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稳定物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稳定物价范文第1篇

物价上涨的原因错综复杂,也绝非只有中国一家,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正在遭遇或者曾经遭遇过物价快速上涨的情况,我们能从外国稳定物价的一些做法中学到些什么?

日本:以独特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稳定物价

日本一直是世界上零售物价最稳定的国家之一。其稳定物价的成功做法包括:

一是高度重视生活必需品供给的稳定。日本提出,确保市场上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对于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状况极易受气候影响,价格波动的频率和幅度远大于其他生活必需品。因此,日本的各种经济组织,一方面指导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有计划地进行;另一方面,当出现菜价一定程度或大幅度上升时,“稳定蔬菜供给基金”等组织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不失时机地向市场增投蔬菜,扩大供应,保证需求,从而平抑菜价。对石油制品类,则通过增加储备来调节供求。

二是政府紧握流通的批发环节,调控生产和市场,稳定物价。在日本,农产品批发业主要是经营粮食、蔬菜、果品的批发,主要组织形式是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于分散交易很难看准市场的动态和价格的走向,而只有当众多的交易对象聚集在一起时,通过“供求竞争”所形成的价格才是合理的。所以,政府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批发市场的作用,促进流通、调节供求、稳定物价。为此,大藏省和东京都联合出资兴建农产品中央批发市场,以便于政府对东京整体市场进行有效监督和调控,并促进市场的繁荣,进而为稳定物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严把公用事业收费标准,稳定物价总水平。在日本,对由公共部门(各级政府或政府组织)经营、限制一般企业进入的领域,如公路、公共汽车、铁路、供水等公用事业,其收费标准的确定要由国会、政府和地方公共团体(类似于我国的地方政府)三方直接参与。在公共事业收费标准的变更上,政府采取严格限制、谨慎对待的态度,同时考虑对居民生活、物价总水平的影响,确保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四是建立、健全统计和信息系统,及时公开经济信息,引导消费,稳定物价。日本不仅把统计和信息系统作为制定政策的重要基础,而且把及时公开经济信息作为强化民众监督、防止“搭车涨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加以运用,尽可能迅速地向国民提供有关商品供求、价格变动的正确信息,引导消费者保持合理的消费行为,防止因抢购、囤积等不正当行为引起物价上涨。在经济企划厅物价局设置的“物价热线电话”,倾听消费者对物价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消费者的投诉,解答消费者的咨询等。可靠信息的有效传递,是稳定民心和稳定物价每时每刻都不可或缺的环节。

英国:采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稳定物价

英国上世纪90年代末工党执政以来,始终重视采取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过热和衰退,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在英国前财政大臣,现任首相布朗的领导下,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大增。一方面实行由英格兰银行独立决定利率,采取渐进式加息的货币政策,遏制通货膨胀,从而使英国经济走出繁荣―泡沫―破碎的怪圈,通货膨胀率多年保持较低水准。另一方面,政府扩大支出,保持了宽松财政政策。布朗把这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紧”协调配合,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称之为“英国模式”,并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的成功范例推荐给其他国家。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显示,1997年至2006年,英国年经济增长率达2.7%,高于欧元区2.1%的平均增长率,2007年度更是接近3%,英镑则呈10年来最坚挺之货币。此外,2007年英国政府还对公共部门的薪资上升施压,希望其总体上符合2%的通胀目标。

法国:采取“目标价格”稳定物价

根据法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1月15日公布的数字,2007年法国物价比前一年上涨了2.6%,是自2004年以来上涨最快的一年。但在欧元区国家中排名依然比较靠后。法国的物价能够保持基本稳定或小幅度增长,与政府的管理政策直接相关。法国政府力求在商品供与求这两个不断变化的因素之间寻求大体平衡,使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接受。其中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建立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不同类型辅助价格的价格体系,避免市场物价上扬或下滑。目标价格是指一种产品在按计划规定的若干年以后达到的价格,此价格与产量目标联系在一起,通过调高或调低价格来控制产品产量的增加或减少。除了在价格上进行宏观调控外,政府在税收等方面也采取措施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意大利:以“协议价格”和“福利价格”调控物价

意大利则采取“协议价格”对某些特殊产品价格实施干预。意大利对作为主食的面包实行了长达47年的价格干预,因为面包对大部分食品价格的影响比较大,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政府与面包生产企业协商制定协议价格,价格确定之后,企业不能自行变动。协议价格并不会导致面包生产者无利可图,因为在制定面包协议价格时,已经考虑了工资、设备折旧和维修、保险费和租金、燃料、辅助材料和动力费用、包装和运输费用,此外还加上了贷款利息、税金和企业赢利等因素。另外,意大利的一些国有企业的商品和劳务还实行“福利价格”。“福利价格”顾名思义是价格中有以社会或政府补贴为内容的“福利”。这种价格,在欧盟市场上比较普遍,它对稳定物价、促进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一定有利于发展生产。

比利时:实行“最高价格制度”稳定物价

比利时对牛奶、面包、面粉等生活必需品零售价格,采取严格和有效的监控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国家规定的“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此价格限度下竞争,但不容越线。考虑到这些商品与人民生活关系最直接,又分散在众多的网点经营,如果只控制源头,效果不佳。“最高限价”由生产企业、零售商、批发商、消费者、工会及政府经济部等几方面代表组成的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因素和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来制定。“最高限价”一旦形成,具有法律效应。

