将CCT测量作为青光眼检查的一项常规。近年来,由于角膜屈光手术的开展,临床医师注意到了角膜形态,尤其是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由于PRK和LASIK术后角膜中央厚度降低,此时测得的数值较实际值偏低,因而容易引起对激素性高眼压的忽视。如术前基压为14 mm Hg,切削角膜基质80 μm,当术后眼压为16 mm Hg时,就要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Whitacre MM,Stein AR.Sources of error with use of Goldmanntype tonometers[J].Surv Ophthalmol,1993,38:130.

[2] Johnson M,Kasss MA,Moses RA,et al.Increased corneal thickness simulating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J].Arch Ophthalmol,1978,96:664665.

[3] Ehlers N,Bramsen T,Sperling S. 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Acta Ophthalmol,1975,53:3443.

[4] Hansen FK.Ehlers N1 elevated tonometer readings caused by a thick cornea[J].Acta Ophthalmol,1971,49:775778.

[5] Argus A.Ocular hypertension and central cornea thickness[J].Ophthalmology,1995,2:18101812.

[6] Herndon LM,Choudhri SA,Cox T,et al.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in normal,glaucomatous and ocular hypertensive eye[J].Arch Ophthalmol,1997,115:11371141.

[7] 李美玉.青光眼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0.

[8] 葛坚,刘炳乾,高前应.角膜厚度与青光眼危险性的关系[J].眼科,2005,14(3):145146.

[9] Ehlers N,Bramsen T,Sperling S.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Acta Ophthalmol,1975,53:3443.

[10] Hansen FK.A clinical study of the normal human 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J].Acta Ophthalmol,1971,49:8289.

[11] 王卫群.角膜厚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及意义[J].国外医学眼科分册,2001,25(6):353355.

[12] Lee GA,Khaw PT,Ficker A,et al.The corneal thickness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story:where are we now[J].Clin Exp Ophthalmol,2002,30:334337.

[13] Muir KW,Jin J,Freedman S.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traocular pressure in children[J].Ophthalmology,2004,111:22202223.

厚度测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激光三角法; 非线性校正; 超定方程

中图分类号: TH 744.5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3.02.005

引言激光三角法是常用的位移测量方法,利用双光路激光三角法进行厚度测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在线测厚方式,其特点是健康环保,实时性好,测量速度快,标定简单,操作方便,不足之处是被测物振动对其测量精度影响较大[14]。单镜头激光三角法是一种高精度、测量不受被测物振动影响的在线测厚方法,其测厚原理基于直射型激光三角法和理想光学系统成像原理,在C型测量臂的量程范围内,放置任意一块非透明物体,均可准确得到被测物厚度。单镜头激光三角法测厚仪的精度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光学及机械零部件的加工精度;(2)作为光源的上下激光器是否同轴对准以及其它零部件定位的准确性;(3)光学系统像差的大小和光斑成像质量;(4)激光器和图像探测器在检测工作中的稳定性;(5)环境影响因素的减小或消除[56]。要获得更高的测量精度,除了控制前述精度影响因素外,还需在标定时减小原理误差。图1激光测厚仪测量方式示意图

Fig.1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measurement mode1单镜头激光测厚仪分析

1.1测厚原理仪器外观如图1所示,测厚仪固定在具有等间距安装孔和水平调节机构的支撑架上,测厚仪的姿态由调节机构来控制。被测物置于升降调节架上,通过高度调整使被测物位于测厚仪量程范围内。设备的光学系统固定在侧板上,金属罩壳起遮挡杂散光和减少粉尘、水汽进入设备内的作用。图形探测器上检测到的信号通过USB数据线传输至图像处理设备,用来精确计算被测物厚度。图2为系统测厚原理示意图,上下激光器发出的平行光束经透镜聚焦到被测物上下表面,漫反射光线经过孔径光阑、平面玻璃片后由成像透镜分别汇聚到图像探测器上。图3为其光学模型示意图,经过透镜光轴且垂直于激光器光束轴心线的平面设定为参考平面,则被测物上下表面的光斑可分别视为相对于参考平面高度为Δh1和Δh2的两个物体,在成像透镜后方所成像的像高分别为h1和h2。由几何光学可知,光学系统近轴区可视为理想光学系统,在近轴区内,垂轴放大率β定义为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之比[7],因而在图3中

