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渗透测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题命制: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新思路
我们以“江苏省2007年学业水平(必修)测试政治第43题”(见下页)为例,说明在学业水平测试命题中如何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该题依据课程标准,突出考查学生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从该题中可以看出,在试题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查与知识、能力考查相结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横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感意志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感意志发展的连续体。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以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主线,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渗透于其中。该题要求学生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两个角度探究三个问题,考查内容有:货币的本质、金钱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考查内容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三维学习目标的有机统一。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述出来的。 如果在考试中我们这样问学生:“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我们应树立什么样的消费观?”那么学生无须思考,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回答,这样的考查是无意义的,因为它只是把金钱观、消费观作为知识去考查,而失去了考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意义。在此题中,命题者积极创设来自学生生活的情境,鼓励学生用自我的真实体验,身临其境地进行问题探究,从中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才是真实的。
3.设置两难问题,让学生从中作出选择。柯尔伯格提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此题借鉴了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以漫画创设讨论场景,让学生对“有钱真好”“钱够花就行”“钱少也好”几种观点的辨析中思考金钱的作用。让学生在比较中作出选择,可以促使他们在具体观点的分析中展示自己的主张,避免脱离实际泛泛而谈,或照搬书本上的理论。
4.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从本质上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种主观选择,是行为主体对人生、对他人或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对同样一件事,人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是不同的。在命题时,我们要考虑到这一特点,创设开放、灵活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允许学生自圆其说,这样才能真实地展示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题的两问均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为考生答题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其观点。
答案分析:筛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信息
考试结束后,教师通过阅卷给学生一个分数,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就有了结果。考试只是事实判断,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收集信息。
1.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有时会被分数所迷惑,认为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也比较好,反之亦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现象背后的东西。在分析时,我们要将学业水平测试与平时的谈话观察、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结合起来,综合各方面获得的信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正确评价。
2.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考查和几次学业水平测试,我们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一定的评价,但我们不能仅仅据此就给出结论。高中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仍处于变化发展之中。所以我们要分析学生的过去,看到其发展的轨迹,预测其发展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应该是评语。评语可以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情况进行描述,也可以是对学生某一问题的评述。这些评语一般是激励性的,即使要指出学生的不足,也通过提希望的方式呈现。
结果运用: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的导向功能
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出评价后,如何运用评价结果也是重要的一环。
1.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不是目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个体中的正面典型,我们要在班上大力宣扬,发挥其示范作用,反面典型我们要悄悄地做工作,促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如果是某个班级群体方面存在问题,教师则要反思自己的教学。
2.将评价的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测试情况,包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放进学生的成长记录袋,积累一学期乃至更长的时间后,教师通过合理地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学生通过反思,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励自己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学校或班级没有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思想政治课程学习记录袋,专门反映思想政治课程学习情况。
关键词:井筒储集 井下关井 层间矛盾 分段试井
前 言
为充分认识各类油藏特性,评价油层开采效果,压力试井资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常用的试井方法是压力恢复及压力降落测试,但就压恢测试而言,常规井口关井测试工艺较为复杂,无论是环空起下或是管柱测试,作业量及人员劳动量大,井口具有一定危险性,测试时间也较长,影响现场生产,特别是对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小、渗透率低等因素,压力恢复缓慢,测试时间太长,采用现有的测试工艺,往往得不出合理的解释结果,大部分低渗透油藏不能取得完整的压力测试资料,无法应用常规试井解释方法和现代试井解释方法进行解释。
一、常规测试工艺
目前试井测试的常规工艺主要有两种:环空测试工艺及管柱测试工艺。环空测试工艺指从油套环空中起下直读式或存储式测试仪器井口关井测试;管柱测试是存储式测试仪器随管柱下入测试层位,测试完成后,随管柱起出进行回读和解释。从现场实际应用来看,井口关井只能实现一次性关闭井下所有层位,忽视了层间差异,资料精度低且影响现场生产,对液面较低的井井筒储集效应对试井资料的影响较大,对压力较高的井环空起下测试存在井口电缆及钢丝密封问题;管柱测试也存在井储及层间差异对资料的影响,管柱起、下工艺同时受作业成本较高,工作量大,资料及时性等因素制约,测试过程无法生产。
二、分层无线测压技术
分层无线测压工艺采用井下智能分采工具、无线测压装置配合封隔器实现井下对各个生产层位的打开和关闭,完成对某一层进行测试的同时其他层位正常生产,关闭层在测试完成后可以打开正常生产,无需动管柱作业。
本趟测试管柱包括各层位封隔器、智能开关器、无线测试装置、无线回读发射装置等,随生产管柱一起下入设计深度,井下仪器采用电池供电,利用封隔器卡开各生产层位,智能开关器打开或关闭各油层,无线测试装置采集数据并存储,在测试完成后通过环空下入地面回读装置至井下,回读仪器过环空后进入丢手管柱中心管内,可下达井下测压回读发射装置附近,唤醒井下回读发射装置,实现数据交换,将测试数据回读至地面进行回放和解释(见图1)。
三、现场实验
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XX油田某井进行了三层井下分层试井测压,采用了无线回读工艺,获得成功。下入本工艺管柱后三层合采10天,然后关闭二、三层,保持第一层单采20天,同理,依次单采二、三层各20天,在生产的各阶段都记录下了压力变化,回读出来后获得完整的井下压力曲线(见图2),从曲线上可以看到整个下井过程、开抽过程、关层压力恢复过程、地层静压、开层压力降落过程、层位流压等动态数据,对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III1层第一压力恢复段数据进行试井分析(见图3),获得了相应的地层参数(见表1),为评价地层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测试结果说明:井储为0.4424 m3/MPa,较小。渗透率较低,为0.25mD,属于低渗透油藏,地层压力高,外推地层压力27.5MPa,说明地层能量高,而表皮系数为2.002,说明储层存在一定污染,在措施解除污染后,地层能量会得到有效利用,产量会有所提高。
结束语
本测试方法施工简单,可靠性高,各生产层位单独测试,不影响其他层位生产;测试数据信息量大,包括下井过程监测、地层流温流压、静压等。
关层后井储时间约为10小时,缩短了测试时间,提高了测试资料精度,尤其是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测试时间能大幅度缩短。
在生产过程中,不需取出仪器,井下数据能及时回读、分析,降低了作业强度,节约了测试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井下关井试井工艺技术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唐宝峰 汪宏伟2005 第五届中国西安石油技术发展研讨会
关键词:地质勘探,钻机 , 液压夹持器 , 地层测试器
Abstract: the drill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s the basic equipment. In this paper, the hydrological exploration project of the auxiliary equipment grippers testing strata and implement the choice was discussed.