巴西:实行稳健的经济政策降低通货膨胀率

巴西的通胀率1994年曾高达2000%,2006年通货膨胀率降至3.14%,低于巴西政府4.5%的预定目标,为1998年以来通货膨胀率最低的年份,在拉美国家中仅高于秘鲁(2.45%)和巴拿马(2.8%)。巴西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46%,在“金砖四国”中处于较低水平。巴西之所以能将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与政府实行的稳健经济政策是分不开的。

巴西现任总统卢拉2003年初开始执政后,采取稳健的经济政策,强调独立自主,节约开支,以发展本国经济为主,吸引外资为辅。受益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该国的铁矿石和农作物出口激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巴西在沿海发现大量石油储备,同时开发、利用和出口乙醇等生物能源,这些进展改变了巴西依赖进口能源的局面,仅能源一项每年可为巴西节省近100亿美元的外汇。从2004年开始,巴西政府发行债券收购美元以增加外汇储备。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多,巴西提前还清了所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部债务。目前巴西的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远远高于拉美其他国家。外贸出口和贸易顺差增加,内外债降低,使巴西的通货膨胀率持续大幅下降。同时,巴西中央银行2007年以来多次下调基准利率。以上措施拉动了内需,使巴西国内市场,特别是零售业和房地产市场一片繁荣,国家经济进入了持续发展阶段。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在减少贫困人口、提高贫困人口承受物价上涨压力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巴西实行“家庭津贴计划”,本着“以金钱换行动”的原则,对送子女上学和参加体检的贫困家庭给予每月10至50美元的补贴。提倡政府和低收入群体订立“社会契约”,变减贫工作中政府单一责任为政府和受惠的低收入群体的共同责任,将减贫同培育减贫能力结合起来,潜在地培育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增强低收入群体承受物价上涨的能力。

韩国:推出“近期物价动向及稳定对策”缓解通胀压力

2007年,韩国消费者物价涨幅达2.5%,5年来首次突破2%。2008年初,韩国政府推出“近期物价动向及稳定对策”,宣布在尊重市场规律、不强制限价的原则下,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企业间竞争、改善流通结构、降低成本和减少浪费,以缓解通胀压力。

一是成立跨部门稳定物价对策工作组。工作组密切监控价格过快上涨商品,成立“现场检查班”对涉及民生的产品生产、流通进行跟踪调查。每月初消费者物价指数动向,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物价走势并制定对策。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物价对策委员会和指挥部,跟踪物价走势并制定相应对策。

二是加强宏观经济调控。下调2008年上半年财政执行目标,根据经济增长、物价、金融市场状况等综合因素适时调整货币政策,通过加大海外投资等方式调控外汇市场,促使韩币对美元汇率准确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三是减免税费、增加补贴。向低收入家庭发放补贴,扩大对低收入阶层提供无息或低息“政府担保助学金贷款”的范围,设立“休眠储蓄金管理财团”,用以扶持低收入阶层福利事业,实行税收减免鼓励企业向贫困阶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发放政府政策性资金,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要求向中小企业提供垄断性原材料的企业提价必须提前30天向对方通报。

四是加强价格监管,抑制和分散涨价因素。加强对重要商品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监管,控制流通环节利润过高;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开相关价格调查结果,引导民众减少对涨价过高商品的消费;通过相关管理协会,尽可能抑制服务业收费上涨,分散涨价时间;做好节日等特定时期的价格稳定预案。

五是严防违法和不正当涨价行为。重点关注直接影响消费者物价的中间原材料、金融、通信、教育等领域,及时曝光和制裁价格垄断行为;加强对以石油和粮食价格上涨为由大幅提高商品价格行为的监督,防范利用市场主导地位进行不公正交易;国税厅和相关部门加强对产品短期内价格过快上涨企业的监控,认为必要时进行特别调查。

此外,在公共事业收费方面,韩国政府还原则上冻结了2008年上半年由国营企业制定的电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等各项公共事业收费。通过促进竞争、改善收费体系等手段引导下调通讯费、煤气费、道路通行费等。在粮食方面,通过降低配额关税、提供资金支持等手段缓解粮食生产和流通企业涨价压力。加强与粮食主产国的合作,推动进口多元化和海外农业开发。在农畜和水产品方面,政府通过投放储备,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防止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并通过在大城市近郊建立品牌肉类产品直销市场,网上水产品市场等,积极改善农畜和水产品流通结构和效率。韩国政府还在石油产品、有色金属、房屋租赁费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稳定价格的措施。

俄罗斯:采取干预和冻结价格等措施,治理通货膨胀

2007年,俄罗斯的通胀压力最大,通货膨胀率超过11.9%,超过政府原计划8%的控制目标。为此,俄罗斯采取多管齐下政策,抑制物价上涨。

一是利用提高再贷款利率、增加黄金储备等金融手段缓解通胀压力。

二是通过进出口调节,提高或降低部分产品税率,增加本国市场供应。俄罗斯最近把小麦和大麦出口零关税分别调高至10%和30%,有效期至2008年4月30日;把奶制品、蔬菜和所有食用油进口关税由15%降为5%,有效期6个月;有限开放部分商品进口,批准从中国4家企业进口兔肉,从美国18家企业进口牛肉,从巴西、匈牙利、德国和澳大利亚进口肉制品等。