安装和测量时,上下激光器要求同轴对准且相对于被测物上下对称,以减小因物面倾斜时上下光斑相互错移造成的测量误差。被测物位于上下激光器镜头的焦平面处,此时被测物上下表面处光斑直径最小,重心法定中心精度也越高。孔径光阑位于平面玻璃片前方且距离透镜中心一定距离,其孔径角和通光孔直径用于限制入射光线的角度和通光量。平面玻璃片位于孔径光阑和成像透镜之间,呈一定倾角放置,其像移特性会使图像探测器上的光斑相对远离。图像探测器位于成像透镜后方,用于接收透镜汇聚的光线。

1.2系统标定为了确定光斑间距与被测物厚度的函数关系式,对系统进行实验标定。选用的激光器功率为1 mW,发出的激光波长为635 nm,光束发散度0.5 mrad,椭圆率1∶1.4。图像探测器选用分辨率为2 048×1 536的CMOS相机,像元尺寸3.2 μm×3.2 μm。共选用0.03,0.04,0.05,0.06,0.07,0.08,0.09,0.10,0.15,0.20,0.25,0.30,0.40,0.50,0.75,1.00,1.50,2.00,2.50,3.00(单位:mm)共20组已知厚度被测物进行标定实验。通过图像处理得到各组厚度对应的光斑间距值,以像素个数为单位,并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不同厚度时光斑间距与被测物厚度真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测量系统中,对于同一个被测物,其在C型测量臂的位置可在量程范围内任意选定,如图4所示,1和5大致代表上极限测量位置和下极限测量位置,超出此范围时,被测物上下表面的两个光斑将无法同时成像于图像探测器上。进行标定实验时,先将测厚仪支撑架和升降调节架上的托架大致调水平,然后依次选取1号到5号测量位置之间的基本等分的若干点进行测量,并取这些测量位置处光斑间距值的平均值进行数据标定。

式中,Δh为测量厚度,h为图像探测器上两光斑间距值。由此标定函数式计算20组被测物测量厚度并绘制测量厚度-光斑间距平均值的拟合曲线,得到表2和图5:

从表2中可以看出,标定后系统在0.05~3 mm范围内系统误差普遍在0.003 mm左右,最大误差为0.007 9 mm,最大相对误差为-7.4%,误差较小,并且从图5中可以看出,其线性度较好,证明用光斑间距和被测物厚度真值数据拟合标定方程的方式精度较高。在上述标定中,同一厚度不同位置的光斑间距值只作了平均处理。接下来取0.05 mm,0.1 mm,0.5 mm,1 mm,2 mm,3 mm六组被测物的测量数据,绘制其测量厚度―测量位置拟合曲线来分析不同测量位置时测量厚度与光斑间距的关系。

图6测量厚度―测量位置拟合曲线

从图6中可以看出,被测物位于不同位置时,厚度波动变化明显,剔除粗大误差点后最大波动量大约在20 μm左右,即两光斑间距值会随着被测物位置的不同而明显变化,且两者关系是非线性的,此非线性因素会对系统精度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进行非线性校正。2非线性校正

2.1校正方法影响光学成像系统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实际的光学零件加工精度很难保证透镜球面面形的精确性,光学材料自身的不均匀性导致折射率在透镜不同地方不为恒定值,另外零件的定位精度也难以达到光学系统设计要求,同时电压波动会引起激光器发光不稳,造成激光光斑中心的飘移,还有图像探测器像元的奇偶不均匀性等等[8]。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会造成标定时,同一被测物在图像探测器上的两个成像光斑间距会随着被测物位置的变化呈现非线性变化,要获得更高测量精度就需要对此非线性进行校正。针对光斑在图像探测器上的坐标位置随着被测物测量位置变化的非线性关系,可在图像探测器坐标上,分别拟合单个光斑随被测物位置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再由两者的差值得到两光斑的间距,来减小光斑间距随测量位置不同的变化程度,进而减小被测物位置不同而造成的测量数据波动程度。被测物位于不同测量位置时,其上下表面看作相对参考平面高度为Δh1和Δh2的两个平面,此时,图像探测器上的成像光斑在探测器的坐标轴上横坐标分别为x1和x2,采用三阶函数进行数据拟合。被测物上表面高度Δh1和图像探测器上成像光斑横坐标x1的关系式为:

Hij(8)解此超定方程,得到系数(b0-a0),b1,b2,b3,a1,a2,a3的值。矩阵方程左边的系数矩阵为不同组别各次测量时成像光斑的横坐标值,等号右边的矩阵为被测物厚度真值。依据上述推导,将20组标准厚度被测物沿1号到5号测量位依次测量若干组数据,得到一个包含i×j个方程的矩阵方程组,解此超定方程组,得到:(b0-a0)=-3.050 2×10-1,b1=3.411 9×10-3,a1=-3.093 6×10-3,b2=-8.720 6×10-8,a2=-5.769 1×10-8,b3=7.527 1×10-12,a3=1.000 2×10-12。

2.2校正前后数据分析同样选定0.05 mm,0.1 mm,0.5 mm,1 mm,2 mm,3 mm六组被测物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拟合校正前后测量厚度―被测物位置关系曲线,拟合曲线如图7所示。

从图7中可以看出,测量厚度值波动程度变小,且最大波动约为7 μm,远远小于校正前的最大波动量,测量误差减小,校正效果明显。标准差σ表征同一被测量的n次测量的测得值分散性的参数,任一单次测得值对算术平均值的分散度越小,测量的可靠性就越大,即测量精度就越高[9]。标准差的计算公式为:σ=δ21+δ22+…+δ2nn-1=∑ni=1δ2i(n-1)(9)其中n为测量次数,δi为测量值与被测量真值之差。在6组对比实验中,校正前各组测量值的标准差分别为σ0.05=0.017 6,σ0.1=0.013 0,σ0.5=0.017 4,σ1=0.013 4,σ2=0.006 7,σ3=0.006 4。校正后的标准差分别为σ0.05=0.002 6,σ0.1=0.001 4,σ0.5=0.006 5,σ1=0.002 4,σ2=0.002 9,σ3=0.003 3。可以发现,校正后各组测量值的标准差明显变小,测量误差明显减小且数据分散度变小,测量精度明显提高。3结论针对单镜头激光三角法在测厚时因被测物位置变化对测量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非线性校正方法,介绍了单镜头激光三角法厚度测量仪,包括其系统组成,测厚原理和光路结构,并对其标定方法做了介绍,对标定数据进行了分析,用得到的标定方程进行了精度校验评定。分析了单镜头激光三角法标定时存在非线性因素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校正方法,对该校正方法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并设计了一组对比试验,通过分析校正后标定方程的测量数据和校正前的标定方程的测量数据来评价校正效果,并对校正后的系统精度作了评定。研究结果表明,该非线性校正方法有效减小了被测物位置造成的非线性影响程度,明显减小了测量误差,提高了系统测量精度,同时对提高激光三角法在其它测量领域中的精度提供了一个参考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天,张铁强,张胜勇,等.基于激光三角法的小物体尺寸测量及三维重构系统[J].光学仪器,2008,30(6):21-26.

[2]杨程.基于CPLD技术的双光路补偿法玻璃测厚系统[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9.

[3]陈明君,谢大纲,李旦,等.双路激光―CCD零件尺寸动态检测中的关键技术[J].光电工程,2004,31(3):33-36.

[4]ZENG L J,YUAN F,SONG D Q.A twobeam laser triangulation for measuring the position of a moving object[J].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1999,31:445-453.

[5]熊志勇,赵斌.激光三角法内孔测量传感器的光学成像分析[J].光学仪器,2011,33(5):85-89.

[6]黄战华,蔡怀宇,李贺桥,等.三角法激光测量系统的误差分析及消除方法[J].光电工程,2002,29(3):58-61.

[7]郁道银,谭恒英.工程光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0-25.