Keywords: geological exploration, the drill, hydraulic grippers, formation testing device
中图分类号:F40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走向制造大国的过程中,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更为迫切。满足要求的原材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就目前技术发展而言,矿产资源的勘探的主要设备还是钻机。那么对水文地质勘探而言,钻机有部分辅设备:夹持器和地层测试器是完成钻井任务所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这方面论述有关的论题。
一、 液压夹持器的分类和特点
夹持器作为钻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在自动装卸钻杆时,与钻机的马达协调运动正反转,实现钻杆间对接、脱离,钻头拆卸等,必要时夹持孔内钻具,防止孔内钻具滑移,因此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钻机整机的性能、钻进效率以及钻孔质量等。
常开式夹持器。一般采用液压夹紧、弹簧松开的方式,在不工作时处于松开状态。夹持器靠油缸的推力产生夹持力,油压的下降将直接引起夹持力的下降,一般需在油路上设置性能可靠的液压锁来保持压力。
常闭式夹持器。靠弹簧的预紧力夹紧钻具,油压松开,在不工作时,处于夹紧状态,常用在钻进大角度倾斜孔的钻机上。
液压松紧型夹持器。夹紧松开都由液压力实现,结构较为简单, 两侧油缸进油口分别通高压油时, 卡瓦跟随活塞运动向中心收拢,夹紧钻具,改变高压油入口,卡瓦则背离中心,松开钻具。该类夹持器结构对称,但是夹紧力容易受油压力变化的影响。
复合式液压夹持器。有主油缸和副油缸,副油缸侧连接一组碟簧,当高压油进人主油缸,推动主油缸缸体移动,通过顶柱将力传给副油缸侧的卡瓦座,碟簧被进一步压缩,卡瓦座移动;同时,在圆柱弹簧的作用下,主油缸侧卡瓦座移动,松开钻具。需要夹紧时,副油缸在油路上与动力头反转相连,当钻机反转拧卸钻具时,高压油同时进人副油缸,副油缸活塞对卡瓦座产生推力,与压缩的碟簧共同夹紧钻具。复合式夹持器开口量大、开启压力低、体积小、性能可靠、并且也可以实现突然断电时夹紧钻具,但结构设计比较复杂,重量非对称布置,在某些特定的使用场合可能引起一定的偏载。
二、 地层测试器
在钻井过程或完井之后,利用地层测试器对地层进行测试,获得在动态条件下地层流体样品特性、流速及地层压力随时间变化曲线,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处理可以得到地层原始压力、平均有效渗透率等地层参数。地层测试技术包括钻杆地层测试和电缆地层测试。钻杆地层测试器发展比较成熟,应用广泛,电缆地层测试器的发展经历了从地层流体取样器、重复式地层测试器到组合式地层测试器的过程,电缆式地层测试不断更新换代,测试解释软件也日趋完善。
钻杆式地层测试器。钻杆式地层测试器是一种重要的地层测试方法,在国内外陆上勘探中应用十分广泛。它是钻井过程中或完井之后,利用钻杆将地层测试器送到待测层位,操作钻杆柱座封封隔器,使被测地层与环空钻井液隔离,然后操作管柱或对环空加压,按设计开启和关闭井下测试阀,释放钻井液对待测地层流体的压力,使地层流体流入管柱内,井下压力计和温度计记录井下压力和温度;按测试要求多次开关测试阀,完成测试作业。在测试后期采集地层流体。测试结束后封隔器解封,提出地层测试器,即可获得清洁的地层流体,并且能进行探边测试。
采用钻杆式地层测试器测得的数据,由于测试流量大、时间长,当压力扰动传播到上部或下部非渗透界面时,一般采用柱形压力恢复分析。但钻杆式地层测试器存在着测试时间长,测试费用高,测试层中生产的流体需要处理。另外,钻杆式地层测试还存在无法确定各向异性地层渗透率等缺点。
重复式地层测试器。重复式地层测试器是斯伦贝谢公司1974年研制出来的,斯伦贝谢公司称之为RFT。阿特拉斯公司和哈里伯顿公司分别研制出来功能类似的产品,分别称为FMT 和SFT。各公司的仪器尽管性能各有优劣,但仪器结构和主要功能相似。目前我国能够独立研制重复式地层测试器,而且国内石油勘探应用的电缆地层测试器主要是重复式地层测试器。
RFT的井下仪器可耐高温高压,外壳用特殊钢材制造。仪器下部有两个取样筒,一个容积为3780cm3,一个容积为10409 cm3。在裸眼井内测试,一次下井可以根据需要无数次地测取地层压力,并可以采集两支地层流体样品。在套管井内测试,一般每次下井可测多次地层压力和取两支流体样品。RFT 有两个预测室,容积均为10 cm3,两个预测室活塞运动速度恒定,即抽吸流量恒定。第一预测室抽吸流量约为44cm3/min,需要12-14s其活塞才能到达其行程终点。第二预测室抽吸量约为122cm3/min,大约需要7s其活塞才能到达其行程终点。
FMT 与RFT相类似,但是只有一个预测室。其取样筒体积有3875 cm3、4000 cm3、10000cm3、20000cm3四种,可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进行选择。
重复式地层测试器可以提供以下主要的信息:1. 井筒泥浆柱的静压剖面;2. 一口井各储层地层静压和压力梯度的垂直分布;3. 储层有效渗透率的垂直分布;4.水界面的判定;5. 流体取样测试点的地层生产特性测定;但是,重复式电缆测试器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 仪器预测试室活塞移动速度不能调节,对不同的地层和流体条件适应能力差;(2) 预测试室容积小而且不能连续排液,仪器探测半径小,压力恢复曲线的代表性差;(3) 不能现场测定地层流体的泡点压力,不能保证压力测试和取样时探头处压力在泡点压力以上,因此压力测试精度不高,同时也影响取样质量;(4) 仪器只有一个探头,对地层垂向渗透率和各向异性测试精度低;(5) 不能现场实时监测和分析泵入仪器的地层流体,所以不能合理地确定采样开始时刻,导致采样质量下降或浪费钻井时间。
提出了一种基于规模DT的主动优化体系,借助社会资源,利用自动测试设备,模拟用户行为进行规模测试,及时、全面地获取网络信息;研究了规模DT的实现方式、平台架构以及测试设备部署模型,并提出基于栅格匹配的智能网优分析模块,直接面对问题,实现网优集约化。通过实例表明,规模DT实现了先于用户发现问题的主动优化体系,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升用户感知。
PENG Dong-sheng, YUAN Gen, SHI Zhao-yang, QIN Heng
An active optimization system based on scale drive test (DT) is proposed to simulate user behavior for large-scale testing and acquire network information timely and comprehensively with social resources and automatic test equi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latform architecture and test equipment deployment model of scale DT are studied. In addition, an intelligent analysis module of network optimization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grid matching to face the problems directly and achieve intensive network optimization. The examples show that scale DT realizes the active optimization system which can discover problems before users and promote user perception with problem-solving guidance.