三是实施有效的价格干预。俄罗斯政府日前宣布,已准备好150万吨小麦,择机投放市场,平抑小麦价格,支持国内30家大型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签署了食品价格冻结协议,把6种食品价格(小麦面包、黑麦面包、牛奶、酸奶、葵花籽油和鸡蛋)冻结在2007年10月15日的水平上,有效期至2008年1月31日。

四是对低收入群体发放食品补贴。俄罗斯政府宣布,从2007年12月1日起,将基本养老金标准每月提高300卢布,2008年8月1日起,再提高234卢布。

五是加大了对价格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俄罗斯政府对40多家涉嫌“蓄意串通涨价”的企业进行了调查,除处以数十万至数千万的“不诚信罚款”外,并对相关企业提讼。

新加坡:借助工会组织稳定物价

新加坡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对市场价格进行调节和管理。

一是政府着重从宏观经济政策和法律上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控;

二是消费者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督;

三是工会组织通过建立平价合作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方式,在维护工会会员利益的同时协助政府平抑价格。

稳定物价范文第2篇

1、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进一步抓好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扶持蔬菜和生猪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把各项补贴资金发放到位。扩大蔬菜种植规模,优化品种结构,合理安排茬口,提高生产水平。要把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到2015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新增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个,新增种植面积1.2万亩,蔬菜年总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积极落实能繁母猪保险和补贴政策,抓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广科学养殖模式,促进生猪生产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区政府设立蔬菜发展专项基金,扶持发展设施蔬菜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千亩园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中土地流转、技术引进培训等。

3、落实优惠价格政策。认真落实蔬菜生产过程中的用水、用电价格执行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优惠价格政策,降低蔬菜生产成本,充分调动农民蔬菜种植积极性。

二、加强市场体系建设,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4、加强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按照“就近、便民”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农产品市场,重点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完善城区蔬菜市场和社区便民菜店建设,促进蔬菜直销。

5、减少蔬菜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降低蔬菜流通费用。对实行农社、农超、农校对接的生产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先申报国家“农超对接”项目,安排政策扶持资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3-5年内建立“农社对接”平价蔬菜直销商店不少于13个。

6、扩大蔬菜临时交易网点。本着合理布局,方便购买,整齐有序、便于管理的原则,合理规划,在城区路段增设农副产品销售摊点3处。在每个居民小区设置蔬菜直销点,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菜农进社区,进大型居民小区进行蔬菜直销。

7、积极推进“放心早餐工程”。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规范经营、便民为民”的原则,积极推进“放心早餐工程”,在年底我区已经建立8处“放心早餐”销售网点的基础上,3-5年内“放心早餐”销售网点要达到30个以上,让群众吃到价廉物美的“放心早餐”。

8、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落实区内所有公路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蔬菜、活猪、鲜猪肉等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的“绿色通道”政策。对符合要求的配送蔬菜等农副产品的车辆,全天24小时允许城内通行和便利停靠。大力开展对公路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和公路交通秩序整顿,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运输流通环境。

9、实施扶持性价格政策。认真落实大型农贸市场用热、用水、用气支持性价格政策。

三、加大重要商品储备力度,完善应急保障制度

10、认真做好地方成品粮和应急面粉储备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成品粮和应急面粉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加工、运输和供应销售网络。认真落实国家粮食收储政策,确保区内成品粮储备2750吨,日均面粉储备100吨任务的落实。

11、完善副食品应急保障储备制度。认真落实猪肉、蔬菜等副食品应急储备指标,确保储备指标的落实。区级猪肉储备要达到40吨,冬春主要耐储存蔬菜(白萝卜、红萝卜、土豆)要达到300吨以上。要切实加强市场监测,针对市场变化情况,及时实施政策性投放,保障市场供应,保持市场价格基本稳定。

四、稳定特殊群体生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2、做好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费用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工作。按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安排,积极做好向城乡低收入群体发放基本生活费用临时价格补贴和提高城乡低保、失业保险金、企业最低工资标准等工作。

13、对特困对象增发临时生活补贴。认真做好由市财政专项安排的,从年1月起对特困对象每人每月增发5元临时生活补贴工作。

14、保持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区教育体育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对各中小学校学生食堂饭菜价格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调整报批制度,坚决杜绝学生食堂饭菜随意提价和各种变相涨价行为的发生,保持学校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要低于学校周边市场饭菜价格10%以上。

15、落实困难学生生活补贴政策。认真执行学生食堂补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坚持实施学生“蛋奶工程”,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不受影响。

五、不断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及时做好价格调控工作

16、加强市场价格监测。物价、农业、商务、粮食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健全大宗农产品、初级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动的日常监测预警制度,重点加强对价格涨幅较高的生活必需品的监测,跟踪调查市场供应、生产成本、销售数量、库存和价格动态等情况,坚持信息月报送制度,为政府调控市场提供参考。

17、完善价格信息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价格新闻披露机制,拓宽信息渠道,增加信息频次,及时公布市场价格情况,客观分析价格变动趋势,准确阐释价格政策,澄清不实报道,稳定社会预期。

18、审慎出台调价项目。要按照从严审慎的原则,稳妥推进价格改革。对政府管理的提价项目,要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年3月底前,除国家和省、市统一出台的调价项目外,我区暂停出台政府管理的提价项目。价格主管部门在出台政府管理并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调价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对困难群体生活的影响,配套措施要同时出台。