厚度测量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腰椎;棘突;间隙;应用解剖

脊柱是一个复杂的力学几何结构,是人体直立的支柱,腰段脊柱活动度最大,故最易发生损伤病变。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患,尤以椎间盘突出症和运动节段性不稳定更为常见。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针对神经根的压迫进行减压,并对相应的节段采用植骨融合的方式重建脊柱的稳定性[1]。然而,脊柱的融合固定使相应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邻近节段超负荷而出现椎体间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导致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异常集中,可出现转换综合征(transition syndrome),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和腰椎滑脱[2-3]。由于融合固定技术存在上述的诸多缺点,因此有学者设计了非融合腰椎固定的棘突间内固定器及稳定器,以达到治疗目的。本研究对腰椎棘突及其间隙进行较为全面的测量和统计,以期为棘突间固定器及稳定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更为全面的解剖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30具(男17具、女13具),脊柱无畸形或病理性改变,由包头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

1.2 方法 标本俯卧位,保持脊柱呈生理弯曲度。层次解剖,暴露T12-S1段脊柱,显露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结构,仔细解剖脊柱后区,去除结缔组织。测量各解剖结构,每次测量后游标卡尺归零,连续测量3次,取其均值。测量以下指标(图1):(1)棘突间距,即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至下位腰椎棘突上缘的垂直距离,分别测量其前部﹑中部和后部。(2)棘突长度,分别测量其上缘﹑中央和下缘的长度。(3)棘突厚度,取棘突的上缘﹑中央﹑下缘,分别测量其前﹑中﹑后部的厚度。

图1 测量指标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1 棘突间距 一般从上向下依次减小,且前部>中部>后部。男性以L2-3最大,前部(11.44±2.88) mm,中部(11.24±2.54) mm,后部(9.22±2.44) mm。女性以L1-2最大,前部(12.38±2.29) mm,中部(12.20±2.69) mm,后部(11.52±2.59) mm。男女性合计以L1-2最大,前部(12.18±2.50) mm,中部(12.02±2.64) mm,后部(10.19±2.72) mm。以L4-5最小,男性前部(7.93±1.05) mm,中部(6.92±1.20) mm,后部(6.23±1.04) mm;女性前部(8.74±3.09) mm,中部(7.79±3.10) mm,后部(6.50±1.38) mm;男女性合计前部(8.28±2.18) mm,中部(7.13±2.78) mm,后部(6.35±1.19) mm。棘突间距一般无性别差异,仅L1-2后部、L4-5中部有性别差异(P﹤0.05)。详见表1。表1 棘突间距

2.1.2 棘突长度 每一腰椎的棘突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以L3最大,上缘(25.57±3.11) mm,中央(24.69±2.48) mm,下缘(21.40±2.61) mm;L5最小,上缘(21.38±3.89) mm,中央(20.08±2.93) mm,下缘(16.92±3.04) mm。详见表2。表2 棘突长度

2.1.3 棘突厚度 每一腰椎的棘突厚度均前部>后部>中部,且下缘>中央>上缘。仅L5较特殊,棘突中部和后部TSP中央厚,上﹑下缘薄。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详见表3。表3 棘突厚度

3 讨论

棘突间距一般从上向下依次减小,且每一棘突间距前部>中部>后部。棘突间隙在矢状面上呈前高后矮的楔形结构,加之相邻上位棘突下缘厚度普遍大于下位棘突上缘厚度及椎板倾斜角等原因[5-6],故临床后入路手术过程中可酌情多咬除棘突的后下部,以利于开阔手术视野,棘突间内固定器在矢状面上也应该前高后低呈楔形,避免内置物所致应力集中,导致棘突骨折。

本文测量了腰椎棘突上缘﹑中央及下缘的长度,发现棘突长度均上缘>中央>下缘,且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长度小于下位腰椎棘突上缘长度。而一般文献报道只测量棘突中央长度,未测量上﹑下缘长度[4-5],故对内固定器的设计及应用指导意义似欠精准。根据本研究结果棘突间内固定器的长度只需达到上位棘突下缘的长度即可。

文献报道一般只测量棘突末端的厚度[4-5],本文则不仅测量了棘突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厚度,而且测量了棘突上缘﹑中央和下缘的厚度,更为全面地提供了棘突厚度的参数。基于相邻上位腰椎棘突下缘厚度大于下位腰椎棘突上缘厚度的特征,故棘突间内固定器上缘凹槽的宽度应大于下缘凹槽的宽度,此与刘刚等[4]、郭开今等[5]的看法一致。

参考文献

[1] Huang RC,Girardi FP,Lim MR,et a1.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onfusion technology in spine surgery[J].0rthop CIin N Am,2005,36:263-269.

[2] Shono Y,Kaneda K,Abumi K,et al.Stability of posterior spinal instrument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adjacent motion segments in the lumbosacral spine[J].Spine,1998,23(14):1550-1558.