scale DT grid matching user perception active optimization
1 引言
据埃森哲(Accenture)公司的调查显示,82%的用户离网是由于对产品或服务感到恼火,或者是因为运营商不能及时有效地向他们提供服务,而一个恼火的客户平均将向13个人转告其糟糕的经历。因此,糟糕的用户感知会产生很多不满意的客户,从而导致用户离网、市场份额丢失、品牌的贬值。
常规的网络优化方法是网优人员配置仪表工具,模拟用户行为驱车DT(Drive Test,路测),获取测试信令并分析。该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员、车辆和仪表,成本较高,并且测试周期较长,测试范围也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测试数据。另外,传统测试方案数据管理手段单一,海量的测试数据的分析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因此,如何能够克服传统网优测试方案的缺点,实时全面地获得网络测试数据,实现针对测试数据的智能分析和处理以及网优过程的集约化和智能化,是网络优化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规模DT实现方式及平台架构
为了克服传统网优测试方案的缺点,实时全面地获得网络测试数据,安徽电信提出基于规模DT的主动优化体系。该体系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社会车载资源(如出租车与长途大巴车),利用自动测试数据采集和传输设备RCU,模拟用户行为,每天进行海量测试。RCU依据后台服务器发出的测试指令测试并记录数据,利用EV-DO无线网络实时传到后台数据服务器。系统按照建立好的模型库进行智能分析,自动找出道路问题路段,建立快速网络主动优化响应机制,形成更加全面的用户感知提升体系。
基于规模DT的主动优化模型示意图如图1所示。通过该模型,可以实现数据获取、数据智能分析、自动派单、现场优化、自动验证等闭环测试方案。
本文的规模DT模型以用户感知测评智能管理平台为载体,实现数据自动采集、问题自动分析、工单自动派发、效果自动验证等功能。通过采用B/S+C/S架构,将Web浏览器和桌面客户端相结合,使它们充分发挥各自架构的优势。设备管理、数据管理、测试任务管理、报表管理、自动派单均可在Web浏览器中实现;监控客户端与分析客户端有统一的Web页面入口,提高使用的简捷性。
基于规模DT的主动优化方案旨在先于用户发现网络问题,主动优化,实现了测试工作日常化、规模化、自动化,信息采集全面、实时,可以获取海量全面的测试数据。社会车载测试模拟用户通信行为,真实体现用户对网络的使用感受。同时,自动采集的测试数据按照1小时或满20M自动保存数据,通过3G网络自动上传至服务器,平台可以对RCU测试数据、手持式终端测试数据、笔记本电脑测试数据等多种数据格式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数据管理与应用的智能化。本文用户感知测评智能管理系统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网络问题,建立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设备工作情况及网络异常时间,并以短语或邮件的方式提醒优化人员,方便及时分析处理。实现测试问题实时提醒,2小时内实现自动派单,使网络优化抢先一步,先于用户发现网络问题。
3 基于业务规模的社会车载部署数量模型
基于社会车载的规模DT模型克服了传统路测成本高、周期长的缺点。但是,如果社会车载路测设备部署过少、数据采集样本较少,测试的准确性和渗透率就不能得到保证;而部署过多则会导致路测数据出现大量冗余,也增加了系统设备成本。本文通过不同业务场景的部署实验得到了各个典型业务场景的合理的社会车载设备的部署规模,根据网络业务规模将系统应用场景分为大型市区、中型市区、小型市区和县城区域。经过大量路测实验,可以得到不同业务规模应用场景社会车载数量与测试渗透率的相关散点图,如图2所示:
(a)大型市区渗透率测算
(b)中型市区渗透率测算
(c)小型市区渗透率测算
图2 设备部署数量与渗透率散点图
通过上述不同业务场景的部署规模与测试渗透率的相关散点可知,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下,随着社会车载部署数量的增加,测试的渗透率也在不断增加。但当测试设备达到一定规模后,测试渗透率的增加将不明显,此时测试数据会出现大量的冗余,增加了系统数据处理的负担。经过大量的路测实验,得到了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社会车辆部署的最优化方案,测试规模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规模DT的用户感知提升测试方案
项目 测试方案
测试范围 市区、县城、农村、高速
测试时间 08:00―22:00
测试业务 1X主被叫、EV-DO下载
区域 市区 省会城市(合肥):5台RCU;省内大型城市(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3台RCU;其余11市:2台RCU
县城 65个县,每县1台RCU
高速 12台RCU
4 基于栅格匹配的自动派单功能及智
能分析模型
由数据获取模块获得的海量测试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需要大量的网优资源,降低了系统的实时性,增加了大量的重复、繁琐的劳动。为了实现网络优化的集约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格匹配的智能网优分析模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图3所示。
智能网优分析模块的核心是通过对原始测试数据的分析和归类,实现了测试数据的智能分析。本文经过对海量事件的统计分析,剔除掉一些随机事件的特征(如信令异常或不全、系统侧主动下发释放消息等)后,根据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案例和无线网络优化技术标准,对掉话、未接通的原因进行分类汇总,建立分析模型,设定不同场景的模型参数的阈值(如针对掉话已经匹配出缺乏渗透、越区渗透、前向干扰、邻区问题等9类问题)。为了保证智能分析匹配模型的可靠性,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各类场景进行大量验证工作,既优化了智能模块的各个匹配阈值,又有效地保证了智能分析的正确率。
图4为针对掉话现象的特征匹配库,通过各项指标的阈值匹配,智能地分析掉话原因,从而实现后续的自动派单功能。
安徽电信把在无线网络优化工作中积累的大量实际经验与自动路测系统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制定出了省市联动、相辅相成的优化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形成了以闭环为基础、智能化自动验证为保障的特有网优工作开展模式,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网络问题。