19、强化价格应急管理。必要时报经上级政府批准,依法对重要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临时价格干预。采取限定差价率或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调价备案制度等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遏制涨价势头,促进经营者和行业组织规范价格行为,保持市场价格稳定。完善成本监审、社会公示、明码标价、价格诚信等制度,积极引导市场价格合理稳定。

六、规范市场收费行为,大力整治市场价格秩序

20、加大对农副产品市场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超市货物进场费、集贸市场摊位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规定,按照合理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清理零售企业向供应商收取的各类不合理收费,规范合同内收费行为,提高收费透明度,清理整顿商品流通领域其他不合理收费。

21、规范农副产品市场经营示范合同。农副产品市场经营合同要列明经营户位置、经营品种以及摊位费标准和收费形式等内容,在市场醒目位置予以公示,接受监督。除合同列明的摊位费和代收费项目外,严禁农贸市场等投资主体利用其优势地位,随意变更收费标准或收取其他费用。

22、加大市场价格秩序整治力度。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哄抬物价、价格欺诈、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23、切实加强民生价费监管。继续深入开展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医药卫生、教育、银行、粮食、物业等涉及民生的价费专项检查,降低群众生活费用负担。对查处的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要予以公开曝光。

24、畅通价格诉求渠道。物价部门要畅通“12358”价格举报电话,耐心解答群众价格咨询,认真受理价格投诉,及时化解价格矛盾,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场价格环境。

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25、区政府建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区物价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区文广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局、区商务局、区民政局、区教体局、区交通运输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粮食局、区供销联社、区工商分局、区质监分局、区交警大队、区综合执法大队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物价局,负责我区稳定物价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综合协调工作。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分析探讨价格形势,部署价格调控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应对措施。

26、抓好任务落实。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细化方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收到实效。

八、强化督办落实,高度重视价格舆论引导

稳定物价范文第3篇

近年以来,市物价局上级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交通路桥收费、建设和土地系统收费、电力价格、汽车市场价格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工作。据统计,年至今,市物价局共查处涉企价格违法行为41件,实施经济制裁1065.54万元,有效遏制了针对企业的乱涨价、乱收费歪风,切实整顿和净化了企业经营的外部价格环境,对减轻企业负担起到一定作用。

二、开展收费公示和明码标价工作。

一是开展汽车市场明码标价整顿工作。为提高汽车维修服务收费透明度,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价格欺诈,市物价局从年月份开始着手对我市汽车维修服务收费实行统一明码标价工作,市物价局要求市区汽车维修企业要根据明码标价规定,制作本企业汽车维修服务收费、维修配件价目牌、价格本并上报市物价局办理监制手续,价目牌、价目表要在维修现场醒目位置放置,从年底开始,市物价局组织了多次全市汽车维修企业明码标价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的汽车维修企业进行了查纠,目前我市绝大部分汽车维修企业都已按规定实行了统一明码标价,对前来维修车辆的企业或个人实行明明白白收费。

二是规范商业银行明码标价工作。年以来,我市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储户的收费项目,不少群众认为这些收费有不合理或不规范之处,反应较为强烈,市物价局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了对我市各商业银行明码标价执行情况的针对性检查,检查情况表明我市不少商业银行网点执行明码标价情况不理想,个别单位还抵触检查,市物价局对这类单位进行了处罚,情节严重的还通过媒体予以曝光。为更好地规范商业银行服务收费行为,市物价局专门召开了各银行负责人座谈会征询意见,经过充分研讨、论证,市物价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统一实行明码标价的通知》,规定各商业银行网点要按要求并根据金融业务的特点采取公示档、公示牌等方式实行明码标价,内容应包括收费项目、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计费单位、政策依据、投诉电话及监制单位等,明码标价格式由市物价局检查分局监制。至年底,我市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已按市物价局规定的标价格式做好明码标价及收费公示工作,其中市建行在对比了各家商业银行公示的收费标准后,发现建行某项服务收费标准比别家高,通过省建行向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结打报告,要求调低该项服务收费标准,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正式发文同意市建行的请求。

三是狠抓房地产销售及中介服务收费统一明码标价工作。针对我市商品房销售价格以及房地中介服务收费明码标价执行情况较为混乱的现象,市物价局从年底起,组织市、区两级价格监督检查机构开展了多次全市性的房地产销售和中介服务明码标价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检点是:1、各房地产中介机构是否已申领收费许可证进行收费。2、各房地产中介机构是否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实现明码标价,是否使用经价格主管部门统一监制的标价公示牌。3、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是否按规定明码标价,是否实行一房一标价。对不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或明码标价不规范的经营者,检查人员现场指导经营者规范标价,并责令限期整改,经过价格部门检查、整顿、处罚、曝光多管齐下,目前,我市房地产销售和中介服务明码标价执行情况良好,我市绝大多数房地产中介服务经营者按规定实行明码标价,使用经价格主管部门监制的标价牌。市区房地产开发企业也已普遍实行一房一标价,并主动将销售价格报价格部门备案。

稳定物价范文第4篇

部分学生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反映,这一模块的知识点较多、较细、较碎,记忆时头绪有点儿乱,解题时总是感觉不知从何处下手,这正反映了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注重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的情况。要想学好《经济生活》,仅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还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注重对知识进行重新整合,这就需要综合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物价问题是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说物价波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物价过高、涨速过快,则会造成百姓生活压力过大、心里焦虑,甚至会引发恐慌。可以说,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因此,物价问题也就成了高中政治测试中经常考查的问题。在学习《经济生活》时就需要以“价格”为线索,从目前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物价上涨的影响、怎样稳定物价等角度对整本书进行知识整合。可以简单归纳如下:

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商品的价格是由其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如生产资料和农资产品成本上升,导致农产品价值增大,相关产品价格就会上升。

(2)供求影响价格,一般来说,供不应求,价格上升。目前的物价上涨,与产品的供求紧张状况是分不开的。

(3)输入性通货膨胀,也是导致目前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

(4)消费心理也会对价格的变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房价的上涨,与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有一定的联系。

2.价格变动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物价水平是影响人们消费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物价上涨,会降低人们的购买力,不利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迫切需要稳定物价。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当前,部分产品价格的上涨,会引导企业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物价的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面对当前的物价形势,企业只有不断面向市场,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更好地生产和发展下去。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①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稳定物价、保障民生。②稳定物价,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③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要建立健全物价补贴制度,有效增强低收入群体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力。④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稳定物价,需要录活运用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

稳定物价范文第5篇

关键字:民生;物价;上涨;稳定

Abstract: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livelihood issues continue to be improved, from food and clothing to the overall well-off "and then" well-off "" harmonious society ", to draw the Government was concerned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impro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for the benefit of the history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track,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livelihood issues are also under development, while the current price rise is a prominent issue.

Key words: people's livelihood; prices; rise; stable

中图分类号:F7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物价上涨成为眼下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油价、房价、食品价格等纷纷上涨,物价上涨就像“兔子跳”,不停地往上“窜”。

物价上涨的表现

2011年物价上涨如同“过上车”一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年初的4.9%的月度同比涨幅一路上涨,进入5月之后,CPI涨幅迭创新高,直到7月份同比涨幅达到了6.5%,创下37个月的新高。

粮价的上涨:去年11月份食品价格突然上涨3.7%,造成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月突增0.5个百分点,又创下新高。在百姓眼中,买任何东西最大的体会就是贵,以前几毛钱一斤的青菜,现在涨到二、三元。我们的蔬菜价格已经进入了“元时代”。

能源价格的上涨:据调查,2010年的煤炭600元每吨而到2011年涨到1000元每吨,涨幅约40%。而在这方面,山西省对出省的煤炭征收附加费的决定已经得到了国家的同意,这就意味着我国多数省份用煤价格仍将上涨。

没完没了的涨价衍生出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涨等等这些百般无奈的称呼,这些流行语的接力不断,印证了过去的一年又是物价飞涨的一年。我们不能任由其无止尽的涨下去,要挖掘深层的原因,遏制住这种势头。

物价上涨的原因

虽然此番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带动起来的,但是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此次物价上涨有其巨大的宏观环境及内部成因所造成。因此,我们对物价上涨这个问题不能轻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价格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首要因素。

据调查,2010年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1%,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约2.79个百分点,部分食品价格涨幅超过两位数,如粮食、鲜菜、食糖价格分别上涨14.3%、11.5%和28.3%。

是什么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呢?比如,大米价格出现反弹,主要是因为主产区稻谷价格上涨以及运输费用的增加。就拿北京市场来说,其大米主要辽宁和黑龙江,今年以来辽宁地区大米价格大幅上涨,导致北京大米市场出现波动。随着天气的变化,大米市场的销售量也将逐步放大,大米价格还会在高位徘徊。而蔬菜价格的上涨主要是汽、柴油价格上涨,增加了蔬菜的运输成本,同时,近期产地遭遇降温天气,导致蔬菜生产缓慢,供应不上,也是其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其实,食品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从来都是非常清晰的,降低税费、稳定油价、减少路费,始终是绕不开的痼疾。

物价上涨更深一层次的原因是房价的上涨。

为了防止物价上涨,今年以来政府频频出手,先是祭出了“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遏制房价,最近更是强化了对房价上涨的调控政策。但是现实正如大家所看到的,目前的状况是越调越涨,调一次涨一次。

我们知道,房价在统计上是不计入消费物价指数的,那么,房价上涨是如何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呢?

房价上涨首先影响的是工资。住房消费是当前劳动力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房价上涨必然会导致工资上涨,这也是这几年工资上涨的原因之一。在工资上涨的带动下,农产品涨价就是应该水到渠成的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引起新一轮的货币贬值。从房价与收入来看,如果房价维持不降,未来一段时间工资上涨幅度将惊人,即使在非中心城市也是如此。

因此,房价偏离房子的价值,并不影响市场经济按照商品中所包含的等量的人类一般劳动进行交换的原则。市场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物价互相拉升,达到某种平衡。正像马克思《资本论》里所说:“价格偏离价值量的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中。但这并不是这种形式的缺点,相反地,却使这种形式成为这样一种生产方式的适当形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规则只能作为没有规则性的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外部大环境也影响着我国物价的水平,比如美元贬值诱发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胀压力。

随着次级债危机的不断扩散和恶化,美国进入新一轮降息周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美元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美国通过贸易逆差向全球输出大量美元成为全球货币的“供钞机”,造成世界范围内的货币供应过多,流动性过剩,资本流动性大幅提高。另外,国际大宗商品主要以美元标价,不断贬值的美元使得大宗商品的身价相对上升。预计美元仍将保持弱势格局,全球能源、农产品、原材料,贵金属价格亦将居高不下,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价格体系。

此外,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直接造成人民币购买力的下降。打个比方:人民币对美元升值06年的时候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8061。而07年是1:7.11。假如一个企业出口了1美元的货物,在06年1美元可能换成8块钱,那么这8块钱,可以很好地保证这个企业的利润,而到了07年,同样的1美元只能换成7块钱,这7块钱,可能连他的成本都不够。由此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原材料上涨—商品上涨—出口价格上涨—更多的美元消化到国内—下一轮涨价,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

怎样稳定物价?