[3] Chow DH,Luk KD,Evans JH.et a1.Effects of short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n biomechanics of neighboring unfused segments[J].Spine,1996,21(5):549-555.

[4] 刘刚,颜连启,郭开今,等.腰椎棘突间区的解剖学参数及临床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1(1):10-13.

厚度测量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超声;疤痕子宫;子宫下段

因剖宫产率的增加使疤痕子宫再孕几率也增高。疤痕子宫再孕容易出现子宫破裂,其严重威胁着母儿的健康。本研究通过超声检测晚孕疤痕子宫再孕孕妇的子宫下段厚度,探讨超声在疤痕子宫再次分娩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晚孕正常组(A组)100例、疤痕子宫再孕组(B组)80例。所有孕妇在没有出现规律宫缩前住院,于分娩前一天行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iU22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浅表探头频率13 MHz。经腹部高频探头测量所有孕妇的子宫下段厚度,疤痕子宫行剖宫产者术中经腹腔高频探头测量子宫疤痕中段厚度。经腹测量子宫方法:膀胱适度充盈时,超声纵切面显示子宫下段的前壁,测量其厚度。

1.2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均以P

2 结果

2.1 临床处理 疤痕子宫再孕80例:再次行剖宫产术46例,经阴道试产34例。经阴道分娩中有7例出现先兆子宫破裂,2例子宫破裂,最后均予以剖宫产。

2.2 A组子宫下段厚度比B组子宫下段厚(P

2.3 疤痕子宫再孕再次行剖宫产术前子宫下段厚度与术中子宫疤痕厚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疤痕子宫下段情况往往决定着孕妇是否能经阴道分娩,是评估母儿安危的指标之一。子宫下段是子宫的动态变化部分,在33周时子宫下段基本形成。疤痕子宫疤痕部位弹性不象正常的子宫下段可随随着孕周的增加而不断拉长,而疤痕部位因为弹性不佳或者愈合情况不良,可能会出现变得非常薄甚至破裂引致大出血的情况。因此,准确的判断疤痕部位及测量疤痕厚度对判断子宫破裂的风险显得非常重要。

超声能动态观察孕期子宫下段前壁的3层结构[1]:由内至外为:回声稍强的绒毛膜层、蜕膜层,回声偏低的肌层为中间层,最外层回声为脏层腹膜反折。其厚度测量在最薄的区域进行。本研究通过对术前一天通过经腹部高频超声测量子宫下段厚度与术中测量无差异,无手术史组子宫下段厚度大于有剖宫产史组,证实了子宫下段厚度测量的准确性,与部分学者研究一致。但膀胱过度充盈及子宫下段收缩可影响下段的厚度,检查时需保持膀胱适度的充盈及避免在宫缩时进行。

疤痕子宫再次分娩者中有些有生育要求的孕妇拒绝再次剖宫产,但阴道试产又存在较大风险,这就使得这些患者的临床处理处于两难的境地。试产不安全的子宫下段低限是什么?Sam等[2]报道能安全经阴道分娩的子宫下段疤痕厚度值从1.5~2.5 mm不等;Chaoman[3]认为子宫疤痕愈合良好者子宫下段厚度≥3 mm。本研究中子宫破裂组与子宫完好组的子宫下段厚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子宫下段变得菲薄后发生破裂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对子宫下段有缺损区域的描述也很重要,包括对称性、活动性、膨出及缺损的存在。超声显示子宫下段变薄不均匀,有病理缩复环,孕妇出现下腹部压痛、血尿是发生子宫先兆破裂的表现。子宫肌层部分或全层连续性中断,甚至有破裂口,胎儿或妊娠附属物部分或全部脱离子宫腔,孕妇有腹水,剧烈腹痛,休克等表现为子宫破裂。本研究中有7例发生子宫先兆破裂,2例发生子宫破裂。剖宫产再孕能否经安全的经阴道分娩还需要综合产道、产力、母体、胎儿等各因素考虑,在试产过程中应该在超声密切观察子宫下段情况,避免子宫破裂出现,并进行相应的临床处理,确保母婴安全。

总之,超声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疤痕情况在疤痕子宫妊娠中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先兆子宫破裂的判断和及时处理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侯素珍,王清芬.应用B超筛查妊娠晚期子宫瘢痕的缺陷.职业与健康,2008,24(14):1475-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