为了提高派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本文创新地提出了基于栅格匹配的智能派单方式。对不同测试场景的栅格大小设置了不同的阈值(设市区栅格大小为300m,郊区为600m,农村为1 000m)。同时,为了保证自动派单的准确性,有效剔除过敏性的未接通问题,通过大量实验得到了栅格内进行权重计算的公式:
EquipmentWeights=CurrentDropCount*10+CurrentBlockCount*5+HistoryBlockCount*
5+HistoryDropCount*10+
RepeatCount*20 (1)
其中,EquipmentWeights表示设备权重;CurrentDrop-Count表示当前掉话;Current-
BlockCount表示当前未接通;HistoryBlockCount表示历史一个月掉话;HistoryDropCount表示历史一个月未接通;RepeatCount表示工单重复次数。当目前设备权重不小于10才生成自动派单,这样就剔除了大量偶然过敏性事件,通过权重计算公式可进一步提高智能分析系统的可靠性。
5 规模DT应用成效
5.1 针对规模DT发现的BSC
参数配置问题进行分析
安徽电信无线网络优化中心通过规模DT系统的派单分析,在芜宣高速芜湖与宣城边界处发现掉话。经过信令分析,主要是跨BSC边界切换失败导致。芜湖(WHBSC1)三元百花基站2扇区往宣城(XCBSC2)古泉基站2扇区方向切换正常,宣城往芜湖方向无法正常切换,如图6所示。
通过网管数据分析,从WHBSC1的三元百花基站1扇区的载频邻区中查看邻区统计切换成功率接近100%,而从XCBSC2的古泉基站2扇区的载频邻区中查看邻区统计切换成功率不到50%。
经过对路测数据进行分析,掉话之前占用PN399(宣城古泉2),Ec/Io为-6dB;之后宣城古泉2信号变弱,但是芜湖三元1、三元百花1强导频信号始终无法进入激活集,最终导致掉话。如图7所示。
由DT数据可知,终端能够搜索到三元百花1占用PN279,并且进入候选集,但无法加入激活集。初步分析为典型邻区漏配现象,但经双方网管查询,宣城古泉2已配置芜湖三元1、三元百花1邻区关系。进一步分析DT数据,掉话前终端RxAGC很好,但TxAGC不断升高,终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上报PSMM消息,但未收到HDM消息,最终导致掉话。
通过上述分析,初步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上下行链路不平衡(终端上报的PSMM消息BSC侧始终不能收到而不响应);二是BSC侧的切换链路存在配置问题。最终通过参数核查,定位问题在于BSC侧的切换电路或判决机制存在问题,由于XCBSC2的开关参数SWITCH60设置错误而导致。
参数修改后,切换正常且无掉话,问题点已经得到解决。后期规模DT系统在该路段的验证测试中发现芜宣高速再无掉话、连接失败事件。通过规模DT有效发现并成功解决网络深层次问题,可提升用户感知。
5.2 规模DT应用整体成效
规模DT在安徽电信投入运营以来,月均万用户投诉、网络质量类投诉工单量均出现了明显改善,充分表明规模DT先于用户发现问题,对用户感知主动优化有牵引作用。如图8所示。
6 结束语
安徽电信规模DT推动网优的理念从关注网络指标向关注用户感知、从被动维护向主动优化开始转变。“能电子不人工,能集中不分散”,实现先于用户发现问题的全网省层面集约化体系,网络问题直接派单。借助社会资源,将自动路测设备的优势与科学的管理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模拟用户行为实现规模路测,先于用户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无线网络优化工作的效率,使无线网优工程师从繁重的测试工作中解放出来,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提升用户感知的工作中去。
通过长期的无线网络优化实践应用,证明规模DT可以及时、有效地发现移动网络中存在的影响用户感知的典型问题,开创了一种实现用户感知主动优化的移动网络优化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荣. 浅析移动通信中的用户感知[J]. 电信快报, 2008(5): 12-15.
[2] 鲁义轩,郭靖,张念民,等. 3G网优如何真正关注用户感知[J]. 通信世界, 2010(29): 28.
[3] 周海华. 如何应对客户投诉“3G化”[J]. 中国电信业, 2010(4): 60-61.
【关键词】压力恢复曲线 静压测试 影响要素
静压测试技术是我国试井测试成果的一大突破,主要是包括压力恢复曲线的调整和静压测试的设计。分析影响测试技术的因素,对科学改进测试方法,准确计算油层所受的压力数据,制订出一套可行高效的运作方案,对提高油产量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1 静压测试技术
1.1 工作原理
正常情况下,环空流体被划分为三段,标记为H1、H2、和H3三段液柱。H1段,是以动液面为界限,以上的部分。H2段,是从动液面至进油口部分。H3段,是以进油口为界限,在其下所形成的液柱段。在未达到和地层压力上的平衡状态时,地层流体会不断进入井筒,并且液面不断上升。此时,井底压力不断加大。在压力恢复过程,油柱上升,混液柱加长。环空流体仍成三段,不过HI有所变化,被压到H2。此时,油柱内混合液产生分离现象,高度出现增量,但压力未变。利用叠加原理,可以计算出井底压力。在液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能计算出油层在相对静止时的压力大小。
1.2 影响因素
根据静压测试技术工作原理的分析得出,影响该测试技术的主要因素是对油筒液面的变化稳定程度。如果液面处于良好的相对稳定状态,所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的结果也够为可信。
(1)测量计算时,必须要精选仪器,灵敏度必须要合适。当压力脉冲恰好和液面相遇的时候,计时器立刻停止计时。否则,计算机无法获得准确数据,计算结果的误差也会较大。因此,仪器必须精密和灵活。
(2)音速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参数值,只有准确地设置参数值,才不会影响所要计算的数据。液面数据的测量和计算受音速因素的影响,在测试可以允许误差范围内,设置合适的音速参数,有利于保证静压计算值的误差范围。
(3)井身设计一定要精密,如果结构不合理,出现漏洞,也会影响计算结果。譬如,由于结构不够完整,结果不需要测试的油层一同流进环空管,使液柱升高,最后经计算,会得出比实际值偏高的结果。
2 压力恢复曲线
压力恢复曲线是指进行试井测试时,压力恢复到和地层压力上的平衡状态时,整个过程的表现状态的描述曲线。静压测试技术,必须能够准确分析曲线,才能科学测得必要的数据,更好进行测试,提高油的产量。压力恢复曲线如以下情况。
如图1,此曲线和普通的压力恢复曲线有很大的差别。然而,根据试井压力恢复到和地层压力上的平衡状态,液面也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能把一条曲线进行几个阶段来进行分析。从图中看出,Ⅰ 阶段为续流段;Ⅱ阶段为斜线段;Ⅲ阶段为边沿线段;Ⅳ阶段为干扰线段。分析这几个阶段,并与试井测试实际情况结合,能得出以下几个机理。
2.1 “驼峰”的出现