通过之前分析,我们知道高物价对于我国各行各业的危害,高物价不仅使民不堪负,还会使国家发展缓慢下来,更严重的来说,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最终将不利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所以,稳定物价刻不容缓,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重视到这一点了,积极出台政策措施稳定物价。

1、政府于2010年11月20日出台的16条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具体措施。

国务院颁布的这十六条措施简称“国十六条”,具体来说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保障化肥供应;做好煤电油气协调工作;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规范农产品经营和深加工秩序;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市场监管;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制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这十六条非常全面细致的给出了稳定物价的措施,条条都有可行之处,如果真能落实到实处,我们的高物价降下来就指日可待了。

稳定物价还应从我做起。

从我做起,我们的干部要起到一个带头作用,应把稳定物价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各级政府应参考这一意见,把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纳入对各市、各有关部门及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凡不落实,不执行中央及省市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及有关工作要求的,或组织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领导责任。

作为企业,要不断的做大、做强民族企业,不能过多的依赖进口,否则将永远被美元所牵制。要不断地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进步了才能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进而稳定物价。

总之,物价直接关系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负担,老百姓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稳定物价是天大的事情。尽管面临很多新挑战,但只要高度重视,果断采取措施,今年的物价调控是能够实现的。

稳定物价范文第6篇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会在北京举行。在论坛第三单元“财政政策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中,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详细解读了当前中国财政政策。

谢旭人说,2011年,是世界各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继续恢复增长,但复苏的基础不牢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从国内看,中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经济运行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中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

基于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11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中国政府强调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主要是考虑到世界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还需要政策支持。完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施的建设项目,启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都需要财政增加投入。因此需要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保持一定的财政政策刺激力度。与此同时,也要根据新形势,增强财政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虽然今年仍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政策的力度上要更加合理的把握,今年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进一步有所下降,也降低了赤字率。这样安排既考虑了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政策的着力点上,更加注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视稳定物价总水平,同时积极防范财政风险。

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稳定物价范文第7篇

[关键词]物价波动 稳定物价 货币政策

一 前言

为防止经济增长又过快转变为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总理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20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于是央行先后5次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5月开始CPI渐渐开始回落,通胀得以缓解。由于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我国出口、金融领域逐步受到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扩大内需为工作重点,以防止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通货膨胀率从8.7%控制到了5%以内,GDP比上年增长9.0%。价格涨幅前高后低,下半年逐步回稳,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2009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GDP比去年增长8.7%,CPI比去年下降0.7%,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明显下滑的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2010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2010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1%,CPI同比上涨2.6%,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总的来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 物价波动的成因

影响物价波动的因素众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货币供求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价格,根据传统的货币理论,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引起物价的变动,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过多时,物价上涨,反之,则下降。当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基本一致时,货币的币值保持相对稳定,从而保持商品价格的相对稳定。

(二)社会需求

当社会的总供求平衡时,价格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当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价格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求继续增加,而总供给不变,将导致价格的上涨;若增加总供给,则将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导致价格的上升。

(三)结构性因素

当总供求失去平衡时,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也会导致价格的上涨。例如,自然灾害使农作物欠收,产品原材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此外,由于各部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生产率低的部门需要和生产率高的部门保持一致的工资和价格,因此会引起价格水平的上涨。

(四)汇率因素

人民币的升值会使得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物价水平相对下降,同时人民币的升值还能抑制出口扩大进口,增加国内的总供给,物价下跌。然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会给本国的供应商带来冲击,降低国内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中国的外汇储备由2005年的6099亿美元上涨到2008年末的1964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上涨影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使得物价上涨。

(五)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和国际价格等也会导致物价的波动。经济周期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经济循环波动的现象,在周期上升阶段,经济活动扩张,物价上涨,经济萧条的时候,各类经济活动收缩,物价下跌。一个国家商品的总需求是由本国的总供给和进口共同组成,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影响本国商品的价格从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三 物价波动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幅度的物价波动是合理而正常的,并能起到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然而不正常的、剧烈的物价波动不但不会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反而会破坏市场供求平衡和扭曲资源配置,阻碍经济发展,损害群众的利益,浪费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提高失业率和犯罪率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商品价格取决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当总供求平衡时,物价水平才能保持稳定,供过于求将导致价格下降,若持续下降将引起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的萎缩;供不应求将导致价格的上升,若持续下降将引发通货膨胀,并引发投机行为,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抑制持续上涨的物价水平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将抑制投资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二)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物价的上涨推动CPI的上涨,会对居民的储蓄、消费等造成影响。物价上涨将增加居民的生活压力,居民对物价上涨的忧虑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9月CPI继续刷新2008年10月以来的新高至3.6%,创下了23个月来新高,居民储蓄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新浪网上2010年全国不同地区124000多名网民的投票显示,84.4%的网民认为上半年物价的持续上涨对他们的生活已经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物价保持持续的上涨水平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同时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下,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对下游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物价的上涨,会出现上游企业囤货、哄抬物价的现象,对下游企业造成冲击,若物价下降,企业在低利润的驱使下可能减产或停产以节约成本。