“驼峰”型曲线出现在Ⅰ 阶段,如图的虚线所示。这是由于关井后,井底周围的油气在这个时候不断进入井筒,导致井筒气体不断上升,直到油井上方,但是,油和气分离,沉到油井底部,在极短时间内,井底压力加大,使正常曲线出现跳跃,也就形成了“驼峰”。
“驼峰”形成的现象,背后有深层的原因。进行测试时,油井在必须要在地面上关闭。但是,油井虽然关闭,流体仍会保持原来的速度,流进测试井筒。根据井筒内流体的可压缩性。套管环形内部空间可以积聚大量的气体,通过压缩后大量储存。尤其在进行生产的同时,井筒中会进行脱气。所以,一段时间以后,井筒内部才充满流体。Ⅰ 阶段曲线才接近零,整个曲线在初始状态出现滞后。
2.2 曲线上升
有图1可以看出,曲线上升的情况也有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有几个原因,以下略作分析。试井测试时,存在非均质油层。它能使井底周围的渗透率发生改变。例如,当井地周围的渗透率的数值比底基层渗透率过大或过小时,压力恢复曲线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动,出现曲线上翘的现象。井筒内各个气压层之间的影响和相互干扰也会使压力恢复曲线出现突然上升的现象。这种多层干扰非常复杂。假设由高压层渗透,低压层恢复,如果压力还没有恢复到平衡的正常状态,压力还在不断上升,始终处于攀升状态,这时候渗透率底的高压油层的流体,就会流入井筒而且出现倒流,从而流入低压层。渗透率较高的低压层曲线会持续延展伸长,同时又和渗透率低的高压层的压力上升迭加,导致曲线突然上升。
油井注水也是使曲线上升的的重要因素。油井注水以后,因为水和油的流动系数各自不同,还有导压系数相异,在井筒周围进行控制的面积大小也不同,即各自成为的参数差别大。通常情况下,注水井的吸水参数不变化,但水和油所能控制的面积与油的产量呈正比关系。压力恢复曲线平衡的初始状态是小区平衡。平衡后曲线突然出现上升,上升的偏差角度和注采比成正比例关系。同时,油和井所能控制面积大小,同小区向上升的拐点在什么时候出现密切相关。因此,油井注水也是影响压力恢复曲线走势的因素之一。
2.3 曲线下降
压力恢复曲线突然向下弯曲,有几个因素。例如周围的井进行采油,发生井喷,油体溢出,油井注水突然停止等,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油和气的比值偏高,油气分离并没有停止,也会使曲线急促下滑。
3 影响数据精确度的因素
通过静压测试技术,得出精确的数据,绘制出压力恢复曲线,从数据和实际情况结合分析,利于进一步得出整个测试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流体密度
地质构造各异,复杂纷繁,地下原油密度特殊难以估测,我国当前利用混合液密度同油密度 之比进行计算,和真实值相比存在差别,计算精度依然没有得到完全的保证。
3.2 液面数据
液面受干扰的因素甚多,譬如注水强度和井与井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且计算时是在液面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下计算的,所得地层压力的结果和真实值始终有差距。
3.3 环空流体
环空流体一定要全部出自各个测试点,非环空流体绝对不可以流到被测试点。
3.4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计算和测量必须要准确,使计算值同测试点的地层压力完全一致。
4 结束语
上文试析我国测试(试井)成果影响要素,主要以静压测试技术为例。具体对该项技术工作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压力恢复曲线进行阐析,最后并对影响数据的精确测量因素做简单总结,以供大家参考,并作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谢丛姣,张太斌.试油测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油气井测试,2002(04)
一、主题式的测评内容择取
此份英国小学科学纸笔测验试卷由8个探究主题构成,而每个探究主题由3~6个测试项目组成,主要是在真实情境中考量学生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主要内容的认知,以及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和理解。下表罗列该 测试卷的8个探究主题及其34个测试项目。
1.测评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要素
该测试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科学学习“源自生活、联系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
探究主题择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内容。比如,安装一个电路并进行相关的探究、到野外观察各种水鸟、观察比较不同的铝箔船的承重能力、制作一个绵羊模型并观察“羊毛”的生长、在寒冷的户外观察水坑里的冰的形成等。
探究主题由真实的生活或学习情境引入。比如,“在山中旅行的城市人可能要走很长的路,他们可能从小溪中弄些水喝。不过,这些溪水在喝之前必须是安全的”、“小安同学用传感器测量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她想要探究电路中灯泡亮度变化的原因”。
测试项目围绕活动情境展开。比如,“小娜想要探究每勺水加热到50℃时需要花费多长的时间,在这个探究中需要改变什么条件”、“固体物质和水充分混合后变得完全清澈,小爱为什么不能看到液体中添加的固体物质”。
问题的解答结果可为现实生活服务。比如,“同学们利用检索表来识别他们所看到的鸟类”、“为什么在勺子上使用木制手柄会更安全”、“人们喝了含有微生物的溪水后可能会怎样”。
2.测评内容考量学生的知识要素
科学知识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纸笔测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科学知识主要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规律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模型性知识、设计性知识以及社会性知识。结合上表1,可以获悉不同的知识要素在该测试卷中的分布情况。
事实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事物显著特征的认识。比如,“从4个选项中勾出水沸腾时的温度”、“观察图表,写出不同容器中水温上升到50℃时花费的时间”、“写出植物生长所需要吸收的两种东西”、“写出温度可以用来衡量什么”。
概念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比如,“解释滤纸是怎样分离泥沙和水的”、“写出‘将野鸭和天鹅归为一类,青蛙归为另一类’的理由”、“用箭头线画出船体在水中的浮力方向”、“根据给出的温度判断水坑中是否有冰”、“解释不能看到液体中添加的固体物质的原因”。