四 解决物价波动的对策

(一)稳定物价和抑制物价的影响

在全球通胀、国内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压制物价上涨既不符合现实情况,也不符合经济规律,正确的选择是将物价上涨压力逐步释放,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受损失较为严重的群体必要帮助。抑制价格容易使得一些企业经营利润降低甚至亏损而停产从而进一步引起物价的上涨以及给居民带来负面影响。例如,2010年上半年以来物价持续上涨,虽然国内大豆丰收,但由于国家托市收购,加上出库费、运输费等费用,企业购买大豆的成本比进口还高,此外由于发改委要求稳定物价、保证供应,企业不但不能擅自提价还必须努力生产,即使亏损也要保持价格和供货量,12月2日汇福粮油集团已经停产。因此,政府应该从其他方面控制物价而不是压制物价的上涨。

(二)稳定物价具体措施

1 货币及利率方面

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应继续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过去的经验证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有利于物价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的。政府要控制货币供应量,防止因货币供应失控而可能引发的后期通胀压力。1993~1994年间和2003年,我国都发生过由于信贷投放过度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速达到20%以上致使后期的通胀压力的情况。此

外,作为经济变量,利率变动与经济周期顺循环,即经济景气时,利率趋于上升,反之则下降。利率变动应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方向一致。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可以上调利率,减少货币的流通量。

2 价格方面

在价格方面,政府应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完善价格信息制度,建立市场价格调控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以保持价格的平稳。在物价上涨的时候,实施价格天花板策略,同时对企业因稳定价格而产生的损失进行补贴,严格打击哄抬物价的行为,以避免物价的进一步上涨。尊重市场原则,采用“堵”与“疏”结合的方法,坚决堵住投机囤积等行为引起的非正常市场涨价,对于适应市场供求涨价的商品合理疏导,使价格在市场心理不稳定的情势下不致过度震荡,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财政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居民的储蓄率偏高主要是因为我国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致使居民不敢花钱,国内总需求难以被拉动。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对医疗、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1.8%和2.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6%和4.6%。最后,政府还应调整产业结构,尽量减少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依赖,以避免在全球资源价格上升和世界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受到成本冲击和需求下降的影响。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低端制造业和国内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研发能力。

4 汇率方面

目前人民币升值受到各方的压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衰退,美国更是积极要求人民币升值。政府要尽量预防汇率的大幅波动,以我国的利益为前提,不盲目地增持外汇,控制外汇储备量,保证外汇投资的安全和适当的收益。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施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渐增强,到2008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以上。

稳定物价范文第8篇

关键词:金融货币政策;思考

金融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指央行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用各种控制和调解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与措施的总和。央行通过各金融机构向社会提供贷款,对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起着积极作用。但只是从贷款投放上看不出我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受传统经济观念的影响,宏观调控中金融货币政策没能发挥出作用,货币政策本来可以进行经济调控的,但最后却发展成政府干预下的行政调节,这不利于金融货币政策职能的发挥,因对对金融货币政策进行思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金融货币政策的内涵

金融货币政策是国家最重要的宏观需求管理政策,是央行管理一国货币供应,以使信贷在数量与利率方面与国家特定的问题相符合。一般来说,我国金融货币政策是在经济衰落时,央行会放松货币政策,增加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通货膨胀时央行会紧缩货币政策,减少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经济,促使经济平稳发展。金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要与政府宏观经济目标相符合,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维持币值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金融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激烈的争论,现在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币值稳定。

二、金融货币政策目标问题

一般来说,现代社会中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流通手段等。这几种职能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意义,对个人来说,货币是越多越好,职能主要是作为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货币要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者低于限度都会影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然后影响到经济增长,引发经济波动。虽然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有着一定的影响,但它需要借助经济运行提供的货币环境其作用。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金融货币政策要经过信用机制、流动效应等中间环节,才能对经济运行起作用。因此,市场经济环境下,央行要转变自身职能,把握工作重点即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从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

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通过货币政策执行调控经济。近年来,央行多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从中可看出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要认识金融货币政策就要了解其目标问题,一般来说,货币政策有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这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但各国金融货币政策实践表明,很少有国家会把以上四大目标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加深我们对金融货币政策的认识。

从理论上来说,金融货币政策的四大目标是一致的,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如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通常情况下,就业人数与经济增长是同向关系,就业人数多,经济增长就快;经济经济增长快,就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在同向关系中也有逆向关系的体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不一致的问题。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是结合菲利普斯曲线,如果减少就业或者充分就业,就要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会引发物价上涨;如果降低物价上涨率,就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会增高失业率。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经济增长与价格水平间呈现出一致性关系。因此,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时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矛盾性,所以一般认为央行实施金融货币政策时,要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兼顾,也可以侧重权衡突出重点,这两种方法可行性都不强,统筹兼顾是理想的模式,但可操作性差。而突出重点需要先选择出重点,如何选择又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可操作性。因此,世界各国金融货币政策的实践表明,货币政策目标从多目标转向单一目标。如新西兰、日本、智利都把稳定物价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也经历了由经济增长转向稳定物价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曾有过激烈讨论,9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把发展经济、稳定货币定为货币政策目标,即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优先地位。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对此进行了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强调了稳定价格目标的优先地位。2003年修改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再次重申即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由此可见,币值稳定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的理论制定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偏差,这说明人们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货币政策的认识,也说明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存在理论目标与实践目标的差异,不管出现哪种情形,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问题