规律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比如,“在表中勾出不同物体接入电路后灯泡亮度的可能变化”、“猜测人喝了含有微生物的溪水后会怎样”、“从4个选项中勾出‘为什么3号船能承载更多的重物’的原因”、“解释绵羊模型上‘羊毛’停止生长的原因”。
技能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探究工具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比如,“写出图中的(过滤)工具名称”、“在电路图中画出电池符号并与电路相连”、“写出用来控制电路通断的电路元件的名称”、“写出测量水温的仪器名称”。
模型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事物或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认识。比如,“利用检索表写出身上有黑色羽毛的两种鸟类的名称”、“给水循环的各个阶段排序”、“猜测形成‘羊毛’的是什么物质”、“解释为什么在勺子上使用木制手柄会更安全”。
设计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质及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比如,“从4个选项中勾出将水煮沸的最好方法”、“根据图示,写出实验的控制条件”、“观察图表,解释实验为什么不公平”、“从4个选项中勾出‘将灯泡和传感器放入暗盒’的理由”。
社会性知识,主要考量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见解。比如,“判断关于‘为什么将小动物们放回小溪里是很重要的’的两种说法是否正确”、“从4个选项中勾出‘人们为什么将野鸭分为一类’的理由”。
3.测评内容渗透学生的思维要素
学生的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而科学思维始终贯穿其中。常见的科学思维方式有形象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联想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目标思维等。结合上表1,可以获悉该测试卷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思维要素渗透于各个测试项目中的。
形象思维,主要渗透于借助图像或动作来解题的测试项目中。比如,“写出下图给出的工具的名称”、“请看下图中三勺不同的水,小娜在她的探究中要改变什么条件”、“在下图中用箭头线画出船体受到的水的浮力”。
演绎思维,主要渗透于利用普遍规律来推定特殊现象的测试项目中。比如,“人们喝了含有微生物的溪水后可能会怎样”、“在表中勾出不同物体接入电路后灯泡亮度的可能变化”、“根据下表中记录的空气温度,在表格中写出是否能在水坑中发现冰”。
归纳思维,主要渗透于根据给出的某种事物来推断普遍规律的测试项目中。比如,“请解释滤纸是怎样分离泥沙和水的”、“为什么在勺子上使用木制手柄会更安全”、“图片中不同形状的铝箔船,为什么3号船承载的硬币数量最多”。
联想思维,主要渗透于从一种事实来推想另一种事实的测试项目中。比如,“3号船承载能力最大,‘所以它的重力最小’,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硬纸板的哪个特性使液体能渗透进它的内部”、“形成‘羊毛’的是水中的固体物质,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什么”。
发散思维,主要渗透于为某个问题情境来寻求多种解答的测试项目中。比如,“下面的折线图显示的是三个勺子中的水的温度变化过程,观察图表解释实验为什么是不公平的”、“小戴同学想探究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完成这个实验的最佳方法有哪些”。
聚合思维,主要渗透于从几个不同事实或方法中寻求一个正确解答的测试项目中。比如,“步行者将水煮沸的四种方法中,哪一种是最好的办法”、“这些同学是根据哪一个特征来将野鸭和天鹅归为相同的一类,而把青蛙归为另一类”。
逆向思维,主要渗透于从结果来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测试项目中。比如,“利用检索表来判断鹭的翅膀和喙是什么颜色的”、“绵羊模型上的‘羊毛’为什么会停止生长,请做出解释”、“为什么那几天的水坑中会出现冰”。
二、手册式的测评内容编排
在书面测试中,学生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应试过程中出现审题不清、问题不明、答题错位等现象,造成非专业的失分。该测试卷在版面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到了这些负面因素。该测试卷与其说是一份纸笔测试卷,不如说是一份纸笔测验手册更为贴切。整份试卷由试卷封面、测试说明、测试主题、检查提示、版权说明五个部分组成,共20页。试卷封面,包括总标题、测试学科、测试学期、测试年级、试卷条形码等试卷信息,以及需要填写的姓名、年龄、性别、学校等学生信息。第3页为“测试说明”,包括给定完成测试的时间、如何答题两个部分。第4页至第18页为各个测试主题和项目。第19页为“检查提示”。第20页为“版权说明”,标注该测试卷的设计单位。
1.测试指导,有助于学生了解答题的策略
在“测试说明”中,第一部分是“测试时间”,通常为45分钟,用黑体字突出显示,以便学生能掌控自己的测试进程。第二部分是“如何答题”,提供了包括答题的正确位置、允许的解答方式等五项指导,“你需要将答案写在铅笔图标显示的地方、一些问题的解答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不要将答案写到灰色边线上、不要将答案写在条形码上或附近、某些问题的解答过程可能需要用到下图所示的方框”,以便学生了解必要的答题技巧。在最后的“检查提示”中,写着“测试完毕!请检查你的答案!请不要在此页作答!”以便学生及时检查自己的解答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2.宽松行距,有助于学生缓和应试的焦虑
紧密的字间距和行间距在视觉上的压迫感,会造成学生的紧张情绪。因此,该测验试卷的字间距和行间距较为宽松,字体多用5号字,行间距采用1.5倍。而且,每个测验项目的文字描述通常只有一两句话,且每句一行,甚至两句之间有多条空行,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看起来比较舒适。
3.图文并茂,有助于学生理解试题的要义
此份试卷看起来更像国内的小学科学教材,每个测验项目除了简短的文字描述之外,还配有大篇幅的相关活动照片或操作示例、实验简图。有的照片或图示中包含有重要的解题信息,在解题过程中不可或缺。而有的照片或图示则是主题或项目中的文字描述的情景图,对文字起补充作用。图文并茂的情境描述,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读懂试题,理解试题的要义。
4.问题色框,有助于学生明了答题的指向
在每个测验项目中,图文结合的问题情境之后会提出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问题以浅灰色矩形框呈现,其中包括需要解答的问题、解答的方式、最高分值。如果是前后联系的问题,或者问题的解答需要利用前面的某种数据或证据,那么在问题色框中还将给出解答的种种提示。比如,“小娜的实验为什么不公平?使用上面的图表能帮助你解答(1分)”、“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请在其中一个方框中打钩(1分)”。
5.应答区域,有助于学生明确作答的位置
应答区域在问题色框下方,用一个铅笔符号指示,表示需要在此处作答。应答区域的形式各异,横线应答区要求作出问题简答、名词填充或正误判断,方框应答区要求作出选择或符号填充,图示应答区要求作图,表格应答区要求填表。
6.关键字提醒,有助于学生提升答题的效果
煤储层渗透性
在4个试井对目标煤储层进行了渗透率实验测试。从渗透率测试结果来看,2+3#煤层的渗透率较低(0.0067~0.268mD),平均不到0.1mD;10#煤层渗透率稍高(0.011~0249mD),平均为0.1118mD;试井获得的渗透率分析结果与前人实验所得的结论基本一致,即本区煤层的渗透率偏低(表1)。前人对本勘探区台头矿2+3#煤层和张节塔矿10#煤层中的暗煤分层进行了渗透率测试,其中2+3#煤层的渗透率为0.011mD,10#煤层的渗透率为0.02mD,二者均低于0.1mD[6]。说明本区域煤层的渗透率普遍较低。考虑本区主煤层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且割理相对发育的事实,认为煤层的实际渗透率应高于上述测试值。
影响煤储层渗透性的因素
1裂隙、孔隙
在煤储层的孔隙、裂隙二重介质扩散渗流模型中,基质孔隙是煤层气扩散吸附的场所,而裂隙是由割理组成的网络,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是煤层气渗流的通道[7]。煤储层的裂隙系统是其渗透性优劣的决定性要素,裂隙包括内生裂隙(割理)和外生裂隙(节理)和继承性裂隙。内生裂隙是煤化作用过程中凝胶干缩作用的结果,外生裂隙由古构造应力引起,继承性裂隙属二者的过渡型。内生裂隙,即割理包括面割理和端割理,二者相互垂直或近垂直将煤层分割成煤粒基质块体,对煤层渗透率贡献大,是煤储层渗透性的决定性因素。外生裂隙(节理)对储层渗透性起改善作用。因此煤储层的渗透率决定于裂隙系统的发育和连通程度,特别是割理系统的发育和连通程度,煤储层渗透率与裂隙系统的发育和连通程度呈正相关性,一般认为,煤样渗透率随裂隙面密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增大[7,8]。白额勘探区主要煤储层裂隙较发育,其中内生裂隙普遍较外生裂隙发育,偶见方解石充填现象。面割理走向NNE,与区域地层走向近乎平行,割理多为平直状,裂隙面平整,连续性好。端割理走向NWW,与区域地层走向近乎垂直,与面割理相比,端割理裂隙面平整性较差,常为不平坦状或阶梯状,被面割理切割,连续性较差。面割理切割端割理,组成内裂隙系统,是煤储层渗透性的主要贡献者,是煤层气运移的良好通道。通过对4-6、1-8、3-2、25-9钻孔煤心观察研究发现,西部、南部裂隙密度较东部北部大,但面割理多闭合,北部、东部面割理开启性较好。以10#煤为例,4-6孔煤层的煤心以块状-柱状为主,碎块状次之,外生裂隙2~3条/5cm,内生裂隙5~15条/5cm;1-8孔煤层煤心以碎块状-短柱状为主,内生裂隙1~6条/5cm,外生裂隙1~3条/5cm;3-2孔煤层煤心以碎块状-短柱状为主,粉末状次之,内生裂隙4~6条/5cm,外生裂隙2~3条/5cm;25-9孔煤层煤心以碎块状-短柱状为主,内生裂隙1~4条/5cm,外生裂隙1~3条/5cm。从裂隙发育程度来看,10#煤层裂隙发育程度较2+3#煤层高(表2),其渗透性也较2+3#煤层好。本区煤层的总孔容为36.0~67.5mm3/g,10#煤层的总孔容高于2+3#煤层。10#煤层和2+3#煤层的孔径分布特征相似,均以大孔(Φ>1000nm)为主(孔容:16~34mm3/g),过渡孔(Φ10~100nm)次之(孔容:14~20mm3/g),微孔(Φ≤10nm)及中孔(Φ100~1000nm)所占的比例最低(孔容分别为:4~6mm3/g和1~6mm3/g),属过渡型孔隙类型。由于过渡孔所占比例较大及含有一定数量的微孔,故气体在煤基质块体中的运移较为困难,这一点也由其排驱压力反映出来。从上述物性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煤储层孔隙中大孔占有较大比例,但孔比表面积则集中在过渡孔和微孔径段,在理论上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和储集,因而主煤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潜势。由于煤层渗透率较低,可能致使煤层气难于运移,这将给煤层气的开发造成一定困难。
2煤岩特征
宏观煤岩类型和有机显微组分是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宏观煤岩类型看,研究区2+3#和10#煤层的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煤为主,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含少量镜煤、暗煤及丝炭少见,镜煤一般呈条带状分布。从显微组分看,2#煤镜质组为78.8%,惰质组为21.1%;3#煤镜质组为82.1%,惰质组为18.0%;10#煤层镜质组为82.8%,惰质组为17.2%。2#、3#煤层镜质组均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惰质组中的半丝质体多于丝质体含量,呈过渡型。10#煤层镜质组成分主要以均质镜质体为主,基质镜质体次之。从煤层显微组分组成和煤岩类型上讲,一般认为镜质组含量越高,割理越发育,渗透性越好;镜煤和亮煤含量越高,割理越发育,渗透性越好,光亮型煤的渗透性最好,其次是半亮型煤、半暗型煤和暗淡型煤[7]。2+3#、10#煤层均为半亮型煤,镜质组含量均较高,但10#煤层镜质组以均质镜质体为主,而2+3#、10#煤层以基质镜质体为主。有机显微组分的差异,可能是导致10#煤层渗透性较2#、3#煤层渗透性高的主要因素。
3煤变质程度
煤的岩石力学性质在不同的煤热演化阶段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煤储层孔隙、裂隙发育也表现特有的规律性,从而影响煤储层渗透性。毕建军认为煤级是割理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割理密度一般在Rmax为1.3%左右时最大[8]。张胜利、宁正伟等认为中变质程度的亮煤、半亮煤中割理发育程度最好,储层渗透性条件好,有利于勘探开发[9,10]。通常随煤化作用的进行,从褐煤到烟煤,割理密度逐渐增大,而过烟煤阶段之后割理闭合,割理密度减少。研究区各主煤层Rmax在2%左右,煤变质程度相当于贫瘦煤阶段,从测试数据看,割理密度最大值出现在Rmax=2.149%时(图2)。由于本区煤层变质程度变化幅度小,故煤层外生裂隙密度变化也不大,在1~3条/5cm。
4埋藏深度和有效应力
煤层是应力敏感性地层,割理对有效应力非常敏感,有效应力越大,割理宽度越小,从而对渗透性产生负面影响。傅雪海、张延庆等通过模拟实验研究认为,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加,渗透率呈指数降低,原地应力作用在煤层中,可以分解为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埋藏深度的增加使垂直应力增加较快,从而使渗透率降低[7-12]。从测试结果(表1)看,2+3#、10#煤层渗透率都与有效应力呈负相关性(图3)。有效应力对渗透率起控制作用,同一煤层有效应力越大,渗透率越小。