经济增长与金融货币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国实践证明,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增长要有适应的金融货币政策,金融货币政策要服务于经济发展。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就是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非常有必要弄清楚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传统金融货币政策的缺陷

重新审视我国各个时期的货币政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货币政策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金融货币政策自主性不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央行作为唯一的金融宏观调控者,管理着一切金融机关,应该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但央行在发行货币时缺乏独立性,宏观调控上也缺乏绝对的权威性。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央行成为国家行使行政手段的部门,货币政策则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经济的行政手段,丧失了其原本应该作为的经济调控手段。这样央行的金融货币政策受到来自政府及企业的层层压力与制约,央行并没有真正掌握金融货币政策的决策权,执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弱化,很难根据经济的运行情况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反而被经济所左右,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金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问题。如货币政策目标不统一,有时太注重局部利益,一心想通过发展生产、赶速度等来确保经济增长速度,这与稳定物价的目标不相符;货币政策目标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缺乏配合,手段与目标相冲突;货币政策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影响不大,两者缺乏质与量上的比例关系,这使得货币政策很难正确实施。

(二)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有调控作用,要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如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利率、汇率等进行,从而实现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增长经济等目标。现阶段,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如果不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制定金融货币政策,可能会带来不利局面。首先央行职能独立化。一直以来央行调控能力弱主要因为央行缺乏独立行使职能的权力。市场经济环境下,要使央行独立最理想的办法就是独立于政府,货币政策由央行制定,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现阶段,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央行的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应对各种经济危机时都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其次采用适度松动的金融货币政策。目前,我国金融形势已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路子,这种形势下紧缩货币,就会使货币政策失去应有的政策供销,国民经济也难以正常运行。因此,要适度放宽紧缩的金融货币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充分发挥货币的内在调解作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但放松货币政策绝不是膨胀政策,货币供应量一定要结合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不能抛开经济发展来随意扩大。所以,要增加货币供应量,相应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平衡财政收支。如果财政失去平衡出现赤字,要采取有效地措施来弥补如增加税收或发行债券等,这样能防止过度膨胀;同时还要实现信贷收支平衡,确保货币供应量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避免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想脱离。最后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经济快速发展时,要改革现行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完善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政策等控制、调解货币供应量,根据市场确定货币信用的分配问题。如立足于原有存款准备金政策,谋求多档次发展。专业银行以后不需承担政策性业务,是真正的商业银行,央行根据国家赋予的权利,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向央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对不同的金融机构或地区实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以便因地制宜改变货币政策,从而调解社会货币供应量。

由此可见,金融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根据经济发展适当进行调整。

四、金融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货币政策在履行职能、实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限制与挑战,这里主要关注当前金融货币政策宏观调控遇到的挑战,如资产价格波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的加深,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大致经过三个阶段:1981-1993汇率双轨制时期、1994-2005汇率并轨时期;2005至今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时期。汇率与货币政策有着紧密联系,汇率变化能影响宏观调控结果,因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会对金融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挑战。首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主要围绕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展开。汇率制度为汇率水平确定提供制度支持,汇率制度不分好坏,但是汇率水平的高低有好坏之分,目前,学术界对汇率水平高低带来的效果有着不同的争议。因此,确定均衡汇率水平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局关注的宏观问题。汇率制度决定汇率水平,但是汇率制度进行调整时是围绕汇率水平进行的。如果汇率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汇率制度就会进行调整。其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会涉及到改革的方向、内容、速度等方面。所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货币政策的挑战是复杂的。

(二)资产价格波动

首先资产价格与货币政策的关系。资产价格波动与宏观经济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央行的货币政策没有涉及到资产价格波动问题。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资本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资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如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波及到世界主要国家经济体,其主要原因在于受房地产价格长达多年上涨后出现的持续性下跌,从而引发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资产价格波动对央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带来挑战。其次资产价格波动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国经济的宏观特点,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中寻找平衡,一般来说,经济稳定时,央行注重稳定物价;经济发生危机时,央行多关注经济增长。目前,物价变动的衡量指数包括消费物价指数、核心通货膨胀率等,消费物价指数的频率高,容易被接受,但不能全面反应社会价格总水平的变化情况等。其实,不管是消费价格指数或核心通货膨胀率等,都不能体现出资产价格波动情况。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函,房地产、股票已于个人财产有着一定的关系,资产价格变动会给投资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将资产价格波动作为货币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很难将这几种指标融为一体,也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资产价格波动会对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三)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货币国际化与货币政策关系。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随着货币的国际化发生变化,一方面外部宏观环境会影响货币政策,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会对内外部经济同时产生影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会对货币政策带来挑战。

不管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还是资产价格波动都会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对金融货币政策带来挑战。一般来说,经济运行中,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会经常出现不平衡现象,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维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影响社会经济运行中供给量源头与最终决定因素的变动,所以要控制住货币供给量,抑制通货膨胀,而人民币汇率变动与资产价格波动、人民币国际化等都会对货币供给量产生重大影响。(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 龚方乐,应宜逊,关于货币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金融研究,2000(11)