关键词 制药厂;纯化水系统;设计;建造;验证
中图分类号 TQ4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09-02
制药厂的各种标准法规对药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与制药相关的原材料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纯化水作为药物分析、设备清洗和溶液配置的重要使用材料,其输送流程必须受到一定的保障。在水系统的制作中应该采用新的工艺和方法对水系统项目合理设置。
1 制药厂纯化水系统的设计阶段
1.1 纯化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在纯化水设计中,首先应该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在制药企业,传统制备高纯化水的主要方法是采用阴阳离子树脂来制造,制造中需要消耗较多的强酸强碱,随着国家对生产企业强酸碱度指标的控制加大,使这种制作方法难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并且强酸碱在使用过程中会威胁到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所以现阶段一般采用膜技术或是反渗透技术进行高纯化水的制备。其次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在纯化水制备中采用的水大多是城市用水,里面含有较多的微生物,虽然使用反渗透装置具有良好的细菌过滤效果,但是生产中细菌的含量较大,长时间在设备中运行也难以进行全面的过滤,因此在选用设备时应该选择耐受热水消毒的设备。纯化水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的第三个原则是高度自动化的原则。在设计中使用自控系统,可以采用SIEMENS控制系统,在制作现场应该选用SIEMENS系列的PLC,采用一台S7―414H分配回路的CPU,采用两台S7―412H用于制备系统的CPU,系统中的每台PLC都会控制一套制水设备。整个设备可以对水系统进行远程监视控制。
1.2纯化水系统的设计方案
目前制药行业中推荐使用的主要有两种设计方案,分别是二级反渗透方案和一级反渗透+EDI方案。前者的工作原理是将进料水进行预处理过滤,使用高压泵使其进入反渗透膜,一部分水就会从一级反渗透膜流出经过高压泵进入到二级反渗透膜,一级膜内的浓缩液就会被排放,二级膜内的浓缩液就会被回收到一级高压泵前,经过二级膜后的水进行纯化水储罐。一级反渗透+EDI的工作原理是将进料水通过预处理过滤,通过高压泵的作用使其进入到一级反渗透膜,从反渗透膜内流出的水经过高压泵进入EDI,一级膜内的浓缩液被排放,经过EDI处理后的水直接进入纯化水储罐,即制的纯化水。
2 制药厂纯化水系统的安装阶段
2.1 对管道材料进行选择
制药使用的纯化水一般要求具有较高的质量,所以选用的纯化水系统材料应该使用不锈钢的管材,一般应该使用冲拉冷拔拉伸的无缝钢管。纯化水系统所使用的设备耐压程度不仅要满足普通水压力的要求,而且还要保持其外观的处理较为完美,确保水在流动中不会外漏。确定管材的选择后,还应该确保采购的管材符合材质的规格标准,材质的规格标准不仅是正确选材的依据,而且也是纯化水系统确认了维修的重要参考资料。在选材过程中,还需要对管材的管径、壁厚、表面状况进行验收,管径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就会影响到管道连接点的平整度,所以要对其差异进行合理的控制。
2.2 纯化水系统的管路连接
常用的管路连接方式有焊接连接、螺纹连接、法兰连接和加压型螺纹连接。其中最好的连接方法是自动焊接连接。由于不锈钢管道内部光滑,耐腐蚀,在焊接过程中可以发挥其良好的兼容性。在焊接的过程中不需要另加焊条,能够使整个不锈钢管道最大限度的得到输送要求和满足。在焊接过程中,保持焊缝的光滑平整可以避免水中微生物对管道造成的破环和污染。还要保持加热的均匀性,确保管道中生成一部分氧化隔层来加强管道的耐腐蚀性。
3 制药厂纯化水系统的验证阶段
纯化水系统的验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对水系统设计的确认。主要目的是从设计文件中收集数据,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使其形成检查记录和表格来检查系统设计是否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和用户需要。其中设计确认文件主要有施工项目和验证计划,用户需求文件,设备工程的技术指标,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协议和报价文件等。第二个方面是对纯化水系统的安装进行确认,主要按照设计确认的技术文件对实际安装结果进行确认。第三方面是对纯化水系统的运行进行确认。确认操作的主要目的是证实设备的操作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操作的,一定程度上是对设备特性的动态测试。在运行确认中,要按照预先设定的可接受范围对所有正常运行的功能单元进行测试。建立操作确认的草案,为各种测试建立数据记录的表格,要将测试名称、测试过程方法原理和使用的仪器、结果记录等包含在表格中。在确认中,首先应该列出SOP清单。其次应该熟悉设备的各种测试结果。测试前要对各种安全装置进行确认,要确保各个装置不会被短接。紧接着进行功能测试,对项目的正常运行设定值进行测试,还有水制备单元制水和系统再生设备、消毒设备、附属设备等进行联动测试。第四方面是对纯化水系统的性能进行确认。对于全部纯化水设备和分配系统的输出进行检查看其是否符合预计标准。根据系统特点进行一年甚至是长期的检查。性能检查的主要内容有对其关键参数的检查和对关键指标的测试检查等。
4 结论
在纯化水系统的设计中,要使设计符合制药厂设备使用的要求,就需要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和方法适当的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控制,在整个水系统的建造过程中对其主要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借鉴高度自动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提高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进而提高水系统的过程控制,确保纯化水质量,同时提高制药厂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楹,张颖.实验室纯化水系统设计经验[J].中国给水排水,2013(18).
[2]刘晓丽,仇建东,何保国等.超纯化水系统中EDI产水量调节方式改造[J].工业水处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